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8篇

时间:2022-12-07 08:35:06  来源:网友投稿

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8篇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接口桥梁,是典型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8篇,供大家参考。

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8篇

篇一: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接口桥梁,是典型的区域经济、特色经济、个性经济、差异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底部基础,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同时,县域城镇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是吸引农业移民就业、连接城乡市场、转移城市产业的主要承载地。但存在着发展要素缺乏、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动能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营商环境不优、产业体系不全等一系列问题和短板 , 对此,必须有效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较为完备的各种经济活动总和。县级政府具有独立的资源配置权限,县域经济活动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流通等各个环节,涵盖了国民经济的一二三产业,这些活动基本是在行政区域内完成,是国民经济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的基本运行单元功能,是国民经济循环的坚强支撑载体。在当前的国民经济发展中,作为独立的经济运行区域,县域经济可以实现空间的有效拓展,基于独有的地理位置,进而扮演了重要的经济发展角色,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县域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能够实现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相互连接,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扩张的大潮下,生产、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布局并且转移到城市以外的广大县域地区,这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由于县域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原材料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承载城市转移产业的集聚发展,因而吸引着众多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就业。调查研究RESEARCH协办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委宣传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司法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 欧阳引[ 摘要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决践行新发展理念,努力融入新发展格局,找准定位,科学谋划,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 作者单位 ]

 江西省分宜县财政公共服务中心当代县域经济DANG DAI XIAN YU JING JI

 2022.04

 38

 同时,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大城市发展空间的压力,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县域经济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可以承载大量的乡村劳动力,提供相应的就业平台与就业机会,从而避免出现大量劳动力浪费,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建议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践行新发展理念,努力融入新发展格局,创新举措,找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深化改革,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改革,补短板、破瓶颈、强要素、优环境。县级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优化行政服务机制,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如,可以让行政审批手续尽可能地简化,实现一站式的服务,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持续优化宏观经济环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强化数字经济建设,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强顶层设计和产业规划,推动数字经济在县域快速发展。要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结合县域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资源要素等条件,着眼长远进行规划布局,让数字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以数字经济引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优势产业。要全面深化新发展理念,推动县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第一,在农业发展中,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变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重点要抓好土地整合流转工作,积极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合作,以“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的方式,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有效提升农业产业质效。同时,要通过“互联网 + 农业”的模式,建立县域电商产业集聚发展区,大力发展直播销售、网红经济等。第二,在工业发展中,要通过立足本地实际,合理开发利用县域特色资源,致力打造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县域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县域特色工业体系。第三,在服务业发展中,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在优化城乡环境的基础上,整合本地自然与人文资源,积极推动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激活县域消费市场。郡县治,天下安。在新时代,必须努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牢底部基础。

 DDOI:10.16625/j.cnki.51-1752/f.2022.04.012 39

  当代县域经济2022.04 DANG DAI XIAN YU JING JI

篇二: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dash; 1 —

 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加快推进我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制定 《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到2025年,各县区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基本实现县域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二三产业比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集群发展、城乡人居环境、县级基本财力、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全面突破。

 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示范县带动作用显著发挥,成功创建省级县域经济“三起来”示范县。到2025年,示范县生产总值超600亿元,一般公 共预算收入超40亿元;其他县区生产总值分别超500亿元、400亿元、4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力争达到30亿元、16亿元、20亿元。

 县域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到2025年,各县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0%;其中,示范县县城常住人口超30万,带动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化质量显著

 — 2 —

 提升。

 县域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持续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民生领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70以上。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00元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0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高质量。市直有关部门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各县区制定工作方案,发挥主体作用,狠抓工作落实。

 二是坚持项目带动。

 把项目作为重要抓手,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任务,加强谋划,建立重大项目库,坚持重大项目推进六项机制,实施100项重大工程和100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0000亿元。

 三是开展督导观摩。

 每季度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组织开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督导观摩,对照年度目标和季度进度进行现场督导,推广交流典型经验。

 四是实施分类考核。

 — 3 —

 全市10个县区分为优化开发县、重点发展县和优化开发区三类,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开展年度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县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

 五是实行激励机制。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市级年度考核第一名的县和区,分别奖励资金100万元。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省级年度考核中晋星的县区,奖励资金300万元;在年度考核中晋位的县区,每晋升一个位次,奖励资金10万元,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对新培育出百亿级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县区,奖励资金100万元。对县区建成公共研发平台的,给予一定奖补。

 三、以产业为基,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 一是实施主导产业培育行动。

 立足县区自身禀赋优势,定准2-3个有基础、有潜力、能形成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特色主导产业,健全“六个一”机制,实行“链长制”,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到2025年,各县区培育2-3家龙头企业,打造1个以上百亿级产业集群,有条件的县区要培育1家百亿级企业。

 二是实施产业集群培育提速行动。

 建立市县统筹规划、联动推进的产业集群培育机制,高水平建设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综合体,推动产业链式布局、专业化配套、数字化转型、集群化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

 — 4 —

 大型空分、大马力智能拖拉机、食品粮食机械、高压阀门、智能流量仪表、智能机器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促三产融合,重点发展肉类加工、粮油加工、速冻食品、都市食品、饲料加工等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整车制造、汽车配件总成、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及智能零部件、汽车涂装、车饰、汽车电子、汽车线束、汽车板材等产业;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石墨电极、碳纤维、聚甲醛、新型耐火材料、涂料、铝型材等产业,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拉长产业链条;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重点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做强棉纺、做大服装、做优印染、补缺织造;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重点加强高端原料药、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创新药物等研发生产,提高核心竞争力;现代家居产业集群重点改造提升家具制造、板材加工等传统木业产业,以链式引进和创新产品不断开拓市场空间。

 三是实施亩均效益提高行动。

 以“亩均论英雄”,加大产业集聚区“腾笼换鸟”力度,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严把准入关,各县区新上项目亩均投资额达到300万元以上,市区达到350万元以上。到2025年,产业集聚区开发利用率达到80以上,亩均税收达到15万元以上。

 四是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行动。

 — 5 —

 到2025年,全市大型工业企业智能工厂建成率力争达到50%,大中型工业企业智能车间建成率力争达到30,创建2个省级智能化产业园区,建成30家左右绿色示范工厂,力争成功创建1-2个省级绿色示范园区。

 五是实施服务业“两区”提质增效发展行动。

 强化商务中心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和特色商业区生活性服务功能,持续加快企业、项目和资源要素集聚,推动业态模式升级和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抓好文商旅融合发展、楼宇经济发展、特色商业街培育和综合商业设施建设。到2025年,市商务中心区进入全省前列,县商务中心区保持在全省前列,特色商业区全部晋升星级。

 六是实施现代物流建设行动。

 中心城区西部依托综合保税区申建,加快国际陆港建设,打造国际物流园区;南部加快集散分拨能力建设,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东部依托产业集聚区,完善公路铁路交通设施,打造工业大宗商品物流园区;建设临港物流园区,建设以冷链物流为主的综合性物流园区。加快省级物流枢纽建设,支持兰考县、杞县创建国家级冷链物流基地。

 七是实施县域电商快递三级网络体系建设行动。

 支持各县区建设集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包装加工、分拨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园,各乡镇街道建设集

 — 6 —

 代销代购、代收代发、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商快递服务站,各行政村依托便民服务中心等建设村级电商快递服务点, 构建以县城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园为中心、乡镇服务站为纽带、村级服务点为支撑的三级电商快递营运管理体系。到2021年,各县建成1个电商快递产业园区。

 八是实施高端服务业提升行动。

 定位高端、对标国际,集聚一批健康养生、护理康复和医学科研等机构,构建高端医疗综合区和特色康养旅游生态区。规划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园区,打造检验检测基地。加快数字龙头企业合作,推进大数据中心、城市大脑、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云端综合性服务平台,服务实体经济数字化发展。

 九是实施优势农业发展提升行动。

 到2021年年底,各县区力争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 县和食品安全示范县。到202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在626万亩以上,新增高标准农田145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新培育80个省级知名农业品牌、40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

 十是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行动。

 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大蒜、小麦、花生、蜜瓜、菊花、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统筹布局种植、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建设集“生产+加工+科技”于

 — 7 —

 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完善县域特色优势农产品供应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实现省级现代农业产 业园全覆盖。

 四、以民生为本,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 一是实施县城城区优化行动。

 高起点编制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强化城市设计管控。加快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交通、管网、智慧化改造等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分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支持具备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产城一体的新型城区,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五城联创”,其他县区力争成功创建一批文明、卫生、园林等城市。

 二是实施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提升行动。

 依托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农业基金等做精做强特色产业,发展一批先进制造类、现代服务类、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突出主导功能,打造一批工业发达型、特定功能型、城乡融合型特色小城镇。到2025年,各县区培育发展2个以上、全市培育发 展20个以上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提速行动。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四个不摘”巩固脱贫成果,

 — 8 —

 推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有序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1+6”示范带,打造10条县区示范带,完成100个示范村、1000个整治村创建任务。加快乡村振兴工程建设,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一、二期工程,开工三期工程,集中力量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加速推进“五个振兴”。

 四是实施城乡“五个贯通”行动。

 实施数字贯通。搭建以城市大脑为中枢,县区、部门数字枢纽为节点,乡镇、社区数字应用场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管理应用体系。加快5G网络建设,2022年年底实现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实施交通贯通。拉开大框架,扩容轨道交通,加快延长线建设,谋划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加快跨河通道贯通,谋划发展通用航空。补齐大通道,推进工程建设,谋划推进综合快速交通体系,加密高速出入口,打造市县半小时交通圈。畅通微循环,优化城区及县城路网,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000公里。新建、扩建15座县级水厂、25处镇级引黄地表水厂。实施生态贯通。大力提升“一河两路”等生态廊道建设,加快推进水系生态修复工程,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土壤监测、农用地污染防治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实施公共服务贯通。支持各乡镇办好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1-3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设施建设和师生经费标准统一。推进县域医

 — 9 —

 疗共同体建设,各县和区至少办好1所综合医院、1所妇幼医院、1所中医院,各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1个中医馆,各行政村设置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各县建成1个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各村、社区建成1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五、以创新为要,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 一是实施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行动。

 加快推行产业集聚区“政区合一+公司”“管委(工委)会+公司”改革模式,同步创新人事薪酬制度,2020年9月底前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完成试点任务,2020年年底前全市所有产业集聚区完成改革任务。

 二是实施招商引资模式创新行动。

 围绕主导产业,聚焦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和龙头企业、冠军企业,积极开展驻地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线上招商、链条招商。创新机制,大力开展飞地招商、股权招商、规划招商,健全全市招商线索生成库,建立统计、财税分成机制,鼓励跨市、跨县区、县乡开展飞地经济合作,支持与国家级开发区采取一区多园、异地共建、托管等方式合作共建。

 三是实施土地市场化配置行动。

 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

 — 10 —

 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积极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混合供地。鼓励通过出让、租赁、入股等方式,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四是实施劳动力流动畅通行动。

 持续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措施,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

 五是实施行政区划优化提升行动。

 按照“能放尽放”原则推进权力下放,扩大各县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合理划分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支持以县为单位的专项资金整合,扩大县的财力自主权。推动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区、撤县设市,稳妥推进撤乡设镇、乡镇撤并、村居撤并。

 六是实施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行动。

 打造“一中心四平台”信息化系统升级版,强化“党建引领、网格为基、技术支撑、资源下沉、哨响人到”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机制,坚持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形成具有特色、时代特征、务实管用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到2021年,基本建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 11 —

 七是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

 对标国际标准和国家考核体系,聚焦短板弱项,加快建立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体系。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推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承诺制、项目代理制和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制,全面推广容缺办理、多评合一。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篇三: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关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县域经济已占据我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县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业态会聚壮大,实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富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 1 体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县域经济包括内容愈来愈丰富。当前县域经济愈来愈与保障国家食粮安全、生态安全、小城镇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等联系起来。更加重要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发展县域经济、振兴县域经济是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调和发展战略、可延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和支柱。109 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表明我国经济在保持适度范围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转型的空间核心,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经济整体发展质量和增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县域经济振兴,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日趋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战略任务。县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业态聚集壮大,实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培养县域经济增长极 ?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实体经济上做文章。工业集中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 1 部份。建设工业集中区,要顺应“互联网+”、工业 4.0 与工业转型、园区建

 设与招商引资等,依托高端创新要素的会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要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调和、绿色、开放、同享的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力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1)完善计划编制,科学公道布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由于缺少更高层面的调和和计划,缺少跨区域的产业链式延伸和各个环节的分工合作,在空间经济发展布局上,县域经济之间和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之间常常存在产业结构雷同、恶性竞争等问题。县域经济普遍面临产业层次较低、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缺少竞争力等问题。要准确掌控新时期对县城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工业集中区发展计划编制工作,推动创新发展、集约发展、会聚发展、绿色发展。在兼顾计划的基础上,展开县域工业集中区清算规范工作,紧缩过大计划面积,归并分散园区,原则上依照 1 个县(市、区)不超过 1 个为好,避免精力分散、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坚持工业集中区建设与城市功能完善同步推动,打造宜居宜业的产城融会综合体,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2)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发展县域工业园区有益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下降企业生产本钱,有益于会聚生产要素、构成产业集群,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动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精心编制修订集中区产业发展计划,把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作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县域工业集中区主导产业般不超过 2 个。围绕区域优势产业链、特点产业集群,组建1 批产业同盟,引导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协同创新、协同制造,丰富完善配套产业,构成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区域大循环、具有综合优势的产业集群。

 ?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竞争实力。党的 108 大以来,科技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大力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县域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环节,也是推动县域可延续发展、构成县域可延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和核心所在。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业集中区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鼓励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骨干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同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创新组织,每一个工业集中区最少对接 1 所高校、1 个科研机构、1 个行业协会,鼓励“1 企业 1 技术”创新发展。

 (4)借力“互联网+”,打造智慧园区。“互联网+”作为 1 种新的信息化传播体现情势,通过量种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对所有生产经营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将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能。要积极实行“互联网+”发展战略,展开智慧园区培养和建设工作,推动集中区光纤宽带网、公共移动通讯网络、无线局域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企业经营、产业发展和园区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手段,以工业集中区为单元,探索建立智慧园区运营服务集成平台,增进各种生产要素优化调和配置,提升园区管理和企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5)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创新开发模式。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增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探索多元化的开发区运营模式。鼓励以 PPP 模式进行开发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在现有的开发区中投资建设、运营特点产业园,积极探索合作办园区的发展模式。要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广泛吸收各类资金参与工业集中区建设,构建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投资主体多元的发展

 模式,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建立银区合作机制,各地政府、集中区管委会要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沟通,鼓励银行与企业探索新型银企合作关系。

 (6)建立健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奖优罚劣淘汰落后。坚持分类指点、差异考核的原则,建立健全县域工业集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集中区的产业范围、税收贡献、盈利能力、每亩投入产出强度、提供就业岗位、科技创新能力、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投融资环境等指标量化比较。以最高层级平台为核心,对区域范围内的各类开发区、会聚区、园区等进行实质性整合,构成“1 个平台 1个主体 1 套班子”。

 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激起县域经济活力 ?

 制约县城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 1 是体制机制问题。自 101 届 3中全会召开以来,体制机制改革释放了大量改革红利,通过制度创新增进了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高速发展时期所积累的经济社会矛盾日趋凸显的背景下,国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在 2015 年进 1 步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在 109 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7 国家新征程”,这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县域经济要顺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和109 大报告的政策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县域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县域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7)深化省直管县改革。省直管县(市)改革是对省、地级市、县(市)之间的政府职责进行重新划分,县级自主权扩大,所行使的职能

 要适应新的变化。要科学划分省和县级政府职责,依法探索省直管县的体制机制,扩大县级政府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权限,充分发挥县级决策自主权和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优势。进 1 步深化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优化调剂,有序推动乡镇合并和镇改街道工作,推动合村并组和村改社区的工作等。

 (8)规范乡镇财政管理。加强乡镇财政收支管理,建立预算编制、预算履行、绩效管理、财政监察“4 位 1 体”的管理格局。强化乡镇发展目标管理,建立绩效考评机制,构成束缚有力的目标管理体系。乡镇根据实际情况设立金库或专账管理方式,建立收入划分、征缴、入库、资金调度等制度,强化资金管理。充分利用土地确权成果,加快集体资产管理、使用规范化、法治化,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

 (9)实行“分灶吃饭”,激起乡镇活力。乡镇 1 级政府,没有财权就不会有压力,更不会有动力。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县级财政实力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适度下放县级财政收入和财力,鼓励乡镇加快发展经济,夯实财源基础,壮大乡镇自有财力范围,提升乡镇财政基本保障能力。县乡同享收人要提高乡镇分成比例。适合留在乡镇征管的财政收入要全额留在乡镇,作为乡镇固定收入。因地制宜制定实行分税制框架下的“分灶吃饭”等管理体制,激起乡镇自我发展动力。

 (10)科学界定财政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建立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公道划分县乡政府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建立财政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范围相匹配的财政体制,适度上移乡镇支出责任,体现对乡镇的政策倾斜。

 (101)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省、市财政要进 1 步完善对县级特别

 是经济欠发达县区的转移支付制度。县级财政要建立健全科学、量化的转移支付管理制度,规范县、乡财政之间的分配关系,坚持区域均衡发展原则,重点向困难乡镇倾斜。在鼓励乡镇立足本身发展的同时,县级政府要兼顾辖区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发展确切存在困难的地区,继续加大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县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102)“高配”县委书记。县委书记“高配”是为了增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克服“市管县”的弊端,朝着“省管县”方向而进行的小制度调适。县委书记由上 1 级党委副职、党委常委或政府副取兼任。把县委书记岗位作为培训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有条件的地方,县委书记可提拔为上级领导班子子成员并继续兼任县委书记。

 大力提升农民进入市场营销增收能力 ?

 党的 109 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内涵。县城经济发展既要依托小城镇发展,又要寄希望于乡村振兴,发掘农村范围经营、集体经济发展、3 次产业融会等领域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进农民增收。

 (103)加快发展农业“新 6 产”。农业“新 6 产”是 1 产的 1 份收入,经过 2 产加工增值为两份收入、再通过 3 产的营销服务构成 3倍收益,综合起来是 6 份收人,产生乘数效益,着力构建农业与 2、3 产业交叉融会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农村经济发展“升级版”。发展农业“新 6 产”的核心是实现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3 链重构”,取得更多的增值价值。打造终端型业态、体验型业态、循环型业态、智慧型业态,塑造农业“新 6 产”新型业态。加快推动农业产业特点小镇、美丽乡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做优农业“新6 产”发展载体。

 ?

 (104)引导带领农民在市场中延续增收。目前,农产品销售多处在售卖原材料的阶段,品牌运作、包装设计、标准化分级等刚起步,主要生产大路货,附加值低,能跑量但卖不出价。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让农民从产业链延伸和农产品综合利用率提升中取得更多收入,通过提高农民适应市场、进入市场和闯市场的“3 种能力”增进增收。广泛应用点对点、团体和个人定制、全生产进程展现性营销、众筹、微商等多种互联网营销方式,培养地理标志产品。完善农产品营销服务机制,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增进农户与营销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联系,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好”。

 (105)强化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就业基层平台建设,完善“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模式,营建更加宽松的鼓励农民转移就业及创业的政策环境。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有针对性加强农民创业和农产品营销培训,完善城乡劳动者同等就业制度,支持农民创业创新,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健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等措施,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

 (106)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保护价收购+利润利润返还或 2 次结算”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发展关系。支持农户将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等产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租金保底+股分分红”等收益分配机制。鼓励村集体牵头组建土地股分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入股合作社,切实保障农民土地入股收益。

 (107)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支持保护制度是现代化国家农业

 政策的核心,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定要求。最新公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行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提高农业支持保护的效能,加快构成覆盖全面、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简便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体系,以保障我国食粮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增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延续发展。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农业补贴政策转型,完善农业结构调剂政策,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构成机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探索财政撬动金融支农新模式等方式,发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关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20xx 年 5 月,xx 中央调研组在广东省就发展县域经济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进 1 步认识到,中共 106 大以来中央对发展县域经济所作出的 1 系列重要决策是正确的,我们应当捉住当前有益时机和条件,进 1 步推动我国县域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

 广东省辖有农村区域的县级建制有 67 个,主要散布在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其中县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1.1%,县域户籍...

篇四: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县域经济是支撑“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区域经济发展的底部基础,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坚持“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城乡融合、创新驱动,补齐短板、保障民生,强化本底、生态立县”原则,按照优化城区、做强县城、培育小镇、提升园区、振兴乡村的基本思路,促进县域经济深度融入中心城市、城市群、区域经济板块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 2022 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超 200亿元的县(市、区)(以下简称县)达到 100 个、超 500 亿元的县达到 30 个、超 1000 亿元的县达到 10 个。

 ——城市主城区。突出优化发展,坚持城市功能建设优

 先,侧重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转化,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形成市域经济重要支撑。到 2022 年,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经济实力和区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和民生改善等方面指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方面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或切实缩小差距。

 ——重点开发区县。突出转型发展,坚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并重,侧重优势产业成群成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到 2022 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和民生改善等方面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方面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农产品主产区县。突出特色发展,坚持农业发展优先,侧重农业空间规模质量和农产品保障能力提升,因地制宜发展工业,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到 2022年,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经济方面指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建设方面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方面指标高于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服务业经济、民生改善方面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或切实缩小差距。

 ——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突出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侧重生态空间规模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旅游,强化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功能。到 2022 年,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取得重大进展,生态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方面指标明显高于全

 省平均水平,城乡建设、民生改善方面指标切实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

 二、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平台 (三)促进开发区(园区)提档升级。以县域开发区(园区)为载体,引导工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一批工业经济强县。按照区域产业布局,协同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创建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完善开发区(园区)配套设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园区)扩区调位、创新发展。

 (四)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林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重点培育壮大园区主导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川字号”农业品牌。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增强园区农产品加工、储运能力。健全农业科技产业创新体系。

 (五)着力打造天府旅游名县。以建设天府旅游名县为引领,带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 A 级旅游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及一批国家(省)级体育旅游、工业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产业,强化县域间旅游资源整合,联合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目的地。

 (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选择一批县开展创新型县、知识产权强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等试点示范。在有条件的县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技术转移示范机

 构,创建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开展返乡下乡创业示范县和示范园(孵化园)建设。

 三、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 (七)科学推进县城建设。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县城要主动对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规划,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具备条件的区域打造半小时、1 小时经济圈生活圈,建设卫星城市,争取发展成为城市主城区。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县要实施“小县优城”城市化提升行动,全面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争取发展成为市域副中心。统筹老旧县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加强城市设计,切实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业宜居美丽县城。

 (八)加快中心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壮大中心镇,加快实现由镇向城转变,争取发展成为县域副中心。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推进产镇融合。在重点开发区县重点打造一批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科技教育等类型中心镇或特色小(城)镇,承接城市功能外移,推动逐步形成为县城或中心城市服务的配套卫星城镇;在农产品主产区县重点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农旅结合、商贸物流等类型中心镇或特色小(城)镇,提升服务农村、带动周边功能;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县重点打造一批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类型特色小(城)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九)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

 理配置。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优化乡村发展布局,重点推进中心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美丽四川•宜居乡村”。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十)强化城乡交通网络支撑。推动高速公路互通,完善普通国省道、铁路站点、港口码头、通用机场布局,畅通对外运输通道。推进县域内及通达周边的快速通道建设,强化与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无缝衔接,提高县城及重点镇交通承载能力。加快渡口改桥、破损路面整治、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窄路加宽等建设,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客运覆盖率,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公交线路向村镇延伸,完善农村客运和物流配送体系。

 (十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深入实施土地整理、农田灌排渠系、田间道路等工程,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纳入国家 172 项重大水利工程的项目为重点,积极推进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小型水库、山坪塘等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和已成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标准化建设。

 (十二)强化能源通信保障。加快电网建设,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天然气输气管网建设,扩大管网覆盖范围。合理布局和建设加气站、新能源充电桩(站)。加

 快宽带接入光纤化进程,持续实施行政村通光纤、通 4G 和深度贫困县重点道路沿线移动网络覆盖三大工程。

 五、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十三)强化县城公共服务中心功能。深入实施教育现代化、全民健康保障、文化旅游提升、社会服务兜底、公共体育普及五大公共服务工程,健全县域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家政服务、就业社保、社会救助、优抚安置、法律服务等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县域公共服务的便利性、普惠性、可及性。

 (十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加大基本民生保障投入,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质量水平。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县乡医院诊疗水平。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养老服务保障能力。加快完善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公共体育场馆。

 (十五)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集中力量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专项扶贫行动。加快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定点扶贫和省内对口帮扶,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六、推进绿色发展 (十六)加强生态建设。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加

 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设森林草原湿地生态屏障重点县。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生态示范标杆县,推动沿江县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廊道。

 (十七)强化环境保护。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实行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环保标准、环境监管。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和集中处置,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长江保护修复、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散乱污”企业整治。深入开展“绿盾”行动和生态环境执法。

 (十八)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支持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因地制宜发展绿色高载能产业。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县建设。大力推进种养结合、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推动低碳社区发展,深入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七、深化改革开放 (十九)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区)。按规定适当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稳妥推进撤乡设镇、乡镇撤并、村居撤并,优

 化乡镇规模结构。积极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赋予经济发达镇同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权。

 (二十)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鼓励开展县域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规范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省农村信用联社改革,引导县域内金融机构存款更多用于支持当地经济发展。防范化解县级政府债务和隐性债务风险,持续推动政府债务常态化管理,稳步推动专项债券管理改革。

 (二十一)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面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立全省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发布中心。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励探索财政支农项目实行股份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或参与财政支农项目建设。

 (二十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压缩投资项目审批周期和企业开办时间,深入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除民族地区外,各县统一设置行政审批、综合执法机构,实行审批服务集中办理。

 (二十三)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推动省内毗邻县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支持省域交界处的县建设跨省合作园区。在符合条件的县培育发展一批外向型产业示范园区。鼓励县域企业走出去,主动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组织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市、区)、先进县(市、区)、进步县(市、区)开展定点招商或集中专项招商。

 八、强化组织保障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积极发挥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推动和督促落实作用。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指导和服务,有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各市(州)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各县要发挥主体作用,创新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举措,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二十五)加强政策支持。针对县域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势特色产业、中小微企业、财政税收、建设用地、金融服务、人才保障等方面出台和落实政策措施,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十六)加强考核激励。建立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县域经济发展分类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加大奖励激励力度。对城市主城区、重点开发区县中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分别领先的,评选为“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市、区)”;对城市主城区、重点开发区县中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分别取得明显进步的,评选为“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

 县(市、区)”;对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中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评选为“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探索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第三方评价机制,发布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年度报告。

篇五: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言材料--突出产城融合 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X 区地处X东北部、嘉陵江中游,面积X平方公里,人口X万。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X 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X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建成“主城功能核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宜居宜业示范区”目标定位,加快产城融合,聚集高端要素,培育新兴业态,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X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X亿元,综合实力保持川东北经济区第X位。今年X—X月,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亿元、增长X%。

 一、坚持有体量更有质量,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一)着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三退三进”,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一是在布局上“退二进三”。引导“城中厂”进入园区发展,收储盘活低效闲置用地,科学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契合的现代服务业,成功打造了XX 府署特色商圈、白土坝餐饮休闲商圈。二是在业态上“退批进零”。将老城区各类老旧批发市场、综合市场进行业态调整,填充高端零售业态,打造投资百亿、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欢乐购物小镇、奥宇望和啤酒小镇。三是在档次上“退低进高”。瞄准高端产业和产

 业高端,积极疏解非主城区功能,打造了汇聚金融服务的恒河金融街、汇聚创新创意产业的绿地智慧城、汇聚高端餐饮和休闲娱乐的泰合青年城。通过“三退三进”,传统服务业实现了转型升级,X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亿元、增长X%。

 (二)着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构建X现代产业体系的部署要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一是围绕先进材料产业,培育发展以鑫达新材料、和泰光纤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产品覆盖生物制造、XD 打印、XG 通讯等领域。二是围绕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壮大以中国重汽、天喜空调、驭云航空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成为重要的重汽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车载空调生产研发基地和无人机综合生产服务基地。三是围绕电子信息产业,成功招引以华讯方舟、中科九微为代表的行业优质企业,重点研发生产半导体设备核心部件,打造具有先进水平的信息技术产业业态。

 (三)着力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坚持“建平台、引龙头、聚要素、强功能”思路,促进产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一是抓园区建设。潆华工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面积突破X平方公里,X户企业入驻发展。二是抓创新平台。打造高新孵化园、双创加速园、欧香智慧小镇等创新平台,形成“孵化园+加速器+产业城”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三是抓教育集群。充分发挥教育优质资源富集优势,启动建设X平方公里“大学城”板块、X平方公里基础教育板块、X平方

 公里职业教育板块,带动X平方公里教育产业新城加快发展。

 二、坚持要形态更要生态,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 (一)科学布局城市空间。结合空间规划布局,确立了城市北拓、拥江北上的发展方向。一是在城市规划方面,编制X平方公里产业“中线”新城规划、X平方公里城北“东线”新区规划、X平方公里山水“西线”田园规划,形成了“城市向北、三路拓展”的清晰空间格局。二是在城市干道方面,抢抓成南达万高铁在 X 北部设站的重大机遇,打通城市向北主动脉,同步完善新城交通路网体系,形成外通内畅的交通格局。三是在对外通道方面,积极推进南(充)西(充)蓬(安)一体化发展,启动建设将军路嘉陵江大桥,打通连接高坪机场的快速通道,形成高速、高铁、机场互联互通的现代交通体系。

 (二)夯实城市基础支撑。坚持城市功能建设优先,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是改造提升道路。高标准完成X公里城市道路的综合提升改造,实施道路拓宽、管网改造、景观提升工程,道路的通达性、便捷性、生态性大幅提升。二是完善功能配套。针对“出行难”问题,开通X条城乡幸福公交专线,实现乡镇全覆盖,惠及X万群众。针对“入学难”问题,启动X个教育项目,建成一批高品质学校,新增学位X余个。针对“看病难”问题,推动重点医院提档升级,实施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三是推进城市更新。完成X万平方米的城市立面改造,实施X条背街小巷、X个老

 旧小区综合改造,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突出城市生态文化。坚持“以生态为核心、人文为根本”,推动城市形态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一是突出亲水特质,依托嘉陵江秀美资源高标准建成X公里滨江生态景观长廊,打造彰显山水灵动之美的城市灯光秀,沿西河田园生态线建成生态骑游道、生态步行道、生态游道X公里,配套特色民居民宿,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二是突出绿色本底,建设城市中央森林公园、舞凤山公园、双女石公园、气象公园,最大限度保留城市绿色空间,新增城市绿化面积X万平方米。三是突出文化底蕴,充分挖掘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嘉陵江文化,在城市老街小巷打造镜框式文化墙铭刻乡思乡味,在城市重塑历史文化雕塑延续历史文脉,将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商业业态相结合,打造清泉寺文化小镇、清晖阁、西巷历史街区。

 三、坚持重实效更重长效,提升发展质量和能力 (一)持续强化招商引资。增强开放合作意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选准招商对象。紧扣产业发展定位,重点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领域,大力开展招商对接、战略跟进,实现百亿项目成功落户、十亿项目接二连 三、亿元项目遍地开花。二是创新招商方式。坚持定期招商,明确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月外出招商不少于一次。坚持驻外招商,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招商一线,开展驻点招商。坚持借力招商,加强与商会、咨询公司、科研院校对接联系,

 深化战略合作,捕捉招商机会。三是优化项目服务。完善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体系,简化行政审批事项和程序,建立受理审批“快速通道”,实现“三十八证合一”,为重大引进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

 (二)持续聚集高端要素。强化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保障,积聚发展动能。一是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在重大项目建设中采取“全球招标”,邀请全球知名专家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探索推进“育英工程”,与知名大学实行“订单式”合作,跟踪培养行业人才。实施“果城·菁英人才计划”,引进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专家团队。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实现X家金融机构落户注册,集聚资本规模近X亿元,加大银企对接力度,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成立规模X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扶持重大产业发展,X个 PPP 项目成功撬动社会资本X亿元。三是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成功孵化企业X家,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的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三)持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营造良好政商、政策和社会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营造亲清政商环境。建立重点企业“服务经理”承诺制,开通违纪违法问题信访举报“绿色通道”,定期举办银政企对接会、政企座谈会、企业家交流会,加强沟通合作,有效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二是营

 造宽松政策环境。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拓宽投资领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贷免扶补政策实施力度,打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被评为全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三是营造清净社会环境。围绕关键节点、重要时段、重点活动成立专项工作指挥部,集中统一调度信访维稳、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构建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下一步,X 区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县(市、区)先进经验,努力推进转型升级,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六: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县域经济打出“组合拳”

 日前,省政府制定印发《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动力支撑和根本遵循。我们将结合实际,打出做强县域经济发展“组合拳”,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支持特色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首批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积极争取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等激励政策支持。继续支持各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引导四个农产品主产区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业创新体系,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效农业,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持续推进“3111”工程,引导各县设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特色产业创新创业平台,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高端要素集聚。促进县域服务业集群发展等。

 支持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县域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支持各县融入省与国家“大院大所”创新合作,引导各县主动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合作,逐步实现每个县至少与一个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支持县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县域转化。支持有条件的县、乡镇创建省级创新县、创新型乡镇。开展农业产业化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创建一批众创空间、“星创

 天地”。

 借势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支持县域电子商务项目申请利用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加强县域进出口企业孵化。引导“带动经济”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县域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高质量发展企业提升培育计划,支持县域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施县域质量品牌提升行动。

 支持“凤还巢”,实现以创业促就业。

 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返乡创业园支持政策,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支持新建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青年创业园。引导民间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支持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吸纳贫困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

 支持县域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补齐短板。

 落实好支持农村“四好”公路建设的相关政策及县域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养护市级补助资金。加快村镇建设规划编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大一体化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力度。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能源、信息、防洪排涝、污废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县域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网络,建设一批综合物流枢纽和示范园区。

 发挥财政金融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合理划分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支持以县为单位整合各类专项资金,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积极争取省县域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支持县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融资担保代偿补偿。引导县域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鼓励采取“借转补”等方式,推进县域企业上市(挂牌)。推进县域信用体系建设。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提升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统筹安排使用省下达的用地计划指标,重点向县域倾斜,保障县域发展需求。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健全建设用地盘活与新增用地指标挂钩机制。持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支持企业利用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

 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政策措施,打造有竞争力的引才平台。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到县域开展创业服务,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县域就业创业。扩大市直机关与县之间双向挂职交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作用,围绕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招商引资、脱贫攻坚等专题,加强县乡干部培训,提升履职能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机制。

 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行政服务效能。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参与省县域千名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推进建设经济发达镇,扩大经济发达镇经济社会管理服务权限,选配素质好、能力强的干部到经济发达镇党政领导岗位任职。

 依靠项目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项目是发展的依托和载体,重大项目就是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我们只有进一步抓好项目的谋划、储备、建设,抓好产业的培育、转型、提升,县域经济才会龙腾虎跃。

 要再下苦功招项目。

 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长期坚持的“一号工程”,以亩产利税为重要考核指标,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城区要重点在制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跨境电商等方面实现突破。县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紧盯沿海产业转移,主动嫁接名牌名企,配套延伸产业链。山区要强化绿色发展意识,在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和“飞地经济”等方面精

 准招商,增强发展后劲。

 要再下苦功育主体。

 市场主体不多、不强、不优、不大,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要一手抓存量,稳基础,加强企业发展状况监测,切实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一手抓增量,扩规模,重点抓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四上企业”的跟踪培育,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铺天盖地”、个体商户“枝繁叶茂”的生动局面。

 要再下苦功抓技改。

 我们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成长仍需时间。因此,推进技术改造,既是地方推进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加强创新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要继续深入实施技改三年行动,重点围绕设备更新换代、节能降耗、智能制造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展发展空间,支持县域企业“上网入云”,实现“有中出新”,做到“喜新不厌旧”,实现老树发新芽。

 要再下苦功转动能。

 聚焦新业态、新模式、高技术服务业,在业态转型、品质高端、服务门类上下功夫。要按照全域生态区、全域旅游区的思路,切实解决好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打造精品景点、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精品大戏、精品广告语、精品纪念品。要积极

 整合水运、公路、铁路资源,扎实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构建大交通格局推进大物流产业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商圈、商街、商场、商铺等规划布局,创造更多消费时点、消费引爆点,打响城区商圈品牌。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建设重要节点城市和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突出打基础、建基地、立支柱、上水平,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重点项目作为县域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 实施产业项目重点推进年计划,紧密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聚焦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领域筛选和实施项目,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项目投资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在

 项目建设中,着力补齐县域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实施路网、水网、电网、地下管网、油气网、互联网基础设施“六网会战”。巩固第二大交通枢纽、第二大通信枢纽等优势,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落实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的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形成合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把产业园区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三个“国字号”园区为牵引,推动各类园区加快建设,着力建设经济区配套产业基地、经济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乡村振兴综合试验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无花果全产业链基地、血橙生产基地和稻渔连片综合产业带;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等一批产业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1 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6 家,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

 把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瞄准产业细分领域,持续推动冶金建材、食品饮料、机械汽配、医药化工、电力能源五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聚力发展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新能源和大数据“四新一大”产业,发展黑猪、资中血橙、威远无花果和特色水产“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和健康养

 老“五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县域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拳头产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主业突出、专业配套、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实施营商环境专项整治,选派大批干部到农村、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开展帮扶,推进减税降费、政银企对接等工作,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提高政府效能作为基础性工程 努力增强干部本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合作、投融资支持、民生建设、环境保护、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上水平。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出台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资源向县域集聚、人才向县域集中。旗帜鲜明支持奋斗者、激励创新者、保护担当者、褒扬奉献者,旗帜鲜明惩处腐败者、追查诬告者、问责失职者、教育怠惰者,激励引导干部干事创业、企业创新创业、百姓兴家立业,立足岗位担当作为、攻坚克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发展高质量县域经济

 作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营商环境是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体现,法治担任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驰则国乱国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而各地发展的实践也已经证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以“全国一流、全省领先、全州最优”营商环境为目标,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落实营商环境全领域、全方位、全要素法治保障,营造公平透明、稳定有序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后疫情时期经济破茧重生,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把握依法执政这一基本方略 依法执政是治理政党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党委在开展执政活动、服务营商环境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定原则、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要推动党委依法决策,落实重大决策合法性前置审查,注重决策程序中公众和企业参与、法律论证、风险评估等环节,加强党委法律智库和法律顾问建设;在制定涉企党内规范性文件、开展党内活动、推动自身建设等方面要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做到既遵守党纪党规,又符合法律精神;狠抓“关键少数”的法治素养提升,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触碰、法律底线勿逾越的观念,坚决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推动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

 执政,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让法治精神和法律规则自上而下在市场营商各个环节得到充分尊重和践行。

 规范严格执法这一调控手段 政府法治化运行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确保政府行政“看得见的手”和市场配置“看不见的手”在法治轨道下和谐并行。要全面深化依法行政,针对企业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明确权力责任“两个清单”,落实重大涉企事项和文件合法性审查等制度;要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充分落实依法从轻或免除行政处罚的规定,推进跨部门、跨行业协同执法和综合执法,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强化执法事中事后监管,严查滥用行政权力干涉企业正常经营的行为和执法腐败现象,着力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执法突出问题,拓宽行政复议渠道,通过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方式制约、监督行政权力;依法推进简政放权,推动“放管服”改革更好服务各类市场主体,推进涉企审批事项规范、手续简化、过程透明,为企业发展去繁化苛、伏波平路。

 坚守公正司法这一正义防线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良好的司法体系和运行机制是良好营商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影响营商环境、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严打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不正当竞争等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严

 打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强揽工程、串通招投标等破坏市场环境的黑恶势力犯罪,严打涉及企业的索贿受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吃拿卡要等职务违法犯罪,给企业一个青天白日、朗朗乾坤;全力维护企业周边、行业领域的平安稳定,抓好重点领域、关键部位、重大项目、重要环节的专项治理整顿,摸排涉企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强化企业周边视频监控和治安巡逻,果断处置针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治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生产经营秩序;认真落实《政法机关服务民营企业十条措施》,全力服务、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对市场主体的报警求助要有警必接、立案必查、查案必速、重案专办,合理协调化解涉企债权债务纠纷,对涉案各类市场主体慎用人身强制措施,慎重封扣涉案企业账户、财物,慎重发布涉企案件...

篇七: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三篇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坚持新思想引领 践行新发展理念 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也指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近年来,※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系列决策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治污染、防风险、惠民生工作,推动县域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工作实践中,我也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艰苦的系统性工程和历史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走好正确发展路径,必须正视发展中存在问题,加快补齐短板。

  一、对照高质量发展,短板差距在哪里?

  当前,我县正处在转型发展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经济总量不够大。全县 GDP、财政总收入两项核心指标 2018 年分别完成

  ,全市占比相对较低,占全市比重为 %、 %,人均生产总值

  元,人均财政收入为,均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比较小。

 2.产业结构仍然偏重。2018 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 :

 :

 ,与全省 :

 :

 和全市 :

 :

 比较,产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还处于中低端,工业占比较重,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仅

  %,规上工业增加值为

  %,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3.财税收支日益矛盾。2018 年全部财政收入和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

  元,分别增长 4%和 8.5%,分别低于全市

  个百分点,较 2016 年、2017 年分别减少 %

  %,增收难度越来越大。财政支出为

  元,分别较 2016 年、2017 年增长

  %

  %,刚性支出越来越多。

 4.居民收入水平较低。2018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分别是全省 元的 %

 和全市 元的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分别是全省 元的 %和全市 元的 %。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为

  ,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5.发展环境还不够优。通过“放管服”改革,审批办事效率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还没有真正达到“最多跑一次”要求。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够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得来、留不住的难题。

  二、深入剖析,阻碍高质量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从思想理念上看,新思想、新理念掌握不深,运用不够。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正在颠覆式的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根本性的改造和提升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部分干部及企业对新思想、新理念学习不够深入,掌握不够深刻,把握不够准确,导致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认知力、行动力不强,跟不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二是从财税收入上看,财税结构不优,税源不足。财税收入的 %主要靠钢铁、建材、煤化工等传统支柱企业,%主要依靠天铁、龙电、金隅水泥、电力公司等国有企业,且近年来几大支柱企业税收断崖式下滑、传统产业经营困难加剧,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家,到目前为止有半停产

 企业家,停产企业 家。由于新上项目质量效益不够高,有的正处于建设阶段,未能形成有效税收,新增税源跟不上。税收占比低,2018 年税收占比为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是从产业结构上看,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产业层次低、经营规模小、链条不长、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全县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完成 4.3 亿元,占全市比重为 2.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近年来虽然引进新上了一批项目,但能够支撑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能够带动群众就业的项目还不够多;三产服务也发展整体质量不高,主要靠旅游带动,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业等占比较低,仅为 %。

 四是从投入产出上看,有效投资效率不高。亩均效益低问题较为突出, 2018 年全县建设用地亩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 万元、 万元和万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为 万元,与全市平均水平均有不小差距。固定资产投资中,高耗能行业投资 44亿元,同比增长 62.9%,其中非金属矿物质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分别增长 79.6%、70.7%,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消耗的依赖度比较高。

 五是从实体经济上看,民营经济短板突出。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2018 年末全县民营经济数量达到 户,实现增加值 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

 值的 %;实缴税金 亿元,税收贡献率达 %,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共 家,仅占民营企业总数的 ,主要集中在冶金、建材、煤化工、电力、化工、机械加工及铸造等行业,大多结构单一、投资规模小、经营粗放,存在基础弱、低起点、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一弱三低”状态。

 六是从动力动能上看,创新发展能力不足。2018 年末全县高新技术企业 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 1.5 亿元,下降 17.3%,增速居全市第 17 位。从制造业看,我县工业企业多数起点低、研发设计水平低、关键产品无知识产权、无品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偏低, 2018 年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 %,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

 三、坚持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路径怎么走? 重点在六个方面持续用力,精准发力,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效益提升质量,以质量带动总量,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

  (一)坚持新思想引领,校准高质量发展航向。对※县而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要求,始终以新思想、新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更大功夫,领导干部带头学、深入学,深刻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

 论精髓,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在学习中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中干、干中学,善于用新发展理念分析研判形势,以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谋划推进发展,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不断提升驾驭全局、发展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

  (二)聚焦科技创新驱动,释放高质量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言,科技创新同样重要,要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围绕※县特色、优势领域,引导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主体培育,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壮大,实施定向帮扶、精准服务,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质齐升,到 2020 全县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600 家。拓展与先进地区技术、人才、投资等方面的合作渠道,促成一批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孵化器管理团队和产业创新团队落户※县。

  (三)联动三产协调发展,优化高质量发展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聚焦产业发展,以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为核心,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以提升园区能级为支撑,促进园区发展绿色化、智慧化、全产业链化;以壮大骨干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培育若干兴县立县的大企业、特色突出的小企业;以引进实施重大项目为途径,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好高端智能装备和新材料 2 个特色产业集群,全力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 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 10:43:47。

 (四)突出生态绿色主题,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上项目、建企业要严把“环保”关,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突出※县生态环境优势,围绕大健康、节能环保等高新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成长性好的领军企业,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重点围绕河北洲信、科工智能装备、健研智能充电桩、中油高盛新材料等现有优势新兴产业建链补链强链,促进优势资源、产业关联性较高的企业加速集聚,加快形成“爆发式”增长点,建成一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坚决走

 好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党的十大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开放战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思想,为我国扩大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推进中国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力度,需要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具体到※县来讲,一方面要狠抓招商引资,扩大有效投资,重点瞄准新材料及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及大健康、食品及轻工业三大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兴县立县的大项目好项目。另一方面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更多人气商气,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三深化三提升”活动,大力营造市场化法制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六)提高全民共享红利,确保高质量发展成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针对当前存在的居民收入不高的问题,在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群众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要下大力气做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产业、新动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完善

 的公共就业服务,引进新上更多带动就业性强的项目,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此外,还要在政策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完善创业创新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让全民共享高质量发展红利。

  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只有县域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国家经济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为此,就加快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基础 1.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从反映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来看,近几年,我区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城乡建设加速推进 近年来,启动了最大范围的城市修复、最大体量的城市改造、最大规模的城市会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公交、城乡供水、医疗卫生、治安联防、环境整治“五个一体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统筹发展快步前进。

  3.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2013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24412 元、9842 元,至 2019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8231 元、 17370 元,分别增长

 8.8、9.4。2019 年,31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面退出、12820 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基本脱贫。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

  (二)竞争优势 今年 2 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 (以下简称《考核办法》),考核范围为全省 183 个县,划分为四大类别县,即城市主城区 33 个、重点开发区县 57 个、农产品主产区县 35 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 58 个,我区作为城市主城区考核评价。考核统一设置经济发展、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 5 个方面 24 项指标。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差异化设置各类区指标权重,城市主城区中经济发展 52 分、城乡发展 13 分、民生改善 15 分、生态环境 15 分、风险防控 5 分。

  2019 年,我区县域经济考核总分数 82.227 分(其中,经济 发展 41.0139 分、城乡发展 11.262 分、民生改善 13.2955 分、生态环境 12.943 分、风险防控 3.7126 分),成功评选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根据收集到的 33 个城市主城区公布的 12 项、23 个具体考核指标数据,经综合对比分析,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1.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从纵向对比来看,我区 GDP 增速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均高于全国、高于全省。从横向对比来看,在 33 个主城区中,我区 GDP

  增速为 9.5,位列第 6,且从增速指标来看,我区大部分指标均位居前列。根据《考核办法》,各项总量和增速的指标中,总量占 40 权重,增速占 60 权重看,增速指标较好有利于考核得分。

  2.综合实力基础厚实 民生改善方面,我区属优势得分项。城乡发展方面,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城乡发展得分 11.262 分,换算成百分制为 86.63 分,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 2.7 个百分点,排位第一。生态环境...

篇八: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代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县域所选择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县特色的县域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是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总结。县域经济最大的特色在于农业生产,县域经济与“农”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时期,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紧密相连。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市场经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以及人文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和制约,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也不同,县域经济发展也呈现不同的发展路径。

 一、县域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县域工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生产层次低。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县域工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部分县域虽然存在很多工业企业,但企业的规模体量普遍较小、骨干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且工业产业的层次较低,并存在着重复建设、分散不聚集、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县域工业企业仍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力。

 (二)县域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高效农业不充分。县域掌握最丰富的农业土地资源,但农业产业的组织化水平与市场化水平偏低,小规模的生产养殖、合作社模式的购销模式、传统大田托管种植等传统农业仍占比较大,标准化农田建设、现代高效农业

 和高附加值农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

 (三)县域民营经济质量不高,经济增长力不足。县一级政府虽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外部招商引资政策及本土企业发展支持政策,但是在整体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尤其是大部分本地民营企业缺乏发展影响力、缺少带动就业能力及高科技含量低等缺点,现存民营经济基本为初级加工处理的企业或依托本地资源限制的企业,很难有效地支撑县域经济增长。

 (四)县域基础建设落后,功能发挥不到位。由于县域乡镇企业数量的逐步减少、农民依靠农业收入的减少、各级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城镇建设市场化运作不到位等因素,导致县域城镇基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放慢。同时城镇乡村的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影响到县域城镇应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导致县域城镇吸纳和转移农业人口的数量在下降,聚集生产要素能力的下降。

 (五)县域农民收入多元化,农业产业需要保护。县域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农民收入的增长不再是从农业种植生产中获利,而是从外出务工、务商中获利,这就需要县域来创造新的县域二三产业的就业机会,从而留住外出人口,支持鼓励并指导引导外出人口返乡创业就业;同时外出务工务商导致农业产业的人口流失,就需要创新农业农村制度来保护农业这一弱质产业。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思想

 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应重视“三农”问题,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生产收入、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劳动力的转移等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工作是加速“三农”问题,突破口是 加速农业产业工业化进程。“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整个县域经济的工作要以“三农”问题来解决。加速县域农业产业工业化进程,需要县域发展总体上要通过产业工业化来推动提升,其中农产品的增值需要依靠工业来转变,农业生产劳动力转移需要依靠工业来吸引,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要以工业发展来创造市场需求和积累社会资金等。因此,在县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工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立足“三农”抓“三农”。“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三农”工作的整体思想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工业化水平,才能促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非农劳动力的转变。

 (二)跳出“县域”抓“县域”。县域经济发展要从县域资源的转变,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我们的眼光切不可被行政区划的边界框住,要打破行政区划边界的界定,实现“走出去”、“请进来”,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和重组资源,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对当地没有优质自然资源的,同样可以利用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等先天优势来吸引外部资源聚合成当地的优势资源。

 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方法 县域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又是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强化工 业主导地位,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把产业园区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把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瞄准产业细分领域,立足县域资源和产业基础促进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引导、规划,着力打造和培育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在有效市场的基础上,推动工业转型和升级。

 一是扶持本地重点企业。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产业园区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本地民营企业科技创新。

 二要加强招商引资条件。不断优化县域招商引资机制,创造营造优质的招商项目“经商、营商”环境,招商引资落地企业放心大胆干。

 三是促进开放的合作关系。坚决鼓励县域本土企业走资产重组并购、企业上市、科技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提升之路,提升县域产业生产层次。

 (二)优化发展环境保护,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牢固塑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导思想。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适应农业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发展绿色高质量发展

 高附加值农业。

 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和实施绿色农业生产标准,推进绿色种养、生态循环等绿色农业生产方式,使资源永续利用,农业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工业化发展。大力推动绿色农业技术改造,推动农业工业化节能综合利用,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产品,完善绿色农业节能减排工作系统,从而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三)统筹城乡结合发展,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提高政府效能作为优化县域发展环境、厚植县域发展沃土的基础性工程。

 . 1. 增强县域承载能力。补齐县城基础设施短板,打通区域间交通瓶颈,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 2. 加速县域城镇建设。加快发展工业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高、功能设施完善的新市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板块,就地吸纳农业农村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

 . 3. 推动工业园区的提升。推动工业园区的建设,加强工业园区与邻近重点城市(群)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对接与协同发展,加强对高端、研发型、科技型企业的招商,推动县域产业升级和贸易升级。

 (四)三产带动一二产业,拓宽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的总称,具有就业容量大、具体行业广泛和发展潜力大等特点,依靠第三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 1. 批发市场带动模式。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当地形成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引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浙江义乌、河北辛集和山东寿光等都是批发市场带动模式的典型。在批发市场的拉动下,浙江义乌拥有 130 多个加工生产各种小商品的专业村、专业乡镇。

 . 2. 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有些县域尽管一二产业相对薄弱,但其县域内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旅游业作为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可以带动周围众多行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基础较差的且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域来说,发展旅游业具有投资周期短、见效快且污染小的特点,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往往更有利于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县域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可能使县域经济得到超常的发展。

 (五)掀起全民创业热潮,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激励引导干部干事创业、企业创新创业、百姓兴家立业,积极引导群众打破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文化观念,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激活各类创业资源,形成“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的生动局面。消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把发展民营经济同县域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新上项目、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公有经济改革,参与新上项目投资入股,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返乡创业热潮发展下去,也可能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农民创业的较好途径。

相关热词搜索: 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 县域经济 推动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