工作计划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7篇

时间:2022-12-15 12:25:05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7篇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感恩教育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感恩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恩教育对于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塑造完美人格、完善人的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7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7篇

篇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感恩教育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感恩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恩教育对于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塑造完美人格、完善人的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感恩教育德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感恩教育德育论文范文篇一:《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摘要】现在在优越的生活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们养成了任性骄气,集体主义荣誉感淡漠,生活自理能力、抗压能力差的弊端。本文主要从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及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感恩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有待我们深入研究、探讨的新课题。

  【关键词】学生,注重,感恩,教育

  现在的学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庭中的“小皇帝”,有很多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这种优越的生活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们,养成了任性骄气,集体主义荣誉感淡漠,生活自理能力、抗压能力差等弊端。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因此,在学生教育中很有必要从小进行感恩教育。

  1.进行感恩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关系着国家未来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也关系着优良淳朴的民风和社会风气的培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理解人、帮助人、团结人、善待人的良好品质,提高他们和谐相处能力,友好交往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排解困难能力,有助于中小学生正确地认知社会,认知师长,认知朋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内容。现在公民素质,不仅包括较好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科技技能,而且还包括亲近自然,亲近社会,善待他人的观念和能力。

  2.注重进行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我国现阶段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要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不仅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和思想文化水平,建设完善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培育淳朴优良、充满活力的民风,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社会风气。当前社会上产生的恶性事件无不与公民素质密切相关,诚信缺失,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如“三鹿奶粉”事件,法制观念的淡薄和对自然的冷漠,导致人民肆意损坏自然生态,滥捕珍贵野生动物;极端利己主义助推着某些利欲熏心的矿老板,不顾矿工死活,因违章违规开采而造成矿难事件;用黑心棉加工被褥,在食品中添加苏丹红等。这些现象严重伤害着老百姓的身心健康,造成市场经济秩序混乱。此情此景,何谈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经济健康发展需要纯正的社会风气,经济有序发展呼唤社会良知和诚信。在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感恩社会、感恩师长、感恩自然、感恩朋友,倡导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形成健康向上,文明活力的社会风尚,营造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经济环境,这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原动力。

  3.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近几年频频报出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残杀同学案、残杀教师案,用浓硫酸泼伤黑熊案;中学生杀师、杀母案;小同学勒索小同学案,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折射出了思德教育的苍白导致学生人格缺陷的产生。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反过来公民的文明素质又促进了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在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到国家的和平来之不易,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应知党恩、报国情,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社会中还有很多好心人在默默无私地帮助着别人,如为我校捐资助学的已知台胞——王永庆先生,心系“朝阳行动”的好心人,我们要懂得对他们感恩。引导学生认识自私与贪婪相伴,偏极蕴藏危险,利己必定损人,玩物必定丧志的种种危害。学会感恩,就能摒弃这些不良行为,懂得感恩,就能宽容与善待,就会珍惜与尊重,学生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也就有利于形成了。

  4.注重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感恩教育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的总体要求相适应,既要吸取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道德文明的有益成分,又要与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观、价值观、荣辱观的根本要求相适应。在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应当与他们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学校学生对老师感恩,尊敬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对同学感恩,感谢他们的帮助、团结协作和乐于助人;在家里对父母长辈感恩,懂得他们生养教育的辛劳,理解他们的期盼和感情,尊重他们的劳动;对社会上的朋友及好心人感恩,感谢他们的理解、友谊和无私帮助;对农民伯伯感恩,体谅他们劳动的艰苦,爱惜粮食;对自然感恩,从爱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山水文物,到感受太阳是温暖的源泉,土地是人的生存之本,花草树木赐给我们新鲜的空气,活泼可爱的小松鼠,憨态可拘的熊猫,给人们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启迪了人类的灵感和智慧,是人类和谐相处的朋友。

  感恩教育的形式丰富多彩。教师可利用周末,给学生布置为父母乘一碗饭,倒一杯茶,洗一次脚,交一次心的家庭作业。在节假日里,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附近的旅游景点做一名小小志愿者,为旅客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进一步感受秀丽的自然风光给人们的乐趣和美的享受,旅游给我县社会大发展带来的机遇。以“一碗米饭包含着农民伯伯和餐厅师傅的多少劳动?”为主题的讨论会;还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我会做的农活”等短小活泼的小剧目;组织学生观看“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捐赠现场晚会,感受社会的大爱无边;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提示性标语牌,在小草旁写道“我也是生命!,我虽小,但我能美化您的生活”;在花坛的小树旁写道“我们共同沐浴阳光,让我们一同健康成长”;在垃圾桶旁写着“文明只差一步”,营造充满人性化的“感恩文化”。

  感恩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最朴实的情感。感恩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能够唤醒人的良知,培养健全的性格,塑造高尚的灵魂。

  感恩教育德育论文范文篇二:《道德情感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个对周围的人和世界心存感恩的人,会格外珍惜生活和善待他人。学生学会感恩的过程既是其道德情感提升的过程,也是个体自我觉醒的过程。中国自古就有“感恩”的传统,《诗经》中有“投桃报李”之说,《游子吟》中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诗句,民间更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谚语。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新旧价值观的冲击日渐加剧,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影响很大。为此,学校通过感恩教育这一有效途径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一、感恩教育及其特征

  所谓“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有感恩戴德之意,亦有感谢感激的意思,指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一种行为。它是一种感激的心情,是一种关爱的表达,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感恩教育,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受教育者不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对他人、对周围、对社会常怀感激之心。重要的是,感恩教育使学生在认知层次能洞察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得到内心的肯定;在情感层次能发出愉悦和温暖的情感,进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恩情的体验;在实践层次,能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具体说来,感恩教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l.情感性

  感恩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道德情感体验。感恩教育通过创设丰富感人的情境活动,运用故事教育法、实践锻炼法等方式激发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道德情感的目的。可以说,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激起他们“心灵的池池涟漪”是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感恩教育最容易拨动学生那敏感的心弦,触动其内心深处的灵魂,从而不自觉地生发出对恩人的感激、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别人对自己的付出,营造出和谐温馨的人文关怀氛围。

  2.生活性

  如今,强调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德育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实施,已成为人们对提高德育成效、摆脱目前德育尴尬困境的共识。鲁洁先生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那么,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德育在实践中该怎样操作呢?感恩教育便是一条有效的捷径。感恩教育以学生“自我”为阿基米德点,依托个体以往的生活体验,通过反思自己成长的历程以激发学生对有恩于“我”的人的拳拳相报之情,因此,感恩教育尤其重视由学生生命践履、体验所构成的“生活世界”,具有很强的生活性。

  3.实效性

  感恩教育因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触动学生的内心灵魂,克服了以往学校道德教育知性论德育范式的统摄,学生不再被当成抽象、静止的实体而被动地接收德育教条的灌输,所以,它必然能取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使德育实践焕发出无穷的育人魅力和动感的生命活力。比如,某学校以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放学后进行帮助父母洗衣服等活动,来体悟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培育之恩。事实证明,这样的道德教育使学生产生了心灵的震撼、生命的感动和情感的回报,感恩的种子从此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感恩教育对道德情感培养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视角,它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并使他们内在的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动。道德的本质是自律而非他律,是发自个人自觉、自愿的行动,强制性道德教育难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真正的道德情感。感恩教育以其“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1.以情育情,提高道德情感的感受能力

  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能力如何,决定了道德教育感化的效果。学生在遇到某种道德或非道德的情境或事件时,常常会在情感上产生某种即时的感受,这种直接的道德情感体验,使他们对情境或事件的道

  德性做出判断,因而具有迅速的道德定向作用。

  苏联心理学家雅科布松说:“道德原则和要求应当变为受教育者的行为动机,但这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即道德原则和要求触及学生情绪范围的时候才是可能的。”这说明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必须以满腔热情和真挚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感恩教育倾注了道德情感,拨动了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以情育情,对于加强和提高学生道德情感的感受能力,比其他道德说教都要有效。

  2.以情育心,提高道德情感的调节能力

  具体说来,道德情感的控制能力一方面是指学生个体对自我不良情感的自制,另一方面是指对健康、进取、向上情感的鼓励和发扬。

  学生的道德情感是随着个体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感恩教育中的某些具有深刻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会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某种自觉的情感,激励其心,以情育心,实现对“体验”的超越,使他们接受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从而促其道德情感自觉地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以情育德,提高道德情感的适用能力

  学生道德情感的适用能力是指个体通过道德情感的培养,实现自我诱导、自我促进和自我发展,同时实现对人际关系的调节,对不良社会现象的激愤、谴责和制止,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道德情感是促使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它不仅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态度与行为方式。自觉、坚定的道德行为的产生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感的支持,而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支持的背后需要感恩教育,以情育德的感恩教育培育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正是学生提高道德情感适用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感恩教育对道德情感培养的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首先是一项树立道德信念的特殊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本身的内在精神力量以及他为实现种种道德原则而进行的积极奋斗。”任何形式的思想教育要收到实效,都必须要“入脑”“入心”,使学生自愿接受,不带有任何强制性的因素,否则,很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运用感恩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是强制学生,要适时适度。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过程,德育的效果要内化在人格之中需要长期的培养。教师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可通过如下途径进行:

  1.创设能够激起学生道德情感的感恩情境

  道德情感的培养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水平,选择适合其道德情感发展的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特别是学生道德情感的产生与特定的情境和氛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创设感恩情境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确立符合学生发展的道德情感培养目标,二是要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

  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感恩情境:一是召开系列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教师可以“我的成长”为主题召开“尊重生命”“感谢父母”等系列主题班会,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个人的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支持的结果,必须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周围的一切。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才能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二是借助讲述感恩故事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很多故事中蕴含的教育哲理和寓意都很深刻,具有较强的渲染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组织专门的讨论、辩论等活动,由学生自扮自演。在这种情境中,这类故事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懂得对生活、对他人应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关爱他人,从而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2.选择能够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交流载体

  教师应将交流载体与学生本身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感恩教育所蕴含的道德内涵和道德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达到既明理、又激情,情理交融的目的,以更好地培养其道德情感。能够激起学生道德情感的交流载体很多,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形式:

  一是组织学生在对感恩教育典型事件的分析讨论中提高道德情感水平。学生每天都要接触周围不同的人和事,在教育过程中,选择贴

  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案例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思考和体验。2005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其中有孝子田世国捐肾救母的相关报道。这样的教育事例就能够很好地起到渲染道德教育的效果。组织学生对类似感恩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以触动学生的心弦,升华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

  二是引导学生在完成感恩日记的过程中提高道德情感水平。鼓励学生把每日所见所闻的感恩事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感恩日记要经常批阅,采用激励性评语加深学生对感恩的体验;对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感恩日记可在班级或学校内展出;邀请学生家长评、读学生的感恩日记。给学生布置写感恩日记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养其健康心态,塑造其健全人格,提高其道德情感。

  三是帮助学生在节日活动中提高道德情感水平。每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节日,这些节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中秋节、感恩节、春节等节日来临之际,举行不同寓意的特殊感恩活动:教唱感恩歌曲,组织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设计感恩教育专题黑板报和墙报等,这些活动都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

  3.模拟能够激起学生道德情感的感恩行为

  模拟感恩行为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一种更具体、更真实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深化,也有利于促进其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模拟感恩行为有如下方式:

  一是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班级内主动帮助教师擦黑板;尊敬师长;理解和帮助父母;在特定的时间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等等。事不在多,事不在大,小小的善举、简单的行为和充满诚意的行动会带给他人快乐和方便,也可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情感。

  二是提供学生合适的感恩表现机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

  场上的商品交换遵循相似的原则,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的所得不少于自己的付出。但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当个体所得远远大于付出的时候,也会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恩图报的机会,以使学生对教师、家长、同学或他人的帮助能够积极地回报。这样,他们的心理就会产生一种平衡感,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感恩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感水平。

  三是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参加一定数量的集体劳动、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等,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学校和教师的关怀。譬如,鼓励学生主动为学校做好事,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和花草树木,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等等,这能使学生在承担责任的活动过程中将感恩意识逐渐转化为感恩行动,进而提高他们道德情感的发展水平。

  感恩教育德育论文范文篇三:《感恩教育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实践》

  摘

  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感恩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成为促进德育教育实效性的载体之一,充分体现了德育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笔者就在学生德育教育实践中开展感恩教育,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感恩

  素质教育

  德育课堂

  一、当代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代学生的感恩现状并不乐观甚至令人担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淡漠,对教师、学校培育之恩的淡化,对社会和他人关爱之恩的冷落。

  1.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淡漠

  世界上有一种伟大,那就是养育之恩。而现在的一些学生,没有体会到父母辛勤付出是为了什么,没有意识到要对父母感恩。他们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一种理所当然,是天经地义。花着父母用劳动换来的血汗钱,有的沉迷网络、有的追求奢侈。没有对父母的问候,打电话也是索要生活费,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微乎其微。

  2.对学校和教师培育之恩淡化

  在教师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现在的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对老师的感情越来越淡”。学生对老师的感情仅限于课堂上,课后形同陌路,“敬而远之”。老师管多了,学生有意见。2013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一位高三班主任在办公室备课时,被其学生割颈杀害。据相关部门通报,学生是因不满老师的严格管理而动杀念。

  3.对社会和他人关爱之恩冷落

  2007年8月中旬,湖北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接受资助的资格,原因非常简单,是因为这些接受资助的大学生在一年的时间里,只享受资助的金额,却从来没有和帮助过他们的资助者联系过,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社会原因

  现在的社会,人们物质文化精神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淡漠了。老人摔倒了,没有人去扶,怕惹祸上身;看见坏人行凶,没有人去管,怕自己吃亏。从社会大环境看,许多学生不知感恩,不知道感恩是一种回报。曾经,一位农民父亲写给大学的儿子一封信,信中痛斥儿子不知感恩:“不知道你在大学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原来这位大学生每次写信回家只有几行字,而且不清楚,只有一个“钱”字最清楚。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2.家庭原因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从小过于溺爱,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给孩子留着,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等等。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和感恩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只顾一味地索取。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学生,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怎能学会感恩?3.学校原因

  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限于满足课堂需要,仅限于对学生的说

  教,没有真正做到深入学生心中。其次,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没有感恩的学习内容,学生不懂得如何表达感恩,更何况现在学生多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也不太关心对他人的感恩。所以有许多学生对家长的辛劳没有感受,对老师的苦口婆心置若罔闻,我们的许多教育显得无奈而力不从心。

  三、感恩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实践

  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它不同于其他的德育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教育,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在实施感恩教育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引导者,积极创造各种环境,从而达到感恩之心长存的效果。

  长期以来,学院在学生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已作为一项素质教育纳入德育教育体系。学院将感恩教育贯穿每一学期,并将每年的9月份作为学院的“感恩月”,结合新生入学、教师节、国庆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有实效性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心有感恩的人。

  1.感恩教育走进德育教育课堂

  德育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化,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教育的本质,一个字是“教”,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一个字是“育”,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感恩教育重在育人,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在学生中深入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团委利用上党课、讲团课的形式,将感恩教育融入党团课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感恩教育授课计划,从理论和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精神成人,让感恩之心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2.感恩教育走进教室

  学院在学生中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感恩教育作为教材其中内容之一,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结合案例和互动,从理论到实际,从认知到情感,利用各种形式向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积极开展学习《弟子规》《二十四孝》故事,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

  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弟子规》《二十四孝》的深刻含义,把孝道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把图书馆五楼建成二十四孝文化走廊,每间教室张贴弟子规和新二十四孝展板,把教室都打造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形成一种“抬头见文”的视觉效应,充分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学生普遍反映很喜欢这样的德育课程,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互动过程中,许多学生在讲到自己的感恩故事时,真情流露;在学唱《感恩的心》歌曲时,潸然泪下,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3.感恩教育走进活动

  在学校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如:开展感恩教育讲座、“懂得感恩、珍爱生命”签名、感恩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我身边的亲情故事”、评选感动人物等活动。围绕对学习《二十四孝》的感悟,对照《新二十四孝》标准,开展感恩父母的一系列活动,我们通过开展“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算一笔亲情账”、“写亲情日记”等活动,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重行,使其通过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鼓励学生每周给父母打一次电话、利用假期给父母洗一次脚、陪父母看一场电影等。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氛围浓厚,以点带面,用故事、事迹、音乐去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氛围,用情绪带动行动。

  4.感恩教育走进社会实践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感恩教育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通过开展“大手拉小手”感恩教育进幼儿园、“关爱老人、奉献爱心”感恩教育进敬老院、“清理白色垃圾”感恩教育进社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感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关爱社会,回报社会。

  四、小结

  感恩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感恩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在学生中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要素之一,也是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载体。通过感恩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有情感、有灵性、有爱心、知耻知荣、知恩图报,这就是我

  们教育的根本,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猜你喜欢:

篇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0130-01引

  言

  南京大学“一封辛酸父亲的来信”中,父亲控诉大学生儿子写信回家只为索要金钱,甚至不惜修改收费通知单来欺骗父母。像这类不良行为的报道,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关注,甚至质疑高校感恩教育。如果任由大学生这种感恩意识缺失发展下去,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感恩品质是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对待工作以及社会的态度。感恩不只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简单的回馈,还包括对“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恩情的铭记,还包括对“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老师给予足够的尊重,还有对大自然碧海蓝天的珍惜与保护。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学会以感恩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一切,这种态度也会给予我们足够的馈赠。

  一、感恩教育的作用

  (一)感恩是支撑尊严的力量

  “爱心大使”丛飞曾用自己的演出费资助了很多贫困大学生,而当他患病住院时竟无一人前去探望。当媒体晒出受助名单时,一名受过资助的大学生不但没有“感恩”丛飞,反而要求将其名字删去。只是因为作为大学老师的他,担心学生看到致使自己没面子。依靠出卖良知换来的尊严真的那么牢固吗?这样忘恩负义的老师还有教育学生的资格吗?这不仅是丛飞个人的伤痛,也是我们整个社会

篇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作者:罗

  婧

  来源:《新一代》2012年第03期

  摘

  要:感恩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今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欠缺的现状及形成的原因,并论述了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57-02

  感恩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是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他人所给予的帮助作出由衷的认可并真诚回报对方的一种认识、情感以及行为。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社会以及他人能坦然的表示感谢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予以回报。但是就目前高校大学生德育现状来说,感恩意识是相对缺乏的。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欠缺的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及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受到了冲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总体上是好的、积极向上的,大多数学生都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对他人所给的帮助与外界提供的方便心存感恩,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给予回报。但在有些大学生中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不良现象,主要表现有:

  亲情淡薄,漠视父母恩情。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父母将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培养我们,让我们成长,用无私的爱和不求回报的奉献,为我们成长的道路扫平障碍。因此,对父母的养育,我们应心存无尽的感激与报答。然而,现在很多大学生,他们从经济上过分依赖父母,而且还认为从父母那里索取经济支持是理所当然的,甚至个别大学生生活水准脱离家庭经济条件,漠视家长的辛苦,父母经济拮据,子女却生活高标准、高档次。虽然经济上依赖父母,但思想上却要求独立,我行我素。

  师生交往少,关系淡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说老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解答疑惑的,他们不求回报,任劳任怨的坚守自己的本职岗位。可是在这个感恩缺失的年代里,师生感情淡漠,尊敬老师有时候竟然成为了学生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比如有些学生为了得到评奖评优的机会,事前对老师毕恭毕敬,事后却看见老师连招呼都不打。

  社会责任意识欠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大学生对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定位都很模糊,认为只有现在的、眼前的利益才是真实的。在现实生活中只是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命运、自身发展的状态和自己的利益,在做事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只求权利而不尽义务的态度[1]。

篇四: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与实施路径

  摘要: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点,是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高校进行“感恩教育”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感恩教育内涵,并对实施路径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内涵;实施路径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自我行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教育方法与手段,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意志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受教育者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1.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含义

  对感恩教育的界定,当前教育理论界普遍认同陶志琼博士的观点:“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一定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的本质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1]陶志琼博士还提出感恩教育的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体现在学会识恩和知恩,即受教育者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受教育者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和

  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即产生感恩情怀。三是实践层次,受教育者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为报恩、施恩的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在实践过程中,受教育者既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在这三个层次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实践是目的,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本文认为,要践行陶志琼提出的“三个层次”内容,受教育者应从十六个字诠释感恩,即“尊重差异,关心他人,意识责任,付诸关怀。”首先,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感恩的平台,基于这种“平台”,个体才有可能尊重他人的个性与唯一性。其次,关心既是一种观点和态度,也是一种意识。个体只有自觉自愿地把人或事物放在心上,才能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物)。第三,感恩是把爱作为义务的责任。这种责任把人带进价值冲突中,使人在取舍中表现自身价值。第四,感恩自身的性质是实现于活动的,要将关怀通过行为表达出来,做到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2.大学生感恩的对象

  (1)孝敬父母,感父母养育之恩。俗话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海”,作为儿女,我们要感恩父母的辛苦养育,把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作为做人之本。(2)尊敬师长,感老师谆谆教诲之恩。父母给人以生命,老师给人以慧命。作为学生,无论地位如何显赫,财富如何巨大,都不可忘记恩师的培育之恩和指路之功。(3)博爱众人,感他人和朋友的关爱与协助之恩。人生路上,因为有他人和朋友的信任和帮助,才能一帆风顺。感恩他人和朋友,就要切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诚信、友善”,与人真诚相待,仁者爱人。(4)承担社会责任,感国家护卫之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与祖国共兴衰,共荣辱,这是永恒的事实。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要感国家护卫之恩,饱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两个百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5)顺天应物,感自然恩赐之恩。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当前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大学生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者,应懂得感恩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6)逆行而上,感挫折炼志之恩。感恩挫折,是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洗礼,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大学生感恩挫折,目的是让他们懂得用积极心态却迎接生命中任何挑战。

  3.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过程

  感恩是一种心理活动,体现为人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应遵循心理活动规律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增强感恩意识。(1)学会识恩、知恩是感恩前提。教育大学生识恩、知恩,既要引导他们识大恩、明大德,也要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却极易被忽略的“小恩小惠”,向他们阐明其价值之所在。(2)升华感恩情感,是感恩的动力来源。感恩需要心息相同、心理赞赏和情感回报。感恩教育要在教会大学生识恩、知恩基础上,培育大学生感恩之情。[2]而感恩之情培育的出发点可从教会学生谢恩开始。谢恩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心灵与情感交流,衍生出一种愉

  悦、温暖和幸福感情,引发心灵共鸣,激发个体感恩情感,进而产生谢恩冲动和行为。(3)受恩图报是感恩的最终目的。进行感恩教育的重点是让大学生知道,恩情不是等量回报,也不是欲报即报。报恩不是一种“投桃报李”式的等价交换。一些简单的行为,一句简单的感谢,都是报恩的表现,都能给予施恩者带来特别愉快的心情。还要教育大学生将报恩之心升华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教育他们树立正确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懂得奉献与索取之间的辩证关文教空间2016年第09期总第438期系。(4)施恩不图报,是感恩的最高境界。《战国策》里说:“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3]个人只有达到施恩不图报境界,才能真正拥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贡献、在必要时为祖国献身的信念和品格。高校进行感恩教育时,应将“施恩不图报”的感恩理念传授给大学生。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路径

  目前,高校没有普遍开设感恩教育这一门课程。高校应充分利用思政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思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通过各种方式促使感恩教育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心中,并且做好以下“三个结合”,使感恩教育同思政教育在知识、情感、实践三个方面实现全面融合。

  1.知识层面高调结合

  我国高校现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

  要》等德育课程。思政教师要从理论教学上发挥出德育渗透的优势。从知恩、感恩的重要性、价值取向、方法与途径等视阈将感恩教育的知识体系,系统地传授给大学生,打造出普遍认同的知恩共识。[4]而要做好这一点,就需要将感恩教育与思政课程在知识层面高调结合。这里所说的“高调”,是指在教授思政课程过程中,要将思政课程的知识点与感恩教育的知识点相结合,通过“多结合”以及“明确告诉学生所授内容即为感恩教育”这种高调的方式,使大学生形成基本的感恩认识。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可以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之中,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24个字,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代大学生如何学会感恩具有指导意义。[5]

  2.情感层面高度结合

  高校德育课在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过程中,不能仅停留于认知层面,还要培育学生的感恩情感。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思政教育与感恩教育在情感层面的高度结合,使两者在培育大学生道德情感目标上高度一致。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从创设情境和榜样示范法入手,从而高度培养大学生的关怀感、仁爱感、真诚感和慈悲之心等道德情感。创设情境主要指设置各种人际互动情景、社会生活情景等,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举学生身边实例两种手段来创设。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领导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这一章时,思政教师通过预先设计好的课件向学

  生展示两个案例,一个是“洪战辉的事迹材料”,一个是“南京大学‘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通过这两个案例,使学生在情感上形成反差,从而深刻懂得生命的真谛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要感恩父母的教育意义。而榜样教育法,不仅指思政教师要做好榜样带头作用,而且思政教师要善于挖掘同学当中的榜样人物,并且树立榜样,让榜样人物得到同学之间的情感认可,从而号召广大同学向榜样学习的热潮。总之,创设情境与榜样示范法的目的都是要引起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

  3.实践层面高效结合

  高校感恩教育不能只做定性教育,也需要进行定量教育,因为感恩教育是体验式教育,只有量化才能知道感恩教育的效果。对感恩教育进行量化,其实就是指感恩教育的考核评价方式。当前,以布置感恩作业的方式进行感恩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有关媒体曾报道,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给大一学生布置了一项算“感恩账”的寒假作业,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号召学子“为父母做顿饭”。以布置感恩作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方面的考核,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感恩,这种考核方式就极易片面化、虚假化而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但我们不能因为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不足而否定它。以布置感恩作业的形式进行感恩教育考核,有助于促进那些不懂感恩、不愿感恩、对生活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参与感恩。通过经常的感恩练习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恩习惯,并能使他们在完成感恩作业中体会这联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恩之情,无疑有助于培育

  学生的感恩情怀,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对感恩教育进行量化,其实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内化成为个人人格的一个部分,并且应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从而实现感恩教育的实效性。综上所述,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高校在加强感恩教育的建设上,应注重发挥思政课堂的主要作用,将感恩教育融进课堂教学中。

  作者:王洪明

  王燕燕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教学咨询与督导工作办公室

  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名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祝国超.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3).

  [4]徐广屏.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1):51-54.

  [5]刘利才,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64-165.

篇五: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大学生感恩教育体系

  一、相关理论分析

  社会提供个人生存的条件,一是个体的人出生以后,只是具备了先天的生理条件,要真正成为社会的人,必须经过社会化的过程,一旦真正脱离社会,那他的生活也不是真正人的生活。个人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才能互相满足其各自的需要。社会是人们维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需要。不论是饮食男女的自然属性的需要还是心理情感、文化娱乐等的精神需要,都只有在同他人交往的社会活动中才能得到满足。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历史提供给他的社会条件,都要受到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所创造的条件下并使用社会所提供的手段才能达到"。从心理学理论看。这一属性不仅是感恩的重要根据,而且使感恩成为可能。如果说感恩是一种思想和行为的话,这种思想和行为必须是被人感觉和认识的,感恩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本能的或盲目的行为。黑格尔说:"动物就不能说出一个‘我‘字,只有人才能说我。"马克思在创造自己新哲学的时候,虽然批判了黑格尔把自我和自我意识看作是脱离人体而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唯心主义错误,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否认人具有自我意识。在感恩的问题上,人的精神(自我意识)起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人需要向自然界感恩,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人只有和自然界和谐相处,才

  能有人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人需要感恩社会、感恩他人。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只有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才能使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美满。既然感恩是人的本质特征,那么,要实现人的本质,实现人的价值,就必须树立感恩的理念,把握感恩的本质:感恩就是关爱世界,感恩就是回报社会,感恩就是奉献人生。人的精神属性,不仅能够使人们认识到感恩的意义和价值,而且为在全社会进行感恩教育提供了可能。所以,我们就要抓住人的精神这一特点,利用一切手段,对人们进行感恩的思想教育。而这一切,都必须有一颗善良的心,慈悲的心。"感恩"这两个字的结构,都离不开心,都以心做基础。这说明,感恩与否,关键在于心。从教育学理论来看。感恩教育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高校开展感恩教育不要仅停留在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来进行。以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为导向,从生活方面的问题入手,顺应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着力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引导他们加强实践。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感恩教育,就必须使感恩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感悟人为什么要懂得感恩,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让感恩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情感,是主体对客体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时所持的态度体验。广义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情感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现代社会对人的情感素养的要求,有目

  的、有计划地对他们施加各种积极的教育影响,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情感品质的过程。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化,因此,感恩教育同样要关注学生道德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由于大学生的情感具有敏锐性和易感性,而且他们的情感体验在学校中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而获得的,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人的情感态度非常敏感,所以,感恩教育须通过多种形式的交往,使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感恩情感得到内化和升华。

  二、现状分析

  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得到了重视,取得一定成绩和效果,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逐步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核心,社会活动为基地的感恩教育体系,形成对家人养育感恩、对老师教诲感恩和将感恩付诸社会实践的理念;二是大学生感恩意识不断增强,合作精神加强,相互扶助,共同学习,促进了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学校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更主要的是促成了科研团队的形成;三是感恩教育活动在各大学广泛开展。通过对周边10所院校随机调查,97%的大学生反映感恩教育在本校经常开展,99%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感恩教育非常必要;四是感恩教育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和取得成效,通过对中国知网检索,截止到2013年5月,关于感恩教育的研究文章共有256篇(含期刊、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尽管如此,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一)理念缺陷,落后环境变化

  包括方向问题和内容问题。现代社会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

  是人际关系、经济环境、思想认识、社会价值取向等等,这些变化要求大学生改变原有的感恩理念和思想方法。但现有的大学生感恩教育总体上依然固守原有的"以教育者为出发点、追求表面和程式化感恩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大学生没有形成新的感恩理念,被动接受感恩教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偏离感恩教育的本质甚至方向性的问题,不能真正掌握感恩的理念、陶冶感恩情操、树立感恩信念和全心投入感恩实践。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关系时很可能带有功利性质和趋向,进一步影响其对人生价值的有效判断和事物判断能力。

  (二)体系缺陷,忽视与专业课程和科研团队精神的对接

  目前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形式上单一而肤浅,大体上仍然是维系那种老师灌输,学生接受,感恩家庭、感恩教育、感恩社会的说教,之后是补充感恩实践活动等方式,看起来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实则这种感恩教育体系严重缺失了其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联接,以及与科研团队精神的链接。造成感恩教育基本有辅导员老师说一套,专业老师教自己的专业,似乎两者毫不相干,学生也是认为感恩就是那些把式,甚至还认为耽误自己的学习。最有的结果是感恩教育与专业学习分道扬镳,各行其道,不能有效地指引学生的理念行为,不但感恩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而且也让学生陷入对感恩教育的错误的、片面的认识。

  (三)方法缺陷,空泛教育过多,榜样效应明显,实质方法和内容不够

  一是灌输和示范性教育过多,民主化内容太少,教育中往往是以

  老师为主体,采用片面示范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观念,没有注意到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是感恩教育的主体,在感恩教育上应当是启发式、互动式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二是物化形式明显,精神熏陶缺乏。这其实也是感恩教育致命的问题。表面上看大学感恩教育普遍开展,但成效并不像预料的那样好,感恩的精神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老师过多地物化而不是思想上去加强感恩教育,比如渲染感恩榜样,开展感恩活动,然后予以物质表彰和鼓励,并没有去从身边细节问题、从精神层面进行教育。结果是学生对感恩的实质缺乏认识,甚至注意力偏向功利,心术不正地去感恩。其实我们在很多细节场合看不到真正的大学生感恩的行为,比如学校田径场乱丢垃圾却没有人制止,更没有人去主动清扫。大学生不珍惜清洁工劳动,任意将食品袋丢弃教室等等。反而在学校组织的所谓感恩教育活动时却突然涌现出"令人感动的感恩模范"。

  三、感恩教育体系构建思路

  (一)理念教育任何理论,任何行为都本源于理念,感恩教育也是一样,感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主导,也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恩,而不是功利性的和表面性的做文章。这种理念教育是非常复杂、而且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真正起到效果,但一旦产生效果将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教育不能走形式,应该是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一切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做起,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素养,让学生知道

  掌握本领、学好专业并服务于社会,做好份内事情,身边事情,帮助他人这就是对家庭、对老师、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恩,没有必要经常开展形式上的感恩活动。

  (二)专业教育感恩教育是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一种教育,看似是一种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不然,它应该是一种能力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和一个重要方面,千万不要把这种教育与纯专业教育两分和割裂。在明确感恩理念的基础上应当考虑把日常的感恩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去。比如专业教学老师可以在专业教学和考核中强调专业学习与感恩关系,强调团队科研精神,强调创新,强调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尊重等等,这些都与人人之间和谐共事,相互尊重和提高有直接关系,也为大学生正确定位自身目标和实现价值提供依据,同时为大学生学好专业提高整体素质,提升创新和科研能力提供思想基础和条件。感恩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有机结合就会产生共鸣和相互促进,使感恩意识和行为在无形中深入人心。

  (三)文化教育

  思想文化、专业文化、素质文化、教育文化应该是校园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主体组成部分,感恩教育是这些文化的重要基础,也体现大学生整体精神面貌。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方式(比如校园广播、报纸、阅读、班会等)广泛宣传和弘扬感恩事例,引导大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感恩在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性,让感恩意识扎根和体现在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中,也正确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对其意识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几种子文化的共同作用,贯穿

  于感恩教育,共同构建以感恩为主线和基础的和谐校园文化。

  (四)实践教育

  感恩实践活动几乎每个学校都在积极开展,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从理论上说实践意识和文化教育是一个方面,配之以实践活动时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实际上是多数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既没有加深对感恩理念的认识,也没有起到感恩的实际效果。因此,在设计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时候应当注意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日常活动,从日常小事和细节开始。比如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注意在公共场合不要喧哗,造成声音污染,影响他人学习和生活,不乱丢垃圾,要共同营造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好专业、尊重老师,避免违规行为,有意识的、主动地帮助后进同学,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相关关心,相互促进,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有益活动,为了专业建设和班级建设出谋划策,营造和谐向上的集体氛围。第二个层面是积极组织和参加校外的较为集中和大型的感恩活动,比如慰问军烈属、孤寡老人,祭扫烈士公墓,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参观高科技展览,学习科技领军和突出专家科研精神等等。两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日常感恩教育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面,这个层面奠定的是感恩的理念,目的是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感恩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感恩行为是理所当然的行为,以感恩为荣,忘恩为耻辱。这一层面解决问题了,第二个层面就引刃而解,因此第二个层面仅仅是个感恩教育的加强。总之,在设计感恩教育体系时一定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感恩理念",二是"日常教育",千万不要流于形式,自欺欺人!

  作者:黎红梅

  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篇六: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从孝道的角度看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姓名:XXX

  学号:XXX

  专业班级:XXX摘要:作为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文化,孝道是支撑国家和民族强盛的一块重要基石。孝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孝道被很多人片面地理解成孝顺父母,其实其内涵更加广阔。孝是普世性的,而感恩心是我们行孝道的重要内在动力,从孝道上升到时时保持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关爱,再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爱传播下去,让感恩的种子在和谐中发芽生根,我们将享受到内心充实的喜悦。

  关键词:孝道

  感恩

  教育

  认同

  智慧

  态度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的传统文化—孝道,这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智慧结晶,也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孝”,它在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及封建制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两千年后的今天,社会、家庭仍然不能够离开它,国人应为之骄傲并不断的去发展和弘扬。

  那么,该如何正确理解孝道呢?大多数人仅将孝敬父母理解为孝道,这是对中华民族孝道的片孝道面曲解。自人类诞生而逐步形成。孝行早于文字之前,从原始氏族社会人们物质分配及祭天的活动中所体现的就是孝字。孝,意为人在世界这块土地上,父母二老永远是儿子的天,儿子在下应敬二老于天。道,指事物的运行轨迹与规则。孝道为什么经几千年而不衰?就是因为它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的自然法则和规律,才能被人们接受和遵循,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秩序和伦理关系就是以孔子孝道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文明发展,国家强盛的基石,直至今日,党和国家所提倡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心怀抱负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孝道的传承和发展。

  在一般人眼里,孝道就是孝敬父母。孔子从一个宏观的角度阐述了这个概念。《论语》里面,他的一个学生这样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就是说君子要凡事用于根本,根本立,道就生发出来了,“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悌”就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做人的基础。

  如果说人的本性中就包含对双亲的感恩,并孝顺他们。那么对大学生的感1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恩教育就可以以孝道为立足点,容易形成共鸣,自然而然的被接受。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

  一个人的人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实竟争的残酷及商业原则引入生活领域,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功利化了。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来自学校的道德与行为教育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理想信念教育被忽视,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子女,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造成青少年缺乏社会公德、缺少感恩之心。

  从学校的角度,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德育成为了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未转化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忽视了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那么一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则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青少年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心密切相关。现在许多孩子的父辈们年轻时都受过苦,他们希望孩子比自己当年过得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尽一切努力为子女争取优越条件,宁愿苦自己而不苦孩子。实际上,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感受的不是爱,而更多的是利益关怀。这些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而不知回报;只知索取,2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不懂得奉献;只知受惠,而不知感恩;只知接受,而不知责任。殊不知,除了父母之外,没有人有义务对你提供无偿的帮助,而长期形成的“我理应被照顾”的观念很容易被带到各种场合集体包括同学,老师,同事等等,一旦没有得到想要的,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自然处理不好,产生自身的负面情绪,进一步影响工作和家庭。

  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缺失、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

  那么,该如何应对呢?第一,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通过情

  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第二,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第三,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感恩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应该是从我们的心灵里的一种认同。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与我们的恩赐太多。没有大自然谁也活不下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对太阳的“感恩”,那是对温暖的领悟,对蓝天的“感恩”,那是我们对蓝得一无所有的纯净的一种认可。对草原的“感恩”那是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叹服。对大海的“感恩”,那是我们对兼收并蓄的一种倾听。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3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感恩帮助自己的人,感谢他们的付出让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同时感恩对我们不好的人,也许是指责,也许是为难,感谢他们磨砺了我们的能力,强大了我们的内心。

  从孝顺父母做起,强化自身的感恩观念,心胸更加的豁达开朗,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事物。用感恩的心去善待周围的人和物,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

  参考文献:《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樊卧龙

  《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孝道》

  马景生

篇七: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第一,认知层面,就是要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第二,情感层面,就是要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幸福和愉快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第三,实践层面,就是要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

  如故事《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陈毅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在了解挫折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对挫折的承受力。

  2.引导幼儿正确面对挫折。

  最佳答案[投诉]2012-09-0305:16:55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应付挫折的能力,是一种“爱孩子、有远见”的表现。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让幼儿受点“苦”和“累”、经受点挫折、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懂得人生道路是坎坷的、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应付困难的勇气,是孩子具有应付困难的心理..

  .和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长作为幼儿的首任教师,在幼儿个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引导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逐步学会自理、自立、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同时,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训练幼儿的为家人尽责、为他人服务的基本责任感。例如:从帮助幼儿学习刷牙、洗脸等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到学会帮助家里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能力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而这正是培养幼儿挫折承受能力的基础。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应教育孩子克服依赖思想,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挫折。只有孩子充分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会激发他们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若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变主动,从而战胜困难。

  在认知上,让幼儿正确理解挫折,以使儿童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在情感上,让幼儿充分体验挫折,消除儿童对挫折的害怕心理;在行为上,教幼儿掌握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形成幼儿正确的反应方式,通过知、情、意、行的系统培养和训练,使儿童成为勇敢坚强的人。

  ..

  .

  ..

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感恩 层次 大学生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