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产业振兴的难点12篇

时间:2022-12-15 08:30:05  来源:网友投稿

产业振兴的难点12篇产业振兴的难点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某镇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某镇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x产业是某镇传统支柱产业,全镇拥有x制造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业振兴的难点12篇,供大家参考。

产业振兴的难点12篇

篇一:产业振兴的难点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某镇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某镇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x产业是某镇传统支柱产业,全镇拥有x制造业多家,其产量占全国x%左右,市场份额占有率达x%,素有“x”的美誉。x产业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机遇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管理理念落后。某镇发展x产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发展时间较早,但大多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而来,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导致很多企业后劲不足、管理混乱,管理理念落后。比如,同样是某镇的技工,在济南的工作效率就比在本镇企业的工作效率高。在本地企业上班时总是会由于各种原因请假,而企业负责人大都是本地人,大家互相认识,碍于情面就会准许其请假。但在济南时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因为本镇加工企业大多未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仍然固守小作坊时的落后管理制度。

  2、人才缺乏。产业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随着x产业的发展,人才缺乏的问题正在变的越来越严峻。现在的x产业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人员对于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但受限于某镇地理位置并不优越,某镇的x产业声名不显,导致高学历人才既不知道也不愿来某镇的x企业。

  3、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同样是x产业集群区的济宁近年来的1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发展越来越快,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技术更新较快。而我镇企业受制于资金不足,虽然对一些新技术、新机器非常感兴趣,却只能“望洋兴叹”。

  4、市场混乱。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导致各个企业之间恶意竞争,互相压价。甚至为了取得订单存在以次充好的情况。这种趋势下使得各个企业都吃力不讨好,便宜了卖家,成为了买家市场。而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出现,现在已经出现先发货后付款的现象。若不能及时制止,整个产业都有毁于一旦的危险。

  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1、由政府出面,建立x协会。在政府的帮助下,定期对各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比如可组织专业人员向企业负责人进行管理理念的更新,向他们介绍先进的管理理念。政府还可对协会提供法律援助,运用法律的手段,对企业的坏账、烂账进行清理。并且成立企业协会后,可以出台相关的行业规定以制止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2、政府牵线,联系省内相关专业的高校,进行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深度融合。并且在假期可以将某镇的x设立为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以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联系。且通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可以在学生中打响某产业的名气,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

  3、对于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对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新机器可以通过分期付款和租赁的方式进行购买、使用。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篇二:产业振兴的难点

  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难点知识梳理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1、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乡村呈阶梯式发展

  2、城市虹吸效应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

  3、农业产业生产方式落后,现代科技普及不足,产业链未形成,产业附加值低,无法支撑农村经济发展

  4、城乡之间基础服务设施差距大,乡村落后于城市

  5、2021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启动实施,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改革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化肥农药使

  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的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和政策制度,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棉、油、糖、肉等供给安全。“十四五”时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稳定种粮农民补贴,让种粮有合理收益。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鼓励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稳定大豆生产,多措并举发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支持有条件的省份降低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县级补贴比例。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牛羊产业,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推进渔港建设和管理改革。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发展。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保持打击重点农产品走私高压态势。加强口岸检疫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环节粮食损耗浪费。

  打好种业翻身仗。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加快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强国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研究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采取“长

  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健全管护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中央和地方共同加大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2021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所得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和改进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健全耕地数量和质量监测监管机制,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执法监督,开展“十三五”时期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到2025年全部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平台。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提高农

  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强化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提升防控能力。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围绕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建立指标体系,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创建,到2025年创建500个左右示范区,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创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组织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稳步推进反映全产业链价值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核算。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建设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

  县。支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渔政执法能力建设,确保十年禁渔令有效落实,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地下水保护与超采治理。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强化河湖长制。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完善政策、有序推进。实行林长制。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推进草原禁牧轮牧休牧,加强草原鼠害防治,稳步恢复草原生态环境。

  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把农业规模经营户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农场。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支持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

  1、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2、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3、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

  4、是建立健全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

  5、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原则

  1、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是政治保障

  2、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出发点

  3、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根本

  4、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是目标

  5、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方向

  6、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是基础

  五、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四大难点

  1、农民增收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短板

  2、农业农村资金投入低,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薄弱环节

  3、农业生态环境容易遭到破坏,绿色发展任务艰巨

  4、各类人才短缺,提高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关键

  六、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

  1、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2、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3、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之路

  5、传承农耕文明,走文化兴盛之路

  6、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7、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七、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时间表

  1、到2020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2、到2035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

  3、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全面实现

  八、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之处

  1、内容不同:新农村发展理念为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乡村振兴发展理念为产业兴旺、共同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

  2、时间不同:新农村提出时间为2005年10.18-10.11十六届五中全会

  乡村振兴战略时间为:2017年10月18日-10.24党的十九大

  3、含义不同:用产业兴旺取代生产发展、用共同富裕取代生活宽裕、用生态宜居取代村容整洁、用治理有效取代管理民主

  九、重要知识点

  1、乡村振兴战略首次提出时间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全面部署时间为2018年1号文件

  2、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原则

  统筹规划、科学推进

  3、乡村振兴目标层面

  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

  4、乡村振兴规划体系

  五位一体

  5、《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实施(2018-2022)》发布时间为2018年7月,中国农业出版社

  6、乡镇振兴战略实施关键是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7、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模式

  丰信农业服务模式、乡村振兴社员网模式

  8、乡村振兴初期试点地区

  陕西汉中留坝县

  惠州市惠阳区政府

  9、乡村振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新增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

  10、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是基础、共同富裕是根本、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

篇三:产业振兴的难点

  【实用范文】

  一是传统生产方式竞争力较弱。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其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如我国大豆单产为300多公斤,而美国达到了500多公斤;2017年我国每生产一吨小麦、玉米的成本分别为375美元、334美元,美国生产一吨小麦、玉米的成本却只有224美元和142美元;201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998.2亿美元,贸易逆差却达到了495.4亿美元。由此可见,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相关资源。

  乡村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而且

  乡村产业项目投资较大、见效较慢、周期较长,投资回收期一般都需要5年左右。而我国长期以来受

  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如20xx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的36.91%等。此外,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我国村民与村干部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意识理念比较落后,乡村产业发展的专业素养不高,缺乏相应的战略眼光和各种资源。因此,目前乡村缺乏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相关资源,使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约制。

  三是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滞后。

  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战略规划、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

  但由于各省、市、区县、乡镇、行政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其优势、机会、劣势和威胁差异较大,不可能采用同一种模式发展乡村产业。而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采用何种模式发展?需要采取哪些策略、办法和措施?这些都需要从战略层面来考虑。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国

  各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还比较滞后,这就使得我国不少乡村的产业振兴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以及需要采取的策略、办法和措施等

  不明确。这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极为不利。

  四是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

  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无论是从事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或乡村特色旅游业,都需要从

  上游、中游、下游等各个环节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而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附加值。而

  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需要完善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作保障。

  从实地调研来看,我国有不少区县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一是缺乏《乡村产业发展实施细则》;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如农业资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它产业链环节的支持与扶持较少等;三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不完善,乡村产业项目的融资非常困难;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是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土地问题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特别是作为弱势群体的村民来说,其土地权益在流转过程之中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在土地流转过程之中有不少问题没有规范,如土地流转形式如何选择、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土地如何折股量化、流转风险如何防患、事中事后如何监管、生态环境如何保护、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如何建立、流转管理服务费如何收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如何建设等,都还没有具体的相关规定。这就导致村民的土地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如土地租赁,有的地方每年每亩收费800-1000元,有的地方每年每亩只收200-500元等。

  1.转变乡村生产经营方式。

  要加快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步伐,必须改变单家独户的传统低效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的种植业扩展到“农、林、牧、渔、旅”的大农业系统,延长乡村产业链和价值链。

  一是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二是引导农业大户、青年村民、返乡创业村民、复员军人、大学生等兴办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是以农产品为载体,建立和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乡村产业链条;

  四是依托生态农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乡村特色旅游业等乡村产业新业态,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2.乡村产业振兴需整合社会资源。

  由于乡村产业发展最缺乏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资源,恰好是工商企业拥有的优势。因而应

  利用工商企业的这些优势,与乡村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特色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有机融合,走出一条农工商贸旅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一是引导动员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下乡,组织成立乡村产业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乡村产业;

  二是由区县干部牵头,利用血脉亲情和乡情乡愁,动员离乡人才中的企业家和优秀人才回乡创业,逐步完善乡村产业链;

  三是制定《非农村人员去乡村任职管理办法》,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青年、大学生、离乡人才到乡村任职,带动村民发展乡村产业;四是鼓励身体健康的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离退休人员到乡村咨询指导,发挥余热,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持。

  3.制定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各区县应尽快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一旦有了《规划》,各区县、乡镇、行政村的乡村产业就能有方向、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乡村干部和村民就能凝心聚力地撸着袖子加油干。这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需要通过全面深入的调研和论证,确定各区县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

  其次,需要根据各乡镇、行政村的具体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布局,明确各乡镇、行政村的乡村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

  第三,需要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定各阶段应采取的策略、措施及办法。

  第四,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出台之前,应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进行科学论证。

  第五,该《规划》应满足几点要求:一是科学、合理、可行;二是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要求;三是重视高科技和新技术的应用;四是乡村产业应向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和三产融合化方向发展。

  4.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

  首先,各区县应尽快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实施细则》,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意义、原则、方式、方法、模式、流程、负面清单、组织领导、绩效考核、保障措施等进行明确规定;

  其次,从乡村产业发展涉及到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土地、法规、税费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

  再次,发挥我国的体制优势,建立社会资源整合机制,以农工商贸旅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乡村产业;

  第四,建立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机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

  第五,建立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以调动社会资源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并对出现的相关问题与矛盾进行协调;

  第六,建立农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生态农产品的认证进行监督,并加大政策扶持,实现农产品的无害化和市场化发展;

  第七,制定《农村闲置民宅改造置换办法》,引进民间资本合作经营,打造一批精品民宿;第八,鼓励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

  1存在的问题

  1.1加工企业相对分散,发展模式存在缺陷

  据调研,玫瑰小镇的玫瑰加工销售企业和作坊有百余家,产业分散化对玫瑰产业的振兴有很大影响。虽然有惠农、天卉等龍头企业,但并未大幅度带动当地其他企业和农户的发展。就发展模式而言,由于“互联网+”的影响,玫瑰小镇向O2C、O2O等模式转变,但这些模式仍存在缺陷,如O2C模式产生的利润比较低,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1]。

  1.2原有人才外流严重,专业培养模式缺乏

  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客观上导致了农业农村人才及劳动力的流失。平阴县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家中剩老人和儿童留守,人才外流严重且人

  才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原动力。

  1.3文化消费占比偏低,公共设施投入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收入增加,村民的文娱活动不断增多,但由于文化程度较低,绝大部分缺乏自我文化提升的能力,文化消费在家庭的消费支出中占比偏低。各村存在一些文化产品供给过剩而另一些供给不足的矛盾,而且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平阴县投入相对不足,具有滞后性,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有待加强。

  1.4生态存在有了基础保障,管理力度亟待加强

  玫瑰镇在政府的号召下加大投资,新建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站各一处,同时进行了防护林绿化建设,整体生态水平显著提高[2]。虽各村已有垃圾集中投放处理场所,但因管理力度不强,垃圾成堆、无车搬运的现象时有发生。

  1.5基层党员结构老龄化,村民缺乏参政主动性

  目前存在基层党员干部年纪较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对新政策执行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都影响着平阴县基层组织建设,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2提出建议

  2.1提高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定期组织玫瑰企业交流会、举办产业高峰论坛。以企业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带动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建议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运行主体,并引入社会各界的监督,形成“企业主体,政府服务”的新运行模式。

  2.2挽留、引进、培育人才三法并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发展壮大平阴县玫瑰产业,以亲情、友情、乡情为着重点挽留人才,拓宽引才渠道,吸引跨学科、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培训鼓励发展新型农民工,政府联系企业定期举行技术产品交流活动,并抽检优秀人才组成队伍下田下乡进行实地讲解指导工作,注重培养组织技术型农民工人,鼓励村镇上大型优质种植户带领当地农民共同发展,发挥带头作用。

  2.3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政府应加大教育支出力度,完善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高福利、高待遇的优惠政策,联系各大高校,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2.4致力打造绿色集约宜居小镇,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建设产业园区,通过物流运输方式联合各玫瑰企业,共享资源和产品技术,运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

篇四:产业振兴的难点

  乡村产业振兴存在哪些问题?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因而乡村产业振兴排在了五大振兴目标之首。而改革开放40年来,尽管中央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连续十多年都出台了“一号”文件和一系列惠农政策,但在这4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之中,并未对乡村进行根本性变革,我国乡村又重新走上了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小、散、弱的小农经济和低端农业的老路,尤其是乡村产业发展非常滞后。

  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生产方式竞争力较弱。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其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如我国大豆单产为300多公斤,而美国达到了500多公斤;2017年我国每生产一吨小麦、玉米的成本分别为375美元、334美元,美国生产一吨小麦、玉米的成本却只有224美元和142美元;201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998.2亿美元,贸易逆差

  却达到了495.4亿美元。由此可见,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相关资源。

  乡村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而且乡村产业项目投资较大、见效较慢、周期较长,投资回收期一般都需要5年左右。而我国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如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的36.91%等。此外,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我国村民与村干部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意识理念比较落后,乡村产业发展的专业素养不高,缺乏相应的战略眼光和各种资源。因此,目前乡村缺乏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相关资源,使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约制。

  三是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滞后。

  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战略规划、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但由于各省、市、区县、乡镇、行政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其优势、机会、劣势和威胁差异较大,不可能采用同一种模式发展乡村产业。而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采用何种模式发展?需要采取哪些策略、办法和措施?这些都需要从战略层面来考虑。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还比较滞后,这就使得我国不少乡村的产业振兴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以及需要采取的策略、办法和措施等不明确。这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极为不利。

  四是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

  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无论是从事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或乡村特色旅游业,都需要从上游、中游、下游等各个环节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而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附加值。而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需要完善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作保障。从实地调研来看,我国有不少区县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一是缺乏《乡村产业发展实施细则》;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如农业资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它产业链环节的支持与扶持较少等;三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不完善,乡村产业项目的融资非常困难;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是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土地问题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特别是作为弱势群体的村民来说,其土地权益在流转过程之中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在土地流转过程之中有不少问题没有规范,如土地流转形式如何选择、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土地如何折股量化、流转风险如何防患、事中事后如何监管、生态环境如何保护、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如何建立、流转管理服务费如何收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如何建设等,都还没有具体的相关规定。这就导致村民的土地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如土地租赁,有的地方每年每亩收费800-1000元,有的地方每年每亩只收200-500元等。

  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及意义

  1.转变乡村生产经营方式。

  要加快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步伐,必须改变单家独户的传统低效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的种植业扩展到“农、林、牧、渔、旅”的大农业系统,延长乡村产业链和价值连。一是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二是引导农业大户、青年村民、返乡创业村民、复员军人、大学生等兴办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以农产品为载体,建立和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乡村产业链条;四是依托生态农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乡村特色旅游业等乡村产业新业态,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2.乡村产业振兴需整合社会资源。

  由于乡村产业发展最缺乏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资源,恰好是工商企业拥有的优势。因而应利用工商企业的这些优势,与乡村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特色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有机融合,走出一条农工商贸旅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一是引导动员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下乡,组织成立乡村产业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乡村产业;二是由区县干部牵头,利用血脉亲情和乡情乡愁,动员离乡人才中的企业家和优秀人才回乡创业,逐步完善乡村产业链;三是制定《非农村人员去乡村任职管理办法》,鼓励机关、企事

  业单位的中青年、大学生、离乡人才到乡村任职,带动村民发展乡村产业;四是鼓励身体健康的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离退休人员到乡村咨询指导,发挥余热,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持。

  3.制定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各区县应尽快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一旦有了《规划》,各区县、乡镇、行政村的乡村产业就能有方向、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乡村干部和村民就能凝心聚力地撸着袖子加油干。这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首先,需要通过全面深入的调研和论证,确定各区县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其次,需要根据各乡镇、行政村的具体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布局,明确各乡镇、行政村的乡村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第三,需要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定各阶段应采取的策略、措施及办法。第四,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出台之前,应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进行科学论证。第五,该《规划》应满足几点要求:一是科学、合理、可行;二是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要求;三是重视高科技和新技术的应用;四是乡村产业应向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和三产融合化方向发展。

  4.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

  首先,各区县应尽快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实施细则》,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意义、原则、方式、方法、模式、流程、负面清单、组织领导、绩效考核、保障措施等进行明确规定;其次,从乡村产业发展涉及到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土地、法规、税费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再次,发挥我国的体制优势,建立社会资源整合机制,以农工商贸旅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乡村产业;第四,建立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机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第五,建立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以调动社会资源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并对出现的相关问题与矛盾进行协调;第六,建立农业生态效益补尝机制,对生态农产品的认证进行监督,并加大政策扶持,实现农产品的无害化和市场化发展;第七,制定《农村闲置民宅改造置换办法》,引进民间资本合作经营,打造一批精品民宿;第八,鼓励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

  5.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土地流转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为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各区县应制定《土地流转管理实施细则》,对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年限、土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方法、土地折股量化办法、土地流转风险防患、土地流转的事中事后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费用收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等予以具体明确的规定。这对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完善区县、乡镇、行政村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土地流转招拍

  挂制度、履约风险保证金制度、监测分级备案制度和鉴证制度,以及引导和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五:产业振兴的难点

  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亟需破解的难题及其对策-—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作者:暂无

  来源:《新经济》2017年第9期

  【摘

  要】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存在一系列亟需破解的突出问题与矛盾。突出问题有三:一是经济效益基本面未尽人意,真正盈利的园区只占少数;二是同质化、低端化、空壳化问题突出;三是示范园区、基地做大做强存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级偏于低端、发展不协调、资源配置不充分等短板。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是较为粗放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以及产业政策与园区发展的现况趋势不完全相适应,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的主要矛盾。有效破解这些问题与矛盾的关键在于通过供给侧改革,完成由粗放管理向精致管理转型,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园区规范、创新、协同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区;珠三角;问题与矛盾;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系列产业促进政策的实施,以及各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一系列硬指标的出台并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体系,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各级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抓手。目前,文化产业园区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载体和重要主体。然而,在全国各地数以千计各种类型、各种级别的文化产业园区中,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真正形成产业聚集、产生规模效应的寥寥无几。我们的园区建设存在一系列亟需破解的突出问题与矛盾。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经济效益基本面未尽人意,真正盈利的园区只占少数据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数量众多的文化产业园区中,有70%以上处于亏损状态,真正盈利的不超过10%。据笔者对广东各地文化产业园区的调查与不完全统计,其经济效益基本面也是如此。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大多靠政策优惠、财政补贴,真正靠市场运作盈利的园区更是寥寥无几。

  2、同质化、低端化、空壳化问题突出从总体上看,各地文化产业园区普遍比较弱小散乱,产业集聚、孵化效应不彰显,低端化、同质化、空壳化问题突出,初级阶段、低端特征非常明显。

  一是重复建设导致同质化。许多文创园区由于发展定位、发展模式不清晰,园区间差异化发展不足,特色、个性化不鲜明,再加上普遍存在上项目比较随意、不注重投资回报、运作过程缺乏监管等现象,致使资源浪费、重复建设、题材雷同以及无序竞争等问题突出。二是运营管理模式粗放。大部分园区公共文化平台及配套服务实施不健全,园区运营管理模式比较低端,基本上依靠传统的招租模式运营,外加举办展览、活动创收,以及政府租金补贴及税收减免,园区运营管理机构实质上等同于“二房东”。三是偏离创意园定位导致空壳化。许多文化产业园区,尤其是综合类创意园区,只有少数几家创意类企业,其余企业几乎与文化创意无关,有些变成美食街,购物街,甚至有不少创意园项目打着发展文化产业的幌子,行房地产、高尔夫开发之实,严重偏离创意园原有的定位。园区空壳化现象不仅普遍存在于粤东西北地区,甚至珠三角地区的一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也沦为“商业区”、“跳蚤市场”。3、示范园区、基地做大做强存在短板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级偏于低端。核心内容产业园区占比偏低,工艺美术类、文化产品与设备类园区占比较高,综合文创设计类园区文化内涵与科技含量偏低,文化新业态、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比较弱小。以现代文化产业特征较为突出的深圳为例,仅高端工艺美术类园区就占了46%,却缺少影视演艺、数字出版等类别园区,显然需要调整。

  广州的产业结构中传统文化产业、文化制造业占比较大,新兴文化产业不足,结构层次也相对较低。东莞文化制造业占比更是超过70%。事实上,粤版图书、影视、戏剧等核心内容产业已经落后于北京、上海、湖南、浙江、安徽等省区。

  二是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配置不充分。各园区、基地呈点状分布,完全处于孤岛式发展的状态,不同园区、基地资源彼此割裂,难以共享。一方面,许多城市的大部分园区在空壳化,丰富的文化资源、充裕的发展空间以及其他资源要素却未能有效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深圳、广州等地知名品牌园区、基地却遭遇发展空间不足天花板。广东省文化厅2015年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的考核巡查报告显示,除去新认定的5家示范基地外,广东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多年来在用地面积以及建筑面积上的增长均为0。究其原因主要是园区所在的城市地域空间已经严重饱和,向外拓展难度较大,许多优秀的项目无法引入或实施,致使基地、园区在进一步拓展、完善产业链和企业做强做大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发展空间不足以及高房价对于深圳文化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实力的制约尤其突出。以田面设计之都与深圳F518时尚创意园为例,前者在其品牌影响下,不断有国内外知名企业机构提出入驻诉求,但因空间极度饱和,优质产业资源根本无法引入。后者仅2014年,园区共有38家企业提出扩租需求,扩租面积将近1万平方米,还收到377家外部优质文化企业提出的入园申请,需要再建两个F518才能满足上述企业的入驻需求。

  三是一些示范园区、基地名不符实。广东省文化厅考核巡查发现,中山市小榄文化艺术品产业基地、佛山民间艺术社、佛山新石湾陶瓷美术有限公司、佛山三水云东海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东莞粤晖园等多家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未能紧跟时代步伐,主动适应市场竞争,及时有效地实现转型升级,经营萧条惨淡,呈现出不良的发展势头,与示范园区、基地名不符实。而广东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广东流行音乐产业园(顺德孔雀廊娱乐唱片有限公司)、广东中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因用地等问题至今一直没有落地。

  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的主要矛盾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是政府较为粗放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以及产业政策与园区发展的现况趋势不完全相适应,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的主要矛盾。具体体现在:

  1、政府管理粗放,与园区发展的现况趋势不相适应一是职权配置不合理,缺少强有力的统筹管理工作机制。文化产业涉及领域宽泛,涵盖制造业、服务业两大门类众多行业,涉及宣传、文化、发改、经信、工商、国土、城建等多个管理部门,目前各地普遍未能形成文化产业统筹发展服务管理机制,不同职能部门间、不同市县间,不同区街间、园区间协同不足,未能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文化产业政策政出多门、政策衔接不紧密、操作难度较大、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项目立项管理分头,审批繁琐,给企业带来不便,也为园区适应市场竞争与转型升级带来诸多不便。二是产业政策不接地气。首先,缺少科学严谨的发展规划。如何根据自身发展基础、资源禀赋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确定重点发展产业门类、重点发展项目工程,如何整合资源要素打造适合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的平台、载体、服务支撑体系等,并没有完整详细、目标合理清晰的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导致园区功能定位不清晰,园区发展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与资源要素条件支撑,缺少可持续的驱动力等关键问题;其次,产业政策不配套,国家相关政策落地滞后,财政支持门槛过高。许多市县在国家、省出台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及制造业等相关产业融合一系列政策法规后依然没有针对性的专项政策出台,没有形成发展规划、专项政策以及扶持资金“三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财政扶持基金与税收、固定资产投资等紧密挂钩,企业的创新性、成长性、解决就业等指标占比很小,客观上中小微企业很难获得政府的直接财政支持。此外,还存在过于重视硬促进,忽视产业氛围、软环境的引导,缺少倡导先进发展理念、营造创新发展氛围的平台等问题。

  三是标准与监管不健全。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还缺少文化产业园区评估与监管体系,难以实行园区建设准入制度,也没有相应的退出机制,没有在遵循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运

  作模式基础上对项目建设进行规范有效的监管。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文化产业园区遍地开花的乱象。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包括国家级示范园区、基地)倒有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实操中,并没有严格执行,存在项目认定论证不严谨(甚至是走过场),轻管理考核的弊端。

  四是政策绩效评估缺失。近年来,各地加大了对文化产业项目的财政扶持力度,每年都有一大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及其主要项目受惠,这对于各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明显的引导与推动作用。但各地普遍采用的撒胡椒粉式的资助方式其效果有待改进,有不少资助项目并没有相应的成长,有些甚至是巧立名目。由于缺乏客观透明的绩效评估机制,不仅不利于提高效率,而且也容易滋生腐败。

  2、人才瓶颈与知识产权保护乏力是制约创意园区及文化企业创新发展的突出矛盾一是人才瓶颈突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质素偏低,而且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区域布局不平衡问题突出,尤其经济欠发达优秀的文化创意营销人才、文化资本经营人才以及文化企业管理人才严重短缺;政府相关人员对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园区的特征与发展规律缺乏认知,也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问题。此外,应试教育体制以及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传统也不利于为创新人才的成长。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乏力。原创知识产权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但是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体系中著作权、专利和商标在实际操作上缺乏有效的联系机制;缺乏长效主管和监管措施,公正取证难,工商举报查处时效低,公安报案力度小进度慢,打击盗版力度小,违法成本较低导致盗版侵权行为泛滥。在2015年的考核巡检中,珠三角地区多家知名园区、基地及文化企业,如深圳大芬油画村、广州奥飞动漫、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佛山新石湾美术陶瓷厂等反映企业的知识产权,产品经常受到侵犯,盗版仿制的案例经常发生,企业形象以及经济效益收到很大的损害,维权难度很大,代价高,希望政府部门提供维权支持。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反映,其“熊出没”在国内面临着大量的商标抢注,有些商标直接就使用动漫形象进行注册,然而引证著作权又无法作为异议撤案的最有效证据,给企业造成极大的困扰。即使在法院发生诉讼,盗版方败诉赔偿金还不到一万元,维权成效甚微。华强维权的无奈印证了知识产权保护之乏力。

  3、协同发展不畅导致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配置不充分,未能形成合力。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呈现孤岛式割裂发展的状态,不同园区之间的各种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其他各类资源设施并没有开放、共享,这不仅造成公共服务平台设施的重复建设,也与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现代文化产业特征不相适应。实际上,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同一城市的不同街区之间,甚至是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都彼此割裂发展,由于没有建立横向协同发展机制,各类文化产业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充分配置,形成合力,导致产业发展明显不协调。一是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不足。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大力推动文化建设,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巨大,但并未形成杠杆效应以撬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于文化事业发展。另外,我国正在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型,如何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大众文化消费,做大文化消费市场,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难题。

  二是区域协同发展不足。发达地区与后发地区间、珠三角城市间尚未开启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深圳、广州对后发地区,甚至是东莞等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在城市群协同发展上,珠三角明显滞后于长三角。

  有效破解问题与矛盾的对策建议有效破解这些问题与矛盾的关键在于通过供给侧改革,完成由粗放管理向精致管理转型,大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园区规范、创新、协同发展。为此,需要在五个方面发力:(一)理顺管理职权配置,建立并完善政府文化产业绩效评估机制,为园区适应市场竞争与转型升级营造宽松有竞争力的政策环境。一是理顺管理职权配置,强化产业

  统筹管理。科学准确把握好政府部门角色定位,切实推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理顺文化产业管理职权配置,建立完善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公平市场环境,形成全省文化产业统筹发展、高效服务的管理机制,有效解决政出多门、管理分头、审批繁琐等问题。充分发挥属地文化行政部门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的管理职能,形成末端管理有着力点的机制。

  二是完善文化产业配套政策,强化政府对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引。切实推动国家相关政策执行落地,健全基地和园区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不仅要制定完整详细、目标合理清晰的中长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还要出台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及制造业等相关产业融合的一揽子专项政策及其实施办法,并编制接地气的融合发展项目(招商)目录,形成发展规划、专项政策以及扶持资金“三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财政扶持基金既要“扶优助强”,又要“扶小助新”,对于要把企业的创新性、成长性、解决就业等作为财政支持中小微企业的主要指标。

  三是建立并完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准入制度以及有效的监督机制,切实解决园区同质化、低端化、空壳化问题。借鉴建筑工程项目专家评审制度,建立独立权威的文化产业重要项目建设专家评审制度(包括立项评审及运行考核评审等)。要在遵循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运作模式基础上对项目建设进行规范有效的监管。政府要退居二线,不直接参与园区的建设与管理事务,特别是对于政府主导的园区,要摒弃设置管委会等传统做法,组建园区投资开发公司,实行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营管理。建立公正、透明的产业扶持政策落地机制,改变当下由职能部门官员完全操控的局面,加大专家、行会决策的比重,将优惠政策准确配置给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独立而权威的专业机构,定期对政府的产业政策进行有效性评价并公布大众,促使政府及时检讨改进。

  (二)理顺存量,严控增量,加强管理,推动产业融合,促进园区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效益的提升。一是按照准入门槛对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存量进行分类清理,对名不符实、功能定位不明确、缺乏文化内涵或地产化问题严重的园区要予以关停并转,严格控制增量。二是对一些具有较高的公众认可度、并初具地方文化名片效应但经济贡献还有限的三旧改造文化艺术类产业园、地方特色文化园,政府要更多地从城市创意文化的培育、公共文化空间的配套建设出发予以保留,同时创造条件使其与相关产业链条的接驳,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从创意到创富的漂亮转身。三是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制造、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加大对核心内容产业重点项目的扶持,充分发挥政府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重点发展项目,引导园区产业向中高端发展,促进园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效益的提升,从根本上扭转园区普遍亏损的局面。

  (三)探索建立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园区建设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区域内外资源整合,引导产业链、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的横向整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以建设全省园区(基地)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与中介服务体系为突破口,推动区域内外产业链、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的横向整合,形成园区及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要通过文化产业转移园实现珠三角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带动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二三线地区园区发展可探索与品牌园区运营商、龙头企业的合作共建的模式。三是鼓励省内外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秀文化创意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形成推动企业和行业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四是探索依托实体园区,打造无界域国际化的虚拟文化产业园区,这是未来文化(创意)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崭新模式。(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专业化的文化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园区及产业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把产业人才的培养看做园区可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链条,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文化产业人才交流学习、成长发展的平台与环境建设,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与园区市场主体的优势,推动高校与园区无缝对接,探索“高校+园区”人才培训基地这一产教学研一体化的运营模式,直接为园区企业培养和输

  送专业复合型人才。建议由省级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建立文化专业人才储备库,开展不定期交流活动,为企业和专家“牵线搭桥”,让智力资本“流动”起来。

  二是构建专业化的文化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为文化企业输血造血。其一,建设多层次的政、银、企合作机制。由政府组织建立相应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信贷利息补贴机制和贷款担保补贴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文化创投基金和文化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多渠道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实施文化产业政策时将贷款贴息作为重要支持方式,鼓励企业在项目实施中更多运用银行融资渠道。其二,鼓励成立文化类金融服务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文化类中小型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充分发挥其在经营决策和内部管理方面的优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其三,创新推出多种类型文化金融产品。支持各商业银行设立“文化银行”等文化贷款专营机构量身定制专业化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鼓励保险机构开展文化融资担保和保险业务,探索开展无形资产抵质押贷款业务,拓宽文化企业贷款抵质押物的范围,对影视传媒、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动漫网游等领域推出专项金融产品等。

  三是健全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设,加大盗版侵权成本。从日常监管到联动办案到问责,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一整套有效应对机制,对影视、动漫、出版、软件以及设计创意等盗版侵权猖獗领域的企业维权要建立绿色通道,切实降低企业的维权成本。

  (五)大力培育公民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格,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的驱动力。一是培育市场,合理引导文化消费。一方面应以文化建设为杠杆撬动文化产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培育做大文化产业主体。另一方面应完善财政资金对文化消费的引导机制,以“文化消费补贴”引导大众文化消费,做大文化消费市场。探索从消费面入手,借助凭单制文化消费卡制度,形成民众自主选择机制,提高大众文化消费意愿及满意度,提升“文化消费补贴”的效率和质量。

  二是努力培育创新文化,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与市场环境,为产业的创新发展创造友好的外部性。整合产学研跨领域的学术力量,打造产业发展高端舆论与智库平台。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抓手,积极探索建立创新创业风险的补偿和保障机制,努力把90后、00后培育成为创一代、创二代。大力倡导公民创新文化理念,努力培养公民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创意、创新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同时,充分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产业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市场环境。

篇六:产业振兴的难点

  农村电商如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作者:魏延安

  来源:《农家参谋》2018年第10期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在互联网快速向农村渗透的过程中,催生了过去许多不曾有的新业态,农村电商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看各地农村电商发展的案例,从简单的农特产品上网到最后形成农村互联网新经济,电商从多个方面推动着农村的产业振兴。

  推动农村既有产业上网,是农村电商的首要作用

  互联网是一个大市场,突破了原来农特产品的销售半径,实现了小村庄与大市场的对接,原来一些在本地卖不上价钱的土货,在网上成了抢手货。

  比如说2008年就回乡创业的河南辉县研究生杜千里,通过电商把原来一斤才一块钱的太行山天然山楂卖到了七块钱一斤。而在浙汀丽水,一个本来只是小众旅游产品的龙泉宝剑,在网上竟然也卖出了可观的销量。再像2018年春节《舌尖上的中国3》播出后,一直积压的章丘铁锅迅速走红,被在网上抢购一空。能上网的不仅仅是产品,青山绿水上网后也真的就变成会山银山了。

  从商务部的通报看,农村电商中的在线旅游发展十分迅猛。在现实中,一些县乡村的美丽风光,正在成为网络关注的热点。

  比如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及所产红米,在网上就非常火爆,带动了当地特色餐饮、手工艺加工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在像目前正在风头上的民宿产业,依托的就是农村的美好生态与民俗文化,但推广却借助的是各类在线旅游平台或垂直类网站,还有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

  电商也正在推动农村工商业悄然复兴

  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淘宝村,目前这样的村子全国已有2000多个,还在不断增加。淘宝村大多数是“身在农村不姓农,两头在外”,一般没有工厂,市场却遍布于全国各地,主要是利用了农村的低创业成本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到村的红利,住自家房,吃自家饭,用自家人,或就近进货网上销售,或采购原料后做简单加工,甚至是两手空空就能依托批发市场、分销企业搞一件代发。

  如果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乡村工业的蓬勃发展相比,这次互联网带来的乡村工商业复兴明显波澜不兴,不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成就却不小。

  在淘宝村中,有许多农村人返乡创业或就近就业的典型事例。有的70多岁的老人单指点击键盘,一天也能做成若干单生意;有的残疾人通过电商实现了自食其力,找到了人生价值;更多的是年轻人顺着电商回到了农村。

  能给农村产业带来如此大的变化,没有互联网与电商是不可想象的。一些淘宝村的成长故事,如果认真梳理,是足以让人震撼和感动的。在江苏睢宁的东风村,在广东揭阳的军埔村,在浙汀义乌的青岩刘村,到处都充满了动人的故事。

  农村电商也在对农村传统产业进行着倒推和深度改造

  按照一般电商理论,电商会顺着销售端向供应链一直到产业链进行改造,农业正在经历这一深刻变化。在汀苏沭阳县,花木面积从最初的几万亩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万亩,电商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特别是对原有产业实现了改造,从一般的花木种植到各类苗木花卉的大汇集,从鲜花到干花再到创意花卉装饰品的演进。

  比如原来稀松平常的小麦,一亩地收入才几百块钱,但在网上改卖麦穗类装饰品,一亩地可以卖几万块钱。再如,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播出后,这里的一个农民网商卖出了一座桃花岛的桃花数量。

  我们一直在讲,农业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在基层却往往缺少有效抓手,调整结构也容易遇到风险。但基于电商大市场拉动形成的供给侧改革,供给的质量、效率和效益都有明显的提升。电商对农村产业不仅仅是直接拉动,还有催生配套产业的集群效应

  首先是随着电商的发展,带来各类直接服务业和配套产业的发展。如专业搞美工摄影的电商服务类公司在农村应运而生,仓储、加工、包装、物流等随即迅速发展起来。

  其次是关联产业的形成,比如电商发展起来后,伴随着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大量产生,配套的餐饮酒店、商品销售、娱乐休闲也一并发展起来。通过电商,最终会形成一个纵横交错、内外相连的电商产业大集群,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重要影响。

  还是以前面提到过的沭阳县为例,苗木花卉电商首先带动了花盆、花土、花肥、园艺工具的销售,其次催生了干花制作、手工艺编花、机器加工花等新产品的开发。再下来带动了线下配套批发市场的活跃,餐饮酒店等服务业红红火火.展览经济也发展起来,最后又带动乡村旅游、农家乐和民宿产业的兴旺,整个儿形成了一个大的农村电商经济圈。

  农村电商还成为农村创新创业和三产融合的重要载体

  农村電商成本低、操作简便和较为时尚,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热点,吸引了大量返乡下乡年轻人的参与。据农业农村部通报的数据,740万农村返乡下乡创业群体中,超过50%利用互联网手段创业。

  也因为互联网和农村电商的普及,大量基于此的创新项目不断涌现,比如网上流行的众筹、预售、领养、定制等模式已大量应用于农村,阿里巴巴等平台开发了一系列农村众筹项目,一些新农人推出的小巧玲珑的新项目,得以在网上顺利实施。

  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快手、抖音等新媒体,也成为农村创业的良好载体,有人在微信上一个月就能卖出土酒上万块钱,也有的在抖音上成为网红后卖出水果上百万元的,还有微博营销带动淘宝店铺销量翻番的……

  也是因为互联网与农村电商,农村三产融合步伐明显加快,各类形式新颖、富有创意的新项目层出不穷,并在网上迅速发酵。

  乡村旅游的差异化发展加快,各类主题休闲农业园区不断涌现,并形成了网上的IP传播效应,一些乡村文化体验项目纷纷出现,乡村民宿业发展步入高潮等。

  综上所述,如果全面地审视农村电商带来的乡村变革,我们就能深刻感受到电商兴则产业兴、百业旺,形成了乡村振兴的强大推动力量。

  当然,农村电商目前还在发展初期,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地方的农村电商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有待于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但电商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还是可以期待的。

  探寻农村电商突围之路

  “互联网+”进入农村难在哪儿?

  途牛旅游网副总裁鲁申:首先是信任问题。比如,在网络消费支付时需要输入个人身份信息、银行信息、密码等。这在一二线城市是习以为常的,但是三四线城市会变成局限,很多人不信任你,输入个人信息的时候会犹豫,导致互联网使用深度有局限;第二个难点跟旅游相关,就是市县和乡镇之间交通的问题,我们怎么把这些人从他们本身住的地方运到旅游的发车点,这中间有很大的困难;第三个难点是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农村的市场需求不同,怎么样不断地挑战自己,创造更有价值的产品,满足三四线城市和小镇、农村消费者的需求。

  “互联网+”进入农村卡在哪儿?

  京东集团农业电商部总经理范天阳:农村是基于熟人经济的小场景。我们发现,不管在一线城市的自己多么牛、多么大,但在当地的信誉不及小零售店的老板,刷广告、发传单,不及村里明白人的一句话。此外,农村电商还受到网速、消费习惯的限制。要想打通壁垒、打通“岗卡”,首先要解决的是老百姓的意识问题,因为现在一些地方不光送不到货,连信息也没有到。为此,京东和云图合作,在村子里面设乡村代购或者村级网点,让更多的人了解京东;第二,研究农村老百姓的需求。在调查中发现,农村老百姓在农资购买上占比较大,因此去年京

  东增加了农用物资品类的销售。同时,京东正在想办法改变农村老百姓的消费习惯,把只在网上购买家电、手机等低频次消费扩大到高频次的日用品消费,比如奶粉、服装等日用品。

篇七:产业振兴的难点

  新发展格局下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研究——以泰州市为例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为更好的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了“要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国际双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需要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多个环节共同发力,农村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点、难点和堵点,2021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工作做出了全局性的部署,乡村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源,在畅通经济大循环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面对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背景,泰州应结合自身发展定位,探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为更好的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进高质量发展蓄势发力。

  立足科技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加强农业科技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政府为主导,构建“产、学、研、用”协作机制,深入开发农产品功能,以产业链的延长和供应链的打造提升价值链,充分挖掘农产品效益。围绕农产品生产集中区,在村镇布局一批基础加工处理设施,着力提高农产品商品化附加值,在方便初加工的同时,将产业链增值收益和相关就业岗位向当地农民倾斜。在县域布局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设施,同时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拓展,向冷藏保鲜、冷链物流、信息服务、销售营销等领域延伸,逐步完善粮头食尾的粮食精加工链条,疏通从生产到餐桌的中间堵点,也进一步提升农头工尾的深加工利用。不断加强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入推进农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农业技术水平提升带动旅游、康养等行业的深度开发,以旅游、康养等产业的业态丰富促进农业产品销售,深入推进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的交叉融合,进一步为农业产业强链补链。

  立足供给侧,切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根据泰州乡村产业布局以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着力推动以产业特色为重点的产业发展,不仅注重农业产业增产

  丰收,也要注重产业发展的提质增效。结合泰州各县区当前产业发展现状,完善全市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引领,明确产业方向和重点任务,有力有序推进乡村产业形成特色明晰的产业布局。各市区要深入挖掘自身独特优势,结合市区内现有产业园、科技园等项目的打造,不断巩固现有优势特色,形成特色明显的产业发展。尤其针对休闲观光农业等当前同质化较为严重的产业,各市区要科学分析市场需求,避免同质化竞争,注重错位发展,形成相互协同、互为补充、融合发展的多元发展模式。鼓励地缘交接的市区打破属地限制,依据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进跨区域联动发展,打造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较强抗风险能力的特色产业功能区,形成特色产业规模集群,优化现有乡村产业结构。

  立足市场侧,加快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泰州市乡村产业要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立足农产品领域的市场开拓,将乡村产业发展作为加速融入长三角,打造“中部支点城市”的重要方面,围绕经济发展、空间规划和生活便利构建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和仓储物流体系,强化与市场的紧密联系,打破农产品销往长三角各城市的“市场孤岛”现象,打通农业产品融入循环的“最后一公里”。鼓励各市区培育打造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以提升区域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影响力为依托,聚力搭建交流培训、产销对接、对外合作等对外推介平台,帮助带动区域内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凝聚泰州农业产业发展合力,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提升区域农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深化互联网科技在农产品市场拓展方面的应用,把握现代市场发展趋势,加强农产品与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通过网红打卡、视频直播、VR体验等方式,构建线上与线下融合互促的市场,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立足需求侧,扎实提高乡村产业富民效益。提升农民消费水平是畅通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农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农民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一定程度又受到消费水平的影响。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是保障农民享受发展成果的主要途径,在新型农业主体培育过程中,要着重通过帮扶措施倾斜、财政资金奖补等方式,选择惠农意愿和惠农能力强的主体,建立完善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合作方式,强化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保障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村集

  体经济的带动是产业富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支本领过硬的村干部队伍,要加强农村发展领头雁的培育和村干部激励机制建立,吸引技术能手、创业能人等优秀人才加入到村干部队伍,突出党建引领,带动村集体产业发展,着力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农民自身脱贫的内生动力也必不可少,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从帮扶金发放方式和思想舆论引导等方面,鼓励致富欲望低的贫困户参与劳动,同时加强农业技能培训,保证他们能融入现代化农业生产,成为新时代职业农民,获得更高收入。

篇八:产业振兴的难点

  农村产业振兴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根据区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良”部署,我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系列讲话精神,4月9日至13日深化村内走访调研,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工作掌握一手资料。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并审时度势的提出了我国社会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消费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为人民日益增上的美妙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开展之间的矛盾。这里说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是指城乡开展不平衡、农村开展还不够充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国家七大开展战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提出的,直接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的的重大战略。中国富,农村必须富;中国强,农业必须强,这就是中央下决心施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所在。乡村振兴战略要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来实现,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底和关键。下面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农村产业振兴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产业振兴面临的挑战1、农业经营方式的落后阻碍了产业振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业消费经营方式使消费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农民积极性得到了进步,农业消费脱胎换骨,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但时至今日,经济社会的迅猛开展,使得常规的分散经营形式逐步落伍,消费本钱居高不下,农业收益越来越低,单打独斗的消费格局影响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道路。

  2、农村人才的流失制约了产业振兴。受市场经济影响,农村经营能手、乡土人才对农业经营失去信心,大局部外出到经济兴旺的城市创业、经商,留在农村的经济能手越来越少,农村产业振兴缺乏带动力量。

  3、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影响了产业振兴。常规农业的效益低下,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维持家庭经济运转而外出务工。很多农村成了“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成为村里的中坚力量,仅靠他们如何实现产业振兴。

  二、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p1、农业收益低。由于一家一户缺乏科学的管理形式,过多的施用化肥、农药,地力越来越瘠薄、板结,消费本钱居高不下,农作物产量、质量却越来越不理想,效益低下。

  2、土地流转难。推动农村产业振兴,需要规模化、机械化经营,需要开展现代农业、高科技农业。就目前而言,尽管农业收益低,但土地流转仍然困难重重。一局部具备劳动才能的老年人外出务工没人用,土地依赖性比拟强,庄稼不收年年种,不同意将土地流转出来;还有的群众土地流转胃口大开,就地涨价,很难操作。

  3、政策不到位。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新型经营主体的参与。如何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到农业产业振兴中来,土地流转、金融支持、科技投入等配套政策和鼓励措施必不可少,只有通过政策落实为新型经营主体搭建起一个广阔的舞台,才能唱好产业振兴这出大戏。

  三、促进农村产业振兴的几点建议1、加快土地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给农民吃上了一颗定心丸。政府要借助二轮延包东风,积极稳妥积极推进土地所有、承包、经营“三权别离”,探究尝试一次性流转金、抵押、租赁、入股等方式以点带面进展土地流转,如“担保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公职人员+农户”“金融+企业+农户”等形式,培育和开展家庭农场、种粮大户、职业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助推农村产业振兴。

  2、打造产业品牌,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产业振兴,品牌很关键。一个好品牌能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能将一个村、一个镇甚至一个区域的经济带上良性开展轨道。结合区域优势,利用特色品牌、原产地标识的唯一性优势,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逐步培育起网上、网下两个市场体系,发挥品牌效应将农业这块蛋糕做大。如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淘宝村。大高镇李家村渔网加工已形成产业,带动了就业、开展了经济,但目前出现无序竞争场面,没有成立合作组织,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利润越来越低。假如全村成立合作社,形成品牌统一闯市场,必将做大做强;再如沾化冬枣,利用好原产地地理标志优势,进步品质,打响品牌,抢占市场,群众受益就会大幅提升。

  3、加大科技投入,做强做大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紧靠消费销售农产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深加工上做文章,在拓展农业产业链上下功夫。现代农业产业链是一种新型产业组织方式,它是一个规模大、构造复杂的网状要素系统,贯穿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3大领域,含括各种农产品的物流链、信息链、价值链、组织链4大链条,链接产前、消费、加工、流通、消费5大环节。现代农业产业链最早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入欧洲、大洋洲等一些兴旺国家。目前,美、荷、加、澳等国的农业产业链经营已到达相当高程度,在全球范围内颇具竞争力。我们必须认真借鉴兴旺地区、兴旺国家的先进经历,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5大环节的产业链做大做强,健全一二三产业交融开展体系,进步农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

  4、强化政策倾斜,吸引人才回乡创业。一些经济欠兴旺地区的农业产业振兴,亟待国家政策的倾斜支持。

  一是探究推广加快土地流转的新体制。通过适当方式,让没有经营才能的群众有偿自觉转让土地经营权,加速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经营;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土地经营权抵押、入股,政策性农业贴息贷款等灵敏多样的融资方式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运转保障;

  三是强化科技支持力度。推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下乡等形式,进一步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为新型经营主体注入科技动力,让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开展高科技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通过一系列扶农政策的洼地效应吸引经济能人回农村参加产业振兴之路。

篇九:产业振兴的难点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1、关于发展计划问题及

  建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乡村振兴是

  1项长时间而艰巨的战

  略任务,必须坚持计划先行,精心谋划。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分“3步走”,从现在到

  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制度框架和改革体系基

  本构成。

  磨刀不误砍柴功。各地“3农”发展计划设计缺少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延续性,致使气力分散、步调不

  1、行动盲目、落实难、效果差:

  1是专业计划较多,整体计划不足。

  2是各地市县

  计划脱节,有机融会不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

  3是计划不细不实,引领作用不强,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没有细化到乡

  (镇)

  、到村组、到产业、到项目、到措施,计划和实际“两张皮”;有的计划没有经

  过严格科学论证,朝令夕改,随便性大。

  建议由县级兼顾制定乡村计划,与城镇计划相衔接,推动基

  础设施、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村,并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

  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

  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农村,出台

  优惠政策,改良基层医疗、养老、教育条件,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

  活服务网络。

  2、关于产业建设问题及建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过量年艰苦努力,我

  国农业产业发展获得了长足发展,有力增进了农民增收脱贫和农村社

  会全面进步。

  但不论是发掘本身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潜力程度,还是

  与农村农业先进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在产业发展上都

  还存在许多短板:

  1是传统农业产业底子薄、基础弱,耕地量少质差,基础设施残缺,食粮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无太多优势可言,传统农业产

  业效益低、没有竞争力

  ;2是农业特点产业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资

  源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基地有范围但生产效益低、产品质量

  好但市场知名

  度和占有率低,提升农业特点产业开发质效已经是当务

  之急

  ;3是农村新型产业起步较晚,范围小,特点农产品加工业块头

  小、档次低,发展严重滞后

  ;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

  步,辐射带动不够

  ;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生阶级,123产业有机

  融会不够,农村新型产业远未构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持乏

  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重点。要增加乡村资金投入,各级政府

  “3农”投入都应当重点下移到乡村,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财政转移

  支付力度,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支出

  ;加强农村“3资”管

  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把农村土地出让金全部留在乡村,做到取之

  于地、用之于地。同时,要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整合科技、金融、市

  场等方面资源,打造

  1体化、开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高

  农民组织化程度。

  3、关于人力资源问题及建议

  人兴方能业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下农村特别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年龄不断老化、素质不

  断下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农村技术人材、经

  营人材、管理人材普遍缺少。

  以现有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乡村振

  兴,实在是“小牛拉大车”,力不从心。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的

  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少吸引力,农村人力资源日益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重农先重人。

  党中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要让农民成为有吸

  引力的职业,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破解农业农村人力资源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时期机遇。

  建议基层政府

  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的同时,大力实行乡村人材

  培养工程:

  1是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进行

  资历认证,制定出台支持职业农民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农民提高素

  质,从事农业。

  2是实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工程。加大对家庭农

  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政

  策扶持力度,增进他们加快成长,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是大力

  实行“3乡工程”。各地应制定出台并落实支持城市资本、社会资本、城市市民到农村投入产业开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境外企业到

  农村投资建厂的具体政策,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打破城乡人材活动制

  度障碍,加速推动城乡人材互动,要素活动。

  4是加大农村实用人材

  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材培训资源和项目,采取多种情

  势,分期分批从乡村当选拔

  1批有基础、有信心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加快建设

  1支乡土专业人材队伍。

  5是积实行

  “红色头雁工程”。实践证明,1个好的村支书,就可以带动

  1方百

  姓致富。要把村支书的提拔培养作为组织部门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养力度,提高综合素质,使他

  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4、关于机制创新问题及建议

  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永久动力。

  推

  动乡村振兴,必须创新机制。

  最近几年来全国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创

  新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但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相比,还有

  很多瓶颈:

  1是不敢创。不善于将上级普遍号令和要求与各地实际结

  合,1些政策和办法照搬照抄,特别是当下强化责任追究的背景下,1些地方不敢闯、不敢试,开辟创新不够。

  2是不愿创。对山区、贫

  困地区“3农”发展信心不足,悲观失望,不愿意花更多投入和精力。

  3是不善创。

  1些同志感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莫衷一是,能

  力恐慌,不会干,不善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需要

  加强。

  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已明,政策已定,关键在贯彻落实,而改革中的机制创新则要因地制宜,而且空间很大。

  机制创新要在解

  放思

  想、更新观念的条件下,针对制约山区“3农”发展的机制体制,着力在

  3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1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

  承包为基础的农村经营制度创新,1度极大释放了生产力,但随着时

  期发展,1家1户分散经营模式已很难适应新情势。要以完善农村承

  包地“3权分置”为契机,以土地等生产要素流转重组为纽带,积极

  探索发展合适各地特点的村社

  (村委会与专业合作社

  )合

  1、村企(村

  委会和农业企业

  )合

  1、多位

  1体(企业+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农业产业

  化联合体)

  等新的经营模式,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将村组变成经营实

  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

  2是建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

  镇化的联动机制。

  1方面,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推动新型城镇化为

  条件,要根据未来城乡人口格局来肯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布

  局,做好产业布局和村落整治计划。另外一方面,在推动新型城镇化

  的进程中,要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材等要素向农村活动,推动城

  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

  射作用,增进乡村全面振兴。

  3是构建可延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关键在增收,农民增收

  则要依托农村产业支持。

  要全面推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农

  村产业发展,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把农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放

  在农民增收上,增进农民增收模式尽快由城市导向型向农村导向型转

  变,要进

  1步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多渠道培养新的收入增长点。

  乡村振兴,是

  1项雄伟战略,任务艰巨,不可能一挥而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和坚韧不拔的定力

  ;乡村振兴又是

  1个庞大

  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不足和问题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

  但我坚信,在百业正兴的中国,只要我们都尽其所能,全面乡村振兴势必成为现

  实!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1.产业短板:农业方面,种植行政命令“1刀切”;农产品种类单

  1落后,农产品多而不优

  ;现

  代设备利

  用不足,科技支持能力不强,技术不足

  ;优秀人材短缺

  ;道路

  等配套设施不足

  ;农户种植意愿低

  ;产业链单

  1。工业方面,招商引资

  问题,盲目“空头招商”,缺少工人,选址不当,污染严重。服务业

  方面,电商发展动力不足

  ;配套设施不足。

  2.人材短板:人员在编不在岗,人力资本短缺,综合素质不

  高;中青年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力资本短缺

  ;缺少公道的人材引进机

  制,人材更新速度缓慢,高学历人材不愿意回乡

  ;乡村能人年龄偏大,发展有局限性

  ;乡村人力资本短缺、综合素质不高,政策落实和工作

  展开缺少支持

  ;保障机制有待健全,转化渠道不顺畅

  ;乡贤群体流失,回流难度较大

  ;乡贤乡土情感淡薄,回流难度大

  ;乡村人材培养机制不

  健全。

  3.文化短板: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

  ;农村文化人材队伍

  薄弱;农民教育支出压力大

  ;读书浏览的人少

  ;文化活动单

  1;优秀农耕

  文化、浑厚民风遗失

  ;陈规陋习大行其道

  ;观念重经济发展、生态良好

  轻文化建设,毛病的“政绩观”作怪,眼光短浅、风格漂浮。

  4.生态短板:部份农民大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乡村

  产业结构与绿色发展的要求差距大

  ;人居环境整治任务沉重,农村人

  居环境改良不平衡

  ;农村环境散乱污,垃圾乱倒乱放、污水横流、燃

  烧秸秆

  ;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脏乱差,乱搭乱建

  ;通行不便,道路泥泞

  ;高污染企业向乡村转移。

  5.组织短板: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役力偏弱,班子成员整体

  素质不高、年龄老化、结构不平衡,事多人少、待遇不高

  ;缺少常态

  化培训,领富带富能力不够,存在等靠要思想,缺少开辟创新、实干

  苦干的精气神

  ;基层基础保障不力,村级组织建设投入不足,硬件建

  设滞后

  ;农村党建还没有构成完全的制度体系,党建任务内容及标准

  制定重视情势,考评偏重内业材料,不够“接地气”;抓党建积极性、主动性欠缺。

  对策建议

  1.产业振兴:要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

  ;以城乡融会激起产业活力

  ;以适度范围经

  营补齐产业短板。

  2.人材振兴:要优化环境,筑巢引才返乡,建立人材“飞

  地”,内外协力实现人材、智力回归

  ;培养新型农民、培养乡村干部、吸纳乡贤。

  3.文化振兴:

  要实现乡风建设文明化,掌控“城乡融会”的

  新要义

  ;激起“自觉参与”的内生力,发挥乡贤的引领力

  ;大力移风易

  俗,推动家风建设。

  4.生态振兴:要实现生态建设宜居化,宣扬提高农民环保意

  识;完善监管体系,落实目标责任

  ;展开环境整治

  ;推行绿色农业

  ;推行

  垃圾分类

  ;展开厕所革命。

  5.组织振兴:要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制定村规民约,深化

  村民自治;建想法治乡村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加强乡贤治理。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1、乡村中“人”的问题

  突出,“3农”带头人亟待培养

  村落人口老龄化程度深且劳动力受

  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情况普遍。农村老龄化情势严峻。各地村落

  中

  59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

  10%的老龄化社

  会标准线,其中尤以东北

  (29.8%)、华北(23.1%)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

  最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

  样本村中具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

  比超过

  20%的分别是华东

  (23.6%)、华北(23.4%)、华南(23.3%)、东

  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

  (14.0%)。村内人口性别不平衡情况普

  遍存在,男女比例为

  1.13:1,各区域农村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人数。

  农村劳动力务农与非农选择显现区域分化,华北西北东北的

  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

  1倍。样本村中,华北、西

  北、东北的

  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

  1倍:华北村均

  务农劳动力

  639人,非农劳动力

  335人;华东、华南、西南的务农劳

  动力小幅超过非农劳动力,华东村均务农劳动力

  580人,非农劳动力

  507人;华中村均务农劳动力

  514人,少于村均非农劳动力

  600人。

  在非农劳动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数华南、西南地区最多,平均在

  600人以上,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和东北分别为

  402人、489人、289人、330人和

  318人;村均外来人口数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较高,平均

  200人以上,华中、华北、西南分别为

  165人、65人和

  89人,东北地区最少,平均

  54人。

  乡村“3农”带头人数量及能力不足。首先,村内党员人数

  较少,年轻党员占比低。样本村党员人数平均

  60人,占村均总人口

  的3%左右,2012年后新发展党员数占党员总人数的

  17.11%。40⑸0

  岁和50(6)0岁年龄段的党员人数均为13人,各占21.7%,合计达43.4%;党员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

  60岁以上,平均人数

  18人,占党员总人数

  的

  30%;30岁以下的党员平均

  7人,占

  11.7%。其次,现任村干部受

  教育水平高于前任,但学历水平仍较低。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的文

  化程度多为初中程度,占

  37.4%,高中程度的占

  24.8%,中专占

  16.14%,中专以上的占

  9.5%,高中中专及以上合计

  50.4%,与前任村支书相比

  高出

  18.9个百分点

  (前任村支书高中毕业、中专毕业和中专以上的分

  别为

  18.6%,5.8%和

  7.1%),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大专以上的高

  学历者仍旧缺少。

  现任村主任的文化水平也较低,且低于现任村支书

  的平均水平。第

  3,村“两委”干部有异地工作经历的比重较低,经

  营管理经验不丰富,个人具有的资源有限。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和

  村主任在本村之外的地方工作过的人数占比不到

  30%,但高于其前任

  的平均水平约

  10个百分点。有从军经历的村支书和村主任占比约

  15%,略低于其前任

  2.75个百分点。从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家庭经济条

  件来看,比

  1般村

  民好的村支书和主任占

  25%,比

  1般村民差的村支

  书和主任占

  13%左右,与普通村民家庭经济条件

  1样的占比约

  60%,可见大部份村领导个人所具有的资源与

  1般村民相差不大。

  当前乡村

  带头人各项素质有所提高,但在致富经验、能力、具有社会资源等方

  面照旧缺少。

  2、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有改良,但仍存在短板,水平亟

  待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多欠账,距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均等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有改良。

  样本村中,贫困

  村占

  18.8%,缺水村占

  8.4%,有线电视信号户占

  89.3%,有

  94.3%的

  村能够上网。村落硬化道路占村内道路总长的比重为

  78.5%。48.7%

  的村落有公厕,其中水冲式厕所比重为

  46.2%,旱厕比重为

  39.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多,乡村道路是主要短板。

  调查发

  现,由于政府对乡村道路投入不足,村集体成为村落基础设施的主要

  供给方。

  村集体支出的主要内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集资和负债的主

  要用处也是公共基础设施修建,包括乡村路桥和水利等。

  样本村村均

  集体开支

  66.0万元,以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最多,平均

  41.9万元,占

  总支出的

  64%;其次是公共福利

  /事业支出,平均

  16.9万元,占

  26%;村干部年度工资及补贴平均

  5.7万元,办公费支出平均

  1.5万元。

  从村集体集资情况来看,2012⑵017年村集体集资数量在下

  降,东北地区农村基本没有集资,华东地区集资水平最高,2017年

  平均集资

  151万元。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处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

  中

  1半的集资用于修路和建桥。

  其次,修建排水沟和灌溉水利设施的

  集资占比也较高,2017年为

  9.1%,2016年为

  28.3%,饮用水也是村

  集体集资的主要用处之

  1,占比约

  10%。

  3、乡村经济方面私营企业带动就业能力强,但特点产业仍

  待开发

  私营企业是乡村产业最活跃的主体,乡村企业发展存在较大

  地域差异。

  企业是市场活动的重要载体,私营企业是农村企业的主要

  组成部份,相较于村办和乡办企业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

  样本村私营

  企业吸纳职工数平均为

  66人,乡办企业为

  6人,村办企业为

  6人,个体户为

  27人;而从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水平看,村办企业最高,其

  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比例是

  90%,其次是个体户

  83%,私营企业是

  45%,乡办企业是

  42%。

  乡村特点产业发展范围有限,亟须政策支持和产业计划。

  从

  样本村来看,村均特点农产品种植面积

  784.1亩,西北地区种植面积

  最大,触及户数也最多,分别是

  2031亩和

  173户。西北地区特点产

  业以特点养殖为主,村均养殖畜生

  4179头只,远超其他各区,村均

  触及户数

  42户。水面养殖以华北、华南、华中地区为主,村均户数

  较少。

  在从事特点农产品生产的村中,具有品牌的比重只有

  18.6%。

  在问及目前村里特点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时,有

  28.9%的村落选择特

  点产业形不成范围,有

  25.2%的村落选择没有产业计划,有

  18.8%的

  选择发展思路不清,有

  14.7%的选择缺少政策支持。

  4、基层自治基础良好,大众性文体活动和民间社会化服务

  组织较为缺少

  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从调查数据看,各村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

  在

  262个调查村中,有

  90.1%的村实行差额选举,当前任职的村民委员会多为第

  8(1)0届,2017年

  各村村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次数为

  4次及以上的占比近

  70%,村民代表

  大会的代表人数平均为

  43人,其中党员人数有

  15人。在村务治理中,村民代表大会也在实际实行本身职能。

  农村公益性、大众性文体活动缺少。在被调查村中,由村里

  举行的公益性、大众性文体活动有限。

  近两年举行过戏剧活动的村只

  占

  38.9%,有电影或录相活动的占

  54.6%,有球类比赛活动的有

  18.3%,春节时有全村集体活动的占

  38.8%。大众性文体活动有凝聚和团结人

  心的作用,此方面活动的缺少

  1方面与村落经济缺少可用资金有关,另外一方面反应了村落人气的缺少。

  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但乡风文明内容仍需完善。

  样本村

  中,有村规民约的占

  80.2%,其中每家每户发放的占比

  53.4%,有

  64.14%的村规民约定期修订。

  整体上看,农村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

  红白喜事从简、对分子钱作出明文规定等,这些有助于农村社会交往

  的风清气正,不过还有

  37.5%的村落没有出台这样的规定,说明

  1些

  村落的村规民约中触及乡风文明的内容还需完善。

  5、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产权改革任务艰巨

  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收入差异大。

  经营性收入和上级拨款是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主

  要来源。

  2017年样本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为

  101.3万元,其中集体

  经济组织经营收入平均

  51万元,占

  50.3%,而集体经营性企业收入

  平均

  16万元;集体农林业收入平均

  6.8万元;集体承包收入平均

  10万

  元,其中企业承包收入

  4万元,承包地

  /果园收入

  4.5万元

  ;村公益事

  业费平均

  5万元,其中集体集资平均

  1.1万元;上级拨款平均

  30.2万

  元,占

  30%;其他收入平均

  3.6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的区域差异大。

  华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高,平均

  245.9万元,华中和华东地区其

  次,均为

  100万元,东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少,仅为

  20万元。

  部份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组织收不抵支。

  2017年华南、西南、西北地区集体经济当年收不抵支,华东、华北、华中、东北地

  区入可敷出。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各项权能有待落实。

  调查

  发现,只有

  9.1%的样本村进行了村集体资产的折股量化,农村集体

  产权制度

  改革进展缓慢。

  在进行改革的村落中,折股量化的对象大部

  份是本村村民,占比

  57.1%,而量化对象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占比

  为

  42.9%。在折股量化的村落中,股分能够继承的占

  65.5%,股分能

  够转让的占

  57.1%,转让对象限制为家庭内部成员的占

  52.6%,其余

  为在村集体成员内部转让,没有村允许对外转让股权。

  6、政策建议

  首先,要重视乡村“人”的发展。关注农村地

  区性别比失衡问题

  ;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动普及高中教育,不断提高

  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积极培养乡村“3农”带头人和职业农民,为其提供必要的项目、资金、人力培训等,提高“3农”带头人的致

  富经验和资源的取得及利用能力

  ;鼓励农村劳动力务农人数比重大的

  地区继续发展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偏向高的地区增进农地

  流转进行范围化经营和加快培养新型经营主体。

  第

  2,不断加强政府对农村道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下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

  政府继续加大对村落道路桥梁等基础设

  施缺少的村落的公共投资,并在公共基础设施保护上给予奖补支持。

  对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给予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支持政策和继

  续倾斜支持。

  第

  3,因地制宜,以本村资源天赋为基础大力发展特点产业。

  乡村产业发展不局限于传统种植业,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总要

  求下,应利用乡村优势资源发展特点产业。

  产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企

  业等市场主体,未来要进

  1步激起私营企业的积极性

  ;支持农户个体

  和相应的企业从事乡村特点产业经营,并在产业计划、信息供给、范

  围做大、市场做强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发挥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

  第

  4,充分发挥基层自治气力,进

  1步培养农村各项服务多

  元供给主体,丰富农民生产生活。

  1方面可继续支持完善村民代表大

  会制度,通过进

  1步健全议事工作制度,规范村务公然,明确权利与

  义务,增强村委会

  工作的透明度,调动农民参与村落治理的积极性,使村民代表大会在农村公共事务决策和监督中发挥主导作用

  ;另外一

  方面,重视农村其他生产生活服务性公益性组织的培养和发展,为农

  村社会活动的举行和延续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除此以外,还要加强

  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完善,宣扬良好乡风,不断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向

  心力。

  第

  5,要继续深入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壮大集

  体经济。要做好宣扬工作,增强村干部和农民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

  革重要性的理解和认知。

  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方面应着眼制定区域差

  异化政策,对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好的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为其

  创造更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而对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加强政策和项目扶持。

篇十:产业振兴的难点

  2023年最新的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文章3篇,欢迎大家参考查阅!

  【篇1】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目前,**村正在开展风貌提升精品示范村建社,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乡村振兴工作是在座所有党员的职责。这里我跟大家谈谈乡村振兴涉及的相关话题。

  一、说说六个方面

  1.中心:

  为了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增

  进乡村居民福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内容: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

  3.目标: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4.保障:

  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

  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5.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6.原则:

  (1)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党始终总揽全局。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走共同富裕道路。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坚持改革创新。

  (5)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规划先行、注重特色、分类实施、有序推进。

  二、谈谈十句话

  工业、乡村旅游、康养和乡村物流、电子商务等乡村产业的发展。

  【篇2】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一、当前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短板

  当前乡镇产业振兴普遍面临产业链单一、农产品种类少、多而不优、销路不畅,现代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优秀产业技术人才短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电子商务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化适应能力弱等产业短板问题。例如:基层引进并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但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收购商不履行收购协议,低于协议价收购或是不收购,加之供过于求,导致经济作物滞销或低价销售,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人才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人力资本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在家劳动力不足、劳动力均龄偏大,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引进激励政策吸引力不够,后备干部和技术性人才储备不足等,致使乡村发展人力资源难以保障。例如:五珠乡全乡人才库共计923人。其中,后备储备干部24人,技艺技能类20人,商企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类43人,经营能手类27人,35岁以上人才占52%,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62%。

  (三)文化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传统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难,红色文化、优秀文化及民族特色文化挖掘难,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短板问题。如:苗族的手工织布与刺绣文化正在渐渐的消逝,年轻苗族女性会织手工布和刺绣的人寥寥无几,加之受机械化带来的极大冲击,纯手工刺绣效率低的劣势更加凸显,给传统技艺的传承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四)生态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差距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繁重,高污染企业逐渐向乡村转移等短板问题。例如:受生活习惯、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主要表现为说一说、动一动、扫一扫、清一清的

  木头人

  现象较为普遍,村规民约执行难、保持环境清洁常态化难。

  (五)组织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员综合素养欠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组织活动弱化淡化不正常化,组织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场所标准化程度不高等短板问题。例如:部分农村组织活动场所年久失修情况突出、桌椅凳子配套不足、党员群众开会自带凳子等;外出务工党员较多,流动党员管理难,村组党支部组织活动难,党员参与率低。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各级财政困难,对农业农村农民各方面的发展投入不足;农民自我累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低,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够;新型经营主体准入门槛过高,贷款难、融资贵,难以发展等等。

  二是产业发展、人才保障、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建设和组织建设等体制机制不完备,各地未能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地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足够的根据和制度保障。

  三是乡村青壮年外流严重。有人才能发展,有人才能创造财富。随着现代化发展,农村极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家一趟,常年在家的只有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老人和小孩,农村的发展力量被城市抽走,农村越来越空心化,难以发展致富。

  四是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基层未能全方位发掘乡村自生发展动力,或是未能为乡村发展制造动力;另外,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滞后,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等原因也制约着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建议

  产业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立足本地实际,瞄准发展定位,激发内生动力,发展多功能农业,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以适度规模经营补齐产业短板。

  人才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要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指导;以财政项目和人力资本开发为抓手,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建全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和环境,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人才智库,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吸引外出人才回乡,支持和鼓励一部分社会优秀人才下乡,内外合力实现人才、智力回归;培育新型农民,培养乡村干部,吸纳优秀乡贤,增强

  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方面: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传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与本地红色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激发自觉参与的内生力,充分发挥乡贤乡绅的引领力;大力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生态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提高群众环保意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严厉打击乱占耕地建房违法行为;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切实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常态化。

  组织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组织振兴,增强基层党组织力量,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执行

  三会一课

  制度,结合

  万名党员进党校

  党课开讲啦

  、党史学习教育等,强化对党员的培训教育,提升党员队伍素养;增加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修缮活动场所,规范活动场所建设,确保活动开展有保障,按照

  五个基本

  规范化建设要求,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篇3】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

  工作也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和目标。但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凝聚

  据地下水资源条件,有步骤地开发地下水资源,完善现有灌区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农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农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

  清脏、治乱、增绿

  三项行动。

  (二)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手段。积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努力在农区建设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积极支持农牧科科技户发展。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服务和创业。加大统筹协调,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增强天气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能力。

  (三)培养新型农民。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开展实用型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培训,注重提高农牧民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可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市场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技术研发鲜明,并努力将取得的科技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四)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为农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着力培育发展智慧农业产业。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体系及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扶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五)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地域优势,完善规划体系,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推进特色葡萄(酒)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供给水平,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协调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农牧业合作社实现集约化生产。

篇十一:产业振兴的难点

 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动力,只有产业发达、经济实力上升,才能带动文化、人才、生态等要素的发展,才能为组织振兴提供经济保障,才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尤其是在当前乡村振兴起步阶段,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地方经济更是格外重要。但是,在工作实践及专项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地区乡村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及时解决。

  1、农业产业规模小,缺少带动作用。我县是农业大县,近年来工业虽然有长足发展,但是农业仍在产业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涉农企业主要以面粉加工、木材加工类为主,普遍规模偏小,可以称得上农业龙头企业的很少,这类小企业对整个乡村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例如,有多家木材加工厂,已经营多年,但是规模一直没发展起来,每个厂子都是二三十人的小加工作坊模式,这些厂子加起来也消化不完当地木材。这类的产业虽然也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总体来说,没有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明显推动作用,更谈不上推动产业振兴。

  2、产业链短,效益低。我们本地的农产品大部分都没有经过深加工,直接外销了。部分面粉厂也只能算粗加工,下游产品没有开发。农产品增值的大头都在后期精加工、深加工环节。例如一个种山楂的果农说到:“我辛辛苦苦一年,一斤山楂卖一块多钱就挺高兴了,可是我去超市买山楂片、山楂卷,八块钱一斤,很可能就是用我的山楂加工的,这加工费怎么这么高呢”?另外,养殖领域也存在这类问题,比如现在猪价又达到了低谷,生猪一斤六元左右,做为养殖户来说,这个价格是赔钱的。可是市场上的猪肉现在是十几元一斤,有的养猪群众忿忿不平地说:“我这忙半年瞎忙活,都是给杀猪的打工了”。这些事例都说明,农产品加工环节有可靠、可观的效益,如果不能有效开拓农产品加工,单靠种养不可能实现农民快速致富,更谈不上产业振兴。

  3、人才、技术、资金存在短板。在我们的调研中,很多群众和企业老板谈到,他们也有发展、壮大产业的想法,但是,人才、技术和资金是制约发展的三个短板。例如前面谈到的山楂种植户就说:“咱也知道加工山楂挣钱多,但是咱没这个技术啊,学会了技术也没钱办加工场啊,办好了厂子咱也不知道产品怎么卖啊”;企业发展最愁的是资金和人才,板厂经理说:“咱这厂子想要发展壮大,跟上外边先进技术,第一得有钱投资,买先进的机器,再就是得有人才,越先进的机器越需要高技术人才。就咱们这条件,根本没那个能力买现代化的设备,高级人才人家也不往咱这儿来,所以也就发展不起来,成恶性循环了”。这些制约短板单靠群众和个别企业是没能力补齐的,需要政府出面,通过政策引导来慢慢解决。补齐了这些短板,我地的产业发展就会明显

  的提高一个档次,产业振兴的速度才能进入快车道。

  4、缺少统一、长远规划。推进产业振兴过程中,采用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辅以政府统一规划引导,是保证产业发展方向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工程,产业振兴任重道远,需要常抓不懈。乡村振兴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区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还能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才是最理想的发展模式。这就需要在发展初期,制定出整个地区统一、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发展过程才能有序、能效。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有章、有法。

篇十二:产业振兴的难点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路径思考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可以为摆脱农村产业现面临的困境提供新活力。基于此,本文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的发展进行思考与研究,着重阐述了具体的实践路径,希望研究成果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引言:

  农业是第一生产力,纵观世界各大国的发展史,农业一直是国家实力强有力的保障。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一直受到政府的关注。那么,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推动乡村产业的快速发展,就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乡村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局限性

  21世纪以来,"农村+互联网"、"农村+旅游",多产业有机结合,同时也急需更先进的指导规划。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基层部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仍停留在字面上,并未认识到其前瞻性和重要性。此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着眼点仅在第一产业,一、二、三产业泾渭分明、互不相干,这就容易使乡村发展陷入瓶颈,难以实现乡村产业全面发展,进而走向乡村振兴。

  1.2乡村优质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阻滞产业振兴、乡村发展的一大因素便是人才匮乏。改革开放至今,城市化发展加快,人口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人才输出、资源不对等加剧,人才"虹吸效应"更使城乡失衡问题积重难返。城市高楼大厦林立、高速发展的背后,农村却面临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困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备、资源也不多,与此同时,相较于城镇,农村的经济待遇也相对较低,因此农村人才流失问题愈演愈烈,政府需要切实向农村倾斜、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1]。否则,农村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老年人只得成为主要生产力,这是与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背道而驰的。

  1.3一、二、三产业严重分离

  就目前来看,农民固定思维难以扭转、主动求发展的能动性不高、挖掘农产品附加值的能力不够,实现产业化生产还需要很大努力。显而易见,农村一、二、三产业链分离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另外,农民法制意识不强、农村法律制度也需要完善,这就造成了了合同履行上的很多困难。就平台来讲,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共享、息息相关的利益合作机制也尚未形成,目前还未给农村产业融合提供合适的发展土壤。

  2.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2.1立足实践,推动顶层设计的完善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想实现产业振兴,只有在科学完备的理论指导下,乡村发展才能有理可依,因此,顶层设计的进一步完善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大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发展要求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各省、市、县制定了五年农村战略规划,为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在笔者看来,该方案的制定为顶层设计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基本原则,基层政府可以在立足党中央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协调发展的产业振兴规划。在整个过程中,还要注重因地制宜,尊重发展规律、把握农村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发掘农村多样性。此外,政府还要警惕形式主义,在乡村发展中做好标杆、高效引领。

  2.2加强乡村振兴下的人才支撑

  (1)注重培养新型职业型农民

  团队建设是改变农村产业的发展现状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快农村产业的振兴,建立专业团队是关键一步,实施企业型领导培养计划,为现代青年提供创业的机会,促使他们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带动农村产业升级,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2]。

  (2)注重高校毕业生基层锻炼

  大学毕业生的理论掌握水平往往较高、思维较活跃,或可给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在这方面,又恰好有国家政策引领,可以通过"三支一扶"和"三下乡"等计划,实现返乡就业。但要重视的是,还要使大学生"留乡",这就需要切实制定并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毕业生的经济待遇,同时拓展其上升渠道,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对农村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3)注重乡贤互助

  与农村特有的基层组织形式有关,村内乡贤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柱。以村内老干部、老党员等为主的乡贤往往颇具实践经验,发挥其引领作用,可以使乡村振兴事半功倍。另外,通过组织村内乡贤,让更多退休工人、知识分子等发挥余热,能给乡村发展注入信心。

  2.3推动乡村产链业融合发展

  实际上,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宗旨就是促进乡村产业的全面发展,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保障。因此,政府部门及各职能部门必须要加强对产业融合体的构建,这样才能从多个层面满足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从而促进乡村经济水平的显著提升。

  (1)推动一产二产融合发展

  众所周知,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要想落实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首先就要推动一产二产的融合发展。为此,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不断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同时加强对当地龙头企业的扶持,以此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规范产业发展流程。

  (2)推动二产三产融合发展

  实际上,在乡村振兴战略当中,二产三产的融合发展必须要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只有实现一产、二产、三产的无缝衔接,才能促进乡村产业的协调发展。为此,政府部门及各职能部门必须要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加强对特色农业的发展与推广;同时以第二产业为载体,不断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再以第三产业为“跳板”,注重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将农业文化与传统文化渗透到产业发展当中,从而实现二产三产的深度融合[3]。

  (3)推动一产三产融合发展

  现阶段,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一产三产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要想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政府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农产品电商的培养,通过“互联网+农业”、“农业+旅游”等产业模式发展观光农业,以此带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应用优势,借助互联网拓展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强对特色农业的宣传,促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被吸引到当地,从而促进当地农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通过观光旅游让人们更好的了解特色农业的发展情况,以此实现一产三产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乡村产业的发展动力。

  总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只有努力实现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发展,才能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显著提升。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要注重对产业融合体的构建,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实现乡村产业的深层次、交叉性融合发展,这样才能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创造有利的条件。

  3.结语

  农村发展虽然已有不小成就,但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仍处于相对薄弱的一环。如何实现农村产业振兴仍然是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好在,在国家的关注下,地方政府逐渐发挥积极性,推动本地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笔者认为,充分挖掘农村自身价值是乡村振兴中贯穿的要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这对乡村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韩聪聪,商晨阳,余冠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探究[J].广东蚕业,2021,55(03):103-107.

  [2]陈金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振兴路径探讨[J].经济纵横,2020,16(08):77-78.

  [3]胡茂彪.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路径[J].乡村科技,2019,9(11):86-87.

相关热词搜索: 产业振兴的难点 难点 振兴 产业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