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9篇

时间:2022-12-12 10:55:06  来源:网友投稿

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9篇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国务院关于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9篇,供大家参考。

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9篇

篇一: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国务院关于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 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进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

  但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 贵州发展仍存在特殊困难, 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

  为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 总体要求 (一) 重要意义。

  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 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

  贵州尽快实现富裕, 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象征,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

  贵州发展既存在着交通基础设施薄弱、 工程性缺水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等瓶颈制约, 又拥有区位条件重要、 能源矿产资源富集、 生物多样性良好、 文化旅游开发潜力大等优势; 既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 城乡 差距较大、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和困难, 又面临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工业化、 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 既存在着面广量大程度深的贫困地区, 又初步形成了带动能力较强的黔中经济区, 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有利因素, 正处在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

  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是发挥贵州比较优势,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 是增进各族群众福祉, 促进民族团结、 社会和谐的有力支撑; 是加强长江、 珠江上游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

   (二)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 以加速发展、 加快转型、 推动跨越为主基调, 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 着力加强交通、 水利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 全面提升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条件; 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积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 着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彻底改变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城乡 面貌;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大幅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 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 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把后发赶超与加快转型有机结合起来, 走新型工业化、 城镇化道路, 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 促进“三化” 同步发展。

  在加快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中, 始终把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突出重要位置, 推进城乡 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始终将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摆在全局工作首位, 让发展改革成果进一步惠及城乡 居民, 保护、 调动和发挥各族群众盼发展、 谋发展、促发展的积极性。

   ——坚持改革开放, 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解放思想, 锐意进取, 把改革开放作为加速发展、 加快转型、 推动跨越的强大动力, 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不断优化投资和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自力更生, 加大国家支持力度。

  充分发扬“不怕困难、 艰苦奋斗、 攻坚克难、永不退缩” 的贵州精神, 依靠自身努力加快发展, 进一步加大中央支持和发达地区对口帮扶力度。

   (四) 战略定位。

   ——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资源深加工基地、 特色轻工业基地、 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

  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构建特色鲜明、 结构合理、 功能配套、 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对内对外大通道, 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

  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思路,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战场, 全力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 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

   ——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 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 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长江、 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继续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 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的“两江” 上游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

  认真落实民族政策, 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巩固和发展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的民族关系,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五) 发展目标。

   到 2015 年, 以交通、 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工业化、 城镇化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扭转,森林覆盖率达到 45%;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到 2020 年,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建成; 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石漠化扩展势头得到根本遏制, 森林覆盖率达到 50%, 环境质量良好; 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六) 空间布局。

   按照“黔中带动、 黔北提升、 两翼跨越、 协调推进” 的原则, 充分发挥黔中经济区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建设黔北经济协作区, 积极推动毕水兴(毕节、 六盘水、 兴义) 能源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 大力支持“三州” (黔东南州、 黔南州、黔西南州) 等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黔中经济区。

  建设以贵阳—安顺为核心, 以遵义、 毕节、 都匀、 凯里等城市为支撑的黔中经济区。推进贵阳—安顺经济一体化发展, 加快建设贵安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 资源深加工、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黔北经济协作区。

  以遵义、 铜仁为节点城市, 以黔北、 黔东北为腹地,积极构建连结成渝经济区和黔中经济区的经济走廊。

  重点发展航天等装备制造、金属冶炼及深加工、 化工、 特色轻工、 旅游等产业。

  推进武陵山地区经济协作和扶贫攻坚。

   ——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

  以毕节、 六盘水、 兴义为节点城市, 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资源优势, 建设我国南方重要的战略资源支撑基地。

  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 钢铁有色、 汽车及装备制造、 新能源等产业, 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

   ——“三州” 等民族地区。

  加快推进黔东南州、 黔南州、 黔西南州及其他民族自治地方跨越发展。

  重点发展文化旅游、 磷煤化工、 新型建材、 民族医药和农林产品加工业,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

   二、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发展支撑能力 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 按照统筹兼顾、 合理布局、 适度超前的原则, 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打破交通瓶颈制约。

   (七) 推进铁路建设。

  加强贯通东西、 连接南北的铁路大通道建设, 提高运输能力, 扩大路网覆盖面。

  加快干线铁路建设, 打通与外部区域的快速通道, 尽快开工建设成贵、 渝黔铁路, 与贵广、 长昆铁路共同构成通往省外的快速大能力通道, 加快实施南昆、 黔桂、 渝怀铁路扩能改造等工程, 提高既有铁路通行能力。完善路网结构, 规划建设隆昌至百色贵州段、 织金至纳雍、 昭通至黔江贵州段等铁路, 规划研究毕节经水城至兴义、 黔江经贵阳至河口、 都匀经凯里至黔江、 兴义至永州等铁路, 逐步形成新的对外通道。

  继续实施铁路电气化改造, 建设和改造贵阳、 六盘水、 毕节、 安顺等一批铁路枢纽, 形成布局完善、 功能协调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八) 加大公路建设力度。

  加快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网贵州境内路段, 推动银川至龙邦、 都匀至西昌、 毕节至兴义、 成都至遵义等公路项目建设, 打通连接周边地区的公路通道。

  完善省内干线公路网络, 建设松桃经铜仁至黎平、 赤水经正安 至沿河、 贵阳至瓮安、 清镇至黔西、 安康经南川至麻江、 赤水经罗甸至百色等路段, 力争相邻市(州) 通高速公路。

  扩大国省道路网覆盖范围, 加大国省干线改造力度, 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标准公路。

  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加快重点城镇、重点工矿区与高速公路的快速联络线和专用公路建设。推进重要节点客货站场和农村客运站场建设。

   (九) 促进民航和水运发展。

  推进贵阳龙洞堡西部地区重要枢纽机场建设, 发展临空经济, 适时建设三期扩建工程, 新增和加密直达日韩、 东南亚及国内大型枢纽机场的客货运航线航班。加快支线机场建设, 改扩建铜仁等机场, 建设遵义、黄平等机场, 研究建设仁怀茅台机场, 开展黔北、 威宁、 罗甸等机场前期工作。鼓励和引导航空公司开辟和增加航线, 加大航班频次。

  支持航空公司在贵州设立基地, 扩大机队规模。

  支持支线航班和支线机场运营。

  积极发展通用航空, 适时试点开放低空空域。

  积极发展水路运输, 规划研究打通西南地区连接长三角、 珠三角地区水运通道、重点推进红水河龙滩、乌江构皮滩等水电枢纽通航设施建设,支持都柳江干流航电结合梯级开发, 因地制宜发展库区航运特别是旅游客运。

   (十) 加强能源通道建设。

  加快实施 500 千伏独山至桂南电力外送新通道建设。完善省内 500 千伏主网架, 加快建设毕节—大兴北部通道、兴仁—独山南部通道,形成覆盖全省的坚强电网, 依托中缅天然气管道、 中卫至贵阳天然气管道, 建设支线管网, 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

  支持建设成品油储备设施。

   (十一) 推动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稳步推进电信网、 广播电视网、 互联网融合发展, 提高电话、 互联网普及率, 加快城市光纤宽带接入, 力争行政村基本通宽带, 已通电的 20 户以上自然村和重要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加快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 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实施电子政务提升工程和“三农” 信息服务工程。

  强化信息网络安全与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邮政普遍服务体系建设。

   三、 全面实施“三位一体” 规划,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把实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 (以下称“三位一体”综合规划) 放在重要位置, 努力消除工程性缺水和生态脆弱的瓶颈制约,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十二) 加大水利建设力度。

  积极推进夹岩、 黄家湾、 五嘎冲、 马岭等大型水库建设, 开工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和引提水工程项目, 到 2020 年全省工程供水能力达到 159. 4 亿立方米。

  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以及灌区续建配套和灌排泵站改造工程。

  推进小水窖、 小塘坝、 小堰闸、 小泵站、 小渠道等“五小” 微型水利工程建设。

  到 2020 年灌溉供水保证率达到 75%,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515万亩, 改善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 715 万亩。

  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及山洪、 地质灾害防治力度, 加强重点城镇防洪工程建设, 完善防汛抗旱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统筹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加强岩溶地下水和地下暗河开发利用, 建设一批应急水源工程, 提高抗旱应急能力。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水资源和水利工程设施管理, 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

  在安排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时, 加大对贵州水利建设投入力度, 支持贵州如期完成“三位一体” 综合规划提出的水利建设目标。

   (十三) 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

  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 长江珠江防护林、 速生丰产林、 水土保持等工程, 加强水源地和湿地保护。

  增加造林和抚育任务。对生态位置重要的陡坡耕地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大草山草坡治理力度,扩大退牧还草重点县范围。

  加强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 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和建设, 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支持贵州开展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十四) 突出抓好石漠化综合治理。

  进一步加大石漠化防治力度; 提高单位面积治理补助标准, 到 2020 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全面覆盖工程小区。

  坚持自然修复为主, 宜林则林, 宜草则草, 推进封山育林(草) , 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把石漠化治理与解决好农民长远生计结合起来,多种途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大力发展林下产业, 加强山区特色经济林建设, 支持因地制宜发展花椒、 金银花、 猕猴桃、 火龙果、 核桃等经济作物。

  抓紧研究论证生态搬迁工程。

   (十五) 加强环境保护。

  继续推进乌江、 赤水河和南北盘江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实施红枫湖、 百花湖、 万峰...

篇二: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巡:Q垒:2Q!圣 壹生型堂至Q!三:Q垒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测算口赵海龙(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本文基于1990.2010年中国统计数据,选取泰尔指数对我国城乡间收入差距进行测算,并绘制出我国近20年来城乡问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最后,基于测算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宇:收入差距城乡间收入差距泰尔指数当今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早已告别了”唯GDP论”的时代,其更加注重的是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富裕与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发展,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据相关统计报告,我国GDP总量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399759.5亿元,增幅达到了近llO均可支配收入。由上述定义式可以看出,该处定义的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首先是分别计算城镇和农村收入份额与人口份额之比的自然对数,然后再以城乡收入份额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和得出结果【5】。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结合公式(1)可以计算出1990年到2010年中国城乡间泰尔指数如下表:表一1990年到2010年中国城乡间泰尔指数数1990199419982002200620100.0720.1320.1040.1550.1600.14619911995199920032007倍。在人均GDP方面,其年增长率也达到了9.75%,成为同期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但从横向比较来看,截止2010年,我国人均GDP只有3600美元左右.居世界100位之后(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年第1期),并且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也处于不断扩大化的趋势。我国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O.23(中国统计年鉴)上升到了1995年的O.45(赵伟人等.1999),在此之后一直保持在0.40这一国际公认收入贫富差距警戒线之上,在2000年之后一度增长到了O.45左右,并且有继续扩大化的趋势(李实,2003)。我国总体收入差距大致可以分解下面三个方面:第一,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根据20 1年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报告显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达到了3.23:l,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国家之一【l】。第二,行业间收入差距。我国平均工资最高行业是金融业,与平均工资最低的农林牧渔业,两者从业人员年收入之比达到了4.2:l。第三,区域问收入差距。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地区上海,与最低地区贵州,其两地区的人均GDP之比约为9.6:l。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化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而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化或是达到贫富悬殊的地步,必定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本文则选择从城乡收入差距这一个侧面来予以具体分析。当今,已有大量的学者致力于城乡间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李实等(1998)通过个人可支配收入与国家统计局给出的人均收入两者的差别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城乡收入差距具有不同的变动轨迹:田新民、王少国等人通过建立劳动剩余型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理论模型,由此得出城乡收入差距的大小还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壁垒:蔡防在”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文中提出基于大多数的关于我国收入不平等的分解结果,都显示了城乡收入差距贡献了中国收入不平等的40%-60%[2】,所以得出通过测算城乡收入差距来研究我国的收入不平等的现状的合理性。对收入差距问题进行研究的前提,是要找到一种能够有效刻度收入差距大小的度量方法。而当今国际社会上已提出了许多测度收入差距的指标。这些方法中有的是依据收入分配理论推导出来的,比如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科兹涅茨比率、沃尔夫森极化指数等:有的则是从统计学理论中发展出来的,比如人口众数组分布频率、测度大多数人所覆盖的绝对收入范围、以及测度最低收入或最高收入偏离平均收入的离散系数等;还有一些则是从其他相近学科中引入的,比如来源于物理学的泰尔指数和来源于福利经济学中的阿特金森指数等[3】。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是当今运用较为广泛的两种研究收入差距问题的度量指标。但基尼系数在测算收入差距问题时存在两个缺陷,一是无法反映出个别阶层的收入变化情况,即是说当基尼系数增大或减小时无法确定出到底是哪个阶层的收入变化所引起的;二是基尼系数仅对中等收入的变化特别敏感,而对上层收入水平和底层收入水平的变化反映不明显。泰尔指数除了能够弥补基尼系数以上两个缺陷外,其相较于基尼系数的一个最大优点在于泰尔指数考虑了相应区域的人口结构变化对指标的影响,该特点在测算不同区域问收入差距问题时具有明显优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乡经济呈现出显著的二元结构,农村人口占绝对大的比重,并且长期以来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人口割裂,流动相对困难的局面,所以城乡人口的相对会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城乡收入差距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基于Shorrocks的研究,选用泰尔指数中刻度组问差异性的公式来度量我国城乡间收入差距。以表示t时刻的泰尔指数,据定义有如下公式:数0.0910.1210.1170.1620.16119921996200020042008数0.1080.1040.1290.1590.15919931997200120052009数0.1280.1000.1380.1580.157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利用Excel软件绘制1990年到20 10年泰尔指数时序图,如下:o 2吡 So l・・囊尔指数∞ SO199019931996199920022∞5 2008图l 1990年到2010年我国泰尔指数时序图由图中折线走势可以看出:我国泰尔指数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90年至1994年处于第一个阶段,泰尔指数连续攀升,表示该时期内城乡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我国实行农业产品统购统销的制度,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即以低价购进农产品,而以高价售出工业产品,进而导致农业生产者的收入”缩水”,而工业生产者收入”增值”的现象。第二个阶段是从1995到2003年,大致呈现一个”V”型的波动变化,该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城乡居民收入都得到了较大提高,此效应对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产生了正面的影响,但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后期乏力,所以,在1997年泰尔指数下降至最低点后又出现了大幅度反弹;第三个阶段则是从2004年至2010年,该阶段泰尔指数在O.160上下小范围内波动。说明该阶段政府已经意识到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严重性,并积极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比如控制农产品的最低价格,增大农村公共物品与服务的资金投入,以及减免农业税收等,从而得以抑制城乡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刻度出我国近20年来城乡间收入差距大小,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了解释和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不断扩大化的城乡间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我国政府亟待制定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适宜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从而达到缩小我国城乡间收入差距的目标。参考文献:【l】李娟娟.1978-2007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0.52.【2】蔡防,王美艳.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学动态,2009(08):4-10.【3】沈萍,朱春奎.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文献综述【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01):56.61.【4】欧阳志刚.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特征及其地区差异【J】.生产力研究,2009(19):31-32.[5】王红涛.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J】.经济论坛,2009(12):4-8.作者简介:赵海龙,1988年出生,湖北荆州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201 l级数量经济学研究生。255抵=套(鲁)M罟7zp)-(詈”n(詈7罢)+(鲁)ln(罟7 墨p P p 1Zz: 2zZpt / pt , pl)ztf1)其中,j=l,2分别代表城镇和农村地区,z“和z2‘分别代表城镇和农村地区t时刻时的人口数:P“和P2‘则分别代表城镇和农村地区t时刻时人均可支配收入,z‘代表t时刻全国总人口,P1代表t时刻全国人万方数据 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测算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赵海龙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430070青年科学(教师版)Young Science2013,34(4) 参考文献(5条) 1.李娟娟 1978-2007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 -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03)2.蔡昉;王美艳 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期刊论文] - 经济学动态 2009(08)3.沈萍;朱春奎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文献综述[期刊论文] -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9(01)4.欧阳志刚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特征及其地区差异[期刊论文] - 生产力研究 2009(19)5.王红涛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期刊论文] - 经济论坛 2009(1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qnkx-jsb201304216.aspx

篇三: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公基主观题 1.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地说, 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 包括公民的政治、 经济、 文化权利; 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是因为: 首先,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 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

   其次,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因此, 我们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再次, 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 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 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一切为了人, 一切服务于人。

  因此,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 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 科技水平的提高, 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 社会的全面进步, 归根到底, 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2.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 原因: 首先, 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 不全面的、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多年来,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城乡 差距、 地区差距、 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 教育、 卫生、 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人口增长、 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 经济增长方式落后, 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

  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发展, 我国已基本实现   了小康, 国家的财力和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长,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这些问题。

   其次,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 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可以说, 新的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 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 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 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 对全球、 对人类的负责态度。

  如果将这一发展观付诸实践, 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将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 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 发展才能有新思路, 改革才能有新突破, 开放才能有新局面, 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 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 增强国防实力, 维护国家安全,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否则, 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 甚至会走弯路。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正确认识、 正确处理哪些关系? 【参考答案】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正确认识、 正确处理的关系有: 第一, 科学发展观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相互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 关键是发展经济。

  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心一意谋发展, 全心全意搞建设,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基础。

   第二,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相互关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党的基本路线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与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是完全一致的。

  一方面,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是为落实“以人为本” 创造物质基础,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以人为本” 就是一句空话; 另一方面, “人民群众” 不仅是创造主体, 而且是创造成果的享有者, 所以经济建设的动力是人, 目的是人, 是以人为本, 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方向, 经济发展不但没有动力, 也就失去了意义。

   第三,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还要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相互关系。

   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遵循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倾向, 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 实现由数量到质量经济的彻底转变, 达到速度与效率的高度统一, 走出一条既有较好效益又有较高速度的道路, 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4.为什么说“三个代表” 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考点】 “三个代表” 【专家评析】 本题结合“三个代表” 来考查党的先进性。

  主要从阶级基础的先进性、 指导思想的先进性、 服务宗旨的先进性来阐述。

   【参考答案】 第一个“代表”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阶级基础的先进性。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 就是我国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个 “代表”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

  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的文化建设。

   第三个“代表”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就是共产党先进性的突出表现。

   5. (1)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答案要点】 1、 答: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扩大内需、 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

   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⑤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大局, 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2、 答: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 积极推进城乡 统筹发展。

  (3)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4)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5)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6)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6.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参考答案】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应注意以下原则: (1)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它是非对抗性矛盾, 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 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2) 改革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 有计划、 有步骤地进行。

   (3) 改革是依靠人民群众、 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变革过程。

   (4) 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

  必须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 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5) 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 之间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7.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使世界各国、 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2) 经济全球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主要是: 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8. 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参考答案】 (1) 市场经济有自发性、 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消极方面。

   (2) 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中长期合理配置; 不能自发地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 容易只考虑局部利益而忽视社会整体利益。

   (3) 完善的宏观调控系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9. 中国共产党的 90 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参考答案】 中国共产党的 90 多年的历史实践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 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历史经验, 其中三条尤为重要: 第一, 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 第二, 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第三, 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 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 归结起来就是, 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 带领人民胜利前进, 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

   10.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 文化权益, 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 全面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 协调发展,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 各个方面相协调。

   (4) 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 资源、 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11.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什么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 (1)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 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本质。

  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按照“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要求来发展先进生产力, 发展先进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必须以人为本,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

   (2)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是一个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

  只有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 办事情、 作决策, 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才能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3)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

  我国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 1000 美元, 到 2020 年将达到 3000美元。

  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 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重要阶段, 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全局, 审时度势, 因势利导,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4)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要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需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

  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 是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12.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握好哪些着力点? 【参考答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 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把握好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 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 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着力促进全社会创造力的持续迸发, 促进各种利益关系的妥善处理, 促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有效体现, 促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实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发展。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 要实现社会和谐的...

篇四: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一、选择题 1.下表为市民张先生 2015年和 2016年的家庭开支清单(单位:万元) 年份 食品 交通、通讯 教育、医疗 其他消费 银行储蓄 国债 股票 2015 4.0 1.6 2.3 1.7 1.0 2.0 2.4 2016 4.5 2.0 2.8 2.2 2.0 2.5 2.0 和 2015 年相比,王先生一家在 2016 年 A.恩格尔系数降低了约 3%,消费水平有所提高 B.恩格尔系数降低了约 4%,消费需求全面提高 C.恩格尔系数降低了约 5%,消费效益有所提高 2.2014 年至 2017 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动情况如下表。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居民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城镇居民 34.2 29.7 29.3 28.6 农村居民 37.8 33.0 32.2 31.2 ①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②居民的消费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 ③我国经济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④近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下表是居民小张 1997 年和 2017 年家庭收支状况(单位:万元) 年份 家庭 收入 食品 支出 银行 储蓄 教育 支出 其他 消费 服装 支出 1997 3 1 0.5 0.4 0.6 0.5 2017 20 4 8 3.3 2.7 2 小张家 1997 年和 2017 年的恩格尔系数分别是和。这一变化表明他家 A.33.3%20%收入和储蓄存款明显增加 B.40%20%生活消费以发展和享受资料为主 C.40%33.3%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D.33.3%20%在经济承受能力之内消费 4.据商务部监测,2018 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高达 1.4 万亿元,日均销售额同比增长 9.5%.与庞大的消费规模相比,钱包渐鼓的中国民众已不再满足于吃大餐、穿新衣、用新物,而患更希望吃得健康、穿得时尚、用出品位,有机杂粮、绿色蔬菜、时令水果等绿色健康类食品销售红火,私人定制的衣服、扫地机器人、新型智能手机等产品也持续热销。这说明 ①居民消费需求旺盛,消费水平和质量提升 ②居民消费层次提高,生活的品质普遍提高 ③居民消费观念更新,绿色消费成社会时尚 ④居民消费结构改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对下图(含注)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注:2017 年,我国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 30%,进入了联合国划分的 20%-30%的富足区间 A.物质和精神消费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B.食物消费比重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 C.金融投资量随消费水平提高而增加 6.2018 年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78.5%,高于资本形成总额47.1 个百分点。据此,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①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②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在逐步优化 ③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提高 ④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中国旅游学者刘思敏受到恩格尔系数的启发,提出了“旅游恩格尔系数”理论。旅游恩格尔系数是旅游支出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对“恩格尔系数”和“旅游恩格尔系数”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随着经济发展,旅游恩格尔系数一定会逐渐下降 ②旅游恩格尔系数越高,表明人们生活水平越高,消费结构改善 ③随着经济发展,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人们的食品支出逐渐减少 ④伴随经济发展,旅游恩格尔系数与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可能呈反向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下图是我国近年来恩格尔系数走势图,据此可知 ①居民食品支出不断减少 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③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④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完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下图是 1978 一 2018 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走势图(——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 A.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正在转变 B.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我国物价总体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 D.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不断缩小 10.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等于食品支出除以家庭消费总支出),下表为市民王先生家 2017 年家庭的开支清单。据此可算出恩格尔系数约为 A.42% B.27% C.38% D.32% 11.读下表:2017 年某家庭收入支出情况(单位:元) 总收入 食品支出 服装支出 租房 支出 教育、医疗支出 通讯、交通支出 旅游、休闲支出 投资理财支出 110 000 24 000 7 000 12 000 18 000 5 000 10 000 20 000 可见,该家庭 ①恩格尔系数为 25% ②恩格尔系数约为 31.6% ③消费结构相对合理 ④投资理财方式多样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某家庭 2018 年总收入 20 万元,用途如下(单位:万元): 食品 衣服 教育医疗 水电煤气 通讯交通娱乐 银行储蓄 购买股票、债券 4 2 3.5 0.5 2 4 4 该居民家庭 2018 年的恩格尔系数应该为:( ) A.20% B.25% C.33% D.50% 13.2016 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30.1%,比 2012 年下降 2.9 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这意味着我国居民 A.消费水平提高 B.收入差距缩小 C.食品支出减少 D.生活成本下降 14.2015-2019 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部分数据(扣除价格因素)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增速(%) 6.9 6.7 6.9 6.6 6.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 6.6 5.6 6.5 5.6 5.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 7.5 6.2 7.3 6.6 6.2 从上表数据中可以推断出我国( ) ①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基本同步 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 ③农村居民收入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④城乡居民生存资料消费逐年减少,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17 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是 29.3%,比 2012 年回落了 3.7 个百分点。这一变化意味着( ) 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②家庭消费逐步向较高的层次发展 ③居民食品消费支出逐渐减少 ④享受资料消费成为居民消费主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下表为本市某居民家庭平均每月支出的情况表(单位:元) 食品 衣着及家庭用品 水电煤 教育、医疗 通讯、交通、娱乐等 购买债券 1000 500 300 500 700 500 该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应该是 A.28.5% B.33.3% C.42.8% D.50% 17.联合国对消费水平的规定标准:恩格尔系数在 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水平;40%-49%为小康水平;20%-40%为富裕水平;20%以下为极度富裕。根据下表《市民梁先生家 2015 年家庭开支清单》推断,市民梁先生家 2015 年的消费水平已经达到 支出项目 食品 交通、通信 教育、医疗 其它消费 国债 股票 银行储蓄 费用(万元) 2.5 0.7 2.1 3.2 3 2.4 2 A.温饱水平 B.小康水平 C.富裕水平 D.极度富裕 18.2015 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9867 元,比上年增长 8.5%。下表为上海某家庭2015 年收支情况统计表: 家庭收入 食物消费 娱乐消费 银行储蓄 其他消费支出 15 万元 3 万元 5 万元 3 万元 4 万元 注: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个人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

   根据上述信息,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由此可知 2015 年该家庭 A.娱乐消费过多,消费行为不理性 B.收入水平同比大幅提高 C.生活水平较高,收支有结余 D.恩格尔系数为 20% 19.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这种趋势被称为 A.巴拉萨--萨缪尔森定律 B.恩格尔定律 C.配第--克拉克定律 D.吉芬之谜 20.去年某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6253 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 9656 元。可见该市城镇居民的 ①消费水平较高 ②食品的消费弹性较大 ③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④生活水平较富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21.下表是我国 2016-2018 年的恩格尔系数对比 恩格尔系数、年份 农村 城镇 2016 32.2% 29.3% 2017 31.2% 28.6% 2018 30.1% 28.4% 由上述表格数据可以推断出( ) ①我国居民食品支出总金额逐年下降 ②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和优化 ③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④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占主导地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由下表可以推断出( ) 2013-2018 年我国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年度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恩格尔系数 31.20 31.00 30.60 30.10 29.30 28.40 (注:联合国粮农组织恩格尔系数的划分标准: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②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③消费结构不断改善 ④我国消费以享受型消费为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2018 年 8 月 31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确定为每月 5000元,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等支出可纳入抵扣。个人所得税调整的政策传导预期是 ①避免重复征税 ②减轻中低收入者负担 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④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⑤促进恩格尔系数提高 ⑥助推居民消费升级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24.2019 年前三季度,我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类支出 4310 元,在总支出中占 27.9%,同比下降 0.6 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而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 1766 元,同比增长13.5%,增速位列各类支出之首。这说明( ) A.生存资料消费在减少 B.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在优化 C.享受资料的消费位列各类支出之首 D.发展资料消费数量超过生存资料 25.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今天,滴滴打车、团购、机器人的出现,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认知、生活形态和发展方式。这说明( )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居民消费心理发生改变 ③消费质量不断提高 ④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 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详解】 A:根据恩格尔系数的概念,上述图表 2015 年王先生一家的恩格尔系数是 4÷(4+1.6+2.3+1.7)*100%=42%;2016 年年王先生一家的恩格尔系数是 4.5÷(4.5+2+2.8+2.2)*100%=39%,和 2015 年相比,王先生一家在 2016 年恩格尔系数降低了约 3%,消费水平有所提高,故 A 符合题意。

   BC:计算均错误,故不选 BC。

   故选 A。

   【点睛】 恩格尔系数不是一个绝对量,而是一个相对量。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并不意味着食品支出总额的降低。相反,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在一般情况下伴随着食品支出金额的增加。

   2.D 解析:D 【详解】 经济发展水平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同时,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可见,材料表格中,2014 年至 2017 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造,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近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故③④正确;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与恩格尔系数下降没有直接联系,故①不符合题意;②选项与题干构不成因果联系,故排除。故选 D。

   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恩格尔系数的相关知识。1997 年小张家的恩格尔系数为 1÷(1+0.4+0.6+0.5)×100%=40%。2017 年小张家的恩格尔系数为 4÷(4+3.3+2.7+2)×100%=33.3%。小张家 恩格尔系数的在减少,这一变化表明小张家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C 项正确,A项中的恩格尔系数计算错误,且恩格尔系数的变动与储蓄存款增加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中的恩格尔系数计算错误,且表格内容反应不出生活消费以发展和享受资料为主的相关信息,排除;恩格尔系数变动与是否在经济承受能力之内消费没有直接联系,D 项中的“在经济承受能力之内消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 C。

   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消费的因素的相关知识。①选项错误,消费水平和质量提升的表述在题目中没有体现。③选项错误,通过题目的解读不能得出“绿色消费成社会时尚”的结论。相比较以前,现在中国民众已不再满足于吃大餐、穿新衣、用新物,而患更希望吃得健康、穿得时尚、用出品位,有机杂粮、绿色蔬菜、时令水果等绿色健康类食品销售红火,私人定制的衣服、扫地机器人、新型智能手机等产品也持续热销。这说明居民消费层次提高,生活的品质普遍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改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②④选项入选。选 B。

   【点睛】 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 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 在认真审读背景材料、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指向的基础上,从最容易发现的错误(或正确)题肢入手,先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的观点,然后将含有明显错误观点的题肢或不含有明显正确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以缩小范围。

   运用“对比法”对其余题肢进行比较,确定正确选项 在初步排除缩小范围后,便可以确定剩余题肢中的“相同”的选项为正确题肢,一般不必费心去分析,只需对“相异”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看哪些更符合题意,以最终确定答案。

   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 错误,“充分满足”说法错误; B 符合题意,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

篇五: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论 文 精 选论 文 精 选论 文 精 选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城乡 居民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与研究姓名: 赵欣欣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统计学指导教师: 白雪梅20031201 论 文 精 选论 文 精 选论 文 精 选内容提要Y6 10 6 7 11内容提要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早己存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在前入研究的基础上, 分别从宏观和中观的角度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 并试图揭示“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展的趋势, 最后针对如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城乡屠民收入差距, 对城乡经济发展的t钱略选择, 以及未来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包括四大部分:第一章,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和方法进行综述, 全面了解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的各个方面, 从而为下两章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第二章, 对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客观的描述, 并进行了阶段性分析。第三章, 对各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省区间比较的实证分析, 采用了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 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变化两个方面对省区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初步研究, 揭示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空间布局以及时间序列变化上的不同步性: 同时, 还对形成这种空问不平衡和时间变化不同步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第四章, 分析了“十五” 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 并认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是: 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 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最后对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论 文 精 选论 文 精 选论 文 精 选A B S T R A C T1A B S T R A C TIt h a s b e e n alo n gtim e sin c e th e in c o m ed isp a r ityb e t w e e n u r b a n a n d r u r a lr e sid e n tse x iste d . A lo n gw ith th e f u r th e rd e v e lo p m e n to fth ee c o n o m y r ef o r m , th ein c o m ed isp a r ityb e t w e e nu r b a na n dru ra l r e sid e n ts, c a u se dp e o p letop a ym o r e a n dm o r e a tte n tio n s. In th isp a p e r , b a se do n th e f o r m e rr e se a r c h , w em a d e ap o sitiv ea n a ly sis o f in c o m ed isp a r ity b e tw e e n u r b a n a n d ru ra l r e sid e n ts, a n da tte m p te dtOf in d th e tr e n d o f in c o m ed isp a r ityin th ep e r io do f “T e n th —F iv e ” . A t1a st, w e p u tf o r w a r d O u r o w np o lic yr e c o m m e n d a t io n s tO sh o r te n th ein c o m ed isp a r ityb e t w e e nu rba na n dr u r a l r e sid e n tsa n dtoim p r o v er u r a l in c o m e . It isim p o rta n tto u n d ersta n da n de v a lu a te th e in c o m ed isp a rity o bjectively , a n dtO c h o ic e th ed e v e lo p in g str a te g yo f r u r a la n du rba n , a n ditis a lsoim p o r ta n ttod e v e lo pth e f u tu r ee c o n o m y .T h isp a p e rc o n sists o ff o u rp a rts:C h a p te ro n e , W er e v ie w e d th ef o r m e r r esea r ch a n dm e t h o do fin c o m ed isp a rity ,a n dm a d eaw h o lec o m p r e h e n sio no fe a c ha sp e c to fin c o m ed isp a r ityresea rch .C h a p te rtW O , w ed e sc r ib e dth e in c o m ed isp a r ityo bjectiv elya n d c a r r ie do n th ea n a ly siso fd if f e r e n tsta g es.C h a p te rth r e e , w em a d ec o m p a r a tiv e a n a ly siso f th ein c o m e d isp a r ityb e t w e e nu rba na n dru ra l r e sid e n tsa m o n gp r o v in c e s b y u sin glin ea rr e g r e ssio na n dc o r r e la tio na na ly sis f r o mth e v ie wo fsp a tia ld istr ib u tio n a n dtim e se r ie s. A s toth er e a so n s th a tm a d eth e sy n c h r o n o u s a n da sy n c h r o n o u sin c o m ed isp a r ity c h a n g e b e t w e e np r o v in c e sa n dw h o lec o u n tr y , w ea lso m a d ee le m e n ta r y a na lysis.C h a p te r f o u r , w e a n a ly zedth e tr e n d o f in c o m e d isp a r ityin th e p e r io d o f“T en th - F ive” . W e th in kth ek e yto sh o r te nth e in c o m ed isp a r ityb e t w e e nu rba n a n dr u r a l r e sid e n ts lies in th e e c o n o m y d e v e lo p m e n t, w h ic h w ill im p r o v eth er u r a lin c o m e le v e l. A tla st, w eo f f e r e d so m ep o lic ya d v ic e o n h o wtoim p r o v eth e r u r a lin c o m eK e yW o rd s: In co m ed isp a r ityb e tw e e n u r b a na n dr u r a l r e sid e n ts 论 文 精 选论 文 精 选论 文 精 选2A B S T R A C TIn c o m ed isp a r ityIn c o m e d istr ib u tio nS ta tistica la n a ly sis 论 文 精 选论 文 精 选论 文 精 选导言i导言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9 0 年代,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总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这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但是, 当前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 主要是收入差距急剧扩大, 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 这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许多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由于他们考察问题的视角不同, 运用的方法不同, 所以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 从而对城乡经济发展政策的评价不同, 而这将直接影响到对未来城乡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从而影响到来束的经济发展。

  这使我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促使我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开始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本论文的研究是这样展丌的: 首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的现状和方法进行综述。

  在对其研究现状整体了解的基础上, 运用相应的方法分别从宏观和中观的角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分析: 先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客观描述, 并对其进行了阶段性分析: 然后从中观的角度对各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省区间比较的实证分析。

  最后分析了“十五” 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 并针对如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论 文 精 选论 文 精 选论 文 精 选2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与研究第一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第一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综述~、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的主要脉络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19 6 4 - 19 7 8 年长达15年的时间罩, 基本上保持了稳定。

  这期间, 理论界对收入分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功能性分配理论” , 重点讨论“收入分配的原则” , 其中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实证性研究的文献很少。

  从上世纪7 0 年代末到8 0 年代初, 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定量研究主要见于统计部门的统计报告。

  经济学界也开始关注和重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 但主要着眼点是分配体制与社会性质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 城乡统计数据『F 逐步健全起来, 为以后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8 0 年代中后期和9 0 年代初, 由于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广泛传播, 洛仑兹曲线、 基尼系数等现代分配理论和方法被引入, 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实证分析方法的采用, 使收入分配的研究由“功能性分配理论” 的单线研究,进入“功能分配” 和“规模分配” 的双线研究。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 陈宗胜( 19 9 4 )开始以19 7 8 年和19 8 4 年农村居民和职工的收入和消费支出及增长速度的不同为依据, 分析工农之剧同趋缩小的差别。

  自9 0 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国民体系的逐步完善, 可供研究的统计数据大大增加,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更进一步深化, 其主要的进展是: ( 1)使用的指标和方法更加多样化: 除使用城乡人均收入比率、 洛仑兹曲线及十等分分组分析法、 基尼系数外,还使用结构相对系数、 泰尔指数和计量模型法等进行研究。

  ( 2)实证分析更严谨,力求描述现实更科学。

  多数研究者已不满足粗线条的研究, 对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变动的各种因素考虑更全面, 并且通过数据的“分解” 、 “重组”和“修正” 等方法, 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

  赵人伟、 李实( 19 9 7 )根据抽样调查结果, 通过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比值及其变动, 对体制改革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作了初步研究。

  另外, 陈宗胜( 20 0 0 )通过两部门转换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的研究, 提出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般理论, 并且 论 文 精 选论 文 精 选论 文 精 选第一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3通过对影响城乡关系诸变量的分析,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研究。

  由于数据可比性的提高, 黄泰岩、 王检贵( 20 0 1)还进行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国际比较研究。二、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状况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的测度, 在有关研究文献中学者们主要运用城乡人均收入比率、 泰尔指数、 基尼系数、 十等分分组分析法和结构相对系数等指标来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程度, 并测算其对总收入差距及其变动的影响。由于使用不同的指标和方法, 以及使用的资料不同, 所以结论就会有所差别。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致的研究结论是: 改革开放以前, 尤其是19 6 4 一19 7 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当稳定, 19 7 8 —19 8 4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19 8 5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趋于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于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 对总收入差距有着更大的影响。陈宗胜( 20 0 0 )用基尼系数测算了总收入差距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额, 测算结果表明, 19 8 1—19 8 8 年, 平均看, 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解释了总收入差距的36 %左右。

  魏后凯( 19 9 6 )用泰尔指数测算了19 8 5—19 9 5年总收入差距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额, 泰尔指数计算的贡献率为51S 。

  李子奈( 19 9 7 )利用抽样调查的资料, 以泰尔指数计算了19 8 8 年和19 9 5年总收入差距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额, 泰尔指数计算的贡献率为35%左右。

  基于国家统计局数据, 世界银行对中国同益增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估计, 用泰尔指数对19 8 5—19 9 5年倒造成的收入差距因素进行分解, 其中,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为4 7 . 4 %, 省与省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为33. 7 %, 省内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为7 . 1%, 城市内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为11. 8 %。综上所述, 以上不同学者用不同方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 在现状的描述上是基本一致的, 即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先缩小后扩大的态势, 8 0 年代中期是一个转折点, 即考察期的最低点, 此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影响全国总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能解释总收入差距的近一半;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对全国总收入差距的变动的影响程度在上升。 论 文 精 选论 文 精 选论 文 精 选4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与研究三、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学者们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中不同侧重地强调了许多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

  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二元经济结构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原因的解释, 9 0 年代以前的研究一般把它看成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陈宗胜( 20 0 0 )结合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较为严重的二元经济状况,考察了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人口比、 农村非农产业比重以及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 并将其中的二元经济结构视为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指出只要传统的农业部门还没有摆脱在二元经济结构中的不利地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很难缩小; 随着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 趋势: 并认为20 0 0 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达到或接近倒u 曲线的顶端, 然后将呈下降趋势。

  不少学者持有相同的观点。

  国家统计局农调队( 19 9 4 )对中国19 7 8 —19 9 3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二元结构系数、 农产品价格低予价值比重、 城市居民隐性收入比重、 农村居民非农产业收入比重和城乡人口比例等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二元系数解释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59 . 6 2%, 说明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

  钟鸣( 19 9 9 )考察了沿海与内陆地区不同的二元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差异。

  中国内陆地区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 十分明显, 发达的都市与贫困的乡村并存, 而沿海地区则不同, “二元结构” 较不明显, 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水平比较高。他认为内陆地区的“二元结构” 使农村居民从城市发展中所得的益处不多, 城市对农村的扩散效应不明显, 因而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内陆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偏低, 收入增长速度偏慢, 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大。( 二)经济政策不少学者认为, 中国的二元经济状况同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这些政策一方面是二元结构的反映, 另一方面又强化了现存的二元结构。

  国家统计局农调队( 19 9 4 )指出, 国家的投资政策、 分配政策和一系列相关的方针政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 正如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影响一样, 最终通过经济交换也被容纳在二元结构的影响之中。

  赵人伟( 19 9 9 )认为8 0 年代中期至 论 文 精 选论 文 精 选论 文 精 选第一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59 0 年代中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同原有体制下的“政策惯性” 有关。

  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是原有体制下的一种政策产物。

  农产品的低价收购政策、 对农村居民的税收政策和对城市居民的福利补贴政策、 限制农村居民进城政策, 都是原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以来这些政策虽有所松动, 但离根本性改变尚有距离。

  虽然8 0 年代初期和19 9 5年以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政策有力地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但将建立在补助基础上的城市居民福利转化为个人财产的做法将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三)社会经济体制随着农村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 源于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农村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 城乡生产力水平的差距一度缩小, 而两者的收入差距却没有同比例变动。

  因此, 有些学者指出,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体制。袁易明( 20 0 2)认为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城镇就业制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到了屏蔽作用。

  文魁、 宋湛( 20 0 2)认为, 由于中国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 在体制转型中出现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 再加上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使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中发生了许多无序问题。

  因此. 他们把体制变迁因素划分为有序变化因素和无序变化因素两类。

  认为8 0 年代初期农村的价格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了显著的缩小作用: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也起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

  8 0 年代后期以来的城市住房制度改革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此外, 城市非国有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农村非农产业的较快发展是引起收入差距变动的两个强有力因素。

  而无序因素: 如各种寻租活动、 内部人控制、 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各种垄断行为以及腐败问题都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四、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价值判断目前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否合理的问题, 学者...

篇六: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产经浅 析 我 国 城 乡 差 距 的 现 状 、 成 因 和 解 决 对 策■魏伟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文章编号:摘要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针对我国城乡差距的问题,笔者首先探讨了城乡差距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城乡差距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城乡差距的对策。关键词城乡差距成因解决对策一、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基本维持在有医疗、住房补贴等,实际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要大。如果把这些非货币因素都计算进去,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高达.城乡教育差距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倍、倍、倍、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无论是师资配备,办学条件,还是入学率、升学率、生均经费,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这些都对农村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这种教育不平衡,造成城市和农村学生获取知识的差距,不利于国家对于后备人才的培养。.城乡医疗差距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属于自费医疗群体。近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不到位。没有从根本上来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与城市的医疗保障存在着巨大差距。.就业差距首先体现在就业政策上的不公平。这主要表现在城市居民的就业政策相对宽松,就业率也相对较高,对拥有本地户口的居民优先安排就业。其次体现在就业服务上的差距,这主要表现为城市居民经常安排进行一些就业上的指导或者一些职业介绍机构,而农村对这些信息相对闭塞,造成就业的不平衡。二、形成城乡差距的根本原因.产业特性的差异农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与城市区别的根本所在。农业是第一产业,但农产品收入弹性小,因此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增长会滞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另外,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过大差距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基础。世纪以来,随着国企改革力度加大,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缓慢,比较劳动生产率出现下降趋势,导致农业和非农业差距拉大。因此,农业的产业特性为经济发展中城乡差距的扩大提供了可能。.城乡发展理念的偏差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打破,众多方面的制度、政策的城市偏好依然存在,很多方面对城市优先发展,甚至产生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地区总体经济发展高低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忽视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结果导致当前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导致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管理体制的差异,但如果再加上城市居民享倍、倍。更重要的是多,以上的农民在管理体制方面,相比而言,对于农民的限制要比城市居民要多,比如说户籍管理制度,对于农民要严格的多,这使得他们在外出就业要受到诸多限制,造成一种不公平的就业环境和歧视。另外是产业政策的倾斜,它更多的是向城市倾斜,这也使得城市更具有优越性。最后,是在农产品的市场调控政策方面,其重城轻乡的思想比较严重,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三、城乡差距的解决对策.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户籍管理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重要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其主要功能是: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对公民基本情况的登记管理,确认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证明公民的身份,方便公民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通过户籍登记,为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包括治安管理在内的各项行政管理提供人口数据及相关基础性资料。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应实行统一户口,取消城乡户口差别,取消户籍的区域歧视,解决人户分离的问题。从中小城市到大城市,逐步取消现行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从现实看,国家应进一步强化责任,着力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尽快解决农民工子弟就近入学难的问题,确保城乡居民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均等。坚持教育优化发展,加快义务教育普及和均衡发展,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完善助学和奖学体系。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比如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 两免一补 , 在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建立国家奖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等,这些举措都是旨在解决城乡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创新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建设。当前应该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部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二是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三是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近几年来,党和国家正在下大力气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和看病难的问题。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城镇从业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适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要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参考文献:桑美丽 城乡差距扩大的政策性原因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郭江平 城乡差距扩大的表现、原因与制度创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李长江 城乡差距的现状、根源及解决对策理论探索闫晶晶 缩小城乡差距的意义及对策分析法制与社会梅迪等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篇七: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 . 1. 1 问题提出 城乡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以来受到学界、 决策层广泛的关注。

  这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多年前, 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公元前 551 年一公元前 479 年)就曾在论语中说:“不患寡, 而患不均”。(陆名, 2006), 表明孔子不仅关注收入不平等和经济增长的问题, 而且更担心由收入不平等导致经济增长减缓。

  从国外学者来看, 以李嘉图为代表古典经济, 延伸到以卡尔多分配—增长模型, 刘易斯模型和库兹涅茨模型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 到如今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 他们均从不同角度探讨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实践上, 以广东省为例, 随着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实际人均 GDP(1978 年=100) 由 370 元增加到 11354 元,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0.59%。

  并且, 在 2006 年人均 GDP 已突破 1000 美元, 但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突出问题就是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 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广东省城乡 居民人均收入比由 1978 年 2.13 上升到 2011 年的 2.87。

  国际发展经验表明: 当人均 GDP 位于 1000 美元左右时, 收入差距的扩大很可能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

   由此所提出的问题是: (1) 如何度量广东省的城乡 收入差距, 以及在不同时间段城乡 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变? (2) 城乡 收入差距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城乡 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是否已经产生阻滞效应?(3)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广东省在“十二五” 时期应采取什么政策调节收入差距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考察这些问题为本论文的研究动机。

   1 . 1. 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城乡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既是经济学界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 也是颇有争议的问题之一。

  迄今为止人们对城乡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不同的理论和不同学者观点呈现多样化。

  一部分学者持有城乡 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而一部分学者对此持反对意见, 认为城乡 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作用。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两者关系存在不确定性。

  本文意图在于梳理现有文献, 提出城乡 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统一理论分析框架。

  在此基础上, 改进并拓展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探索出城乡 收入差距对 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理论模型, 由此提出待检验理论假说, 因此, 本文通过全面、深入地系统探索城乡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 丰富区域经济、 公共经济学、增长经济学等的相关理论。

   1.1.2.2 现实意义 从实践上来看, 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背景下, 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是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

  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开放的广东省, 理顺城乡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可以保证广东省整体收入保持适度与合理的分配差距, 积极促进其对经济增长产生激励效应和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效应, 从而刺激并加快经济高速增长,形成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为此, 本文首先运用 1978-2011 年广东省的经验数据, 对城乡 收入差距进行初步判断; 然后, 采用协整和状态空间模型,实证分析广东省城乡 收入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均衡, 并估算出在不同时间点上城乡 收入差距引导边际产出弹性, 提出缩小城乡 收入差距, 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建议。

  这些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为理解中国地方经济快速增长提供更为清晰的画面, 为解释城乡 收入差距约束下地方经济增长政策选择提供现实依据。

   1.2 研究目标、 方法与内容 1 . 2. 1 研究目标 本文重点对城乡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预期达到如下目标:  梳理出国内外城乡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文献, 对其简单述评, 并提出研究出发点;  探索出城乡 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并提出城乡 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待检验的理论假说;  运用广东省 1978-2011 年时间序列数据, 基于协整分析和状态空间模型实证检验广东省城乡 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均衡关系, 以及在不同时间点上城乡 收入差距引致边际产出弹性的变化趋势;  依据实证分析的结果, 提出在“十二五” 时期广东省缩小城乡 收入差距,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1 . 2. 2 研究方法 (1) 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第 4 章梳理出城乡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传导机制, 提出待检验的理论假说; 在第 5 章中, 运用协整和空间状态模型的技术分析手法, 对提出待检验的理论命题进行验证。

   (2) 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第 3 章运用 1978—2011 年广东统计数据, 描述城乡 收入差距的特征性事实, 为后文的实证检验提供初步经验观察; 而在政策建议上, 以定性分析为主, 根据规范分析、 理性判断的客观分析, 以此判断缩小城乡 收入差距, 促进和谐发展的政策依据。

   (3) 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方法。

  在测度城乡 收入差距时, 不仅测度出 2011年的城乡 收入差距, 而且在不同时间点上对城乡 收入差距进行动态演变评价分析; 在空间状态模型分析中, 估算出不同时间点上城乡 收入差距引致边际产出弹性系数, 可以为分析两者的关系提供动态演变的轨迹。

   1 . 2. 3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绪论。

  首先提出所研究问题, 并且提出研究目标、 方法与主要内容,以及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城乡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从理论研究方面, 梳理出新古典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方面探讨城乡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文献; 从实证研究方面, 梳理出城乡 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 负效应、 不确定效应的文献, 以及基于广东层面样本数据的经验研究的文献。

  最 后 ,对上述文献做一些评述, 提出本文研究出发点。

   第三章: 广东省城乡 收入差距的现状评价与动态分析。首先, 运用 1978-2011年城乡 收入差距的数据, 描述广东省城乡 居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并对城乡 收入的绝对和相对差距进行判断; 其次, 运用泰尔指数估算出城乡 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最后, 探讨城乡 居民收入来源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城乡 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待检验理论假说。

  首先在总结影响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因素后, 探讨城乡 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并提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然后, 通过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构建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模型, 提出待检验理论假说, 为下一节的实证检验提供理论支撑。

   第五章: 实证分析: 基于协整分析和状态空间模型的视角。

  根据上一章理论假说, 提出待检验的计量模型; 其次, 运用 1978-2011 年时间序列数据, 采用E-G 两步法模型, 实证分析广东省城乡 收入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和短期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 运用状态空间模型, 估算出在不同时间点上城乡 收入差距引导边际产出弹性。

  最后, 对估计模型进行解释与分析。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概况全文的基本结论, 提出解决广东省缩小城乡 收入差距,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对尚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给予说明与展望。

   1.3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 . 3. 1 主要创新点 第一, 理论方面创新。

  本文通过归纳与梳理现有对城乡 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提出一个统一理论分析框架, 并且构建城乡 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 由此提供待检验的理论假说。

   第二, 实证方面创新。

  本文基于协整和状态空间模型的视角, 运用广东省的时间序列, 实证检验出城乡 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均衡关系, 以及在在不同时间点上城乡 收入差距引导边际产出弹性, 为提出有针对性政策建议提供实证依据。

   第三, 研究视角创新。

  本文以广东省作为研究样本, 探讨“城乡 收入差距——经济增长” 的内在逻辑关系, 为城乡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较为宏观视角。

   1 . 3. 2 存在的不足 由于水平和时间所限, 本文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在理论分析上, 主要从需求、 资本、 技术角度考虑城乡 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并没有探讨将政治、 社会层面的因素考虑在内。

   (2) 在实证研究中, 我们仅从时间序列角度来分析城乡 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 并没有考虑这种影响关系的区域特征。

  如可以采用广东省地级市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对两者关系进一步深入探讨。

   2 相关的文献综述 城乡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是经济学中十分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

  从理论研究方面, 梳理出新古典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方面探讨城乡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文献; 从实证研究方面, 梳理出城乡 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 负效应、 不确定效应的文献, 以及基于广东层面样本数据的经验研究的文献。

  最后, 对上述文献做一些评述, 提出本文研究出发点。

   本章结构安排: 第一节为城乡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综述; 第二节为城乡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综述; 第三节为广东省层面城乡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为文献评述与研究出发点。

   2.1 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城乡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 研究成果众多, 也形成了一定的学说和理论。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配第、 斯密、 李嘉图、 萨伊、 马克思等人形成古典经济学派。其中, 大卫· 李嘉图对“分配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命题” 的重要论述堪称经典。他认为由于土地边际生产率递减, 而地租和工资不变,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社会总产品增长赶不上地租和工资总额增长, 劳动报酬比重持续上升, 资本报酬比重下降, 经济最终陷入停滞; 马克思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和两阶级分析模式基础上的收入分配两极化理论认为: 资本家为获取超额利润会不断提高生产技术, 经济中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比率不断下降, 导致劳动报酬比重持续下降, 工人阶层陷入相对贫困, 甚至是绝对贫困(陆万军, 2012)1。

   第二阶段: 发展经济学派。

  这个时期比较重要的理论贡献有两个: 一是卡尔多分配-增长模型; 另外一个是刘易斯模型和库兹涅茨模型(权衡, 2004)。

   20世纪 50年代出现的卡尔多模型(1957)中明确指出收入差距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收入差距能够提高一国的储蓄率, 通过储蓄—投资—经济增长这一传导机制来促进经济增长。

  即社会的储蓄水平受到收入分配中的利润与工资的比例关系的直接影响, 从而决定了资本的积累速度与经济增长的速度。

  当资本/劳动的比率上升到高于它的均衡价值, 工资与利润的比率也 1 陆万军, 2012, 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与传导机制, 经济学家, 36-43 会上升; 如果工资以外的储蓄部分假定低于利润以外的储蓄, 则会导致资本积累率下降, 资本/劳动的比率也会下降到均衡水平以下。

  由此认为, 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但是, Kuznets(1955) 在其《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 一文中验证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著名的库兹涅茨假说, 即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倒 U 型” 关系。

  在经济处于起飞阶段, 收入差距会随着经济发展而有所扩大。

  随后,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 收入差距会逐步改善。

  如图 2-1 所示库兹涅茨倒 U 型假说示意图, 用横坐标轴表示经济增长的人均 GDP,纵坐标轴表示收入差距指标 G, 在经济处于起飞阶段, 收入差距会随着经济发展而有所扩大。

  随后,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 收入差距会逐步改善。

  E 点为经济发展重要拐点时期, 在 E 点左边表示经济在原始资本积累时候, 收入差距会随着经济发展而有所扩大; 在 E 点右边, 表示收入差距会随着经济发展而有所缩小。

  因此, 这一曲线在坐标轴区域内呈倒 U 型曲线, 因此被称为库兹涅茨“倒U 型” 假说。

   之后许多学者通过经验数据对库兹涅茨假说进行了 检验, 部分研究支持了库兹涅茨的结论(如 Ahluwalia, et al, 1976)。

  这其中, 刘易斯2“无限劳动供给”的增长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库兹涅茨倒 U 型假设; 即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断扩大, 然后是短暂的稳定, 在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剩余劳动力消失)逐步下降。

  具体来看: 由传统产业部门向现代产业部门转移的变化, 也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移的变化。现代产业部门的剩余转化为新的投资,吸收传统产业部门劳动力。

  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 劳动价格相对较低, 而资本收益不断增加; 这种传统产业部门和现代产业部门之间较大的收入差距促使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产业部门的转移, 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 进一步扩展的现代产业部门又产生了新的剩余, 新剩余又进行投资、 吸收传统产业部门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稀缺要素, 其收益开始上升,资本成为相对充裕的要素, 其收益转而下降。

  这种运动不断进行下去, 直到将传统产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现代产业部门, 两部门间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最后, 二元经济结构就转化成为一元经济结构, 收入分配趋于平等。

   2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W· 阿瑟· 刘易斯发表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第三阶段: 新制度经济学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学派。

  在新制度经济学方面,罗宾逊(Robinson) 设计了一个市场完善的封闭型经济体系, 研究表...

篇八: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我国缩小城乡差距采取的措施 第一不断加大国家对农业支持的力度在财政、税收和其它政策方面进一步地向农村倾斜积极出台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继续完善并加强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的政策研究和制定其它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第二努力发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多渠道、多种方式地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同时按照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的生产布局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第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引导乡镇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能力。

  第四 积极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

  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由温饱全面进入小康是中国面临的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工作。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中国将会逐步而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不断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与思考 一谋富民之路把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基础 一是调动和保护农村居民的积极性。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 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提倡农业股份制和专业合作社的推行 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征占制度。

  要严厉打击劣质农资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 防止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现象发生 在当前经济危机中还要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抑制农资价格过度上涨 避免农村居民在农业中增产不增收。

  二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根据璧山农村各镇乡、村社自身条件和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种养殖业结构调整做大特色产业、做强规模产业、做精高效产业。按照县委十二届五次全委会对“融入重庆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的规划布局在璧北原有皮鞋皮革家庭作坊的基础上加快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在璧南拓展已有的花卉苗木基地同时要在农业规模、特色、效益上拓宽新思路实现农村居民直接增收并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产品品质实现农村居民间接增收。

  三是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创业。要依托和拓展利用现已建立的“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如温氏公司、中亚公司、渝西园林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完善与农村居民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居民自主创业探索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种养加相结合的创业新思路帮助农村居民逐步走上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道路扩大增收路子。

  四是全面落实国家惠农政策。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如粮食直补、生猪、林业等方面支持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政策补贴要加大对农村居民的补贴力度按照县情镇情建立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偿制度确保国家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发挥预期效应真正实现农村居民增加收入。

  二出便民之力把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前提 一是“路”继续改善。农村村级道路要按“政府主导、分层负责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养并重、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从最需要改善的地方入手加快建设、改造和维护确保村道逐步实现全面油化硬化。至于不具备条件的社道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村、先进村效应逐步实施人行便道工程做到石板路通到每户农家院坝确保农村居民出行方便。

  二是“水”持续解决。要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大投入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切实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如在东、西山上或山脚地区采取集雨、建蓄水池、 “母亲水窖”等方式解决在丘陵地区采取钻井取水方式解决在城镇郊区有条件的地方采取集中供水方式解决。另外还要结合国家对中小型水库维护建设政策加大对农村水库、山坪塘改造维修力度确保水资源储备。

  三是“气”逐步落实。现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在用电高峰期要树立先保民用后保工业需求的原则实行拉闸限电。

  要充分启动和发挥农业局沼气办的作用 在广大农村积极开展“一池三改” 全面推广清洁能源沼气池的建设带动农村居民改圈、改厕、改厨并在城镇郊区以及大村庄大院子等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提高使用天然气的覆盖面。

  四是“环境”进一步改善。要引导帮助农村居民建立设置垃圾收集点大力开展垃圾集中处理对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实行简易集中填埋。要帮助农村居民改进排水沟、柴薪堆放以及畜禽集中喂养等方式逐步推进实现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清洁化、卫生化和安全化着力确保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是公共设施常建。

  要利用国家政策积极抓好农村中小学校舍的改造 配备和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进一步落实村社文体设施和图书室争取村村都建立活动锻炼场所结合“家电下乡” 中的电脑补贴政策 逐步健全网络体系 克服解决信息资源分散、 农业信息服务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思助民之策把促进农村居民转移就业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 一是搭建平台摸清底数。各级政府和村社组织要摸清本地的剩余和闲置劳动力状况掌握其劳动技能和就业愿望并建立台帐 以便于解决和转移剩余劳动力 并对他们就业过程进行动态跟踪服务。

  二是规范农村就业中介组织。要参照城市中介组织形式建立和健全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网络体系 积极培养农村劳务经纪人 帮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居民有序流动。要规范农村现有利用人缘、地缘、血缘等方面关系介绍就业方式对他们加强培训和服务。

   三是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利用县劳动力就业市场各级组织要积极与用工单位联系采取政府“送岗位上门” 、 “送人上岗位”的方式在县内巡回召开企业用工招聘会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工矿企业用工招聘 从而解决农村居民就业问题。

  另外还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工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就业渠道着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是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要积极与司法部门配合建立农村就业服务体系保护进城农民工、经商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实行同工同酬逐步解决农民工进城居住、子女上学等问题。

  四行利民之举把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措施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 一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以稳民。一方面可以探索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 对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缴纳一定的保费 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参保农村居民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 政府再根据财力进行一定比例补贴。

  二方面要破除城乡分割体制 创造条件探索实现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使农民工在地区之间可以自由转续养老保险。

  三方面要建立健全征地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实行先保后征 避免征地农村居民补偿款用完后 成为 “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确保其基本生活长期有保障。

   二是落实生活保障以扶民。现在农村仍有部分鳏寡孤独、因病致贫、因学返贫的农村居民他们的家庭收入达不到维持基本生活标准政府可以采用补差的办法对该家庭进行补助并做到应保尽保。如国家对困难非农移民家庭实行一年不超过 2000 元的补助一样以确保其维持基本生活。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的增强 还要不断地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补助水平。

  三是救助特殊群体以慰民。一方面要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及时把符合条件的纳入五保供养范围 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二方面要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在灾难面前解决好受灾群众自力更生、互帮互助和生活安排问题较快地帮助灾民恢复生产如可以探索并建立 2006、2007 年救助受灾居民中好的制度三方面要建立困难人员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对丧失劳动能力等特别困难的群众除发放最低社会保障金外还应酌情发放救助金实行双向救助。

  五做育民之工把加强农村居民素质教育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平台 一是做细义务教育。

  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象虽然是未成年人 但这部分群体不断成长步入社会后 其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就业、 稳定等诸多方面 要把义务教育工作抓细做实继续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健全学生资助体系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 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

  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 《决定》 提出的 “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 加快把高中、中等职业教育纳入普及范畴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整体素质。

  二是做强职业教育。要按照市级有关政策继续推动和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广泛宣传积极引导 促使符合条件的农村新生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都能接受职业教育 进而将他们培养成为有一技之长、一技之专的优势劳动力。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进一步改善县职高、县委党校以及县属重点企业内部的职业技能培训条件同时搞好就业衔接力争达到劳动力培训和就业不空当培训后就业率达 95%以上。

  三是做精素质教育。把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要通过组织开办农业科技培训班、 “三下乡”活动等形式加强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致富带头人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农村居民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促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居民。

  四是提高教学质量。要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吸引优秀教师、青年人才到农村任教鼓励优秀人才“支边支教” 可以尝试推行在确保各种待遇不变情况下实施定期轮换教学制度 并对立志在边远贫困地区教学的教师给予一定资金补助。

  要进一步改善校舍、学生食宿条件和学校卫生设施确保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当地最放心、最坚固、最让人放心的地方全面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篇九: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 22 卷 第 1 期2022 年 1 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2, No.1Jan, 2022收稿日期:2021-11-03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课题“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研究” (18VSJ062)作者简介:孔祥智,男,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东东,男,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专题: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缩小差距、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孔祥智,谢东东(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为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央不断强调推动共同富裕,旨在实现均衡而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关于共同富裕的探讨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其一,推动共同富裕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解决好以绝对收入标准衡量的贫困问题就是实现“富裕”的最基本要求。

  今后农村的相对贫困是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将面临的共性问题和挑战,农民增收问题必须置于城乡融合的框架中解决。

  其二,缩小收入差距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之一,将收入差距缩小在一定水平上,实现发展与共享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和谐,这也是“共同”的要义所在。

  当前我国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仍然较大,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也会影响经济增长,妨碍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因此,牢牢把握住城乡融合发展的主线,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弊端,对于当前我国推动共同富裕而言应是重要的战略侧重点。关键词:共同富裕;城乡关系;城乡融合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465(2022)01-0012-11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这一历史起点,推动共同富裕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 [1] 。

  习近平总书记 2021年 8 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毋庸讳言,共同富裕是一项现实任务,更是“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历史任务,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

  根据党的十九大的规划,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 21 世纪中叶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届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同富裕在中央的工作部署中逐渐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2015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在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党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 2035 年远景目标的内容提出。

  2021 年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支持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条件较好的浙江省先行2 1    先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在实践中探索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

  共同富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一种社会形态,深刻理解其理论内涵,厘清其历史发展脉络,明确其实践探索路径,意义重大。

  由于学界对共同富裕讨论的时间较短,讨论内容以理论内涵 [2] 、历史脉络 [3] 、现实路径 [4] 为主。

  然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正是由一个个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

  虽然我国在东部发达地区如浙江等地开展了率先探索共同富裕发展的实践,但是各地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条件千差万别,就全国范围来看,当前为推动共同富裕所要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仍然要立足我国当下的基本发展情况,即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最大的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发展不平衡这一重大社会现实。

  因此,发达地区先行试点探索的前瞻经验固然宝贵,但是就我国全局而言,当前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重点还有待进一步厘清。

  基于此,本文在研判当前推动共同富裕发展的最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将视角进一步聚焦到城乡融合发展领域,旨在丰富学界当前讨论并提出可行的针对性政策建议。二、富裕基础与农村相对贫困按照《意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可以看出,共同富裕在概念上首先是高度聚焦在人民的物质生活层面,与之同时,精神生活、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公共服务等领域都要有相应的体现。

  正如管仲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足的物质生活对于许多领域至关重要。

  我国正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正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推动共同富裕必须有雄厚坚实的物质基础。

  换言之,共同富裕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发展先实现“富裕”,那么解决好以绝对收入标准衡量的贫困问题就是实现“富裕”的最基本要求。中国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 [5-6] ,本文认为 2020 年之后的反贫困主战场仍然在农村,这也是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面临的共性问题和挑战。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性,在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农民从农业中获取收入的相对下降是现代化转型进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作为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有机交织,农业生产部门与其他部门如工业、服务业部门等差异较大。

  首先,农业具有季节性、周期性、地域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农业无法实现工业和服务业的广泛的社会化大分工,由于分工程度较低,自然劳动生产效率与工业和服务业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农产品具有特殊性,尤其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不仅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更是直接影响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最后,农业同时面临来自自然与社会经济的双重风险,尤其是农产品价格具有高度的波动性和周期性。

  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当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转型时,现代化进程中经济资源由农业不断流向工业与服务业,带来了两个下降,即农业生产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下降,农业部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下降。

  加之在这一进程中,农业生产活动的消费者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并且现代经济活动中运输、加工、营销等流通部门分享的份额不断上升,农民能够得到的农业总收入份额在国民经济中必然占比很小。

  此外,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现象广泛存在。

  但是相对下降与陷入贫困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可以看作一种收入结构的动态调整,后者则是一种未能达到以绝对收入标准衡量的生活能力的体现。推动共同富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继续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

  一方面,当下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初期,农村脱贫群体返贫风险较高,脱贫攻坚成果3 1第 1 期 孔祥智,谢东东  缩小差距、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 还有待巩固。

  我国大量脱贫人口仍处于贫困临界线边缘,阻止返贫的内生动力尚未完全形成,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7] 。

  另一方面,已有扶贫工作主要是基于财政兜底、搬迁补偿等短期保障措施,更多表现为开发式扶贫、集中式治理。

  这种超常规“逆向”动员资金、人才资源要素供给的方式适合当时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高、区域连片集中的特点,在之前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历史成就;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去动员和分配生产性资源方式的减贫效果也将日益降低 [8] 。

  由此,就全国范围来看,当下推动共同富裕最薄弱的地方同时也是最值得突破的地方仍然是农村,当务之急也就是解决农村的相对贫困问题。学界研究得出的贫困标准有一维的收入或者支出贫困,也有多维的福利贫困 [9] ,但是各国官方(或通行)的贫困标准仍然以人均收入为主,究其原因,是因为人均收入是上述其他各类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 [8] 。

  虽然 2020 年底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得以如期完成,全国各地 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然而现行贫困标准是按照 2010 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2300 元不变价格计算的,至 2020 年仅为 4000 元,可以视为一种绝对贫困或者极端贫困(赤贫)的标准。

  换言之,脱贫攻坚只是解决了极端贫困问题,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在我国的终结。不同国家的相对贫困标准不同,其划定依据往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本国贫困人口状况和社会发展目标相关 [10] 。

  虽然我国农村的减贫事业和成就举世瞩目,但我国农村仍然有大量群体面临返贫致贫的风险挑战。

  2019 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已经突破 1 万美元,而世界银行当年对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划分是人均 GNI 在 3996~12375 美元之间,因此我国已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9074 美元的平均水平,迈入世界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银行于2017 年为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按 2011 年不变价调整了不同的购买力平价收入标准,分别以每天 1.9 美元、3.2 美元、5.5 美元和 21.7 美元作为贫困线。

  按照世界银行对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每天 5.5 美元购买力的贫困标准,参考前人研究做法,本文计算 2020 年的贫困标准则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7584 元人民币 ① 。

  当年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6 万元 ② ,世界银行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贫困标准仅为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 60%左右;2020 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71 万元,世界银行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贫困标准为这一数字的 43%左右。

  考虑到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较高 [10-11] ,人均收入易受到高收入调节影响,故进而采取人均收入的中位数进行测算。

  2020 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 1.52 万元,世界银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贫困标准约为这一数字的 50%。

  我国 2020 年的 4000 元贫困标准按同样方法折算则为日收入3 美元,略低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 3.2 美元贫困标准。由于全国居民家庭收入 5 等份分组的数据目前只更新到 2019 年,因此我们对 2019 年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等级群体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相同方法,2019 年的世界银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5.5 美元贫困标准折算为人民币 7344 元。

  如图 1 所示,城市低收入组家庭人均收入约 1.55 万元,远高于世界银行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贫困标准;而农村低收入组家庭这一数据仅为 4263 元,仅为世界银行这一贫困标准的 58%。

  同时,2019 年农村中低收入组家庭人均收入也仅超出世界银行这一贫困标准的 30%。

  由此,我国农村家庭中收入最低的 40%其人均收入仅为 7000 元左右,低于世界银行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贫困标准 ③ 。

  因此,上述数据和分4 1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2 卷①②③按照世界银行 2011 年美元购买力不变价得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贫困标准在我国 2011 年为 5922 元;再利用 CPI 指数进行平减,得出这一标准在我国 2020 年则为 7584 元。资料来源:新华社《〈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中国政府网,2021 年 4 月 6 日,http:/ / www.gov.cn/ zhengce/2021-04 /06 / content_5597952.htm。采取算术平均的方式,20%的低收入群体中农村居民平均收入仅为 4263 元,20%的中低收入群体中农村居民平均收入仅为 9754 元,得出 40%的低收入群体中农村居民平均年收入仅为 7000 元左右。 析侧面印证了本文对 2020 年之后的反贫困主战场仍然是农村的判断的合理性。

  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只是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存在,甚至由于以后返贫致贫的群体较之前还具有分散性、隐蔽性等特点,解决贫困问题更为棘手。

  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世界银行对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贫困群体收入标准的划分,可以看作世界银行的绝对贫困标准,而国际上对于相对贫困标准的制定则主要参考收入中位数或平均数的一定比例 [12] ,例如欧洲国家普遍采取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 55%左右 ① 。

  关于国内相对贫困标准的划定,学界讨论较为丰富,但是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对贫困的标准划分在学界虽尚未能形成一致意见,但是农村相对贫困群体的广泛存在这一事实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重视 [13-14] 。图 1  2019 年全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5 等份分组对比情况三、共同导向与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必须有雄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若简单按照此逻辑,似乎就会认为经济增长自动会带来“富裕”。

  恰如学界的“涓滴理论”所提出的那样,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或者区域所积累的财富可能会通过消费、就业、借贷等多种途径“滴漏” 到贫困区域及群体,即经济增长可以自动惠及穷人 [15] 。

  但是世界多国的发展现实与之相反,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却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减贫实践未能如“涓滴理论”那样神奇 [16] 。

  可见经济增长并不总能带来“富裕”,甚至有研究发现反而有可能因为经济增长的同时产生收入分配的恶化,对于底层群体的影响则走到了富裕的反面,加剧了贫困现象 [17-18] 。

  因此,以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为代表的“共同”因素对“富裕”产生重要作用,相较于经济增速而言,改善收入分配的“益贫性”经济增长性质更能决定减贫的成效 [19] 。

  但遗憾的是,学界迄今为止并未能对“益贫性”经济增长的定义与测度达成共识 [20] 。共同富裕虽然不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而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但是缩小收入差距正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之一,将收入差距缩小在一定水平上,实现发展与共享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和谐,这也是“...

相关热词搜索: 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城乡 差距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