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教研组的团队建设经验介绍10篇

时间:2022-12-07 20:50:04  来源:网友投稿

教研组的团队建设经验介绍10篇教研组的团队建设经验介绍 课题研究为引领的教研团队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科学教研团队 我们的教研团队•共有科学老师4 名,中学高级老师1 名,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研组的团队建设经验介绍10篇,供大家参考。

教研组的团队建设经验介绍10篇

篇一:教研组的团队建设经验介绍

研究为引领的教研团队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科学教研团队

 我们的教研团队• 共有科学老师 4  名, 中学高级老师 1  名, 小学高级老师 2  名, 小学一级老师 1  名。拱墅区教坛新秀 2  名• 拱墅区教坛新秀 2  名, 杭州市教坛新秀 2  名.杭州市教坛新秀 2  名• 拱墅区学科带头人 1  名。

 区“一校两室” 领导小学科学教育联盟名师工作室学科教学基地学科带头人工作室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学校发展群” 领导小学科学发展群新墅河发展群明· 宸· 人发展群新语新苑发展群和美大家发展群树德苑发展群桥蕴山色发展群半山联盟发展群群属学校教研组建新小学拱墅附校运河学校群属学校教研组明德小学人民小学拱宸桥小学群属学校教研组外语实验文渊小学新城小学群属学校教研组大关附小和睦小学大关小学群属学校教研组树人小学德胜小学大关苑一小群属学校教研组卖鱼桥小学莫干山路小学群属学校教研组省教院附小半山实验北秀小学

 教研团队建设• 五年前的思考:教研组工作有计划、 具体措施、 记录。注重备课、 集体备课等教学常规。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确定教研团队的模式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竞赛活动。在教学中开展一些科学制作评比和竞赛活动。参加市、 区级科技节比赛。

 我们的教研·特色特色1:

 紧密围绕“六有” 教研的指导思想特色2:

 积极开展魔方科学的课题研究特色3:

 充分发挥专家群体的指导功能特色4:

 广泛利用周边地域的环境优势

 特色1 :

 紧密围绕“六有” 教研的指导思想• 有目标、 有准备的教研有目标、 有准备的教研• 有思考、 有任务的教研• 有质量、 有价值的教研

 特色1 :

 紧密围绕“六有” 教研的指导思想

 特色2:

 积极开展魔方科学的课题研究

 魔方科学的界定• 一门以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 “魔方科学” 课程利用具有学科背景和地方特色的学习主题, 以及从学习主题中次生出的若干个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学习的愉悦、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魔方科学” 的理论基础——微笑理论“微笑曲线” 理论源自企业管理, 认为企业的产业链应该呈现出一种“微笑的嘴型” , 微微上翘的嘴角代表着研发和营销, 而嘴唇则代表着成本。

 浙江省教科院方展画院长则将这种理论引向课堂教学, 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能够呈现出“两端高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能够呈现出中间低” 的“微笑曲线两端高、 中间低的微笑曲线” , 曲线的两端分别是“学习兴趣” 和“学习效果” , 而中间是“学习负担” 。

 (一)

 内容设计“魔方科学” 课程设计“魔方科学” 课程设计(二)

 主题设计

 (一)

 内容设计(一)

 内容设计

 电电水水

 光光结构与建筑结构与建筑

 光光结构与建筑结构与建筑

 (二)

 主题设计(二)

 主题设计

 (二)

 主题设计(二)

 主题设计————动手操作动手操作

 (二)

 主题设计(二)

 主题设计————户外学习户外学习

 (二)

 主题设计(二)

 主题设计————资料研读资料研读

 (二)

 主题设计(二)

 主题设计————资料研读资料研读

 “魔方科学” 的评价• “魔方科学” 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其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的学习, 改进教师的教学。

 评价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态度、 科学的教学。

 评价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态度、 科学探究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以及获得的科学知识。

 评价方法包括包括形成性评测和总结性评测, 以形成性评测为主, 并考虑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比如档案袋评价、 积分制评价、 叙事式记录等)

 和多种主体的评价方法(比如学生自评、 同伴互评、 家长评价等)

 。

 特色3:

 充分发挥专家群体的指导功能

 特色4:

 广泛利用周边地域的环境优势我们学校杭州城北半山田园地区, 紧我们学校杭州城北半山田园地区, 紧临国家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 - - 杭州半山国家森林公园。

 同时, 这里还有杭钢场区、天子岭垃圾处理场等教学资源。

 我们的教研·且思• 课题研究带给我们的“苦”什么是课题研究, 研究什么, 如何开展研究,课题的研究方向、 研究价值等问题都曾困扰过我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价值等问题都曾困扰过我们。• 课题研究带给我们的“乐”成员关系日益密切科研能力提升带来的快乐

 我们的教研·且行• 2011年, 我校被授与拱墅区小学科学实验基地• 2012年, 我校实验室被为评为区示范实验室• 2012年, 我校教研组被评为杭州市小学科学优秀教研组。• 2013年, 我校承担拱墅区首届高效课堂展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我校四名科学老师, 两名区教坛新秀, 两名杭州市教坛新秀, 余化龙老师任区小学科学兼职教研员, 区学科带头人; 张明臣老师任半山联盟发展群科学兼职教研员。

 教研组团队建设我们才刚起步, 如何更好的建设团队, 有效发挥团队的力量, 促进老师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 促进学校科学教学的持续发展, 我们且行且思。续发展, 我们且行且思。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二:教研组的团队建设经验介绍

合作, 团结协教——普兰店二中生物教研组经验介绍材料 我们生物备课组几位教师, 按照学校的安排, 每年都分别任教高一至高三共计 43个班级的教学任务, 跨年级, 又有高考升学任务, 工作复杂, 但是我们能认真备课、上课、 听课、 评课, 及时批改作业、 讲评作业, 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 发扬教学民主, 使学生学有所得, 不断提高。

 下面我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简单谈一下我对高中 生物教学的感悟, 一是我们的集体备课活动, 二是我们的题纲的编写和使用 , 三是我们在日 常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操作和做法。

 一、 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优化教师课堂教学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自 从我校开展集体备课以来,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的集体备课机制越来越完善。

 集体备课, 作为我校教科研活动的主要载体和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 它促进了 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 平等交流, 有利于充分凝聚集体智慧, 张扬教师教学个性。

 每周 三的第八节课是我们的集体备课时间, 我们非常珍惜这四十五分钟时间, 这四十五分钟时间就像我们大家之间的一个约会, 我们从不迟到, 也不浪费每一分钟。

 在集体备课时, 我们主要讨论两方面内容:

 第一是在上周 的教学中 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在前面的备课中未预设的而学生又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如何突破、 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何解决等。

 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最直接、 最实际的问题, 而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通过坦诚的讨论和智慧的交流, 这些问题得到了 最有效的解决。

 比如在学习蛋白 质的作用时, 学生怎么 也记不住。

 集体备课时我们共同研究, 发现可以让学生从“催狗运面条” 几个汉字入手记忆他们的作用 。

 实际操作后, 发现这个方法既简单又实用 。

 在我们集体备课的过程中, 这样的问题解决了 很多, 每次讨论, 我们都毫不藏私, 也不会因为某个问题自 己不会而感到羞愧, 我们有商有量, 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我们集体备课的第二项内容是讨论下周 的教学安排。

 我们几位教师一直坚持同课件、 同教案、 同进度。

 每周每人轮流事先准备好一套课件、 教案和题纲, 集体备课时共同讨论、 修改、 再定稿, 最后各人再根据各自 的教学特点和所教班级的特点进行第三次的个人备课。

 通过这样的三次备课, 我们对教材把握更加透彻, 对学情的分析更加细致, 教案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 。

 当 我们把教材钻得越深, 悟出来的道理就越透彻, 这样讲起课来就收放自如, 也能够讲在点子上。

 二、 题纲的编写和使用 我们的生物课堂设计围绕“自 主、 互助、 合作、 探究” 这一主线而进行, 导学条是配合课堂而设计的, 一共分四大块内容:

 前三块是教学活动的开展, 把每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多样的方式解决, 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游戏中 学习、 合作中学习, 并引 入竞争机制, 让多种器官参与 学习 , 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 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导学条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 掌握学习 策略; 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块是自 我检测, 它不是简单地几个选择题或判断题的拼凑。

 由于我们生物是小学科, 学生不可能天天去翻翻生物书, 因此自 我检测部分的习题必须少而精, 不能占用 课后时间完成, 也不能占用 太多的课堂时间, 习题量控制在 30 分钟左右, 题型以高考题型为准。

 我们根据课标, 研究每年高考考点和趋势, 再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及以往导学条的使用情况, 有针对性地精选的习题。

 三、 在日 常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操作和做法

  1、 教学活动方法和内容富于变化, 比如:

 分析、 合作、 讨论、 交流、 展示、 运用动画、 图片、 视频资料、 阅读及巩固练习等等。

 形式多样、 多姿多彩的课堂, 能够有效地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教学实践充分“联系 生活” 。

  这既是我们生物学科的特点, 也是实现“学以致用” 、 体现学习与 生活的关系的有效方法。

 社会、 生活是一个动态的信息库。

 要引 导学生随时关注身边的生物学知识,关注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 把环境中 的方方面面作为认知的“客体” , 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

 通过教学信息的多向交流, 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锐性,训 练学生的信息搜集、 处理、 交流的能力, 提高信息素养。

 3、 在课堂上, 让学生能够接触尽量多的生物资料, 也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 增强课堂趣味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于漪曾 说: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或者像磁石一样, 把学生牢牢地吸引 住。

 ”利用多媒体精心设置情景, 能够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情趣, 使学生进入想学、爱学的良好境界。

 4、 定期对学生进行章节测试时, 我们从不用 任何一份现成的参考资料上的测试题, 每一次的检测都是我们备课组集体讨论自 己命题。

 全年级统一使用一份试卷, 统一一个进度进行检测。

 题目 主要来自 导学条上的基本知识点, 一部分是能力提升性的题目 , 难度系数控制在 0. 7 左右, 这既是高考要求,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自 信心。

 教师做到及时批改, 在集体分析订正的基础上再找个别落后的学生当面进行订正,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不让一个孩子拖后腿。

 最后, 借用一位哲人的话与 大家共勉:

 一个心灵的丰富与 充盈, 需要众多的心灵碰撞, 对话以及点拨, 安抚与融合。

 而每个教育者, 都必须营建自 己的心灵智囊, 通过平等、 高效的交流, 达到增长智慧, 陶冶心灵的目 的。

篇三:教研组的团队建设经验介绍

背景下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策略经验介绍

 xx 三中是一所有着 100 多年优良办学传统的农村普通高中,几十年来,为发展我县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自 19 年以来,在市、县教体局的领导和全力支持下,我校学考一年一个台阶,高考录取人数九年连续增长,多次荣获 xx 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的光荣称号,逐渐实现了学生“低进高出”的目标,学校也逐渐走上和谐持续的发展之路。

 在学校发展的同时,我校 xx 教研组紧跟学校的步伐,抓实教学教研,提升学科成绩,无论是期末统考、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还是高考,xx 成绩在全县的排名一直在其他教研组前列。

 一、团队建设背景

 “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减负”是为了“增效”,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是要重构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

 “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

 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

 可要追求这一绿色质量,要从最基本的日常教育单元着手,每天师生共享共生的课堂,才是“双减”能否真正落地的关健之处。

 “双减”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我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发展的选择与尝试,改被动式的“管、卡、压”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发展。教师的教,要从原有简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学生学习的动能,由外在“考试”的压力转化成探索发现自我与世界的内驱力。

 随着双减的落地,课程标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面对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完善自身教学能力与行为,并且这种提升与发展就是教师专业的进步与发展。教研组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就是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一个过程。

 二、 团队建设的措施。

 (一)

 坚定目标有引领

 本学期初我们制定的教研组学期工作计划的中心与目标是:⑴、抓实教学与教研两大主题,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升。⑵、规范教学过程,抓实教学常规,实现教学效率最优

 化。⑶、突出三个“抓手”,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各年级各班级均衡发展。

 (二) ) 围绕主题求实效(教学与教研是教研组建设的两大主题。)

 第一、围绕教学这一主题。结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要求教研组全体成员确立新的教学价值观,扩大有效教学、坚持“分层、异步、导学、展示”课改模式,科学合理分层分组,依据“低起点,高要求,慢爬坡,多反复”的教学策略和“大目标,小切入,求实效,出成果”的课堂目标,运用导学案、电子白板等教学手段,打造“实效”课堂,促使学生养成“会听、勤思、敢说、善问、日清、周总、月结”的好习惯。。

 1. 落实课堂教学,推行行政领导推门听课制度。

 ⑴学校在每个年级组都安排了一位没有上课任务的行政领导专门负责推行推门听课制度,对被听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摸底、指导。对优课教师加以表彰和鼓励,对差课教师继续跟踪指导,以听课来促进教师认真备课;创新备课格式,改进备课的设计和过程。

 ⑵在教案的内容栏里增设了“个性化批注”、“教学反思”两块内容。同时实施合作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负责主持,与全体备课组成员共同对教材和教法进行切磋研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校要求每个教师必须认

 真备好自己的课,并根据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师提出了不同的备课要求:老教师可以采用电子教案,中年教师采用电子教案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化批注和教学反思,教学未满三年的青年教师必须根据集体备课卡手写教案。

 2 2 .开展多种形式研讨课,扩大教学的实效性。

 ⑴青年教师的亮相课、汇报课。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教研组努力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为他们提供学习展示的机会。学校每年组织新教师的亮相课、汇报课活动,在教研组先研课、磨课,再上课,最后再教研,为他们提供发现不足,展示优点的机会。如高一的李燕老师为准备下周的亮相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试讲了两次,我们教研组在今天上午的集体备课时间就会一起跟她分析讲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可能在下周一她还会再试讲一次。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有力地提升了青年教师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

 ⑵中年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同一节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来教,就会有不同的风格,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如开学第二周高三年级的 xx 老师和 xx 老师对《我国公民的 xx 参与》的高三一轮复习进行了同课异构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和组内老师的一致好评。老师们对教材共同钻研,又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执教,体现了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也体现了对教学个性和学生特点的正确把握。

 (3)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开展示范课。每个学期,组内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除规定的同课异构外还必须上一堂有关课型的示范课,比方说:高三年级的一轮复习课型;高二的试卷讲评课型;高一的综合探究课型等。教师示范课活动的开展,既是骨干教师教学技能与特色的展示,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示范、引领、带动的作用;同时为组内教师创造了互观互学、交流研讨的机会,必将促进学校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3 3 .积极互动评课,反思总结促提升。

 听课与评课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环节之一。教研组要求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评课,用理性的眼光来听课,用内化的理论来评课,听后撰写评课提纲。我们教研组对老师评课是这样规定的:讲一个优点、三个不足、一个自己的构想。

 通过个别评课、互评全组评议,使大家共同提高。积极互动的评课无论对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历练。

 第二、围绕教研这一主题,开展有主题、有计划的专题教研活动,以研促教。

 通过教学研究,转变教学观念,寻找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素,落实环节,提升教学效果。

 1 1 .主题研修,使集体教研落到实处。

 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缪雅琴曾在长沙市新高考改革专

 题培训班的讲过:新一轮的高考综合改革,必将引发学校课程重建、学生生涯规划、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等一系列连锁反应,针对不同的专题,各学校要组织不同层级的主题研训,在研训中厘清思路,解除疑惑。

 我们学校教科室今年下期要求“主题研修”要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三个一”的主题研修,即“一学期一主题,一主题一汇报,一汇报一结题”,逐步形成我校特色的教学素材和教研成果。

 我们 xx 教研组今年下期开学至今进行的主题研修是:

 高三:xx 年全国卷 xx 试题分析及高三一轮复习备考研讨 高二:近三年期末考试试题研究 高一目前准备进行的:新高考背景下适合我校学生选择的组合研究。

 另外如何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课时,如可以将两年的学习在一年中完成或三年的学习在两年内完成;还比如如何优化教师队伍,尽早制定培训计划,优化培训内容,为适应新高考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这都是这一年内需要研讨的问题。

 2. 落实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产生最佳效益。

 ( 1) 抓实备课。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先决条件。首先,教务处对各备

 课组的集体备课提出了严格具体的要求。要求各备课组认真制定备课计划,确定每次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每周备课时间要严格考勤,认真研究,明确重点,用集体智慧解决难点,讨论教法,做好记录。要求行政督查人员定时参加各备课组活动,还通过每月检查各备课组的备课记录,及时了解各组备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为了督促教师备课,了解每位老师的备课情况,学校还采取了由备课组、教研组负责普查和教务处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每个教师的教案进行检查,将检查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并对优秀教案进行了展览和表扬,对写得较差的进行批评教育,并责其限期改正。

 ( 2) 抓实课堂。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上好课。现在很多学校都提打造高效课堂,但我们的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并且有很多是农村留守学生所以行为习惯也不好。所以我们教研组提的是打造适合三中学生的低起点的“实效”课堂。

 我们所提倡的“实效”课堂重在落实各个环节上,首先是课前五分钟的知识默写,这是高中三个年级备课组必须遵守的。通过课前默写我们想达到使学生尽量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高一默写一遍、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前默写一遍、高三加大难度再默写一遍。通过至少三遍(其实每期期末复习前

 还有一次整体默写)的默写基本上大多数学生还是能熟悉的掌握高中 xx 基础知识,这就为学生进一步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然后就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课堂,学校规定老师一堂课讲述最多不超过 25 分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然后就是练习,大概就是 10至 15 分钟。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学校进一步要求老师的课堂教学从学生的问题和真实状态出发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出发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努力做到 (1 1 )“四归还”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探究性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2 2 )“五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坚决不讲;不讲学生就能自己学会的,坚决不讲;学生自己能讲明白的,坚决不讲;能用学生的动手实践代替教师口头讲解的,坚决不讲;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

 ( 3) 落实学生作业的批改和课外辅导。

 为了杜绝老师过少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不认真或过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的现象,我们就作业布置的数量和批改质量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且将行政办公会议的决议打印下发,做到教师人人清楚。此外,教务处还对全校各科作业(包括作业本、练习册、考试卷、参考书等)进行每月 1 次的普

 查和办公室抽查相结合,主要检查作业和批改情况,并及时与被检查老师交换意见。对作业量布置适当、批改仔细认真的老师给予表扬;对作业量布置极少,批改极不认真的老师给予批评教育、口头警告的处理,并进行跟踪检查。

 课外辅导督促我们一般是高三备课组进行,由于我校是一所生源质量不好的农村普通高中,因而相对来讲,尖子生较少(几乎没有),而普通学生或者是差生人数较多,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利用课外时间,在抓优生和临界生方面下了大量功夫,做了许多艰苦而细致的工作。许多老师在年级组长和班主任老师的精心组织安排下,在自己的精心设计下,废寝忘食,牺牲了大量节假日和休息时间,认真辅导学生完成作业,解答疑难问题,耐心细致地辅导差生,这也有力地保证了我校学生的二本上线率。

  三、突出“抓手”促发展。

 教研组建设要有效果,我觉得离不开三个抓手:一是青年教师要尽快成长;二是备课组要通力合作;三是课改研究有方向。

 1 1 .以青年教师为抓手,让教师成长有空间。

 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是推进教研组建设、力争使本学科成为学校发展强势学科的关键所在。我们组 35 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 5 人,35 周岁以上 4 日人。带过高三只有 4 人。我们紧紧抓住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

 的发展这个抓手,发扬老教师传、帮、带示范作用,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通过学校青蓝工程进行师徒结对,本学期我们安排新老结队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高三的 xx 老师与 xx老师结对;高一是我和易琼老师、李燕老师结对)要求老教师毫无保留、严肃认真、悉心指导;青年教师要诚恳谦虚、主动请教。其次,给青年教师施加压力:要求跟班听课,每周不少于一节;要求课前备课,课后小结;要求青年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开设公开课,及时反馈听课意见。再次,鼓励青年教师加强学习,提升内涵。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心得与体会论文。青年教师要关注高考,研究高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升业务能力。特别是学校规定,青年教师必须每年跟高三学生一起参加一模考试,由教科室负责组考监考,成绩进行考评。通过以上途径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独挡一面,也使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迎接新课程挑战。

 其次,为促进老师增强教改意识,落实新课程理念,教研组还采取“走出去”的学习方式,每年组织教师赴省内外名校听课以及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三年来,先后组织教师到江西、上海、北京等地名校观摩学习,通过聆听全国知名教师、专家的讲座,观看优秀课例,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要求,领会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再比如今

 天,学校就组织了 25 位新进教师赴许市交流学习。教研组还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在学习回来后,要上交一份学习情况介绍及一篇学习心得体会并在教学研讨会上进行汇报。

 2 2 .以备课组建设为阵地,使教研活动有助力。

 ⑴备课组是教研组的组成部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是教研组活动重要内容与部分。教研组要求,三个备课组做到期初有学期计划,每周有集体备课,组内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一节,及时交流反馈,改进提高。三个年级备课组根据教学实际年级特色开展了不同的教研活动,同时备课组之间也及时交流,资源共享。

 ⑵教师们团队协助意识强,注重相互交流探讨,团结合作,一人有事大家帮忙。像去年 xx 老师参加县级教学比武全组听课打磨,几易其稿终出成绩获得一等奖。今年上期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整个备课组合作研究近几年学考试题,有计划有组织的复习,做到了 xx 学科 100%及格。

 3. 以课题研究为导向,使课堂...

篇四:教研组的团队建设经验介绍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四篇)

 某 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一)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新一轮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根据国家、**省、**市有关科技政策,参照《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 [20**]3 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学科建设以及人才队伍现状等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推进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科技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建设周期

  团队建设周期:三年( 2014 年 1 月 1 日 — 2016 年 12 月 31 日)。

  三、组建条件

 1. 团队负责人应具备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人员作为团队负责

 人需具有博士学位)

 , 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团队考核成员需在组建团队前三年内的年度科研量化考核合格。

 2. 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团队考核人数为 最少 3 人),团队成员的职称结构合理,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 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合理,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 45 周岁。其中,团队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 58 周岁(男)或 53 周岁(女),二级教授不受此年龄限制, 40 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 50 %。

 4. 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点学科、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5. 团队分为理工类团队、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和艺术类团队。各类团队的经费条件为:理工类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 10 万元(含)以上;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 5 万元(含)以上,其中外语、思政、体育类团队人均 3 万元

  (含)以上;艺术类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 5 万元(含)以上。

  四、申报和审批程序

 1. 学校原则上每三年组织一次团队的申报工作。由拟组建团队负责人向所在学院递交《团队组建申请书》,学院审核并择优推荐上报,每人只能加入一个团队。

  2. 科学技术处(产业办)进行资格初审,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由校学术委员会(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评审,并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进行公示。公示如无异议,公布获批组建团队名单,并签订团队建设任务书。

 3. 我校首轮科研创新团队考核合格的负责人可自动入围组建第二 轮科研创新团队,在第二轮组建团队时可调整团队成员,但需满足组建条件的第 1 、 2 、 3 、 4 条。

  五、建设任务

 1. 通过团队建设,在多个学科逐渐形成具有明确研究方向的若干团队,产生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学校科研特色与方向的重要科研成果(获奖、论文、专利等),承担一批国家、省(部)级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创新人才。

 2. 考核须同时满足团队考核条件和成员考核条件,具体要求如下:

  Ⅰ

  理工类团队

  ( 1 )团队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科研经费 10 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 2 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 1 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向、横向经费累计 100 万元(含)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经费累计 500 万元(含)以上;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人均 2 篇(含)以上。

  ( 2 )成员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团队考核成员中 2/3 人

 数(四舍五入)以上须主持纵向项目 1 项(含)以上或主持横向项目经费累计 5 万元(含)以上,或团队负责人主持纵向项目经费累计 300 万元(含)以上,或团队纵向项目每年人均 15 万元(含)以上;同时每个考核成员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至少 1 篇。

  考核条件中“符合要求的论文”包括:

 SCI 收录期刊论文、 EI 收录期刊论文。

  Ⅱ

  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

  ( 1 )团队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科研经费 5 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 2 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 1 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向、横向经费累计 30 万元(含)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经费累计 100 万元(含)以上;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人均 2 篇(含)以上。

  ( 2 )成员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团队考核成员中 2/3 人数(四舍五入)以上须主持纵向项目 1 项(含)以上或主持横向项目经费累计 2 万元(含)以上,或团队负责人主持纵向项目经费累计 150 万(含)以上,或团队纵向项目每年人均 5 万元(含)以上;同时每个考核成员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至少 1 篇。

  考核条件中“符合要求的论文”包括:

 SCI 收录期刊论文、 EI 收录期刊论文、 SSCI 收录期刊论文、 A&HCI 收录期刊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 xxxx 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认定的权威核心期刊论文和高水平期刊论文、 CSSCI/CSCD 来源期刊论文(核心版及扩展版)。

  Ⅲ

  艺术类团队

  ( 1 )团队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科研经费 10 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 2 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 1 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向、横向经费累计 100 万元(含)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经费累计 500 万元(含)以上;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人均 2 篇(含)以上。

  ( 2 )成员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团队考核成员中 2/3 人数(四舍五入)以上须主持纵向项目 1 项(含)以上或主持横向项目经费累计 5 万元(含)以上,或团队负责人主持纵向项目经费累计 150 万元(含)以上,或团队纵向项目每年人均 5 万元(含)以上;同时每个考核成员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至少 1 篇。

  考核条件中“符合要求的论文”包括:

 SCI 收录期刊论文、 EI 收录期刊论文、 SSCI 收录期刊论文、 A&HCI 收录期刊论文、《 xxxx 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认定的权威核心期刊论文和高水平期刊论文、 CSSCI/CSCD 来源期刊论文(核心版及扩展版)。在符合要求的期刊上发表的作品每 2 幅相当于 1 篇论文(同一种刊物只计一篇)。

  六、说明

  1. 项目 ( 课题 )

 、获奖、论文、发明专利须以 xxxx 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2. 项目 ( 课题 ) 、获奖、论文、发明专利第一署名人或论文通讯作者 ( 须在论文中注明 ) 必须是团队成员。

 3. 只有围绕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以团队成员集体署名(不少于 3 人,有团队负责人署名)完成的获奖、论文、发明专利方可认定为团队取得的成果(艺术类作品获奖除外)。

 4. 在一个考核期内,同一项目获得不同级别奖励就高计算。

 5. 增刊、专刊、特刊、论文集上发表的论文(作品)不计 ( 收录论文除外 ) 。

 6. 讲师及以下职称的年轻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可不计入考核指标, 同时也不参与奖励分配,具体人员由团队负责人确定。

 7. 新进校工作的教师,可由团队负责人申请加入团队,如参加考核,其成果应当满足团队成果考核条件和成果署名条件,考核和发放奖励时间从其加入团队申请得到批准当月起计算。

 8. 考核条件中“符合要求的论文”可由奖励、发明专利、科研经费折抵,具体说明如下:

  ( 1 )团队考核条件中折抵论文的说明

  以奖励折抵:获国家二等奖(含)以上奖励 1 项可以折抵全部考核论文;获省(部)级一等奖 1 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 6 篇;获得省(部)级二等奖 1 项或大连市一等奖 1 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 4 篇;获得省(部)级三等奖 1 项或大连市二等奖 1 项可以折抵考核

 论文 2 篇;获得社会力量奖一等奖 1 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 5 篇;获得社会力量奖二等奖 1 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 3 篇;获得社会力量奖三等奖 1 项或大连市三等奖 1 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 1 篇。其它获奖按《 xxxx 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折抵。

  以发明专利折抵:

 1 项授权发明专利可以折抵 1 篇考核论文,最多可以折抵论文考核总数的 20% (可折抵论文数有小数的按四舍五入取整); 1 项转化后的发明专利可以折抵 1 篇考核论文,最多可以折抵考核论文总数的 50% (可折抵论文数有小数的按四舍五入取整)。同一项发明专利只能折抵一次,专利总折抵数不超过考核论文总数的 50% 。

  以科研经费折抵:理工类团队、艺术类团队超额完成的科研经费,每 30 万元可折抵 1 篇考核论文;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 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超额完成的科研经费,每 15 万元可折抵 1 篇考核论文。

  通过奖励、发明专利、科研经费折抵的论文总数不大于考核论文要求总数的 80% (获国家级奖励除外)。

  ( 2 )成员考核条件中折抵论文的说明

  以奖励折抵:奖励证书中必须有署名(有外单位参加的获奖按去掉外单位成员后计算署名次序),且省(部)级一等奖只能由前 6 名成员折抵;省(部)级二等奖或大连市一等奖只能由前 4 名成员折抵;省(部)级三等奖或大连市二等奖只能由前 2 名成员折抵;社会力量奖一等奖只能由前 5 名成员折抵;社会力量奖二等奖只能由

 前 3 名成员折抵;社会力量奖三等奖或大连市三等奖只能由第 1 名成员折抵。其它获奖按照《 xxxx 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参照的奖励级别由相应成员折抵。

  以发明专利折抵:必须是第一发明人。

  以科研经费折抵:理工类团队、艺术类团队以项目主持人身份进账科研经费,每 30 万元折抵 1 篇考核论文;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以项目主持人身份进账科研经费,每 15 万元可折抵 1 篇考核论文。

 9. 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由艺术设计学院或服装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定。

 10. 新引进人才申请组建团队参照本方案执行。

 11. 近三年指 2011 年 1 月 1 日至 2013 年 12 月 31 日。

  七、管理与经费资助

 1. 团队负责人由学校聘任并签订聘任合同,团队成员由团队负责人自行聘任。团队成员在聘期内不得申请或加入新团队。团队负责人如不能履行合同职责,可向学校提出申请解除其聘任合同,并在聘期内不得加入新团队。

 2. 团队在年度工作完成后,须向科学技术处(产业办)提交《团队建设年度进展报告》,并接受学校组织的年度评估和检查。对完成情况不好的团队,学校将提出警告,并限期整改。

 3. 对考核合格的团队,学校按每人 1.2 万元 / 年发放奖励。

  八、附则

  1. 本方案自 20**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原《** 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暂行)》(**校发 [2012]38 号)自行废止。

 2. 本方案由科学技术处(产业办)负责解释。

 学校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方案 (二)

 “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是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校教科研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教科研团队,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促学校发展,今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力提升我校教科研水平为目标,树立“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质量”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科研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常规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科研导向,组建学校教科研团队,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指导作用,以点带面,努力提升团队教科研水准,力争使学校教师“全员、全过程”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从而提高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真正让教科研成为提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通过系统培训、自主学习、互动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实现下列目标:

 1、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使其成为学校教科研的积极参与者、活动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2、打造一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我校能够依靠的教育科研基本力量。

 3、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程参与,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层次得到均衡,持久的发展。

 4.确定相对稳定的学校主攻研究方向,制定相关的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使科研团队成员在制度的管理下,在权益的保障下,循序渐进履行职责,凝聚团队合作力量,打造具有“创新意识、时代特色、学校本色”的学校科研文化。

 1、组建科研团队 学校科研团队成员在个人申请,教科室审核,学校领导小组商议,经校务公开栏公示后,即为资格的获得。

 附(一):基本条件:

 具有教育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学校教学骨干;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参加课题研究的经历,或论文获市一等奖以上。

 附(二):申报表 2、确定研究方向 参考学校历年来的课题研究内容,结合近期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实际情况,暂将研究方向确定为以下三大类:有关学校新办学思路方向的研究。

 原有的有特色课题继续深化研究。(校本教材的研究、心理健康的研究、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学生社团—文学社的研究) 体现教师个人特色的课题研究。(每年一轮的教师个人课题) 3、明确相关职责 团队职责:

 教科研团队要认真制定活动计划,做到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学年末要认真总结。

 教科研团队每月至少活动一次,活动内容要遵循理论学习和...

篇五:教研组的团队建设经验介绍

middot;思·研·行

 小学语文优秀教研团队汇报材料——学校学科团队建设“四重奏”小学语文优秀教研团队汇报材料——学校学科团队建设“四重奏”

  感谢领导和在座的各位老师给我们语文教研团队一个展示学习、交流促进的机会!

 在开发区莲塘中心小学这个浸润书香、充满朝气的校园里,活跃着一群积极进取、勤恳耕耘、静思能群的教育者,这就是我们语文教研团队的23名成员。我们意气风发、锐意进取,在学校为老师们创建的多元化的成长舞台上,锻炼自己、挑战自己,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精神风貌,精彩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一项项任务,走出了一条透着书香,闪着智慧、充满着热情朝气的教研之路。下面由我代表向大家汇报一学年来我们教研团队的工作开展情况。

 我校前身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刚于去年九月份转型,面对学校体制的变革、学校班级的扩大、新老负责人的交替,如何传承,如何创新,是我们教研团队、我们每个莲小人面临的课题。

 一学年来,我们语文教研团队,在传承传统教研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教研方式和内容,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语文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浓厚教研氛围,努力使教师“勤研善研 勤教善教”,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努力使学生“好学勤学 善学乐学”。通过探索、实践、反思,摸索出了一条“学、思、研、行”的团队建设之路。下面分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向大家汇报交流。

 一、 以师为本,多层推进,激发团队发展活力 (一)理论引领,打造“学习型”团队 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个团队的精神营养剂,为此,一学年来,我们提出了 “在学习状态下思考,在思考状态下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成长”的教师成长口号。

 1.阅读,为每一位老师专业发展增值。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精读一本学科教学专著,一学年来,我们语文老师人手一本《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宁静的课堂教学革命》,每人细读,并有至少5000字左右的读书摘记和2000字左右的读书心得;为了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学校还特意创建了一个温馨舒适的教师阅览室,为老师们静心阅读提供了一块好天地。平时,团队研讨活动也常常去那边,边喝茶,边交流,不亦乐乎。

 2.培训,为每一位老师教师教学生命添色。

 ①“送出去”。2.培训,为每一位老师教师教学生命添色。

 ①“送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走出去,我们才能感受到教学的博大精深和生命活力。为此,一学年来,学校先后派出了四批老师去参加了 “千课万人”、 “浙派名师”等高端活动。今年暑假,张莉和黄玲波老师还去上海参加了全国课程改革培训活动。一次次的学习,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打开了老师们的思维,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我们还十分重视“骨干先行”-“反刍培训”,即骨干教师每一次出外学习之后,必须要进行梳理,撰写培训心得,在全校教师或教研团队里开展“分享交流”,即二次培训。实践证明,这样的培训,对于一个团队的成长是十分有效的。

 ②“请进来”。专家的引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十分有必要,自己摸索也许会很迷茫,也会很低效,适时的专家点拨,会起到“拨云见日”,“茅塞顿开”的作用。为此,我们先后邀请了市教科所史林波主任、进修学校徐凌云老师主讲课题论文的撰写,邀请教研室主任田老师到课指导,还邀请逸夫小学等兄弟学校老师主讲写字专题讲座、微课制作培训等等。另外,我们也充分利用本校教师资源,组织多次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

 (二)实践反思推进,打造“研讨型”团队

 (1) 抓好常规教研活动。

  (2)推行主题交流。在过去的一学年里,我们教研团队传承

 了以往一些已形成常规的传统教研活动,如每月一次的“教育沙龙”、“分享成功

 互相提升”——教育教学思想交流座谈会、“高效课堂年级组交流活动”,“优秀教师示范课”,观看优秀课堂视频等,教学研讨活动红火开展;并利用学校校内网站、教研团队QQ群、微信群等网络载体实现活动资源整合共享。

 (3) 推进技能比武。我们积极开展各种教师比武,推进学科技能素养的提高,如开展35周岁以下教师演讲比赛,教师命题比赛,以及各年级校本作业集评比等活动。

 (三)聚焦课堂改进,打造“ 研究型” 团队 教学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课堂教学实践回归。我们努力让学校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但面临新课程的巨大改革,新一代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越来越高的期望,迫切需要有更接地气的校本研修方式来提升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一学年来,我们尝试立足嵊州市重点课题《“顺学而教”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诊断单的设计与实施《“顺学而教”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诊断单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开展了多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尝试一种以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为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方式:课堂观察+教学诊断。

 我们操作的 88 基本脉络如下:

 研究理论基点

 项

 目

 诊断内容

  具体操作内容

 研究理论基点

 项

 目

 诊断内容

  具体操作内容

  诊断单的设 计 学习目标确立与内容设计 是否符合所教班级学生原有基础,聚焦学生学科素养发展,

  诊断单的设 计 学习目标确立与内容设计 是否符合所教班级学生原有基础,聚焦学生学科素养发展,

 学习过程与效果 1.

 学习过程与效果 1. 是否体现“先学后教”、“顺学而教”; 2.是否体现“先学后教”、“顺学而教”; 2. 学生学习自主、互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学习空 学生学习自主、互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学习空

  顺学而教 3.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浓厚;学习增量明显效果好,目标达成度高。

 顺学而教 3.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浓厚;学习增量明显效果好,目标达成度高。

 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教学有亲和力,课堂人际氛围和谐,学生学得愉快。

 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教学有亲和力,课堂人际氛围和谐,学生学得愉快。

  诊断单的使 用

  课堂诊断方法 初诊——自我反思

  诊断单的使 用

  课堂诊断方法 初诊——自我反思 复诊——同伴互助 会诊——专家(骨干)引领

 课堂诊治过程 诊察——听课观察,发现问题

 课堂诊治过程 诊察——听课观察,发现问题 诊断——分析问题,确定病症 诊疗——对症下药,检查实效 我们的研究理论基点为“顺学而教”,通过教师个体自我反思的初诊,教研团队同伴互助的复诊,再到专家(骨干)引领的会诊,努力达到教学的最优最高效。课堂诊断单是我们研究活动的主要“工具”。通过这样诊断式的课堂研讨,努力达成 88 以下目标—— 1.学会“问题诊断”。团队成员从教学内容的取舍、课堂行为的得当、教学环境的和谐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诊断。

 2.实行“课堂改进”。团队成员基于“学情视角”,聚焦“课堂有效性”两个层面提出改进意见,进行再次教学实施,让整个过程称为一种“跟进式反思”、“发展性研讨”。

 3.凸显“互助共生”。

 提倡课堂诊断和改进过程中实现教师之间的对话、合作和互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4.推进梯度发展。

 4.推进梯度发展。通过合理利用学校里的教师资源,层层联动,真正起到“以研促教”的作用,真正促进每一个层次的团队成员的持续发展。

 通过这样的层层跟进的诊断式研讨活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

 我反思能力、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大大加强了。

 事实证明,通过这样多渠道,多层次的团队建设,老师们的教学教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一学年来,我们教研团队协助学校承办了市读书会研讨活动,嵊州市级课题4项,组内老师获市论文撰写及教学技能比武一等奖7人次,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5人次,荣获教学能手称号一人次,市级课题立项2人次,学校教研成果成绩斐然。

 二、以生为本,教学践行,点亮孩子生命精彩

  (一)沐浴书香,浸润经典。学校提出要“让每一位孩子的阅读如呼吸般自然而惬意”,于是我们团队成员积极配合学校打造书香校园的倡导,在“营造书香校园,推进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中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开展了“经典诵读 浸润心灵”主题读书活动之 “书声琅琅晨间诵读活动”、“墨香阵阵午间悦读活动”,悦读分享好书推荐卡设计活动,世界读书日倡议活动,“经典诵读 浸润心灵”系列活动之“我们的节日 我们的诗词”美文诵读比赛,携手少先队大队部开展校园小主持人大赛等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校所有的孩子都能参与到其中,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生活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在第一学期举行的“嵊州市中小学中华经典美文诵读赛”中,我们参赛的诵读节目《木兰辞》获得了全市小学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荣获绍兴经典美文“十佳”优秀视频。“与梦同行”网上征文省一等奖,绍兴市中小学读书征文一等奖1人次,“我与长辈说文明”之文明征集语录比赛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1人次。

  (二)儿童本位,多元评价。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面临低段学业评价改革,在学校校长室的带领下,我们教研团队全体老师集思广益、共同探索尝试、制定实施了符合低年级孩子年龄、身心发展特点、家校联动的学业评价方案。我们根据孩子们喜欢挑战喜欢游戏的特点,设计采用了“铠甲小勇士、小精灵大闯关”的游考和笔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铠甲小勇士、小精灵”为游考人物形象,按游

 戏卡上的地图提示项目勇闯智慧岛上“书法园”里“精彩碰碰碰”、“字词园”里“幸运转转转”、“诵读园”里“快乐扔扔扔”、“口语园”里“希望飞飞飞”这四大关。“小勇士们” 和“小精灵们”纷纷转转盘、甩骰子、扔飞镖,带着智慧、带着希望快乐闯关,收获自信和成功。学业评价方案另一个特点就是家校联动,让家长成为“知情者”、“参与者”、“评价者”,共同参与评价。游考之前,学校对全体志愿者家长评委进行了一次集中培训,而后又根据工作岗位,开展了分组培训。在参与中,家长了解了什么是“游考”,在参与中,家长体验了评价孩子的经历,在参与中,家长们零距离地感受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参与中,家长见证了孩子的成长!

  当然,我们语文组还立足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语文素养,结合一至六年级不同年段的学情,精心设计常规性学科竞赛活动,一年级的拼音测试、二年级的书写过关测试、三四年级的“火眼金睛”找错别字比赛、五六年级的现场作文比赛和课外知识竞赛,继续使用作文星级评价方案。

  一学年来,我们语文组成员传承着,创新着,学习着、思考着,实践着、收获着,一路耕耘一路歌,缔造了一份又一份教学生命的精彩。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立足新的起点,且行且思,不懈努力,争取在语文团队建设之路上走得更加坚实,更加稳健,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继续给予帮助和指导!谢谢大家!

篇六:教研组的团队建设经验介绍

连市第十一中学物理教研组工作特色及经验介绍

 教研组概况:

 我校物理组现有教师 11 人, 高级教师 5 人, 一级教师 3 人, 二级教师 3 人; 全组教师在作风上朴实、 正直; 在业务上求真、 求美; 在风格上谦虚、 平和, 是一支有朝气、 并充满人文精神的团队。

 大家通过教研活动, 探讨新的教法、 新的理念,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全组老师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 还力求创新, 将自 己的特色融入日 常教学中去, 形成了 组内“理念统一, 各具特色” 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 我们教学以《新课程标准》 为指导, 教学方式多样, 教学方法更加灵活。

 面对新课程, 我们组在以下方面做了 细致详尽的工作。

 一. 分层次教学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物理这学科是比较难学的, 由于对物理的兴趣和爱好, 对物理知识的接受能力, 以及智力、 基础等多方面的原因, 会导致学生的差异是很大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 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 认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 沿用过去统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 同一方法来授课, 就会造成“优生吃不饱, 差生吃不了 ” 的现象, 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从高一开始我们对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

 通过两年的分层次教学, 我们取得了 一定的成绩, 各个层次的班级间的成绩差异,越来越小, 说明了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更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物理成绩。

 二. 学案导学辅助教学 我们学校这两年采用了 学案导学辅助教学, 实施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 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 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 的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了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具体做法是:

 教师设计学案, 提出自 学的要求,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 了 解教材内容, 然后, 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可提出自 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互相讨论交流, 共同研究学习。

 最后通过教师精讲释疑、 学生练

  习巩固等阶段达到更好的教学目 的。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不但学到了 新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 学生的自 学能力、自 学习 惯, 教会了 他们怎样学习 、 怎样思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采用的学案导学的过程也绝不千篇一律, 针对不同的内容, 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而老师的点拨和讲解同样也不能只 求少而不求结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是必不可少的实施依据。

  三. 体验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作为物理教师在教学中, 都会产生困惑, 讲过多遍的问题, 在考试中学生还会出现错误, 这也说明了 , 学生只 是听懂了 , 并没有真正的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收到了 一定的成效。

 在教学中, 我们组教师通常利用小测和提问的机会, 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并提供恰当的帮助。

 帮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的方法, 关注学生在进行探究式和体验式的学习中, 有没有学会物理知识, 以及怎样学的。

 只有学生掌握了 物理的学习方法, 才能更快的提高物理成绩。

 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做法, 完全取决于不同学生的需要和不同学生的能力与特长。

 这种情况下, 我们教师的作用也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 可听、 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自 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通过这几年体验式教学与 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促进了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获取物理学知识, 培养了 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探究过程中, 不断地获得理智和情感的体验、 积累了 科学知识和方法, 同时也提高了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物理问题的方法。

 四. 加强了 组内研讨课 在日 常的教育教学中, 我们通过一起学习、 互相听课、 评课等形式的活动, 共同探讨、 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断改进与完善自 身的课堂教学方式, 从而不断提高自 身的业务素养。

 组内研讨课有统一的规定时间一起上, 一起讨论, 还有不定期的自 发的部分老师之间的听评课。

 通过相互的学习和评课, 带动了老师上课的热情, 提高了 教学能力。

 五. 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我们认真做到:

 1. 持“以新课标、 教材为基础, 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的指导思想, 树立正确的

  备课观, 体现新课改理念。

  2. 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的思路, 通览教材, 明确本课( 本章节)

 在全册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准确确定教学目 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3. 根据学生的知识、 能力基础、 心理特点, 实事求是, 因材施教, 着力于学生的自 身发展。

  4. 建立全面备课的观念, 备教案, 备教具制作和演示, 备课外知识, 切实做好上课前的所有准备工作。

  5. 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互相借鉴, 共同提高。

 做到六统一:

 统一进度; 统一教学目 的; 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 统一重难点; 统一作业; 统一考查。

 但教学的方法可以不同。

 教师可以根据自 己的教学风格、 不同的教学对象, 自 己对教学理论、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再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进行二次备课, 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除了 以上的严格要求外, 每个备课组都定时间定地点进行单元备课, 而且不定时进行课时备课, 有问题及时几个人坐下来认真探讨。

 集体备课更多的是探讨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突破难点的手段。

 六. 进一步强调团结协作 同心山成玉, 协力土变金!

 成功需要克难攻坚的精神, 更加需要团结协作的合力!只 有懂得团结的人, 才能明白团结对自 己, 对别人、 对整个集体的意义。

 才会把团结当作自 己的一份责任。

  我们物理组的每个备课组在日 常教学中非常注重集体的力量, 并进行效率更高的分工协作, 不同的人分担不同的任务, 然后再集体讨论。

 青年老师还经常主动的分担备课组长的任务, 做好后由组长审查, 这样既锻炼了 青年老师又提高了 效率。

 七. 老教师无私的引 领作用和资源共享 新老教师结对帮扶活动, 不但对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分别指定了 指导老师, 而且每个青年教师都有一个帮扶的老教师指导。

 青年教师平时就自 觉的以师父相称, 老教师在业务上指导更在生活上关心新教师, 为他们排忧解难, 消除紧张和不适, 经常给予指导和剖析, 把自 己多年的经验倾囊传授。

 另 外师徒要经常相互听课评课, 不断沟通, 老教师也经常学习徒弟的优点, 互相提高。

 每个老师都建立自 己的资源库, 并且做到资源共享, 互通有无。

  教师的生命因为教而永恒, 为此我们物理教研组一直强调, 重视自 己的讲台, 不要让自 己的任一节课荒废, 做到每节课都要精彩。

篇七:教研组的团队建设经验介绍

教研组经验交流发言稿 优秀教研组经验交流发言稿 今天,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非常荣幸能代表北校区六年级数学组向大家汇报我们的工作情况,如果要说我们教研组做得优秀的话,首先是要感谢我们数学组的领头人张明霞主任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还有感谢我们组 5 个成员,是他们的优秀成就了我们数学组的优秀,我呢,最多只是起到了协调和跑腿的作用罢了,回顾数学组的工作,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从树立良好组风开始。

 不管什 寓 么团体,风气特别重要。如 痒 果组内有良好的主动、合作 嗨 、和谐的教研风气,就会使 扪 这个教研组的任何工作都具 趟有实效,在湖小良好的工作 线 作风这个大环境下,我们组 枰 除了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之 瘐 外,还经常开展学习沙龙、 娈 茶室聊天,有的时候还会开  展“蜻蜓吃尾巴活动”,所 瓤 谓“蜻蜓吃尾巴活动”就是  自筹资金活动,比如每一次 q 调研考试之后,我们都会小 杼 聚一下,一来是犒劳一下这 盔 一阶段幸苦的自己,二来就 泺 是总结一下此次考试的情况 漕 ,针对薄弱班级进行有效的  分析,大家一起来帮助他, 啤 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庭 老师们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炳 ,欣然地接受大家的帮助。

 媳 所以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交流  了感情,统一思想,形成了 つ 良好的组风,让老师们逐渐 留 不再排斥教研组的各项工作 拜 ,所以,我们组完成

 每一项 奂 工作都是非常高效的,说是 痉 几号交什么材料,哪天要做 歃 好哪一项任务,都是不折不  扣地完成。我想,老师们能 农 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就是 猴 我们组逐步形成了一种风气 娩 ,就是主动、合作、和谐的 趼 教研风气。

 二、坚持以同 捋 课研究的形式,加强集体备 遴 课。

 我们学校每周都会进 售 行集体备课,在备课时,我 挚 们主要采用的是同课研究的 氯 形式,同课研究是以反思研  究为主体,以同上一节课为  研究对象,集实践、展示、 膘 反思、互动于一体的一种教 涫 学活动,同一内容、不同特 心 色的老师为课后反思积蓄了 续 鲜活而实际的研究内容。在 溃 备课时,我们会把自己对这  堂课的研究进行说明,或者  把自己的课后反思进行分享 艘 ,其它人会在这个过程中进 吲 行补充,通常是 6 个人讲下 ∨ 来,一堂课的整体构思已经 悯 很成熟了。这样针对自己和 邦 同伴的教学,从理念、手段 夙 、方式方法、效果等方面进 キ 行交流、探索,总结经验, 赛 找出不足,这对于提高我们 嗅 的教育教学质量,起到非常  大的作用。而在这一活动中 跹 ,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篇八:教研组的团队建设经验介绍

优秀教研组经验汇报发言稿

  各位领导、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代表我们教研组,在这介绍我组的建设情况。

  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我们研组得到了不断的成长和发展。现在,我将我们教研组建设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教研组基本情况介绍

  我们教研组现有 5 位教师,其中小教高级教师 1 位,小教一级教师 4 位。年轻教师几乎都可以用英语对话,工作能力强。所有的老师都是我们学校严格挑选出来的。学历都是本科。

  二、教研组建设工作目标

  (1)围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中心,增强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2)从考试压力较轻的年级试行新的教学评价模式;

  (3)继续组织老师进行共同备课、协作教学、观摩示范等教学活动;

  (4)深入课堂,及时调研,适时反思和总结。

  (5)多方位培养青年教师,关注他们的成长。

  三、近两年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情况

  (一)立足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了有效促进研修,提高素质,我组采用“自我研习+同伴互助”的校本培训模式。

  自我研习强调教师的个人反思。我们组全体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通过反思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增长教师的思考力和感悟力。

  同伴互助即把个体的研究引向集体的研究,这也是我们教研组的基本组织形式。我们的同伴互助分为日常性和定期性两种:

  (1)随堂课探讨,教师结对,问题会诊等是教师群体同伴互助的日常行为。

  (2)定期性的同伴互助包括公开课探讨、理论专题学习、同构异课等方式。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典型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讨,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校本培训之外,我们也引进信息新技术,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从 2009 年,我们教研组建立了“教研组研修博客”以来,每个成员都积极的参与博客建设,不断的上传资料、

 参与讨论。

  在每次校研活动中,我们十分重视资料的收集。每次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做好活动纪录,收齐好材料,如课堂研讨课详案执教反思主评评课稿、专题讨论资料、质量分析材料等,并在期末时对所有的材料进行整理汇编,教与教务处存档。

  四.狠抓常规教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1)坚持每月进行一次教案、作业批改、学困生辅导等方面教学常规的全面检查。

  (2)坚持抓好听课,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都要达到 15 节以上。我们每个人一本《听课记录本》,要求成员平时都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业务学习,并认真做好学习 笔记,学期末要上交《听课记录本》以检查存档。

  (3)坚持写好教学反思。每位英语教师每月教学反思数量要达到当月数量的三分之一,并至少写四篇篇幅较长、有质量的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情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4)大力开展课外阅读、组织丰富的英语综合活动。

  五.课题研究情况

  市级课题《小学英语优质教育中教学情境策略和研究方法》 于 2010 年 12 月结题。

  国家级课题《新媒体环境下情景化、生活化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研究》现正在实施过程中。

  六、教育教学实绩

  1、教师师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每个成员尽心尽职工作,努力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教研组内人人比先进,学先进,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我们组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了长足进步。

  2、教学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教师积极参与组内及校内外的公开课研讨活动,在学习和实践中每位老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伊明婷老师于 9 月份获得“白山市小学英语教学能手”的称号

  白志刚老师的对话教学,在市级教研会上受到同行和领导的好评。

  3、组内教师都把关注学生成长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近几年来我校小升初考试取得可喜成绩。

  成绩代表着过去,未来等待着开创,我们组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耕耘在教育一线这片乐土上,加强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努力使我校的英语教学质量登上一个新台阶,

 不断学习、创新,努力创建一流教研组。

  以上,就是我们教研组建设、发展的简要汇报,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篇九:教研组的团队建设经验介绍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 

篇十:教研组的团队建设经验介绍

教研

 追求卓越 —— 小学数学科组特色教研经验介绍

  市第一小学坐落于风光旖旎的万泉河畔、博鳌之滨,是海南省市直属小学,是一所集规范化管理和课程化管理模式统一的学校。

 学校创建于 1980 年秋,2010 年底进行重建,设总校区和山叶分校区,现有 82 个教学班,教职工 264 名,其中特级教师 1 人,中学高级教师 3 人;省级学科带头人 3 人,省级骨干教师 9 人,市级骨干教师 27 人。许志坚校长兼有特级、中高双重头衔。校园虽小巧,但幽雅精致,每一寸校园都充满童真童趣,每一面墙壁都传播智慧的种子,每一个角落都散发浓浓的文化气息。学校设施齐全,拥有教师书吧、学生阅览室、大队部、红领巾广播室、校园电视台演播室、心理咨询室、多媒体演艺厅及舞蹈排练厅、合唱室、器乐室、美术书法室、仪器室、实验室等功能室……如今,学校已有校园局域网,所有教室也都装配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的校园模式。尤其是校园电视台的开通,它标志着学校的教育手段已经进入了最新的传媒时代。

 学校秉着“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艺术求知名”的办学目标,提出了“阳光、自信、文明、博学”的育人目标,敢为人先,勇于开拓,超越自我。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各项考核成绩久居全市之首。我校已成为了社会信赖,家长满意的学校。

 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的内驱力。近年来,学校建立“三级梯队教师“培养模式,突显“实、活、新”的校本教研特色。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最公平的教育,分层教学已形成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彰显个性的舞台,学校自去年起,开发了“课程嘉年华”特色校本课程,设有快乐计算、快乐阅读、快乐读写绘、国学诵读、篮球、羽毛球、少林武术、合唱、舞蹈等 17 门课程。为了让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校在每个学年都分别举办阳光体育节、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科技夏令营、爱国主义基地教育、“文明伴我行”系列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十六年的奋斗,铸造辉煌历程。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全国巾帼文明岗”、“海南省德育先进单位”、“海南省校本教研示范单位”、“海南省课改先进单位”、“海南省规范化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特色校本教研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最直接的标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我校数学科组长期坚持以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一、依托常规教研,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校本教研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 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形式。我校一直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常规教研。“宁可要真实的缺陷,不追求虚假的完美”是我校课堂教学研究的追求。我们拒绝“作秀课”,无论是教研组的示范课,还是年级组的研究课,都要求教师真真实实地展示课堂教学水平,踏踏实实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扎扎实实地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实实在在地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大组与年级组相结合 每学期数学科组采取大组与年级组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活动,大组安排两节骨干教师(即校、市、省级骨干)示范课,年级组安排两至三名培养对象研究课(每人 3 节),通过“磨课——上课——说课(含反思)——评课”四个环节进行,不断提高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2 、开展“ 观名师、学名师,做名师真徒弟” 活动 为了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数学组开展了“观名师、学名师,做名师真徒弟”活动。按低、中、高三个学段,经过认真研究,分别确定一位名师作为该学段老师学习、效仿的对象。各学段每月组织一次名师的课例观摩活动,每个学期读一本名师的著作,并通过课例研讨沙龙、撰写读书心得、读书交流汇报会等活动,从不同关注点了解名师的课堂行为、赏析名师的教学智慧,感受名师的教学魅力,做名师的真徒弟,从而不断提升老师们自身的专业素养。

 3 、建立“ 三梯队教师” 培养模式 为了加大对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引领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实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教育名师,我校建立“三梯队教师”培养模式。第一梯队:省

 级骨干,学科带头人。第二梯队:校级骨干,市级骨干。第三梯队:学校培养对象。省级学科带头人及省级、市级骨干教师组成学校名师团队,上好大组示范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省、市级骨干教师与校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与新教师(即刚调进学校或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子”帮扶活动。名师团队教师每月至少要听校级骨干教师一节课,校级骨干教师每月至少要听新教师两节课,提出改进意见。“徒弟”也要经常亲临“师傅”的课堂听课(争取每周听课一节),学习经验,取长补短。学期末学校对所有徒弟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考核。

 二、围绕课题研究,抓好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大家都知道,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本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必须抓好学生的计算关。就此我们数学科组在2012 年就提出了关于对“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2014年顺利申报为省级课题并正式研究,今年 5 月顺利通过省级课题考核已结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一)小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要求学生做好作业后能检查,自查或互查,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其次,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当学生计算出现错误后,既要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又要要求学生找出草稿中有无错误。再次要加强辨析比较和学会检验,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地针对学生容易产生感知错觉和思维定势的特点,把相似的概念、法则、算式进行辨析比较,促使学生对旧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例如:王蕊老师的这节课中,“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就是很好的例子。检验对计算错误能起到补救作用,因此,验算习惯,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抓起,并持之以恒,从而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建构计算课教学模式,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通过几年的研究,我校已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计算课教学模式。

 1 、课前 1 分钟的口算比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2 、复习铺垫,经验再现。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是螺旋式上升,反复呈现。所以,除了新的运算起始课外,大多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知识迁移,通过学生尝试和自主探索获得。基于这一点,计算课开始,我们从口算检测,笔算汇报开始,唤起学生对计算算理的回放和算法的再次训练,有利于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作好铺垫。

 3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创设数学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产生计算的需要,激发学生对计算需求的渴望,主动去探索算理和算法。所以,在主题(情境)图的选择上,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便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主题(情境)图的看、读,老师要把握、引导,不可任学生天马横空,毕竟主题(情境)图不是课堂的重点。要尽快投入新知探索中。例如,王老师出示主题图之后,以“从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两个问题尽快引入了新知。

 4 、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明算理,会算法,懂优化是计算课的重点,这一知识的获取,可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尝试、启发、设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或通过操作,在丰富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表象,理解算理,会算法。老师的指导只是尽量少走弯路,或不走进死胡同,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求知。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探索三位数的加法的笔算过程,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感悟类比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2、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和细心的计算习惯。难点是: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 1”的算理。王老师以“271+122、271+31、271+903”这三个竖式,让学生从不进位的三位数相加(算理:1 个一加 2 个一等于 3,7 个十加 2 个十等于 9 个十就是 9 十,2 个百加 1 个百等于 3 个百就是 3 百,结果就是 393.)、三位数加两位数的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算理:7 个十加 3 个十等于 10 个十,10 个 10 就是 1 百,所以十位满十了就向百位进 1。)、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百位满十就向千位进一(算理:2 个百加 9 个百等于 11 个百,11 个百就是 1100,所以百位满

 十就向千位进 1,结果就是 1174.)逐步过渡,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 1”的算理。最后小结算法,真正达到明算理,会算法,懂优化的计算课教学目标。

 5 、巩固强化,内化新知。

 巩固练习是数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的有力措施,使学生及时了解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并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计算课相对比较枯燥,所以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淀,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习题。

 6 、归纳总结,自我评价。

 总结是学生对全课知识进行一次整理,进一步明确知识重点、关键,同时又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形成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自我评价,正确对待自己,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知识内化.数学学科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功能、内容、方法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新化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7 、2 分钟计算检测,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情况。

 (三)通过多种训练形式,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1 、重视口算训练,提高计算速度。

  口算是学生进行计算的一个根本。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在研究中我们设法帮助学生过好口算基础关,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我们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口算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为了提高带所带班级学生的口算能力,在每节课上课前安排 1 分钟的口算检测,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

 (说明一下怎么做)(说明一下怎么做)

 现在,我校学生口算基本上从原来每分钟 8 题提升到现在每分钟 12 题。

 2 、注重笔算训练。

 在笔算训练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读、三回头” 一看:做题前先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进行初步感知。二读:做题时,养成边读题边抄写的习惯,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对短时记忆是大有影响的。三回头:每算一步,

 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方法是否合理,数据运算符号是否抄错,括号、小数点是否漏抄,计算结果是否写错。我们主要利用每天下午上课前 20 分钟的时间,利用编写的快乐计算教材进行笔算训练。

 3 、注重估算训练。

 估算,是学生逻辑思维的凝结与浓缩,其优点是简捷、迅速、流畅。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捕捉一切可利用的估算教学的课程资源,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掌握科学的估算方法。

 4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快乐计算” ,促进学生计算能力全面提高。

 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驱动力量,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没有特色的学校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自从本课题立项以来,我校把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开发了特色校本课程《课程嘉年华,快乐伴成长》之“快乐计算”,编写了一至六年级的快乐计算教材,供下午上课前的笔算训练使用。

  三、发挥“ 兵带兵” 的作用,让学困生过基础关。

 一个班级整体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取决于成绩好的学生,而是取决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因此,抓好学困生的基础关是我校数学组一贯以来的教研工作重点,前几年,我们研究了分层教学,在此基础上从今年的上半年开始,我们组织各年级数学骨干教师,专门针对学困生设置了基础作业,编写了市一小数学科基础作业,让学困生从最基本的计算、新知去加强监控。各年级的基础作业大致设置了“口算、笔算、新知对应基本练习”这三大板块,学生做完每次的基础作业,让一些优秀生进行“一对一”地辅导,老师加以引导。这样,不仅提高学困生的成绩,担任辅导的优秀生的基础也得到了巩固,这些小老师在教的过程当中也享受到了当老师的喜悦。

 成绩只属于过去,经验是智慧之母,卓越是我们市一小数学人永远追求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数学科组将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智慧的眼光,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促使我校教育教学实现新的跨越和发展,力争再创辉煌!

相关热词搜索: 教研组的团队建设经验介绍 教研组 团队建设 经验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