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oc8篇

时间:2022-11-27 18:15:04  来源:网友投稿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oc8篇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oc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建建议思考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oc8篇,供大家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oc8篇

篇一: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oc

代 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 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建建议思考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证明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的重大意义。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培育公民生态意识、大力发展生态技术、建立健全生态管理机制为工作重点,继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新征程。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必须认

 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极端重要性和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致力于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现实紧迫性,才能积极应对挑战,探索未来发展之路。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始终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牺牲生态环境获取经济利益使得生态环境急速恶化,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只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破坏少的新型现代化发展道路才能真正促进经济腾飞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是为了人类的永续生存发展,力图通过构建山清水秀的美好生态家园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绿色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生活质量的新期待,它是我国经济社会绿色科学发展的基石,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契合人民期待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求

 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所在,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制度保证和原则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

 目标是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部实现,以破坏生态环境发展生产搞活经济的时代已经逐渐走向灭亡,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不仅关乎到人类的永续发展,更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遵循和根本目标。乡村振兴必须要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构建系统科学的生态治理方案,改善农村地区现有的生存条件,为农村居民打造生态宜居的舒适外部条件,重视乡村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和有机循环、农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才有可能进行健康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发展,才有可能实现乡村地区的全面振兴。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与 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的必然选择

 生态环境问题是关乎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全球共存于一个有机的自然系统之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国的生態环境问题可能扩散发酵至别国,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中国是资源和人口大国,面对当前全球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自觉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担当,从坚决捍卫人类共同利益和保证永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同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挑战。

 立足于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后方保障,同时也是全球生态环境预防和治理的重要举措。中国始终以不惧挑战、直面困难的大国担当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引导者和坚决的维护者。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都较为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我国政治稳定、经济长足发展、文化繁荣以及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就解决好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正视这些难题是我们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中之重。

 (一)社会整体生态文明意识相对薄弱

 生态文明意识薄弱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基础性问题,它出于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更是左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吁由来已久,但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晚,社会整体的生态文明意识低下,人们现有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以及价值观念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不相协调。一方面,

 受制于传统的政治思维定式,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看法还停留在生态环境只是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附属品的层面,相当一部分人仍旧保有“经济利益大过天”的狭隘观点,以往对一个地区的评估也大多停留在该地区 GDP 的增长,这就在直接和间接上导致了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阻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另一方面,社会公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尚处在浅层阶段,将生态文明简单理解为保护环境或者热爱大自然,看不到生态环境与人类永续发展、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并未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缺乏对保护生态环境、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难度较大

 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相较于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较为系统和相对成熟理论和实践研究,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处在较为落后的阶段,这与农村地区的人口素质、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是农村地区人口素质偏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农村地区教学投入少且教育质量差,在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并未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传播和系统教学,再者农村地区中年及老年人口占比大,思想观念根深蒂

 固,在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为选择上有失偏颇。二是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偏低且生态环境保护较为脆弱。由于农村地区大多占据良好的自然条件,但群众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并长期进行粗放型经济发展、毁林开荒、砍树伐木,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退化甚至恶化。三是农村地区环境承载力已经接近上限。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关乎农业发展的问题大部分出现在农村,过度使用和保护滞后造成农村环境承载接近上限,农村地区面临极大的环境威胁。

 (三)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不完善以及生态领域法律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对于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以及生态领域法律的构建方面尚处在不完善和不健全的状态,尽管我国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但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以及相关立法与严峻的生态现实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当前我国环境立法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导致各类环境法律和法规之间出现交叉和重叠的现象,反映在职权上就是不同部门之间权力边界模糊、多头管理、互相推诿责任;缺乏科学且系统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体制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作为制度标尺,在生态整治过程中也忽视了生态环境预防和源头治理,存在出现问题才

 解决问题的现象,对生态环境问题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态环境领域法律建设发展缓慢直接导致了现有法律体系与生态现实之间的不相适应性。现有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规定内容覆盖面低、内容严重滞后且缺乏较为详尽的规定,严重落后于现今快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新问题。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立法对象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当前复杂的生态现实,单一的法律难以全部覆盖。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路径 针对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及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路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好、生产优、生活美以及生命强的良好生态环境提供发展思路。

 (一)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经过科学理论的指导。恩格斯曾提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自然所处的环境中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我们在进行一切社会活动时都要尊重自然地客观规律,切勿与其相抗衡,切勿形成“经济发展大过天”的偏颇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及现实中

 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反思充分说明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上,必须立足于长远利益,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生态文明问题上升到人类生存繁衍的高度上来,才能真正形成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以及持续稳定发展的社会形态。现阶段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思想为理论指导,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体系,以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滋养和促进人民群众生态文明观的养成,在农村社会形成全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二)培育全社会生态意识,造就具有生态文明观念新型公民

 所谓生态意识就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不违背生态自然规律的情况下进行人类社会活动,显现出共生共建的社会行为和理念。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生态环保意识,只要将环保理念和对生态环境“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作为一种道德尺度在全社会形成无形的约束和有形的规范,才能积极培育具有良好生态文明观念的新型公民,形成良好生态保护的社会氛围。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纸废文书,

 保护环境更不是一句空话。首先,要在全社会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便利高效且生动鲜活的方式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以及社区等社会公共区域进行宣传和教育活动,努力使生态环保观念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道德风尚;其次,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加强农村地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力图使社会各层面受教育者充分认识到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对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最后,农村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和难点,要更加重视对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知识普及行动,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传播环保知识,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

 (三)大力转向生态经济产业链的新途径,发展生 态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历史证明,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生态环境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是有违国家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找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点,在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挥生态的最大效能,有效减少生态资源的不必要消耗,才能促进二者融合的进步发展。为此,国家应看到科学技术是生态文明

 建设的内生动力,鼓励学界和科研单位进行生态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在人工增氧技术、生物膜净化技术等一系列高科技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生态农业,循环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效益高、前景好、特色足的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在研发和创新生态技术的过程中,必须一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围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面向市场,强化企业在生态技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结合本土市场的特色和需求消化吸收,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能的最大化。

 (四)建立健全生态法律体系,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人类从单纯的物质利益追求向生态利益追求的过渡,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与调节, 制度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着力建立健全生态法律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律的层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一整套系统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和考核机制,对待不同类别的环境污染进行专门性的立法保护和追责制度,健全各单行法之间的系统运用及合理调配,使得所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有法可究。二是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步都有制度的保证,

 将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的监督和考评环节中去,建立和完善生态规章制度,严肃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三是要广泛听取社会环保组织、绿色服务团队以及社会不同阶段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集中民智、调动民力,共同致力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 、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后方保障。

篇二: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oc

视界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科技视界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许多地方没有妥善处理 好 生 态 环 境 与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的 关 系 袁 对 当 地 的 生态 环 境 造 成 了 不 同 程 度 上 的 破 坏 与 污 染 遥 这 样 的 现代 化 不 是 我 们 所 希 望 的 袁 更 违 背 了 我 们 社 会 主 义 发展 的 初 衷 遥 所 以 我 们 必 须 把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摆 在 突 出地 位 袁 既 要 金 山 银 山 袁 也 要 绿 水 青 山 袁 努 力 实 现 经 济社会发展和生态 环境保护协同 共进遥1 生态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袁 最初是原始社会的原始文明尧 而后进入农耕社会的农业文明和后来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文明三个阶段遥 这三个阶段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袁 同时文明的更替也是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遥 这三种文明都解决了当时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的生存发展问题袁 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新的矛盾与困境袁 从而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遥 工业文明在带给我们巨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袁 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也接踵而至遥 工业文明中的消极因素逐渐积累而最终成生态灾难是生态文明出现的背景遥建设生态文明也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袁 同 时 也 是 我 们 对 工 业 文 明 所 带 给 环 境 的 沉 重 压力 与 恶 性 结 果 的 反 思 与 新 一 轮 的 实 践 遥 是 我 们 在 生存 发 展 的 同 时 袁 更 加 合 理 地 理 智 地 思 考 我 们 的 行 为给 大 自然 带 来 的 伤 害 袁 反 思 我 们 自 己 袁 然 后 积 极 改 善我 们 与大 自 然 尧 以 及 我 们 社 会 成 员 之 间 的 关 系 袁 构 建良 性 的 生 态 运 行 发 展 机 制 和 更 和 谐 友 好 的 环 境 袁 是在 此 过 程 中 所 取 得 的 物 质 与 精 神 成 果 遥 生 态 文 明 在人 类 传 统 的 工 业 所 带 来 的 不 合 理 甚 至 对 环 境 的 过 分伤 害 的 自 我 检 讨 反 思 过 程 中 产 生 袁 在 人 类 探 索 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 生产与生活方式 中不断发展遥2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2.1 生态环境问题改 革 开 放 之 后 袁 我 国 进 入 了 经 济 快 速 发 展 的 阶段 袁 中 国 目 前 已 成 为 继 美 国 之 后 的 第 二 大 经 济 体 遥但 随 着 我 国 经 济 的 快 速 而 迅 猛 的 发 展 袁 我 国 的 生 态环 境 不 可 避 免 地 承 受 了 经 济 发 展 带 来 的 一 定 程 度上 的 恶 性 后 果 遥 初 期 为 实 现 经 济 的 发 展 势 必 会 对 矿产 等 资 源 进 行 不 合 理 地 大 规 模 开 采 袁 势 必 会 给 原 本的生态环境带 来很多的问题与压力遥 而且我国以煤炭为首的资源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袁我国在生态环境的态度与处理上也还有很多不够合理的作者简介院吕苾霄渊1997.07要冤袁女袁汉族袁辽宁省铁岭市袁大连外国语大学在读研究生袁日语语言文学遥当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吕苾霄渊大连外国语大学袁辽宁 大连 116044冤揖摘要铱生态文明建 设与人民的日 常生活袁与我国的 发展大计息息相 关遥 本文先介 绍了在 人 类 文 明 发 展历程 生态文明的产 生与发展遥 然后提出了目 前我国生态文 明建设中出现的 一些问题并且 分析了问题出 现的原 因 遥 最 后 得 出 结 论 袁 我 们 应 该 坚 持 习 近 平总 书 记 关 于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的 新 论 断 袁 发 挥 政 府 在 生 态 文 明 建 设的治 理作用袁加强公 众在生态文明 建设中的参与度 并学会借鉴国 外生态文明建设 的经验遥揖关键词铱生态文明曰生 态恶化曰应对方案中图分类号院 X321;D616 文献标识码院 A 文章编号院 2095-2457渊2019冤01-0249-002DOI院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1.106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LV Bi-xiao渊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Liaoning 116044冤揖Abstract铱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eople"s daily lif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hina"s development plan.This essay firstly introduce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course of human爷scivilization development.Then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ur country are put forwardand 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are analyzed.Finally,I conclude that we should adhere to General Secretary XiJinping"s new judgmen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give full play to the government"s governance role i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strengthen the public"s participation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and learn from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揖Key words铱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deterioration;Countermeasures249

 科技视界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科技视界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地方遥 因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就会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遥实 际正 如 我 们 所 知 袁 目 前 情 况 不 甚 乐 观 的 不 只 是我们的能源消耗 袁我们的生态环 境也在逐渐恶化 遥 我国 的 森 林 覆 盖 率 虽 然 质 量 也 还 比 较 乐 观 但 是 我 国 的人 均 森 林 占 有 率 与 很 多 国 家 相 比 依 然 明 显 不 足 遥 而且 局 部 地 区 的 荒 漠 化 现 象 也 在 不 断 加 重 袁 这 不 仅 会造 成 周 围 生 态 环 境 的 恶 化 而 且 会 给 我 们 带 来 恶 劣 的沙 尘 天 气 遥 因 此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势 必 要 提 到 我 们 国 家发展的日程中来遥2.2 政府治理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我 国 在 致 力 于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同 时 袁 也 在 建 设 生态 文 明 袁 两 者 是 同 步 的 袁 也 是 协 调 发 展 的 遥 进 入 21世 纪 以 来 袁 政 府 为 推 动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竭 尽 全 力 袁 发挥 了 巨 大 的 作 用 袁 取 得 了 可 喜 的 成 绩 遥 但 同 时 我 国在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中 也 面 临 着 很 多 的 挑 战 袁 比 如 资 源短 缺 尧 环 境 污 染 尧 生 态 环 境 不 断 恶 化 尧 我 国 政 府 的 生态 治 理 在 很 多 方 面 不 能 适 应 新 形 势 的 变 化 和 要 求 袁存 在 某 些 问 题 遥 因 此 我 们 有 必 要 找 出 问 题 出 现 的 原因 袁 以 推 进 生 态 文 明 制 度 建 设 遥任何国家的政府在治理国家时都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遥 关于上述政府治理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袁其原因必然是错综复杂的遥 首先从整个宏观大的背景来看袁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上的转变袁仍未摆脱盲目追求 GDP 的现象遥 在这一背景下袁 政府难以摆脱GDP 的束缚袁在一些与环保部门密切相关的项目立项之初袁政府就扮演着项目主导的角色袁与企业捆绑在一起没有坚守中立的原则遥 我国政府当局还没有做到妥善地统筹兼顾全局袁难免有时会发生偏颇遥 其次就客观层面的部门构成来看遥 在我国的 先 行 地 方 环 保 管 理 体 制中袁环保部门处在 一个较为尴尬 的位置遥从 我 国 政 府 自 身 来 看 出 现 问 题 的 原 因 主 要 有 三点遥 1冤政府的职能方面多以野经济至上冶为中心遥 在这种模 式 下 袁 政 府 有 时 势 必 会 以 牺 牲 环 境 为 代 价 袁 为 发展经济保驾护航 袁难以顾全社会 公众的利益遥 2冤政 府关 于 自 身 所 处 角 色 与 位 置 还 不 够 明 确 遥 在 现 代 民 主的政 治 条 件 下 政 府 部 门 的 职 能 重 合 袁 边 界 比 较 模 糊 袁政府 部 门 的 职 能 出 现 交 叉 的 现 象 遥 3冤 以 公 民 为 对 象的环境方面的参 与与知情的保 障也不够充分 遥3 如何应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3.1 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论断以 习 近 平 同 志 为 核 心 的 领 导 集 体 不 断 强 调 生 态文 明 建 设 的 重 要 性 袁 我 们 要 坚 持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关 于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的 新 论 断 遥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在 论 述 中 表示 生 态 文 明 的 建 设 在 新 时 代 需 要 中 国 特 色 新 理 念 袁并 强 调 要 促 进 生 产 生 活 方 式 的 绿 色 化 发 展 遥 在 坚 持习 总 书 记 论 断 的 基 础 上 我 们 每 个 人 应 强 化 自 身 的 公民意 识 袁 积 极 参 与 到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中 去 袁 把 建 设 美 丽中国化为我们的自觉行动遥3.2 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作用政 府 是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主 导 者 袁 生 态 责 任 的 担 当者 袁生 态 公 正 的 主 持 者 遥 宏 观 方 面 来 看 袁 当 局 的 主 导作 用 是让 全 国 上 下 形 成 一 种 对 自 然 尊 重 袁 爱 惜 袁 保 护的 理 念袁 让 大 家 都 对 我 国 生 态 文 明 的 建 设 重 视 起 来 遥如 今 人 们 希 望 政 府 担 当 起 治 理 生 态 环 境 的 责 任 袁 彻底改善居住环 境袁提高生产和生 活水平遥 只有政府 才能代表整个社 会的利益袁改善整 个生态系统遥 因此 政府 不 但 是 具 有 领 导 地 位 的 袁 甚 至 有 时 也 可 以 是 强 硬的遥 总而言之袁我国政 府在生态文明 建设中得角色 定位主要体现在统筹引导尧规范协调尧监管维护上遥3.3 加强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与度一 方 面 袁 生 态 建 设 需 要 公 众 袁 团 体 以 及 企 业 和 各级机关共同承 担责任遥 另一方面袁要 保障公众的知 情权 袁并 且 让 公 众 敢 于 发 声 袁 让 公 众 的 声 音 可 以 落 到 实处袁而不是只是听 听而已遥 要想落到 实处我们就不可避 免 地 要 健 全 相 关 机 制 与 制 度 袁 激 励 并 保 障 公 众 的参 与 度 遥 这 不 但 对 政 府 的 民 主 法 治 建 设 有 很 好 的 促进作用袁也对生态 文明建设百利 而无一害遥 更会促 进整 个 国家 的 团 结 与 和 谐 袁 对 国 家 的 发 展 袁 对 中 国 梦 的实现都会大有 益处遥3.4 借鉴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全球议题遥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袁 并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袁 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袁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遥 中国要建设好生态文明袁 不仅要立 足 于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发 展 的 历 史 方 位 和 现 实 情况袁而且还要有国 际 眼 光 袁吸 收 尧 参 考 并 借 鉴 尧 利 用 国外生态文明的经验教训遥 例如美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尧 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尧 德国的近自然森林战略以及韩国的低碳绿色发展战略都有我国可以借鉴吸收的地方遥 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而且还要注重加强国际环境合作遥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全球生态系统遥我 国 的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不 可 避 免 地 出 现 了 一 些 问题袁我们应该及时在问题中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遥 但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袁发挥我们炎黄子孙的集体智慧袁大家同心协力袁我们定会超越野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两难冶困境袁在其中找到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双赢冶之道遥揖参考文献铱咱员暂王鲁娜等.生态文明建设- 国内实践 与国际借 鉴.河北 大学出版社.咱圆暂曹保印,尹武进.当代中国生态文明.五洲传播出版社.咱猿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 平关于 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50

篇三: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oc

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用生态文化引领主体功能区建设,是试点示范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的重点任务。在调研中我们普遍感到,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还未牢固树立,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还很艰巨,生态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一、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示范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发挥生态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我们建议从生态文明教育抓起,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一是牢牢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深入开展生态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村镇、进家庭活动,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形式,传递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正能量。

 二是普及主体功能区知识。认真落实十九届三中全会关于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的精神,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建设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准确把握用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的基本知识,进而在干部群众中用鲜活的事例开展主体功能区常识教育。

 三是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建设生态文化为主题,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为重点,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促进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在机关率先进行节约养德教育,建设节约型机关,形成呵护自然、崇尚节俭、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

 二、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坚持把生态文化放在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推动生态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是制定生态文化建设纲要。根据全国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市委实施意见精神,编制简明扼要、切实可行的生态文化建设纲要,指导生态文化的加快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促进生态资源与生态产业深度融合,把生态文化理念贯穿于资源利用和产业建设的始终,实现生态资源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

 三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径;以振兴汉调二黄为重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为主题,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作品;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

 四是开发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和挖掘汉水文化资源,支持建设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汉水人文生态博物馆群。加强历史文化古镇古街建设,实施石泉古街、xx 文庙的修复和扩建,加快恒口、瓦房店、蜀河、后柳、熨斗等古镇古院落的修复建设。做好有一定历史文化旅游价

 值的景区景点开发,促进 xx 明清会馆、xx 古民居、凤堰古梯田、xx 汞矿开发遗址等保护利用。

 三、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

 我市生态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尚未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影响着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建议系统挖掘生态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产品,促进生态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一是打造亲水休闲文化品牌。按照湖城一体的思路,融入文化元素,建设瀛湖生态文化旅游胜地,做靓一江两岸生态文化核心景区。

 二是开发秦巴生态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建设天然植物园、科普知识教育基地、野生动物观赏目的地、登山探险体验胜地,让人民群众在体验中受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动教育。

 三是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以汉调二黄保护传承为重点,整合紫阳民歌、xx 号子、小场子、弦子腔等民间文化艺术,使这些文化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

 四是塑造富硒茶文化品牌。充分利用陕甘茶马古道文化遗存和丰富的茶资源,挖掘茶艺、茶歌、茶经等文化形式,在游茶园、听茶歌、品茶茗、悟茶道中体验茶文化的愉悦。

 五是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挖掘移民文化资源,普及龙舟文化受众面,开发航运文化内涵,扩大红色文化影响,提高安康美食文化知名度,在文化产品开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六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运用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积极促进文化产品、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的份额。

篇四: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oc

大视野2010.980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是继从十二大至十五大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后,党代会政治报告首次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意义十分重大。

 生态文明的提出,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使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一)

 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的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并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人类对长期以来主导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的深刻反思,也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科学总结与不断升华。

 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即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将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

 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存在和进步的需要,应把对自 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的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

 即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注重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及其制造、使用和废弃的整个周期中,要以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及其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为目标。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即倡导 “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 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

 这种公平与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喝的却是受到污染的水,呼吸的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吃的是受到污染的食品,且因忽视生态文明使我们及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那么现代化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因此,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放在突出的位置。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持续增加,我们对能源资源的消费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各类污染物产生量也将不断增多,这使我们面临的生态压力和环境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必须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 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使生态环境得以显著改善。再次,建设生态文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也往往是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凸现的时期。

 如果以过量的资源消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的增长将是不可持续的。

 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资源和环境密切相关。

 资源条件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因为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而且我们的经济增长依然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 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上的。目前,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铁矿石、氧化铝和水泥等资源的消耗量巨大。

 中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路(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校刊部,西安 7 10061 )军作者简介:路军 (19 62- )

 ,男,山西五寨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校刊部编辑。摘要:生态文明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 “生态文明”这一重要概念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分析中国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以促进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良性健康发展。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科学发展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9-0080-03

 经济大视野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中国单位GDP 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即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量随之增加, 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生态安全压力还会继续加大。

 据有关预测,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4种,到202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仅有6种。

 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长期以来, GDP 增长率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不成文标准, 导致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 不惜违背经济规律。

 其结果是, 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 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 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事实证明, 单纯的GDP 增长指标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问题, 它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 留下了长远的隐患。

 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 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才能使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经济因素。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 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 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经济增长的数字, 却忽视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处于对立状态。

 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增加了规范的难度。

 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 “脱贫致富”,放任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

 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

 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 (地方利益)

 ,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2.人文社会因素。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

 生态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 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

 人口问题与生态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人口数量快速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

 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同时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乏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 “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 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意识较弱,且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的特征。

 第三,生态问题与贫困等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 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生态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 富国的生态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 而穷国的生态问题主要是与自 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 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得多。

 我国的生态问题也有类似情况, 在平原、 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 生态问题主要以环境污染为主, 如今经过不断治理已逐渐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生态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三、解决我国生态问题的对策思考第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发展不仅要与现有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也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由此看来,科学发展观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安全, 而是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平衡置于发展的本质问题上,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经济社会的发展来促进生态平衡的实现。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第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不断提升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必须重新认识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共存关系;由单纯的索取变为在索取的同时给予自然补偿; 由人类支配自然的权利和对自然应尽的义务相分离变为二者的统一。

 其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使人们认识到人既可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善待自 然,增强对自 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我们要转变以往旧的道德观,打破狭隘的视野局限,树立崭新的生态意识。

 为此,必须有计划地加强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使人们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和资源容量观;建立和完善生态教育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广泛而持久地宣传绿色产业、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 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全社会真正树立起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道德情操,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建立文明的生产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传统的生产方式对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是粗放式的, 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度的线性发展模式, 通过把资源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是一种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的生产方式。

 而资源供给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和自然承载能力却是有限的,若不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将会激化, 生态危机将会加剧。

 因此,生产方式必须向 “原料和能源低投入、产品高产出、环境低污染”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这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发展建设的基本2010.981

 822010.9西部大开发与建设西部强省状况。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 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第四, 强化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重视生态行政建设。

 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资源、 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加强生态法制建设。

 一方面要修订、 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切实解决法律法规空白、 失当、 乏力、 自相矛盾、 操作性差等方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进...

篇五: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oc

8卷第9期2013年9月环境科学与管理ENVI RONMENTAL SCI ENCE文章编号:1674-6139( 2013) 09-0169-04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肖湘雄,马超(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已经成为城市扩展和蔓延的前沿地带。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缺位而导致的“ 脏乱差挤” 、生态系统脆弱、法律法规不健全、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等问题日益突出,从居民生态意识、管理体制、基础设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法制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完善管理体制,明确职责范围、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提高生态文明监管能力等对策建议。关键词:城镇化;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X22Probl ems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RuralXi aoXi angxi ong,Ma(School of Publ i c Admi ni strati on,Xi angtanAbstract:Wi th tl l e accel erati on of urbani zati on,urban—ruralconstructi on ofecol ogi calci vi l i zati on facesprobl emsof i rrati onal al l ocati onterns,i nadequatel aws and regul ati ons and l ack ofecol ogi calawarenessperspecti veof resi dent ecol ogi cal awareness,management system,i nfrastructures,rel ati onshi pronmentalprotecti onandl egal management,It proposedcountermeasuresawareness,i ncrease i nvestment,strengthen i nfrastructure constructi on,devel oprecycl i ngment,i mprove management system,cl earadmi ni strati on responsi bi l i ty,strengthenKey words:urbani zati on;urban fri nge;ecol ogi calci vi l i zati on前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 五位一体” 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摆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昭示了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决心。生态文明是人类和自然相互依存的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目前,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收稿日期:2013—09—05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 资助编号:2012M511390) ;湖南省博士后科研资助专项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2012RS4033)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项目编号:13A095)作者简介:肖湘雄( 1973一) ,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公共管理学博士后,研究领域:毛泽东战略创新思维、人才战略与规划、地方治理与社会管理。

 翥嚣器期肖湘雄等· 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憾原因及对策研究V01.38 No.9Sep.2013其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建议。1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1.1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一方面,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在布局上各种不同的用地类型互相交叉、互相干扰。大量开发区普遍存在“ 征而不用” ,开发利用不及时的现象,由于这些开发区征地规模非常大,所以造成了大片土地的闲置浪费,土地利用效率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城乡结合部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偏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对土地缺乏整体规划与布局,导致利用不合理,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城乡结合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1.2管理缺位,“ 脏乱差挤” 现象严重在城乡结合部地区由于城乡交叉造成的管理真空地带较多。城乡结合部辖区乡镇与邻近街道办事处多存在行政区划上重叠、交叉问题。由于存在“ 一地两府” 和“ 一地多主” ,因此,不同管理体制很容易产生都管都不全管、责任不落实现象,从而造成了城乡结合部地区管理缺位旧J 。由于租房生意发展迅速,许多农民在缺乏规划的前提下,在自有地或者房屋上违规自发搭棚盖楼,用于出租,又鉴于即将被征用或搬迁的普遍预期,居民建房有极大的短期性和暂用性,因此房屋质量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不仅扰乱城乡建设规划,而且由于居住人员复杂缺乏管理,也造成极大的社会治安隐患口j 。“ 脏乱差” 现象严重具体表现为私搭乱建、违章建设急剧增多;环境卫生脏乱,垃圾堆积无人处置,多旱厕且无人清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区开发不配套;案件“ 频发、高发” 治安形势堪忧。1.3生态系统脆弱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结合部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更迭剧烈、用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由于人地矛盾不能有效地耦合,区域空间自组织能力较弱,面对城市化过程中人为干扰和外部突发因素的侵袭,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系统呈现明显的脆弱性特征H J 。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具体如下:第一,因建设用地增加而造成土地大面积破坏,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第二,原有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第三,城乡结合部水资源存在量的不足和质的缺陷。第四,森林覆盖率低,虽-】70.然人工植树造林面积增加,功能却在下降。第五,在城乡结合部地区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噪声污染严重。第六,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尚未充分发挥,总体的绿化生态体系建设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1.4环境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第一,城乡结合部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十分严重,以“ 城乡结合部” 为关键词在法律法规数据库的“ 中国法律库” 中搜索仅仅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一条结果( 截止2012年2月2日) 。中国制定和颁布的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大都是针对城市环境治理,虽然近年来国家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到了新农村建设上,但尚缺一部专门用于城乡结合部环境保护的法律。由于立法上存在缺失,没有明确法律法规,所以,部分领域出现了无法可依的现象” J 。第二,有的立法过于空洞、不科学,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从而导致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可行性、针对性不强的现象。第三,生态环境司法公信力不足,环境案件立案、取证和执行方面很难,不容易胜诉。总之,在法律法规方面的缺失和不完善,导致了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失去了一定程度上的法律保障。2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1居民缺乏生态意识第一,当前,中国的环境教育事业尚不完善,仍处于探索阶段,高素质专业人员缺乏严重。再加上现实生活中有些部f-J CF不重视环境教育工作,将环境教育流于形式化,所以这就影响了居民生态意识的树立。第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居住人群成份复杂,外来人口流动较大,因而居民都缺乏基本的归属感,所以对周边的居住生活环境也缺乏最基本的关心维护,这就不仅容忍了外来人口对环境卫生的破坏行为,而且自己也逐渐变成了环境的破坏者。第三,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大多数居民都是刚从农民转化而来,他们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完全转变,没能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对于环境问题和有关环保政策法规缺乏了解,环境意识较差。2.2管理体制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健全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城乡管理体制是以户籍来限定的,即农业户籍人口由乡镇管理,其聚居区实行农

 蔫菩篇期肖湘雄等.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隰原因及对策研究V01.38 N0.9Sep.2013村管理体制;非农业户籍人口由街道管理,其聚居区实行城市管理体制。但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民、居民混居严重,因此很难在行政区划上及时、准确地划定城乡之间的管理界限。正是由于这种城乡管理体制的不合理而严重影响了政府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管理效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违法建设的大量增加和流动人口潮水般的涌入使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有不能承受之重。近年来虽然经过市、区、乡镇及村集体的多方投入,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问题依然较多如: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道路、供电、供水、供气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公共绿地、活动场所有所不足;公共服务落后,城乡结合部社区医疗站设备多不完善,国办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水平较差。2.3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尖锐当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虽然中国GDP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加之能源安全存在隐患,生态承载能力不断下降,自然环境逐渐恶化,使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资源瓶颈与环境代价的双重困境。城乡结合部地区属于城市中心的扩展地带,更偏向与注重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和企业对于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并没有充分的认识,甚至出现了以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短暂发展的现象。这样做虽然对地区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给周边环境却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生态文明建设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人,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物品。所以说政府必须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o。”2.4法制管理不到位在城乡结合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经济单元法制管理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漏洞和不完善。在城乡结合部地区法制管理不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立法行政干预色彩浓重。虽然在治理污染方面利用行政手段可以见效快,但是政府过多于预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反过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二是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政府肆意干涉生态环境执法。再加上一些执法部门过于考虑小团体利益,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执法的效果。三是执法力量分散,协调联动困难,执法力量配置不科学,执法队伍管理不规范‘ 7|。四是执法效果差,寻租现象严重。3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3.1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第一,加强公众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密不可分,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所以我们应该广泛动员人民群众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中去,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第二,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所谓消费方式生态化,就是指自然生态结构、功能无害的消费方式,它是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前提的一种可持续消费方式。一方面,要遵循合度、合宜、合道的消费方式,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适量消费,绿色消费,文明消费。改变“ 一次性消费” 和“ 类一次性消费” 旧J 。另一方面,反对自私的享乐主义,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出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行为。第三,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要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需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等方方面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环保法律法规政府部门要做到大力的宣传,同时要增强居民的归属感,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环保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城乡结合部发展环保组织,拓宽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和监督渠道,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维护的长效机制。第四,强化示范导向作用。一方面,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开展“ 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小区” 活动,在创建活动中,充分融人生态文明建设,以此强化示范导向,促进生态新风尚的形成,从而推动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可将改善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与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等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把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列为细胞工程,从而面向社会,由点到面,形成体系。· 171.

 翥苫崭期肖湘雄等· 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隰原因及对策研究3.2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城乡接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人,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居住环境质量,实现与城区基本相当的公共服务。其次,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机制,增加城乡结合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例,由市、区、乡、行政村共同负责。完善排水管网、路灯、通讯、垃圾处理等设施。最后,对于积极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的企业或者个人政府要给与大力的扶持和鼓励,按照“ 社区共建、资源共享、事业共管” 的原则,逐步形成一个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共同参与机制。3.3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生的重要步骤。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即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资源一产品一消费一废弃物转到新的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资源一产品一消费一再生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地步,做到把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控制在自然环境的生产能力之内,把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压缩到自然环境的消耗能力之内,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即在资源环境不退化甚至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L9 J 。第二,全方位地发展低碳经济,开发清洁能源和再生资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第三,努力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实现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 绿色化” 、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3.4完善管理体制,明确职责范围完善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解决好城乡管理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第一,要理...

篇六: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oc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林凡作者简介籼         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福州大学福建福州      摘要当今人类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迈进建设生态文明包含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应主要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科技为主的四个方面入手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破除传统文明形态的发展弊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关键词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科技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当今社会逐渐向另外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过渡。一般来讲生态文明指人类实践活动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所做出的全部努力和全部成果既包括生态意识、价值、法律、政策、制度也包括生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生态科技等实际行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合理的人类文明形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党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为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巨大的工程非一朝一夕、一人一己之功建设生态文明应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各个领域的良性互动与长期坚持才有可能实现。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导致环境恶化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就业率与家庭平均收入普遍提高在不知不觉中许多人养成了对生态保护非常不利的生活习惯再加上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对资源过度消耗的现象普遍蔓延开来。一般人所在乎的只是自己能否负担得起而没有顾及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对生活环境乃至整个地球所产生的副作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过分强调经济增长造成能源危机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是传统经济观念的核心这种过分强调增长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不堪重负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由此产生。以森林砍伐为例在经济利益的趋使下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但是对于动物来说森林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居所森林中的植物为它们提供食物森林没有了它们便失去了生存的环境于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大幅减少。鸟类少了各种害虫失去了天敌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大量砍伐森林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水旱火灾等等灾难。 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生态保护法律实施效果欠佳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不完善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及系统化的考虑常常就一时一事做出规定影响法律的严肃性和实施效果。以《环境保护法》为例虽然它的内容包括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保护两方面内容但实际上它却基本上只是一部环境污染防治法并没有规定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无法适应自然资源综合性、整体性保护的要求因此不能真正体现这部法律的立法目的所在。 单向线性生产模式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传统的经济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人类从大自然中不断地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排放到大自然中导致了“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发展过程。在早期阶段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有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那么凸显。但是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便   益严重起来资源短缺的现象愈发突出。收稿日期    一   抹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二  九年第三期万方数据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对策 树立良好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   树立生态自然观。要改变人是自然主人的错误自然观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对话、和谐相处的生态自然观。人类来源于自然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摇篮对自然破坏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的破坏。人类不可能在自然生态极度破坏的情况下独自存在。人类应摒弃自我中心思想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发展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   确立生态价值观。生态对于人类不仅具有生存价值它还具有审美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总是给人以美的享受。人在审美活动中会自觉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的意义对自然生态环境给予呵护用美的原则塑造生态环境从而使生态环境更加美好而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良好的生态环境培养和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就需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生态文明新风尚。坚持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总之在生态意识层面应将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和持续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思想。 走循环经济道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  走循环经济道路转变经济方式。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应大力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逐步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首先要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其次在生产过程、厂际之间、园区中、区域之内通过产业链、物流网形成共生互动的生态产业推动循环经的发展再次要转变消费方式改变传统物质主义、高消费的消费方式。建立健康、合理、节俭的绿色消费模式。  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首先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健康的绿色农业食品和食品原料体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现代农业经济体系。抓好无公害绿色生产工程、农田生态工程充分利用各地的生态优势减少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土壤及作物的污染。其次要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比如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众多新领域使用低碳技术核心是发展清洁生产即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技术管理、产业内部循环利用等环节的科学化、合理化使工业生产的物耗、能耗和最终产生的污染物最少。并且还要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文化传媒业、旅游会展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提高生态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完善生态环境标准和法律制度   完善生态环境标准制度。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应包含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等所有生态环境在内的一系列判断标准和评价指标。都以是否符合人的健康、安全、愉悦等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具体来说主要有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生态环境基础标准、生态环境方法标准、生态环境样品标准等。建立生态绩效考核制度。生态绩效考核制度首先是把环境问题纳入到政府决策过程中实现政府决策行为的生态化杜绝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其次把生态政策和生态政绩作为考察干部政绩的首要标志。把经济增长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生态政绩观。   完善和实施生态法律制度。在生态法律方面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 部环境保护法律、  多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但由于生态问题异常纷乱复杂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完善相关生态法律制度形成有效的生态法律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除了继续完善生态法律制度以外还要严肃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努 林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二  九年第三期万方数据

  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参与和履行国际生态公约。生态环境是全球性的问题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参与生态建设国际合作、履行国际生态公约探索并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及国际环境处理机制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有能力也有义务积极参与其中应在现有的国际公约如《人类环境宣言》、《北京宣言》、《  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基础上与其它国家一道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加大生态科技开发扩大国际合作和交流科学技术为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技术基础还构成生态文明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而且推动着生态化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生态文明的形成必须发挥生态科技的重要作用。   加大生态科技的开发和广泛应用。为此需要依据对生态环境复杂关系和变化规律以及对自然与社会之间复杂作用关系的科学认识避免错误的认识给生态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在发展生态高危领域科技时既要看到其经济价值又要预见其生态效果竭力控制有经济价值却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的科技成果在各行业中大规模滥用。其次通过开发和广泛应用绿色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生态技术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改造从生产的源头来解决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于已经造成的破坏应大力发展“补偿技术”也就是环境保护、改造和恢复技术如固体废物和垃圾分类、净化处理技术大气污染净化处理技术工业和生活废水净化处理技术等。   扩大生态科技国际合作和交流。由于生态问题的全球性特点使得世界各国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不得不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虽然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和技术垄断依然阻碍着生态科技的全球应用但我们应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大力开发和广泛应用环保技术争取在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生态技术的同时广泛开展生态技术自主创新。特别是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如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为基础的医学、制药、农业等产业和传统生物科技农、林、牧及其产品的育种、种植、保护、提取、加工等技术方面。作为国际合作的重点争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科技。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扬弃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中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行为而走向更高的绿色文明状态。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生态恶化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与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在工业文明中落后的中国在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应走在世界的前列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参考文献   陈墀成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   北京中华书局        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  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       姬振海生态文明论  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    刘湘溶生态文明论 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     包庆德论生态存在于生态意识 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     ...

篇七: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oc

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林凡( 福州大学, 福建福州350 10 8 )摘要:

 当今人类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迈进, 建设生态文明包含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国应主要从生态意识、 生态经济、 生态制度、 生态科技为主的四个方面入手, 加强生态建设,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维护生态安全, 破除传统文明形态的发展弊端,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关键词:

 生态意识; 生态经济; 生态制度; 生态科技中图分类号:

 B 0 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 7 3—9 8 8 4 ( 20 0 9 )0 3—0 0 0 9 —0 3人类文明发展至今, 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原始文明、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 当今社会逐渐向另外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过渡。

 一般来讲, 生态文明指人类实践活动中, 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所做出的全部努力和全部成果, 既包括生态意识、 价值、 法律、 政策、 制度, 也包括生态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 生态科技等实际行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 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合理的人类文明形态。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 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党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的思想, 为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 巨大的工程, 非一朝一夕、 一人一己之功,建设生态文明应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 各个领域的良性互动与长期坚持, 才有可能实现。一、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1. 缺乏生态保护意识, 导致环境恶化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就业率与家庭平均收入普遍提高, 在不知不觉中许多人养成了对生态保护非常不利的生活习惯, 再加上缺乏生态保护意识, 对资源过度消耗的现象普遍蔓延开来。

 一般人所在乎的, 只是自己能否负担得起, 而没有顾及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对生活环境乃至整个地球所产生的副作用,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 过分强调经济增长, 造成能源危机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是传统经济观念的核心,这种过分强调增长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不堪重负, 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由此产生。

 以森林砍伐为例, 在经济利益的趋使下, 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 但是对于动物来说, 森林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居所, 森林中的植物为它们提供食物, 森林没有了,它们便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于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大幅减少。

 鸟类少了, 各种害虫失去了天敌, 大量繁殖起来, 给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大量砍伐森林, 还会造成水土流失、 泥沙淤积、 水旱火灾等等灾难。3. 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 生态保护法律实施效果欠佳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不完善,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及系统化的考虑, 常常就一时一事做出规定, 影响法律的严肃性和实施效果。

 以《环境保护法》 为例, 虽然它的内容包括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保护两方面内容, 但实际上它却基本上只是一部环境污染防治法, 并没有规定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 基本制度, 无法适应自然资源综合性、整体性保护的要求, 因此不能真正体现这部法律的立法目的所在。4 . 单向线性生产模式, 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传统的经济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人类从大自然中不断地获取资源, 又不加任何处理地排放到大自然中, 导致了“资源——产品——污染排放” 的单向线性发展过程。

 在早期阶段,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有限,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那么凸显。

 但是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 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便let益严重起来, 资源短缺的现象愈发突出。收稿日期:

 20 0 9 一0 3~19作者简介:

 籼L ( 1983- - ), 女。

 福建福州人,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抹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二oo九年第三期万方数据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对策1. 树立良好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 1)树立生态自然观。

 要改变人是自然主人的错误自然观, 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对话、 和谐相处的生态自然观。

 人类来源于自然, 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摇篮, 对自然破坏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的破坏。

 人类不可能在自然生态极度破坏的情况下,独自存在。

 人类应摒弃自我中心思想, 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发展到回归自然、 珍爱自然的新理念。( 2)确立生态价值观。

 生态对于人类不仅具有生存价值, 它还具有审美价值, 良好的生态环境总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人在审美活动中会自觉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的意义, 对自然生态环境给予呵护, 用美的原则塑造生态环境, 从而使生态环境更加美好;而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 良好的生态环境培养和陶冶人的情操,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这就需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 努力形成防止污染、 保护生态、 美化家园、 绿化祖国的生态文明新风尚。坚持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观。

 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 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 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物质产品的生产, 在原料开采、 制造、 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 对环境影响最小、 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总之, 在生态意识层面, 应将生态自然观、 生态价值观和持续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 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 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思想。2. 走循环经济道路,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1)走循环经济道路, 转变经济方式。

 所谓循环经济, 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遵循生态学规律, 将清洁生产、 资源综合利用、 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 实现废物减量化、 资源化和无害化, 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 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应大力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 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 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 逐步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首先, 要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 开发和推广节约、 替代、 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 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保护土地和水资源, 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 在生产过程、 厂际之间、 园区中、 区域之内, 通过产业链、 物流网, 形成共生互动的生态产业, 推动循环经的发展; 再次, 要转变消费方式, 改变传统物质主义、 高消费的消费方式。

 建立健康、 合理、 节俭的绿色消费模式。( 2)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首先, 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形成健康的绿色农业食品和食品原料体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 生态林业、 草业、 花卉业, 生态渔业, 观光农业, 生态畜牧产品, 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 实现生态、 经济、 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现代农业经济体系。

 抓好无公害绿色生产工程、 农田生态工程, 充分利用各地的生态优势, 减少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 土壤及作物的污染。

 其次, 要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 制造业、 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

 比如在电力、 交通、 建筑、 冶金、 化工、 石化等传统部门, 以及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煤的清洁高效利用、 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 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众多新领域使用低碳技术, 核心是发展清洁生产, 即通过产品设计、 原料选择、 工艺改革、 技术管理、 产业内部循环利用等环节的科学化、 合理化, 使工业生产的物耗、 能耗和最终产生的污染物最少。

 并且还要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业、 信息服务业、 文化传媒业、 旅游会展业、 金融保险业、 中介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 提高生态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3. 完善生态环境标准和法律制度( 1)完善生态环境标准制度。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应包含大气环境、 水环境、 声环境、 光环境等所有生态环境在内的一系列判断标准和评价指标。

 都以是否符合人的健康、 安全、 愉悦等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具体来说主要有: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生态环境基础标准、 生态环境方法标准、 生态环境样品标准等。建立生态绩效考核制度。

 生态绩效考核制度首先是把环境问题纳入到政府决策过程中, 实现政府决策行为的生态化, 杜绝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

 其次, 把生态政策和生态政绩作为考察干部政绩的首要标志。

 把经济增长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生态政绩观。( 2)完善和实施生态法律制度。

 在生态法律方面, 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如:

 《: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等9 部环境保护法律、 10 多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

 但由于生态问题异常纷乱复杂,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 完善相关生态法律制度, 形成有效的生态法律体系, 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除了继续完善生态法律制度以外, 还要严肃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权威性, 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 努10林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二oo九年第三期万方数据

 ll力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

 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 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 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参与和履行国际生态公约。

 生态环境是全球性的问题, 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 参与生态建设国际合作、 履行国际生态公约, 探索并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及国际环境处理机制, 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 有能力也有义务积极参与其中, 应在现有的国际公约, 如:

 《人类环境宣言》 、《北京宣言》 、 《21世纪议程》 、 《生物多样性公约》 、《京都议定书》 等基础上, 与其它国家一道, 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4 . 加大生态科技开发, 扩大国际合作和交流科学技术为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还构成生态文明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而且推动着生态化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 生态文明的形成必须发挥生态科技的重要作用。( 1)加大生态科技的开发和广泛应用。

 为此, 需要依据对生态环境复杂关系和变化规律以及对自然与社会之间复杂作用关系的科学认识, 避免错误的认识给生态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在发展生态高危领域科技时, 既要看到其经济价值, 又要预见其生态效果, 竭力控制有经济价值却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的科技成果在各行业中大规模滥用。其次, 通过开发和广泛应用绿色生产技术、 清洁生产技术等生态技术, 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改造, 从生产的源头来解决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对于已经造成的破坏, 应大力发展“补偿技术” , 也就是环境保护、 改造和恢复技术, 如固体废物和垃圾分类、净化处理技术, 大气污染净化处理技术, 工业和生活废水净化处理技术等。( 2)扩大生态科技国际合作和交流。

 由于生态问题的全球性特点, 使得世界各国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 不得不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

 虽然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和技术垄断, 依然阻碍着生态科技的全球应用, 但我们应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大力开发和广泛应用环保技术, 争取在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生态技术的同时, 广泛开展生态技术自主创新。

 特别是在一些高科技领域, 如以细胞工程、 基因工程等为基础的医学、 制药、 农业等产业和传统生物科技, 农、 林、 牧及其产品的育种、 种植、 保护、 提取、 加工等技术方面。

 作为国际合作的重点, 争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科技。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 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人类扬弃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中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行为, 而走向更高的绿色文明状态。

 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生态恶化的范围在扩大, 程度在加剧, 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与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

 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在工业文明中落后的中国, 在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 应走在世界的前列,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 资源、 生态环境相协调, 走出一条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参考文献:E 13陈墀成.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E M 3.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E 2- ]何怀宏. 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 M 3.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E 3- 1姬振海. 生态文明论[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E 4 3刘湘溶. 生态文明论[ M ].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53包庆德. 论生态存在于生态意识E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 3).o n th e P r o b le m s a n dC o u n te r m e a su r e s o f th e C o n str u c tio n o fth eE c o lo g ic a lC iv iliz a tio nL I NF a n( F u z h o uU n iv e r sity , F u z h o u350 10 8 , C h in a )A b str a c t:

 C o n te m p o r a r yh u m a nciv iliz a tio n isp r o g r e ssin gt oe c o lo g ic a l c iv iliz a tio n ; th ec o n str u c tio n o fe c o lo g ic a lc iv iliz a tio n o f h u m a nso c ie tyin c lu d e s a lla sp e c t so f so c ia l lif e. In o r d e r to str e n g th e ne c o lo g ic a lc o n str u c tio n , p r o te c tn a tu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a n de c o sy ste m s, m a in ta ine c o lo g ic a l sa f e tya n d e r a d ic a te th e tr a d i-tio n a l d r a w b a c k s o f civ iliz a tio n ’ S d e v e lo p m e n t, C h in ash o u ld b u ilda ne c o lo g ic a lciv iliz a tio n w ithC h in e sec h a r a c te r istic sm a in lyf r o me c o lo g ic a l a w a r e n e ss, e c o lo g ic a l e c o n o m y , e c o lo g ic a l sy stem , eco lo g ica l sc ie n c ea n dte c h n o lo g y .K e yw o r d s:

 e c o lo g ic a l a w a r e n e ssieco lo g ica l eco n o m y ; eco lo g ica lsy stem l eco lo g ica lscie n ce a n dte c h n o lo g y林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福建教育学...

篇八: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oc

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 年第 11 期生态文明建设:

 问题及对策思考生态文明 这一概念自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被提出 至今, 得到了 越来越多学者、专家以及政府官员的重视。

 生态文明的产生以及相关研究的兴起与现今人类文明 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当代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生态环境的困境是生态文明产生的现实背景, 而生态文明产生的思想来源则是在此背景之下对于人与自 然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和观念转化。

 了解并探究生态环境的困境以及原因, 对把握生态文明 兴起的必然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人类文明 发展的困 境及其生态化转变从古至今, 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即从自 给自 足的原始生产方式转变为以大规模工业化和机械化为特点的现代生产方式。

 自 工业革命以来, 这种生产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 前所未有的成绩。

 正如马克思所言: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1](p.277)但是, 这样的生产方式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 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 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这类问题的愈演愈烈, 人类文明的发展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恩格斯曾经提出 过警告: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 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2](p.383)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生态资源的必要性, 但是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却非常严峻。就拿我国而言,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 我国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就。

 但是, 由于粗放型增长方式以及偏重追求效率的生产模式, 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 356 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1 /3 以上;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 39.54 亿亩, 影响到 4 亿人口的生产生活; 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28%, 不少城市人口基本生活用 水难以得到保证; 全国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每年都有近 4 亿亩农田受到不同灾害的影响, 生态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3]发展的严重问题。翁志勇作者:

 翁志勇 ,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摘要] 人类社会的 文明 已经遇到 了 巨大的 挑战, 面 对全球性的 生态环境问 题, 只 有从社会文明 的 高 度, 通过转变工业社会的 生产 和消 费 方式, 才 能真正摆脱生态问 题的 困 境, 走上自 然与 社会相和谐的 可持续 发展的 文明 之路。与 过去相比, 我国 在生态环境保护以 及自 然资源 保护上取得了 一定的 成绩, 但是生态文明 建设的 形 势依然非常严 峻, 所面 临的 挑战依然十分巨大。从生态文明 产 生的 条件可以 看到 , 生态文明 是建立在对现代人与 自 然关系 重新思考的 基础上, 为 摆脱生态困 境并且实 现人类社会可持续 发展, 相对于原 始 、农业、工业文明 而提出 的 一个新的 文明 概念。

 在未来的 生态文明 建设过程中 , 人与 自 然的 和谐发展始终是主题和要求。[关键词] 生态文明 ; 可持续 发展; 人与 自 然; 和谐发展[中 图分类号] D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8273(2011)11-0032-0532--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 年第 11 期尽管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日 益蔓延是目前人类文明 发展过程中所碰到的最为突出 的现实困境之一, 也是目 前人与自 然关系尖锐对抗的主要表现。

 但从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来看,在过去比较长的时间内 , 人类仅仅是把这些问题当 作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外界因素和不利条件, 却没有从文明的高度去理解生态问题和生态危机, 也没有对文明的历史形态的变化予以思考。

 不过, 随着生态危机的不断深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 光集中到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 然关系之上。

 很多知名的学者通过对原有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的反思和批判逐步意识到, 只是将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种外生因素, 使用 传统的技术、经济等手段来解决是肯定不够的, 必须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对待生态环境问题, 转变原有的生态环境观。

 例如, 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 布朗就提出:

 “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姑且称之为 A 模式), 使世界走上了 导致经济衰退并且最终崩 溃的环境道路。

 如果我们的目 标是经济的持续进步, 就必—B 模式。

 ”[4](p.1)这也表明,须转向新的道路——想要正确处理人与自 然的关系, 就必须从人类文明 建设的高度去形成一种不但有利于自 然社会发展, 还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生态环境观, 而且通过这种新的环境观来帮助人们从人类文明 的推进规律上来认识生态文明 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二、生态危机引 发的思考与文明 道路的选择正如上文所言, 人类社会的文明已经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开始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和分析, 目的是为了摆脱困境并找到一条符合新时期、新条件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危机绝非单纯的人与自 然之间的相互冲突, 它还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矛盾在自 然领域的表现。

 因此, 想要全面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危机发生的原因, 就必须从人及其社会的整个领域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的来看,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经济原因是引 发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危机的直接物质动因。

 主要特征表现为超过自 然系统的物质承载力和系统自 身净化力的各种生产活动。

 正如恩格斯所言,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 身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p.2)因此, 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角 度而言,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不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影响自 然生态系统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 精神文化方面的原因是造成文明发展困境的重要因素。

 它主要包含价值观、发展观以及社会观等思想方面的因素。

 由于人类的思想以及理论会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因此在生态方面、特别是在生态危机的各种分析中, 无不涉及对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上层建筑原因的探讨。

 人类只有先转变已存在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改造传统的自 然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观, 即形成既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 才能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创造条件。

 最后, 社会原因在某种意义上加快了生态环境问题恶化的步伐。

 社会因素虽然没有直接产生破坏自 然系统的行为, 但是它们与生态危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生态学家巴里·康芒纳 就明 确指出 了 生态危机的 社会根源:“地球之所以被污染, 既不是因为人是某种特别肮脏的动物, 也不是因为我们的人口 太多了 。

 错误在于人类社会———在于社会用 来赢得、分配和使用那种由人类劳动从这个星球上的各种资源中所摄取来的财富的方式。

 ”[5](p.141)从上述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可以看出 ,引 发目 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因素并非是单一的, 也并非是某一个或者是某几个国家造成的。

 因此, 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只有通过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及统一行为才能够得以实现。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提出 生态危机的解决应当 是一个人类文明的创新和进步过程的重要原因。

 这一创新和进步的过程体现了 人类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重新审视以及文明 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问题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所选择的新的文明道路。33--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 年第 11 期只有从社会文明的高度, 从社会、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 通过转变工业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才能真正摆脱生态问题的困境, 走上自 然与社会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之路。三、我国 生态文明 面临的问 题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 成就的同时, 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日 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了 生态文明 建设的目 标和任务: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6](p.20)虽然, 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才刚刚起步, 但是社会各界都响应国家号召 , 投入了 巨大的人力、物力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努力加大生态保护的宣传, 提高对生态问题的关注程度, 为进一步巩固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总体而言, 与过去相比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自 然资源保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式依然非常严峻, 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巨大。第一, 缺乏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道德观。

 早在 2000 年的“世界环境日 ”前后,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教育部对当 时全国的公众生态意识进行了全面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和相关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生态价值观以及生态道德观缺失比较严重, 公众的生态意识有着较为明显的依赖政府的特征。

 虽然近几年来,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 益严重以及相关部门的不断宣传, 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 但是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仍旧屡禁不止。

 例如,杭州、 广州等主要城市在 10 年前就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管理, 以使一些不可回收、难以自 身降解的垃圾得到妥善处理。

 但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这样的环保措施却收效甚微。

 大多数人都觉得分类太麻烦, 在他们眼中只要将垃圾放入垃圾箱内就已经符合了保护环境的要求。正如杭州 市城管办固废监管中心的一位负 责人所言, 产生这样结果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全社会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不强”。①确实, 生态文明概念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 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价值和道德观, 不单需要政府部门的主导, 也需要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的努力。第二, 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影响了生态文明的发展。

 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以及自 然资源问题是不一样的。

 对于一个正处于城市化中期的新兴发展中大国而言, 需要大量的社会产品以及许多基础产业, 其中就包括一些需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有污染产品和有污染产业。

 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但是,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 我国庞大的经济规模就仿佛是有着巨大惯性的汽车, 改变行驶道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与此同时, 从国际分工的角 度来看, 中国仍处在国际产业链条的中低端, 以制造业为主。

 也就是说,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以产品出 口 为导向 的、以量取胜的粗放型经济和贸易增长方式到目 前为止还无法完全摆脱掉。

 另外, 我国经济始终保持较高速率的增长幅度, 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比较容易出 现对未来的需求预期过高从而导致当前投资过度的现象。

 正如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 进入重化工业高速发展阶段后, 产业链条加长, 中间需求环节(钢铁、机械等)、基础需求环节(能源等)对最终需求环节(汽车、住宅等)容易产生过高估计,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预期过高、投资过度的问题。[7]其中, 中间和基础需求环节恰恰是重化工业中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的环节。第三, 生态文明 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指标化”现象。

 一直以来,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始终是评价政府政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尺, 尽管近些年来绿色 GDP 的概念快速兴起, 各个地区开始转变了 原本以 GDP 为纲的发展战略, 不过某些地方还是坚持单纯将 GDP或者其他一些刚性指标作为发展的原动力, 导致了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增长率, 不惜以严重破坏当 地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 “突出 成①具体报道可以参考2010年3月 2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所做的报道。34--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 年第 11 期就”。

 这种指标化的做法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值得我们深思的是, 除了 在经济发展中出 现“指标化”、“一刀切”的现象, 在生态文明 的建设过程中 也出 现了 不少类似的 事件。

 例 如 ,2010 年 7 月 底, 为了完成当时国家所制定的节能减排目 标, 浙江、江苏、河北等省, 此起彼伏地掀起了节能减排大冲刺, 对“两高”行业开始大范围限电甚至断电。

 在“丝网之乡”河北省安平县, 不仅对工业限电, 居民、医院甚至交通信号灯也遭停电。①这样的行为非但没有对生态环境形成积极的影响, 反而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另外, 很多环境管理制度并不是将以人为本、 以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本作为其目 标, 而是以完成所要求的指标为目 标。

 例如, 目 前的空气监测制度一般以指定的较为常规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 而忽略了三类对人类身体危害最大的物质(毒害有机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

 造成的结果往往是, 尽管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 并且达到了 相关的目 标, 但是对人类本身而言却收效甚微。第四 , 相关配套制度还未完全形成, 监测与执法的力度以及透明度仍旧需要加强。

 虽然现在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 标和方向, 但是许多相关的配套措施还是停留在论证阶段, 并没有进入实际操作层面。

 在一些细节问题上, 甚至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例如, 对于能源可持续利用 有着直接影响的节能准入制度和落后产能退出制度等在不同地区就有着不同的标准。在法律制定方面, 各地区都推出了一些地方法规来保护生态环境, 但是在国家层面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依据。一直以来, 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就包含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但是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一直...

相关热词搜索: 对策 文明建设 生态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