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12篇

时间:2022-12-15 12:45:04  来源:网友投稿

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12篇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精校版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活动方案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活动方案1为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12篇,供大家参考。

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12篇

篇一: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精校版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活动方案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活动方案1为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推动全县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按照市政府《关于印发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及相关工作方案的通知》(宝政发[20_]38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_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文化发展理念,整合优势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事业,构建与经济社会相协调、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公益服务、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就近方便、惠及全民的原则,坚持城乡统筹,突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到20_年,形成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比较健全,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比较充足,资金人才保障有力,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比较完善的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标准,有效地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1

  精校版

  展。

  三、工作任务

  (一)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

  20_年至20_年,围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目标,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效益明显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

  1.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争取国家资金,启动占地180亩的南岸新城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有效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搬迁新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新建东风、温水、八渡、李家河、东南、曹家湾7个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和5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村级活动室,158个农家书屋。建成门类齐全、功能先进、层次分明、省内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站、镇文体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齐全的新格局。

  2.大力加强流动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争取中央、省、市项目支持,为县文化馆、图书馆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建成与我县人口分布和地域条件相适应的流动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使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3.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颁布的关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标准,加强县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使县文化馆、图书馆达到文化部颁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图书馆馆藏图书达到全县人均0.4册以上;人均年增新2

  精校版

  书在0.02册以上。

  4.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到20_年底,在全县已建成的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基础上,新建八渡镇、关山管委会综合文化站,使其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达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制定的《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

  5.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至20_年,全县60%以上的镇、社区建成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水平,保障公众文化权益。

  20_至20_年,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强化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效益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的供给水平。更好地维护和发展城乡群众公共文化权利、培育社会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

  1.全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组织文化部门、演出团体和作家协会、社火协会、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美术协会、音乐协会等单位,继续开展大型文化下乡活动、图书流动阅览、送书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组织农村和城市社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公益文化活动。办好广场文化周、社区文艺汇演、秦腔大赛、歌手大赛、自乐班大赛、民间曲艺大赛、“非遗”展示展演展览宣传活动、社火艺术节、关山消夏节、龙门洞道教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全县镇村文艺演出不少于200场次。努力满足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3

  精校版

  需求,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时间每周不少于3小时。

  2.逐步实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多元化。继续深化县级院团体制机制改革,大力解放艺术生产力。抢抓全市重点支持300支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支持600支基层农村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政策机遇,扶持我县城乡156支群众业余文艺团体,支持其活动经常性开展,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3.全面实现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根据中、省《关于推进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推动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公共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共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公共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博物馆、体育馆(场)等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4.积极组织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组织文化馆、图书馆业务人员走进社区(农村)培训、辅导和调研,人均每年不低于48天;县图书馆每年举办各类讲座、展览、培训等活动不少于20场(次),下农村、社区服务点活动不少于200次。县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12场以上,流动展览10场以上;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不低于60次。乡镇文化站每年举办有影响的大众性文化活动不少于4次,开展培训、展览、演出等文艺活动12次以上。各村(社区)农家书屋每年开展群众主题读书活动4次以上。加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领导,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以上电影,全县每年公益性电影放映不少于20_场次。

  精校版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活动方案2根据_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精神及《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化部关于建设国家公共数字文化支撑平台的通知》要求,为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现代化,特制定__市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一、实施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建设是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档升级,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阵地,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对于消除数字鸿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以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资源建设为重点,以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服务新业态为目标,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在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满足信息化环境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精校版

  (二)建设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突出公益性,维护和保障广大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发挥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整体优势;坚持需求主导、服务为先的原则,了解群众对数字文化的需求,建设丰富适用的数字资源,加强数字文化的惠民服务;坚持规范建设、科学管理的原则,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和标准规范在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坚持共建共享、开放共赢的原则,加强合作共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我馆数字化建设,开创互利共赢的局面。

  (三)目标任务

  1、总体目标

  平台建设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等已建成的现有网络及硬件条件为基础,应用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模式和架构,积极配合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统一管理、开放互动、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改进资源服务的针对性、便捷性和时效性,实现__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和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发展提供整体有效的数字化支撑,切实保障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2、具体目标

  20_-20_年,我市数字特色资源库群初具规模,数字化服务和需求信息全部进入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

  精校版

  三、平台建设的组织实施

  __图书馆负责本馆的电脑配备、联网、数字资源建设和本馆及对应县级馆上报服务信息的审核筛选,通过互联网与市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最终将筛选后的数字资源、各类服务项目信息、服务需求信息及服务统计数据在市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上实现自我上传、管理及发布。乡镇(街道)文化站及社区文化室,要配备电脑等终端设备并联网,并对村级(社区)文化室上报的信息进行筛选,汇总后根据工作门类分别报对应的县级馆,县级馆再统一上报相应的市级馆。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活动方案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_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根据《关于村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皖宣〔20_〕13号)要求,结合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工作实践,现就我县村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_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统筹文化设施建设和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坚持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以标准化保障均等化,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有序、服务优良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探索创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和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切实保障农民7

  精校版

  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二、主要目标

  (一)村级公共文化设施明显改善。到20_年底,全县建成11个农民文化乐园;到20_年,全县建成30个农民文化乐园。其它美好乡村中心村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功能要求,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先行建设村文化活动室,逐步达到农民文化乐园标准,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二)村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每个行政村每年组织不少于1场“送戏进万村”正规演出、12场电影、12场文体活动、6场培训讲座。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得到落实。节庆礼仪、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展览展示、评比表彰、志愿服务、议事聚会、各类培训活动丰富多彩。

  (三)村级文化设施管理运行水平不断提升。参照有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规定,完善各项制度,规范日常管理。每村组建群众文艺队伍不少于2支,每个农民文化乐园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1名、兼职管理人员不少于2名。

  (四)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较好满足。村民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率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以上,满意率95%以上。

  三、主要内容

  (一)紧贴群众需求,推进服务内容标准化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目标,8

  精校版

  提供适合、适应、适当的服务。依托农民文化乐园平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抓好八项服务:

  1、演出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符合条件的国有、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实行统一集中采购。统筹使用每村4400元的农村文化活动补助资金,组织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每年为每个行政村送一场正规演出。

  2、电视服务。实施入户工程,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有线电视、直播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电视协调发展、互为补充,力争20_年综合入户率提高到95%以上,免费提供10套以上公益性节目(包括4套央视、3套省台、2套市台、1套县级台节目),让农民群众看好电视。

  3、广播服务。规划建设全县应急广播体系,依托“村村响”工程和地面数字电视网络,让群众收听到4套以上广播节目。

  4、电影服务。实施农村电影放映提质工程,保证农民群众平均每个月看一场质量较高的电影,新片达50%以上。

  5、书报服务。推进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使每个农家书屋拥有基本藏书1500册、流动图书300册、报纸10种、流动期刊30种,保证必要的更新,解决农民群众经常看到新书报、好书报的问题。

  6、上网服务。每村配备4台以上电脑,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远程教育资源,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转型,加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让农民群众共享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7、活动服务。充分挖掘和传承各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每月组织开展一次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节庆礼仪、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展览9

  精校版

  展示、评比表彰、志愿服务、议事聚会等,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

  8、培训服务。围绕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境界和能力素质,每两月举办一期培训或讲座,内容包括党的理论和形势政策、思想道德、实用知识、致富技能、科技知识、法律常识、健康生活、文艺书画、非遗传承等。

  (二)抓好设施配套,推进功能定位标准化

  坚持因地制宜、规模适中、重点突出原则,着力打造集“一场两堂三室四墙”为一体的、标准化的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

  1、一场。供文艺演出、体育健身、放映露天电影等活动的综合文体广场,配置必要户外健身器材、舞台。

  2、两堂。礼堂主要供举办文化节庆、文化礼仪、文体活动、室内电影放映以及村民议事集会、婚丧嫁娶、庆生祝寿等,可配有室内舞台;讲堂主要供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形势政策宣讲、科学和法律知识普及、生产技能培训等。

  3、三室。文化活动室供村民开展文娱活动、非遗传承演练及文化辅导等;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供村民阅览图书、报刊、杂志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供村民浏览学习农业技术、知识讲座、医疗卫生、电子书刊等,欣赏红色历史、经典影视、舞台艺术、少儿动漫等。可整合广播室、留守儿童活动室、乡村学校少年宫、妇女之家、便民服务室、交流议事馆等功能。

  4、四墙。利用礼堂内部墙面,通过设置标准活动展板,进行相关展陈设计、布置及更新,体现农民文化乐园展览展示功能,利于传播现10

  精校版

  代文明、倡导主流价值、学习身边楷模、展示村庄形象、传承当地文化、弘扬先贤精神。展览内容分为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等四类。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活动方案4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把艺术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突破口,积极实践,大胆探索,艺术教育逐步形成特色。在庆祝百年华诞的20_年被教育厅授予“湖南省特色教育实验学校”。但是用高标准、严要求衡量,我们的工作差距还很大,现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和发展需要,再次修订《湘乡二中艺术特色教育实施方案》

  第一章指导思想

  艺术特色教育是以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社会对未来人才基本素质的客观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审美情趣,放飞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创造为核心的内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我校创办艺术特色教育学校的指导思想是:

  1、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成长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湘乡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新模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逐渐形成湘乡二中鲜明的艺术特色教育。

  2、严格按照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在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所有国家课程,完成必修课与共同选修课所有学分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特色11

  精校版

  教育的必修课与拓展性选修课课程教学。正确处理好特色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与加强对学有专长的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关系,统筹设计好面向全体学生的特色课程,针对学有专长学生的拓展性课程。建立好必修课程与拓展性的特色课程体系。

  3、紧紧围绕艺术特色教育办学的需要而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成数量足、素质优、结构合理的学科教学团队、专业教师和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参与学校特色教育的意识,积极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学校特色教育及特色发展的管理机制。认真统筹特色教育资源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特色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体系。

  第二章培养目标

  学校以艺术教育为办学特色,总体目标是通过艺术教育创设愉快和谐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和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又有特长,品行规范又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进一步提升办学品味,提高学校知名度。

  一、“两个素质”的培养目标

  1、文化素质。湘乡二中是普通高中,不是职业中学。学生以学为主,以学为本,要提高整体的文化素质。要求全体学生在每年的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要科科及格,人人毕业,合格率要达到95%,这是基本的文化素质的要求。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稳固、扎实的文化基础。

  12

  精校版

  2、艺术素质。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湘乡二中的毕业学生,不仅文化成绩要达到毕业标准,而且还要在艺术方面有所发展。要能够写一笔好字,画一幅简笔画,会识简谱会唱歌,会跳健美操或跳牛仔舞、恰恰舞等。有优雅谈吐,有翩翩的风度,有一技之长,有较高的艺术素素质。

  二、“技术-能力-素质”的三维培养模式

  1、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技之长”。能够写一笔好字,画一幅好简笔画,会识简谱会唱歌,会跳一段健美操或牛仔舞、恰恰舞等。这是培养学生的一维目标,是在技能层次上的目标。

  2、让每一位学生具有较高的欣赏美、鉴赏美的水平和能力。显然,这是能力层次的目标,这是二维培养目标。

  3、让每一位学生在通过技术、能力的培训,进而转化、内化为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这是学生素质层面上的目标,是三维目标。

  其实,教育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的认识和技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最后内化为能力,到达提高素质的目标。而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总目标就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活动方案

  13

篇二: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作者:杜晓东

  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11期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本文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建设特征,包括标准化特征、均等化特征、大众化特征和信息化特征等。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

  内涵与特征

  日益增长的居民文化需求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换代提出了具体要求,党中央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并在相关文件中作出了具体指示。近几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深刻理解其内涵及时代要求的基础上,突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征,从而真正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需求。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

  在探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之前,首先应了解目前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虽然学界未对其概念作出统一定义,但许多研究者的定义都存在相似之处。比如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和非竞争性,由这种活动构成的体系,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外,多数学者认可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且将其构建目的概括为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民众提供精神产品、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等。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的“现代”二字,主要是区别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说法。也就是说,理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不仅要探讨其构建目标、基本职能和性质,还要赋予其时代性的定义,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换代过程。根据国家文件的指导要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注重提高文化服务效能,实现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同时广泛引进先进的文化传播技术手段,根据民众文化需求,为其提供更加精准的文化服務。最终实现文化脱贫、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提升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1]

  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

  (一)标准化特征

  标准化是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目标,制订统一的服务标准。在地方实践过程中,可以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制订与地方经济发展、民众需求相适应的文化服务标准,从而确保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同时获得民众的认可和支持。目前,《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中已经给出了与公共文化服务有关的22项规定,内容涵盖电

篇三: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与服务创新策略分析

  作者:***

  来源:《新世纪图书馆》2021年第11期

  摘

  要

  为探索我国文化云平台的资源与服务现状,论文采用网络调研、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以8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云平台为调研对象,从美学体验、内容体验、检索体验、需求体验、交互体验、价值体验六个维度对文化云平台进行用户体验评价。调研发现,用户对文化云平台的总体评价是积极的,但对文化云平台的资源内容、交流互动、服务方式不是很满意,进而提出文化云平台建设要突出资源定位、把握功能定位、立足服务定位、坚持发展定位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文化云平台

  用户体验

  焦点小组

  文化服务

  用户需求

  分类号G252DOI10.16810/j.cnki.1672-514X.2021.11.014AbstractThisstudyaimstoexplorethecurrentsituationofresourcesandservicesofculturalcloudplatforminChina.ByUsingonlinesurveys,questionnaires,focusgroupsdiscussionandothermethods,andtakingtaking8representativeculturalcloudplatformsasresearchobjects.Anduserexperienceevaluationofculturalcloudplatformsisconductedfromsixdimensionsofaestheticexperience,contentexperience,retrievalexperience,demandexperience,interactionexperienceandvalueexperience.Accordingtothesurvey,users’overallevaluationoftheculturalcloudplatformispositive.Buttheyarenotverysatisfiedwiththeresourcecontent,servicemode,communicationandinteractionoftheculturalcloudplatform.Furthermore,itputsforward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theconstructionofculturalcloudplatform,suchashighlightingresourcepositioning,graspingfunctionpositioning,basingonservicepositioning,andpersistingindevelopmentpositioning.KeywordsCulturalcloudplatform.Userexperience.Focusgroup.Culturalservices.Userneeds.0引言

  数字化服务已成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任务。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数字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面对时代的命题,如何用“数字”推动中国文化创新改革?如何用“数字”服务百姓的文化需求?文化云为我国文化管理部门、文化产业、用户开创出“连接、和合、共生、共创、共享”的全新文化服务新格局。2017年7月,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1]。2019年4月,文化与旅游部印发《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要求“以公共文化云统筹国家数字文化馆建设,与国家数字图书馆互开端口、互设界面”[2],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将更加重视数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文化云又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公共数字文化云服务、数字文化云等,虽然称谓不同,但核心内容相同,都是互联网技术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结合,基于数字平台全面整合公共文化资源,为公众提供“一体化”文化产品与服务[3]。文化云服务的宗旨是满足用户文化需求,提高服务效率[4]。有学者认为,“文化云是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所形成的一种新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5]63。用户通过电脑、手机、阅读器等移动工具就能进入“云”端,实现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自由消费与选择,具有不可比拟的开放性、便捷性、先进性和高效性,是一种新型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

  相对于传统的数字文化服务,文化云服务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整合”“共享”“交互”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上。文化云通过整合域内零散、孤立的公共文化资源[6]1,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文化消费供需精准匹配,为用户带来了“综合性”“一站式”文化需求的解决方案;以用户为中心,依托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式服务模式,为用户、文化服务机构、产品提供商、文化产业公司等相关主体提供文化信息资源与服务的互融互通[6]1,快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文化云服务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方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不够完善,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范围有限,文化服务与需求缺乏有效对接,服务效能不显著,以及不同数字文化工程缺乏有效统筹,文化资源没有完全实现互联互通、社会力量参与不强等问题[5]70。本研究基于用户体验视角,利用网络调研、焦点小组讨论和问卷调查法获取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数据,以此评价文化云平台的资源现状与服务效能,并提出相应的服务创新策略,以期为提升我国数字文化服务效能提供参考。

  1文化云平台资源及其服务建设现状

  截至2019年底,我国各省市均已开通了文化云平台,旨在适应新发展,强化数字资源的适应性和选择性。由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效能等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区域视角研究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十分必要。鉴于“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继续提升,东部地区表现出色”[7],东部地区数字文化服务、资源供给、资源共享等方面经验更为丰富,因而本文重点选取东部地区六个文化云平台,两个西部地区文化云平台为具体调研对象,包括省级(智慧文化云、重庆群众文化云)、地级市(潍坊文旅云、淘文化)和区级(文化嘉定云、文化随行)三个行政级别共六个不同地区的文化云,另加国家公共文化云和一个副省级文化云(文化天府),共计八个文化云网站[8]。本研究选用直接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纵向比较文化云平台之间的用户体验差异,横向比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水平。

  资源与服务是文化云的建设重点。调研发现,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参差不齐,不同地区文化云的资源内容、服务活动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依据样本文化云平台的功能模块设置情况了解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建设现状,并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归结为八种类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文化主管机构在依托文化云平台提供的用户需求服务时,能统筹各级各类文化资源配置,提高服供给与用户需求匹配度,不断满足用户文化需求,提升数字文化服务效能。与单一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提供的某一方面的文化需求相比,大部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内容丰富多样,服务活动多彩,服务主体多元,具有“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整合’与‘分享’文化资源,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活动,开展订单式、菜单式特色服务,提供跨库检索功能”[2]3等基本特征。

  2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内涵及模型指标研究

  用户体验是由“服务体验”逐渐发展而成的,是顾客在接受服务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观感受[9]。M.Hassenzahl和N.Tractinsky[10]从用户内在感受、系统特征和交互环境三方面因素对用户体验进行定义。21世纪以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学者们开始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图情领域专家认为,用户体验是用户与数字图书馆平台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它贯穿用户交互全过程,受自身信息素养、平台信息资源、使用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并影响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和忠诚度[11]。韦景竹、王元月[12]利用满意度模型和期望理论,对用户满意度进行测评,得出用户感知与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其研究成果对推动用户满意度评价理论的提升具有参考价值。韦景竹、张乐乐等[13]以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侧主体为研究视角,分析文化云机构用户信息共享行為特征,揭示其资源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旨在探究文化云供给侧动力机制和共享效果,支持文化云顶层设计与管理决策。

  对于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方法,目前可分为直接评价、启发性评价和综合评价[14],也称为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直接评价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焦点小组

  等对文化云平台进行评价,其时效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发现问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启发式主要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文化云服务评价,能即时反应用户使用文化云平台的真实感受;综合评价法强调用户的体验差异。在所开展的研究中,曹树金利用网络调研法,对广东省18个地市级公共数字文化网站的建设模式、网站功能、利用情况等进行调研[15];Sumaira通过对大学师生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从用户使用视角研究图书馆电子资源在学校科研中的价值评估[16];Catherine等采用焦点小组法,对听障读者使用数字文化网站进行调研,揭示了用户体验时听障读者声音的重要性[17];李志从数据质量和用户体验两个方面出发,对我国政府开放数据平台进行调查与分析[18]。

  根据文化云平台服务评价的作用来划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平台建立了若干用户体验评价模型,其评价指标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以HEART模型、蜂巢模型、5E模型、CUBI模型等模型为代表。B.H.Schmitt[19]61在体验营销活动中提出包含两种或更多种战略体验模块,如感官、行为、关联等体验形式;K.Rodden[20]2396提出的HEART模型是Google公司用于分析用户使用Google网站的态度和行为体验指标,包括Happiness、Engagement、Adoption、Retention、TaskSuccess等五个核心要素;M.Peter[21]提出的蜂巢模型是用户体验可视化模型,包括Useful、Findable、Credible、Accessible、Desirable、Valuable等7个维度,其核心要素是Valuable(价值),该模型面向网站开发者,用于探索用户需求体验、需求级别;英国专家W.Quesenbery[22]提出了用户体验五原则:Effective、Efficient、Engaging、ErrorTolerant、EasytoLearn(5E模型),其中Effective(有效性)最重要,该体验原则面向软件开发,用于单一形式的用户体验设计;C.Stern[23]2认为,内容模型包括不同类型的内容种类、处理方法和结构体系等,由Content、UserGoals、BusinessGoals、Interaction四个维度组成(CUBI模型);杨艾祥[24]16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A.Hurray所提出的心理需求理论,提出用户体验分为感官、交互、情感、浏览、信任等5个评价维度。

  以上模型虽然各具特点,但指标的划分存在差异,归纳模型的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分为体验维度评价模型和体验效果评价模型。体验维度模型注重用户主观情感体验,体验效果模型注重有效性、系统可用性体验,两者经常交叉使用。综合来看,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还有待丰富和拓展。研究仅局限于数字图书馆平台的个案评估,缺乏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文化云平台的资源质量、服务现状、服务水平、系统功能等相关研究。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直接进行评价或对平台进行可用性测试,不能反映用户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差异。

  1文化云平台资源及其服务建设现状

  截至2019年底,我国各省市均已开通了文化云平台,旨在适应新发展,强化数字资源的适应性和选择性。由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效能等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区域视角研究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十分必要。鉴于“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继续提升,东部地区表现出色”[7],东部地区数字文化服务、资源供给、资源共享等方面经验更为丰富,因而本文重点选

  取东部地区六个文化云平台,两个西部地区文化云平台为具体调研对象,包括省级(智慧文化云、重庆群众文化云)、地级市(潍坊文旅云、淘文化)和区级(文化嘉定云、文化随行)三个行政级别共六个不同地区的文化云,另加国家公共文化云和一个副省级文化云(文化天府),共计八个文化云网站[8]。本研究选用直接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纵向比较文化云平台之间的用户体验差异,横向比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水平。

  资源与服务是文化云的建设重点。调研发现,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参差不齐,不同地区文化云的资源内容、服务活动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依据样本文化云平台的功能模块设置情况了解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建设现状,并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归结为八种类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文化主管机构在依托文化云平台提供的用户需求服务时,能统筹各级各类文化资源配置,提高服供给与用户需求匹配度,不断满足用户文化需求,提升数字文化服务效能。与单一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提供的某一方面的文化需求相比,大部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内容丰富多样,服务活动多彩,服务主体多元,具有“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整合’与‘分享’文化资源,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活动,开展订单式、菜单式特色服务,提供跨库检索功能”[2]3等基本特征。

  2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内涵及模型指标研究

  用户体验是由“服务体验”逐渐发展而成的,是顾客在接受服务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观感受[9]。M.Hassenzahl和N.Tractinsky[10]从用户内在感受、系统特征和交互环境三方面因素对用户体验进行定义。21世纪以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学者们开始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图情领域专家认为,用户体验是用户与数字图书馆平台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它贯穿用户交互全过程,受自身信息素养、平台信息资源、使用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并影响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和忠诚度[11]。韦景竹、王元月[12]利用满意度模型和期望理论,对用户满意度进行测评,得出用户感知与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其研究成果对推动用户满意度评价理论的提升具有参考价值。韦景竹、张乐乐等[13]以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侧主体为研究视角,分析文化云机构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特征,揭示其资源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旨在探究文化云供给侧动力机制和共享效果,支持文化云顶层设计与管理决策。

  对于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方法,目前可分为直接评价、启发性评价和综合评价[14],也称为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直接评价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焦点小组等对文化云平台进行评价,其时效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发现问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启发式主要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文化云服务评价,能即时反应用户使用文化云平台的真实感受;综合评价法强调用户的体验差异。在所开展的研究中,曹树金利用网络调研法,对广东省18个地市级公共数字文化网站的建设模式、网站功能、利用情况等进行调研[15];Sumaira通过对大学师生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从用户使用视角研究图书馆电子资源在学校科研中的价值评估[16];Catherine等采用焦点小组法,对听障读者使用数字文化网站进行调研,揭示了用户体验时

  听障读者声音的重要性[17];李志从数据质量和用户体验两个方面出发,对我国政府开放数据平台进行调查与分析[18]。

  根据文化云平台服务评价的作用来划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平台建立了若干用户体验评价模型,其评价指标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以HEART模型、蜂巢模型、5E模型、CUBI模型等模型为代表。B.H.Schmitt[19]61在体验营销活动中提出包含两种或更多种战略体验模块,如感官、行为、关联等体验形式;K.Rodden[20]2396提出的HEART模型是Google公司用于分析用户使用Google网站的态度和行为体验指标,包括Happiness、Engagement、Adoption、Retention、TaskSuccess等五个核心要素;M.Peter[21]提出的蜂巢模型是用户体验可视化模型,包括Useful、Findable、Credible、Accessible、Desirable、Valuable等7个维度,其核心要素是Valuable(价值),该模型面向网站开发者,用于探索用户需求体验、需求级别;英国专家W.Quesenbery[22]提出了用户体验五原则:Effective、Efficient、Engaging、ErrorTolerant、EasytoLearn(5E模型),其中Effective(有效性)最重要,该体验原则面向软件开发,用于单一形式的用户体验设计;C.Stern[23]2认为,内容模型包括不同类型的内容种类、处理方法和结构体系等,由Content、UserGoals、BusinessGoals、Interaction四个维度组成(CUBI模型);杨艾祥[24]16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A.Hurray所提出的心理需求理论,提出用户体验分为感官、交互、情感、浏览、信任等5个评价维度。

  以上模型虽然各具特点,但指标的划分存在差异,归纳模型的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分为体验维度评价模型和体验效果评价模型。体验维度模型注重用户主观情感体验,体验效果模型注重有效性、系统可用性体验,两者经常交叉使用。综合来看,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还有待丰富和拓展。研究仅局限于数字图书馆平台的个案评估,缺乏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文化云平台的资源质量、服务现状、服务水平、系统功能等相关研究。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直接进行评价或对平台进行可用性测试,不能反映用户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體验差异。

  1文化云平台资源及其服务建设现状

  截至2019年底,我国各省市均已开通了文化云平台,旨在适应新发展,强化数字资源的适应性和选择性。由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效能等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区域视角研究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十分必要。鉴于“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继续提升,东部地区表现出色”[7],东部地区数字文化服务、资源供给、资源共享等方面经验更为丰富,因而本文重点选取东部地区六个文化云平台,两个西部地区文化云平台为具体调研对象,包括省级(智慧文化云、重庆群众文化云)、地级市(潍坊文旅云、淘文化)和区级(文化嘉定云、文化随行)三个行政级别共六个不同地区的文化云,另加国家公共文化云和一个副省级文化云(文化天府),共计八个文化云网站[8]。本研究选用直接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纵向比较文化云平台之间的用户体验差异,横向比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水平。

  资源与服务是文化云的建设重点。调研发现,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参差不齐,不同地区文化云的资源内容、服务活动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依据样本文化云平台的功能模块设置情况了解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建设现状,并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归结为八种类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文化主管机构在依托文化云平台提供的用户需求服务时,能统筹各级各类文化资源配置,提高服供给与用户需求匹配度,不断满足用户文化需求,提升数字文化服务效能。与单一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提供的某一方面的文化需求相比,大部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内容丰富多样,服务活动多彩,服务主体多元,具有“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整合’与‘分享’文化资源,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活动,开展订单式、菜单式特色服务,提供跨库检索功能”[2]3等基本特征。

  2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内涵及模型指标研究

  用户体验是由“服务体验”逐渐发展而成的,是顾客在接受服务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观感受[9]。M.Hassenzahl和N.Tractinsky[10]从用户内在感受、系统特征和交互环境三方面因素对用户体验进行定义。21世纪以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学者们开始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图情领域专家认为,用户体验是用户与数字图书馆平台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它贯穿用户交互全过程,受自身信息素养、平台信息资源、使用环境等多方面影響,并影响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和忠诚度[11]。韦景竹、王元月[12]利用满意度模型和期望理论,对用户满意度进行测评,得出用户感知与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其研究成果对推动用户满意度评价理论的提升具有参考价值。韦景竹、张乐乐等[13]以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侧主体为研究视角,分析文化云机构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特征,揭示其资源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旨在探究文化云供给侧动力机制和共享效果,支持文化云顶层设计与管理决策。

  对于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方法,目前可分为直接评价、启发性评价和综合评价[14],也称为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直接评价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焦点小组等对文化云平台进行评价,其时效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发现问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启发式主要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文化云服务评价,能即时反应用户使用文化云平台的真实感受;综合评价法强调用户的体验差异。在所开展的研究中,曹树金利用网络调研法,对广东省18个地市级公共数字文化网站的建设模式、网站功能、利用情况等进行调研[15];Sumaira通过对大学师生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从用户使用视角研究图书馆电子资源在学校科研中的价值评估[16];Catherine等采用焦点小组法,对听障读者使用数字文化网站进行调研,揭示了用户体验时听障读者声音的重要性[17];李志从数据质量和用户体验两个方面出发,对我国政府开放数据平台进行调查与分析[18]。

  根据文化云平台服务评价的作用来划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平台建立了若干用户体验评价模型,其评价指标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以HEART模型、蜂巢模型、5E模型、CUBI模型等模型为代表。B.H.Schmitt[19]61在体验营销活动中提出包含两种或更多种战略体验模

  块,如感官、行为、关联等体验形式;K.Rodden[20]2396提出的HEART模型是Google公司用于分析用户使用Google网站的态度和行为体验指标,包括Happiness、Engagement、Adoption、Retention、TaskSuccess等五个核心要素;M.Peter[21]提出的蜂巢模型是用户体验可视化模型,包括Useful、Findable、Credible、Accessible、Desirable、Valuable等7个维度,其核心要素是Valuable(价值),该模型面向网站开发者,用于探索用户需求体验、需求级别;英国专家W.Quesenbery[22]提出了用户体验五原则:Effective、Efficient、Engaging、ErrorTolerant、EasytoLearn(5E模型),其中Effective(有效性)最重要,该体验原则面向软件开发,用于单一形式的用户体验设计;C.Stern[23]2认为,内容模型包括不同类型的内容种类、处理方法和结构体系等,由Content、UserGoals、BusinessGoals、Interaction四个维度组成(CUBI模型);杨艾祥[24]16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A.Hurray所提出的心理需求理论,提出用户体验分为感官、交互、情感、浏览、信任等5个评价维度。

  以上模型虽然各具特点,但指标的划分存在差异,归纳模型的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分为体验维度评价模型和体验效果评价模型。体验维度模型注重用户主观情感体验,体验效果模型注重有效性、系统可用性体验,两者经常交叉使用。综合来看,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还有待丰富和拓展。研究仅局限于数字图书馆平台的个案评估,缺乏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文化云平台的资源质量、服务现状、服务水平、系统功能等相关研究。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直接进行评价或对平台进行可用性测试,不能反映用户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差异。

  1文化云平台资源及其服务建设现状

  截至2019年底,我国各省市均已开通了文化云平台,旨在适应新发展,强化数字资源的适应性和选择性。由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效能等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区域视角研究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十分必要。鉴于“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继续提升,东部地区表现出色”[7],东部地区数字文化服务、资源供给、资源共享等方面经验更为丰富,因而本文重点选取东部地区六个文化云平台,两个西部地区文化云平台为具体调研对象,包括省级(智慧文化云、重庆群众文化云)、地级市(潍坊文旅云、淘文化)和区级(文化嘉定云、文化随行)三个行政级别共六个不同地区的文化云,另加国家公共文化云和一个副省级文化云(文化天府),共计八个文化云网站[8]。本研究选用直接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纵向比较文化云平台之间的用户体验差异,横向比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水平。

  资源与服务是文化云的建设重点。调研发现,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参差不齐,不同地区文化云的资源内容、服务活动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依据样本文化云平台的功能模块设置情况了解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建设现状,并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归结为八种类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文化主管机构在依托文化云平台提供的用户需求服务时,能统筹各级各类文化资源配置,提高服供给与用户需求匹配度,不断满足用户文化需求,提升数字文化服务效

  能。与单一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提供的某一方面的文化需求相比,大部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内容丰富多样,服务活动多彩,服务主体多元,具有“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整合’与‘分享’文化资源,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活动,开展订单式、菜单式特色服务,提供跨库检索功能”[2]3等基本特征。

  2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内涵及模型指标研究

  用户体验是由“服务体验”逐渐发展而成的,是顾客在接受服务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观感受[9]。M.Hassenzahl和N.Tractinsky[10]从用户内在感受、系统特征和交互环境三方面因素对用户体验进行定义。21世纪以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学者们开始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图情领域专家认为,用户体验是用户与数字图书馆平台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它贯穿用户交互全过程,受自身信息素养、平台信息资源、使用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并影响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和忠诚度[11]。韦景竹、王元月[12]利用满意度模型和期望理论,对用户满意度进行测评,得出用户感知与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其研究成果对推动用户满意度评价理论的提升具有参考价值。韦景竹、张乐乐等[13]以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侧主体为研究视角,分析文化云机构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特征,揭示其资源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旨在探究文化云供给侧动力机制和共享效果,支持文化云顶层设计与管理决策。

  对于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方法,目前可分为直接评价、启发性评价和综合评价[14],也称为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直接评价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焦点小组等对文化云平台进行评价,其时效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发现问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启发式主要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文化云服务评价,能即时反应用户使用文化云平台的真实感受;综合评价法强调用户的体验差异。在所开展的研究中,曹树金利用网络调研法,对广东省18个地市级公共数字文化网站的建设模式、网站功能、利用情况等进行调研[15];Sumaira通过对大学师生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从用户使用视角研究图书馆电子资源在学校科研中的价值评估[16];Catherine等采用焦点小组法,对听障读者使用数字文化网站进行调研,揭示了用户体验时听障读者声音的重要性[17];李志从数据质量和用户体验两个方面出发,对我国政府开放数据平台进行调查与分析[18]。

  根据文化云平台服务评价的作用来划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平台建立了若干用户体验评价模型,其评价指标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以HEART模型、蜂巢模型、5E模型、CUBI模型等模型为代表。B.H.Schmitt[19]61在体验营销活动中提出包含两种或更多种战略体验模块,如感官、行为、关联等体验形式;K.Rodden[20]2396提出的HEART模型是Google公司用于分析用户使用Google网站的态度和行为体验指标,包括Happiness、Engagement、Adoption、Retention、TaskSuccess等五个核心要素;M.Peter[21]提出的蜂巢模型是用户体验可视化模型,包括Useful、Findable、Credible、Accessible、Desirable、Valuable等7个维度,其核心要素是Valuable(价值),该模型面向网站开发者,用于探索用户需求体验、需求级别;英国专家W.Quesenbery[22]提出了用户体验五原则:Effective、Efficient、Engaging、Error

  Tolerant、EasytoLearn(5E模型),其中Effective(有效性)最重要,该体验原则面向软件开发,用于单一形式的用户体验设计;C.Stern[23]2认为,内容模型包括不同类型的内容种类、处理方法和结构体系等,由Content、UserGoals、BusinessGoals、Interaction四个维度组成(CUBI模型);杨艾祥[24]16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A.Hurray所提出的心理需求理论,提出用户体验分为感官、交互、情感、浏览、信任等5个评价维度。

  以上模型虽然各具特点,但指标的划分存在差异,归纳模型的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分为体验维度评价模型和体验效果评价模型。体验维度模型注重用户主观情感体验,体验效果模型注重有效性、系统可用性体验,两者经常交叉使用。综合來看,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还有待丰富和拓展。研究仅局限于数字图书馆平台的个案评估,缺乏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文化云平台的资源质量、服务现状、服务水平、系统功能等相关研究。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直接进行评价或对平台进行可用性测试,不能反映用户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差异。

  1文化云平台资源及其服务建设现状

  截至2019年底,我国各省市均已开通了文化云平台,旨在适应新发展,强化数字资源的适应性和选择性。由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效能等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区域视角研究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十分必要。鉴于“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继续提升,东部地区表现出色”[7],东部地区数字文化服务、资源供给、资源共享等方面经验更为丰富,因而本文重点选取东部地区六个文化云平台,两个西部地区文化云平台为具体调研对象,包括省级(智慧文化云、重庆群众文化云)、地级市(潍坊文旅云、淘文化)和区级(文化嘉定云、文化随行)三个行政级别共六个不同地区的文化云,另加国家公共文化云和一个副省级文化云(文化天府),共计八个文化云网站[8]。本研究选用直接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纵向比较文化云平台之间的用户体验差异,横向比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水平。

  资源与服务是文化云的建设重点。调研发现,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参差不齐,不同地区文化云的资源内容、服务活动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依据样本文化云平台的功能模块设置情况了解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建设现状,并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归结为八种类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文化主管机构在依托文化云平台提供的用户需求服务时,能统筹各级各类文化资源配置,提高服供给与用户需求匹配度,不断满足用户文化需求,提升数字文化服务效能。与单一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提供的某一方面的文化需求相比,大部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内容丰富多样,服务活动多彩,服务主体多元,具有“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整合’与‘分享’文化资源,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活动,开展订单式、菜单式特色服务,提供跨库检索功能”[2]3等基本特征。

  2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内涵及模型指标研究

  用户体验是由“服务体验”逐渐发展而成的,是顾客在接受服务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观感受[9]。M.Hassenzahl和N.Tractinsky[10]从用户内在感受、系统特征和交互环境三方面因素对用户体验进行定义。21世纪以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学者们开始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图情领域专家认为,用户体验是用户与数字图书馆平台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它贯穿用户交互全过程,受自身信息素养、平台信息资源、使用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并影响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和忠诚度[11]。韦景竹、王元月[12]利用满意度模型和期望理论,对用户满意度进行测评,得出用户感知与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其研究成果对推动用户满意度评价理论的提升具有参考价值。韦景竹、张乐乐等[13]以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侧主体为研究视角,分析文化云机构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特征,揭示其资源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旨在探究文化云供给侧动力机制和共享效果,支持文化云顶层设计与管理决策。

  对于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方法,目前可分为直接评价、启发性评价和综合评价[14],也称为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直接评价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专家訪谈、焦点小组等对文化云平台进行评价,其时效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发现问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启发式主要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文化云服务评价,能即时反应用户使用文化云平台的真实感受;综合评价法强调用户的体验差异。在所开展的研究中,曹树金利用网络调研法,对广东省18个地市级公共数字文化网站的建设模式、网站功能、利用情况等进行调研[15];Sumaira通过对大学师生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从用户使用视角研究图书馆电子资源在学校科研中的价值评估[16];Catherine等采用焦点小组法,对听障读者使用数字文化网站进行调研,揭示了用户体验时听障读者声音的重要性[17];李志从数据质量和用户体验两个方面出发,对我国政府开放数据平台进行调查与分析[18]。

  根据文化云平台服务评价的作用来划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平台建立了若干用户体验评价模型,其评价指标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以HEART模型、蜂巢模型、5E模型、CUBI模型等模型为代表。B.H.Schmitt[19]61在体验营销活动中提出包含两种或更多种战略体验模块,如感官、行为、关联等体验形式;K.Rodden[20]2396提出的HEART模型是Google公司用于分析用户使用Google网站的态度和行为体验指标,包括Happiness、Engagement、Adoption、Retention、TaskSuccess等五个核心要素;M.Peter[21]提出的蜂巢模型是用户体验可视化模型,包括Useful、Findable、Credible、Accessible、Desirable、Valuable等7个维度,其核心要素是Valuable(价值),该模型面向网站开发者,用于探索用户需求体验、需求级别;英国专家W.Quesenbery[22]提出了用户体验五原则:Effective、Efficient、Engaging、ErrorTolerant、EasytoLearn(5E模型),其中Effective(有效性)最重要,该体验原则面向软件开发,用于单一形式的用户体验设计;C.Stern[23]2认为,内容模型包括不同类型的内容种类、处理方法和结构体系等,由Content、UserGoals、BusinessGoals、Interaction四个维度组成(CUBI模型);杨艾祥[24]16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A.Hurray所提出的心理需求理论,提出用户体验分为感官、交互、情感、浏览、信任等5个评价维度。

  以上模型虽然各具特点,但指标的划分存在差异,归纳模型的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分为体验维度评价模型和体验效果评价模型。体验维度模型注重用户主观情感体验,体验效果模型注重有效性、系统可用性体验,两者经常交叉使用。综合来看,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还有待丰富和拓展。研究仅局限于数字图书馆平台的个案评估,缺乏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文化云平台的资源质量、服务现状、服务水平、系统功能等相关研究。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直接进行评价或对平台进行可用性测试,不能反映用户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差异。

篇四: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阵地。本文从公共图书馆保存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推动社会阅读、促进终身学习等方面方面,阐述了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如何进一步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架构,其建设原则是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体现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捷性的发展定位。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该文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意见》还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和愿景。

  二、公共图书馆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阵地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和知识资源。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化机构,还体现着一种积极健康的公共生活理念,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組织通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一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作为面向全民开放、免费为全民所利用的文化教育设施,无偿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了保障,体现了公民获取信息的民主、公平、平等原则,大大缩小了数字鸿沟。公共图书馆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要让普通老百姓平等地享有高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三、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

  1、保存文化遗产,传承人类精神财富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是人类过去生活的反映,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循环的特点,一旦消失,就可能永远不能再现,因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及其重大。《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地方的信息中心”、“馆藏资料必须反映当前的

篇五: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TheServiceStatusandProspectsofCulturalCloudinChina

  作者:陈则谦[1]作者机构:[1]河北大学管理学院,保定071002出版物刊名:图书情报知识

  页码:62-71页

  年卷期:2018年

  第5期

  主题词:文化云;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现状

  摘要:文化云是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代表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是新时期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和有效路径。研究文化云的服务对于推进文化云建设,提升文化云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文献回顾、网络调查、电话访谈、用户体验等方法获取文化云的相关信息,并从服务分布、服务可及性与易用性、服务内容、可持续性运营等四个方面深入剖析文化云的服务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文化云服务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云的发展速度快,服务内容多样,文化云分布不均衡,服务功能不完善,服务资源不充分,服务的可持续运营存在一定风险。未来的文化云建设应重点关注并努力实现服务资源的系统性整合,促进公众的全面参与,发挥文化云的文化管理职能,探索其长效服务机制。

篇六: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浅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原则

  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7年6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如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会议认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组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可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已经引起了党和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并以一系列政府文件、领导讲话等形式,正式进入了国家文化政策制定和文化制度安排的层面。无疑,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的重要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关系到责任政府公共职能的履行、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精神支撑;是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时间摆在我们文化工作者面前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那么,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我们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遵循六项基本原则,即公益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便利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基本性原则和公共参与性原则。本文即对这六个原则作的一些初步思考。

  一

  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原则

  公益即公共利益。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指: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目的,是满足广大公众的公共文化权益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是公益性极强的公共物品,公共文化服务追求的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体现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区别于一般市场经营性文化服务的本质特征,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则。遵循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原则,公共部门有责任为公民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需求来源于“公民文化权利”。所谓公民文化权利,即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文化创造、享受文化成果、表达文化主张、其文化创造成果得到应有保护等方面的权利。[1]文化权利与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一样是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2]正是公民合法的文化权利,产生了对公共文化的大量需求,同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遵循公益性原则。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原则也可从公共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得到很好的解释。根据公共经济学

  和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即一个使用者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不会减少该商品或服务对全社会的供给)和“非排他性”(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其他人对该商品或服务的享有和消费),其供应存在“市场失灵”,但毫无疑问,社会对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服务有着巨大的现实需求。因此,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和提供应主要由政府或政府资助的公益性机构来承担,并且免费或优惠提供给全体公民,以弥补市场的不足,保证公民享有必要的精神文化生活。

  公益性原则的确立也取决于公共文化服务巨大的私人收益的“外部性”及其带来的公共收益。简单讲,“外部性就是一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不能通过市场价格进行买卖。”[3]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其服务的对象是私人,直接的获益者是私人,但是,服务在直接带给私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提高着公民个体的知识水平和精神生活的质量的同时,客观上为服务对象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经济上和非经济上的收益,公共文化服务这种极强的外部性,间接地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收益,因为每个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正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提升的基础。换句话说,公共文化服务通过直接服务个人,间接地服务了整个社会,因此具有高度的公益性。事实上,必要而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对促进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和谐友爱文化氛围的营造、宽容社会风尚的形成等,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可见,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属性,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与其他市场经营性文化服务最大的区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目的的确立,都应当遵循公益性原则。公益性也使得公共文化服务具有社会公有、社会共享、社会公用等公益性事业的一般特征。遵循公益性原则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是政府在文化服务上弥补市场缺失的应有举措,也是公共部门回报纳税人,为全体公众创造文化福利的必要之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原则,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责任主体,政府有责任进行必要的公共财政投入,主持制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战略,研制公共文化服务规划、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

  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原则

  公平或曰平等是现代文明社会基于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人权的确认,而持有的最重要的价值理念之一。我国宪法将“平等权”列为公民基本权利的首位,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4]”。由此可见平等权之重要。公民文化权利作为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同样应当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因此,平等的原则也必然应当延续到公共文化

  服务领域。换言之,所谓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即人权平等和社会公平价值理念在公共文化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原则即指,每个公民(包括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在获取公共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服务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公平,服务内容、质量和服务过程的公平。

  所谓服务机会的公平,主要体现为服务对象的全体性或者说服务必须惠及全民。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既要包括城市、中心发达地区的居民,也要包括农村、边远落后地区的公民,即所谓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身份不分高低贵贱,都应当有机会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换言之,公共文化服务不应有任何地域、城乡、种族、身份等的歧视。所谓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过程的公平,则指不论服务对象为何人,均有权享受到同样的、质量稳定、程序公平的对待,从而享有平等的文化服务。

  在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原则对政府部门提出了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层面的要求。所谓宏观层面的要求指,政府在进行文化发展战略的制订、文化资源配置、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整体布局调整等重大宏观决策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的需求,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努力做到公正公平。所谓微观层面的要求则是,政府各具体部门,以及政府扶持资助的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提供各项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一视同仁,使大家获得机会公平、质量稳定的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平性原则的提出,很大程度上针对了公共文化服务不够公平的历史和现实状况。事实上,由于文化资源的有限和社会阶层差异的存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很多领域都长期发生着不公平的情况。以博物馆为例,博物馆集收藏、研究、陈列、展览各类历史文物、文化艺术品于一身,所有过往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几乎都在博物馆得到最集中的展示,博物馆服务因而成为公认的最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然而,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历史上相当长时间里,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一些国家或私人的收藏,为少数人所独占,也只允许少量的王公贵族参观。直到1793年卢浮宫开放后,世界博物馆才开始了其服务社会的进程。迟至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才提出“为当代和未来的公众服务的博物馆”的主题。1974年,国际博协才提出了博物馆的新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的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之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5]这一定义的出台,特别是其对博物馆公共性的强调,体现了博物馆对其基本职能认识的突破性转变,标志着博物馆服务意识的生成,也标志着对民众公平参观使用博物馆这一基本文化权利的正式

  认可。

  三

  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原则

  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应当保证人人便于享有,应当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容易获取的服务。因此,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合理、就近服务群众生活圈、公共文化信息的公开化、电子化,公共图书馆的图书“通借通还”等便利服务都十分必要。总之,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保证服务具有最大程度的便利,这便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原则。

  作为服务性极强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公共文化事业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某位读者去借一本书,必须花两三个小时在路上,那么其个人投入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都太高,图书馆对这个人而言就形同虚设。所以说,没有便利性,就很难实现公益性;没有便利性,或者只对部分人便利,对另外一部分人不便利,就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因此,便利性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包括文化设施使用(如残疾人通道的设置)、文化信息的采集利用(文化信息网络建设)、文化服务手段(充分利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设施提供文化服务)、提供时间(公众假日延长图书馆服务时间以方便特殊市民群体)等多方面的便利。

  落实便利性原则,政府文化部门应该认真研究公民不同的文化需求,细化服务标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①简化服务流程;②提高服务自动化程度;③增加服务或产品渠道;④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其他服务行业的做法,尤其在文化设施规划科学布局、场馆设计、使用便利、文化消费价格制定、文化信息发布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公民的需求。最后,就现代社会而言,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信息须及时公开、方便查询,便利的文化信息服务业十分重要,值得政府高度重视。

  四

  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原则

  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含义:第一是延续、保护和传扬民族文化传统,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贡献;第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产品的品种、层次、特色必须多样化,以实现不同阶层民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具体包括产品的多样性和服务对象的多样性。公共文化服务既要重视普及型的文化产品,满足一般人群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又要适度提供提高型的文化产品,以便在服务中引导需求,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公共文化服务要充分考虑惠及社区居民、白领、外来工、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多样的文化服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人类正进入一个文化价值观大冲突、大碰撞、大融合的“文化全球化”时代。文化全球化带来了全球文化的“趋同”,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基因”正在日益减少,如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因此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的《世界文化报告》就以“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为主题,坚持保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这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就我国的情况来看,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外文化产品的自由流通,一方面是国门大开,强势进入的西方文化产品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文化样式(如京剧等地方戏剧)、传统的艺术节庆(如端午节等),都日趋衰落。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挑战。与此同时,随着人们视野的进一步拓展,公众对公共文化产品需求总量不断增加,对产品的多样性、丰富性要求也日益提高。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加大和社会阶层的分化,各种不同文化产品在满足不同文化需求的同时,其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对于不同人群文化身份的形成作用日益明显,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表达的融合,更进一步为文化的创新提供着无穷的灵感。

  显然,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政府考虑加大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同时应大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内容、品种和服务方式,以多样性原则为指导,倡导文化包容,创造一个文化产品丰富、文化生态和谐、不同文化需求都能得到自由表达和必要满足的文化生态环境。

  在具体工作中应贯彻多样性原则。对外,政府文化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工作。应学习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做法,在对外文化贸易等领域,提出适当的“文化例外”措施,从国家文化安全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构筑切实的保护“堤坝”。对内,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民间工艺品、民间艺术节庆等予以必要的资助、扶持。与此同时,政府要依照我国宪法对言论、创作、宗教信仰自由等的明确规定,着力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接受文化多样性,扩大文化选择,创造一个鼓励自我表达和自我探索的文化生态,鼓励原创,通过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公民实现文化创造的权利提供必要的条件,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五

  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原则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性原则是指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只能负责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确保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满足。换言之,公共文化服务所满足的应当是人民群众基本的、而不是所有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超出基本文化需求的服务,公民可以通过文化市场获得。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性原则,主要是由公共文化产品的复杂性和“有限政府”的现代公

  共管理理念决定的。按照公共经济学的分析,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可进一步区分“纯公共产品”与“混合型公共产品”,不同产品的“公共性”程度不同。[6]公民文化权利要求政府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文化产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政府显然无法大包大揽,全部提供。

  按照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有限政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政府的必然取向。有限政府指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是有限的,应当沿着“公民-市场-社会-政府”的先后顺序来构建政府职能。也就是说,公民自己能解决的由公民自己解决;公民不能自己解决的,市场能够解决的由市场来解决;市场不能解决而通过社会能解决的,由社会解决;社会也解决不了的,才由政府出面进行全面管理和提供充分的服务。有限政府的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方面。总之,“有限政府”的权力、职能、规模以及行为方式等都应该依法受到规范,不能超越法定界限。我国目前着力推进的“服务型政府”与“有限政府”建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政府”的价值取向就是“服务型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正是有限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基于对“有限政府”的这种理解,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政府既要发挥责任主体的作用,进行必要的投入、政策扶持等,以满足公民的文化权利要求,又必须区分不同的公共文化产品,将有限的公共财政、土地等资源,用于提供最基本的、市场最不能提供、社会也无法独立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7]其他文化服务,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政策扶持、政府采购、委托生产等方式提供,必要时甚至可以引入市场机制进行服务的直接提供和间接提供。

  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原则,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文化政策制定、文化艺术基金投放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当代发达国家文化政策的主要目标,都是围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来设定的。根据我们的研究,如果不考虑广播电视和出版发行等服务,通常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大约可以分为13个类别,具体是:①公立博物馆、艺术馆;②公立图书馆;③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如文化网站、咨询电话、公益性广告等);④重要的高雅艺术场馆(著名的剧场、音乐厅等);⑤重要艺术团体;⑥重要艺术展览;⑦重大艺术节庆;⑧重要对外文化交流;⑨传统艺术;⑩文物古迹等文化遗产;传统节庆;中小学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不难看出,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性的提出,大致确立了政府应当做什么方向和范围,从而进一步为政府规范行为、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秉持基本性原则,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塑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培育健全的社会办文化艺术团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总而言之,政府只

  能做政府应该做的,其余的应该大胆交给社会、交给市场。

  当然,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原则如何贯彻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原因是,究竟哪些属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哪些不属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具体划分筛选时是需要标准的,但这个标准目前很不清晰,并且处于变动之中。比如什么是高雅艺术团体,哪些高雅艺术团体应该资助、扶持,哪些不应该,理由何在等,往往就有很多争议。事实上,对类似高雅艺术这样的混合型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政府到底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历来就有很大争议。历史地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进步水平的发展、财政实力的变化等,这个角色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之中。换言之,基本性原则在理论上虽然没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很多困难。因此,它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有没有可能制订一个尽可能量化的指标体系,以明确界定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到底有哪些,政府应当做到什么程度才合适,超出标准的部分政府如何引导社会、市场参与,而不是盲目包办,等等。然而关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标准,迄今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指标体系可供参考。

  六

  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参与性原则

  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中,公民个人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创造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公共文化服务还应当遵循公共参与性原则。所谓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参与性原则,即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政府有责任保障公民能够充分地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服务提供的各个环节。参与不仅仅是公民个人的依法参与,更希望公民通过组成民间社团、非营利性文化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的形式,合法地、有组织地进入公共领域,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同治理结构,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参政、议政,参与公共事务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下公民应尽的义务。对公共文化事务的参与,既是现代民主精神的体现,更是公民文化权利的重要表现。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看,公民参与性原则体现的是服务型政府理论强调的“善治”的概念,所谓“善治”不同于传统的“统治”,其间的本质区别主要表现为,统治的权力向度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运作过程,而善治则是多元的、上下互动的过程。它通过合作、协调及对共同目标的确定等手段达到对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参与性原则的贯彻实施,可望推动公共文化事务的“共同治理”结构的形成,保障公共文化政策能够广泛反映公民的文化权利需求,充分考虑人们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创造性发展的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有效地避免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政府机构被错误地置于公共文化生活的中心。此外,从社会融合角度来看,公民参与性原则可以增强公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树立公民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主人翁意

  识、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从而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积极性,并激发其无限的文化创造力。

  公民参与具体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参与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过程,特别是其中的关键性环节,使公民的文化利益诉求得到充分及时的表达,以实现公民合法拥有的民主权利;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举办、文化成果的创造,使自己的文化理念得到张扬、文化创造力得以发挥,从而实现公民创造文化成果的权利。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理事会制度、公示制度、听证制度、表决制度等,通过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公民调查、公民会议等技术方法获取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及普通公民对公共文化管理及具体文化项目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在一些技术性环节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譬如,咨询委员会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公共参与形式,在这项参与技术的设计中,各个利益相关群体或组织的代表人被邀请到委员会中来,就特定的政策或问题向公共文化管理者提供咨询及建议。再如,政府机构运用问卷调查来征求公民意见也是常用的办法。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自2003年起十分注重对公众意见的收集,开发了一套管理资讯系统——公众意见登记系统。此后,通过这个综合资料库的分析,可将公众的意见按照类别、性质、对象和次数,定期编制成统计报告,从而为管理层制定改善措施提供了很好的决策咨询。[8]总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广泛吸纳公民参与到文化项目的决策、执行、监督及评估等各个环节之中,对于完善其运作机制,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与还包括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一定程度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和方针,这也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但是,无论从投入资金还是精力来看,政府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除发挥政府文化部门本身以及传统的公办文化事业单位力量的前提下,还应当通过创新公益文化活动运作机制,通过政府采购、委托承办、承包等形式,吸引社会办各类文化艺术机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

  以上六大基本原则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简单概括一下不难看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原则确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定位问题;公平性原则思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般“游戏规则”;便利性原则针对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方法和依据;多样性原则是对公共文化产品的丰富性、公共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现代社会文化价值的多元性的全面考虑;基本性原则努力确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范围;公共参与性原则充分尊重公民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权和自主进行文化创造的权利。我们认为,如果各级政府能够切实依循以上六大原则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工作,经过认真持续的努力,我国将能够建立起结构

  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产品丰富、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

  当然,除了以上六大基本原则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尊重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规律和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导向作用也十分重要,限于篇幅,这里不作专门论述。

  文化发展涉及不同的历史、国别背景和民族传统,也涉及不同的意识形态要求,公共文化服务问题在我们国家特殊的历史语境中,既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既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作借鉴,又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做法。应进一步综合各学科理论成果,整合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资源,推动理论结合现实,不断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体系,最终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实践之路。

  -全文完-

篇七: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引导性意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应面向社会大众和基层,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混合主体。建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管体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巩固现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2)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工程。一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是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述辞条引自奚洁人主编:《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篇八: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策略

  摘要:公共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服务体系的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本文简要阐述了公共文化数字化的内涵,并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策略。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策略

  前言

  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早已随着网络数字化的普及而不断变化,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无法满足数字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将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制度体系、服务方式和运营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形态转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但不可否定的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过程中仍存在不足,如何针对性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是重点。

  公共文化数字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数字化;公共文化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中的标准,同样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为公众

  提供服务的数字化平台的技术标准,要相对统一;二是对公共文化场所、阵地进行管理的工具(平台)功能需求的分类梳理后的标准化;三是为公众提供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内容区分的标准化。

  而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条块分割,标准不一,重复开发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也不利于下一步的互联共享。其次是服务与管理分离,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和各地的实践都着眼于构建公共文化资

  源共享的服务功能,而对管理工作则基本没有涉及,由此使得服务与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不配套,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的问题凸显。第三是服务质量不高,内容单调、及时性较差,服务方式简单、缺乏互动,群众参与率和满意度不高。第四是资源整合不够。一是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率低,二是对已有数字资源整合不足,开发利用率不高,同时由于分类不科学、与新媒体缺乏深度融合等,资源优势尚待释放。

  要解决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解决好标准化问题

  制定相关政策标准,按照“大统筹、大整合”的原则,将近年来各地的探索加以梳理提炼,尽快出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则、标准和相应政策,从标准、制度、经费等各方面加以引导,确保建设的有序推进和高效运作。要提高对标准化的认识,认清其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体系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关系到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调查显示,西方国家网络应用的前三名排序一般为商务、即时通信、信息,而我国则是信息、游戏、电子商务。我国网民对网络

  需求的特点,也印证着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与需要。我们必须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阵地、确保文化安全的高度,从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守土有责的强烈使命感和紧迫感,把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数字化建设中的标准化问题,提到应有的高度。

  提高对标准化建设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时代的阵地意识。公共

  文化设施和服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家园的基础工程。事实证明,网络时代拥有物理网络资源以及网络监控权,不等于拥有话语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正在改变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

  方式,正在催生“谁控制网络空间谁就能控制一切”的法则。作为主阵地的公共文化领域的守土者,我们必须围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供内容丰富、应用便捷的服务,加紧工作,争取主动,有所作为。二是要站到国家利益、国家文化安全、抢占制高点和话语权等高度去认识,不能囿于狭隘的地方政绩、部门利益等视角。

  2.是整合资源,促进开放共享

  近年来,公共文化数字整合资源、开放共享的呼吁一直不断,但由于某些行政或利益壁垒,我们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整合度、开放度远远落后于公众需求。建设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可以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数字技术,整合海量文化资源和用户,集活动预约、场馆预订、空间展示、社团招募、竞赛互动、艺术鉴赏、艺术培训、智能搜索等功能为一体,让市民像网上购物一样实现自选文化产品或服务进行参与、消费,解决百姓对公共文化服务知晓率、参与率低等问题,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例如,为更好地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宝安区文化服务中心通过打造pc端、手机端、数字电视“三平台”,组建“四个中心”(

  即:信息和展示、资源、辅导培训、体验等四个中心)、“五大资源库”(

  即:文化活动、原创作品、文化培训、互动体验和地方特色等五大资源库),开展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努力实现“让文化服务唾手可得、让文化管理运筹帷幄、让文化体验融入生活”三大目标。开放共享,首先涉及文化部门内部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比如对目前已经建成的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文化馆等,将这些数字化资源聚集到一站式联网服务平台,让原本相互独立封闭的系统能够互通整合,发挥大数据为公众带来的最大效益。

  3.内容管理要精细化

  公共文化数字化内

  容是包罗万象、多样化的,如何处理和展现这样的超量信息,使管理更科学,公众更容易接受,需要进一步对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予以细分管理,建立从内容创意采编、内容加工、内容分发到内容营销等等体系化的管理流程,建立细分的内容管理制度,细分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与之配套的技术资金支

  持等,这点可以借鉴大型的已经有丰富经验的商业网络平台。

  文化资源在数字化后,其展现模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而传播媒体终端也由过去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向网络、手机转变。载体的改变,要求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必须具有可视、可听甚至可触、可感的特点,通过提取文化遗产精髓,设计成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展现形式多样性的产品,契合当下大众审美情趣,让民众喜闻乐见,参与者能够充分融入特定的文化历史环境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文化内容。

  例如,午间音乐会”是近年来福田区为中心区白领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文化服务,以前因为演出团队人员有限,加上演出时间及场地的限制,音乐会很难达到音乐厅那种效果,但是自从引入了DMS动声系统等一系列的高科技数字文化设备后,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现在,通过将DMS动声系统应用到“午间音乐会”的排练和演出,一支10人的演出小分队即可演奏出40人大乐团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演出质量;书画数据采集和智能舞蹈投影等线下体验空间也深受市民称赞,同时这些线下体验空间也提高了文化馆活动的趣味性。

  4.是要提升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的现代传播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高度关注互联网虚拟储存空间,将文化信息有效聚合,形成庞大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和集聚性。

  通过积极构建公共文化云、公共数字网站、公共文化信息智能服务终端、公共文化数字流动站等数字化传播载体,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等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海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一站式

  ”门户平台和丰富的智能终端接入,着力打造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生产与储存空间,为公众按需索取、随时随地获取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提供保障,从而形成“大文化”数据库,真正实现“参与式”公共文化服务,打造一个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工厂”,构建智能化文化服务空间。在大力挖掘公共文化虚拟空间的同时,还要积极关注“数字快车”之下各类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利益。

  5.是要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社会化

  对于公众而言,在满足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他们的文化体验和消费具有多元性、地域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这也要求数字化文化事业和数字化文化产业能够互通有无,借助市场资金、先进技术、成熟理念,深度挖掘和开发我们的优秀文化;同时,加大政府对优秀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动漫动画片、纪录片或节目栏目等作品的扶持和购买力度,完善相关奖励、补贴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或共建相关文化项目,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数字化内容储备。数字文化事业和产业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是未来文化建设发展的大趋势,将现代公共服务本身所具有的双重属性——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6.结束语

  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而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新颖、更具吸引力的文化服务,可以满足广大群众更多的文化需求,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柴永强.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嘉兴模式”升级版[N].中国文化报.2014-12-12(008)

  【2】帅胤.标准化是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前提[N].中国文化报.2016-10-21(008)

篇九: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地位及作用

  摘要: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文明的“地标”,是这方土地千百年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上的精神结晶。现代博物馆通过收藏,研究,展览来达到将知识和艺术分享给社会大众的目的。同时展览也是实现博物馆精神的重要通道,博物馆精神在大众享阅中得以实现。那么,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如何?它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本文就此问题略作论述。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地位与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在建设服务性政府过程中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文化发展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服务对象的多面化,我们需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精神所在。博物馆是收藏和研究,展览代表自然与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对那些具有科学性,历史性,艺术性的物品进行分类研究,为公众提供学习知识,接受文化熏陶和艺术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其具备的共享性与社会性决定了它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一、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宣传先进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作为一个服务大众的文化机构,会利用国家,政府提供的所有资源吸引大众的视野。改革开放以来,随

  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资料领域的消费也大大增加。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中心,公共图书馆,文化站等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与图书馆和文化站不同的是,博物馆更好地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安静优雅的环境中,一件件陈列品述说着时代的风云变幻,我们可以在生活用品中探知小人物的生活百态,也可以在瀚海墨宝中寻求士大夫的仕途生活。时隔千年,我们听着解说员的讲解,我们明白了一件件文物背后的历史。实物鉴赏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欣赏。对于社会大众而言,亲身体验了博物馆之游远比查资料,看文献更容易接受,因而博物馆是公共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

  二、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1、蕴含信息,记录历史

  博物馆收录了许多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真是触目琳琅。也许是纸片,陶器,也许是遗墨,遗址;都曾记录了过去的人类生活环境与社会变迁的历程。将其网罗入博物馆内,供大家学习研究。以“从婚书到结婚证”为例,从文献中考录,我国古代结婚的婚书形式多变,从“礼治”到“法治”思想的发展,也印证了我国由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的转变。受时代因素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婚姻法颁布,五十年代的结婚证后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普法宣传的同时也表明合法婚姻受法律保护。由此可见,在史料中,我们更容易看清历史的时代性。

  2、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社会教育

  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和道德精髓。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馆藏民国时期爱国主义教材为例,国民政府在内忧外患的窘境中,面对中小学教育注入“爱国主义”的话语,在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抵抗外辱,官方注入“爱国主义”话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语,同样表达着爱国主义情怀。我们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现代文化的洗礼;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以博物馆为载体,传承中华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对社会大众的持续熏陶中,培养独特的民族性格。

  3、提供多样性服务,满足公众休闲需求

  时代的进步,以知识为载体的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上升,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成为旅游胜地,参观欣赏博物馆成为一种高尚的文化活动。进行异域风情的,中西文化差异与碰撞的,自然的,艺术的,军事的馆藏品分类陈列,安排职业的讲解员进行热情的讲解服务,让游客在游览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考虑到大众需求,博物馆可以设置一些休息室,餐饮处等,为公众服务做到一心一意。使观众在博物馆游览中,不仅得到知识的学习,文化的熏陶,艺术上的欣赏还可以心情愉悦。游览博物馆作为一种高尚的文化活动,愈来愈受大众的喜爱,是培养情趣的途径,在社会压力大的今天,其不失为一种放松方式。

  三、小结

  博物馆经营和发展的水平越高,代表这个地区的百姓精神水平越

  高,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为了使博物馆为公众服务持续性与健康性发展,首先,要保护好展列藏品,扩大研究领域,好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文化资源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文物遗址。办好展览,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学习。同时,要加强博物馆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更好的发挥其社会职能。再好的博物馆也不会收罗到所有种类的文物,因此要做到资源共享,在公平竞争中取得发展。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文物资源。

  作者:王燕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博物馆

  参考文献:

  [1]乔支.浅析博物馆馆藏文物与文化产品研发的关系.文物世界,2015年01期

  [2]杨全.从婚书到结婚证.文物天地,2015年10期

  [3]史晓洁《.胜利课本》的话语形态浅析.文物天地,2015年10期

篇十: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公共文化服务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改革创新,人们对群众文化有着不同的看法。在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体制下,政府机关全力支持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建设,无论是资产还是现有政策层面,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调整了多项提升群众文化装备的改革和自主创新。在公共文化服务环境下,人民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基础建设的改革创新是适用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顺应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体系,多方位地实现文化艺术的独立性。全力支持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建设,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促进社会文化和谐起到促进作用。在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新部署中,明确提出文化艺术的创新和未来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进步的条件和保证,同时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建设;应用;

  引言

  在当前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环境下,人民群众作为文化活动的实施者和策划者,必须不断扩大现行政策的适用范围,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参与其中。顺应社会进步,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今后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建设奠定基础。在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建设中,为更好地提高人民群众的人文素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社会文化体系是必然趋势。可以快速考虑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提升文化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下群众文化活动建设相关研究,可以为后续工作提供支持,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群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影响地位

  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属于我国政府部门设置的服务性项目。现阶段,我国当前社会和产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群众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精神文化需求继续趋严。这一时期,抓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基础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群众文化是公共文化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丰富我国文化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修养:也有利于营造和谐愉悦的文化交流氛围,引导每个人都正确。

  树立适宜的价值观、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促进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观。因此,大众文化在公共文化保障体系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就相当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建立。

  2制约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文化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地方财力不均衡,致使部分城市和乡镇对文化活动经费投入偏少、器材缺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使个别人重操封建迷信活动或参与赌博,造成极坏的影响。

  2.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大部分的文化艺术活动都集中在节日期间,如今不能适应当代生产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发展趋势的精神文明和身心健康。人们的文化无法在新的科学研究的生活习惯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人民文明建设要立足于艺术精品,丰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提高思想觉悟。这种身心健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3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和群众需求相背离

  纵观当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依靠现代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推动了文化传播方式不同层次的变革,互联网技术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关键服务平台。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人民文化活动的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调整。但是,随着人民文化观念的提高,单一的地域文化特征并不是唯一的,特别是受地域限制,成为阻碍人民文明建设的首要问题。文化活动的表演缺乏应用性和保障性。

  3公共文化服务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3.1提高群众文化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在当代公共文化保障体系下,人民文明建设工作人员必须明确规定,加强人民文明建设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促进其适应岗位要求。不仅要做好相应任务的

  业务培训,还要能加强文化艺术青年志愿者的基础建设。要考虑人才招聘方向,为人民文明建设工作吸引优秀人才,严格选拔人才。对于现有的群众性文化工作者,要进行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是非常核心的。在特殊培训的帮助下,他们可以提高技术和专业素养的工作能力。还要抓好创造具有人民文明建设管理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青年志愿者,推动群众文化工作的进步。

  3.2加强文化管理力度,构建群众文化设施建设

  在公共文化服务下,转变政府部门参与方式,从群众基础上开展文化艺术塑造和基础建设,兼顾各级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管理工作,开展主题活动开展城市社区文明行为日活动,加强群众文明建设。加入建设的概念。在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要积极正确引导群众,使群众把握群众文化活动基础建设的本质和现实意义及其对社会发展和文化的影响。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公共文化建设也将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一大批人可以以人民组织的形式参与文化活动的基础建设。文明建设管理者主动组织群众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在政府机关的全力支持下,可以充分发挥对人民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定位、主动为核心,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引导者。

  3.3强化公共服务意识

  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背景下,正确对待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也会危及我国文化输出实力的增强,对社会和谐的走向产生长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保障体系,增强群众认同感,促进价值观融合,为基础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和保障。今后人民的文化活动。工作人员要在其中积极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把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以便于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

  3.4丰富和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内容

  结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内容,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要重视人民群众的文明建设,给予足够的精神力量,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实现每个人的希望为了幸福的生活。在我国当前群众文化活动基础建设中,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大大加强,各种民间工艺文字制作项目积极组织开展,有利于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主

  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能够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推动人民群众文化活动基本建设形势的自主创新,为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树立典范。此外,可利用新浪微博、手机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及时组织专题讲座和文化活动,融合地域特色内容,不断增强群众参与热情。也可以扩大人民文化传媒的范围,扩大文化艺术的普及。在文化与艺术融合的情况下,库房的发展趋势、给予项目资金、弘扬群众文化和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促进了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

  3.5创新、完善群众文化活动方式

  在文化活动中培育人民文化创意产业的方法还存在单一、陈旧、僵化的缺陷。文化艺术中心要在完善现有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不断完善和完善原有的城市广场文化。艺术、企业文化、学校文化、社区文体活动等,正确引导和运用新式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利用当代文化媒体和其他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新方式;坚持向社会发展向社会提供“大众消费娱乐场所”活动,积极培育群众文化产业延伸特色文化链条,让群众文化建设走出自娱、自乐、自养的新路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为了迎合新时期和谐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应该转变群众文化活动建设理念,明确其重要性,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的同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同时,提升文化管理力度,引入区域特色内容来建立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体系,以便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使群众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深层次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余辉辉公共文化服务下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0):92-93.

  [2]王楠针对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7(06):231+239.

  [3]徐美辉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4(12):134-137.

篇十一: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其社会价值探析

  作者:牛

  华

  安俊美

  来源:《北方经济》2009年第16期

  摘要:本文在阐明我国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与实践的背景下,分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涵义中的二重向度指出公共服务与舟共文化交互作用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在推动我国社会整体进步中的功能与意义。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内涵功能意义

  一、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概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的影响之下,我国文化事业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焦点也日益集中在如何改变文化事业发展的理念和方式,以保障公众文化需求的满足及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更好地发挥文化服务功能等方面。面对这些问题,公共文化服务及其体系的完善作为新的发展理念被提出,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国内许多学者及政府文化部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理论方面,我国目前对公共文化服务及其体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界和相关部门普遍强调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和对文化公共性的维护。在对公民权利概念及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基本已达成共识。一是认为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如国家行政学院李军鹏教授和四川大学蒋晓丽教授认为:重视发展公共文化实质是尊重公民的文化平等权,包括“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共文化需求”和满足公共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二是认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文化部门的基本职能,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晓明指出,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者;齐勇锋研究员指出,政府是公共服务的规划者、经营者和营销者,公共财政应当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在其他如对于公共文化产品的类别、特性、组成。不同群体、城乡公共文化需求差别的分析,服务水平的绩效测评等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实践方面,主要体现在各级各地政府及其文化部门近年来所推行的一系列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举措。如广东省以资源共享为目标,首创了“流动图书馆”等文化服务模式,盘活原有文化资源使之得到更高程度的利用:宁波和杭州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直接作用于提供质量和数量符合公众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引导并实现更科学合理的文化生产与消费;青岛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和上海成立文化发展基金会,吸纳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利用非公有资本来扶持公共文化项目:深圳在“文化立市”理念下构建的丰富立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等。这些各具特点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以及机制等各个方面进

篇十二: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一、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及特征

  (一)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它将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体现了文化事业发展以人为本的特征,而且突显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所谓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域内,以公共文化设施为依托、以文化团体为纽带、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群众广泛参与的非盈利性文化活动的总称。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县级政府的基本职责。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低是检验县级政府为民执政的绩效和衡量人民群众享用文化权益的重要尺度。

  (二)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特征

  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基层文化服务,与地市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和独特的特征。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特征表现为:(1)地域性。县级是全面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层级。县级级区域单元规模适中、区域管理层级比较适宜,区域内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城区与乡村的关联度比较紧密,比较适合发挥城市功能、推进以城带乡,进而全面和深入地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率先实现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2)民间性。县域公共文化属于民间文化形态的一种,其诞生环境是县城及县域内的农村地区,承载主体和影响对象主要是农村居民和社区居民,县域公共文化的演变也是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构成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也大多来源于民间,并根据民间的需求不断更新提升。(3)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以普遍实现公民文化权益为准则,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体现的是国家和社会的-1

  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公共利益。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和社会教育功能,县域公共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体现公共文化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娱乐功能。(4)社会性。县域公共文化的动力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居民内部力量。在大多数情况下,县级政府不仅规划了公共文化的发展目标,而且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组织保障上给予支持,是县域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随着社会组织的逐步增多和社会管理的日益加强,在条件许可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社会力量也主动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5)便利性。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和机制,以方便人们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为原则。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越来越多的直接送到群众家门口,并吸引了更多的群众直接参与进来。

  (三)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意义

  县域公共文化的丰富,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黏和各种心理裂痕,给弱势群体带去人文关怀和感情抚慰,从而舒缓压力,娱乐身心,化解矛盾,增进融和,具有沟通人际关系、宣泄情绪、调剂精神的效能。

  一是规范导向功能。县域公共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影响、规范居民的行为选择,培养居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排斥颓废、落后、腐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并有效抑制居民价值观念碰撞所引发的矛盾和冲突,纠正居民的行为偏差,保持区域内的良好秩序,维护县域的安定团结。特别是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来看,新农村建设也有赖于公共文化的规范导向功能。

  二是教育熏陶功能。县域公共文化所倡导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对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并能激发居民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生活境界。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县域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将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丰富的知识传播给居民,使其在审美和娱乐中得到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陶冶。

  三是社会沟通功能。文化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居民的交往-2

  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和互动,搭建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平台,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满足居民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创造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发的各类问题迫切要求强化的社会沟通功能。在良好的县域公共文化环境中,居民可以通过自发组织、自愿参与的社群和组织,以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为依托,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加强彼此的了解和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凝聚力的提高。

  四是休闲娱乐功能。公共文化对于调整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浮躁心态、缓和社会矛盾具有独特作用。加强县域公共文化建设可以帮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得到心灵的抚慰,将人们引导到追求更加全面和谐的生存状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中。发挥文化的功能,调动居民自觉参与文化活动是县域公共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县域公共文化建设只有扎根于县域文化土壤之中,并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才能被居民所接受并吸引其参与其中。

  二、当前县域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从文化发展的环境来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热切关注前所未有,老百姓对文化发展繁荣的热情期盼前所未有。从文化工作本身来看,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我们责无旁贷,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总体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把握了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律,文化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政策更加科学。可以说,目前文化建设天时地利人和,种种有利条件正在汇聚,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已成为广泛共识。1、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2013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12个,比上年末增加36个。其中县图书馆1632个,增加4个;少儿图书馆105个,增加6个。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260个,比上年末增加384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4343个,增加242个。全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活动129.32万场次,比上年增长6.8%;服务人次44171万,增长0.3%。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6022个,演出15.13万场,观众6569万人次。由文化馆(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34.26万个,馆办老年大学724个。2、艺术创作演出水平不断提高。全-3

  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65.11万场,比上年增长22.3%;国内观众90064万人次,增长8.8%;赴农村演出105.08万场,增长29.5%,占总演出场次的63.6%;农村观众529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占观众总人数的58.8%。全年全国文化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共组织政府采购的公益演出8.9万场,观众8716.30万人次。利用流动舞台车演出9.80万场次,观众9450.03万人次。3、文化资金投入不断增加。2013年全国文化事业费530.49亿元,比上年增加50.39亿元,增长10.5%;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38.99元,比上年增加3.53元,增长10.0%。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县和镇街党委政府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地放松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得相对于城市而言,县域公共文化建设欠帐过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繁重。

  1、县级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据文化部统计,2013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中,县以上文化单位272.67亿元,占51.4%,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文化单位257.82亿元,占48.6%,比重比上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用于农村的文化经费投入就更是少之又少,文化投入的增长幅度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幅,造成“三馆一站”(县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及乡镇文化站)严重贫血。

  2、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乡镇文化站长期受到冲击。乡镇文化站的定位始终不够明确,有的定性为全额事业单位,有的定性为差额事业单位,有的定性为文化经营单位,定位不明确影响了乡镇文化站的发展。近年来伴随乡镇机构改革和乡镇行政区划撤并,文化站的设备、物资、人员等一直存在着变动因素。在不少农村,文化设施大多为上世纪80年代投资建设,目前已破旧不堪。一些城镇在规划过程中,由于工商业开发、道路建设等原因,对文化设施随意挤占、挪用、变卖,基层文化设施流失严重。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人心浮动,有的改行,有的被随意抽调,有的尽管在文化工作岗位,但大多年龄老化、观念陈旧,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3、县级公共图书馆逐渐“空壳化”。公共图书馆是政府投资兴办的、面向普通大众的公益性图书馆,是人们学习知识,实施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场所。公共图书馆是一个消-4

  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费型的公益事业,需要充足的经费才能发展,而目前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购书费、业务费却少的可怜。缺少购书经费使县级馆没有持续稳定的文献资源补充,大量图书馆逐渐“空壳化”。

  4、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仍然不足。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内涵单一,服务水平仍然较差,存在走过场、走形式等问题。一些草台班子在农村,特别是乡村集市上表演低俗节目,黄色、淫秽内容充斥其中。由于缺少文化活动,一些地区的农民在农闲时大多靠打扑克、打麻将消磨时光,以至赌博成风。文化活动的缺乏也一定程度上为封建迷信活动提供了滋生的机会和条件。

  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除了面对以上有些无可奈何的工作基础差等现状外,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困惑。总有一种感觉是文化建设没有抓手,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心力有余但效果清淡;文化工作依然没有真正深入群众,没有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可以说,公共文化服务欠账尚未还清,新帐还在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还没有真正照亮所有角落,没有完全贴近群众,没有真正温暖民心。主要表现在:一是享有公共文化服务阳光的机会还不够均等。公共文化服务机会均等的内在要义,首先是要求人人都拥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均等的机会和权利,但目前,城乡文化资源差距较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政府主导和全社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自觉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机会均等实质上并不是要求完全意义上的全覆盖,不是强求每一项文化服务都能送到所有群众手中,而是强调我们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得有文化需求的群众能自由、均等的选择公共文化服务。但实际上,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分层次提供的文化服务还不够完善,使得不同层次的群众在选择公共文化服务上的机会不均等。二是“最后一米”挡住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尽管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但是与群众的需求还尚未有效对接,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外像光鲜,但内涵不足,看似亲民惠民,但与群众的心里预期还有很大差距,看似送到了群众家门口,但离群众心中的需-5

  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求还有着不止“一米”的距离。一些豪华的场馆还在闲置,一些农村文化大院时常是“铁将军”把门,在村头放映的一些电影无人问津。三是群众对“免费阳光”的公共文化服务还心存疑虑。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是公益的,是群众享有的免费权利,尤其是三馆免费开放后,图书馆读者倍增、文化馆络绎不绝,博物馆秩序井然。但仍有些群众对“免费”的文化还心存疑虑,博物馆不敢进,图书馆、文化馆没进去过,这也反映出我们公共文化的“最后一米”服务还不到位,群众对免费开放的政策还不知晓,对馆室的服务功能还不了解。四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千篇一律”,缺少针对性。群众的需求是多样的,群众的文化品位也千差万别,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如果千篇一律、没有区分的简单“洒”下去,那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仅需要大型、高端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升级,更需要因地制宜的建在村头的文化活动场所,不仅需要高层次上档次“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更需要接地气大众化“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化产品。五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没有真正“温暖人心”。群众满意与否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最高标准。目前,我们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洒”的不少,但真正温暖人心、使群众满意的文化服务不够,群众的文化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群众的幸福感不高。相对于群众需求,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是供给不足,而是产能过剩,重复性、形式化的文化落后产能,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提档升级”。

  -6

相关热词搜索: 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意义 价值 文化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