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15篇

时间:2022-12-14 19:30:07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15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1年10月18日)  胡锦涛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15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15篇

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1年10月18日)

  胡锦涛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共同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为实现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第一,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作用,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经验和一大政治优势。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坚持不懈推进文化建设,有力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迈进,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从国际看,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1

  加以防范和应对。从国内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从我国文化建设自身看,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而言,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诚信建设、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发展、流动人口文化生活、网络建设和管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抓紧加以解决。

  总之,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会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党要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2

  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第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丰富,具体体现在全会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之中,要全面领会、全面贯彻。这里,我想强调几个问题。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才能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指导,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用于文化改革发展各个领域,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使我国文化各方面发展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之上;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教育人民和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有效引领社会思潮,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谁、依靠谁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这一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3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鼓励创作生产更多受到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科学界定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把握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功能,推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工作格局;必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无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第三,以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全会对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统筹兼顾、4

  立足实际,有计划分步骤加以落实,既要全面贯彻又要突出重点,最重要的是要紧紧围绕全会决定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指导思想中的“四个以”来抓好落实。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鲜明主题,也是文化改革发展的鲜明主题。要自觉把科学发展要求贯穿文化改革发展各个方面,紧密结合文化改革发展实际,着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保障人民各项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协调好文化改革发展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促进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文化改革发展重大关系,统筹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完善文化布局、文化结构、文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一日之功,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之真正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和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必须大力繁荣文化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要加大对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5

  程,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引导,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人民精神文化新空间。要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要围绕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文化法制建设。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围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意见,明确工作责任,提出具体要求,确保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落到实处。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要深入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总之,全党要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是适应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①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理想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诚信是规范、制度、人品)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C.纪律建设。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的重要条件。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处理好多样性与选择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关系。

  一、在多样性与选择性的互动中实现价值认同

  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在大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

  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特别是随着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和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尤其是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上,更要从指导思想的高度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统领和引导,必须确立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借以统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在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中夯实价值基石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曾宣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而展开的,并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视为无产阶级和人类奋斗的价值理想和目标。理想具有扬弃现实、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特征,是感召、激励和鼓舞我们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同时人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遵循

  社会组织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大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群体,容易接受社会和谐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不易全面理解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和谐与融洽。事实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以科学发展观和公平正义的原则去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矛盾,才能以对人类未来文明和后人负责的态度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求去解决人的生活方式中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更好地形成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同心协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就能够引导他们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在致给“纪念五四青年节80周年”的信中所提出来的,使广大青年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要求,就能够坚定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和

  稳定。

  三、在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联结中促进价值实现

  毫无疑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具有极大的超越性。马克思从人的解放意义出发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传承了自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人文主义精神。同时,“以人为本”思想又蕴涵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当代中国人文意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历史互动过程。从本质上考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超越性并不由于任何外在制度因素限制而被磨灭被消解,恰恰会随着制度历史的曲折发展一再反复被提上人类精神生活的议事日程,并逐渐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而成为人类进步的根本精神动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和谐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中,强调集体的价值,个人对集体并不具有优先存在的地位。这种强调社会整体价值的传统有其积极合理的因素。但是,如果以片面强调社会性来否定个体的价值,社会就会变成压制人的社会。如果只谈

  集体而不谈个人,那这样的集体也只是虚幻的集体,是不为个人所依托的集体;相反,如果只谈个人而不谈集体,那这样的个人也只是孤独的个人,只是失去寄托的个人。前者是用集体淹没了个人,后者则是用个人否定了集体,因而都不是合理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时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在两者之间寻求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强调的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从根本上体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即将个人利益和集体有机结合起来,承认集体和个人的价值主体和利益主体地位,就是要把对大学生主体性的肯定和社会性原则统一起来,既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又要反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度膨胀;既要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又要反对忽视个人的价值,这对于我们的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处理好价值取向上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价值观,才能较好地解决目前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冲突,在两者的相互联结和统一中促进其价值实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

  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并将继续给我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推动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形成,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健康、进步的主流在发展;另一方面,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国外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观念也乘机而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十分突出。特别要看到,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还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极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明确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1、由于受深圳“股票热”的影响,人民群众的金融意识和投资意识,特别是股票投资意识大为增强,为股票发行提供了客观条件;

  2、目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疲软,说到底是产品结构性疲软,通过发展股票市场,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适时地为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企业注入资金,从而加快调整的步伐,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3、目前社会上有相当数量的游资在寻求出路,通过银行当然可以吸纳一部分,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游资在待机而动。企业自有资金、居民手持现金等,数量相当可观,如能适时地发展股票市场,既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融资和资本增殖的功能,收到“引进外资而不借债、吸引内资而不增内债”的效果,从而推进金融改革的步伐,又能有效地控制预算外资金投放,引导居民消费,就部分消费基金为积累资金,筹措更多的建设资金;

  4、试行股份制,发行股票,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将过去由国家一家承担的风险,分散到各股东共同承担,有效地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股份公司,对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股份公司形式有利于调动企业职工、企业所有者和经理人员的积极性。筹集社会资金股份制企业主要靠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股东大会、董事会的组织形式,是一种民主管理企业的

  好形式。股份制能够促进人才横向流动。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1)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3)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4)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

  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

  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6.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新型性在于:它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性相协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业化,是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总之,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的科技成果改造、提升、发国民经济的过程,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道路,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中国能够较快地基本实现工业化,这将使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共享工业化成果,极大程度遏制南北差距拉大;第二,将有利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第三,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对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从而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权益作出贡献,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

  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

  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又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5.如何理解“总体上的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认识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如何理解“总体上的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

  和区别.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

  二者的区别体现在:其一,“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其二,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如何认识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论断,是在对国际环境、国内形势和我国现在已经展现出来的发展态势作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第二,21世纪头20年,我国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

  济徘徊、社会动荡。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1]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道路。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比如,党的八大的正确思想、毛泽东在1956年和1957年先后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讲话,以及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人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础。

  7.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汇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也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以下有两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汇报范文可供参考:

  1敬爱的党组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的要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社会的要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公民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位公民,都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锦上添花。

  关于爱国。生在这个国家,我们就是这个国家的国民。无数个小家庭组成了我们这个国家。我们作为家庭成员,要爱自己的家庭。我们作为国家的国民,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爱国仁人志士为后世所赞誉,如文天祥、岳飞、戚继光,也有不少汉奸背离了爱国的信条、落得千古骂名,如汪精卫。一个连自己国家都不爱的人,我们就无法奢望他会在事业上有怎样的造诣了。

  关于敬业。所谓敬业,就是对工作要有事业心、责任心、使命感、担当精神。每个人为了创造物质财富,在职场上拼搏奋斗。敬业,就是要对自己的单位负责、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负责,要兢兢业业、有条不紊地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既然单位把这么重要的差事交给我,我就应该尽己所能把它做好,如此方能不辜负单位对我的殷切期望。事实上,敬业不光是对单位好,也是对自己好。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加薪、升值的机会总是更青睐敬业的人。

  关于诚信。诚信,其实就是诚实守信。我们每个人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都应该遵守诚信的基本准则。某种程度上,诚信就是我们隐形的身份证。人们都喜欢跟诚信的人打交道。如果我们不讲诚信,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失信的恶性循环,就会变得一团糟。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他或许能瞒得了一时、却瞒不了一世。如今,对失信的惩戒

  措施越来越多,对失信的防火墙越来越牢固,失信的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讲诚信,为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尽自己的力量。

  关于友善。友善,就是对人要和气,所谓和气生财、和为贵。当然,和气并非没有底线、没有原则,而是要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处事更圆融。和气,是指待人接物要和气,但在基本的是非曲直方面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任由别人牵着自己的牛鼻子。人心都是向善的,我们应该坚持善念、对人友善、多行善事,让我们的社会充溢着善文化的因子。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友善会让整个社会大家庭更加温暖,我们所追求的的真善美就不会遥远。

  作为共和国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履行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汇报人:xxx20xx年x月x日

  2敬爱的党组织:第二次党课主要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志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有远大的理想,这样才能永远

  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同志也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强调了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共同为之奋斗。这个共同理想,是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同志在“两会”期间,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我价值,提高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自身修养.在学习方面要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在社会实践方面,要积极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人际交往方面,,要善于与集体中的他人交往,相处,协调,合作,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外部教育和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同样需要大学生主动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汇报人:xxx20xx年x月x日

  3尊敬的党组织:

  众所周知,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民为追求各自小梦想汇聚而成。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亿万中国人民又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不断奋勇前行。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而实现中国梦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践行。当这些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价值观汇聚一起就形成了,《人民日报》所公布的24字“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虽然只用了短短24个字来概括,但它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亿万中华儿女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可否认,置身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面对多元的利益、多样的观念、多变的思想,有些人的价值观缺少时代“血脉”的滋养,导致在面对公共事件时,少了一点深层思考,多了一些浅层宣泄;有些人的价值观缺少宗旨“脊梁”的支撑,导致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少了一点规则观念,多了一些利己算计;还有些人的价值观缺少责任“风骨”的承载,导致在制定职业规划少了一点突破思维,多了一些安逸心态

  等等。

  虽然我们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或许被人理解为金钱交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或许被人当成“傻子”、“白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或许难以调动麻木的神经,但我们的梦想要激发力量、鼓励奋斗,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沉淀,梦想要开花结果、落地生根,更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力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风骨”的,我们可以触摸到它的温度。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学习并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去“泼墨挥毫”,在那里弹奏出自己的价值旋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血脉”的,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气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形成价值共识、促进价值认同是其生存发展最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课。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观。随着历史车轮不断前行,这种价值观渐渐不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中国从经历辛亥革命

  “民有民享民治”,到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重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尝试,最后到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我们党在价值观的探索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后,最终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上了一条不断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国发展之路。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不断沉淀而逐步形成的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和精神支撑。因此,我们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与时俱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发展相统一,最终形成撼天动地的价值力量继续为亿万中国人民筑梦、追梦和圆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脊梁”的,我们可以仰望到它的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能产生一种鼓舞人心、凝聚人心的力量,它使亿万中华儿女自觉为共同的梦想接力奋斗,大大提高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向心力和竞争力。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基础工程亦是

  灵魂工程。正是因为这种价值体系的支撑,才有近几年中国在追赶现代化进程中创造出的“中国奇迹”,成为世界各国为之探索研究的“中国模式”。同时人民群众作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的主体。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把这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群众中去,让它成为引领着社会前进的“新引擎”。并最大程度地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最终把这种抽象的价值观理念上升人民群众的具体行动。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正是因为我们在中国道路上,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才能体会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甘甜,体会到“拯救灵魂,安顿心里”的自得,体会到“播撒清凉,愉悦自己”的幸福,体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回报,我们的梦想也最终在此刻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汇报人:xxx20xx年x月x日

篇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

  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繁荣文化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起重大作用。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在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促进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注意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政治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学术问题,要提倡学术民主、平等讨论、相互切磋。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双百”方针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针。科学的进步、理论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创新,都必须长期坚持“双百”方针。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鲜活的实际、火热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扎根亿万人民群众之中,从中提炼创作的

  选题,激发创作的灵感,挖掘创作的素材,不断推动文化观念、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以其固有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各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我国有着优秀的“和合”文化传统,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要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既要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又要充满着鲜活的时代气息,并以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和大众的方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离不开对各国有益文化成果的学习与借鉴。必须坚持洋为中用,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既要学习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又要抵御外来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袭和渗透,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努力维护和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要坚持重在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要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行业自律等是手段,推进文化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

  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发展经济,完善民主法制,而且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一句话,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

  俞思念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范建华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篇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及精髓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的理论。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统一理论。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理论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精选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

  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思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历史任务的思想。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改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的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精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

  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思想。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发展的要求,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统一理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推进和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表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以《反分裂国家法》为法理依据,反对一切“台独”和分裂活动。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理论。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外政策思想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党的建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适应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反映,是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这些理论内容由每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为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精选

  具有统一性和开放性,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精选

篇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胡锦涛

  (2011年10月18日)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共同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为实现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第一,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作用,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经验和一大政治优势。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坚持不懈推进文化建设,有力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迈进,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从国际看,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从国内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

  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从我国文化建设自身看,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而言,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诚信建设、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发展、流动人口文化生活、网络建设和管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抓紧加以解决。

  总之,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会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党要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第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丰富,具体体现在全会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之中,要全面领会、全面贯彻。这里,我想强调几个问题。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才能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更加凸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指导,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用于文化改革发展各个领域,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使我国文化各方面发展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之上;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教育人民和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有效引领社会思潮,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谁、依靠谁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这一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鼓励创作生产更多受到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发展

  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科学界定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把握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功能,推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工作格局;必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无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第三,以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全会对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统筹兼顾、立足实际,有计划分步骤加以落实,既要全面贯彻又要突出重点,最重要的是要紧紧围绕全会决定关于推进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鲜明主题,也是文化改革发展的鲜明主题。要自觉把科学发展要求贯穿文化改革发展各个方面,紧密结合文化改革发展实际,着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保障人民各项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协调好文化改革发展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促进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文化改革发展重大关系,统筹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完善文化布局、文化结构、文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

  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一日之功,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之真正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和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必须大力繁荣文化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要加大对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引导,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人民精神文化新空间。要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要围绕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文化法制建设。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围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意见,明确工作责任,提出具体要求,确保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落到实处。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要深入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总之,全党要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新局面。

  (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篇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含义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3、如何发展先进文化(怎么做)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是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2)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是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基础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2、为什么?

  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3、怎么做?

  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基础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和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5)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型、主动性、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8)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9)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意义:

  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根本目标)

  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搞好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Ⅰ.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发展教育:

  ①原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②要求: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发展科学事业:

  ①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要求: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气氛。

  (3)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②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③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Ⅱ.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为什么?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2)怎么做?

  ①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在这一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③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贡献,做新时期中华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的必然选择。

  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当前思想道德建设宝贵资源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中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秀革命道德,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二)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道德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2、实现和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即培育“四有”公民,需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3、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三)怎样进行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核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显著标志,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

  原则: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是同资本主义思想道德以个人主义原则根本对立的)

  重点:增强诚信意识

  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着力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是什么?

  “八荣八耻”

  (2)为什么?

  ①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只有明辨“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才能在全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

  和发展。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创痛没得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的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Ⅳ.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一)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

  1、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区别——含义不同

  (1)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科学文化修养。

  (2)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2、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联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①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②缺乏科学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①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

  ②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上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

  (3)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启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是一个立足实践的过程,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10)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企业: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增强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切实履行文化传承义务。

  (11)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先进的、健康有益的,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12)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落后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

  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

  ③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

篇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

  09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复习指导

  一、命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2、多项选择题;3、辨析题;4、简答题;

  5、论述题;6、学习收获体会

  二、复习范围: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中国选择计划经济的原因,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一是,突破了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二是,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三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3、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制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与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6、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7、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8、公有制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9、对非公有制经济既要鼓励和支持,又要正确引导,加强监督和科学管理,才能确保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10、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1、按劳分配: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12、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一是允许部分人先富,社会主义不等于平均主义;二是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三是部分人先富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13、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14、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5、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组成。

  16、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系统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人民民主专政是由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第一,在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上,人民民主专政更为科学地表明了我国的阶级状况。

  第二,从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内涵看,它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

  1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则。第一,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基础和根本原则。第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质是体现“议行合一”原则的政治制度。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

  18、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9、民主指的是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形态。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必须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在我国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20、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2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3、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点: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第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第四,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等。

  24、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6、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7、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民主建设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获得了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是渐进性的,需要不断完善、充实。

  28、社会主义自由的特征: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克服的矛盾——如何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

  29、社会主义人权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的全面平等。它比只讲政治权利的资本主义人权更具有广泛性。

  30、文化,是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现象。广义的文化概念,即所谓的

  大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

  31、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公民,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公民,是提高全体公民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3、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决定了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3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中华民族精神: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35、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36、2006年3月,胡锦涛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37、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系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3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9、文化的科学涵义及作用:文化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等并列的,即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和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同时,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文化。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吸纳百川的开放性。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指导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和原则。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这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丰富沃土和不竭源泉。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

  4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44、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个层面是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第三个层面是人自身的和谐。

  4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

  4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它适应了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升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五)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47、爱国主义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对自己国家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

  48、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49、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5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5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52、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5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1984年,邓小平阐释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54、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55、我国现阶段工人阶级成员的内涵: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知识分子、公有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技术人员以及受聘于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都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56、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具体体现为“三个变化”和“三个不变”。三个变化:队伍进一步壮大;素质进一步提高;利益进一步实现。三个不变:工人阶级作为党的阶级基础和国家领导阶级的地位没有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的地位没有变;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地位没有变。

  57、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58、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59、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

  60、和基础的地位。在“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繁荣,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61、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62、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63、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64、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速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65、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66、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七)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67、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

  “我看美国、苏联是和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68、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6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的谈判中首次提出的。

  70、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7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

  7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7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努力同各国一道实践建立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7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75、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对党的宗旨的最新概括。

  76、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有切实关心和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群众才会真正拥护党。

  77、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第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第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第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78、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就是指党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79、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5)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倡和宏扬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

  所谓改善党的领导,即是指改善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等方面的领导

  (九)重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

  80、运用所学理论,结合所在地区生活变化的实际,联系自己生活学习的实际,写一篇心得体会。(要求:有理论指导;有正确的立场、观点;体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1、阅读材料,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材料。(要求:有理论指导;有正确的立场、观点;体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各位老师安排复习指导。

  考试安排:

  1、请各位老师按教务处要求在16周前提交平时成绩;

  2、期终开卷考试,按课表安排自己监考随堂考试90分钟。提前到教务处提试卷(天回、阳光城请到该校区教务提取试卷和参考答案)

  3、考试时间要求第十七周随堂考试,若有老师因特殊原因可在第十八周必考完。

  4、请按教务要求,在第十八周周三前内完成绩批阅、登录、提交;(试卷安成绩登记表顺序装订。)

  5、请按要求在十八周三提交试卷、教师授课手册等工作。

篇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

  。

  六、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知识网络】

  坚持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

  (根本要求、根本保证)

  内容

  和

  措施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巩固指导地位,用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凝聚力量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鼓舞斗志

  引领风尚

  重要

  地位

  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吸引力和凝聚力

  邓小平理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与文化多样性并不矛盾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最根本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基本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发展先进文化

  一致

  根本目标

  根本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致

  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措施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重要内容

  中心环节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思想道德建设

  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深度透视】

  (一)、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是什么?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2、怎么办?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当代中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和智力支持。

  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④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什么?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为什么?必要性与重要性

  (1)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2)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

  3、怎么办?如何建设: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为什么?精选资料,欢迎下载。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

  (1)必要性:

  ①从思想道德自身的属性上讲.道德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②从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角度,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怎么办?2.要求

  (1)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什么?1.主要内容:“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为什么?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原因

  (1)从地位上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从作用上说,①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②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理减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有利于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五)、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是什么?1.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1)区别:科学文化修养指的是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其重要内容。思想道德修养指的是人们通过自律、自省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2)联系: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提高知识水平,有助于自觉的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精选资料,欢迎下载。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

  ③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为什么?2.社会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及解决途径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而正视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重要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怎么办?3.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空谈。重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存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易错辨析】

  1、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比较

  比较项目

  生产目的

  资金来源

  区机构性质

  别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生产公共产品,以国家需要为转移。

  为市场生产产品,以市场需要为转移。

  国家或社会提供

  是政府的附属单位,以行政方式管理。

  从不同的经济成分中获得

  是企业单位,以企业法人进行经营活动。

  企业的本质是追求经济效益。

  事业机构由国家财政提供经费维持运营机制

  其生产与服务活动,以寻求最高社会效益为原则。

  对事业单位,国家可以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直接调控,要求它生调控方式

  产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怎样为大众提供服务。

  对企业单位。一般以间接调控为主,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调控。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其独有的方式联系

  构成了文化的驱动链和文化的有机体。使文化既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精神引导与智能支撑,又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构体和具体指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主要支点,也是文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和主攻方向。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2、关于发展先进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

  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创新。

  ④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

  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

  怎样发展先进文化

  指导思想和要求

  2、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基本内容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怎样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三、【巩固练习】

  题号

  1234567891011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山东卷】

  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

  )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2、【2011·江苏卷】

  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多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这种学琴方式的问题在于(

  )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

  ④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3、【2011·新坝一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

  )①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力量

  ③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2011·吉安期末】“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精品’。”下列关于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①科学文化修养比思想道德修养更重要

  ②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

  ③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有机统一的

  ④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是(

  )A.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B.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C.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D.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6、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国家重拳出击,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此类专项行动(

  )①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

  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③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7、新生代农民工正日益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希望能够在业余时间得到技能培训;希望参加丰富的文化活动;希望有更多的文化场所免费开放等。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上述文化需求,需要(

  )①积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③积极支持各种电视娱乐性综艺节目

  ④积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8、影片《功夫熊猫》风靡全球。电影中的诸多中国元素——熊猫、功夫、庙会、山水,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然而,这也让国人反思:为什么本土文化不能自己展示给世界?对此,我们应该(

  )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②大力引进西方有巨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

  ③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培养文化产业的人才

  ④坚持经济效益为先的原则发展文化产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9、下表是某机构对200名20岁以下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

  崇拜

  对象

  人数

  科学家

  30时代

  英雄

  l2娱乐

  明星

  85体育

  明星

  44自己

  3反面

  人物

  4无偶像

  其他

  9l3针对这种情况,你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

  )A.尊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支持人们的自主选择

  B.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们的思想

  C.提倡多元化,反对以某种思想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D.尊重人们价值选择的差异性,包容各种思想行为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其中特别要强调的重点是(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A.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C.诚实守信

  D.敬业奉献

  11、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人用“加减乘除”来形容他的一生。即,加法:科学与革命都是做大事;减法:归零后向薄弱领域攻关;乘法:逻辑能力辅以浪漫情怀;除法:成就÷教学=桃李满天下。谷超豪先生

  “加减乘除”

  的人生,说明(

  )A.思想道德修养是科学文化修养的中心环节

  B.科学文化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的灵魂

  C.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能够同时提高

  D.良好科学文化修养与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

  (二)简析题

  【2011·揭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9月6日,胡锦涛同志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材料二

  特区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注重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上的突破,没有思想意识的转变,没有社会民主法治建设的同步进行,经济特区是办不成的。经济特区应该担负起一种新的历史使命:率先实现从外向型发展转为创新型的发展,从而为经济的整体转型摸索方向和积累经验。

  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三)探究题

  2011年6月30日,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地铁南京南站展厅一面巨大的“爱墙”默默注视着南来北往的乘客,这面墙上铭刻着4000多人对于爱的感悟。为了更好地感悟、弘扬博爱精神,高三某班班主任带着学生开展“伫足爱墙”的主题班会活动。

  活动一:汇聚爱的双手

  伫足“爱墙”前,同学们看到从超过万件的征集作品中选出4000多条爱的箴言,被铭刻在大理石上。近看可以看到每一个句子,而离开一定距离看,4000多条爱的箴言又汇聚成六幅捧着爱心的双手画面。爱的内涵,不再局限爱情之爱,还包含了亲情友情之爱,民族国家之爱、人类自然之爱。

  (1)请体悟“爱墙”的文化意义。

  活动二:品味爱的箴言

  爱墙上有知名作家、书法家、艺术家的作品,也有大中小学生和普通市民对爱的感悟,其中有很多精彩的句子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余光中“从爱出发,终会抵达”;白岩松“远看是佛,近看是爱”;敬一丹“爱是心与心的呼应”;某校初二学生“爱,就是我把大部分薯条给他,但是不介意他是不是也把大部分薯条给我”;有个一年级小学生夹杂着拼音写道“妈妈的ai,xiang可乐,甜甜的,真好he呀!”;拉贝的孙子用德文写下了“在灾难的时刻,离开朋友是不合适的。”┅┅

  (2)“不同的人对爱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请你运用矛盾的观点对此进行辨析。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活动三:传递爱的火炬

  南京一直以来享有“博爱之都”的美誉。为了进一步弘扬博爱精神,该班同学倡议全校师生开展“弘扬博爱精神,感恩回报社会”的志愿活动。

  请你围绕该主题设计一个具体活动,并从《生活与哲学》和《文化生活》角度各选一原理说明活动的设计依据。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Welcome!!!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篇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考点1: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1.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文化生活有“喜”(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发展)有“忧”(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2.怎样解决文化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措施)

  (1)国家:依法管理,正确引导。①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

  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④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个人: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3)文化生产者: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生产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考点2: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1.现阶段人们对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2.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的含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3.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①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②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考点3:如何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①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②表现形式: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③措施: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③措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3.存在的原因:①历史原因;②外部原因;③内部原因。

  4.怎样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怎样加强文化建设?)

  (该措施与考点2第2条内容相同,因为“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都是“忧”的内容)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考点1: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①

  对传统文化:我们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保持和发扬;对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

  ②对外来文化:我们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一方面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

  考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内涵(是什么?):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要性)①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梦想。

  (重要性)②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角度(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P10-1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提高国家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③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角度(重要标志)(P1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④从文化对个人的影响角度(来源/表现/特点/作用)(P17-2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2.

  怎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么办?)

  ①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①-⑤P113)

  ②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③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创新。

  ④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⑤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⑥

  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P99

  ⑦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P101⑧要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P104

  考点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

  重要性: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公民政治素质。

  (2)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3)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4)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5)必要性:(现状)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p96)

  2、怎么做?(如何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P97页)

  (2)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P98页)

  (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P99页)

  (4)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P100页)

  (5)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P106页)

  考点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

  是什么?(P98虚框)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是强基固本之路,是以人为本之路,是改革创新之路。

  2.

  为什么?

  (P97页)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3.怎么办?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为此,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2)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6)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P106

  考点5: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

  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

  为什么?(P100页)

  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3.怎么办?

  (分清国家、个人两个角度)

  国家:

  ①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根本目标)

  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必须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⑤

  要立足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⑥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⑦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个人:

  ①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主体)(P102页)

  ②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P109页)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考点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1.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道德具有时代性,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当代思想道德模范。

  (3)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新人的需要。

  2、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国家:

  (1)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2)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P105

  (3)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P105

  (4)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P107

  个人:

  倡导公民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P109

  考点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如何建设?

  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②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心、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考点3: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含义:

  科学文化修养指的是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其重要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指的是人们通过自律、自省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解决道德冲突的途径: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关系: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3.怎样做?

  ①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③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篇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

 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共同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为实现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第一,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作用,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经验和一大政治优势。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坚持不懈推进文化建设,有力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迈进,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从国际看,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从国内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从我国文化建设自身看,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而言,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诚信建设、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发展、流动人口文化生活、网络建设和管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抓紧加以解决。

  总之,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会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党要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第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丰富,具体体现在全会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之中,要全面领会、全面贯彻。这里,我想强调几个问题。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才能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指导,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用于文化改革发展各个领域,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使我国文化各方面发展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之上;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教育人民和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有效引领社会思潮,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谁、依靠谁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这一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鼓励创作生产更多受到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

  念新风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科学界定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把握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功能,推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工作格局;必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无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第三,以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全会对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统筹兼顾、立足实际,有计划分步骤加以落实,既要全面贯彻又要突出重点,最重要的是要紧紧围绕全会决定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指导思想中的“四个以”来抓好落实。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鲜明主题,也是文化改革发展的鲜明主题。要自觉把科学发展要求贯穿文化改革发展各个方面,紧密结合文化改革发展实际,着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保障人民各项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协调好文化改革发展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促进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文化改革发展重大关系,统筹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完善文化布局、文化结构、文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一日之功,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之真正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和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必须大力繁荣文化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文化生活

  质量。要加大对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引导,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人民精神文化新空间。要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要围绕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文化法制建设。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围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意见,明确工作责任,提出具体要求,确保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落到实处。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要深入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总之,全党要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篇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概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含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大的方面。(1)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为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卫生事业和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还包括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四有”公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的要求和努力方向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1.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它不仅对科学的重要性给予了更深刻的理论阐释,而且在实践上为科学的发展扫除了障碍。2.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置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3.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着民族的主体性和创造性。4.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融合了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5.群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自于人民群众,代表人民的意愿,并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服务。6.创新性。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在新的时代要求下不断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新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本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且是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1.它能够为社会提供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先进文化能够使人们各种层次的追求不断升华,并指向更高宏伟和崇高的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内在的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动力;

  2.它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知识和人才,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和推动力。知识和人才是强国之本,创业之源。先进文化是一种智力因素和精神力量,它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它能够给人们设置合理的行为规范,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先进文化通过对人们行为目标的选择,行为方式和过程融通,行为过程的调控,使人们的行为更加理性、更加自觉、更加文明;

  4.它还能够提升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存在价值。先进文化是社会的灵魂,它可以使人们追求真理,反对谬误,歌颂善美,反对丑恶,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坚持创新,反对守旧。能否拥有、掌握先进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一、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

  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尽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现在,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与之相比,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加快文化发展步伐,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要求,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营造社会主义文化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健康向上的繁荣景象。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新要求,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和目标取向,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处于引领和支配地位。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

  (二)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结构明晰、内在组成部分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贯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一,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由于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社会经济成分、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也

  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也日趋多样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涵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万众一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整合和引领社会价值观念,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们共同奋斗,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任何国家和民族都需要共同理想,变革时期更是如此。我们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探索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我们又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在前进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定要面对国际国内多种风险和挑战。全党全国人民只有团结一致,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搞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推动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的精神支柱和重要保证。

  第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根基。

  时代精神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和现实升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这种时代精神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本质上是相互交融的,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明确的价值目标,具有凝聚人心和引领社会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

  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裕,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共同构筑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所在。

  第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为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提倡和坚持什么,应当反对和抵制什么,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全体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必需的基础性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要求。

  (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要善于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善于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要大力营造理论创新的社会环境,反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抵制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抓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充分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

  第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人们通过纵向历史对比、横向国际比较和现实发展变化,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在全社会深入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要把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为重点,使他们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渗透到各门课程特别是人文课程的教学之中,体现到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之中,融入到学校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之中,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三,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国情,立足当代,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提出真知灼见,创造学术精品,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三、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人民团结进步、培育文明社会道德、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丰富群众社会文化生活、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为全体人民的团结进步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主要任务

  首先,培育文明的社会道德风尚。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失去了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无法有效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也就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现在,部分社会成员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必须把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中心环节,摆在重要位置。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当前,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舆论结构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状态。能不能坚持正确导向,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社会和谐。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努力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对社会心理、群众情绪有着重要影响。要紧紧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人们的思想疑虑,主动做好疏通工作,充分反映党和政府的积极努力,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功能强大的新兴媒体,成为我国1亿多网民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诉求的平台,对社会舆论态势和走向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必须认清互联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高思想认识,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引导网民理性讨论问题、表达意见,有效引导网上舆论,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

  再次,丰富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激励人民分发进取、创造和谐美好生活的号角,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

  最后,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生成与发展,都需要有效的载体,都需要一个逐步积累、持续推进的过程。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参与广,社会影响大,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有效途径。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践者和创建成果的受益者。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必须充分发挥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独特优势,要坚持以人为本,引导群众广泛参与,不断扩大开展创建活动的社会基础。努力掌握人民群

  众欢迎的新手段和喜闻乐见的新形式,不断扩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善于从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身边的人中汲取营养,不断总结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好做法,创新活动方式,使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在参与中陶冶思想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提升道德境界,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寄托和归宿,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所传承下来的特有的传统、习惯、精神、心理、情感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已经汇成一派浩瀚的巨流,在世界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在全球文化日益多样化的当今时代,我们更应当发挥中华文化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积极作用。

  (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繁衍生息,以其独特的智慧不断积淀,并创造出亘古不绝、一脉相承的灿烂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审美趣味、创造才能、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中华文化强调整体观念,强调对自然、社会的统一性、整体性的认识,形成了以民族大局为重的独特品格,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形成强大向心力,长久保持团结统一的重要原因。中华文化强调和谐观念,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统一的,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这种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强调爱国观念,有着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以报效国家、振兴国家为己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从而焕发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华文化强调自强观念,崇尚自强不息,展现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顽强生命力和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取向,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二)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以其固有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底蕴,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要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产物,又是产生与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饿基础之上。一方面,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很多深刻的哲学道理,与现代文明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

  绝,关键在于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沉淀。中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包含着一些消极因素甚至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作全面而科学的分析,既不能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也不能厚古薄今。我们要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遵循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用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时代精神来审视历史文化传统,使优秀的传统文化熔铸到时代精神中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魅力和生命力。

  (三)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十分重视弘扬中华文化。党的十五大首次把“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纲领中确立下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挖掘其优秀内涵、创新其表现形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2年,启动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通过大规模、成系统地复制出版,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善本古籍,使其为学界所应用,为大众所共享。2003年,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以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由政府组织实施推动,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2005年,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一系列功在当代、泽被万世的重大民族文化工程,对于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了极大作用,在全民族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期,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当代中华儿女的肩上。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必须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要切实提高传播能力,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筑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篇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考点1: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1、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p87①现代科技的发展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③大众传媒的发展

  ④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

  2、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p87“喜”的表现: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②

  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

  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忧”的表现:

  ①

  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

  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

  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考点2: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3、为什么要发展大众文化?P87(1)随着现代科技、大众传媒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P87(2)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P87(3)当前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P88(4)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但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生活,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894、怎样发展大众文化?①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②提供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③提供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5、辨析:只有通俗的、流行的文化产品,才是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①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性、多方面的特点。

  ②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③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④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考点3:如何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6、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比较:

  落后文化

  :⑴、含义

  :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

  ⑵、形式:传统习俗形式

  ⑶、措施:

  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⑴、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⑵、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⑶、态度: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7、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⑴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⑵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

  8、如何解决文化低俗化现象?

  (怎样解决文化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措施)

  (1)国家:

  ①依法管理,正确引导。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

  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④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个人:

  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3)文化生产者(企业):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生产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考点1: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①

  对传统文化:我们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保持和发扬;对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

  ②对外来文化:我们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一方面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

  考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内涵(是什么?):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要性)①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梦想。

  (重要性)②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角度(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P10-1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提高国家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③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角度(重要标志)(P1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④从文化对个人的影响角度(来源/表现/特点/作用)(P17-2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1.

  怎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么办?)

  ①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①-⑤P113)

  ②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③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创新。

  ④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⑤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⑥

  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P99

  ⑦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P101⑧要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P104

  考点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

  重要性: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公民政治素质。

  (2)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3)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4)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5)必要性:(现状)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p96)

  2、怎么做?(如何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P97页)

  (2)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P98页)

  (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P99页)

  (4)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P100页)

  (5)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P106页)

  考点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

  是什么?(P98虚框)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是强基固本之路,是以人为本之路,是改革创新之路。

  2.

  为什么?

  (P97页)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3.怎么办?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为此,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2)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6)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P106

  考点5: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

  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

  为什么?(P100页)

  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3.怎么办?

  (分清国家、个人两个角度)

  国家:

  ①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根本目标)

  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必须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⑤

  要立足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⑥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⑦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个人:

  ①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主体)(P102页)

  ②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P109页)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考点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1.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道德具有时代性,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当代思想道德模范。

  (3)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新人的需要。

  2、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国家:

  (1)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2)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P105

  (3)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P105

  (4)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P107

  个人:

  倡导公民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P109

  考点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如何建设?

  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②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心、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考点3: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含义:

  科学文化修养指的是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其重要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指的是人们通过自律、自省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解决道德冲突的途径: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关系: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3.怎样做?

  ①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③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篇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建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其深入人心。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它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革命的理论,它既以先进文化为基础,又是一切先进文化的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是我们党在21世纪继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牢牢把握“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根本要求,在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其次,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衡量和检验文化工作的成果。在当代中国,是不是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要看是否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社会的前进方向,是否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看是否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推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在文化上不断打开新视野、开拓新境界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归根到底就是建设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

  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新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当前要着重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强意识。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

  弘扬民族精神重在加强教育,贵在坚持不懈。要从青少年抓起,把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学和育人的全过程。要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形式,选择各种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发挥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在培育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后,群众的文化消费进入旺盛期。据有关部门估算,到2005年,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将达到5500亿元。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盯上我国的巨大文化市场,急于抢滩登陆。如果不抓紧发展和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提高总体实力,很难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就会给国外文化产品进入我国留下巨大空间。

  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要求。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

  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动员、激励和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既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又是其落脚点。一方面,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的。

篇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我们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了生机勃勃的崭新文化。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正确道路,也是一条不断孕育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我们党始终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坚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适应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时代的青春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就是植根民族历史文化土壤而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道路,最能把中华文化精华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发扬光大。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党和国家事业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根本方向,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不同于其他国家,面临的任务和要求也不同于其他国家。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亿万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精神焕发地投身文化建设、进行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期待。必须坚持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形成的方针原则。才能科学把握我国文化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选择,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前瞻的思路、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许多国家都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出发,把加快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基本战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发展道路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引起世界更大关注。同时,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国际文化格局西强我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我们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设计,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文化发展路径,努力构筑我们的文化优势。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更加坚定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信念,极大焕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把我国丰富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文化竞争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拓展我国的战略利益和发展空间。

  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贯穿始终的鲜明主题,也是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围绕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中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从根本上说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路,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解决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努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发展、实践在推进。要始终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准确把握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文化科技创新潮流,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的进步。要始终以积极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坚持辩证取舍的方法,提高转化再造的能力,积极吸纳融汇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在博采众长中不断赋予先进文化强大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推动文化科学发展,必须把着力点放到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上来。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文化发展的布局和结构,推动文化资源合理配置,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强基固本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以人为本之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属于人民,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引导文化工作者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努力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完善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多生产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多为低收入群众和生活困难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努力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大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总结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更好地激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热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现在,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推动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引领社会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把创新作为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引擎,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积极运用高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我们的文化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归结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全会深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实际和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人民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这条文化发展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已经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十分明确。实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描绘的宏伟蓝图,是一个需要不懈奋斗、不断创造的伟大过程。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落实全会部署,积极主动地做好各方面工作,推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以更加高度的自觉担当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取得新的突破。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抓住那些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抓住那些重大部署和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和资源,全力以赴地加以推进,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同时,要进一步梳理制约文化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进一步细化文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的工作措施,加大各项工作推进力度,推动形成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优秀文化作品大量涌现、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

  以更加扎实的作风落实好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要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精神,以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的作风,抓住难得机遇,加快发展步伐,把文化建设各项任务持续向前推进。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增强工作紧迫感,抓紧抓好当前工作,创造条件把承担的任务迅速推开,同时要树立战略思维,注重从中长期角度进行谋划,善于抓住打基础、利长远的重要项目,有计划分阶段地加以实施。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加大对高层次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对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民生问题的意义

  “民生”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特别是改革发展走到今天,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权能不能巩固。民生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具体问题上,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温家宝总理也明确宣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中,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总体思路

  我国的民生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如果不从政治层面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是解决不好或者解决不了的。第一,民生问题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和行为问题;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民众确实从改革中获得了实惠,但民生问题却开始凸显,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非常值得深思;第三,民生问题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第四,民生问题凸显,还与权力资本对于社会利益的侵蚀引发整个社会利益结构失衡,以及基本制度的缺失和公众对公共政策缺乏正常的表达机制密切相关。

  1.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在于通过改革建立起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

  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建立这样的制度而不是临时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造成目前民生问题的凸显与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制度短缺直接相关。比如,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健全、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有的制度覆盖范围很小,主要在城市。随着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他们要面对城市的物价、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高收费,这就使这些弱势群体在客观上对国家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有了很高的依赖,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却不能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解决民生问题靠发“礼包”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也不足以保证民生核心地位的落实。因此,解决民生问题,迫切的是建立面向民生的制度和法律。

  2.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

  温家宝总理提出两大改革,即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和让人民幸福快乐的根本途径。要解决好就业、分配、社保这三个直接涉及民生的问题,必须深化改革与加大投入并举。比如,养老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医疗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近年来政府财力大大增加,加大投入有了一定的实力,但改革的任务却并未因财力增长而减轻。特别是涉及社会管理、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打破垄断行业对市场的行政性分割、铲除分配领域中的钱权交易等腐败行为、约束社会保障待遇方面的特权、提高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等等,都是相当艰巨的任务。不解决好这些改革问题,政府送多少“礼包”也只是扬汤止沸。

  3.改善民生要从国情出发,逐步进行。

  民生是全体人民的民生,但不同群体的民生问题不一样,要更加重视普通民众尤其是占相当大比重的困难群体。这些年我国财富创造的速度很快,但总体来说,还不是在一个非常雄厚的经济基础上来谈民生。与此同时,民生又涉及到非常多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民生问题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4.共享改革成果。

  共享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精神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社会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的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政治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需要。现阶段面临的任务是逐步由单向的、低层次的“共享”走向多元、高层次的“共享”。当然,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建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公民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机会均等化机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按贡献共享的机制;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逐步实现大体均等化原则。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突破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实行平均化,而是在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方面有平等的制度,这样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重视和改善民生,就要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着重点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为此,改变初次收入分配体制性扭曲,应成为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政府再分配政策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调节和矫正固然重要,但转型经济中初次分配的起点和过程公平尤为紧迫和重要。离开起点和过程公平,仅仅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结果公平上,不仅难以根本缓解和抑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而且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必须用发展机会平等保障收入分配公正,使改革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而不是被权势阶层贪占。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就业机会以及过程的不平等:一是传统城市经济部门之间存在巨大的工资差异;二是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工资差异以及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壁垒;三是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失业和半失业人口。据初步估算,一个劳动力在农业部门特别是种植业考,试大收集整理领域的年劳动时间,是城市经济部门劳动时间的1/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想使两个领域的劳动力收入实现均等,是绝不可能的。如果真想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根本的办法是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有效工作时间,这就要减少农民的数量,让大量农民尽快转移到城市经济部门。由就业状态的差距而产生的公民之间净福利的差距是巨大的。例如,行政垄断行业职工工资福利过高,而一般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又过低,工资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的17%左右跌到了现在的12-13%。这一比例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般为50-60%,在一般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左右。

  政府的积极措施应是全面提升公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尽可能使所有公民能够首先从劳动市场上获得比较接近的劳动报酬。因此,要深化就业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目前,基于个人能力和公平竞争导致的效率和收入差距不是社会争议的焦点,真正引起人们不满或加剧社会分配失衡的根源,在于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不平等以及竞争过程中的不平等。这类不平等主要是体制性因素所导致,它既不反映效率原则,又不受公平原则支配,是分配关系扭曲的重要表现。比如,劳动力流动中的体制性歧视、缺乏有效的劳资协调机制、行政性垄断对分配关系的扭曲等。

  5.建立能真正解决民众利益的诉求和表达机制。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给民众充分表达的权力,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声音。没有一个利益均衡表达机制,民生问题解决不了。民生问题与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能力、机制、博弈等直接相关。公共政策制定的时候,如果弱势群体缺乏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受损后又找不到正常的表达形式,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民生问题之所以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与民意表达

  不充分有直接的联系。有专家强调,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怨声仍然会很高。

  6.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是关键,政府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基本职责。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大反腐败的力度,遏制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解决腐败问题,关键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审批过多、公共权力滥用、与民争利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反映在解决民生问题。政府行政要为民谋利,排除部门争利,利益集团争利。

  7.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多方形成合力。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作用。首先政府要有投入,职能要到位,其次企业要讲社会责任,第三,发挥民众的作用,让有条件创业的普通百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内都能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民生问题不是政府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积极参与。政府要为老百姓谋生创造条件和环境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是什么? 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深厚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