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工士”学位制度的思考8篇

时间:2022-12-09 19:05:09  来源:网友投稿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工士”学位制度的思考8篇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工士”学位制度的思考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研究及借鉴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具有高中水平的基础上,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工士”学位制度的思考8篇,供大家参考。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工士”学位制度的思考8篇

篇一: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工士”学位制度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研究及借鉴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具有高中水平的基础上,为生产、建设、 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高等教 育。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产生 了许多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 我国也形成由对中级人才的需求转 向高层次职业人才的需求, 这种层次人才的需要, 决定了我国高 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性。

 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短短二十多 年的时间里, 招生人数和发展规格迅速扩大。然而在发展的过程 中也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惑, 因此研究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 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是享誉世界的一种职业教育培 养模式,具体实施特点如下。

 1 、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

 通过职业分析, 将若干个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 一个 职业群对应一个专业。

 这样既可以清楚地了解一种职业的主要活 动内容, 明确分辨出支撑该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同时又能够确定 相邻社会职业的技能知识联结点, 为社会职业归类及职业群的确 定奠定了基础,也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提供了依据。

 2 、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所有的课程都分为基础培训、

 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 三个层 次呈阶梯式逐渐上升,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开展。所有理论课都 采取综合课程的形式 (如制造业的专业理论、 专业制图和专业计 算),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

 面广、深浅适度、综合 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课程实施上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学校按照各州总体教学计划实施

 理论课程教学; 企业则按照 联邦培训规章在企业中实施实践课程的培

 训, 双方通过教育文化 部和自主的形式加以协调, 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 并以此 共同合作达到国家对职业人才的总体教育目标。

 4 、在考试组织上以客观要求为标准 “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由与培

 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 承担,这就有利于考试按照《职业培训条例》的考试要求进行, 而不是根据某个培训机构中所传授的具体内容来考试, 从而能更 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

 “双元制”模式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引入中 国。当 时主要在中等技术学校中进行试点,经过 20 年来“双元 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在我国的实践表明, “双元制”模式 对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但是由于推行这种 培养模式要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及时更新设备等外部环境, 导致双元制在我国完全实施有较大难 度。

 二、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 CBE 人才培养模式 CBE (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即以能力为本的教育 模 式,这些能力具体包括知识 ( knowledge )、态度( attitude )、 经验( experience )、反馈( feedback )。该模式具体实施过程 如下。

 1 、制定能力分解表,即 DACU ( M 课程开发表)。首先由校 方邀请 8 — 12 名企业代表作为职业分析人员, 一名课程设计专家 任组织协调

 员,再委派一名秘书组成 DACU 委员会。由这个委员 会通过分析、分解和归纳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综合能 力。每一项综合能力背后,要列出其所包括的专项能力。其次, 对每一项专项能力进行分析,写出最终绩效目标和分步能力目 标,即用文字表述这项专项能力需通过什么,使用什么,达到什 么。最后,委员会对专项能力确定四级评分标准,根据培养目标 确定需要掌握的专项能力的数目。

 2 、 编制教学大纲。由学校组织教学人员对 DACUI 委员会编 制 的表和按程序排到的各项能力, 进行教学分析, 确定课程大纲 和培训途径。首先,将所列的知识、技能进行分类,将其中相同 的和相近的集中在一块,构成可以在一定时期完成的教学单元, 若干教学单元加起来构成一门课程;其次,将课程排序,构成课 程大纲。

 课程大纲中还要加入所需要的非专业课程, 约占总课程 的 25%- 30% 3 、实施教学内容。第一步教学人员根据拟定的课程绘出教 学计划图, 写出每一教学单元的教学目的; 第二步组织有关教师 拟定课堂教学计划, 编写教材和学习指导手册, 建立学习信息资 源室;第三步是入学水平测验; 第四步分别安排和进行入学指导; 第五步提供教学场地;最后评估教学和对学生的预警。

 CBE 模式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通过“中 国一一加 拿大高中后职业教育交流合作项目” ( CCCLP 引入中 国,并在许多高职院校得到广泛应用。

 但随着人们对 CBE 模式研 究的深入, 发现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

 如把职业能力分解成为 一些细小的任务要素,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非技能型的能力如职业 道德、应变能

 力是难以进行精确分析的。目前,为了与终身教育 接轨, CBE 模式正在革新。

 三、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 TAFE 人才培养模式 澳大利亚进行高等职 业教育的主导力量是 TAFE (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学院,含义是“技术和继续教育”(以 下简称TAFE , TAFE 院校构成了澳大利亚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 是澳大利亚职业 教育与培训的主力军, 下。

 TAFE 的主要实施特点如 政府高度重视。

 联邦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和培训政策中起到 了关键作用。联邦政府对 TAFE 学院的管理就是通过政府教育、 培训和青年事务部, 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以及各州政府负责职业 教育和培训的行政管理 部门或授权管理机构共同进行的。

 TAFE

  学院的征地、 基建、 实训设备等主要硬件设施建设都由政府提供 专项经费支出, TAFE 学院的主要资产属于国家。

 教 育 培 训体系完整。目前,澳大利亚各州均形成了在国家培训框架下, 以社会需要和就业为动力,以雇主为中心,初等、中等、高等教 育相衔接的,灵活多样的 TAFE 办学模式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相结 合的完整

 体系。

 建立了以行业为主导, 以能力培养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行 业在

 TAFE 办学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部门 主导相关职业

  教育与培训的宏观决策;二是行业参与

 的全过程;三是负责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

 TAFE 办学

 四、以世界劳工组织为代表的 MES 模式 MES 是英文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

 的缩写,直译为“就业技能模块组合”, 意译为“模块式技能培训”或“模块培 训法” 等。

 MES 是国际劳工组织( ILO )

 20 世纪 70 年代初研究出 来的一种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其主要特点如下。

 培训大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与企业生产紧密联系。

 每一技 能模式(对应的是一个工种或岗位的工作)由若干个模块组成, 而每一个模块又由若干学习单元组成, 每一个学习单元仅包含一 项特定的技能或知 识, 操作技能型单元有详细的工作步骤, 内容 描述言简意赅,组成形式图文并茂。

 教学目的明确,方法灵活。除了总体目标之外,每个模块、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可测量的学习目标。

 学员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 个学习环节将要达到的目的,这样就可以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以学员为中心,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 学员自学为主,以现场教学为主,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具有较 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

 MES 模式具有很大的弹性和个性,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同 的模块

 组合, 这种课程模式并不适应于正规的职业学校教育, 因 为它无法使学生学习系统的知识, 但它却非常适合进行岗前培训 与继续教育。因此, 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培训机构。

 五、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和借鉴

 职业教育以人为本, 在教育与培训过程中, 充分考虑人的个 性发展, 适应信息社会中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认同 终身教育的

 观念, 将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基本 出发点。通过研究国外四种主要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至少可以得 到如下启示。

 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多样化。

 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模 式基本上可分为三种:一是以企业为本,按岗位要求培训;二是 以学校为本, 以学校为教育主体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 三是双轨 制教育, 由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各种培训。

 除这三类传统的职业 教育模式外,还有多种新的培训方式与之并存, 如产学合作培训、 国际联合培训、驻外培训、岗位轮换培训、逐层选拔培训、互联 网络培训等等。

 职业教育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特别重视 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的能力主要有:

 组织实施工作业务的能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运用学习和工作方法的能力; 独立性与责任 意识的能力;对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职业教育坚持“双证”制度。

 多数发达国家已建立了全国统 一的、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证书制度, 包括半熟 练工人、技术工人、专业辅助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 职业领域。一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证书与普通教育证书等 值,并相互承认,可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凭证。

 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市场的需求与变化。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 育和培训机构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跟踪技术 变化,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专业及课程的设置决定权属于学校, 学 校则密切关注当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根据当地经济和科技的发 展状况来决定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

 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这一领域 的师资培训, 要求职业教育培训的教师既要具有工程师 (或其他 高级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为解决 师资问题, 各国在培养高质量的专职教师的同时, 也形成了较高 质量的兼职教师队伍。

 特别对于从企业聘请的专职教师, 其职称、 待遇应与其在企业所获职称无缝对接,无需从教师系列重新评 审。

 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指导。

 为解决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就业的矛 盾,各国均重视职业指导,设立职业指导标准,部分发达国家设 立专业职业指导员考试,颁发职业指导专业证书。

 7 、普遍采用“模拟实验室”的教学方法。模拟公司或模拟 工厂的理论基础是行为导向的教学理论, 其目的是注重职业经验 的直接获取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边学边用,学以致用,十分 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视。一方面在宏观政策上要给予倾

 斜,另一方面在资金的投入上,如征地、基建、实训设备等主要 硬件设施建设都应由政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

篇二: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工士”学位制度的思考

等职业教育项目库项目申报书

  学校名称: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 (盖章)

 项目名称: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平台(一期)

 联系部门:

 联 系 人:

  (签字)

 联系电话:

  编制日期:

 一、

 项目 现状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 号),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组织研制并印发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 号)。《关于确定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省份及试点院校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72 号)。《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 号)。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教高〔2016〕398 号),河南林业职业学院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特申请建设我校的内部诊断与改进平台项目。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前身为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是我省唯一一所林业类专科院校。学院创建于 1951 年,已有 65 年的办学历史,坐落在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市。悠久的历史,严谨的学风,良好的办学条件,雄厚的师资力量,使学院早已成为享誉中原的品牌职业院校,先后被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教育厅等单位确定为“工业和信息化部 IT 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定点院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首批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电子行业特有工种实训基地”、“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的十佳职业院校”、“河南省诚信规范招生示范院校”、“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河南省首批行业示范性职业学校”等。

 二、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南,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根本,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为宗旨,为大力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加强校园基础能力建设目标,落实“诊断与改进工作”,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建立质量螺旋诊改工作运行机制,以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主动适应国家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努力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三、

 总体目标

 (一)

 总体建设目标

 以建设一流职业院校的战略发展目标为引领,培养一流的学生,配送一流的课程,服务一流的企业。履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改进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通过“诊断——分析——制定——评估”这种不断重复的工作循环,使学院的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二)

 项目建设的意义

 通过内部质量保证系统诊改系统中对于质量标准体系和五横五纵实现多维度深度融合,融入学校并辅助学校完成目标体系规划及任务分解,形成关于岗位及教学质量具体细化的考核性诊断点,并将质量标准体系分别对应到五横五纵中。实现对计划任务进度的及时掌控和数据的采集、清洗、筛选、分析、报警、预警、诊断及分析报告等功能,形成适合本校的内部质量保证系统诊改系统。

 (三)立项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学校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数字校园建设,正在着手开展智慧校园建设。

 本项目从学校的智慧校园整体建设目标和信息化管理工作实际需求出发,充分考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挖掘等最新技术,具备极高的可行性及可靠性。通过制定科学缜密的项目计划,明确责任,认真调研,落实财务制度,严格规范招标、采购过程,推动项目平稳较快发展。

 四、

 建设内容

 (一)完善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质量主体作用,健全以二级学院为主的质量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保证质量生成过程的有效性;党政办公室、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协调做好“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等层面的规划制定、组织实施、支持服务、监督与控制工作;明确全校各部门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细化工作职责、岗位职责,以重点工作为抓手,为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供资源保障、支持服务。

 (二)建立常态化和可持续的诊改工作机制 以自我诊改为手段,学院自主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改工作,逐步建成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诊改制度体系,建立常态化、富有自主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诊改工作机制,把教学与管理工作做得更加规范、精细、到位,将社会赋予院校的质量保证责任落到实处。

 (三)提升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 通过自我诊改,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院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为学院决策提供参考。

 (四)形成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 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及质量标准,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构

 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自主发展创新机制,加强综合素质考核、专业技能考核、实习实训考核等质量监测制度建设和实施,建立完善以学习者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水平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质量文化内涵。

 (五)践行“三融四境”职教模式 践行“三融四境”办学模式。通过融体制、融体系、融课程的全方位系统性改革,全面建成“产、学、研、创”四个独自发挥作用、又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场境;二级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设定切实可行的建设目标和建设路径;全面推广融课程并使之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打造线上线下、集中分散、随时随地的融课堂并推广应用;使“三融四境”办学模式发芽开花结果。

 五、

 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

 (一)项目预算筹措方案 财政资金 170 万元。

 (二)项目预算明细表 设备名称/支出项目

 型号规格/支出用途概述

 单位

 数量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平台

 平台基础模块 套 1 质量分析模块 套

 1 自主诊断与改进模块 套

 1 质量状态数据生成系统 套

 1 诊改辅助支持 套

 1 平台基础模块 套

 1 智慧课堂 针对课堂教学,提供课前、课中、课后相关数据采集、课堂互动、签到、测试、电子教案等相关功能 套

 1

 六、

 项目实施组织及进度安排

 分阶段内容

 工作周期

 启动和计划阶段 5 天 教学诊改系统的需求调研 30 天 教学诊改系统的设计及实施 20 天 教学诊改系统部署及实施 15 天 系统培训 10 天 系统试用及问题改进 20 天 用户试运行 30 天 整体系统上线运行 -

篇三: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工士”学位制度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报告 2022-06-28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大做强高等职业教育,对河南省在新时期实施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实现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20 年河南省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已经突破 100 万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河南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只有建立大职业教育的战略思维,尽快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三个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匹配。

 关键词:河南,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奠定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是面向生产、面向社会培养品德高尚、责任心强、人格健全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中、初级技术人才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被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河南的职业教育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薄弱的基础上实现了大幅度的规模扩张,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发展职业教育正在成为社会的共识,但认识的角度还有差异,重视的程度特别是落实相关政策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职业教育的现状还适应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发展职业教育还面临许多问题。

 一、河南职业教育的起步与发展情况 河南职业教育基础薄弱。1949 年,全省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仅有 0.84 万人【1】,在全省总人口中占到 0.02%,即每万人中只有 2 人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1950 年上半年,河南全省师范学校共有 164 个班,学生 7171 人,其中男生 5826 人,女生 1345 人,工科、医科学校学生只有 1355 人。

 随着国家建设的大面积铺开,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很快凸显出来。1950 年 8 月 7 日,河南省政府启动了设立许昌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南阳蚕桑职业学校,恢复陕州高级棉业职业学校的工作。到 1965 年,全省普通中专达到 153 所、技工学校 21 所、农职业中学 5115 所,中等职业教育基本满足了发展的需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升级,单靠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无法满足需要,而职业教育在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必然要求提升层次。1958 年,河南就建立了两所高等专科学校,一所是农业类的百泉农业专科学校,一所是医药类的豫北医学专科学校。严格地讲,这是当代河南高等职业教育的源头。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倾向,长期以来,社会对这类学校更多的是看重它的“高等”层次,而回避其“职业”属性,使得其发展速度缓慢,直到 1987 年,全省才只有 11 所高等专科学校。1997 年,国家教委把河南列为 10 个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试点省市之一,加上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急需中级以上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河南的普通高等学校远远满足不了河南庞大的高考考生的教育需求,河南的高等职业教育才走上了实质性发展的轨道。1999 年,河南省成为按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运行机制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 15 个试点省份之一。当年设置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中原职业技术学院等 3 所专科层次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成为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阵地(见表 1)。2000 年 7 月,国务院正式授权河南省设置审批高等职业学校。这标志着河南

 现代职业教育层次的上移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001 年,河南省政府批准设立了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 11 所高等职业学校,同时批准了河南农业大学等 7 所高校举办二级职业学院并同意其与部门所属的中等专业学校联合办学。当年安排高职招生计划 6300 人,安排高校二级职业院校招生计划 1600 人。到 2010年,全省每万人口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达到 56 人。河南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规模发展的快车道。

 2020 年,全省高职高专学校达到 94 所,毕业生 25.11 万人,招生 39.58 万人,在校生101.40 万人,全省每万人口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达到 102 人(见表 2)。

 二、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 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规模的大面积扩大。一是实现了专业的大面积覆盖。2021 年,98 所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在河南的招生专业数累计达到 3333 个,覆盖了教育部印发的《2021 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的 19 个专业大类,涵盖了其中绝大部分的专业。二是规模实现了持续增长。2020 年,普通高职院校在校生数历史性地突破了 100 万人。三是为河南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技术人才。仅 2011 年到 2020 年十年间,全省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就培养出毕业生 193.22 万人,他们广泛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各

 条战线上,为河南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人才支撑。四是及时跟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设专业,服务现代生产生活。2021 年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中,无人机应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智慧健康养老与服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婴幼儿托育服务、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社区管理与服务、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种子生产与经营、农村电子商务、老年保健与管理、智慧城市管理系统、智慧水利技术、汽车智能技术、智能建造系统、智能机电技术、现代物业管理等专业获得了考生的青睐和业界的好评。五是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和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数据显示,2011 年到2020 年十年间,河南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共招生 255.02 万人,平均每年为 25 万河南考生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六是延伸了河南职业教育的链条,建立了河南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为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学习平台,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为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客观因素 一是社会认可度不高。高等职业教育尽管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政府重视,但在社会层面并不被看好。新中国成立初期直到进入 21 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即使在教育系统内部也一直很少提到“高等职业教育”。少数高等专科学校羞于与其相提并论,不愿意将自己纳入“高职高专”系列。2004 年到 2011 年的 8 年间,高等专科学校与高职院校规模的比例大约从1:1 变化至 1:4,职业技术学院占比不断提高,在专科学校层面形成了“压倒性优势”,“高职高专”“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专科教育的代名词。即使是这样,高等职业院校在一些单位和人士的认知中还是不如高等专科学校,更不如本科院校。

 高考考生填报志愿时,首先是选择本科一批高校,再选本科二批高校,然后考虑有限的高等专科学校,最后才选择职业院校。2018 年高职高专院校平行志愿批量投档,河南省83 所院校中 18 所低于计划人数,其中一所学校 300 个招生计划,实际投档只有 7 人;2019年,84 所高职高专院校实际投档人数低于计划数的有 33 所,其中一所学校 1932 个招生计划,只投了 203 人;2020 年,全省 94 所高职高专院校中 36 所投档数低于招生计划数,其中一所 725 个招生计划,投档只有 100 人。这三年河南考生人数充足,实行的又是平行志愿投档,年年都有这么多学校投档不足,说明考生报考的意愿不强。

 二是职业教育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随着一批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等学校,河南职业教育的体系延伸到了本科层次,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学生通往高职的道路已经初步打通,但是高职学生通往本科院校的门槛依然太高,尚未形成体系。“立交未交、直通不通”的局面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依然没有实现真正的“交、通”。

 三是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而无论是校企合作还是工学交替,都离不开行业企业参与。虽然许多学校都有“校企合作”,事实上这些合作很少能全面实施,多数的合作都缘于学缘、友缘、亲缘关系。有的是学校为就业率考虑、企业为短期用人考虑而处于浅层次合作。在这些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大多在于:企业需要时有人,企业生产旺季时有学生供它们使用,很少考虑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企业没有积极性的原因在于没有真正效益。个别学校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权益而强调企业的义务,忽略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行业企业的依赖。

 四是师资队伍建设依然没有走出困境。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自身必须适应现实需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就要及时培养。这里实际上有一组矛盾,即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社会急需的紧迫性。一个新的专业出现了,市场急需这方面的人才,这就需要抓紧培养,而培养急需人才又没有成熟的教师队伍。国家规定的高职院校教师的资格,需要学历、职称等条件。实际上,目前没有硕士以上学位的高等教育毕业生很难进入高职院校。能够承担紧缺专业教学任务的,多是在实践中锻炼出的能工巧匠,这些人可能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更不会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往往还不具备高校教师资格。

 五是理论研究滞后。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鲜见有特色有质量、能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报告和成果。理论研究的滞后,导致职业教育探索成本的增加和发展后劲的不足,有些积弊一旦形成,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财力才能消解。

 六是还没有特色鲜明的公办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自身原因 一是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念。少数学校抱着“正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不放,教材讲究“统一”,上课讲究“正式”,考试讲究“正规”,很少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新的发展特点。时代前进了,学生变化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我们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考试评价、观念认识等都还存在因循守旧现象。

 二是更多地强调了“术”而忽视了人。职业教育是就业的教育,同时也是人的发展的教育,而且人的发展应该放在首位。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基础最重要的素质是包括爱国守法、尊师敬业、正直诚信等内容在内的人文素质。现在这些品质在高职生身上正在逐步淡化。

 三是抱怨和跟风。抱怨社会不重视,抱怨学生素质差,抱怨师资队伍不行,抱怨经费不足等,很少从自身找原因,很少认真厘清自己的教育理念。在专业设置、人才引进,甚至在建筑规划、评优评先等方面都不去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而跟风照搬,使得同质化倾向日益突出。比如在专业设置方面,据对 2021 年招生专业统计,全省 98 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文科招生专业中,设置计算机类专业的和 71 所、电子商务专业的 68 所、市场营销专业的 55 所、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 48 所、工程造价专业的 43 所、空中乘务专业的 30 所。此外,城市轨道交通、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装饰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设计制造、企业管理、动漫技术、软件技术、汽车制造类、数控技术等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也很严重。这样不顾客观实际,一拥而上地开设专业,既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又没能打造出在行业有实力的品牌专业。

 四是重形式、比规模。发达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表明,这个层次学校规模的最佳区间在 6 000~8 000 人。河南高职院校的情况是,到 2020 年,在全省 69 所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有 42 所在校生规模超过了 10 000 人,其中 6 所已经超过了 20 000 人。这样的规模,或多或少会出现“腰围大于身高”的窘境。资源与规模严重不匹配,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五是管理和教学与学生实际严重脱节。高等职业教育招收学生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自

 主招生。自主招生是学校命题,学校批卷,学校自主录取,基本上没有门槛。少数学校甚至在学生报名时就承诺录取。另一个是通过高考录取。参加高考的考生,按照高考成绩,在本科院校录取之后,才是高职院校录取。从前三年的录取情况看,这个批次录取的考生,高考成绩大都不太理想。2018 年,河南高职高专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文科、理科分别低于本科二批 236 分、174 分;2019 年这两个数字是 287 和 225;到 2020 年,文科差距为 285分,理科是 238 分(见表 3)。整体上看,差距在不断拉大。

 虽然看起来每年高职高专院校录取的最高分都在 500 以上,但实际上覆盖的学校很少。2018 年,全省 83 所高职高专院校文科招生只有 3 所学校录取的最高分在 500 以上,录取最低分为 180 分的学校 14 所,有 50 所录取新生的平均高考成绩在 300 分以下;理科录取线在 200 分(含)以下的 47 所,其中 13 所只有 180 分。录取平均分在 300 分以下的有 70 所。

 2019 年,全省 84 所高职高专院校文科招生最低分在 150 分以下的 45 所,其中 140 分的 13 所,平均录取分在 300 分以下的 53 所;理科平均分在 300 分以下的 70 所。某校一个专业计划招生 45 人,只录取 7 人,平均仅 205.6 分。

 2020 年,全省 94 所高职高专院校文科招生录取平均分在 400 分以上的有 13 所,录取平均分在 300 分以下的有 58 所。平均最低分 228.8 分,如果参与排序,将在全省文科考生成绩的第 327 业 819 位。理科录取在 200 分以下的有 54 所,其中 160 分的有 12 所。录取平均分在 300 分以下的有 68 所。

 高职高专的学生虽然文化考试成绩不佳,但是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他们一般不适应古板僵化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高职学生的这种特点,加上课堂自由度比高中要大得多,没有升学压力,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强大的吸引力,学生就会...

篇四: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工士”学位制度的思考

职业教育培育 “ 工匠精神 ”

 的 路径建议思考

  在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具备扎实动手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除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需要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专业教师的授课及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并处理好“较真儿”与“差不多”、“显性”与“隐性”、“眼前”与“长远”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工匠精神”的准确理解 “工匠精神”其实不是今天才有的,当然也不是今天人们的创造,纵览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其实历史上我们并不缺少工匠和工匠精神,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我们没有很

 好地将它传承下来而已。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产生了数不胜数的能工巧匠,如鲁班、华佗、李时珍、黄道婆、庖丁等,他们都有着令人惊讶的高超技艺,并且也都利用自己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受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工匠艺人们的技术劳动及创造却受到人们的轻视,甚至被贬斥为“奇技淫巧”;而西方的工匠精神自其萌芽之初就被看作是一种“非利唯艺”的纯粹精神,柏拉图认为,工匠从事产品制造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获取报酬,而是为了追求作品本身的完美与极致,工匠所具有的技艺明显有别于挣钱之术。

 二、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 在工作中,笔者通过与一些教师同行的沟通交流和与不少企业负责人或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等的接触和了解,现在不少企业都反映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职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基本都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即使个别学生在某些技能方面有所欠缺的,只要他(她)愿意学,也都可以通过企业的在岗培训加以提升;但普遍反映毕业生比较欠缺的是踏实肯干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爱岗敬业态度,甚至有部分毕业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工作,还戏称自己为“佛系青年”。这也反映出我们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态度方面的要求要远低于对

 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为了纠正这一偏差并为“中国制造 2025”服务,我们必须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要更加强调“工匠精神”

 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都离不开具体的专业,同样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也不能离开专业,这首先就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要与相关行业的发展实际保持紧密的联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南和依据,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素质课程和公共课程等如何开和课时比例等都由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以规定,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应该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既然行业企业的发展实际中反映学生存在“不够踏实认真”和“不能爱岗敬业”等方面的问题,那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应该加强对这些方面的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对专业技能的强调之外,还要加强通过人文素质课、思想政治课等进行的踏实、乐业、敬业等精神的培养。防止培养出来的是技能过硬,却不爱工作甚至是不愿工作的毕业生,因为无论如何只有踏实努力和热爱工作,才可能在工作中对

 专业技能和生产工艺进行精益求精的追求,最终产生行业精品、形成可贵的“工匠精神”。只有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对“工匠精神”培养目标的要求和设定,才能有相关的课程开设,也才能在具体的课程授课中着重进行这方面的针对性培养。“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靠单独哪一门课程,而应该是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等都要强调和挖掘课程中的“工匠精神”素材,通过全时段、全科目和全方位的“工匠精神”熏陶和培育,最终才有可能达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工匠精神”培养目标的设定和要求。

 (二)教师的“ 言传身教” 要体现“ 工匠精神”

 都说教师的工作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通过“言传身教”来进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当然需要为他们进行授课的教师首先具备“工匠精神”并且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工匠精神”。包括任课教师对教学任务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专业技术技能的精益求精、对学生学习及生活等各方面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学生学习目标的严格要求和学生专业技能的严格把关等各方面,学生常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教师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也就能形成认真负责、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习惯,一旦踏上工作岗位,自然

 也就能体现出严谨、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符合“工匠精神”的素质要求来。

 (三)校园文化的打造要充满“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除了课堂上的专业教育,还需要校园文化的熏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从制度建设、实物展示和价值信念三个层面共同营造尊重工匠、培育工匠和学习工匠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要从一入学就向学生传达“崇尚技能、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价值信念,培育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技能、对技能不断追求卓越并能自觉做到爱岗敬业;日常管理中也应有“尊重工匠、挖掘工匠、培育工匠”等相關的制度保障。

 三、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除了主动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教师授课过程和校园文化的打造都需要紧紧围绕“工匠精神”之外,还需要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必须要有“ 较真儿” 的精神,摒弃得过且过的“ 差不多” 想法

 要培育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须要有“较真儿”的精神,必须敢于较真儿、勇于较真儿;而不是凡事都只追求一个“差不多得了”得过且过式的做法,我们平时的工作及社会生活中就是有一部分人、很多时候秉着“差不多”及得过且过的想法,而不去钉是钉、铆是铆地较真儿,也就无法产生卓越、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

 只有在任何场合和地点、面对任何人都敢于去“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式地较真儿,完全摒弃掉那种“差不多行了”式的得过且过做法,才能够促进“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养成。正如德国海里派克直升机责任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柳青所说“飞机安装环节要求非常严格,假如有 6 个螺孔,那么技师就只能拿到 6 个螺丝钉;如果掉了一个螺丝钉,死活都要找出来”。正是有了这种跟自己较劲、跟数字较真儿的精神和做法,才造就了高度精密和精准无比的德国制造业,并且德国几乎各行各业都在贯彻这种看似“冥顽不化”的执着做法,比如被称为“日耳曼战车”的德国国家足球队…… (二)必须要区分“ 隐性” 与“ 显性” 的差异,理性对待职业技能比赛

 所谓的“隐性”就是指存在于人内心的毅力、秉性等不易察觉但却能对人的行為产生影响,尤其是对长期行为产生深远影响的因素;而“显性”则是指那些能够看得见的、引起人

 们关注的外显的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隐性”因素更多是本性使然的、是工匠们自觉的一种下意识行为,如无论有没有外在检查都自觉去做到更好的精益求精精神,或是对出自自己手的产品(服务)坚持比行业标准更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或者是在一些别人看不到的细节方面追求极致等;与之对应的“显性”则是指比如通过技能比赛等这些风光出彩的机会,可以迅速让人们获得较高知名度等机会。

 在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过程中,也应分清楚“隐性”与“显性”的差异,比如对于参加职业技能比赛等,是能够彰显一个学校及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但是不能过分夸大职业技能比赛的作用,甚至以此取代对专业非比赛选手“工匠精神”的培育,这是舍本逐末的表现。通过对所有学生的教育培育,逐步让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养成为自觉意识和行为而不是为了外在的出彩表现或获得奖励而去刻意为之的功利行为。

 (三)必须要兼顾“ 眼前” 与“ 长远” ,避免急功近利

 培育“工匠精神”还必须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韧和能够耐得住寂寞的毅力,切忌急功近利。对学生的培养,必须兼顾“眼前”与“长远”并且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诸如职业素养、职业习惯等一些需要长远习得和内化为自觉下意识行为的方面,应该保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被一些短期的眼前

 利益所蒙蔽和影响,越是长期有效和长远管用的,培育和习得的周期也就越长,是急不来的。

 所以在高职教育中必须培养学生能够耐得住寂寞,在工作中不要计较短期的眼前利益,能够超越世俗和名利观念,时刻坚守自己本行业的“初心”,并且要教育学生不要被当下的困难所吓倒,要始终保持一颗“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心,真正做到如设计建造了紫禁城的明朝木匠蒯祥那样“一生专注做一事”,将一件事做精做细、做到极致。如在不少行业稍微有点名气就大肆各处开连锁店的当下,仍有不少老作坊、老手艺人仍然坚持不扩大规模、不开分店,而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传统工艺、传统做法,倔强地坚持自己的职业初心而不被短期诱人的经济效益所迷惑。这种手艺人及老匠人的坚守、对自己从事行业的热爱和专注,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篇五: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工士”学位制度的思考

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思考

 摘要:吉林省目前非常重视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旅游产业作为吉林省的支柱型产业,其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程度对于培养出产业需要技能型人才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通过吉林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的制约性因素分析,探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对策。

 关键词:中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有效衔接

 中等旅游职业教育注重培养操作型人才,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注重培养管理型人才。在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形势下,旅游人才的需求是既具备操作技能、又具备管理知识与能力。因此中高职旅游专业进行有效的衔接,能够提高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能够满足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吉林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制约因素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脱节

 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培养专业

 技能基础扎实的一线岗位的操作型人员及服务人员;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则主要为培养具有现代旅游企业管理能力的管理者。由于旅游行业相对来说入门门槛较低,外语类专业、文秘类专业等相关专业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完全可以熟练掌握旅游行业的相关操作技能,中职旅游人才容易造成人才培养过剩的状况;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又与产业需求相脱节,往往忽视人才的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培养,一味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造成了高层次的旅游人才却不具备实践能力,不能符合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二者在培养目标方面产生了“断层”,是二者有效衔接的一大制约因素。

 (二)课程内容设置缺乏连贯性

 通过对吉林省的中、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双方在类似课程的开设与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酒店方向的主干专业课程为例,中职学校开设《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吧调酒》这三门课程,而高职旅游专业则开设一门《饭店服务学》。在授课内容方面,中职学校并不重视“管理”的内容,更加重视操作的技能,主要包括客房的铺床技能、餐饮部门的摆台技能、餐巾折花技能等,而高职的课程中,更重视的是管理的知识体系,包括服务质量的内涵与管理、餐饮成本核算、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等。而实际饭店企业尤其是高星级饭店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对学生的策划能力、设计能力、活动现场管理能力、突发事

 件处理能力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从饭店企业的实际需求方面来看,二者的衔接缺乏层次上的紧密联系与合理递进关系。

 (三)人才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

 从人才的评价方式来看,中、高职旅游专业的区别并不大。评价的方式单一、手段相对落后,仍以最终的卷面理论考试分数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性评价考虑得非常少,既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较为严重的科学性。

 二、吉林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对策

 (一)培养目标制定的有效衔接

 中职阶段培养目标仍以技能为主,但是这里的技能不仅仅是基本操作技能,而是具备基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有旅游线路设计、宾馆酒店的前台软件操作、基本口语交流能力、宴会摆台与宴会主题设计等技能;本科要突出“技术与管理”,有更广泛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突出技能基础上的管理能力,能够在旅游企业的管理部门发挥基层管理者的作用。中职高职衔接模式最后的显性目标是“职业经理人”,参考相应职业资格标准,双方共同开发一贯性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让学生最后充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学生毕业后通过2-3 年的工作即可晋升中层管理者的职业水平。

 (二)课程内容设置的有效衔接

 课程内容应当是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不重复为最佳状态,对课程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仍以《饭店服务学》课程为例,中职阶段要求的技能掌握,除了铺床、摆台等基本操作技能外,还应掌握主题宴会的设计、饭店楼层备品控制等方面的技能,到了高职阶段,对于课程内容的设计就以不同等级宴会的预订、接待控制、设计、现场管理能力为主。因此要求二者要加强沟通与交流,课程内容共同设计后要根据实际效果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在课程实施上,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与需求,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实施。授课方式上要求教师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辩论、探讨等方式努力提高学习的质量。

 (三)评价方式制定的有效衔接

 1.建立学生平时学习质量的跟踪制度

 通过建立日常学生评价档案加强学生平时质量的跟踪与监控。日常学生评价档案中的资料可包括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

 力、团结合作精神、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既可以帮助中职与本科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有助于高职学校迅速获得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现状,以便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质量监控之间的衔接。

 2.转变传统人才评价方式

 改变传统的人才评价方法,不能仅仅依靠理论考试评价的单一性评价方式,要把过程性评价、对中职阶段学习结果的认可、能力本位评价等多种方式充分融合到人才评价的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的中高职有效衔接主要涉及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设置、人才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的有效衔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双方的密切配合以及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双方的衔接有效性提高了,才能为吉林省的旅游产业培养出合格的具有高就业能力的旅游人才。

篇六: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工士”学位制度的思考

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始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

  政府想要打造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院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针对社会需求打造专业高级蓝领,目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实行扩招政策,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是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给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俗话说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过快,根本没有与社会经济进步同步发展,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和不协调性。

  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认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都是一些坏学生,高考失利后没有办法才选择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人们开始戴着有色眼睛去看待高等职业教育,这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影响,导致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地位十分尴尬。

  1 办学目标的盲目性与办学理念的模糊性并存。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办学目标上没有针对性,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照搬的本科院校模式,从教学专业设置、考核机制、教学流程等方面都没有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更多时候就是照猫画虎,办学理念不明确,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加强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只是破罐子破摔,这样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上的名誉将会越来越差。

  2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人们在自己观念中总是认为读书才是最佳选择,很多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只是技术工的代言词,并不受到人

 们的认可,人们在潜意识中就对高等职业教育贴上了不良标签,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但是学生整体素质和水平并未有所提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都选择了就读正规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只是没有选择的出路,所以说中国人很怪,对待高等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读书就是为了选择更好的职业,但是中国人的做法却恰恰相反,这其中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有很大关系,所以政府和高等职业院校也需要进行反思。

  3 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

  高等职业院校想要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要有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双师型教师极度匮乏,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是从本科院校毕业,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些高等职业院校也会从企业中招聘一些技术工人来校任职,但是这些技术人员不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无法给学生更好的教育,这些都极大的抑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时会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形象和声誉。

  二、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想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要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要改革教学体制,提升教学质量,这才是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

  1 转变思想,准确定位高职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为我国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不能再照搬本科院校教学模式,要克服浮躁、攀比的心理,更多要考虑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性和技术。

  高等职业院校也要提高招生标准和要求,必须要对学生基础有所考核,改革教学体制,突出工学结合

 的特色,要转变人们高职教育就是高考备胎的错误观念,要增强高职教育的复杂性,准确定位高职教育的目标,要转变学生的态度和认知,要认真对待每位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2 建立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

  高等职业院校想要健康发展,必须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进行改革,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

  首先,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可以给予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政策上的扶持,解决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问题。

  其次,政府也要注重协调高等职业院校与高等院校的经费分配结构,要为职业院校提供一个发挥能力的平台。

  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实行多渠道办学投入机制,企业可以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以针对企业岗位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毕业时还可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解决企业的用人需求问题,对企业和学校都是双赢的局面。

  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着高等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师的特殊性,高职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要能在实践中给学生有所启示,高职院校可以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每年可以轮流派遣高职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学习企业岗位知识,此外还要规范教师职称评定标准,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三、结束语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状况不好,取得的效果也不明显,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要端正教学理念,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

 双师型教师,建立企业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调整教学模式。

篇七: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工士”学位制度的思考

职业教育理论问答 1、如何理解高职教育的定位问题? 以效劳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开展道路。2、高职教育的属性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3、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4、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方针是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立。5、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

 6、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7、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全面开展的能力观。8、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9 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10 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11 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整体思考的评价观。12 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生命开展的根底观。

 13、国家对高职教育构建专业认证体系的要求是:教育部 2006 年 16 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假设干意见?文件中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到达 80% 以上。

 14、高职教育教学方案的根本内容有专业培养目标、根本要求与专业方向、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及必要的说明 15、高职教育教学大纲的根本内容有: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根本要求、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学习要求、学时分配及必要的说明,这是教学大纲的根本内容。

 16、高职教育的课程特点有定向性、应用性、整体性等特点。

 17、为什么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经济建立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所以它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18、胡锦涛同志 2007 年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广阔教师提出哪四点希望? 一是希望广阔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希望广阔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希望广阔教师勇于创新、发奋进取;四是希望广阔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19、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政策和为高职教育制定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2005 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的决定?;〔3〕2006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4〕教高[2006]16 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假设干意见?等。

 20、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开展培养适应生产、建立、管理、效劳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21、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立的关键是专业建立、课程建立、双师队伍建立、实训基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管理能力与水平建立。

 22、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是〔1〕职业针对性〔就业性〕,也是其本质属性;〔2〕群众性;〔3〕产业性;〔4〕社会性〔地方性与行业性〕。23、评价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是什么?高职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求学者及其家长满意;输送新生学校满意;办学者和当地政府及社区满意。24、职业教育之本是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教育。

 25 高职教育改革开展的必由之路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开展之路。26、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办学思想上;第二,办学模式上;第三,办学机制上;第四,政策措施上。

 27、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立的关键: 一是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立;二是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立;三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

 28、高职教学改革的原那么:总的原那么是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根底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29、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30、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主要是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教学管理改革。31、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心工作是

 加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2 大学生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素质。

 33、高等学校的“三育人〞指的什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效劳育人 34、 “双证书〞制度是指毕业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有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

 35、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指由具有教师、工程师或经济师等两种职业资格的教师组成的队伍;以及由教师和工程师、经济师等组成的教师队伍。

 36、如何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一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展见习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和实践教学能力;二要花大力气,下大决心,聘请一批生产和效劳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

 37、行动导向教学的三个主要原那么是什么?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主;教师指导帮助。

 38、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假设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精神,2008 年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的高职课程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答:〔1〕申报课程应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表达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2〕申报课程应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建立,课程负责人以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为主,负责课程建立的规划、组织与实施;〔3〕课程网站应至少提供有该门课程的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工程、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4〕申报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包含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不超过 40 分钟〕和课程教学录像〔不超过 15 分钟〕。

 39、什么是产学研结合?其主要形式是什么? 答:在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目前工作的重点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教学活动、生产活动和科研活动的三结合。其形式主要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发工程〞等。

 40、什么是工学结合?其主要形式是什么? 答:工学结合是在新形势下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通过校企之间“互动与双赢〞,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进展高职人才培养。常见形式有:订单教育、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

 41、实施订单式培养,要抓住哪几个环节?一是要抓订单;二是还必须进展专业改革;三是与时俱进,用好机遇,创造机遇。42、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什么?讲练结合、“理论实践合一〞、模拟、仿真及现场教学。43、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手段的特点是什么?教学手段上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模拟仿真和生产性仪器持续进展、阶段深化的实践教学规律和“双证融通〞理念。

 44、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方式的特点是在评价方式上应更多地采用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共参与的形式。45、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团队的主要特征是---从素质构造上反映出的是“双师〞;从团队组成构造上反映出专职教师与从行业企业聘请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相结合。

 46、高等职业院校应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答:学校应制定校园文化建立规那么,有专项经费与师资,建立一批校内外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成人成才〞教育,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营造职业环境气氛,按企业生产要求组织实习教学,注重职业素质培养;在教学方案中,参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通过学生社团建立、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7、为什么说“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答:〔1〕“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践行“三个代表〞精神的具体表达;〔2〕“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3〕“以就业为导向〞是提升高职教育竞争力的必然选择;〔4〕“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突破开展“瓶颈〞的关键点。

 一、高职教育理论问答 1.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什么? 答: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立管理与社会效劳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实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定位:以效劳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立、管理、效劳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开展道路。

 2.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 答: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根本路线,适应生产、建立、管理、效劳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开展的,学生应在掌握专业必须的文化根底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根底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根本能力和根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3.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立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学校领导能力的建立。主要包括办学理念、战略思想、创新能力、管理执行力、决策能力、人格魅力等。

 〔2〕专业建立和课程建立。探索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构造,更好地效劳区域经济开展。不断改革创新,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形成有利于职业能力形成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

 〔3〕加强师资队伍建立,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

 〔4〕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5〕加强校企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提高科研水平。

 〔6〕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把专业教育和技能鉴定最大限度地结合好,完善和全面推行毕业生的“双证书〞制度。

 4.高等职业教育的几个要点。

 〔1〕在高职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2〕加强教学根本建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3〕教学建立与改革必须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开展对高职教育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

 〔4〕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先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立、管理、效劳第一线工作。

 〔5〕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学工作严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立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

 〔6〕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那么重组课程构造,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根底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根底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7〕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在制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关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 并尽可能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要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培养方案;要处理好根底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开展能力;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5.高职教育为什么要强调产学研结合? 答:教育与生产、科技工作以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根本途径。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严密结合,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同时,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效劳、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效劳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摘自?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开展的根本道路,依托行业、企业办学,学校与企业以产学研为纽带合作培养人才,努力使更多的社会用人单位成为学校的合作伙伴,成为订单教育的预定者,甚至开展成为和学校相辅相成的办学主体之一,是高职院校生存开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是师资素质提升的有效方式。

 6.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 答:“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 〔1〕培养目标和规格; 〔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 〔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 〔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普适性,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7.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答:〔1〕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

篇八: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工士”学位制度的思考

[ 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质量保障机制包括主体机制、目标机制、对象机制、评判机制、激励机制、调控反馈机制。建议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制定高职教育质量的最低标准,建立高职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在中观层面上,各地区实施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制订高职教育产出质量标准细则,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教育产出质量保证体系;在微观层面上,高职院校要重视教育质量的产出性评价,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一、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质量保障机制的构成

 (一)主体机制

 由于各国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不同,高等教育产出质量保障主体的组织形式也不完全相同。组织形式主要有:中央集权型,如由法国总统和议会任命通过的“国家评价委员会”;社会评估型,可以是纯民间性的,如美国的“高等教育鉴定委员会”;多样评估型,可介于官方和民间之间,如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虽非官方机构,但却接受政府的经费资助。这些组织形式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在质量鉴定和质量管理上是完全独立的。

 我国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高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因此,高职教育产出质量保障主体应由政府监控、社会保障和高等职业学校自我保障三方面组成。

 1.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质量内部保障主体

 高职教育产出质量内部保障主体应由校、院系、室 3 个层次的管理机构及人员组成。学校层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实训处、教学质量督导委员会、各种专家组等组成;院系(部)层由院(长)系(主任)、主管教学院(长)系(主任)、教学秘书组成;教研室及实验室层由教研室及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学科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组成。三级保障主体以校级保障为主,逐级负责,分工协作。

 2.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质量外部保障主体

 (1)政府监控主体

 政府的主要职能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对高职教育产出质量保障工作宏观调控和管理。主要是通过立法规范保障行为、制定质量标准和办学标准,指导、统筹、协调、检查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建立质量保障信息网络,推动高职教育产出质量保障研究和促进学术经验交流等;政府在政策导向上加强引导与管理,劳动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健全“职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制度”,这种政策的确立和就业制度的建立,对于克服社会各行业认为学历高等于能力强、素质高的错误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引导;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高职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高职教育办学经费投入上应发挥主渠道作用,应把经费投入情况作为考核政府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地方政府应有效地整合、配置相关资源(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实习基地)。

 二是运用行政权威自上而下地加强对高职院校工作的评价和监督,重点针对学校整体的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行评价,包括新建高等职业学校的合格评价制度、教育产出质量鉴定制度等。

 (2)社会保障主体

 从一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经验来看,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有关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及时了解社会经济部门和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保障高职教育产出质量沿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作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和高等职业学校都应当高度重视、支持高职教育产出质量的社会保障主体的发展,如社会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社会学术团体组织等。

 (二)目标机制

 产出质量目标是学校产出质量应达到的标准,其建立是保证学校产出质量的前提。产出质量目标的设计是学校领导根据学校既定的质量方针建立的分层次、能分解的产出质量标准和要求的过程,也是学校产出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和产出质量调控的起点,因此必须注重产出质量目标的设计质量。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可把高职教育产出质量保障机制的目标规定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同时,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纳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中。

 (三)对象机制

 高职教育产出质量保障机制以高职教育的“输入——过程——产出”为保障对象,涉及教育、教学、服务各个系统。

 1.教育输入

 教育输入即产出条件,包括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质量和数量、生源质量、教学条件与管理制度等。

 产出条件是学校实现预先设计的产出质量目标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产出过程能否顺利运行的关键所在。产出条件主要包含下列因素:一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是师资结构不合理和教师实践能力不强。二是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必须开发既传授理论又培养能力的双功能的、突出知识应用结构体系的高职教材。三是教学设备。教学设备的数量、先进程度、完好率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关系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四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相关热词搜索: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工士”学位制度的思考 学位 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