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9篇

时间:2022-11-09 21:05:02  来源:网友投稿

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9篇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学校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工作方案 为推动我校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切实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有效开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9篇,供大家参考。

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9篇

篇一: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信息技术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工作方案

 为推动我校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切实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对中小学 (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总体部署,结合我校实际,全面开展信息技术2.0 整校推进工作。工作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深化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任务和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为核心,立足本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实际,坚持“面向未来、整校推进、学用结合、多方协同、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通过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完善计划内容方案,推动校领导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实现“三提升一全面”总体发展目标。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

 1. 学校概况与环境条件

 我校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建筑面积 32000 ㎡,现有22 个教学班,每班配有班班通;现有教师 91 人,每位教师配有一台教师电脑,中青年教师偏多,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但信息技术能力整体水平不高;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没有办公管理平台、教研平台、资源平台,硬件设施、软件平台不够先进。

 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条件一览表

 维度

 内容

 具体情况

 网络条件

 学校互联网情况 有宽带 WIFI 覆盖情况 100%校园覆盖 硬件环境

 学校多媒体(白板)教室 100%教室有一体机 电子交互白板 配备平板电脑等学生终端教室 3 个教室 教师配备办公电脑比例 多数教师有台式电脑 计算机房 2 座 3d 打印机 无 创客教室 无 机器人教室 无 软件平台

 教学平台 无 阅卷平台 有 教研平台 无 办公平台 无 其他 如:VR/AR/虚拟仿真实验室等 无

  2.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我校教师年龄偏大,对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还是会,但是不是很熟练。年轻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信息化教学,中年教师简单的PPT、word 操作是能行的,教师上课要求用 PPT 教学,但是还是有的老师不怎么会操作。

 3. 教育信息化与学校发展结合点

 学校在全校覆盖了校园网,每个教室配备了教学白板或者电脑。同意要求教师电子教学。但是因为教师平均年龄偏大龄化,所以信息化教学会让学生的眼界更开阔。

 二、提升工程 0 2.0 整校推进目标

 1. 组建“骨干引领”的研修共同体,初步建立校本教学微课程资源库,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2.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出发,以观课议课、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促进教师“学、思、研、行”一体化。

 3.促进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教师信息技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 校本研修工作计划

 (一)组织分工

 1. 信息化管理团队

 组

 长:*** 副组长:***

  *** 组 员:***

  ***

 职 责:全面负责提升工程 2.0 部署和推进工作,制定整校推进工作方案,总结在培训开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完成整校推进工作总结。

 2. 信息化 培训指导团队

 组

 长:***

 副组长:***

  *** 成 员:***

  ***

 职

 责:制定各教研组(处室)校本研修计划,确定研修主题,11 月中旬前提交给学校领导小组。设定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组织开展校本应用考核,按要求提交优秀案例成果。

 3. 监督考核团队

 组

 长:*** 副组长:***

  *** 组 员:***

  ***

 职责: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团队互助、学科联动、答疑解惑等方式带动引领全员顺利开展培训。

 (二)研修主题

 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以及学习网络课程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结合学科主题,形成教学案例成果。

 1. 各学科研修主题:

 按照中学学科语文、数学、英语、政史、理化、音体美分成学科研修小组,要求教师运用交互电子白板提高学生运算思维、设定教学环境以极简技术创设情境类教学资源,内部研修提升学科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各研修小组确定自己的研修主题。

 2. 学校推荐微能力点网络课程

 学校管理员推荐教师查看 30 个微能力点,每位教师根据个人选择所对应学习环境中的微能力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进行选择 30 项微能力,分别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教师实施集体教学。

 混合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网络教学环境、移动学习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开展集体学习。

 智慧学习环境:有智能教育设备支持的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学习。

 编号

 维度

 微能力

 所属 环境

 A1 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多媒体教学环境

 A2 教学设计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A3 教学设计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A4 教学设计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A5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A7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A8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A9 学法指导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A10 学法指导 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A11 学业评价 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A12 学业评价 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A13 学业评价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B1 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混合学习环境

 B2 教学设计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B3 教学设计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B4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B5 学法指导 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B6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B7 学法指导 家校交流与合作 B8 学法指导 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B9 学业评价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B10 学业评价 档案袋评价 C1 教学设计 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智慧学习环境

 C2 教学设计 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C3 学法指导 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C4 学法指导 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C5 学法指导 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C6 学业评价 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C7 学业评价 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三)研修活动学时

 序号

 研修活动

 学时

 1 参加学校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工作总动员会 2 2 以教研组为单位制定并提交切实可行的研修计划 2 3 全体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全员培训 5 次 10 4 教研组校本研修展示及案例材料提交(案例材料包括教案、 6

 学案、课堂实录、听评课记录、课后反思等)

 5 每位教师按要求参加教研组开展的校本研修活动,每个教研组开展不少于 2 次研修活动。(提前公布研修时间安排,各教研组做好考勤统计,学校管理团队进行过程性督导)

 10 (四)阶段工作安排

 1. 混合式研修阶段(1 11 月 月 0 20 日前完成)

 ① 开展网络课程学习,重点学习微能力点网络课程。

 ② 信息技术能力强的教师分享教学中信息化手段使用心得。

 ③ 学校骨干、青年教师先行制作案例成果材料。

 学校组织骨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强的青年教师成立“研修协助组”,通过团队互助、学科联动、答疑解惑等方式,先行完成一批案例成果,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青年教师更快的成长步伐。同时确保每个学科教研组内有先行的骨干教师,确保后续整校推进顺利完成。

 ④ 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讨。

 以骨干教师形成的案例成果为例开展讨论交流,引领学科组内其他教师跟进,同时修改完善案例成果,检测落实教师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目标。

 2. 展示交流阶段(1 11 月 月 0 30 日前完成)

 各学科教研组(处室)推选出优秀案例在全校进行展示。

 3. 总结汇报阶段(2 12 月 月 0 10 日前完成)

 学校按照参训教师总人数 10%遴选优秀案例,向县级推荐报送。

 四、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学校领导小组牵头,培训小组负责学术指导,考核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教师全员参与校本应用考核。围绕学科主题,通过研修活动,形成校本实践应用案例成果。培训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以评促学、以评促用

 1.注重收集教师形成案例成果的过程性资料。

 2.在学科教研组内研讨中,打磨优秀案例成果。

 3.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完善和反思课例研究成果。

 (二)尊重差异、分层评价

 1. 合格标准要求:(要求全体教师必须达到)

 ① 按时按量完成校本研修规定的所有学习内容。

 ② 每人提交至少一份信息技术应用案例材料(至少涵盖 2个微能力点)

 ③ 在教研组内分享一次个人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案例。

 2. 优秀标准要求:(达到任意一项即可)

 ① 由教研组推荐为校级优秀案例。

 ② 将信息化应用教学方案以展示课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

 ③ 提交 1 篇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的专题论文。

 ④ 参与校级研修专题活动,并能承担相关课题、实践、研究任务。

 3. 特殊标准要求:

 教龄在 30 年以上的教师,可由本人提出,经学校领导小组讨论确认后,参与完成一份团体案例材料,即可为合格。

 (三)关注发展、鼓励创新

 1.对虽未达到校级优秀案例标准,但在学科教学、信息技术等某一方面有创新想法,得到学科内老师一致认可的,学校为其在学科内搭建展示平台。不是骨干教师的列为骨干候选,着重培养。

 2.个人或团体案例成果在学校进行展示,并优中选优,按照参训教师总人数的 5%,遴选校级优秀案例上报县级。

 五、整校推进保障机制

 1.提升理解,切实增强领导。

 学校各层干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升理解,切实增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校长要全面负责信息技术 2.0 校本研修工作,明确任务,逐级负责,线上线下培训时间多于 50 学时。

 2.强化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要卓有成效地展开校本培训工作,必须注重校本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逐步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的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考核、奖惩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实施过程中,要即时做好

 培训记录,健全培训档案和教师成长档案。要增强过程性督导检查,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培训,抓落实,求实效。

 3.落实经费,保障培训条件。

 教师培训所需经费学校应统筹考虑,优先安排;增强智慧教室的建设,管好用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国家投入的相关设施设备加快校园网和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努力为校本培训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确保各项培训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在本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过程中,我们思路清晰,对整校推进工作有了简单的规划,但也有一些困难和不足。如:对一些能力点反映的信息技术元素理解还不够;按照能力点要求如何运用还有待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程度提高方面还有待提升。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与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看清不足,狠下功夫,力求取得更大的实效。

  2 20 0** 年** 月** 日

篇二: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陈万平, 初春红 , 初红霞!(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 273165, 山东省曲阜市; 淄博矿业集团中心医院, 255120; ! 淄博市淄川区技工学校, 255100, 山东省淄博市)摘要:提出了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和 形式, 强 调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应注重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动态评价. 并在教学 实践中 进行了 积极的 探索和验证, 取得了理想效果.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习评价; 评价原则; 评价手段和形式中图分类号: G423. 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337(2008) 01 012504学习评价是通过各种测试手段收集数据 和信息, 从而对学生经过教学活动后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判断和确定. 传统评价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往往是采取终结性评价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 目 的在于对学习结果做出判断, 这种评价方式注重的是考试分数, 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扼杀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自 主能力的培养渴望.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技术时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又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 我们不否认传统评价中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积 极作用, 但也要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如何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中既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创造力, 体现出对信息素养的评价, 又能测量出学生的学业成绩呢? 本文对此进行了 论述.1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评价应该遵循的原则1. 1 差异性原则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 没有差异就谈不上要求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差异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技术的差异, 由于生源不同, 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严重不平衡, 有些同学可以熟练使用多种软件, 而有些同学对电脑非常陌生;另一个差异源于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 上述两方面要求我们承认和尊重这些差异, 评价标准要有一定的弹性, 让评价为学生自 由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 实现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1. 2 面向过程的评价原则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 而应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指标, 既要能反映教育对象通过教学是否掌握了 该门课程所特有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还应该能够反映出学生在信息素养等方面受到的熏陶和提高程度, 这一点对学生具有更长远的意义. 信息技术环境下面向过程的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资料, 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具体的、 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1. 3 指导与激励结合的原则评价过程要把指导与激励结合起来, 信息技术环境下, 教师是指导者、 帮助者, 教师宏观上要指导学生, 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调整策略和方法, 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要进行肯定和赞扬. 评价中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 教师应鼓励学 生的探究 创新活动, 对学生的信任是培养学生自 信心的基础, 是学生继续创新的动力.1. 4多元评价的原则第 34卷 第 1 期2008 年 1 月曲阜师范 大学学报Journal ofQufu Normal U niversityVol. 34No. 1Jan. 2008*收稿日 期: 2007 04  08作者简介: 陈万平, 男, 1956  ,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物理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

 信息技术下的学习环境将给学生提供大量非结构化的情景, 学习中涉及的不单纯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多少, 还应该有探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自主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这些惟有采用多元评价标准取代单一评价标准, 才能对学生活动参与的多个维度做出综合评价. 另一方面, 要将自 我评价、 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 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2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形式2. 1 学生电子作品的评价多媒体计算机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平台,学生通过计算机操作不仅要掌握必学的知识, 还要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获取诸如信息取得、 检索、 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生个人或小组针对某一主题独立完成任务, 并以电子作品的方式提交作业, 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认可的学习模式. 在这种学习模式中, 对学生的作业即电子作品进行评价尤其重要. 学生在完成电子作品的过程中, 不仅要充分理解课本的内容, 而且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同时还要锻炼自己对网络平台的操作技能、对作品的设计能力、 审美能力等,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会受到熏陶.电子作品的评价工具可以选择量规, 应用量规可以有效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 不但可以教师评, 而且可以让学生自评或同伴互评, 事先公布量规可以为学生学习起到导向作用. 比如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对学生来说是没有约束和限定的, 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 由地使用,如何选择适合学习者, 有助于学习目标实现的学习资源,这在对学生的电子作品评价中, 都要得到充分的体现. 所以电子作品评价量规的设计可以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创新、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设计. 比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设置的专题∀牛顿运动定律与火箭发射#给出的评价量规.表 1 ∀ 牛顿运动定律与火 箭发射# 评价量规要求评 分 依 据成 绩优良中差未完成幻灯片科学性至少有 2/ 3 张幻灯片具有合适的背景、前景颜色内容符合科学依据, 表述正确101088664400完整性内容完整, 突出牛顿三个定律的特征及在火箭发射中的应用尽可能的丰富知识面, 介绍火箭发射的多方面知识108640丰富性53210语言和条理语言简练, 语句正确, 条理清晰53210界面效果界面效果起到增加生动性、引起兴趣的作用, 但不能影响内容表达53210资源应用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利用网上资源的数量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组共享了 资源,本组内的同学都发挥了 作用53210合作性108640学生利用此评价量规, 减少了制作电子作品的盲目 性, 有目的地、高效率地完成了 这一课题.2. 2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传统的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是笔试, 这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 教师通过测试结果了 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评价信息及时改进教学, 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学业成绩比较自 己的学习效果, 准确地对自己进行定位.笔试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进行即时评价,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笔试的实际应用价值, 以关于推理和算法的笔试题为例, 通过在题目 中呈现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必要信息, 可藉此考察学生从中选择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 综合题目 可以评价学生对有关知识技能的理解和综合能力的运用,例如, 在学生选择一个选项后, 要求学生简要解释选择该答案的理由等.除了 传统的笔试外,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工具 还可以选择计算机 测试( 简 称机试) . 机试可以有效地避免评价者的偏见、独断和人为因素, 具备较高的信度.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评价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等. 单纯学业成绩的评价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无法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的, 所以通过学业成绩评价选拔出来的学生未必是优秀的, 即单纯学业成绩评价缺乏一定的效度. 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不排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 更应把对学业成绩的评价与其它评价方式结合起来使用.2. 3 电子档案袋评价为了 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并关注个体差异, 运用档案袋进行评价是当前世界正在形成的一种新的评126曲阜师范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 2008 年

 价方式, 它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来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 展示学生的进步, 同时学生本人对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有更大主动权和决定权. 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档案袋可以更方便、 快捷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 我们可以称之为电子档案袋: 学生在电脑上建立一个属于自 己的文件夹, 把自 己每一次的电子作品、 每一阶段的单元测试成绩或者关于对自 己作品的反思、同伴对自 己以及老师对自 己的评价放入自己的文件夹中, 再把电子档案袋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上传给教师, 以便于教师对学生做出跟踪评价. 电子档案袋为学生提供了自 我评价的机会, 学生能够判断自 己的进步. 这种评价方法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成就的评定, 是对其进步的连续考察,而不仅仅是对学生成就做阶段性的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使用电子档案袋评价学生, 更多的是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种个体差异可以在评价标准上得到反映, 我们可以运用多层次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 使评价标准在具有统一性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 己的专长, 从而给学生的个性化以发展空间, 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感. 电子档案袋评价主体不仅仅是教师, 也包括同伴、 学生自己. 教师评价、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自评相结合, 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3 信息技术环境下注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开展动态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视终结性评价, 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对学生学习结果所作的全面评价,其主要目 的是给学生的学习评定成绩并给教师或学校提供关于某个教学计划或课程是否有效的证据.学校举行的期中、期末考试即为终结性评价, 可以说终结性评价符合学生的评价习惯, 我们并不反对终结性评价, 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除了终结性评价, 我们应更多地关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 为顺利、有效地实施事先设计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 教师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 可以对学习困难学生设计一种补偿性的教学方法, 排除学习的困难, 同时对较好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优点设计一些更具有自主性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的差异性尤其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开展该评价. 比如由于学生来源不同, 造成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教师在让学生进行电子作品的制作之前, 应充分了 解学生的情况, 有利于合作学习, 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化解一定的难度, 给予更多的关心, 制作电子作品的要求可以降低, 分组时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与合适的同学结伴成小组. 对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学生, 发挥他们的主导能力, 在学习小组中起中心及组织作用, 并作为技术后盾, 能制作出优秀的电子作品与其他学生共享学习成果. 同时把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和电脑操作水平不同的学生相互搭配, 扬长避短, 共同进步.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的, 是为了 使教学过程更顺利、 更完美地开展而进行. 该评价的主要目 的是了 解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或获得了哪些品质、知识和技能, 还存在什么问题, 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以便改进工作, 形成更适合学 生的教学方式. 形成性评价可以给学生多次的评价机会, 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 使评价实施日 常化、通俗化. 例如教师对学生电子作品的评价量规可以根据学生作品的制作情况随时进行修改, 不同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制作作品使用的软件不同则评价量规 也不同.同时教师对学生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 可以采用恰当的手段对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进行一定的测评, 然后根据测评获得的数据信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再视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 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结果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多地应该关注过程,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不断地循环反复, 动态地监控学生接受教育的全过程, 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发展潜能, 使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有机地融为一体.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过程中, 我们运用等组设计原理, 随机选定两个平行班, 对实验班施加实验措施, 采取上述多种评价手段, 而对对照班只把传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 结果表明, 采取多种评价手段的实验班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 思维活跃, 显示出更高的创造才能. 在网络操作、信息查找和处理等方面显示出更高的信息素养.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 与传统学习评价相比,尽管实验班在信息素养这方面确实显示出比普通班更高的能力来, 但在考试成绩这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所以我们认为现代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 但信息技术并不是唯一的教学环境, 只有二者合理结127第 1 期 陈万平, 等: 浅议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 评价 

 合, 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综合能力及学业成绩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的反馈环节, 是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是教师了 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把多种评价手段、 评价种类结合起来, 把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融为一体, 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对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 激励等功能, 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参考文献:[ 1] 王汉澜. 教育评价学[ M] .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 2] 胡中锋, 李方. 教育测...

篇三: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教师信息技术 2.0 工程-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方案

 基本

 信息

 学校

 XX

 姓名

 XX

 学科

 物理

 能力

 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所属

 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微能

 力点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教学

 环境

 网络

 教学

 主题

 光的折射

 教学

 对象

 八年级

 教学

 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

 重点

 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学习

 难点

 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分

 析

 目

 的

 学情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在线学情分析工具了解学生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学习光的折射有哪些认知程度, 对光的传播有了一定的认识, 认识并能使用一些光学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光学实验, 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 了解学生是否能采用类比光的反射探究过程来设计并进行实验, 从而归纳总结出折射规律。学生对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感性认识与积累比较少, “筷子弯折”“又见硬币”“池水变浅”“海市蜃楼” 等现象可能只有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识并注意观察过, 因此, 本节课要利用生活中的简易物品,再现这些现象,通过学情分析过程间接引导让学生亲身体验折射的神奇, 领略物理的美妙。

 分析

 工具

 问卷星

 分析

 方法

 问卷调查

 学

 情

 分

 析

 实

 践

 方

 案

 对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的分析。

 围绕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这一教学重点进行在线设计问卷。以在线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对光的折射规律认知情况。通过在线互动这种测试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教师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结合学生对本节课的认知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环节。

 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情分析范围、丰富学情分析形式、提升学情分析效率。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具备了学习光的折射的基础知识,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较强也为上好本节课打下基础。但学生对光的折射的生活积累和感性认识比直线传播和反射要少得多,“叉鱼”、“看彩虹”不要说是城镇学生,连乡村学生见过的也不多,因此在折射现象的呈现环节必需充分、直观。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不长,动手实验有一定的模仿性,在这一阶段需作必要的演示指导。有光的反射探究的经验,只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光路的可视化问题,折射规律的探究操作就不困难了。

 自评

 等级

 √优秀

篇四: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学校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整体推进”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国家、XX 省、XX 市市以及 XX 区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全面提升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意见》(教师〔2019〕1 号)、《XX 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实施方案》(粤教继函〔2020〕1 号)、《XX 市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实施方案》《XX 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实施方案》,XX 学校在去年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络培训的基础上,在市、区工程办指导下,领导重视,周密部署,积极实施,全体专业技术人员顺利完成了校本研修工作,在此基础上,学校管理团队积极创造条件,精心准备有关佐证材料为“整校验收”做准备。

 一、挑选精干力量组织管理团队,细化培训、研修、考核任务分工 1.成立管理团队 总负责人:

 成 员:

 2.成立考核领导小组 (1)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2)多技术融合培训指导小组(管理团队)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信息技术教师、教研组长 (3)多技术融合应用指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信息技术教师、教研组长 (4)考核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全体教研组长。

 二、加强学习,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

 9 月 28 日,校长 XX 和 XX 老师参加了 XX 区教育局组织召开的“整校推进”工作部署和动员会。校长 XX 和副校长 XX 于 10 月 10 日参加了市、区工程办组织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负责人及管理团队骨干成员线下培训。

 10 月 13 日,校长 XX 主持召开了学校行政及管理团队成员学习会,布置编写“一划两案”,设置培训、研修、考核领导机构,编写校本研修和整校推进工作任务清单,明确管理团队、教研组教师的工作日程、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及需缴交材料等事项。

 10 月 14 日,XX 校长主持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对校本研修和整校推进

 工作进行动员和总体部署,XX 副校长对工作校本研修具体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进行解读。

 10 月 14 日,XX 副校长主持召开教研组长业务培训会,他指出本次校本研修活动有形式新、时间紧和任务重几个特点,并按照学校研修方案和任务清单的要求,布置了教师完成研修任务的时间节点,希望全体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许副校长还组织教研组长观看操作指导视频,并对学校配置的信息技术硬件和教学软件进行了说明和使用指导,特别针对录制微课和视频处理方面对教研组长进行了培训。

  之后,学校管理团队和各教研组长先后两次参加了市工程办组织的线上学习交流活动,加深了对“一划两案”理解,进一步明确多技术融合下典型课例的具体要求。

 为更好地完成这项重要工作,学校还邀请区教师发展中心领导专家来校指导,并聘请 XX、XX、XX 三位同志为本校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的指导专家,为校本研修和整校推进工作出谋献策,解答疑难。

  学校也与 XX 中学签订帮互协议,从“一划两案”的编写,到平台的操作体会,再到能力点的测评考核进行深度交流,促进区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提高。

 三、修订完善学校信息化相关制度,切实落实信息化发展规划

 10 月初学校针对信息“整校推进”的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XX学校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绩效考核制度》《XX 学校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制度》《XX 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制度》《XX 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

 程 2.0 考核方案》《XX 学校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2.0“整校推进”工作制度》《XX学校行政领导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制度》六项信息化管理制度,使学校信息化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努力提高领导班子信息化领导能力,提高学校信息化骨干团队的培训能力,提高全体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四、细化工作规划,加强过程性管理

 本次校本研修,学校设置 16 个学科教研组,每个教研组设置一个研究专题,每个专题设置至少 5 次研修活动,研修活动覆盖“教学研讨”“听课评课”“研修作业”“线下活动”四个方面,每位教师需获得 25 个研修学时,同时还必须按要求缴交个人能力提升计划、三个能力点研修总结、一个典型案例。

 在本次校本研修中,学校管理团队把研磨典型课例作为活动的重点,通过多场研磨活动,使教师加深对能力点的理解,提高信息意识和课堂教学多技术融合的能力。

 一方面,学校管理团队分工协作,对各教研组线上、线下开展的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发现有不规范之处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另一方面,管理团队也及时在技术上给予教研组支持,特别是微课录制、视频剪辑处理、能力点说课方面,针对处理弱项对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通过一个月时间的校本研修,学校打造了 16 个典型课例,涵盖 16 门学科,其中有高中数学、高中英语两个获得区优秀课例奖励。初中英语组打造的XX 老师典型案例,在融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教学方面起到较的示范作用。教师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学生的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利用视频、音频等

 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互动,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教学实践。最后运用微课视频对本节语法课进行归纳总结,使语法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表述清晰,画面布局合理,便于学生理解和自主进行学习,学生课后也能通过微信群反复观看复习,更好地掌握该知识点。

  在成果验收时,学校管理团队把能力点测评考核作为本次研修活动的另一个重点,精心设计自评表、互评表,切实落实的测评和考核。

  为了让学校顺利通过“整校验收”,管理团队要求每个教研组统一设置 24个文件夹,相关资料各门别类存放在相应的文件夹之中,要求先由教师自查,再由教研组长复查,管理团队把关核查,力争上传的资料符合工程办的要求。

 学校管理团队组建教研组长微信群,教研组组建学科教师微信群,保证信息的及时传达,双向交流,疑难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同时,区教师发展中心专家林晗也通过 QQ 群和微信与本校管理团队的密切联系,给本校的研修活动提出了大量指导性意见。

 五、及时反思求进步,认真总结促提升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校本研修,学校总体上能够实现发展规划预定的目标,能够完成研修及考核任务,本次校本研修和整校推进工作,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从校长到普通教师的信息意识明显增强,信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运用多技术融合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和实践大量开展,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软件资源有效融合利用。

 在研修活动接近尾声之际,学校管理团队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要加强骨干教师培训,让每一个学科有

 一个带头人,才能以点带面,促进教师全面提高。接着,学校还将继续加强校本培训,把教研组活动作为校本研修活动的主阵地,在各门学科中深化多技术融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班子也将继续完善制度建设和绩效考核机制,为学校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最后,本次信息技术能力提升 2.0 的研修活动,也彰显着信息化教育的趋势,学校将在智慧教育方面及早谋划,未雨绸缪,在资金准备、硬件建设、人员培训方面提早准备,为即将到来的智慧教育做热身。

 XX 学校 2021 年 X 月 X 日

  XX 中 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研修活动总结

 2021 年 11 月 19 日,我校按照规定的时间,圆满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所有研修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时代变革,教育部在 2019 年发布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意见》中提出: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XX 中学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区乃至全市的前列,2019 年顺利通过验收,

 成为广东省信息化中心学校,2020 年成为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规模化运用的市级试点校,2020 年申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省级试点校,这一些都为本次校本研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为确保按时按质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所有研修活动,从多方面采取了扎实有效的措施:

 第一,召开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动员大会。会上,XX 校长对全体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全体教师认真研读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能力提升工程2.0 政策文件和市教育局“整校推进”工作方案,认真规划我校 “整校推进”工作安排。

 第二,制定“一划两案”。“一划两案”(“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和“校本研修与考核方案”)是整校推进工作特别是校本实践应用阶段开展的蓝本和依从。我校的 2.0 整校推进信息化管理团队结合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教学设备配置情况和学科建设现状,多次开会研讨商议,最终确定了“一划两案”中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一年绩效、三年远景、校本研修方案和考核方案等关键点。然后根据市工程办的相关要求,我校于 10 月 12 日提交“一划两案”的初稿,市工程办专家 XX 教授对我校提交的“一划两案”初稿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给出了修改意见,随后 XX 中学、市工程办专家 XX 老师也给出指导意见。我校根据两位专家的指导意见对“一划两案”进行修改,并随即在省公服平台开展校本研修工作。

 第三,开展研修活动。我校坚持“以校为本、整校推进”的培训理念,以课程建设为立足点:筹划、组织、落实、研修、考核、展示,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校本研修活动,不断提高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相信通过此次培训,不仅深化全体

 参训教师的信息化理念,也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及运用水平。我们坚信,XX 中学每一位教师都会继续发扬锐意进取、谦逊好学的精神,坚守初心,汲取信息技术营养,丰满教学羽翼,使 XX 中学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XX 小学提升工程 2.0 工作总结汇报

 为有效开展 XX 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我校继续开展各种各类活动,下面将进行汇报总结。

 一、我校提升工程 2.0 开展情况 采取“以点带面、分类实施、整校推进、学用融合”的推进策略,完成全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基本实现校长和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培训指导团队信息化指导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

 二、提升工程策略 (一)培训全校全体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紧紧围绕多媒体教学、混合学习、智慧学习 3 种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 4 个维度、3 项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以下简称能力点,),分

 层分类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精准帮扶,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二)培训学校管理团队,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组建由校长领衔、相关管理人员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以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订与落实为主线,分级开展面向学校管理团队的专项培训,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三)培训指导团队,提升信息化指导力 采用专题研修、分类培训与学习共同体建设等模式,以学校为重点开展培训指导团队专项培训。推动培训指导团队开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探索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教研组织形式,提高指导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培训设计、管理、评价等的能力。

 (四)建好培训资源库,保障融合创新发展 依据应用能力标准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际水平,以信息化教学方法创新、精准指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为重点,探索建立灵活、开放、终身化的教师个性化学习空间,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和精准推送,并且做好校内培训资源库的建设,减少新教师入职的学习时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学习开展提升工程策略 2.0 特色介绍 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希沃白板 5 进阶功能的学习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校内翻转课堂 3.0 培训,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开展了第十四届学术节教师素养大赛活动、开展童悦语文节、“奥趣”数学节、“I do”英语节、STEAM 科创月暨格物科技节活动、翻转课堂交流研讨活动等。

  四、学习经验介绍 校长是能力提升工程的第一责任人,组织带领信息化管理团队,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好教师线上学习,抓实线下校本应用实践;为教师创造良好条件,促进每个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科教学应用实效,确保校本应用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并纳入学校教师绩效考核。

 我校进一步完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将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保障本地能力提升工程按进度推进。

 我校定期开展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并设立相应的考核标准,不达标的教师需要继续进行学习研修,同时,教师需要制定研修计划,通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起点的自我分析、能力提升目标、研修内容和方式、预期成果等模块进行研修。

 我校两校区均开展富有校本特色的信息化项目课程:电脑编程和 AI 智能机器人,三到六年级学生均可以参加。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信息化的兴趣与热爱,又可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技术能力。并且我校全科目进行数字化教学,利用翻转课堂系统能够可视化、数字化地了解学生...

篇五: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章 信息技术学业评价  学习目标:

 1. 知道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 教学评价新理念 ,以及 教学评价新理念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提出的要求 求; 2. 领会 基于信. 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特点的 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原则; 3. 领会 信息技术教学的 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思想方法; 4. 掌握 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 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方法 ,并应用于实际教学实践中

  第一节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 第二节 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原则  第三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及案例  第四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及案例 outline

 第一节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 一、新课程改革评价理念 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一、新课程改革评价理念  关于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在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 ( 以下简称“纲要”) 中有明确的表述: “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 “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 “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新课程改革评价理念  新课程改革评价理念 --- “ 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1. 在 在 评价的功能 上,由侧重 甄别和选拔 转向侧重发展 2. 在 在 评价的对象 上,从过分关注对 结果的评价 逐步转向关注对 过程的评价 3. 在 在 评价的主体 上,强调 评价主体多元化 和 评价信息的多源化 ,重视 自评、互评 的作用

 一、新课程改革评价理念 4. 在 在 评价的结果 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 准确、公正 ,而是更强调评价结果的 反馈 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 认同 和对原有状态的 改进 5. 在 在 评价的内容 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 全面综合考察 6. 在 在 评价的方法 上,强调 评价方式多样化 ,尤其注重把 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 ,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7.在 在 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 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 以人为本 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要 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性评价功能 ,必须很好 关照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 应用性和发展性 ),努力做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评价的有机融合,而不是一些新的评价方法的简单移植。

  1. 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表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 不应该采用简单的、量化的纸笔测验 , 而应该采用综合性的评价方式 ( 纸笔测验+ + 上机操作 )。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2.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必须 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要 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

 。

 3.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 应包括 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作品创作和综合应用。

 。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 (1 )

 基本概念的测评: 信息技术基本概念 包括 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常识,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网络文化、网络行为规范、信息伦理与道德 等。

 ( (2 )

 基本技能的测评: 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测评是学生 对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术熟练化 的评价。

  汉字输入、常用软件的使用、因特网教育资源的利用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 (3 )

 创作、创新能力的测评 :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测评, 是评估 学生对所学到的 信息技术技能用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培养的目标,也是信息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学习,实现信息技术 与学科整合的 重要途径。

 ( (4 )

 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评 :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只有落实到 将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才真正达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应用工具软件创作作品—用word制作彩报 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 新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要求:

  1. 采用综合性的评价方式 ( 纸笔测验+ + 上机操作)

 )

  2. 注重信息素养的全面评价( 信息意识/ / 信息知识/ / 信息能力/ / 信息伦理 )

  3. 注重评价体系的构建 ( 基本概念/ / 基本技能/ / 作品创作/ / 综合

 应用)

 )

 第二节

 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原则  1. 评价功能立体化

  2. 评价标准多维化

  3. 评价主体多元化

  4. 评价方法多样化

  5. 评价内容全面化

  6. 评价结果的多维归因

 参看教材 P143

 第三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及案例  一、什么是过程性评价  二、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价值  二、信息技术课程中常见的过程性评价方式

 一、什么是过程性评价  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 过程中 进行的评价;  采取 目标与过程并重 的价值取向;  一般可以分为 课堂、单元、学期、学年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

 。

  案例:

 上海 信息科技学科过程性评价方案http://www.hpe.sh.cn/ShowNews.asp?ArticleID=8926

 二、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价值  注重过程 是新课改评价理念的基本特点之一。

 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 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贯彻到实践活动中去。

  一方面, 只有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适当的过程性评价方式随时诊断、及时获得反馈,我们才能 了解到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 ,从而给予正确的引导,真正发挥评价对教学的调控作用  另一方面,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 态度 、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以及在信息活动中表现出的 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也是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

 三、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方法 1. 课前调查或摸底测验 2. 课堂观察 3. 表现性评价 4. 档案袋评价

 1. 课前调查或摸底测验 ( (1 )学生 起点水平 评价--- 问卷调查 P145

 ( (2 )学生课前 知识技能准备状态 评价--- 摸底测验 P146

 2. 课堂观察  课堂观察 是一种 很常见、应用很广泛的过程性评价方式。

 。

 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 动态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 ( 如某个知识点、某个操作、某种问题解决方法) ) 的掌握程度 ,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教学进度等。

  途径:

 上机操作、要求学生口头介绍问题解决的思路或操作过程  案例 P147

 3. 表现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 是指要求学生通过 实际操作某项任务或一系列任务 (如 制作一个信息技术作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一项研究 等)来表现出他们的理解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的评价。

 3. 表现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过程:P148 ( (1 )确定结构全面、具体可行的 评价目标

  例如, 考查学生 数据库规划、设计、建立、使用与维护的实际能力 ,要同时关注学生对有关  数据管理 思想方法 、数据管理技术的 基本概念的掌握 ,考查学生 熟练使用某种数据库软件的技能 ,并要考虑学生在整个操作中是否能自觉遵守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等等。

 。

 3. 表现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过程:P148 ( (2 )根据评价目标确定评价标准、 制定评价量规  量规是指 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某一主题制定的经过量化的评价指标。

 。

  量规的设计

 量规的设计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得分 A/ 优 优 90-100 B/ 良 良 80-90 C/ 一般 70- 80 D/ 差 差 60- 70 评价指标a 评价标准1 评价标准2 评价标准3 评价指标b 量规的设计步骤:

 ( (1 )明确学习目标 (2 )列出评价指标 ( (3 )制定评价标准和水平等级(4 )给每个水平等级分配分值 ( (5 )检查、测试、修改量规

 量规范例--- 多媒体演示文稿评价量规 等级

 评分

 评价项目

 评价要求

 优

  良

  一般

  需努力

  自评

  他评

  师评

  标题 、 文字组织好, 有 吸引 力

  1 0

  7

  4

  2

  所有资料的组织和写作都围绕主题 。内容丰 富,能体现 论述 的特定主题,支持目标的实现, 阐述观点时条理清楚, 简 明扼要

  20

  14

  10

  4

  版面 大方,重点突出 , 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1 5

  12

  9

  3

  内容

  ( 55 )

  完整记录所引用的各种资料来源

  10

  7

  4

  2

  文稿简洁 明了、 布局合理 、 便于操作

  5

  3

  2

  1

  图片与内容相关,能突出主题,至少有五张 幻灯片且可靠无误

  5

  3

  2

  1

  视觉效果对观众有吸引力。每个主题都有相 应的 视觉 信息;如图像 、绘图、表格等

  5

  3

  2

  1

  每一张幻灯片在视 觉上有整洁和统一的版 面设计

  5

  3

  2

  1

  技术

  ( 25 )

  包括多样的文本形式、图像、声音和转换效 果

  5

  3

  2

  1

  在演示过程中口语表达流利,语速适中 ,并 根据幻灯片的内容调整音调

  10

  7

  4

  2

  交流合作 ( 2 0 )

  眼睛注视观众, 表达自然、

  仪态大方、有 协作精神

  10

  7

  4

  2

  总分

  说明

 :

 每项指标按 “ 优、良、一般、需努力 ” 四等级分别评分;自评、他评、教师评后算出合计,总分再 按 “ 自评 *0.3+ 他评 *0.3+ 师评 *0.4” 的公式计算。

 3. 表现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过程:P150 ( (3 )设置合适的表现性评价任务

 表现性评价的类型:

 :

 ① ① 限定性表现性评价

 ② ② 拓展性表现性评价

 ① ① 限定性表现性评价

  限定性表现性评价通常 考察学生对非常具体、有限的技能的掌握 ,评价任务 大多为结构良好的限定性任务  例:

  用键盘尽量快速、准确地输入一段规定的文字  按照明确的要求给一段文本设置格式  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和明确的要求用作图软件绘制一幅图片

 ② ② 拓展性表现性评价

  拓展性表现性评价 侧重在考察学生对有大量具体技能组合而成的 综合性操作能力或解决复杂的真实任务的能力 ,所需要的 评价任务大多为更综合、结构化较差的操作性任务。

 。

  例:

  搜集某个主题的材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作 主题网站  使用数据处理软件 分析处理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 ,以支持或反驳某种观点,或发现其中的规律。

  案例 P151

 3. 表现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过程:P153 ( (4 )收集评价信息,分析得出评价结论

 收集评价信息的途径:

  现场观察  档案袋

 3. 表现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过程:P153 ( (1 )确定结构全面、具体可行的 评价目标 ( (2 )根据评价目标确定评价标准、 制定评价量规 ( (3 )设置合适的表现性 评价任务 ( (4)

 )

 收集评价信息 ,分析 得出评价结论

 4. 档案袋评价 学习档案(档案袋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

 是按一定目的收集的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最终产品的一整套材料(学生信息、学习记录、学习成果、评价反思 )。

 4. 档案袋评价  档案袋评价的特征:

 P153

  (1) 档案袋中材料的收集和选择是有目的的而 不是随意的,要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 。它不只是简单汇集学生作品,而是有意义、有目的地收集 学生成长与发展相关的材料。

 。

  (2) 档案袋的基本成分是 学生的作品 ,除了学生的作品,还应该包括对 学生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或记录 ,以及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和家长 对作品的评价  (3) 档案袋应该装入什么样的内容,主要由 学生自己决定。

 。

  (4) 档案袋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客观而形象地 反映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其问题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能力。

 电子学习档案袋 ( 简称电子学档)

 )

 1. 电子学档的内容 2. 电子学档的形式:

 文件夹形式 和 网络形式

 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方法 1. 课前调查/ 摸底测验 2. 课堂观察 3. 表现性评价 4. 档案袋评价

 第四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及案例 过程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第四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及案例  总结性评价 指的是 在教育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包括 一个单元、一个模块 ,或一个学期、学年、学段 的教学结束后对最终效果所进行的评价。

 第四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及案例  一、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 目标  二、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 发展方向  三、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 方法  四、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 试题的编制  五、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 结果的处理

 一、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目标  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目标:

 :

 ( (1 )掌握 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 (2 )掌握 操作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 ( (3 )应用 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2) (3)

 二、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发展方向 过程化

 人性化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化

 所谓 过程化 ,是指学生必须基于已有的使用经验,在 大脑中虚拟地构设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环节才能完成解题。

 例 例1:

 :

 有表格如图,请在下面给出的操作步骤方案中至少选出一个最合理的答案

 A (1 )插入一个4 列6 行左上角带斜...

篇六: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多技术融合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总结在学习了G3多技术融合环境教学模式创新这个课程后,我从中对技术对教学模式的改变有了更深的体会。我觉得,在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建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环境深度融合,创新课堂模式,改进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高效的教学手段,改革学生的评价形式,为课堂教学带来创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的共同发展。下面谈谈在培训中的一下体会。多技术融合环境的教学模式可以创设多种学习环境,使教学环境多样化。比如培训中讲到的翻转课堂,可以让云教学进入课堂,让学习的内容在平台上供学生根据需要来获得,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多维融合,让信息技术支持学生随时随地进入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多元化化发展,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学习的主体都得到较大的进步。另外,在多技术融合的教学中,还可以打造适合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创客空间。多技术融合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发展。现在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提到核心素养,为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学科间的融合问题自然就出来了,比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我们会发现化学和物理这两个学科对学生的科学精神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两个学期在学习在过程中都是充满了理性思维、

 质疑、探究和不断的尝试,所以,各个学科课程逐渐向融合的方向发展。很多教育、教学的专家也认为,以后的教育方式和课程内容设置都要围绕核心素养来展开,学校将成为文化与空间的顶层设计,以理念为核心,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课程为支撑,校园空间和云空间为载体,信息技术作为手段,注重校园文化的呈现,通过课程的内容,让学生习得知识,培养核心素养,增强思想感悟。多技术融合促进教学形式不断革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环境下,教学的内容不但是要求学生仅仅学会知识,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达到会学、善学的水平,另外,还要学会通过信息技术自主解决一些问题。所以多技术融合环境下的教学,课程也需要根据教学的情况做出调整。比如某大学开设了一门 3D 打印课,但是老师发现,学生学了 3年 3D 打印课,除了学会打印这种技术外,似乎没有得到实质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水平还是很低。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呢?某老师做了一个成功的探索,他从新设计了 3D 微塑课程,开发了贴近生活的课题内容:让学生打印一座四合院,具体的课程安排是:首先让学生用 2 周左右的时间掌握需要用到的建筑知识,然后再用两周的时间开展实地调研,到真实的四合院进行测量,获得最真实的数据,接着用二至三周的时间设计四合院的模型,把数据变成微缩图,整理,收集四合院的模型数据,然

 后用 2 个月的时间进行 3D 建模,最后用 3 周的时间 3D 打印出四合院的模型;最后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成果展示,总结课程经验,再评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评奖组织专家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课程形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可以得到重构和再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学习中,学生不但是学习者,也是课堂资源的创造折。由此可见,多技术融合环境下的教学使教学形式得到不断的发展,学生习得知识的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通过这项培训,我提高了对多技术融合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变革也有了更全面的看法,现在我最希望的是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教学中,使教学的效率得到不断的提高。

篇七: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工作情况总结及实施方案【共四篇】

 目录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工作情况总结 ............................................ 1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实施方案 ................................................. 4 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实施指南及解读 .......................... 9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2.0 工程“整校推进”项目实施方案 ........................12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工作情况总结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意见》,落实哈尔滨市教育局、阿城区教育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的工作要求,结合学校信息技术应用实际,学校积极按照上级的要求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在学校的实施工作。

 一、组建信息化管理团队,明确职责 校长领先并担任第一责任人,主管校长和主任、学科骨干、信息技术教师等 8 人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准确评估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校本研修方案。积极参加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领导力培训,构建教师信息化发展

 “校长带动一一全员行动“新机制。由学校管理向自觉成长转变。

 二、召开宏伟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启动大会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为全面贯彻落实《xx 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实施意见》的精神,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10 月 20日上午,宏伟小学召开了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启动大会。

 启动仪式上,教学校长作了动员报告,希望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推进,促进教师个人信息素养的提升、学科课堂效率的提高、实现学校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工程的宏伟校到示范校的提质。并对教师如何参加培训进行了要求,使全校教师明确了实施“能力提升工程”的目标与要求,理清了实施“能力提升工程”的整校推进工作思路。

 启动仪式中,学校师训主任进行了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中指出,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2.0是国家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并强调,在能力提升工程 2.0 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学校要注意立足整校推进、细化主要任务、优化实施流程、抓实工作重点、用好研修机制。在整校推进工程中,要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以校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目标,真正做到校有所得、教有所改、学有所变。李冰主任并对全体教师如何参加培训做了详细指导。组织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设计、实施校本研修活动,提高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的能力。通过这些立足于学校、教师实际、课堂教学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应用信息技术支持专业发展”三种能力的提升,形成学校特色,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达到“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管理提升”的目标。

 三、组建信息化实践团队,行动研究 以校本研修为载体,进行学科课程与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的课题研究项目提升,全员参与课题研究,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创新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实现教师全员信息化素养成长,促进教育教学实践与信息技术现代化的融合创新。

 四、进行信息化能力攻关,以点带面 以上级要求的 30 项基本能力点为重点,教师根据自身个性特征进行适切发展定位,按测评标准自主选择,创新成长。现在教师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参与培训中,为推动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实施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和学生指导、学生评价上,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用现代化的技术指导、服务信息化教学上下功夫。

 五、举行“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 2.0 一—微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课”活动。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进一步提

 高全校师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落实教学应用覆盖全体老师,实践网络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宏伟小学于近期开展了“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 2.0一—微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课”活动。

 本次活动首先在语文、数学两个学科中开展,各个年组选派出优秀教师参加展示课活动,全体语文、数学教师观课议课,促进了全校教师对 2.0 能力点的理解和应用。教师们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宏伟小学全体教师将本着真学、真练、真用的原则,立足岗位边学边用,学为所用!在信息化工作中,宏伟小学也一定会萃取经验、砥砺前行!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实施工作的通知》(陕教师办〔2020〕7 号)和《宝鸡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实施方案》(宝市教发〔2020〕143 号)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思路目标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以学校整体为单位推进,以

 能力认证课程学习为载体,以提高教师全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种能力为核心内容,按照校有规划、组有计划、师有清单的整体推进新模式,通过集中培训、混合式研修和校本应用考核,实现所有教师实现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等三种环境下的能力点认证全覆盖,达到"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实施路径 (一)明确职责,逐级规划 1.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职责。市教育局依据《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实施指导意见》《宝鸡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实施方案》,统筹规划我市能力提升工程的整校推进实施工作,做好管理监测、检查评估。

 2.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职责。县区教体局结合省市提升工程2.0 实施总体目标任务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规范》,按照“统筹规划、尊重差异、分类设计、注重创新、精准指导、均衡推进"的原则,全面掌握辖区内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情况,明确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的目标、任务、内容,确定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提升的时间表、路线图。

 3.学校职责

 (1)校级管理职责。学校依据市县提升工程 2.0 实施方案,着眼"促进教学方式变革""促进教学效率提升"的教学信息化发展目标,结合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际,制定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围绕《中 4 浮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规范》测评能力体系,综合考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硬件环境、发展梯度、教师年龄、学科特点等因素,尊重教师发展规律,梯次确定教师全员研修计划。信息化教学基础好的学校,要鼓励教师选择混合学习环境和智慧学习环境下的能力点认证考核。

 (2)教研组职责。学校教研组根据校级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教师全员研修计划,确定本教研组研修主题和任务,指导教师进行环境和能力点的选择。

 (3)教师职责。教师根据教研组确定的研修主题和任务,自主选定研修内容,按要求完成不少于 25 学时的线上研修任务,通过研课、磨课、授课、评课等方式,完成不少于 25 学时的线下实践活动;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规范》有关要求,完成不少于 2 个能力点的校本应用实践成果,提交到"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监管服务平台"。

 (二)聚焦实施,打造团队 1.打造工程实施团队。县区教育局统筹区域内电教、教研、进校等部门及教师培训机构的专家力量,选拔一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学科骨干教师,组建本级专兼职结合的工程实施团队。做好工程实施团队培训工作,提升工程实施团队的规划设计、组

 织管理、研修指导、测评考核等多方面能力。

 2.打造学校管理团队。指导学校组建由校长领衔,教务(教导)主任、信息技术教学骨干教师等 3—5 人组成的信息化管理团队。在各级提升工程实施团队的指导下,聚焦有效提升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能力,开展相关培训;制定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确定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主题及教师研修计划,抓好教师全员校本研修、线下实踢口校本应用考核工作。

 (三)试点先行,分批推进 1.建好整校推进试点校。打造试点校信息化管理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程跟进,指导其依据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落实校本研修计划,推动学校教师全员提升;及时总结试点学校整校推进经验,举办整校推进高级研修班,交流推进经验,分享试点成果,为县区提供可以借鉴的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实施示范。

 2.支持开展校本活动。遴选具有提升工程 2.0 实施经验、围绕测评能力体系 30 个能力点开发有丰富资源的培训机构,通过骨干引领、教师选学、团队互动等形式,支持学校开展以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校本研修活动,指导学校组织开展校本应用实践活动,帮助教师完成校本应用实践成果,开展校本应用考核测评,实现教师全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3.形成分批推进机制。县区要根据本地信息化教学发展实际

 需求,从示范带动、分类指导、整校推进、分批进入、全员覆盖等方面整体规划,精准施策,有效实施。充分借鉴提升工程 2.0整校推进试点校的经验 W 做法,按照省市提升工程 2.0 实施方案要求,按年度分批次推进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校提升。

 (四)严格程序,强化考评 考核按照"校级初评、县级复核、省市认定"的流程进行。教师校本应用实践成果提交后,由学校组织测评员,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规范》中成果评价标准对全体教师提交成果进行评价。初评完成后,由县级测评员对学校评价结果进行复核,复核按照学校教师数的 10%进行抽杳。省市级测评员对县级复核评价结果按比例进行抽查复审,确认教师考核认证结果。

 三、实施要求 (一)各县区要充分认识提升工程 2.0 实施的重要性,规范工程实施,加大监督监管力度,将能力提升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作为工程实施绩效评估、督导检查的重要依据;将学校能力提升工程管理团队专项培训参与情况、教师全员校本研修与校本应用实践情况纳入教学督导和校长年度考核,将教师考核认证结果纳入各级各类教学评比、专家团队遴选、骨干教师评选等。

 (二)各县区要依据省市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整校推进实施细则,加强教师校本研修督导,规范学时学分管理,确保教师实学实用、学用结合。

 (三)学校要在县区教育局指导下,认真研究中小学教师信

 息技术测评能力体系,指导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和内容,组织开展校本研修和线下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高质量完成校本应用实践成果的提交,为校本应用考核顺利进行打好基础。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习平台的作用,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

  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实施指南及解读 依据《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的意见》有关整校推进总体要求,教育部出台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整校推进实施指南》,为落实整校推进提供了精准的“导游图”和“点子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定站位:“三个新”立足整校推进 《指南》提出,把整校推进的目标定位在“三个新”上,即通过整校推进,建立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新模式、构建以校为本的新机制与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新目标。由此可见,整校推进之于“工程 2.0”举足轻重。它是培训服务功能的“升级点”,是培训机制创新的“突破口”,是“工程 2.0”目标达成的“奠基石”。

 保落实:“四把尺”细化主要任务

 落实重在务实,一是建机制,二是强支持,三是提能力,四是实考核,任务聚焦目标,明确具体。从任务结构看,其一,“去哪里”是核心,任务的落点是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四个能力”,包括学情分析、教学设计等,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以学定教”相呼应,与教师日常教学的“难点痛点”相对应。其二,“怎么去”是支撑,任务的落点是一个机制、两支队伍和三项建设。具体而言,建立整校推进机制才能“下得去”,建强分级培训团队才能“导得了”,建设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才能“管得好”,建设学习空间、课程资源和教研平台才能“学得了”。其三,“到没有”是效果,任务的落点是“两个考核”:评估整校提升绩效;基于“四个能力”考核教师与教研组应用效果,证明校有所得、教有所改、学有所变。

 建实路:“六步走”优化实施流程 整校推进如何“推得下”“进得去”?《指南》提出“国家示范、区县负责、学校自主、全员参与”的总体要求,细化和优化对实施流程的指导。一是进行可行性指导。流程设计遵循“先规划后实施、先试点后推开、先指导后研修、先建立机制后运行管理”的行动逻辑,务实可行。二是进行问题解决指导。《指南》针对各地在实施路径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应设计了“六步走”的实施流程,包括省级统筹规划、打造培训团队、分市抓好试点、推广试点经验、区县分批推进与分级监管测评。

 出实招:“四落地”抓实工作重点

 整校推进的重点在哪儿,如何落地?《指南》基于教师...

篇八: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 专著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5年10月 下旬刊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评价的发展 孙聘 ( 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 息技术研 究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 【摘要 】评价本质上是价值判断。从学习理论,特别是认知信息加工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角度,以及从现代学生评价的 发展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支撑环境下的教学评价特别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发展。2013年 6 月,教育部印发的 《关于推进中小学教 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指出教育质量评价具有章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同时提出了 《中小学教 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 试行 ) 》。学生学业质量又是教育质量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学业质量评价对推动基础教育转型有着 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学习理论 学生评价 学生学业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089 ( 2015) 10- 0008- 02 一、 背景知识 评价研究的关键是要依据 目标 ,利 用收集的资料做 出价值 陛 的判断。【 】

 评判者是评价过程中最主要参与者之一,也就是说在 对评价对象做 出判断与决定的整个过程 中也就是价值判断的过 程。许多认知心理学家把人看作是信息加工的机制。当代认知心 理学奠基人之一奈瑟 (Neisser,1967) 认 为:

 “认知是指转换、 简约、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感觉输入的所有过程。” 奈瑟理 论观点中最重要的一个术语是建构 ,他侧重于实际应用的认知信 息加工理论。日上世纪90年代是联结主义融入认知心理学的时期,

 在联结主义学派看来,一切知识都是由节点以及节点构成的网络 来表征。因此认知过程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由计算机来类比,人 脑对信息的加工往往是并行的,不是信息加工论所认为的是 串行 的。

 在此同时,一种新的学习理论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 适应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新要求而日益完善 。对于建构主义包 括两方面的立场 :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 基于皮亚杰强调个体和知识的内部构建,注重主体在 学习中的能 动性,认为学习者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 互作用的过程 中,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 ,积极检验和修正知识框 架;社会建构主义主要受 Vygotsky 研 究影响,认为知识 首先是 在社会环境下构建的,然后在个体 中适 当分配。

 建构主义同时 强调 交互性,认为交互性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也是网络 教学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术语,澳大利亚学者Sims认为,

 网络教 学环境 中的交互是 学生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必要 而且 基本的途径,对于成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个人探究具有潜在价 值 。【

 二、现代学生评价的发展 学生评价作为教育评价领域中最基本的一个领域,主要关 注学生个体学习的发展变化。最初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发起 了一项 著名的 “八年研 究” ,是 以教育 目标为中心的课程和评价理论改 革。特别在学生评价中,泰勒提出的目标参照测验是学业成就评 定的一大进步,也是对教育评价的一大贡献。这之后美国学者斯 塔 弗尔比姆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教 育评价 中心约经十年的研究提 出 CIPP 模式 ,其 中包括 了对 目标评价模式质疑 与批判。特 别是在 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上看,统一的目标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学习的 需要。斯塔比尔比姆把评价过程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及背景评价 ( Context ) 、输入评价 ( Input ) 、过程评价 ( Process) 与成果评 价 (Product ) 。在背景评价 中他提 出目标本身是需要评价的,需 要根据评价对象的需求对教育目标本身作出判断;同时突出了译 价的发臆 洼功能,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育评价的要求。此外 作为对泰勒模式的进一步完善,这之后斯克利文提 出的 目标游离 评价的观点。他指出由于 目标评价很容 易受方案制定者的 目的限 制,往往会 大大地限制评价的范围及其深度。

 因此非预期效应 ,

 也就是预期 目标之外实际效应,应该可以对教育活动及其评价进 行补 充。回顾现代教育的发展 ,在 7O年代后 ,由布鲁姆所提 出 的 “掌握学习” 以及个别教学的普及与推广,课堂测验成了提供 及时反馈的重要手段 ,这种评价就是形成性评价。

 关于具体的 教学工作评价理念 ,他在其 《教育评价法手册》一书中,在 “ 教育 目标分类体系” 的基础上 ,提 出了以形成性评价为中心的教 育评估理论,将教 育评估、教学工作评价分为诊断陛评价、形成 性评价与终缮l生评价 。特别要指 出的是,虽然布鲁姆在编制教 育 目标分类学、系统阐释其掌握学习理论时,基本是站在行为主义 的立场上,但是他对目标分类和学生评价的诸多看法,例如在掌 握学习理论中,布鲁姆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诊断,主张评价的 ·8 · 目的不是要对学生进行分等或给予成绩,而是要 了解学生是否已 掌握所学内容,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这无疑有着巨大进步意 义的。p 按照克龙巴赫的评价观 ,他强调评价的形成性作用比泰 勒重视结果的评价要重要的多,突破 了把评价仅仅看成是总结性 评价的限制。在我国,教育评价中 “一考定乾坤” 的模式在本世 纪之前可谓是根深蒂固,直到上世纪9()年代末才出现了形成性 评价的相关文献。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课程标准主要服务于评价,是对教学进行评价的依据;同时指出 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 机不同,通过下面表格将三种教学类型的评价进行了比较。

 表 1 三种类型的评价比较 种类 准备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娃I}生评价 作用 查明学习准备和不 确定学习效果 评定学业成绩 利因素 主要目的 合理安置学生,考 改进学习过程, 证明学习已达 虑区别对待 ,采取 调整教学方案 到的水平 ,语 补救措施 言在后继教程 中成功可能性 评价 重点 手段 测试 内容 试题 难度 分数解释 素质,过程 特殊编制的测验、 学籍档案和观察记 录分析 必要 的预备 『 生知 识、技 能的特定样 本 ,与学生生理、 心 理 、环 境 的样本 较 低 过程 经常性检查、作 业、 日常观察 课题和单元 目标 样 本 依教学任务而定 常模参照、目标参 目标参照 照 实施时间 课程或学期、学年 课程或单元教学 开始时,教学进程 结束后 ,经常进 中需要时 行 主要特点 前瞻式 结果 考试 课程 和教 程 目 标的广泛样本 中等 常模参照 课程或一阶段 教学结束后 ,

 一般每 学期 1- 2 次 回顾 式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 信 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教学 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互联 网的发展 ,新的教育思想、 教育理念以及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无时不刻影响人们。近些年,

 我国从素质教育到信息化教学为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再到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与融合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 课 堂,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新课改 中教学评价 由 传统意义下的评价转向 “发展性” 。具体要求是,首先是对学生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 系,其次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也就是说需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 高的评价体系。发展 挂评价正 是解决由于长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评价 中的诸 多问题 而提 出的。由于发展性评价是一种融合 了过程性评价和 多元性评价的 新教育理念,对教师素质、教学环境、教学工具、评价手段必然 有新的要求,必须对已有的和新课改不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模式、 评价方法进行改造。

 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多数 中小学校都逐渐借助网络信 息技术开展教学,学校过多关注信息

 堡堡墼宣 壅 ! 望 堕 !! ! ! 2015± 10月 下旬刊 综述 · 专著 “ 中国梦" 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改革创 孙 兰英 ( 河北科技 大学 河北 石 家庄 050019 ) 新问题浅析 【摘要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同时其也是实现伟大 “ 中国梦” 的重要动力源泉:

 为 了促进地方 高校的未来可持 续健康发展 ,同时也 为了促进伟大 “ 中国梦” 的早 日实现 ,笔者分别从前移就业指导工作 重心 , 调整与优化学科 专业结构 ,加 强与政府、产业的合作和提升与就业市场适 配性几个方面,深入探 讨 了地方 高校改革创新 问题 。

 【关键词 】中国梦 地方高校 改革 创新 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所谓“ 中国梦” ,其实质上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

 其实现根基在 于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主要动力源 泉是我 国各直属及地方高校的健 康发展。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 开始,我 国高等教 育正式进入大众化阶段 ,随之全 国各高校的招 生数量 及相应毕业生数量逐年、成倍增长,发展至今我国的高校 毕业生总量巨大,成为实现 “ 中国梦” 重要基础;但要想顺利实 现“ 中国梦” ,现有高校发展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

 特别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乏力,有必要以 “ 中国梦” 目标实现 为指导,加大地方高校改革创新力度,促进地方高校可持续健康 发展 ,促进 “ 中国梦” 的早 日实现。

 一、 “中国梦” 的实现需要高校前移就业指导工作重心 如前所述, “ 中国梦” 实质上是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 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生态的全面繁荣发展 ,而究其根 本是 “人的发展” ;地方高校作为 “ 中国梦” 实现的主要动力源泉, 其最大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出更多的、更优秀的高等教育 人才,并让他们顺利走上适合的工作岗位,发挥 自己在国民经济、 社会建设中的中坚力量作量,奠定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之基,奠 定 “ 中国梦” 实现之基 ;说到底 ,就是地方高校要解决好毕业生 的就业问题 ,即将地方 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心前移。

 “ 中国梦” 背景下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地方高 校承担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 “ 中国梦” 实现培养和 提供充足人才资源的重要责任。这就要求地方高校不仅要进一步 加 强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还要将就业指导服务的责4- z-~ 落实到伍 有意识以实际的人才市场需求状况来指导、引导大学毕业生调整 与转变就业观念,同时积极的引导众多大学毕业生积极的进行 自 主创业、科技创业,而学校则积极的利用国家政策为毕业生创业 创造有利条件。而上述 目标的实现 ,首先离不开地方高校转变传 统的就业指导工作认识 ,切实将就业指导工作重心予以前移。

 二、 “ 中国梦” 的实现需要高校调整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e. A~ v 大众化阶段,其对我国高等教育内部发 【文章编号】2095~3089 ( 2015) 10—0009—02 展产生了全方位的变革影响,-~ 4k_整个社会实现 “ 中国梦” 成为 可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人们 关于大学、大学生的认识 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学已不再是象牙塔,而大学毕业生也不再 “天之骄子” ,全部由 “精英” 走向 “ 大众” ,走向普通 百姓的 生活;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实现 了教 育公平 ,也进一步促进 了 社会公平的实现,但最重要的影响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工作岗位 及其人 员的变化 ,变成了 “ 大学生” 。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走上普通工作岗位,随之引发的问题 是大学生与工作岗位需求之间的不适应,高校培养出的 “ 高层次 人才” 并不能满足普通工作岗位的 “低层次需求” ,培养的大学 毕业生跟社会需求之间严重脱节,不利于 “ 中国梦” 的实现。笔 者认为 ,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地方高校没有及时、准确调整与定 位专业设置所致,地方高校还是坚持传统的办学指导思想,将人 才培养单纯的定位于 “ 高层次” ,或者盲目的追求 “ 高大全” .

 没有根据本校的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和真实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 地方高校有必要对当前学科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三、 “ 中国梦” 的实现需要高校加强与政府、产业的合作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 整的不断加快影响 ,地方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职能与地方政府、 产业之 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离不开地方高 校的人 力资源支持 ,地方高校人 才就业 离不开地方政府、产业的 配合 ;为 了更好促进伟大 “中国梦” 的实现 。同时为 了更好促进 地方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有必要通过搭建平台将地方高校 与 政府、产业对接起 来,借助于高校优 秀的智力资源提升地方产业 技术与管理水平,促进地方产业的健康发展。

 就 目前状况来说 ,地方高校直接服务 于经济、社会发展 的水 平还比较低 ,首先需要地方高校通过加强教学、加强实践来实现 与地方人才需求的紧密结合,正确处理好 高校 学科专业发展与地 方经济、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其 中最重要的就是加 强地方高校 与政府 、产业之间的合作 ,通过彼此之间的直接合作实现共 同发 技术在教 学过程 中应用的频率、手段 和方式, 并没有深入到常 规教学中去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在 于信息技术环境下 的学生评价体 系问题。l1 对此 ,在 2013年 6 月教育部印发 了《关 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其中第二项 “准 确把握推进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 的第三条 “ 总体 目标” 指 出,

 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 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 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㈣。

 同时在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试行 ) 》中确 定 了评价 内容包括品德发展水平...

篇九: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智能评价与学生全面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多元智能评价初步探索摘要:新课程标准和新教育模式的改变对传统教学评价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达到全面评价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目标, 本文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生学习的多元智能评价,研究多主体、 多方式、 多层次的智能评价系统功能和框架体系, 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 状态、成果的智能、 科学评价, 更好地记录学生的发展过程和进步轨迹,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多元智能评价体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现代教育对传统教学评价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再是传统的甄别和选拔式的评价。《基础教育发展纲要》 指出: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所以对学生素质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又要全方位考核学生、 多方面挖掘学生潜能, 综合收集与学生素质发展相关的信息。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 构建学生学习发展多元智能评价系统, 更好地记录学生的发展过程和进步轨迹,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是现代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信息技术环境下评价主体的多元智能化 传统的学生学习评价主体通常是教师, 而学生做为被评价者, 是评价的客体, 在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单一的评价注重于学生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 不利于充分发挥评价的综合考查功能, 不能全面评价与考查学生, 难以体现教育的人本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的智能评价主体系统, 能更好地满足现代教学需求, 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

 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评价主体 在评价过程中,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 利用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能更多更全面地看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差距, 充分运用自评、 他评等多种形式与方法, 让评价方式更多元、 更全面, 多层次、 全方位评价地学生。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评价系统要坚持有效性和实效性原则, 要切合实际, 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状态及发展的潜能,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还需注重发展性原则, 鼓励有所进步的学生, 而不是仅仅关注最终的排名。

 还必须考虑可行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 应是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能达到的, 且每一项评价指标应具体、 明确、 简明、 扼要, 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 才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例如小学生语文成绩分数低就评价其语文水平就低, 这样的评价缺乏科学, 缺乏智能分析。

 所以只注重简单目标的考核, 仅仅强调考核的成绩名次和激励作用, 忽视过程管理的作用是不行的。

 注重对知识掌握的评价, 忽视理解应用能力的评价也是不行的。

 (二)

 构建以家校合一为本的评价主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 教育正由学校教育转化为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 评价的信息来源不仅仅局限在课堂, 而应拓展到社会、 家庭这一领域。

  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新型评价工具——校讯通。

 学生在校的学习、 生活等, 随时通过校讯通让家长知悉, 家长通过这些信息, 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教育与引导。

 同时, 学生校外情况,家长通过校讯通的回复功能让教师知悉, 教师通过这些信息,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与评价。这样, 无论是在校, 还是在家, 评价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不仅使评价更公平、 公正, 而且使

 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认识别人。

 家校评价一体保持了教育的一致性和可持续性, 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三)

 构建以师生交流为本的评价主体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 在发展过程中会存有差异, 在教学评价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从实际出发, 区别对待, 做到因人而异, 注重评价的针对性和差异性,不同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 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智能的评价内容 “惟学生学业成绩” 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的评价, 导致了以传统的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法的单一化和片面化。

 多元智能评价, 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利用信息技术的新型工具——学生电子档案管理, 将学生的“态度习惯”、“知识能力” 和“兴趣爱好”等多个领域的评价内容建立数据库, 综合评价学生。

 完整的评价系统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综合, 包含每个学期的平时考核、 每个学期的成绩评定以及阶段学习方法、 状态、效果、 应用能力的评定, 以学习过程中的各个评价数据为基础, 形成成长评价和总结评价,是客观的、 全面的、 信度高的综合评价。

 三. 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智能的评价类型 现代学生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克龙巴赫把学生评价类型分为“最佳表现” 与“通常表现“两种评价类型。

 最佳表现指学生在动机得到充分调动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好表现。

 这类评价主要用于判定学生潜在能力或学习成果、 能力倾向测验以及学业成就测验。

 通常表现评价, 主要用于判断学生的兴趣、 态度等个性素质。

 它的重点在于获得在日常情况下学生典型的反应。

  (一)“最佳表现” 评价“最佳表现” 评价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 这种类型评价方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有效的评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最佳表现” 的评价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灵感积累、 小制作、 小设计、 小论文、 小剧本和小报刊等表现出来的学习潜能, 将这些资料收入学生电子档案, 定期进行成果展示, 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激发其兴趣。

 对以上成果的学生自评、 同学互评、 家长教师评议意见也记录在档。通过电子档案评价形式的运作, 获取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 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上的发展,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通常表现“评价 “通常表现评价” 主要用于判断学生的兴趣、 态度等个性素质, 是教师了解学生重要的途径之一, 观察与日常行为记述是最常用的技术。

 最佳表现不等于通常表现, 用最佳表现评价得到的信息去推断日常行为就有可能失误。

 按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学生评价还有:

 定位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多种类型。

 四.

 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智能评价系统框架 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评价系统运用数据库技术、 移动技术、 互联网技术对教学管理、 考核评价资料、 评价表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智能化管理应用。

 特别是充分利用电子表格的各种统计和数据管理功能来完成评价表和电子档案的智能管理和评价。

 系统可以基于 Internet 技术, 采用简单方便的标准 WEB 浏览器, 使用 SET 技术保证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 其中的在线评价系统使用 Java 技术, 确保平台无关性, 便于使用和运作; 后台采用 ACCESS 数据库系统保存评价表和学生电子档案, 形成如下“智能评价系

 统图”。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 发展人的个性。

 当我们承认智力的多样性时, 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允许、 支持、 鼓励多样化评价类型的存在, 当我们用更科学、更宽泛的态度来理解人的智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时, 我们就能更充分地肯定学生的独特性和教育的特殊性, 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多元智能评价体系, 能实现对学生评价的多样化、规模化和智能化,记录学生的发展过程和进步轨迹, 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对学生多元评价, 方式灵活, 智能高效, 便于定性与定量考核的整合, 大大提高评价实效。教师、 学生、 家长多方参与评价, 多方交流互动, 体现引导教育和自主发展之间的有效结合与恰当融合, 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将评价行为变成学生自我反思、 自我教育、 自我发展的过程, 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张倩苇,桑新民;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02 年 02 期 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学习评价体系教学过程控制评价系统学生个人评价系统集体评价体系多媒体教室控制软件在线评价系统智能评价系统个人基础信息课程学习学生自评课程学习教师评价班级状态教师评价方法能力状态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学生学习状态评价电子档案系统智能综合评价系统班级基础信息微博、 QQ 群等平台和 WEB、 数据库、 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教师浏览、 评价、 互动学生、家长、教务处浏览、邮箱、 微博等交流渠道智能评价系统框架

相关热词搜索: 信息技术 学业 新发展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