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4篇

时间:2022-12-06 21:20:02  来源:网友投稿

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4篇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 关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rd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4篇,供大家参考。

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4篇

篇一: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和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红色旅游”,驻马店市老促会对全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红色资源基本概况 驻马店是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战歌,孕育了不朽的老区精神。众多的红色资源都承载着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承载着他们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承载着后人值得学习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物质类红色资源 驻马店市红色资源丰富,据调查统计,红色纪念场馆、名人烈士故居、革命遗址、革命烈士陵园(墓)、革命纪念地 253 处。红色文化资源在各县区都有分布。

 1.红色纪念场馆:

 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纪念馆,泌阳县焦竹园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新蔡县小李庄革命烈士纪念馆,遂平县豫中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西平县出山镇焦之纲革命纪念馆、祝王寨金刚寺战役纪念馆,驿城区蚁蜂镇宋冲革命村史馆、蚁蜂镇庞阁村史馆,共 10 处。

 2.名人烈士故居(旧居):

 驿城区杨靖宇将军故居、张家铎烈士故居、王国华(王老汉)故居、孔繁益烈士故居,确山县赵进先故居,泌阳县陈香斋烈士旧居、侯太俊烈士旧居、祁修文烈士故居,平舆县郭了凡烈士旧居,汝南县赖鹏烈士旧居、何伟旧居,上蔡县寇文谟烈士故居,新蔡县任芝铭故居,共 13 处。

 3.革命遗址:

 确山县刘店秋收起义旧址、确山县豫南抗日根据地(孤山冲)旧址、中共豫南特委确山傅楼联络站旧址、泌阳县红 25 军长征入境地、正阳县刘邓大军强渡汝河雷岗纪念地、驿城区水屯起义旧址、平舆县白塔寺农民武装暴动旧址、新蔡县今是中学旧址、汝南县韩庄惨案纪念地、遂平县红石崖新四军战地医院旧址等共 178 处。

 4.烈士陵园、烈士公墓:

 确山县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张九英烈士墓,泌阳县革命烈士陵园,平舆县革命烈士陵园,上蔡县革命烈士陵园,新蔡县革命烈士陵园,遂平县张店革命烈士陵园,汝南县革命烈士陵园、板店乡柴庄村无名烈士墓,西平县赵明林烈士墓,正阳县革命烈士陵园、田奉先烈士墓等共 52 处。

 (二)非物质类红色资源 全市非物质类红色资源 800 余件。其中,重要书籍 33 部,书信6 封,重要文章 139 篇,红色故事 53 个,图片 307 幅,回忆录 119篇,领导题词 20 余件、戏曲 6 部、影视作品 15 部。市档案馆深度挖掘档案文献背后的故事,精选展览了中央档案馆和省、市档案馆的400 余件档案文献。这些文献中,有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先辈的亲笔信、手稿。

 二、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情况 红色文化资源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画卷,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进的精神动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在挖掘、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红色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在红色资源保护方面,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十三五”期间,全市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方面共投入资金 5 亿多元,其中市财政争取上级资金544万元,市政府投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4.3亿元;

 正阳县投资雷岗战役红色教育培训基地项目 1937 万元;新蔡县在南湖公园建刘邓首长汉白玉雕塑及解放军抢渡汝河群体浮雕投资 860万元;汝南县建红星广场投资 2400 万元;确山县为修建孤山冲革命遗址群,争取中央资金 731 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 1054 万元。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对现存的红色资源进行了有力保护。大体可分为几个方面:一是保护良好的:竹沟革命纪念馆、竹沟革命烈士陵园、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等,其内部设施齐全,管理较为规范,内容比较翔实;二是保护较好的: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纪念馆、泌阳县焦竹园鄂豫边省委旧址、杨靖宇将军故居、遂平县豫中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等,有专人管理,基本设施较为齐全;三是保护一般的:确山县刘店秋收起义旧址、新蔡县小李庄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有纪念场馆,有碑亭设施,有展览板面,但无专门人员管理;还有一些红色旧址,如中共正阳县第一届县委旧址、遂平县嵖岈山职业学校旧址、上蔡县抗日青年训练班旧址等,仅有残垣断壁,或碑文介绍。

 (二)以文化人取得了明显成效 市委党史研究室先后编辑出版发行了《中共驻马店地区党史大事记》《驻马店红色经典》《驻马店党史人物》《驻马店红色故事选编》等;市老促会先后编辑出版了《奋进中的驻马店革命老区》《驻马店革命烈士传略》《驻马店老区村革命斗争史》等;杨靖宇研究会编辑出版了《杨靖宇纪念文集》《民族英雄杨靖宇年谱》等十多部图书;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了《红色竹沟》图书;天中晚报社编辑出版了《天中英烈》图书;各县区老促会分别编纂出版了《革命老区县发展史》;确山县、泌阳县、正阳县老促会分别出版了《红色记忆话确山》《确山竹沟小延安》《刘少奇与中原局》《彭雪枫将军在竹沟》《竹沟人物志》《红色焦竹园》《血战雷岗史实集》《正阳县红色故事选编》等红色读物。市作家协会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白马团长》《信仰开花的声音》《山河传》《王老汉传奇》《血雨腥风》等图书。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我市先后拍摄了电影《杨靖宇》《少年杨靖宇》、电视剧《杨靖宇在河南》,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拍摄了

 30 集电视连续剧《战将》;拍摄了纪录片《刘少奇的故事》《刘少奇军事生涯》《古树的红色记忆》等;创作了电视剧本《打铁花》;音乐剧《英雄杨靖宇》、歌曲《竹沟颂》《永远的竹沟》等;市老促会、杨靖宇研究会、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分别创办了《老区文艺》《杨靖宇将军》《红色文化通讯》杂志;市直有关部门先后举办了“传承红色基因 革命火种传递”活动、“红色歌曲”演唱比赛、红色书画、摄影作品展览、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竹沟精神”研讨会、“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胜利 70 周年”征文等活动,在以文化人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三)红色教育形成了浓厚氛围 市老促会会同市委党校、市教育局等部门组织开展了红色文化进党校、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等活动。各地普遍开展了走访慰问老兵,红色文化演讲会、故事会、笔会、报告会、座谈会等活动。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市老促会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报、短信、微信、微博等传媒开设相关专栏,开展了“革命老区行”集中采访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增强了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效果。同时,各级机关、学校、驻军等单位利用清明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家公祭日和国庆节等重要节日,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学生、官兵到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烈士牺牲地举行重温入党誓词、献花、祭奠活动,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红色文化主题党日活动等。

 (四)红色旅游形成了良好态势 1.红色旅游景点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市按照“突出重点、培育精品”的原则,不断加大红色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力度。近年来,先后完成了通往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博物馆等旅游景区公路建设项目,持续完善了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被誉为“小延安”的竹沟成为全国首批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孤山冲革命旧址群景区主体建设及公路工程已完成。泌阳县先后投资 700 多万元对焦竹园革命旧址、纪念广场、主展厅以及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

 施进行了改造提升。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博物馆先后投资 4200多万元,对旧址的办公主楼及附件设施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年,全市红色旅游累计接待游客人数突破 300 万人次。

 2.红色旅游景区创建步伐进一步加快。2010 年,竹沟革命纪念馆成功创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2013 年,鄂豫边革命纪念馆和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成功创建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竹沟革命纪念馆成功创建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2017 年,确山临时治安委员会旧址成功创建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年竹沟革命烈士陵园成功创建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全市红色景区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增强了红色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3.红色旅游区域合作进一步拓展。由驻马店市文广旅局倡议,鄂豫皖三省十三市旅游联盟在驻马店市嵖岈山温泉小镇举行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达成了《鄂豫皖三省十三市旅游联盟(嵖岈山)共识》,推出了以“体验红色之旅、感受自然风情”为主题的“红+绿”旅游线路,如将军故里游——嵖岈山、杨靖宇将军故居、薄山湖两日游;革命圣地游——确山国防教育园、“小延安”竹沟、铜山、铜山湖两日游;千里跃进游——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处、雷岗战斗发生地、信阳新县、湖北红安、安徽金寨等系列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三、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的问题与建议 (一)科学制定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规划 调研中发现,在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科学谋划不够的问题。各县区对辖区内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整体规划,处于各自为战和低层次开发状态;有的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随意翻建、改建,甚至形成破坏性开发等。

 为此,建议尽快编制《驻马店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要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22 年)的意见》,摸清红色资源底数,编写红色资源名录,归档建库,统筹规划各级各类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改建、扩建、重建、维修以及周边环境、道路交通、服务设施等,制订革命文

 物的征集、收集、整理、研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要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红色旅游产业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进行有机结合。制订规划要按照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规格管理、全方位开发的原则,坚持立足实际、梯次推进。对全市 250 多处红色遗址遗迹搞好分类及年度规划,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二)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针对有些革命遗址遗物面临消失,有些地方红色资源史料不全、史实不准、纪念场馆史料缺失、展示内容单薄等问题,建议加大对红色资源的普查和挖掘力度。

 1.对红色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市、县区要统一组织有关部门,抽调专门人员对红色资源进行实地考察、走访座谈、整理汇总、资料核对和研究分析,摸清辖区内红色资源的底数,并对其进行价值评估、等级认定、编辑整理,之后编印《驻马店红色资源图录》。

 2.对红色资源进行抢救性挖掘。健在的老将军、老战士、老党员、老干部是不同革命斗争时期的历史参与者、见证者,是活档案。应尽快走访,抓紧搜集、整理、抢救濒临消失的革命史料,搜集散存在社会上的红色文物。对新发现的红色遗址、遗迹要立牌存证,列入名录。对革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史料有出入、有争议的地方,要组织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考证和研讨。对经过普查新发现的红色资源,包括文物资料、歌谣、遗物等要认真整理、归档。

 3.建立红色资源档案数据库。根据红色资源普查情况,依托驻马店市图书馆或市档案馆,建立完整的驻马店市红色资源档案资料库、基础信息数据库。运用文字、影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我市每个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现状进行真实、详细、全面的记录和保存,形成能够在网络上获得较为全面、完整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交通信息和其他信息,打造网上驻马店市革命老区史料馆。此外,文广旅、党史研、史志、档案馆等部门要对红色资源实行资源互利、信息共享、开发并用。

 (三)强化红色资源保护措施 有些地方对现存红色资源疏于管理,保护意识淡薄;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不注重对红色资源的保护,监管措施不到位;一些红色遗址产权不清,随意拆除改建;有的红色遗址、遗迹损毁严重,若不及时维护,很可能会逐渐消失等。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大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

 1.提升政治站位。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保护红色资源就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理念,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摆上重要日程,强化责任担当。凡涉及革命文物保护的相关部门,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扛牢保护红色资源的政治责任。

 2.强化保护措施。革命文物保护管理部门要坚持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对濒临消失和损坏严重的红色资源要进行抢救性修缮;对原建筑尚存,且有较大历史价值的红色资源,要优先进行修缮;对损毁的红色资源,要做好修复保护;对无标志物的遗迹,相关部门要根据史志部门提供的资料做好立碑标志,详载红色史料;对已纳入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场馆或旧址,要做好提档升级工作。各县区要立足本地实际,建设好革命历史陈列馆、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以及红色文化主题公园、红色文化广场等。建议在驻马店市郊建立一所集革命烈士陵园、军人公墓、纪念广场为一体的英雄烈士纪念场所。近期要重点抓好中共豫南特委地下联络站旧址、刘店秋收起义纪念馆、遂平豫中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新蔡任芝铭故居等扩建、新建工作。有条件的重点革命老区乡村,可建设红色文化村史馆。

 3.完善相关保护制度。借鉴江西省赣州市、福建省宁德市等地的做法,建议由市人大常委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驻马店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明确红色资源的保护主体、保护标准、保护方法、管理主体、管理责任、管理等级以及开发利用中应遵循的原则,规定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监管、...

篇二: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

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县主要革命遗址共有 60 处,主要分布在环白荡湖的横埠、汤沟、藕山、会宫、浮山等乡镇,枞阳镇,三公山周边、钱桥镇等地也相对集中。目前纳入省保2 处(渡江指挥部、浮山中学“中大楼”),市保 3 处(章逐明、陈雪吾、黄彬烈士墓,另有李光炯墓、房秩五墓也是市保,属其他遗址),县保 1 处(渡江烈士纪念塔,指原在旗山小学附近的,不是现在的枞阳烈士陵园)。

  今年拟公布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安庆中心县委八县联席会议旧址、枞阳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活动旧址(章伯钧故居)、黄镇故居、三公山抗日活动旧址、桐南新四军抗日活动旧址、桐南游击中队中队部旧址、渡江战役枞阳起渡点、童长荣故居等。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红色文化遗址开发难度较大。我县红色文化遗址分布点多线散,很不集中,大多横跨几个乡镇,有些在深山老林里,集中连片开发利用难度大。

  (二)红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不够。红色文化景点内部展陈都十分简易,没有利用现代化声光电手段,讲解水平普遍不高,没有红色精神、红色故事、红色歌谣等红色文化衍生的产品,没有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品牌。

  (三)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短缺。我县没有设立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大多数红色文化遗址包括枞阳烈士陵园目前都不是县以上保护单位,没有得到及时修缮保护,破损严重。少数列入保护范围之内的红色文化遗址,每年的维修管理费用离实际需要差距很大,仅停留在“防止危房倒塌、补漏、加固”等敲敲打打的非专业水

 平上。

  (四)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缺乏。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是一项是特殊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目前,我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工作主要由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但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缺乏文物保护、遗址修复的专业人才。

  三、对策和建议

  全县上下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的要求,紧紧抓住枞阳获评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片区和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机遇,深入发掘我县红色文化内涵,认真做好红色历史研究、红色资源开发、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振兴等一系列工作,切实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此建议:

  (一)加强领导,夯实红色文化传承保护责任。建议成立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工作调度机制,把工作真正的抓起来、动起来。要按照“重要优先、抢救优先”的指导思想,科学编制县域红色旧址保护工作方案,及时抢救修缮章家大屋、黄镇故居、八县联席会议旧址等“摇摇欲坠、亟待保护”的重要红色旧址。要科学谋划红色旅游,列入全县“十四五”规划,将一个个重要的革命文物点,串成红色旅游线、红色旅游区。要将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纳入乡镇综合目标考核,明确各乡镇政府任务清单,借鉴“河长制”“林长制”成功经验,将各红色旧址保护“包点”到各级干部。

  (二)打造品牌,加大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力度。一是打造环白荡湖红色旅游圈。兴建环白荡湖公路,改变交通不便状况,把横埠、汤沟、藕山、会宫、浮山等红色旅游点串联起来,重建山镇桐南区抗日民主政府、桐南游击中队部、中共桐庐县委机关、浮山农民运动讲习所等红色遗址,修缮章逐明、张舜卿、张孟卿等烈

 士墓,环湖精心打造一批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二是重建重点红色文化遗址。选择中共桐城直属支部成立遗址、童长荣陈列馆(纪念馆)、八县联席会议旧址、育才小学平民教育促进会遗址等重点红色文化遗址进行重建,同时邀请省内外专家,组建专门的团队,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量身打造一批高品位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点。三是着力实施城乡红色提升工程。重点围绕三公山旅游、上码头建设、道路命名、雕塑设计等相关内容,进一步注入和突出城乡红色元素,使“红色基因、革命文化”体现在城乡建设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资政育人的积极作用。

  (三)紧跟时代,激发红色文化内生动力。一是枞阳红色文化要“有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红色历史纯粹的史实兴趣变淡,而生动感人的故事背后往往蕴含着红色精神,所以红色景区一味的枯燥说教已经满足不了需求,搜集整理红色故事成为当务之急,故事富有情节,能够打动人,往往一下子就让人记住了。二是枞阳红色文化要“有影像”。当前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场馆“声光电”基本普及,抖音等十分流行,而我县红色展馆内的小视频几乎为零,红色小视频制作亟待进行。三是枞阳红色文化要“有亮点”。景区打造要人性化服务,细节处理至关重要,如讲解员的服装、妆容、讲解情感深度等,好的细致服务就是景区的亮点。四是枞阳红色文化要“有乡土味”。要把地方文化融入到红色文化,如讲解员用黄梅戏唱红歌,用枞阳方言讲红色故事,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加强激励,建立红色文化传承保护长效机制。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增加红色文化人员编制,让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来参与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二是保障专项工作经费。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同时县财政每年要将革命烈士墓、县保单位维护所需经费列入预算,其经费随经济发展而增加。同

 时参照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做法,对红色经典进行绩效评价,实行一定财政补助,并逐年增加财政预算。

篇三: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

科学 社科论坛

 9 2019 年 年 2 2 月

 03 · 377 ·

 红色文化视域下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 —— 以浙江省为例

 陈星羽

 吴跃峰

  浙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革命遗址是不可再生资源,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革命遗址的内涵及其价值出发,在调研浙江省革命遗址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红色文化;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K8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6X(2019)03-0377-0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见》,这是国家首个专门针对革命文物的中央政策文件。由此可见,加强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1 革命遗址的内涵及其价值

 革命遗址主要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 28 年间留存下来的反映革命文化的遗址、遗迹等,包括一些重要革命纪念地、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等。革命遗址是珍贵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和利用好革命遗址,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革命遗址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每一处革命遗址就是一段革命历史的见证与载体,为后人研究近代中国革命、中国人民的奋斗、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

 革命遗址具有精神传承价值。现在安宁富足的生活,让革命时代的艰苦记忆逐渐远去,但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重拾革命精神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可以让现代的年轻人重温祖辈辛苦岁月,增强爱国爱党情怀。

 革命遗址具有经济发展价值。它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自 2004 年党中央号召发展红色旅游开始,国内红色文化旅游快速兴起并逐渐成为观光旅游业的一大热点,助力了乡村振兴,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 浙江省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红船从浙江起航,从浙江省党史研究室的《浙江省革命遗址普查报告》来看,全省革命遗址总数 2443 处,其中已经消失的革命遗址达 253 处,保护“比较差”的和“差”的两项达 648 处,加上“保护程度一般”的 526 处,达 1427处,占总数的 58%以上。由此可见,浙江革命遗址的保护形势已然十分严峻。为更好的了解革命遗址,课题组深入浙江11 地市,开展了走访和调研,共发放问卷 500 份,收回 485份。调研结果如下:

 2.1 部分遗址被自然损坏、人为破坏

 浙江省革命遗址多以木为原料,木易被环境侵蚀,有相当多的遗址处于危房状态,有的房梁断裂,屋顶倒塌。例如浙江温岭新河区委办公旧址、解放新河浙南游击队驻地和 21军 186 团驻地,因为白蚁侵蚀,成为危房,于 2009 年 7 月中旬被拆除。另外,城市化建设也给部分遗址带来了人为的破坏,许多革命遗址也已经被经济发展的脚步改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来的风貌。

 2.2 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水平参差不齐

 位于经济繁荣区,本身具有重大意义而被重点保护建设的革命遗址,例如嘉兴南湖的红船与南湖革命纪念馆,依靠政府的大力建设,保护利用良好,每年接待游客无数。但是,位于偏远地区的革命遗迹,周边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保护利用不尽如人意。比如杭州市富阳区的塔山烈士陵园除每年清明节外常年不对外开放,从外部情况来看,陵园外围栏破损严重,墙面剥落,周围垃圾遍布。

 2.3 遗址展示形式相对单一、深度不够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19.78%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旅游资源多以展馆、纪念馆等形式开放过于单调,许多革命遗址场馆陈列模式简单且雷同,表现手法无外乎文字、文物展示等几种基础表现手法,讲解及声光等多媒体布展辅助设施相对落后。有 47.8%的受访者认为去过的红色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效果一般以及很差。

 2.4 众多革命遗址鲜为人知

 从调研结果来看,63.74%的受访者在前往革命遗址之前所接触到的宣传极少,对遗址的内容与历史也只是有略微的了解,19.78%的受访者在前往革命遗址前对该遗址完全没有了解。例如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中共鸭兰村党支部旧址及中共西镇区委旧址常年极少有个人自发前往,大多都依赖党建活动、学校组织参观等方式,这都是宣传不到位的体现。

 3 浙江省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革命遗址缺乏有效管理保护机制

 根据浙江省革命遗址普查报告,全省的 2243 处革命遗址的所有权分布广,63.74%的革命遗址属国家、集体所有;属私人所有的 488 处,占全省总数 19.98%,其他占 16.3%。产权关系复杂,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保护机制,我省的革命遗址保护与开发难以统筹发展。革命遗址的使用单位有文物部门、企业、学校、部队、宗教、旅游、个人等多个单位,部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现象较为严重,甚至还有一些散布在乡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3.2 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提高了对革命遗址的重视程度,开始着力于红色文化认同的建设,但由于全省革命遗址数量众多,损毁严重,各地区经济情况各不相同维修,资金需求量大,特别是属私人所有的革命遗址,个人资金有限,长久维修遗址困难,更是需要政府的经费投入。

 3.3 革命遗址宣传力度不够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多数位于偏远区域的革命遗址知名度极低,大多仅限于被周围居民知晓,每年的游客中散客几乎没有,大多都是政府机关单位组织,学校组织前往参观学习。新登战役纪念馆一年的游客量竟然未超过 200 个,宣传力度远远不够,难以发挥作为一个革命遗址的价值及其作用。57.14%的受访者认为浙江省在保护与开发红色革命遗址过程中缺乏宣传,革命遗址知名度不够高。

 3.4 群众对于革命遗址的认知和实际参与保护利用存在落差

 问卷调查中发现,有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保护和利用革命遗址,但是在参观革命遗址的过程中,有七成受访者表示看到过有人“随地乱扔垃圾”;有 45.05%的受访者表示看到过有人“攀爬或骑坐在遗址上照相”;有四成的受访者表示看到过有人“在参观过程中进行戏虐的评论”;甚至还有人表示看到过有人随地大小便或者破坏、盗窃革命遗 (下转第 380 页)

 · 380 ·9 2019 年 年 2 2 月

 03 社科论坛

 社会科学

 益,保障警察执法权威。再具体操作中,可通过法律宣传教育,提升群众法律意识;依法严厉打击袭警犯罪,而且还需增强民警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3 正确对待四种关系,强化自身队伍建设

 由于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范围较广,事件处理较为复杂,而且参与处置的部门众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会导致事件的升级,因此基层公安机关应正确对待四种关系:一是明确和党委政府的关系,党委和政府是维稳工作第一责任主体,基层公安机关需按照党委政府指示坚决果断处置。二是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比如信访、综治等相关部门建立情报信息预警机制,与党委政府部门建立协调关系,共同努力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三是正确对待与上访群众的关系,做好群众工作,提高群众满意率,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四是理顺基层公安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提升基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效率。此外,基层公安机关应注重长效培训机制建设,强化自身素质的提升,从根本上提升基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素质。

 3.4 健全长效机制,完善媒体管理的基本应对策略

 一方面,建立预警机制,规范预警程序,主动利用社会力量,加强预警信息分析。构建现场处置机制,立足疏导、教育、劝解、平息,防止矛盾的激化。建立善后机制,针对事件发生的根源深入挖掘原因,深刻反省,进一步改进作风。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发达的媒体环境,应正确引导舆论,做好群体事件的媒介管理。要提早预防,构建事前媒体管理机制;要做到警媒互赢,构建事中媒体管理机制;还要做好善后工作,构建事后媒体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赵新彬.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困境及解决路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4. [2]方文.基层权力治理的困境及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以农村基层群体性事件为视角[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4 (4):102. [3]王郅强,文宏.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困境分析——以 H 县“84 元”事件为例[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0(5):5. [4]章杰.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困境与作用[J].天津法学,2018(1):100. [5]谢志强,吕鹏.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和应对困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3):13. [6]刘昆,侯亚莎.提高基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能力研究[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119.

 (上接第 377 页)

 址的陈列。这些行为与群众本身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落差,思想与行为不符。

 4 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4.1 形成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

 在充分认识革命遗址保护利用重要性与紧迫性的基础上,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开始,做好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规划、运作管理工作,形成长效的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机制。首先,要制定相关法规,规范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高群众对革命遗址保护的重视程度,提高各组织发展革命遗址的积极性。其次,需落实法律法规至各级,加强革命遗址的日常管理工作,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职责,避免多头管理。为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多渠道融资,明确革命遗址保护经费比例。最后,积极做好革命遗址的产权改革工作,明晰产权,明确责任。

 4.2 整合资源,走保护与 利用和谐发展之路

 首先,要提高认识。但由于长期以来的认识不足,保护资金严重缺乏,相关部门没有配合,以至保护不足,所以在遗产保护工作中,要不忘初心,坚持“保护为主,使用为辅”的原则,杜绝过于商业化的“开发”。其次,逐步整合革命遗址相关的史料信息并进行深入探索研究,摸清革命遗址文化资源现状,针对现状进行不同级别的保护与利用发展。在进行革命遗址普查时特别要注重原始资料与文物的征集。最后,发展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良好结合,既不可太过死板,也不可过度休闲娱乐而致使其失了“红色”。开创贴合实际、贴合群众的特色性红色旅游,使之成为新时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和促进革命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4.3 创新形式,弘扬与传承红色文化

 注重红色文化传承内容与形式契合。在年轻一代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出现走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一些景点甚至为了吸引游客,恶搞经典,对于纯娱乐化的现象要坚持杜绝。文化的传承发展应当具有创新性,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改进其传承与发展的方式。例如浙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开发浙江省红色手绘地图,利用手绘景点的新颖形式,加上 H5 微信网络传播,寓教于乐,宣传红色文化,深受广大群众喜欢。

 参考文献

 [1]戴彩虹.红色文化传承方式也要与时俱进[J].人民论坛,2017(30):3. [2]徐皎皎.扬州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的问题、成因和对策[J].企业导报,2011(18):230-231. [3]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浙江省革命遗址普查报告[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陈星羽,女,浙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017级服设 1 班学生。(杭州,310018)

 吴跃峰,男,浙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杭州,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课题“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研究”(LX2018Y160)和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项目“浙江省红色手绘地图”(19YB55)阶段研究成果。

篇四: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典型案例与经验启示

  贾亚丽 郑陶 安敏 摘 要: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中,江西省赣州市、陕西省延安市、山东省临沂市积累了许多可复制推广的做法和先进经验,主要表现为加强遗址遗迹资源的收集建档与研究利用、修缮基础设施、整合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制度建设、打造多元化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主体。

 Key: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整合资源;融合发展 :F592.3 :A 基金项目:2021 年度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项研究课题(WFSK2021062)。

 2021 年 7 月,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

 利用中,国内涌现出一批先进地区,积累了许多可复制推广的做法和先进经验,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切实可行的启示。

 赣州市又称赣南,地处江西省南部。赣州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共有革命遗址775 处,约占全国登记总数量的 2.3%,被誉为“红色故都”。赣州市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是共和国的摇篮,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是南方游击战的主阵地,是苏区精神的诞生地。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中,赣州市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工作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赣州市已经完成了 3 次文物普查,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数量、种类、保护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登记、整理、归档等,按照“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的“四有”工作体系,对已认定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细致管理[1]。赣州市还深入乡村,对重点红色村庄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走访老红军、烈士遗属等形式,搜集整理红色故事和红色村史,建立红色村史馆,为红色精神传承筑牢物质基础。

 (二)注重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制度建设 赣州市注重地方性法治建设,对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有效的补充。赣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的意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规划》(2014—2016 年)《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等制度和法规,对非文物类革命遗址的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三)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赣州市整合本地區相对比较集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与特色小镇建设、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研学旅游等结合,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整合散落的革命遗址遗迹,推出红色经典体验之旅、共和国摇篮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吸引全国游客前来参观[2]。以宁都县小布革命遗址群为依托,打造了宁都小布红色休闲旅游特色小镇,不但充分发挥了红色遗址的教育作用,也实现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保护革命遗址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延安地处陕西省北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有革命遗址445 处,珍藏文物近 7 万件,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在全国首屈一指,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方面,延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打造全国红色文化教育培训首选高地 延安构建大培训格局,实施红色文化教育培训重大文化建设项目。依托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市委党校、延安干部培训学院等公办骨干培训基地和广大社会培训机构,广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培训以研学旅游和红色文化体验为特色,培训机构根据游客的客源、年龄、停留时间、培训主题等要素,灵活调整课程设置方案,实现专题课、现场教学、微党课、红色故事会等教学形式的“菜单式”定制,串联延安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扩大红色教育培训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3]。

 (二)重视发展红色文化创意产业 延安把红色文化资源与新兴科技、文化创意等融合,挖掘延安文化、讲好延安故事、展示延安形象,增加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艺术美感。依托延安大学和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延安 5·23 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平台和桥儿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孵化培育文化创意企业。与陕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陕西旅游集团合作,策划推出了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大型陕北民歌史诗剧《延安颂》、大型实景演出《延安保卫战》、中国首部红色主题秀《延安延安》等一大批精品演出剧目,并已实现常态化演出,使全国各地的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延安精神。

 (三)大力开展红色旅游精准营销 延安从多角度发力,大力开展红色旅游营销,塑造红色旅游品牌。一方面,注重精准营销,深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有针对性地推介红色研学旅游产品,扩大延安红色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如延安市旅游局确立“我要去延安”的主题,组织景区、演出单位、新闻媒体、旅行社、酒店等机构,到呼和浩特、包头等地进行宣传推介,现场展示陕北民歌,展示延安的魅力;另一方面,加强与红色旅游城市的合作,与浙江嘉兴、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河北西柏坡、湖南韶山等地合作,推出省际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山东临沂被誉为华东“小延安”,是与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齐名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诞生了以沂蒙山六姐妹、沂蒙红嫂、沂蒙母亲为代表的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临沂市有革命遗址 234 处,革命文物 3 177 件(套),是大青山突围战、渊子崖保卫战、孟良崮战役的发生地,是《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等经典红色歌曲的诞生地。为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临沂市做出了以下努力。

 (一)建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机制

 临沂市重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机制的建立,制定了《临沂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全面摸排全市范围内的红色文化资源概况,摸清馆藏革命文物和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基本信息,公布了重点抗日战争遗址共 201 处、红色堡垒村(镇)85 处;出台了《临沂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成为全国首个对红色文化进行专项立法的地级市;颁布了《沂蒙老区红色精品线路建设规划》《临沂市推进红色文化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促进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二)推动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人文自然景观独特。临沂市依托红色资源,彰显沂蒙特色,大力推动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打造红色研学基地。临沂市评选了“全市十佳红色研学基地”,命名了一批“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蒙阴县孟良崮景区、华东野战军纪念馆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山东省天宇自然博物馆、王羲之故居等入选省级中小学研学基地,策划推出青少年研学游、重走沂蒙山红色游、沂蒙红色经典游、军事游等特色研学精品线路。另一方面,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临沂市策划推出“沂蒙人家”乡村旅游品牌,推动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沂南县青驼镇大冯家楼子村、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费县薛庄镇马头崖村等 16 个村庄入选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创建名单,红色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三)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要实现红色文化基因的赓续传承,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相关机构,而是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4]。一方面,在研学培训中广泛采用现场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形式,吸纳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的居民加入教学服务中,负责提供培训接待场

 地、提供午餐、出售土特产等,当地农民在参与过程中,耳濡目染红色文化,激发了心中的红色情感,同时也增加了收入,更加坚定地知党恩、跟党走[5]。另一方面,通过举办红色运动会、“小小红色讲解员”培训班、红色故事讲解大赛等活动,把红色沂蒙精神深入当地百姓心中,巩固红色文化传承的群众基础。

 (一)加强遗址遗迹资源的收集建档与研究利用 文物和文献资料的收集建档是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基础工程,要广泛开展红色文化资源普查,走访革命烈士遗属、专家、学者、民间收藏家等,加强遗址遗迹资源的发掘和保护。要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利用,依托党校、高校、红色场馆等研究资源,搭建专家智库,加强学术交流,形成研究合力,鼓励文艺创作,多渠道传播红色文化。

 (二)修缮基础设施、提高展陈水平,打造红色文化的展示窗口 大多数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都远离市区和交通要道,遗址遗迹自然留存,亟待抢救性保护。要实施遗址遗迹修复提升工程,视情况修缮或重建革命遗址。在建设展示场馆时,要抓住本地最具代表性的红色文化,建设特色纪念展馆,避免各地展馆展示内容大同小异的情况。要提高展陈水平,通过嵌入数字化、高科技等方式,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打造精品主题展馆,让静止的遗址遗迹“活”起来,增强红色文化精神的感染力和传播力[6]。探索实施红色文化资源“云”工程,依托互联网建设红色文化“云”博物馆。

 (三)整合红色资源,串联红色景点,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要统筹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加快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倍增效应。通过整合,把散落的红色文化资源串联成线,确立红色旅游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要地位,推出红色经典旅游线路,把分散的小景区整合成大景区。将“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融合,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风光游、历史文化游、生态康养游、休闲娱乐游等旅游形式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红色主题公园、红色特色村庄和特色小镇,提升红色旅游的综合竞争力。

 (四)打造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研学旅行基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资政育人的作用 筛选遗址遗迹丰富、基础设施较好的红色文化资源,依托市委党校、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等机构的教师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对共产党员和群众进行地方党史和市情教育。筛选红色文化深厚、交通便利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还原革命斗争中的艰难场景,增强教育培训或研学旅行的体验性,将红色景点与自然风光、民俗体验进行串联,增强教育培训或研学旅行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体制机制 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需要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一是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理顺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认定、保护管理和传承利用等相关事项,明确各级政府的保护责任。二是要解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多头管理的问题,成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办公室或类似机构,理顺管理体制,统筹协调相关工作,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与合作。三是要结合地方实际,对

 全市范围内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进行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城市的总体形象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遗址遗迹的具体保护利用方案等[7]。

 (六)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打造多元化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主体 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首先,地方政府负责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地方法规、规划配置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等。其次,文化和旅游相关企业负责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制定营销策略、传播红色文化精神、拓展当地就业渠道。再次,當地居民要提高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意识,学习传承当地红色文化精神,做好红色文化的宣传员。最后,鼓励中小学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红色文化传播,如邀请优秀共产党员、老红军讲述红色故事,邀请专家、学者讲述共产党的历史,编辑出版《红色故事会》,举办“小小红色讲解员”大赛等活动,让青少年学生通过听红色故事、读红色故事、讲红色故事,充分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1] 杨会清.关于“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调查:以瑞金市为中心[J].苏区研究,2015(4):119-125. [2] 陈金泉,王军力,黄颖敏.新时代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思考[J].老区建设,2020(16):77-83. [3] 顾玉林.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困境与出路:以达州为例[J].文化学刊,2020(12):105-108. [4] 王建军.关于红色资源挖掘与利用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区为例[J].理论建设,2020,36(6):100-106.

 [5] 罗眉,王东.四川民族地区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模式探索:基于两河口会议遗址保护与利用的调查[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0(1):5-11. [6] 刘晶.上海、广州、赣州红色革命遗址资源利用的经验启示[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9(6):51-54. [7] 孙卫春,苗芳.榆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研究[J].吕梁学院学报,2019,9(3):58-62.

 - - 全文完- -

相关热词搜索: 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 遗址 革命 红色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