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社会主义改造与初步探索时期学习心得(11篇)

时间:2022-12-17 12:40:05  来源:网友投稿

社会主义改造与初步探索时期学习心得(11篇)社会主义改造与初步探索时期学习心得  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有感  物理工程学院,物理三班,张海鑫,2014220033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在半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初步探索时期学习心得(11篇),供大家参考。

社会主义改造与初步探索时期学习心得(11篇)

篇一:社会主义改造与初步探索时期学习心得

  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有感

  物理工程学院,物理三班,张海鑫,2014220033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基础上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正式命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认为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是新的民主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再在这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把中国进一步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三年内,虽然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但是大量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未完成,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残余的矛盾。1952年以后,这种状况才发生变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才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因为:第一,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除国营经济外,还有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第二,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新中国建国之处的人民民主专政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性质。第三,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知道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没收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等于消灭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资产阶级的主体部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归纳起来说就是国内国际条件已具备。资本主义因素是在经济领域中,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政治领域中,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国家政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存在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有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为主导,政治上有工人阶级的领导;文化上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因素保证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改造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毛泽东主席“关于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传达到农村农民积极报名入社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我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上是成功的,五亿多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改造的途径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指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已经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这就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个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理论和政策是正确的。我们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提出但都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成为新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资产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被消灭,实现了解放生产力的变革,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不但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巨变;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篇二:社会主义改造与初步探索时期学习心得

  中共八大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的开始。我们党面临着如何全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陌生而迫切的课题。在1956年9月党的八大前后的初始阶段的探索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提出过一些宝贵的思想和意见,取得了初步的共识和许多积极的成果。这为后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一些虽不很成熟,但又具有正确方向的基本原则,因而饱含着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党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对苏联经验必须加以分析,不能盲目照抄照搬。

  在我党的历史上,从井冈山时期起,就已开始了独自探路的历程。革命道路不能照搬外国,建设道路同样不能照搬外国。在建国后开始搞建设的时候,苏联“老大哥”的经验和模式自然起着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学习苏联终究不能代替对自己道路的寻求。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分别论述了十个方面的重要关系,郑重地提出了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二)正确分析和回应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党的八大指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基本解决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

  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而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八大对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实质的提法虽然不尽准确,也没有明确宣布过渡时期已经结束,但毕竟已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把着眼点放到了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

  (三)在经济建设上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方针和观点。

  党的八大在认真总结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申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强调要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又统筹安排,切实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方面能按比例均衡地发展。之后,陈云在省级党委书记会议上提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要重视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经济计划应注意保持财政收支、银行信贷和物资供需三大平衡。资源安排总体要按生活、生产、基建这样的顺序来合理分配、排队使用,反映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工作方针。

  (四)在经济体制方面作出了一些非高度计划化的设想或尝试,指出了正确方向。

  党的八大召开以前,毛泽东已开始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问题,曾提出要改变国家过度集中的倾向,适当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党的八大进一步明确了改进经济体制的思想,提出了适

  当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力的意见,以利于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陈云在八大的发言中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在工商业经营、生产计划和市场方面分别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体制设想,其难能可贵的意见为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所吸纳。就是说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要分别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作为主体,同时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为补充。这实际上蕴含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重要思想,成为后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政策的先导。

  1956年12月毛泽东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针对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的缺点和单一公有制的弊端,曾表示在一段时期内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他的谈话得到了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赞同和阐发。刘少奇在不同场合曾指出:要允许雇工,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并不可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我们一定要比资本主义经济搞得更多样,更灵活。如果只有呆板的计划性,那还有什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

  在对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大量调研和取得共识的基础上,1957年秋,陈云主持起草了关于改进工业、商业、财政管理体制的三个文件,经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第61次全体会议通过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第84次会议原则批准实施。文件的精神是要调整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把一部分管理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厂矿企业,以克服中央和国家集权过多的弊端,充分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在对社会矛盾问题的认识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和两类矛盾的学说。

  经过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的矛盾问题的酝酿和思考,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进一步富有成效的探索。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属于非对抗性的矛盾,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从而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同时,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还存在着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对于它们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尤其是要紧扣国家政治生活的总题目,学会用新的工作方法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社会主义自身不断进行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六)在国家政治生活上提出了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若干意见和方针。

  党的八大召开前夕,周恩来在中共上海市一大上讲话时指出:民主专政的权力相当集中、相当大,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忽视民主。苏联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我们要经常注意扩大民主,这一点更带有本质的意义,并且要在国家制度上想一些办法。

  党的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家民主生活,改进国家工作,反对官僚主义,建立完备的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继续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路线,确立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勾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

  本政治制度。

  (七)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提出了一些重要论断和方针。

  1956年1月周恩来在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代表党中央宣布: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同时,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明确,并把他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依靠力量,这是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的一个前提条件,奠定了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正确政策的基础。

  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和4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陆定一就营造自由民主气氛问题曾作了一些阐述。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则明确地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和科学工作的方针,并为党的八大所确认。此后,他又曾多次作过重申和论述。

  (八)在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经过7年全国范围的执政实践,党的八大初步总结了执政党的建设经验,指出: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党员标准,重视思想教育,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反对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加强对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同时,还作出了一些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制度安排,诸如:规定在党的全国、省级和县级代表大会实行

  常任制,在县委以上各级党委都设立监察委员会等。

  1956年11月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刘少奇以波匈事件为鉴,强调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员的监督,反对干部中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不正之风)。次年春,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上讲话时,也特别强调了接受监督、扩大民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极端重要性。

篇三:社会主义改造与初步探索时期学习心得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合,推陈出新,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

  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具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当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

  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探索中的教训。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但由于我国当时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足够的经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具有很清楚地认识,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没有能够得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做出严重错误的估计,又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不是什么遥远的事了”的盲目乐

  观情绪。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走了弯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由于这些失误,总结了以下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逐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小结:当在这一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篇四:社会主义改造与初步探索时期学习心得

  通过聆听xx老师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授课,我了解到,这一时期是新中国的转型时期,也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探索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奋力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领导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推动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好了理论准备、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

  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再次重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前进所经受的曲折考验和取得的光辉成就,特别对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大家感触颇深。如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这些精神是我们党不断成长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因密码,迫切需要传承弘扬。这一系列伟大精神,其核心都源于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平年代没有硝烟战火,但同样有考验、有牺牲,缺了理想信念这个“钙”,同样会败下阵来。我们要用好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以坚定的革命立场、百炼成钢的革命精神把红色江山代代传下去。

  我在听完xx老师介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经验后,我认清了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挫折,但仍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

  星”,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直到今天还在支持和激励着我们前进的步伐。通过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历史,我有以下四点感悟。

  一是要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这个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道路关乎党的命运,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经过曲折探索和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是党和人民10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加倍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否则中国必穷;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否则中国必乱。道路要靠制度来落实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

  二是要强化历史担当尽职履责。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直面社会矛盾新要求,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要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内涵要求,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伟大使命。党员干部要在各项工作中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切实增强实干意识、使命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

  三是要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工作的传家宝。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不断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要经常走出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发扬“四下基层”“泥腿子”精神,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做好新形势下的调查研究工作,要紧密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使调查研究和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为提高领导水平和决策水平服务。

  四是要坚持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新中国建设困难重重、艰苦奋斗的年代,是英雄辈出、精神昂扬的时代。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永不过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在物质层面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更要在精神层面保持不畏艰险、坚韧不拔、一往无前、不懈奋斗的思想态度。我们要传承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接力棒”,以俭修身、以俭兴业,节俭朴素、力戒奢侈,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勇挑重担、埋头苦干,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

  学习党史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这是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我们要深刻认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深刻认识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篇五:社会主义改造与初步探索时期学习心得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心得体会9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心得体会的文章9篇,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在学习完__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和经验后,了解到党为建立新__的不懈努力和艰辛奋斗历程。__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和经验课程又为我们揭示了从新__建立到改革开放前,__共产党走过的一段曲折历程。

  1949年至1956年__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至1952年三年间,在政治上建立了民主政权;恢复了经济,使当时的__经济恢复到旧__的最高水平;外交上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从此结束了__人的屈辱历史。期间,分三步走完成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改造。第一步是建立互助组;第二步是建立初级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高级合作社。通过加工合作,公私合营,让资本家领取定息,以和平赎买的方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由此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基于对形势的正确研判作出的正确决策,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1956年至1966年__共产党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由于缺乏经验和对实际的错误判断,先后出现了三次失误,分别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急于求成的大跃进运动;急于过渡的农村人民公社运动。

  之后探索走入歧途,发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导致__的经济停滞不前。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负面影响。从1956年到文革结束__共产党走过了二十年的曲折历程,究其原因是: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长期封建主义的影响;两大阵营尖锐对抗的环境;普遍低下的文化科学水平。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也取得了以下成就:一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二是两弹一星的突破,标志着尖端科技的突破;三是培养了一批人才;四是外交上的突破。初步探索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探索的理论成果成为____理论的重要

篇六:社会主义改造与初步探索时期学习心得

  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心得

  在学习完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和经验后,了解到党为建立新中国的不懈努力和艰辛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和经验课程又为我们揭示了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一段曲折历程。

  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至1952年三年间,在政治上建立了民主政权;恢复了经济,使当时的中国经济恢复到旧中国的最高水平;外交上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从此结束了中国人的屈辱历史。期间,分三步走完成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改造:第一步是建立互助组;第二步是建立初级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高级合作社。通过加工合作,公私合营,让资本家领取定息,以和平赎买的方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由此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基于对形势的正确研判作出的正确决策,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1956年至1966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由于缺乏经验和对实际的错误判断,先后出现了三次失误,分别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急于求成的大跃进运动;急于过渡的农村人民公社运动。之后探索走入歧途,发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导致中国的经济停滞不前。给社会主

  义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从1956年到文革结束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二十年的曲折历程,究其原因是: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长期封建主义的影响;两大阵营尖锐对抗的环境;普遍低下的文化科学水平。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也取得了以下成就:一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二是“两弹一星”的突破,标志着尖端科技的突破;三是培养了后备人才;四是外交上的突破。初步探索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探索的理论成果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纠正成了邓小平理论创立的契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育了党和人民。

  通过这段历史的学习有几点体会:

  一是要常学常新,识变应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作为一名人社局的领导干部,更要勤于学习、思考,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抓住机遇、对标一流,结合当地实际将所学所知灵活运用于工作中,更好地为人社工作服务。

  二是不负人民,勇于担当。历史充分证明,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党员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

  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恪守为民之责,多谋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让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三是要坚信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习总书记曾经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今天拥有九千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党,期间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和艰难险阻,但都没有阻碍前进的脚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分析、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的政党,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党最鲜明的品格。我们要始终相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党都能带领我们战胜困难、走向胜利。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强盛中国。今天我们重温党的历史,要深刻理解他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时时对照、躬身践行,要用真理武装

  头脑、加强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胸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业之中!

篇七:社会主义改造与初步探索时期学习心得

  中共八大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的开始。我们党面临着如何全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陌生而迫切的课题。在1956年9月党的八大前后的初始阶段的探索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提出过一些宝贵的思想和意见,取得了初步的共识和许多积极的成果。这为后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一些虽不很成熟,但又具有正确方向的基本原则,因而饱含着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党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对苏联经验必须加以分析,不能盲目照抄照搬。

  在我党的历史上,从井冈山时期起,就已开始了独自探路的历程。革命道路不能照搬外国,建设道路同样不能照搬外国。在建国后开始搞建设的时候,苏联“老大哥”的经验和模式自然起着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学习苏联终究不能代替对自己道路的寻求。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分别论述了十个方面的重要关系,郑重地提出了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二)正确分析和回应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党的八大指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基本解决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

  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而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八大对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实质的提法虽然不尽准确,也没有明确宣布过渡时期已经结束,但毕竟已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把着眼点放到了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

  (三)在经济建设上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方针和观点。

  党的八大在认真总结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申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强调要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又统筹安排,切实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方面能按比例均衡地发展。之后,陈云在省级党委书记会议上提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要重视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经济计划应注意保持财政收支、银行信贷和物资供需三大平衡。资源安排总体要按生活、生产、基建这样的顺序来合理分配、排队使用,反映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工作方针。

  (四)在经济体制方面作出了一些非高度计划化的设想或尝试,指出了正确方向。

  党的八大召开以前,毛泽东已开始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问题,曾提出要改变国家过度集中的倾向,适当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党的八大进一步明确了改进经济体制的思想,提出了适

  当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力的意见,以利于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陈云在八大的发言中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在工商业经营、生产计划和市场方面分别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体制设想,其难能可贵的意见为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所吸纳。就是说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要分别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作为主体,同时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为补充。这实际上蕴含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重要思想,成为后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政策的先导。

  1956年12月毛泽东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针对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的缺点和单一公有制的弊端,曾表示在一段时期内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他的谈话得到了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赞同和阐发。刘少奇在不同场合曾指出:要允许雇工,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并不可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我们一定要比资本主义经济搞得更多样,更灵活。如果只有呆板的计划性,那还有什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

  在对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大量调研和取得共识的基础上,1957年秋,陈云主持起草了关于改进工业、商业、财政管理体制的三个文件,经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第61次全体会议通过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第84次会议原则批准实施。文件的精神是要调整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把一部分管理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厂矿企业,以克服中央和国家集权过多的弊端,充分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在对社会矛盾问题的认识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和两类矛盾的学说。

  经过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的矛盾问题的酝酿和思考,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进一步富有成效的探索。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属于非对抗性的矛盾,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从而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同时,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还存在着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对于它们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尤其是要紧扣国家政治生活的总题目,学会用新的工作方法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社会主义自身不断进行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六)在国家政治生活上提出了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若干意见和方针。

  党的八大召开前夕,周恩来在中共上海市一大上讲话时指出:民主专政的权力相当集中、相当大,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忽视民主。苏联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我们要经常注意扩大民主,这一点更带有本质的意义,并且要在国家制度上想一些办法。

  党的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家民主生活,改进国家工作,反对官僚主义,建立完备的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继续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路线,确立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勾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

  本政治制度。

  (七)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提出了一些重要论断和方针。

  1956年1月周恩来在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代表党中央宣布: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同时,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明确,并把他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依靠力量,这是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的一个前提条件,奠定了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正确政策的基础。

  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和4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陆定一就营造自由民主气氛问题曾作了一些阐述。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则明确地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和科学工作的方针,并为党的八大所确认。此后,他又曾多次作过重申和论述。

  (八)在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经过7年全国范围的执政实践,党的八大初步总结了执政党的建设经验,指出: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党员标准,重视思想教育,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反对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加强对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同时,还作出了一些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制度安排,诸如:规定在党的全国、省级和县级代表大会实行

  常任制,在县委以上各级党委都设立监察委员会等。

  1956年11月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刘少奇以波匈事件为鉴,强调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员的监督,反对干部中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不正之风)。次年春,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上讲话时,也特别强调了接受监督、扩大民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极端重要性。

篇八:社会主义改造与初步探索时期学习心得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合,推陈出新,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

  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具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当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

  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探索中的教训。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但由于我国当时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足够的经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具有很清楚地认识,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没有能够得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做出严重错误的估计,又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不是什么遥远的事了”的盲目乐

  观情绪。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走了弯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由于这些失误,总结了以下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逐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篇九:社会主义改造与初步探索时期学习心得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学习心得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学习了这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辛探索和奋斗历程,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为了很好地担负起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党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针对党员队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努力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

  党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性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随后又带领人民发愤图强,掀起建设社会主义热潮,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和严峻考验,诸如西方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施加的巨大压力,以及国内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与经济困难,但党和国家都挺过来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党的作风好,党群关系好,全社会有凝聚力。雷锋、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以大寨和红旗渠为代表的改造山河的壮举,集中展示了党和人民的精神风貌。在艰辛探索与实践中,我国虽经历曲折,包括“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曲折,但依然取得伟大建设成就。党的作风建设虽有起伏,但依然多有建树,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新时代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继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宝贵经验,牢牢抓住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根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

  一起。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始终做到为民尽责。树牢正确的政绩观,真抓实干,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工作成效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群众的认可。要坚持人民需要的目标导向,始终做到为民谋利。全面补齐拉长民生短板,寓改作风于为民谋利、解民之忧中,使群众最大程度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要坚持人民满意的尺度标准,始终做到为民服务。切实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把群众不满意的地方作为改进作风的发力点,全力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坚持人民立场的工作方式,始终做到为民担当。主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掌握实情,解决问题。

篇十:社会主义改造与初步探索时期学习心得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的学习心得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的学习心得

  党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性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随后又带领人民发愤图强,掀起建设社会主义热潮,开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通过这一时期的党史学习,我的感受如下:

  1950年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恢复国民经济好转方针,从而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1954年召开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健全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性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绩,积累了一系列经验和教训的同时,国际上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给了我们以生动的启示。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对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有了明确认识。在“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矛盾新思想,突出我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将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共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主要矛盾的新认识。这一认识是符合我国客观实际的,也是基本正确的。

  从“八大”到1957年,毛泽东坚持了这一论断,并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但到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毛泽东逐渐放弃了正确论断,逐渐侧重于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研究国内矛盾,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矛盾是主要矛盾,进而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从而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灾难。

  “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认识,基本精神是正确的,但表述并不是准确的。正如《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所指出:“这个提法没有全面地提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同时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优势相矛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党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表述,明确提出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自党成立以来,在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曾有许多失误。我们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联系当时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来分析,要把每一次失误,置于当时的大环境下,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1)造成失误的原因。通常情况下,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第一,从认识论上来说,人们对错综复杂事物的认识,是需要有个过程的,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是前人所未曾经遇到的事,无前例可循。无经验可鉴,因而出现失误是难免的。

  第二,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及对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有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有一个过程。

  第三,中国革命和建设面临复杂的国际背景。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国际也曾在中国推行过“左”倾主义的路线。苏联的集权政治和大国沙文主义也对中国产生过消极影响。

  第四,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专制统治的历史传统,及过去战争年代特殊环境造成党内民主很难得以充分发展。

  主观原因:

  1、我们有时候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认识和分析发生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的学习心得

  2、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的发扬,党的领导于部缺乏严格监督。毛泽东的晚年,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的生活不正常。

  3、没有正确处理“左”右倾错误的关系。长期以来,注意了反对右倾错误,但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人们在心理上认为越“左”越革命。从而造成“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多数大的失误都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出现的。

  (2)认识和评价: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能够总结错误的经验和教训,从错误中学习,通过犯错误的教训来提高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第二,中共能通过自身努力来克服失误,这表明中共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经得起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境和逆境的考验,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党”。第三,由于能正确对待失误,每次错误都成为革命和建设的新起点,成为实现转变的契机,从而把革命和建设推向高潮。第四,失误和成绩相比,总体上来说是次要的。决不以偏概全,以此来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篇十一:社会主义改造与初步探索时期学习心得

 第一篇:近代史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自己感想新得体会

  三大改造是有必要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之后。只有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确立新的生产关系才能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在新中国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以后,进行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

  1、当时农业绝大多数仍然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手工业大多数是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经营。农业、手工业的这种个体小生产受季节、天灾人祸的影响,生产很不稳定,难以满足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所以,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

  2、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由于国营经济的壮大,其产值在全国工商业产值中的比例已逐步下降,而且通过国营企业的加工订货、征购、包销和收购产品等不同形式,实际上已逐步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三大改造有利有弊。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但三大改造也存在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但也使中国走向高度集权的体制。合营后改组、合并过。

  总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感想

  中国近代史感想

  ----------可笑与可悲

  我们伟大的祖国,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世界文明做出过很大贡献。历史上周边的国家都曾向我们学习,甚至称臣。然而,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了重大转变。这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从1840到1919年,在这风起云涌的8年中,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动,主要矛盾,历史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动。然而,我却想撇开这些不谈,想通过统治阶级的一些可笑与在其统治下的人民的可悲,来阐述我的想法。

  首先是统治阶级及领导阶级的可笑,主要表现在思想上,行为上。我们看慈禧老太太,正当义和团运动高涨时,老太太正在为废光绪烦心,老太太想把光绪废了,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为大阿哥,准备接光绪的班。年号都想好了,叫保庆。慈禧为了废黜光绪,对外宣称光绪得了重病,要求各地推荐名医诊治。谁料,此举弄巧成拙,遭到朝廷上下反对,外国公使对此事非常关注,要求为光绪帝治病。慈禧被迫带着洋医生前往瀛台,结果发现光绪皇帝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借病废帝的想法不攻自破。在随后册立大阿哥的典礼上,列强公使无一到场,不给老太后面子。列强说你凭什么把皇帝给关起来,你不合法,人家是近代法治国家。慈禧说这是我们家事你管得着吗?既然义和团扶清灭洋,民心可用,让他们去跟西方列强斗一斗。所以,义和团在

  这种情况下和各使馆发生了冲突,双发打了起来。端郡王伪造列强逼迫慈禧退位的诏书,老太太一看大怒,觉得列强欺人太甚,向他们宣战。慈禧应该是愤青心目中的偶像,最伟大的中国老太太,没有一个人比慈禧还伟大,她一口气向十一国宣战。大清创古今未有之举。这一宣战,人来了。结果我们都知道,1900年,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这是统治阶级的可笑,却是人民的可悲,赔偿那么多银子,赔得起么?赔不起怎么办?那就榨干老百姓的血,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这不是人民的可悲么?

  老太后如此,咱洪天王就更有“才”了,我们看洪秀全,在他造反前,他是很看重功名的,洪秀全7岁在本地私塾读书,从13岁考到30多岁,考了四次,都未考上秀才。洪秀全学问太陋,总是达不到小学毕业水平。1857年太平天国刊印颁行的经典官书之一《天父诗》,收选了500首天王的大作,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天父的诗,是洪天父订的“十该打”条规:

  服事不虔诚一该打。硬颈不听教二该打。

  起眼看丈夫三该打。问王不虔诚四该打。

  。。。。。。

  起眼看主是逆天,不止半点罪万千。(诗197)

  看主单准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诗237)

  看毕天王创作的这些诗歌,我们就会明白他为什么四次参加科举都考不上了。1842年,洪秀全第四次参加了科举考试,却依旧

  不如人意,榜上无名。一起落榜的冯云山出于对考试的极端不满,从星相角度看出洪秀全“多异相”“有王者风”,于是两人造反。你想,这样的人成为领导者,对人民有好处么?后来竟造反成功,定都南京,在太平天国里洪秀全的轿子是64人抬,杨秀清48人抬,他们一出来就得全城戒严,老百姓都得背对着他们的仪仗队,跪在路边,如果你冲撞他们的仪仗队,斩首不留。再厉害点,凌迟,点天灯,把你熬成油,这事多了去,洪秀全的想象力多丰富,滥用私刑。要知道清朝谋大逆才是凌迟。一般人享受不到这个待遇。太平天国干的事现今无法想象。所到之处,没别的,孔庙,岳王庙,关帝庙,佛寺一扫无余。尤其是洪秀全倾全城之力营造天王府,一个爆发富的样子,几乎将六朝以来的古建筑拆光,举世闻名的南京大报恩寺宝塔,是被炸掉的,明代故宫被拆的只剩一座破城门。洪天王还大量造字,造词,而且洪天王一直有个宏愿,便是自己出题考别人。可以说太平天国带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灾难。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是太平天国,其次才是一战,二战。太平天国使中国人口由原来的4亿减到了2.4亿。

  中国近代史像这种可笑可悲的例子多了去,不仅是领导阶级,在其统治下的人民也如此,我们看鲁迅

  的阿Q就知道。在这可笑的同时,我们应该进行深刻反思,以史为鉴,落后就要挨打,弱国下的人民是可悲的,我们的近代史就是很好的证明。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该要努力学习,不做可笑的统治阶级领导下的人民,也不做可悲的人民,为了国家的强大而努力。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感想

  中国近代史感想

  提到近代史,我想大家都会想到屈辱这词。号称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为什么会在近代被压迫成这样?任人欺凌,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偷偷地往中国运输鸦片,使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大批中国人整天抽大烟,痛苦不堪。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中销毁了大批鸦片给英国沉重打击。于是,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虽然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尤其是三元里的群众,但英国先进的枪炮并不是靠人多就能打的过的。长期闭关锁国、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采取妥协的政策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清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与英国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就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没从第一次中汲取教训,依旧我行我素。认为中国乃堂堂天朝大国,西方的列强没有威胁到清政府的地位。最终被迫签署了一系列的不平等的条约。其中,清政府采取妥协投降等政策,甚至还和西方列强合作一起镇压中国人民让我们很是愤怒。是清政府和列强一起把中国推向了灾难与屈辱的无底深渊。近代,贫穷与落后一直伴随着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近代史就是铁一般的例子。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被镇压史,还是斗争反抗的历史。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顶上去。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支持着,战斗着。这是不可以妥协的事,也没有可以妥协的地方。全国各界人士纷纷站起来,誓死抗争到底。林则徐、关天培、丁汝昌等一系列爱国官员带头反抗,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争激情与勇气。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这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对国人的思想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并且它的失败意味中国想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如果当初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那么我们今天会是什么性质的社会呢?还会不会直接跨过资本主义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呢?没有了入侵,近代的中国人民应该会生活好一点。但一样会遭到封建制度的压迫,可能十年、二十年甚至几百年都一直是封建制度。历史是客观实在的,尤其是屈辱的历史我们更不会忘记。牢记历史,警示后人。

  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但在当时的摸索阶段,随又能说的清。于是,在孙中山的带领下《辛亥革命》爆发了,并取得了成功。但最终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给窃取了,并恢复了帝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一定的解放。也再一次的证明了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中国的道路究竟在何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中国共产党

  应运而生。接下来的道路更是曲折的、艰辛的。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一件件我们耳熟能详的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这些都是中国近代的血泪史,是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铁一般的证据。中国人们是不会被打倒的。在近代,我们的祖国忍受了太多的蹂躏、承受了太多的折磨,但她挺过来了。彩虹总在风雨后。看看现在中国的发展,你就知道她的坚忍不拔。

  然而,总是有些人喜欢扭曲事实真相。现在的日本不仅没有对他们往日的罪行进行忏悔,甚至为了逃避罪责,把现在的教科书都修改了,不承认他们对中国进行的迫害。然而,历史就是历史,不是他想改就能改的。这种掩耳盗铃的可笑行为能掩饰得了他们昔日的罪责,能掩盖住他们的丑陋的脸面吗?不能。许许多多的照片、回忆录等都证实了种种罪行的存在。

  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造成的创伤是永远弥合不了的。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30万同胞的惨死。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女、儿童他们都不放过,这还是人能干出的事情吗?不是。“江边

  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道出了当时状况的凄惨绝伦。令人发指的是,有2个日本军官甚至以杀人为乐,进行“杀人比赛”。6个多星期的烧杀淫掠无所不为,是修改教科书就能掩盖住的吗?也有很多的日本人进行了忏悔,做了许多的实际行动。南京古城墙修复时就有很多的日本人自愿报名参加。

  很多的问题都可以从历史中寻求答案,学习它是必须的。它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知道现如今的安定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使我们满怀激情的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

  第四篇:学习中国近代史感想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感想

  姓名:

  李翔宇

  院系:

  土木学院测绘类

  学号:1151065一、总体印象

  从小到大,历史课对我而言就好像是一套广播体操——枯燥乏味又不得不学。我感到中学历史课内容单薄,总结性、概括性的语言多于对于客观史实的陈述而且对于一些敏感的历史问题都做了回避。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大学历史课的学习,历史课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上丰富的音频,视频和图片资料让历史不再死气沉沉,一段段真实的资料将我们带回了一个又一个“昨天”。此外,老师总是从不同角度客观地介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历史上公认的伟人,大家不再是完美无缺,坏人,叛国者不再是一无是处。一个又一个历史人物得以回归其本貌。历史课本中对于8.9事件,文革等敏感问题也做出了明确的阐释,填补了中学历史教育的段段空白。

  二、关于课本

  1.系统性、条理性

  《中国近代史纲要》给我最深的感触是它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本书以“五四运动”和“新中国成立”为两个节点将中国近代史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由综述和若干章节组成,对于近代历史大部分重要事件及其意义进行了系统、客观的阐述。全书内容呈“树状结构”,以总述和分论的形式组织文字,使其易于理解和记忆。

  2.客观性、指导性

  本书充分地肯定了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贡献,回顾了文革中毛主席的错误,解析了8.9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这一个个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不再是一段段空白,并且客观全面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历史得以离开政治的干扰让我们重新审视,以前种种的误解和猜测一扫而光。此外,本书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客观地融入了一个又一个历史事件中,并且客观公正地阐述了它的诞生、发展和意义。让我们对于党和信仰有了更加深刻,内化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口号性的盲从阶段。因此,此书具有极强的客观性和指导性。

  三、关于课堂

  1.生动

  课堂上生动丰富的视频图片和史料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老师在讲述历史时总不忘联系当下生活,如某个现代歌词的来源、热映影视作品的历史背景等等。当同学们犯困时还会有笑话、段子的穿插。历史课让我感受到了快乐!

  2.充实

  由于课本是《纲要》,所以老师的PPT包涵许多史实和有血有肉的历史事件。细节与纲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我们在领悟精华的同时又不失趣味。历史,我爱上了你。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感想范文

  中国近代史感想

  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

  “以史为鉴、“读史明智”……都在强调着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对个人、对民族、对人类的启示和帮助。如何从过往的相似的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答案就是------学习研究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历史,是一部帝国主义的侵华史,是一部反动政府的投降卖国史,但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不屈不挠的奋斗史!从1840年到1949年,历史的车轮仿佛放慢的脚步,每一天都惊心动魄,每一刻都危机四伏。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的时候,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个时期比较。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紧张,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疯狂,当然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威胁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俗话说,我们应该“以史为镜”,因此,学好近代史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尤其是我们大学生本身有着极为深刻的借鉴意义。

  本学期通过三十个学时的中国近代史课程学习,自身的理论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具体来讲,以下三个方面对于我的感触最深。

  一、落后就要挨打

  应时刻学习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里,我们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是,历次的反

  侵略战争,都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究其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根本原因则在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清朝统治者始终奉行闭关自守的封建落后政策,使得中国逐步与世界脱轨,由强大走向衰败。政策上的“落后”带来科学技术上的落后,军事实力也变得虚弱,不堪一击。英国人的巨大战舰横冲直撞,火炮铺天盖地,手握落后武器的清军战士尽管英勇无比,但始终改变不了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据载,在鸦片战争中,我前线官兵无不“血溅轩辕”“马革裹尸”。千千万万不知名的战士血战沙场,可在英军的坚船利炮下,中国仍不免落得个失败的结局。

  在我看来,清政府的那些官员们眼光实在是有些狭隘,普遍有着“靠山吃山”的思想。自认为国土富饶,各种自然资源丰富,便只顾享受当前奢靡的生活,没有虚心向国外学习先进的技术,直到1840年时,城墙被国外的大炮给轰开,才慌了手脚。

  现如今,我们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沾沾自喜,自以为这已经足够,否则很有可能重蹈清末时期的覆辙。我们应该十分清楚,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巨大的,例如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并且,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肆无忌惮地恃强凌弱,妄图"西化"、"分化"中国的顽固派仍然存在,许多国家对中国依然虎视眈眈,“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适用。因此,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抱以谦虚学习的态度,永远不要停止学习,不断向前,向前,向前!

  二、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总结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经验,可以看到,近代史上每一次的农民起义都以失败告终,说明农民阶级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和平改良的道路不能救中国;直至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但它的胜利果实最后却被袁世凯所窃夺,中国依然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处境。这些失败昭示,农民阶级和中国资产阶级虽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但他们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其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辛亥革命后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尤其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由于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和剥削,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尤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从此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直到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以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三、传承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民族精神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从反帝到反封建,广大人民群众一直是主力军。无数次大大小小抗击外国侵略者英勇悲壮的斗争,如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义和团运动、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的戊戌维新、打倒"洋人朝廷"的辛亥革命、反对卖国独裁的北洋军阀的斗争、要求民主与科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日战争、反对北洋军阀和蒋介石独裁专制政府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等,构成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雄伟画卷。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视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然而,作为社会骄子、时代精英的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现如今存在许多不好的现象。例如考试作弊、取向功利化、奋斗目标不确定、缺乏社会责任感,甚至思想空虚、人云亦云、玩世不恭等等。或许是因为我们从小处在一个物质富足的时代,没经过什么磨难,并不晓得读大学的意义是什么,以后工作的的意义是什么,所以才如此挥霍青春。想想当年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士兵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爱国主义者们为探索强国道路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只为换来我们今日美好的生活,可是我们对于他们的回报是什么呢?

  我们的祖国正在腾飞,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能再沉沦下去了!我们更应该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把未来图上五彩缤纷的颜色!

相关热词搜索: 社会主义改造与初步探索时期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时期 探索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