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思政课人生目标7篇

时间:2022-11-10 15: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思政课人生目标7篇思政课人生目标 授课章节前言授课日期 授课题目前言 授课类型理论课、讨论课授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哲学的概念、哲学和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联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政课人生目标7篇,供大家参考。

思政课人生目标7篇

篇一:思政课人生目标

章节 前言 授课日期

 授课题目 前言

 授课类型 理论课、讨论课 授课时数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哲学的概念、哲学和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课程思政 教育目标 1. 指导学生树立利用哲学思想指导人生,塑造科学正确世界观。

 2. 帮助学生初步明确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实践,从实践中提升的正确思想。

 教学重点 1.什么是哲学 2.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3.学好哲学与掌握好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教学难点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如何学好哲学,指导人生路。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为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导入 这学期开始,我们要来学习一门新课——哲学与人生。在前面的学习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我们学会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我们学会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而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究竟要教会我们什么呢?

 精讲点拨

  一、 生活处处有哲学(板书)

 (一)哲学是什么(板书)

 几个简单的问题:

 ①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 人与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具有思想,能够思考

  ②人都在思考什么问题? 小结:归结起来都是思考如何生活得更好更加有意义。为了要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我们不仅要思考我们自身,同时也要思考我们身边的世界。

 “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两个字组成,意思是爱智慧;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人们往往把哲学称为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定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疑人偷斧) 举例:疑邻偷斧 提问: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什么错误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 他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我们学习哲学,能够:

 1.培养智慧 :通过学习哲学,可以增长知识、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2.发现真理 :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砸在了牛顿的头上,经过认真的探索,他发现了着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3.印证价值:哲学往往能够通过思考得出一定的规律甚至是真理,利用这些规律,往往能够获得我们所想要的结果,所以学习哲学是可以印证最后的结果的。

 (二)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 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网上流传了一个笑话“保安是最懂哲学的人,因为他们每天都思考三个终极哲学问题:你从哪里来你做什么你要到哪里去”。保安是否真的是哲学家?哲学是从何而来的? 实际上,保安不见得就是哲学家。但是保安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所接触的人比较多而且复杂,所以对所谓的“哲学”应该比其它的一些人所感悟的多,从这个角度来说,保安是懂得一些哲学的。但在另外一方面,多数保安的“哲学”多是类

 似于“明哲保身”之类的东西,在这个角度上就不能认为为他们懂哲学,甚至可以说这是在歪曲哲学。

 但是这个笑话也告诉我们:对于同学们来说,只要细心观察,仔细品味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其差别只是对哲学的认识程度深浅不同而已。

 我们国家的成语典故中就包含了很多的哲学寓意:

 “拔苗助长”---不尊重规律,夸大主观能动性 “郑人买履”---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 “刻舟求剑”---否认事物的运动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2.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对于每个人而言,都要处理三个关系:

 A.自己和自然界的关系(气温变化增减衣物、打雷不能躲在树底下、地震泥石流中人要如何逃生、自然环境的恶化对我们会有哪些影响等等); B.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我在这个社会中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工作中对病人的责任、遵守法律的怎人和义务、遵守社会公德、我的行为是否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等); C.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学习、家庭、事业、情感)。而哲学就是人们在处理这三大关系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改造三大关系的过程中,人们总会通过思考,追问许多为什么,在这些思考中,有一些问题就带有哲学性质。比如有同学会问:

 “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对哲学的思考。

 因此,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一直伴随着我们,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哲学产生后对具体科学的产生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中职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一)我国哲学史源远流长,涌现出许多的哲学家 古代中国主要有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佛教禅宗等为

 主要的哲学流派,其中尤其以儒、释、道三家影响深远。近代引入并发展了西方哲学,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主要的社会意识形态。

 中国哲学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思想价值观远远走在历史的前沿。

 孔子、老子、孟子、毛泽东、胡适、冯友兰等等 (二)哲学对我们有什么用 1 1 、因逻辑分析而言行条理。作为方法论哲学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人们条理化思维、讲话和行为的能力。

 2 2 、因反思活动而思想深刻。作为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哲学以批判性思维为己任,思索时代、现实、社会以及个人的局限性,使人们的眼睛不断投向更加理想的境界,因而哲学能够拓展人们的视野,从而提升人们独立或自主思考的能力,提升人们观念和实践创新能力。

 3 3 、因辩证思维而头脑灵活。作为提倡辩证思维的唯物辩证法,哲学可以帮助你在变化无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把握基本的方向和立场。

 4 4。

 、因憧憬理想而满怀希望。作为根本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哲学为人类以及为每个人的存在、生活、发展提供安身立命之根本。

 5 、因高度概括而精神丰富。作为文化的灵魂,哲学能够以最凝练的方式提升人们的人文素质。

 6 6 、因理性信念而品格坚毅。作为思想中把握了的时代,哲学历史观能够帮助人们通晓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有了规律性的认识,人们就往往具备科学而坚定的信念。

 7 7 、因追求智慧而生活豁达。作为爱智慧的思维活动,哲学尽管不能垄断智慧,但却是爱智慧的代表,它可以帮助你摆脱无谓的烦恼。

 (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板书)

 课本《写在前面》Pⅲ

 苏格拉底和几个学生的故事 “人生是一次无法重来的选择”,这句话充满了哲理。我们

 说,哲学就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一个人的一生就好比一条路,要走好人生的路,就需要哲学这个老人,在我们遇到困难、感到迷茫的时候,为我们指点迷津。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人和事,我们对这些人和事再熟悉不过了,但是我们熟悉并不等于真正的认识。哲学就是要对这些人和事打破砂锅问到底,探索出个究竟,探索出个所以然来。懂得了这些世界、人生的大道理,我们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再去解决那些具体的问题,就不会觉得力不从心了。

 所以,哲学对我们的同学们来说,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每一个人一生至少需要一次哲学的沐浴。当我们学会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世界这类大问题的时候,大家就是真正的进步和成熟了。

 三、怎样学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板书)

 (一)《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特点(板书)

 1.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作为知识的载体的基本线索。

 2.以分析解决中职学生最切要的人生问题作为主题和落脚点 3.用哲学引导人生,用人生体验哲学 4.既注重哲学基础知识和人生哲学基础知识的完整性,有注重贴近学生,面向学生的人生实际问题

  这门课程的前身是《哲学基础知识》,侧重点在与对哲学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理解,虽然其中也会穿插案例、讲解等内容,但相对于目前的这本教材,在方法论问题上谈得比较少。而《哲学与人生》是为我们中职学生量身定做的一本教材,它既包含丰富的哲学基础知识,有从同学们的学习、工作、就业等多个角度,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具体有效的解决同学们面对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帮助大家学会思考、学会解决、学会担当、学会成长。可以说,这本书将哲学这个高深的学问和人生的具体问题极其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是一本非常好的教材。

 (二)如何学好《哲学与人生》课(板书)

 前面我们讲了什么是哲学、为什么要学习哲学,还讲了我们这本课本的特别之处,那么有同学可能就会问了:“怎么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呢”这个文题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也就是说要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实践。后面我们讲到的很多课程,在学习哲学基础的同时,都会有具体的、贴近同学们实际生活的案例,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思考,把学到的知识变成推动自己成功的主要动力。

 集中讨论 成果展示 你真正了解三观吗?三观是哪三观?你认为在人生活动中,三观起什么样的作用?

  板书设计

  布置课外作业 预习第一课 教学反思 及自我评价

 授课章节 第一单元 授课日期

 授课题目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授课类型 理论课、讨论课 授课时数 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课程思政 教育目标 1. 人生选择要从社会客观实际出发,联系我国发展的实际,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2. 人生实际要考虑个人实际,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努力学习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掌握并确实学会在个人的人生发展道路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布置问题任务

 学生讨论 人生哲理故事:成功的秘诀 案例:熊猫烧香作者李俊的二度入狱启示

  你认为那条逆流而上的鱼值得佩服吗? 对于李俊,你有什么看法?

 精讲点拨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

 人生选择不能只靠主观意志

 案例:一心相当作家的庞中华 :

 启示:如果不是有人提点,庞中华仍是固执地想当一名作家,哪怕付出再多的努力,都可能是徒劳的。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样,

 选择不能只凭主观意志。

 (1 1 )人生路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路,人生有如做选择题一样,选择不同,答案就不同,我们在面对人生的选择题上一定要小心慎重,切记…切记……

  再次回顾李俊的案例启示。

 (2 2 )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但凡你选择积极的、努力的、向上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你的命运就一定会越来越好;但凡你选择消极的、被动的、懒散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你的命运就一定会越来越糟。

 2.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我们是生活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大环境中的个体,我们做任何事都无法回避客观实际,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客观实际。

 什么是“客观实际”?

 指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现实情况,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哲理故事:卖枣与卖核桃 方法论要求:坚持主观(思想和行动)与客观(事实)相符合 案例:张仲景看病 方法论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 , 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立足点和依据。

 农民用来生成农作物的土地的特点和属性 教师任课班级的学生专业特点,个性特点学习基础等 你的客观实际呢? 家庭经济状况、学习基础、性格特点等 3 3 、根据客观实际选择人生道路

 (1 1 )人生具体的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个人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适应社会历史条件,决不能脱离社会历史条件来进行人生选择。

 案例:杀龙绝技 (2 2 )个人的主客观条件

 个人的主观条件:性格特点、思维特征、兴趣爱好等 个人的客观条件:个人体质、学业基础、家庭背景等 想一想:

 性格内向的人适合做律师、教师、演员等工作吗? 体质差的人适合读地质、军校吗? 中专生应把自己融入国家、民族、社会的大潮流中去,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熟练自己的专业技能,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的意志,坚定自己勇往直前的决心,让个人自身的主观因素成为成长成才的不懈动力和精神支柱。

 ⑶人生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七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你现在在哪个阶段?应该作...

篇二:思政课人生目标

思政课讲稿:一路追梦,跑出青年学子多彩人生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根据市委安排,今天由我在这里给大家上一堂思政课,讲课的主题是:一路追梦,跑出青年学子多彩人生。希望能对大家今后的人生有所启发。

 在去年的文综高考试卷中,就有这样一道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 年 3 月23 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习近平说:“直到今天,‘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赶考’的任务也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不断地接受人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永葆“赶考”的清醒,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带领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在一场场历史性考试中交出了优异的答卷,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不断“赶考”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就青年如何在人生考试中交出合格答卷提出看法。

 如果说,一个政党、一个团体的“赶考”是为了一群人,那么个人作为个体,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赶考”的过程,不同时代赋予赶考精神不同的涵义,国家、社会、个人,都需要赶考精神,而每个人的一生,就是一条赶考路,没

 有标准的答案,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亲身经历,需要自己去凝聚各种各样的色彩,来描绘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今天,我用“红、绿、蓝”三原色和“金、银、铜”奖牌色以及党史中的动人故事照鉴和比喻我们同学们的多彩人生,准确答好人生长河中的关键考卷。

 首先,我们要答好理想信念之卷,照鉴自己的红色人生。红色为基色—铸魂,是我们抗争的颜色,是广大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颜色,也是我们党的基本色调。它象征着我们广大爱国人士的革命意志和远大理想,是铸魂的必备色。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1910 年春,十二岁的周恩来,随伯父从祖籍淮安来到东北,先在铁岭银州镇银冈书院读书半年。到秋季,又插班考进奉天(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式学校,既教经书,也教数理、外文等西方资产阶级的“新学”。有一天,学校姓魏的校长给同学们上修身课。当讲到“立命”这一节时,老校长突然问:“诸生为什么读书啊?”有的学生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的回答:“为做官而读书!”还有的回答:“为家父而读书!”一些家境贫穷的学生则回答:为挣钱,为吃穿,为改换门庭、不受欺侮而读书,等等。老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连连摇头。最后问到周恩来:“你是怎样想的呢?”周恩来肃然起立,一板一眼地答道:“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铿锵有力、不同凡响的回答,使老校长为之一震。他万万没有料到十几岁的周恩来,竟有如此宏图大志,高兴地称赞不已:“好,好哇!为中华之崛起!为中华之崛起!”接着,他又慷慨激昂地对全班同学说:“诸生们,听见了吗?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学生,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

 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意义。

 1919 年 2 月,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向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详尽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于改造世界的革命性作用,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他充满热情地向世人宣示,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现在世界改造的机运,已经从俄、德诸国闪出了一道曙光”。一个“以劳动为本位,以劳动者为本位”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以资本为本位,以资本家为本位”的资本主义社会。李大钊作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成为那个时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1927 年 4 月 28 日,时年38 岁的李大钊被反动派残酷杀害。站在绞刑架下,李大钊发出了他最后的遗言:“你们可以绞死我李大钊,但绝绞不死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我坚信,未来之中国必是赤旗之世界!”22 年后的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被李大钊等无数革命先烈鲜血浸染的土地上,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真的迎来了“风展红旗如画”的革命胜利!

 百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每位学子走入校门时,都带着各自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渴望顺利完成学业,毕业后获得事业的发展。而伟大的新时代,也正在呼唤乘风破浪的弄潮儿。要想做一名优秀的青年学生,就必须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认真过好赶考路上的每一天。值得骄傲的是,我们这一代青

 年人,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承担着伟大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相信我们定能把人生的“赶考”和国家的“赶考”融为一体,坚定理想信念,在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要答好强身健体之卷,照鉴自己的绿色人生。绿色为运动色—健体,代表活力,代表健康。放眼神州,随着全民健身政策举措越来越完善、健身途径越来越便捷、健身环境越来越优越,健康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健身运动蔚然成风,国人的健康生活品质得到不断提升,全民健身、人人参与的实践热潮正在中华大地涌动不息。2015 年 4 月,习近平就南京青奥会成功举办作出重要指示:“要更加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引导广大青少年继续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积极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强健体魄、砥砺意志,凝聚和焕发青春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大家应该深刻认识到,身体健康是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历史上有多少英雄豪杰,由于身体不支造成半途而废,甚至英年早逝而抱恨九泉。杜甫曾为诸葛亮慨叹:“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强健的体魄是担当大任的资本。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志向,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非常重视体格的锻炼,认为身体是“知识之载,道德之寓”。毛泽东还曾于 1917 年撰写了《体育之研究》这篇长达 7000 字的论文,由杨昌济推荐,发表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该文详尽阐述了身体对于学问与事业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人,就怕没有强健的身体。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思想、有学问,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呢?所以毛泽东一直没有放松过对身体的锻炼。他进行体育锻炼的第一种方法是冷水浴,此外还有风浴、雨浴、雪浴、太阳浴。但毛泽东一生中最喜欢也十分擅长,并由童年保持到少年、青年、中

 年直到晚年的运动是游泳。郭沫若说“毛主席是少年游池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毛泽东从 1956 年到 1966 年的十年间,从 63 岁到 73 岁,曾 18 次畅游长江,18 次中,不仅有风平浪静,也有浊浪排空。体育锻炼使毛泽东身高1.83 米的伟岸身躯更加强壮,精力、体力愈加过人。毛泽东之所以能担当历史大任,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除了他超群的才华和坚强的意志,还得益于他强健的体魄。强健的体魄是毛泽东的又一成功之道。我们都知道大家都在攻读,很辛苦,基本上都是夜以继日、苦学苦读,准备在高考奋力一搏,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苦学苦读是必须的,但锻炼身体也是必须的,要同时进行,这样才能读的更稳更深。

 第三,要答好博学广识之卷,照鉴自己的蓝色人生。蓝色为广色—增智,是天空的颜色,是大海的颜色,寓意着无穷无尽,就像我们知识的海洋一般,永远都学不完,永远都在学习的路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现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当今时代,知识增长、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各个行业、各个国家竞争非常激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加强知识武装,就可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落伍,从而退出中心舞台。古人云:‘温故而知新’。现在既要‘温故知新’,又要‘学新知新’,这样我们的本领才能不断增强,我们的思想才能保持活力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胜任今后所肩负的各项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有一个小英雄叫“小萝卜头”,真名叫宋振中。由于长年的狱中生活,缺乏营养,他长得头大身小,牢房的叔叔阿姨们都叫他“小萝卜头”。宋振中在监狱中一天一天长大了,他的爸爸宋绮云(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妈妈

 徐林侠向狱方提出要求,希望能让宋振中出去读书,经过一番努力后,特务最终同意让宋振中每天上楼去,由被关在楼上的东北军将领黄显声将军教宋振中学习。爸爸宋绮云把树枝磨尖了送给“小萝卜头”当笔,妈妈徐林侠把破布和棉花烧焦了放在小碗里,然后兑上水当墨水。白公馆的叔叔、阿姨每天省出一张草纸,为“小萝卜头”做了几个练习本。从此,每天早上,在白公馆看守所二楼的过道上,在特务的监视下,宋振中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活。一天,振中看着黄显声将军手里拿着一支红蓝铅笔,就问:“你的笔为什么不蘸棉花水就可以画出颜色来?我的笔要蘸一下写一下,我们两个能不能换着用?”黄将军笑着回答说:“可以呀。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只要能用俄语同我说上一两句话,我就可以送给你。”为了能得到红蓝铅笔,从此,“小萝卜头”更加认真努力地完成黄伯伯布置的作业,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他总是躺在床上默默地背诵俄语,每天早上早早地起来站在铁窗下呀呀地学说俄语。当“小萝卜头”能够用简单的俄语与黄将军对话的时候,黄将军就把那支振中渴望已久的红蓝铅笔送给了他。“小萝卜头”十分珍惜这支短短的红蓝铅笔,他只是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才用这支笔书写。由于他年龄小,特务们对他的看管不是很严,他就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东西、传递信息和秘密情报,在门口放哨,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等等。解放后,从松林坡特务警卫室的地下挖出“小萝卜头”的遗体时,人们发现他的小手还握着一支已经开始腐烂的小铅笔头。

 2013 年 5 月 4 日,习近平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对青年们讲的一番话:“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指增长知识才干)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

 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 7 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同学们,总书记和小英雄在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下,仍能渴望知识、学习知识并为之坚持积累,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练好练强。大家非常幸运,赶上了伟大复兴的好时代,当然也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时代,只有扎实学好了知识技能,成长成材,拥有强大的斗争本领,才能在伟大复兴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四,要答好修身立德之卷,照鉴自己的金色人生。金色为纯色—厚德,是金子迟早会发光,这里的金子指的是个人的能力,但我想表达的是,品德比能力更加重要,一个人如果只有能力,但没有品德的话,那么对社会的危害将更加巨大,一个人如果能力有限,但品德端正的话,那么对社会也会有相应的贡献。

 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立什么德?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讲包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方面:一是明大德,就是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有这么一个男人,28 年常年不回家,孩子上学他不管,老人生病他不在,家里的一切负担都是他的妻子打理,内心还要承受亲戚

 邻居的各种非议,有说他抛妻弃子走了,有说他异国他乡死了,有说他犯事坐牢抓了,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大家肯定认为这个人太没有道德了。终于他回来了,原来他从事国家高度机密的原子弹技术研究,为此家人不能说,朋友不能说,只能选择默默无闻、隐姓埋名。他就是邓稼先。故事到这里,我们都会发自肺腑地钦佩邓老、敬仰邓老。为了国家牺牲自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这就是大德。在两弹元勋的感人事迹中,和邓老一样为了国家隐姓埋名、远离家人、默默无闻、不计名利的老前辈还有很多,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和事业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他们的这种大德造就了中国的精神脊梁。二是守公德,就是遵守社会公共道德,遵守公序良俗,做社会道德的自觉践行者。具体来说就是待人接物要为人友善,讲诚信守承诺,说到做到;公共场合不抽烟不喧哗,尊老爱幼,有序排队;日常生活中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这都是我们最起码的社会公德心。三是严私德,就是提高个人思想品德,做好小事、管好小节、立足平实,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大德公德私德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是道德在不同层面的体现和表达。一个明大德的人,一定也是严格要求自己、始终遵守社会公德的榜样,而一个道德品质不高的人,很难能够遵守社会公...

篇三:思政课人生目标

课论文《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 成都东软学院 论文 题目:《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作者:李帅 专业:计科系软件工程 班级:指导老师:李敏 提交时间:2011 年 11 月 20 日 (成都东软信息技术学院计科系 邮编 611844)

 1 11 级软件工程 5 班李帅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人的本质探寻 ......................................................... 1 认识你自己 ........................................................... 1 认识世界 ............................................................. 2 世界观和人生观 ....................................................... 2 树立目标 ............................................................. 3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3 【摘 要】:人的生命过程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不同,人不是动物,更非草木。人不简简 单单的自然地活着,是有思想有意识地活着,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交往,创

 造,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以一定的人生观知道自己的行为,赋予人生这样 或那样的意义。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我们走了多少崎岖的路,而在于我们从中感 悟到了多少哲理。这些恒古常新的人间智慧将帮助我们认清真正的人生。不同的 人生履历赋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有人事业有成,有人崇尚善良,有人淡泊名利,有人为爱一生。有人励志成为时代的英雄,有人也觉得做枭雄挺好;有人陶醉于 进取得乐趣,有人也安享平淡的幸福。生命的终点是尘土,但是人生价值却没有 终点,人生只有一次,为诀别之前不留遗憾,领悟自己的人生,认识人的本质,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树立自己的目标,创造人生的价值。

 【关键词】:

 人生真谛,人生价值 一、 人的本质探寻 人的自我认识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斯芬克斯之谜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没有回答对的人都必须被吃掉,最终狄浦斯来到了斯芬克斯的面前,并且解答出了斯芬克斯的谜语——那就是人,那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始终坚持: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指什么使人成为人的问题,是人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揭示人的本质,就意味着洞察人的根本,探讨人产生的原因和存在发展的根据,反映人的发展趋势。

 二、 认识你自己 人之难知也. 江海不足以喻其深, 山谷不足以配其险, 浮云不足以比其 ——苏东坡 1 11 级软件工程 5 班李帅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来规劝世人。“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附着在凡胎上的这个灵魂,一旦认识了,过去的一切都有了解释,未来的一切都有了方向。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认识你自己”理解为认识你的最内在的自我,那个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核心和根源。认识了这个东西,你就心中有数了,知道怎样的生活才是合乎你的本性的,你究竟应该要什么和可以要什么了。

 然而,最内在的自我必定也是最隐蔽的,怎样才能认识它呢?各种宗教有静修内观的功夫,对于一般人来说,那毕竟玄了一点。而

 且,内观的对象其实不是上述意义的自我,而是这自我背后的东西,例如,在佛教是空,在基督教是神。

 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个认识自我的方便路径。事实上,我们平时做事和与人相处,那个最内在的自我始终是在表态的,只是往往不被我们留意罢了。那么,让我们留意,做什么事,与什么人相处,我们发自内心深处感到喜悦,或者相反,感到厌恶,那便是最内在的自我在表态。就此而论,知道自己最深刻的好恶就是认识自我,而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倘若有了自己真正钟爱的事和人,就可以算是在实现自我了。

 三、 认识世界 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有一座天堂。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事物都可以帮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就小的来说,是对自己周边的环境的了解,如你家门前的那个小院子,或是楼下的小区花园;随着你空间位置的移动,这个“周边的环境”也随之改变,如你挤在拥挤的公交车或地铁内,看着玻璃窗外的景色和人们的置换。它们都是一个个世界,是对你而言是最根本,最真实,最主观的世界。你对它们的了解,也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四、 世界观和人生观 领悟人生真谛就是看清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指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目前社会上还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要认清这些错误思想观念的实质,警惕和自觉抵制它们的侵蚀。

 2 11 级软件工程 5 班李帅 五、 树立目标 一进入校园,就给自己规划一个目标。你心怀理想,就不会得过且过,一事无成。

 松下幸之助曾说过,“我们一生中,必须立下志愿,必须有奋斗的目标。否则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那岂不是白活一生了吗?”当人生没有目标的时候,不仅仅会失去方向,更会误入歧途。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生观的核心。首先,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其次,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再次,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和他人进行索取。

 先要想想我最想做的是什么。小时候,我们常常被问到长大想做什么。我们回答说想当科学家、解放军、医生。那时,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是我们心目中的偶像。进入大学的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不能再像儿时那样天真,要认真考虑今后的职业规划。如果你心中有一个特别想从事的职业,而且你坚信无论何时你都不会放弃,那就从现在开始把它作为你的目标,并着手准备。

 一旦树立目标实际上便坠入了一个巨大的洪流之中,而这股洪流会将你带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地域。

 现在就付诸行动。

 六、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要具有积极的心态。目标确定好了,接下来就要调整心态。有人说,心态决定成败,这话有一定道理。积极的心态会指引你乐观面对每一次失败、每一个挫折,最终走向成功。

 3 11 级软件工程 5 班李帅 坚持下去。要像加林查那样,坚持、坚持、再坚持。只要不放弃,就不算失败,就像羊皮卷中所说的坚持到底终会成功。

 在武侠世界里,武功盖世,正义凛然,劫富济贫是他们追求的价值;在历史故事里,文韬武略,气吞山河,才华横溢是他们追求的价值;在战争岁月中,驰骋疆场,马革裹尸,攻城略池是他们追求的价值。奥特曼的价值在于打小怪兽保护和平;贝多芬的价值在于扼住命运的喉咙演绝响;马丁·路德金的价值体现在为黑人的解放,为自由的梦想付出一切。阳光的价值在于给万物能量,永不停歇;三文鱼生命的价值在于洄游产卵,冲破险阻;落叶的生命的价值在于化为春泥,滋润鲜花。甜美的果实需要汗水浇灌,美丽的青春需要奋斗为其着色。一滴水总是要回归大海,因为只要在大海中它才能绽放生命的光彩。一个有目标的人总是在接受现实的挑战,无论成功与失败,那都是在为人生谱写精彩。

 正视自己的肩担的责任,,扬起毅力的风帆,吹响青春的号角,驶离父母的港湾,向着自己的梦想的坐标,起航!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2、网文。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作者简介:李帅(1991——),男

 从事软件工程学习,研究方向为软件编程、开发与管理。

 4

篇四:思政课人生目标

章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第二节 正确的人生观

 主要内容1、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服务人民,奉献社会2、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人生须认真(2)人生当务实(3)人生应乐观(4)人生要进取3、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1)正确评价人生价值(2)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3一 高尚的人生追求(一)人生追求的内涵理解人生追求是高尚的人生目的体现,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的确立,是人生观的核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将个人之小我融入社会之大我——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人生追求。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 习近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平凡老人白方礼 , 在生命的最后 18 年 , 靠蹬三轮车为 300 个贫困孩子捐款 35 万元 , 而他自己经常一碗水一个馒头就是一顿饭 。

 在老人身上 , 我们看到了什么叫 “ 拳拳之心 ” 、 什么叫“ 大爱无言 ” 、 什么叫 “ 无私奉献 ” 。和平建设时代的平凡人生,因无私奉献而伟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并不过时2020 年1 1 月 24 日开始 , 军地从各地和军队调集 346 支国家医疗队 、4 4. . 26 万名医务人员和 965 名公共卫生人员驰援湖北省和武汉市 。

 不计报酬 , 无论生死 !

 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勇士 !

 9按劳分配的原则讲究的是多劳多得 , 市场经济讲究的是等价交换 , 在这种背景下倡导“ 服务人民 、 奉献社会 ” 的人生追求是否过时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孙家栋,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从事航天工作60余 年来,主持研制了45 颗卫星。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作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市场主体利益的满足有赖于其他人及整个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大家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图为广西兴业县搬迁群众胡红君(后右)的儿子在新居内贴窗花。

 图为德令哈市牧康小区居民巴特尔在自己开的超市里整理货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矛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图为武警官兵在贵州省遵义市紧急转移被雨水围困的群众。“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高尚但并不遥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可见、处处可见。

 这里补充两个理论问题一是对人生的理解二是对目的的理解

 首先理解人生

 人生的基本内涵第一 一 从人生过程上看,人生是生理过程与社会化过程的统一第二 从人生限度上看,人生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第三 从人生活动上看,人生是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第四 从人生状态上看,人生是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一 第一 从人生过程上看,人生是生理过程与社会化过程的统一

 首先,人的生理过程满足人的各种生理需要而使生命得以延续的过程。生理过程体现的是人的自然属性。

 其次 ,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使我们延续的生命表现出意义与价值的过程,指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在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接受社会文化和规范,使自己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

 最后,人生过程这一内涵的指导意义在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个体必须完成角色社会化和观念社会化的转变。

 第二 二 从人生限度上看,人生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首先,对人生有限性的理解

 0 岁登台亮相,10 岁天天向上,20 岁充满幻想,30 岁基本定向,40 岁奋发图强,50 岁到处吃香,60 岁告老还乡,70 岁搓搓麻将,80 岁晒晒太阳,90 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 王选

 其次,对人生无限性的理解死只是一个人肉体的消失,留下的精神却可以穿越时空永远流传,死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

 最后,人生限度这一内涵的指导意义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王羲之 《 兰亭集序 》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第三,从人生活动上看,人生是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面临的改造客观世界的任务是不同的。我们现阶段改造客观世界的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古今中外,名家伟人,总是谆谆教诲人们要注意改造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 ,是谓 不懈 的改造;“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是谓 求进 的改造;“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是谓 借鉴 的改造;“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是谓 终生的改造 。

 • 理论上讲,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的思想观念、认识能力,核心任务: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主观世界还要求学习和掌握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即: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

 •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 之原因 :第一,人的其他精神要素都要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第二,人的精神活动的指向性,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支配下形成的。第三,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还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颓废人生观的影响,还存在外来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袭,封建主义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第四,人是会变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甚至于发生了扭曲和严重错位,就有可能犯错误,甚至于堕落和犯罪。

 • 新时代 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之重要性:• 一方面,当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从而大大增强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难度。• 另一方面,源于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各种观念,势必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来,其中一些观念不可避免地同我们一贯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背离和冲突。•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尤其要重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

 • 出国留学前,钱学森父亲写的一张字条:• “ 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儿此次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

 第四,从人生状态上看,人生是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 千字文里面的句子仄 日月盈仄 辰宿列张往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雨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淡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规律的客观性还指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就是知道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要把该干的干好。例如当老师的,教书育人,把课教好,当医生的治病救人,妙手回春,军人,保家卫国,苦练杀敌本领,官员,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尊重客观规律。

 • 我们正确对待规律的态度应是:既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1. 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能揭示事物本质与规律,正确指导行动。2. 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创造条件,改造客观世界。“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的神话,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人类登上月球的向往。而今天,人类已把这个神话变成了现实,3. 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能磨练意志鼓足干劲,战胜困难挫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其次是对“目的”的理解从字源看,甲骨文、小篆中,目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其本义是眼睛,作动词是“看”。的:箭靶的中心。

 目的二字合起来,其意思便是:瞄准靶子的中心,有的放矢。后来才被人们引申为行为主体预计达到的行为结果。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一个现场采访乡村放牛娃的电视节目中的对话。从前有一个人,他在山上看见一个放牛娃,于是他就问那个放牛的小孩:“你那么辛苦放牛为了是什么呀?”“我放牛是为了牛长大了能卖钱”放牛童笑嘻嘻地说。“那你挣钱是为了什么呀?”“为了娶媳妇呗。”“娶完媳妇呢?”“生娃”“然后呢?”“嘻嘻.... 让娃放牛呀,我爸就是这么做的。”(内涵)每个人都是有目的的生活着,无论其层次的高低。从放牛娃说起

 巴尔扎克:“人生最高目标,男人为功名,女人为爱情。”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冰心:“女人最大的弱点就是为爱情而活着。”培根:“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心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人生目的之为爱情与功名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罗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马歇尔:“同周围的社会苦难相抗争并努力给人们予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物质手段,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赫拉克利特:“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应当说,牛在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人生目的之为物质与精神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目的之为己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罗曼·罗兰:“等到自私的幸福成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后,不久人生就会没有目标。”人生目的之为人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了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安乐和幸福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同情的纽带把他们的命运同我们联系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的和物质的生活都有赖于别人的劳动,其中既有活着的人,也有已死去的人。我必须尽自己的努力,以同样的分量来偿还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爱因斯坦——为别人而生存

 马克思选择为人类服务的职业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 ,我们就不会为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所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45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呢?小学生会说:学好知识报效祖国。中学生会说: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大学生会说:好好学习,争取将来能找个好工作。农民会说:为了来年能有个好收成。工人会说:多多挣钱,使妻儿生活的更好点。知识分子会说:为了实现一种理想,一种信念。

 人生目的的层次1、生命(身体的)2、生存(情感的)3、生活(智能的)4、升华(精神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 大公无私——圣人• 公而忘私——贤人• 先公后私——善人• 先人后已——良人• 公私兼顾——常人• 损公肥私——恶人

 大学生应该怎样做•是否参加一次青年志愿者活动 (尽管时间不长)是否参加一次义务劳动 (尽管非常简单)是否为同学捐一次款 (尽管不是太多)是否献一次血 (尽管有些心虚)是否帮同学一次忙 (尽管事情不大)

 50冯友兰 “人生四境界说”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自然境界

 51冯友兰 “人生四境界说”第一个层次是自然境界,处于这个层次的人,其行为完全按照人的生物本能和社会习俗而活动,对其所作所为没有明确的觉解,这是最低一层的人生境界。第二个层次是功利境界,这个层次的人,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行为,但是其行为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利”,其觉解的程度只是认识到了其生存的目的就在于利。第三层次是道德境界,与功利境界的人以利为其行为目的不同,处于道德境界的人把“义”作为自己行为的唯一目的。处于这个境界的人对人生已经有了明确的觉解。第四个层次是天地境界,又称圣人境界,这是所有境界中最高的境界。处于此境界的人,消除了人我、物我的分别,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他们已经超越了人生的成败、贵贱、荣辱、生死等问题,而同于大全。

 52(二)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作用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53你活着是为了什么,追求什么?以下一组人生目标的词汇,选出三个你认为最重要的目标,并把所选三项目标按其对你的重要程度排序,并陈述你的理由。事业成功、国家强盛、纯真爱情、真诚友谊、身体健康、知识渊博、家庭和睦、美满婚姻、心情舒畅、多彩生活、社会承认、独立自主、社会稳定、性格坚强、世界和平、至多金钱、奉献社会。

 人生责任的基本内容(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对自我负责第二个维度:对他人负责第三个维度:对社会负责

 第一个维度:对自我负责(对自己人生历程负责;追求有价值的生命)我们要为塑造自我而负责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我们怎样定义自己,我们就成为怎样的人。

 自爱爱惜自己身体、人格和名誉——人生自我负责的基础。自尊与自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肯定的态度——奠...

篇五:思政课人生目标

校思政课程的素质教育目标及其实施路径  高静  (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23 )【摘  要】

   高校思政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重要作用,须通过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以完成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具体而言,高校思政课程的素质教育目标包括政治素质和科学人文素质,注重能力教育而非一般的知识教育。文章遵循价值导向研究思路,以素质教育理论为基点,围绕“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程育人效果”这一中心问题,以素质教育目标为主线、通识教育功能为辅线展开研究。【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程;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章编号】

  1003-8418 ( 2021 )

 07-0075-05【文献标识码】

  A   【 DOI 】

  10.13236 /j.cnki. jshe. 2021. 07. 012【作者简介】

   高静( 1972 —),女,山东淮坊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被置于重要地位,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三观、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功能。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 ] 。由此,高校开始进行尝试与探索“课程思政”及各类课程合力育人的举措与机制。但高校思政课程本身也存在如何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改革创新任务。

 2020年9月,《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强调讲好思政课的各项要求。其中四项要求是:第一,政治要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第二,情怀要深,要有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第三,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这四个方面与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即应注重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方位培养。本文针对现实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加强素质教育,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效果,并在相关思政课堂上加以探索实践。宏观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四个自信。个体微观上,要求从高校思政课程内涵设计着手,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根据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把教学内容安排与学生个人成长结合起来,以达成理想育人效果。一方面,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注重融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学习指导。一、高校思政课程素质教育相关研究综述当前关于高校思政课程素质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视角。(一)思想道德、人文素质的培养陈晓东指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教育活动中,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放在首位 [2 ] 。陈君等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自我认知、社会适应、精神动力、人格塑造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通过实现其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5 7德育天地

 课整体教学效果 [3 ] 。许瑞芳指出社会转型引起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关系的新变化,让高校培养人才目标产生变化,要求高校根据确定德育新方向、设置德育课程新体系、重视高校德育日常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 ] 。刘丽丽认为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让大学生切实感受思想文化的魅力,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提升高校大学思想道德素质 [5 ] 。(二)文化底蕴的提升邱冬梅提出各高校要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发性和授课方式的革新,探研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紧密结合。通过加强思想建设,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教学方式,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加强素质教育,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完善教育环境和载体,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 [6 ] 。(三)创新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李明哲认为要增强学生自身的创新理念及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其根基还是要从思政教育进行切入,切实强化学生的整体素质与综合素养。因此高校一定要真正重视对思政课程开展创新,从而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速度和效用,逐渐规范学生的行为理念 [7 ] 。(四)人才培养的供求逻辑沈壮海在《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 》一书中指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受关注、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持续向好,但是距离大学生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实效性还有待增强 [8 ] 。刘洋认为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阵地,是培育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道德素质、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高校应从传统育人模式向新型人才培育方向转型,以此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 [9 ] 。综上,学者们对于高校思政课程素质教育的研究侧重于从思政课程素质教育的单一方面进行阐述,如围绕教育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论述,缺乏对高校思政课程素质教育的系统性、全局性把握。只有系统、全面研究高校思政课程素质教育目标及其实施路径,才能为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有益探索。二、高校思政课程素质教育概念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程素质教育,是指高校思政课程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政治素质、科学人文素质及理论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以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亦充分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为启发式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现有高校思政课程育人效果提升研究主要围绕教学方法改革展开。教学方法是指为有效传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模式和途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能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束缚学生思想,使思政课程学习变成死记硬背的知识体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教学方法也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基于教学方法改革,有学者提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现实针对性;二是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社会实践、网络实践;三是网络多媒体教学,如微课、慕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互动参与式教学,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有利于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除了教学方法改革,还有学者从教学内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体系建设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上述研究注重教学改革内容,缺少关于教学改革价值导向的研究,而这正是本文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育人效果,势必要高度关注受教对象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文化特点,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今后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一方面要继续研究从教学、教材、师资、学科等各方面协同推进,建设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注重从价值取向着手,通过强6 7江苏高教  2021年第7期

 化素质教育,回应学生关于思政教育的价值性思考,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同国家发展的紧密结合。(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现代育人理念的要求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化育人理念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其个人成长与发展培养所需的能力与素质,如理论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判断分析能力等等。专业课程着重传授专业技能与知识理论,而思政课程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信仰信念、价值观引领及人文精神塑造作用。以学生为本,要求实施全方位、高水平的素质教育,而高素质人才培养离不开思政教育这一重要阵地。从长远来看,还能大大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二)贯彻选人用人政治标准的要求新时期选人用人标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强调对干部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方面的深入考察考核,还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识别和评价机制。作为未来干部队伍主力军的青年学生,其在校学习期间怎样全面培养和锻炼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则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快速成长为政治成熟、素质过硬的青年干部打下坚实基础。高校思政课程及课堂上的政治理论学习,正是围绕此用人标准,积极落实政治素质教育目标。(三)整合思政课程教育资源的要求全面整合思政课程的通识教育资源,可以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理论视野,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从而引导学生更加重视思政课程。围绕这一目标,可以从学科领域、学术研究、社会应用、网络媒介等多种渠道开发思政教学资源,使思政课程内容兼具学术性、应用性、时代性,真正变成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实用知识思想体系。三、高校思政课程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0 ] 通过加强素质教育,切实解决当前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主要矛盾。一是解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使思政课程在结构体系上具有更高价值性。当前思政课程成绩测评方式仍以闭卷笔试为主,客观上造成学生以应试为课程学习取向,严重忽视思政课程的素质培养对其自身成长的引领作用。所以应当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程结构体系的价值性,引导思政学习向素质培养方向转化。二是解决高校思政素质教育的知识文化功能与思政意识形态功能之间的矛盾,并完成由知识理论体系向价值信仰体系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要体现一定国家、民族的正常要求(意识形态性),还要体现全人类共同的利益 (非意识形态性)。”[ 11 ] 其中,意识形态性内容对应政治素质教育,非意识形态性内容对应科学人文素质教育及通识教育,此二者相结合,有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育人目标。(一)政治素质教育主要强化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政治导向性、思想性和教育性,防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出现脱节现象。通过政治素质教育,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敏锐度等。按照选人用人政治标准的要求,还须对学生进行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方面的提示和引导。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同样,思想政治素质也是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生命线。(二)科学人文素质教育(含通识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理性批判思维能力及人文道德修养,通过充分挖掘思政课程和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大量通识教育资源,提升课程的价值性和吸引力。科学人文素质教育及通识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积累,增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政治素质教育和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政治素质教育和科学人文素质教育二者不可或缺,前者培养政治能力,后者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在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日益复杂的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精准定位于全面发展的复7 7德育天地

 合型人才,即同时具备过硬的政治能力和业务能力,而且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所谓复合型人才,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人文修养及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创新型人才,体现在知识、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学科交叉、思想融合、技术集成的重要特征,决定了每个学生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四、高校思政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路径高校各类课程都有其所承载的教育使命和任务,专业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而思政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理论思维能力。前者是本领塑造,后者是方向引领,共同完成高校素质教育目标。从育人标准来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教育甚至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高校思政课程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参与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思政课程大班中采取小组学习方式,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为了更好完成思政课程素质教育的目标,成绩考评机制需要对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有充分反映。可以采用“平时分”加分的方法,即除了期末考试成绩以外,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和符合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行为活动实行“素质分”加分以示奖励,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一)政治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一般而言,学生往往会觉得政治理论学习比较枯燥,从而会削弱政治素质教育的效果。思政课教师可以密切联系改革发展实践,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说服力。此外,还要从学理和学术的角度,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深度和高度。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教学能力要求,要求跟踪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并不断拓展相关学科领域,同时还要有深厚的哲学和史学功底,从而能够满足“大学生认同心理机制中的事实性反思、价值性反思和逻辑性反思的心理需求”[ 12 ] 。具体而言,一是加强理论思维能力培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课堂上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学习党的会议精神,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注重学理分析,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二是注重全球视野,用比较研究方法,进行中外政治制度及政治发展实践比较研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中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势。如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对比分析,阿拉伯之春的分析等。三是注重历史视野,做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通过运用阅读经典式、研...

篇六:思政课人生目标

dquo;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有理想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理想的树立不仅对个人而言是实现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未来, 尤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们而言, 理想的缺失将成为我们民族的巨大灾难。

 因此, 在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 要给予理想教育充分的重视, 不断创新理想教育的理念,取得理想教育的更好实效。1当今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现状作为一个极其抽象的思想意识范畴,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 标上的集中表现。”然而, 理想又是每个人在人生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是人生的方向与目标。

 不少人从咿呀学语时开始就被问及自 己的人生理想, 尽管此时关于人生理想的答案可能天马行空, 却也不乏少而有鸿鹄之志者。

 然而,我在从事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却发现,当今大学生在人生理想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理想缺失或者理想模糊不清的状况是比较普遍的。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指明了人生的方向,然而,有一部分大学生在上大学后却不再有人生的理想与目标,精神空虚,得过且过,无所追求。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学生将升学当成了自 己的人生理想,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好好学习进入好的小学,小学努力学习考入好的中学, 中学好好学习考入好的大学。

 而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大学生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别的人生理想了,从而对人生方向产生迷茫和困惑。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放弃了对自我迷茫的探究,也没有树立新的人生理想,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我在随堂调查中发现,没有确立人生理想的大学生的比例占到了一半左右。

 因为没有人生理想的指引,所以也就缺乏了人生努力的方向, 对当代大学生们而言, 大好的青春年华被挥霍虚度,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其次,理想定位较低的状况也比较普遍。

 有些大学生树立了自 己的人生理想, 但是在理想的取向上更偏重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而非社会理想追求,在理想的内容上更偏重物质追求,而非精神追求。

 当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比较强, 强调个人的需求和意愿, 注重个人的价值追求。

 所以, 大学生在理想取向上普遍关注个人理想,而个人理想主要是对未来生活与职业的规划与设想。例如, 有的大学生将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当作自 己的人生理想,也有些大学生将自 己的职业选择当作自 己的人生理想。

 与个人理想相比, 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社会理想遥不可及, 不是个人能够实现的人生目标,所以社会理想在大学生的理想观念中逐渐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

 而从理想内容来看,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物质追求相较于精神追求在大学生的理想观念中更为突出。

 2007年11 月 ,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名为 《你正在为什么而奋斗》的在线调查。

 在调查中, 奋斗目 标排得比较靠前的是 “房子和车子(53. 5%)”、 “更理想的生活(44%)”、 “成为有钱人(43. 7%)”这些贴近自 我的现实目标。

 而 “人更平等, 社会更和谐”、 “帮助弱势群体”、 “国家更富强”等社会理想相对淡化,选择人数相对较少。

 可见,当今大学生在重视个人理想的同时, 个人理想也更加物化, 个人理想主要集中于近期能够实现的个人生活或职业目标,而缺乏远大的个人理想。第三,对理想的实现信心明显不足。

 有一部分大学生树立了自 己的人生理想, 但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 因为一些挫折和障碍的出现,无法经受失败的打击而选择放弃自己的理想。

 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被一些社会负面信息所影响, 从而变得比较悲观, 对理想的追求变得淡漠,认为单纯依靠个人的努力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因此理想对人生没有任何意义, 干脆放弃了人生理想的树立。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这句网络流行语充分表达了当今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环境下理想实现的悲观预期。

 他们在困难面前不是坚韧不拔, 迎难而上, 而是认为理想在多变的现实面前一定会不堪一击,从而放弃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当今大学生理想教育的这种状况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因为科学、正确的理想观不仅对个人而言, 而且对国家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个人而言,人生理想的确立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对国家而言,人生理想的确立也是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要想在有限的生命中有所成就、有所贡献, 一定要从年轻时候开始树立自 己的人生理想, 并坚定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才能稍有所成。

 否则,只会是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而理想从对象上又可以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对个人理想而言是属于高层次理想,是个人理想的最终归宿, 离开了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就会失去方向。

 而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基础,离开了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大多数大学生都放弃了对社会理想的追求,那么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就会因为失去了根基而成为水中花、镜中月 。

 因此,在当今大学生的理想教育中,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个人理想,又要重视大学生社会理想的培育。浅谈当今大学生思政课中的理想教育杨晓燕摘要:教育乃立国之本, 而理想教育则是根本中的根本。

 一个人没有理想, 就难以实现人生价值;一代人没有理想, 就难以实现社会价值,而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复兴更是无从谈起。

 在当今日 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实现民族发展与国家富强,大学生的理想教育至关重要。

 因此,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要以理想教育为核心,避免形式化与抽象化,创新理想教育理念,增强理想教育的实效性。关键词:大学生 理想教育 思政课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3.003-- 3

 2 当今大学生理想教育实效不佳的原因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理想教育问题,将理想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求高校加大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力度。

 然而从教育实践来看,高校理想教育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从担任理想教育主要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当今大学生理想状况中诸多问题的出现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 单调乏味的理想教育形式增强了大学生的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当前的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尽管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环节,但是大多数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了课堂讲授的方式,其主要方法是进行理论的灌输。

 纯理论的教学本身就是比较枯燥乏味的, 如果不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 更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些学校甚至仍然有对照教材进行照本宣科式宣讲方式的存在, 在课堂中进行 “填鸭式”教学, 在考核中对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式的考核。

 种种做法无一不是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厌恶,遑论教学效果问题。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进行的理想教育, 教学形式也难免出现形式化与抽象化的趋势, 自然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共鸣, 从而难以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第二,理想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脱节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目 前在高校理想教育的内容设定方面, 主要存在两大误区, 一个是过于抬高理想教育的层次, 一个是过于压低理想教育的目标。

 理想教育既包括个人理想的教育,也包括社会理想的教育。

 个人理想的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跟学生的个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等相联系,才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激发大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的激情。

 然而,当前的理想教育在内容上“更多关注了社会的需要,缺少关注个人的需求;更多关注了较高层面理想的教育, 忽视了较低层面和基础层面理想的教育;更多关注了社会理想的教育,忽视了个人理想的教育。”而在社会理想的教育中, 也要贴近当今社会现实, 从对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的回应的角度谈社会理想,激发学生为了实现更美好的社会理想而奋斗的热情。

 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理想教学中, 脱离社会现实, 单纯地从理论的宏大层面谈社会理想, 容易给学生假大空的感觉, 不仅没有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反而激起了学生的反感。

 无论是在社会理想的教育中, 还是在个人理想的教育中, 抬高理想教育的层次, 脱离社会与学生实际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相反, 过于压低理想教育的目标也会激发学生的反感。

 既然是理想教育,强调的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对人生与社会发展的指引与方向,如果等同于短期计划与目标也是不恰当的。

 有些学校在理想教育中将普通的遵守纪律、道德规范等同于理想教育, 缺乏理想应有的高度与深度,这种做法无疑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大多数大学生毕竟是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有志青年,真正能够启发思想的内容还是会受到欢迎的, 而以小学水平的德育教育内容来对待大学生, 本身就是对大学生群体的不尊重,自然也难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第三,当前的社会环境因素也对大学生的理想状况有一定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开始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增强了物质在个人观念中的份量,改变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不仅在一些青年大学生眼中,在社会上很多人的眼中,只有钱才是最真实最有用的东西,正所谓 “前途, 有钱就 ‘ 图’ ”。

 而思想道德是抽象的, 不仅当不了饭吃,有时候还会导致利益受损。

 于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成为一部分人的人生理念,而传统的伦理人文精神在他们的思想气质中已弱化。

 这种风气必然也会对当代的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仅使很多大学生认为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没有意义, 而且他们在人生理想的树立与追求方面也变得急功近利、不思进取。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一方面使西方文化的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更加便捷,使西方精神文化产品、价值观念触手可及;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消极与反面的社会思想更加迅速地影响大学生们的思想。

 这样很多青年大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接触中,不由自主地受到了一些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东西方价值观的冲突、繁复的网络资讯在淡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同时, 也必然使他们的价值观重新分化组合, 更加强化个人主义与个人利益,忽视社会责任与社会理想。3 以理想教育为核心统领高校思政课教学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贯彻理想教育的内容,提高理想教育的效果, 要避免形式化与照本宣科, 真正将理想教育渗透到思政课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以理想教育为核心统领高校思政课教学。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创新理想教育的思路。首先, 在教育中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并重, 并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目前, 在高校的理想教育中, 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能够意识到个人理想的基础地位, 对个人理想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也能够从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多方面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

 但是,却容易陷入庸俗化的境地,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个人理想、崇高的社会理想方面有相对忽视的倾向。

 仅仅引导学生确立个人短近目标的理想设定并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要引导学生自觉地确立远大的个人理想。

 所谓远大的个人理想是能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充分结合,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实现社会理想。

 有些教师在涉及社会理想时照本宣科, 一带而过,或者对学生的个人理想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对学生社会理想的缺乏没有给予及时的矫正,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

 对于大学生而言, 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更为重要, 这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作为教师对于学生认为社会理想过于空泛的看法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对于一些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要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理性地认识,对于个人的社会理想在实现社会目标时的作用要有充分的认识。

 只有每个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都对社会理想的实现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更加蓬勃发展,充满朝气。其次, 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说教, 而是以理想教育为核心统领高校思政课教学, 将理想教育内化为贯穿思政课始终的根本线索。

 从根本上说,目前高校思政课的全部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结合。

 例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本身就凝结了无数共和国的建设者们对国家和民族未来思考的结晶。

 又例如,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则体现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报效祖国的个人理想和国家富强的社会理想而前仆后继的奋斗历程。

 在他们理想的背后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共享的朴素的爱国主义的情感,这种爱国主义体现在我们的社会理想中就是希望自 己的祖国更加强大、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也可以称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可见,在思政课教学中不需要进行关于社会理想的宏大说教,而是要从无数仁人志士实现个人-- 4

 理想、社会理想的角度阐释理论,从而激发每一位大学生、每一位热血青年的爱国主义共鸣,从而发自内心地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为了改善社会不公现象、为了社会更加美好而做出自己的贡献。再次, 凸显正能量, 改善大学生们关于理想实现的悲观主义观念。

 曾经有人说过, 如果那时候我们知道自 己与世界的差距,我们可能就没有勇气进行改革开放了。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乐观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正是凭着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奋斗精神, 我们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江泽民同志在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青年人要有理想,还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无论...

篇七:思政课人生目标

l.

 41,

 No.

 5May,

 2021第 41 卷第 5 期2021 年 5 月CURRICULUM ,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课程研究新时代课程思政 : 价值 、 目标与路径王冈朱家存(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心 , 芜湖 241000 )摘要 :

 新时代课程思政旨在回应 “ 培养什么人 、 怎样培养人 、 为谁培养人 ” 这

 个时代命题 , 通过达成 “ 道器合一 ” 的课程理解 , 实现理性与德性融通 , 建构以思

 想范导 、 情感认同和精神涵育为核心的三重育人目标 , 培养德才兼备 、 知行合一 、

 全面发展 、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而要实现这一愿景 , 必须把课程思政的

 理念与目标融入课程与教学设计全过程 、 深挖善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 全面 提升学生知识学习的效益 。关键词 :

 课程思政 ; 思政课程 ; 时代新人 ; 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 :

 G41;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

 1000-0186 ( 2021 )

 05-0004-07新时代课程思政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 , 倡导思政课程 、 学科课程 、 活动课程三位一

 体育人 , 贯通知识学习 、 能力培养 、 德性养成的

 内在脉络 , 增强课程教学的思想范导 、 情感认同

 与精神涵育功能 。

 课程思政调换了既往 “ 课程 ”

 与 “ 思政 ” 的语序 , 旨在破解学科课程 、 活动课

 程与思政课程 “ 两张皮 ” 问题 , “ 突出课程建构

 精神的育人内涵 , 提出"以德为先 " 的课程价值

 论以及"立德 " "求知 " 相统一的课程发展观 ,

 是课程理论对"立德树人 " 理念的具体阐释 ” 。

 B

 可见 , 这一概念提出了新的课程与教学问题 :

 “ 没有好的"思政 " 教育功能 , 课程教学就会失

 去"灵魂 " 、 迷失"方向 " , 从而导致课程中知识

 传授 、 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

 突 ” 。

 囚从本质上讲 , 课程思政创生了一种全新的

 课程观 , 期待学习者实现知识与道德 、 价值 、 精

 神的内在融合 , 旨在有效拓展并充分发挥课程教

 学的育人功能 。一 、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课程思政旨在回应 “ 培养什么人 、 怎样培养

 人 、 为谁培养人 ” 这一时代追问 , 建构以培养时

 代新人为使命的人学信念 , 生成 “ 道器合一 ” 的

 课程理解 , 实现德才兼备 、 知行合一 、 全面发展

 的人才培养愿景 。( 一 )

 培育 “ 时代新人 ” :

 课程思政的育人

 指向“ 每个历史时代都需要造就属于自己时代的

 社会新人 。

 ” 囚 在中国人民从 “ 富起来 ” 走向 “ 强

 起来 ” 的新时代 , 时代新人是 “ 担当民族复兴大

 任 ” “ 有理想 、 有本领 、 有担当 ”

 “ 顺应时代潮流

 的坚定者 、 奋进者 、 搏击者 ” “ 走在时代前面的基金项目 :

 “ 阐释"九个坚持 " 的教育学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研究 ” ( 19SKSZ010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策略研究 ” ( 203274 )

 ”作者简介 :

 王刚 ,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 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 、 课程与教材基本理论研究 ; 朱家

 存 , 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政策研究 ”•

 4

 •。

 。. .。

 。

 奋进者 、 开拓者 、 奉献者 ” , 是 “ 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

 ⑷ “ 这要求

 个体不但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 还要

 有明确坚定的方向目标 、 开阔理性的视野格局 、

 超越一己私利的责任担当 , 以及转知成识 、 知行

 合一的实践能力 。

 ” 囚 以此观之 , 新时代的课程思

 政是一种扎根历史 、 基于现实 、 筹划未来的课程

 观念 , 培育时代新人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规格

 设计与目标导向 。课程思政旨在培养 “ 有力量的个体性 ” 和

 “ 适宜的社会性 ” 相统一的时代新人 。

 这样的新

 人具有阳光积极的情感 , 秉持乐观的世界观和人

 生观 ; 持有远大崇高的志向 , 充满"舍我其谁 ”

 的坚毅和勇气 ; 具备实现理想的能力 , 能够有效

 地将自我本质力量投射于现实世界 。

 这是课程思

 政对 “ 培养什么人 ” 的第一层解释 。

 但是 , 时代

 新人的个体性力量并非无限制 、 无约束 , 其价值

 能否得到正确发挥 , 还取决于个体能否构建起适

 宜的社会性 。

 所谓适宜的社会性 , 是指个体作为

 社会成员意义上的关系性 、 文化性 、 价值性的适

 宜性 。

 正如马克思所言 , 人的本质 “ 在其现实性

 上 ,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

 囚从这个意义上

 说 , 个体所置身的家庭 、 群体 、 社会 、 国家对个

 体的本质属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

 在社会的各个层

 级上建立适宜的社会关系 , 是人的个体性力量有

 效发挥的基本条件 。

 同时 , 社会是一种文化性的

 存在 , 具有特定的语言 、 风俗 、 习惯 、 道德 、 规

 范等 , 个体不可能自外其中而不受影响 。

 相反 ,

 特定的社会文化往往构成个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

 方式的基本底色 , 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着个体性力量的发挥程度和作用效

 度 。

 因此 , 作为社会存在物 , 个体所置身的家

 庭 、 群体 、 社会 、 国家及其文化 , 都具有价值倾

 向性 , 是价值选择的结果 。

 可见 , 适宜的社会性

 是课程思政对 “ 培养什么人 ” 的第二重解释 。课程思政的人学信念表明 , 人的个体性力量

 发挥不可避免会受价值取向的影响 , 要接受价值

 立场的审判 , 个体行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与社会

 价值取向密不可分 。

 据此而论 , 课程思政在培养

 时代新人上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 就是学科课程

 如何在发展个体性力量的同时 , 使其具有适宜的

 社会性 , 实现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协同发展 。( 二 )

 达成 “ 道器合一 ” :

 课程思政的课程

 理解课程思政旨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

 行 , 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 形成协同效

 应 , 构建全员 、 全程 、 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

 刀可

 见 , 课程思政不仅要求所有课程都要渗透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的内容 , 而

 且要求每门课程实施 、 设计与评价都应担负起立

 德树人的责任与使命 。

 简言之 , 就是将思想政治

 教育渗透 、 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 实现立德树

 人 。

 由此可见 , 课程思政是对课程的全新理解 ,

 课程教学并非单纯培养知识 、 技能 , 涵育积极的

 价值观念 、 思想情感 、 精神品格更为重要 。

 文以

 载道 、 道以育人正是这一课程理解的实践表达 ,

 这是一种整体取向的 “ 道 ” 与 “ 器 ” 相融合的课

 程观 。“ 道器合一 ” 这一课程观不仅有力支持了全

 员 、 全程 、 全方位育人理念 , 为其提供了具体的

 理念支持 , 而且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育人主

 渠道作用提供了具体的实践路径 。

 《 易经 》 有云 :

 “ 形而上者谓之道 , 形而下者谓之器 。

 ” 于课程而

 言 , 所谓 “ 器 ” 可理解为课程所直接传授的知识

 与技术 , 所谓 “ 道 ” 可理解为这些知识与技术背

 后的原理 、 思想与价值立场 。

 “ 在每一知识片段

 或外显的陈述背后 , 均存在一整套没有表达出来

 的 , 有时是不可表达的假设与信念 。

 ” 囚换言之 ,

 知识与技术背后的 “ 道 ” , 既有作为知识与技术

 内在决定因素的 “ 本体之道 ” , 也有作为外在决

 定因素的 “ 环境之道 ” 与 “ 天地之道 ” 。

 “ 本体之

 道 ”

 是构建课程中知识与技术的学科思想与理想

 追求 , “ 环境之道 ” 是影响知识与技术构建过程

 与结果的社会因素 , 而 “ 天地之道 ” 则是判断知

 识与技术真假效用的最终自然规律 。

 三者之中 ,

 “ 本体之道 ” 与 “ 天地之道 ” 在课程中比较容易

 获得重视 , 而 “ 环境之道 ” 往往容易被忽视 。

 新

 时代课程思政的价值就在于 , 它强调 “ 以道统

 器 ” , 课程学习不仅是知识与技术的掌握 , 而且

 知识与技术的掌握要 “ 合道 ” , 既要合 “ 本体之

 道 ” 和 “ 天地之道 ” , 也要合 “ 环境之道 ” , 通过

 课程学习 “ 掌握事物发展规律 , 通晓天下道理 ” ,

 “ 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 ” 。

 刀如此 , 通过课程学

 习获得知识与技术可谓 “ 得器 ” , 使人的个体性

 •

 5

 •。

 。. .。

 。

 力量得到发展 , 而洞察与参悟知识与技术背后的

 原理 、 思想与价值立场可谓 “ 得道 ” , 使人的个

 体性力量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与需求 , 提升个体

 性力量的社会适宜性 。

 “ 得器 ” 是手段 , “ 得道 ”

 是目的 。

 反过来说 , “ 以道统器 ” 要求 “ 器以载

 道 ” 。

 课程的使命就在于在知识与技术的传授中

 引导学生洞察与参悟知识与技术背后的 “ 本体之

 道 ”

 “ 环境之道 ” 与 “ 天地之道 ” , 是否有利于

 “ 道 ” 的洞察与参悟则是衡量课程质量与水平的

 重要标尺 。

 所以 , 课程思政的价值实质上是通过

 澄清课程的 “ 道 ” 与 “ 器 ” 关系 , 确立 “ 道器合

 一 ” 的课程观 , 解决当前各级各类学校课程中存

 在的 “ 道器分离 ” 问题 , 使课程内容选择和教学

 活动实施从只注重知识传授与技术训练的倾向中

 转变过来 , 推动学科课程中 “ 道 ” 的复归与彰

 显 , 实现育才与育人的统一 。( 三 )

 实现 “ 德理融通 ” :

 课程思政的教学

 诉求课程思政旨在促进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效

 融合 , 寓德性成长 、 价值体认 、 情感认同于学生

 的知识学习过程之中 , 使学习者的个体发展融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历史进程之中 , 实现理

 智与德性融合 、 德识与才学兼备 , 此即课程思政

 的教学诉求 。课程思政蕴含着一种人文取向的教学观 、 教

 育观 。

 这一理解体现了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教

 育教学立场 、 价值 、 意义的最新定位 。

 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 2015 年发布的 《 反思教育 :

 向 “ 全球

 共同利益 ” 的理念转变? 》 指出 :

 “ 1 世纪教育

 的根本宗旨在于学习过程中强化伦理原则和价值

 观 , 这一提倡是一种保护人文主义教育观的立

 场 。

 ” 凹同时 , 这一教学诉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

 教育智慧 。

 哲学家冯契将儒家学派开创的 “ 仁且

 智 ” 理想人格特征概括为 “ 仁智统一说 ” , 强调

 “ 仁 ” 与 “ 智 ” 统一 , 本质上就是追求伦理学与

 认识论的统一 。

 “ 智 ” 主要是认识人们之间的伦

 理关系 , 认为有了这种认识 , 就利于实行 “ 仁 ” 。

 以为认识论即是伦理学 , 所以这一教育传统的认

 识论命题都具有伦理学意义 ” 10 以此观之 , 新时

 代课程思政旨在倡导理性求知与道德 、 价值观与

 品格的融合 , 本质上是真与善的结合 、 人道原则

 与理性原则 、 认识论与理性的结合 。

 如哲学家张

 岱年曾指出 :

 “ 中国人认为真理即是至善 , 求真

 乃即求善 。

 真善非二 , 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准

 则 。

 即真即善 , 即善即真 。

 从不离开善而谈真 ,

 并认为离开求善而专求真 , 结果只能得妄 , 不能

 得真 ”” 11 总而言之 , 课程思政旨在充分挖掘学

 科课程中的道德 、 情感与价值观因素 , 引导学生

 学会学习 、 理性思考 、 融通德理 , 将个体 “ 小

 我 ” 的志向追求汇入民族 “ 大我 ” 的伟大复兴

 之中

 ”二 、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目标建构课程思政旨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

 力培养之中 , 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

 观 、 价值观 , 这是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 , 更是人

 才培养的必备内容 ” 门 进一步说 , 在目标维度上 ,

 课程思政旨在从传统的以知识习得与能力培养为

 目标的 “ 一体两面 ” , 拓展为知能养成与思想范

 导 、 情感认同 、 精神涵育全面贯通的 “ 三位一

 体 ” , 提出了新时代依托课程教学育人育才的目

 标体系 , 丰富了时代新人德识才学全面培养的价

 值意蕴 ”( 一 )

 思想范导教育是关于明事理 、 判是非的思想建构实

 践 。

 课程思政旨在深度挖掘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

 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

 中国发展大势 、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

 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 正确认识远大抱

 负和脚踏实地 。

 换句话说 , 课程思政旨在通过挖

 掘学科知识的思想性 ,

 帮助学生察器求道 、

 转识

 成智 ”从这个角度讲 , 思想范导是课程思政的基本

 目标 , 应注重在课程方案与知识教学中充分发挥

 正确思想的引领作用 。

 首先 , 正确树立关于自我

 的思想 。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品性 、

 优点与缺点 、 知识基础与发展需求 、 人生目标和

 职业理想 , 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与地位 、 责任与 使命 、 权利与义务 , 达成对自我历史 、 现实和未

 来的清晰认知 , 并基于自我历史的积淀 , 挖掘当

 下的潜能 , 树立未来的航标并奋斗前行 。

 这是自

 知之理 , 是关于自我判断的澄清 。

 其次 , 正确树

 立关于知识的思想 。

 知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 ,

 蕴含着巨大的改造自然 、 改造社会和人类发展的

 •

 6

 •。

 。. .。

 。

 力量 。

 知识作为一种力量 , 其运用具有方向性 ,

 在 “ 怎样运用知识 ” 的科学问题之外 , 还存在

 “ 为谁运用知识 ” 的伦理问题 。

 洞悉关于知识的

 思想 , 能够帮助学生以知识的合理性统辖知识的

 技术性 , 进而臻达课程思政的目标归宿 。

 最后 ,

 正确树立关于家国的思想 。

 个体能够认识成长的

 历史性和条件性 , 运用自己所处的家庭 、 社会 、

 国家能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提供的物质基础和

 ...

相关热词搜索: 思政课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 思政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