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8篇

时间:2022-11-17 08:20:01  来源:网友投稿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8篇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8篇,供大家参考。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8篇

篇一: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要要求,为我们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这条路怎么走,对各地而言既是发展的考验,也是发展的机遇,更体现着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近年来,山东诸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两大优势,深入推进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

  壮大产业,强化城乡融合发展支撑。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要借助工业优势,运用工业思维,谋划乡村产业发展。诸城以工业立市,工业基础雄厚,我们用工业化思维谋划乡村产业发展,在乡村建设特色生产园区,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带动高新技术、高端人才、先进理念等向农业农村流动,推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推行“大区域多主体”“大园区小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经营性、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

  突出社区,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城乡融合发展,要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诸城早在 2007 年就开始推行农村社区化,以社区为中心,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资源下移,建成乡村“两公里服务圈”;以社区为平台,集聚土地、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破解村庄散弱且空心化、人才流失且老龄化、农业分散且兼业化等难题。下一步,我们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农民创造的前提下,宜集中则集中,宜就地提升则就地提升。

  改善环境,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布局。城乡融合发展,要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环境优美的生态空间。诸城致力于推进全域绿色化、景区化,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擦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名片,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城市。同时,发挥农村生态环境优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例如,地处半丘陵地带的诸城大源社区,曾经遍地荒岭荒滩,通过种植苗木,建起了大源田园综合体,吸纳了 800 多名居民成为产业工人,建成免费对市民开放的 17 处旅游景点,成为诸城西南角的“城市绿肺”。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

 制和政策体系,带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乡村振兴,要一体发展、全面进步,把发展振兴的成果落实到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在发展中时时从农民角度出发、处处为百姓着想,我们就能让乡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篇二: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经济评论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ISSN 1007-0974,CN 11-3799/F

  《国际经济评论》网络首发论文

 题目:

 在乡村振兴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来自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 作者:

 茅锐,林显一 网络首发日期:

 2021-11-11 引用格式:

 茅锐,林显一.在乡村振兴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来自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J/OL].国际经济评论.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3799.f.20211109.1006.002.html

  网络首发: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稿件从录用到出版要经历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等阶段。录用定稿指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排版定稿指录用定稿按照期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和页码。整期汇编定稿指出版年、卷、期、页码均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稿件内容必须符合《出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辑部对刊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稿件内容应基本符合国家有关书刊编辑、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使用和统一规范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法定计量单位及地图标注等。为确保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严肃性,录用定稿一经发布,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机构名称和学术内容,只可基于编辑规范进行少量文字的修改。

 出版确认:纸质期刊编辑部通过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约,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传播平台上创办与纸质期刊内容一致的网络版,以单篇或整期出版形式,在印刷出版之前刊发论文的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因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ISSN 2096-4188,CN 11-6037/Z),所以签约期刊的网络版上网络首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

 《国际经济评论》在乡村振兴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 来自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茅 锐 林显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乡村经济已取得长足发展,然而以城乡失衡为主要表现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加快乡村经济转型是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城乡再平衡的重要政策思路。鉴于全球的乡村发展不是孤立的议题,中国应加强对已跨越经济转型阶段的发达国家在推进乡村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政策进行总结和借鉴。本文通过回顾四个发达国家的乡村转型历史,发现法国的主要做法是以土地集中和产业再分布实现“均衡化”发展,德国的主要做法是从对乡村边缘化的被动调整到“城乡等值化”的主动改革,美国的主要做法是以完善的制度和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共生型”发展,日本的主要做法是组织化设计和体制化运作的农业振兴体系。基于上述发达国家的乡村转型成功经验,本文认为中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促进城乡再平衡发展应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要健全乡村振兴的体制化设计和社会合作网络,二是要优化城乡融合的产业布局和多元化产品体系,三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共生型发展。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 产业转型 结构性矛盾 全球经验中国城乡失衡格局的演变与主要表现绝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都采取过城市偏向型的发展政策。

 [ 1 ] 这尽管有助于促进产业和要素集聚并推动经济增长,但也可能造成乡村发展动力减弱、茅锐系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通讯作者),Email:rmao@zju.edu.cn;林显一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71873119)、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9JHQ060)的阶段性成果,也得到了浙大-IFPRI国际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的资助。* 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和编辑部的建设性意见,当然文责自负。[1] Blomqvist H. C. and Lundahl M., Urban Bias,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UK, 2002.273网络首发时间:2021-11-11 17:27:35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3799.f.20211109.1006.002.html

 茅 锐 林显一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贫困率居高不下、要素流动障碍等问题,最终导致城乡经济差距扩大的失衡格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发轫于农村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以缓解经济赶超阶段城乡二元体制对乡村发展造成的阻碍。中国通过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新确立了农户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并通过20世纪80—90年代的一系列价格体制改革、要素市场改革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成了资源的主要配置机制从计划向市场的过渡。21世纪以来,中央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总方针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取消农业税等措施完善了农村税费制度,逐步建立了由农业补贴、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等构成的农业支持体系,通过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实施“新农合”和“新农保”、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不断提升农民保障水平,并且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精准扶贫,实现了农业农村的跨越式发展。

 [ 1 ] 2020年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分别比1978年高出126倍和98倍,达到1.71万元和1.37万元,现行标准下的9899万乡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对全球减贫事业的累计贡献超过70%。

 [ 2 ]然而,由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改革开放的重心逐渐向城市部门转移,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出不断加深的失衡格局。具体表现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一)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为主要表现的城乡人口规模与结构失衡伴随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农化,在总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农村人口相对占比和绝对规模双双下降。以常住人口计算,农村人口占比从1978年的82.08%下降到2020年的36.11%,绝对规模从7.9亿减至5.1亿,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同时,以青壮年为主的人口城镇化导致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更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乡村 60 岁以上老人的占比为 23.81%,高出城镇7.99个百分点。若以65岁为界,农村的老龄化率也达17.72%,高出城镇6.61个百分点。此外,与城镇相比,农村人口还呈现出女性和低受教育程度者占比较高的特点。

 [ 3 ][1] 魏后凯、刘长全:“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脉络、经验与展望”,《中国农村经济》,2019年第2期。[2] 国家统计局:“2020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2021年 1月 18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1/t20210118_1812425.html[2021/07/2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2021年4月6日,http://www.gov.cn/zhengce/2021-04/06/content_5597952.htm[2021/07/20].[3] 张永丽、金虎玲:“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禀赋变动趋势”,《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9期;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家庭研究创新团队:《中国农村家庭发展报告2018》,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274

 在乡村振兴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 —来自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国际经济评论/2021 年(二)以收入比居高不下、绝对差持续扩大为主要表现的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尽管中国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至2020年的17131元,但如图1所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在2009年前总体呈增长趋势。虽然该比值在 2009—2013 年期间有所下降,但下降趋势在 2014 年后就几乎停滞。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仍高达2.55,与1978年时几乎相当。相比于发达国家接近于甚至低于1的城乡收入比,中国的城乡差距明显较大。

 [ 1 ] 同时,若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绝对差衡量,城乡差距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未缩小。此外,自2013年起,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开始持续超过农村居民且差距逐年扩大,“财富鸿沟”逐渐成为扩大城乡差距的新动力。

 [ 2 ]图1 1978—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来源:作者绘制,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三)以承载和治理压力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为主要表现的城乡生态环境失衡伴随城镇化对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的占用和污染物从城镇向农村转移,农村的生态环境压力与日俱增。1978—1996年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年均减少0.24%;自1996年采取新统计口径以来,耕地面积总体仍逐年减小,尽管2013年以后年均降幅已降至 0.05%。全国土地污染状况调查显示,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 曾国安、胡晶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国际比较”,《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2] 谭智心:“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比较研究 — — 一个被忽略的差距”《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1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新中国60年:城乡居民生活从贫困向全面小康迈进”,2009年9月10日,http://www.gov.cn/gzdt/2009-09/10/content_1413985.htm/[2021/07/20].275

 茅 锐 林显一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4%,接近其他类型土地的2倍。

 [ 1 ]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显示,农业和农村生活产生的水污染排放量占全国的70.72%。

 [ 2 ] 城市环境管制强化的同时,大量高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农村污染密集型企业在全国总数中的占比高达66.37%。

 [ 3 ] 农村生活垃圾的增速也快于城镇。2019年,农村生活垃圾产量达2.99亿吨,相比2017年增长了31.7%,而城市该增长率仅为11%。

 [ 4 ] 同时,与城市相比,农村生态环境管理设施和投入依然不足。目前,建制村中仍有40%没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78%没有污水处理设施。

 [ 5 ] 城乡环境卫生投资差距达6~10倍。

 [ 6 ](四)以“覆盖不全、质量不均”为主要表现的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失衡尽管中国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光纤和4G网络,也已基本实现医疗卫生机构、幼儿园、小学的乡镇全覆盖,但农村与城镇相比仍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等问题。目前,大部分农村公路仅按照四级标准建设,仅21.5%的乡镇有高速公路出入口;农村户均电力装机容量仅为300瓦,是上海的1/10;仅有54.9%的村庄有驻村执业医师,城乡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之比达2:1;农村小学和初中的生均仪器设备值分别仅为城市的75.8%和76.0%。

 [ 7 ] 同时,在清洁能源、高速通信、卫生厕所等方面,农村覆盖率依然不高。目前,仅11.9%的村庄开通了天然气,5G覆盖率不到50%,48.2%的家庭仍使用普通旱厕甚至没有厕所。

 [ 8 ](五)以资源配置和保障水平差距明显为主要表现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失衡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乡村与城镇相比,在资源配置水平和保障水平方面仍[1] 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年4月17日,http://www.gov.cn/foot/site1/20140417/782bcb88840814ba158d01.pdf/[2021/07/20].[2]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关于发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公告”,2020 年 6 月 9 日,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1/202006/t20200610_783547.html/[2021/07/20].[3] 李玉红:“中国工业污染的空间分布与治理研究”,《经济学家》,2018年第9期。[4] 高博、李桂花:“农村环境问题:表现、成因及解决”,《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4期;黄季焜、刘莹:“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 来自全国百村的实证分析”,《管理学报》,2010年第11期。[5] 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2016年12月,http://www.caep.org.cn/sy/sthj/zxdt_21711/201702/W020180921440488851377.pdf/[2021/07/20].[6] 张彪:“中国城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差距比较”,《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第10期。[7] 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2017年12月15日,http://www.agri.cn/V20/SC/jjps/201712/t20171215_5980618.htm/[2021/07/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概况— — 2018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2019 年 9 月 19 日,http://www.moe.gov.cn/jyb_sjzl/s5990/201909/t20190929_401639.html/[2021/07/20].[8] 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四号)》,2017年12月16日,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ypcgb/qgnypcgb/201712/t20171215_1563634.html/[2021/07/20].276

 在乡村振兴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 —来自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国际经济评论/2021 年存在明显短板。就义务教育而言,农村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整体较低,高中学历的人数是城市的5.36倍,研究生学历的人数仅是城市的1/8。

 [ 1 ] 就医疗卫生而言,城乡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之比达2.37,农村本科及以上学历执业医师的占比仅是城市的1/20。

 [ 2 ] 就养老保障而言,2018年城镇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对社会职工平均工资的替代率是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养老金待遇对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替代率的3.7倍。

 [ 3 ] 就最低生活保障来看,尽管已比 2014 年的 56.3% 明显提高,但 2019 年农村人均低保标准仍只有城市的73.6%。

 [ 4 ]城乡失衡的根源及与全球乡村发展规律的联系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全球不同经济体在特定发展阶段出现的共性规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流失、城乡公共资源不均和乡村承载压力增大等现象。过去55年,全球乡村人口占比持续减少,平均降幅达42.2%。城市居民往往比乡村居民拥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这造成乡村人口只占全球总人口45%的同时,却占全球贫困人口的80%。

 [5] 1993—2018年期间,除一些发达国家外,城乡中学出勤率和通电率的差距几乎未变,卫生指数的差距反而扩大,公共资源不均现象持续存在。

 [6] 同时,由于资源环境要素从乡...

篇三: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农业资源与区划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ISSN 1005-9121,CN 11-3513/S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网络首发论文

 题目:

 城乡融合中的耦合协调: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作者:

 陈景帅,张东玲 网络首发日期:

 2022-03-22 引用格式:

 陈景帅,张东玲.城乡融合中的耦合协调: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20318.1733.030.html

  网络首发: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稿件从录用到出版要经历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等阶段。录用定稿指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排版定稿指录用定稿按照期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和页码。整期汇编定稿指出版年、卷、期、页码均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稿件内容必须符合《出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辑部对刊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稿件内容应基本符合国家有关书刊编辑、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使用和统一规范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法定计量单位及地图标注等。为确保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严肃性,录用定稿一经发布,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机构名称和学术内容,只可基于编辑规范进行少量文字的修改。

 出版确认:纸质期刊编辑部通过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约,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传播平台上创办与纸质期刊内容一致的网络版,以单篇或整期出版形式,在印刷出版之前刊发论文的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因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ISSN 2096-4188,CN 11-6037/Z),所以签约期刊的网络版上网络首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

 城乡融合中的耦合协调: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

  陈景帅1 ,张东玲 2 ※

 (1.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2.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摘

 要

 [ 目的]测算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为促进城乡融合、识别城乡发展战略的薄弱点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方法]基于城乡融合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 结果]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菏泽、聊城等地为城乡发展的“低洼地带”;在样本期间内,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度轻微下降,城乡政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城乡之间具有较好的融合发展态势;菏泽、聊城等边缘地市存在明显的“低耦合度-低协调度”特征,城乡发展关系需进一步优化。[ 结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摒弃粗放型发展模式,结合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规划。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战略

 城乡融合

 耦合度

 协调度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当前,在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不再追求规模宏大的城市扩张,而是致力于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约束、城市承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重点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构建互补互惠、协调共生的城乡关系 [1] 。自新型城镇化实施以来,中国城乡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民总体收入不断增长,城乡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但由于长期起来的“城市偏向型”政策和农村要素的单向流动,使得城乡发展面临着“城市病”和“乡村病”共存的现实困境,农村发展动力机制缺乏,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依旧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2]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科学有序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的发展路径。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补齐“三农”短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支持城镇产业向乡村有序转移,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显然,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战略协同发展,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互动协调关系,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关系的研究本质上是对于城乡关系的探讨。西方学界对“城乡关系”问题的探索以经济学为基础在多个学科领域中相继展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探讨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城乡问题,形成了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如刘易斯 [3] 的“二元经济模型”、缪尔达尔 [4] 的地理二元结构理论和哈里斯—托达罗 [5] 模型等;另一类是从社会学和城市经济学的视角,就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

 作者简介:

 陈景帅(1995-),男,山东济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通讯作者:张东玲(1973-),女,山东潍坊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E-mail:zhangdongling99@126.com  :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业融合驱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推进研究” (19BJY111)

 网络首发时间:2022-03-22 16:48:21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20318.1733.030.html

 居住拥挤、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提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观点。如霍华德[6] 的“田园城市理论”理论、沙里宁 [7] 的“有机疏散理论”和赖特 [8] 的广亩城理论等。

 国内学界对“城乡关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已有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针对城乡关系变迁的研究,如夏金梅 [9] 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提出中国城乡关系遵循乡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和城乡融合的发展规律。高帆 [10] 认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但城乡社会差距依旧存在,城镇内部的“新二元结构”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分化日益突出。二是城乡融合机理的研究,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学术界普遍认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能够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11] 。此外,学者们还利用实地调研或案例分析,从人口、土地、资本和产业等视角出发,探究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机理 [12-13] ,如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转型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14-15] 。三是城乡发展水平和融合程度的定量研究,学者们最初利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城乡公共物品供给等单一指标来衡量城乡关系 [16] ,而现阶段多数学者通过构建多维度、多指标的系统评价体系来对城乡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17-18] ,所使用的方法也由比值法、泰尔指数法等单一指标计算方法向熵值法 [19] 、层次分析法 [20] 和耦合模型 [21] 等综合评价方法过渡。但多数学者在对城乡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时,通常聚焦于某一维度,如贾兴梅 [22] 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集聚之间的协同关系。

 从已有文献来看,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既有研究为本文提供较好的借鉴,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尽管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多数研究聚焦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对两者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定量研究还较为薄弱。另一方面,既往文献针对新型城镇化的测度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而乡村振兴测度体系处于探索阶段,已有研究通常集中于乡村振兴的某一维度,并未体现乡村振兴的系统性。

 基于此,与以往文献相比,该文可能的贡献在于:第一,以山东省为样本,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 4 个维度出发,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立足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 5 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水平进行测度;第二,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对当前山东省城乡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探讨,从而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重塑城乡关系提供经验借鉴。

 1 理论机制与研究设计 1.1 理论机制 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耦合机制,源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困境,二者在内在逻辑上具有耦合协调的自恰性。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体现于新型城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机制;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提供了新机遇。二者的战略耦合及协调推进将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如图 1 所示。

 新

 型

 城

 镇

 化 乡村振兴战略

  土地资源利用矛盾 资源环境约束瓶颈 城市承载力不足 城乡体制机制壁垒 村域资源要素短缺 产业动力机制缺乏 现实困境 内在协调逻辑 相互作用机制 农村产业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 城乡要素流动 就地城镇化 土地资源优化 产业兴旺 土地制度改革 强化农民主体地位 保障持续绿色发展 提供持续动力机制 优化乡村结构布局 化解城市病弊端 提供生态空间 重塑城乡关系 推进就地城镇化 协调推进目标 五位一体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现五个振兴 四化同步推进 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图 1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与协调推进的理论机制

 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系统性、综合性、代表性、普适性和数据可得性等原则,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

 1.2.1 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了产业、生态、人才、文化、组织治理和城乡融合等多方面的内容。目前,已有文献大多对乡村振兴的内涵、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进行系统性分析,仅有少数文献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等角度出发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对乡村振兴进行定量分析。因此,基于已有文献 [22-30] 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以乡村振兴“五位一体”的目标任务为导向,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 5 个维度出发,并对其进行深层次解构,选取机械设施、经营效率、产业发展和财政金融等 16 个一级指标,进一步筛选 33 个二级指标,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 1 所示。

 1.2.2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针对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多,但并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来看,其摒弃了以数量、规模为主的发展模式,寻求各维度全面发展,立足于生态集约、城乡融合,培养可持续发展动力。从已有文献来看,对于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大多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维度出发,对城镇化发展进行深度剖析。基于此,参照已有文献 [31-38] ,将新型城镇化分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 4个子系统,并选取 12 个一级指标和 24 个二级指标,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 2 所示。

 1.3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该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其作为中国北方的农业大省,在城乡分布、地理格局和经济特征上与全国整体状况较为相似。山东省辖区内包含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济南、淄博和潍坊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内陆城市以及临沂、枣庄、菏泽等革命老区和边缘贫困地区,能够较好地反映影响城乡发展的各类因素。同时,近年来,山东省陆续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等战略,针对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测度,以及两者之间耦合协调程度的分析,能够为中国城乡发展提供现实案例。

 2019 年 1 月 9 日莱芜市并入济南市,山东省由原来的 17 地市减少为 16 地市。但考虑

 到数据的连贯性,该文将样本期间控制在 2008-2018 年。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 2009-2019 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山东省 17 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告》和各地市统计年鉴,其中,“环境治理”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和各地市统计年鉴,部分年份和指标缺失数据利用差值法和均值法补齐。

 表 1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及参考依据 系统 子系统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权重 参考依据 乡 村 振 兴 产业兴旺 机械设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用地之比(kW /hm 2 )+ 0.044 3

 贾晋(2018)

 有效灌溉面积占农用地比重(%)+ 0.056 9

 贾晋(2018)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与农用地之比(t/hm 2 )+ 0.035 5

 程莉(2018)

 经营效率 粮食作物单产量(kg/hm 2 )+ 0.024 5

 吕承超(2021)

 产业发展 第一产业占 GDP 比重(%)+ 0.021 0

 徐维祥(2020)

 人均农林牧渔业服务业总产值(元/人)+ 0.033 3

 鲁邦克(2021)

 财政金融 人均财政支农支出(元/人)+ 0.037 4

 赵德起(2019)

 农业保险密度(元/人)+ 0.038 9

 闫周府(2019)

 生态宜居 基础设施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0.008 7

 吕承超(2021)

 行政村公路通达率(%)+ 0.004 1

 吕承超(2021)

 环境治理 人均沼气池产气量(m 3 /人)+ 0.026 2

 杨肃昌(2021)

 人均太阳能利用面积(m 2 /人)+ 0.032 1

 杨肃昌(2021)

 防护林占人工造林总面积比重(%)+ 0.030 1

 杨肃昌(2021)

 居住条件 人均居住面积(m 2 /人)+ 0.021 3

 周国华(2018)

 乡风文明 教育资源 乡村义务教育每万人专任教师数量(位/万人)+ 0.033 5

 张挺(2018)

 每万...

篇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论坛

  《华东科技》

 2020·5

  413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樊学海 (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较多弊端与不足,对乡村经济发展影响比较大,还会加大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差异,从而导致乡村处于发展弱势。为了全面处理好城乡发展期间所存在的矛盾问题,必须优化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此次研究主要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起到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乡村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大,党和政府都注重处理“三农”问题,以此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由于乡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比较落后,缺乏健全体制,因此导致人员流失严重。在十九大会议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自此开始大规模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与经济会议报告。注重落实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以此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由于城乡发展存在脱节问题,采用融合发展战略可以消除发展矛盾,处理乡村发展滞后问题。

 1 城乡融合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国家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进一步延续和深化城乡统筹发展与一体化发展。自本世纪初,国家注重优化城乡关系,然而在时代背景下,现存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与发展方式存在明显变化,为了全面适应发展要求,必须优化调整城乡关系。由于城乡融合发展处于初期阶段,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机制,因此必须出台相关政策。

 1.1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长期以来,城镇与乡村处于分离发展状态,从而形成二元体制,该种体制会衍生出大量农民工,属于城乡矛盾的典型代表,虽然生活在城镇,然而却受到农民身份限制,无法享受城镇的社会福利,城乡二元体制对乡村与农民发展影响比较大,长时间受到此种体制要求,加剧了城乡群众的收入水平差异,从而导致城乡矛盾不断激烈。从党的十六大开始,各级政府都致力于研究城乡二元体制问题,通过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户籍制度改革等措施,希望可以缓解城乡矛盾。但是各项举措的实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城乡二元结构,并未彻底解决矛盾问题。

 1.2 城乡要素缺失合理流动机制 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缺乏要素流动机制属于重要难题。在发展过程中,农村的资金、人才与土地要素均流向城镇,从而导致农村地区发展严重减缓。由于流动机制不合理,从而导致城乡要素在资源优化配置、交换与流动等方面存在不对等情况,相应加大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发展的阻力。第一,劳动力要素单向流通。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操作,城镇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农业生产效益无法满足农村需求,此时就会导致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第二,资本要素倾城化流动。城镇发展依靠地区政策优势,因此资本量非常大,能够高度完成资本积累。然而乡村地区受到资本逐利影响,农业生产存在低效性与弱质性,从而加大资本下乡难度,制约第一产业发展。第三,土地要素不均衡。城乡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市场严重失衡,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土地要素日益紧张,土地要素大量流向城镇,提升城镇用地价格,与乡村形成明显反差。

 1.3 城镇公共配置资源不平衡 我国在初期发展中,制定重工业优先发展策略,以农业收益维护工业发展,农业农村为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国家经济发展重点在于工业发展,必须建立工业体系。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失衡问题严峻,从而导致城乡发展出现分割状态。由于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显著,且政策多倾向于城镇发展。在城镇工业发展部署下,政府投入占据绝对优势,因此忽视了乡村经济发展。城镇地区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社会福利体系,然而城乡发展处于低效率状态,从而导致城镇与乡村资源配置失衡严重。

 2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2.1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实现一体化发展 当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致力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然而政策破解效果不佳,整体破解效率低下。鉴于此,必须对城乡二元体制进行深度革除。第一,促进户籍制度深化改革。我国所开展的户籍制度改革成效显著,然而在实施期间还是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必须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加大法律保障力度,以此满足户籍制度改革要求。若户籍可以消除城乡福利差异问题时,制度弊端就会消失。第二,优化分治财政体系。在二元结构体制中,城乡分治财政体制属于重要经济支柱,因此应当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对税收制度进行优化调整,倾向于农村地区,发挥出财政杠杆作用。加大三农财政支持,通过经济资源引入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以此增添发展活力。第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和乡村应当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提升乡村地区的医疗、教育与就业服务质量,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发展。

 2.2 建立合理流动机制,实现要素双向流动 为了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建立合理流动机制,以此开启城乡界面,建立融合突破口,确保要素的自由流动。第一,培育统一要素市场。通过市场准入、价格调节与资格认定等政策,确保要素市场化发展,使要素可以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实现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融合。第二,促进土地制度深化改革,优化调整土地收益分配格局,在保证土地承包权稳定前提下,不断提升经营权活力,对土地承包权、经营权与所有权关系进行平衡。此外,组织乡村土地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基本利益。第三,极大人力资本积累,优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业就业体系,营造优质的就业环境。同时,注重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乡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3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资源融合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出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的作用。第一,转变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市场资源配置经验,对失衡配置比例进行调整,按照公平与高效原则,建立新型公共资源配置体系,不断提升乡村公共资源投入力度。同时,注重改善现存地区的医疗设施、教育设施与交通设施,实现公共资源配置的均衡化,为资源融合创造优质环境。第二,加大部门联动。注重改革资源配置部门的联动与沟通,实现整体配置与协调,以此实现优势互补,防止出现分配不均与重复分配问题,全面提升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城乡资源的均衡利用。第三,政府部门在配置公共资源时,必须建立问责机制与监督机制。公共资源的配置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容易出现弄虚作假与贪污行为,从而降低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影响配置公平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消除城乡发展所存在的矛盾,必须实行融合发展与一体化发展。城乡空间结构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应当建立一体化城乡空间解耦,按照不同功能定位,建设宜居的生活环境,合理规划乡村发展,注重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消除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参考文献:

 [1]叶超,于洁.迈向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研究的关键与趋势[J/OL].地理科学,2020. [2]曲延春.从“二元”到“一体”: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理论学刊,2020(01):97-104. [3]易妍琳.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树立正确的城乡融合发展观[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9(04):96-97. [4]曾阳.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2):23-30.

篇五: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程讲稿】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好,各位学员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能够有一个交流,我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是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县城振兴战略的话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来的,也是我们进入今年十四五以后的话,国家重点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战略。在十九大的报告里面也提到了,我们的这种城乡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都在提城乡融合,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去推进我们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啊?我想今天和大家进行一些分享和一些交流。

 第一个就是我们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我们去推动乡村振兴的这种战略,它的关键是什么?它的核心的要素是什么?我们讲的东西不是一个指导的原则,只是提醒大家去注意去思考,然后可能在这些方面的话能够有

 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措施和新的举措。最后的话我也想结合我现在在昆明市的一些工作,主要就是来推动昆明市的我们称之为都市驱动型的乡村振兴的这样的一个实验。我想结合这个实验来谈一谈城乡融合呃发展下的这种背景下的乡村振兴的一些实践的案例,来和大家一起去思考和讨论。

 第一个问题的话就是我们要从城乡融合的这种背景下,怎么去推进我们的乡村振兴,它的关键点是什么?它的核心点又是什么? 我们在这张图上面大家也是可以看到,我们把城乡融合十九大提出来了,要城乡融合以后的话,从 17 年以来,国家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它所致出台的一些政策是吧?他所提出的一些实践性的这种措施是什么样的,我们在这里也给大家做了一个什么?一个梳理,大家可以从这个脉络上面可以清楚的去把握,去宏观上整体上去把握,我们在城乡融合的推动下做了哪些工作,比如说像在 19 年提出来的什么要建了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验区,实验区,全国有 11 个这样的试

 验区,可能我们有一部分同志可能也是来自于这些实验区,比如说像山东、河南,像我们的呃、四川的四川,像重庆,像浙江,还包括像陕西、吉林、江苏这些地方它都有。还有福建我们有 11 个这样这种改革的这种啊,城乡融合发展的试验区。所以从这样的一个过程里面,其实国家也在探索是吧?如何有效的去推动城乡融合的这种发展。我们在推动城乡融合的发展的这种过程中,我觉得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要理解我们现在的乡村它本身在发生变化,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说,我们的学生经常他写论文觉得说的题或者他得出的结论,我就跟我的学生说,我说你们是年轻人,你们现在看见的乡村应该和我在你们这个年纪看到的乡村是不一样的,你不能看到的乡村还是我当时看到的乡村来跟我在讨论,我说不能够有效地与时俱进了,也没有找到你研究的什么,真的问题是什么? 政策关心的问题,因为我带的学生都属于公共管理的学科研究,公共政策本身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也是跟我的同事在讲,

 我们现在在讨在做,因为我在设计我们整个系的学生从本科到博士的乡村实践的一个方案,就是实践的这种训练的方案,我就和他们谈,我说你们做实践方案的时候不要像过去一样,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我们去农村做发个农户问卷,做个调查就回来了。

 现在的农业农村它的管理上,它的人口的结构上它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它的新的议题是什么?是吧?现在很多地方用数字治理了,数字治理在乡村里面发挥什么作用,现在都讲了新的新型的经营主体了,所以很多新的变化,如果我没有切身的去意识的话,我们在做的很多的这种努力的话,可能就和现在的农户的农民和农业农村发展的需求,他的这种匹配度相对来讲就比较低。

 我们乡村的功能在发生变化,从过去承担的是农产品的一个保障功能,像什么多元复合型的这种功能的转变,这种承担的附属功能下,什么核心的这种功能的这

 种转变,这种转变的话实际上是基于什么?我们乡村中居住的人口在变。我们可能有些同志不去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什么?确定什么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身份去确定谁能够谁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划分的过程中可能就会能够发现我们在乡村里面,他的居住的人口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结构在变化了,除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还有一部分人是吧,他有户口,但他不是集体成员,还有一部分人是什么?他是新我们叫新村民,他是从什么?从城市到我们乡村里面什么集体的去租用什么农民的住房,租用农民的住房,他所有的生活空间都在乡村,但他的经济他的收入又不是来自于乡村,一些的什么新我们叫新村民,因为我们在农村的什么宅基地的政策叫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改革里面,提到了什么城市的人,你不可以去农村里面去什么?去购买宅基地,但是你可以什么?租租用宅基地是吧?租用农民的住房,闲置的住房,租期可以追偿可以什么?是 20 年。

 所以这样的话有很多地方的农村就涌入了大量的什么?新村民,他的整个的生产,比如在昆明市的一个叫大墨鱼的村庄,它的整个生活都是和乡村什么紧密结合的,但它又不是乡村里的什么我们说的什么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所以还有一些我们还有什么帮扶的干部,我们的驻村的工作队,所以我们的乡村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一个什么相对比较封闭,又建立在传统的熟人社会基础之上的什么?一个乡土社会了,它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它的人口本身就是什么?是开放的,所以它的管理的干部也在群体发生变化,他居住的什么村民的身份在发生变化,这个身份的变化,它和这个村集体之间的什么联系在发生变化,它对村庄的这种发展的需求在发生变化,同时他也带了一些什么?一些新的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所以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就是乡村的业态的形势发生变化。过去农村我们就说是农业,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我们的这种乡村的新的业态,我们乡村旅游的这种发展,我们现在在北京郊区的民宿,比我们在北京城市里的什么五星级的宾

 馆的价格可能还要高,电商的发展带来了农业产业的这种更新,还有一些新型的这种服务业也转移到什么乡村,比如说我们的一些拓展,我们的一些培训,现在很多的地方,比如像四川成都的战旗村,所以它基本上成为什么一个国家一个乡村振兴的培训基地,它的产业培训产业建建立起来了,以依托乡村振兴产业的这种培训,新的这种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激励产生了,然后第一产业本身也在发生变化,过去都是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都是什么?小农户在什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去种植,现在大量的都叫我们叫什么?新型的经营主体,新型的经营主体、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甚至有外来什么承包等等,这样的话它整个的乡村的业态发生变化,他对像深圳新的这种战略的话,我们不考虑乡村这些变化的时候,好,我们的乡村振兴战略就很难做到什么?推动城乡融合的这种发展。

 第三个方面的话就是乡村社会的治理的这种内容和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什么三制的融合是吧?我们经常提到的什么社会治理的内容在变化,

 过去都没有的事情,现在都开始什么?出现了,因为有了新的业态,有了新的人口,我们什么?我们的治理是什么?类对象是谁?一个就是人,一个就是什么?业态,他必然带来我们社会治理的什么内容和结构,发生了。

 村干部本身的收入的来源也发生变化,过去的村干部的收入主要是靠村集体自己来筹集的现在呢,他这个村干部变得更加什么?职业化,更加的职业化。所以我们在今年年初是吧,全国完成了什么?全国完成了我们的什么?村干部的什么换届选举,转要求什么?村的党支部书记,村的什么村主任是吧?基本上做到什么一肩挑。实际上不仅是接下来就是什么村的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的负责人,等于说村干部是急什么,他的政治管理社会管理和什么经济管理的功能是为一体的,以后对村干部本身素质的要求在什么?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我们这一轮的选举里面对村干部的什么受教育程度,村干部的什么年龄都有一些什么规定,应的一些规定和要求,应的规定和要求。

 第 4 个呃变化就是整个乡村的这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内容也在发生。我们在乡村里面有了大量的什么?这种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怎么办?谁来负责?我们有了路,谁来管我们有了灌溉的设施,谁来维护这些?我们有了垃圾,现在我们都要垃圾什么?要分类,现在所有的农村里面都有垃圾分类,我们整个垃圾都要什么集中的放置,集中放置它不能堆在这里就不管了。垃圾的这种转运,他的什么?他的这种清理的工作又是谁来维护?靠传统的这样的一个自制的功能是没有办法去实现的。它的一些公共服务设施也好,基础设施的什么?可持续,并且农民的需求也在提升。包括我们就说的厕所革命,我到很多地方的看到这个村村里有公共厕所,第一件事情就要进去看一下厕所的维护情况。啊那有很多地方它的水是吧,我们的水乡它也不像城市,它的时间很久了,经验很丰富的,或者是投资的力度也大了。很多的厕所里面一进去以后,外面看的很好,但是里面什么它的水箱也不能冲水了,然后它的所有的什么废弃物也没有人去维护了。在这个时候实

 际上它乡村的什么公共服务的内容在上升了在变化了,它的运行的成本在什么?在发生变化,这些事情怎么去处理?在这些的话都是我们就可以提出乡村它已经不再是过去什么?我们说的封闭的空间了,它充满了什么?开放性,然后这也就决定了我们说的我们的城乡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过去我们到农村里面是什么?我们城市人到农村里面经常是叫什么?去走亲戚,就像我小的时候,我如果不是去农村里面去走亲戚,我可能就不会去农村,现在不一样了是吧?我去到农村里面,我可能是自己去居住,我有可能是自己去什么去享受什么,我去旅游去娱乐,我有可能是去什么去消费,我有可能去学习,我有可能去什么去参加各种什么放叫什么放松自己。

 所以所有的这些变化大家可能一说起来都很明白,它的政治含义就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的城乡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了,是吧?这也就是要求我们什么?城乡的融合的发展,不仅是政策上的这种需求,好,我们说我们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是吧?不是仅仅是这,也

 是我们整个什么?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这样的一个很重要的需求。

 那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首先一个城乡融合的话实际上就要打破什么?资源什么?单向流动的链条,而是希望要素在城乡之间能够做到什么无障碍的双向的这种流动,双向的流动。是都有哪些资源?第一个就是人是吧?第一个就是人。所以现在的话,我们政策上面一方面还在鼓励什么?农民进城,因为我们的城市化率还不够是吧?还要继续发展,从国际上来看的话,很多发达国家的话就是说农村居住的人相对来讲是少的,城市是承载最多的。所以我们从整个的整体的发展的情况来讲,同样还要鼓励什么?农民进城就是双向流动,不是说我们都把城市往乡村去移是吧?带来乡村的再次的这么密度的这种升高,双向流动,就说我城市我的农村的人口也可以自由地向城市流动,然后城市的人口也能够向什么?乡村去流动。

 另外在今年年初出台的什么?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的意见里面,也提明确要求,要引导城市的

 人才什么?下乡,所以要引导城市的人才下乡,然后去经营我们乡村的各种发展的资源。

 第二个方面就是资本的双向的流动,所以现在的话又采取了一系列的这种措施来看,来鼓励不同的资本什么向乡村去流动,一个是什么?金融上怎么支持乡村振兴的这种发展。然后第二个就是什么?我们的财政上就说要调整完善土地的这种出让收入,来去土地出让金,然后去什么?去推动什么?乡村振兴的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的发展方面的什么庞大的资金需求资金需要,第三个方面就是什么?我们的社会资本,也就是我们的企业,在我们的企业社会资本怎么去有序的去投入到农业农村中来?我们说社会资本它都是逐利的,我们说欢迎社会资本进入到什么?农业农村,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说,社会资本你怎么去健全连龙带龙的这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就是说你怎么保障让在社会资本盈利的同时,让我们的老百姓也在里面什么?受益也在里面受益,从而去什么?破除我们现在在社会上可能有一些人

 提到的什么?资本下乡是不是一次新的一个不太好的一种形式。

 在土地也是一样的,土地的话就是如何去保障是吧?我们在人的这种流动的过程中,人和资本的这种流动中,土地基本的权益,农民的基本的土地的权益,这是我们在农村三块地的改革里面在探索的一方面让土地成为什么?农民的一个什么?非常重要的一个收入的来源。另外一个方面也不希望怎么在人员的流动,在资本的这种流动的过程中,农民是他失去了他的土地的合法权益,从土地上获得的权益。所以三块地的改革,包括农用地、宅基地以及农村的集体经营性的建设用地上面,这几年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是非常多的。在这里的话其实我也想呃多说一句话,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和农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我们土地的使用的什么属性。

 基本农田是不能够用于其他用途的,不能够改变其他用途的,包括我们去年年底中央又出台了什么?防止什么?防止耕地的非粮化。

 我们可能在很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业进入乡村的时候,一定要清楚的知道什么我们农村土地的管理,城市其实是不一样的,它面它受到的政策性的约束是更多的,比如说我们的三区三线的这种限制,三区三线的这种限制。所以在今年的时候国家提出来的什么?所有的乡村振兴,所有的乡村都要做乡村振兴的规划,乡村振兴的规划其实也就是要给什么?乡村振兴未来的产业发展也好,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好,要限定好你的什么范围,要把你的什么山区三线的发可发展的空间,要把它什么?把它制定出来,明确出来。

 这样政策许可的这种范围内去什么?开展一系列的这种活动。

 所以我们在很多地方去发展乡村旅游也好,发展乡村的新业态也好,就要必须考虑到土地的这样的一个刚性的一些要求。

 在城乡发展...

篇六: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经济发展经济学视域下城乡融合促进乡枷兴的发展逻辑王晓慧(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重庆 400715)摘要 :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现代社会结构的普遍特征 。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当下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推进

 城乡融合发展 , 实现城乡由 “ 二元 ” 到 “ 一体 ” 的转变 。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如生产要素交换不平衡 、 资源配置不均等

 等阻碍了乡村振兴 ,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 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

 本文将结合发展经济学相关理

 论从城乡融合提出的原理 、 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具体实施的措施等分析通过城乡融合的道路促进乡村振兴的发

 展逻辑 。关键 词 :

 城市化 ;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结合;二元结构 ; 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 F299.

 2 ; F323

 文献识别码 :

 A

 文章编号 :

 2096

 — 3157(2020)31

 — 0135

 — 03一 、 导论

 建设高歌猛进 , 推动了城乡发展在社会 、 经济等领域的结构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内涵为 , 以乡村振兴作为

 视角观察城乡融合发展 , 需要将城乡发展共存同融 、 互惠互

 利作为基础 , 系统筹划乡村和城市在生态 、 社会 、 文化 、 经济

 以及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打造城乡平等 、 互惠共赢

 的发展模式 , 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的稳定繁荣以及可持续

 发展 。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 , 指明 “ 建立健全城乡融

 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

 在此基础之上 , 城乡融合发展从属于乡村振兴 , 是加快推进

 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

 意味着农业经济成为现代化经济

 体系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将

 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产生重要意义 。二 、 城乡融合的发展逻辑1. 城乡融合的提出逻辑(1)

 理论背景 。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城乡分离 、 城乡

 对立与城乡统一的问题 。

 在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中把城乡分

 离看作最显著的物质分工和精神劳动运作 , 并将其看作是城

 市的起源 、 国家的根本及文明历史的起点 。

 “ 消灭城乡之间

 的对立 , 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 。

 ” 马克思在描述达到共产

 主义社会的条件时 , 提出过消灭 “ 三大差别 ” , 即脑体 、 工农 、

 城乡差别 。

 刘易斯和拉尼斯等发展经济学家在二元经济结

 构框架下也论述了工农关系 , 他们提出农业部门为不断扩张

 的工业部门提供大量剩余劳动力 , 拉尼斯提出农业部门不仅

 提供劳动力 , 也提供劳动剩余 。

 舒尔茨在农业发展理论中强

 调农业工业相互依存 、 相互促进 , 所以工业反哺农业 , 以城带

 乡 、 以工促农意义颇深 。(2)

 实践背景 。

 改革开放以来 , 从城乡开始改革到城乡

 要素开始逐渐流动 , 从统筹城乡发展到提出建设城乡一体化

 的过程中 , 乡村工业发展迅速 , 乡镇企业日渐繁荣 , 小城镇化

 性变革 。

 根据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概

 分成两个过程 。

 首先是依靠城镇化 、 工业化发展社会生产

 力 。

 发展起点较低 , 各种生产要素在工业 、 城镇领域集聚 , 推

 动城市发展的同时 , 乡村却日益落后 。

 其次是依靠工业化 、

 城镇化 、 信息化 、 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力来促进社会生产力提

 高 。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要依靠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技术

 来创新农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2. 城乡融合的原因(1)

 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 。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

 展理论 , 随着城市现代工业的扩张 , 不断地吸纳来自农村的

 剩余劳动力 ,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实现城市化 。

 刘易斯理论与

 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现实比较吻合 , 但大多数发展中国

 家不成立 。

 托达罗针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市失业 , 而

 人口仍旧不断流入城市的事实建立了动态均衡模型 , 表明城

 乡就业机会的不平衡是由发展政策的城市偏向造成的 , 改善

 农村和城市部门经济机会的失衡状况 , 为了阻止过度流动 ,

 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 , 提出城市与农村必须平衡发展 。

 城

 乡融合可以缓解该不同步造成的二元结构固化 。(2)

 缓解城市病 。

 城市病导致环境恶化 、 资源短缺 、 失业

 与贫富两级分化 、 交通拥堵 、 超低生育率和人口绝对下降 。

 城乡融合引导人口 、 资本 、 物质 、 技术 、 信息等城市要素流向

 农村 , 特别是人口的回流 , 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人口拥

 挤 、 资源压力和交通压力 。

 城市要素流向农村 , 一定程度上

 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 特别是推动农业现代化 、 农业旅游 ,

 以及新型村镇建设等 , 缩小城乡差距,使得农村向城市提供

 更多更优质的劳动力和物质支持 , 从而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互

 利共赢 。(3)

 破解 “ 三农 ” 问题 , 实现区域协调 。

 城乡融合意味着

 城市与乡村在要素流动 、 公共服务 、 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一

 全国流通经济 135

 区域经济体化 , 充分发挥二者相互补充 、 相互联系 、 相互促进作用 , 发

 挥城市扩散效应 , 以城市的资本 、 技术 、 信息和管理 , 对农村

 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 特色农旅以及各种

 新业态模式 ,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 城乡融合发展 , 关键在推动

 以城市支持农村 、 工业反哺农业 , 促进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

 动 ,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 , 增强农村综合实力 。(4) 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 。

 奥地利 、 意大利 、 瑞典等发达

 国家相继历经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 工业化与城市化及城乡

 融合获得的巨大成功 , 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

 但发展中国家

 没有足够的农业剩余和财富来支撑工业化和城市化 。3.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逻辑关系( 1 )

 乡村振兴需要双向流动 。

 国家数年对新农村建设实

 施持续投入,但有成效的乡村数量较少 。

 主要是我国农村的

 要素资源单向流动到城市的不合理路径导致资源配置错乱 。

 除了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 、 数量较少和规模较小的返乡青年

 创业 , 其他甚微 。

 只有让社会资本与优质人才流动向乡村,

 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只有双向的流动才是可持续的优

 质路径 。

 双向流动则包括城市乡村之间的要素 , 产业 , 人才 ,

 资本的融合 , 把握适宜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平衡 。(2)

 双向流动应以城乡融合为路径破解城乡二元体制 。

 要解决双向流动问题 , 必须采取新型战略来实现由过去的

 “ 城乡统筹 ” 发展到 “ 城乡融合 ” 发展 。

 校正过去的资源单向

 流动 , 将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疏通 。

 城镇化与乡村振

 兴都需要城乡要素流动 , 如人口 、 土地 、 资本等 , 但面临着城

 乡二元体制管理的障碍,乡村居民要在大城市或超大城市落

 户并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 制度设计仍有困难和阻力 , 由

 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区域相对封闭 , 土地也如此 , 不存在外

 人加入机制 , 并且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没有形成规范 , 不能发

 挥资源配置最大化的效果 。

 将来 , 城乡融合将成为一种高水

 平的发展状态 , 目前 , 城乡融合主要是作为手段使用以服务

 于乡村振兴与城镇化 , 具体做法就是城乡一盘棋建设 , 城乡

 融合作为发展路径 , 对于乡村振兴来说为一个良好的双向流

 动出口 , 双向流动可促进其更快更有效破解由城乡二元体制

 带来的阻力和障碍 。4.

 城乡融合存在的问题(1)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

 自 2013 年开始 , 我国农业现代

 化步伐加快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城镇

 居民 , 尽管如此,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

 差距依然较大 。

 2019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6154

 元 , 同比名义增长 8.8%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670

 元 , 同比名义增长 10% 。

 农业与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差

 四倍,但二者差距依旧显著 , 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一大阻碍

 因素 。(2)

 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 , 供需错配问题突出 。

 我国对

 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不断完善 , 不断加大公共财

 政对农村农业的投入 。

 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 、 医疗 、 普惠金

 融不断向乡村延伸 , 但是 , 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差距

 如基础教育 、 公共医疗卫生资源 、 社会保障体系 、 基础设施方

 面仍不平衡 。( 3)

 制度障碍城乡自由流动 。

 牺牲农村 、 农业的利益 , 甚

 至通过 “ 剪刀差 ” 支持城市 、 工业的发展城乡政策已经不复存

 在 , “ 城乡统筹 ” 发展和 “ 城乡一体化 ” 建设的着重点都是突出

 城市的主体带动作用 , 以城带乡 , 以工促农 , 强调中心重点城

 市的以点带面的范围辐射作用以及工业的强劲带动作用 。

 户籍制度改革 、 就业落户制度改革等一定程度改善了农民向

 城市流动的环境,但基本的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医疗依

 然无法覆盖广大农民 , 当下 , 多数农民还是选择保留户籍 , 以

 居住证的形式获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子女教育问题和城市

 住房制度冗杂等使农民难以在大城市自足 。

 相关部门应持

 续完善相关制度体制 , 为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铺设良好的

 环境 。(4)

 区域差异显著阻碍城乡融合 。

 省级 、 地市级中心城

 市及周边正处在城乡分离走向城乡高水平融合发展的阶段 ,

 由于其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 经济实力基础雄厚 , 对周边的辐

 射带动效率高 。

 城镇周边及小县城处于城乡分离向较城乡

 低水平融合发展进程 , 城乡差距相对较小 , 发展较为均衡 。

 发展路径为小城镇向农村提供劳动力和原材料等要素 , 发展

 农产品基础加工业 , 城镇工业初级产品服务农村市场 , 有效

 发挥了联系城乡的纽带联系作用 。

 然而偏远农村地区地域

 广阔 , 与城市相距较远 , 城市辐射效用对其较弱 , 不具优势 。(5)

 城乡金融市场不完善 , 资金无法双向流动 。

 根据发

 展经济学相关知识 , 农村金融制度与政策对农业生产 、 农村

 发展有重要作用 。

 大型国有银行发展城乡普惠金融规模不

 断扩大 , 城乡金融机构分布结构失衡,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地

 理位置 、 人才储备 、 技术落后等因素导致供给不足 , 农村严重

 资金外流 。

 中小银行为农村提供信贷服务存在信息不对称

 导致信贷额度较低 , 专门面向农民的金融产品较少 , 如面临

 自然灾害时 , 合理有效的农业保险需求旺盛但我国提供的农

 业保险种类却十分有限 , 而且由于现行制度缺陷 , 城市资本

 进入农村土地市场的机制也存在疏漏,资本进入渠道短缺导

 致对于农村的投资无法充分落实 。(6)

 城市环境压力转嫁 , 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短板突出 。

 城市的污染化工企业大多建立在乡村,加上乡村的基础设施

 不完善 , 村民环保意识较差 , 导致乡村生态环境短板突出 , 使

 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5. 促进城乡融合的政策思路从城乡发展不平衡到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是要构建

 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 增强城乡产业联系 , 培育农村发

 展活力 ,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 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农村

 建设 。(1) 完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

 创新面向 “ 三

 农 ” 的特色普惠金融服务机制 , 设立面向 “ 三农 ” 的中小型银行

 136 全国流通经济

 区域经济等金融机构 , 创新普惠金融服务 , 发挥中小型商业金融和合作

 性金融的作用 。

 将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疏通 , 推动逐

 步消除城市落户限制 , 完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相关市场 , 健全

 土地产权机制 , 提升普惠金融服务 “ 三农 ” 的能力 , 基本形成城

 乡要素流动与交易的产权制度框架 。

 突破城乡要素分割体

 制 , 消除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政策障碍,推进城乡要素平等自

 由 , 均衡公共资源配置 , 建立城乡融合的要素市场 。( 2) 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

 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 促进

 城乡在产业结构上实现互补发展 、 集约发展 、 联动发展 、 产业

 融合发展 。

 ①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

 打造农业经营协同化 、

 规模化 , 促进基础设施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 培育现代化经营

 管理理念 。

 ②形成农村和城市合理的产业分工 。

 加快城市

 产业转型升级 , 提升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层次 , 延伸面向农

 村的产业和服务链 。

 农村要依托优势地理和物产资源发展

 特色产业 , 服务 “ 三农 ” 产业 , 夯实产业基础 。

 ③改变分散经

 营和小规模经营 ,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 , 集约化发展规模经济 ,

 发展特色乡旅结合新模式 , 打造特色文旅 IP, 带动第三产业

 发展 。(3)

 推进城乡空间融合发展 。

 统筹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

 规划,协调中心城区 、 新建城区 、 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建

 设 , 提高空间辐射利用效率 , 发挥城市乡村地域分布区位优

 势 , 因地制宜 , 以城带乡 , 发挥空间融合作用 。(4)

 推动城乡要素融合发展 。

 ①保障优质人才供给 , 鼓

 励高素质优秀人才深入农村 , 支援 “ 三农 ” 。

 继续采取 “ 三支

 一扶 ”“ 干部驻村 ” 等制度 , 一方面,创造优渥的创业环境 , 让

 德智双全 、 头脑灵活 、 有管理经验人才愿意进入农村市场 , 提

 供创业贷款 、 减税补贴等 ; 另一方面 , 与高校合作 , 实施定向

 培养计划完善大学生基层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 有针对性地

 实施定向培养计划 。

 ②完善产权要素,构建农村产权相关交

 易体系 , 合理配置农村产权要素 , 科普农民更多的财产自主

 选择权利以及产权保护的相关知识 , 深化 “ 三权分置 ” 土地改

 革 , 有序运转经营土地承包 。

 ③激活金融资本要素 , 积极建

 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 适当丰富小额贷款公司 、 民营银行 、 ...

篇七: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

  城市治理城乡融合的提出背景、关键问题与发展策略——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文 \ 田

 娇 \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党校讲师,教育培训中心主任

  张德锦 \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建设局,行政审批科负责人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梳理城乡融合的相关理论,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城乡融合的难点在于生产要素难以实现均衡供给、产业之间生产率难以实现均衡增长、区域之间城乡融合差异大等方面。面对城乡融合中的难题,建议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坚持创新发展来探索农村发展农业增收的多种可能性,坚持协调发展来解决城乡发展中的各种差异和矛盾,坚持绿色发展来实现城乡融合可持续发展,坚持开放发展来拓展城乡融合的开放交流平台,坚持共享发展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融入城乡融合发展中去。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新发展理念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9.04.012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特别是2019年5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既是从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也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强大动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稳步实施的当下,本文从城乡融合理论研究入手,结合当前城乡融合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而探索融合发展策略,以此来促进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显得非常必要。一、城乡融合的提出背景(一)国外城乡关系研究的三个阶段城乡关系相关理论和实践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无论是空想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些设想和短暂实践,还是而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德意志意识形态》《论住宅问题》等著作中都提到了城乡关系问题,希望建立一个没有城乡差别的理想社会。

 [1]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全球经济的迅速崛起,城乡关系问题更多地被视作一个经济问题来研究,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到“纺者和织者几乎总是不同的人;犁者、耙者、播种者和收割者,却常常是同一个人”,明确地用经济学来解释城乡分化的原因在于二者的生产效率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工业)容易产生分工,而农村(农业)往往难以分工。二战以后,许多国家对于经济增长的需求十分迫切,“空间极化理论”提出借助政府干预和人口迁移等微观因素,培育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城市地区或少数主导产业,来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增长。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渐拉大,为缓解城乡二元发展矛盾,“选择性空间封闭发展理论”提出要在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地区适当切断与区域的外部联系,以抑制资源快速地从农村流向城市而导致的城乡失衡发展。这段时期城乡关系的研究逐渐由关联发展研究转向偏向发展研究。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尤其是一些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城市先进性与乡村落后性矛盾冲突不断激化,人们万方数据

  | 67 城市治理CITY GOVERNANCE发现片面追求城市的发展只能带来短期的、局部的效率增速,无法实现长期的、整体的效益提升。美国地理学家詹姆斯指出,自然界中没有真正界限分明的“区域”存在。许多学者认为不能绝对地将人类的活动空间人为地割裂为城市和乡村,而应该作为“一个以多样性为基础的关系统一体”。此后,摒弃城乡割裂的偏向研究、重新审视城乡联系的一体化探索再次成为学界的研究重点。(二)近年来对我国城乡关系的相关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与乡村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国家提倡工农联盟,城乡互助,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中特别强调要注重农业以保证人民生活需要和工业发展。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施行,尤其是自1958年广泛实行“户籍登记条例”以后, [2] 城乡矛盾日益尖锐。农村地区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少数农村地区自下而上开展生产改革,引起了理论界和决策层的高度关注。随着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问题、“三农”发展、农民工生存状况、城乡边缘区发展成为研究讨论的热点。之后的研究多从经济、社会、生态、城乡规划等方面对城乡问题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近年来城乡关系成为全党上下、全国范围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基于城乡发展实际,对城乡关系做出了几次重大调整: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关系相关政策理论的三次适时调整,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重大发展, [3] 既一脉相承也与时俱进。(三)对相关研究的简要总结就国内外对城乡关系的相关研究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城乡协调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外城乡关系大都经历了“合-分-合”的过程,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分”对于刺激经济,实现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口的优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当前城乡不协调、不平衡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来看,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缓解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病”与乡村衰落过程中产生的空心化、乡风文明遗失等“乡村病”,“合”必然成为当下及未来城乡发展的主题。第二,扭转城乡不平衡发展必然需要政府力量的介入实现乡村优先发展。结合国内外实际,城乡关系中出现“城强乡弱”的根源在于政策刺激下乡村资源快速地向城市流入,简单来说城市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乡村的加速衰落基础上的。即便是在计划经济政策取消之后,在市场经济机制的刺激下这种不平衡会导致更多的资源以更快的速度自发地从乡村向城市流动,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农民工大规模进城、农村土地大量流转都充分印证了这一观点。事实告诉我们,这个已然形成的不平衡发展无法通过市场的力量自发实现平衡,必须通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实现人为的调节。第三,城乡关系问题涉及面广,必须统揽全局、协调推进。城乡问题涉及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早前中国参与世界分工,成为世界工厂,导致大量农民工进城,加速了城乡的分化,因此城乡协调发展也必然将两个市场同时考虑。城乡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民主、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经济是基础,应当充分发挥经济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各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均衡发展。在统筹推进中也需要多个部门的联动配合、深入推进。二、城乡融合的关键问题(一)生产要素难以实现均衡供给从国内外城乡发展的历程来看,一个国家的迅速崛起大多基于城市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在供给生产资料时更多地倾向于城市和工业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抑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初期的生产要素供给不均在城市“虹吸效应”的作用下,乡村人、财、物等各类生产要素以加速的方式向城市流入。随着乡村优质资源的不断流出,城市不断发展而乡村逐渐衰落。因此,城乡要实现融合发展首先需要解决资源占有不均这一核心问题。然而这并非易事,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生万方数据

 68 |

  城市治理CITY GOVERNANCE产要素难以量化以实现均衡供给。从政府主动介入的角度来看,如何量化资源将其投入到城乡中去,并使得这些资源发挥等量的效用是个难题。就拿资金来说,同样数量的资金投入到不同的生产环节,产出是不同的,更何况是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两大市场和两大产业的差异。二是生产要素难以实现自我均衡。从市场发挥作用的实际来看,人财物如何在均等分配后能够在乡村留得住也是个难题。就拿人才来说,即便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进入乡村,但如何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稳得住人才,并发挥他们在推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二)产业间生产率难以实现均衡增长究其根本,生产要素难以实现均衡供给在于产业间生产效率的差异。农业生产率低,农民收入不高是乡村资源难以引入的根源。就拿人口资源来说,调研发现,但凡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口都选择了外出务工,而一人外出务工往往能够实现全家脱贫,这是由于城市经济收入比农村高,第二三产业的效率高于第一产业所决定的。因此,要让农业农村真正具有吸引力,除了增加生产要素的供给外,想方设法地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效率,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实现城乡产业生产率的相对均衡,让人口、资金等生产资源既能够引得进,更能留得住、发展好。但这也并非易事,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生产有其自身规律。不同于工业生产可以通过延长工作时间等方式,实现不间断生产来提高生产效率。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生产规律,比如猕猴桃等经济作物需要等到第三个年头才能实现规模性挂果。此外,菌菇等农产品不宜长时间存放、运输,这也限制了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二是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实现困难。从生产经营规模来看,据统计,经营土地规模在10亩以下的农户占家庭承包户总数的比重从1996年的76.00%,增长到了2011年的86.00% [4] 及2013年的85.96%。

 [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化低下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土地政策改革持续推进,但土地流转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化解好小农经营与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显得十分必要。(三)区域间城乡融合度差异大我国的不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城乡二元发展方面,也体现在区域差异上。二者交织,结果表现为区域间的城乡融合效果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发达地区的农村发展水平较高,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在经济水平上差距不大,如图1所示,浙江农村居民收入与甘肃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大。二是越是发达地区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越小,如图1所示,甘肃城乡收入差距比远高于浙江。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城乡融合政策推进中将面临诸如政策诉求差异大等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并没有太多经济方面的诉求,其出发点更多的是为城乡居民提供舒适减压的休闲场所。而欠发达地区对乡村旅游在经济效益方面的诉求则较为强烈,以至于做出很多短视决策,不仅没有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没有得到老百姓的普遍支持。三、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城乡融合发展策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长期历史任务,应当按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紧密衔接来逐步实现。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五大发展理念”图1

 2007~2016年甘肃、浙江两省城乡收入对比数据来源:甘肃省、浙江省统计局网站。万方数据

  | 69 城市治理CITY GOVERNANCE是我们党在总结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发展经验和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形成的,是破解经济新常态下各种问题的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治国理政方略。充分运用好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化解各种难题,实现城乡的全面融合、乡村的全面振兴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创新发展:探索农村发展农业增收的多种可能性农业发展落后,吸引力不强是乡村落后的根源也是城乡融合的关键,因此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实现创新发展。首先,发展多功能农业。传统农业生产周期长,对于气候等自然条件依赖性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劳动生产率提高困难。然而,农业本身具有资源保护、美化环境、物种多样、文化传承、社会稳定、医疗休闲等多种功能,充分利用好农业的多功能性,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区位环境、城乡融合程度等实际情况,差异化地开发高附加值农产品,挖掘乡村旅游、农事体验、医疗康养、山地运动等乡村经济资源,对于摆脱传统农业增收难的困境意义重大。其次,创新发展集体经济。农村资源有限且分散,只有通过集中资源发展产业才能实现整体脱贫致富。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和乡风民俗发展集体经济。比如重庆开县依托猕猴桃生产优势,在2010年4月成立了开县奇圣红心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和现金入股的方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可以依托现代农业发展集体经济,比如重庆万州太安镇2015年将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资金中的一部分用于建设茶家乐和乡村酒店,贫困群众及“临界”贫困户可以按照所持股份获得乡村旅游的经营收入。最后,创新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中,利用好城市发展的先进技术来带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非常必要。在生产方面,运用智慧农业系统,实时观测农产品的生产情况,定时播种、灌溉、采摘,减少人工操作实现科学化生产;在销售方面,整合地区农产品资源,运用好网络直播平台和农村电商的销售物流体系,积极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网络平台签订农产品合作协议,与大型超商签订生态农产品的供货协议,打响当地农产品品牌,开拓“农超”对接,打造农产品销售到户的现代化经营销售模式。(二)协调发展:协调城乡发展中的各种差异和矛盾首先,协调区域城乡发展差异。城乡融合程度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的适用条件也不一致,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对于城乡融合程度较高的地区,应当充分发挥先发优势,推动三产融合,迅速带动城乡发展,利用好交通物流优势和城市技术知识外溢效应,培育种植大户,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对于城市化水平较低地区要优先完善好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务农收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

篇八: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振兴战略与中国特色城乡体育融合发展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for Spor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作

 者:

 任海

 作者简介:

 任海,男,山东平原人,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hairenbj@qq.com(北京 100084)。

 原发信息: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 年第 20211 期 第 1-8 页

 内容提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城乡融合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城乡关系及城乡体育的关系。城市体育应以其包容性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农村体育应以其生态性吸引城市居民流向农村,从而满足城乡居民美好生活的不同需要。现阶段应重新界定城乡体育,为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提供理念支撑。应以生态体育吸纳和整合城乡体育资源,具体包括:针对城市旅游者的乡村观赏,拓展生态体育的体验维度;针对城市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拓展生态体育的教育维度;针对城市老龄群体的田园养生,拓展生态体育的生活维度;深化农民工的体育参与,增强生态体育的城乡包容;鼓励农村留守人员积极参与,深植生态体育的社会基础。着力打造农村生态体育,促进城乡体育资源的双向流动,进而促进城乡体育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作贡献。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for Spor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关

 键

 词:

 乡村振兴战略/城乡体育/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生态体育/体育资源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spor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new-type urbanization/integrative urban-rural development/ecological sport/sport resource

 期刊名称:

 《体育》 复印期号:

 2021 年 05 期

 修回日期:2020-12-28

  中图分类号:G8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498(2021)01-0001-08 DOI:10.16099/j.sus.2021.01.001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为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分别被城乡户籍制度管理。与之相适应,中国体育也分为城乡两大部类,在城市和乡村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分别运作,相互间少有交集。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推动下,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突破城乡界限大幅流动,城镇化大潮兴起,势不可挡,城乡界限日趋模糊,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化。城乡分治的体育状态难以为继,目前中国体育发展中面临的所有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城乡割裂的格局有关,改革势在必行。这些年来,我们不断试图改变这种割裂状态,但一直未获得预期成效。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不仅对城乡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而且对解决城乡体育发展严重失衡的难题设置了新平台、提供了新路径。跳出城乡体育分治的窠臼,从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视角,基于社会发展

 的新现实,重新认识城乡体育的相互关系,以应对城镇化带来的挑战,促使体育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是今天中国体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1 快速城镇化对中国城乡体育的挑战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也为当今世界所罕见。城市化率从 1990 年的26.44%,持续上升到 2019 年的 60.60%,首次突破 60%,预计到 2035年将超过 70%。2019 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为 84843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 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 55162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1239 万人[1]:这是中国城乡人口结构的现状。

  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化率在 30%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6 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 30.48%,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期[2]。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的全民健身计划开始实施,在城乡逐步推进,取得成效。同时,“城市病”尤其是大城市的“城市病”日趋严重,以农村空心化为代表的“乡村病”也开始出现。快速城镇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体育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土壤,对城市体育和乡村体育提出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

  1.1 快速城镇化对农村体育的挑战

  1.1.1 改变了体育的参与主体

  2019 年中国农民工总量达到 2.91 亿人,男性占 64.9%,女性占35.1%,平均年龄为 40.8 岁,其中 50 岁以下的农民工占 75.4%。外出农民工更为年轻,平均年龄为 36 岁,其中 40 岁及以下占 67.8%[3]。留在

 农村的农民状况是:2016 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 31422 万人,其中女性 14927 万人,占 47.5%,年龄 35 岁以下的有 6023 万人,仅占19.2%[4]。

  目前,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态势严峻,表现为:①规模大,2018 年全国 2.49 亿 60 岁以上老人中,农村占 46.22%;②程度深,60 岁以上老人占农村人口的 20.46%,高于城镇的 16.13%;③高龄化严重,80 岁以上老人占 60 岁以上的 12%,农村人口的空心化和留守化加剧了农村实有人口老龄化程度,且在越落后的农村,实有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深[5]。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农村人口数量与结构的这种变化将持续下去。预计到 2025 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65.5%,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在8000 万人以上,农业就业人员比例将下降到 20%左右,乡村 60 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 25.3%,约为 1.24 亿人[6]。

  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的结构表明,目前农村体育也在“空心化”,支撑农村体育的青壮年人数在急剧减少,体育骨干大量流失,导致农村体育的中心“塌陷”。目前农村体育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妇女和老人,人称“613899 部队”(儿童节、妇女节和重阳节)。留守村民受教育程度也较低,6.4%的人未上过学,37.0%的人学历为小学,48.4%的人学历为初中,7.0%的人学历为高中或中专,1.2%的人学历为大专及以上[4]。农村体育面对的这种人口结构性变化,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1.1.2 改变了体育的支撑环境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农村出现日趋严重的耕地撂荒、农宅无人居住等土地闲置问题,资源浪费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撂荒的耕地近 200 万 hm[2],宅基地废弃空置近 760 万 hm[2][7]。有研究[8]表明,有 3.77%的村庄宅基地空心化率甚至超过 40%。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难以维持。人口“空心化”又导致产业“空心化”,出现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空心村”。从 21 世纪初开始,村庄合并之风越来越盛。中国农村村委会从 1999 年到 2011 年,由 80.1 万个减少到 59 万个,总数减少超过 1/4[9]。这些情况表明,农村体育社会支撑环境已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1.1.3 改变了体育的文化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基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俗称“三民体育”(民族、民间、民俗体育)经过数千年的岁月磨洗,已与农耕岁时节奏、生活习俗融为一体,深深地浸透着中国的生命理念、哲学思想、经络学说、审美情趣。农村体育是传统赓续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千百年来,农村体育文化对保持村民的归属感、凝聚力,维系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维护社会秩序,实现代际传承等,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生于农村,成于农村,盛于农村。然而,随着“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的“新三农问题”[10]的出现,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日趋衰败。体育非遗项目的衰落是其表征,目前大多数体育非遗项目缺乏自生能力,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堪忧,传承活动难

 以维系。保护很好的仅占 10.1%、较好的仅占 43.4%,有近半数的体育非遗项目处在确知濒危和潜在危险状态下[11]。

  1.2 快速城镇化对城市体育的挑战

  1.2.1 公共体育服务压力激增

  “城市病”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不足、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秩序混乱,以及物质流、能量流的输入、输出失去平衡,需求矛盾加剧等问题[12]。自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和规模加大,“城市病”也在各大城市传染开来,有的二、三线城市也未能幸免。

  “城市病”给市民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也使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临巨大压力。尽管一直在持续不断强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扩大公共体育服务的覆盖面,但城市土地资源日渐稀缺,用于体育设施的空间逼近“天花板”,远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增长人口的需要,降低了人们参与体育的幸福感。

  1.2.2 乡-城移民(农民工)的体育权益难以维护

  2019 年中国农民工总量达到 2.91 亿人[13],在城乡体育分治制度环境中,将近 3 亿的农民工成为城乡体育“两不管”的盲区。农民工身在城市,不属于农村体育的治理范围;他们户籍在农村,也不属于城市体育的治理范围,成为体育的社会边缘人。城镇化的提速使城乡差异导致的社会歧视显性化,强化了城市对农民工的排斥。

  1.3 城乡体育分治模式的困境

 快速城镇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城乡体育发展的环境。目前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之多,因果关系之复杂,都是历史上从未遇到过的。快速城镇化不仅提出农村体育向何处去的问题,也提出了城市体育如何发展的问题。在城乡体育分治的架构中,这两大问题都是无解的。

  1.3.1 农村体育发展失去方向

  尽管多年来农村体育一直被看作中国全民健身的重点之一,但实际上其也一直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最为薄弱的环节,找不到有效的着力点。根本原因是在城乡分治的旧格局中,城市和乡村分居城镇化的两端,乡村端输出,城镇端输入,基本流向是农民离乡离土进入城镇,其结果是农村空心化。城镇化速度越快,农村空心化程度越严重。城镇化打破城乡分割壁垒,将农村与城市连接起来,体育发展呈现鲜明的动态性,而既有体育格局是静态体育运作需要设计的,其特征是城乡体育分途发展,分别管理。城镇化像“全速运转的水泵”,将人口源源不断地吸入城市,农村体育只能随着城镇化进程衰落,难有出路。

  迄今为止,我国发展农村体育的基本做法让农村体育向城市体育看齐,以城市体育的模式改造农村体育,“以乡村之足适城市之履”。无论从 1985 年到 2002 年的“体育先进县”评选,还是今天的“体育三下乡”,其基本思路均如此,其结果是短板越补越短,农村体育前景暗淡。

  1.3.2 城市体育面临发展瓶颈

  目前,中国体育既为“乡村病”所困,也为“城市病”所累。乡村端持续不断地向城镇输送人口,导致农村体育的凋敝和可用资源的闲置,城

 市体育资源则严重不足、捉襟见肘,承载的压力持续增加,供需间的差距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日益增大,“健康中国”提出的全人群和全周期覆盖的体育公共服务网络难以铺设。

  “城市病”和“乡村病”均源于快速城镇化,“双病”同源,需要“双病”同治,也只有“双病”同治,才有效果。目前,解决农村体育问题的“钥匙”在城市,而解决城市体育问题的“钥匙”在乡村。然而,在城乡体育分治的格局中,城乡体育的问题都无法根本解决。快速城市化已将中国体育推到这样一个历史关头,需要对城乡体育分治的格局做根本性的战略调整,变城乡互损为城乡互利,否则难以为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中国体育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

  2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城乡体育新认识

  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在中国长期存在,城乡分割分治已在我们头脑中固化为思维定式。这种思维框定了认知体育的视角,限制了观察体育的视野,钝化了对体育发展变化的感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城乡体育的关系,重新思考中国体育未来的发展。

  2.1 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新视角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18 年 1 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乡融合发展是基于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现实的重大战略决策,也为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国体育发展的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一视角带来的是对城乡体育相互关系的全新认识,使我们有可能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城乡互动、城乡互补的体育发展格局。目前中国体育已走到只有城乡体育融合发展才能继续发展的历史时刻。

  目前中国体育发展的问题在城乡体育分治的旧框架中全是“死结”。就农村看农村体育,看到的是:体育中坚力量的流失,与现代体育颇为隔膜的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落后的体育观念,缺失的体育动机,薄弱的体育知识,乏力的政府支撑,没有保障的经费来源,空置的学校危房,人去屋空的院落,等等,到处都是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同样,就城市来看城市体育,体育资源的紧缺,体育选择性的不足,弱势群体的体育覆盖等问题也难以解决。但当摆脱城乡二元的思想禁锢,从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新视角切入时,顿时豁然开朗,老问题有了新前景,一个潜在的生机勃勃的愿景出现在眼前。城乡体育取长补短、城不离乡、乡不离城、互动互补、共生共荣。

  2.2 城乡体育交叉观察的新视野

 城乡融合发展不是城乡相互取代,而是二者互补,要互补就要了解各自的优劣。城乡融合发展突破了市民只关注城市,农民只关注乡村的狭窄视域,将城市与乡村同时置于人们的视野,在比较中重新认识。城镇化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和乡村各...

相关热词搜索: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城乡 振兴 乡村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