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实践6篇

时间:2022-12-10 09:55:06  来源:网友投稿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实践6篇“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实践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究 孙俊芝,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保义学区管理中心,安徽 淮南,232244 摘要:数学是研究空间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实践6篇,供大家参考。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实践6篇

篇一:“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实践

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究

 孙俊芝,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保义学区管理中心,安徽

 淮南,232244

 摘要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基本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为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意义奠定了基础。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数学思想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不足,在教学中无法对学生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效果。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进行了研究,为提升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教学开展 数形结合是指通过数上构形或形中觅数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又是一种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有效手段。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的直观来分析,使数更加清晰、透彻;在探讨形的时候,又往往离不开数的本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寻找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能使疑惑概念、难解题目豁然开朗,迎刃而解。

 一、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小学的数学教学内容中,通常会出现大量的数学概念,需要学生记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往往会采用强硬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达到目的。这种情况就违背了学习数学概念所希望达到的知识建构的作用,所以会对小学生对于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太过于机械化不会变通的情况。对于这一教学难点的攻克,需要教师在对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形结合的讲授方法,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将晦涩难懂的数学概念通过利用图像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在上“认识分数”这一节课程时,分数对于刚开始接触的小学生是很难理解的知识,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直观的展现分数的概念。例如 1/2,数学老师通过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平均分成两部分,然后在两边涂上不同的颜色,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1/2 的概念了。

 二、提高教学逻辑性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复杂图形知识,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学指导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数的思想对图形知识进行解析,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点,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实施有效的培养,为学生针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探究奠定基础。在教学改革活动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能在系统解读图形关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的规律和本质,进而实现思维的转换,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综合效果。

 如教师在讲解“梯形的面积”方面知识点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展示不同类型梯形的图形,让学生对梯形实施分解处理,按照已知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在学生完成简单的图形类型学习任务后,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梯形面积的计算规律和计算公式进行总结,整合前期实践工作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形成的个性化理解,对其中蕴含的逻辑思想进行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逐步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了解在对梯形面积进行计算时可能遇到的多种不同情况等,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知识归纳和整理能力,还能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以培养,对于强化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依靠数形结合思想解析数学题目的过程中,应该把握“数”与“形”这两个要素,应用图形来概括数量关系,应用数量关系来阐释图形意义。随着年段的不断增加,学生遇到的数学问题会越来越棘手,解析难度会逐渐加大。教师应该对学生开展“数形互译”训练,使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以鸡兔同笼题目为例:已知鸡兔在同一笼子内,有 7 个头,18 条腿,请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有 7 个头,说明鸡兔总个数为 7,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鸡的简化图形,用圆形来表示头部,用两条线段来表示腿。假设笼子中都是鸡,则一共有 14 条腿。题干中说有 18 条腿,需要对图形进行补充,将两条腿的变为四条腿。添加两次后,发现正好有 18 条腿,这说明四条腿的兔子有两只,两条腿的鸡有五只。由数字联想到图形,再由图形推导出数字,体现了“数形互译”。在未应用数形结合思想之前,学生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容易遇到阻碍,无法处理复杂数量关系。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之后,学生能够抓住题干重

 点,理清解题思路,攻克学习阻碍。

 四、拓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理论性的定义以及公式知识外,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些数量关系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通过口头叙述的方式讲解这部分内容,加之学生对教师的恐惧以及敬畏,使得其自身无法深入了解知识,也不敢与教师进行沟通,最终造成教学障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将数形结合的思想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加强学生理解,拓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比如,当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单位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时,就可以通过植树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转移,通过多媒体设备制作植树问题的表象内容,加强学生思维的发展,以此有效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此外,在结合这一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保证数形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连接性,以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合理的教育渗透。

 结语 :总而言之,将数形结合思想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思想,有利于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 文献:

 [1]胡卫斌.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好家长, 2018(5). [2]周仁伦.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 文理导航(下旬), 2018(4):27-28.

篇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实践

立德树人的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为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传承优良的中华品格,德育教。

 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当被赋予足够的重视。班主任是班级的领路人,应当从自身出发,注重品德修养,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本文从德育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现阶段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再提示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出基于立德樹人的德育教育策略,以期为班级管理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研究 德育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在小学生思维和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正向的引导,使得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中国传承千年的优良美德。

 【正文】

 一、德育教育现状 1.德育教育的理念陈旧 。

 现阶段德育教育的理念较为陈旧。体现在德育教育的形式较为死板、德育实践较为流于表面。德育的“德”是道德品德的“德”,而班级管理实践中只是将这个概念做成目标和口号或是停留在对学生的说教之上,在实践中并未有明显的体现。因此应当学习先进的德育教育理念,探讨如何将德育教育融入日常的班级管理之中,并能切实影响学生的言行。

 2.缺乏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 德育教育应当有着明确的内容,而不是停留于说教。内容可以不局限于文本材料,还可以是具体的实践活动。德育文本内容可以与思

 想品德课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感受到课本与实际的呼应。而现阶段缺乏这样课本德育内容与实际的呼应。另外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也较为缺乏,缺少了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际体会,德育教育的成效会大打折扣。

 3.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和家长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各类能力,相应地德育教育就会被忽视。学校课程和课外兴趣培养中都缺少德育教育,更多的课时被文化课占据。而德育教育与文化教育同样重要,育人中对于品格的培养应当受到更多的重视。

 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 1.有利于营造良好班风 。

 德育教育有利于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班风班纪。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重视班级的规则和秩序。而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觉形成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得学生在集体中能够拥有集体责任感、拥有规则意识、践行良好品格。

 2.有利于师生共同进步 教师若想加深德育教育,必先立德树人。而在良好的德育班级环境中,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探索思想品德的进步空间。在为学生奠定积极向上的思维观念的同时,教师也能从中学习到许多,学生和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德育教育意义在于价值观指导性 德育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而在人的成长中,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及其重要。学校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据极多时长的环境,自然应当将德育教育重视起来,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带来积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使小学生走在正向的道路之上。

 三、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策略 1.教师从自身出发提高德育素养 班主任是班级的引路灯,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小学生在心智发展阶段,会将班主任作为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因此,班主任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班级和学校中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

 首先班主任对待工作应当认真负责,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尽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其次班主任要起到正向的带领作用,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学习德育知识和科学知识,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学习起到带头作用。另外教师应当不断提高道德素质,从生活中的日常小事做起,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道德教育精神,并将关爱渗透到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去。

 2.改善德育教育形式 德育教育形式应当更加丰富,应舍弃过去死板空洞的德育教育。德育活动可以更加丰富,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可以开展相应的德育课外活动,从内到外将德育教育融入对学生的培养之中。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们传递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以这些人为榜样,让学 生们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拥有高尚的品德。班主任可在课堂中播放《感动中国》这类节目,向学生们传递高尚道德的精神,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其次在日常生活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足够细心,留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地提出建议。例如在班级图书角活动时间时,有学生整齐仔细地归还图书,教师应当进行鼓励,而在学生弄乱或损坏书籍时,教师应当及时进行教育。另外,课外活动与德育教育的结合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成效。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既能轻松学习和体验,又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对德育内容放在心里。例如班

 主任可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博物馆,通过向学生讲述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让学生们感受到有极强感染力的高尚道德。以这种从内到外,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的德育教育形式应当具备较强的可行性。

 3.建立良好德育环境,家校共育 班级的德育环境及其重要,而家庭的德育环境同样重要。将班级德育教育和家庭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定能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班级中,德育氛围的营造可以通过班级中的各种文化装饰和学习生活中的德育内容来完成。班级中可以设置文化墙和黑板报,班主任引导学生进行德育主题创作,再将其进行张贴, 使得学生能够处于一个拥有浓厚德育氛围的环境中,自然受到德育教育的 熏陶。

 在家庭中,班主任应当进行长期的联系和沟通,与家长携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家长应当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同时注意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应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引导孩子改正负面的习惯,也可通过一起阅读的形式培养孩子对于道德品质的理解,影响其行为举止,从而使得学生发展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品质优良的青少年。

 4.加深沟通交流,培养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在良好和谐的关系之下,德育教育才能顺利完美地进行。而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与学生加深沟通和交流,互相了解对方的想法,共同努力将班级完美建设。因此班主任应当定期举行班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班主任在班会中应当尽可能地倾听学生的想法,也可以鼓励学生说出最近遇到的问题,而后尽力去为学生答疑解惑。另外在课堂以外,

 班主任也可与学生和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解答其问题,并将德育教育的精神融入日常的沟通与交流中。

 结束语:本文从德育教育的现状出发,反思其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引起对德育的高度重视。而后对德育教育的应用策略进行探析,强调班主任自身道德修养和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建议丰富德育形式和进行家校共育,本文对班主任立德树人的德育教育策略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班主任班级管理实践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凤,史清.浅谈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22(27). [2]王阅虹.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16).

篇三:“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实践

技术课程中 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思考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首次提出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媒体、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笔者从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角度,探讨如何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有所获。

 ● 关注时代特色,依托有意义的落脚点,增强信息社会责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课程,肩负着新时代所赋予的学科育人价值,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内容特色,合理嵌入信息技术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情境等育人要素,进行主流价值引领,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国情,把握时代,提高问题分析、明辨是非和价值判断能力,凸显信息技术课程的社会价值,培养具有担当精神、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例如,在《数据的可视化表达》一课中,教学重点不能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技术去实现数据可视化的过程和方法,而应在引导学生学会数据可视化表达方法的同时深入挖掘数据可视化表达的意义,再结合案例的运用提升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使学生计算思维得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可视化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笔者在本节课中以“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相关数据为依托,将所有任务设置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中国心”,激发国家荣誉感;课堂中学生们通过成果展示的交流分享,深深感受到中国航天人对国家航天航空事业发展所做的努力与奉献,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当然,同时也要让学生看到中国与世界强国的差距,激发其危机感,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

 ● 关注学生生活,结合真实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更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创新实践服务,提升科学素养。在课程实施中可通过针对真实问题进行算法与程序设计来凸显和落实,也就是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设计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程序培养学生利用程序设计创新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即提高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发展与创新的能力。

 那么,真实的问题情境是指什么呢?笔者认为应具有以下特点:

 ①联通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应设置在一个能够检验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真实情境中,发展学生算法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例如,江苏省邗江中学金婧老师在对《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定时提醒》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在项目引入中以学生日常接触到的智能设备“定时”功能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趋利避害”,由此提出如何编程实现“定时提醒”对用眼时间进行管理。

 ②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在项目分析环节,教师要抛开程序设计,先对“定时提醒”进行功能分析,步步追问,由学生自主分析判断进行问题的界定,驱动学生不断思考“我该如何解决”。

 ③富有挑战性的、复杂的、多阶段的任务活动。程序设计最重要的环节是算法模型建立。在项目设计环节,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进行。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在活动中体验定时功能实现的复杂性,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化难为易;同时,设置递进任务,有效统领教学目标中的学科大概念,通过算法结构的层层分析,让学生对算法建模有更深的体会,推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④及时反馈提升学生表现行为。在项目实现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运行—对比分析修改完善”,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持续深入思考和实践中有机会提高表现性行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计算思维,实现了作品功能的优化与创新,完成了知识建构。

 ⑤整个教学过程要做到有收有放。放——强调学生的自主分析与探究,将课堂还给学生;收——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实现知识的建构,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行动力。这正是“立德树人”基本理念中的相关要求,关注学生对实践意义的创造,实现“应用驱动创新”。

 ● 关注内在情感,依托教学活动设计,融入人文教育 在项目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关注地方特色,以人文环境与知识为载体,形成以技术为支撑的特色信息技术课程,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笔者在《探秘人工智能——别样的植物之旅》一课的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引入,通过展示校园优美如画的环境、绚丽多姿的植物,让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享受美的情境中提升审美情趣,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欲望。整个教学活动围绕“植物识别”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展开,其中不斷穿插各种植物的图片来辅助教学,引发思考,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学生的观察讨论中,践行以美育人,最后在合作探究中要求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语音合成)为喜欢的植物制作二维码标识。二维码显示的内容为一首小诗,这也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在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同时植入了文化育人因素,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自觉推广者。

 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情感投入的情境中展开深入思考,进行思维碰撞,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旨趣,而且也体验到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旨趣。实践中把握时机,创造最佳教育氛围,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 结束语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综合考虑情境设计的引领性、任务活动的挑战性、问题引导的逻辑性、高阶思维的批判性与知识建构的整体性。备课时深入挖掘课程的育人因素,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合理嵌入价值基因,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知情意行合一,践行专业知识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有机融合,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俊杰,沙有威,毛澄洁,等.信息技术学科核心育人价值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育,2019(12):5-7. [2]王爱胜.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价值分析[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12):13-15. [3]金婧.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定时提醒[J].中国信息技术育,2020(09):10-12. [4]段金菊.通过深度学习实现信息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的完美统一——兼评《PowerPoint 制作专题》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64-65.

篇四:“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实践

技术课程中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思考

 摘要:本文从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角度,探讨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有所获,让 “ 立德树人 ”教育落地入心。

 关键词:立德树人;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2)10-0056-02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首次提出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媒体、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笔者从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角度,探讨如何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有所获。

 ●关注时代特色,依托有意义的落脚点,增强信息社会责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课程,肩负着新时代所赋予的学科育人价值,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内容特色,合理嵌入信息技术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情境等育人要素,进行主流价值引领,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了解 国情,把握时代,提高问题分析、明辨是非和价值判断能力,凸显信息技术课程的社会价值,培养具有担当精神、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例如,在《数据的可视化表达》一课中,教学重点不能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技术去实现数据可视化的过程和方法,而应在引导学生学会数据可视化表达方法的同时深入挖掘数据可视化表达的意义,再结合案例的运用提升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使学生计算思维得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可视化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笔者在本节课中以“中

 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相关数据为依托,将所有任务设置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中国心”,激发国家荣誉感;课堂中学生们通过成果展示的交流分享,深深感受到中国航天人对国家航天航空事业发展所做的努力与奉献,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当然,同时也要让学生看到中国与世界强国的差距,激发其危机感,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

 ●关注学生生活,结合真实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更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创新实践服务,提升科学素养。在课程实施中可通过针对真实问题进行算法与程序设计来凸显和落实,也就是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设计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程序培养学生利用程序设计创新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即提高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发展与创新的能力。

 那么,真实的问题情境是指什么呢?笔者认为应具有以下特点:

 ①。

 联通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应设置在一个能够检验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真实情境中,发展学生算法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例如,江苏省邗江中学金婧老师在对《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定时提醒》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在项目引入中以学生日常接触到的智能设备“定时”功能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趋利避害”,由此提出如何编程实现“定时提醒”对用眼时间进行管理。

 ②。

 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在项目分析环节,教师要抛开程序设计,先对“定时提醒”进行功能分析,步步追问,由学生自主分析判断进行问题的界定,驱动学生不断思考“我该如何解决”。

 ③ 富有挑战性的、复杂的、多阶段的任务活动。程序设计最重要的环节是算法模型建立。在项目设计环节,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进行。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在活动中体验定时功能实现的复杂性,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化难为易;同时,设置递进任务,有效统领教学目标中的学科大概念,通过算法结构的层层分析,让学生对算法建模有更深的体会,推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④ 及时反馈提升学生表现行为。在项目实现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运行—对比分析修改完善”,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持续深入思考和实践中有机会提高表现性行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计算思维,实现了作品功能的优化与创新,完成了知识建构。

 ⑤。

 整个教学过程要做到有收有放。放——强调学生的自主分析与探究,将课堂还给学生;收——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实现知识的建构,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行动力。这正是“立德树人”基本理念中的相关要求,关注学生对实践意义的创造,实现“应用驱动创新”。

 ●关注内在情感,依托教学活动设计,融入人文教育 在项目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关注地方特色,以人文环境与知识为载体,形成以技术为支撑的特色信息技术课程,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笔者在《探秘人工智能 —— 别样的植物之旅》一课的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引入,通过展示校园优美如画的环境、绚丽多姿的植物,让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享受美的情境中提升审美情趣,激发。

 其学习兴趣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欲望。整个教学活动围绕“植物识别”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展开,其中不斷穿插各种植物的图片来辅助教学,引发思考,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学生的观察讨论中,践行以美育人,最后在合作探究中要求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语音合成)为喜

 欢的植物制作二维码标识。二维码显示的内容为一首小诗,这也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在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同时植入了文化育人因素,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自觉推广者。

 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情感投入的情境中展开深入思考,进行思维碰撞,。

 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旨趣,而且也体验到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旨趣。实践中把握时机,创造最佳教育氛围,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结束语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综合考虑情境设计的引领性、任务活动的挑战性、问题引导的逻辑性、高阶思维的批判性与知识建构的整体性。备课时深入挖掘课程的育人因素,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合理嵌入价值基因,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知情意行合一,践行专业知识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有机融合,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俊杰,沙有威,毛澄洁,等.信息技术学科核心育人价值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育,2022(12):5-7. [2]王爱胜.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价值分析[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2(12):13-15. [3]金婧.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定时提醒[J].中国信息技术育,2022(09):10-12. [4]段金菊.通过深度学习实现信息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的完美统一——兼评《PowerPoint 制作专题》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12):64-65.

篇五:“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立德树人

 洪海燕连小红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 2022 版)》中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操,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可见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化素养,还能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理念,把德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本文基于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 10 课《古诗三首》为例,从立足文本,践行课标,优化评价,课后研学这四个方面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立德树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立德树人;古诗力量 一、立足文本,在教材解读中明确立德树人 课文所在的单元以 “ 理想和信念 ” 为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 》《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四篇课文。每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主题思想,体现了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而《古诗三首》都是咏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马诗》借“马”来表达诗人怀才不遇但仍有满腔的爱国热枕;《石灰吟》借咏叹石灰表达诗人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竹石》借竹来写出

 作者顽强不屈的品质。三位诗人借咏叹马、石灰、竹石,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这里面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托,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地挖掘古诗内涵,不仅能让学生感受这种精神力量,也能让学生进一步爱上中华诗词,受到美的熏陶。

 二、践行课标,在情境教学中体现立德树人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应从新时代的视角去挖掘语文教材,对文章中蕴含的爱国教育、人文教育等和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在《古诗三首》中,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在教学之初,可以设置情境,多媒体播放那些在困境中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例子,如(霍金、张海迪等),向学生们展示这些人物身上对生活不屈服的力量。以此导入对这三首古诗所蕴含的力量的探索。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出自己的感悟,通过情境代入,加深学生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三、优化评价,在课堂评价中渗透立德树人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中也要有良好的课堂评价。短短的评价语,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课堂评价语言使用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学

 习的自信。比如在学《石灰吟》时,当学生明白“清白”就是指一个人高尚的节操后,我们追问学生:“假如你是一位官员,你会怎样留住你的清白?”生答:“我会一心一意为国家做事,不贪污受贿,两袖清风。“这时,教师可以立马评价:“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人!你长大后,一定也是一位人民的好公仆!”并与学生握手。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而言是有力量的,这样的评价语和简单的动作会让学生充满自信,帮助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种评价环境中他们也获得了德育滋养,从而保证德育框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有效的树立。

 四、课后研学,在实践活动中强化立德树人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后研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更能强化德育素养。在教学《古诗三首》时,由于这三首古诗都有对生活不屈服的共性品质,因而可以开展“古诗的力量”课后实践活动,将班级分成两组,一组为“榜样寻找”小组,去寻找现实生活中具有和古诗里的品质一样的人物。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向这些优秀品质的人物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组为“我与古诗”小组,去探讨古诗带给自己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变化,并将自己的感悟以写作的方式写出来。在表达感悟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古诗的力量转化为自己面对生活的力量,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

 五、结语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師不仅仅只是充当传播教学知识的角色,还要利用教材中 的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材。要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方式来渗透德育,以此构建语文德育课堂。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 2022 年度课题“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立德树人资源应用的行动研究”(编号:202212506)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0. [2]徐卉.植根课堂立德树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J].启迪与智慧:下半月·儿童版,2022(2). [3]汪冰.“立德树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实践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22(3). [4]王继军.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对策初探[J].学周刊,2022(33). [5]杨娜坤.服务教育,立德树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成功:教育,2022(22):228

篇六:“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

 杨庆华 摘要:在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被提出后,德育理念变得越来越重要,每位教师都应该在开展智育的同时加强对于德育的培养。而语文这一学科由于其具备人文特性与工具性的两大特点,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上,意义深重,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小学语文作为学生感受传统德育的基础性学科,更是初中语文甚至高中语文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仅要结合课本知识帮助学生渗透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更应该帮助每位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所以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家庭观念、责任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的提升,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立德树人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工作,更要提 升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从而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的需求。在目前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之下,语文教师要积极发扬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优势,培养学生德育工作的进展。根据此目的,本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立德树人。

 一、识字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最初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阶段,而汉字就是接受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载体。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

 在练习汉字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慢慢接受德育的熏陶,这样便完成了立德树人的目标。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每一个词语都有其褒义贬义。因此,可以在汉字的学习中,通过让小学生理解汉字本来的意义,顺便向其介绍汉字或词语的褒贬性,从而传递给他一个基本的德育观念。比如:“美、善、德、义”等这样明显带有优秀品德感情色彩的词语,而相对的,“恶、恶、假、丑”这样的词则相对来说要显得不那么褒义。语文老师在教学生这些词的时候,则应该向学生介绍其褒贬,顺便宣扬德育的精神。再比如,在教学生写“人”这个字的时候,告诉学生“人”字由两部分组成,一撇一捺,顶天立地。我们做人也要这样,必须行得正,站得直,这样才无愧于人。还有讲解“感恩”这个词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说感恩这两个字都有心字底,因为,只有学生用心去体会,才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关爱,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感恩”,让学生懂得感恩自己、感恩自然、感恩生活、感恩他人、感恩家人、感恩祖国。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心怀感恩去用心接受德育教育。与此同时,老师们还可以推荐学生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的中文文化资料里,去认识汉字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二、阅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目前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由相应权威的专家挑选和编辑出来的,因此其不仅仅作为我国小学生教育的课本,更重要的是 里面的课文都传递着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不仅仅符合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接受知识的循序渐进,更符合德育工作的载体的需求。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让学生通过熟读教材,让学生感受当时环境下难能可贵的文化精神,潜移默化的在教育中实现了立德树人,将德育与智育协同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效果。比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受当时老百姓对于毛主席挖井的感恩之情,也告诉学生学会感恩,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报。当然,在教育学生阅读的同时,也要注意授课思维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德育渗透的前提是学生喜爱阅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互动、情景再现的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慢慢灌输德育的思想,完成立德树人的培养。

 三、写作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如果说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力工具,那写作则是语文教学中最直接的成果反馈。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写作教学中,语文老师不仅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写作方法、技巧,还应该教育学生如何在写作中抒发情感,这样能更好的检验学生德育工作的完成度。一个心中满怀感恩,思想品德高尚的学生,那他的写作中一定会饱含感情,是有丰富的精

 神内涵们能够与大家形成共鸣。比如,在父亲节母亲节的时候,语文老师可以布置与节日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关注自己的父亲母亲在生活中是如何为家庭为自己付出的。可以在相关的写作中,进一步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和照顾,能够体会到父母的无微不至以及艰辛。可以在思想上深刻感受到德育的教育。所以写作是一种很好的载体,通过文字的记录去实现心中情感的抒发,也正因为如此,写作才能更直接的反应语文老师德育工作的进展程度,通过学生的文字,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引导督促学生多多吸取德育思想。所以,在写作中,教师能够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好的立德树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这一重要的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的渗透,可以双管齐下,既充实了教学内容,还能潜移默化的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按照文中所述的几种开展方法,如在识字、阅读和写作这三个小学语文必备的课程方式中,慢慢的渗透德育理念,让学生不仅仅学到了专业的知识,更在不知不觉中有意识的学习了德育精神,这样促使了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日后的茁壮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小学语文的课程提纲中也提到,在语文的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观念、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这正是

 德育工作的核心需求。爱国是小学生首要学会的德育内容,只有在有国家意识的前提下,教师灌输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念才有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叶琼.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2(01):61. [2]夏惠賢,李国栋.从立德树人看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内容的改进——基于苏教版与人教版的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2,45(04):94-105. [3]邹晓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2,2(24):171. [4]唐现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J].中 国 校 外 教 育 , 2022 ( 14 )

 :136.025D3DCA-AF4B-48BF-B07A-B7F66870E881

相关热词搜索: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实践 树人 德育 立德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