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13篇)

时间:2022-12-16 21:00:03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13篇)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第一,认知层面,就是要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第二,情感层面,就是要在认知的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13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13篇)

篇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第一,认知层面,就是要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第二,情感层面,就是要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幸福和愉快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第三,实践层面,就是要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

  如故事《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陈毅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在了解挫折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对挫折的承受力。

  2.引导幼儿正确面对挫折。

  最佳答案[投诉]2012-09-0305:16:55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应付挫折的能力,是一种“爱孩子、有远见”的表现。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让幼儿受点“苦”和“累”、经受点挫折、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懂得人生道路是坎坷的、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应付困难的勇气,是孩子具有应付困难的心理..

  .和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长作为幼儿的首任教师,在幼儿个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引导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逐步学会自理、自立、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同时,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训练幼儿的为家人尽责、为他人服务的基本责任感。例如:从帮助幼儿学习刷牙、洗脸等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到学会帮助家里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能力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而这正是培养幼儿挫折承受能力的基础。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应教育孩子克服依赖思想,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挫折。只有孩子充分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会激发他们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若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变主动,从而战胜困难。

  在认知上,让幼儿正确理解挫折,以使儿童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在情感上,让幼儿充分体验挫折,消除儿童对挫折的害怕心理;在行为上,教幼儿掌握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形成幼儿正确的反应方式,通过知、情、意、行的系统培养和训练,使儿童成为勇敢坚强的人。

  ..

  .

  ..

篇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三个育人要素

  作者:胡志峰

  方红珊

  周云磊

  来源:《中国教师》2013年第07期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品质培养的有利保障。感恩情愫的养成,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懂得感恩,才会珍惜当下,把握现在,争取明天。

  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施,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样,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渗透,需要不断地营造良好环境,需要恰如其分的引导,更需要在实践中体会和加深理解,才能最终显现出感恩教育在知恩、懂恩、送恩、传播感恩的全过程中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感恩教育中的细小案例,探讨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环境育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环境的营造,实际是规避思想教育的刻板和程式化,是尽量让思想的影响与引导处于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使大学生在不经意中接受教育,避免大学生的年轻逆反心理。

  良好感恩教育环境的营造,需要注重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双层建设和双面互动,保证思想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中不脱节。

  学院在学生工作中需要特别注重学生和教师间的沟通,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宽心的话语,一点经济上的帮助等,即使微不足道,却能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

  例如,在学校迎新广场上,学院设立了教师节留言墙和许愿书,鼓励新生写下对教师的祝福,也让新生进入师大后就树立和坚定了教师最光荣的职业信念。不少学生留下“老师不要太辛苦,健康第一”“光和热的奉献,普通的伟大”“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感人的寄语。一位2007级新生在给班主任的短信中,坦言“老师您好!记得报到那天第一次见到您,就感到您对我及我家人的关心,您还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今天,我和我的家人祝您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学校应该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途径引发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在新生的第一份假期作业中,学院要求新生寒假里,“做一件令父母感动的事”,并在返校后的特别班会上予以分享和总结。这样,家庭的良好反馈会加强学校思想教育的力度和深度,也拉近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距离。

篇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如

  何

  加

  强

  对

  大

  学

  生

  的感

  恩

  教

  育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号:姓名:邹一帆日期:

  2009107112412010年10月28日

  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美德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我国,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自古就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名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

  探索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关系人情道德,而且事关社会和谐。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教育

  感恩缺失

  感恩意识

  感恩意义

  感恩是一种心胸,一种气度,一种领悟,也是一种境界,是做人的根本。写这篇文章也是在看自己心中是否有感恩是否做到了感恩。当学生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每一位大学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知道理解别人、帮助别人,懂得感恩。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现代心理学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我们需要看一下一些慈善尴尬事件折射出的感恩教育缺失。

  案例一:2007年8月,《湖北日报》关于《襄樊取消5名不感恩大学生受助资格》的报道,被全国各大媒体转载,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感恩的热议。报道中被取消受助资格的5名受助大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一人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1﹞

  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他们的冷漠,让资助者寒心。案例二:前不久有一篇报道《他们为何忘掉恩人》,讲的是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84岁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遭到所助学子冷落的事情。13年里,老人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但当老人双目失明、卧病在床时,却未曾收到一封受其资助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1﹞

  案例三:2006年4月去世的“感动中国人物”――深圳歌手丛飞生前捐款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其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都没有去医院探望他一下。﹝1﹞

  案例四。2006年4月,不幸逝世的青年歌手丛飞的事迹感动了全中国。他用义演所得的300多万元钱,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自己却因晚期胃癌,欠下了17万元的债。病中的丛飞得到社会许多的关爱,但也遭遇了冷酷。一直在照看丛飞的林燕告诉记者,丛飞患病住院后,曾受他资助的现已在深圳工作的那些大学

  生没有一个人来看过他。一位毕业后成为大学教师的大学生,在网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被列到了丛飞资助过的名单里,打电话质问丛飞:“你把我的名字说出来,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使我很没面子,我现在已是一名大学教师了。”﹝2﹞

  案例五:2007年北京大学一受助研究生中途退学,用善款开办公司,被捐助人告上法庭。﹝1﹞

  案例五:一名就读于京城某高校的女大学生,因和父亲闹了点儿别扭,心里有气,而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修理,就在其居住的村内张贴了5张“借钱启事”,目的是“寒碜寒碜我爸爸”(据《北京晚报》)。﹝3﹞

  原本美好温馨的慈善捐助却演变为令人尴尬的慈善风波,原本善良的热情遭遇让人心寒的冷漠,反思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感恩教育的缺失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原因。

  三、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分析

  1.社会环境中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轨与变型期,一些最为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的缺失之下遭受到严重的挑战。人们普遍不再自我关注,既不在意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淡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独自获得幸福的道理。

  2.家庭教育中缺少大学生感恩教育

  大学生始终是家人所关注的中心。正所谓权利无限,而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当中,父母所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而已,一切都

  围绕着智能,将上重点学校、读名牌大学、成就事业为重要事务,却忽略了最为基本的道德与感恩教育,忘记了怎样教育孩子做堂堂正正的人。大学生在这样过于宠溺的家庭之中,只会受人恩惠,却不知道知恩图报,不会去感激与珍惜,不愿用自身的付出来回馈他人与社会,这就是感恩意识缺乏的具体体现。

  3.学校教育过于重视知识教育而缺少感恩到素质的教育

  各类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往往都拿一些高、大、全人物来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大学生所崇尚的永远是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相反对身边的生活和小事缺乏足够的感受,因而体验不到感恩的感觉。所以,正因为教育系统未能在学生们的心中播种下对身边的人和事的感恩种子。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缺少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因而也就并不具备感恩之心。

  四、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方式

  1、营造感恩气氛,培养感恩意识

  学会感恩,并不是要做付出与所得的价值交换,而是要更懂得尊重和珍惜。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感恩环境,小到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大到整个社会环境,都是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前提。

  首先,家庭方面。家长要注意从思想上和生活细节上逐渐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大学生能够体验父母的辛劳,从而更加热爱家庭、珍惜生活、感恩生活。

  其次,学校方面。要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并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成长历程进行思考,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错误的道德意识,教育他们懂得感恩。

  再次,社会方面。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尊重,都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使他们心存感恩,感谢社会。反之,则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一方面要倡导形成相互施恩与感恩的人际关系体系,在这样的感恩性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能互相交融、互相激励、互相感染,能促进大学生道德自律的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宣传有关感恩事迹题材的作品引起大学生的关注,最终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2、深化感恩的层次,强化感恩意识

  首先,教会学生识恩、知恩。要让大学生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承担一份歉疚,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

  其次,教会学生知恩图报。要让大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精神上的回报。要让他们知道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孝敬父母、感激父母;要让他们理解老师盼生成材的良苦用心,把接受老师的教育和认真学习变成自觉行动;要让他

  们学会相互关爱、珍惜友谊、共同进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国家和社会,逐渐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再次,教会学生施恩不图报。一个人不仅要知恩图报,还应当抱着慈悲的心理去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施恩。只有达到了施恩不图报的境界,才能真正拥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信念和品格。

  3、拓宽感恩途径,实践感恩

  (1),大学生感恩教育应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来进行。应该指出,感恩教育重在“情感渗染”,而不应该拘泥于教育方法方式。尤其是管理教师应有意识地给予学生某种启发、内化,彼此共享感悟与心得,共同提高。

  (2),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应利用高校德育工作方式灵活多变、教育内容紧贴时代的特点,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的主题活动,强化教育效果。考虑到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需要,一年级适时开展“识恩”、“知恩”教育,二、三年级可侧重于“报恩”教育,四年级可以结合实际开展“施恩不图报”教育。

  (3),在助学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近年来,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和数量逐年增大。各类助学工作已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而应适时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点拨,唤起学生们的感恩心。

  三、加强感恩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更是整个人类的一种精神美德。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4﹞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从汉朝一直流传至今的《孝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孝文化,在中国历代的家庭道德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游子吟》)的动人诗句;广传着“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弟子规》)的经典话语,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此君子也;“以怨报德,忘恩负义”,此小人也。

  感恩是一种人生境界、精神风貌、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只有用感恩之心回报他人的帮助,才会使我们所处的社会更和谐。

  2、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让学生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而主动去帮助别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具体表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基础教育阶段,无论是

  家长还是老师都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美德教育成了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学会对生活感恩,对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感恩,进而增强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当前,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忘记了那些帮助过、照亮过、爱过自己的人,甚至伤害他们,亟需补上“感恩”这一课。

  3、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不仅应当成为社会的知识精英,更应当成为社会的道德精英。马克思认为:“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因此,进行感恩教育很有必要。

  通过感恩教育,让大学生以“学会感恩,学会回报”为荣。以“不

  知感恩,不懂回报”为耻,帮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做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

  四、结语

  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自立及自尊的责任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感恩教育作为人文精神的一面旗帜,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应该通过感恩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他们感恩的行为,而这也是未来的社会公德普遍提高的保证,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我国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传统美德和“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但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人们在强调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使道德领域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底蕴的财富受到冲击和挑战。以至当前中小学生不识恩,高中生不知恩,大学生不懂感恩、不会报恩,走入社会后不愿施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让人们深感忧虑和震惊,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邹文武·关于感恩缺失与感恩教育的思考

  吉林省教育学院

  [2]张晓莉·病中的丛飞得到不少关爱,但也遭遇了冷酷[J].羊城晚报,2005-07-19.第二版

  [3]邓怡·谈如何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第2期

篇四: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从孝道的角度看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姓名:XXX

  学号:XXX

  专业班级:XXX摘要:作为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文化,孝道是支撑国家和民族强盛的一块重要基石。孝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孝道被很多人片面地理解成孝顺父母,其实其内涵更加广阔。孝是普世性的,而感恩心是我们行孝道的重要内在动力,从孝道上升到时时保持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关爱,再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爱传播下去,让感恩的种子在和谐中发芽生根,我们将享受到内心充实的喜悦。

  关键词:孝道

  感恩

  教育

  认同

  智慧

  态度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的传统文化—孝道,这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智慧结晶,也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孝”,它在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及封建制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两千年后的今天,社会、家庭仍然不能够离开它,国人应为之骄傲并不断的去发展和弘扬。

  那么,该如何正确理解孝道呢?大多数人仅将孝敬父母理解为孝道,这是对中华民族孝道的片孝道面曲解。自人类诞生而逐步形成。孝行早于文字之前,从原始氏族社会人们物质分配及祭天的活动中所体现的就是孝字。孝,意为人在世界这块土地上,父母二老永远是儿子的天,儿子在下应敬二老于天。道,指事物的运行轨迹与规则。孝道为什么经几千年而不衰?就是因为它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的自然法则和规律,才能被人们接受和遵循,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秩序和伦理关系就是以孔子孝道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文明发展,国家强盛的基石,直至今日,党和国家所提倡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心怀抱负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孝道的传承和发展。

  在一般人眼里,孝道就是孝敬父母。孔子从一个宏观的角度阐述了这个概念。《论语》里面,他的一个学生这样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就是说君子要凡事用于根本,根本立,道就生发出来了,“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悌”就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做人的基础。

  如果说人的本性中就包含对双亲的感恩,并孝顺他们。那么对大学生的感1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恩教育就可以以孝道为立足点,容易形成共鸣,自然而然的被接受。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

  一个人的人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实竟争的残酷及商业原则引入生活领域,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功利化了。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来自学校的道德与行为教育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理想信念教育被忽视,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子女,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造成青少年缺乏社会公德、缺少感恩之心。

  从学校的角度,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德育成为了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未转化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忽视了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那么一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则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青少年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心密切相关。现在许多孩子的父辈们年轻时都受过苦,他们希望孩子比自己当年过得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尽一切努力为子女争取优越条件,宁愿苦自己而不苦孩子。实际上,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感受的不是爱,而更多的是利益关怀。这些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而不知回报;只知索取,2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不懂得奉献;只知受惠,而不知感恩;只知接受,而不知责任。殊不知,除了父母之外,没有人有义务对你提供无偿的帮助,而长期形成的“我理应被照顾”的观念很容易被带到各种场合集体包括同学,老师,同事等等,一旦没有得到想要的,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自然处理不好,产生自身的负面情绪,进一步影响工作和家庭。

  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缺失、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

  那么,该如何应对呢?第一,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通过情

  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第二,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第三,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感恩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应该是从我们的心灵里的一种认同。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与我们的恩赐太多。没有大自然谁也活不下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对太阳的“感恩”,那是对温暖的领悟,对蓝天的“感恩”,那是我们对蓝得一无所有的纯净的一种认可。对草原的“感恩”那是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叹服。对大海的“感恩”,那是我们对兼收并蓄的一种倾听。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3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感恩帮助自己的人,感谢他们的付出让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同时感恩对我们不好的人,也许是指责,也许是为难,感谢他们磨砺了我们的能力,强大了我们的内心。

  从孝顺父母做起,强化自身的感恩观念,心胸更加的豁达开朗,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事物。用感恩的心去善待周围的人和物,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

  参考文献:《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樊卧龙

  《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孝道》

  马景生

篇五: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建议

  一、大学生道德缺失现状

  (一)价值观存有偏颇社会环境是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土壤,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灵环境,当前社会环境中的一些消极现象和负面效应严重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蔓延,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社会风气的败坏等等,这些都给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高校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很多大学生开始趋向功利化,滋生了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忘恩负义的思想,感恩意识逐渐淡薄,金钱意识急剧膨胀,不懂得如何去表达对亲人、对朋友、对老师以及对社会的感激之情。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如功利性、竞争性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使一些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些不良社会风气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精神层面,导致大学生产生错误的思维判断,其价值观在一定水准上发生畸变。

  (二)亲情意识淡化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是在“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这样的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家庭都以他们为中心,他们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在家庭中得到了太多的爱与给予,家长一味地为其创造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提供舒适的生活氛围,对于子女应给予父母最起码的感恩和爱心却很少提出要求,导致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感恩言行的教育。父母们这种“爱”的方式,“造就”了这些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懂生活的来之不易,独立性极差,使很多孩子不但不懂得感恩甚至对于长辈的爱麻木不仁;也有很多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劳苦艰辛,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这些孩子都认为别人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变得自私、冷漠,不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这是父母对孩子过度娇宠和溺爱的必然结果。

  (三)责任意识淡薄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因为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感恩教育淡化的影响,大学生自身感恩意识同样缺乏。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自强、自立的意识状态,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产生很多负面效应。部分学生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导致近年来持续出现大学生不敬重生命,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师长等现象,情节严重的甚至演变为犯罪行为。这些人认为别人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他们对别人苛求,对自身却缺乏反省,还经常满腹怨言,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这些人理不清自身的社会关系,只注重个人的学业成果和技能培养,这无疑会给他们的感恩意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带来极大的阻力。

  二、增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能深刻感受到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一些新特点,他们外表坚强但内心脆弱,行事独立但又充满依赖,胸怀大志但又做事盲目,很多时候自以为是,在遇到困难时有的会认为整个社会是冷漠的,会选择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大学生学会感恩,才能与周围人和谐相处,才能对生活充满希望,才能对社会予以回报。感恩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大学阶段的感恩教育更加必要,任务也更加艰巨。

  (一)增强感恩教育是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我国自古就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提并论,这表明了“修身”的重要性。对于正值人生黄金时期的大学生来说,要立志做大事,成大业,就必须从“修身”做起。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是“修身”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而当今的90后大学生,绝绝大多数人注重的是个体在社会中的存有价值,对于“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缺乏充足的理解,经常会表现出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所以,高校要通过增强感恩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参加一些感恩活动,领会“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思想,学会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懂得相互尊重,知恩感恩,能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

  好事物并以感恩的心态去回报社会和他人,能够自觉地把感恩作为自身做人的基本准则,拥有良好道德品质,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二)增强感恩教育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历来就有“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也有“知恩不报非君子”的古训;有“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的名句;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为人处事之道;有“结草衔环”的典故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感恩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儒家文化中倡导的“忠为报君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是古代重视培养人的感恩意识的实证,即使有些内容已不再适合现代教育的需求,但我们还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去继承它。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感恩文化传统的使命,对他们实行感恩教育,让他们学会付出,学会给予,学会把快乐带给周围的人,学会用感恩的心去寻找幸福的真谛,这才是人性的回归与需要,也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和传承。

  (三)增强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事物存有的最佳状态。和谐社会的构建本质上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地,担负着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和谐校园建设是以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发展为宗旨、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只有通过感恩教育,才能树立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才能更好地展开学校的德育工作,使大学生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主力军。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准确理解,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他人富有爱心、对工作全力以赴、对社会予以回报,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宽容,从而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四)增强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途径如果把人生比作杠杆,人的信念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支点,而只有具备感恩思想的人

  才能为信念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对大学生展开感恩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并付诸于感恩行动的过程。通过展开感恩教育,协助大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的态度,塑造团结友爱、乐于奉献的精神。同时,对于解决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以自我为中心、诚信意识弱化等问题起到积极作用。能够说,一个不懂得感恩、不知道以实际行动来报恩的人其人格是不完整的,其心理是不健康的。所以,通过增强感恩教育来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已是迫在眉捷。

  三、增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措施

  感恩教育不但关系到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谐校园的建设,从长远角度看,更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只有抓好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各个环节,才能实施好感恩教育。

  (一)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当代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要抓住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宣传阵地作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恩环境,让大学生能自觉抵制一些腐朽思想的侵蚀,构筑起坚固的思想防线,学会感恩,对自己的付出与所得要懂得尊重和珍惜。此外,要引导大学生关爱社会,心怀仁爱,准确看待社会上一些不公正或负面现象,积极鼓励和宣传社会上的一些正面典型。同时要让学生理解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时代和社会的支持与协助,致力于准确的价值观和实际行动,做到以善为本,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二)正面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高校要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作用,将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课堂教学来强化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协助大学生树立准确的善恶观,提升大学生拒腐防变水平,这是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修养的必然途径。同时还能够采取一些事迹感染、氛围影响等形式来实行感恩教育,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进一步内化为感恩情感,再将其引导到感恩祖国、服务社会的层面,努力把大学生培养为具有较高道德水平、能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使感恩教育真正起到实效。此外,学校还能

  够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一些节日为契机,展开一些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将感恩教育真正还原于现实生活中,通过学生对感恩活动的切身体验,让感恩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发挥家庭道德教育功能感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父母在给予孩子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培养孩子拥有健康的精神生活。首先,父母要通过言传身教为子女提供榜样示范作用,教育孩子懂事明理、教会孩子真诚做人,在家庭教育中兼顾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其次,父母要从思想和生活上培养子女的感恩意识,平时多给子女灌输一些健康的道德信仰,让子女懂得与人为善的道理,明白只有品行良好的人才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再次,父母要结合子女自身特点,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子女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爱心变成一种习惯,让孩子的感恩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健康行为,而不是一种短期作业。

  总来说之,要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联系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动,共同来构造感恩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让受教育者能感受到感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时带动更多的人来感恩、施恩,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传承美德,推动先进文化建设。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建议

篇六: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计划安插2课时)之马矢奏春创作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因为他们不但赐予孩子生命,更把孩子养育成人。父母起早摸黑挣钱供养孩子读书,把孩子养大成人,非常不容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帮忙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消费观,适当消费。孩子要对父母感恩,就不该该贪得无厌地索求他们的付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通过感激父母教育,让学生体悟来自父母无私的爱,知道父母给他们每笔钱面前的艰辛,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懂得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

  学生不孝敬父母的表示:

  ①不虚心听从父母教导,在父母面前经常顶嘴,耍脾气。

  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爱劳动,不肯帮忙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③挑吃讲穿,互相攀比,乱花钱,对父母缺少体贴,甚至个别对父母怀有敌意。

  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

  加强孝敬父母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小学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内容应包含: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等的道德行为教育。

  孝敬父母教育的要求:

  ①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不给父母添麻烦,②家务劳动帮着干,多为父母减负担,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③对待父母有礼貌,早晚起居要问安,④探亲访友离家前,禀告父母莫牵挂,⑤衣食住行牢牢记,尊长敬老想在前,⑥艰苦朴素少花钱,不与他人比吃穿,⑦思想学习勤汇报,恳求父母多指点,⑧批评教育不顶撞,感谢父母要求严,⑨养育之恩重如山,儿女责任勇承担,⑩为人在世品行高,孝敬父母最当先。

  孝敬教育的学生行动八心模式

  常问好,讲礼貌,让父母舒心;

  少空谈,多辅佐,让父母省心;

  求上进,走正道,让父母放心;

  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开心;

  遇难事,勤商量,让父母称心;

  遇矛盾,能宽容,让父母顺心;

  忌盲从,不迁就,谏父母真心;

  重感恩,能迁移,献社会爱心。

  感谢父母养育我活动举例:

  1.安插爱心家庭作业。

  (1)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

  (2)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3)给父母打一次电话,送去一声问候;

  (4)给父母捶捶背、搓搓手(握握手);

  (5)我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2.开展征文活动:《我的父亲母亲》、《写给父母的话》、《父母的手》、《还给父母一个吻》、《我和父母在一起》、《父母的相册》。

  (1)孝感动天(2)亲尝汤药(3)啮指痛心(4)百里负米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5)芦衣顺母(6)鹿乳奉亲(7)戏彩娱亲

  (8)卖身葬父

  (9)刻木事亲(10)行佣供母(11)怀橘遗亲

  (12)埋儿奉母

  (13)扇枕温衾(14)拾葚异器(15)涌泉跃鲤(16)闻雷泣墓

  (17)乳姑不怠(18)卧冰求鲤(19)恣蚊饱血

  (20)扼虎救父

  (21)哭竹生笋(22)尝粪忧心(23)弃官寻母

  (24)涤亲溺器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篇七: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0130-01引

  言

  南京大学“一封辛酸父亲的来信”中,父亲控诉大学生儿子写信回家只为索要金钱,甚至不惜修改收费通知单来欺骗父母。像这类不良行为的报道,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关注,甚至质疑高校感恩教育。如果任由大学生这种感恩意识缺失发展下去,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感恩品质是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对待工作以及社会的态度。感恩不只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简单的回馈,还包括对“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恩情的铭记,还包括对“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老师给予足够的尊重,还有对大自然碧海蓝天的珍惜与保护。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学会以感恩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一切,这种态度也会给予我们足够的馈赠。

  一、感恩教育的作用

  (一)感恩是支撑尊严的力量

  “爱心大使”丛飞曾用自己的演出费资助了很多贫困大学生,而当他患病住院时竟无一人前去探望。当媒体晒出受助名单时,一名受过资助的大学生不但没有“感恩”丛飞,反而要求将其名字删去。只是因为作为大学老师的他,担心学生看到致使自己没面子。依靠出卖良知换来的尊严真的那么牢固吗?这样忘恩负义的老师还有教育学生的资格吗?这不仅是丛飞个人的伤痛,也是我们整个社会

篇八: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浅析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摘

  要:

  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本文在分析当代大学生感恩的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感恩教育

  感因意识

  缺失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标志。感恩意识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可是在大学校园里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亲情、友情、师生情,甚至出现恩将情报的现象,这些都折射出长期以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1.亲情的淡漠。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重重呵护下长大,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淡漠亲情,重视金钱权利。很多学生平时不打电话,一打电话就是问父母要钱。个别大学生甚至脱离家庭经济条件,漠视家长的辛苦,盲目地攀比,追求高标准,理所当然地向父母索取。尽管大学生在经济上过于依赖父母,但思想上却要求独立,我行我素,很少能听得进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诲。

  2.师生情的淡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自古以来都是受到社会尊重的职业,从古至今无数尊师重教的事例都告诉我们老师是“到死丝方尽”的春蚕,是“成灰泪始干”的蜡烛,是

篇九: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与实施路径

  摘要: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点,是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高校进行“感恩教育”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感恩教育内涵,并对实施路径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内涵;实施路径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自我行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教育方法与手段,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意志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受教育者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1.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含义

  对感恩教育的界定,当前教育理论界普遍认同陶志琼博士的观点:“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一定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的本质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1]陶志琼博士还提出感恩教育的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体现在学会识恩和知恩,即受教育者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受教育者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和

  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即产生感恩情怀。三是实践层次,受教育者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为报恩、施恩的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在实践过程中,受教育者既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在这三个层次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实践是目的,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本文认为,要践行陶志琼提出的“三个层次”内容,受教育者应从十六个字诠释感恩,即“尊重差异,关心他人,意识责任,付诸关怀。”首先,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感恩的平台,基于这种“平台”,个体才有可能尊重他人的个性与唯一性。其次,关心既是一种观点和态度,也是一种意识。个体只有自觉自愿地把人或事物放在心上,才能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物)。第三,感恩是把爱作为义务的责任。这种责任把人带进价值冲突中,使人在取舍中表现自身价值。第四,感恩自身的性质是实现于活动的,要将关怀通过行为表达出来,做到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2.大学生感恩的对象

  (1)孝敬父母,感父母养育之恩。俗话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海”,作为儿女,我们要感恩父母的辛苦养育,把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作为做人之本。(2)尊敬师长,感老师谆谆教诲之恩。父母给人以生命,老师给人以慧命。作为学生,无论地位如何显赫,财富如何巨大,都不可忘记恩师的培育之恩和指路之功。(3)博爱众人,感他人和朋友的关爱与协助之恩。人生路上,因为有他人和朋友的信任和帮助,才能一帆风顺。感恩他人和朋友,就要切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诚信、友善”,与人真诚相待,仁者爱人。(4)承担社会责任,感国家护卫之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与祖国共兴衰,共荣辱,这是永恒的事实。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要感国家护卫之恩,饱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两个百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5)顺天应物,感自然恩赐之恩。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当前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大学生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者,应懂得感恩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6)逆行而上,感挫折炼志之恩。感恩挫折,是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洗礼,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大学生感恩挫折,目的是让他们懂得用积极心态却迎接生命中任何挑战。

  3.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过程

  感恩是一种心理活动,体现为人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应遵循心理活动规律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增强感恩意识。(1)学会识恩、知恩是感恩前提。教育大学生识恩、知恩,既要引导他们识大恩、明大德,也要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却极易被忽略的“小恩小惠”,向他们阐明其价值之所在。(2)升华感恩情感,是感恩的动力来源。感恩需要心息相同、心理赞赏和情感回报。感恩教育要在教会大学生识恩、知恩基础上,培育大学生感恩之情。[2]而感恩之情培育的出发点可从教会学生谢恩开始。谢恩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心灵与情感交流,衍生出一种愉

  悦、温暖和幸福感情,引发心灵共鸣,激发个体感恩情感,进而产生谢恩冲动和行为。(3)受恩图报是感恩的最终目的。进行感恩教育的重点是让大学生知道,恩情不是等量回报,也不是欲报即报。报恩不是一种“投桃报李”式的等价交换。一些简单的行为,一句简单的感谢,都是报恩的表现,都能给予施恩者带来特别愉快的心情。还要教育大学生将报恩之心升华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教育他们树立正确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懂得奉献与索取之间的辩证关文教空间2016年第09期总第438期系。(4)施恩不图报,是感恩的最高境界。《战国策》里说:“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3]个人只有达到施恩不图报境界,才能真正拥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贡献、在必要时为祖国献身的信念和品格。高校进行感恩教育时,应将“施恩不图报”的感恩理念传授给大学生。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路径

  目前,高校没有普遍开设感恩教育这一门课程。高校应充分利用思政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思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通过各种方式促使感恩教育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心中,并且做好以下“三个结合”,使感恩教育同思政教育在知识、情感、实践三个方面实现全面融合。

  1.知识层面高调结合

  我国高校现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

  要》等德育课程。思政教师要从理论教学上发挥出德育渗透的优势。从知恩、感恩的重要性、价值取向、方法与途径等视阈将感恩教育的知识体系,系统地传授给大学生,打造出普遍认同的知恩共识。[4]而要做好这一点,就需要将感恩教育与思政课程在知识层面高调结合。这里所说的“高调”,是指在教授思政课程过程中,要将思政课程的知识点与感恩教育的知识点相结合,通过“多结合”以及“明确告诉学生所授内容即为感恩教育”这种高调的方式,使大学生形成基本的感恩认识。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可以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之中,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24个字,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代大学生如何学会感恩具有指导意义。[5]

  2.情感层面高度结合

  高校德育课在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过程中,不能仅停留于认知层面,还要培育学生的感恩情感。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思政教育与感恩教育在情感层面的高度结合,使两者在培育大学生道德情感目标上高度一致。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从创设情境和榜样示范法入手,从而高度培养大学生的关怀感、仁爱感、真诚感和慈悲之心等道德情感。创设情境主要指设置各种人际互动情景、社会生活情景等,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举学生身边实例两种手段来创设。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领导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这一章时,思政教师通过预先设计好的课件向学

  生展示两个案例,一个是“洪战辉的事迹材料”,一个是“南京大学‘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通过这两个案例,使学生在情感上形成反差,从而深刻懂得生命的真谛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要感恩父母的教育意义。而榜样教育法,不仅指思政教师要做好榜样带头作用,而且思政教师要善于挖掘同学当中的榜样人物,并且树立榜样,让榜样人物得到同学之间的情感认可,从而号召广大同学向榜样学习的热潮。总之,创设情境与榜样示范法的目的都是要引起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

  3.实践层面高效结合

  高校感恩教育不能只做定性教育,也需要进行定量教育,因为感恩教育是体验式教育,只有量化才能知道感恩教育的效果。对感恩教育进行量化,其实就是指感恩教育的考核评价方式。当前,以布置感恩作业的方式进行感恩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有关媒体曾报道,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给大一学生布置了一项算“感恩账”的寒假作业,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号召学子“为父母做顿饭”。以布置感恩作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方面的考核,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感恩,这种考核方式就极易片面化、虚假化而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但我们不能因为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不足而否定它。以布置感恩作业的形式进行感恩教育考核,有助于促进那些不懂感恩、不愿感恩、对生活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参与感恩。通过经常的感恩练习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恩习惯,并能使他们在完成感恩作业中体会这联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恩之情,无疑有助于培育

  学生的感恩情怀,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对感恩教育进行量化,其实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内化成为个人人格的一个部分,并且应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从而实现感恩教育的实效性。综上所述,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高校在加强感恩教育的建设上,应注重发挥思政课堂的主要作用,将感恩教育融进课堂教学中。

  作者:王洪明

  王燕燕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教学咨询与督导工作办公室

  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名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祝国超.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3).

  [4]徐广屏.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1):51-54.

  [5]刘利才,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64-165.

篇十: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作者:杨磊周广秀

  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09期

  摘要:本文首先总结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其次利用马斯洛理论对感恩心理的形成进行了解析,最后对相关机制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Abstract:Thispaperfirstlysummarizesthecausesoflackofgratitude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secondlyanalyzespsychologicalThanksgivingformationwiththeMaslowtheory,finally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

  关键词:

  需求层次;感恩教育;解析;机制

  Keywords:thehierarchyofneeds;Thanksgivingeducation;analysis;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88-010引言

  南京大学教授曾忧虑地指出:“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当有恩不报的现象越来越多时,‘谁帮人谁就是傻子’、‘硬起心肠来做人’就会成为一种文化,社会就会失去最起码的良心”。面对感恩意识的淡薄、感恩之心的丧失,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这难道仅仅是道德、心理或精神上的问题吗?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这才导致了一幕幕悲剧的发生。

  1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1.1家庭因素是感恩教育缺失的基本原因许多大学生从小在家过惯了“养尊处优”似的生活,且常常认为父母为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别人,不懂感恩。加之,大部分家长只看重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感恩教育。另外一种极端则是,孩子从小在冷漠或体罚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童年没有爱与被爱的情感体验,体会不到家庭温暖和父母恩情,继而也就无法升华出对他人以及社会的感恩。

  1.2学校因素是感恩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更多地关注升学率等功利因素,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学校视野。而进入大学后,虽然也会举办诸如“感恩、知恩”等主题活动,但由于大多脱离实际,忽视情感需要,效果并不尽人意。

篇十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浅谈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摘要:大学生感恩教育主要包括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等四方面的教育。其实施路径,一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二是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三是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激发学生感恩情感;四是充分发掘自我教育潜力,提高感恩教育认知;五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施恩于人,报效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内容;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35-02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近代哲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感论》中涉及到了感恩这一概念,这便成为感恩世俗研究的开始,其把“感恩”定义为“立即和直接促使我们去报答的情感”。在我国,对于感恩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蓼莪》,其表述为:“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现代汉语规范辞典》中解释为:“感谢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而《牛津英汉字典》则解释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因此,我们可把感恩定义为“对

篇十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感恩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他人所给的帮忙表示感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感恩的思想贯穿于人生的始终,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羊羔跪乳、义鸦反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随意割舍,点击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俯首皆是。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他人而活着,不能不为他人而活着"。若是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致令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也是一个人健康性格的表现。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的成长;没有父母,就没有咱们;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将会一片孤独和黑暗。每一个幸福的人,都会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巩,就可以沉淀所有的渣滓;若是在咱们的心中培植感恩的心,就可以沉淀许多急躁与不安,消融许多不满与不幸。感恩惜福四个简单的字,为咱们带来了阳光与爱。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必然的手腕和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第一,认知层面,就是要熟悉和了解自身所取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心里产生认可;第二,情感层面,就是要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幸福和愉快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第三,实践层面,就是要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

  有很多贫困大学生依托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但其中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有些大学生对学校催交学费和贷款表示不满乃至因此憎恨

  母校;有些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职位上取得出国深造的机缘,学成后却毁约不回单位工作;有些企业为到本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垫付了所欠学费,但是工作一、两年后,学生跳槽时却义无反顾,乃至不还企业为自己垫付的学费。这些现象充分说明感恩教育对增壮大学生熟悉社会和回报社会的重要作用。

  增强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知道知恩图报。通过传统美德教育,使大学生不但自觉感恩报恩,而且唾弃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或“恩将仇报”的行为,这无形中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增进作用。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应怀有感恩之心;大学生对师长的教诲应有感恩之意;大学生对社会的救助应存有感恩之情。

  大学生对父母感恩、对生活感恩,对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忙的人感恩,进而增壮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数以万万计的专门人材和一大量拔尖创新人材。大学生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但是在成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对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众多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他们却很少涉及。一些人老是抱怨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亏欠”,却不想自己给予了他人和社会什么。一些大学生为了虚荣心,不肯谈及受过国家和他人的资助。大学生只有具有高贵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不可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的大学生们,受到许许多多恩泽,有国家的培育,大自然的给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陷入窘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等。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他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怀以敬意,对社会

  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应当做为每一个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咱们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采,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进而升华咱们的人格魅力,辉煌咱们的民族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增壮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增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每一个人最大体的道德素养和品质操守。在社会转型时期,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也在冲击着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们,他们敏感地发现身旁的人愈来愈不知道感恩,乃至连一句“谢谢”也很吝啬。

  大一新生不会用“谢谢”

  王嘉是温州大学大二的学生,今年新生报名时,他志愿参加新生接待服务,帮忙十几名新生报名排队,提行李,做向导,却只收到五句“谢谢”,而且都是新生家长说的。王嘉的热情受到了冷遇,虽然他参加志愿者服务不是为图那句“谢谢”,但很多新生和家长的态度让他感到有些吃惊。

  王嘉告知记者,他帮忙苍南一新生排队报名,又带他去学生宿舍,帮他提一大包的行李,他因为放行李时动作重了点,砸到了那新生的脚后跟,那新生转头竟是一个白眼,他父亲竟还责问王嘉说:“你一个大学生这点包都提不动。”那轻蔑的神情让王嘉超级心寒。

  在200份问卷调查中,有51%的同窗以为周围的人缺乏感恩意识,不知道言谢。现实中的普遍情况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大学生,在与同窗交往中因缺乏必要的尊重和沟通,不知道感恩和自擅自利的人逐渐被同窗边缘化。

  不会做家务何孝之有

  “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孝心不尽如人意,有27%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有31%的大学生只知道父母其中一人的生日,81%的大

  学生称没有给父母过生日。当问及平时在家有否做家务活、会干几项家务活时,有11%大学生称自己从来不做家务活。一个连自己父母生日都不知道、从来没帮父母做过家务的青年人,可以看出孝心的缺失。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财务专业的胡杰俊自幼因一场车祸不幸失去右手,他曾一度很自卑,持续两次中考失利,是父母一直在背后不断地鼓励和支持,才使他继续发奋念书,第三次顺利通过中考。那以后,他变得加倍勇敢和顽强,也变得加倍懂事。

  今年年初,胡杰俊被学校评为“感动温职”十大人物。他告知记者,自己最想感恩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在金华开一饮食小店,天天都要起早贪黑地劳作,超级辛苦,他每一个月都要回家看望一次,帮妈妈洗洗碗,烧壶开水,整理整理房间,尽自己所能地承担一些家务,以减轻父母的生活压力。

  对父母心存感恩的胡杰俊显得比其他同窗更成熟更稳重,他知道父母供他念书超级不容易,因此他倍加珍惜在学校的日子,一有闲暇就去图书馆看书,还常常跑到其他年级的课堂旁听。记者碰到他时,他因为下午没课,跑到低一年级的课堂听课。

  感恩意识普遍存误区

  近期,电影明星成龙向媒体透露,他在父亲节那天收到儿子房祖民的,结果他把儿子给痛骂了一顿,警告他以后平日里多打,父亲节不要打。此刻许多大学生也像房祖民一样,只有在父亲节或母亲节才想起给父母打个问候,平时很少给家打。这次问卷调查显示,有12%的同窗从来不给家里打,46%的同窗平均每个月仅给家里打一次。

  记者采访这些同窗时,一名同窗告知记者,只要心里想着父母,打不打都一样。还有同窗称,父亲节打才是最好的表达感恩的机会,平时父亲也根本不需要。另外,当问及你感觉作为子女如何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时?大多数同窗选择“读好书就是对父母最大孝敬”,少数人材选择“生活上关心父母才是最大孝敬”。

  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该大力宏扬感恩文化,踊跃探索感恩教育的有效方式,成立高校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来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气氛。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宏扬时期精神。

  中华民族有着悠长的感恩传统。

  “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等诗句集中反映了前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

  今天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感恩文化,又要结合时代特点,给予其新的内涵。

  感恩的内容一应俱全,要感恩的对象很多,不仅对恩人要有感恩之心,报恩之行,还要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对社会、对国家、对自然、对生命、都知道感恩。

  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体会感恩是一种做人的责任,是一种生活和工作的态度。

  对于大学阶段的感恩教育,重点要让大学生体会自身的生命价值和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

  感恩生命的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对生命的体悟,使他们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既关心自己的生命,也关心他人的生命;既爱自己,也爱他人;从而实现人格的提升。

  要让学生体会国家、社会、之恩,要知道回报社会之恩,是社会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和自由发展的广漠舞台;回报国家之恩,是国家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安宁祥和的秩序,是国家培育了大学生。

  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深刻体会今世大学生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勇于创新,进取,为报效祖国、贡献社会做好准备。

  (二)感恩教育要切近生活,避免走形式走过场。

  感恩教育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

  高校开展感恩教育不要仅停留在课堂上,应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来进行,以生活为导向,从生活方面的问题入手,顺应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感恩教育。

  要教育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着力培育他们的感恩意识,引导他们增强实践。

  感恩教育不仅是开一次主题班会或送一份祝愿,也不仅是开展一次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要感恩,在不是感恩节的日子里也一样要感恩。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教育,而不是感觉感恩教育是在走形式走过场。

  因此感恩教育必需重实践

  、重体验,学生的感恩教育日常化。

  要让学生从心里深处感悟人为何要知道感恩,要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让感恩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高校应尽力构建一种感恩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学校里养成学会感恩的习惯,而且把好的品行带抵家庭里,带到社会中。

  (三)感恩教育需要分阶段、分重点地开展。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大学生受年龄、知识、心里素质、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对感恩教育有各自的理解,接受度也因人而异,因此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更要讲究方式,不能用教育小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大学生。

  有些教育方式放在小学生身上有效,但放在大学生身上就不适合了。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要按照大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要有步骤,有重点,层层递进。

  在大一感恩教育的重点可以围绕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开展主题系列活动,让学生知道体谅父母,感激恩人。

  在此进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让学生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殷切希望,明白自己在大学里好好学习,尽力成才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大二、大三可开展有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体会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离不开集体,离不开社会,学会珍惜友谊,学会宽容,学会和谐地与人相处。

  大四可以开展爱心奉献社会的活动,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尤其要在实习、见习环节中将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作为教育的重点,让学生体会回报社会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通过实习,让学生逐渐完成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总之,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自立及自尊的责任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大学作为人文精神的一面旗帜,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应该通过感恩教育帮忙大学生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道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他们感恩的行为,而这也是未来的社会道德普遍提高的保证。

篇十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大学生感恩教育体系

  一、相关理论分析

  社会提供个人生存的条件,一是个体的人出生以后,只是具备了先天的生理条件,要真正成为社会的人,必须经过社会化的过程,一旦真正脱离社会,那他的生活也不是真正人的生活。个人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才能互相满足其各自的需要。社会是人们维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需要。不论是饮食男女的自然属性的需要还是心理情感、文化娱乐等的精神需要,都只有在同他人交往的社会活动中才能得到满足。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历史提供给他的社会条件,都要受到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所创造的条件下并使用社会所提供的手段才能达到"。从心理学理论看。这一属性不仅是感恩的重要根据,而且使感恩成为可能。如果说感恩是一种思想和行为的话,这种思想和行为必须是被人感觉和认识的,感恩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本能的或盲目的行为。黑格尔说:"动物就不能说出一个‘我‘字,只有人才能说我。"马克思在创造自己新哲学的时候,虽然批判了黑格尔把自我和自我意识看作是脱离人体而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唯心主义错误,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否认人具有自我意识。在感恩的问题上,人的精神(自我意识)起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人需要向自然界感恩,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人只有和自然界和谐相处,才

  能有人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人需要感恩社会、感恩他人。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只有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才能使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美满。既然感恩是人的本质特征,那么,要实现人的本质,实现人的价值,就必须树立感恩的理念,把握感恩的本质:感恩就是关爱世界,感恩就是回报社会,感恩就是奉献人生。人的精神属性,不仅能够使人们认识到感恩的意义和价值,而且为在全社会进行感恩教育提供了可能。所以,我们就要抓住人的精神这一特点,利用一切手段,对人们进行感恩的思想教育。而这一切,都必须有一颗善良的心,慈悲的心。"感恩"这两个字的结构,都离不开心,都以心做基础。这说明,感恩与否,关键在于心。从教育学理论来看。感恩教育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高校开展感恩教育不要仅停留在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来进行。以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为导向,从生活方面的问题入手,顺应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着力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引导他们加强实践。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感恩教育,就必须使感恩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感悟人为什么要懂得感恩,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让感恩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情感,是主体对客体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时所持的态度体验。广义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情感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现代社会对人的情感素养的要求,有目

  的、有计划地对他们施加各种积极的教育影响,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情感品质的过程。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化,因此,感恩教育同样要关注学生道德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由于大学生的情感具有敏锐性和易感性,而且他们的情感体验在学校中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而获得的,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人的情感态度非常敏感,所以,感恩教育须通过多种形式的交往,使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感恩情感得到内化和升华。

  二、现状分析

  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得到了重视,取得一定成绩和效果,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逐步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核心,社会活动为基地的感恩教育体系,形成对家人养育感恩、对老师教诲感恩和将感恩付诸社会实践的理念;二是大学生感恩意识不断增强,合作精神加强,相互扶助,共同学习,促进了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学校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更主要的是促成了科研团队的形成;三是感恩教育活动在各大学广泛开展。通过对周边10所院校随机调查,97%的大学生反映感恩教育在本校经常开展,99%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感恩教育非常必要;四是感恩教育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和取得成效,通过对中国知网检索,截止到2013年5月,关于感恩教育的研究文章共有256篇(含期刊、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尽管如此,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一)理念缺陷,落后环境变化

  包括方向问题和内容问题。现代社会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

  是人际关系、经济环境、思想认识、社会价值取向等等,这些变化要求大学生改变原有的感恩理念和思想方法。但现有的大学生感恩教育总体上依然固守原有的"以教育者为出发点、追求表面和程式化感恩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大学生没有形成新的感恩理念,被动接受感恩教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偏离感恩教育的本质甚至方向性的问题,不能真正掌握感恩的理念、陶冶感恩情操、树立感恩信念和全心投入感恩实践。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关系时很可能带有功利性质和趋向,进一步影响其对人生价值的有效判断和事物判断能力。

  (二)体系缺陷,忽视与专业课程和科研团队精神的对接

  目前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形式上单一而肤浅,大体上仍然是维系那种老师灌输,学生接受,感恩家庭、感恩教育、感恩社会的说教,之后是补充感恩实践活动等方式,看起来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实则这种感恩教育体系严重缺失了其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联接,以及与科研团队精神的链接。造成感恩教育基本有辅导员老师说一套,专业老师教自己的专业,似乎两者毫不相干,学生也是认为感恩就是那些把式,甚至还认为耽误自己的学习。最有的结果是感恩教育与专业学习分道扬镳,各行其道,不能有效地指引学生的理念行为,不但感恩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而且也让学生陷入对感恩教育的错误的、片面的认识。

  (三)方法缺陷,空泛教育过多,榜样效应明显,实质方法和内容不够

  一是灌输和示范性教育过多,民主化内容太少,教育中往往是以

  老师为主体,采用片面示范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观念,没有注意到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是感恩教育的主体,在感恩教育上应当是启发式、互动式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二是物化形式明显,精神熏陶缺乏。这其实也是感恩教育致命的问题。表面上看大学感恩教育普遍开展,但成效并不像预料的那样好,感恩的精神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老师过多地物化而不是思想上去加强感恩教育,比如渲染感恩榜样,开展感恩活动,然后予以物质表彰和鼓励,并没有去从身边细节问题、从精神层面进行教育。结果是学生对感恩的实质缺乏认识,甚至注意力偏向功利,心术不正地去感恩。其实我们在很多细节场合看不到真正的大学生感恩的行为,比如学校田径场乱丢垃圾却没有人制止,更没有人去主动清扫。大学生不珍惜清洁工劳动,任意将食品袋丢弃教室等等。反而在学校组织的所谓感恩教育活动时却突然涌现出"令人感动的感恩模范"。

  三、感恩教育体系构建思路

  (一)理念教育任何理论,任何行为都本源于理念,感恩教育也是一样,感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主导,也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恩,而不是功利性的和表面性的做文章。这种理念教育是非常复杂、而且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真正起到效果,但一旦产生效果将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教育不能走形式,应该是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一切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做起,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素养,让学生知道

  掌握本领、学好专业并服务于社会,做好份内事情,身边事情,帮助他人这就是对家庭、对老师、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恩,没有必要经常开展形式上的感恩活动。

  (二)专业教育感恩教育是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一种教育,看似是一种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不然,它应该是一种能力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和一个重要方面,千万不要把这种教育与纯专业教育两分和割裂。在明确感恩理念的基础上应当考虑把日常的感恩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去。比如专业教学老师可以在专业教学和考核中强调专业学习与感恩关系,强调团队科研精神,强调创新,强调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尊重等等,这些都与人人之间和谐共事,相互尊重和提高有直接关系,也为大学生正确定位自身目标和实现价值提供依据,同时为大学生学好专业提高整体素质,提升创新和科研能力提供思想基础和条件。感恩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有机结合就会产生共鸣和相互促进,使感恩意识和行为在无形中深入人心。

  (三)文化教育

  思想文化、专业文化、素质文化、教育文化应该是校园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主体组成部分,感恩教育是这些文化的重要基础,也体现大学生整体精神面貌。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方式(比如校园广播、报纸、阅读、班会等)广泛宣传和弘扬感恩事例,引导大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感恩在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性,让感恩意识扎根和体现在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中,也正确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对其意识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几种子文化的共同作用,贯穿

  于感恩教育,共同构建以感恩为主线和基础的和谐校园文化。

  (四)实践教育

  感恩实践活动几乎每个学校都在积极开展,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从理论上说实践意识和文化教育是一个方面,配之以实践活动时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实际上是多数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既没有加深对感恩理念的认识,也没有起到感恩的实际效果。因此,在设计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时候应当注意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日常活动,从日常小事和细节开始。比如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注意在公共场合不要喧哗,造成声音污染,影响他人学习和生活,不乱丢垃圾,要共同营造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好专业、尊重老师,避免违规行为,有意识的、主动地帮助后进同学,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相关关心,相互促进,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有益活动,为了专业建设和班级建设出谋划策,营造和谐向上的集体氛围。第二个层面是积极组织和参加校外的较为集中和大型的感恩活动,比如慰问军烈属、孤寡老人,祭扫烈士公墓,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参观高科技展览,学习科技领军和突出专家科研精神等等。两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日常感恩教育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面,这个层面奠定的是感恩的理念,目的是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感恩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感恩行为是理所当然的行为,以感恩为荣,忘恩为耻辱。这一层面解决问题了,第二个层面就引刃而解,因此第二个层面仅仅是个感恩教育的加强。总之,在设计感恩教育体系时一定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感恩理念",二是"日常教育",千万不要流于形式,自欺欺人!

  作者:黎红梅

  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是那些层次 感恩 层次 大学生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