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在各个时期的提现5篇

时间:2022-12-15 14:25:06  来源:网友投稿

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在各个时期的提现5篇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在各个时期的提现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消灭两极分化。  如何看待现阶段  存在的贫富分化现象?它与社会主义本质是矛盾的吗?不矛盾:一般地,社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在各个时期的提现5篇,供大家参考。

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在各个时期的提现5篇

篇一: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在各个时期的提现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消灭两极分化。

  如何看待现阶段

  存在的贫富分化现象?它与社会主义本质是矛盾的吗?不矛盾:一般地,社会主义是不应该有剥削的,但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是特殊的社会主义,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我国的国情所决定。

  允许剥削在

  一定范围内存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单靠国家有限的财力发展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难以完全解决如此众多的人口的就业和生计问题。因此,引进外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这样

  做,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剥削,但是归根结底对社会主义有利,对人民有利,因为它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可以

  看做是未来的最终目标,并非要在短期内就实现的。

  因此贫富差距出现并扩大是

  正常的,只有当经济继续发展才能缩小最后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篇二: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在各个时期的提现

  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摘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我国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共同富裕将成为我们的“中心课题”,并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对共同富裕的内涵有充分的理解。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部分和整体的逐步富裕;是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

  小康社会

  普遍富裕

  差别富裕

  全面富裕

  逐步富裕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围绕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对共同富裕思想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科学的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把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颇。因此,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全面理解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

  一、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

  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社会成员的富裕,其要旨在于要实现普遍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

  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没有差别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差别富裕内涵的揭示,才勾画出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二、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

  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的追求就会向精神生活发展。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

  物质生活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全面提高的问题。事实上,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以后,精神生活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

  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

  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共同富裕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

  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

  邓小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根源于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并且它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与同步富裕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从逐步富裕的方法上来看,它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要实行非均衡与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积极的非均衡促进相对的均衡,即:一方面鼓励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加快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帮助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即充分发挥市

  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再次分配应注重公平,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在处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收入上,要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四、共同富裕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

  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再前进、社会就至此停滞了。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不单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问题,而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的目的全在于实现共同富裕;是指共同富裕本身是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并把人类引入共产主义阶段共同富裕的大门。

  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性,也是由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无止境性决定的。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所谓理想,在今天是实现低层次的共同富裕,在明天就是追求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只要人类还在,理想就不会湮灭,对富裕的向往和追求就不会停止。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刻内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实现“五个

  统筹”。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对共同富裕思想有全面、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用它来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必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9.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论文在线:s://

篇三: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在各个时期的提现

  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之际,针对一些人因政策的调整而产生的困惑和疑惑,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探索与研究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所谓社会主义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归宿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条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现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先富带后富,鼓励一部分的人或地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部分的人或地区富起来。这么一来,也就难免出现一些人利用它,进行剥削行为,也很容易走上两极分化的道路,从而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所以,要实现共同富裕,进入共产主义,除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之外还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走向。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未主体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是不高两极分化。当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再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程。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在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那么,在中国,要怎样才能小妹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呢?

  首先,想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有些人尚不觉悟的今天,最起码要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未主体,决不能让资本家们做大,做强,否则,用和平手段消灭剥削就是一句空话。

  再者,想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要从思想和行动上话大力气。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本质,导正人民的思想,使其不出现剥削他人的错误想法,影响其形成共同富裕的思想,使其不至于独善其身而造成两极分化的出现。鼓励先富者在行动上真正做到先付带后富。

  总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不能完全脱离其他两个基本点而单独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因为,如果部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并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那么,客观上也就不可能会真正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样,如果不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难以行得通、立得住,它所导致的只能是普遍贫穷。而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篇四: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在各个时期的提现

  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摘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我国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共同富裕将成为我们的“中心课题”,并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对共同富裕的内涵有充分的理解。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部分和整体的逐步富裕;是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

  小康社会

  普遍富裕

  差别富裕

  全面富裕

  逐步富裕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围绕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对共同富裕思想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科学的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把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颇。因此,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全面理解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

  一、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

  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社会成员的富裕,其要旨在于要实现普遍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

  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没有差别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差别富裕内涵的揭示,才勾画出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二、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

  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的追求就会向精神生活发展。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

  物质生活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全面提高的问题。事实上,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以后,精神生活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

  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

  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共同富裕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

  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

  邓小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根源于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并且它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与同步富裕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从逐步富裕的方法上来看,它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要实行非均衡与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积极的非均衡促进相对的均衡,即:一方面鼓励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加快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帮助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即充分发挥市

  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再次分配应注重公平,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在处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收入上,要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四、共同富裕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

  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再前进、社会就至此停滞了。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不单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问题,而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的目的全在于实现共同富裕;是指共同富裕本身是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并把人类引入共产主义阶段共同富裕的大门。

  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性,也是由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无止境性决定的。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所谓理想,在今天是实现低层次的共同富裕,在明天就是追求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只要人类还在,理想就不会湮灭,对富裕的向往和追求就不会停止。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刻内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实现“五个

  统筹”。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对共同富裕思想有全面、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用它来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必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9.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论文在线:s://

篇五: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在各个时期的提现

  共同富裕和贫富分化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当前,贫富分化已经成为百姓谈论的热点问题,成为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我国贫富分化的现状

  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贫富分化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一)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据2009年统计公报,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城乡收入比率为3.33:1。如果考虑到城乡居民的福利待遇差别,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比率会进一步扩大到5—6倍。世界银行有关报告指出,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的比率为1.5:1,这一比率超过2的极为罕见。(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大。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

  -1-

  收入最高的上海达到26674.9元,最低的甘肃只有10969.41元,最高的与最低的居民收入之比为2.43:1;2009年达到3.33:1。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达到11440.26元,最低的甘肃只有2723.79元,东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达到4.20:1,地区收入差距较大。

  (三)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主要表现为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之间的差距,据统计,2008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为29229元,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为12958元,金融业高达61841元,是非垄断行业的4.77倍。若包括高收入行业的奖金和工资外收入,则行业收入差距更大。

  二、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

  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多方面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其中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然和历史的因素。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在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对东部沿海地区及经济特区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东部地区凭借国家的这些优惠政策及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造成了东、中、西部地区贫富差距扩大的事实。近几年,国家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发展战略,但实施力度远没有当初开发沿海大,而且产生了忽视东部地区的危险。

  -2-

  (二)政策和体制的不完善。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比较明显,即农村主要从事劳动生产率低的第一产业,城市从事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三产业,这种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必然导致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农民在城市就业受到诸多限制,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在收入分配方面,采取拉开接入差距的办法,促进生产和效率的提高,却不可避免地出现贫富差距现象。另外,行业垄断扭曲收入分配,形成不合理的高收入。(三)非法收入的存在。一是税收效果不理想。高收入人群偷税漏税比较严重。二是违规违法经营。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人利用国家政策上的某些漏洞,进行非法经营、走私贩私等牟取利益。三是腐败。权力的市场化加上缺乏监督,导致部分政府官员、国有企业领导凭借手中的组织资源,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出现了灰色富有阶层和黑色富有阶层。(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首先是社会保障,对弱势群体的覆盖不够,只有部分人群可以享受社会保险福利。其次,许多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由于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也不给职工提供相应的福利,用劳动的低成本与其他企业竞争,以获得非垄断的超额利润。

  三、贫富分化产生的不利影响

  合理的贫富差距,可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贫富分化

  -3-

  则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一)贫富分化不符合先富到共同富裕的政策。我们都知道邓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理论,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然而,现在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贫富差距,致使富的更富、穷的更穷,这并不符合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初衷。(二)贫富分化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贫富分化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意味着少数人购买力过剩与多数人购买力不足的矛盾一直存在,这必然会导致社会总体购买力下降、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和有效需求不足;同时,贫富差距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低收入者对通过勤奋劳动改善处境失去信心,从而导致生产力效率降低,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三)贫富分化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过大的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则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收入不公平,说明我国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存在严重缺陷,它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同时,贫富分化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会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会使一部分人们、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受到很大冲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四、减小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认

  -4-

  真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逐渐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尽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做好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疏通失地农民的“出口”。打破城乡、地区以及所有制等方面的市场分割,让劳动者们在尽量公平的环境下得到公正合理的报酬。(二)促进教育公平和扩大就业。加大对贫困地区以及低收入人群的教育投入力度,给低收入者提供获得高收入者所需要的相应受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使低收入人群具备摆脱贫困、消除贫困必须具备的技能。就业是人们脱贫致富之本,通过扩大就业,增大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份额,缩小差距,是缩小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的治本之策。(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注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采取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规范初次分配秩序。加大再次分配力度,通过立法、税收、金融等手段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力提倡三次分配,积极鼓励先富起来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等方式,来帮助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四)

  加强法制建设,规范经济秩序。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取缔各种非法收入。对通过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行为予以严厉

  -5-

  打击,防止部分人用非正常的手段投机钻营而致富。强化对掌握权力、掌握公共资源的公务人员和机构的监督、约束,遏制腐败,缓解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深化改革,打破行业垄断。一方面,通过立法来限制、减少市场垄断特别是行政性垄断,消除垄断利润;另一方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公平竞争,形成平均利润和平均收入,缩小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社会建立一个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对困难群众实行社会救助和救济,努力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根本上说,解决贫富分化问题还是要靠加快发展。特别是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们,一定不能怨天尤人、等待依赖,而应该积极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找准差距,奋起直追,通过诚实劳动和创新经营逐步富裕起来。

  -6-

相关热词搜索: 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在各个时期的提现 两极分化 消除 共同富裕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