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农村学校均衡发展亮点6篇

时间:2022-12-07 15:50:07  来源:网友投稿

农村学校均衡发展亮点6篇农村学校均衡发展亮点 全国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秀工作案例山西省晋中市:全市一盘棋  城乡一体化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辖1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学校均衡发展亮点6篇,供大家参考。

农村学校均衡发展亮点6篇

篇一:农村学校均衡发展亮点

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秀工作案例山西省晋中市:全市一盘棋  城乡一体化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辖11个县(区、市)、327万人口,义务教育学校903所。近年来,晋中市按照“全市一盘棋,城乡一体化”思路,整体设计了“四化两改三保证”均衡发展模式。“四化”即学校建设标准化、教师交流制度化、教育管理规范化、教学手段信息化; “两改”即改造薄弱学校、改革高中招生制度; “三保证”即保证贫困生不失学、保证学困生不流失、保证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一、实施“千校达标”工程。市委、市政府把“千校达标”工程作为市长工程、县长工程,先后投资31亿元实施了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薄弱初中建设工程、校舍安全工程,新改扩建学校近800所;投资8亿元实施了城区和县城学校扩容改造工程,新增学位2万多个;投资6亿元实施了标准化配套系列年活动;投资4亿元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工程。全市近5年投入近50亿元实现了校舍安全全覆盖,校舍标准化全覆盖,装备标准化全覆盖, “校校通”和“班班通”全覆盖。二、实施“万人交流”计划。晋中市有2.8万名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从2008年开始推进教师制度化交流工作。全市5年交流和公选校级领导1 300多人、教师1.5万人。三、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全部分配到校。晋中市从2001年开始,探索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办法,比例从5%逐步提高到100%。规定只有在片区内学校入学,并在该校建有学籍,连续3年在本校就读的初中应届生,才能享受下校指标。四、实行阳光招生和均衡编班。2009年开始,每年招生前,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招生方案,确定划片范围,制作划片示意图,并向社会公示。每年秋季开学前,对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生进行电脑派位、随机编班。河北省石家庄市:增加存量做加法  集团办学做乘法 石家庄市针对市区、山区、平原等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充分发挥市级统筹作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教育要素均衡协调配置,不断提升扩充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一、一加一乘,推动市区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扩充。一是做好加法,增加存量。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为抓手,强化项目推动,加大公办中小学新、改扩建力度。同时,严格落实《石家庄市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科学合理确定教育设施布局。仅2014年,市区就新建中、小学校24所,增加学位17 058个。二是做好乘法,盘活资源。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3个新城区面临由农村县向城区转型的实际,启动实施了新老城区及正定县教育一体化发展工作,通过建立学校联盟、校长教师交流、教科研互动、对口支援等形式,积极推进新老城区教育深度融合,整体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二、教育扶贫,促进山区教育跨越式发展。针对西部山区学校办学条件差、规模小、布局散、教育质量低等问题,从2011年开始,石家庄市实施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目前,工程已累计投入资金9.08亿元,新、改扩建的56所项目学校全部投用,累计转移安置学生41 132名。一是加强顶层政策设计。二是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就读。四是着力提升教学质量。三、政策倾斜,实现平原教育发展的良性突破。石家庄市积极探索教育改革新机制、新方法,突出均衡要素,合理配置资源,不断推动平原地区义务教育科学发展、均衡发展。一是着眼长远调整布局,积极实施学区化管理。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均衡配置物化资源。三是以均衡配置师资为重点,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2视界│2015·8专题荟萃

 上海市闵行区:扩大优质资源 各校特色发展近年来,闵行区区委、区政府持续提升政府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水平,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优质学校比例不断提高,一大批学校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均衡发展成效明显。一、引进培育并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闵行区通过整体引进、合作办学、一校多区、委托管理等形式,扩大优质资源规模,满足区域居民的优质教育需求,整体提升了区域教育品质。二、创新管理体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础教育统筹管理体制建设,充分发挥区、镇两级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各部门从人、财、物各方面为义务教育发展提供支持,优化城乡学校资源配置和教育环境,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因受教师编制制约,创新“纳民小学”管理机制,推行由镇政府委托、各镇资产公司举办的办学模式。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全体学生实行全免费。区政府加大经费投入,改善16所“纳民小学”办学条件,区教育局推进公办学校与纳民小学的结对帮扶,大大缩小了“纳民小学”与公办学校的差距。三、坚持育人为本,深化课堂教学改进。推进“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系统”项目,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改进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课堂教学改进研究,建立具有闵行特色的基于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和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坚持把“探索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和完善全面的质量标准,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四、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教育内生力。坚持15年整体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搭建“智慧传递”平台,把全区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小智慧汇聚、提炼、升华为推动区域教育发展的大智慧,实现了教育智慧的增值与共享,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激发了教育活力,促进了学校自主发展。江苏省泰州市:阶段式推进迈向高位均衡近年来,泰州市以促进教育公平为根本,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泰州特色的义务教育发展之路。一、实施三步走战略,阶段式推进,致力实现义务教育全域高位均衡。第一阶段,实现县域基本均衡。2014年,所有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认定,实现县域基本均衡目标。第二阶段,推进县域优质均衡。2014年底,靖江市、姜堰区通过江苏省首批“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验收,其他市(区)在迈向优质均衡的道路上也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三阶段,致力全域高位均衡。突破县域管理体制束缚,推进跨区域教育共同体;立足师资动态均衡目标,推行名师片管校用全市域走教制度;着眼师资队伍整体提升,开展教师市级平台全员培训;打造“泰微课”自主学习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市共享。二、坚持硬软件齐抓,融合型发展,进一步放大优质资源辐射带动效应。通过实施薄弱学校改造、推进现代化学校创建等,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通过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及推动名师送教走教,努力实现师资动态均衡。通过组建名校集团(共同体)、实行学区一体化、推进名校孵化、尝试跨区融合等举措,进一步放大名校资源效应。三、集聚三方面合力,创新性引领,有效激发教育主体内生发展活力。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政府层面做到规划布局到位、经费投入到位、师资配备到位、公平政策到位、督查考核到位。提升管理服务水平,部门层面推进学校管理标准化、教育评价多元化、教育教学信息化。激发内在发展活力,学校层面实施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优化、特色文化立校、特殊群体关爱。安徽省亳州市: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近年来,亳州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全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让更多孩子公平享受优质教育。一、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坚持每季度在一个县区召开一次学校标准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分组参观建设现场,互相交流学习,营造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严格评估验收,对创建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错位验收,确保创建工作不流于形式。同时拓宽资金渠道,明确乡镇党委、政府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职责,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共同抓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施23视界│2015·8专题荟萃

 实立德树人。推进课程、实践、文化、管理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认真落实学生守则,编制《养成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科研兴教。大力开展“县促片、片帮片、片扶校、校领区”的网络教研和片区教研模式改革,,深入开展“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同时致力于课题研究的开发。强化标准管理。力行《课程标准》,把开足开齐课程标准作为开学工作检查的重点内容。力行《管理标准》,将其作为对学校目标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三、在“破”字上下工夫,推进公平化建设。通过推进免试就近入学、狠抓保学控流工作、实施阳光招生考试,破解“择校入学”问题。通过统一教学行为、规范办学行为,破解“行为规范”问题。通过关注家庭困难学生、残疾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及随迁人员子女、留守学生,破解“特殊学生”问题。河南省新郑市: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形成教育合力近年来,新郑市坚持“均衡普惠和优质特色”两个重点,强力推进“四大工程”,努力探索“从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的初级均衡,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均衡,再到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之路。一、教育合力工程:教育均衡发展“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认真落实“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坚持政府主导,强化部门职责,完善督导机制,努力打造教育均衡发展的硬环境、大格局,全市上下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和教育合力。二、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教育资源配置“统筹协调、均衡达标”。按需撤并,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完善机制,切实加强经费保障。统筹师资,着力推进队伍建设。编制上力求“教育优先”,确保师资力量“够”。政策上力争“三个倾斜”,确保农村教师“稳”。管理上力促“专业发展”,确保队伍素质“高”。招生改革,引领学校规范发展。2011年实施十二年免费教育,减轻初中升学压力,区域内形成了办学条件基本相当、学生基本不择校的良好格局。三、共同体建设工程:交流共享让城乡教育“互帮互动、共同提升”。“云信息网络”促进城乡教育“探究”共享。在所有中小学和教学点全面使用“班班通”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融合,实现了城乡教师网络学习和网上教研“人人通”。校安工程,为学校标准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实施千所村小提升工程,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让农村孩子就近接受优质教育。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把对初中学校质量监测情况作为普通高中招生定向生指标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实施结对帮扶工程,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教育发展联盟。三、加 强 教 师 队 伍 建 设,促 进 师 资 均 衡 配置。“十二五”期间,对2 000名校长进行素质提升。“十二五”期间,计划培养3 000名市级教坛新星、1 000名市级骨干教师、1 0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600名市级特级教师。实施“义务教育学校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专项培训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为全市农村学校培训1 000名专职骨干音体美教师、3 000名兼职音体美教师。近5年来,全市每年补充教师近2 000人,并向紧缺学科和农村薄弱学校倾斜,优化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建立教师层级遴选机制,新招中小学教师一律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集镇学校缺编教师从农村学校遴选,城区学校缺编教师从集镇学校遴选,解决农村教师长期不能流动问题。江西省芦溪县:推进标准化法治化公平化建设近年来,芦溪县坚持教育强县战略,形成了政府主导、乡镇部门积极配合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和保障机制,基本实现了机会均等、条件一流、师资精湛、内涵优质的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一、在“管”字上下工夫,推进标准化建设。条件标准化。充分考虑区域内学生流动、人口出生和适龄人口变化等情况,着力解决镇区大班额突出和专用教室不足的矛盾,加大镇区学校扩容改造力度。校园建设体现育人功能,突出安全环保,反对奢侈浪费, “一校一品”文化建设特色明显。改善农村学校生活设施,着力解决宿舍拥挤、食堂简陋、厕所脏差等问题。资源数字化。在打造数字化校园的同时,实施网络教研,科学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相衔接的数字资源,探索以慕课方式推送资源。教育手段实现信息化,80%以上教师能实行电子备课、上课。队伍均衡化。继续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和培养机制,建立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实施“牵手育人”帮扶制度。二、在“办”字上下工夫,推进法治化建设。落24视界│2015·8专题荟萃

 平台,着力加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湖南省泸溪县:待遇职称倾斜确保教师扎根农村泸溪县是“老少边穷库”国家级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县,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持“三个倾斜”、实施“三大工程”、创新“三种模式”,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坚持“三个倾斜”,确保城乡师资水平均衡。一是调配机制上倾斜。推行中小学教师定岗招聘录用制度,将90%新进教师分配到农村任教;推行定期服务制度,每年选派100名乡镇中心完小教师到片村小锻炼,全县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到农村学校服务时间不少于一年。二是经济待遇上倾斜。坚持教师工资优先发放、福利待遇优先落实、培训奖励经费优先保障的“三优先”政策,确保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到位。三是政治待遇上倾斜。评优评奖、职称评审向农村教师倾斜,在评选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时,将80%的指标投放到农村学校。二、实施“三大工程”,确保城乡办学条件均衡。实施城镇学校班额均衡化工程,认真做好新建学校规划和城镇学校扩容提质。实施农村学校建设标准化工程,推进农村学校“除旧换新”。实施城乡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快城乡教育“三通两平台”建设。三、创新“三种模式”,确保城乡教育质量均衡。创新城...

篇二:农村学校均衡发展亮点

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纪实 特色亮点材料

  X,全旗总土地面积 X.X 平方公里,总人口 X.X 万,其中蒙古族人口 X 万。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X 所,教学点 X 个,特殊教育学校 X 所。在职专任教师 X 人,在校学生 X 人。

 近年来,X 旗委、政府立足国贫旗的现实条件,始终坚持教育优先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科教兴旗、人才强旗战略,各类教育呈现出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态势。

  统筹规划“绘”均衡

  教育是今天,也是明天;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由于我旗“两基”达标早,学校基础非常薄弱,办学条件相对滞后,虽然 X 年以来在国家校安工程、薄改工程等项目的支持下,学校基础能力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但对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

 针对全旗教育短板,旗委、政府登高望远,统筹谋划,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纳入全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把教育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和长远之策,围绕公平与质量两大主题,举全旗之力推进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全面优质品牌化建设。

 成立了 X 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构建了政府主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制定实施了 X 旗中小学达标提质工程建设三年规划,旗委、政府领导经常深入学校专题调研,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全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现实难题,推动教育政策优先出台,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师队伍优先保障。

 X 年 X 月,按照自治区总体安排,X 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时限由 X 年调整到 X 年。面对两年工程一年实施、两年经费一年投入的巨大压力,旗委、政府及时调整工作任务,制定出台了《X 旗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多次召开专题会、调度会、推进会,所有工程倒排工期,建立日报告、周调度制度,确保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工程、各项工作稳步、顺利推进。

  优化师资“促”均衡

 均衡教育的难点,在于因为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准的差异而造成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均衡。为均衡配置师资,制定了《推进县域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多措并举缩小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

 X 年以来,累计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充教师 X 名,X年计划再为农村牧区中小学补充教师 X 名。输血融入造血,

 近三年交流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副校长 X 名,交流教师 X 名。实施了《教师素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先后聘请 X 多位国内知名教育专家来 X 讲学,累计培训 X 多人次;先后与 X、天津、辽宁等地区的 X 多所优质中小学建立了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选派校长、骨干教师 X 多人次到合作校挂职锻炼或跟班学习;通过“双名工作室”、教育大讲堂、技能竞赛、送课下乡等途径和系列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积极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和工作待遇,投资 X 多万元建设教师周转宿舍 X.X 万平方米,全面落实农村牧区中小学教师工资补贴政策,在职称评聘、绩效工资、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农村牧区教师倾斜,激励教师扎根献身农村牧区教育。

 近年来,一个个专家学者型校长脱颖而出,一群群中青年教师茁壮成长,一批批优秀高校毕业生纷至沓来,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能进城能下乡的教师队伍正在为 X 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加大投入“保”均衡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能上学、上好学,我们千方百计办好每一所学校。近年来,旗委、政府坚持向教育倾斜的财政政策,健全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X—X 年教育经费实现了“三个增长”。

 同时,在地方财力异常紧张的条件下,旗委、政府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全力保障教育项目建设。X—X 年,全旗累计投入资金 X.X 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 X万多平方米,实施了教育城域网工程和教学点数字全覆盖工程。

 X 年,全旗投入近 X 亿元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学及教辅用房 X.X 万平方米,风雨操场等体育场馆 X 万平方米,为义务教育学校配备图书、多媒体、计算机、实验仪器和音体美卫生器材,全面实施了校园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工程。经过几年的建设,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一所所学校展露新颜,一道道风景熠熠生辉,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偏远山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环境。

 维护公平“享”均衡

 同在蓝天下,普爱惠万家。关爱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公正的优质教育,是义务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必然要求。

 X 旗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实行义务教育学生分区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和“阳光分班”制度,严格控制学校规模、班额,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和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就学并平

 等接受义务教育。认真贯彻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义务教育阶段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 X%以上。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完善了动态监测、普查登记和责任人制度,让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健康成长。

 认真落实助学政策,积极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保证每一名贫困人口子女不因贫失学、因贫辍学,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严格执行自治区课程计划,建立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管理、监测、举报和问责制度,严肃从教纪律,杜绝违规收费、乱办班、乱补课和有偿家教。

 积极开展每天一小时“阳光大课间”活动和“足球进校园”活动,小学、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均在 X%以上。依托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狠抓“三防”建设、制度建设和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安置转业退伍军人等途径为学校配备保安人员,营造了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公平公正的蓝天,也为 X 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提升质量“写”均衡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基本着眼点,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内容。X 旗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均衡,以创新促发展,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推动城乡学校优

 质特色发展。成立了 X 个区域教研联盟和 X 个义务教育联盟委员会,在教育教学、家校共建、教师专业化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广泛深入合作,实现城乡学校资源共享、成果共享。

 积极走“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以“X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等重大课题为引领,以“利用知识树说教材提高教师基本功”、“中小学课堂教学三级建模”等项目研究为支撑,以义务教育联盟、教改大课堂等为平台,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学科教学,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提高了教育质量。

 教化之本,始于学校,学校之名,在其文化。以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为目标,重点打造了绿色教育、书香校园、养成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 X 个校园文化特色品牌。坚持面向全体、立德树人,实施了“X 德育工程”,搭建了良好习惯培养、五项系列教育、五好活动等六大德育平台,大力加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建设和民族艺术教育,不仅全面提高了城乡学校的德育水平,而且彰显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无穷魅力。

 追求卓越“续”均衡

 “春催桃李千山秀,雨润芝兰万里香。”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X 旗教育硕果累累,先后荣获自治区特殊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实施“X 工程”先进旗县,

 通辽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教学质量均衡奖等诸多荣誉,被选定为自治区区域整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项目实验区;X 年全市课程改革现场会、X 年全区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工程现场会先后在我旗召开,全旗教育质量始终处于全市领先水平,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攀升。

 巍巍青龙山,滚滚教来河,见证着 X 旗教育的发展历史。X 教育承载着 X 万人民的赶超梦、崛起梦,站在新的起点。

 X 旗将以执着的信念和追求,以敢于担当的气魄和豪迈,推动 X 教育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篇三:农村学校均衡发展亮点

增效 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负增效 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山东省招远市教育体育局

 招远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是隶属于烟台市的县级市,土地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2009年财政总收入44.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8亿元,有“中国金都”的美誉。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93处,在校生7万多人,教职工6221名。其中,义务教育段学校82处,在校生5万多人。多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不动摇,在实现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以“减负增效”为抓手,充分发挥一评二挂管理机制的作用,以“减负增效”为抓手,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先后被授予全国教育督导先进集体、山东省农村教育先进市、山东省基础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招远教育工作的几个“亮点”:学生课业负担轻成功地解决了初中生辍学问题城乡学校差异小有效地消除了学生择校现象义务教育质量水平高12345

 布局调整 设备配备 师资配备 生源安排一、科学决策,统筹调配,努力实现城乡和校际间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

 布局调整2001-2009 年2010 年预计三年内撤并学校91处,扩建、新建学校处,扩建、新建学校15处 处计划拆除8 处,撤并13处全市校舍条件将达到更高的均衡与公平处全市校舍条件将达到更高的均衡与公平——稳步推进

 校校通先后投资4760多万,建立了招远市教育城域网,完成了“校校通”工程先后投资4760多万,建立了招远市教育城域网,完成了“校校通”工程班班通教师人手一机2009年投资2000多万,为首批38处学校所有教室配备了以短焦投影机和电子白板为主的高端“班班通”设备,为每位任课教师配备高标准计算机。2009年投资2000多万,为首批38处学校所有教室配备了以短焦投影机和电子白板为主的高端“班班通”设备,为每位任课教师配备高标准计算机。设备配备——同一标准资源共享

 招聘增员 城乡交流 结对互动坚持每年招聘增员90人左右,新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坚持开展城乡交流,建立了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制度。建立了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结对互动制度,加强城乡间、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师资配备——缩小差距

 坚持实行统一划片招生,学生全部就近入学,完全杜绝了不正当择校现象,距离近成为家长选择学校的唯一标准。原因:一是学校条件比较均衡,区域内不设置明星学校和窗口学校。二是我们的学籍管理制度非常严格,完全做到了学生的流动有序和规范。无择校现象生源安排——划片招生,就近入学

 二、坚持督导评估与中考招生的配套联动,保障了均衡发展的持续推进做到短期的均衡并不难,要想实现均衡的长期性、持续性,必须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实行几项制度配套联动,才能维持和发展均衡公平的局面。做到短期的均衡并不难,要想实现均衡的长期性、持续性,必须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实行几项制度配套联动,才能维持和发展均衡公平的局面。体会:

 一评二挂“评”“挂”配套联动学校评估高中招生指标分配评先树优作用:由升学竞争转变为办学水平的竞争

 学年初:修订标准学年末:终结性评估学年中:专项督导评估步骤

 标准重点:突出合格率优秀率体育达标实验技能办学方向 教学管理 办学条件 教育质量突出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突出开齐开足时间规范控制负担巩固率突出校舍改造实验设施电教设施

 评价方式:1.学校自评:上报自评报告2.督导复评:科室提供数据、查验资料、实地验证、调查问卷、分等赋分3.汇总结果,反馈学校

 指标分配公式:其中:

 是全市初中学校总数, 是第 个初中当年毕业生人数,是第 个初中当年的教育评估分, 是第 个初中的当年教育质量分, 是全市当年初中教育质量分总和, 是全市当年高中计划招生总数, 是第 个初中当年应分升高中名额。其中:

 是全市初中学校总数, 是第 个初中当年毕业生人数,是第 个初中当年的教育评估分, 是第 个初中的当年教育质量分, 是全市当年初中教育质量分总和, 是全市当年高中计划招生总数, 是第 个初中当年应分升高中名额。n i x i yiiiii i xy1i inixy= Ki k

 指标分配公式:初中获得升学名额 =初中本校教育质量分全市初中教育质量总分×全市高中计划招生总数※初中本校教育质量分 =本校教育评估分×毕业学生数※全市初中教育质量总分=全市初中教育质量分总和

 录取的依据与方法:招生指标百分之百分配不设最低录取分数线初中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学生基础素养评价结果

 一评二挂“评”“挂” 配套联动学校评估高中招生指标分配评先树优评挂配套:优点:

 一个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胜过任何行政命令。

 与评先树优挂与职称评定挂评学生与日常评价挂与中考录取挂(量化)评老师一评二挂的延伸:

 教育科研:差异教育、高效课堂提 效减 负机制约束、在校时间控制、作业控制三、用机制做保障减轻学生的课业和精神负担,靠课堂提效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信息技术:班班通电子白板、资源共享

 宏观调控:实现了区域内均衡发展机制运行:保障了均衡发展的持续控辍成功:落实了面向全体的目标落实常规: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负提效: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前行小结:

 四年级学生数学成绩校间差异占总体差异的比例0%2.0%14.0%4.0%6.0%8.0%10.0%12.0%5.6%11.8%山东省招远市 50 区县平均

 八年级学生数学成绩校间差异占总体差异的比例0%2.0%14.0%4.0%6.0%8.0%10.0%12.0%3.7%12.3%山东省招远市 50 区县平均

 学生课业负担轻学习或完成各科家庭作业的时间参加各种课外班的时间周末到学校补课周末上课外辅导班的情况睡眠时间

 四年级学生“学习或完成各学科的家庭作业”的时间0%20%40%60%80%100%0小时 1小时以内 1-2小时 2-3小时 3小时以上1.4%80.2%12.6%2.3% 3.5%

 八年级学生“学习或完成各学科的家庭作业”的时间0%10%20%30%40%50%0小时 1小时以内 1-2小时 2-3小时 3小时以上60%70%0.6%15.7%61.8%14.9%7.0%

 四年级学生周一至周五“参加各种课外班”的时间0%10%20%30%40%50%0小时 1小时以内 1-2小时 2-3小时 3小时以上60%70%71.4%19.5%4.3%1.4%3.4%80%

 八年级学生周一至周五“参加各种课外班”的时间0%10%20%30%40%50%0小时 1小时以内 1-2小时 2-3小时 3小时以上60%70%89.0%7.0%2.8%0.6% 0.6%80%90%100%

 四年级学生周末到学校补课的情况0%10%20%30%40%50%没有 1-2小时 2-4小时 4-6小时 6小时以上60%70%89.2%7.3%2.3%0.6% 0.6%80%90%100%

 八年级学生周末到学校补课的情况0%20%40%没有 1-2小时 2-4小时 4-6小时 6小时以上60%98.3%0.8% 0.8%0.0% 0.0%80%100%120%

 四年级学生周末上课外辅导班的情况0%10%20%90%30%40%没有 1-2小时 2-4小时 4-6小时 6小时以上50%60%80.3%8.4% 5.5%2.6% 3.2%70%80%

 八年级学生周末上课外辅导班的情况0%20%100%40%没有 1-2小时 2-4小时 4-6小时 6小时以上60%91.8%3.9%2.0%0.6% 1.7%80%

 四年级学生的睡眠时间0%10%20%30%40%8小时以下 8-9小时 9-10小时 10小时及以上50%60%0.0%2.2%35.3%62.6%70%

 八年级学生的睡眠时间0%10%20%30%40%7小时以下 7-8小时 8-9小时 9小时及以上50%60%1.4%10.4%34.8%53.4%

 四年级学生数学成绩的分布招远市四年级50区县四年级250 350 450 550 650 750300 500 700422.3 573723.6

 八年级学生数学成绩的分布招远市四年级50区县四年级250 350 450 550 650 750300 500 700383.9 565.4 746.8

 四年级学生在数学各水平上的比例0%10%20%30%40%50%水平Ⅰ 水平Ⅱ 水平Ⅲ 水平Ⅳ60%70%2.0%16.2%7.3%24.1%29.1%28.5%61.6%31.2%招远市四年级 50区县四年级

 八年级学生在数学各水平上的比例0%10%20%30%40%50%60%水平Ⅰ 水平Ⅱ 水平Ⅲ 水平Ⅳ招远市八年级 50区县八年级29.4%54.9%23.5%24.9%24.2%12.9%22.8%7.3%

 内容 评价数学成绩高 ★★★★★喜欢数学的比例高 ★★★★课业负担轻 ★★★★数学成绩学生总体差异小 ★★★★★数学成绩校间差异占总体差异的比例低 ★★★★★教师压力小 ★父母对教育支持程序高 ★★★★四年级综合印象

 八年级综合印象内容 评价数学成绩高 ★★★★★喜欢数学的比例高 ★★★★★课业负担轻 ★★★★数学成绩学生总体差异小 ★★数学成绩校间差异占总体差异的比例低 ★★★★★教师压力小 ★★★★父母对教育支持程序高 ★★

篇四:农村学校均衡发展亮点

农村 办学特色绽亮点 ,

 推动马家一中 和谐促发展

 ——注重细节,厚积薄发 第一部分

 学校基本情况

 安阳县马家乡第一初级中学位于马家乡府前路 5 号。学校始建于 1960年,学校占地面积 17251 平方米,校舍总建筑积 35410 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 12 个,在校学生 536 人。专任教师 50 名,市学科带头人 2 名,市级骨干教师 7 名,县级骨干教师 9 人.

 办校以来,学校以“育人至上,发展为本”为奋斗目标,以“让每个学生都愉快学习,让每个教师都积极发展”为办学理念,秉承建校优良传统,一路奋进,一路欢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农村留守流动生示范家长学校、县级优秀生源学校、县级文明单位、县先进集体、县级卫生保健工作达标优秀学校、德育达标学校、县级课改研讨活动先进集体、队建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县级活动优秀组织奖等。

 第二部分

 学校工作的创新和特色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学校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结合学校的实际,如何把小学校做大、做强,是一中的领导班子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以小见大、注重细节;以小成大、厚积薄发,便成为了一中打造和谐校园的重大举措。学校确立了“优美的学校环境,优良的教师队伍,优秀的教育质量”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集思广益、众志成城”的治校方略,确立了“德智双全、身心两健”的培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小环境,大规划

 “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净化环境引领人的心灵美化。一中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育人渠道和隐性课程,注重营造健康向上,活跃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秉承“以小见大胜面面俱到”的思想,做到主题突出,大小互融,让校园本身成为一本活教材,充分体现“学校无小事,处处要育人”的思想。

 (一)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和谐校园的根本 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校园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学校面积虽然不大,但各种花草树木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校园景线。粉白相间的教学楼让人心生暖意,教学楼内外盛开的鲜花,教室窗外令人沉醉的绿意,不仅能给人以美的陶冶,也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二)师生创造的人文环境给予人无限的启迪 让墙壁说话,让提示伴随学生,师生自主创造的人文环境给予人们人无限的启迪。走进校园,由学校美术教师绘制的“树下的孩子”,既体现了学校全员育人的思想,又展示了美术教师的才能。

 步入教学楼,可以看到每一楼层都被装饰成着以“爱”为主线的艺术殿堂。一 楼以“美丽校园我的家”为主题,二楼是以“我们马家好地方”为主线,三楼是以“大好河山”为重点,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独具匠心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学校的美丽、家乡的富饶和祖国的强大,潜移默化地激起师生奋发向上的情感。

 每个班级的自身阵地建设更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有的班级科技小展台上的作品令人惊叹,有的班级手抄小报令人耳目一新,有的班专设了作

 业展台,有的班开辟了特色园地……每个教室都洋溢着个性的光辉。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提示牌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这些由德育处向学生征集的校园温馨提示语无言地提示着学生的一言一行。整个校园布臵和谐统一,浑然一体,每一个角落都尽可能地发挥着教育功能,形成了浓郁的育人氛围。

 二、小举措,大收效

 工作中没有小事,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一中注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不放松任何一处教育的契机,从一点一滴抓起,做到以大入小,真正把构建和谐校园落到了实处。

 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动校园和谐发展。特色学校创建必须着眼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在促进师生优化发展上找出路,形成和发展师生的个性。

  ——以爱育爱,铸就师魂。

 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师德之魂。“微笑的你真美、乐学的你真好,健康的你真棒”是一中教师的立教之本,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流失”是一中的立校之本。学校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情意,与家长之间建立携手同心的同志情意。虽然学校生源极不均衡,多为流动人口子女但学校从自身建设抓起,着重加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注重师资的培养。学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2 人,主管德育工作的德育主任、班主任经培训后成为兼职心理教师。二是加强硬件建设。建立了宽敞、明亮,温馨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舒适的咨询环境,开办咨询信箱,运用谈话、观察、测试访谈、跟踪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三是延伸心理教育。在每个班级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专职教师授

 课,与家长及时沟通,拓宽学校教育的渠道。教师们用行动播洒爱,用爱心浇灌着孩子的心田,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养成教育,陶冶情操。

 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一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良好思想德的养成教育。

 一是明确要求,加强评估。学校确定以“养成教育”作为校级德育研究课题,从学生的卫生习惯、文明礼貌、校内外言行等方面进行研究,着重对学生进行以文明礼仪为重点的养成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文明行为规范的重要场所。采用了发现问题随时讲、严重问题专题讲、具体活动具体讲、难点问题反复讲、确定专题学生讲、寻找典型充分讲、创设情景学生讲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是注重宣传,常抓不懈。学校通过红领巾广播站、红旗下的讲话等有效载体,在学生中大力倡导“走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从细节入手,将学生的行为表现与“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以及文明班级的评选挂钩,大力开展争创“文明言行示范班级”、“文明言行示范生”等创先争优活动。对学生的评价力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赏识学生,指导学生发现自我、赏识自我、树立自信、积极进取。

 三是规范管理,自我约束。学校把养成教育与师德建设结合起来,教育广大教职工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处处做学生的楷模。班主任做好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工作,班干部要主动接受同学的监督,使班干部成为班集体的骨干力量。同时学校还制定了教师值周、学生会成员值周,班干部值岗

 制度,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常抓不懈的常规养成教育,使得全体学生在校园中活动相互礼让、秩序井然。

 ——加大教学工作力度。大力推进素质教学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马家一中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把平时的教研活动、课题研究、兄弟学校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校内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学校教师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资源共享,始终坚持每学期一次的年级组轮听课,家长开放周,骨干教师教研引路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本研讨、校内互动等教研活动。

 二是以每年十月份的“普通话宣传月”为抓手,以“人人都讲普通话,处处盛开文明花”为主题,采取升国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全部用普通话进行,师生间用普通话问候,在校内开展一系列的普通话表竞赛活动,在全校营造出“我爱普通话”的浓厚学习氛围。在教学一体化强有力的推动下, 班主任之间相互沟通,定期探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班务管理的方法、个性化教育艺术等,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更促进了一体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推动了马家一中教育的进程。几年来,学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大赛,次次获奖,学校被评为普通话教学先进集体,2014 年 10 月,县政协调研了学校的“普通话”教学开展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

 ——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校园和谐的桥梁。

 学校定期组织拔河比赛、看电影、庆祝元旦、教师节联谊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教师的交流。学校的各项工作连创佳绩,和谐团结之花盛开在每位教师的心中。

  三、小步伐,大跨度

 一中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以点带面,见微知著,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出发,扎实做好队伍建设和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一)立足校本促教师成长

 一中以“抓两头、带全员、促均衡”为策略,打造教师队伍。学校教师队伍中 55%以上是青年教师。为了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学校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以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为突破口,开发现有的教育资源来盘活存量,对新教师提出“一年出样、二年象样、三年榜样”的要求,对骨干教师提出要成为“师德榜样、学科榜样、科研榜样”的目标,通过多种渠道给他们压担子,促其成熟。

 ------组织通识培训,为教师提供理论提升的机会。

 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集中培训和跟综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引导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以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为重点,邀请县教研中心的专家来校做讲座,中层以上领导定期与教师进行交流、对话、研讨,解决教师在教学实际中的困惑。学校制定了“认识统一、工作同步、标准一致”的工作思路,高举和谐团结旗臶,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搭建 师生共同进步成长的平台。

 ------加大自培力度,为教师提供自我学习的空间。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了“压担子”、“搭台子”、“选苗子”的途径,锻造教师队伍的梯队,形成校内“优势专家群体”,由校内各学科的优秀教师滚动开设组内教学交流,抛砖引玉,为其他教师提供活生生的教学解剖案例分析。把教研组建设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并结合研究实践,摸索总结出以下几种自培模式:“训练—展示—验收”(教学基本功),“学习—探

 究—提升”(教育教学理论),“自研—总结—交流”(教科研活动),“观摩—研讨—反思”(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真正把教研组看作是施展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把教研活动看作是有效促进自己专业成长、实现价值目标的载体。

 -----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两人上一课”,为教师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坚持“从大处着眼(教育教学理念),小处着手(问题切入口)”的原则,使研究活动逐渐形成“主题化”、“系列化”的良好局面。课前,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引发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进行深度思考的教学例子, 通过“互动式”、“参与式”、“实战式”等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校本教研活动模式的演练,促进 教育教学水平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二)整合资源促均衡发展 -----与兄弟学校手拉手交流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组织教师积极与兄弟学校教师集体研讨、交流,结对子教师不定时、不定期交流,教师们之间互相学习,每学期要求交流不少于 6 次,并多次组织研讨课、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以教师的一支独秀带动学校的“春色满园”。从实践入手,采取普遍提高,重点培养的方法,即“先进入、先领会、再发展”,送区级、校级骨干教师外出深入学习,再请她们来培训其他教师,以实现资源共享。

  四 、 小评价,大决心

 “我们全家人对你校周小涛同学孝敬老人的行为非常敬佩,也非常感谢。衷心感谢优秀的一中领导及八年级四班的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感谢您们培养了这么优秀的学生,谢谢!”“我感谢培养出这种良好作风的学校领导和全体老师,因为你们的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你们为建设家乡做出了有效的贡献”……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送到了学校,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老百姓对学校教育寄予的厚望,更传递着学校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随着我校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我们相信,马家乡第一初级中学一定会继续稳扎稳打、开拓奋进、均衡发展,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篇五:农村学校均衡发展亮点

村寄宿制学校成为教育的又本刊特约评论员_ _ ・●- _ —・一是占◆■■◆邹联克、 罗忠勇、 任世晟三位同志历时近三年撰写了调研报告《贵州省寄宿制初级中学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

 他们在繁忙工作之余, 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查阅文件资料到动笔撰写, 两历寒暑, 三易其稿, 终告成功。应该说, 这是一篇精心撰写的成功之作。

 恰逢此时, 省政府即将启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 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 全面解决农村学生住宿难、 吃饭难的问题。

 这一科研项目的完成, 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三年攻坚工程” 及时提供了基层实情和决策参考, 其价值非同一般。规模是效益的前提, 没有规模, 效益也就无从谈起。

 我省广大农村山高坡陡、 交通不便、 居住分散、 校点分散,教育资资金投入分散, 师资分散, 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提升缓慢。

 由于路途遥远, 学校又无食宿条件, 一些走读生每天往返少则几公里, 多则十几公里, 求学路途艰辛, 既不利于学生学习, 也不利于学校管理。

 建设寄宿制学校,改变农村分散的教育布局, 让学生集中到生活设施齐全、 师资水平较高的寄宿制学校接受教育, 可以得到更全面直接的关爱和呵护, 学到更多的东西, 不仅是巩固“两基” 成果的需要, 也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和城镇化进程, 有利于综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还有利于整体规划城乡教育,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优化农村学校布局, 整合教育资源, 建好办好寄宿制学校, 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从而促进农村教育全面、 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农村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寄宿制学校是否能健康发展, 关键在于管理。

 近些年我省寄宿制学校建设如雨后春笋, 遍布全省各地, 学生寄宿率逐年提高。

 如何管理好寄宿制学校, 让学生“进得来、 留得住、 生活好、 学得好” 成了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贵州省寄宿制初级中学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指出, 我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

 作者用详实的调查数据将当前寄宿制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一阐述, 并分析指出其根本的矛盾是投入不足延伸出来的建设不配套、 政策不配套、 人员不配套等问题, 此外还有观念落后、 方法陈旧等问题。

 一些地方先行先试, 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 逐步从以人管人向制度管人转变, 从宏观管理向微观管理转变, 从细节抓起, 狠抓养成教育:

 被褥折叠成一条线、 毛巾挂成一条线、 碗筷放成一条线、 洗漱用具摆成一条线、 鞋子摆成一条线、 床上用品放成一条线……这是很多寄宿制学校学生寝室管理的真实写照。

 学生自主管理, 自己动手布置寝室, 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 既锻炼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又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 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使很多教育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如何改进我省寄宿制学校管理?《贵州省寄宿制初级中学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用四个“必须” 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即:

 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大力度, 政策瓶颈必须根本破解, 思想观念必须彻底转变, 内涵发展必须实现突破。

 四个“必须”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当前, 寄宿制学校宿舍、 食堂等生活配套设施还比较薄弱, 要按照一次规划、 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建设, 保证学生寄宿所需要的宿舍, 并同步建设学生食堂、 澡堂、 室内厕所等配套设施。

 为稳定教师队伍, 让教师扎根农村教育, 要优先为寄宿制学校建设教师周转宿舍。

 寄宿制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 必须有一支专业的后勤队伍为寄宿的学生提供良好、 周到的服务, 政府要为寄宿制学校增加安保、 校医、 宿管和食堂工勤等后勤人员编制, 定岗定员, 解决好编制和经费问题。

 同时, 在校长选聘、 经费筹措、 临时用工、 医疗救助等方面妥创新体制机制, 保证寄宿制学校的正常运转。精细化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精细化管理强调将工作做细、 做精, 核心是以人为本。

 寄宿制学校有很强的特殊性, 学生在校时闻长, 学校对待学生要富于爱心, 用力、 用情、 用心将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做细、 做到位, 使所有寄宿学生在学校学得专心、 吃得放心、 住得舒心、 玩得开心, 让家长放心, 让学生在温馨、 和谐、 安宁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省委、 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随着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全面铺开和学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寄宿制学校必将成为农村教育的又一亮点。( 本文作者系贵州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鄣小建)1万方数据

篇六:农村学校均衡发展亮点

县优化城乡学校布局促进教育事业

 均衡发展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全县学校布局规划、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配备等情况,5 月下旬,由县政协分管领导带队,组织县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县政协办公室、县教育局相关人员及部分县政协委员,采取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的方式,先后深入 XX 小学等 13 所学校,对“优化城乡学校布局,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视察。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动情况,多方争取项目资金,不断改善城乡办学条件,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妥推进

 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城乡学校布局渐趋合理,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育事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日趋合理。按照“均衡性、人本性、规范性、适度超前性”的原则,科学研判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区学龄人口增长等因素,先后 3 次组织实施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新建 XX 三中、XX 四中、第三小学、特教学校,完成 XX 二中、中街小学改扩建,缓解了城区“大班额”问题。稳步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XX 年以来,新增小学 1 所、撤并 1 所,新增小学教学点 1 个、撤并 7 个,撤并初级中学 1 所、民办完全中学 1 所,改办 2 所九年制学校为完全小学、2 所初级中学为九年制学校。制定《XX 县中小学闲置校产处置管理实施意见》,对布局调整后闲置校产进行妥善处置管理、盘活利用,发挥了闲置教育资源应有效益。

 二是着眼补齐短板,办学条件全面改善。依托全面改薄项目,累计投入项目资金 X 万元,新建改扩建校舍 X 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 X 万平方米,修建围墙 X 米,硬化校园 X万平方米,创设了良好的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为重点,投资 X 万元,实施薄改与能力提升项目 X 个,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全部就近入学。持续加大教学设施、音体美教学器材配备力度,配

 套各类设备 X 多套,全覆盖配备义务教育“班班通”,进一步提升了办学层次。加大高中学校活动室、功能室、操场、实验室等设施配套完善,高标准建成高平中学、XX 三中运动场 1.7 万平方米,学校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三是建强教师队伍,师资 配置更加均衡。按照“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精准补充”的原则,近三年累计公开招录补充教师 X 名,引进紧缺型人才 X 名,缓解了部分学科专任教师不足的问题。组织 X 多名教师赴潍坊、天津、杭州、广州等教育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开阔视野,邀请全国知名院校校长、专家来泾宣讲培训、示范讲课、交流研讨,大力实施 “名师工程” “青蓝工程”,积极培育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完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在职称晋升、评优选模等方面,优先向贫困村教师倾斜,激发乡村教师工作热情。采取挂职锻炼、交流任教等方式,推动教师在县乡之间、校际之间流动,盘活教师资源,促进教师均衡配置。

 四是持续加大投入,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按照“中心辐射,大村独建,小村附设”的总体思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先后新建、改扩建幼儿园 120 多所,全县幼儿园总量达到 X所,其中公办园 X 所,实现了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持续扩充城区学前教育资源,新建县第四幼儿园,移交投用

 县第三、第五、第六幼儿园,缓解了城区“入园难”“大班额”问题。高度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投资 X 万元,新建、改造日托制幼儿园 X 所,全县 3000 多名幼儿享受“两餐一点加午休”的日托制教育。加强幼儿师资建设,采取公开招聘和从中小学转岗相结合的方式,大力补充学前教育师资,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幼师队伍专业水平,促进了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是学校布局不尽合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家长追求优质教育资源择校就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就读,城区学龄人口逐年增加,学校规模、分布与生源增长态势不相适应,城区小学生均教育资源严重不足,XX 二中班额较大,XX 四中学位空置,校际之间配置不均衡。农村生源锐减,学校规模萎缩,根据 XX 年年报统计,全县农村小学 X 所,教学点 X 个,其中学生数百人以上仅 X 所,学生数 X 人以下小学 X 所,10 人及以下的“麻雀”小学 X 所,“空壳”学校 30 所,教育教学资源严重浪费。

 二是城乡校际之间差距明显。城区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乡镇中心校与村校教学点之间,在教育理念、管理水平、硬件设施、师资队伍、教研教改、

 教育质量等方面差距较大,导致择校、择班,“乡村弱”和“城镇挤”的问题愈发明显。

 三是师资力量配置不够均衡。由于城乡办学条件差异,农村优秀年轻教师普遍向城区流动,造成部分农村学校教师老化,难以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加之农村中小学缺乏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英语等学科专任教师,师资力量不均衡;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普遍缺少校医、心理健康教师、营养改善计划及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

 四是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受规划条件、人口流动影响,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城区 X 所幼儿园只能容纳 X 名幼儿,而目前在园幼儿 X 名,入园难、大班额的现象突出。幼儿园专任教师严重不足,全县在园幼儿 X 名,专任教师只有X 名,按 1:10 的师幼比还短缺专任教师 400 多名。随着农村日托制幼儿园的实施,保育员严重短缺,原有幼儿园专任教师既保教又保育,容易造成监管缺失。

 三、对策建议 1. 突出规划引领,持续优化学校布局。按照“合理布局、均衡发展、适度超前、够用适用”的原则,综合考虑城区规划、常住人口规模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的数量、分布和增长趋势等因素,进一步优化调整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

 局规划,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新建与优质学校改扩建工程,在城区规划建设第四小学,缩小 XX 二中招生范围,扩大 XX四中生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合并吴家水泉小学与东街小学、土窝子小学与中街小学,分校区教学,扩大城区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加强学区寄宿制中心小学配套建设,综合考虑交通条件、生源情况、办学效益等因素,稳妥推进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小规模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妥善利用闲置校园校舍,严格规范权属确认、用途变更、资产处置等程序,盘活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使用效益。

 2. 坚持普惠健康,不断规范学前教育。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在城区新建一批公办园,积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相关规定,加快推进配套幼儿园移交工作,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办园,持续扩大城区学前教育资源总量,逐步解决“入园难”问题。提升农村幼儿园办园质量,强化教具、玩具、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等设施配备,加快推进日托制幼儿园建设,完善幼儿师资补充机制,加大选调和公开招聘力度,每年为全县公办幼儿园公开补充 80—100 名专业师资,保障幼儿教师在进修培训、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评聘等方面的权益,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推进学前教育规范化。

 3. 着眼优质均衡,补齐义务教育短板。按照“统筹发展、合理规划、特色发展”的路径,扶持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加快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在校园文化氛围、宿舍文化建设、学生全面发展平台建设、特色课程建设和国家课程校本化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完善城区中小学招生入学制度,根据学校规模、布局和辐射半径,科学划定招生片区范围,确保优质教育资源大致均衡。建立城镇优质中小学与薄弱学校、乡村学校结对帮扶机制,推行学区化管理和集团化办学,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学校之间管理模式、教学活动、评价考核的协调统一,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名师、名校长向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积极推行联校走教制度,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提高城乡教育均衡化水平。

 4. 优化教师队伍,均衡师资力量配备。深化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中小学教职工“县管校聘”管理体制,结合周转编制改革,盘活事业编制存量,实现全县教师交流制度化常态化。通过“编制统筹,师随生配”的方式,摸清岗位需求,加大教师招考、引进力度,有针对性的加强思想政治、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招聘补充,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度,推行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和职级制度,试行年薪制、任职

 绩效制等分配方式改革,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激励措施,通过定向培养、定期服务、待遇倾斜等方式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加强薄弱学校、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均衡发展的师资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 农村学校均衡发展亮点 均衡 亮点 农村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