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5篇

时间:2022-12-15 11:40:10  来源:网友投稿

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5篇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海洋微塑料污染状况及其应对措施建议  李道季  【摘  要】Marineplasticdebrisisoneofthemosturg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5篇,供大家参考。

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5篇

篇一: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海洋微塑料污染状况及其应对措施建议

  李道季

  【摘

  要】Marineplasticdebrisisoneofthemosturgentglobalmarineenvironmentalconcerns,drawingincreasingattentiongloballyfromgovernments,thepublic,scientists,mediaand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andhasbecomeanimportanttopicincurrentmarineecologyandenvironmentalresearch.Intermsofthecharacterization,sourceandfateofplasticdebrisinwaterbodies,sedimentsandbiota,thispapergivesbriefreviewontheresearchadvancesonthedistribution,potentialecologicalrisks,controlmeasuresformarineplasticdebrisandmicroplasticsindifferentcountiesandrelevantlaws,regulationsandconventionsproposedbygovernmentsand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Giventhelackofunderstandingondistributionofmicroplasticsandecologicalriskassessmentsystem,thispaperpointsouttheexistingproblemsinthemethodology(collection,pretreatmentandanalysis),sourceandfate,ecologicalriskassessmentandlaws,regulationsandpoliciesofmarinemicroplasticsinscientificresearchandpollutionmanagement.Meanwhile,standardizedmethods,verifiedsystematicecologicalriskassessmentmodelsandrelevantlawsandregulationshavenotbeenwelldevelopedorestablished.Thefollowingsuggestionsonfutureresearchandmanagementareputforward:(1)Unifiedandconsistentanalysismethodswithinternationalstandardsshouldsoondeveloped,includingthesampling,pretreatmentandanalysis;accurate

  estimationofmicroplasticsinputfromterrestrialenvironment;potentialecologicalriskunderenvironmentalconcentration.(2)Supportformarineplasticdebrisandmicroplasticsresearchinopenseavoyages(PacificandIndianOcean),andsystematicresearchonmarinemicroplasticsinriverinesystems,deepseabasinsandpolarregionsshouldbecarriedout.(3)Developfiltrationsystemtorecoverplasticdebrisandmicroplasticsinaquaticenvironment;establishrelevantlawsandpolicytobettermanageplasticwasteonland.(4)Improvepubliceducationsystemonmarineplasticdebrispollutiontobuildawarenessandcallforpublic"sattentiontomarinepollution.%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是人类面临的最为急迫的全球海洋环境问题之一,已引起各国政府、公众、科学界、媒体及非政府组织等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海洋生态与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亟待应对和解决.从水体、沉积物及生物体内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特征、来源及归趋角度,阐述了海洋微塑料垃圾的分布特征、潜在生态风险和应对措施,以及国内外应对海洋塑料及微塑料污染所采取的管控措施,介绍了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所提出的法律法规和公约倡议.鉴于当前鲜见典型区域塑料污染管控和生态风险评估体系研究,从科学研究和管理控制两个方面,进一步指出现阶段在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研究和管控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方法学(采集、预处理和分析)的差异性,来源、输运与归趋尚不明确,生态风险评估体系未建立及相关管控的法律法规待健全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海洋塑料和微塑料研究提出建议:(1)深入研究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塑料及微塑料研究方法学(样本采集、预处理和分析)问题、准确估算入海通量、环境归趋及环境浓度下潜在的生态风险等;(2)支持开展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研究专题的大洋航次(太平洋和印度洋等),系统地开展河流系统-深海海盆-极地等的海洋微塑料综合研究;(3)研发水环境中塑料和微塑料垃圾的拦截和处理技术,制定和强化塑料及微塑料管控的法律法规和

  政策措施;(4)建立完善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公共环境意识教育体系,以唤起公众对海洋污染的关注.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研究》

  【年(卷),期】2019(032)002

  【总页数】6页(P197-202)

  【关键词】海洋污染;海洋塑料垃圾;微塑料;管控建议

  【作

  者】李道季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X83

  微塑料在全球各地已被不同程度地检出,分布区域遍及全球各个角落,如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自20世纪50年代塑料被大量生产以来[1],其产量逐年稳步增加,2016年全球塑料制品总产量已达3.35×108t,年均增约4%[2].据初步估算,世界各国每年向海洋输出的塑料垃圾可达4.8×106~1.27×107t[3],其中有将近1.15×106~2.41×106t的塑料垃圾由河流进入海洋[4].海洋环境中塑料垃圾的持续富集日益引起各界的重视,2015年海洋塑料污染已被列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5].自2014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连续在第一、第二、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对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并提出了全球海洋

  塑料垃圾消减倡议[6-8].2015年,联合国海洋环境保护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GESAMP)将海洋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塑料垃圾[9].据悉,海洋塑料垃圾污染致使全球经济损失超过80×108美元,其中就包括31×108美元的水产品损失[10].1国际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及应对

  海洋塑料垃圾极难降解,这意味着人类制造的大多数聚合物塑料制品将持续存在数十年甚至可能持续数百年、千年.这些陆源塑料垃圾在外界驱动力作用下进入海洋环境,随洋流长距离输送,进入大洋环流和深海海底[11-13].大约60%塑料产品的密度低于海水[14].当海洋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后,一部分漂浮的塑料通过海流和风的输运进入海洋环流,形成已知世界大洋五大涡旋塑料垃圾聚集区[15].其中,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东部存在一个著名的“大太平洋垃圾带”,该地区相对较高浓度的塑料垃圾被归因于通过黑潮延伸体系统及海洋渔业生产活动携带的大量亚洲源塑料.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该垃圾带有0.45×105~1.29×105t塑料漂浮在1.6×106km2区域内;塑料漂浮物中微塑料在质量上占到了8%,数量上占1.8×1012~3.6×1012个塑料的94%,且有呈指数增长的态势;从收集的塑料垃圾中标签判断,日本和中国是主要的来源,分别占29.79%和29.27%[16].研究[17]表明,大型塑料垃圾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已在从海洋大型哺乳类动物(如鲸鱼、海豚等)到各种鸟类、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等100多种动物体内发现了塑料垃圾.塑料垃圾被鸟类、海龟等海洋生物摄入会导致其疾病或死亡,其还会缠住鲸鱼和海豚等生物以及破坏重要的栖息地(如珊瑚礁).此外,塑料垃圾还可能会导致化学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破坏当地的旅游业和渔业(如污染沙滩和破坏渔具).除了对海洋环境的直接影响外,大型塑料垃圾也会慢慢通过生物或物理作用碎片化,成为微塑料垃圾的重要来源.

  微塑料普遍被定义为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依据来源划分:①原生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mm的人造工业产品,如牙膏、发胶、洁面乳和空气清新剂中的微粒等[18-19],这些微塑料会随生活污水的排放等途径而进入周围环境;②次生微塑料,由大型的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过程破碎而成[20].室内试验研究[21]表明,微塑料颗粒能够被海洋生物摄食,对其造成物理危害,如阻塞其摄食辅助器官和消化道、产生伪饱腹感、消耗生物储存能量等.有研究报道称,人类食品及其添加剂中微塑料污染也普遍存在,如海洋贝类软组织中微塑料颗粒的最高含量为20个g[22],食盐中为7~681个kg[23-24].也有研究发现,法国空气中塑料纤维沉降量为2~355个(d·m2),平均每m3室外空气中有0.9个塑料纤维[25-26],上述空气中的微塑料也可能会进入海洋环境.目前,在野外环境中尚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微塑料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尽管室内毒理学试验表明微塑料能对生物产生多种毒性效应,但这些试验使用的微塑料浓度远高于真实环境中的浓度;诸多研究已表明,微塑料可以通过水产品和食盐等沿食物链向人类传播,但其健康风险还鲜见研究证实.此外,微塑料还可能会给海洋生物带来复合化学污染损伤,如塑料中的有毒单体添加剂及其从周围环境富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等[27].这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可能随食物链传递,进而可能对海洋生物以及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鉴于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的严峻形势,除了联合国环境大会外,2015年联合国大会的联合国首脑会议上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提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SDG14特别提及了海洋塑料污染的应对问题.在国际法律框架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事组织公约》、《伦敦公约》(LC)、《伦敦协议》(LP)、《联合国粮农组织负责任的渔业行为守则》、联合国环境署《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地活动影响的全球行动纲领》(GPA)、《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或波恩公约)、《关于持久性

  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等都涉及到海洋塑料垃圾问题.上述部分公约中明确提出了沿海国家具有保护和维护海洋环境的义务,制定了海上作业的塑料污染管理条例,禁止向海洋倾倒垃圾等多项针对海洋垃圾排放管理的条例,同时也表明了各国和地区均在海洋垃圾污染管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然而,大部分公约中多数指的是固体垃圾,对于塑料垃圾回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但并未提出微塑料的管控措施.一些海洋国际组织和机构,包括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MaritimeOrganization,IMO)、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NorthwestPacificActionPlan,NOWPA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IntergovernmentalOceanographicCommission,UNESCO-IO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中海行动计划(UnitedNationEnvironmentProgramme-MediterraneanActionPlan,UNEP-MAP)、奥斯陆巴黎保护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公约(ConventionfortheProtectionoftheMarineEnvironmentoftheNorth-EastAtlantic,OSPAR)、波罗的海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BalticMarineEnvironmentProtectionCommission,HELCOM)、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tedNationsIndustrialDevelopmentOrganization,UNIDO)、海洋污染科学专家组(GroupofExpertsontheScientificAspectsofMarinePollution,GESAMP)等也制定了海洋垃圾的相关指导文件,均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微塑料污染的评估.有些机构还组织召开了区域研讨会,倡导提高应对海洋塑料污染水平和付诸积极行动.2017年9月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UNESCO-IOCWESTPAC)、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等分别召开了国际会议或组织工作组研究应对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问题.针对海洋微塑料问题,2009年以来,欧盟部分成员国、美国、英国、韩国、加拿

  大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地区分别对海岸漂浮垃圾处理、化妆品中禁用塑料微珠等制定了相关法案和行动计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15年6月8日即世界海洋日发布的报告中,倡议世界各国和地区逐步淘汰并禁止塑料微珠(初级微塑料)用于个人护理品和化妆品中.一些西方国家纷纷出台政策法规予以应对,此外,2018年5月,欧盟提出“限塑令”方案,禁限一批日常塑料用品,并提出欧盟成员国需要在2025年之前实现回收90%塑料饮料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提出减少大型塑料垃圾(次级微塑料的来源)的排放.除此之外,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对于海洋塑料污染的治理开展了一些行动.国际上现有海洋塑料垃圾收集治理技术以荷兰TheOceanCleanup公司项目为代表,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然而其实际净化效果仍需实践验证.实效治理类,如TheSeabinProject等,通常在码头等景观水域定点放置以达到美观效果,但无法大范围实效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且忽视了收集与回收的挑战.就当下而言,通过开展高关注度的治理行动、媒体广泛报道、大型企业积极呼应、政府机构支持及宣传教育等途径,在民间就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建立了较为广泛的认识.2国内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及应对

  我国是塑料生产与消费大国,2014年塑料产量和消费量已占全球塑料产量和消费的近14.2016年我国塑料制品年产量高达7.72×107t,约占全球产量的28%,在海洋塑料垃圾应对方面备受国际关注[2].2015年美国学者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声称,全球192个沿海国家每年向海洋输出4.80×106~1.27×107t的塑料垃圾,并且列出我国是生产塑料垃圾最多的国家之一[3],给我国造成极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但其模型估算入海塑料垃圾量的准确性有待商榷.国家海洋局早在2007年起就组织开展了近岸海域海洋大型海洋垃圾监测研究,发现其中有70%~80%为塑料垃圾.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并报道,我国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闽浙沿海等海洋微塑料的赋存特征,成为我国最早的海洋微塑料污染

  的研究案例[28-29].近几年,我国海洋微塑料研究进展较快,关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微塑料在不同海洋环境介质中的含量、分布及特征,生物摄食微塑料后的累积及其毒理效应,微塑料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富集机制等方面.科学技术部2016年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项目,是目前世界大国中在国家层面较早开展的针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科研项目.该项目主要包括海洋微塑料监测研究方法的标准化、近海微塑料的迁移扩散机制研究、微塑料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研究以及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技术和管控与处置技术研发等,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重要成果.同时,国家海洋局也开始进行海洋微塑料业务化监测试行.2015年底,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海洋塑料(垃圾)研究中心”,旨针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开展了多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开展海洋塑料问题研究最为深入的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从2015年以来共资助了20多项关于微塑料的研究项目.目前,我国海洋微塑料研究处于与国际并跑水平.我国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已在近海、河流等区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并将拓展到深海、大洋和极地等国际水域.研究结果表明,海洋微塑料广泛存在于我国近海、河口和生物体中.近海表层水体漂浮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33~545个m3[30-31];近海鱼类消化道内的微塑料含量为1.1~7.2个条[32];海洋贝类软组织中微塑料含量为0.9~4.6个g[33].与近年来国外有关调查结果相比,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上述研究表明,我国已开展的应对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的行动成效显著.同时,2016年10月在上海举行了第283期东方科技论坛“海洋微塑料污染与控制”学术研讨会,是我国第一次召开的海洋微塑料污染与控制专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4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了“第二届海洋微塑料污染与控制国际学术研讨会”,更加深入探讨了海洋塑料污染的最新科学研究和社会的应对框架、塑料垃圾入海量估算的结果及方法、塑料污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我国海洋塑料污染面临的挑战和努力、相关的法律和法

  规以及海洋垃圾清除公益行动等议题.2018年6月,“第一届全国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学术研讨会”在舟山市召开,较为全面地交流了我国环境微塑料的研究进展;7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海洋微塑料研讨会”在贵阳召开,各国政府代表、专家学者、环保人士及国际组织代表针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及区域合作框架下的双边和多边应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国际合作和行动,并领导区域国际合作研究,如由我国科学家领导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亚太区域“海洋微塑料研究项目”.我国领导人在2017年11月召开的第十二届东亚峰会上也提出了主办召开海洋微塑料研讨会的倡议.同时,我国科学家在IMO、UNEP、UNESCO-IOC、NOWPAP、PICES等多个国际组织以及双边和多边的国际场合中都积极参与相关应对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的国际活动和科学研究.尽管当下我国还没有为控制海洋塑料污染控制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但我国很早就有相关的立法涉及塑料垃圾问题,如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0年的《关于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紧急通知》(禁塑令),2007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限塑令),2007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9年通过发布的200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201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目前,我国正在推进有关应对塑料垃圾问题的修法和立法工作,并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垃圾分类管理和乡村文明建设等“美丽中国”建设,这些举措都会大幅减少未来我国的塑料垃圾排放量.3我国现阶段海洋微塑料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科学技术和行政法规两个层面上,我国在应对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

  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3.1科学技术层面

  a)微塑料分析方法学方面.作为新型海洋污染物,国际上海洋微塑料研究尚缺乏统一监测、分析和评估技术标准.虽然我国已经编制了《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规程(试行)》,但对于微塑料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学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尤其是在不同环境介质微塑料样品的采集方法、表征方式及光谱分析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究.b)海洋微塑料来源与归趋方面.我国入海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实际通量尚不完全清楚.我国模型计算初步结果与国际上报道数据存在较大出入(数据待发表),国际报道很有可能过高估计了我国陆源塑料垃圾入海通量.此外,从全球尺度上,海洋塑料垃圾实测质量仅是模型估算值的1%,大量的海洋塑料垃圾不知去向[15],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具体原因尚有待进一步明晰.这些海洋塑料垃圾的来源、途径和输运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和最终归趋,以及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在不同海洋环境中的降解过程与机制都有待进一步明确.c)微塑料潜在生态风险评估方面.在实际环境中尚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海洋微塑料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环境浓度水平下海洋塑料和微塑料的毒性效应及其机理仍然不甚清楚.d)海洋微塑料污染管控措施方面.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从2015年开始出现规模性研究项目(科技部重点专项是其中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规模性研究和国际上的全球性联合研究还较为缺乏.陆源及海洋环境中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高效收集及清除技术,也有待研发.在河流中治理是国际公认的有效减少塑料垃圾进入海洋方式,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尚鲜见任何高效治理河流塑料的技术或项目.3.2行政法规层面

  a)在法律层面上,在《斯德哥尔摩公约》《巴塞尔公约》和《鹿特丹公约》的履

  约谈判中,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已成为热点问题,我国的履约工作也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在外交谈判和履行国际环境公约中做出应对,将履约要求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并积极应对未来相关国际法规制定方面的需求.然而,当下,我国还没有针对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管控的专门法律.现行立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相关规定过于抽象,不容易实际执行;政府部门的责任规定不清;在法律中对经济手段的应用不足等.b)在政府部分监管方面,我国海洋垃圾问题除了应该由生态环境部统一监管之外,具体职能却分散在不同部级部门及其下属对应单位中,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等也具有部分管理职能.现行管理体制导致协调性不够,多头管理也带来责任不明的现象,对海洋垃圾管控的最终负责部门不清晰.我国尚缺乏对海上和内陆水上运输以及与渔业产生等塑料垃圾的有效管控.c)在科教宣传方面,我国民众普遍对塑料污染的认知程度较低,尤其是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方面的环境教育体系尚未健全.4建议与对策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应对海洋塑料及微塑料污染的问题,其中方法学、来源与归趋、生态风险评估和防控等是当前的重点,亟待从以下方面予以应对:

  a)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微塑料样品采集、分析和鉴定方法.研究确定人类活动产生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陆海交界的主要河流和河口系统中微塑料污染的来源、程度、类型和层次.建立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源-汇的分析方法以及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风险评估方法,改进对海洋塑料和微塑料的归趋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预测,最终指导和干预未来减缓海洋塑料污染的战略.b)开展微塑料潜在生态风险评估.调查海洋塑料垃圾与关键海洋生物的相互作用,开展环境浓度水平下微塑料的毒性效应及其机理研究,从而了解塑料污染及与有害化学物质复合污染对海洋生物生活史不同阶段生物体的影响.支持开展海洋塑料垃

  圾和微塑料研究专题的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等)科考航次,系统开展河流系统—深海盆地—极地等的海洋微塑料的综合研究.研发污水处理过程中对微塑料的拦截和降解处理工艺技术,研发河流、海洋环境中塑料垃圾的收集处理技术.c)应重点关注河流沿海船舶和渔业活动等产生的塑料垃圾污染治理.建议启动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法程序,对我国现行可能涉及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的法律法规条文进行修订和增补,使现有相关法律法规条文针对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管控更为具体,责任更为明确.推动“河长制”和“湖长制”与“湾长制”的衔接,强化其塑料垃圾的管控职责,构建源汇双截留的海洋塑料垃圾管控防治机制.建议制定与国际上相适应的环保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和法律措施.d)建立完善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公共环境意识教育体系,唤起公众对海洋污染的关注,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进而改变消费行为,自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循环利用,并有助于从源头上解决塑料污染问题.

  【相关文献】

  [1]GEYERR,JAMBECKJR,LAWKL.Production,use,andfateofallplasticsevermade[J].ScienceAdvances,2017,3(7):e1700782.[2]PlasticsEurope.Plastics-thefacts2017:ananalysisofEuropeanplasticsproduction,demandandwastedata[EBOL].Brussels:AssociationofPlasticManufacturer,2017[2018-07-30].http:www.plasticseurope.orgenresourcespublicationsplastics-facts-20https:www.baidu.comindex.php?tn=98012088_4_dg&ch=1217.htm.[3]JAMBECKJR,GEYERR,WILCOXC,etal.Plasticwasteinputsfromlandintotheocean[J].Science,2015,347(6223):768-771.[4]LEBRETONLCM,VANDERZWETJ,DAMSTEEGJW,etal.Riverplasticemissionstotheworld′soceans[J].NatureCommunications,2017,8:15611.

  [5]GALLOWAYTS,LEWISCN.Marinemicroplasticsspellbigproblemsforfuturegenerations[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2016,113(9):2331-2333.

  [6]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TheFirstofUnitedNationsEnvironmentAssembly: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andthepost-2015developmentagenda,includingsustainableconsumptionandproduction[C]TheFirstofUnitedNationsEnvironmentAssembly.Nairobi: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2014.[7]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TheSecondofUnitedNationsEnvironmentAssembly[C]TheSecondofUnitedNationsEnvironmentAssembly.Nairobi: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2016.[8]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TheThirdofUnitedNationsEnvironmentAssembly[C]TheThirdofUnitedNationsEnvironmentAssembly.Nairobi: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2017.[9]JointGroupofExpertsontheScientificAspectsofMarineEnvironmentProtection.Sources,fateandeffectsofmicroplasticsinthemarineenvironment:aglobalassessment[R].London:GESAMP,2015.[10]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Marinelittervitalgraphicsofthe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andGRID-Arendal[M].Nairobi: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2016.[11]THOMPSONRC,OLSENY,MITCHELLRP,etal.Lostatsea:whereisalltheplastic?[J].Science,2004,304(5672):838.[12]VANCL,VANREUSELA,MEESJ,etal.Microplasticpollutionindeep-seasediments[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13,182:495-499.[13]LAWKL,MORET-FERGUSONSE,GOODWINDS,etal.DistributionofsurfaceplasticdebrisintheeasternPacificOceanfroman11-yeardataset[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14,48(9):4732-4738.[14]CRAWFORDCB,QUINNB.Microplasticpollutants[M].Amsterdam,theNetherlands:Elsevier,2017:211-212.[15]COZARA,ECHEVARRIAF,GONZALEZ-GORDILLOJI,etal.Plasticdebrisintheopenocean[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2014,111(28):10239-10244.[16]LEBRETONL,SLATB,FERRARIF,etal.EvidencethattheGreatPacificGarbagePatchisrapidlyaccumulatingplastic[J].ScientificReports,2018,8(1):4666.[17]ALLSOPPM,WALTERSA,SANTILLOD,etal.Plasticdebrisintheworld′soceans[M].Nairobi,Kenya: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2006:49-50.[18]FENDALLLS,SEWELLMA.Contributingtomarinepollutionbywashingyourface:microplasticsinfacialcleansers[J].MarinePollutionBulletin,2009,58(8):1225-1228.[19]BROWNEMA.Marineanthropogeniclitter[M].NewYork,America:Springer,2015:229-244.[20]TERHALLEA,LADIRATL,GENDREX,etal.Understandingthefragmentationpatternofmarineplasticdebris[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16,50(11):5668-5675.

  [21]WRIGHTSL,THOMPSONRC,GALLOWAYTS.Thephysicalimpactsofmicroplasticsonmarineorganisms:areview[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13,178:483-492.[22]NAJIA,NURIM,VETHAAKAD.MicroplasticscontaminationinmolluscsfromthenorthernpartofthePersianGulf[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18,235:113-120.[23]YANGDongqi,SHIHuahong,LILan,etal.MicroplasticpollutionintablesaltsfromChina[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15,49(22):13622-13627.[24]KARAMIA,GOLIESKARDIA,CHOOCK,etal.Thepresenceofmicroplasticsincommercialsaltsfromdifferentcountries[J].ScientificReports,2017,7:46173.[25]DRISR,GASPERJJ,SAADM,etal.Syntheticfibersinatmosphericfallout:asourceofmicroplasticsintheenvironment?[J].MarinePollutionBulletin,2016,104(12):290-293.[26]DRISR,GASPERIJ,MIRANDEC,etal.Afirstoverviewoftextilefibers,includingmicroplastics,inindoorandoutdoorenvironments[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17,221:453-458.[27]LAWKL,THOMPSONRC.Microplasticsintheseas[J].Science,2014,345(6193):144-145.[28]ZHAOShiye,ZHULixin,WANGTeng,etal.SuspendedmicroplasticsinthesurfacewateroftheYangtzeEstuarySystem,China:firstobservationsonoccurrence,distribution[J].MarinePollutionBulletin,2014,86(12):562-568.[29]ZHAOShiye,ZHULixin,LIDaoji.Microplasticinthreeurbanestuaries,China[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15,206:597-604.[30]ZHANGWeiwei,ZHANGShoufeng,WANGJuying,etal.MicroplasticpollutioninthesurfacewatersoftheBohaiSea,China[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17,231:541-548.[31]ZHULin,BAIHuayu,CHENBijuan,etal.MicroplasticpollutioninNorthYellowSea,China:observationsonoccurrence,distributionandidentification[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18,636:20-29.[32]JABEENK,SULei,LIJiana,etal.MicroplasticsandmesoplasticsinfishfromcoastalandfreshwatersofChina[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17,221:141-149.[33]LIJiana,QUXiaoyun,SULei,etal.MicroplasticsinmusselsalongthecoastalwatersofChina[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16,214:177-184.

篇二: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消减海洋塑料垃圾保护海洋环境

  消减海洋塑料垃圾保护海洋环境

  海洋垃圾在海岸线上最为常见,并会随洋流漂浮在大洋表层,且会大量在近海及深海海底不断积累。海洋垃圾的来源包括陆源和海源。其中,陆源主要是污水处理、河流排放、海岸弃置、不当或非法排放和倾倒等,海源主要是渔业活动和航运。旅游区、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及邻近海域是海洋垃圾分布密度较高的区域。人口增长带来塑料垃圾的持续增长,塑料难以降解,往往会在环境中持续积累。据报道,在海洋垃圾总量中,塑料垃圾约占80%。

  20XX年国际上首次提出“微塑料”概念,一般定义为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是微小型的海洋塑料。海洋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包括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初生微塑料是经过污水处理厂而进入环境中的微塑料工业产品,次生微塑料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

  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遍布全球海洋环境,给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带来危害,并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有海洋塑料垃圾摄食记录的海洋生物达600种以上,通过摄食塑料垃圾,塑料自身毒性及其携带的多种有机污染物,可能存在通过食物链传递的潜在生态风险,可能导致附着病原微生物、有害入侵种传播,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危害。塑料垃圾对经济方面的影响最大的是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的自然资本成本至少为130亿美元。根据20XX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海洋塑料存量,自然资本成本保守估计为每吨海洋塑料每年3300美元至33000美元。

  一、我国海洋塑料垃圾入海量问题

  我国是全球主要的塑料生产和消费国家,20XX年美国科学家发表论文认为中国是海洋塑料垃圾最大排放国。该文章是基于海岸线50千米范围内的人口计算的各国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量,并且设定我国塑料垃圾的未合理管控率为76%,结果显示,20XX年中国是海洋塑料垃圾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输入132到353万吨的海洋塑料垃圾。这个数量严重高估了我国入海塑料垃圾量。20XX年,荷兰和德国学者又依据相同来源的塑料垃圾未合理管控率数据,相继发文称中国长江是世界上向海洋排放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最多的河流,年排放入海塑料垃圾量分别为1

  31—48万吨和15—154万吨。在没有全球一致认可的塑料和微塑料入海通量监测方法和具体排放塑料垃圾量没有实测数据的情况下,仅凭文献调研得到的数据结合模型进行估算,结果是不可信的,但给世界造成了中国与全球海洋环境持续恶化有关的印象。

  针对以上三篇论文对中国入海塑料垃圾及河流入海塑料垃圾量的错误估算,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道季教授研究团队从20XX年开展对此问题的专门研究,发表论文,通过实测数据和建立相关模型,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首先,建立中国年入海塑料垃圾量估算与预测模型,结果纠正了西方学者对我国入海塑料量的高估。通过建立物质流模型,对我国塑料垃圾年度入海量进行了估算和预测,并对我国塑料垃圾入海量和塑料种类进行研究。中国入海塑料垃圾主要来源不是河流,而是沿海的渔业活动,而河流输入的塑料垃圾也主要是来自水上渔业活动、水上运输等。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措施的进一步实施,从20XX年到20XX年,我国入海塑料垃圾量将比预期水平平均年消减10多万吨。

  其次,依据20XX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连续三个季节悬浮微塑料的监测结果分析,否定了“长江是全球输运塑料垃圾入海量最大的河流”的错误观点。20XX年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进行了悬浮微塑料连续三个季度调查采样,最大程度平均了不同月份之间微塑料浓度的显著差异。20XX年,长江每年输送塑料垃圾不到8万吨。20XX年,长江口夏季入海塑料垃圾通量监测变化范围在7477.5—36214.5吨之间(平均值为14893.49吨),监测最大值与20XX年估算数据相比,入海塑料垃圾通量下降了45%。该结果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他们前期研究的预测。

  中国是一个人口和塑料消费大国,产生的塑料垃圾量很大,但具体排放到海洋中的数量,需要更加细致的研究,以便科学客观地掌握我国河流塑料入海通量。

  二、国内外消减海洋塑料垃圾的主要进程

  海洋塑料污染已成为与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受到各国政府、科学界、媒体、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关注。面对消减海洋塑料污染的迫切需求,如何从源头减量、完善塑料垃圾管理体系、发展塑料垃圾循环利用方法,是全球各国高度关注且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国际方面,在联合國、二十国集团、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我国参与的国2

  际合作均获得了高度关注,并已制定了有关应对计划或承诺。历届联合国环境大会(20XX、20XX、20XX、20XX)均号召和倡议全球应对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问题;20XX年联合国大会的联合国首脑会议上通过20XX年后发展议程,其中的SDGs14,特别提及海洋塑料污染的应对问题;20XX年G20汉堡峰会通过了“G20海洋垃圾行动计划”。20XX年的G20大阪峰会通过宣言承诺“到20XX年让塑料垃圾向海洋的排放量降到零”。

  在国际法律框架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等都涉及到海洋塑料垃圾问题。20XX年5月,欧盟提出“限塑令”方案,禁限一批日常塑料用品,并提出欧盟成员国需要在20XX年之前实现回收90%塑料饮料瓶的目标。

  我国还没有为海洋塑料污染控制制定专门法律法规,但我国已有相关的立法涉及塑料垃圾问题。20XX年国务院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推动垃圾强制分类;20XX年1月,国务院发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XX年2月,海南出台《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20XX年7月1日,上海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最为重要的是20XX年9月9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推动塑料垃圾污染治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XX年9月,科技部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微塑料污染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要研究海洋微塑料监测研究方法,在近海迁移扩散机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生态风险评估技术和微塑料管控与处置技术研发等,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重要成果。如: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建立了中国《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规程》,并自20XX年在中国近海海洋微塑料监测中试行至今,为中国海洋微塑料污染情况公报的发布提供了基础性技术支撑;调查掌握了中国河口及沿海、海洋鱼类、贝类、大气等各类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的组成与数量分布;首次建立了深海微塑料大体积采样的方法,目前已经完成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深海微塑料的调查;初步建立了渤海、长江口及东中国海的微塑料输运数值模型及在近海的输运形态,揭示了中国漂浮型和悬浮型微塑料的季节性输运特征;建立了中国入海塑料垃圾产生量预3

  测模型,揭示了我国入海塑料垃圾的来源;初步构建了微塑料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并进行应用。

  此外,华东师范大学李道季教授主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科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IOC-xxxx)“亚太区域海洋微塑料的分布、来源、归趋和影响”项目。该项目是亚太地区首个海洋塑料和微塑料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目标是从制定统一采样和分析方法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亚太地区海洋微塑料的分布、来源、归趋等问题,并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华东师范大学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科学委员会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区域培训与研究中心。同时,通过承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海洋垃圾热点评估方法”项目,在亚太地区使用建立的方法开展热点评估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国际层面应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行动。

  三、存在问题和可持续解决方案建议

  目前,消减塑料垃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海洋塑料污染在观测、源汇过程、生态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缺乏对沿海的渔业生产活动和船舶运输等活动产生的塑料垃圾监管;城市、乡村的垃圾收集、分类、末端处置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塑料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还不完善;缺乏低成本高回收率的绿色化学废塑料回收技术方法,尚未形成塑料产品循环再利用的闭环塑料循环经济;对可降解塑料产品的认知存在偏差,缺乏环境友好和可重复利用的塑料产品设计和生产;缺乏行之有效的海洋塑料垃圾清理运行模式和实践。

  消减海洋塑料可持续解决方案建议:在应对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方面,我国各部门在国际社会中应采取统一、协调一致的行动;支持深入研究探索海洋塑料垃圾相关的创新知识;研究制定普遍适用的海洋塑料垃圾监测分析方法及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建立塑料的可持续消費理念,发展塑料的循环再利用和闭环塑料循环经济;开发高效、快速、对环境友好且具有高回收率的绿色化学废塑料回收技术方法;探索行之有效的海洋塑料垃圾清理技术和运行模式;建立完善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公共环境意识教育体系。

  责任编辑:马莉莎

篇三: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人类该如何应对海洋微塑料污染?

  近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争论组织发布一项新的争论成果:据估算,世界海洋底部可能有至少1400万吨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其重量可能是漂移在海洋表面的塑料碎片的30多倍。深海就像一个“水槽”,汇聚着大量微塑料。

  塑料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白色污染也在持续添加,部分塑料垃圾通过多种渠道进入海洋,构成海洋微塑料,直接或间接地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危害。人类该如何应对海洋微塑料污染?

  海洋微塑料分布广泛,危害颇多

  海洋微塑料是海洋垃圾的一种特殊形态,通常是指粒径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颗粒,包括碎片、薄膜、纤维等。由于微塑料体积小,部分可达微米乃至纳米级,对海洋生态环境有很大危害,因而也被称为“海洋中的PM2.5”。

  海洋微塑料体积小,但吸附污染物的力气很强。例如,假如海洋环境中存在多氯联苯、双酚A等长期性有机污染物,一旦微塑料和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聚集构成一个有机污染球体。微塑料相当于成为污染物的坐骑,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在环境中到处游荡。

  微塑料部分来源于塑料制品,本身释放着有毒有害物质,对海洋环境构成直接危害。同时微塑料简洁被海洋生物吞噬,在海洋生物体内蓄积,危害海洋生物平安,危害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

  更令人担忧的是,海洋微塑料不只存在于海洋,而且有可能通过海洋食物链传递,最终进入人体。争论表明,部分金枪鱼、龙虾等海洋生物体内均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

  虽然目前尚未证明微塑料对人体健康存在哪些精确

  的危害,但值得警惕的是,微塑料能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肠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免疫反应,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微塑料存在形式多样,生成机制简洁

  海洋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广受社会关注。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霍传林认为,从海洋垃圾的角度来讲,塑料垃圾是海洋垃圾里面占比最大的,或许在80%左右。

  目前,微塑料依据来源可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排入海洋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业产品。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构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

  环境中的微塑料肉眼难以看到,但这些不同来源的塑料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层层分解,由大变小,由小变微,几乎遍及全球。据有关专家表示,假如放任海洋塑料污染的问题持续下去,估量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的总重量将超过鱼类总和,全球99%的海鸟都会误食塑料制品,“最终损害的是人类和海洋”。

  确保源头减量,加强全球共治

  我国是塑料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塑料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大国。2021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我国近海表层水体微塑料含量处于中低水

  平。这一结果的取得既离不开我国政府长期的高度注意,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为了科学地应对微塑料污染,我国自2007年正式启动了海洋垃圾监测工作,并于2021年将海洋微塑料纳入监测范围,2021年初次将海洋微塑料监测范围扩大至大洋和极地领域。

  生态环境部针对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管理,实行了源头减量、替代使用、加强回收、开展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今年以来,国家进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管理的看法》《关于扎实推动塑料污染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对禁塑限塑阶段性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削减塑料垃圾,遏制微塑料的集中,是人类不行推卸的共同责任。霍传林表示,海洋微塑料与海洋垃圾既要协同管理,又要作为全球的问题一起来处理。中国一直坚持同世界各国一道,深度参与全球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污染防治。将来,生态环境部将结合法律法规的修订,强化本身职责,共同推动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的管理,共同守护碧海蓝天。

篇四: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循环经济语境下塑料垃圾污染海洋的治理方式

  作者:郭祝祥

  来源:《活力》2015年第07期

  [摘

  要]塑料垃圾的积聚问题,被认为是一个亟须解决的全球环境问题。治理海洋垃圾需要在循环经济的视角下,要从“防治结合”的角度入手,不但要关注“末端控制”方法,还要从垃圾源头入手进行预防和控制垃圾入海。

  [关键词]塑料垃圾;影响;治理方式

  一、塑料垃圾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塑料污染给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产品和功能带来的潜在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比较典型的海洋垃圾类型有:大型废旧渔具,瓶子、塑料袋和其他消费性产品。然而,通过拖网捕捞方式收集的海洋垃圾中大部分是细小颗粒或微型塑料。这些微小颗粒可以携带大量污染物质,且包含着多种潜在的毒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就可以通过海洋垃圾而进入海底环境,对海洋生物存在有害影响。

  渔业、交通业、旅游业、政府和地方团体的经济和财政都会受到海洋垃圾的不利影响。据报道,APEC地区每年由于海洋垃圾给渔业、船舶运输业和旅游业带来1.265亿美元的损失。最近一项报告也显示,苏格兰渔业每年因此损失16亿美元,相当于整个渔业收入的5%。水产养殖业也受到影响。

  海洋垃圾也是航海业的主要危险源,在海岸船舶救助活动中不断攀升的救助实例说明,垃圾足能够威胁螺旋桨正常运转。更深一步的考虑是,海洋垃圾会带来美学价值的破坏。垃圾会影响公众对环境的感知力,结果导致旅游业收入下降。

  二、如何解决塑料垃圾问题:循环经济的范式

  一提到海洋中垃圾问题时,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扩大管理措施的范围而不仅限于改变废物管理实践。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末端处置”,而不是预防为主。每个区域采用的常用做法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包括对倾倒垃圾行为的教育,完善海岸垃圾罐条款的“3R”环节,港口设置船源垃圾回收设施,以及频繁的海岸和海洋清理活动。塑料企业比较支持这种“抛弃型”消费方式,教育和循环法可以作为一个解决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还是适合于那些具有经济资源、经济规模更加易于实施高成本计划的发达国家。鉴于塑料废物总量在全球和区域都在持续增长,那么很明显,一种范式的转变在解决这类全球问题时变得越来越紧迫。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从“生命周期循环”的角度来看,从生产到单纯短期使用阶段,再到废物处置的资源使用这样一个轨迹,是废物积聚的一个最根本原因。因此,尽管塑料具备耐用性、应用广泛性等有限,一项最近的对工业上使用的不同种类物质进行的“生命周期”分析中指出,塑料与其他化石燃料和生物物质一样,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垃圾来源问题上,应该认识到海洋垃圾不仅仅是一个废物管理问题,这很重要。如此来看,通过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方法来解决海洋塑料垃圾问题是探索“绿色经济”内涵的潜在根据之一,该方法会促进单位经济产量所用资源最少,降低资源和不以增长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运用到塑料上,这就意味着促进经济结构的改变,降低塑料的消费,增加“环境友好型”物质的生产,提高再循环再利用率,促进选择新技术新产品,创造一个条件供给的环境,如能力建设,新法律和标准的实施等。这些收益只有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才能感受到。

  通过合作,可以帮助认识塑料产品的优点,比如包括那些与减少环境影响相关的合作。同时,减少海洋垃圾中塑料的数量问题也是挑战之一。在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上,同时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直接原因,如乱扔垃圾、不适当的废物管理;二是终极原因,这一原因所生产或交易的物质类型和数量关系更为密切。特别是在把物质仅做单一使用,短时使用的情况下,能够产生长远的可持续的环境影响。例如,塑料在发达国家经常被设计用来单独使用,而很少考虑垃圾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岸旅游业会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会给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带来不同的结果,因为他们缺少废物一体化管理的资金和基础设施。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到物质从生产到废弃的可持续性,而不是在该产品已经报废的时候才考虑。因此,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废弃的整个过程中,对材料的“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不能仅仅体现可持续性,还要直接减少需要处置废物的总量,以此来减少该废物成为海洋垃圾的可能。

  三、区域层面下的垃圾循环利用

  从联合国区域海洋报告的说明中明显可以看出,海洋垃圾问题以区域为基础发生变化。同样,解决方法也应因区域而定。

  一个比较恰当的切入点应该是,确定关于海洋垃圾具体类型(如消费废物、工业废物和包装)。确定依据很重要,来自于与垃圾相关的供应环节的所有步骤:比如它们在哪里?有多少?什么目的?如何达到首要目的?使用期限和用尽后地方会如何处置等。这种努力应该基于对易受影响地区观念和优先事项问题的考虑。接下来就是把供应环节的所有主要参与人召集到一起,组织一次有说服力的对话交流,旨在确定减少垃圾聚集的方法。这是一个“少生产废物”的办法,成为废物的物质需求减少,或利用更好地处置废物的方法来防止积聚。之后再通过执行一系列政策,如公共意识,发展激励机制和法规,来促进及时、长期的措施实施。最后,通过监测海洋垃圾范围的变化和个体执行政策和行动计划的有效性评价,来衡量成功与否。

  由于垃圾存在于国家管辖权以外的公海区域,很难追溯起供应源头,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首先来关注“末端管理”方法,如开展清理垃圾,同时进行教育活动,这些比较现实可行的做法。长远来看,区域内近海水域垃圾输入量的减少也可以降低垃圾进入公海的总量。由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于抽样数据正在不断表明,来自不同海岸的物质是如何在海洋适当位置形成垃圾的,那么“区域方法”为确定行动的优先权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

  本文由(海洋垃圾污染之国际治理的范式转变)项目资助,项目编号(HXS20141153)

  参考文献:

  [1]赵勇胜.固体废物处理及污染的控制与

  治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版.[2]张原.塑料垃圾污染:海洋的灾难.生态

  经济,2015年第2期.[3]马成恩.齐抓共管,防治海洋垃圾污染.环境保护,2008年第10期.[4]王慧卉.塑料垃圾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及

  控制措施分析.南通职业大学学报,期.[5]陆学等.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中国

  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6期.

  (编辑/穆杨)

  年第12004

篇五: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面对海洋塑料之患

  作者:方陵生

  来源:《大自然探索》2020年第08期

  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中午叫了一堆外卖,餐后不假思索地扔掉一大堆塑料餐盒;优惠活动来了,网购了一堆喜爱的物品,然后扔掉一堆塑料包装袋……

  在2017年10月,BBC纪录片《蓝色星球2》拍摄到的海洋环境系列片的镜头让人们触目惊心:塑料垃圾对世界海洋造成的破坏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海洋生态环境岌岌可危!

  2018年11月19日晚,一头抹香鲸的尸体被海浪冲上了印尼东部的海滩。人们在这头可怜的濒危动物胃里发现了近6千克乱七八糟的塑料垃圾:19件硬塑料、4个塑料瓶、25个塑料袋、2只人字拖鞋、3.26千克绳子,还有115个塑料杯的碎片。

  2019年3月28日,一头长达8米的抹香鲸的尸体被冲刷至意大利的撒丁岛旅游区内。海洋动物研究者解剖后,在它的胃里发现了多达22千克的塑料垃圾,包括数十个塑料袋、大量塑料杯盘、渔网、鱼线,甚至还有毛巾、床单以及清洁剂瓶,占据了其胃部三分之二的空间。更令人痛心的是,这头母鲸的腹内还有一个已经成形却已腐烂的胎儿,胎儿已近3米,由于母亲无法消化食物为其提供营养而死去。

  海上垃圾“陆地”现在已是法国面积的三倍,而且可能还在扩张。据2018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一份报告警告說,除非垃圾得到遏制,否则海洋中的塑料数量将在十年内增加两倍。

  长期以来,虽然环保主义者和海洋科学家们一直在关注塑料垃圾问题,但公众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这些画面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解决海洋塑料污染这一严重问题已刻不容缓。各国政府已开始采取各种限塑措施。在英国,化妆品中的塑料微球已被禁用,从2020年春开始,塑料搅拌器和塑料吸管也被禁用。2020年初,中国也已经发布了新版“限塑令”(见相关链接:新版“限塑令”)。

  目前,地球上每年生产的塑料多达3.5亿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一次性的,多达1200万吨的塑料垃圾最后都进入了海洋。跟踪塑料垃圾的移动路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尽管如此,科学家们还是跟踪到了大量塑料垃圾聚集的一些热点地区,如海洋环流带,并正在跟踪调查塑料垃圾的流动路径和去向。

  我们如何才能将塑料垃圾从海洋中清理出去?荷兰的非营利组织“海洋清理”正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该组织是于2013年由当时才18岁的发明家博扬·斯拉建立起来的(他发明了一种收集塑料垃圾的机器人)。该组织在五个海洋大环流带布置了塑料垃圾回收系统。2018年首次推出的系统未能成功,后经过修改和重新设计,2019年经改进后的“001/B”系统获得了极大成功,在太平洋垃圾带收集回收了大量塑料碎片。该组织称其回收系统甚至还能捕获小至1毫米的微塑料。据他们估计,这一系统将在未来五年之内清除掉太平洋大垃圾带一半的塑料垃圾。

  太平洋大垃圾带看上去像是一片浮动的垃圾填埋场,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大锅菜汤,不过里面不是蔬菜,而是各式各样的塑料垃圾,其中包括那些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塑料不像天然生物有机废物那样会充分降解,塑料不会消失,海洋活动和阳光作用只会让这些废弃塑料逐渐分解为越来越小的颗粒——微塑料。

  海洋中的塑料袋或钓鱼线会被海鸟和海龟误以为是食物而被吞下肚去,然后造成内脏被堵塞的严重后果。这一点人们很容易理解,但对于微塑料如何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人们还知之甚少。微塑料的危害正是科学家们目前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由于微塑料极为细小,一些海洋中

  最小的生物也很容易将其误认为是美味食物而吞下肚去。微塑料不仅本身会对生物体造成潜在危害,而且附着在废弃塑料上的有害化学物质还会在食物链上累积起来。

  虽然“001/B海洋清理系统”在收集大量海洋废弃塑料方面已取得明显效果,但该系统本身对海洋生态也有一定影响。因为清理系统在成功收集了大量海洋废弃塑料的同时,也不幸网住了大量漂浮在海面上的海洋生物,其中包括海蜗牛、海蛞蝓以及生活在海洋表面和海洋浅层的浮游生物。由于浮游生物是软躯体生物,只能漂浮和生活在靠近海面的区域里,如果被海洋清理系统卡住或困住,它们可能很难逃离。

  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只有1%的海洋塑料垃圾漂浮在海洋表面,而94%的塑料最终都沉到了海底。事实上,塑料几乎无处不在,海边有,南极、北极的冰层中有,甚至在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中也有。

  有专家认为,我们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减少塑料生产上,而不只是清理海洋中的塑料垃圾。目前的海洋清理行动就好比试图用小小的茶匙来处理溢出浴缸的水。事实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立即关上“水龙头”!

  防止塑料进入海洋的最好办法是从源头上遏制:阻止塑料从陆地进入海洋。陆地是海洋中塑料的最大来源,我们还需要确定塑料从陆地进入海洋的路径。科学家正在对主要河流系统进行调查,以了解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移动轨迹。

  目前,“海洋清理”组织的活动已初见成效。在2019年10月,“海洋清理”组织就启动了自动拦截系统,在塑料抵达海洋之前在河流上拦截收集塑料。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马来西亚的巴生和越南芹苴市设置了拦截机,第四个拦截机很快也将在多米尼加安装。虽然估计值有所不同,但专家们一致认为,高达95%的海洋塑料都是通过河流进入海洋的。据“海洋清理”组织称,现在一个拦截机每天能收集50吨废弃塑料。他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在全球1000条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中都安装上这种系统。

  有专家认为,清理河流比从海洋中收集塑料更为可取,因为与海洋系统相比,河流系统更容易维护和监测。此外,与浩瀚无边的海洋相比,河流里的废弃塑料垃圾也更为集中。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塑料垃圾为什么会在河流中积聚起来的问题。英国政府2015年10月开始在大部分零售商店推行“五便士限塑令”——对每个塑料袋收费5便士(约合0.5元人民币),以减少塑料袋消耗。这一措施已初见成效,海滩上和海洋环境里的塑料袋已大为减少。在未来减少塑料污染的行动中,这种模式值得推广仿效。

  有环保意识的好心人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相关宣传激励下,也会想办法减少和消除环境中的塑料。废弃塑料成灾的情况不能再持续下去,我们不能任由塑料废弃物继续污染我们的环境,然后再等着别人帮我们收拾塑料污染环境的烂摊子。

  科学家认为,我们要做的是减少塑料使用量,同时还需要建立更好的废物管理设施,以确保更多的塑料可以得到回收利用。

  一旦我们能够成功阻止塑料垃圾从河流进入海洋,那么,开始清理海洋垃圾最有效的地方就是海滩。比如,在一些沿海地区,人们居住的地方与海距离都较近,那么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清理塑料垃圾的行动中来。同时,在这里旅游度假的人也应该将使用过的塑料制品主动收集放入回收点。

相关热词搜索: 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成效 缓解 海洋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