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论文5篇

时间:2022-12-10 17:00:07  来源:网友投稿

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论文5篇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论文经过团队的努力整理,本司已为网友分享了近经过团队的努力整理,本司已为网友分享了近100万专业范文,希望能帮到你,对万专业范文,希望能帮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论文5篇,供大家参考。

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论文5篇

篇一: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论文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篇 1 1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论文 0 1500 字 摘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设想中提出来的。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在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的“富裕”,但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依然存在部分差距,按劳分配依旧存在缺陷,只有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才是真正没有差距的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工人阶级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是实现自身利益的基础,只有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才能够摆脱经济上的一切不平等,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同时,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基础。

  1 马克思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不平等的分配方式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产生,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仔细的剖析后发现:贫富差距产生的直接来源于資本主义狭隘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反映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激烈的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是对共产主义的期盼。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首先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国家政权,将剥削阶级变为劳动者阶级,将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使生产力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得到发展。一方面,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使社会生产按照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同时这种社会生产力也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另一方面,剥削和压迫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也被彻底的消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消失了,不平等的所有制关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系和分配关系消失了,社会财富占有上的差距也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特征,“共同”规定了“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性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属性,这种共同性使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贫富差距区别开来。共同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基础之上的,只有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只有全社会成员共同通过劳动参与生产,富裕才是共同的富裕。同时,共同性意味着阶级压迫的终结,意味着通过阶级统治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时代的终结,在生产资料国家有制的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劳动者阶级,也就不存在阶级压迫。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发展在生产力层面的要求,体现出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特征。“富裕”规定了社会成员占有物质财富的程度,体现出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富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产品的丰富作为基础的,富裕是物质生活领域的富裕。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是富裕的内涵,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资料社会国家所有的条件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物质财富的丰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能够给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的发展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能够使劳动者从生产过程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使劳动者获得在其他领域发展的机会。另外,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领域的一切矛盾,同样,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差距上的矛盾。

   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分配方式。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定义为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上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已经实现,但是在这个阶段上不平等的因素还是存在的,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量是进行分配的唯一根据,在按劳分配中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劳动者,从而社会成员参与生产的劳动强度和劳动量的差异会导致社会成员财富占有的差距,这种分配方式忽略了社会成员在身体素质和家庭状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但是在社会主义的阶段社会成员的这种差距仅仅表现为社会成员在生理层面的差距,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巨大贫富差距来说是一大进步。马克思对这种分配方式的批判是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的需要出发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按需分配下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真正的人”。同时,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继承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依旧是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前提,但是与社会主义不同的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是自觉自主的劳动,是作为“第一需要”的劳动。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目标,同时也是过程。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是收入贫富差距不断解决的过程,收入贫富差距需要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得到解决,共同富裕需要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得到实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贫富差距的出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并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会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随着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得到解决。但是,收入贫富差距的出现并不是对共同富裕的否定,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共同富裕在“共同性”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普遍提高,其次,共同富裕不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量上的完全相同,也不是各个地区在发展水平中的完全同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地域优势决定了东南沿海的发展要先与西部,城区发展要先与乡村。要求发展水平上的完全同步是不符合基本国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政府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收入调节、消除绝对贫困、社会保障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个人的努力对解决收入差距、实现个人价值方面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篇 2 2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论文 0 1500 字 摘要: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做共同富裕的促进者,要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可持续发展的好企业。员工就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从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共同富裕民营企业行为事例法人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中国千百年来就尊重人才,企业管理更是如此。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民营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往往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是支撑民营企业大厦的支柱,是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民营企业的未来。2021年 8 月 17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由此,共同富裕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共同富裕的内涵是当前要更注重公平、更注重分配,重心是解决“三大差距”(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问题。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初次分配核心是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在劳动力要素方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劳动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劳动报酬占比等,这些对民营企业选育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民营企业家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做共同富裕的促进者,要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可持续发展的好企业,这是民营企业对共同富裕的最大贡献。民营企业的员工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努力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的身心更加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员工的成才和发展就能体现出共同富裕的原则。有的民营企业要想突破经营管理瓶颈,解决在实际经营中所遭遇的瓶颈以及诸多管理和市场难题,就必须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引进留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笔者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从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引进留住优秀的人才。

  一、明确具体人才需求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很多民营企业家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这要从企业面临的问题中找到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若是人才或技术方面的问题,要仔细深挖下去,提出人才需求或人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若仅仅从表面反映的问题来看,可能只看到片面没有发现实质问题,如公司产品的销量和利润都下降了,是市场管理出现问题了吗?这看上去好像只要有一个好的营销总监就可以。但其实不然,有可能是内部管理体系出现混乱引起的。因此,民营企业要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在企业的战略发展过程中,对公司现有人员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需要配备培养的人员进行统计与预测。

  二、运用行为事例法选人 选人方面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一项专业、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只有选对了人,才能用好人,育好人,最终达到留住人的目的。行为的最佳预测因素是行为,而询问行为信息的最佳方法是寻找行为事例 STARs,运用“STARs”行为事例,去识别应聘者的能力。S,Situation 或 T,Task,代表应聘者当时面临的情况或任务;A,Action,代表应聘者采取的行动;R,Result,代表行动造成的结果。搜集应聘者过去行为的事例越多、证据越多,越能做出有效的聘用决策。对于一个民营企业家来说,没有什么比选拔人才更重要的了。因为选错人的代价非常高,民营企业家的信誉和判断能力会遭到质疑,还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在解雇和重新招聘上,如果是 I 销人员,直接与客户打交道,还会影响客户关系和企业品牌形象,另外,解雇员工还会面临法律风险等等。因此,在人才选拔上,面试是关键的决策工具,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用“行为事例法”,也就是说,先确 认在这个岗位上取得最佳业绩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经验,然后围绕这些,去挖掘应聘者过去做过的一个个案例、事例,以此判断应聘者的符合情况。比如,想知道应聘者是不是有客户意识,可以问:“请举一个你向客户过度许诺的例子,结果怎么样。”如果想了解应聘者推动工作的能力,可以问:“请说说你过去完成的一项最有难度的工作,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怎么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应聘者描述的“S-T-A-R-s”进行分析,可以从中辨别出应聘者所发挥的作用。如果是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可以通过应聘者描述的“S-T-A-R-s”以及过往的专业能力和参与做过或自己承担做出的成果来综合判断。当然,有的应聘者描述的行为事例可能不完整,这就需要更深入地追问细节,从中评估想要的结果。

  三、运用战略执行三元素用好人 民营企业家要管理好企业必须要打造一种执行文化,必须运用好战略执行的三大基本元素:聚焦、评估、问责,来影响团队的思想和行为,激发他们的战斗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工作成效的作用。聚焦就是找出最高优先级的任务,民营企业家可以在每个业务周期都和团队一起研讨,选出最多三项作为本阶段最高优先级的任务。聚焦之后就是评估,跟踪任务,评估结果。评估团队的工作是否顺利,与目标差距有多远,以便及时制定改善措施。当然,若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过程评估指标和绩效评估指标来进行评估就更好。绩效评估指标是一种结果指标,用来评估最终是不是成功。过程评估指标则是为了完成绩效评估指标而采取的一些重要举措或者促进因素,用来评估做事的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过程是否正确,有没有偏离目标方向。评估指标确定后,还要定期收集指标完成情况的资料和信息,及时反馈给团队成员,提醒他们关注。提升执行力的最后一个元素是问责,就是分配工作和责任。优先任务和评估指标都制定好了,那要有人来具体落实。对于每一项工作,即使是整个团队一起努力,仍然必须落实一个主要责任人,担起按期完成任务和保证工作质量这个责任。把每一项任务、每一个评估指标都落实到一个具体的责任人,避免责任不清、共同问责的情况。同时,与每一个责任人讨论你的期望、他的责任、他完成目标后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完不成目标带来的消极后果。然后,再和他讨论跟进工作的方式,并且鼓励他遇到困难时要主动提出。最后告诉他,你会提供工作反馈和指导,保证他成功完成目标。通过问责这种方法,既展示了自己的责任,又明确了团队成员或其他组织成员的职责和重要性,增加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篇二: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论文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强调,在新的征程上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具有严密的马克思主义历史逻辑和丰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内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全体城乡居民的全结构福祉 实施先富带后富,“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内在规律。党和政府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强调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从社会政策视角看,共同富裕立足于共同权利、生成于共同发展、实现于共同享用。也就是说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人民的共同权利覆盖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共同享用、共同处置机制覆盖了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社会制度、基本文化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正如邓小平强调的,“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只有公有制才能保障全体 人民的共同权利及其实现机制。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表述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再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洞察,“共同富裕”主要体现为“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共同劳动的成果”“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内涵超出了单纯的物质丰富范畴,而是全国人民共同创造和发展的总体成果,是包括政治权利以及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福利的全结构福祉。如绿色生态发展为民众提供了公共环境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价值可以更广泛转化为人民的共同财富和福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系列论述建立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上,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文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基调,注定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以培养“财主”品性而自居,而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在逻辑的进取。所以,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不能简单理解为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中和转移,而应该是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全结构福祉。

  共同富裕具有历史阶段性渐进逻辑和以需求为基础的差别原则 1953 年,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首倡“共同富裕”,其是指在新中国 成立初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引导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合作化道路而达到城市工人生活水平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共同富裕是个相对概念,“会经历一个由初级共同富裕到中级共同富裕再到高级共同富裕的历史”,在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尽相同的内涵,体现出历史阶段性特征。

  共同富裕基于的共同权利是一种个人权利集合而成的总体性权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权利对个人的保障机制是以机会平等为特征的过程公正和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为条件的结果公正。所以,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进入文明程度极大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由于每个公民的需求存在差异,福祉在客观上也不是平均分配的。所以,共同富裕无论在哪个发展阶段都不是简单的“均贫富”。基于个人机会平等的过程公正和基于有条件或者有选择差异的结果公正,是最大程度保障公民发展和共享权利的中国特色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机制。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如果差别从过程上是由剥削机制产生,或者从结果上造成两级分化,那么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所能容忍的。所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首先消灭了剥削和绝对贫困。

  理解共同富裕的观察指标 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进共同富裕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 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

  富裕是人类在比较体系中界定的一种生活状态,所以不但具有不同发展阶段的历时性,更具有当下比较水平的现时性。新时代的富裕在内涵上是全结构福祉,但在操作化测量时,学术界和政策部门一般用家庭恩格尔系数、人均国民收入来观察富裕的程度,用收入基尼系数和财富基尼系数指标来观察富裕差距即平等水平。其中暗含的假设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其全结构福祉也越高;年度收入分配和长年积累财富的基尼系数越大,全结构福祉的差别不平等也越大。

  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初步形成了纺锤体社会结构,也建构了步入初等共同富裕的保护性社会机制,为向共同富裕持续迈进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策保障,然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全党全社会付出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篇三: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论文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ISSN 1672-9684,CN 51-1674/C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网络首发论文 题目: 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 作者: 贾磊 DOI: 10.16246/j.cnki.51-1674/c.20220324.001 收稿日期: 2022-01-06 网络首发日期: 2022-03-25 引用格式: 贾磊.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J/OL].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https://doi.org/10.16246/j.cnki.51-1674/c.20220324.001 网络首发: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稿件从录用到出版要经历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等阶段。录用定稿指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排版定稿指录用定稿按照期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和页码。整期汇编定稿指出版年、卷、期、页码均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稿件内容必须符合《出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辑部对刊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稿件内容应基本符合国家有关书刊编辑、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使用和统一规范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法定计量单位及地图标注等。为确保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严肃性,录用定稿一经发布,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机构名称和学术内容,只可基于编辑规范进行少量文字的修改。

  出版确认:纸质期刊编辑部通过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约,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传播平台上创办与纸质期刊内容一致的网络版,以单篇或整期出版形式,在印刷出版之前刊发论文的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因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ISSN 2096-4188,CN 11-6037/Z),所以签约期刊的网络版上网络首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

   1 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 贾 磊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北京 100091) 摘 要: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共同富裕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阐明了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各个方面的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建的共同富裕,是实事求是的共同富裕。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收入分配格局不够合理、现代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等现实挑战。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就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措并举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兼顾公平效率的分配制度体系,积极借鉴吸取他国经验教训,不断取得推动共同富裕的新成就。

  关键词:共同富裕;时代内涵;现实挑战;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 D6 6 文献标志码:A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指出:“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 [1]66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为推动实现社会共同富裕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骄人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开启了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新探索。如何正确认识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本文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重点对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一、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规定性进行论述,深刻阐明了“什么是共同富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丰富和发展了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有助于在前进路上更好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科学应对共同富裕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分配领域就体现为全民共享。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全体人民谋幸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将人民在个体层面的富裕和国家总体的富裕辩证结合起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大钊就提出社会主义是“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的观点。党的一大也提出了发展社会所有制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开展土地革命,让“耕者有其田”,在保障战争供给的同时,极力在革命根据地来改善所有百姓的生活水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带领全党在新中国大力推动“一化三改”运动,顺利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为全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了政治、经济和制度基础,并强调“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2]495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强调“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373 。以建设小康社会来让全体人民从改革开放中获益。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的方针政策应当“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4]12 ,并顺利解决了 2 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胡锦涛把“以人为本”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原则,提出“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5]712 ,以科 收稿日期: 2022 2- -0 01 1- -0 06 6 作者简介:贾磊(1989—),男,河北定州人,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DOI:10.16246/j.cnki.51-1674/c.20220324.001 网络首发时间:2022-03-25 08:13:40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51.1674.c.20220324.1703.002.html 2 学发展观来促进全体人民自由全面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6]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不能掉队”。由此可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动共同富裕始终是以全体人民为主体的共同富裕,而绝不是社会某些特殊阶层或者少数人的富裕。所谓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强调的是在不断做大发展“蛋糕”的同时,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让全体人民都参与到分“蛋糕”之中。中国在全面建成惠及 14 多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后,已经将发展目标转向了如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共同富裕是各个方面的富裕 共同富裕首先是物质财富的富裕,人民物质生活获得极大改善提高仅仅是富裕的一个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预想未来社会时指出:“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 [7]326 共同富裕是以人为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水平是衡量共同富裕成败的核心指标和根本标志” [8] 。所以共同富裕还必须从物质层面拓展到精神、环境、社会和公共服务等层面,实现人的全面提高、全面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足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涵之一,但精神生活的富足并不能够从物质富裕中自动产生,这一点从近年来国内出现的道德滑坡、价值感缺失等现象中可以得到证实。这就需要我们抓好新时代舆论宣传、文艺创作等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精神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构建新时代精神家园。此外,共同富裕还意味着社会不同主体间在政治上的平等关系,即“所有受政府公共政策影响的公民在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中享有平等的机会,具有大致相同的影响力” [9]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和经济之间存在共生和互动关系。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不仅要依托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还要求政治上平衡充分地发展,让人民能够平等享有政治资源,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避免出现只有“富人参政”的不平衡局面,把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找到人民政治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另外,人民对良好生态需求的满足、对于公共产品服务供给平衡的期盼等也同样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因而,把共同富裕理解为任何某一方面的富裕,都是片面的、狭隘的。

  (三)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建的富裕 共建就意味着主体多元,如果共同富裕只有单一主体,那么就谈不上任何共建。具体来看,共建的范围应当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四个主体,缺一不可。从共建的运作机制来看,四个主体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全过程中有着明确的角色定位和权责分工,会通过不同主体的互动协作来提升富裕水平。政府要在推动共同富裕中发挥主导作用,提供制度支撑、输出公共政策、创建法治环境,依法规范权力部门运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激活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活力,为共同富裕创造更大空间和更好环境。市场要调动配置各类生产要素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利用契约精神来引导各类主体合法追求利益,积极承担责任,同时要为不同主体参与财富创造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社会组织要积极弘扬正确价值理念,为公众提供与政府部门协商对话的平台渠道,调动社会富裕群体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适时组织开展各类捐赠救助活动,进一步推动财富在社会成员中合理流动。但仅仅依靠政府的调控、市场的作用或者社会组织的慈善救助等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每个公民必须要通过劳动创造来达到共同富裕。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同样适用于共同富裕。“人民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共同富裕,这是天经地义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0] 共同富裕的实践主体和力量源泉是全体人民,但共同富裕不养“懒人”,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奋斗。“共建”的关键就在于参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绝对不是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去创造财富,而另一部分人则只负责享受,每一个人都是共同富裕的推动者。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四个主体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综合体,只有所有主体都参与到推动共同富裕中来,才能够不断提高全民共享的质量。

  (四)共同富裕是实事求是的富裕 “共同”并不等于“同时”或者“同等”,而是历史的、具体的。首先,共同富裕是有个体差别的。中国的共同富裕不是搞“等富贵均贫富”或者“大锅饭”,而是通过有效的政策制度来“逐步缩小社会各阶层和家庭之间的财富占有和收入差距”[11] 。不同社会成员的劳动能力、质量和绩效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3 实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是允许个体收入存在合理差距的。同时由于国内不同区域在自然资源、交通设施、产业分布等方面的差异,会使共同富裕的起点和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当然,这种富裕上的差别会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而逐渐缩小并最终消亡。其次,共同富裕是有先后顺序的。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由于部分社会成员存在胆识魄力、知识技能等优势,有可能率先创造和收获更多财富,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依法先富起来。“共同富裕具有逐步实现的特征,特别是在中国经济社会现实发展中,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中,要有步骤也要有重点。” [12] 先富带动后富模式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中探索出的促进共同富裕的一条科学路径,未来应继续鼓励社会部分群体依靠知识和劳动依法先富起来,先富群体利用资源的辐射效应带动帮助后富群体,后富群体通过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来回馈先富群体。再次,共同富裕是逐步实现的。共同富裕的目标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因而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仅仅在一个五年计划内就能够实现。党将促进共同富裕纳入到“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中,体现了对共同富裕长期性、艰巨性的充分估计。党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安排与十九大“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是相匹配的,共同富裕要在“第一个阶段”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均收入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在“第二个阶段”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实现共同富裕的循序渐进性,坚持稳中求进,一步一个脚印来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现实挑战 共同富裕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也不是社会主义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进入历史新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和社会治理等都会给共同富裕的实现带来一定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准确认识新时代共同富裕道路上面临的现实挑战,是探索共同富裕可行路径的基本前提,也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下行压力客观存在,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前进脚步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新矛盾、新变化和新挑战,一个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结构性减速,这直接影响着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建国7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但高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现实矛盾和问题。而当经济下行压力凸显时,隐藏的矛盾问题就可能显性化并在不同领域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从全球经验来看,很多经济体在经历一段高增长后,都会转入中低速甚至是负增长的发展。比如亚洲的日本在二战后以制造业为支撑,...

篇四: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论文

基金项目:2018 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18JZD007);苏州大学跨学科研究团队项目(SZDX2021)作者简介:方世南(1954—),男,江苏张家港人,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卓越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2021. 11No. 11,2021学 术 探 索Academic Exploration2021 年 11 月Nov. ,2021新 时 代 共 同 富 裕 : 内 涵 、价 值 和 路 径方世南( 苏州大学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 苏州 215123)摘要: 《求是》杂志 2021 年第 20 期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文章为新时代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是党领导人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重要议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价值诉求和鲜明价值目标。要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高度充分认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目标这一“国之大者”的维度深刻领悟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大价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文明协调发展的广度自觉明确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关键词: 共同富裕; 内涵; 价值; 路径; 文明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723X( 2021) 11 - 0000 - 00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坚定的人民立场,从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科学地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大历史任务。[1](P12)《求是》杂志 2021 年第 20期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文章更为新时代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是党领导人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方法的重大实践,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价值诉求和鲜明价值目标。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坚决防止我国社会两极分化的高度政治责任,以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使命,以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从而有助于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的科学态度,切实贯彻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和要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新时代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高度充分认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目标的维度深刻领悟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大价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文明协调发展的广度自觉明确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对于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时代问题,把握时代方向,引领时代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以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政治态度,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开辟更加广阔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道路,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高度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内涵的科学命题和价值目标,是一个包括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新时代共同1网络首发时间:2021-10-20 14:17:58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53.1148.C.20211019.1815.002.html 富裕的社会实践活动主体和共享利益的行为主体、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要构成要素、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时空特征等基本规定性的复合性、整体性、动态性概念。对于共同富裕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规定性,习近平总书记 2021 年 8 月 17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有高度总括性的阐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2] 这一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全面地揭示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有着紧密联系着的几层重要含义,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并切实把握其真谛。首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新时代共同富裕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说明,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考察社会主义与其他各种主义的本质区别,就是看是否坚持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诉求和根本价值目标,就是要消灭阶级和阶级剥削、消除社会存在着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新社会,这个新社会是人人平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5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形的因而必然要走向灭亡的社会,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对立,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等财富以及精神文化产品日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出现少数资本家和广大工人阶级之间的十分尖锐的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和阶级对立,资产阶级“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 由 宗 教 幻 想 和 政 治 幻 想 掩 盖 着 的 剥削。”[3](P33 ~34) 使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严重贫富分化的两极。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使无产阶级获得了彻底解放,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达到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共同富裕,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那种“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4](P20) 的共同富裕的社会。恩格斯紧密结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主张,阐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遵循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推动社会所有人的发展,“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 所 有 的 人 提 供 真 正 的 充 分 的 自由”。[4](P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地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坚持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走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能够而且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生产力,但是,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是体现公平正义、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P24)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都鲜明地彰显出坚持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都必须“切实贯彻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和要求”。[6] 一方面,要坚持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坚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倡导的公平正义,坚决防止社会出现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旧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所在,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其次,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厚的人民情怀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P101) 党执政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2 利益。”[8](P11) 因此,新时代必须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按照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既不能归结为少数统治者和精英人物的自由意志活动,也不能归结为是纯粹无主体的盲目必然性在起作用,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文化财富都是人民群众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都应该由全体人民所支配和享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9](P73)他们曾经将唯物史观概括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0](P241) 这里所说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和现实的人,都是指社会的最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是坚决反对唯心史观,确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实现了社会历史观上伟大变革的重要著作。马克思、恩格斯谑称鲍威尔兄弟及其追随者们为“神圣家族”,就是极度讽刺他们在人民群众面前摆出一副自视清高、妄自尊大的臭架子,以此显示其如同那些凌驾于尘世的耶稣及门徒在人间传道的样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那种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严厉批判了唯心史观主张的个人主义英雄史观,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的唯物史观学说,为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共同富裕决不纯粹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也不能只是从物质生活方面去作简单化、片面化、肤浅化的理解。共同富裕指向的是民生实事,但是,民生实事并不仅仅地归结为经济上的民生实事,共同富裕还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丰富内容。人民群众并不是只是有着饮食男女需要的功利化、物欲化的经济人,而是有着多样性政治需要、文化需要、社会需要和生态需要的丰富的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但是,如果只是注重经济民生,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上,只是注重人们的经济财富的增长和物质生活的富裕,而忽视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的共同富裕,必然会产生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上的厚次薄彼的不均衡、不协调现象,还会忽视现代信息网络社会人们在虚拟网络世界的生活消费问题,出现网络社会形成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严重分化,产生网络富人与网络贫民的对立,最终导致整个民族的文化衰落和道德沦丧,使全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无法处于主导地位,从而引发社会混乱和不稳定。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辩证方法,将共同富裕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相对概念,在一个人们所处阶层、所受教育、所在职业、所付出的劳动都有差异和差异性很大的现实社会,全面人民的共同富裕既不可能出现同步富裕的理想状态,也不能追求消除一切差异性的同等富裕状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人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富的时间有着先后之分、富的程度有着高低之别的差异。因此,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践中,既要坚决克服和防止社会出现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但也要摒弃不从客观现实出发,不从差异性社会的实际出发,搞所谓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的错误做法。再次,新时代共同富裕,必须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人与自然不和谐等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干,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从时间进程看,新时代共同富裕与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具有一致性。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此相对应,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基本实现。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整体建设的维度领悟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大价值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3 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所要完成的重要历史任务、所要衔接的阶段性目...

篇五: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论文

李瑞军 , 董晓辉: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和实现路径 : 回顾与展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和实现路径: 回顾与展望李瑞军董晓辉( 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 , 长沙 410073 )摘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 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 要内容 。

  经过长期艰苦奋斗 , 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 、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 , 推动了人民生 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升 。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 也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 如何在更高的起点推动共同富裕是 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

  文章从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特征 、 新时代共同富裕面临 的主要挑战 、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以及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世界性贡献五个方面 , 梳理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 做出展望 。关键词:新时代;共同富裕;科学内涵 ; 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 D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0-2987 ( 2021 ) 01-0013-08引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 征 。

  经过长期艰苦奋斗 , 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富 带动后富 、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 , 推动人 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升 。

  党的十九届 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O 三五年远景目 标的建议 》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 《 建议 》 的说明中强 调: “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 , 但随 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 脚踏实地 , 久久为功 , 向 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 。

  ” 新时代开启 新征程 , 也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 如何在更高的起 点推动共同富裕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 践课题 。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学 者从多个角度对共同富裕进行了系统研究 , 主要集 中在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特征 、 新时代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挑战 、 新时代共同富裕 的实现路径探索 、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世界性贡献等 方面 。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共同富裕的理论研 究成果 , 期望进一步推动对共同富裕开展前瞻性的 研究和规律性的探索 , 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学内容体系 , 为促进全体人民在共同富 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提供理论支撑 。一 、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一 ) 从理论视角来看 ,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 的一个基本目标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问题叭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回答了这一历史性重大 课题 ,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 发展的特殊规律,形成了共同富裕的科学理论 , 为无 产阶级追求富裕和幸福生活指明了方向 。

  马克思主 义理论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 的理论支撑 。第一,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 。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收稿日期 : 2020-07-19作者简介:李瑞军 , 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董晓辉 , 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教授 ,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13 - 晋阳学刊 2021 年第 1 期•当代学术回顾与思考・唯物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从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最 一般的基础和前提 , 即社会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 众多学者通过研读与分析马克思的原著 , 从多方面 论证了这一观点 。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第一次强调了生产力及其发展对人类社会和人的发 展所具有的重要性 , 指岀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 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 其目的是追求物质福 利与提高富裕水平叫在 《 共产党宣言 》 与 《 反杜林论 》 中,马克思讲 “ 要将共同富裕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石 上 ” ,这从人的本性需求上说明了生产力对共同富裕 的基础性作用叫在 《 资本论 》 中 , 马克思则更为系统 地科学论证了未来社会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是 “ 资 本主义时代的成就 ” , 即发达的生产力 , 所以在社会 主义时代的共同富裕就要求有更高的生产力 。

  总的 来讲 ,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通过按劳分 配共享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 裕思想的一个要义叫第二,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 。

  马克思主义理论揭 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渐进性 , 揭示了从阶级分 化到共同富裕的过渡性 。

  通过对 《 哥达纲领批判 》 的 研究可以看岀 , 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 , 共同富裕是 一个历史的概念 [ 5 ] , 马克思通过阐明从资本主义社会 到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从事实上说明 共同富裕具有的两个阶段的内涵 , 在第一阶段只能 实现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对生活资料平等占有的状 态 , 而在高级阶段才能实现通过按需分配对生活资 料的平等占有 , 并且是形式与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第三,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 。

  马克思主义理论揭 示了人类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 趋势和历史必然性,这在马克思的 《 资本论 》 对资本 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分析中得到集中体现 。

  通 过学者们对 《 资本论 》 的已有研究可以看到 , 资本主 义经济关系存在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 “ 颠倒 ” 与活劳动和死劳动的 “ 颠倒 ” ,这必然导致人的异化 与两极分化叫由此可以进一步分析岀 , 在资本主义 经济制度的前提下 ,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社会财富和 收入再分配的办法 , 都无法消除这种内生于制度的 两极分化的趋势叫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科学严谨地证明了资本主义的沉疴难返 , 推演岀资 本主义必然灭亡 、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 而新社会制度 的本质特征就是共同富裕 , 这无疑说明了共同富裕 的历史必然 。( 二 ) 从历史视角来看 ,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 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也是中国共 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 。

  新中国成立 70 多 年来 , 我们党对共同富裕展开了不懈的探索与追求, 虽然在不同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 但是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不断深化是一个总趋势 , 共 同富裕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 一代一代 中国共产党人都始终在把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推向 前进 。

  我们党的共同富裕思想逻辑严密 、 内涵丰富 、 体系完整 。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岀了国家 富强的发展目标,指岀 “ 这个富 , 是共同的富 , 这个 强 , 是共同的强 , 大家都有份 ” 。

  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 想主要是就当时中国的农民而言 , 其路径是走社会 主义道路 , 其具体实践则是土地改革 、 农业合作化以 及办人民公社叫邓小平也多次强调共同富裕 , 他指 岀: “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 、 大多数人穷 , 不是 那个样子 。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 这 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

  ” 邓小平在前人探 索的基础上 , 结合改革开放实践 , 对共同富裕的物质 基础 、 制度保证 、 外部条件等进行了比较完整的阐 释 , 创新地提岀了 “ 先富带动后富 ” 的理念 , 形成了较 为完整的共同富裕思想 , 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 成部分叫江泽民也强调: “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 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 。

  ” 他将精神富 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内容纳入到共同富裕的理论 体系中 , 同时提岀了 “ 效率优先 , 兼顾公平 ” 的分配原 则,深化了共同富裕的制度支持盹 。

  胡锦涛要求 “ 使 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 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 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 ,其 “ 以人为本 ” 的科学发展观 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其中 “ 统筹兼顾 ” 的思想落 实了邓小平 “ 先富带动后富 ” 的理论 , 并且提岀 “ 效率 和公平并重 ” 的观点 [ 11 ] 。

  进入新时代 , 我们走上了创造 美好生活 、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

  党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 建议 》 , 在 2035 年远 景目标中提岀 “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 实质性进展 ” ,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岀强调了 “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 , 这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将有深远的影响 。

  习近平总书记指岀 , 共同富裕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 党的重要使命 。

  他还强调 , “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 人民的发展 , 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 - 14 - 李瑞军 , 董晓辉: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和实现路径 : 回顾与展望裕 ” ,要 “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 不断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 断迈进 ”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致 力于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 通过共享 发展的模式推进共同富裕 , 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公平 与正义 , 为实现全面小康的阶段目标 、 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 12 ] o由此 ,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 我们党始终带领人 民为创造美好生活 、 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 。

  如今 共同富裕的理论逐渐完善 , 共同富裕的目标日渐清 晰 , 实现路径与发展方式逐步成形 , 全体人民在实现 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 三 ) 从世界视角来看 ,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是世 界各国面临的现实难题消除贫困 、 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 的目标 , 但是 , 目前连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无法实 现共同富裕,甚至贫富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

  法国经济 学家皮凯蒂研究表明 , 近几十年来 , 全球贫富差距不 断增大 , 未来还会更加严重问 。

  如今,怎么样实现共 同富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

  在美国, 2008 年 金融危机期间 , 贫困人口高达 4600 万 , 而在 2017 年 , 贫困人口依旧有 3900 万网 。

  在北欧 , 福利国家也开始 转变发展模式 , 大规模削减福利项目 , 福利体制如今 面临着重重问题问 。

  欧美的发达国家尚且如此 , 第三 世界的欠发达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难度只会更大 。

   从比较的视角岀发 , 现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从 国家的政策层面放弃了对共同富裕的追求 ㈣ 。

  这并 不是他们对共同富裕没有向往 , 而是现实的问题导 致这些国家无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共同富裕道 路 , 怎么样实现共同富裕是世界各国求而未得的一 个现实难题 。二 、 、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特征( 一 ) 顶层设计上更加注重战略性进入新时代 , 我们党从国家改革 、 发展与稳定的 全局岀发为共同富裕做岀顶层设计 , 更加凸显岀共 同富裕的战略性 。

  部分学者从全局的视角岀发 , 分析 了共同富裕与我国 “ 五位一体 ” 总体布局 、 “ 四个全 面 ” 战略布局之间的紧密联系 。

  “ 五位一体 ” 总体布局 在指明科学发展方向的同时也指明了共同富裕前进 的方向 , 学者指岀 ,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涵盖了经济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生态等多个能够反映人民美好生 活的领域 , 衡量共同富裕的标准应该是社会主义社 会全面发展 、 全面进步问 , 这与 “ 五位一体 ” 总体布局 的要求十分契合 。

  而 “ 四个全面 ” 战略布局作为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成果网 , 则在新时代的条件下解决了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中的 动力源泉 、 工作支点 、 制度基础 、 政治保证等问题 , 为 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总抓手 [ 19 ] o 中国发展的顶层 设计中蕴含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念 , 这在凸显新 时代共同富裕战略性的同时 , 也为共同富裕的实现 展现了广阔前景 。( 二 ) 任务实施上更加注重系统性共同富裕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 不可能一 蹴而就 , 坚持系统观念是 “ 十四五 ” 时期经济社会发 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

  新时代 , 在共同富裕的任务 实施上 , 也要更加注重系统性 。

  学者的研究指岀 , 新 时代的共同富裕实践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融合 , 多 项任务相辅相成 , 各个任务在解决某一方面问题的 同时 , 一同为共同富裕系统工程服务 ㈣ 。

  在宏观方 面 ,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 题 , 缩小区域差异 [ 21 ] ; 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发展 , 缩小城乡差距 。

  在微观方面 , 精准扶贫工作集中实现 消除绝对贫困 ㈣ ;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民生 , 提高 居民生活幸福感与获得感 。

  可以发现,我们党和国家 的各项战略 、 任务 、 工作构成一个上下衔接 、 左右贯 通的共同富裕任务系统 , 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践 规划指岀方向 , 指明了道路 。( 三 ) 政策导向上更加注重稳健性经过长期发展 , 我国共同富裕在理论和实践上 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

  新时代 , 我国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导向上则应更加注重稳健 性 。

  部分学者通过对扶贫工作的分析指岀 , 我国扶贫 工作的开展 “ 胆大心细 ” 、 “ 稳步推进 ” ㈣ 。

  自 2012 年以 来 , 我国减贫人口年均 1000 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更 是从 2012 年的 10.2% 降到 2019 年末的 0.6% , 返贫人 口数量更是控制在极低水平 , 这得益于我国各层次 、 多种类政策的支持 。

  在新时代,我国将集中力量稳步 推动剩余贫困人口脱贫 , 并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 上 , 逐步解决相对贫困与精...

相关热词搜索: 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论文 内涵 共同富裕 时代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