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9篇

时间:2022-12-10 18:45:06  来源:网友投稿

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9篇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学习二十大报告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心得体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9篇,供大家参考。

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9篇

篇一: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学习二十大报告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心得体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人才是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在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党适应时代发展大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的重要战略抉择。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大量人才的不懈奋斗、持续推动。而在各行各业产业大军中,高技能人才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和核心骨干,某种程度上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中沉淀着深厚的识才、重才、爱才、用才的基因。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代怀揣着兴国强国梦想的人才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攀登新高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历史时刻,各地需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结果导向,因地制宜,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切实让高技能人才“破土飘香”。

  坚持问题导向寻应对之策,筑起四梁八柱。客观讲,不同地区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各地坚持问 题导向,深入了解和分析本地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问题症结、深入剖析原因、找好应对之策,切实解决好问题。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要以完善制度机制为切入点,通过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用好职业学校培养平台等方式,切实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一方面针对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根据人才的需求特点,量体裁衣地通过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评定、健全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等方式,真正激活人才工作活力。另一方面针对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要积极加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的沟通衔接、密切配合,设法帮助当地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

  坚持需求导向创一流环境,搭建发展平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既需要有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各地应从当地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引进、培育、使用、留住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力。首先要摸清摸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发展需要何种类型、何种领域的高技能人才,进而有针对性地引进各类人才,提升人才匹配度,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其次,要结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大力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依托职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等各类平台,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激发企业、社会机构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采用校企合作、名师带徒、技能竞赛、产教融合、技术交流等多种形式,针对性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升人才素质。再次 要结合不同类型高技能人才的特长及优势,针对性搭建发展平台、创造就业机会和良好环境,使其在合适的岗位上大展身手,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切实让人才更好地发挥所长、实现自身价值。最后要结合人才在福利待遇、奖励机制、收入分配、职称职级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使用体系、收入分配制度等,以完善的机制为人才创造良好条件,让人才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让人才想留、愿留、留得住。

  坚持结果导向激发动能,强化绩效奖励。评价高技能人才,要以实际贡献论英雄,看工作实绩好不好,看能不能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好的效益。近些年来,各地用尽洪荒之力不断引进、培养、使用、留住高技能人才,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才作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鉴于此,各地要一以贯之地坚持结果导向、注重工作成效,不看高技能人才干了多少,而是看干成了多少,为地方经济发展做了多少贡献。这就要求在引进高技能人才时,要真正打破学历、资历、年龄、论文、比例等限制,大力引进技术水平高超、日常表现良好、工作实绩突出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专业技术领域的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另外,在评价高技能人才时,更要坚持德才兼备,看人才在本领域、本行业中取得多少实绩、做了多少贡献,真正让各种高技能人才得到公正、公平的考核。要按照工作业绩及实际贡献,给予高技能人才绩效奖励,切实提升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推动实现“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

   当今时代,是一个呼唤人才也造就人才的伟大时代,我们的事业,是一项需要人才也孕育人才的伟大事业。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着力点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党的二十大再次吹响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号角,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培引用,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奠定更为坚实的制度土壤。

  

篇二: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学习遵循二十大报告凝聚科技创新磅礴力量心得体会 10 月 22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未来 5 年及更长时期内我们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遵循。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今世界,科技实力直接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科技强则国家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离不开科技支撑。只有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才能赢得竞争优势,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迈上新征程,党的二十大为科技工作谋划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时代赋予的更高要求。科技界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强国蓝图既成,奋发时不我待。面临以科技强国建设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重任,面临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担职责使命,心怀“国之大者”,矢志“国之重器”;要与时间赛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全力投入科技创新工作;要笃行实干,砥砺前行,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

  进军集结号吹响,出击路线图明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必须廓清发展路径,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明确主攻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必须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主体能力和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关山飞越,科技为基;鹏程万里,创新为依;强国之路,人才为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让我们更 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速发动科技创新引擎,昂首阔步,劈波斩浪,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

篇三: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9月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会议指出,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

  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新型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能更加高效地配置科技创新的力量资源、更加有力地强化跨学科领域的协同攻关,有利于在重点领域、前沿技术方面,迅速形成竞争优势、争取战略主动。

  集中力量优化重大科技布局。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围绕新能源、大健康、区块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国之亟需,完善“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重大科技布局。要强化跨部门、跨学科、跨军民、跨央地整合优势资源和力量,构建更加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创新和转化体系,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衔接,让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要推动政府科技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着力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集中力量打造创新平台重器。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从嫦娥五号“上九天”、到奋斗者号“下五洋”,从量子计算挺进前沿、到疫苗研发造福人民,都离不开高质量的科研基础设施、高能级的科技创新平台、高标准的大科学装置。要聚焦国家战略、学术前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特别要在资金、用地、政策、工程建设、配套设施等方面,不遗余力给予支持、不折不扣提供服务,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鼓励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突破发展;持续规划统筹、强化要素支撑、激发综合效益,建强并用好“人造太阳”和“中国天眼”等大科学装置,以高精尖特“平台重器”推动基础领域攻破和关键技术攻关。

  集中力量夯实科研人才高地。人才聚则事业兴。要改革评价机制,破除“五唯”顽疾,树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建立基于信任的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实施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有序开展“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系列改革,以机制性安排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让人才在科技创新第一线“冒尖”“发光”。要鼓励大胆探索,对于颠覆性、突破性的重大科研任务,探索实行“揭榜挂帅”“赛马比才”等制度,把重大项目交给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让他们当领军、挑大梁。要放权松绑减负,研究出台财政税收、干部人事、科研管理等配套政策,赋予科研单位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提高收益分享比例,提升创新绩效。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我们要不断健全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以 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汇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集聚创新优势,在国家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康庄大道上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精神学习心得 2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9月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会议指出,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求不来买不来的,必须通过自主创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在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奋力写好创新创造这篇“大文章”。

  锚定“党的领导”这条红线,为创新创造“领航定向”。旗帜领航,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并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健全领导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潜海、北斗组网、高铁飞驰、港珠澳大桥通江达海、5G 技术领跑世界……事实证明,党的领导可以汇聚各方力量办大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决捍卫党在科技自主创新领域的领导地位,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细,引领科技创新之帆劈波斩浪、行稳致远,驶向 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坚持“科技兴国”这条主旨,为创新创造“注入灵魂”。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创新创造的目标是为了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与党和国家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强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密不可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然存在“卡脖子”问题,还有一些突出“短板”和“弱项”亟待补齐。面对差距,我们既要正视差距,更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充分调动资金、技术、平台、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举全国之力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项“大国工程”,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不断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实力,以更好参与国家竞争、维护国家发展安全。

  明晰“依靠人民”这条路径,为创新创造“汇聚力量”。“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每个个体看似力量弱小,但是14 亿人民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就是力重千钧的磅礴力量。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只要充分发动人民、广泛团结人民、积极依靠人民,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冲破一切阻碍。迈向新的赶快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们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集聚众力、汇聚众智,广聚“天下英才”,广纳“各方意见”,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不断“破局突围”,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 不断取得新突破,稳步迈向世界科技强国行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劲动能。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精神学习心得 3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9月6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会议强调,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推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努力形成全民崇尚节约的浓厚氛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凝聚党心民心的传家宝。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好“头雁效应”,把崇俭戒奢理念融入工作和生活,让节能成为生活态度,让节约成为日常习惯,成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领头雁”。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做好节约资源的“践行者”。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资治通鉴》中写道“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意指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党员干部首先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大意义与重大责任,认识到竭泽而渔和铺张浪费背离优良传统文化,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要牢固树立起勤俭节约的思想观念,增强节俭意识。“光说不练假把式”,行动是思想的体现。党员干部应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从低碳出行、节能减排到绿色购物、垃圾分类,从节约用水用电到节约粮食厉行“光盘行动”,要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弘扬我党艰苦朴素 的好作风。

  “细雨落成河,粒米凑成箩”,做好反对浪费的“倡导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 3500 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 6%。一滴水一滴水汇集起来能成河,一粒米一粒米聚起来能装满箩,浪费不因量小而为之,节约不因细微而不为。党员干部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在培养自身养成勤俭节约良好习惯的同时,要引导“身边人”通过节约一滴水、一粒粮入手,树立“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理念。要积极参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各项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微信群、QQ 群、微信公众号等载体进行广泛转发宣传,以点带面,营造全民节约的新风尚。

  “行船靠掌舵,理家靠节约”,做好勤俭节约的“传承者”。“成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越是生活富裕美好,越要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越要珍惜当下、践行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勤俭的家风与国家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是一样的,能够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崇高、追求卓越的理想信念,自觉抵制奢侈享乐的诱惑。党员干部要树立勤俭节约的良好家教家风,陪伴孩子成长成才,引导摒弃好虚荣、好面子、爱攀比的陋习,指导为人做事,培养艰苦朴素生活习惯,最终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我们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精神学习心得 4 9 月 6 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等 5 份文件,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深化改革从未止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气势如虹、波澜壮阔,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在全面深化改革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争做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弄潮儿”。

  汲取灿烂文明的丰富滋养,坚定深化改革的坐标航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打开历史画卷,变革与开放是中华民族 5000多年灿烂文明的底色,从春秋战国的变法图强到王安石、张居正变法,从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生动的变革实践。40 多年的改革开放更是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使中国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又到了新阶段,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更加艰巨。面对新考验,我们要保持理性清醒和坚定自信,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精神,争当中流 击水的改革先锋。

  改革争朝夕,勇当“弄潮儿”。“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事业波澜壮阔、大有可为,同样也有惊涛骇浪、暗流涌动。直面困难挑战,要勇闯“无人区”、敢当“探路者”,做到“稳”字当头、“活”力不减、稳中求“进”。蹄疾步稳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等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攻下更多“娄山关”,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改革成果才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历程中,每一个人都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改革的成果也将惠及所有人。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要紧紧围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民生工作,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处理好、解决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从春潮涌动的南海之滨,到绚丽多姿 的黄浦江畔,改革开放的壮美画卷令人心潮澎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浪潮中,要以“不需扬鞭自奋蹄”的自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拼劲,用智慧和才干、辛劳和汗水,继续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篇四: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学习习书记“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心得体会 学习习书记“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中国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最 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 技 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 藏 藏的巨大潜能。总书记 深 深刻地指出,只有把核 心 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 ,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 发 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 根 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 全 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 全 全。不能总是用别人的 昨 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 。

  。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 人 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 己 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 做 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 , ,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 亦 亦步亦趋。

   “科技 是 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 是 是民族进步之魂。”习 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堪 称 称是给全党全国上了一 堂 堂深刻、系统的自主创 新 新“公开课”。习总书 记 记纵论古今中外历史, 前 前瞻人类发展大势,深 刻 刻阐述了科技实力如何 决 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 量 量对比的变化,决定着 各 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 ;系统指明了我国如何 紧 紧紧抓住推进科技创新 的 的重要历史机遇,力争 在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后 来 来居上、弯道超车的着 力 力点和路线 图。

   习 总 总书记就推进科技创新 提 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新思 想 想、新论断、新任务、 新 新要求,是指导我国经 济 济工作的重要遵循,必 将 将激发全党全国更加坚 定 定有为地实施创新驱动 发 发展战略,激励广大科 技 技工作者更加锐意进取 、 、攻坚克难,创造引领 世 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以 以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 托 托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 复兴的中国梦。

   “ 把 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 手 手中”,这是习总书记 对 对我国科技工作的明确 指 指示,是立足国际经济 科 科技发展大势所作出的 前 前瞻和预警,也一语道 破 破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 发 发展的“命门”。作为 世 世界第二经济总量的大 国 国,我们创造了举世瞩 目 目的经济发展奇迹。如 今 今“中国制造”遍布全 球 球,“制造业大国”桂 冠 冠令世界惊羡。然而, 大 大和快的另一面是大而 不 不强、快而不优,主要 依 依靠资源等要素驱动的 粗 粗放型发展方式不可持 续 续。例如,中国是手机 制 制造大国,全球 77% 的 的手机是中国造,可只 有 有不到 3%的手机用的 是 是“中国芯”。我国芯 片 片产业长期被国外厂商 控 控制,每年进口需要消 耗 耗 2000 多亿美元外 汇 汇,已超过了石油和大 宗 宗商品,成为第一大进 口 口商品。全球半导体市 场 场规模达 3200 亿美 元 元,全球 54%的芯片 都 都出口到中国,“中国 芯 芯”的市场份额只占 1 0 0%。

   这种在核心 技 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困局 , ,几乎渗透在中国制造 的 的各个领域。记者曾经 到 到世界最大的某圆珠笔 生 生产基地 采访,这里每 年 年生产加工圆珠笔 62 亿 亿支,相当于全球人均 近 近1 支。然而,每支圆 珠 珠笔只有两三分钱的微 利 利。一了解才知道,圆 珠 珠笔笔尖那一颗小小的 珠 珠芯居然要进口。“空 芯 芯”的结果,加上原材 料 料和劳动力成本,利润 也 也就只有几分钱了。历 史 史地看,这种“以量取 胜 胜”,赚廉价“加工费 ” ”的制造业模式的形成 有 有其客观原因,也为我 国 国的高速发展作出了贡 献献。但随着我国经济发 展 展到新阶段,“人口红 利 利”、资源消耗都亮起 红 红灯,生态环境压力越 来 来越大,以质的提升取 代 代量的扩张越来越迫在 眉 眉睫。不仅如此,在国 际 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往 往 往将附加值最小的装配 、 、粗加工等低端技术转 移 移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 国 国家,而将核心技术牢 牢 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跨跨国公司通过核心技术 和 和关键产品把大部分的 利 利润拿走了,留给我们 的 的只有在装配和资源消 耗 耗中实现的可怜的一点 增 增值利润。靠这点增值 利 利润,经济规模再大, 也 也难以摆脱“打工”的 尴 尴尬。

   班固在《汉 书 书》中说:“与人斗, 不 不扼其亢,拊其背,未 能 能全胜也。”如果不扼 住 住人家的喉咙而按他的 背 背,就不能获得全胜。

  科 科技领域就是一个无形 的 的竞技场,拥有核心技 术 术就等于身怀绝技。任 何 何一个产业如果核心技 术 术不在自己手里,就会 有 有不测之危。如果在重 点 点领域和重要产业中不 建 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体系 , ,不掌握核心技术,哪 怕 怕我们已经积累了比较 雄 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产业 规 规模,经济发展也仍然 没 没有主动 权,就会受制 于 于人。掌握核心技术, 成 成为科技竞争新规则的 重重要制定者、新赛场的 重 重要主导者,才能真正 掌 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 权 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 国 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 全 全和其他安全。

   推 进 进科技创新,把核心技 术 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必 须 须向改革要动力。习总 书 书记指出:如果把科技 创 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 引 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 燃 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 的 的点火系。我们要采取 更 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 火 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 引 引擎全速发动起来。比 如 如长期以来,作为创新 密 密集地的高等院校和科 研 研机构总是和市场之间 隔 隔着一堵无形的墙。要 破 破除这堵“墙”,必须 坚 坚持开放创新,让市场 需 需求与研究人员对接, 让 让社会资源集聚到科研 机 机构的研发中去。当然 , ,科学和技术既密切关 联 联又有“体用”之别。

  技 技术成果是“用”,技 术 术发明可以立竿见影、 效 效益立现;而科学研究 是 是“体”,需要“板凳 干 干坐十年冷”的坚韧。

  对 对待科技工作者,要因 任 任务而异、因领域而异 , ,切忌急功近利、揠苗 助 助长,不尊重科学规律 。

  。

  马克思说过:“在 科 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 的 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 艰 艰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 路 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 到 到达光辉的顶点。”实 现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 中国梦是一场伟大的攀 登 登、一场激烈的竞技。

  核 核心技术就是我们攀登 的 的阶梯、竞技的本领。

  让 让我们在习总书记讲话 精 精神的指引下,将我国 的 的“人力优势”转化为 “ “人才优势”,创新、 创 创新、 再创新,为实现 “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标 标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和 和无尽的创新动力。

  

篇五: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科技强国,催人奋进”二十大报告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 10 月 16 日上午 10 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xijnping 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科技强国的论述掀起了学习热潮。

  “报告中多次提到科技创新,也提到了我们的研究领域——量子信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二十大报告给科技工作者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正值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的一名党员,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并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发挥好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优势,努力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勇攀量子科技高峰。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聆听了二十大报告有很多体会。1945 年,针对黄炎培提出的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发展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毛主席给出了第一个答案:“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新实践,二十大报告提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这让他印象深刻。

  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他说,龙芯中科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自 主 CPU 科技领军企业的作用,以构建自主信息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为目标,进一步打通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链堵点,为构建我国信息产业新发展格局,实现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用了较大篇幅作了专门的论述。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将科技创新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的位置,作为一名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研究者,感到振奋非常、压力巨大。我们应当积极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结合好个人兴趣和国家需求,开展目标导向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总结了过去 10 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大成就。“我也切身感受到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越来越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xijnping 同志的讲话再一次点燃了我们为科技强国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激情,也为我们今后的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服务者,更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用心学习、领悟报告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把会议精神切切实实转化为谋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更加坚定的担当投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北京创新主体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新一代 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为建设科技强国、数字中国贡献“科技力量”。

  

篇六: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2018 新时代科技强国学习心得体会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底蕴深厚、前途广阔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光明前景,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明确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2008 年,我国把科技支撑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四大措施之一,科技在克服现实困难、创造未来繁荣中的支撑引领地位进一步强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12 年 7 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 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这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开启了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沿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十六大以来的 10 年,是创新铸业的 10 年,面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是创新铸剑的 10 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一批影响重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创成果相继涌现;是创新铸基的 10 年,科技改革稳步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我国整体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与主要发达国家不断接近,一些方面甚至成为领跑者;是创新铸魂的 10 年,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创新政策体系、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不断优化。实践证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

  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步走、同向行的关系,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效。当前,距离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还不到 10 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奋力投入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实践,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有新的重大作为。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 不竭的技术源泉。同时不断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重视协同创新,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我国科技水平。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必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从国际上看,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断蓄积。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层面,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果开辟社会生产力持续提高的广阔空间。

  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我国以较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压力,面临着节能减排、应对气 候变化等严峻挑战。经过多年来的艰苦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经济结构问题与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水平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难以真正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影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因此,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实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关键所在。要进一步统筹落实好科技、教育、人才三个规划纲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立足长远,超前部署,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夯实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实力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是首要任务。要更加注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共性技术突破和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综合国力提高是根本目的。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科技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宽、责任越来越大。我们要紧紧围绕农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文化繁荣、生态文明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我国过去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根本动力也在于改革开放。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我们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贯彻到科技领域,努力在科技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科技体制改革始终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全过程。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在发展中日益完善,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激励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科技与金融结合日益紧密。这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根本性重大变化。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一些突出问题仍然制约着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牵引还不足;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也还不牢。

  解决好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在继承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科技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们要坚决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加快科技改革发展步伐。

  始终坚持把解决科技与经济相结合问题、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中心任务,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有机衔接,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统筹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以人才强促进科技强,带动产业强、经济强。

  完善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总结推广相关试点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关 政策措施。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不断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健全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创新法治环境和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大力倡导创新光荣,强化科学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创新文化土壤。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篇 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我们学习这些重要思想,要与充分落实相结合,注重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市场要素,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和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是“主体中的主体、动力中的动力”;二是人才要素,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三是资本要素,现代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各种要素间要很好地组合。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在 5 月 30 日同时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地使用了科技是“国之利器”这一表述。

   一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梳理可以发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的讲话中,以总是被打上着重号。

  “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在 5 月 30 日召开的“科技三会”上依然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各个领域都急需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如何识变、应变、求变?“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习近平 2013 年 11 月 28 日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提到,“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矛盾和问题是科技创新的导向。” 二 人才是科技兴国之基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离开了人才主体的推动创新将无从落实和开展。事实上,总书记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言论在历次会议和考察中俯拾皆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 “用好人才,首先要用好科学家”。在 2014 年 8 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十分关心科学家发展,并语重心长地说,“组织科学家们参加国家重大专项、计划、基金项目是必要的,但不要用这些东西把科学家捆死了” 。

  解决科技发展的人才瓶颈是总书记始终不变的关切。因此如何在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面前,完成人才队伍建设的“弯道超车”,提升科技人才水平、创新人才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刚刚落幕的“科技三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提出在历史转型的重要时机,人才建设要把握时代大势主动出击,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指导下,为行进中的中国大船加足动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培养科技人才为导向,做好教育和培养工作。

  三革新科技体系是科技兴国之路 构建合理的科技创新体系,需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必须直面我国一直存在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围绕捋顺科技创新链条上的机制关卡、紧凑创新转化环节的衔接松动、聚合各方面科技力量的分散资源做文章,力图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得高、看得准、想得远,语言平实、寓意深刻,为创新驱动发...

篇七: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学习关于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的心得体会 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兴旺的动力源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历史性机遇 纵观人类历史,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 21 世纪,创新已经变得无所不在,科技成果转化为商业应用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全球发展的整体格局中,谁能抓住创新的机遇,谁就能抢占 发展的先机。

  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的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创新精神是自强精神的最好体现。要自强,必创新;唯创新,才自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的关键时期,我们唯有自强奋进,矢志不移坚持自主创新,凝神聚力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力量。人类历史上的每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会引发世界科学中心和产业中心的转移,并重塑世界格局。历史表明,大国崛起无不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支撑。历史思维帮助我们看清楚大势,帮助我们预判并把握时代的机遇。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出现了历史性的交汇,我们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

  二、深刻分析出现科技短板的深层次原因 当前,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对此, 我们需要彻底分析更深层次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妨碍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科技短板。

  关于“卡脖子”问题。“卡脖子”技术往往具有战略性、垄断性、复杂性的特征,一般在短时间内既无法替代又难以突破。“卡脖子”技术涉及复杂的知识结构和最基础的技术理论,也涉及大量关键装备。解决“卡脖子”问题往往需要长期高投入和高度协同的科研攻关,并依赖完善的技术应用环境和产业生态。

  关于基础研究问题。基础研究是为了获得新的知识,不以任何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一些技术研发及技术应用的竞争实质上是基础学科实力的比拼,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往往要依靠基础研究的积累和突破。必须解决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和投入不足的问题,既要增加基础研究经费,又要给基础研究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宽松的管理政策。

  关于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科技成果转化是利用科技成果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过程。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能够极大提升现实生产力水平,有力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前,我国很多科学研究停留在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阶段,科技创新止步于“最后一公里”,研究产出与产业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要真正解决科技短板问题,还需要对科技工作、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客观规律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基于规律的认识,实事求是地针对问题精准发力。

  科学技术研究和相关活动具有如下特征:目标的不确定性、领军人才及关键人员的重要性、项目规划的科学性、项目执行的刚性与柔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条件环境的依赖性、思想交流的开放性、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性等等。这些特征值得我们深思,需在尊重科技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去管理科技工作。

  实际上,在讨论“卡脖子”问题时,我们还需要意识到科学技术正面临着新一轮大爆发,需用全面的、发展的、系统的观念去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去科学统筹科技规划的制定。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一方面为大国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在竞争中抢得先机,才能够提升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在严峻的全球科技竞争中,我们除了要运用好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外,还要用好底线思维。

  三、起而行之,构筑民族复兴的强大科技支撑 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起而行之,用自强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大国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构筑良好的学术生态。学术生态反映了学术品位,良好的学术生态是学术水平持续提升的重要保障。要努力建立坚守诚信、崇尚创新、鼓励探索、敢于担当、宽容失败的学术生态,坚决排除非学术因素对学术的干扰。一方面,学术诚信是良好学术生态的前提,是每个人在学术活动中必须坚守的道德规范。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损害科学界的公平、正义,而且亵渎了科研工作者、科学家的形象。学术活动不容半点杂质,对一切学术不端行为的唯一态度就是“零容忍”。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对于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取向至关重要。应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学术评价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对于学者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对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要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要辩证地看待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数量的指标往往好操作、易执行,但并不真正代表质量。在科技领域,量变不一定必然导致质变。

  发挥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大学具有关注长远、人才聚集、学科齐全的独特优势,在推动基础研究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大学的重要职责是追求和传授学问、探索和扩展人类知识边界,大学产生的 重要研究成果不断推动着社会发展进步。大学同时也是学科交叉汇聚的地方,学科交叉点往往是新的知识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是最有可能产生重大乃至革命性突破的地方。大学还是重要创新思想的发源地。大学具有关注长远、氛围宽松的特征。基础研究的价值往往在短期内并不明显,基础研究的结果往往不能预设。研究者需要“自由飞翔”的环境,自由的广度决定了飞翔的高度。

  打造大学和企业创新“双引擎”。大学和企业的合作要跳出成果转化的旧模式,要构建战略层面的校企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大学与企业之间高水平人才流动机制,确保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大学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和供给方面保持持续深入的对话与合作,共同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打造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体系。一方面,大学要加快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大学要通过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改革,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上对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建设进行系统谋划和长远思考。要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打造一流的学术生态和学术文化。要完善学科布局,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要加强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有力支持。要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和科研攻关团队建设,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要推进科教融合,增强科研的育人功能。要主动谋划、提前布局,牵头和 参与国际大科学项目,不断提升创新水平。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并发挥主力军作用。大学推动创新,更多是从科学本身的逻辑出发,去探索未知领域,从而给予人类社会发展持续的内在驱动力。企业则更多地从科技发展的外部需求入手,有效地配置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从而成为推动创新的强大外部动力。同时,重大的科技创新突破往往能够孕育出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历史上,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催生了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等企业。因此,我国高科技企业要抓住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树立创新是企业的灵魂的观念,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

  要加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科技竞争在更深层次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竞争,目的是争夺未来竞争主导权。历史经验表明,工业革命发生时,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往往能够推动一个或若干个新的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创新方式和创新体系的变革,为后发国家通过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赶超提供了重大机遇。以智能化为重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融合信息、智能制造、生命、材料等众多科技,会带来未来百年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导致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新调整,也为重构国家创新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是未来技术和产业竞争决胜的关键。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多方参与、充分论证的顶层决策咨询机制。要完善重大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明确责任制,健全适应市场机制的创新管理模式。要完善基础研究有效引领和支撑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激励政策和人才培养模式。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环境。要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国际合作,促进以吸引全球优秀创新人才为重心的新一轮对外开放。

  在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领悟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重大意义,树立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四个面向”,抓住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机遇,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以创新增添发展动力,积极服务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篇八: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推进教育现代化 建设教育强国 根据 9 月 10 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我们可知教育是立国之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立足于我们的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 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它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教改是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的调整机制。我们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推进教育现代化,增强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根本上促进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教育现代化工作中,加速实现全民素质教育、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教育强国,让我们的国家繁荣强盛。

  

篇九: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科技工作者学习二十大报告心得体会三篇 (一) 2022 年 10 月 16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习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充分肯定了过去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肯定了广大科研工作者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的突破以及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所作的贡献。习总书记指出,过去十年,中国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了重大成果,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系统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报告举旗定向、催人奋进。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作为量子科技产业化领域的先锋队,将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把握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坚定按照科学 体系工程思想,面向工程化开展量子科技研究,聚焦量子技术核心问题,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加快建立量子领域公共基准、工业母机,推动关键设备国产化,明确应用边界和场景,推动量子技术尽快实现商业应用。

  体系总体部作为中心的一分子,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二十大报告的丰富内涵和思想精髓,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勇气和信念。立足本职工作,激发工作热情,用实际行动解决量子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努力推进量子技术的发展,为打造领先的国家量子科技产业体系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为 XX 成为产业创新的标杆之城贡献更大力量。 (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对党的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的全面总结,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贯穿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十分催人奋进。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何其有幸,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学习新时代党的思想,就要不断学习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用党的理论思想武装头脑,常学常新、活学活用,自觉运用指导实践、开展工作,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行政工作。

  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学习党的一流组织制度,按照七星标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中心一流组织制度,实现高效协同、守正创新,为建设一流量子科技产业体系提供制度保障。要把党旗插在行政一线,发扬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增强服务意识、大局意识,用心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 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成立以来,深耕苏城大地,时刻牢记使命,脚踏实地开展科研,日夜兼程争创佳绩。中心将持续选拔顶尖量子科技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唱响“人到 XX 必有为”,为量子科技事业发展不断输出高水平人才队伍。 (三)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党的二十大报告催人奋进、鼓舞人心,过去的五年和新时代的十年,我们经历了一系列伟大的变革,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量子信息、核电技术等取得重大成果。作为新时代量子科技产业的成员,能够亲眼目睹并亲身参与到这场巨变中,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党的二十大报告一针见血,直抵人心,“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这也为党和国家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总书记的报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同心戮力、投入战斗、夺取胜利,进一步推动量子科技产业体系研发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字字铿锵,句句有力,“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期间,中心的同志们也在 为研制 20 比特量子计算机勠力奋战,中心党支部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聚焦科研生产主线,严慎细实,奋勇当先,以建设世界一流量子科技产业体系为目标,创新驱动,为量子科技产业体系建设保驾护航,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科技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 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科教兴国战略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