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梁启超教育思想7篇

时间:2022-12-11 17:40:06  来源:网友投稿

梁启超教育思想7篇梁启超教育思想学席≮≥坛理论月刊2010年第1期论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价值与现代张t际宇㈣帕≮学新球动疑惑虢,江苏捌州225002)摘要:梁启超为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梁启超教育思想7篇,供大家参考。

梁启超教育思想7篇

篇一:梁启超教育思想

学席≮≥坛 理论月刊2010年第1期论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价值与现代张t际宇㈣帕≮学新球动疑惑虢,江苏捌州225002)摘要:梁启超为了提高国民素质,达到“ 新民” 理想,从办学宗旨到教学目标,到具体的教学原则,对教育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这些远见卓识对当代人很有启发。‘ 关键词:新民宗旨;与时俱进;快乐教育;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B259.1;G40文献标识码:A一、培养新民的教育宗旨梁启超认为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关键在国民,国民素质有了提高,一代新的国民造就出来了,则新制度、新政府、新国家都不难产生。梁启超重视教育的思想和他要求变法维新的思想是一致的.他将学校教育看成是救亡图存的根本所在:“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Ⅱ】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但是实力的竞争,更是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他认为“ 今国家而不欲自强则已,苟欲自强,则悠悠万事,惟此为大。虽百举未遑。犹先图之。”叨这种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不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深刻的,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只有高素质的国民.才能建设强大的国家。只是由于粱启超所处的时代,中国在政治上尚不能独立自主,仅仅靠发展教育并不能挽救社会危机、民族危亡。他的教育思想并不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粱启超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宗旨:“ 然则他事无宗旨犹且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 嘲5么,粱启超心目中的教育宗旨到底是什么?他的《新民说>充分描绘了他的教育蓝图:开启民智,培养新民。梁启超认为他的新民必须具有的优秀品质是:新的道德、新的思想、新的精神。他认为“ 中国人概无高尚目标,流于琐碎自私。缺乏自治力,因此在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海外华人公共社团规章制度的外观背后经常发现对公共事业的冷漠。” 嘲而事实上。对公共事业的冷漠并非是海外华人的专利,而是中国人的普遍行为。这种状况的出现由来已久。但是这种状况的继续存在对国家的治理、民族的复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针对这些不足.他认为可以通过教育使民众具有公德思想,国家思想和进取精神。他认为民众不但应该具备公德心,还应该具有这些特点:思想自由。具有强调国民的民族性,认为学校应该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个性充分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 使其民备有人格,享有人格,能自动而非附庸,为本国之民而非他国之民,为现今之民而非陈古之民,为世界之民而非陬谷之民。此则天下文明国教育宗旨之所同,而吾国亦无以易之者也。” 嘲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应是一个全面的人.他既是一个健全的中国公民,同时他还是一个符合世界文明国家共同宗旨的国民。二、与时俱进的教育策略近代中国的大门是迫于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而开启的,因此,无论是一般的国民还是洋务派,.他们无不认为,中国不振兴则已,要想重新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稳脚跟,不取法“ 西技” 就不能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面对西方的威胁。近代中国人“ 天朝无所不有、无所不能” 的观念被打破。取代它的是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一些具有敏锐眼光的士人、进步知识分子开始积极研究比较中西文化的优劣。探索中国的自奉基金项目: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5YDl 722)的阶段性成果。——70-- 学沭:论坛 理论月刊2010年第1期强之路。龚自珍、魏源、容闳、王韬等为代表的近代思想家虽然都进行过有益的探索.但是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梁启超不愧为是近代思想敏锐、眼光独到的思想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学习西方仅从制度上借鉴是不够的.国民索质才是政治制度改革的基础。因此,他将“ 新民” 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他认为。洋务派所办的各种学校并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因为这些学堂的教育内容“ 言艺之事多,言政与教之事少” ,学生对中国旧学束之高阁,而所学的又仅仅是西方的一些细枝末节的知识。根本没有掌握西方最新的科学技术,“ 西人富强之本,制作之精,亦罕能言之而能效之者。” 梁启超担心这些学堂将来培养的学生不能担当救国的重任。在近代救亡图存的旗帜下,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有他的战略意义和说服力。“ 今日之学校,当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政学之成较易,艺学之成较难;政学之用较广,艺学之用较狭。使其国有政才而无艺才也,则行政之人。振兴艺事,直易易耳。即不尔,而借材异地,用客卿而操纵之,无所不可也。使其国有艺才而无政才也,则绝技虽多,执政者不知所以用之,其终也必为他人所用也。喇粱启超认为一个能报效国家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爱国之心同时又有报国之才的人。如果丢弃传统而一味模仿别国的东西,这样的“ 人才” 将来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洋奴、买办。梁启超在提出办教育的具体目标、步骤时对“ 政学” 、“ 艺学” 的强调,很容易让人想起张之洞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著名论断,其实,梁启超的主张与张氏的观点有很大不同。梁启超认为不必太拘泥于“ 中学” “ 西学” 谁主谁从的问题。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政艺并重,以政学为主。以技艺为辅就是行之有效办教育的步骤。他认为中国古代“ 可行于今El ” 的东西,我们必须采纳,对于西方“ 可行于中国” 的东西,我们亦可以采纳。脚粱启超为什么这么看重政学?他以为国家与国家并立于世界上。互相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人与人相处,就会有约束、约定,政法之学因此产生。他认为“ 政法者,立国之本也” ,过去中国不重视这门学问,吃过不少亏。如果现在仍然执迷不悟。亡国灭种也绝非危言耸听,“ 今El 非发明法律之学不足以自存矣。” 喇奇别是粱启超避居日本期间.亲眼目睹了日本迅速崛起的事实。了解到日本国力强盛的主要原因是以政治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更坚定了他借鉴此成功经验的决心。晚清社会外患不断,但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入侵中国时却往往打着“ 公理公法” 的旗号。他们通过表面公平的谈判方式.合法地攫取中国的利益,而中国人却对此一筹莫展。当时的国力还不足以让中国人理直气壮地对这些入侵者说“ 不” ,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幻想着只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游戏规则,学会纡回的战略。就可以稍稍抵挡西方国家的入侵。为了提倡和推行“ 政学” ,粱启超致信湖广总督张之洞。建议他:“ 用政治学院之意以提倡天下” 。学院所授课程主要是六经诸子及历朝掌故等中学和西方的公理公法及各国历史等西学。粱启超建议将政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当时时代的要求,是有世界眼光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救国热情的反映。梁启超不但是_二个目光敏锐的人,还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他并不死抱着自己过去所提倡的教育宗旨一成不变.而是针对日益变幻的国内国外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他为人所诟病的“ 善变” 。正是他满怀爱国热忱、顺应历史潮流、探索解决社会危机的一种尝试。辛亥革命后。他担心过去提倡的政治学院的教育模式被滥用,对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设置。因为,此时已是民国,政治形势和晚清时有所区别,如果仍然抱着过去的做法,就有可能误导国民走进死胡同里,导致国民心理“ 认求学与得官为一事” UO],毕竟“ 学而优则仕” 是中国古代读书人一贯的人生追求。为防止自己所倡导的教育仍回到废除科举制度以前,粱启超对教育的设想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根据当时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将教育分成两类,一类是社会教育,以孔子教义为“ 风化之本” ,它是传统教育的继续。另一类是学校教育,根据培养目的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 使成有水平线以上之智能”的教育为一般国民教育,“ 教育高等人才,以为国家社会之栋干” 的教育是实业教育。这些对未来教育的设想反映了粱启超清晰的教育理念。就是在政治日益清明的形势下,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实用型人才,通过这些人才把国家建设富强是当务之急。三、快乐学习的教育原则投有好的教育原则.再好的教育宗旨和目标也只能流于一纸空文。所谓教育原则就是有效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古今中外的教育者都积累了不少的教学原则。由于梁启超在十八岁前所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中国古代教育原则的优劣,他深有体会。随着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他越来越觉得,中国原有的一些不符合人性的教育原则的继续存在。真正人才的培养将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比较了中西教育的优劣后,梁启超提出“ 导之以道,抚之以术” 的快乐教育原则。首先,愉悦受教育者的身心。在《变法通议· 论幼学》中他首先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学方法:“ 其为道也,先识字。次辨训,次造句,次成文,不躐等也。识字之始,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必教以天文地学浅理。如演戏法。童子所乐知也;必教以古今杂事,如说鼓词,童子所乐闻也;必教以数国语言,童子舌本未强,易于学也;心教以算,百业所必用也⋯⋯” 【111他认为这种教学方法。由浅而深,由易而难。由形象而抽象,比较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效果也好。而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管学生懂不懂,一律要求学生背诵。如不能完成先生布置的任务,一方戒尺在等着你,寓教于乐式教育与惩罚式教育,哪个教学效果更佳,不言而喻。不管教育方式对孩子是否合适,不管孩子的身心有何感受。让孩子们表面上恭恭敬敬地坐在教室就认为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是对教育的曲解。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自然也能使幼儿受到启蒙,但是。这样的教育可能会把他们变成毫无生气、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粱启超还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主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认为人类的头脑有大脑和小脑之分,根据大脑和小脑的功能,对于一些必须记忆的内容。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那种苦读呆读、“ 必求背诵而后已” 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西方那种“ 导脑” 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变更加聪明。一71— 理论月刊2010年第1期粱启超把西方人常用的,也是中国人早已知道的教育原则提出来同样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其次,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是“ 成为物的教育.失却人的教育。” c12】从形式上看,学校设置了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标准。千百万学生都将被塑造成统一的模式。而实际上,那些智力、体力较差的学生辛苦、勤奋地学习也未必能达到这一标准.而那些各方面都较优秀的学生轻松地达到了这一标准,在多余的时间里,他们毫无收获,这样的教育模式使人才被白白浪费,这对于渴望人才,急需人才建设的中国来说真是令人痛心。为了弥补教育体制的缺陷,粱启超主张在大学实行自由讲座制,由学有所长、研究有素的学者开办讲座,学生可以自由听讲,他们有较多的自修时间自我钻研,还可以同教师共同研究。大学里除教室外,还有图书馆、实验室等,提供给学生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梁启超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 使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皆为人的关系,而非物的关系。” £13这种教育方式提供给学生—个发展独立个性的天地,充分肯定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意识,这些观点具有思想的前瞻性。第三,培养受教育者的趣味。“ 各人选择他趣味最浓的事项做职业,自然一切劳作都是目的,不是手段,越劳作越有趣。” 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知识上得到充实、思维上得到训练、观念上得到更新,而受教育时并不总是愉快的,尤其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或许会因此而减弱。所以就教育的总体效果和发展的长远目标而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策,传统“ 填鸭式” 的教育方法是不可取之举。教育应该培养和增强受教育者的趣味,快乐教育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增长知识和获得才干。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粱启超在《教育与政治>一文中说:“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 现代人有许多的角色期待,需要具备许多的素质,他们不只是一个自然人,而是一个社会人。因此,每个国民都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因此。梁启超对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显示了他对中国教育的热情和期望。首先,他从教育应教人学做现代人的角度,强调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他关注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关注时代对受教育者的要求.这不但对当时的“ 新民” 理想产生极大的促进,而且对教育的长远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他经常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他为人所诟病的“ 善变” ,正是他满怀爱国热忱、顺应历史潮流、解决社会危机问题的一种尝试。这充分表现了他与时俱迸的开放性。其次,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具体而系统的阐述中。他特别注重对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借鉴.表现了具有民族自尊又有世界眼光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枉自菲薄又不盲目自大的开阔胸襟和魄力。他这种具有世界眼光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从事现代化建设事业仍然具有十分明显而深刻的启迪作用。第三。教育恒久不变的目标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梁启超认为教育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原有的不合理的教育思想,充分表达了梁启超着眼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他不但对此时此地的教育现状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而且能放眼世界,充满应对未来的坚定决心和充分的思想准备,表现了他审时度势的敏锐洞察力和自信心。虽然他没有十分明确地提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词汇,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了这样的内容。粱启超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百年前就体现在他的教育原则中,可是至今许多学校还是只强调智力教育、升学一72一

篇二:梁启超教育思想

程 禹 文论梁启超关于儿童教育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启蒙思想家, 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

  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 他还是首先关注儿童教育的教育家之一。

  他在光绪二十二三年之间, 连续发表了《论幼学》(1896)、《蒙学报演义报合叙》(1897)两篇文章, 以后又发表了《教育政策私议》(1902)、《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1917)、《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1922)等文章。

  在这些文章中, 梁启超强调应根据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进行教育, 使儿童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

  他所阐明的关于儿童教育的意见和主张, 不仅在当时是新颖的、精辟的, 被视为“ 很有价值的文字” ,① 而且对我们今天来说, 也有值得探讨和启发的地方。

  本文试就梁启超重视儿童教育和关于儿童教育的教育思想略加探讨论述, 以求教于同志们。一梁启超为了唤醒人们关心和重视儿童教育, 对封建旧教育摧残儿童身心健康, 严重违背儿童智能发展规律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评。(一)妄施扑教 ,摧残儿童身心健康梁启超认为, 作为一个教师进行教育, 应该是以道导人, 以术抚人, 而不是“以力服人” 。

  然而反观当时的旧教育却与教育目的大相径庭。

  在启蒙教育、初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体罚、棒责“ 扑教”的现象。对此, 梁启超深恶痛绝严厉地批评。

  他指责那些“ 蠢陋野悍、迂谬猥贱”的学究们对儿童“毁齿执业, 鞭笞角黄 挞;或破头颅, 或溃血肉;饥不得食, 寒不得息”的残酷行径。

  他认为, 国家立法规定, 七岁孩童即或犯罪, 尚且给予宽减, 怎么孩童上学读书却要“ 受此苦刑” ! 所以中国之男女在童年时, 就要遭受二大磨难:“ 女者缠足, 毁其肢体;男者扑头, 伤其脑气” 。

  教育虽不在狱室之内, 却日日要听到棒喝、捶击之声,致使儿童视学校如囚牢, 畏教师如狱吏, 完全被禁锢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之中。

  这种教育的结果, 无疑“ 是殴其子弟, 使以学为苦而疾其师”,① 不彻底改变这一现状, 不仅可以亡国, 甚至还可以灭种。

  他很气愤地说 :若要保国保种 ,“ 非尽取天下之学究而再教之不可, 非尽取天下蒙学之书而再编之不可。”②(二)进退逆行, 违背儿童智能发展的规律梁启超承继我国古代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之精粹, 研究了西方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认为儿童教育不管是从内容安排顺序还是教授方法, 都应遵循“由浅而深、由粗而精”、“由繁反约” 、“ 因势以导, 引譬以喻”等原则、规律。

  然而令梁启超疑惑不解的是, 为什么“ 今日之中国, 何相反也” ? 教学内容“ 未尝识字, 而即授之以经;未尝辨训, 未尝造句, 而即强之为文”。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开学不到一月, 已经将那些“ 动数千言”的大学之道, 骤以施之“ 乳臭小儿” 、“ 负床之孙” , 实在是一大蠢事。(三)强令记忆 ,扼杀儿童天赋悟性在教学方法方面, 那些学究更是只会给儿童强行灌输知识, 让儿童强行记忆, 不懂得如何启发诱导儿童的悟性, 也就是诱导他们的理解力和分析力。梁启超认为儿童早期的智力开导非常重要, 教师不第 1 期 第 12—15 页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第 18卷(1998 年) 顺势而导, 不去“ 导脑” , 反而“ 逼之以强记” , 去进行“ 窒脑” 。我国无数未来人才的“ 才力智慧”和悟性,人生百年发展之基础, 都将被泯灭在那些蠢师贱儒的手里, 因此说学究是祸天下、亡国家, 实在一点也不冤枉他们。(四)幼年读经, 他日不学无术 ,贻误终身中国科举制的千年积弊“ 锢智慧、坏心术 、滋游手”等等, 不仅“ 其流毒偏九州以内” , 而且其恶习仍在向一代又一代的幼童身上浸透。

  梁启超对科举这一魔杖, 对幼童的错误驱动, 以及对儿童个人终身发展、对国家未来发展造成的严重后果“ 痛哭流涕”。他认为对七八岁学龄儿童, 如果发蒙得当, “ 导其捷径, 去其阻力”则会日益聪慧, 事半功倍智慧发展。但如果过了这一最佳时期, 则会“ 与学绝矣” 。

  而今天儿童恰恰在发蒙时期, 学的尽是“ 破承起讲对偶声病”那一套, 让儿童沿蹈先辈那条“以窃甲第” 、“吃着不尽”的复辙。

  这样等他们到了成年之后, 即会发现自己的“ 不学无术” , 就会产生“ 自怨自艾”, 就会认为“ 此数千之功, 若有若无, 如烟如梦, 曾无秋毫能受其益。”他们会开始悔恨自己过去之“惰于学也”。

  人们那能尽知我国这种“ 识字之人, 不及西国之半, 而农而士工而士商而士兵而士者, 千万中不得一二” , 都是由于学究的祸害。二梁启超在批判旧的幼学的同时, 为了启发人们的思路, 变革旧教育, 促进中国儿童教育的科学化,还广泛而通俗地介绍宣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儿童教育。梁启超在《教育政策私议》一文里, 对于中国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制度、教育领导体制、教育经费等重大政策, 均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建议。

  其中, 他还取日本人所论学校教育的次第, 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和特点, 绘制了一个教育期区分表, 即“ 儿童身心发达表” , 现转录如下:表中包括从幼儿直至成人。

  他按年龄分段, 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身体、知、情、意、自观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将学程分为四个时期:(1)5 岁以下为“ 幼儿期” 。

  这一时期, 在身体方面,“ 乳齿生, 习步行, 学语言” ,“ 有营养之求, 有欲望之起, 感觉之力渐臻敏捷” 。

  在智力发展方面, “ 感觉知识之动机极为锐敏” 。

  在情感意志方面,“ 其感情皆起于感觉, 恐怖之情甚强” ,“ 只有感觉的意志” 。

  接受家庭教育或幼稚园教育;(2)6—13 岁为儿童期。

  在身体方面,“ 脑髓稍坚, 能就一定的课业。”在智力发展方面, :“ 记忆想象之动机最强, 其推理也每有持一端以概全体之弊” 。

  在情感意志方面,“ 情绪始动” ,“ 前半期只有感教育期区分表(儿童身心发达表)五 岁 以 下家庭教育期幼 稚 园 期(幼 儿 期 )六 岁 至十 三 岁小 学 校 期(儿 童 期)十 四 岁 至廿 一 岁中 学 校 期(少 年 期)廿 二 岁 至廿 五 岁大 学 校 期(成 人 期)身   体一 岁 前 后乳齿 生 习步行 学言语 始 与他动 物 全 别具 人 类 之特性 有营养之 求 有欲 望 之 起感 觉 之 力渐臻敏捷此 期 之 始  脑 髓 稍坚  能 就一 定 之 课业  身 体发 育 之 盛在于此时此 期 之 始 性 欲 萌芽   体 格渐 成 大 人之型   音声 一 变  其 自 身 体所 起 之 欲望 较 前 期益发达体 格 已 定 全 为 大人之型知感 觉 知 识之 动 机 极为锐敏记 忆 想 象之 动 机 最强  其 推理 也 每 有持 一 端 以概 全 体 之弊前 半 期 偏于 想 象  后 半 期 长于推理推 理 之 力渐 强   能寻 求 真 理 自 构 理想情其 感 情 皆起 于 感 觉  恐 怖 之情甚强情绪始动 前 半 期 虽动 于 情 绪 后 半 期则 情 操 渐发达情操发达意只 有 感 觉的意志前 半 期 只有 感 觉 的意 志  后半 期 渐 入于 悟 性 的意志前 半 期 只有 悟 性 的意志   后半 期 渐 为理 性 的 意志理 性 的 意志发达自 观 力未 自 知 有我 纯 然纯浑 未 凿 境界模 仿 长 上而 好 自 屈  渐 欲 通己 意 于 人  我 相 之观念始生前 半 期 我相 之 观 念益强   几知 有 我 不知 有 人  后 半 期 始认 他 相  知 人 我 协同之为急成 自 治 之品 性 且 能人 我 协 同 成 为 一群内之我觉的意志, 后半期渐入于悟性的意志。”接受小学教育;(3)14—21 岁为“ 少年期”。

  在身体方面, “ 性欲萌芽, 体格渐成大人之型” ,“ 其自身体所起之欲望较前期益发达。, 在智力发展方面, “ 前半期偏于想象,后半期长于推理。”在情感方面, “ 前半期虽动于情13 第 1 期             程禹文:论梁启超关于儿童教育的教育思想              绪, 后半期则情操渐发达” 。

  在意志方面,“ 前半期只有悟性的意志, 后半期渐为理性的意志。”接受中等教育;(4)22—25 岁为“ 成年期” 。

  在身体方面, “ 体格已定, 全为大人之型” 。

  在智力发展方面,“ 推理之力渐强, 能寻求真理, 自构理想。”在情感意志方面,“ 情操发达, 理性的意志发达。”接受大学教育。梁启超的教育期区分表, 体现了他教育要有次第、循序而进,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的思想。

  他对于各个年龄段的身体、知、情、意、自观力的特征描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教育的要求。

  这些认识在当时是先进的, 对于我国近代学前教育走向科学化,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但是这种年龄分期的划法, 却也有不尽科学的地方。

  虽然中国和外国对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有一些不尽相同的划分办法, 但将 15 岁至 21 岁, 仍划为少年期, 没有将青年期独立出来, 却不能认为是符合科学的。三在中国正规学制系统建立之前, 还不可能有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学科的设置。

  然而儿童教育总要教有教本, 学有读本。

  科举制规定的八股、八韵、考据、词章那一套, 当属废止之列, 而西方的各级学校的课程标准, 显然又不宜全盘搬用。

  于是, 梁启超在总结本国的经验, 借鉴西方儿童教育的科学内容和方法, 经过自己的思考, 为儿童设计了七种读本, 也就是七科科目:识字书、文法书、歌诀书、问答书、说部书、门径书和名物书。

  这七本读物以传授内容为主, 辅之以切实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以中学的有效经验为基础, 引入西学适宜内容及科学方法;内容中以本国识字、文法、语言为躯干, 绕之以古今中外历史、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活等基础知识等等。

  基本上包容了初等教育中的基本内容。

  虽然在这七科之中, 梁启超没能将数学作为一独立学科,在他给 8—12 岁儿童安排的一日学习表中, 却有算术这一科目的位置。

  七种读本也还不能算是科学分科体系。

  纵然如此, 人们已经充分肯定他的这一课程设计的价值的分量。

  下面拟将他设计的七类读本择其精要作一介绍。(1)识字书梁启超认为, 今日之通行文字, 不过二千有奇,对于“ 参悟天人、经纬伦物”已基本恢恢乎有余” 。

  他自己在《文字蒙求》一书的作者王筠(1984—1854)教童子识字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作了一些试验。

  梁启超按汉字的特点将二千多汉字分为形、声、义三类,分别授与初识字的儿童。

  第一类字以声为主者, 先让儿童学字母而后拼音;第二类字以形为主者, 先让儿童学独体, 而后学习合体。

  使用这种识字教法, 效果良好。

  他寓居澳门时, 将二千常用汉字, 教给葡萄牙人 。“ 先以文字蒙求象形指事两门中之独体字授之” , 形声字教学, 则“ 以偏旁为纬, 以声为经”。

  二千字“ 十余日而尽识矣” , 亦收到同样好的效果。(2)文法书主要讲语言与文字的结合。

  如何联字成句, 缀句成笔、成文。

  梁启超谈到个人过去教儿童经验是:先口授俚语, 让儿童以文言表达, 有词不达意者给以削改。

  先教授粗切的事物, 再逐渐引伸到浅近的议论。初授一句 , 渐三句、四句以至十句, 两月之后就可以连成三十句以上的短小文章。

  文法教学就是要“ 破承起讲, 支支节节而续成。”(3)歌决书梁启超认为:“ 今宜取各种学问, 就其切要者, 编为韵语。

  或三、四、五、七字或三字七字, 相间成文。内容可以是经学、史学、子学、天文、地理、物理等各门。略举大概编成歌诀, 如劝学歌、爱国歌、变法自全歌、戒鸦片歌、戒缠足歌等, 令儿童从小讽诵, 腾跃于口。

  使儿童既可以学到知识, 又可以培养良好的思想品格, “ 则人心自新, 人才自起, 国未有不强者也。” ③(4)问答书梁启超认为, 人之读书, 不可能“ 尽所读而悉记之, 则必提其要者”。

  而这一提要工作, 莫如由著者代摘,“ 今宜略依歌诀, 书之门目, 条分缕晰, 由浅入深, 由繁反约, 一一设为问答以发明之。”“ 以歌诀为经, 以问答为纬。

  歌诀以助其记, 问答以导其悟, 记悟并进”, 学习者定能有收获。

  他提出选编问答书30 本, 既供 15 岁以下少年儿童学习, 同时也可供那些“ 冬烘学究” ,“ 按图索骥”,“ 以课其徒” 。(5)说部书梁启超看到今日的语言与文字是分离的。

  说话用今语, 下笔成书效古言, 结果使得“妇孺农氓”以读书为难事。

  因而《水浒》 、《三国演义》 、《红楼梦》之类的书, 反而比六经拥有更多的读者。

  他提倡“ 今宜专用俚语, 广著群书” , 内容可以“ 借阐圣教”、“ 杂述史事” 、“ 激发国耻” , 乃至宦途丑态、试场恶趣、鸦片顽癖、缠足虐刑, 皆可穷极异形, 振厉末俗。(6)门径书这是一科讲入门方法之类的工具性读本。

  梁启超认为古今中外之书浩如烟海, 数十寒暑能读几何?学童鼓箧之始, 必选取有可作途径向导的书, 以为学14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1998 年 习的入门。(7)名物书梁启超所谓名物书, 即指字典、辞典之类工具书。

  有了这类书, 可使学习事半功倍。梁启超所设计的儿童读本对后来的儿童教育和教材内容的编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1904 年 1 月), 所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 规定的学科即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图画、手工等, 各科均独立设置。

  中国文字科...

篇三:梁启超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祝素香(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摘要:梁启超近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等有着深刻的研究。本文,主要是对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在研究其家庭教育思想城的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梁启超家庭教育的内容以及对现在家庭教育的启示。关键词:梁启超 ;家庭教育;爱国主义  家庭教育历来收受中国人们的重视,自足以来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断,而把修身、齐家放在第一位,这指出家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程度。1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分析家庭和社会环境对梁启超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从社会环境上,梁启超出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签订,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也促进人们的思想发生改变。从家庭环境上,梁启超出生于一个书香气息浓厚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受到祖父、父母的良好的教育,所以,他自幼熟读经书,在十二岁一举成名,考中秀才。从他们那里不仅学到了书本知识,而且对于性格的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行为规范的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为他以后一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下,他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在他的辛勤教育下,他的子女们都很有成就,创造了一门三院士的传奇佳话。2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2.1 爱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梁启超一生历经磨难,而始终不变的是爱国精神。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使他从小树立了为中华奋斗的情怀,他的一系列活动都跟爱国有着直接联系,甲午战败组织公车上书,实施戊戌变法,在湖南创办湘报、办学校等等。爱国不仅仅是反映在他的个人活动上,还直接体现在他对子女的教育上,在他与子女来往的书信中,经常看到他虽然身处险境,但仍然教育子女关心国家情况。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他被迫流亡日本,在逃亡期间他仍讲述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培养子女的爱国情怀。在子女海外留学期间,梁启超经常以书信的形式教育子女,海外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为国家效力做准备的。他还自己亲自写了一首《自厉诗》,感染子女的爱国情怀。在梁启超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的几个子女在心中都培养了对国家效力的深厚的爱国情操,因此他们在海外学有所成的适合,面对国外高新和休闲安逸的生活环境的诱惑,他们仍不为所动,毅然回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2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梁启超有着积极乐观的人生观,这与他一切将趣味与生活和工作想联系有着之间联系,他认为只有在趣味中生活,在趣味中工作,才能提高效率,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与此同时,他将趣味应用到子女的教育上,梁启超在教育子女的学习方式上始终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他认为死记硬背式的灌输教育是一种填鸭式学习,不仅枯燥无味,还会扼杀子女的学习潜能。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能有效地激发人们学习新事物的潜能,为此他还写一篇关于兴趣的文章《趣味主义与趣味教育》,不仅在教育子女的学习方式增加趣味性,而且还把他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进行研究。由此可见,梁启超对兴趣学习的重视程度。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他的女儿梁思庄在选择专业问题上,梁启超认为当时的中国在生物技能方面是一片空白,生物技能在未来肯定大有发展前景,所以他主张梁思庄选择现代生物专业,可是梁思庄对生物一点也提不起兴趣,梁启超在了解情况以后,致信思庄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不必考虑父亲的建议。他的几个子女在父亲趣味教学的作用下,都深深爱上学习,学有所成,并且将趣味教学广泛传播。2.3 重视人格的培养。梁启超十分重视对子女的人格培养,他希望子女在性格上养成好学、勤劳、独立、坚韧的良好品质。虽然在当时梁家可以说是上流社会了,梁启超从政、讲学、著书的经济收入相当可观,子女在物质生活上绝对富足,但是他注重对子女的精神生活的教育,以寒门家风的要求要求子女。梁启超认为优越的物质条件容易使人丧失斗志,所以他十分重视对子女的精神培养,以寒门学子标准要求子女,叫他们勤学好进。与此同时,梁启超认为,艰苦的环境能磨练人的意志,所以他经常教育子女正视挫折与磨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磨难,才能提升人们的品格毅力。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他女儿的家信中回应女儿抱怨留学生活太艰苦,出生于寒门家庭要能吃苦耐劳方能有所成就,同时鼓励女儿积极适应生活。在梁启超的悉心栽培下,他的子女们都养成了良好的品质,吃苦耐劳、勤学奋进、克服挫折和独立自主等良好品质,都能从他的子女身上找到影子。3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3.1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女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言传身教胜于一切形式的教育。梁启超对子女的学业时时监督,同时还以朋友的身份关心他们的生活,时长询问他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和与朋友的相处,重视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梁启超以长者、父亲、朋友等多重身份与子女进行交流,给子女独立自主的空间。在他的耐心指导下,他的妻子知书达理,子女之间关系和睦,家庭氛围和谐,他的子女们一个个不仅仅在学业上取得很高的成就,而且个人品质和国家大义上都是贤者,由此可见良好家庭环境的重要性。3.2 重视培养子女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兴趣,兴趣能激发子女对只是追求的渴望。梁启超在教育子女在学问的追求上一定要注重学习的兴趣,赋予知识趣味性,才能生动形象激发子女的学习动力,而且做学问一定要投其所好,指导子女的学习兴趣。在现代家长一味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盲目地给子女报各种辅导班,不顾子女的意愿,不但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反而产生相反的影响。子女的成长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父母一定要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进行辅导,重视子女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参考文献:吴荔明.《梁启超和他的子女们》[M].北京大学出版,2013作者简介:祝素香,(1990 -),女,汉族,河北衡水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硕士专业研究生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子”。花派艺术创始人花淑兰先生也曾谈到“三分白话七分唱”,这就说明,唱功再评剧中的主导作用。在有成就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和演员中,无不以千锤百炼的唱功见长,有的甚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新一代评剧演员,继承和发扬了老一代评剧表演艺术家的光荣传统,并结合艺术实际有所创新和发展,在声腔运用和表达上,突出了自己的特点,比如新派传人刘秀荣,在扮演“贾宝玉和林黛玉”中的贾宝玉时,为了塑造聪明睿智的公子贾宝玉的形象,他大胆揉进娃娃生的唱腔,增加了美少年嗓音上的洪亮和豪气。特别是“宝玉哭灵”一场,她发挥了新派唱腔善于抒情的长处,刻画了宝玉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那段长达 40句的唱词:“见灵堂热泪涌心似刀割”,抑扬顿挫,一字一句,生生血泪,尽情倾诉了对黛玉无比真挚的深情与痛惜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悔恨,催人泪下,感人至深。使这一多种文艺形式表演过的人物形象,再评剧艺术中,又得到了完美而突出的塑造。这正是评剧唱腔和唱功魅力之所在。第二,唱腔要体现丰富的声音色彩,才能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演唱的表情色彩,是艺术构思丰富多样的手段。比如一段唱腔,刚与柔,明或暗,虚或实,高或低,快或慢,要轻如点水,重若泰山,断音切住,连音送远,喜怒哀乐种种情绪的表情色彩,都要在唱腔中体现出来。如果演员光有好嗓子,没有表情色彩,唱的在卖力,也会唱的干燥乏味。有了感情色彩的演唱声音就不同了,她就像同样一杯白开水,加进茶叶,醇香悠远,加进咖啡,回味无穷,加进蜜糖,甘甜适口——,有了以情带声的加工,才会创造出风格各异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来。比如用同样的评剧“慢板三眼”,不同的声音色彩,就能塑造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青年女性。张五可唱:“想必是自己难辨拙于巧,我何不面对菱花仔细瞧,叫丫环备菱花我自己照——”,小春红唱“今天府门外悬灯结彩,锣鼓喧天就吹打起来——”。于小琴唱:“站在门口我把二黑哥盼——”。三个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物,由于控制气息力度的弹性,让声音传递出不同的色彩,腔一样唱出,情却不一样的流露,这就是声音色彩的魅力所在。第三,刻苦练嗓,科学行腔是保证唱腔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基础。一个优秀的评剧演员,必须练就一副好嗓子,金嗓子。唱好一段曲调,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重要共鸣区中,鼻腔共鸣是评剧发声常用的共鸣区。有业内人士称:“评剧就是要用鼻音”,不无道理,鼻音是唱好评剧的条件。前辈演员白玉霜、爱莲君、花莲舫等,是运用鼻腔的典范,在演唱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们再评剧艺苑中,创造了潘金莲,阎惜姣、刘翠萍、张无可、杨三姐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小白玉霜更有特色,继承了白玉霜的唱法,她的鼻腔共鸣浑厚、深沉。成功地塑造了杜十娘、秦香莲等悲腔音乐形象,使封建社会生活在最底层的女性,更具悲剧色彩,给人以震撼和启迪。第四,倾注情感,把握角色,忘我投入,才能使行腔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作为出色的评剧演员,要演好剧中人物,必须倾注全部感情和精力去认真塑造,必须准确理解剧本,找准角色定位,才能潇洒地站在舞台上,忘我投入,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花派创始人花淑兰,就十分注重以情带声,以情带声这一要素,不仅创作了花派的演唱特色,而且,在演出实践中把握的准确,做到了“发于情,传于声,止于戏”。比如,她演出花派剧目“谢瑶环”中后大堂时,谢瑶环用“尖板”——“忽听得堂上一声喊,来了我忠心报国谢瑶环”,激昂高亢的生腔,大义凌然的气概,不畏强暴的勇气和气吞山河的豪气,在行腔中,演员人未到场,却先声夺人,万丈豪气早已把观众感染。唱到“一声”时,稳如泰山,不慌不忙,吐字利落。“喊”字发出后,由弱到强,由近及远,力透千均,如雷击顶,最后强收,唱出了情、义、刚、愤,表现了谢瑶环一身正气、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当唱到慢板“愁只愁,江南的农民又要受苦难——”的中低音区时,突出了花派艺术中胸腔与腹腔共鸣,上口盖托住,托起丹田气的方法,强弱适当,字字珠玑。综上所诉,评剧艺术的无穷魅力表现在评剧唱腔上,无论是高亢明亮的,低回婉转的,还是雄浑有力的,活泼快乐的或是悲壮凄凉的等等,都应该是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为此才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评剧演员才能有艺术生命力,才能在时代创新的步伐中,创造出精美永恒的艺术形象来。· 3 9 ·万方数据

篇四:梁启超教育思想

1 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梁任公教育思想是中国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之学术界流传给今人的最重要的历史遗产之一,细加整理研究之后发现,他的很多内容,直到今天还有相当的借鉴价值,本文拟略论述任公的一些重要理论并穿插探讨其现实意义。

  任公的教育思想,殆分为三个时期,曾有人撰文称为产生期、发展期和成熟期,这一说法大有以事物发展之一般规律简单套于某一具体问题之嫌疑,非我敢苟同者,下文请分别论述。

  第一期,戊戌之前 任公最早的关于教育的文章,大概是 1892 年发表的《读书分月课程》 。文中已经可以大略看出梁启超致力后学,影响后人的渴望,若根据现代教育学对于教育的一般定义,此篇已经具备广义的教育性质。该文所附《读书次第表》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张具有现代教学计划性质的表格。

  分析此篇宗旨,大抵可见任公最初教育思想之雏形为三个方面: 其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初步呈现。

  《读书次第表》为学者定下六个月的读书计划,其中 “西学”书籍 7 种,虽未过十一,在当时已是开明了,以历史价值言,此条当属第一。

  其二,中国传统治学观念浓厚。

  其三,标榜康有为,为维新造势。如“康先生划除无用之学,独标大义,故用日少,而蓄德多。

  ”等 自此文以降,至 1896 年《变法通议》 ,任公乃为百日维新,构建恢宏壮阔的改革框架,其于教育方面的主张,也大有“总设计师”的味道,虽终难成事实,然若论思想价值及影响,诚有一番大书特书之必要! 《变法通议》构建的教育体系,涵盖了我们可以想到的所有教育问题及其衍生事项,甚至学校的经费问题也有所论述。今先明其若干指导思想于下。

  一,总的教学目标——“开民智” , “智恶乎开,开于学,学恶乎立,立于教。

  ” ( 《变法通议·学校总论》本部分下文所引,若未标明,则同) 二,理想的学制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指导下的“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

  ” 。

  三,强调教育应加于全民,指出“妇女不读书,去其半矣,农工商兵不读书,去其十之八九矣。

  ” 四,西学的引进,以翻译著作为第一,而非大兴外语学习。认为“译书实本原之本原也。

  ” ( 《变法通议·论译书》 ) 同时,指出当时教育的三大问题: “一曰科举之制不改,就学乏才也,二曰师范学堂不立,教习非人也,三曰专门之业不分,致精无自也。

  ” 根据“理想的学制”的宗旨,任公提出构建十八个教育部门。若按照今人之观念,可分类如下: 1. 岁至十五岁为一种教法。

  ”可见任公所谓幼学包括两个教育阶段。

  ) 2. 清廷所设立的国学为主) 、科举。

  3. 4. 5. 6. 7. 8. 限于篇幅,以上各部之深入情况,当另撰文详论,兹就这一时期任公教育思想的特点中对今人有借鉴价值的部分,略作分析。

  首先,任公试图将中学和西学的教育有一个合理的分配,他一方面全面引进西学,甚至提出“使天下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幼学( 《变法通议·论幼学》云: “大率自五岁至十岁为一种教法,自是一一般教育和考试选拔:学堂(观同时期之论述,此出所谓学堂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仍然以高等教育:师范、专门 分性别教育:女学 特殊教育:训废疾、训罪人 文教:藏书、纂书、译书、文字、藏器 宣传:报馆 其他社会教育力量:学会、教会、游历、义孰 学子,自幼皆习西文。

  ” ( 《变法通议·论译书》 )但同时强调: “西学之学校不兴,其害小,中学之学校不兴,其害大。

  ”今日学制所规定的课程,物理化学等自然已经不能再说是西学,但是大中小学生在外语学 2 习上所耗费的过多时间,已经为舆论所诟病,中学语文已是鸡肋,大学语文更难入流,大有“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任公以为: “往往学四五年,辄以译人之才,嚣然自大,出而谋衣食,自此以往,即与学绝,而究其前数年所学者,不过语句拼字文法之类,去西学尚远甚。

  ” ( 《变法通议·学校余论》 )并提出: “无徒重西文教习而必聘通儒为华文教习,以立其本,无仅学西文而必各持一专门之西学,以致其用,斯二义立者,夫乃谓之学。

  ” (同上)若以任公之理论反省,则此现象当为国人所关注! 其次,图书收藏、出版、翻译包括博物馆,学会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今天已经成为独立的部门,但在任公的设想当中,这些部门都是教育系统的分支,然则如何发挥今天这些文教单位的教育功能,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再次,任公锐意改革考试体制的勇气,甚可珍贵,著名的《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全文不过两千余字, 《变法通议》全文精华却尽汇集于此,如利剑高悬,直指时弊,或比为戊戌之冲锋号,可也。此文内容早为世人熟知,不复征引。鄙意当关注者,乃任公对于科举提出上中下三等改革策略,其中上策即建立和今天相似的学制,不复论述,中策则认为科局应该“多设诸科,与今日帖括一科并行” ( 《变法通议·论科举》 ) ,并设计了 10 科备案,这对于当今社会呼声很高的高考改革,是一个可以参照的选拔体系。

  复次,任公强调女学的重要,其目的,在于开化民智,富国强国,论证了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以来对女学的漠视,并与西方和日本进行比较,提出“男女平权,美国斯盛;女学布濩,日本以强,兴国智民,弥不始此。

  ” ( 《倡设女学堂启》 ) , 性别教育在中国已然绝少,即便有之,如上海之市三女中等,其实不过不收男生而已,以至于偏远地区颇有一些女生初临月事,恐惧不已,生活学习均受影响。研究表明,性别教育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或不足,它只是一种可以在适当条件下存在的教育方式而已。任公这一时期的女学教育包括了性别教育、胎教和家庭教育(母亲教育)等各方面的设想,如“母教善者,其子之成立也易。

  ” ( 《变法通议·论女学》 )是否有必要重建女学,设立适合女子学习的科目,并使之成为一个专门的教育学科,是现代教育界应该思考的问题。

  总而言之,戊戌之前,任公年仅 20 余,虽已专国士之名,然而以人情常理度之,毕竟涉世未深,教育思想趋于理想化,覆盖面过大而缺乏实际操作之可能, (比如《变法通议·论幼学》中设计的课程表,儿童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根本没有实行的可能。

  )然而,著作中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主义和人格魅力,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国民党当政时期的教育制度, 许多理念均肇始于此;行文则恣肆汪洋,如虹贯日,辞旨佳妙,文气纵横,读之更令后来学人荡气回肠,神为之夺。

  另一方面,在改良主义的空洞理想下,一些较为先进且深入的教育理念萌芽开始出现值得关注的有以下两点。

  德育思想的萌芽出现。当时中国的教育界完全在救国家,蓄人才的旗帜下研究教育,但任公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提出: “今之学童,其生长罗绮丛中者,每听其骄侈淫佚,日与燕朋狎客相逐,而莫之禁,„„及其稍长也,则授之以高头讲章„„,语之曰:如是则可以攫青紫„„,自幼至壮,舍侥幸苟且诞诈污贱之外,更无所闻。

  ”已经隐约看到德育的影子。

  重视受教育者天性的思想萌芽出现。同上一篇所设计的课程表中提出: “一下钟复集,习体操„„听其玩耍不禁。

  ” 此两点思想决非偶然,盖任公于后期另有讨论,将详下文。

  第二期,戊戌以后 戊戌百日之后,到二十世纪初,可视为第二期。此时期之论述,文辞气质已趋于平和,措词愈加语体化(当时称白话文为语体文) ,讨论的内容,不再设计宏伟的国家教育蓝图,而专力于几个具体的教育问题,但讨论具体问题,并没有淹没了任公的思想深度。同时,任公虽身在日本,但是由于《变法通议》等文的发表,其影响力达到空前,故此一时期的议论, 竟至于上达天听,光绪三十二年 (公元 1905)所下 《钦定教育宗旨》 ,明显采纳了任公的观点。另一方面, “设计”的痕迹尚未尽退,大略任公于戊戌失败之后,壮心犹有不甘,可敬可叹! 此时期之最重要文章,我以为是一篇大作中被忽视的小文,即著名的《自由书》之一目, 《精神教育者自由教育也》 。该文认为: “亡天下者,岂必八股?„„苟无(自由)精神,虽日手西书,口西法,其腐 3 败天下,自速灭亡,或更有甚焉耳。

  ”综观全文,任公经历戊戌失败,流亡日本之后,对中国的教育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他提出中国的教育究竟是“将以智(人民)乎?抑以愚之乎?”指出,中国无论设立西学还是国学,都在于培养着注重礼乐, “柔顺屈从”的国民,其目的是“使人服从而已” 。教育的最大杀手,还是腐朽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思想及学制。

  此篇论述,由上文所提及“重视受教育者天性的思想萌芽”发展而来,真如暗夜之明灯,于我国最黑暗最腐朽年代,横空出世,灿若明星,至今读之,仍然醍醐灌顶,境界豁然,虽于日月争辉可也,现实价值之巨大, 无以复加。

  我们今天的一线老师和家长都应该认真阅读一下, 试问, 哪一个家长不关照孩子 “听老师的话,老师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哪一个老师又不教导孩子“集体利益为先,个人利益不应强调”?甚至有报道称,一些学校为了避免伤害事故,下课时间都禁止学生活动。我们很多人都是无意识地打着集体主义的幌子,在不断重复任公早已察觉的问题,抹煞学生的自由精神。学校教育真正应该追求的集体主义,完全不是这样的“培养顺民” ,任公在《教育与政治》一文中有深入讨论,为不打破本文体例,兹暂不涉及,俟下文第三期详述。

  《自由书》之后,任公最值得注意的教育著述有三。分别是著于 1902 年的《教育政策私议》 、 《论教育当定宗旨》和 1905 年的《德育鉴》 。

  其一, 《教育政策私议》 。

  该篇专为论述“教育次序”和教育经费问题,从现在的心理学和教育实践来看,这两种议论均可称原始。大抵于当时属于进步,但现在可吸取者甚少。譬如他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划分,全部来自日本,并无新意,且划分过于粗糙,不堪采纳。然而,万分可贵地,任公竟然在这一篇中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的概念。这在今天义务教育已经法定的情况下,固然仍不具有什么指导价值,但我们有些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所谓“义务教育不是免费教育”等等,看了任公议论,不知是否汗颜。

  其二, 《论教育当定宗旨》 。

  任公所谓“宗旨” , “能自主以求达其所向之鹄,若是者谓之宗旨。

  ”用今天的话说,大概相当于国家的教育目的,他进一步指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如何发掘人才,拯救国难,认为: “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结成团体,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不图为一人之才与智云。

  ”提出: “使民备有人格(谓成为人之资格也,品行智识体力揭包于是) ,享有人权,能自动而非木偶,能自主而非傀儡,能自治而非土蛮,能自立而非附庸,为本国之民而非他国之民,为现今之民而非陈古之民,为世界之民而非陬古之民。

  ”可以说,任公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的“开民智”计划,将教育目的更推向现代化。有的学者把这一时期任公的教育思想概括为“人格教育” ,应该是比较妥当的。

  尤其可贵者,在于以下一系列的论断,本文不嫌冗赘,将这些精彩论断转引于下,看看他和我国现代教育的传承关系,以昭显任公思想的现实价值。

  “英有英之教育,法有法之教育,德有德之教育,日有日之教育,则吾国亦应有吾国之教育。

  ”发展为今天的中国特色的教育。同时期国学大师章太炎《救学弊论》云:夫国无论文野,要之能守其国性,则可以不殆。

  “文明人何以有宗旨?宗旨在生于希望,希望生于将来。

  ”这与小平同志所提出的“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要求,何其相似? “有志于教育之业者, 先不可不认清教育二字之界说, 知其为制造国民之具, 次不可不具经世之炯眼,包如伤之热肠,察五洲各国之趋势,熟考我国民族之特性,然后以全力鼓铸之。

  ”反观我们现在教育界对老师的业务要求,何其肤浅? “一国能立于天地,必有其固有之特性,感之于地理,受之于历史,胎之于思想,波之于风俗,此等特性,有良者焉,有否者焉,良者务必保存之,不徒保存之而已,而必采他人之可以补助我者,据为己有而增殖之。否者务刮去之,不徒刮去之而已,而必求他人之可以匡救我者,勇猛自克而代易之。

  ”这与我党提倡的“拿来主义”真如出一辙。

  我以为,任公这两篇的现实价值,还在于杜绝一些无知者的议论,并令世人明白,我国现行的许多教育政策,并非某人随意定夺,很多措施都是有很强的历史必然性,不容妄言。

  但是,任公在本篇中仍然保留了两种宗旨的余地,允许专制体制的宗旨和民主共和等体制的教育宗旨并存,未免稍显妥协姿态,语词暗淡,颇煞风景,本文不再引证,史学家命其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 4 岂虚言哉? 其三, 《德育鉴》 。

  《德育鉴》极有可能由上文所提及的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的德育萌芽思想发展而来,但在哲学基础层面上有一定偏颇,开篇先驳后立,批评日本加藤弘“道德法律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机械照搬;认为: “有可得与民变革者,有不可得与民变革者,窃以为道德者,不可得变革者也。

  ”以我们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前非为是,后是则非,此理甚明,且不属于本文的任务,不复议论。

  全书立“辨术(心术,新意是否真诚) ” 、 “立志” 、 “ 知本(致良知) ” 、 “存养” 、 “ 省克(反省和克制) ” 、“应用(知行合一) ”六目,摘抄经典名言,辅以自身的评价,辨析了大量的道德概念,指导后学。这些辨析精彩纷呈,既有教育研究价值,又有哲学价值,也将另属文详述。

  此书不是专门的教育著述,形式属于书钞,它主要借助王、陆的学术成就,提出了德育的大致轮廓。国民党当政时期蒋介石格外注重知行合一,以至于今天台湾省还有公务员培训基地 “知行山” ,任公思想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落实到我们今天的教育研究,很多老师往往感叹明知德育重要,但是不知道如何实施德育教育,更不知道如何收集德育教材。

  《德育鉴》可考虑作为德育教材编写的原始材料,令德育不再成为无本之木,摆脱“无物可教”的窘境。

  另一方面,过于强调德育上的自我反省,忽视其他德育手段,或者任公本意便不想提及,也属遗憾。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任公的教育思想发生重大转变,关键的两点,就是从强调“国家主义之教育”转变为强调“个人主...

篇五:梁启超教育思想

学席≮≥坛理论月刊    年第 期论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价值与现代张 际宇㈣帕≮学新球动疑惑虢江苏捌州      立  圉 。摘要梁启超为了提高国民素质达到“新民”理想从办学宗旨到教学目标到具体的教学原则对教育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这些远见卓识对当代人很有启发。‘关键词新民宗旨与时俱进快乐教育全面发展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培养新民的教育宗旨梁启超认为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关键在国民国民素质有了提高一代新的国民造就出来了则新制度、新政府、新国家都不难产生。梁启超重视教育的思想和他要求变法维新的思想是一致的他将学校教育看成是救亡图存的根本所在“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Ⅱ】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但是实力的竞争更是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他认为“今国家而不欲自强则已苟欲自强则悠悠万事惟此为大。虽百举未遑。犹先图之。”叨这种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不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深刻的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只有高素质的国民才能建设强大的国家。只是由于粱启超所处的时代中国在政治上尚不能独立自主仅仅靠发展教育并不能挽救社会危机、民族危亡。他的教育思想并不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粱启超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宗旨“然则他事无宗旨犹且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嘲 么粱启超心目中的教育宗旨到底是什么 他的《新民说 充分描绘了他的教育蓝图开启民智培养新民。梁启超认为他的新民必须具有的优秀品质是新的道德、新的思想、新的精神。他认为“中国人概无高尚目标流于琐碎自私。缺乏自治力因此在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海外华人公共社团规章制度的外观背后经常发现对公共事业的冷漠。”嘲而事实上。对公共事业的冷漠并非是海外华人的专利而是中国人的普遍行为。这种状况的出现由来已久。但是这种状况的继续存在对国家的治理、民族的复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针对这些不足他认为可以通过教育使民众具有公德思想国家思想和进取精神。他认为民众不但应该具备公德心还应该具有这些特点思想自由。具有充分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使其民备有人格享今之民而非陈古之民为世界之民而非陬谷之民。此则天下公民同时他还是一个符合世界文明国家共同宗旨的国民。二、与时俱进的教育策略法“西技”就不能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面对西方的威胁。近识分子开始积极研究比较中西文化的优劣。探索中国的自奉基金项目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           的阶段性成果。    、中图分类号       文献标识码独立思维的能力懂得自我管理具有自治能力知道与他人合作的必要能合群具有团队精神另外还应该有坚强的毅志等等。只有这样民众才能担当国家兴盛的重任。随着梁启超自己对教育目的的更深理解。他心目中的教育蓝图也更为具体他认为社会与每个个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社会必然对他有着许多的角色期待因此他既是一个自然人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教育家教人做人不是教他学会做单独一个人便了还要教他学会做父母、做儿女、做丈夫做妻子、做伙计……乃至做国民。”圈既然一个人需要扮演这么多的角色。他必定应该具备承担这些任务的才能。教育是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重要途径。粱启超是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他注意考察近代欧洲各国的教育方略吸收其中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他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他在制定教育宗旨时非常强调国民的民族性认为学校应该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个性有人格能自动而非附庸为本国之民而非他国之民为现文明国教育宗旨之所同而吾国亦无以易之者也。”嘲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应是一个全面的人他既是一个健全的中国近代中国的大门是迫于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而开启的因此无论是一般的国民还是洋务派他们无不认为中国不振兴则已要想重新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稳脚跟不取代中国人“天朝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的观念被打破。取代它的是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一些具有敏锐眼光的士人、进步知——   万方数据 学沭论坛理论月刊    年第 期强之路。龚自珍、魏源、容闳、王韬等为代表的近代思想家虽然都进行过有益的探索但是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梁启超不愧为是近代思想敏锐、眼光独到的思想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学习西方仅从制度上借鉴是不够的国民索质才是政治制度改革的基础。因此他将“新民”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他认为。洋务派所办的各种学校并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因为这些学堂的教育内容“言艺之事多言政与教之事少”学生对中国旧学束之高阁而所学的又仅仅是西方的一些细枝末节的知识。根本没有掌握西方最新的科学技术“西人富强之本制作之精亦罕能言之而能效之者。”梁启超担心这些学堂将来培养的学生不能担当救国的重任。在近代救亡图存的旗帜下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有他的战略意义和说服力。“今日之学校当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政学之成较易艺学之成较难政学之用较广艺学之用较狭。使其国有政才而无艺才也则行政之人。振兴艺事直易易耳。即不尔而借材异地用客卿而操纵之无所不可也。使其国有艺才而无政才也则绝技虽多执政者不知所以用之其终也必为他人所用也。喇粱启超认为一个能报效国家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爱国之心同时又有报国之才的人。如果丢弃传统而一味模仿别国的东西这样的“人才”将来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洋奴、买办。梁启超在提出办教育的具体目标、步骤时对“政学”、“艺学”的强调很容易让人想起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著名论断其实梁启超的主张与张氏的观点有很大不同。梁启超认为不必太拘泥于“中学”“西学”谁主谁从的问题。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政艺并重以政学为主。以技艺为辅就是行之有效办教育的步骤。他认为中国古代“可行于今  ”的东西我们必须采纳对于西方“可行于中国”的东西我们亦可以采纳。脚粱启超为什么这么看重政学 他以为国家与国家并立于世界上。互相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人与人相处就会有约束、约定政法之学因此产生。他认为“政法者立国之本也”过去中国不重视这门学问吃过不少亏。如果现在仍然执迷不悟。亡国灭种也绝非危言耸听“今  非发明法律之学不足以自存矣。”喇奇别是粱启超避居日本期间亲眼目睹了日本迅速崛起的事实。了解到日本国力强盛的主要原因是以政治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更坚定了他借鉴此成功经验的决心。晚清社会外患不断但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入侵中国时却往往打着“公理公法”的旗号。他们通过表面公平的谈判方式合法地攫取中国的利益而中国人却对此一筹莫展。当时的国力还不足以让中国人理直气壮地对这些入侵者说“不”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幻想着只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游戏规则学会纡回的战略。就可以稍稍抵挡西方国家的入侵。为了提倡和推行“政学”粱启超致信湖广总督张之洞。建议他“用政治学院之意以提倡天下”。学院所授课程主要是六经诸子及历朝掌故等中学和西方的公理公法及各国历史等西学。粱启超建议将政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当时时代的要求是有世界眼光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救国热情的反映。梁启超不但是 二个目光敏锐的人还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他并不死抱着自己过去所提倡的教育宗旨一成不变而是针对日益变幻的国内国外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他为人所诟病的“善变”。正是他满怀爱国热忱、顺应历史潮流、探索解决社会危机的一种尝试。辛亥革命后。他担心过去提倡的政治学院的教育模式被滥用对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设置。因为此时已是民国政治形势和晚清时有所区别如果仍然抱着过去的做法就有可能误导国民走进死胡同里导致国民心理“认求学与得官为一事”   毕竟“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读书人一贯的人生追求。为防止自己所倡导的教育仍回到废除科举制度以前粱启超对教育的设想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根据当时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将教育分成两类一类是社会教育以孔子教义为“风化之本”它是传统教育的继续。另一类是学校教育根据培养目的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使成有水平线以上之智能”的教育为一般国民教育“教育高等人才以为国家社会之栋干”的教育是实业教育。这些对未来教育的设想反映了粱启超清晰的教育理念。就是在政治日益清明的形势下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实用型人才通过这些人才把国家建设富强是当务之急。三、快乐学习的教育原则投有好的教育原则再好的教育宗旨和目标也只能流于一纸空文。所谓教育原则就是有效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古今中外的教育者都积累了不少的教学原则。由于梁启超在十八岁前所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中国古代教育原则的优劣他深有体会。随着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他越来越觉得中国原有的一些不符合人性的教育原则的继续存在。真正人才的培养将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比较了中西教育的优劣后梁启超提出“导之以道抚之以术”的快乐教育原则。首先愉悦受教育者的身心。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他首先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学方法“其为道也先识字。次辨训次造句次成文不躐等也。识字之始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必教以天文地学浅理。如演戏法。童子所乐知也必教以古今杂事如说鼓词童子所乐闻也必教以数国语言童子舌本未强易于学也心教以算百业所必用也……”【   他认为这种教学方法。由浅而深由易而难。由形象而抽象比较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效果也好。而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管学生懂不懂一律要求学生背诵。如不能完成先生布置的任务一方戒尺在等着你寓教于乐式教育与惩罚式教育哪个教学效果更佳不言而喻。不管教育方式对孩子是否合适不管孩子的身心有何感受。让孩子们表面上恭恭敬敬地坐在教室就认为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是对教育的曲解。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自然也能使幼儿受到启蒙但是。这样的教育可能会把他们变成毫无生气、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粱启超还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主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认为人类的头脑有大脑和小脑之分根据大脑和小脑的功能对于一些必须记忆的内容。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那种苦读呆读、“必求背诵而后已”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西方那种“导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变更加聪明。一  —万方数据 理论月刊    年第 期粱启超把西方人常用的也是中国人早已知道的教育原则提出来同样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其次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是“成为物的教育失却人的教育。”   】从形式上看学校设置了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标准。千百万学生都将被塑造成统一的模式。而实际上那些智力、体力较差的学生辛苦、勤奋地学习也未必能达到这一标准而那些各方面都较优秀的学生轻松地达到了这一标准在多余的时间里他们毫无收获这样的教育模式使人才被白白浪费这对于渴望人才急需人才建设的中国来说真是令人痛心。为了弥补教育体制的缺陷粱启超主张在大学实行自由讲座制由学有所长、研究有素的学者开办讲座学生可以自由听讲他们有较多的自修时间自我钻研还可以同教师共同研究。大学里除教室外还有图书馆、实验室等提供给学生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梁启超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使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皆为人的关系而非物的关系。”  这种教育方式提供给学生—个发展独立个性的天地充分肯定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意识这些观点具有思想的前瞻性。第三培养受教育者的趣味。“各人选择他趣味最浓的事项做职业自然一切劳作都是目的不是手段越劳作越有趣。”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知识上得到充实、思维上得到训练、观念上得到更新而受教育时并不总是愉快的尤其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或许会因此而减弱。所以就教育的总体效果和发展的长远目标而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策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是不可取之举。教育应该培养和增强受教育者的趣味快乐教育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增长知识和获得才干。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粱启超在《教育与政治...

篇六:梁启超教育思想

2018年第胸(总第78蝴 )夫 放 f _梁 启 超 的 家 庭 教 育 思 想徐岿然 罗丽娟(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河 北 保 定 071000)摘 要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尤其是他言传身教坚定持续的爱国主义教育,启迪当代父母应联动展开爱 国主义教育与知识、技能等其他教育,坚定地培养子女的爱国品质。全面深刻的困境教育启示现代家长应以全方位生生互动 为人生的价值导向,并加强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以身作则地培养孩子全方位良性互动的达观精神。真诚博大的感恩教育同样 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现代父母应学习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中将私德与公德有效贯穿起来。关键词:梁 启 超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教育“人类家庭教育的行为,内在地实现着人类对后代的生命 之爱、后代的独立生存、家庭生命体的利益和家庭的精神追 求,外在地构成了教育大厦的基础,制约着个体人生的教育成 败和事业成败,进而影响到人类文明的结构和发展”"1]。家庭教 育既承载着父母对子女的血缘之爱,更通过对子女个体人生 的教育进而影响到整个人类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梁启超 的九个子女皆能学有所成, 的家庭教育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 ,学 对 的分广泛,如他的爱国主义教育、趣味教育、 士 家 教 育 、为学人的教育 教、言 教 , , 有重要义。

  在前人的 础 , 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 教育,重 梁启超 的爱国主义教育、 的 教育 大的 教育。_ 、坚定持续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梁启超家庭教育的 ,在子女成长的任一时期都坚定不移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 育。

  子 , 爱国 的 事 ,的爱国 , 大 家 后 ,通过书信鼓励子女 学习,所学之 国。梁启超在 教 子 女 天 下 事 业 无 所 谓 大 小 ,士大和 其 之 所成 。

  要在内,尽 的 量 去 ,便是第 人物。”[2((71)是他人生运动的写实:从希冀通过维新变法实现旧中国救亡 图存的目的,到变法失败逃亡日本,仍 在 为 挽 救 大 厦 倾 的 旧 国 而 用 手 之 针 砭 时 事 。1898年 在 横 滨 创 办 《清议 报》,猛烈攻击清政府, 求变法,开 启 智 , 实现 强。回国后,依然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最重视教育事业的 发展,既 任 教 大 学 ,又 赴 国 各 地 学 ,希 望 西 方 先 进 的科学文化知识介绍给国民,为 开 启 智 、国 家 强 了 毕 身努力。正如他对子女们所说的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 永久的(比个人长的),我 总 是 内的事,成 如 何 ,能否看见, 不必管。”™ 145)梁启超更要求子女爱国落实到个人行动中,他把为国 家 尽 作 为 子 女 求 学 、择 业 的 首 要 考 虑 。

  国内生物领域研究尚为空白的考虑,他 希 望 思 庄 学 生 物 专 业 ,为国 家 发 展 开 新 领 。后 知 的 趣 不 在 ,趣 业。

  子 思 成 成 学 业 备 回 国 ,梁启 超在 回 复 论 理 毕 业 后 回 来 替 国 服 务 ,是人人 有的道 。

  国 现 而 论 …… 能 建 :术 上 实 有 创 能 力 ,开出一种‘并综中西’的宗派……发挥 本国 ,便 是 替 国 尽 了 义务……”_"-222) 希望 成 用 所学,创 西、发 的新派。在 的教 ,思成 回国后,先后 大学、清大学创办建 , 承和发 的文化 视为 ,为我国建筑学发展 了 。梁启超“ 亡 , 有 ”的家国 对子女 不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个 人 尽 尽 责 地 把 给了 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代依然熠熠生辉。“要 爱国, 国, 人民”是 总 2018年5 2 日在大 学 生 ,对 广 大 年 的第 希望。与, 代 爱国主义教育务更 。梁 启 超 子 女重的时代,在当时的 ,无论是梁启超本人还是其子女 到“ 亡 , 有 ”,家国存亡的 性更 了 的爱国之心。现代生 业 , 年 实体 到国家 、 亡的 性 , 理 对 国 烈 的 之 。

  代 生 .,家庭作为个体 化的第 ,家庭教育内 之增多。在生存竞争激烈的现状下,父母大量精力倾注在子 女的知识教育、 能 教 育 方 , 能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与 其 他教育有效联动起来,以致对爱国主义教育投人不够,缺乏 性。20 50年代, 国 的 学 森 先 生 然 决回 国 ,纵然回国之 重 重 , 志 ,排除万 难 回 到 国 。在 苦 的 条 件 下 几 十 年 如 一 日 ,恪 尽 守 , 为 我 国 弹 、航 事 业 了杰 。是一颗 不移的爱 国 之 心 让 学 先 生 放 弃 国 外 优 越 条 件 ,只求回国尽责。 思想理论研究在当代,爱国同样需要抵住金钱与物质诱惑。2014年新闻报道“青岛男子被境外间谍策反,潜伏航母 基地附近偷拍”[4],境外间谍正是通过金钱利诱的手段让这 名男子偷拍航母,泄露国家机密,并因此受到法律惩罚。此 事件虽已完结,但对境外敌对势力的防御与打击却是“持久 战”。若青少年缺少坚定持续的爱国 ,缺 爱国的坚强意志,一旦他们经不住诱惑,做出危害国家的举 动 ,那么即便 力 出 , 地 ,同 样 被 :, 。与 此 同 , 母的爱国 子的 段 , 子年 与 力的 ,便 爱国 。

  子 到 段 , 坚定持续地对 爱国 , 子 “ ” 正的 。二、全面深刻的困境教育境 ,涉及困境与德行、物质与快乐、 境中的 。他虽 境 机 ,却境 的机 , 是 子 的 境出 , 的 *虽 国家与民族,但他的政治活动 终 , 观 、豁达的性格,却让 次失后依然积极投身于国家、 事业。并 子 , 境是助 的 好 机 , 它 当 磨 炼 ,学 会 苦 中 求 。1916年1月 梁 启 超 寄 信 顺 :“两 年 来 所 境 安 适 ,而 识之间德业已日退……今 复 还 我 忧 患 涯 ……此亦天之所 玉 汝 辈 也 。”[2](25)19!3年7月 劝 被 车 撞 伤 的 :“人生 之 旅 历 途 甚 ,所 争 决 在 一 年 半 月 ,万 可 因 此 急 失 望 ,招精神上之萎。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炼 之好 机 。”[2](68) 希望子 要 因 挫 折 失 望 、颓废,而是 借 助 境 及 忧 患 助 。1927年 , 顺夫妇 驻加拿大的外交人员,受国内形势影响, 常 得 到 济 拨 款 。

  回信开导:’ 当 乱 ,要 得 苦 , 得住( 乱 ), 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维持 便够了。至于 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 配。”[2](218)更 诲 子 女 ,身 处 境 也 悲观 ,因为“ 什 么 病 可 ,唯有‘悲观病’ 可医。悲观是 的 ”[2]_ 。

  法失败, 日年 , 依 什么事 , 得津津有,并希望子 这 观 、豁达的精神,能 在 境 苦求 , 过 的 。境 的 性体现在,他虽然认为困境是机 , 但并 子 身 境。

  的 境, , 子 身的 。1927年 ,身处美国的三子 急于回国吃苦冒险, 开 :“ 若是在 的 境 磨 ,那 么 在 苦 ; 的 境 也 一 定 磨 。”™ 2160 当 时 国 内 境 动安 ,并 的平台, 处于这样艰苦衰颓的大环境中,反而消磨个人意志,因此劝导思忠不 必在 的 境 开 事 业 。这 样 的 境 教 育 思得当代 母学 。母 希望子 、 , 到 境也坚强面对,但当代家庭教育为此做的努力却较为欠缺。现代 父母惯于 子 积 极 上 , 少对子 境 ,因此 子 挫折 , 对 , 。

  近年来,因 的学 ,与此同, 因 学业 顺 结 的 、也 。这些事件 当代青少年 ,承受力不强,这既与他们的 历 关 ,又与家 在这的缺 关 ,尤 是 父 母 过 于 关 注 子 积 极 上 、取得功 ,忽 子如何正确面对 挫折。这样的家与 是脱节的,培 养 出 来 的 子 只 愿 接 纳 功 ,拒绝,当 挫 折 ,很 容 易 出 “过刚易折”的 象 。当代 母 动学 的 境 , 培养子的达观精神。父 母 率 先 树 正 的 价 观 , 追求 虚名浮利, 是营造 互 动 的 生 活 状 , 子 >递 良性互动的 观念,避免 因 的 某 "某一件事 弃整 。并 加 挫 折 教 育 , 升 子的心理柔韧度,让他们积极向上的同时也能达观地面对困 境 , 远 角 、盘算 , 说 :’能在苦 求 , 真是会打算盘哩!”三、真诚博大的感恩教育虽推崇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对子女道 德品格的培养,却素来遵 华 的 优 良 统 。

  子恩图报,既要求 感恩亲人,更要求 回报 ,这与统宗法伦理下的亲情感恩 得更真诚 。1924年9月 , 李 蕙 仙 因 病 逝 。李蕙仙的墓碑工程主要由 的二弟 勋 责 操 办 , 此 超次 叮 嘱 在外的子务写信感谢二叔的 出。如 :顺 :’ 二 叔 这 个 月 来 天 天 在 上 工 (因 工 可)…… 极 。

  上二叔一书致谢。”%2]w 又寄信给子 :’你 二 叔 在 上 住 近一月, 还须住一月 …… 也 得 ,每天跑 路 , 烈日里在坟上监 工…… 虽在远,也要各个写一封信,恳 谢。”[2](1ra)李蕙仙葬礼结 ,再次 :’我 、达 达 二 叔 深 深…… 还要 各写一封信叩谢 。”™封家 说二弟的 情形, 恳 地 教 导 子 , 人定 要 寄 信 谢 二 叔 ,要 感 恩 亲 的 出 。要 求 子 对 亲 感 ,更要求他们报答社会。嘱 顺 :’总要在 上 常 常 力 …… 在 ,常 要 报 之恩,因 地 得 是一分,便事可 。”[2](41)诲 :" 力 , 到哪里是……而于社会亦 少 。”™ 820统感恩 ,对亲 感恩 , 并 感恩 与 关的,这样的感恩 是 、封 的 。

  对 子 的感恩 ,却 脱 出 宗 法 伦 亲 情 的 家 , 感恩亲人 ,还感恩国家与 ,这样的感恩 是 、开放的,它通过家 与 来 , 到了“ 精 ”,这 是 得 当 代 母 借 的 。当代青少年 要 ,还要“ 、守公德”,与此 ,家 通 、公德与 。

  母通过生生之道, 的 、 在家 2018年第胸(总第78蝴 )夫 放 f _联动展开,促进子女私德、公德与大德全方位生生互动,让 # 人。总而言之,现应 宽 阔 的 眼 界 、博大的胸怀,保 庭教育的开放性 ,衔接 会 求 。不仅培养 的 ,更 将 大 、公 求纳人家庭教育,树 全 动的德行观 ,使三者 的品 现全 性互动,彼此进 , 同提高, 活 中 将 大 、公 、 集于一身、 序 。四、结语虽然孩子在学校接受统一的教育,但个人成就与品德 素养却参差不齐,造这些差异的关键因素是家长。“家长 的言传身教,不仅 刻刻规范着 的言谈举止,还潜移 默 地 影 响 着 的情感、态度、思想、情 趣 乃 至 灵 。久 久 之 ,沁人灵魂深处,形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上梁不正下梁歪”,一对夸夸其谈的 ,怎能培养出 的孩子呢?正因如此, 身 培养 的品格。梁 ,将 为 身 的任 ,即便遭遇种种挫折,仍达观地生活,并通过言传身教让 将这些 传 来 。他最小的 梁思+ &有人 :‘ 来 的是 ?’ :‘ ! ’‘ ’也是 全体来的 。

  个人 人 海 学,个个学 ,但是 一人 ,个 个 学, 。”_ 墚 对 子 女 的 深 影 响 ,不仅就 , 更为 培养 人 。家庭教育影响着 来和民族命运, 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接班人,才能持续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重 提 好的家庭教育是 的责任。

  的 十 大出 “ 思想 建 ”,并“ 进 庭 建 ”, “ 人们孝老爱亲, 于 、 于 人 ”™ 43"。对此, 庭教育 长 久 性 潜 移 默 的 特 ,是 将 会 公 和庭 为个体道德的 , 新时代的思想道建 发 着 基 础 性 的 , 个 庭 应 对 ,将“为 深远”与 应 尽 的 会 一 , 同 造 好的 庭 教 育 。参考文献:[1] .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1):52-57.[!] .梁启超家书[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011.[3] .梁启超家书[M ].北 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4] 中国青年网.青岛男子被境外间谍策反潜伏航母基 地 附 近 偷 拍 [EB/OL ] .http ) " news.youth.cn/jsxw/201411/ t20141122_6103105.htm,2018.5.20.[5] 沈林. 教育的无形力量[J].中国教育学 刊,2014(04)) 102-103.[6] ,著.林洙,编.梁启超家书[M ].北京:中国青年 , 2009.[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 特 色 会 主 义 伟 大 胜 利 [M ] . :人民 ,2017.(上接第9 3 页)织不断发展和壮大红十字队伍,紧抓高校 健康安全教育,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做好救护知识培 训 、同伴教育、造血干细胞捐赠宣传等红十字特色活动,不 断创新红十字活动的新载体,开创红十字会服务新阵地。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红十字会积极拓展红十字会 服务新阵地,主动前往江海流浪猫狗救助基地和老年公 寓 ,为流量猫狗和失孤老人提 助 , 主动与学校周,通 红 十 字 织 建 ,打造学院红十字服务特色, 建一支红十字会 志愿服务分队,进人为 居 民 提 救 护 培训和爱心捐赠等志愿服务。

  通 服务活动,学院红十字青年 积极 “救、 、 老助残、助 人 为 ”的红十字 ,大学 、 、 助、 的人 , 进大学 全人 。学院红十字会江海流浪猫狗救助基地、老年公 寓 建 好 , 建学院红十字会服务新阵地。四、结语,学院红十字会需要进一步强化忧 识和 , 进基 红十字 织建 ,开创 基 红 十 字 会 建 新 。充 分 识 基 红 十 字 织 建 的 特 , 红十字 的 传统和红十字会工作的成功经验,不断改革创新,运用跟进 ,积 极 发 红 十 字 会 高 校 的 育 和红十字会青年在学院中的榜样作用。参考文献:[1] 彭晓青.浅谈师范院校红十字会的功能定位[J].科技 信息(学术研究),2007(16).[2] 顾昊.浅析高校红十字会工作的现状与挑战[J].科教 文汇(下旬刊),2014(8).[3] 祁立佳.高校红十字会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影响初探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2).[4] 孔少敏,孟舒.关于高校团学组织团队凝聚力建设的 若干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6).[5 ]颜廷宏.试论高校红十字工作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 培养[J].黑河学刊,2014(11).[6] 李松, ,马莉. 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9).[7] 沈 在 . 团 下团干 建设探讨[J].中,2016(12).[8] . 团改革背景下推进高校团学工作的思考[J]. 教育(德育),2016(4).[9] , .社团工作视角下的高校红十字会工作 调查[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9).[10] 李婷芳.学 习 型 组 织 论 下 :高校志愿组织团队建设研究[D ]. :中 学院,2014.

篇七:梁启超教育思想

- 224 -好家长 / 职业教育研究梁启超的学前教育思想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李娜【摘要】梁启超不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维新派代表人物,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学前教育思想,提出以培养“新民”作为学前教育的目的。将识字书、文法书、歌诀书等作为学前教育的内容。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培养儿童学习兴趣等教育方法对幼儿进行教育。强调在家庭中,要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个性教育、感恩教育、乐观教育。对当今的学前教育极具启示和指导意义。【关键词】梁启超 学前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动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启超出身在“且耕且读”之家,从小非常聪慧,家人对他有极高的期望,希望他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来光宗耀祖。17岁,梁启超去北京参加会试,路过上海的时候,接触到西方文化。后拜康有为为师,开始在万木草堂一边向康有为学习,一边担任教学。44岁时,梁启超选择结束他的从政生涯,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上。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东南大学讲学,并在清华担任过研究院导师。由于长期的辛苦奔走,拼命地行事作风,导致他身体积劳成疾,1929年1月19日,与世长辞,终年56岁。二、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兴衰取决于人民个体素质的高低优劣,“民弱者国弱,民强者国强,殆如影之随形,响之有声,有丝毫不容假借”。因此,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应该通过教育的手段,培养“新民”,即通过教育更新人民的思想,培育出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特性和品质的人民,“备有资格,享有人权”,具有自动、自主、自治、自立的品质,融民族性、现代性、开放性于一体的“本国之民,现今之民,世界之民”。在对中国儿童教育的改革中,梁启超倡导以培养“新民”为方向,实施新民主主义幼儿教育,主要理论和措施,都在他撰写的《变法通议》中《论幼学》一篇中有所体现。1.教育目的。梁启超提出,应该以培养“新民”作为幼儿教育的目的,即培养出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的新国民。2.教育内容。梁启超针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建议儿童的教育内容不可以过难,应该是儿童想要学习、乐于学习、易于学习的。主要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1)识字书。选择实用的、现在通行的文字,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编排,让儿童尽快识得约2000个常用字,也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将二十六个字母刻在球上,作为教具,在玩的过程中识字。(2)文法书。中国自古以文采闻名于天下,但缺乏教儿童的语法知识,可以学习西方,编著专门的语法书,教儿童如何联字成为一句话,再如何将句子组合成一篇文章。(3)歌诀书。将当前各种知识,借鉴中国古代的经验,编成韵语。例如,学习经学,可以编《孔子立教歌》《历代传经歌》;学习史学,可以编《古今大事歌》《历代国号及帝王种姓歌》;学习物理,可以编《原质名目歌》等。根据儿童所学内容的不一样,都可以将其编成相关歌诀,让儿童从小诵读,明白其所以然,则人心自新,人才自起,国未有不强者也。(4)问答书。古人有云,学问并举,学习应该是和提问在一起进行,一边学习一边提问。西方有专门的问答书,如《启悟要津》,与歌诀书相配合。歌诀帮助记忆,问答帮助分析,引导学生理解。(5)说部书。梁启超批判了当时存在的文字与语言相分离的现象,说话时,用的是今语,下笔则用古言,加大了读书学习的难度。他提出应该将文字与语言合一,采用俚语俗话,广著群书,可以包括圣教史事、国耻夷情等,让儿童阅读学习。(6)门径书。开列儿童应读书目。在学习之前五个内容后,就可以开始加入西学、最近的著作等书来阅读学习。(7)名物书,即字典。西方人有字典,里面包含了古今万国名物,儿童有此书,在学习上可以事半功倍。3.教育方法。梁启超批判了当时中国“未尝识字,而即授之以经;未尝辩训,未尝造句,而即强之为文”的教育方式,认为应该学习西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先识字,次辩训,次造句,次成文,不躐等也”。同时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更加不可以对学生体罚;注意控制学习时间,劳逸结合,学习期间可以通过散步、看风景、跳操、听音乐来休息放松,不应该一直正襟危坐在庭内,如囚犯一般,对学习感到无趣,这样只会让老师觉得辛苦,学习效果还不好。梁启超注重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多采用演戏法、歌谣、音乐等儿童乐知、乐闻、易上口、易理解、不枯燥乏味的形式进行教学。或采用实物教学、直观教学,注重儿童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味死记硬背。三、对梁启超学前教育理论的评价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明确了学前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比较起来,更具有科学性,开始注重儿童的发展特点。他提出的,内容的选择上不可以过难,而是儿童想要学习、喜欢学习的,包括把内容编成歌诀,便于儿童记忆等方式对于当今的学前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9.作者简介:李娜(1990.6-),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

相关热词搜索: 梁启超教育思想 思想 教育 梁启超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