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19篇)

时间:2022-12-16 18:50:05  来源:网友投稿

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19篇)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辽宁省人民政府  ?  【公布日期】2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19篇),供大家参考。

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19篇)

篇一: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辽宁省人民政府

  ?

  【公布日期】2001.06.18?

  【字

  号】辽委发[2001]10号

  ?

  【施行日期】2001.06.1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辽委发〔2001〕10号

  2001年6月18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全面发展,主要农副产品由过去长期短缺变为自给有余,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国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的过剩,买方市场的形成,农业发展已由长时期的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二是随着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优质化,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迫切要求农业生产尽快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三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发展将形成一定的冲击和压力;四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和结构调整的滞后,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下降,农民的投入能力严重不足,增加了结构调整的难度。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形势,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继续实施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更

  为有利的生存发展空间。

  近年来,根据农业发展阶段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采取了一些积极主动的调整措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必须看到,我省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是:农产品品种不丰富,质量不高,优质品率较低,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不高,农业经济效益比较低;产业发展不均衡,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作物生产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偏大,第一产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偏高;产业结构雷同,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对国际农业市场的变化反应不够敏锐,缺乏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主导产品等。这些问题不仅造成农产品积压滞销和效益下降,也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达小康、奔富裕目标的实现。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省“两会”以及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我省“十五”计划纲要,进一步调整全省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切实提高农业整体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全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有关农业结构调整的部署为指针,遵循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思路,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全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市场导向原则。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做到既适应目前的市场需求,也研究预测潜在和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品质的需求。

  依靠科技进步原则。必须坚持科技先行,通过改良品种,推广应用农业先进实

  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

  质量效益原则。通过调整,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变数量型为质量效益型,追求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有所为,就是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有所不为,就是舍弃不具有区域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避免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尊重群众意愿原则。要坚持群众路线,既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又要通过信息引导和典型示范等方式,引导农民自觉地调整产业和品种结构。

  可持续发展原则。结构调整既要考虑近期效益,又要考虑长远效益,不能忽视生态效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均衡发展原则。在加快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扶贫济困与增强其造血功能并重,使其早日脱贫致富。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目标、方向及重点

  按照全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结合辽宁农业结构现状,确定全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

  到2005年,农村一、二、三产业产值结构由2000年的27.4:52.5:20.1调整为13:55:32,农林牧渔产值结构由2000年的47.6:2.1:31.4:18.9调整为40:2.5:40:17.5,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调整为70:30.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600万人,比2000年增加200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到2005年实现农村经济增加值3060亿元,农产品出口创汇20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

  (一)种植业

  1.调整目标。到200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棉花产量达到2.1万吨;油料产量达到37万吨;烤烟产量稳定在5万吨;蔬菜产量稳定在1900万吨;水果产量达到450万吨。农产品加工进入市场的份额要在4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比重达到25%以上。

  2.调整方向。辽南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调减粮食生产,发展特色菜、花、果生产,加强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城郊型现代农业;中部地区要重点发展规模化生产,加强优质稻米、专用玉米、优质蔬菜、优质葡萄、南果梨5大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努力扩大反季节设施生产规模;辽北地区要适当压缩普通玉米种植面积,建立优质稳产的大型商品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生产基地,积极开发优质大豆和保护地蔬菜生产;辽东地区要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建立稳定的食用菌、山野菜、柞蚕、中药材和草莓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辽西地区要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节水旱作农业,重点搞好优质水果、优质小麦和保护地蔬菜三大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特色杂粮及油料、棉花等经济作物生产。

  3.工作重点。“十五”期间,我省种植业生产要以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经济作物快速发展为突破口,以园艺作物(水果、蔬菜等)内涵挖潜为增长点,以发展饲料作物为补充。在作物内部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上质量、创名牌、抢市场、增效益,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要积极发展园区农业、订单农业和外向型农业。要加强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在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大“四位一体”农村能源生态模式的推广,推动我省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一是实施4大主体作物质量振兴工程。玉米:调减面积200万亩,建设20个优质、特用生产基地和8个饲用玉米基地,突出发展优质食用、优质饲用(高蛋白、高油玉米、青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高淀粉、甜玉米和糯玉米、黑玉米

  等);水稻:调减面积200万亩,重点建设18个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加快优质稻米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在省内创建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努力扩大出口;蔬菜:新发展面积100万亩,其中新增保护地蔬菜40万亩,要以提高蔬菜“安全性”和提高设施标准为重点,加快新品种选育和引进步伐,努力扩大无公害蔬菜和绿色蔬菜的生产面积,全面提升蔬菜质量。水果:重点建设辽南、辽西两大果树带和中北部与东部的寒冷果树区,着力开发优质水果生产,重点抓好新品种引育,加速低产老品种果园更新改造。

  二是实施7项高效作物综合开发工程。(1)马铃薯和甘薯综合开发。新发展马铃薯33万亩,甘薯20万亩,重点建设40个专业化马铃薯生产乡,建设5个甘薯基地县,通过加工淀粉和制粉促进其加工增值。(2)杂粮综合开发。在辽西地区17个县(市、区)建立85万亩集中连片的小杂粮生产和出口基地。(3)食用菌综合开发。全省新增食用菌面积4万亩,新增产量8万吨,新增产值8亿元,重点建设10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10个菌种生产基地,发展10个食用菌龙头企业。(4)油、棉、糖、烟等经济作物综合开发。建设优质花生、油葵、棉花、甜菜生产基地5个。(5)花卉综合开发。围绕大中城市近郊,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及特色花卉产业,通过外引内培开发名贵花卉新品种,建设球根、鲜切花、盆景花和绿化苗木生产基地。(6)西甜瓜综合开发。重点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优质品种比例,积极发展反季节生产,面积发展到100万亩。(7)特产业综合开发。重点发展柞蚕和中药材,通过合理布局,加强种苗引育,实行科学放养和栽培,提高综合开发利用水平,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

  三是建成10个现代农业园区和100个农业示范工程。以沈山、沈大、黄海大道3条经济带建设为重点,带动区域乃至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实施20项骨干增效技术推广工程。以部、省级丰收计划和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为龙头,以全省粮棉油菜高新技术增效示范工程建设为纽带,重点推广高产优

  质良种、种苗,种子包衣,抗旱早播,规范化栽培,玉米大垄双行,水稻节水栽培,地膜覆盖,酸性冷浸田和苏打盐碱土改良,果树模式整形修剪和高接换头,苹果无病毒矮化密植栽培、早产早丰,水果套袋,冬麦北移,间套复种,平衡施肥,“四位一体”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等20项农业高效实用技术,5年内主要作物品种更新1至2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7%,优质水果面积达到80%,新建“四位一体”农村能源生态模式10万户。全面提高我省农业科技含量。

  (二)畜牧业

  1.调整目标。“十五”时期畜牧业产值实现以6%以上的速度增长,畜牧业成为全省农村经济中重要支柱产业,畜产品省外销售额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到2005年末,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95万吨、179万吨和40万吨,精深加工畜产品比重达到30%以上,动物蛋白人均占有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调整方向。在农村经济中要把畜牧业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稳定发展生猪和蛋禽,加快发展肉牛、肉羊和肉禽,突出发展奶业,进一步优化畜禽及其产品生产结构,推动畜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合理调整主导畜禽及其产品区域布局,着力发展规模饲养,提高畜牧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优质畜产品基地,积极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建立畜产品安全和质量保证体系,提高畜产品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广草地生产实用技术,积极发展生态种草,加快发展饲料工业,促进饲料、饲草资源合理利用和水土保护;努力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积极推进兽医工作与世界同类工作接轨。

  3.工作重点。抓好“八大工程”:一是组织实施“六区三带”工程。优先发展辽北、辽西2个优质瘦肉猪生产区,辽东、辽北、辽西3个优质肉牛生产区,大中城市近郊高产奶牛生产区,沈大和沈山高速公路沿线2个蛋鸡饲养带,辽东南绒

  山羊饲养带,优化生产区域布局,力争“十五”末期畜牧业区域化生产能力达到80%以上。二是组织实施畜产品优质工程。着力抓好三元杂交优质商品瘦肉猪示范区、高产奶牛示范区、秸秆养畜示范区、优质肉牛新品系选育、辽宁绒山羊选育、优质肉羊培育、优质肉鸡选育、“学生奶”计划、辽宁大成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低成本扩张计划,推动畜产品结构优化与升级。三是组织实施畜禽良种工程。着力抓好省部级重点种猪场建设、肉牛新品系繁育项目、辽宁绒山羊等地方良种保护与开发项目,积极筹建种畜禽质量监测体系,大力推广良种畜禽增产配套技术,力争“十五”末期畜禽良种率达到90%以上。四是启动辽西生态草地建设工程。合理划定生态草地、刈割草地和放牧草场,建立严格的围封育草制度、刈割制度和划区轮牧制度,加强牧草种籽田、草种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和牧区示范工程项目,强化“三化”(盐化、沙化、碱化)草地综合治理。五是启动“绿色畜产品”工程。积极筹建无规定动物疫病畜产品出口基地,逐步在项目区内消灭和净化国际规定的动物疫病,兽药残留等卫生指标和畜产品质量指标达到国际标准,推动畜产品出口创汇。六是启动饲料质量安全工程。继续抓好饲料企业IS09002质量认证,完善饲料质量标准,加强饲料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确保饲料质量安全。七是启动畜牧信息“上网工程”。积极筹建省级畜牧兽医信息网站、市级局域网和县级工作站,力争年内开通,“十五”期间实现信息服务网络化。八是启动动物保健工程。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

  (三)水产业

  1.调整目标。“十五”期末,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渔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含加工)。水产品总产量计划360万吨,比2000年增长7.5%,初步实现由海洋与渔业资源大省向海洋与渔业强省的转变。

  2.调整方向。坚持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发展方针,在发展养殖、捕捞的同时,加速发展加工业。在捕捞养殖中,要加大水产养殖的比重,水产养殖结构由传统的常规粗放式养殖向名特优新海珍品集约化养殖调整,海洋捕捞生产结构由近海捕捞向远洋渔业调整,水产品加工结构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调整,水产经营结构由单一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调整;要坚持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处理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沿海6市(大连、丹东、营口、锦州、盘锦、葫芦岛)以大连为龙头,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扇贝、对虾、大菱鲆、牙鲆等海珍品,大力发展工厂化、集约化养殖,加快开发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增殖,建设海上农牧场。中部5市(沈阳、辽阳、鞍山、盘锦、铁岭)以沈阳、盘锦为龙头,重点发展鲤鱼、鲫鱼、鲢鱼、河蟹等养殖品种,大力发展池塘养鱼,稻田渔业,建设淡水商品鱼基地。东部山区和辽西4市(本溪、抚顺、阜新、朝阳)以本溪为龙头,重点发展鲑鳟鱼、三文鱼系列,大力开发冷泉养殖、水库养鱼和网箱养鱼,发展山区特色渔业。

  3.工作重点。一是大力发展海淡水养殖。重点抓好鲍鱼、对虾、扇贝等海珍品养殖。海珍品产量由2000年的2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30万吨。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养殖总规模要由2000年的20万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100万平方米。二是要压缩近海捕捞,开发远洋渔业,由过洋性远洋渔业生产向大洋性公海捕捞转移,特别要加快发展超低温金枪鱼钓生产。三是加大近海渔业资源增养殖力度,继续搞好黄海北部对虾增殖放流工作。四是大力发展休闲型渔业,包括海上、水上旅游观光业、垂钓业、水产餐饮业和观赏渔业,拓展渔业发展空间。

  (四)林业

  1.调整目标。“十五”期末,全省有林地面积要由现在的7100万亩达到77(10万亩,活立木蓄积由2亿立方米达到2.2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

  30.95%达到35%。到2005年全省植树28亿株,人工造林合格面积1000万亩,封山育林面积1000万亩,退耕还林300万亩,有效遏制辽西生态恶化,全面提高生态环境水平。

  2.调整方向。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大力调整林业结构和布局,实行分类经营。生态公益林达到60%左右,商品林达到40%左右。形成东部水源涵养用材林区、西北部生态经济林区、中部农防林南部海防林和经济林区的格局。

  3.工作重点。“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铁岭、朝阳、盘锦、葫芦岛13个市62个县(市、区),实现新增有林面积550万亩。东部水源涵养林体系工程,建设范围包括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辽阳、铁岭7个市32个县(市、区),完成建设任务1240万亩。绿色通道工程,实现全省乡级以上公路、大小河流及铁路两翼绿化率达到90%以上。退耕还林(草)工程,以辽西北10个县(市、区)为重点,全省完成退耕还林(草)300万亩;中部农田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锦州、阜新、丹东、铁岭9个市33个平原型和低丘平原型的县(市、区),完成平原绿化造林238万亩。商品林基地建设,在全省建设以杨树为主的速生林基地200万亩,以干果为主的经济林200万亩,改扩建良种基地12万亩;示范区建设,建设浑河上游林业生态工程示范区,完成建设任务127万亩;岫岩生态公益林建设示范区,完成建设任务8.8万亩;杨树速生丰产林示范区,完成建设任务25万亩;防沙治沙示范区,完成建设任务8.1万亩;辽西生态经济型林业示范区,完成建设任务7.5万亩。

  (五)乡镇企业

  1.调整目标。2005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要达到2380亿元,年均增长12%;出口交货值达到80亿美元,年均增长15%。第三产业比重每年递

  增1个百分点;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提高到50%;对县(市、区)财政增长贡献率提高到60%。

  2.调整方向。“十五”期间,全省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加大第三产业的总量和比重。二、三产业的比重要由2000年的70.2:29.8调整到2005年的65:35。在第二产业内部,要提高轻工业比重,轻重工业比重要由2000年的36.7:63.3调整到2005年的50:50。优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及其商贸运输业;积极发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高效肥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支持综合利用业和环境保护业;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机械、化工、建材、轻纺、金属冶炼及制造等传统工业;加速发展建筑业和农事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各类乡镇企业小区。稳妥适度发展采掘业。积极调整平衡不可再生资源,提高其利用率。关停一批污染严重、浪费资源、安全隐患严重、产品质量低下的企业;关停一批“五小”企业。乡镇企业布局调整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和分类指导的原则。总体布局发展方向是:在辽南等经济发达地区,重点是提高,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骨干企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同时,要大力发展一批名牌产品,更好地占领国内外两个市场。经济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要坚持加快发展的原则,使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趋向合理,逐步增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要有新突破,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逐步使乡镇企业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3.工作重点。培育营造6大高新技术企业,8大支柱产业群体,8大示范园区,10大全国榜首企业,10大全国著名品牌,20个销售收入超20亿元企业,20个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0个出口交货值超5000万元企业,300个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具体目标:一是培育营造大连软件园、庄河大宇电子工业园、大连凯金精细化工园、大连广汇化学有限公司、沈阳北泰电子集团、葫芦岛爱克生物制品公司等6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械制造、轻工制造、食品、新

  型建材、金属冶炼及制造、建筑、化工、服装等8大支柱产业群体;二是创西柳服装市场、大连市软件园、金州区金大电子科技园、瓦房店市炮台经济开发区、瓦房店市老虎屯经济开发区、沈阳辽中镇星火密集区、辽阳市佟二堡经济特区、丹东市前阳经济开发区等8大示范园区;三是创华农集团(大连)、实德集团(大连)、亿达总公司(大连)、华丰家具公司(大连)、凯金集团(大连)、中粮麦芽集团(大连)、远大铝业集团(沈阳)、隆迪公司(沈阳)、西洋集团(鞍山)、盼盼集团(营口)等10大全国同行业榜首企业;四是创“盼盼牌”防撬门、“汇宝牌”磷脂、“实德牌”塑材、“西洋牌”复合肥、“大杨牌”男西服套装、“华丰牌”家具、“哥俩好牌”,粘合剂、“银海牌”锅炉、“辽河牌”产蛋鸡系列浓缩饲料、“福田牌”铝合金建筑型材等10大全国著名品牌。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完善15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与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联系密切的流通和服务领域的产业。优先发展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类经济实体,大力发展旅游业和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商品流通业、文化娱乐业;通过各类经济服务组织和行业协会,为企业和农民开展咨询信息、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加快各类工业品市场和房地产业的建设。旅游服务业要展现新形象。大连黄海大道、旅顺南路观光带、仙浴湾、长兴岛森林公园、北海浴场等旅游观光服务业以及富华商厦、华南国际城、宏孚大厦等要进一步完善设施,提高挡次。沈阳万泉集团的三产综合开发以及荷兰村、菲菲庄园等集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业要充分发挥功效。鞍山的温泉资源、本溪和抚顺的山水资源、锦州和葫芦岛的沿海旅游资源开发及利用要再上档次,释放潜能。

  实施外向牵动战略,加快乡镇企业与国际经济接轨。要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要加强贸工农基地建设,用足用好贴息贷款。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尽快解决进出口自营权问题,鼓励支持组建跨国公司或参与跨国

  经营。加快乡镇企业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以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开发深加工产品,加快出口商品向制成品、精细产品、名牌产品转变,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到2005年,乡镇企业工业产品外向度要由目前的7.2%提高到12%,出口交货值到“十五”期末实现翻一番,力争突破100亿美元大关。

  三、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与引导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要按照国家8部委《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精神,不断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与引导。成立由主管省长任组长,农业、林业、渔业、乡企、畜牧、供销、计划、经贸、财政、外经、人民银行、国税、地税及金融等部门共同参加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领导。并结合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从财政、信贷、税收、科技创新、进出口以及用地、用水、用电等各个方面制定具体可行的扶持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合作组织等各种类型、各种所有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只要有市场、有效益,能够增加农民收入,都要一视同仁,给予扶持。要抓紧制定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加速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进程,尽快培育和发展起一大批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龙头企业。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

  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的好坏,是农业结构调整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要继续大力实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的步伐。要积极抓好库、塘、井、窖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拦蓄地表水的能力;继续抓好农业节水灌溉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继续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争活动;加强人工增雨措施的实施力度,充分利用云水资源,努力解决我省

  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深入开展全民绿化植树种草活动,封山育林,严禁天然林砍伐,逐步改变我省的生态环境。

  为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省政府将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如放开搞活商品林经营,森林采伐限额要优先满足商品林经营生产;对于因农业结构调整需要而在耕地上营造的商品林,不受森林采伐限额指标的限制,实行自主经营;商品林生产只收一道税,育林基金减半征收;对于从事各类草地建设,并且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利用建设后的草地资源,进行畜牧业、草产品经营的企业,免征所得税;对退耕还草的耕地,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实行谁退耕、谁种草、谁受益。退耕种草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发给使用证,使用权可以延长到50年,并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继承和转让。

  (三)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各类中介组织,组织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协会、研究会等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培育批发商和代理商,发展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的专业生产合作社,为农产品产销提供服务。改革与完善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即将进行的县乡机构改革中,切实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相对稳定。加强农村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全省农村电子信息网络工程建设,力争在2年内实现省、市、县信息联网;建立县信息终端站,并把触角伸向乡、村和专业生产大户,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等实行网上指导,重点是开展农产品供求信息方面的服务。

  加快农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进度。建立并完善包括农产品质量分级、专用标准、农药及其他有害残留物的卫生安全标准、农产品包装、储运、标识标准在内的农业标准体系。抓紧完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的发展。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农业投入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国家投资为引导、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农业投资机制。各级政府要确保本级财政对农业投入按法定增长。要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坚持财政投入与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挂钩,大力调整资金投向,将政府有限的投入作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控手段。今后,政府投入将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建设项目上。为此,省政府将积极争取国家有关优惠政策,适当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一是对新建生态公益林按每亩50元的标准给予财政补助,对现有生态公益林管护给予每亩3元的补助。二是建立退耕草地补偿制度。对原在册耕地因生态建设需要退耕还草的,由财政向退耕户提供必要的补助,按每年补助200斤粮食、30元草种费的标准,连续补助3年。三是加大草地建设投入,要将生态草地建设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四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渔业的扶持力度,逐步增加渔业支农资金,重点用于养殖新品种的引进和病害防治。对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后近海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问题,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各级金融机构要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合理调整贷款结构,适当增加农业贷款总量。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以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支持农户调整农产品的生产结构。农业银行对从事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保鲜、运输的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拓展多种担保方式。为支持我省乡镇企业转型转制,加快发展,省政府将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完善风险担保机制,以解决乡镇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农事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积极开展直接融资,内引外联,拓宽农业投入渠道,充分利用社会及民间资本,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要抓紧进行县乡机构改革,通过改革实现精简机构,减少冗员,提高效率,节约资金,进而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五)加大对外开放的工作力度

  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工作力度,用对外开放来拉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把对外开放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的任务来抓。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利用外资,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生产技术。对内努力扩大主要农产品在京、津、沪等主要市场上的占有率,对外努力扩大对日、韩等国的出口。按照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卫生与质量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扶持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努力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六)切实加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和落实具体的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典型示范、投入导向等措施,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强对各级干部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知识的培训,提高其领导现代农业的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农业、林业、水利、水产、畜牧、农机、乡镇企业、供销社等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落实责任,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加强对本行业发展的指导。财政、计划、人事、科技、建设、交通、外经贸、粮食、工商、技术监督、物价、地税、国土资源、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银行、农电、新闻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提出具体的保证措施,确保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d26912--010903clk

篇二: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辽宁省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戚佳妮

  【摘

  要】辽宁省在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尽管成绩突出,但也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该文对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并对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阐述,以期为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AlthoughtheachievementofLiaoningnortheastoldindustrialbaserevivalstrategywasexcellent,theproblemurgenttobesolvedwasexisted.ThedevelopmentstatusofLiaoningmodernagriculturewasintroducedandtheproblemandcountermeasureofnewruralconstructionwerediscussed.ThesewouldprovidetheoryreferencesforLiaoningdevelopment.

  【期刊名称】《园艺与种苗》

  【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17-19)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发展;对策建议

  【作

  者】戚佳妮

  【作者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11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辽宁农业目前已跨入全国农业大省的行列,现代农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已跻身于国家粮食主产区重点省份。2012年以来,辽宁省粮食产量达到414亿斤,创历史新高,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8%。千万亩设施农业工程已完成,设施农业面积超1100万亩,居全国第二位,9个县被省政府授予一县一农示范县,食用菌、中草药、山野菜、花卉、浆果、西甜瓜等六大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农产品出口额47.8亿美元,位居全国第4位,全省44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1953万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348元,位居全国第九。辽宁省日光温室面积居全国首位,种子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玉米种子产销量居全国第1位,粳型超级稻育种水平全国领先。新农村建设领跑东北地区。辽宁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居全国中上游水平,现代农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辽宁省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2.1农业基础薄弱,抗御灾害能力偏弱

  辽宁省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地区耕地退化,质量明显下降,中低产田所点比例偏高,农田灌溉设施严重不足,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水浇地面积不足4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绝大部分玉米处理雨养条件下生产,2009年旱灾、2010年洪灾,都给辽宁省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农田水利设施覆盖不足,部分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农田集约程度不高,产出率比较低,与单产较高的省份仍有较大差距,病虫害应急防控体系建设相对薄弱,处置突发农作物病虫害的能力不强。说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脆弱。虽然辽宁省每年对农业的投入总数不少,但这与农业的重要地位以及辽宁省同期对工业的投入相比仍很不足,这种投入上的长期不足致使辽宁省的农村电力、农田水利、村庄交通和农业机械设备等总体而言仍不够完善。全省可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偏低,大多数耕地是缺乏

  灌溉设施的“望天田”,大型灌区主要建筑设施完好率不足60%。病虫害防治体系、动物防疫体系等一些基础性技术保障体系的设备落后、人员不足、站点分布不均衡等,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2009年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6%,很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无法更新。这些不利因素的累加必然会对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2农业资源短缺,耕地科学保护和利用不足,农业资源利用强度高

  辽宁省后备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全省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水资源紧缺也是辽宁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占用耕地比率每年居高不下,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更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同时,农业废弃物如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都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土壤退化,生活垃圾污染日益严重,势必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3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不健全,农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组织化程度亟待提升

  现代农业主要以土地规模化经营为基础,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辽宁农村土地流转现象有所增加,但与实现规模化经营仍存在一定差距,且土地流转中种植大户、农事企业比重相对较小。辽宁省户均耕地面积较少,生产规模小,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户的分散生产经营方式与现代农业化生产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导致农民生产和交易成本较高。农民小规模的分散生产更较低了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固,增收长效机制还未建立。

  2.4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不完善

  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现代农业技术利用率不高,地区间与行业间农业技术水平差距明显,加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不健全,科技与产业相互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以辽宁省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目前,辽宁省农业技术人员占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8.2%,农业科

  技进步科技贡献率为55%,而山东省已接近60%。面对这一特殊问题,政府财力有限,公共服务体系仍然存在许多不到位的问题,依靠现有的科技推广队伍,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要求。

  2.5农村劳动力结构性不合理,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

  目前辽宁省内的农村劳动力呈现快速转移的趋势,高素质人才流失较多,从事农村生产的多以老龄化和妇女化趋势,这部分劳动力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慢,致使新技术推广难度明显较大,而有技术、有知识的中青年纷纷外出打工,此种境况令人担忧,长此下去造成农业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阻碍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

  3辽宁省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对策

  3.1加大现代农业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由于现实投入需求较大,在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前提下,坚持用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建立并完善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业,投向农村,更多的依靠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发展多形式的金融组织,引导金融资本向农村配置。

  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推动农业装备提升,促进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提高农作物抗虫抗病及防控能力,推进植保工程建设,提升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升级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加强对突发灾害的应急防控能力。

  3.2加强耕地的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

  加大对耕地保护的执法和处罚力度,遏制优质耕地被乱占乱用势头,进一步完善耕地产能合算基质,保证补偿耕地质量,加强工矿废弃土地开垦力度,增加土地储备。在坚持耕地优先保证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全省土地规划和分阶段利用,严格执法,加大约束力度,对违规使用耕地的严肃惩处。提高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减少占用

  耕地。对于工业用地应按照控制指标加强管理,控制区域化,建议使用多层厂房。

  3.3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提高农民的交易地位和议价能力,从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竞争力。“十二五”时期,要把提升辽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一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努力形成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让成千上万的农户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通过利益的纽带组织起来,有效地解决农民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从而减少“卖难”现象的发生。

  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技术应用和市场开拓能力,充分发挥其为农民服务的基础作用,为农户提供新品种供应、新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农资统购等方面的服务,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提高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的服务保障能力。

  3.4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必须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分依托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加强科研机构弄农业基础研究设施条件建设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改善农业科研设施条件,提高装备水平,全面提升辽宁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

  加强农技推广中心和推广站等各类推广机构建设,形成以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为枢纽,乡镇推广中心站为技术集散地的推广服务网。通过建设科研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及农民技术员等举措,建设和培育一只植根于农业生产一线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队伍。

  3.5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构建新农村建设体系的科技人才保障机制

  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最根本的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高素质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任务。

  3.6加强对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

  建议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生态资源,推进农作物秸秆还田、牲畜粪便等农林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发展农村新能源建设和新产业。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资源和农田质量,引导农民多以有机肥为原料,优化配方施肥,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防止农业生产源头污染。

  参考文献

  [1]兰晓红.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2):308.[2]迟维意.构建辽宁新农村建设支撑能力体系的科技人才保障机制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3):3-6.[3]李宗才.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1(2):118-120.[4]王风峰.辽宁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04(5):11-12.[5]孙英,岳德武,刘莉莉.加强辽宁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J].2006(5):37.[6]程杰,段鑫星.技术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哲学思考[J].农机化研究,2011(2):245-248.[7]张磊.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09(8):120-123.

  [8]唐于银,魏国平,张晓青.我国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0(4):480-482.

篇三: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水平对比分析

  作者:郭芳齐

  丛琰翠

  施雯

  来源:《农业科技与装备》2018年第04期

  摘要: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有力地促进了辽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2013—2016年的相关数据研究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并与全国及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掌握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现阶段发展水平,以期为将来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水平;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61(2018)04-0068-03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以《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为参考,通过对比辽宁省2013—2016年4a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了解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及东北所处的位置,为将来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更好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

  1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现状

  辽宁省耕地、播种、收获机械化程度在2013—2016年4a间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见表1)。

  由表1可知:2016年耕地机械化程度为93.73%,较2013年增长1.35%,4a间变化幅度不大,没有明显提高;2016年播种机械化程度为85.35%,较2013年增长9.10%,整体程度较耕地机械化程度低,但发展水平比耕地机械化程度要高;2016年收获机械化程度为55.64%,较2013年增长16.10%。3项指标中,耕地机械化程度最高,已超过90.00%,同时增长速度最慢;收获机械化程度最低,但增长速度最快。

  从耕播收综合机械化程度来看,2013年辽宁省综合机械化程度为71.69%,2014年为73.49%,2015年为76.08%,2016年为79.79%。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4a间增长8.10%,机械化程度每一年都在增长。其中,2014年较2013年增长1.80%,2015年较2014年增长2.60%,2016年较2015年增长3.70%,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可以看出,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程度增长速度可观,发展情况良好,未来可进一步提高。

  2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比分析

  2.1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程度与全国发展情况对比

  2013—2016年4a间,对比全国以及各省份耕地、播种、收获机械化程度和耕播收综合机械化程度的发展情况,总体来看,辽宁省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见表2)。

  由表2可知:在耕地机械化方面,2016年全国耕地机械化程度为72.62%,较2013年增长3.52%;辽宁省本身耕地机械化程度较高,4a来一直在全国排第4位,因此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增长速度,在全国排第19位;全国各省份中贵州省增长速度最快,2016年耕地机械化程度为40.53%,低于辽宁省和全国水平,在全国排第29位,较2013年增长16.40%。

  在播种机械化方面,2016年全国播种机械化程度为52.76%,4a间增长3.97%;辽宁省播种机械程度及发展水平均高于全国水平,在全国排名均为第5位,且播种机械化程度排名由第7位升至第5位;各省份中江西省播种机械化程度增长速度最快,4a年间增长13.04%,但自身播种机械化程度仅不到30.00%,低于全国水平。对比之下,辽宁省播种机械化程度已大于80.00%,差异明显。全国播种机械化程度整体水平低于耕地机械化程度,但辽宁省发展情况较好。

  在收获机械化方面,2016年全国收获机械化程度为55.04%,较2013年增长8.01%;辽宁省收获机械化程度为55.64%,位于全国第12位,与全国水平相差不多,但4a间增长16.10%,全国排名从第20位升至第12位,高于全国发展水平,增长速度位于全国第3位,增长速度较快;各省份中吉林省收获机械化程度增长速度最快,2016年收获机械化程度为68.55%,4a间增长23.05%,全国排名从第14位升至第6位。通过全国排名可以看出,辽宁省收获机械化程度的增长速度较快,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但自身机械化程度仅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综合机械化方面,2016年全国综合机械化程度为61.39%,较2013年增长5.00%;遼宁省综合机械化程度为79.79%,位于全国第4位,4a间增长8.10%,增长速度为全国第6位,综合机械化程度和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水平;各省份中广西省综合机械化程度增长速度最快,2016年综合机械化程度为48.94%,较2013年增长10.74%,4a间综合机械化程度在全国排名从24位上升至20位。辽宁省综合机械化程度及发展水平在全国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未来仍可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继续发展。

  2.2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程度与东北地区发展情况对比

  2013—2016年4a间,从东北三省耕地、播种、收获机械化程度和综合机械化程度对比来看,黑龙江的耕地、播种、收获和耕播收综合机械化程度均处于全国第1位,耕地机械化程度超过99.00%,播种机械化程度为96.20%,收获机械化程度为83.85%,综合机械化程度为92.62%。

  对2016年东北三省农机化程度进行排名(见表3),黑龙江各项指标均排在第1位;耕地机械化方面,辽宁排在第2位,吉林排在第3位;播种、收获以及综合机械化指标中,吉林

  均排在第2位,在全国排名也处于前列。总体来看,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居全国前列,辽宁省虽然在东北地区中处于末列,但仍高于全国大部分省份。

  3结论及对策建议

  辽宁省2013—2016年4a间耕地、播种、收获机械化程度都有不同幅度增长,其中机耕、机播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机收处于中等水平,但增长速度较快,未来有望快速进入全国前列。

  针对上述分析和结论,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出台政策引导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重点发展收获机械化;发挥市场引导作用,鼓励农民购置并使用更多的作物收获机械;培育农机化科技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农机大户,带动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篇四: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2021年辽宁省丹东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2022年辽宁省丹东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2022年,丹东市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稳定开展粮食、畜禽生产,加快开展高效农业,继续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农业经济全面平稳开展

  2022年,丹东市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业生产健康、稳定开展。农业经济总量持续提高,产值和增加值同步增长。据统计,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现价总产值25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5.1%。其中:种植业产值85.2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10.0亿元,增长6.1%;牧业产值73.5亿元,增长3.9%;渔业产值75.2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效劳业产值7.4亿元,增长6.2%。同时,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也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202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14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5.0%,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别为55.5亿元、6.7亿元、26.0亿元和5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4.7%、4.0%和5.8%;农林牧渔效劳业增加值3.9亿元,增长4.1%。

  图一

  增加值(亿元)2013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季度走势图发展速度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牧业种植业发展速度渔业发展速度种植业渔业林业发展速度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速度林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牧业发展速度7.0%6.0%5.0%4.0%3.0%2.0%1.0%0.0%

  二、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各行业生产稳中有增

  〔一〕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95.9万吨,同比增加0.7万吨,增长0.7%,是丹东市粮食总产历史上的第二个丰收年。其中:水稻总产量达37.1万吨,同比减少1.1万吨,下降2.9%;玉米总产量达55.4万吨,同比增加2.6万吨,增长4.9%;大豆总产量为1.1万吨,同比减少0.3万吨,下降21.4%。

  图二

  2013年各类粮食作物产量占总产量比重图高粱,0.10%豆类,1.15%水稻,38.69%玉米,57.77%小麦,0.02%其他谷物,0.06%谷子,0.02%薯类,2.19%谷子玉米小麦水稻豆类高粱薯类其他谷物

  从亩产看,2022年全市粮食综合平均亩产393.3公斤,同比增加9.7公斤,增长2.5%。其中:水稻平均亩产493.7公斤,同比减少1.6公斤,下降0.3%;玉米平均亩产369.1公斤,同比增加21.4公斤,增长6.2%;大豆平均亩产109.2公斤,同比减少34公斤,下降23.7%。

  〔二〕蔬菜、水果生产呈上升趋势

  2022年,全市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实用新技术,蔬菜、水果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据统计,2022年全市蔬菜产量105.5万吨,同比增加7.4万吨,增长6.8%。其中:白菜类50.5万吨,瓜菜类12.7万吨,茄果类15.1万吨;2022年全市水果总产量到达52.1万吨,同比增加1.5万吨,增长3%。其中:园林水果产量19.9万吨,瓜果类32.2万吨。

  〔三〕畜牧业生产增速放缓,形势不容乐观

  2022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到达54.2万吨,同比增长7.3%,比2022年慢2.5个百分点。其中:肉总产量35.2万吨,同比增长8.6%;蛋总产量15.9万吨,同比增长5.3%;奶总产量3.1万吨,同比增长3.3%。丹东市畜牧业生产主要有以下特点:

  1、育肥猪量增价降。2022年,随着能繁母猪数量增加和新兴养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仔猪疫病较少发生,育肥猪数量有所增加。2022年末,全市生猪存栏82.9万头,同比增长2.5%;全年生猪出栏132.7万头,同比增长3.9%;猪肉产量11.1万吨,同比增长4.7%。2022年活猪收购平均价格14.85元/千克,同比下降2.18%;仔猪平均价格48.15元/千克,同比上涨10.22%。玉米价格回落后趋于平稳,猪粮比价呈现“下降-上升-平稳〞趋势,全年猪粮比价平均处于6.62∶1左右,同比增长2.11%,受肉猪价格降低及养殖本钱上升等因素影响,养猪盈利明显减少。

  图三

  2013年丹东市肉鸡收购价格曲线单位:元/千克元/只1110987654321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肉鸡收购价格肉鸡雏价格

  4、牛羊及鲜乳价格上涨。近年来,全市牛羊价格呈现持续上涨态势,且上涨势头较为强劲。据调查,2022年,全市肉牛收购平均价格24元/公斤,同比增长26.52%;羯羊收购平均价格32.17元/公斤,同比增长23.34%;生鲜乳收购平均价格4.46元/公斤,同比增长8.45%。由于价格的提高,带来了养殖利润的上涨,从而提升了养殖户的积极性。据统计,2022年全市肉牛期末存栏4.4万头,同比增长18.9%,出栏4.4万头,同比增长12.8%;受我省封山禁牧政策影响,肉羊养殖散户的数量逐步减少,自繁自育的肉羊规模场、养殖大户数量增加,目前全市羊规模养殖场〔户〕数〔年出栏200只以上〕115家。2022年末全市羊存栏40.8万只,同比下降6.8%,出栏36.5万只,同比下降3.2%。

  〔四〕林业生产平稳,特色林业取得新进展

  2022年,丹东市以建设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为出发点,全面实行青山工程,效果显著,林业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市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7.14万亩,更新、改造、补植造林2.7万亩,植树3000万株,退耕、退坡地还林2.94万亩;建设板栗高产示范园10.2万亩,建立板栗立体栽培模式10个,2022年全市板栗产量达9万吨,同比增长3.4%;2022年,全市林下中药材新增10.3万亩,林下野山菜新增10.5万亩,红松果材兼用林新植5.4万亩,核桃、榛子新增1.1万亩;新建林业合作社20个。

  〔五〕渔业生产持续开展,精品渔业产量比重增加

  2022年,丹东市坚持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中心,大力开展精品渔业、健康渔业、高效渔业,全面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进程。2022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60.49万吨,同比增长6.1%。其中:海水产品产量46.2万吨,同比增加2.75万吨,增长6.3%;淡水产品产量14.29万吨,同比增加0.72万吨,增长5.3%。2022年,丹东市渔业根底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实现浅海滩涂贝类养殖基地面积89万亩,增长2.3%;港湾生态立体养殖基地稳定在12万亩;海水工厂化养殖基地51万平方米,增长6.3%;淡水网箱养殖基地70万平方米,增长16.7%。2022年,丹东市在稳步开展海蜇、虾、蟹、淡水鱼等传统品种养殖的根底上,新引进和开发福瑞鲤和篮子鱼2个名优新品种,“名优新品种〞规模化养殖面积

  持续扩大。全年预计精品渔业产量44.5万吨,同比增长9%,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1%。

  〔六〕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经营收入稳步增长

  2022年,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8.9亿元,同比增加0.5亿元,增长6%;机播面积13.9万公顷,同比增加2万公顷,增长16.8%;机电灌溉面积4.7万公顷,同比增加1.4万公顷,增长42.4%;农业机械总动力199万千瓦,同比增加10.1万千瓦,增长5.3%;拖拉机保有量39942台,同比增长12.2%;水稻插秧机3757台,同比增长29.2%;联合收割机696台,同比增长37%;割晒机527台,同比增长5.6%。

  〔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8年超过两位数

  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丹东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2822元,同比增加1394元,增长12.2%,增速连续8年超过两位数。

  三、现阶段制约丹东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的几个问题

  1、农业生产本钱上升,利润空间降低。近年来,随着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加、人工费用及种子、化肥、柴油、地膜等农资价格的不断提高,使农业生产本钱逐年攀升,减少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挤压了有限的利润空间。据调查,目前丹东市玉米种子平均价格在10元/斤左右,比2022年增加4元/斤,年均增长10.8%;水稻种子平均价格在5.5元/斤左右,比2022年增加2.5元/斤,年均增长12.9%;复合肥2500元/吨,比2022年增加100元/吨,年均增长1%。

  2、种植业优质产品比重低。由于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生产技术水品很不高及农业根底设施薄弱等因素影响,丹东市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仍然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3、畜牧业开展受阻。受禽流感等疫病以及市场规律影响,丹东市畜牧业开展严重受阻,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畜牧业养殖资金短缺,政策性扶持力度不够;二是生产根底设施、品牌意识等相对薄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三是畜禽产品价格波动大,养殖户难以把握,效益不稳定;四是养殖大户少,产业化程度低;五是养殖疫病风险大,保障机制不完善。

  4、新型合作组织开展缓慢,农业效劳体系不健全。现阶段丹东市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开展较慢。农民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比拟低,新形势下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不相适应的矛盾难以解决,农村二三产业开展缓慢;此外,丹东市农业根底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投入缺乏,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开展的步伐。

  四、进一步加快丹东市农业生产开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加快和完善农村产权制度

  改革力度的同时,依靠制度的创新,严守耕地红线。一方面可以继续实施土地流转制度,走市场化的路子,鼓励农民将不种的土地继续合理地流转,减少土地抛荒、闲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要继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的规模经营,使土地相对集中,才能更好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开展。

  2、加大农村根底设施投入,增强农业开展后劲。农村各项根底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农业开展最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当务之急是抓好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三项重点建设。不断提高农田根底设施的管理水平,用好现有的农业根底设施,充分发挥效益。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确保2022年粮食稳定增产。

  3、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稳定粮食生产的根底上,因地制宜开展高效农业、规模农业、设施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和高效农业特色村为载体,重点抓好设施蔬菜等效益较高的高效农业开展,将其与现代农业园区、观光休闲农业相结合,培育品牌,培植市场,拓展功能,提高附加值。

  4、积极推广种植业新品种,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不断优化栽培方式,鼓励农户多种植像良玉88这样的高产密植品种,提高粮食产能;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标准,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无污染养殖技术和设备,推进畜牧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开展。鼓励规模养殖的开展,继续加大优惠政策的争取力度,对养殖大户、标准化养殖、牲畜品种改进等予以重点扶持。

篇五: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辽宁农业发展现状与障碍

  辽宁省由于耕地面积广阔,农业从业人口基数大,所以自建国以来一直在人均农业粮食产量方面位居全面前列,绿植面积60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4%;林地面积57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全省的林业基地在辽宁东部,牧区草地面积为3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其他农用方面地面积约50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38%;农业用水用地14.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还未开耕的土地面积139万公顷,占中国土地总面积的9%。

  辽宁省地理因素特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畜牧业和种植业发展速度尤其快,又因海岸线绵长,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所以林业和渔业近几年来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此外,牧业发展迅猛,截至2013年,牧业的年总产值已经超过種植业年总产值,成为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辽宁省玉米产量为1171吨,自古以来,玉米都是辽宁以至于东北三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现在玉米增产速度也在逐年递增。另外,辽宁省蔬菜在产量上和在种植面积还有显著的增长,不仅辽宁省将重点放在蔬菜生产方面外,辽宁省还将重心放在了设施农业,农业合作社,农产品深加工,农业互联网加,区域特色等几个方面,为辽宁特色农业指明方向,保驾护航。

  但是目前辽宁在农业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由于辽宁省气候和经济因素,导致辽宁农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发展不完善、农业现代化程度低,政府工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与扶持程度虽然已经大幅度逐步增强,相关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随着辽宁经济的发展加快,问题也在逐渐浮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收益快的农产品品种较少。究其原因主要反映在农业从业人员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结合辽宁省农业现状,农业固定资产投入数额较少,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仍然占较大比例,投入与产出匹配度不高,农业科研产品转化率较低,农业产值不高,农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基本为空白,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和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尚有距离。二是产品比较单一。以种植业为例,玉米和水稻种植仍然是辽宁省主要农业种植形式,区域化种植还未形成。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四是具有引领作用的的大型企业数量很少,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传统农业仍然在辽宁省农业收入方面占有很大比例,但现实情况是与之相关联的产业发展速度却和实际需求符合度不高,这也直接导致农业加工业和运输业链条就很难得以大力发展。

  辽宁农业方面需要继续完善与加强的方面:

  就目前辽宁省农业存在的问题来看,辽宁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产品深加工环节薄弱,辽宁省应该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辽宁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辽宁农业互联网加。辽宁省由于气候和自然环境决定辽宁第一产业由农业构成,必须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升级才能一直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这对于辽宁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意义重大。第一,准确把握农业科

  研研究的最新方向,积极提升农业科技化进程,确保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产品质量双向提升。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先进技术,认真研究其管理经验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需求,因地制宜,敢于创新,努力寻找适合农业科技化进程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措施;例如充分利用上级政府政策优势,合理计划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把辽宁特色的发展缓慢的传统农业发展成为先进的能大幅提高经济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第二,做细做强,不断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和层次。辽宁省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和旅游业方面积极打造本地特色,逐步培育经济效益好,有带头作用的龙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是农业深加工的重要途径,农业加工链条中体现尤为突出。第三,政府应该加大基础农业知识宣传与普及,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农民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充分利用多种新媒体手段和方式,是广大农民更多、更快、更好地了解科学的农业技术知识,并将先进技术应用于生产中。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六: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关于辽阳市林果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作者:姚振远

  来源:《新农业》2019年第09期

  辽阳市地处辽东低山丘陵与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部山区盛产山楂、南果梨、榛子,西部平原适合葡萄、苹果的种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辽阳市林果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本文就辽阳林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1辽阳市林果业发展的现状

  1.1地域优势与广阔的市场前景

  辽阳市位于辽宁省中部,与沈阳、鞍山等大城市毗邻,地理位置优越,公路和铁路交通四通八达,水果物流基础好,为辽阳地区产出的优质梨、苹果、榛子和葡萄等特色地方水果的对外销售带来了便利的条件。

  1.2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了区域特色果品

  南果梨是辽阳和鞍山两地的特产秋子梨品种,发现于清光绪二十年,因其果实口感细腻,果味清香入肺,回味无穷,具南方诸果之长,遂给此果定名为南果,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口感只有在辽阳和鞍山两地特有的区域环境下才能培育出来。寒富苹果是沈阳农业大学李怀玉教授选育出的抗寒优质大苹果品种,将大苹果的栽培北界向北推移200公里,使其可以在辽阳地区栽植。经过20多年的发展,辽阳已成为寒富苹果的主要产地之一。

  辽阳市鲜食葡萄的面积和产值排全省第4位,葡萄种植在全市水果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些年培育出的“辽峰”葡萄发展迅猛,更有取代“巨峰”成为辽阳地区主栽中熟葡萄品种。辽阳山区的野生榛子资源丰富,近些年经过复垦管理后,产量增加,效益显著。辽阳市大果杂交榛子发展的基础较好,已有10多年的推广时间,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榛子的精深加工技术也在逐渐的开发中。

  1.3几大特色林果产区布局初步形成

  林果业是辽阳农业经济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及优化调整,已初步形成了东南部的隆昌镇、八会镇、下达河乡和首山镇一带的南果梨产区;东部隆昌镇、八会镇、河栏镇、寒岭镇、首山镇和下达河乡的山区丘陵地带的榛子主产区;小小线沿线的柳条镇、古城子街道、佟二堡镇的葡萄产区;文圣区罗大台镇的寒富苹果产区。到2012年,辽阳市林果种植面积达30万亩,产量22.3万吨,产值近8亿元。

  2辽阳市林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对发展林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只把其视作粮食作物之外的一种副业来发展。只看到发展林果业的经济效益,没有认识到其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方面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些地方林果业的发展全靠果农的自发性,发展过程缺乏科学指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2.2林果业管理水平低

  目前,辽阳地区果园的管理普遍处于低投入、粗管理阶段,果品质量差,大小不一,销售困难。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品种混杂,优质苗木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各级林果推广服务力量薄弱,林果技术人员较少,面对庞大分散的种植户培训时,培训效果微乎其微;栽培管理较粗放,修剪、施肥、浇水、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操作不到位,低产、低质、低效果园占有一定比例;品牌意識薄弱,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果品较少,产品分级(包装)较差,商品率低。

  2.3机械化、设施化水平较低

  辽阳地区的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一直占据农业的主导地位,将林果业作为一种副业发展,导致本地农机院所、企业在林果机械产品的研发、引进方面缺少相关工作,致使长久以来无新型的林果机械产品投入生产。目前,辽阳林果生产从栽培、定植,到管理、采果等大多依靠人工完成,生产成本较高,而林果设施栽培前期投入较大,农民很难靠自身力量大规模发展,设施普及化水平较低。

  2.4果品加工滞后,销售能力弱

  当前辽阳林果果品加工业处于初级阶段,加工设备单一、简单、落后,加工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储藏保鲜、加工利用已成为林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销售方面看,由于果园多为个体经营,缺乏市场信息,多数果农处于被动销售状态。目前,辽阳地区大部分果农的年龄较大,文化知识欠缺,不懂网络技术,不会网上销售果品,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极大限制了果品的销售渠道。近几年省内各地果品产量平稳,内销趋于饱和,这也成为果品滞销的另一个原因。

  3辽阳地区林果业发展建议

  3.1提高重视,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政府应认识到林果产业的生态效益,将发展林果产业与绿化环境、治理空气污染、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政府应聘请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的专家做顾问,把握四大特色果品产区的发展方向,提升林果产业发展,在育种、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设施栽培、包装和销售等方面上给予指导意见。政府应对农民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在购买种苗、农业设施、农机具等方面给予资金补贴,鼓励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

  3.2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政府应组织农业、农机等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赴林果业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将学习到的先进知识和经验引进,再通过示范、培训的渠道进行推广传播。结合荒山治理、退耕还林,建立一批高质量的林果园,加快特色林果产业的发展。政府应重视优质种苗的选育,加快南果梨、葡萄和大果榛子优良品种的筛选和推广工作,促进特色林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结合林果产业资源,发展乡村游、农家乐等服务休闲项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3树立地方品牌,进行果品深加工,提升林果产值

  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认证,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创造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地方知名品牌,将辽阳果品推向国内、国际市场,打破省内供大于求的销售困境。政府应有目的引进果品加工企业,开展果品的深加工技术研究,充分挖掘果品价值,提高林果的附加值,带动全市林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3.4搭建互联网平台,建立新型服务体系

  政府应重视“互联网+农业”的新型发展模式。利用智能手机普及率高、不受限制的特点,将品牌认证、合作社创建、惠农政策发布、种苗买卖、果品销售、时令技术指导、专家求助等为农民服务的信息、政策、培训、品牌认证等相关信息移植到手机APP平台中,摆脱以往受时间、地域、天气、人员、信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大范围、迅速、有效地服务于全市农民。

篇七: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郭芳齐;施雯

  【摘

  要】通过具体数据研究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现状,发现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较低、收获机械保有量少、收获机械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企业联合开发配套性更强的配套农具、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和补贴力度及研发更高效联合收获机的建议.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装备》

  【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2页(P80-81)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问题;建议

  【作

  者】郭芳齐;施雯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沈阳110866【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3.3农业机械化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几十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本课题以《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为参考,了解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出建议。

  1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现状

  自国家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以来,辽宁省农业机械总动力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6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168万kW,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24.2万台,配套农具32.2万部;小型拖拉机保有量32.7万台,配套农具48.3万部;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灌溉类机械等多种农业机械年末保有量都呈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辽宁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9.79%,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3.73%,85.35%和55.64%。

  2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拖拉机配套农具数量不足,农机具配套比较低

  随着国家支持“三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和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投入资金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辽宁省拖拉机和对应配套农具的保有量在1997—2016年间均有大幅度增长,大型拖拉机保有量从不足3.0万台增长到24.0万台,小型拖拉机保有量从13.0万台增长到48.0万台,配套农具保有量也相应增长,但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却没有明显增长。

  1997年大型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为1.00∶1.58,2016年配套比为

  1.00∶1.33;1997年小型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为

  1.00∶0.94,2016年配套比为

  1.00∶1.48(见表1)。可见,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20a来没有明显增长,甚至出现下降。2016年全国大中型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为

  1.00∶1.59,所有省份中上海最高、配套比为

  1.00∶2.77;小型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为

  1.00∶1.79,所有省份中天津最高、配套比为

  1.00∶6.59,而其余省份配套比最高仅为

  1.00∶3.00;辽宁省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在其中处于中下水平。我国大部分拖拉机仅配有1~2部配套农具,但发达国家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高达

  1.00∶7.00。

  表1辽宁省1997—2016年拖拉机与其配套农具比值Table1TheratiooftractorsandthematchingfarmtoolsinLiaoningprovincefrom1997to

  2016?拖拉机是田间的移动动力,配套农具是其完成田间作业必不可少的工具,二者密不可分,拖拉机与配套农具必须协调发展。目前,配套农具与拖拉机发展不协调,重视拖拉机主机、忽视配套农具,导致农机具配套比较低,农业机械的效率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了辽宁省乃至全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2耕作机械多,收获机械少

  2016年辽宁省拖拉机保有量57.0万台,配套农具80.5万部,大中型拖拉机装备程度为32.51%,小型拖拉机装备程度为43.90%。其中,收获机械中机动脱粒机仅有14.6万台,装备程度19.61%;联合收获机2.7万台,装备程度仅为3.56%,远低于其他农业机械(见表2)。收获作业是整个农业生产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对作物的产量有很大影响。收获机械的大规模使用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收获机械保有量较少,影响着收获机械化程度,也制约着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2007—2016年联合收获机累计发展速度高达1826.90%,居所有农业机械中第一位,但装备程度最低,可见辽宁省目前虽在大力发展收获机械,但其保有数量仍然不足,还需不断探索和发展。

  2.3收获机械化水平较低

  对比2016年辽宁省耕地、播种和收获机械化程度,耕地机械化水平最高、达93.73%,播种机械化水平为85.35%,收获机械化水平远低于其他两项、为55.64%。且整体来看,辽宁省收获机械化水平较低,在全国位于中等水平,而机耕、机收水平在全国均位于前列。2016年辽宁省农业机械化水平为79.79%,已进入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时期,为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需重点提高收获机械化水平,增加收获机械数量。

  表22016年辽宁省主要农业机械装备程度Table2DegreeofmajoragriculturalmechanicalequipmentinLiaoningprovincein2016?

  3对策建议

  一直以来,无论管理部门、生产企业还是政策扶持,都是重视拖拉机主机的发展,轻视配套农具的发展,为拖拉机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但导致配套农具的发展水平远滞后于拖拉机的发展。相关企业应重视配套农具发展,拖拉机生产企业和配套农具生产企业互相配合,联合开发配套性更强、应用性更广的配套农具,提供配套农具的利用效率。

  现阶段辽宁省收获机械数量较少、机收水平较低,建议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和补贴力度,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收获机械;学习国外经验,培养农机科技人才,解决机收方面存在的阻碍,研发更高效的联合收获机,更方便地进行收获作业,提高机收水平。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廉杨,蒋欢.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4):75-76.[2]

  高晓磊,王敏,王伟.大中型拖拉机与农机具配套现状与发展前景[J].现代农机,2014(3):35-36.[3]

  黄宗来.浅谈拖拉机与农机具配套[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16):50-51.[4]

  王艳红.提高配套农具水平[J].农业机械,2008(19):2.

篇八: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作者:郭芳齐

  施雯

  来源:《农业科技与装备》2018年第05期

  摘要:通过具体数据研究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现状,发现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较低、收获机械保有量少、收获机械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企业联合开发配套性更强的配套农具、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和补贴力度及研发更高效联合收获机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61(2018)05-0080-02农业机械化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几十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本课题以《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为参考,了解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出建议。

  1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现状

  自国家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以来,辽宁省农业机械总动力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6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168万kW,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24.2万台,配套农具32.2万部;小型拖拉机保有量32.7万台,配套农具48.3万部;拖拉机、联合收获

  机、灌溉类机械等多种农业机械年末保有量都呈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辽宁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9.79%,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3.73%,85.35%和55.64%。

  2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拖拉机配套农具数量不足,农机具配套比较低

  随着国家支持“三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和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投入资金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辽宁省拖拉机和对应配套农具的保有量在1997—2016年间均有大幅度增长,大型拖拉机保有量从不足3.0万台增长到24.0万台,小型拖拉机保有量从13.0万台增长到48.0万台,配套农具保有量也相应增长,但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却没有明显增长。

  1997年大型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为1.00∶1.58,2016年配套比为1.00∶1.33;1997年小型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为1.00∶0.94,2016年配套比为1.00∶1.48(见表1)。可见,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20a来没有明显增长,甚至出现下降。2016年全国大中型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为1.00∶1.59,所有省份中上海最高、配套比为1.00∶2.77;小型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为1.00∶1.79,所有省份中天津最高、配套比为1.00∶6.59,而其余省份配套比最高仅为1.00∶3.00;辽宁省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在其中处于中下水平。我国大部分拖拉机仅配有1~2部配套农具,但发达国家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高达1.00∶7.00。

  拖拉机是田间的移动动力,配套农具是其完成田间作业必不可少的工具,二者密不可分,拖拉机与配套农具必须协调发展。目前,配套农具与拖拉机发展不协调,重视拖拉机主机、忽视配套农具,导致农机具配套比较低,农业机械的效率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了辽宁省乃至全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2耕作机械多,收获机械少

  2016年辽宁省拖拉机保有量57.0万台,配套农具80.5万部,大中型拖拉机装备程度为32.51%,小型拖拉机装备程度为43.90%。其中,收获机械中机动脱粒机仅有14.6万台,装备程度19.61%;联合收获机2.7万台,装备程度仅为3.56%,远低于其他农业机械(见表2)。收获作业是整个农业生产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对作物的产量有很大影响。收获机械的大规模使用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收获机械保有量较少,影响着收获机械化程度,也制约着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2007—2016年联合收获机累计发展速度高达1826.90%,居所有农业机械中第一位,但装备程度最低,可见辽宁省目前虽在大力发展收获机械,但其保有数量仍然不足,还需不断探索和发展。

  2.3收获机械化水平较低

  对比2016年辽宁省耕地、播种和收获机械化程度,耕地机械化水平最高、达93.73%,播种机械化水平为85.35%,收获机械化水平远低于其他两项、为55.64%。且整体来看,辽宁省收获机械化水平较低,在全国位于中等水平,而机耕、机收水平在全国均位于前列。2016年辽宁省农业机械化水平为79.79%,已进入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时期,为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需重点提高收获机械化水平,增加收获机械数量。

  3对策建议

  一直以来,无论管理部门、生产企业还是政策扶持,都是重视拖拉机主机的发展,轻视配套农具的发展,为拖拉机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但导致配套农具的发展水平远滞后于拖拉机的发展。相关企业应重视配套农具发展,拖拉机生产企业和配套农具生产企业互相配合,联合开发配套性更强、应用性更广的配套农具,提供配套农具的利用效率。

  现阶段辽宁省收获机械数量较少、机收水平较低,建议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和补贴力度,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收获机械;学习国外经验,培养农机科技人才,解决机收方面存在的阻碍,研发更高效的联合收获机,更方便地进行收获作业,提高机收水平。

  參考文献

  [1]廉杨,蒋欢.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4):75-76.[2]高晓磊,王敏,王伟.大中型拖拉机与农机具配套现状与发展前景[J].现代农机,2014(3):35-36.[3]黄宗来.浅谈拖拉机与农机具配套[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16):50-51.[4]王艳红.提高配套农具水平[J].农业机械,2008(19):2.Researchon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StatusandExistingProblemsinLiaoningProvinceGOUFangqi,SHIWen*

  (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heny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henyang110866,China)

  Abstract:Basedonthestudyof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statusbyspecificdatainLiaoningprovince,itisfoundthatthereexistssomeproblemsin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inLiaoningprovince,suchasrelativelylowmatchingoftractors,smallquantityof

  harvestingmachineryandlowlevelofharvestingmechanization.Inviewoftheaboveproblems,thispaper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forrelatedenterprisestojointlydevelopmorematchingfarmtools,continuetoincreasepolicysupportandsubsidies,anddevelopmoreefficientcombineharvesters.Keywords: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status;problem;suggestion

篇九: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辽宁省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现状分析

  高香兰

  【摘

  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辽宁省乡村产业振兴基础较好,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但也面临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农业发展基础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滞后.该文针对辽宁省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名称】《园艺与种苗》

  【年(卷),期】2019(039)00【总页数】4页(P51-53,57)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辽宁;政策建议

  【作

  者】高香兰

  【作者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22【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重农、强农、兴农、惠农的政策和措施,为辽宁省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

  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最基本的内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1辽宁省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

  1.1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短缺到自给有余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仅有1117万t,2017年粮食产量达到2136.5万t,比1978年增长91.3%,不仅跨入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行列,而且肉、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也位于全国前列。同时,渔业生产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水产品产量从1978年的46.8万t发展到2017年的537.1万t,居全国第6位。2017年全省经济林面积达107万hm2,林下经济面积达40万hm2。

  1.2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从农业经济结构看,农业内部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1978年辽宁省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由为

  79.1∶2.2∶14.4∶4.3,发展到2016年,该比重已经调整为

  44.1∶3.4∶37.3∶15.2。

  从农业生产结构看,在种植业方面,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增加,低效作物生产减少,2016—2017年2年累计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26.13万hm2,扶持发展设施农业、水果、特色农产品,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节水灌溉。在畜牧业方面,稳定生猪和家禽生产,发展辽育白牛、绒山羊等优质特色草食畜牧业和驴、貂、蜜蜂等特色品种,提高标准化、规模化、环境友好型养殖水平。在渔业方面,以海参、对虾等18个海淡水优势特色种类为重点,加快发展养殖业,实施标准化、生态化、集约化健康养殖。在林业产业方面,调整优化林种、树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强林产品有效供给能力。2014—2015年共完成千万亩经济林工程建设面积25.5万hm2,建设重点示范基地面积3.66万hm2。

  1.3农民生活水平发生历史性变化

  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2017年达到13747元,居全国第9位,是1978年的74.2倍,农民增收渠道在逐步拓宽。与此同时,农民的消费水平也在随着收入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159.1元增长到2016年的9953.1元,人均消费基本与人均纯收入保持相同的增长水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3.8下降到2016年的20.8。农民的居住条件也发生根本性的改善,辽宁省第2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末户均拥有住宅面积达到86m2,自1978年以来全省农户盖新房的比例达82.8%,农村居民拥有住宅的比例达99%。

  1.4现代农业建设发生历史性变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653家,23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6亿元。农业组织化水平得到提高,截至2017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3万个,参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领域,家庭农场达到7000家。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2017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224.5万kw,比1978年增长了12.5倍,机耕面积达到383.9万hm2,是1978年的1.9倍,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4%,比1978年末提高2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快速发展,杂交水稻和超级常规稻育种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3%。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9%,每年向省外提供种猪1万头以上。农业对外开放快速发展,2017年农产品出口总额达49亿美元,居全国第5位,产品覆盖15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结构正在发生逐步转变,终端产品不断增加,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1.5农村社会事业发生历史性变化

  解决了23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稳定温饱问题,大力实施精准脱贫战略,落实“五个一批”工程,2017年末,全省农村仅剩余24万贫困人口。农村居民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得到加强,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得到落实,保障水平显著提高。2016年,全省农村低保人数达到77.9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普及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比全国提前1年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加强农村高中建设,教学与升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基本实现全覆盖。

  1.6农村体制机制发生历史性变化

  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初步建立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全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覆盖率达99.6%,被征地农民利益得到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依法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农业补贴制度框架,贯彻和落实了国家免除农业税和各种农业补贴政策。积极稳妥地实施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能力得到增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基本建立,农民负担监管机制逐步加强。

  2辽宁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

  2.1从国际国内环境看,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影响不可低估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内倾化”态势明显,可能影响辽宁省农产品出口和农业“走出去”战略实施。国内金融压力与风险依然存在,实体经济发展依然困难,对稳定农业投入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影响不可忽视。

  2.2从农业产业发展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一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依然不强,传统农业规模较大,抗灾能力较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全省灌溉耕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0.1%,低于全国25.8个百分点。全省共有拖拉机60.5万台,仅占全国拖拉机总量的2.2%,所以支持农业生产的硬件还相对落后。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已进入攻坚期,市场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一

  些经营主体面对调什么、怎么调依然迷茫,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加大,“主动调”的动力机制尚未建立。2016年和2017年,辽宁省连续2年调减了玉米的种植面积,但是去年玉米价格再次走高,农民种植玉米要比种植杂粮、大豆等大田作物的比较效益高,特别是现在务农的都是年龄大的农村留守人员,技术落后,劳动力不足,所以农民更愿意选择种植玉米。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仍然较高,生产资料等物质投入易涨难跌,特色农产品仍存在“特而不优、特而不强”的问题,中高端、名牌农产品不多,品牌培育不足。特别是一些品牌后期的经营、管理没能跟上,甚至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市场影响力下降。四是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不完善,农业资源优势不能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化为经济优势。辽宁的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在20名,总额不到吉林省的一半,与山东、江苏等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民卖的大多还是“原字号”、“初字号”农产品,存在着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产业集聚度不够、精深加工水平不高、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产业融合程度低等问题。五是与二、三产业比,农业效益不高,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比较低,农业劳动力比重却较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仍低于二、三产业。六是作为新产业、新业态的休闲农业发展滞后,没有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等价值。

  2.3从农村发展水平看,农村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普遍存在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农村治理能力不强,与较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和现代化需要的资金、人才、技术和基础设施等“短板”依然突出,乡镇和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三是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高投入和高消耗的农业增长方式导致了普遍性的环境污染,“南粮北运”的粮食生产模式下的大规模和高强度粮食种植导致生态环境受损严重,东北黑土地耕层变薄,土

  壤肥力下降,水资源利用过度。要确保农业农村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必须发展绿色农业,在适应资源环境的硬性约束的同时,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健康农产品的刚性需求。

  2.4从县域经济发展看,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滞后仍然是短板

  目前,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滞后,主要表现在“四高四低”:政府债务高、财政支出高、运营成本高、房地产库存高。2016年,全省41个县政府直接债务1064亿元,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2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92亿元,为收入的3.6倍,县级政府举步维艰。三次产业发展速度低、财政收入低、工资收入低、管理水平低,多数县乡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农业大而不强,产业“以农为大”的局面还未彻底改变,用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仅2017年上半年,山东省县域实现生产总值3287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93.9%,而辽宁省2017年全年县域生产总值686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仅28.7%,县域经济是个明显短板。

  3推进辽宁省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辽宁省应充分利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契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以下措施,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发展。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重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动植物疫情应急防控体系建设、农情监测体系建设4个方面推进。

  (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190亿kg以上;提高畜牧业发展质量,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壮大特色农林产品生产。

  (3)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4)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调整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加快省级农产品加工

  集聚区建设,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5)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三品一标”等优质农产品为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6)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等深度融合。

  (7)加快推进农村体制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8)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促进农村人才创业就业。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高炜,郭锡禹,牛丽丽,等.辽宁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抓手[J].辽宁经济,2018(2):34-39.[2]周立.乡村振兴的核心机制与产业融合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8(8):33-38.[3]宁满秀,袁祥州,王林萍,等.乡村振兴: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201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8(12):130-139.[4]周腰华,宮喜库,潘荣光.关于辽宁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J].辽宁农业科学,2019(1):52-54.[5]刘延.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民创业培训问题研究[J].吉林农业,2019(12):79-80.[6]李瑾,孙国兴,韩金博.推进天津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9,25(6):1-5.[7]朱贤文,赵经纬.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1):87-91.[8]杨延昭,向东,徐少芬.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查与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1):69-72.[9]张晓山.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9(1):114-121.[10]于喆.日本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J].农业与技术,2019,39(10):168-170.

篇十: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探寻辽宁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十二五”以来,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

  多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良好势

  头。无论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是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

  平等现代农业指标都取得了新的增长,为“十三五”辽宁现代农

  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必须面对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增速

  趋缓这一新常态,切实有效地解决改革与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

  盾。

  1、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诉求

  农业的发展关乎国家食品安全、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随着

  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投入、高产出的石油农业增长方式虽然赢得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自然

  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

  业可持续发展已是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的可持续原则基础上的人类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能力之间的协调,可持续的农业是一种再生循环农业,是一系列使环境、资源良性

  循环的农业经营过程。有机农业是指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

  理,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

  的一种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

  有机农业是一种旨在保护

  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减少外源投入品的污染、建立

  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能有

  效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农业可持

  续发

  展的有效路径。

  2、辽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2.1战略耕地资源短缺

  截至2015年底,辽宁耕地面积为

  497.74万hm2约占全省

  土地面积的34.12%,除辽河平原相对肥沃外,辽西、辽北大部

  分耕地土质贫瘠,地力差,产量低。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不高,中

  低产田面积280万hm2约占耕地面积的56.3%。水资源严重不

  足。从总量上看,辽宁省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

  水平的1/3,世界平均水平的1/8,水资源地域和时空分布的矛

  盾突出,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并存。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147.4万hm2高产稳产农田比例较小,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未根本改变。

  2.2集群经营水平低下

  土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对

  现代农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土地流转既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实现规模经营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保障。近年来,辽

  宁土地流转规模稳步推进,但速度较慢,土地规模化程度不高。

  截至2015年底,辽宁省土地流转面积

  86.7万hm2占家庭承包

  耕地总面积的25.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3.3%)7.7个百分点。

  辽宁农村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土地分散经营模式、落后的农业生产

  方式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制约了辽宁农业

  现代化发展步伐。

  2.3市场竞争不高

  辽宁现有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加工、销售环

  节服务较

  少。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是初级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

  低,市场占有率不高,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同发达省份相

  比,辽宁省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多、具有较大规模、带动能力

  强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较少,产业发展集聚度、农业产业化

  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经营不完善,产品同质化严

  重,农产品深加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4创新能力不强

  辽宁农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薄弱,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一是

  农业科技人才不足。

  人才缺乏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辽宁

  面临的严峻问题,农业科研专家队伍极不合理,断层断档问题突

  出;

  科技创新工作缺乏高水平科技团队支撑,领军人才极度缺

  乏;农业科研优秀后备力量明显不足。

  二是农业科研经费严重不

  足。近年来,辽宁财政支农资金虽不断增加,但对于现代农业发

  展实际需要明显不足。

  而近两年,辽宁省级农业科研项目经费中

  断,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受到重大影响,用于基础性、前瞻性研究

  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工作无法开展,农业科研基地规模小、质

  量差、设施和功能落后局面难以改善,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科技

  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3、辽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化路径

  3.1完善服务体系,促进升级转型

  一是做好产销信息服务。

  在加强市场监测的基础上,充分利

  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及时发布市场供求、市场价格等信

  息,为农民开展结构调整提供支撑。二是做好技术指导服务。组

  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田头开

  展现场指导

  服务,建立挂钩联系点制度,推广单位和技术人员领种示范田,并发挥产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载体功能,示范推广成功

  模式。三是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服务。选出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返乡农民工、农业院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以

  及其他有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

  对象,有针对性对其进行各类项目培训,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建设

  的新生力量。

  3.2完善保障体系,释放更多效能

  现代农业属于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的产业,近年来围绕

  产业发展,中央和江苏省出台了大量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要认真

  研究政策,搞好调研,确保符合条件的主体都能享受到补贴,真

  正发挥财政资金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

  加快农村

  金融改革与创新,破解农民融资难、融资贵难题。积极开展农业

  信贷担保业务,确保省级农担公司为农民提供担保服务;

  提升新

  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风险补偿基金,逐渐增大银行对不良贷款的分摊比例,增强银行的风险防控意识;

  全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发生猪养殖、养鸡、蚕茧、奶牛、食用菌以及淡水鱼虾养殖等

  其他品种保险,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3.3推进结构改革,施行价补分离

  当前,辽宁省主要农产品已从过去的供需紧张状态转向平衡

  状态,特别是粮食等部分农产品还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局面。

  因此

  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一是要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重点扶持粮食等农产

  品深加工产业和鲜储产业发展。

  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

  肥农药不

  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二是要充分发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

  作用。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因为这些主体对市场比较敏感,对科技创新接受

  能力较强,在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方面比一家一户的小农经

  济更具优势,因此要进行特殊支持。

  三是要做好农产品价格机制“大修”。目前辽宁省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制度。

  一定程度

  上把价格和补贴结合在一起了,即“保供给”和“保收益”两个

  目标不加区分、合为一体。今后我们对两个目标分而治之,实施

  价补分离。一方面,退出粮价政策的“保收益”功能,将其回归

  到“解决农民卖粮难”的设计初衷,消除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影

  响。另一方面,通过直接补贴措施来“保收益”

篇十一: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之后,2007年10月15日举行的党的十七大又再次将关注焦点锁定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由此可见,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充分体现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有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才能有效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增”目标的顺利实现,才能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快速推进。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要的基础工程,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必须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做到始终把发展-1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向北推移,辽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产区农民增收等方面所肩负的任务将越发艰巨。因此,我们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方面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改变农业资源配置的机制、结构和效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战略举措。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农业一直向城市净输出发展要素和资源,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从而导致了农业投入长期偏低、农业产业链条短、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拉大等问题。当前,我省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需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通过积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破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性,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现代化,不-2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断拓宽和延伸农业的内涵和外延,使农业产业链条更加完整,有效合理配置资金、劳动力、生产资料等各种资源,才能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协调发展。

  二、当前辽宁省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农业科技逐渐普及,但推广力度仍需加大

  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和普及程度,既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辽宁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5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35%,推广率为70%,良种覆盖率为95%,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沃土工程”、“超级稻示范推广计划”、“测土配方施肥”、“丰收计划”、“农业综合开发科技项目”、“农业园区建设”和“作物新品种转让”等工程和项目,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如杂交玉米、超级稻、北方农村能源模式等,在全国都具有重大影响,起到了重要的牵动作用,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显著。

  但与此同时,当前我省的农业科技还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突出表现在:①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还很弱。由于长期科技投入不足,科研部门创新能力较弱,致使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已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要;②农业科研体制不合理。由于科研机构设置与布局不尽合理,专业设置和研究内容重复,使得科研成果集中于农业产中环节,产前、产后环节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技术薄弱;③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还不完善,还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人员素质较低、推广机制落后、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推广速度仍需加快

  农业机械化水平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有效手段。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大力扶持下,2005年辽宁省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得到大幅度提高。一是装备数量不断增长。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801万千瓦,农机总值达到亿元,机具配-3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套比达到1:;二是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全省机耕面积达3015千公顷,机耕水平达%,机播面积达1838千公顷,机播水平达%,机械收获面积达到370千公顷,机械收获水平达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6%;三是农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全省各类农机人员万人,已建成县级以上各类农机化服务组织45个,农机化研究所6个,农机学校65个,农机推广站56个,农机监理所103个,农机维修网点7090个,农机供油点656个,农机供销点2250个;四是农机经营效益不断增加。全省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亿元,其中农机作业收入亿元,占总收入的%。

  然而,目前我省的农机化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①农机化投入不足。农机化投入增长幅度不大,农机购置补贴远远满足不了农民需要,多元化投入格局尚未形成;②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即小型机具多,大中机具少;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产中机具多,产前和产后机械少;质次价高的机具多,科技含量高的机具少;靠补贴购买的多,农民自主买的少;③农机服务功能不强。基层农机化服务体系设施落后、经费不足使其普遍存在“有钱养兵,没钱打仗”的局面。

  (三)粮食生产形势喜人,但粮食安全仍不容忽视

  近两年,国家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各项惠农政策的驱动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都自觉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使得我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

  200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578万亩,总产量达到万吨,平均每亩单产为381公斤,总产量水平位列全国前12位。全省主要粮食作物优质良种推广面积2137万亩,其中水稻837万亩,占水稻面积的93%,专用玉米1000万亩,占玉米面积的40%,高油大豆300万亩,占大豆面积的80%。全省优质水稻、专用玉米、高油大-4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豆良种补贴面积万亩,其中,水稻万亩、玉米150万亩、大豆80万亩。全省高油大豆、专用玉米、优质水稻生产主导品种突出,种植区域相对集中,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得到发展。优质水稻超过10万亩的品种种植面积达到692万亩,占全省水稻面积的75%。优质专用玉米超过40万亩的品种种植面积达1408万亩,占总面积的57%。高油大豆辽豆11、铁丰31、开育12等种植面积300万亩,占总面积的%。应该说,粮食生产的喜人形势,得益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但我们千万不能因此而忽视了粮食安全问题,还要充分看到影响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还有很多,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整体抗灾能力不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改变,农业生产装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粮食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仍然很突出。

  (四)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市场竞争力仍需加强

  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截止2005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879个,比上年增长%;完成销售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实现纯利润亿元,比上年增长%;出口创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龙头企业带动农民310万户,比上年增长%;农业产业化链条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元,比上年增长%,占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全省包括在建、拟建和新建的千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408个,投资额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

  但我们还应该看到:一方面龙头企业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装备落后,科技和质量水平不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另一方面龙头企业还不能有效地整合内部资源,缺乏通过提高管理能力和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来开拓市场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缺乏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等手段来增强企业资本实力。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都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业龙头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5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三、未来阶段辽宁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

  进入“十一五”农业经济发展建设的新阶段,辽宁省更是要下大力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强化科学进步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加强对新型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合理布局。

  (一)继续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要在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补贴等方面继续对现代农业建设进行扶持,协调各个部门工作,把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加大对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要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各项支农资金,采取生产补贴、发展专项、综合开发、贴息贷款等多种投资方式对现代农业生产实施支援与补助;三是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提高粮食产区的抗灾、抗旱能力,有效保障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二)进一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一是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坚持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项目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高效产业技术及物化技术的开发和转化项目应以企业投入为主;二是加强农业高科技研究,开展动植物育种、引种、品种改良、高产高效栽培、科学饲养、病虫害疫病防控、节水高效农业、无公害产品生产、农业机械、-6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农产品加工、生物化工生产等重大科技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加快产业核心技术中试、熟化和转化;三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思想,充分利用各行为主体的特色与优势,发挥他们各自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有利优势。省级、地市级农业科学院、相关领域其它研究单位、高等院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逐步建成地方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农业研究与开发基地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基地,要以技术创新为主,充分发挥其农业知识传播、农业知识转移和农业知识应用并重的功能。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包括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中介机构等在内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当中。

  (三)逐步强化新型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必须要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通过在农村广泛实施阳光培训、科技入户等工程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强化农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省农村劳动者素质,帮助农民了解、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四)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合理布局。要重点建设优质粮、设施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和油料、中药材、花卉、食用菌、林产品五大区域特色产业。积极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辽西地区应以发展林草畜牧业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辽北地区应以建设大型优质专用粮和畜牧业生产基地为重点,推进专用-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玉米、高油大豆、肉牛和生猪等产业的发展;中部地区应以优质水稻和精品农业为重点,发挥粮、菜主产区的生产优势,扩大优质农产品、设施蔬菜专业化生产规模,加快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辽东地区应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建立稳定的食用菌、中草药、林蛙等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基地,发展绿色食品;沿海地区应重点发展精品渔业、畜禽养殖、优质水果等产业的发展。

  -8

篇十二: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辽宁省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设施农业,亦称环境控制农业或工厂化农业,是利用工程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为动植物生产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其在最佳的生长空间内,获得最高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一种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是依靠科技进步而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在有限的土地上使用较少的劳力,充分利用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的有效方式。设施农业是现代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化。因受到空间、技术水平和经济能力等因素的限制,起步比较晚,相应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也很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一些大城市郊区兴建规模化养殖场,80年代初开始进行以地膜覆盖、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为主体的设施化栽培。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设施农业初具规模,目前,中国人均占有设施面积达到了发展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蔬菜人均占有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大中城市基本实现了蔬菜的全年供应。设施农业已经成为中国大中城市菜篮子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设施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已严重影响设施农业的效益的提高。

  一、辽宁省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到2008年底统计,该省现有653万亩设施农业,省规划每年还将以80万亩的速度递增,现有,各种园田管理机16000台,水稻育秧设备1500套,卷帘机19.27万千瓦(10万台),微滴灌设备76953台,气肥机39台,增温炉5160台。该省的设施农业机械化除棚内耕作、节水灌溉机械化程度较高外,植保、育苗、移栽、收获等机械化程度有待于提高,智能化温室综合环境控制系统寥寥无几。

  1.耕整地机械化

  耕整地作业是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环节,包括翻耕、旋耕、深松、起垄、作畦等。其目的是疏松土壤,恢复土壤团粒结构,以便积蓄水分和养分,覆盖杂草、肥料,防治病虫害。多年来,该省农机推广部门有针对性地选取了三种小型微耕机作为推广机型。经济实力较好、集体经营的以推广无锡华源“凯马”牌、沈阳大兴“金牛”牌两种机型为主;经济基础一般的以推广“宗申”微耕机为主。这些机具通过多次召开现场会、送科技下乡、电视台跟踪宣传报道等多种形式推广,收到良好效果。

  为了加大推广力度,该省从1999年开始对购置园田管理机的用户给予补贴,每台补贴1500元到2500元不等,到2003年共投入省级专项资金400多万元,新增园田管理机2400多台。04年以后执行国家补贴,平均每年新增1000多台。应用该机每人每天可作业80延长米以上的大棚3~4个,每棚收费80元,去掉费用22.34元,净剩57元,每天可获纯收入170~230元,一个月即可回收成本,而且质量好于人工,效率要远高于人工,每亩节省8个劳动工日。微耕机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生产力,为棚室生产实现机械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大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2.卷帘机械化

  冬暖式棚室机械卷帘技术,技术先进、效率高,节省劳力,减轻劳动强度,延长光照时间,提高温度,能使作物提前上市,具有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等优点,是当前棚室蔬菜生产急需的装备。目前正在使用的有手动卷帘机械和电动机械卷帘两种。使用日光温室草帘卷帘机,100延长米左右的温室卷帘时间为5-15分钟,放帘时间3-8分钟,比人工卷帘提高工效5-8倍以上,每年可省人工工时费300多元,节约草帘费用380元,延长光照时间增收400元以上。该省从2005年开始实施卷帘机补贴,累计补贴近2万台(4万千瓦左右)。

  3.节水灌溉机械化

  节水灌溉技术是国家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项目,应用于棚室的滴灌设备,能将水和养分均匀地输送到作物根部,明显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该技术与大水漫灌相

  比,节水60-80%,并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增产30%左右,经济效益显著。该省自90年代引进该技术,在推广温室大棚滴灌设备的基础上,近年来以推广以色列、北京绿源公司等的滴灌系统为主。目前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该省节水灌溉机械主要是利用水利的项目进行补贴,帮助农民购买设备。

  二、辽宁省设施农业扶持政策及发展情况

  辽宁省设施农业的大发展,得益于辽宁省政府和市、县政府多年来对设施蔬菜发展持之以恒的高度重视和扶持力度的逐年加大。

  1.2002-2007年重点推进辽西北干旱地区发展设施农业

  为发挥设施农业的避灾效果、实现设施农业规模发展,辽宁省首先对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设施农业进行重点扶持,打造出辽西北设施农业规模效益优势区。2002-2007年,辽宁省省级财政共安排361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辽西北地区建设日光温室蔬菜小区,平均每年扶持资金6000万元,对新建的每个50亩日光温室蔬菜小区给予5万元扶持资金。此外,辽宁省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扶贫整村推进等方面的资金也大量用于日光温室蔬菜小区建设和配水、配电。

  2.2008-2010年将全面推进设施农业大发展

  2008年,省政府在全省已经具备设施农业大发展的基础条件后,把设施农业建设纳入到全省县域经济重要内容之中,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进行了部署,明确提出了在2008-2010年全省每年建设80万亩设施农业的宏伟目标,每年整合12亿元财政资金进行扶持,明确了市、县政府是设施农业建设的主体,为全省设施农业大发展、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1)扶持资金总量。2008-2010年,全省每年整合省、市、县三级补贴资金12亿元,省、市、县按4:3:3比例分担。其中,省级财政每年补贴资金4.8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各补贴3.6亿元。

  (2)扶持内容。一是扶持规模化设施小区建设。对每个新建50亩日光温室标准小区和100亩钢筋结构冷棚小区补助10万元,省、市、县三级按4:3:3比例分担。其中,省财政对每个温室小区补助4万元。二是扶持县级育苗中心建设。对各地每个新建20栋以上辽沈Ⅳ型日光温室的县级蔬菜育苗中心补贴100万元。

  3.2008年设施农业扶持情况

  2008年,全省共下拨省级设施农业补贴资金48700万元。同时,省直相关部门加大了对设施农业小区建设的支持力度,省电力公司安排了1.5亿元的设施农业小区配电投资支持,省水利厅把中央财政抗旱资金的40%和省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中的25%(2000万元)用于设施农业小区的水源及配水工程建设,省农信社年度安排了50.2亿元的设施农业贷款额度。各市都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一系列设施农业扶持政策,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级财政扶持资金都在1亿元左右;大连等市建立设施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市县财政承担保费的50%;抚顺市对新建设施小区的保鲜库给予补贴4万元;沈阳、铁岭等市对永久性日光温室(使用年限10年以上)办理产权证,作为贷款抵押的凭证;葫芦岛市经市政府协调,全市设施农业小区配电实行统一限价等。

  三、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存在问题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政府重视不够,设施农机化投入不足

  虽然这几年该省在设施农业上投入较大,但用于农机上的很少。设施农业机械化是近些年发展的新事物,目前此项工作在大多数地区还没有纳入政府的主要工作

  内容,虽然该省有一些对设施农业的政策支持,但只停留在土建和苗木的补贴上,在该省还没有设施农业的示范点。农民在设施农业机械化上投入不足,发展缓慢。由于建造高标准日光温室投资太大(每个温室投资约6.5万元),并且生产费用较高,再在机械化上投资,农民感到比较吃力,比如卷帘机可以节省人工,增加光照时间,但还有许多大棚目前还是人工卷帘或购买一些小作坊生产的卷帘机,存在很大的隐患。

  2.设施农业装备品种单一、价格高

  现有的设施农业用的农机具品种单一,价格高,通用性差,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需求,加上作业时间短,农民感到购置机具不划算。

  3.温室规模小

  温室规模小,一家一户在机械化上投资很难收到预期的效益,有的机械需要多个温室联合,但由于意见不统一,无法操作,比如电子杀虫灯就无法安装。

  4.部分农机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如微耕机功率较小,旋耕、深耕作业在深度和效率上达不到要求;微耕机配套机具销售价格还偏高,农民难以配齐各种机具,致使微耕机的扶垄、覆膜、开沟、喷药、收获等多功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5.植保机械需要更新

  目前用于棚内植保作业的机械仍然是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雾化程度差,作业环境恶劣,尤其在病虫害多发年份,往往因工作效率低而贻误了防治最佳时期,造成经济损失。微耕机配备药泵后可以进行植保作业,作业效果也比较好。

  6.卷帘机质量亟待提高

  目前该省在用的卷帘机有50%以上是小作坊生产的,安全隐患很大,每年都出现伤害人员的事故,急需更新改造。影响机械卷帘设备推广的因素主要是国家定点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偏高。目录内的企业少。

  7.部分机具缺乏相应的产品标准

  一些农机产品没有国家及地方的标准(如卷帘机、烟雾机、土壤消毒机等),致使一些产品得不到推广鉴定,不能进入国家和地方的补贴目录,农民购买困难。

  四、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篇十三: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彰武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r——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单立娜;华婉璐

  【摘

  要】设施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产物,其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发展过程中要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把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出新的条件,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加快.基于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角度,分析辽宁省彰武县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及成效,探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建议.

  【期刊名称】《乡村科技》

  【年(卷),期】2018(000)00【总页数】2页(P18-19)

  【关键词】设施农业哲学原理;现状和成效;问题;建议

  【作

  者】单立娜;华婉璐

  【作者单位】彰武县委党校,辽宁

  彰武123200;彰武县委党校,辽宁

  彰武1232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设施农业,具有稳定、便利、节水、聚能、高产和高效的特点,是属于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和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设施农业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的依赖,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现代工厂化、环境安全、无毒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彰武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和成效

  彰武县地处内蒙古南行的要冲,入关东北的咽喉,古有“全辽管钥”之称。彰武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地势趋于平坦,自然资源丰富。总人口42万,其中农村人口36万、城镇人口6万,劳动力资源丰富。耕地共11.53万hm2,人均占有耕地0.276hm2,其中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343hm2。

  为了顺应新形势、新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优势,彰武县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坚持“以政府扶持为主导,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发展原则,调动农民和社会各界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在规模和速度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农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截至2016年底,全县设施农业发展面积已达0.287万hm2,其中暖棚面积0.078万hm2,生产面积0.026万hm2;冷棚面积0.209万hm2,生产面积0.175万hm2。2017年春季,全县新建冷棚300余hm2、暖棚10余hm2,设施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推动了传统单一农业向现代高效多样精准农业和有机农业转变。以青椒、芹菜、番茄等蔬菜以及葡萄、香瓜、樱桃、西瓜等水果为主的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得彰武县局部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得以改善,种植结构得以优化;在丰富了种植种类的同时,还提高了经济效益,使彰武县农业更规模化、集约化。

  二是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露天农业向设施农业调整的步伐加快。设施农业

  的发展带动了农产品供求关系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改善了彰武县农业生产不利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经济效益;推动了彰武县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存在问题

  2.1政府决策缺失

  地方主管领导工作有的是“倒逼出来做的”,有的是“应付检查”,有的是“为了验收而验收”。需要政府政策的出台为设施农业开路,但有些政策与实际生产需要不接轨。

  2.2农民思想意识不到位

  对种植的农产品种类跟风现象严重,一个乡镇种植蔬菜,有的乡镇也跟风种植蔬菜,没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2.3资金短缺

  设施农业投入高、周期长,政府保障资金落实滞后,百姓手里的钱不多,更拿不出钱来冒风险投资,资金缺口大。

  2.4产业无规划

  产业重复投入的多,却形不成规模,规划不周密,只看重当年收益,看不到市场前景。生产销售断链,销售渠道单一。

  2.5技术问题亟待解决

  设施农业耕作技术尽管是机械化,但有些在大棚中种植的作物仍然需要人工劳作。一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人员外出打工,一部分劳动人员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不善于在劳作中总结工作经验,书本中的一些理论东西无法在实践中操作出来,专业性不强。

  2.6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有些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质量存在问题。比如,赶上大旱

  年头,地头的水井根本就不能用。

  3发展建议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只有按照规律才能去办事。设施农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建设过程中要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要求,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

  3.1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劳动者不但是生产力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且是生产力构成中最重要的要素。马克思把劳动者称为“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列宁把劳动者称为“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劳动者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是发挥生产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政府要统筹规划,掌管全局。提供政府信息服务,遇到问题要组织协调。政府要有“大格局”“大思维”“大数据”,坚持正确地选人用人,用专业性比较强的人来领导农业发展,统筹规划;要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其次,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体也是农民。设施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民的主动参与,需要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因此,必须引导农民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扬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克服困难,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最后,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留住当地有用的人才,防止人才外流。提高农业投入中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支持技术水平高的人员返乡,积极扶持和培育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集群。

  3.2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或过度举债,要营造一个市场主导、分工明确、政企有效合作的氛围,使政府能提供有效供给,满足群众的真正需求。设施农业建设从规划设计到项目建设,再到运营管理,都要有一个合适的金融解决方

  案,这时就需要拓宽金融支持渠道,创新设立一些历史文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疏解和承接大城市功能类专项的金融产品,支持特色设施农业创新发展。

  3.3市场化运营管理

  为实现设施农业的长远发展,就需有规模、有规划和建设量。但是,是否真正值得建、建成后会不会造成巨大的浪费,需要进行实地调研,而不是以量化的指标和“大跃进”的速度发展设施农业,这样既不切实际,也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后遗症。通常需要考虑以下问题,首先,市场信息要及时。要紧跟社会市场趋势,对待新兴产业要有预见性,而不是盲目跟风。其次,打造品牌时注重产品深加工。农业本身可以作为产业特色,对待一些农业资源丰富,或者相对于周边本身就有地理标志性产业的地区,可以开发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集群,打造特产品牌,从而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再次,“农产品+电商”相结合。近几年来,“农产品+电商”取得了长足发展,打破了传统农业供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的特点。设施农业的农产品可以作为“农产品+电商”的“后院”,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产地直供在整个商品供给中的比例。最后,还要考虑消费者的需求。要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发展,做到低碳节能可循环发展,并且尽量按照绿色、产业化、集成化的标准进行错峰生产,使不同的季节都会有大众消费的新鲜农产品上市。同时,加入旅游产业链,旅游的介入能更好把控地产、生活这样多元化的基础。

  3.4加大技术扶持力度

  考虑产品的地方适应性,要因地制宜,把专业学科带头人、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引进来,让特色产业跑不了、搬不走,避免千镇一面,被快速复制。同时,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实用科技在农村的推广,主要通过农业科技工作者、专家和技术工作者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使劳动群众都成为农业技术员。科技只有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农业技术的普及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3.5进一步完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应完善相关的立法,确保专项资金的专项使用;适当提高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增强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有效管理机制,跟踪管理维护,调查测评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使用及维护情况,确保有效使用。

篇十四: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作者:包春霞

  作者机构:阜新市阜蒙县建设镇人民政府,辽宁阜新123100出版物刊名:农业经济

  页码:27-29页

  年卷期:2015年

  第10期

  主题词: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摘要:农村土地流转是在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农户把土地以一定的条件流转给第三方经营的一种方式,它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事关“三农”发展的大事,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土地流转,能够进一步激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解决当前农业生产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本文结合辽宁省阜蒙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快推进土地流转,集中规模用地,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作初步的思考和探讨。

篇十五: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刘长江:辽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形势与重点

  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

  【期刊名称】《新农业》

  【年(卷),期】2014(000)00【总页数】5页(P4-8)

  【作

  者】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央确定2014年为改革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做好2014年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的关键,这就要求全省农业系统的全体同志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形势要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和准确的把握。

  一、清醒认识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老矛盾

  目前,制约辽宁省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因素和新老矛盾体现在

  “五个新挑战”。

  1.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农业耕地数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加,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在“十连增”高基数的基础上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难度加大,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新的挑战。

  2.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全省家庭承包土地流

  转比例只有16%,远远低于全国25%的平均水平。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尚不健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体制机制创新面临新的挑战。

  3.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人员素质结构性下降,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益突出,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生产经营性人才严重缺乏。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更加凸显,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今后“谁来种地”面临新的挑战。

  4.稳产量、保供给与提质量、保安全的矛盾突出,千家万户小生产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消费者质量要求空前提高,加之耕地土壤污染状况日趋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隐患较多,生产标准化和质量监控体系尚不完善,尽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5.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大,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任务艰巨;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资源流失严重;农村公共服务依然滞后,公共投入的数量和比重仍然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面临新的挑战。

  二、正确把握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对未来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2013年1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事关“三农”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性重大问题,全面部署了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要求。农业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赋予

  农民更多权利和利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重点把握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要求,即:“三个赋予”“七个允许”“四个鼓励”“五个保障”“六个推进”和“一个加快”等。

  三个赋予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七个允许是: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允许通过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四个鼓励是: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

  五个保障是: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六个推进是: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一个加快是: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遵循现代化规律,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

  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努力确保2014年重点改革任务的扎实推进

  1.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2014年,辽宁省将对全省促进土地流转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和支持农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组织,通过自主经营、对外租赁等方式,发展农业规模化、土地集约化经营。积极引导农户通过市场流转承包地,落实对流转双方的各项惠农政策,实现农村土地有序规范流转。各地要根据劳动力状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优势等择优选择不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注重提升土地规模化水平,又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兼顾效率与公平,防止片面追求流转数量和规模,禁止损害农民利益,促进农业规模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2.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能够实现分散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保障农业健康发展。在家庭农场发展上,要重点扶持符合适度规模经营要求,面积在200~400亩的家庭农场加快发展。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家庭农场初始登记制度,切实保护好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权。抓好家庭农场名录建档、培训、跟踪管理和服务,建立对家庭农场的年度报备制度,为建立家庭农场的退出机制和创建示范性家庭农场创造条件。把家庭农场经营者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范围。在合作社发展上,要积极争取中央和各级财政的支持,出台示范社扶持措施,重点支持省级规范化合作社、土地流转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重点社、服务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农机合作社,明确优先委托和安排合作社承担的产业项目、申报条件,加快合作社发展。同时,要鼓励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3.健全农业各项补贴管理制度。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对于促进增粮增收,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调控和保障作用。健全农业补贴制度,着力点在明确重点、提高标准、完善办法,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要着力突出重点,促进稳粮增收。按照中央关于稳定存量、提高增量、完善办法、逐步调整的要求,积极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试点实验。新增补贴要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县倾斜。对重点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农民实际需求迫切的农机产品要实行普惠制。要坚持按需分配,合理安排农机补贴指标。根据省政府重点工作安排和各地上报资金需求情况,一次性将所有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指标分配到各市,各市按当地实际情况比照省里一次性分配到县(市、区)。市级间补贴指标调整需报省批准,县级指标调整由各市自行负责确定。要实现便民利民,规范补贴工作程序。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通过乡镇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办理试点工作,使购机农民足不出乡镇,就近、就地完成购机补贴事宜。在保证补贴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简化操作程序,方便农民购机。

  4.推动农业保险制度创新。要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坚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基本稳定,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支持,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稳步提升大田作物保险覆盖面,继续开展设施农业保险,适当提高风险保证水平。鼓励农业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省财政将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支持。规范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强农业保险监管,规范农业保险运行。

  5.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一是突出项目集聚。要整合现有农业项目和资金,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要在突出抓好8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集中全力抓好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二是突出技术集中。选用先进技术模式,高产品种、配套技术推广普及率高,生产环境优良,确保农业

  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三是要突出经营集约。推进经营机制创新,按产业化的组织方式,引导产业化的经营主体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四是突出信息集成。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组装与试验示范,提升农作物种苗培育、水肥控制、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生产环节的信息化水平。

  2014年辽宁省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主要目标: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0亿斤以上;蔬菜总产量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突破1500万亩,流转率达到30%。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以重点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1.抓好6大农业示范区建设。认真组织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基地建设项目,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做好100万亩玉米、100万亩水稻、50万亩花生、50万亩设施蔬菜、50万亩水果和15万亩特色产业等6大省级示范区建设工程,2014年重点规划建设一批设施配套、技术先进、效益显著的核心示范区。

  2.推进四个1000万亩农业工程建设。一是继续推进1000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项目。强化配套措施,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机械插秧和机械收获水平分别达到85%和78%。有效促进全省稻农节本增收。二是继续推进1000万亩节水农业工程建设。包括辽西北玉米节水增粮示范带、水稻节水增粮示范带、经济作物节水示范带项目,每年各建设200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50万亩,辐射区150万亩。三是继续推进1000万亩设施农业提质增效。集中力量推进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加快蔬菜标准园建设,实施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和秸秆生物反应堆推广项目。四是启动实施1000万亩经济林建设。继续实施果蚕花药特色产业标准园创建工作。创建国家级

  果树标准园10个、省级特色产业标准园60个。

  3.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舆情监测与应急处置能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立体防护网络,全省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示范区1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稳定在3500万亩以上。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推行产地准出和追溯管理,加强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监管,确保全省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4.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建设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区36个,支持示范区开展标准化体系与可追溯体系建设。培育壮大外向型龙头企业,对重点企业扩大农产品出口所实施的自有基地建设项目、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固定资产投资等给予支持。实现农产品出口增长15%的目标。

  5.加快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做好抓收购、保供给、稳粮价工作。建设完成7万户农户科学储粮工程。积极推进“粮安工程”,加快放心粮油店建设。扶持重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10~20户。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全省国有粮食企业统算盈利5000万元以上。

  二、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全面提升县域发展实力

  通过狠抓县域经济,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广阔空间,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实现城乡、城企良性互动。

  1.深化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建设。一是推进超百亿元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尽快形成超500亿~1000亿规模的县域工业产业集群。二是加强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初具规模的工业产业集群尽快达到超百亿规模。三是根据各地现有基础和资源禀赋,重点扶持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培育一批新的县域工业产业集群。

  2.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开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工作,抓好农企、政企、科企、银企对接。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稳步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开展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建设。继续推进108个已开工的投资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建设,做好项目跟踪服务,重点解决停产停建项目的开工建设问题,促进项目早日投产达产。

  3.加强农业“一县一业”建设。继续对农业“一县一业”予以重点支持,组织各地开展农业“一县一业”建设,推进省政府“一县一业”示范县达到25个;扶持培育一批基础好、潜力大的“一县一业”加快发展;加大对“一县一业”的宣传,在中央及省级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上对全省“一县一业”集中进行宣传报道,扩大产业影响,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一县一业”知名品牌。

  4.打造乡村旅游精品项目。重点做好国家级和省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及品牌创建工作,制定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相关标准,加大休闲农业企业培训力度,帮助休闲农业企业做好招商引资和对外宣传工作。培育国家级休闲农业五星级企业3个、省级5个,创建休闲农业最美乡村10个、精品旅游路线5条。新增投资5000万元以上休闲农庄或园区15个以上;休闲农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以上;年接待游客增加10%以上。

  5.协调推进县城建设。在县城总体规划指导下,加大力度推进县城建设,重点推进20个规划3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建设,努力建设一批新城镇和中心镇,梯次推进县域城镇化,形成大、中、小城市良性发展格局。切实抓好城镇垃圾和污水处理、供热、供气、绿化以及城镇数字化管理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县域房地产开发,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增强集聚人口的吸引力,大幅度提高全省县域城镇化水平。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农业

  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1.加快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建设。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提高农户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指导,继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重点培育省级土地股份示范合作社和省级种植业示范家庭农场各200个。

  2.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培育壮大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各县(市、涉农区)选择1个以上的乡(镇)实行“整乡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调解仲裁能力建设,积极化解土地承包矛盾和纠纷。规范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工作,推动全省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农民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全省土地流转面积力争突破1500万亩,流转率达到30%以上。

  3.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营业网点,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比重。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加大对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支持有条件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建立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推行“集中担保、分散使用”和“限额担保、周转使用”等灵活有效的担保方式,大力推广应收账款、仓单、订单、专利、商标等多种方式的抵(质)押信贷,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鼓励开展农户联保贷款。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提高农业抗御风险的能力。全省主要粮食作物保险覆盖面积力争达到3800万亩,参保农户达到200万户,保费收入达到9亿元以上,确保参保农民及时获得灾后理赔。

  4.加强农村民生工程建设。扶持60万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实施项目到户扶贫16万户,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0万人;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5万人;继续对省以上扶贫龙头企业实施贷款贴息带动贫困人口15万人脱贫;继续加大省直定点扶贫工作力度,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整村(屯)搬迁集中安置移民扶贫3000户。新建户用沼气工程2万户,太阳能房12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6万平方米,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炊事采暖炉1万台。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全省总计完成培训21.2万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7万人、农业专项技术培训4万人、农业创业培训400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600人、远程培训10万人。

篇十六: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研究——以沈阳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例

  郭大奇

  【期刊名称】《城市住宅》

  【年(卷),期】2017(024)012【总页数】5页(P65-69)

  【作

  者】郭大奇

  【作者单位】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

  文

  0引言

  辽宁省是农业大省,其省会沈阳市作为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在完成老工业基地升级、沈北现代农业经济区试点建设后,沈阳西北部的于洪区成为承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阵地。为集中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沈阳市对原有国营农场进行整合,以原光辉畜牧场为核心,创建国家级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沈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见图1)。

  2012年1月,农业部正式批准于洪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也是沈阳市第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而作为基地核心的光辉农业示范区,是拉动于洪区乃至整个沈阳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区域。其坐拥城市与乡村2种资源,市区与市际2个市场,是沈阳培育现代农业与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现代城市

  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沈阳近郊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图1沈阳市主要产业总体布局

  1问题分析

  1.1发展概况

  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位于沈阳市于洪区光辉乡、沈阳西北部“辽蒲生态走廊”,紧邻沈阳中心城区西北边缘,是沈彰城际发展轴的节点区域和蒲河生态经济带都市农业发展中心(见图2)。园区南侧紧邻蒲河温泉新市镇,北侧邻近九龙河新市镇,总面积约24km2,其研究范围(光辉乡)108km2。示范园区区域内生态环境优越,九龙河、蒲河水系贯穿域内,林地、水面、滩涂、地下温泉、地热等资源丰富,其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与区位条件为园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1.2存在的问题

  目前,沈阳光辉农业示范区内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及利用缺乏;农业产业基础弱,缺乏特色,传统农业占据主导地位,优势产业不明显,缺乏准确定位;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高效设施农业占比低,缺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不长;产业科技含量低,科技集成创新能力不强,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程度较低、科技与农业产业结合不够紧密;产业组织化、规模化不高,园区内农户分散经营,导致示范区整体现代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因此,要实现城乡一体,亟需明确定位,培育扶持主导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在生态保护、城镇空间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3方面协调推进,实现均衡发展。

  2产业融合下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内涵

  生态保护是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防止自然环境破坏、生态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在现代农业功能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产业融合表现为生态保护下不同产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共生、互补,是产业多功能性的重要

  表现。产业融合下的生态保护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即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对整个区域农业产业进行整体合理布局,使现代农业产业功能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建设,实行企业化管理,产销一体化经营,最终实现最大的生态、环境、经济综合效益。

  沈阳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设要求突破传统农产品生产为主的局限,树立区域融合型“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理念,突出现代农业“产业”特征。在地域空间上,要着眼于更大地域范围研究,确定区域产业定位与发展方向。在产业链条上,要立足体系构建,突破农业生产传统观念,通过不同产业之间功能复合、农业资源深度利用、农产品市场重新定位,不断开辟农业发展新领域,创办具有区域特征的科技研发与推广中心,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拓展现代农业功能,树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之间的高度融合和互补联动的产业体系,形成与生态链和价值链相一致的产业链,提升整个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角色转变,形成城镇、产业、生态环境空间的有机结合(见图3)。

  图2区域位置

  图3产业融合下生态农业系统构建

  3规划研究

  3.1区域融合视角下确定规划思路

  规划突破范围局限,从大区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角度入手,结合地区自身资源、环境、产业等发展优势条件,以及和周边区域的竞争合作关系,分析示范区周边的九龙河新市镇、蒲河温泉新市镇、光辉新市镇与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之间的空间构成及整体功能构建,明确示范园区在区域中的主要功能和重点发展产业类型。形成在生态环境方面重点保护,在产业功能方面相互补充,在设施配套方面完善共

  享,在道路系统方面内、外衔接,在空间布局方面协调统一,在土地利用方面“多规融合”,整体形成区域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见图4)。

  3.2明确功能定位

  充分发挥示范区农业等资源优势,结合现状及区域发展需求,提出光辉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定位为以现代农业为核心,以休闲农业为特色,集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博览、生态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最终把示范区打造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核心区,沈彰城际发展带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样板区,蒲河生态经济带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区,沈阳近郊区推动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及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宜居宜业的田园式新市镇。形成种苗繁育、高效种植,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教育培训研发,农业科技博览,综合配套服务六大主导功能。

  3.3构建生态网络

  1)运用GIS、AHP技术手段对区域综合影响进行评估

  结合园区内地质、水文、土地、生物、林地等因子,确定生态安全评价方法为生态本底研究、开发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分析、承载力多层次的分析,明确生态控制边界,结合建设开发的总体趋势,确定建设开发规模。园区内生态保护控制区约为1569.00hm2;建设开发用地约为854.49hm2。

  2)运用生态理念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根据示范园区生态环境特点,对区内农田、水系、林地、滨河湿地等进行分类分区控制,实现生态保护与控制开发合理性,构建“基底、生态廊道和斑块”组成的生态网架体系。生态廊道对生态系统的物质联络能量交换、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园区内沿九龙河、蒲河、农业灌渠及沈彰高速、沈山铁路沿线形成自然生态廊道,结合九龙河沿线湿地、景观节点等形成生态斑点。园区内栖息地类型多样,包括农田、滨河自然林、人工苗木林、道路缓冲林、花田等类型,多样栖

  息地类型化将为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小型哺乳类动物提供良好生活环境。规划结合不同类型,重点对人工干扰强烈的农田、人工苗木和花田占地面积较大区域进行控制。对于滨河自然林可结合已有种植,以乡土植物为主,落叶乔木、灌木,草木相结合,塑造多层次的常绿落叶林,为两栖和爬行类动物提供栖息地,为更多的鸟类提供良好的休息空间,打造“花、田、林、鸟”共生的自然生态系统。

  图4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功能空间模式

  3.4优化空间布局

  1)特色空间营造与经营

  规划在生态保护前提下,结合地形、地貌、主导风向,融合沈阳西北部绿楔,形成连系镇区中心内外的绿色开敞空间网络,打造可呼吸的城市空间,为镇区特色空间及视觉景观提供良好条件。在整体空间布局上,充分发挥光辉农业示范区资源优势,契合蒲河经济带中都市农业功能发展需求,利用“生态核心+生态通道”的方式,将区域分成多个功能组团,保证各组团与外部环境及内部生态核心之间的空间关系(见图5)。保护生态开敞空间,预留小镇开敞空间,控制发展容量(见图6)。规划基于“大事件、特色产业、先导项目”3种触媒因素,将传统规划的空间属性研究向产业市场属性层面延伸,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有效确保规划项目在空间上的落实,在确定“田、水、林、镇、人”格局基础之上,塑造城镇、产业、生态环境空间“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见图7)。

  2)整体空间布局

  在特色空间理念指导下,示范区形成“一镇一带三园”的总体空间布局。“一镇”为特色田园小镇,主要为示范区内现代农业产业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包括九龙湾度假中心、滨河温泉度假社区、农产品加工区、交易研发区、田园居住区等(见图8)。“一带”为九龙河休闲农业观光带,依托九龙河及沿线生态、景观、观光农业资源等条件,打造连系北部九龙河小镇、中部光辉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的田园小镇、南部蒲河温泉小镇的一条滨河休闲观光带。“三园”主要分布

  在小镇外围,规划结合现代农业及镇区发展需要,形成世界农业博览园、国际良种示范园、高效农业种植园。其中,世界农业博览园以世界农业展示、科普培训区、农业环保、作物试验功能为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普培训中心、农耕文化广场、农科长廊、农耕历史博物馆等设施,形成农业国际设施展示、东北亚农事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种植、环保教育、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等多元的功能布局。建立国际良种示范园,主要是以种业博览、工厂化育苗、院士试验功能为主,通过和沈阳农业大学、沈阳现代农业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对种业、育苗试验及新技术进行国际高水平交流,并通过博览展示对外进行推广,形成全国知名的种业研发示范基地。建设高效农业种植园,包括万亩设施农业区、林木休闲区、露地种植展示区,在设施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果树等农业种植园内,结合新农种产品进行大规模种植,保证农业产品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种植效益。通过“一镇一带三园”的规划建设,形成现代农业“产、学、研、商”一体化空间体系,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空间的落实,提高农业种业科技水平,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

  3.5完善产业体系

  3.5.1遵循循环经济,构建产业链条

  规划突出“市场导向、以农为本,低碳循环、纵深拓展”的产业规划理念,提出立体农业、循环农业模式,将传统农业产业链提升到现代生态科技支撑的循环链环,提升产业能级。在资源、能源利用方面,遵循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设计产业功能及流程,对循环农业产业链中各节点的废弃物通过资源化产业再利用,达到产业链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形成从单链到多链、从单一到复合、从单向到循环的产业模式,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3.5.2运用低碳策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

  光辉农业示范区内地热储量丰富,总储量约10亿t,温泉存储深度1900~

  2800m,水温65~85℃。规划充分利用温泉资源,采用地热温泉,自高温至低温梯级利用,提高其利用效率和减少能源消耗,利用水源热泵技术将地下储藏的能量作为冷、热源,分别用作冬季热泵供暖热源、夏季空调冷源及建筑和农业大棚的温室热源,为具有东北气候的示范区农业园区全年气候的农业种植、培育等提供温室条件。

  规划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沈阳风力发电的产能优势条件,结合风能、太阳能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风、光互补性,可实现昼夜发电,晴天利用太阳光照发电,阴雨天和夜晚可利用风力发电,具有较高经济性、灵活性和可靠性。规划采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利用大型光电装置与建筑物屋顶或向阳面一体化,半透明光伏板与景观平台、景观大道一体化,太阳能光电雕塑效果等方式,将太阳能光电、景观艺术、照明融为一体,配合艺术造型设计的特殊照明方案,制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在构造景观效果的同时具有文化教育意义,倡导低碳能源,体现生态休闲,提高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图5示范区总体空间布局

  图6小镇特色空间布局

  图7“产、镇、园”一体化模式

  图8镇区整体空间设计

  规划充分利用基地及周边区域农田剩余秸秆、有机废物、动物排泄物、绿化除草、树叶、干枯树枝等资源,适度结合新能源开发,发展生物质能能源,建立生物质能和市政电力设施有机结合的中小型混合能源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5.3提升产业等级,构筑产业体系

  光辉农业示范区在生产过程中着力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发展绿色农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将现代农业循环产业、水资源综合治理、生态系统的构建、可持续低碳利用运用到产品生产全过程,在产业培育上,注重农业生态产业体系打造,在

  水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既要发展以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产业,也要发展以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等为主的农业文化与休闲产业,注重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兴农业产业,在生态网络骨架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逐步形成“种苗供应、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展示销售、农产品流通及农业服务、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产业格局,延伸产业链条,并将农业生产延伸到保鲜、加工、包装、物流和销售等领域,形成多功能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空间布局规划,落位于区域空间结构中,实现“产业”到“空间”的转变(见图9)。

  3.5.4产业一体化经营组织运作模式

  现代农业产业需要培育专业的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基础,要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光辉农业示范区以家庭农场为主组织成立了多种合作社,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乃至农业信贷和保险等一系列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家庭农场经营活动融入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市场风险和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光辉农业示范区在经营模式上,通过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采用“园区+企业+基地+农民”和“产业群+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的产业组织经营模式,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小农户利益。同时农业生产也将由单纯提供农畜产品向拓宽产业链发展,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延伸农业的观光休闲、生态文化乃至教育培训等多项功能,形成全产业链,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向产业链条延伸和多功能农业方向转变。创建以产业为立足点的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生态资源多元丰富、产业空间结构互补性强、农业科技技术关联度高的沈工农产业带,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沈阳市城乡一体化进程。

  3.6协调规划机制

  规划充分尊重民意,在编制前期采用问卷调查、抽样调查、访谈、调研等方法,对行政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村民代表等进行调查,收集群众意见,形成以规划编制为中心,直接对话行动决策者、规划组织者、公众参与者的水平工作方式,构建“四位一体”工作模式,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在组织实施方面,将产业和空间布局同步规划,将城镇建设用地和生态保护用地“一张图”综合管理,搭建管理信息平台,将设施农业纳入城市规划管理控制,形成土地、规划、环保、农林、水利、工商、税务、金融等多部门联动管理机制,促进沈阳市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规划编制的方法创新,转变城镇管理运行机制(见图10)。

  图9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流程

  图10“四位一体”的规划工作机制

  4结语

  光辉农业示范区规划有力地指导该地区规划建设,并已承担起于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功能。截至目前,按照该规划,示范区核心区基本实现基础设施的“七通一平”。示范区在洽谈项目近百个,已签约光辉农业良种示范园等项目20余个,协议投资额近百亿元,主要核心区的规划项目已签约落地,依云温泉小镇、原乡奥地利等大型居住区项目及农业博览园已开工建设完成,“中国(沈阳)首届国际兰花展”在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兰花馆举行,有力带动地区发展,成为推动沈阳蒲河生态经济带都市农业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夏爽,王浩.海南特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通报,2015(6):272-278.

  [2]王琦,远铜,何君,等.农业“走出去”与境外农业园区建设[J].中国农学报,2016,32(2):192-196.

  [3]甄若宏,周建涛,王强盛,等.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产业构建与升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125-135.

  [4]柏振忠.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与完善的路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5):112-124.

  [5]王昕坤.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内涵[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3):300-308.

篇十七: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水平对比分析

  郭芳齐;丛琰翠;施雯

  【摘

  要】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有力地促进了辽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2013—2016年的相关数据研究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并与全国及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掌握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现阶段发展水平,以期为将来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装备》

  【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3页(P68-69,72)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水平;对比分析

  【作

  者】郭芳齐;丛琰翠;施雯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沈阳110866【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3.3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以《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为参考,通过对比辽宁省2013—2016年4a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了解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及东北所处的位置,为将来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更好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

  1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现状

  辽宁省耕地、播种、收获机械化程度在2013—2016年4a间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见表1)。

  表1辽宁省2013—2016年农业机械化程度Table1Degreeof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inLiaoningprovincefrom2013to2016项目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耕地机械化程度/%92.3791.7292.1293.73播种机械化程度/%76.2579.0981.0385.35收获机械化程度/%39.5443.5649.7655.64综合机械化程度/%71.6973.4976.0879.79由表1可知:2016年耕地机械化程度为93.73%,较2013年增长1.35%,4a间变化幅度不大,没有明显提高;2016年播种机械化程度为85.35%,较2013年增长9.10%,整体程度较耕地机械化程度低,但发展水平比耕地机械化程度要高;2016年收获机械化程度为55.64%,较2013年增长16.10%。3项指标中,耕地机械化程度最高,已超过90.00%,同时增长速度最慢;收获机械化程度最低,但增长速度最快。

  从耕播收综合机械化程度来看,2013年辽宁省综合机械化程度为71.69%,2014年为73.49%,2015年为76.08%,2016年为79.79%。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4a间增长8.10%,机械化程度每一年都在增长。其中,2014年较2013年增长1.80%,2015年较2014年增长2.60%,2016年较2015年增长3.70%,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可以看出,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程度增长速度可观,发展情况良好,未来可进一步提高。

  2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比分析

  2.1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程度与全国发展情况对比

  2013—2016年4a间,对比全国以及各省份耕地、播种、收获机械化程度和耕播收综合机械化程度的发展情况,总体来看,辽宁省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见表

  2)。

  由表2可知:在耕地机械化方面,2016年全国耕地机械化程度为72.62%,较2013年增长3.52%;辽宁省本身耕地机械化程度较高,4a来一直在全国排第4位,因此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增长速度,在全国排第19位;全国各省份中贵州省增长速度最快,2016年耕地机械化程度为40.53%,低于辽宁省和全国水平,在全国排第29位,较2013年增长16.40%。

  在播种机械化方面,2016年全国播种机械化程度为52.76%,4a间增长3.97%;辽宁省播种机械程度及发展水平均高于全国水平,在全国排名均为第5位,且播种机械化程度排名由第7位升至第5位;各省份中江西省播种机械化程度增长速度最快,4a年间增长13.04%,但自身播种机械化程度仅不到30.00%,低于全国水平。对比之下,辽宁省播种机械化程度已大于80.00%,差异明显。全国播种机械化程度整体水平低于耕地机械化程度,但辽宁省发展情况较好。

  表2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程度与全国机械化程度对比Table2Comparisonof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degreeofLiaoningprovinceandthenationalmechanizationdegre项目

  地区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

  定基增长速度/%耕地机械化程度/%全国69.1070.9772.0572.623.52辽宁92.3791.7292.1293.731.35贵州24.1326.7530.9640.5216.40播种机械化程度/%收获机械化程度/%全国48.7850.7552.0852.763.97辽宁76.2579.0981.0385.359.10江西7.0811.0417.1420.1213.04全国47.0350.3352.6855.048.01辽宁39.5443.5649.7655.6416.10吉林45.5051.9558.0968.5523.05综合机械化程度/%全国56.3858.7160.2561.395.00辽宁71.6973.4976.0879.798.10广西38.2142.7244.2048.9410.74在收获机械化方面,2016年全国收获机械化程度为55.04%,较2013年增长

  8.01%;辽宁省收获机械化程度为55.64%,位于全国第12位,与全国水平相差不多,但4a间增长16.10%,全国排名从第20位升至第12位,高于全国发展

  水平,增长速度位于全国第3位,增长速度较快;各省份中吉林省收获机械化程度增长速度最快,2016年收获机械化程度为68.55%,4a间增长23.05%,全国排名从第14位升至第6位。通过全国排名可以看出,辽宁省收获机械化程度的增长速度较快,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但自身机械化程度仅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综合机械化方面,2016年全国综合机械化程度为61.39%,较2013年增长

  5.00%;辽宁省综合机械化程度为79.79%,位于全国第4位,4a间增长8.10%,增长速度为全国第6位,综合机械化程度和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水平;各省份中广西省综合机械化程度增长速度最快,2016年综合机械化程度为48.94%,较

  2013年增长10.74%,4a间综合机械化程度在全国排名从24位上升至20位。辽宁省综合机械化程度及发展水平在全国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未来仍可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继续发展。

  2.2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程度与东北地区发展情况对比

  2013—2016年4a间,从东北三省耕地、播种、收获机械化程度和综合机械化程度对比来看,黑龙江的耕地、播种、收获和耕播收综合机械化程度均处于全国第1位,耕地机械化程度超过99.00%,播种机械化程度为96.20%,收获机械化程度为83.85%,综合机械化程度为92.62%。

  对2016年东北三省农机化程度进行排名

  (见表3),黑龙江各项指标均排在第1位;耕地机械化方面,辽宁排在第2位,吉林排在第3位;播种、收获以及综合机械化指标中,吉林均排在第2位,在全国排名也处于前列。总体来看,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居全国前列,辽宁省虽然在东北地区中处于末列,但仍高于全国大部分省份。

  表32016年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Table3Degreeof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innortheastChinain2016项目

  辽宁

  吉林

  黑龙江耕地机械化

  程度

  /%93.7388.5699.31播种机械化程度

  /%85.3592.1496.20收获机械化程度

  /%55.6468.5583.85综合机械化程度

  /%79.7983.6392.623结论及对策建议

  辽宁省2013—2016年4a间耕地、播种、收获机械化程度都有不同幅度增长,其中机耕、机播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机收处于中等水平,但增长速度较快,未来有望快速进入全国前列。

  针对上述分析和结论,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出台政策引导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重点发展收获机械化;发挥市场引导作用,鼓励农民购置并使用更多的作物收获机械;培育农机化科技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农机大户,带动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周鹏飞.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建议[J].中国农机化,2006(4):3-7.[2]

  廉杨,蒋欢.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4):75-76.[3]

  白雪艳.辽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吉林农业,2012(3):132.

篇十八: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

  国际上一般采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体系,综合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还有较大差距:

  (1)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来看,200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1.9%;美国只有1.3%,日本为1.7%,韩国为3.2%,巴西为5.1%,印度为17.5%,全世界平均只有3.4%。另一方面,美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不足全国经济活动人口的3%,日本不到6%,韩国也只有不足5%,但中国却高达46%以上,印度为39%。

  (2)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来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0.3hm2;印度为0.6hm2,韩国0.9hm2,日本2.1hm2,以色列5hm2。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3.7hm2,是中国的200多倍。从农业土地生产率来看,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例,除小麦外,中国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按播种面积计算,2006年中国的水稻产量为6270kg/hm2,只达到美国的81%,低于日本、韩国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这些发达国家并没有推广杂交水稻技术;2006年中国的玉米产量为5370kg/hm2,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3,美国达到了9360kg/hm2,是中国的1.7倍;以色列更高达1015kg/hm2,是中国的2.8倍;2006年中国的大豆产量为1710kg/hm2,美国是202kg/hm2,发达国家平均为194kg/hm2。

  (3)从农业资源利用率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千hm2耕地上化肥施用量为341t,墨西哥只有69t,印度129t,巴西137t,日本270t,美国110t,澳大利亚仅44.8t。在水资源利用方面,2006年中国每1hm2农用地消耗水量557.55t,澳大利亚为181.95t,以色列250.95t,法国293.55t,日本404.1t,美国418.8t,印度466.2t,韩国530.1t。

  (4)从农产品商品率来看,2006年发达国家农产品商品率平均水平达到85%以上,美国、日本、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农产品商品率都超过了90%以上。巴西达到80%以上,但中国只有不到60%,比印度、越南等国还要低。

  (5)从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来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lO00hm2耕地拖拉机使用量为7.1台,印度为15.9台,以色列为72.5台,韩国为128.5台,日本为461台,美国为27台(主要为大型联合拖拉机)。众所周知,日本的农业自然条件并不比我国优越,由于土地分散,日本农业中大量使用小型拖拉机。日本的大型拖拉机拥有量只相当于法国的70%,英国的80%,而小型拖拉机却相当于法国的35倍、英国的80倍。日本每l000hm2耕地收割机使用量为237台,但中国只有2.6台,日本是中国的91倍。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无论是与现代农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必须急起直追,加快发展步伐。

  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包括生产手段现代化、劳动者的现代化、组织管理的现代化、资源环境的优良化以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化。现从以下方面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进行分析:

  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存在着大量文盲或半文盲人口。目前在我国9亿多农村人口中有2亿多文盲和半文盲,占整个农村人口的23%,初中以下人口占70%。随着农业现代化时代的到来,农民的素质决定着农产品质量的优劣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农村社会的进步也以农民素质的提高为前提条件,农民素质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标志,而当今中国农村人口知识资源匮乏肯定会给农业现代化带来巨大困难。

  (2)

  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重城轻乡”的观念人就存在。由于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供给和投入不足,是我国农业现代化中遇到的较大的困难。再加上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农村和城市关系的吃力上仍存在着“重城轻乡”的观念。有的部门或个人甚至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换取城市的发展,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农业发展资金流失,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竞争出现愈加不利的局面。

  (3)

  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专业化程度低。我国人多地少,每个农户拥有的耕地面积更少,经营规模小,很难产生规模效益,大大限制了农业流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同时耕地规模太小,导致农业专业化程度偏低,农村产业结构走向单一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规模作业也大大受阻,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4)

  农业市场经济不发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低的主要表现在:现有的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商品市场规模狭小、设施落后;通讯、信息不畅,市场运行的效率低下,交易成本高。使得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工作变得工作量大、难度大,严重地制约农业的市场化和农产品的竞争力。

  (5)

  农业科技进步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农业技术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农业发展的现实表明:目前的农业科技依然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许多农业科研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人员少,组织机构不健全。据了解,目前我国1/3的乡镇、3/4的村尚未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待遇差,活动经费少,影响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

  农业现代化应具备的特征:第一,要在数量很多的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商品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第二,以生物化学技术为主,以机械技术为辅,寻求传统的精耕农作技术和现代化农业在保持生态良性循环下的有机结合;第三,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以劳动集约型和技术集约型为主,以内涵发展来提高农业总体生产率;第四,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地域差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农业现代化取得的效果(以黑龙江大庆市为例):第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很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通过实施“农转牧”战略,大庆市的畜牧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确立了以奶牛、生猪和大鹅为主的畜牧业发展重点;同时,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绿色,围绕龙头企业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种植业由量的增长达到了质的提高,形成了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业的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二,农业产业化的规模逐渐形成。大庆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超过10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0家,包括省级16家,国家级8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全是基本形成以乳品、肉食、蛋禽等为主的7条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业正在成为县级财政的支柱、农村就业的载体、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及小城镇发展的带动力量。第三,农业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高科技园区基础设施、生产技术、温室水平、科研设备均达到国家一流水平。“村村通”工程使全市一半的乡镇通了高等级路面,2/3行政村通了硬化路面。拥有全国首家人工增雨作业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云雨资源化。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新建饮水工程115处,铺设供水管线80万米,全市有大型水库5座,总库容11.1亿立方米。第四,加强了农业的综合治理。通过开展以抗旱保收田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至2008年底,全市旱涝保收田总面积达34万公顷,其中膜下灌溉1.73万公顷。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和草原保护工程,草原禁牧,湿地大面积恢复。有效灌溉面积的成倍增加,森林覆盖率

  的提高和草原湿地的大面积恢复,为今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江苏省不同经济发展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将本市区按经济发达的程度分为发达区、次发达区、欠发达区三个区域,对不同的区域实施不同的策略:

  国内目前有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大类,第一带有宏观指导性的指标体系,一般是由国家级研究机构开展,目的是知道各地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如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吧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分为农业外部条件指标,农业内部条件指标和农业生产效果指标三组。第二,当地政府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的指导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指标体系。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课题组提出的由11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五高六化”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第三,国内学者专家依据自己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所提出的指标体系。有10中代表。

篇十九: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浅析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作者:陈

  亮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2020年第7期

  陈

  亮

  本文首先从发展程度、协调程度以及动力情况分析了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六个要素,最后根据发展现状以及影响要素,提出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对策建议。

  发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焦点之一。我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黑龙江以及吉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产地及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现状

  东北地区具有较为广阔的平原地貌,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提供了便利,从建国之后,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1、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技术程度分析

  按照生产环节,农业机械化技术主要可以分为耕地、播种以及收获等机械化技术,此外,还有植保机械化技术、排灌机械化技术、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以及其他机械化技术等。

  东北三省的各项机械化技术程度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水平总体较好。在东北地区各省份之间来看,黑龙江省的各项指标均高于辽宁和吉林,这说明,东北地区中以黑龙江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水平最好,辽宁的耕地机械化技术程度高于吉林,其他指标均低于吉林,总体而言,吉林的机械化技术发展水平优于辽宁。

  2、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技术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现状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经济中重要组成,将农业机械化技术与农村经济、农村环境等区域经济指标进行协调性对比,发现辽宁属于高度协调地区,黑龙江属于中度协调地区,吉林则为高度不协调地区。据农业现代化评价显示,东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依次为辽宁>黑龙江>吉林。这与协调度排名一致,这说明,辽宁省虽然机械化技术发展水平总体不如黑龙江和吉林,但其发展与区域经济以及农村环境等协调发展,总体发展较好;黑龙江在机械化技术程度上发展较好,但其在区域经济以及农村环境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吉林省则存在机械化技术发展与其他农业现代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

  3、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总动力现状分析

  据统计显示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总动力情况如表1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中农业机械化总动力以黑龙江最高,吉林次之,辽宁最低,但电动机动力辽宁却最高于吉林和黑龙江。东北地区面积约为78.7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8.17%,其农业机械化总动力约占全国的11.45%,处于较高水平。

  二、影响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东北地区农机化技术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经营规模、农民收入及受教育程度、农机社会服务、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农机工业发展等。

  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规模决定着农民是否有必要进行机械化技术生产,只有当经营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使机械化生产成为必要。农民收入则决定了农民对机械化设备的购买力。农机社会服务可以提高机械化技术发展质量,为农民采用机械化生产提供便利服务。农民受教育程度是农民学习技术的文化基础。农机工业发展是提供机械设备的物质基础。机械化技术发展会产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这些劳动力无法得到有效转移,就会阻碍机械化技术发展。

  三、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的政策支持

  首先是各级政府应从各影响因素着手,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其次是政府加强资金支持,加大补贴力度以及贷款优惠力度,做好扶持资金管理工作。再次是调动相关社会力量拓宽发展资金来源。第四是优化土地制度,促使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最后是做好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环境建设、区域经济建设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相关工作,促使农机化技术合理协调可持续发展。

  2、优化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产业结构

  首先是优化农机化技术产业结构,整合原有产业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工业生产。其次是优化农机化技术产品结构,生产出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机械化设备。

  3、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是做好水利、仓储以及物流等基础建设,为发展机械化技术提供基本保障。其次是做好技术创新工作,鼓励科研机构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研发农机机械化新技术。再次是加强技术推广工作,能够及时将新技术新成果进行实践转化。此外,还要做好培训及教育工作,不仅对技术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工作。最后要加强机械设备的技术指导及维修保养工作,建立技术指导中心以及维修站点,能够为农民提供便捷服务。

  (作者单位:124030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辽宁农业现代化现状 辽宁 现状 农业现代化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