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四川乡村振兴案例分析9篇

时间:2022-11-25 09:15:04  来源:网友投稿

四川乡村振兴案例分析9篇四川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商业2.0理论研究358乡村振兴政策下川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调查研究——以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为例李玉浩(四川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川乡村振兴案例分析9篇,供大家参考。

四川乡村振兴案例分析9篇

篇一:四川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2.0 理论研究358乡村振兴政策下川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调查研究——以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为例李玉浩(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摘要:以劳动促发展,以发展汇聚人才。本调查研究通过推力-拉力模型理论分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从政府政策制度、社会宣传教育、企业发展规模效应、个人创业就业等角度提出对策。关键词:乡村振兴;劳动力流动;推力-拉力理论一、导言研究问题及其背景农村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的一项重要战略规划,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运用多样化的方式,鼓励社会各类人才进入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在农村振兴过程中,劳动力的流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问题一直是中国学者长期关注的问题,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我国专家学者对此的主要研究在于以下方面:(1)对农村劳动力回流机制和回流效应的研究:(2)返乡劳动力技能与观念变化的研究(3)劳动力流动对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研究(4)对农村劳动力返乡流动意义的研究。我国的学者主要从现象研究劳动力的流动的原因、影响和措施,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追求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窘境进行研究。而随着社会发展, 乡村振兴政策有效的促进“三农”的发展,现有的文献下关于乡村振兴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较少,而农村劳动力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分析。本项研究以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为例,考察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发展的影响。通过结合推力-拉力等理论对川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进行研究,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更好的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路径。二、调查现状本调查以个案调查研究和结构式访问研究的形式进行。总共收回320份问卷并与6位被调查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访谈调查。六被调查者分别是 90 后返乡创业和就业的两位劳动者,80 后在省内流动就业者和返乡创业者,70 后返乡创业者,以及 60 后外省流动到本地务工的就业者。根据 2019 年泸州市江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村劳动力摸排统计数据分析如下:1. 从劳动力流动方面来看,江北镇共计 13883 名农村劳动力,其中 35.8%的农村劳动力在省外流动,64.2 %在省内流动,而在省外流动中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流动规模占比近四成。2. 从文化教育程度方面来看,目前江北镇适龄劳动力中初中教育程度(包含中专)的人数最多,占比约为 63%,本科以上劳动力占比约为 7.2%。3. 从就业情况来看,江北镇外出务工占比约为 71.5%,劳动力流动较大。4. 从就业技能方面来看,有技能有证书的劳动力占比为26%,有技能无证书的劳动力占比为13.8%,而无技能的劳动力占比最大,约为60.2%。(一)数据统计分析1. 调查 1:年龄统计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收集到的数据中最小年龄为19岁,最大年龄为65岁,平均年龄 37.69 岁。男性170人,占 53.13%,女性150人,占46.88%。数据显示,江北镇劳动力流动性别差异较小,男性比例略高,劳动力流动的年龄跨度主要集中在 50 后到00后,而80后为劳动力流动的主力。2. 调查二:乡村振兴了解情况调查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了解情况进行调查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乡镇居民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有所耳闻,从个案调查的情况来看,被调查查着对乡村振兴战略了解情况相比调查问卷情况差异较大,被调查者对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了解较少,但对于发展乡村在国家,政府层面有一定了解。从“工作类型与乡村振兴知晓情况交叉调查”中显示政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于乡村振兴政策了解情况更好,其次是经商或从事服务的人员。3. 调查三:性别差异与是否有外出就业的经历调查就劳动力流动性别差异而言,男性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比例更大,近九成的男性劳动者有外出务工的经历,而女性存在外出就业经历的占比为73.33%。可以明显看出,男性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更大。4. 调查四:是否已婚与是否返乡发展调查已婚返乡的劳动力占比超八成,69.23%的劳动力是主动返乡发展。5. 调查五:返乡因素调查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照顾家人对返乡的影响最大,其次收经济条件和教育程度限制影响返乡的劳动力较多,可以看出,“经济条件限制”“教育程度限制”“年龄限制”等被动因素返乡的占比较大。“政策支持”、“市场潜力大”等社会环境也有较好的影响。结合6位被调查在的个案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出,因为返乡照顾家人的占比最大,且主要为照顾小孩。三、国家层面(一)原因阐述政策支持返乡创业,促进我国农村社会劳动力回流。泸州市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吸纳更多劳动力,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生产经营实体,加强劳务输出服务保障,开展创业培训,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二)社会层面农业现代化、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促进农村劳动力外流。21世纪以来,一方面随着“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状况的改善,农业现代化逐渐发展,农村流动人口逐渐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人口增长,这使得人均耕地面积不断的减少。人地矛盾的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是间接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动外出的原因。农村未形成产业规模,未实现经济规模效应,缺少对劳动力吸引力。

 江北镇,以“农户”为单位的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必然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江北镇地理位置优越,毗邻长江支流沱江。因种植下转第360页。

 。. .。

 。

 商业 2.0 理论研究360效辨明风险和预测风险,大规模餐饮连锁企业还应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风险管控环节,通过对风险信息预测系统的完备,给风险管控的精细实行创造有利条件。第二是加强风险防控能力。不管风险预测和防控成效的高低,企业都不能全面防控风险。尤其是经济风险等,所以餐饮连锁企业就应当结合风险种类,建立相应、可行的防控计划,比方说在质量风险防控环节,就应当考虑到,对顾客的心理慰藉与赔偿,还应当以主动态度,与有关单位共同开展总结工作,明辨风险因素,避免相关问题的再度出现。并且还应考虑到舆论管理。在合理范围内,减少质量问题对企业品牌的影响。需要把海底捞的老鼠事件确定为企业质量风险管理中的成功案例 [4] 。(三)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导致餐饮连锁企业的内部控制环节呈现出诸多不足, 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合内部控制的快捷性和成效性都明显降低,使得具体内部控制环节长期停留在浅表层面,不能切实体现其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影响。所以企业就应当先行在内控监督环节上作出考虑,通过对合理方法的运用,加强内部控制的快捷性和成效性。一方面,构建专顶的监督工作组。想要切实加强企业内控监督的自主性 [5] 。企业就应当结合本身客观条件,实行内部监督,大型餐饮连锁企业的内控项目都较为繁杂,需要具备完善的、专项的监督机制,而小型餐饮连锁企业则需要增设专项的职位。不管是工作组的构建,职位增设,还是机制的完善,企业都应当对内审直接责任人的职能范围进行清晰设置,以此切实体现企业内部控制的专业性。另一方面,给企业内部防控工作组适当的权威性。国内餐饮连锁企业大部分都属于家族企业,这样就可能使得内部控制监督往往都停留在浅表层面。所以,企业就应当在完善内控监督结构的基础上,还应充分了解内控监督的岗位职责范围,如果由企业法人亲自担任内控监督员,就可以在避免外部干扰因素的基础上,也切实加强企业内控的质量成效。与此同时,在企业内部评价体系的建设中,餐饮企业要融入内部控制监督的内容,要求监督部门定期出具内部 控制效果评价报告,指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为后续的整改工作铺平基础 [6] 。结语从餐饮连锁企业的角度来说,其进一步注重内控工作的开展会体现明显的现实意义,高质量内控工作的开展,能够为企业相关工作质量成效的加强和理想中发展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利条件。然而近期以来,国内餐饮的连锁企业在具体的内部控制环节还是伴随着诸多影响因素,所以,企业应当在完善外部条件、加大内部监督力度等环节上做出考虑,以此力求提高餐饮连锁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成效,助力企业各方面发展目标的达成。参考文献:[1]秦秀华.浅析餐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及其完善[J].财会学习,2019(12):229-231.[2]张文华.浅析餐饮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改进[J].商讯,2019(33):132+134.[3]何小蓉.新形势下餐饮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完善途径[J].财会学习,2020(06):1-3.[4]詹天鸣.餐饮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09):208.[5]李璐.餐饮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4):210-211.[6]毛小锋.浅谈餐饮连锁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法[J].财经界,2021(10):131-132.大量甘蔗,享有“川南甜镇”的美称,但是甘蔗种植以家庭为单位,种植较分散,且没有深加工,产量高但价格低。未形成产业规模,无法实现规模效应,缺少对劳动力的吸引。(三)个人层面受教育限制、年龄限制需要照料家人等因素导致劳动力回流。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很难找到高薪职业,且城市支出高,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不足,再加上年龄增大,竞争力不强,就业机会减少,迫使劳动力返回农村。而照料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也会促使农村劳动力回流。在外学到的本领、经验以及积累的资金积累,利于农村发展。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获取的技术本领和经验以及资金积累都有利于劳动力回流后建设家乡发展家乡。四、对策建议(一)国家层面1. 国家经济政策进行支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但这更需要大量的农村青年返乡进行创业,抓住农村的机遇。实施补贴的政策减少税收,加入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愿意返乡建设家乡,让他们把在外学的本领、经验以及积累的资金带回家乡。2. 开展社会就业创业等培训,提升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二)社会环境方面1. 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吸引劳动力流入。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田水利的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装备的水平,推动广大农村地区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2.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实现规模效益,产业振兴。因地制宜的发展产业,规模化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市场潜力增强,劳动力回流的意愿加强。3. 加强宣传,鼓励家乡成功人士返乡发展。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老家成功人士,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鼓励家乡成功人士回到家乡,建设和发展家乡。(三)个人层面1. 积极参加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挖掘农村市场潜力。返乡创业就业,助力家乡发展。2. 提高个人技能,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学习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进步,在学习过程中创新,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小结基于对乡村振兴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研究-以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为例,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劳动力受政策、农业现代化状况、农业产业规模发展、家庭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男性劳动力流动比例略高;青壮年劳动力竞争力更大,就业机会更多,80后为劳动力流动主力军;外出就业经验对返乡工作类型影响较大。农村的劳动力流动促进乡村振兴,乡村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促进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参考文献:[1]白南生,何宇鹏.回乡,还是外出? 安徽四川二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02; 3:

 64-78.[2]蔡 武.农村劳动力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性研究[J].上海经济,2018(04):56- 70.[3]刘

 斌.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29:214-215.[4]李 楠.农村外出劳动力留城与返乡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0; 6:

 102-108作者简介:李玉浩(2000-)男,汉族,四川省泸州市,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乡村振兴;劳动力流动。上接第358页。

 。. .。

 。

篇二:四川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乡村振兴的配套政策及实施方案。其中,有效推进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这一政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对巩固精准扶贫成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优化乡村旅游资源配置、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GDP的不断提高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大众化与多元化并存的时代。传统单一的“定点式”景区观光旅游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人们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全域旅游能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整合,发展形成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1]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全域旅游对于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暴发使我国上半年旅游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参与旅游活动的人较少。2020年的“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旅游业接待人数略有回升,但与往年相比人数较少。长时间居家隔离与旅行选择的不完全自由,使人们的出行欲望更加强烈,既能亲近自然、放松心情,又安全、健康的高质量旅游环境成为大众的迫切需求。借此契机各行业积极融入旅游服务,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为游客提供无接触住宿、餐饮服务等,这为全域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基于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现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解决全域旅游在乡村的推进难题,对提升旅游品质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一、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的理论概述(一)全域旅游2016年,原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全域旅游就是要将相关旅游要素进行整合,配置完备,从而形成能够全面满足游客多元需求的开放式、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把一个区域整体当作旅游景区来发展,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 。全域旅游的发展,不是单纯的旅游业的发展,而是旅游业与各行各业的联动发展、融合发展,是旅游业品质的提升,是区域内各产业的整体性协同发展。早期全域旅游发展的研究多集中在概念、特点和理念等的解析及其指导性作用的分析方面,如吴必虎等提出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指导和引领全域旅游的发 展 [3] 。当前,研究者较为关注全域旅游驱动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如赵黎光等认为发展“全域旅游”,应该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地形成特有的竞争力,同时指出全域旅游整合发展的方向正好与我国旅游业从“观光式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的时机相契合 [4] ;赵传松则提出以景区和特色资源为驱动力,文旅深度融合,形成全域辐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5] 。随着对全域旅游的深入研究以及区域试点的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部于2019和2020年共公布了167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其中四川省入选的区域有成都市都江堰市、德阳市绵竹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等8个示范区。四川省于2020年和2021年先后认定了包括成都市武侯区、泸州市江阳区、南充市仪陇县在内的34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新时代,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依然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这一大背景下,四川丹巴县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时机已然成熟。本文介绍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的理论,从丹巴县的旅游现状出发,分析了丹巴县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旅游品质提升;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全域旅游配置;特色品牌造势,形成特色旅游市场;借力扶贫帮扶,促进乡村旅游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域旅游,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等发展路径,希望为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乡村振兴战略下四川丹巴县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关键词 乡村振兴;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丹巴县□∣周丽1

  黄德平 2【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629(2021)07-0031-05

 32经验·案例级层面,全域旅游示范区域大多选取的是县级区域范围,也就是说,从实践的角度,以县域为单位是全域旅游目的地最为适宜的空间尺度。同时,各方一致认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域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二)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一直以来,解决好“三农”问题都是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乡村振兴战略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 [6] 。2018年5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审议通过,该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设计,确立了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基本思路,探索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确定了最终目标是让乡村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2021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设立衔接过渡期,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以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7] 。改善农村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面对建设和谐美丽乡村与实现农民增收等难题,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有效方案之一。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8] 。刘明聪利用“关键词共词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分析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热点词频,发现“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高居关键词组第二名,由此可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民增收,是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重要热点 [9] 。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农民增收、农业变强、农村美化的有效发展模式。随着全域旅游的深度发展,提升乡村旅游的硬件设施与服务品质,实现农业与旅游业融合、手工艺与旅游业融合,都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和实践路径。我国早期的旅游业是以观光旅游、景区和景点为基础,以点带面发展的,这样的旅游模式与布局是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旅游需求相适应的。但随着“大众+多元”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旅游体验感的需求不断提高,原有的观光模式已不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新需求。因此,近年来国家逐步推进“全域旅游”模式,即打破传统旅游发展模式,强调把一个区域建设成大的旅游景区,实现景区内处处皆景点,处处皆风景。在实践中,县域规模是全域旅游模式最为适宜的空间尺度,而在一个县域空间中,城镇区域面积相对较小,大部分区域是农村区域,因此乡村优美环境的保护与打造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方面。怎样保护和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乡土文化资源以及人文景观资源是全域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实现乡村美、农民富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二、丹巴县旅游发展现状(一)区位概况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东与小金县接壤,南和东南与康定市相接,西与道孚县毗邻,北和东北与金川县相连,地处大渡河上游,大、小金川河的下游。丹巴县下辖9个镇、3个乡、183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5649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与工矿用地占总面积的0.060%,即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占比超过99%,全县总人口7.02万余人,其中农村居民47494人,占比约68%。丹巴县距成都约340 km,211省道、350国道贯穿丹巴县全境,康定机场位于丹巴县以南156 km处,为国际、国内游客提供了便利的陆路和航空交通。川藏铁路建成后,成都到丹巴县可在康定中转,耗时缩短到4小时以内,将带动更多游客来此旅游。县域境内主要交通沿5条河流的河谷分布,道路通乡率达100%。丹巴县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主要分为三大类:海拔1700~2600 m为峡谷区,海拔2600~3800 m为亚高山区,海拔3800~5521 m为高山区。山脉受大地构造带的影响,多为南北走向,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丹巴县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气候具有立体性特征,山顶与河谷温差可达20℃以上,山地气候垂直带谱相对完整,带谱间过渡快,植被种类丰富多样。(二)旅游资源分布丹巴县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以县城所在地章谷镇周边和大金川河、小金川河、东谷河沿线,其余旅游资源呈散点和局部带状分布。1.章谷镇周边的旅游资源主要是特色的嘉绒藏寨。藏寨依山而建,外形独特,既有寨房的特征,又有碉楼的形态,以甲居、布科、巴朗、大桑等地最为集中,藏寨与雪山、田园、花海融为一体,形成田园牧歌式的风景。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的美称,千年古碉群分布于丹巴县的12个乡镇,主要集中在县城周边,共计100余座,建于唐代至清代,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具有很高的艺术、科研、观赏价值。东女国遗址位于梭坡乡,现存大量的古城墙、古建筑遗址。美人谷气候宜人、泉水清净,秀丽的自然风光养育了勤劳善良、能歌善舞的丹巴美人。2.散点分布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位于丹巴县西部的丹东镇的秀丽党岭,集高山、草甸、湖泊、森林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党岭还是红军翻越夏羌拉初神女雪山的地方,因此也是红色旅游胜地;位于丹东镇的莫斯卡,海拔在3900 m以上,是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丹巴县东北的墨尔多山海拔5000 m左右,是一座俊秀险绝的圣山,是雪域高原四大神山之一,有着独特的 魅力。

 333.呈带状分布的主要是牦牛河谷“天然盆景”长廊,位于丹巴县城西南的东谷镇,海拔从1700 m到4000 m,形成了牦牛谷多样的景观。丹巴县是多民族融合县,是嘉绒藏族文化典型代表区。嘉绒藏族有不同形式的锅庄、藏戏、服饰,有弓箭舞、水磨技艺等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顶毪衫和抢头帕等独特的婚俗,节事活动主要有赛马节、转山节、燃灯节、藏寨赏花节、嘉绒藏族风情节等。丹巴县民族风情独特,地域文化底蕴浓厚,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丹巴县的甲居藏寨是国家4A级景区,在2015年完成各项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配套环线道路与基础设施的改造也相继完成并投入使用。2016年,丹巴县完成多个景区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收费站、道闸系统、标识标牌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以来,陆续完成牦牛谷、中路和梭坡等区域道路沿线旅游观景平台、民宿改造等项目,启动了中路、梭坡3A景区创建工作,以及邛山一村和科里村精品村寨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了巴底休闲旅游特色小镇等。2019年,丹巴县成为四川省乡村振兴首批规划试点县,启动度假区创建工作和嘉绒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集中升级相关区域的硬件基础设施。2020年,丹巴县召开专题会议,完成《丹巴县全域旅游示范区规范方案》,并提交相关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材料,完成文化保护与景区提升工作,有序推进甲居景区大环线工程建设,集中打造甲居镇观光产业示范基地,着力进行最美景观大道、山地旅游节、智慧景区和应急广播平台的建设。同时,以乡村振兴为导向,成都市成华区对口帮扶丹巴县,以打造全域旅游区域为目的,以经济帮扶为手段撬动丹巴旅游业、农业的全面发展,预计2019~2023年扶贫帮扶资金将超过2亿元,实现牦牛谷、党岭和中路区域等全区域全范围的旅游硬件、软件设施的全面升级。截至2020年12月,丹巴县旅游住宿单位共计508家,客房5813间,床位12081张,从业人员1687人。其中乡村酒店和民宿共计415家,经济型酒店93家。县级星级挂牌户109家,占比为21.46%,其中民居示范户78家,乡村酒店31家。省级四星级乡村酒店17家,占比为3.35%,省级三星级乡村酒店14家,占比2.76%,省级三星级农家乐1家。丹巴县餐饮店铺共计130家,从业人数共计419人,主要为火锅、中餐等类型。休闲娱乐商铺共计22家,从业人员共计144人。(四)旅游市场分析丹巴县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能吸引众多中外游客来此旅游。2011~2017年间,丹巴县共接待游客430.04万人次,游客数量持续增加,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2018年和2019年,丹巴县以山地旅游节和美人谷音乐会等活动为契机,在做好配套服务和优化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吸引了大量游客,使丹巴县的旅游知名度快速提升,游客接待量快速增长,在这两年里,旅客接待量超过了400万人次。2020年,受疫情影响,2020年2月丹巴县旅游接待人数仅66人,3月仅950人,同比下降超过了90%。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5~8月游客人数快速回升。2020年丹巴县共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其中,过夜住宿游客1727810人次,占总游客数的57.6%;一日游游客共计1272790人次,占总游客数的42.4%。2020年丹巴县入境游客数量仅91人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2011~2019年的入境游客人次来看,每年基本维持在5000~7000人次,占游客总量比重较低,因此丹巴县旅游市场目标主要是国内市场。2020年,丹巴县门票收入累计270.257万元,比上一年度减少400多万元,并且从数据对比来看,2011~2017年门票收入一直处于增长态势,而2017年后,门票收入出现下降,主要是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丹巴县已经改变以往仅靠景区发展旅游的做法。虽然2017年之后门票收入下降,但丹巴县旅游综合收入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中,2019年与2020年连续两年旅游综合收入均超33亿元。表明门票收入的减少并未影响丹巴县旅游业的综合收入,旅游业已成为丹巴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表1为2011~2020年丹巴县游客规模 情况。表 1

 2011~ 2020 年丹巴县游客规模情况年份总计人数(人次)过夜游客(人次)一日游客(人次)外国游客(人次)门票收入(万元)综合收入(万元)2011 341906 290116 42100 7067 172.10 22223.892012 342298 300944 41354 7084 166.07 22529.802013 476639 416307 60332 6067 144.09 32363...

篇三:四川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证分析 ———以成都乡村旅游地为例谭慧存,周荣华,蒲 波 (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四川都江堰 611380)摘要 乡村振兴作为党的重大战略方针,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的推动起着重要的引擎作用,以成都周边 8 个乡村旅游地作为调研地,进行问卷调查,在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 SPSS 21.0 和 AMOS 21.0 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与乡村振兴显著相关,其中基础设施是影响乡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最关键的因素;旅游环境关键性地影响着乡风文明;旅游服务是影响乡村治理的最关键因素。进一步检测发现,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呈正向关系。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与对乡村振兴促进作用的正向关系不成立。关键词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成都;乡村旅游地中图分类号 F590.7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6-0106-07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6.02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Rural Tourism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Chengdu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as anExampleTAN Hui-cun,ZHOU Rong-hua,PU Bo (School of Business and Tourism,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ujiangyan,Sichuan611380)Abstract As a major strategic policy of the party,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solve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atpresent.As an important engin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tour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8 r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 around Chengdu as the research sites,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obtaining first-hand data,SPSS21.0 and AMOS 21.0 software tools are us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ural tourism infrastructure,tourism services,tourism at-tractions,and tourism environment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rural revitalization,among which infrastructure is the most key factor affectingrural ecological livability,industrial prosperity and affluence;tourism environment has a key impact on rural civilization;tourism services isthe most critical factors affecting rural governance. Further tests show that tourism infrastructure and tourism services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ttraction,tourism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nottenable.Key words Rural tourism;Rural revitalization;Chengdu City;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804119)。作者简介 谭慧存(1979—),女,安徽砀山人,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乡村旅游、文化旅游资源研究。收稿日期 2021-06-28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针对新形势下乡村的衰落所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解决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必然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作为“无烟产业”的旅游业,在乡村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经过前期的自发发展阶段,中期的政策推动阶段,如今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型乡村建设要素与乡村振兴战略要义具有极高匹配度[1] ,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开发是乡村振兴的内源力[2] ,推动乡村在各个层面的振兴。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认为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3-4] ,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美化乡村环境以及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5] 。可以从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富裕等各方面促进乡村的振兴,能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兴旺;改善乡村环境,实现生态宜居;有利于村民素质的提高,推动乡风文明;推进城乡结合,实现治理有效;促进就业增收,实现生活富裕[6] 。在关于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研究中,学者多是从理论层面加以论证,采用的方法多为质性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较少,普遍认为乡村旅游发展可以有效促进乡村振兴,但对于具体的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较少。同时乡村旅游各要素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作用的发挥也没有展开阐释和论证。该研究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乡村旅游量表与乡村振兴量表的制订与检验,通过数据分析的实证方式,具体论证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各个因素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1 文献回顾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首次作为国家战略部署提出。乡村旅游融合了生产、生活和生态,这便决定了其具有乡村振兴的天然“基因”,发展乡村旅游是承接乡村振兴的最佳载体,是开启乡村振兴之门的一把金钥匙[7] 。乡村旅游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产业落脚点[8] ,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产业业态,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9] ,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10] 和实现途径。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通过乡村旅游各方面的发展,实现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11-12] 。面对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需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的作为[9] 。乡村旅游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路径选择[13] ,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带动优势与政策优势[2] 。对乡村的思想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人口振兴、环境振兴、经济振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4] ,对于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5 个维度,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6] 。同时还可以改善民生、促进就业、传承安徽农业科学,J.Anhui Agric.Sci. 2022,50(6):106-112

 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生活富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9] 。乡村旅游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可以发挥扶贫作用,旅游扶贫具有强大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是我国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14]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女性参与旅游开发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5] 。乡村振兴背景下,在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中,随着女性在旅游中参与事务的程度与话语权的加强,女性社区精英随之出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地区的妇女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提供了机遇和平台,当地妇女的全面发展又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16] 。鉴于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的优化[17] ,各地因不同的条件限制,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但可以降低政府资金投入成本,而且会保存农村淳朴文化,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延伸旅游产业生态链[18]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也要注意不能过分夸大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同时注意到乡村不同地区间的条件不同,要实现乡村振兴需提供不同的路径选择[13] 。2 研究设计2.1 案例地选取 该研究选取了成都周边 8 个乡村旅游地,分别代表了成都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类型和模式。这 8个地方分别是代表了农业 + 文创模式的明月村、竹艺村;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模式的安仁古镇;都市休闲农业模式的三圣花乡和幸福村、体验式农业发展模式的战旗村及产业依托型发展模式的青杠村和农科村。在这 8 个案例地中,农科村起步较早,是有 30 多年乡村旅游经验的老牌“农家乐”起源地,三圣花乡是成都周边乡村旅游的后起之秀,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已有不短的时日,明月村和竹艺村则是以文创起家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两个村子发展旅游的时间都不长,但都具有较高的名气和人气,是成都周边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乡村旅游地。幸福村、战旗村、青杠村、安仁古镇在成都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也都占有一席之地。对这 8 个案例地的选择,充分考虑到乡村旅游发展的各种模式及类型,期望论证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检验。2.2 问卷设计 问卷全部采用线下发放的方式,同时实地调研各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及乡村发展情况,并对被调查者进行访谈调查。充分参考文献研究的结果与国家关于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同时寻求专家意见进行相关变量和测量条款的界定。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再次对量表进行修正。主要将量表中各题项的项目名称说清楚,同时针对村民情况,对变量的语言表述进行日常化的处理,让村民能更好地理解和填写。以农科村为预调研目的地,结合村民访谈的内容,对数据进行前期处理,删除与增加了相关题项,确定实际调研量表题项。该调查问卷分为 3 部分,第一部分为社会人口结构特征,第二部分为村民对村子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了解情况,第三部分为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促进作用的村民感知量表,第三部分采用 Likert 5 级量表,指标采用 5 分制的降序排列方式。2.3 数据采集 该研究分为预调研阶段和正式调研两个阶段。预调研阶段(2018 年12 月)在农科村共计发放问卷70 份,回收有效问卷61 份。使用 SPSS 21.0 软件对预调研的样本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删除不达标项,得到最终问卷量表。以其他 7 个村子为正式调研目的地,于 2019 年 3—6 月进行现场调研并发放问卷,共计发放问卷 600 份,收回问卷550 份,其中,有效问卷 449 份,问卷回收率为 91.7%,有效率为 81.6%。2.4 样本属性 结果显示,此次调查的样本属性如下:在性别构成上,样本的男女比例接近 3 ∶4;年龄构成上,30~55 岁的村民占据样本的多数(62.2%);受教育情况构成上,初中及以下所占比例最大(52.5%),其次是高中学历(28.1%),然后是大专学历(10.9%),比例最低为大学及以上学历(8.5%),表明多数样本的学历水平偏低。样本身份类别中村民占多数(73.6%),其次为外地旅游相关从业人员(22.2%),还有少数村干部(4.2%),家庭年收入多数集中在 2 万~5 万元(42.1%),其次为 5 万~10 万元(27.4%),然后为 2 万元以下(20.7%),10 万元以上的人数相对较少(9.8%),表明样本中多数的家庭年收入还比较低。在从事旅游及相关行业的人数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样本的半数以上表示从未从事过旅游及相关行业(55.0%),其次为从业年数为 3 年以下(25.6%),从业 3~5 年的人数较少(11.1%),5~10 年的更少(5.8%),10 年以上的最少(2.5%)。样本基本考虑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各种类型,能够较好地代表各类人群。3 数据分析借助 SPSS 21.0 与 AMOS 21.0,分别对数据进行分析,如均值比较分析,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索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3.1 乡村旅游测量指标的因子分析与信效度检验 采用缪芳的设计量表[19] ,共计 5 个维度,25 个测量题项,在对战旗村 61 份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时,删除旋转因子后载荷量低于 0.5 的因子及与理论设定明显不符的题项,共保留 17个变量作为正式问卷。在正式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中,重新进行探索,剔除载荷量低于 0.5 与载荷量在 0.5 水平上重复的题项形成最终量表(表 1)。之后将所有数据随机分成 2组,一组用作探索性因子分析,一组用作验证性因子分析。3.1.1 探索性因子分析。判断样本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首先确定各变量间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变量进行 KMO 和 Bartlett 球形检验来确定其相关性。KMO 值越接近 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因子分析。根据 KMO 度量标准:0.9 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 表示适合;0.7 表示一般;0.6 表示不太适合;0.5 以下表示极不合适。分析数据可知,KMO 系数为0.884(>0.8),Bartlett 球形检验P(0.000)<0.001,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接下来对 12 个变量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正交7 0 1 50 卷 6 期 谭慧存等 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证分析

 旋转进行因子分析,抽取 4 个固定的因子数,共形成 4 个公因子,4 个公因子结构可以解释总方差的 80.29%,各题项因子载荷均>0.6(表 1)。表 1 乡村旅游发展 12 个指标负荷值Table 1 Load values of 12 indicators for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序号No.变量Variables成分 Component1 2 3 41 村内各处的交通道路通畅 0.892 0.239 0.107 0.1732 现规划有为游客提供的停车场所 0.698 0.019 0.288 0.3763 厕所、垃圾桶等基础设施完善 0.691 0.032 0.308 0.4064 村子的建筑是不同于城市的乡村院落 0.125 0.893 0.059 -0.0195 村子是不同于城市的田园风光 0.203 0.774 0.196 0.3366 有农家特色的饮食 0.273 0.571 0.156 0.5057 村民大多数都有接待游客的丰富经验 0.154 0.162 0.813 0.2558 村民大多数都能及时解决游客的问题 0.110 0.093 0.892 0.1349 村民有着较高的旅游接待水平 0.117 0.076 0.819 0.27410 村子环境整洁、干净卫生 0.350 0.210 0.259 0.71211 住宿设施齐全 0.302 0.095 0.271 0.84312 住宿条件舒适、整洁、卫生 0.274 0.146 0.292 0.832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公因子 1 包括 3 个关于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设施的指标(1~3 项),命名为基础设施(X 1 );公因子 2 包括 3 个关于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指标(4~6 项),命名为旅游吸引物(X 2 );公因子 3 包括 3 个关于乡村旅游服务技能的指标(7~9 项),命名为旅游服务(X 3 );公因子 4 包括 3 个关于乡村旅游环境的指标(10 ~ 12 项),命名为旅游环境(X 4 )。3.1.2 验证性因子分析与信效度检验。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采用 AMO...

篇四:四川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学 170

 2018 年 8 月 0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生产要素整合模式分析 —— 以成都市战旗村为例

 刘姿含

 刘佩儒

 陈莉英

 李翔宇

 杜佳琳

 吴秋霞

 曹哲梦

 赵永勤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成都市郫县战旗村的生产要素整合模式,融合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了产业的融合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只专注于经济建设,要全方位、多层次着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除基础设施、农业发展外,还要大力推动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生产要素整合模式,吸纳农村普遍缺少的技术、资本等要素,减少外出就业率,为乡村留住人才,从而形成地区主导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战旗村生产要素整合的发展模式,可以作为现代化农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优秀范例予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产要素整合;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农业;土地股份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6X(2018)08-0170-02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它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四个部分。农村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劳动力向城市流失严重、农村资金缺乏等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规模的生产形式现如今难以适应当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求。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整合以获得更大效益。战旗村利用土地、劳动力要素引导资本、技术要素下乡。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成都市战旗村的生产要素整合模式进行分析。

 战旗村位于都江堰市、郫都区、彭州市三地交界处,全村面积 2.06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930 亩,辖 9 个村民小组,529 户共 1704 人;村党总支下设 4 个党支部,党员 83 人;耕地面积 2163 亩;劳动力约 980 人。全村着重引进企业投资,有各类企业 12 家,集体资产 1280 万元。

 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我国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位置进行决策部署。三农问题始终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下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新思路,是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加强三农工作建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保护农民集体资产权益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的总目标,根本上来说,是要解决三农问题。我国的三农工作仍面临生产方式落后、土地利用效率低,产业化经营优势不足、产业管理方式落后,农民收入增长动力不足、区域收入差异仍然存在等问题[1] 。

 杨寰、陈涛等对山东东平县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要发挥土地在要素整合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从而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同步发展[2] 。张扬提出,现代农业的建设,需要增强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协调性,科学配置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3] 。孙中华等人认为,要通过整合生产要素的形式,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4] 。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5] 。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就是要打通城市与乡村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限制,让要素资源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最终达到动态均衡[6] 。战旗村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些年来发展成效显著,已成为中国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排头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该村通过推广现代农业,开展土地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充分利用了土地、劳动力的要素优势,整合资本、技术要素下乡,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现代化。

 2 生产要素整合模式的实践

 2.1 战旗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严瑞珍提出,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7] 。战旗村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经历了“公司-农户”型、“村-企”型、“村-企-社”型三个发展阶段。村指村两委,主要负责战旗村的招商引资等工作。社指战旗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企指集体企业与个人企业。战旗村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农民手中的土地,土地或者自行经营,或者向生产大户租赁,或者向龙头企业租赁,村民入股,年底分红。战旗村通过选举产生了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出资人选举产生成都市集凤实业总公司。村中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主持农民入股工作,并对企业的资产实施审计,股份量化,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农业股份合作社。

 村两委和成都市集凤实业总公司招商引资,吸引小型企业入驻,村两委可结合企业情况,调整产业布局。农民不再像以前一样“自产自销”或是把农作物进行出售,而是被当地企业返聘,这种方式为农民获得持续收益提供了保证。与此同时,战旗村村委还十分重视提升村民的知识水平,打造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民。战旗村坚持以“人”(即生产力要素)为中心的原则,坚持通过人才培育路径引领乡村振兴的战略路径,加强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开办农民夜校,了解群众关心,引导群众思想,引领当地发展的创新平台。当国家领导人来川讲话后,战旗村又开始发展具有特色的旅游产业,建设有特色的农村文化。领导层面,战旗村组建了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战旗村村干部深化“两学一做”,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联系群众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等制度,全面提高组织能力,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战旗村村委带领全村深化改革、发展产业、整治环境、淳化乡风,带领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村委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

 截止 2017 年底,战旗村的土地流转率已达 99%,合作社方面引进 16 家种植大户,土地流转面积达 460 亩,引进“榕珍菌业”等龙头企业流转土地达 900 亩,发展科技农业,有机蔬菜,休闲农业等高端项目,为持股村民持续获利提供保证,该企业解决战旗村及邻近乡村就业岗位 400 多个,吸引了村民就地就业,大幅度降低了年轻人外出打工的比例。战旗村按照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的思路,做强做优绿色产品品牌,建成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 800 余亩。同时,战旗村两委不断优化经营体系,组建 2 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引入京东云创平台、“人人耘”智慧农业,培育省市著名商标品牌 3 个。现如今,战旗村已建成 AAA 级景区,年接待游客 40余万人次,实现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截止 2017 年底,村集体资产达 4600 万元,集体经济收入 462 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053 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 1993 元。

 2.2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特征主要包括科技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等,集约化生产作为现代农业的特征,需要使用大量的土地作为生产基地。战旗村通过土地要素的流转吸引大型企业的资本、技术要素下乡。战旗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将土地流转给外来企业,外来企业吸纳当地村民就业,实现村民就地就业。战旗村产业园区吸纳 1100 余人成为产业工人,占村民总数 64.55%。以“成都榕珍菌业公司”为例,该企业是一家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已经建成标准化、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占地面积300余亩,该企业注重自身创新技术建设,截止2017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社会科学 2018 年 8 月 01

 171 年底,企业申请专利 30 余项,销售总额达 9200 余万,日产量达 40 余吨,榕珍菌业公司的产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面向全国进行销售。

 同时,战旗村注重“三个结合”的建设:即产业与乡镇相结合、产业与农民职业技能相结合、产业与政策和信贷融资相结合,乡村经济持续稳步前进。

 战旗村的“第五季妈妈农庄”作为战旗村的另一龙头企业,“以企带村”壮大当地经济,“妈妈农庄”占地 23.8 亩,大规模化种植薰衣草等经济作物,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形成了第一、三产业互动的综合示范效应。战旗村注重当地文化建设,将产业与当地文化结合起来,古朴的唐昌布鞋、战旗酥饼均作为战旗村的名片予以宣传。近年来,战旗村坚持生态先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治理面源污染,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实行户收集、村集中、镇清运,关闭 5 家污染企业,迁移规模养殖场 4 户,全面禁止焚烧秸秆,实现污水统一收集、达标排放,实施土壤有机转化和高标准农田整治 66.6 公顷。

 3 战旗村生产要素整合模式的反思

 战旗村的一系列成就,既来源于村中制度的改革,更来源于村民艰苦卓绝、自强不息的顽强奋斗精神。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战旗村积极引入企业融资,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扩大销路实现“产业振兴”,同时对农民进行专业化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水平实现“人才振兴”,截污减排,关闭污染企业实现“生态振兴”、战旗村村委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实现“组织振兴”、发展战旗特色文化,兴建三 A 级景区实现“文化振兴”。

 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只专注于经济建设,要全方位、多层次着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除基础设施、农业发展外,还要大力推动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生产要素整合模式,吸纳农村普遍缺少的技术、资本等要素,减少外出就业率,为乡村留住人才,从而形成地区主导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战旗村生产要素整合的发展模式,可以作为现代化农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优秀范例予以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阴映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探讨[J].现代化农业,2018(4). [2]杨嬛,陈涛.生产要素整合视角下资本下乡的路径转变——基于山东东平县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实证研究[J].中州学刊,2015,No.218(2):50-55. [3]张扬.基于生产要素集聚视角探索现代农业建设路径[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5):435-440. [4]农业部经管司调研组.整合生产要素促进规模经营——关于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2(9):42-44. [5]王健.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3,28(13):43-44. [6]袁静.城乡一体化下对生产要素流动的思考[J].现代城市,2014(3):33-35. [7]严瑞珍.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经济研究,1997(10):74-79. (上接第 169 页)

 游品牌,激活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潜力。

 3.3 拓宽宣传渠道,推广旅游文化。

 在宣传方面,湟源县应改变传统的单一渠道,通过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例如,吸引相关题材的影视剧在丹噶尔古城拍摄,在剧中以形象的方式进行嵌入式宣传;通过举办推介会、驴友交流会等方式来拉近与游客的距离,面对面的宣传湟源县的旅游特色;通过摄影比赛等方式来吸引文化界名人参与到旅游景区文化宣传中,凸显湟源县的文化内涵。

 3.4 实行差异化营销,打造独特旅游品牌。

 差异化营销能够应对当前旅游行业中旅游产品雷同的现象,利用景区的文化资源进行营销,形成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以突显与其他旅游产品的差异性。例如,湟源县曾经举办以“品味茶马商都,观赏排灯异彩,走进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湟源丹噶尔”为主题的丹噶尔春节民俗文化旅游节,使湟源县的文化特色得到凸显,充分展示了湟源县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大力打造丝绸之路南线重镇、茶马商都的独特旅游品牌,通过差异化营销取胜。

 4 结语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当地极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像湟源县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县,其文化特色就是发展旅游行业的一张王牌,打造丝绸之路南线重镇、茶马商都的独特旅游品牌。因此,湟源县旅游部门应积极开展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开展多元化的宣传渠道,凸显当地的文化特色,加强旅游文化营销,以促进湟源县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宁怡,欧阳晓波,王莉娟.旅游文化营销研究[J].商业经济,2010(02):111-112. [2]艾华.谈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07(34):26. [3]张玉香.新形势下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探究[J].前沿,2012(06):124-125. [4]韩晓莉.旅游文化营销策略探讨[J].中国商贸,2011(29):173-174. [5]李剑.议旅游文化营销[J].企业家天地,2012(01):104-105. [6]杨莉.基于数据分析的辽宁旅游文化营销策略浅谈[J].法制与社会,2011(08):175-176. 作者简介:刘永邦,男,藏族,中共湟源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建县域经济。

篇五:四川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一款 PPT 适合您 【最新出品\精心整理\倾情奉献\敬请珍惜】

 美丽乡村建设 案例分析及开发模式探究

  内涵特征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集中体现在“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等四大基本表征。其中,“产业美”是美丽乡村的前提,“生活美”是美丽乡村的目的,“环境美”是美丽乡村的特征,“人文美”是美丽乡村的灵魂。

  创建目标 :根据农业部2013年5月下収《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美丽乡村”目标体系分总体目标呾分类目标。

  总体目标 :以収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不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呾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収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呾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収展、生态文明建设呾农村社会管理。

  分类目标 :从产业収展、生活舒适、民生呾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亐个方面设定了20项具体目标,幵将原则性要求不约束性指标结合起来。

  Village 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

 开发模式 Village

 国家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于2014年2月正式对外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

 2014

 Village 十大模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产业収展型模式 生态保护型模式 城郊集约型模式 社会综治型模式 文化传承型模式 渔业开収型模式 草原牧场型模式 环境整治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模式 高效农业型模式 开发模式

 产业发展型模式 1 1

 概述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典型案例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収达地区

 产业优势呾特色明显,农民与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収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觃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丌断延伸,产业带劢效果明显。

 Village 特点

 永联村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永联曾被称为"华夏第一钢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期间,村领导组织村民挖塘养鱼、开办企业,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以及村集体轧钢厂,收益颇丰。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永联村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永联村是以企带村发展起来的,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油扩能"。

 近十年来,永联村投入数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事业建设都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为解决数量过万的村民的就业问题,村党委还利用永钢集团的产业优势,创办了制钉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吸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村里还开辟40亩地建设个私工业园,统一建造生产厂房,廉价租给本村个私业主。另外,还利用本村多达两万人的外来流动人口的条件,鼓励和引导村民发展餐饮、娱乐、房屋出租等服务业。

 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永联村不断以工业反哺农业,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2000年,村里投巨资于"富民福民工程",成立了"永联苗木公司",将全村4700亩可耕地全部实行流转,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这一举措,不仅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大面积的苗木成为永钢集团的绿色防护林和村庄的"绿肺",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目前,永联村正在规划建设3000亩高效农业示范区,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并提供农业项目启动资金,对发展特色养殖业予以补助,促进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永联村先后共投入2.5亿元,积极发展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自然景观、农耕文化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了以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鲜切花基地、苗木公司、现代粮食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垂钓中心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链,休闲观光农业年收入7573.7万元。村里建设的"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为张家港唯一一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

 生态保护型模式 2 2

 概述 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典型案例 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

 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呾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呾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发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収展生态旅游。

 Village 特点

 高家堂村位于全国首个环境优美乡山川乡境内,全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729亩,水田面积386亩,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浙北山区村。高家堂是安吉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以生态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了环境品位。

 高家堂村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现如今,高家堂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村已形成竹产业生态、生态型观光型高效竹林基地、竹林鸡养殖规模,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高家堂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98年开始,对3000余亩的山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并于2003年投资130万元修建了环境水库——仙龙湖,对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还配套建设了休闲健身公园、观景亭、生态文化长廊等。新建林道5.2公里,极大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

 同时,着重搞好竹产品开发,如将竹材经脱氧,防腐处理后应用到住宅的建筑和装修中,开发竹围廊、竹地板、竹层面、竹灯罩、竹栏栅等产品,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并积极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流通方面的服务。同时积极鼓励农户进行竹林培育、生态养殖、开办农家乐,并将这三块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农家乐乡村旅店,接待来自沪、杭、苏等大中城市的观光旅游者,并让游客自己上山挖笋、捕鸡,使得旅客亲身感受到看生态、住农家、品山珍、干农活的一系列乐趣,亲近自然环境,体验农家生活,又不失休闲、度假的本色,此项活动深受旅客的喜爱,得到一致好评,而农户本身也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

 城郊集约型模式 3 3

 概述 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典型案例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

 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觃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Village 特点

 松江区泖港镇地处上海市松江区南部、黄浦江南岸,是松江浦南地区三镇的中心,东北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北距松江区中心10公里。该镇的发展不倚仗工业,而是依托"气净、水净、土净"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成为上海的"菜篮子"、"后花园",服务于以上海为主的周边大中城市。

 该镇注重卫生环境的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村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全镇生态环境和市容卫生状况显著改善,2010年,该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镇,2011年成为上海市第一家创建成功的市级生态镇。截至2012年6月份,市容环境质量已连续18个季度保持全市郊区108个乡镇第一名。泖港镇作为上海市的"菜篮子",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农业上是极其明智的选择,该镇以创建高产田为抓手,大力发展环保农业;以"三净"品牌为优势,大力发展农副经济;以节能环保为标准,淘汰落后工业产能。此外,泖港镇还鼓励兴办家庭农场。泖港镇2007年起走上了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农业发展道路,如今已基本实现了家庭农场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具体做法一是规范土地流转,实行家庭农场集中经营;二是完善服务管理,提高家庭农场运行质量;三是推动集约经营,优化家庭农场运行模式。截至2012年上半年,泖港镇已有20324亩土地交由家庭农场经营,占全镇粮田面积的87% 同时,随着家庭农场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由此带来的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户承办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为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大城市休闲度假的市场需求,泖港镇借助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近年来该镇开发和引进了大批中高档旅游项目,从旅游项目空白镇发展成农村休闲旅游镇。同时,以乡土民俗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生态农业、生态食品、农业观光、农业养殖、村落文化、会务培训、疗养度假、农家餐饮等各类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了农村休闲产业的功能集聚。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该镇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就先后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3000万元,利润总额达500多万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1500多万元,解决了300多名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同时,旅游景点的建造周边环境的改造,也使泖港的环境越来越优美。

 社会综治型模式 4 4

 分布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

 典型案例 主要在人数较多,觃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

 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劢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Village 特点

 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户,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0余亩。

  王村是天津东南方新农村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示范村", 2012年,荣获"美丽乡村"称号。王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基础设施完善,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化生活。

  十几年前,王村90%的村民仍然住着低矮潮湿的危陋平房,单调、简陋、陈旧、窘迫、拥塞是绝大多数王村人的居住状况。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彻底解决村民的住房问题,村领导制定了5年村庄建设规划,推倒全村危陋平房,建成公寓和别墅,让全体村民住上了新楼房。此外,为了实现农村城市化,使百姓生活在舒适、整洁、文明、优美的环境中,村领导组织制定了彻底改造村内生活环境的规划,并筹措资金,组织力量先后完成了许多工程、项目的改造和提升,村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王村在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商业街,开发建设峰山菜市场、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还先后建成了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音乐喷泉健身广场、240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1000多平方米的村民文体活动中心,室内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拉丁舞排练场、农民书屋、村民学校、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舞蹈排练厅、棋牌室样样俱全,全部按照最高标准建设,设施完善,而且所有场馆都不对外营业,全部作为百姓 的福利,让乡亲们无偿使用。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极大方便了村民生活。

 文化传承型模式 5 5

 分布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典型案例 主要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

 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呾传承的潜力大。

 Village 特点

 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大汉图腾筑"平乐观"而得名。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农民画家已发展到800多人。"一幅画、一亩粮、小牡丹、大产业",这是流传在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谣。近年来,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

  千百年来,平乐村民有着崇尚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追求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事书画艺术的人越来越多。随着牡丹花会的举办和旅游业的日益繁荣,与洛阳有着深厚历史渊源而又雍容华贵的牡丹成为洛阳的重要文化符号。游人在观赏洛阳牡丹的同时,喜欢购买寓意富贵吉祥的牡丹画作留念,从事书画艺术的平乐村民开始将创作主题集中到牡丹。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平乐农民画家们的牡丹画作品远销西安、上海、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多次参加各种展览并获奖。2007年4月,平乐村农民牡丹画家自愿组建洛阳平乐牡丹书画院,精选120余幅作品在洛阳市美术馆隆重举办了农民书画展,展示了平乐牡丹画创作的规模和水平。

 "小牡丹画出大产业"。如今的平乐,已拥有国家、省市画协、美协会员20多名,牡丹画专业户100多个,牡丹绘画爱好者300余人,年创作生产牡丹画8万幅,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2007年,平乐村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特色文化产业村"荣 誉称号,平乐镇被文化部、民政部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 光春先后两次就平乐牡丹画产业发展作出批示。

 渔业开发型模式 6 6

 分布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 典型案例 主要在沿海呾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

 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収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Village 特点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端的渭河上游。目前,该县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0%。2012年末,全县养鱼水面达464亩,其中冷水鱼12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00吨,其中冷水鱼超过40吨,渔业总产值达770余万元。

 近几年,旅游市场火热,武山县紧抓机遇,结合实际,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休闲渔业是对渔业生产的补充,是对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实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该县盘古村的发展前景比较好,该村400余亩河滩渗水地充分利...

篇六:四川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号 密 级U U D D C C 论文编号硕 士 学 位 论 文论文题目 :

 乡村振兴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以谋道镇鱼木寨为例研 究 生:

 张敬苓导 师:

 李荣娟专 业:

 行政管理研究方向:

 地方治理与公共政策1 2021 年 5 5 月

 分类号:

 学校代号:

 10512学 号:

 201711110110208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乡村振兴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以谋道镇鱼木寨为例乡村振兴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以谋道镇鱼木寨为例作者姓名:张敬苓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李荣娟 教授申请学位类别:管理学硕士 学科专业名称:行政管理研究方向:地方治理与公共政策论文提交日期:2021 年 5 月 29 日 论文答辩日期:2021 年 5 月 25 日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授予日期:2021 年 6 月 日答辩委员会主席:

 陈世香教授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andCountermeasures of Villages with Ethnic Characteristic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Yumuzhai, Moudao Town as an exampleA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Candidate :Zhang JinglingSupervisor :Prof. Li RongjuanHubei UniversityWuhan, China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2021 年 5 月 27 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管理办法及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完全同意《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以下简称“章程”,见 www.cnki.net),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表和以电子、网络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 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请作者直接与杂志社联系,电话:010-62791817、62793176、62701179;通讯地址:北京 清华大学邮局 84-48 信箱 采编中心 邮编:100084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2021 年 5 月 27 日 2021 年 5 月 27 日

 I乡村振兴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以谋道镇鱼木寨为例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针对“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组织、生态和文化五个方面的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乡村发展需求而提出的重要举措,同时对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深远的意义。我国是由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公共服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选取利川市谋道镇鱼木寨为案例进行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首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从政策与学理层面,梳理和分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愿景;其次,概述谋道镇鱼木寨的发展概况,阐述乡村振兴视角下鱼木寨的发展困境;最后,提出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发展对策。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等,为下文的展开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介绍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本部分对论文中的核心概念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界定,包括村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振兴,然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为下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阐述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愿景,主要通过梳理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文件厘清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具体发展方向,从两个层面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愿景进行分析。一是通过梳理中央等层面的政

 II策文件分析政府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的顶层设计,二是从学理与实践层面分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的理想路径。第四部分介绍鱼木寨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当前的发展概况,包括鱼木寨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状况,对鱼木寨的全貌做出整体性描述。第五部分以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为视角探讨鱼木寨存在的困境,进而深入理解当前鱼木寨发展桎梏的核心问题。第六部分从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视角提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对策,从培育特色产业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振兴、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生态振兴、保护与传承特色文化引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振兴、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激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才振兴、提高治理效能实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战略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寻找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的契合点,从而推动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现乡村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乡村振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鱼木寨;发展

 III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andCountermeasures of Villages with Ethnic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Revitalization ——Taking Yumuzhai, MoudaoTown as an exampleAbstract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roposed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by the state in response tothe "three rural" issu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strategy "industrial prosperity, ecological livability, rural customs,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affluent lif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cludes the revitalization of industries, talents, organizations,ecology and cultur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based on theneeds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it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the main social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Our country is a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 composed of 56 ethnic groups, and eachethnic group has its own unique national cult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villages in my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XiJinping’s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and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elects Yumuzhai, Moudao Town,Lichuan City as a case study,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Field research methods andother methods. First, comb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development vision of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from the policy and academic levels; secondly,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Yumuzhai, Moudao Town, and expounding the development

 IVplight of Yumuzha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finally , Put forward thecurrent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in my country under the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specific content is as follows: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selection of this thesis, the research summary at home and abroad,the main content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the innovation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research, etc., which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ing development.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involved in thisarticle. This part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e concepts in the thesis,including villages,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n uses Xi Jinping’s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and sustainabledevelopment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below.The third part elaborates on the development vision of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under the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mainly clarifies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thnicminority villages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y combing relevant policy documents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nalyzes the minority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strategy from two levels. The development vision of the village is analyzed. The first is toanalyze the government"s top-level desig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bycombing through policy documents at the central and other levels, and the second is toanalyze the ideal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from the academic andpractical levels.The fourth part introduc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Yumuzhai as a minoritycharacteristic village, including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Yumuzhai, andgives an overall description of the whole picture of Yumuzhai.The fifth part discusses the plight of Yumuzha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iverevitalization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n deeply understands the core problems of the

 Vcurrent development of Yumuzhai.The sixth part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ethnic minoritycharacteristic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promotes the revitaliz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characteristic village industries from thecultivation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mprove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romotes the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ethnic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Cultureleads the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perfecting the talent trainingmechanism, stimula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talents in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improvinggovernance efficiency, realizing the fiv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al revitalization of ethnicminority villages,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 To find the points of convergencebetwee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so as to promote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inour country.【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Yumuzhai; development

 VI目 录一、绪论............................................................................................................................................................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研究背景.....................................................................................................................................12.研究意义..................................................................................................................................

篇七:四川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6前言近年来,随着“新农村”“乡愁”“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等概念的提出,乡村得到了大力发展,特别是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古村落,以访古探幽、寻求避世体验和远离城市喧嚣为主要目的。古村落反映了当地人从古至今的生活智慧,不同地域的建筑形式和民间工艺技术特质构成了一部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发展史,所以古村落是不可多得且十分珍贵的旅游资源。随着古村落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各地政府、村民委员会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使其作为谋求村庄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部分古村落保护和建设中,村民随意改造,将现代化元素过度运用,忽视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导致各地村落面貌近似,缺乏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古村落的合理开发与发展间的矛盾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传承和创新古村落地域文化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村落形式的模仿,需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并通过现代的技术、材料、审美进行发展创新。本文以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三多古寨为例,初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古村落如何被更好地保护和创新发展,旨在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古村落保护和创新的策略。1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古村落保护和创新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文/何超海   He Chaohai作者简介何超海 自贡市大安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硕 士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如何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激发古村落持久的生命力,是目前研究者和设计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文章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挖掘自贡三多古寨地域文化,通过创新设计运用到三多古寨的更新和发展中,力求丰富和完善三多古寨的功能,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古寨旅游新形式。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s a realistic problem the researchers and designers must face that how to protect ancient villages while promoting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timulating their lasting vitality.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cases,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Sanduo Ancient Village in Zigong.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design to the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of Sanduo Ancient Village, it strives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functions of Sanduo Ancient Village and creates a new form of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with uniqu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乡村振兴;古村落保护;创新;三多古寨rural revitalization;protection of ancient villages;innovation;Sanduo Ancient VillageKEY

 WORDS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1]古村落保护和创新在传承当地独特的传统村落文化、挖掘乡村特色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1古村落保护和创新有利于地域的文化传承在自贡市大安区三多古寨中,至今仍保存着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它们受地形地貌、特色地域文化、历史背景、审美观念等因素影响,保留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基因。三多古寨因盐业的发展而兴起,是千年盐都自贡市井盐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2 古村落保护和创新有利于挖掘独特的乡村特色“乡村特色是村子历史感、存在感最好的表现,只有在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引经据典并推陈出新,才能延续其民族性、时代性、和文化性”[2] 。古村落乡村特色的体现不仅仅是对于村落的保护,还应该表现在对原有特色基础上深入挖掘后的创新。对古村落建筑的保护,不但要遵循原有建筑文化、结构、风格等,而且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建筑技术、材料、形态等与之融合,为传统村落展现新的生命力。1.3 古村落保护和创新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推动部分古村落进行保护和创新,充分挖掘独特的地域文化,建成具有文化底蕴和乡村特色的代表性村落,再结合文创、“互联网 +”“全域旅游”等新理念发展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其经济不断地发展。2 三多古寨的基本情况三多古寨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三多寨镇,因其险峻的地理环境、寨堡格局规模宏大、盐商大宅数量众多,享有“川南第一寨堡”的美誉。2.1 三多古寨的寨堡布局与建筑特征2.1.1 区位与历史沿革三多古寨位于村域中部、牛口山脉尾端一座高耸独立的大山上(图 1),山体高出周边约80 米,四周地势及其险峻,山顶地势起伏较缓,山体冲沟交错呈西南高东北低的走势。从 1921年至 2005 年间,由于躲避战乱、外出谋求腾达、政府驻地迁出等原因,三多古寨自建寨以来经历了三次繁荣两次衰败。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古村落保护和创新研究——以四川自贡三多古寨为例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novation of Ancient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aking Sanduo Ancient Village in Zigong,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图 1 区位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097184 | 2019 | 07 案例解读2.1.2 寨堡布局三多古寨结构特点为“五门、三轴、内外墙”。三多古寨是典型的防御型聚居村落,修建于险峻的山顶是为了躲避战乱匪患。三多古寨共 5座城门,即东、南、西、北、外西门。以南门区域作为核心,连接东、西、北门的道路呈分支形式,南门至北门是最主要的发展轴线,其余道路呈网状密布其中,纵横交错。2.1.3 传统建筑特征三多古寨建筑布局的特点总结为“集中连片,相生相连”。古寨内建筑主要为盐商富贾的私家大宅,现存结构较完整、风貌较好的院落有 16 座,其他历史建筑有佛教建筑佛祖寺、工业厂棚遗址等。私家大宅主要分为:中式瓦房、西式洋房、中西式组合。(1)中式瓦房,大部分为木料串架结构,占地广,讲究几进几重,厅堂广阔,高悬各种匾对,内部还有花园、天井(图 2)、戏楼等。(2)西式洋房,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建筑多为砖石结构,门窗大量采用弧形拱券结构,如李敬善堂(图 3)、刘安怀堂、福音教堂等。(3)中西式组合,寨内宅基被占完,只有在旧房旁边修建西式楼房,连中西建筑于一体,如一富堂、退思堂(图 4)。2.2 现状与问题分析2.2.1 维护、改建、新建与古寨建筑风貌不统一通过现场调研,古寨内存在部分近年修建的砖混建筑,以及部分古建在维护、改建时采用现代材料如砖墙、塑钢窗等,未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建设,与整个古寨建筑文化氛围不协调,破坏了古寨的美感。2.2.2 部分重要历史遗存被拆毁解放前有名可查的盐商宅院达 109 座,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建筑被拆除或者改建,现存结构较完整、风貌较好的院落仅有 16 座。其次,1958 年因为修建公路,拆毁南寨门;1972年,为加固水库拆毁外西门及寨垣;为了将溪流引入狮子水库,从北到西拆毁北寨门及寨垣,同时东门到南门寨垣也被拆毁。2.2.3 环保意识不强,基础设施不完善古寨内,由于建设的年代久远,且缺乏环保意识,大部分建筑修建的排污系统都是经过排污沟排入原来的水塘或者田中,污染水体和生活环境;其次,古寨内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不及时,导致生活垃圾随处可见且臭气熏天,大大降低了村民的生活质量。2.2.4 古建保护宣传效果不佳古寨内大部分居住者是老人和小孩,整体村民素质不高,对于区、镇、村相关工作人员开展的古村保护宣传工作认识不够,态度不积极,除了小部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被政府统一保护外,其余大部分属于村民所有。有的年久失修成为危房,有的干脆拆除新建,完全忽视古建保护的历史意义和价值。2.2.5 古寨旅游模式单一,文化特色开发不足目前村镇旅游只能以观光模式为主,多数游客只能停留在“到此一游”阶段[3] 。三多古寨的旅游也是如此,对于井盐文化、寨堡文化等挖掘不足,旅游模式单一,旅游内容缺乏特色,导致三多古寨的旅游业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在同类项目中脱颖而出。3 三多古寨保护和创新策略3.1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注重三多古寨的整体规划,从近期、中期、远期进行考虑,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突出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建设一张图。充分考虑区域功能布局,深入挖掘三多古寨独特的地域文化,注重打造个性特色,充分结合盐商文化和寨堡文化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推进古寨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3.2 提高村民古建保护意识村民是古寨的主人,也是保护古寨的主体,只有提高了他们的古建保护意识,才能使他们积极参与,这对于古建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古建保护的文化宣传力度,同时应制定相关的村规民约,让参与其中的村民从中获益,使之慢慢养成一种保护古建的习惯。3.3 针对村民修缮、搭建及加建行为进行合理指导建筑因年代久远需要修缮或者由于家中人口增多需要加建等行为在所难免,但在进行时应通过当地政府或者村委会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在尊重村民的修建意愿上,通过专业设计,融入传统的建筑文化,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材料、理念进行修建,有利于传统的建筑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建造出既有文化内涵、富有特色又能满足村民使用需求的建筑,同时还有利于融入古寨大环境等。3.4 深入挖掘三多古寨文化特色,更新单一旅游形式目前遗产文化旅游有着从观光型旅游向体验型旅游转变的趋势,甚至超越传统旅游,朝着遗产文化产业发展[4] 。三多古寨目前也应该从单一的观赏性旅游形式向体验型旅游方式转变,让游客不仅仅在视觉欣赏的过程中完成游览,将体验设计理念运用于古寨旅游方方面面,同时应拓展旅游产业,除了古寨观光,还可以将百年梨园进行打造,组织绘画比赛、摄影比赛等活动,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欣赏绘画艺术、摄影艺术,也可供艺术家们互相切磋学习。结语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古村落保护和创新是当代广泛关注的课题,如何在保护的同时给古村落注入新的生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古村落的保护需要创新性的传承和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特色元素的机械累加和形态模仿上。本文在深入分析研究三多古寨现存问题后,提出应该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提高村民古建保护意识、更新单一旅游形式等策略。希望通过对三多古寨的研究,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古村落保护和创新的重要性,同时能够为古村落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N]. 人民日报 ,2018-02-05.[2] 何镜堂 . 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 何镜堂院士同济大学大师讲坛简介及访谈 [J]. 时代建筑 ,2012(2):126-129.[3] 刘奔腾 .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模式研究 [M]. 南京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5.[4] 阮仪三 . 遗珠拾粹 [M]. 上海 :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发行 ,2013.图 2 中式瓦房(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 3 李敬善堂(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 4 退思堂(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篇八:四川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20.1 ( 总第127期 )成都发展民营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难点及建议●邓 蓉 朱明芬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947(2020)01-0082-06[ 收稿日期 ] 2019-12-20摘要: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鼓励工商资本特别是民营企业下乡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对于拓展投资新渠道,扩大内需、增加农民收入、培育集体经济等都有重要意义。成都是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内陆城市,活跃的民间资金关注与集聚,可为成都乡村产业振兴增添新元素和新动能,但是,目前部分民营企业对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仍心存顾虑,课题组深入调研,梳理难点,提出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关键词:乡村振兴;民营企业;难点及建议作者简介:邓蓉,成都村政学院(都江堰市委党校)经济学管理教授,研究方向:

 “三”农业问题、基层治理;朱明芬,杭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二级研究员,研究方向:宏观经济、 “三农”问题。

 (四川 成都611830)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需要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需要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运营的加入,因此政府鼓励工商资本特别是民营企业下乡参与乡村振兴,对于拓展投资新渠道,扩大内需、增加农民收入、培育集体经济等都有重要意义。成都作为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内陆市,理应让民营企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开路先锋”和“精锐部队”,为成都乡村振兴增添新元素和新动能。据课题组对成都市收回的567家民营企业有效调查问卷,已有5.0%的企业投身于乡村新产业,其余企业的45%有意愿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但是,目前部分民营企业对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仍心存顾虑,担心建设用地取得难、扶持政策享受难、金融保险受益难等,为此,笔者梳理难点,提出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一、民营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愿意及现状分析(一)成都市民营企业认同参与乡村产业振兴调查显示,在567家民营企业中选择的234家随机访谈企业,近3成的受访者认为民营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有利于增加乡村创新型主体、有利于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带动农民创新创业,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见图1)。图1(二)民营企业总体看好乡村发展潜力在234家受访民营企业中,除已在乡村发展的57家外,还有32.7%的企业表示愿意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见图2),其中有四大因素吸引民营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看好农村发展新机遇、眷恋乡土乡情、符合企业综合发展方向、看好各类扶持政策(见图3)。(三)涉农企业对民营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认同度更高受访企业中近50%认为民营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素质高、经营理念先进、运行机制灵活;还有近1/3的受访者认为民营企业资金雄厚(见图4),表明企业家对自己企业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双层肯定。值得关注的是,前身为工商企业、现在已经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民营企业(以下简称涉农民企家)对该题各选项的选择率明显— —以成都市实证调查为例82

 高于从事其它行业者的选择率,其中, “经营理念”和“资金雄厚”两个选择率都高达95.24%(见表1)。表1图4(四)部分民营企业已投身乡村振兴在本次受访的234家民营企业中,9.0%的企业已进入农业农村产业,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其中,进入最多的产业是,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业(9家)和乡村旅游产业(7家)(见图5)。可喜的是,教育培训、社会服务等企业正在乡村发展。目前民营企业投资规模虽然主要在500万元及以下,但也不乏投资上亿规模的大企业(见图6)。图5 图6二、工商企业下乡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难点(一)多方边界厘清乏力 [1]虽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明确了经营权内涵与权能,强调在保护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平等保护经营主体以流转合同取得土地经营权,但在具体实践中会遭遇多重制约。1.流转合同遭遇调地纠纷。虽然《承包法》规定“生不添、死不减”,三十年调一次地,2008年成都市率先在全国开展的确权颁证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也是强调长久不变,保持农民对农村资产在一定时期内长期稳定,相对固化,便于流转。但长期以来“生等死,进等出”遵循人地均分原则思想根深蒂固,许多地方特别是区位明显的农村依然频繁调地,这就给工商企业下乡带来了风险,工商企业与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合同,合同执行期内,由于村上调地,合同主体变更,引发纠纷不断。2. “进不去、退不回”的尴尬。前期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对改善土壤、提升地力、建设农业生产附属配套设施起了积极作用,随着近几年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大量基础设施投入,交通方便了,区位明显了,土地价值提升,在流转合同期内农户不断要求涨租金,流转成本居高不下,使得工商资本不敢再投入资金,先前已投入几百万又不敢撤回来,陷入了“进不去、退不回”的尴尬。3.补贴与补偿主体混乱。过去几十年,我国农村土地是“两权分置”,农民既是承包人又是经营人,因此,中央的粮食直补、成都的耕保基金、各类产业补贴以及土地征用所有补偿当然是给农民,但在“三权分置”改革前提下,产业发展中的政策补助、流转期间土地征用补偿包括附着物、青苗等就应该给经营权人,目前,中央有明确政策,基层操作困难,在我们调查的范围内,还未有一例如此实施。(二)扶持政策缺位四川省是农村改革急先锋,德阳广汉市向阳镇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成都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农村土地流转走在全国前列,但在2014年开始出现回落。2014年成都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1415.5万亩,流转率24.3%,首次低于全国28.8%。其中已流转的土地中“非粮化”倾向严重,全市30亩以上规模流转中粮食仅占27.9%,成都仅占15.49%。这表明相关配套政策未完善,制约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1.奖励补贴政策未完善。

 [2] 规模种粮补助低。使土地经营者偏爱土地流转“去粮化”。一方面种粮经济回报低。如国家对早籼稻保护价收购133元/50公斤,1.33元/斤;中晚稻138元/50公斤,1.38元/斤;粳稻155元/50公斤,1.55元/斤。另一方面规模种粮补助低。2016年成都市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相关奖励规定:面积在50—100亩(不含100亩)奖励160元/亩;面积图2图383

 2020.1 ( 总第127期 )成都发展在100—500亩(不含500亩)奖励180元/亩;面积在500亩(含500亩)以上奖励200元/亩。2.部分政策“阳光”被拦截在涉农企业“家门”之外。一些农业发展专项补贴主要通过“切块”实施,由各市、县自主申报和分配。但有的基层干部怕担责任,采用不主动申领,甚至有全额返还省厅的案例。3.部分涉农企业实际享受农村扶持政策难。其主要表现有,政策规定与现实脱节。比如,一些农业设施用房建设、小型农机购置补贴,要求企业凭发票可补贴10%-15%,但企业开据发票时须交纳增值税17%,导致企业得不偿失;政策执行中时有不公现象。在规模种养补贴中,规模企业需要乡镇认定核实,业主跟乡镇核实人员关系好,才能拿得到补贴,关系不好就拿不到补贴。(三)金融资本下乡难落地当前农村资产的抵押、贷款、融资受限于条块分离的金融体制,农村房屋价值信用评估普遍偏低,金融部门对抵押权能否实现普遍担忧等。虽然成都土地流转收益担保贷款走在前面,但目前仍面临一些问题。1.涉农企业资金需求缺口较大。据对57家已涉农的工商企业的调查,69.5%的企业有资金缺口,在取得贷款后,仍有53.9%的企业存在资金缺口。而且, “融资难”、 “融资贵”依然存在。某药材规模生产企业,在耗尽自有资金后,以月息1.2的利率从民间融资300万,使企业陷入“不借等死”、 “借钱找死”的两难境地。2.融资额度满足率低。受现有涉农企业规模小、资产比例低、自然风险大、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滞后等多种因素影响,贷款额度不高,平均贷款资金满足度仅有62.5%,其中乡村旅游业最低,仅33.3%(见表2),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表2 企业贷款情况汇总3.企业对农业保险满意度较低。虽然目前大部分下乡涉农企业参保率(参加一个及以上的保险)达80%以上,但险种少、理赔流程繁琐、赔付标准低,企业对农业保险的综合满意度都仅在45%左右。另外,气候变化后的农业保险新品种未及时跟进,比如,近五年来,由于10月份后期气温时高时低、天阴多雨气温变化大,成都晚稻田间发芽率约20%左右,种粮大户即便获得政府应急补贴后仍损失300元/亩左右。

 (见表3)表3 涉农民企金融保险满足情况4.林权抵押贷款明显滞后。成都市是有丰富山地资源的西南中心特大城市,龙门山、龙泉山两大山脉环绕中心城市,但越是山区丘陵,越穷,有各种原因,但集中表现为林权不能抵押,林权抵押贷款滞后于其它有山地资源的地市;林地不准硬化,林地流转不配套就与山地丘陵的资源结构不相称。(四)建设用地获取渠道不畅通工商资本下乡参与乡村产业振兴,重点还是二产业深加工、三产业服务业,两大产业都需要建设用地,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建设用地倾斜政策,但基层仍然很难落实。1.建设用地配套困难。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配套成为了难题,成都市相关部门在十多年前出台耕地流转达到1000亩,配套5%的建设用地政策,因涉及规划与指标,未形成多部门会商机制,基层政府难以落实。2.直接申请建设用地难。主要是一些涉及“六次产业”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养老、文创等新业态时申请到建设用地指标难(见图7)。3.实际利用旅游用地难。虽然近三年中央各部委连续下发多项促进旅游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成都市也出台了相关实施配套政策,但是,旅游用地门槛较高,缺乏城乡旅游用地统筹规划、乡村旅游用地灵活转换以及农村三次产业用地分类管理等创新举措(见图8)。(五)涉农民企利用乡村公共服务平台难1.区片规划体系平台缺乏。土地流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土地总体规划、产业规划、村庄规划怎么合规。流转哪些土地、流转多少,政府没有整体规划,前后矛盾,随意性较强,使流转经营业者难以保护自身权利。2.政府综合性管理平台缺乏。在政府层面,尽管各84

 地、各部门都正在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但管理分散、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合作不足、信息孤岛等情况依然存在,不少小事情需要“跑多次”。此外,由于基层“熟人圈子”盛行,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在办理公事或处理案件中偏袒利益关系人、指向性评标、歧视“外来户”等情况时有发生,严重损害公平公正。3.乡村技术服务平台匮乏。市域内,行业技术咨询、技术攻关、设备租赁、市场信息等十分匮乏,涉农民企往往单打独斗,或独自与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服务公司建立“单线”联系。4.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缺乏。通常, “六次产业”融合发展涉及农事体验、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餐饮娱乐、文化创意等多行业、多领域,亟需依托领军企业组成行业协会。三、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几点建议(一)坚持法律底线、培育多方契约精神1.修订相关法规,保障民营企业平等法律权利。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的核心是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营造民营企业家的法律安全感。建议在2016年全国人大《民法总则》修订、2017年全国人大《宪法》修订的大背景下,相关部门牵头调研会商,适时修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农村土地承包法》(2019年1月已修订实施)、 《土地管理法》等,保障民营企业、社会资本主体的平等法律权利。2.制定实施细则,保障顶层设计“落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相关法规政策在基层的落实,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配套实施细则予以支持与保障,包括流转合同法律保障,农业基础设施(沟堰渠道)、地力培育等投入的多方边界约定,流转期间财政补助、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的边界划定,征地拆迁补偿、二次流转的相关利益分成等,一方面激活农村生产要素,使农民在这场改革中获得财产与资本性收益;另一方面使其他权益人(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权人)也有可持续发展的机制。3.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培育契约精神。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是营造村企良好的软环境,一方面按照《村民委员会自治法》,村上的重大投资、资源盘活等应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主协商决定,利用“村规民约”来解决较为棘手的问题,是目前农村改革一个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农民个人签订的土地流转协议要遵守相关合同与约定,由于内外环境发生大的变动,双方要本着解决问题思路协商处理,培育契约精神。(二)利用现有土地政策风口,切实缓解建设用地困难1.关注“主流土地”改革动向,寻找用地主途径 [3](1)国有建设用地“优先倾斜”。很多省市对于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都会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同时还配有奖惩用地指标。如浙江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按60%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因此在打造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的前期需认真研究这些奖惩措施和相关政策,做到有的放矢。(2)增减挂钩“集中兵力”。一直以来地方虽然都有“增减挂钩”项目指标,但受数量与区域限制,量小分散,不能形成合力做“大事”,目前一些省市开始探索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和集体土地流转“收缩”战略,将过去“撒胡椒面”的方式变为“集中倾斜”方式。比如湖北省2017年起单列下达每个特色小(城)镇(包括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500亩增减挂钩指标;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和农牧民以土地入股,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租赁等方式有序地进行农家乐、牧家乐、家庭旅馆、农庄旅游等旅游开发项目试点,这些政策措施都极大地促进土地供应和使用效率。因此,民营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需要选择“增减挂钩”项目指标投放重点,因地制宜将增减挂钩土地支持政策用在“刀刃”上、促...

篇九:四川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2

  典型案例 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秀案例 大类 小类 案例 综合型 典型村 / 社区 郫都区战旗村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典型村 / 社区 蒲江县明月村通过“农业+文创”脱贫致富 典型村 / 社区 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打造川西新林盘村落 田园综合体 大邑县幸福公社推动农业创新创业 产业振兴 农业产业功能区 天府农博产业功能区加快培育农博产业生态圈 农业产业功能区 崇州优质粮油产业园培育产业生态圈 田园综合体 蒲江县成佳绿茶生态公园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人才振兴 区(市)县 崇州市以职业经理人培育助力现代农业 产业功能区 蒲江成都(中德)职教创新集聚区以人才培育构筑乡村产业振兴保障 生态振兴 天府绿道 温江和盛镇以绿道建设实现生态、产业、富民共赢 天府绿道 崇州桤木河湿地公园天府绿道创新投资运营模式 特色镇 / 街区 温江万春镇推进全域景观化景区化打造 典型村 / 社区 崇州集贤乡山泉村尊重自然规律促进生态价值转化 文化振兴 特色镇 / 街区 邛崃市打造天府文化邛窑文博创意产业园构建人才振兴文创产业生态圈 特色镇 / 街区 金堂县五凤镇结合地域文化资源 推进乡风文明创建 特色镇 / 街区 大邑县安仁镇以“四个坚持” 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组织振兴 典型村 / 社区 大邑县沙渠镇“柳坪村•双碾村”探索跨村治理模式 典型村 / 社区 崇州市羊马镇泗安村建立“1+3+N”自治管理架构

 153

 综合型案例 郫都区战旗村 在乡村振兴中

 “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一、基本情况 战旗村面积2.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30亩,辖9个村民小组,529 户,1704 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053 元。先后荣获“全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村”、“省级四好村”、“四川集体经济十强村”和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8 年 2 月 12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战旗村时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殷切嘱托。

 二、特色亮点 党建领航强堡垒 。全面提升组织力,把党支部建在集中居住区、合作社、民营企业。

 改革兴村激活力。深入实施“五项改革”,敲响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锤”,推进“互联网+共享农业”发展。

 三、经验启示 机制创新发展。战旗村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战旗村农业股份合作社,加强社区管理,重视村民教育和培训,营造良好生态社区氛围。

 154

 搭平台延伸产业价值链。战旗村依托“人人耘”种养平台,以绿色高端农业和体验农业推动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以豆瓣和酒醋为基础,通过建设乡村十八坊体验中心和郫县豆瓣非遗制作展示基地,扩展传统工艺价值空间。

 促进党建工作引领。通过悬挂“党员户”醒目标牌、设立党员示范岗等亮身份的方式,每名党员主动联系服务 3—10 户农户,实行“党员夜校”定期开展课程学习,提升党性修养和工作能力。

 蒲江县明月村通过“农业+ + 文创”脱贫致富

 一、基本情况 明月村位于蒲江县甘溪镇,幅员面积 6.78 平方公里,辖 15 个村民小组,723 户,总人口 2266 人,获评“全国文明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国家级西部乡村旅游人次实训基地”“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四川省“四好村”。

 二、特色亮点 以“农业+ + 文创 ” 实现脱贫致富。明月村实施“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大力发展雷竹、茶叶等特色产业,锁定文化创意旅游定位,深挖邛窑历史文化特质,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传统手工艺等产业深度融合,短短几年时间,已经由国家贫困村转变成为成都文创田园范本。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委会牵头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统筹旅游

 155

 项目建设、运营和乡村旅游发展,2017 年,实现经营收入 55.8 万元 三、经验启示 以跨界融合强产业发展之根。大力建设“茶山竹海”,已建成雷竹园区 7000 亩,建成茶叶基地 2000 余亩,推出“谌家院子”“饮食唐园”等农民创业项目 26 个,建设佳通旅舍 50 余间,2017 年,全村接待游客 18 万人次,文创及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 9000 万元,人均收入 20327 元。

 。

 以生态宜居塑新村建设之形。注重保护原有林盘院落资源和地形、水系特征,保持原有青瓦、土墙风貌,推进老旧院落改造,创新设置“明月书馆”“陶艺博物馆”等个性化、文艺范的公告文化服务空间。

 以文化传承铸乡村振兴之魂。围绕 4 口古窑的历史文化元素,设立文创项目扶持资金,引入文创项目 45 个,目前明月窑、蜀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远远的阳光房草木染工房等 20 个文创项目已建成开放,内容丰富、形成多元的文创产业集群初步显现。

 以人才引进促进乡风文明之变。健全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工作机制,成立明月国际陶艺村园区党委,由党员牵头负责人才引进等工作,吸引北京、上海、台湾等地 100 余位艺术家、创客入村创作、创业和生活。引导社会公益组织搭建明月书馆、明月讲堂、明月夜校等培训载体。

 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 打造川西新林盘村落

 一、基本情况

 156

 竹艺村位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竹编)之乡”崇州市道明镇,总面积约 166 亩,建成“竹艺村道明竹编”创客基地、竹艺工坊、丁知竹非物质文化研习所,2017 年竹艺村文创总收入超 8000 万元,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带动全村人均增收 4000 元/年,获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其经验被《成都日报》等多家媒体给予报道。

 二、特色亮点 建成 农商文旅有机融合的川西 新林盘村落。竹艺村结合成都市“西控”战略和崇州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通过乡村再建、民艺复兴、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的有机融合,实现“景田修竹、共营共享”的田园生活,建成具有川西味、国际范、慢生活的川西新林盘村落。

 三、经验启示 坚持有机修复,严格遵守“少拆多改”原则 。保护和传承川西林盘的建筑形态和文化底蕴,做到总体规划“不破坏生态”、公建配套“不大兴土木”、原有房屋“不推倒重来”、现存庭院“不改变原貌”。

 遵循“社会治理与社区运营标准化”和“艺术审美与空间设计标准化”的“两个标准”原则 。形成“天府文化+设计师联盟+集体经济组织”模式,构建“竹编艺术文创集聚区+四大文创产业板块+N 个特色文创产业发展平台”的“1+4+N”文创产业发展格局。

 以 “ 造商 ” 代替 “ 招商 ” 。以孵化式招商模式培养创客人才,以创客人才为起点发展特色产业,引入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四是探索建立新村民、新乡贤、新农民多元参与共治的社区治理机制。

 157

 大邑县幸福公社 推动农业 创新创业

 一、基本情况 幸福公社位于大邑县青霞镇,距成都 50 公里,于 2009 年启动建设,占地约 1000 亩,其中开发建设用地约 400 亩,配套用地约 600亩。已建立成都文创中心、成都农业创客中心,获评全国第一批“星创天地”,是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市科技创业苗圃、市巾帼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二、特色亮点 实现社区即景区,景区即孵化器的创新模式。成都农业创客中心位于幸福公社内,是全国首个农业创新创业平台,兼具“招商中心、孵化中心、人才培训中心、项目运营中心”四大功能。

 三、经验启示 搭建农创平台,推动乡村振兴。成都农业创客中心规划面积约 6万平方米,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市场运作”方式运营。孵化农业品牌,通过“设计产业+农业”,将农产品变成高端伴手礼。推动乡村再造,打造从农家乐到民宿,从民宿到区域旅游,从特色产品到特色产业小镇的迭代过程。培训乡村人才,引入各个领域的专业导师。孵化农业创客,提供从产品概念、创业落户、品牌建设、市场营销、企业管理、金融投资等全面服务。

 搭建服务平台,引智服务乡村。搭建城市文化要素的生产生活平台和传统手工文创设计为主导的非遗手工旅游平台,吸引设计团队下

 158

 乡,联合设计院校,建设乡村设计学校,培养乡村设计人才,做到设计师本地化,彻底解决设计人才问题。对于引进入驻的创业团队,幸福公社公寓免费、办公免费、吃饭免费。每周举办幸福讲堂,邀请创业大咖、城市人才下乡讲课,带动农民创业,把村民转化成产业工人,带动周边农家乐的发展、农副产品的销售和农民增收。

 159

 产业振兴案例 天府农博产业功能区 加快 培育 农博产业生态圈

 一、基本情况 天府农博产业功能区涉及新津县兴义镇、文井乡、安西镇、新平镇、方兴镇、五津街道、花桥镇及崇州市三江镇永同村,规划面积约129 平方公里,依托天府农博园,聚力打造“乡村振兴的中国典范、世界农博的东方品牌”。

 二、特色亮点 培育 农博产业生态圈。

 。将突出打造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主轴和乡村旅游环线,布局农博、文博、渔博三个功能核心,重点加快发展会展农业、科技农业、休闲农业、文创农业、总部农业。

 三、经验启示 加强 产业培育 。推进会展农业发展,围绕农博会展产业发展,启动建设农博岛,打造千亩葵花海大地景观,由希望集团花舞人间专业团队运营管理,合作社成员就地务工参与,建立“公司投资建设+专业团队运营管理+合作社参与”田间地头办农博展运营新机制。推进高科技农业发展,推进中国农科院天府农业博览园设施农业综合体等项目。推进休闲农业发展,推进斑竹林景观升级打造、羊马河生态河

 160

 道治理,启动波尔民宿酒店综合体等林盘整治项目。推进文创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宝墩大遗址公园开发。推进总部农业发展,引进佳沃集团建设区域总部和创新中心。

 推进发展模式创新。探索“互联网+分享经济”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引进途远 C2B、新希望 F2F 等新经济项目,在农博岛核心区建设集观光体验、休闲旅游、农事互动于一体的“美丽四川、宜居乡村”示范点,推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提升区域价值,实现农民增收。

 。

 加强校院企地合作。按照成都市开展探索建立现代农业功能区建设管理体制试点工作方案,园区内设事业机构中国天府乡村振兴研究院,目前,已与四川农大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天府农业博览园乡村振兴研究院项目,川西林盘研究中心已完成注册。与国家广播电视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天府乡村学院。与中国农科院、新希望集团等企业合作共建乡村振兴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平台。

 崇州优质粮油产业园 培育 产业生态圈

 一、基本情况 崇州优质粮油产业园面积 270 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示范区、四川省乡村振兴规划编制试点核心区,园区建成高端种业、高端功能大米、中端生态绿色稻米“两高一中”基地 3 万余亩。

 二、特色亮点

 161

 培育 优质粮油。

 产业生态圈。园区以培育优质粮油产业生态圈为重心,建成高端种业、高端功能大米、中端生态绿色稻米“两高一中”基地 3 万余亩,培育农业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建设基于农业大数据的天府好米综合运营平台,依托文创型林盘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

 三、经验启示 做强主导产业。突出科技引领,深化校院企地合作,与袁隆平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合作,实施中国好粮油四川行动示范工程,新引进阳光控股、台湾农创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构建优质粮油产业生态圈。

 推动产业融合 。引进北京奥科美公司培育数字经济,引进爱马仕设计师、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等创意人才建设多类型文化创意川西林盘,依托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加快天府国际慢城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康养旅游、民宿经济、农耕体验等乡村旅游新业态。

 深化改革创新 。创新功能区管理体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七大体系”,深化“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保障优质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

 蒲江县成佳绿茶生态公园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一、基本情况 成佳绿茶生态公园现有茶园 2.2 万亩,其中获得有机、绿色、GAP认证的茶园面积达 1.2 万亩,享有“中国绿茶之乡”的美誉,是国家

 162

 茶叶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的核心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

 二、特色亮点 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在建设环长滩湖生态有机茶园基地的基础上,打造“成佳茶乡”AAAA 级旅游景区。

 三、经验启示 做优基地。全面强化“统防统治”“减肥控药”管理,建成环长滩湖生态有机茶园基地建设,巩固国家级标准化茶叶种植基地建设成果,做到“有机、绿色、环保、安全、可追溯”。加强与中科院“茶研所”、川农大的合作,引导茶品科技创新。

 。

 做精加工。引导茶企提质增效,鼓励茶企研发绿茶、红茶、黑茶、混合茶等系列产品 40 余种。2017 年产茗茶 220 吨,茶叶总产值近 3亿元,实现税收近 500 万元,实现农民可支配收入 20074 元,成佳茶叶加工基地获评“成都市十大农产品加工基地”,

 做大销售。充分发挥“蒲江雀舌”品牌引领作用和对茶农经营性收益的提升作用,构建稳定的销售渠道。带领茶企积极参会参展、参加节庆赛会、品牌推介活动。

 做活旅游。加大对“成佳茶乡”AAAA 级旅游景区的宣传、推介。通过绿道建设,对川西林盘、民宿、景区、新村等生态板块进行资源整合,形成“特色镇+林盘+景区”的新型空间布局和“茶乡花海”的美丽形态,建成蒲江绿茶生态公园。

  163

 人才振兴案例 崇州市以职业经理人培育助力现代农业

 一、基本情况 在全面推进农业“共营制”模式的同时,崇州市积极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至 2017 年 6 月,崇州市共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 1887 人,初级、中级、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分别为 401 人、119 人、21 人。目前,在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上岗的农业职业经理...

相关热词搜索: 四川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振兴 乡村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