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数字公共文化服务11篇

时间:2022-12-19 15:10:07  来源:网友投稿

数字公共文化服务11篇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新常态环境下河北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数字文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数字运营商为传播媒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11篇,供大家参考。

数字公共文化服务11篇

篇一: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新常态环境下河北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数字文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数字运营商为传播媒体,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在和传播,是信息文化发展到数字化阶段的典型;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了数字网络,是数字技术与文化因素融合产生出的一种新型的文化表现形式。公共数字文化体系是先进的数字技术与人文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文化产业化、社会化的体现形式。一般来说,数字文化是数字文化表达形式与文化数字化形式的结合。

  数字文化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互联网、移动数字终端和数字信息的采集、保存和数字化传输的集合;第二方面是数字化的传播媒介,是传统的传播媒介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结果;第三方面是数字化的媒介及技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和影响的产物[2]。公共数字文化包含的三个方面对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社会文化信息以更便捷的途径、更快的速度、更多样的手段得以传播。同时,收集、整理、储存及传播信息成为信息社会化、产业化的重要标志,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在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分散的存在状态,将零散的信息整合成具象、全息的形式也是公共数字文化体系服务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工作方式。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提供的社会化的资源,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撑和财政额扶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以数字化信息资源、新媒体技术、网络终端为传播载体,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和文化需求。

  3河北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河北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备不断完善;形成省市县区多级的服务

  网络;优秀的文化作品层出不穷;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基层的文化服务不断扩展。但是,河北省的公共数字文化体系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尚不健全。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河北省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还是有待提高的。

  3.1文化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经费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从总体上来说,全省的公共文化设施仍处于比较薄弱的阶段,很多地方的数字文化发展水平仍较低。尽管河北省近年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的经费投入比例,但和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相比,仍存在人口基数大、总体投入偏低、人均水平較低的历史状况。公共文化的经费欠完善,未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和投入机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和数字需求[3]。河北省职能部门要对中央下拨经费给予合理利用,省市县乡的配套经济做到合理、透明,比例明确,经费的保障机制要尽快完善。目前,社会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但是和科技及数字文化发展水平相比,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得到合理满足,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和财政仍面临着全新挑战和很大压力。

  3.2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分配不均衡

  目前,河北省人口基数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总体不足,文化产品的数量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缺乏脍炙人口的作品,公共文化产品在数量及质量方面都有可改进的地方,存在水平偏低的状况。这些情况都造成了人民群众对省内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不甚满意。在数字化时代,新媒体对公共文化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日益丰富。另外,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不甚完善,经费不足也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分配不合理,局部地区资源短缺,产品供给机制不合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而且,河北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地

  依据自身经济水平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水平也不一致,造成公共文化资源的分布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农村地区所享有的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也与城市地区有较大差别[4]。因此,河北省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还大有可为。

  3.3河北省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缺乏有效的表达机制,沟通、反馈渠道不健全

  人民群众在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和传递上缺乏有效的话语权,缺乏畅通、有效的表达渠道,政府有关部门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的信息缺失和错位现象就比较突出和严重。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诉求难以得到真正满足,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文化服务也不是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这种现象造成了公共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4网络文化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优秀作品数量有限,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网民数量大大增加。网络技术的应用,对网民价值取向的引导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成为新时期社会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作为社会主流媒体应该注重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发挥自身的创新性,成为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宣传基地。

  3.5对新媒体技术应用不足,难以体现先进的技术优势

  4河北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内容

  4.1公共数字文化附体是社会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产物,是熟悉信息、网络技术建设的新平台,承担着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传播数字信息,发展文化事业,满足社会数字文化需求的任务。

  4.2公共数字文化传播服务的平台

  平台包括公共数字文化媒体:电台、广播、电视等传统终端,也有手机等移动终端;文化网络方面包括各级图书馆、博物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等。各级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网络、信息、资源及服务的优势,成为河北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先导及支撑。

  4.3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要有完善的服务模式及运行机制为支撑

  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过程中,要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数字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人民利用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热情,不断提高及完善公共数字文化体系服务的水平及层次。同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的政策决断、经费支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因此,完善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4.4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

  新媒体技术能够通过互联网络及移动终端技术,超越时空的限制,显示出文化的传播、共享的功能。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統的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使得大众通过自主的信息搜索也能获得所需的信息知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得大众能够自主、自由地获取所需信息。因此,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中,要以人民的需求及利益为出发点,让大众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注重信息的反馈及互动,让民众参与到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

  5河北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

  5.1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机制,为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提高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完善公共数字文化产品的供给机制和保障制度。各级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调控,调动社会力量,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不断满足社会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需求。拓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渠道。在城市区平衡布局,区域内集中,积极推进“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在乡镇建立文化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大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长期持续,形成长效机制[5]。

  5.2加强全社会的协同保障机制建设,构建多层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制

  深化社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运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发挥监督机制,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社会的协同发展机制中,社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深化发展的过程中涉及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各级部门的资金保障机制、参与其中的人员素质、先进的科技应用、基础设备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建设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的社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5.3促进媒体的融合和协同合作

  各级文化组织要协同合作共同发展,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高效的运作体系和合作机制。多媒体的融合,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获取信息的平台,积极服务于社会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5.4注重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努力建设文化品牌化战略

  河北省的文化资源长期存在着分布不合理、不均衡的问题,应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分配,考虑到社会不同群体和城乡受众的文化需求,尽最大努力和可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数字文化需求。加强新媒体的应用,通过各种媒体资源为广大受众提供新鲜、健康、有益、符合其需求的信息资源。新媒体要注重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推送和传播,使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国家大事[6]。同时,也要注重信息资源的个性化推送。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信息需求。

  

  

篇二: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数字化平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给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更大的舒适和发展机遇。数字化平台被运用的越来越广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随处可见。数字化平台的运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让很多原本很复杂的工作实行起来更加的轻松,不仅降低人力,还能够提高工作实行效率。因此,本文分析了数字环境下流行文化的演变,包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解和数字化。

  关键词:数字化平台;公共服务体系;应用探究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数字化建设,有可能通过向政府通过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设施、运营结构、控制系统和服务方法向公众提供的理想形式转变,强调当前建设系统的“智能”性质。它在总体福祉、基本、简单、平等和传播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为共同建设和参与创造了一个公共文化的旧氛围。公共化服务体系是社会政府向百姓提供各种服务的,其中包含的工作量极其巨大,但是如果运用数字化平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能够有很大的改善,整个服务体系更加的轻盈。再次基础上,本篇文章就探究一下数字化平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一、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的基本含义总的来说,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数字化:服务部门必须尽最大努力,根据提高服务内容的数据,创造更有效的服务和多样化的产品,同时考虑到不断变化的标准和公共审计的需求。我们不仅将以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相关产品转化为目前可以在信息运营商帮助下运营的服务和产品。但是,按照目前信息运营商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在总体文化水平上提供新的和原创的服务和产品。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数字化:考虑到信息和传播数据的使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应具体改进。同时,你需要开发一个更好的数字服务模式。三、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数字化:这项工作要在服务宗旨、产品、服务方式、相关设施和人员能够数字化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借助数字化运营平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21世纪以来,中国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和管理的力度。在2011年的指导方针之后,数字建设正在加速,以进一步促进总体数字文化的建设。迄今为止,国家文化资源联合生产项目、数字图书馆扩展项目、建立公共电子图书馆的计划已经实施,总体效率已经显现。三个公益项目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为大众文化中的数字项目提供重要支持。

  二、数字化平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1.提高国家的文化水平方面的应用在数字文化中心之前,对文化进步的认识相对较低,主要是在不同的教育水平之后,总体文化质量停滞不前。对新的国际金融市场的需求也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主要关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为那些参与生活、工作、研究的人提供了安慰,获取资源更加方便,人们逐渐重视精神文化的推广,数字文化中心的出现可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许多成年人和中产阶级受到社会和人类环境的影响,他们花了很多时间获取知识,这不仅是年轻一代的好榜样,而且由于数字技术的便利,他们也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公共服务体系是基于政府上的,其工作的质量与我们的国家也有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数字化平台被应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的便捷,其中的工作人员工作相对减轻,工作效率就会相对大大的提高。数字化平台的运用,是其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相关信息,相关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文化水平。2.在促进传统化方面的运用在中国,代际沟通主要依靠有血缘关系的感情,主要是与生活相关的话题和个人发展前景。但这场辩论不是关于具有教育重要性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一个原因是获取信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数字文化中心的优势在于,它不仅易于使用,而且为人们开辟了新的思路,了解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必依赖学校、家庭和图书馆,我们可以从网络平台上获得大量资源。对于想学习历史、文化、地理、哲学的朋友,数字文化中心可以提供你需要了解的所有知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传播。提高人们对应用程序的认识,以赶上时代。因为获得你需要的信息的主要功劳是在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你需要认识到建立更多的数字服务系统是多么重要。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在信息建筑方面支持国家,以便所有中国人都能享受先进技术。同时,要与时俱进,需要跟上国家发展和建设的步伐,学会如何提高对数字产品应用的认识和技能。3.运用在资源共享方面在数字时代,所有的社会资源和各种资源都属于所有的中国人。它不是个人的专利,也不是某个特定群体或组织的专利。从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获得的所有帮助我们提高自身能力的资源都属于所有用户,所以这些资源应该被认为是联合资源。为此,我们必须认识到,除了数字文化中心和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之外,我们还需要共享许多社会资源,如机械、汽车、建筑和资金。很多人会感到惊讶,但事实上在新加坡、英国等发达国家,文化参与已经深入人心,自行车、共享汽车、共享建筑的参与已经被广泛使用。我认为,我们需要对如何在发

  展中国家实现启蒙、改变我们对发展和个人信仰的思考方式、改善社会环境和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有一个清晰和清晰的理解。

  综上所述,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有三个特点:服务必须尽最大努力创造更有效的服务和基于数据的多样化产品,以增强服务内容,同时考虑到公共审计标准和需求的变化。我们不仅将以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相关产品转化为现在可以在信息提供商帮助下运营的服务和产品。然而,新的和原有的服务和产品必须在一般文化水平上及时提供,以适应信息提供者的现状。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应具体改进,考虑信息和传播数据的使用。同时,我们需要开发更好的数字服务模式。三、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这项工作应在数字化服务目的、产品、服务方式、相关设施和人员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借助数字化运营平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率。21世纪以来,中国加强了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和管理的探索。在2011年的指导方针之后,数字建设正在加速,以进一步促进总体数字文化的建设。迄今为止,已经实施了联合制作国家文化资源、数字图书馆扩展项目和建立公共电子图书馆的计划,总体效率已经显现。三个项目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为公共文化数字化项目提供重要支撑。

  结语:简而言之,数字文化中心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并将极大地改变其形式、内容、意义、精神和人们对生活、工作和研究的理解。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建设下,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字化平台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运用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推进了这个体系的进步。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化平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运用会越来越广泛,公共服务体系也会变得越来越完美。

  参考文献:[1]李臻.文化治理视域下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0,38(04):50-54+77.[2]吴江,张福磊.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重庆市公共文化治理与政策创新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06):5-11+39.[3]唐义,徐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PPP模式应用研究——以“韵动株洲”云平台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29(02):3-15.[4]陈通,夏红梅,侯光辉.合作平台、控制权共享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以嘉兴市“文化有约”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6):599-606.[5]葛芳.民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价值体现及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赤峰学院

  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6):88-90.

  

  

篇三: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公益型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现状及展望

  王英华【摘要】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文章分析了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现状,阐述了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意义及展望,并提出了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可创新之处。【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2(000)034【总页数】1页(P132-132)【关键词】图书馆;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作者】王英华【作者单位】长春图书馆,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

  1概述在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2011年11月,文化部、财政部于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

  务的本质属性,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则。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是一个创新性课题,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文化发展的新形式,对于缩小“数字鸿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承担着重大责任。2公益型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现状近年来,学界和公共文化机构研究人员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也形成了一些理论成果。我们通过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以“数字文化服务”为关键词,从2003年开始模糊搜索,检索出符合条件的论文24篇。具体情况如表1。可以说,目前关于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还比较零散,远未形成系统,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难以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理论指导和推动作用。?3公益型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意义当前,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需求相当迫切。尽管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在“十一五”时期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不同,再加上文化建设底子薄、欠账多,也存在着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基层文化队伍专业素质偏低等问题。对此,文化部社文司司长于群指出,数字文化服务具有传播快捷、不受时空限制、可复制和重复利用等优势,加快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推进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重点,加强统筹,协调发展,提升整体效能。因此,进行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将对指导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回答一些关于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的理论问题,为构建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进而构建起一个清晰、完整的公益性数字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建设理论框架;二是可以探索和寻找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法和路径,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有的实践做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和分析,找出具有普适性的方法和路径;三是可以发现、总结和推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将基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创新点和创造点提炼和提取出来,形成经验予以推广。4公益型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展望4.1从技术实现的角度,对数字服务网络平台建设进行研究。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为模型,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的网络技术实现流程进行研究,提出我国普适的数字服务网络实现方法和模式。4.2从服务内容的角度,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内容建设进行探索。近年来数字图书馆建设重点逐步转向以用户服务为核心,开展各具特色的针对性服务。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日渐丰富。在这种形势下,应当创新数字文化服务内容,使数字图书馆这种触手可及、切实有用的服务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最大程度的满足各类人群对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需求。4.3从保障系统的角度,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的管理机制、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人员管理培训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出一种打破条块分割,形成整体建设和资源共享、联合服务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政策法规、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完善人员管理培训、版权管理等相关保障工作体系。5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可创新之处5.1结合数字资源异构系统特点和信息资源整合需求,提出数字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的接口抽象模型。运用集合理论,对异构接口上的核心元数据规范以及服务规范进行形式化描述,并对异构接口模型及其规范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5.2系统分析集中式、分布式和目录服务模式的信息资源的有机集成和深度扩展,

  设计信息资源贡献度模糊层次评价指标、激励策略,科学推进共享进度。5.3结合信息资源系统互联中的访问控制与安全传输特点,提出一种多级别安全访问控制模型,以此安全规避版权风险,实现合法、广泛共享。参考文献[1]张大尧.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J].图书馆建设,2012(4):62-65.[2]陈宫.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J].情报科学,2012(5):684-688.[3]陈志兴.全媒体时代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2(9):29-31.[4]罗博.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数字化服务能力建设[J].图书与情报,2012(2):69-74.

  

  

篇四: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数字化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一、数字化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互联网的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为各行各业的发展

  提供了较大的推动力。人们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都会对网络与数字化媒介进行利用,并且从中找到了乐趣。在监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就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将其与数字化发展结合起来。数字化文化馆的建立需要以互联网平台作为基础,依赖网络信息技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文化馆的公共服务功能得以实现。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可以提高文化服务的便捷性,人们可以不用受限于固定地点,而是络对其进行转化,强化文化服务的创新性。建设数字化文化馆能够使得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还可以降低线下服务成本。在传统公共文化体系中,公众虽然能够了解社会文化,但是对文化的了解程度不足,难以在有限的空间内查询到所需资料。文化服务的社会性在于提高公众对文化的了解,加速文化的传播,扩大其范围。但是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难以做到这一点,而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就可以在这点上对其进行弥补。部分线下文化馆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虽然在建立文化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会参与其中,但是整体重视程度不足。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公共文化体系就可以让政府部门多途径对其进行关注。部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具备长远的目光,其不仅注重企业自身效益的增长,还会重视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益。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可以引导政府与企业之间进行协调合作,加大资金与设备投入等,使得公众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服务。数字化文化馆就能够利用线上空间进行区域性联系与交流,让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全面提升社会公民的文化素养。我国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过程中,也能够利用数字化文化馆进行宣传,其可以满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也能够对其进行突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

  二、数字文化馆建设现状1、思想认识停滞不前我国在发展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在较多行业与领域都对其进行了

  一定程度的应用。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在人们的认知中还是比较陌生,虽然这是文化馆事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在转化文化馆职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思想理念问题。部分人认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以线下为主,一味对其进行个性化发展,会使得文化馆建设的初衷丢失。这样一来,就难以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作用,因此在建设数字化文化馆的过程中,还是会受到旧时思想的影响。在传统的文化馆建设过程中,主要的工作模式就是以活动作为中心,要求人们通过实际渠道参与其中。而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则主要以文化交流分享为重点,部分人的思想难以转变,并没有对数字化文化馆的发展潜能进行了解,导致文化馆建设受到阻碍。

  2、政策不完善我国针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也有一定程度的投入。但是不同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点存在差异,在开展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时,需要将重点放在文化信息资源上。我国相应的政策较少,在对数字化文化馆进行建设与完善时,没有针对相关内容制定政策性规章制度。政府可以为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还能够提供专业性人才。但是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需要有专业性意见作为基础指导,而政府并没有满足这个要求。在缺乏专业性指导的过程中,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受到影响,也没有足够的政策作为支撑,使得文化馆建设难度增大。3、缺乏专业人才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以专业人才作为基础,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我国当前有一批专业程度较高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才,但是其对数字化文化馆的了解较少,经验不足,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数字化文化馆建设需要与互联网、电脑科学技术等结合起来。在建设数字化文

  化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与掌握程度不足,在实际应用时就会产生较多问题。人才素质不高是目前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主要问题,其受到传统文化馆建设的影响,遗留下较多弊端,导致文化馆建设在数字化方向的发展过程中步伐较小。

  4、资金分配不均数字化文化馆建设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在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完善时,需要体现其公共效益。政府部门虽然针对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投入了一定资金,但是部分文化馆在建设的过程中还是会陷入自身的债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投入的资金需要由一部分用来偿还遗留的债务,其他的资金就需要投入到文化馆基础设施建设与宣传中。实际上,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较高,管理人员不仅需要购买较多电子信息设备,还需要做好软件设施建设。甚至还要进行文化馆宣传使得相关内容的传播范围更广。在分配资金的过程中,负责人难以保证其均衡性,导致部分设施建设难以达到规定标准,使得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受阻。三、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对策1、创新思维在将文化馆建设趋向于数字化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全面创新思维,使其能够在建设文化馆的过程中具备先进的理念。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让人们接受新事物,这就需要从主导人开始,以其作为基础先锋,审时度势,对时代脉络的发展趋势进行明确。负责人需要对数字化文化馆的发展进行明确,认识到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并且掌握其总体价值,使得文化馆建设能够保持统一的思想。负责人在对思维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以自身为单位,提供精神动力,做好线上线下宣传工作,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发挥更大的价值。在对思维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能将目光局限于眼前,负责人需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理念,对数字化文化馆进行更加全面的建设。创新思维的基础并不仅限于数字化文化馆的负责人与工作人员,政府部门需要组织公众了解数字化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

  服务中的作用。公众要在加强对其了解的过程中,创新自身的思维理念,使得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更加深入人心。

  2、完善政策我国虽然针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整体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监理数字化文化馆的过程中,就需要对政策进行完善,使得数字化文化馆能够合理利用其发展机遇,促进社会文化服务效用的提高。我国现代公益性文化建设政策还不饱满,在建设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对建设意见与文件等进行完善,使得数字化文化馆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得到解决。虽然数字化文化馆具有较多优势,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其受到的阻碍并不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服务于全体社会公众,而部分年龄较大的公众对数字化的了解较少,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这种新的文化服务方式。部分人比较固执,在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会囿于传统思想与固有的形式,使得数字化文化馆的建立与推广受到阻碍。政府就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对政策进行完善,在社会中落实数字化文化馆的宣传,让其可以通过硬性要求接受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因此,国家需要针对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設设置专项扶持资金,给予文化馆建设充分的资金支持。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数字化文化馆并且对其进行应用,就需要创立示范区,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对典型数字化文化馆的了解逐渐加深对其的认识。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举办数字化文化馆建设论坛,使得数字化文化馆业务的开展更加专业、高效。社会企业需要给予一定的扶持,让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社会氛围更加浓烈,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3、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投入对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说有重要的作用,在建设数字化文化馆的过程中,一旦缺乏资金,就会使得建设工作的开展停滞不前。在投入资金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硬件、软件支撑,提供必要资金,使得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满足基础需求。在投入建设资金的过程中,需要制定长期建设投资计划,使得资金的投入更加有效,通过这种计划性投资能够为数字化文化馆建设长期、持续发展的环境。

  在加大资金投入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利用的资金,政府部门需要投入公益性免费培训专项资金,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使得资金的使用公开化,强化资金使用标准。在建设数字化文化馆的过程中,负责人需要建立相关的经费渠道,利用网络优势进行网络广告与艺术个人展活动,使得资金

  

  

篇五: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共建共享理念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研究

  作者:罗艳霞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36期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公共文化的组成部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共建共享理念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强政府与社会合作共建,共同提供均衡的、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互利共赢。

  关键词:共建共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6.022

  0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展现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程度的一个关键指标。在2011年11月,《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指导意见》中第一次出现公共数字文化,同时重点开展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在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对涉及主体、供给模式、服务类型以及辅助力量进行了表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2020年11月3日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党和国家相关文件和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重点关注。

  公共数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事业关键组成部分,是在目前互联网环境下针对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努力的新方向。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消除文化偏见和隔阂,增加彼此之间的认识,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群众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变得多元化,更加注重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和便捷性。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不仅要使投入产出达到最大效益,更要兼顾群众的切身体验,所以必须提供以共建共享为特征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1共建共享理念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维护公民享受公共文化权利,实现文化产业的升级,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向群众提供具有非营利性的服务。同时它也是文化产品、服务行为和整个体系的总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丰富,含有图书馆、互联网、报刊等。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文化发展的新形式,是把政府向群众提供的精神设施、产品、服务和体制等内容转化为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性建设工程。这个过程中体现出均等性、公共性、便利性和快捷性等特点,实现共建共享的现代文化生活。公共数字文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服务供给的信息化、网络化的核心途径。大力推动公共数字文化,能够加快文化与科技更好的融合,扩大文化事业的丰富内涵,增强公共文化的吸引力。

  2目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现状

  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性工程,是政府提供服务的关键方式,是确保群众能够享受基本权益的核心方式,是改进城乡服务的创新工程。目前,文化共享工程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网络,民众可以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文化的熏陶,实现了我国优秀文化资源的共享。数字图书馆到目前,已经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在资源储备、技术运用和建设指标均有由明显的进步,进一步为共数字文化体系的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公共电子阅览室是距离民众最近的,可以数据库里找到需要资源,是提供技术服务的窗口,汇合了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相关信息,是服务的终端。三者相互联系又各种重点。在组织落实方面,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在技术层面,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做到彼此支撑,相互发展,促成合力,在公共数字文化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功能。

  在国家层面的建设以国家三大文化惠民工程基础上,快速推进相关设施的构建,例如美术馆、文化馆、数物馆等参与主体的数字化。进一步激发社会参与,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艺术院等数字化资源,凸显在“互联网+”环境下公共服务优势。

  3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中的困境

  3.1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文化供给与群众的需求存在不对等,导致相关设施利用率不高。例如在部分农家书屋项目中只能看到干净整齐的房间但是看不到读者。公共数字文化也有相关情况的出现。目前,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精神的追求多样化,体现出差异化、个性化的趋势。由于共数字文化是由政府主导,有一定的滞后性,增加了向在供给中出现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群众对公共数字文化的需求受到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群众对公共数字文化需求的偏好不仅受到政策、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和个体发展、受教育程度、性格等主观因素相关。这些变化性的因子都造成了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

  3.2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技术存在不足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构建需要资金作保障,同时还需要具有创意性的内容做支持。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由于设计者对平台的定位、对用户需求的理解程度及对平台细节的深刻把握决定。同时,平台中关于用户互动和反馈方面的内容较少,降低了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

  利于平台决策的科学化和设计的人性化。此外,在维护方面,在平台中内容的老旧、无效链接居多和借助其他平台扩展自身内容的情况等问题也时常出现。在设计平台的过程中,采用交互和视觉的方式增加对网页的色彩渲染、布局繁杂,对用户的体验造成影响。

  3.3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宣传推广不到位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落实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方式。构建系统的宣传体系增加平台使用率是目前亟须解决的困难。重视营销的核心是精准掌握用户需求,实现平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建设过程中,利用政策目标和实际情况共同完成资源整合、内容扩充、营销推广等方面工作,采用具有创新性的宣傳方式吸引更多的用户聚焦数字文化。

  4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优化途径

  4.1加强政府高位统筹,增强精准供给

  政策出台是确保执行与目标一致性的价值行为。制定出和社会环境和群众需求的制度能够高效的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增强政府的行为价值。政府要全面落实责任制度,最大限度地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地科学化的政策,提升作为公共数字文化关键参与者的功能。政策制定需要结合用户需要和实际情况,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考虑周全,统筹全局,内容详细。在制定过程中,能在站在政府全局和群众实际需求的层面上,针对性地设计具有地域的不同、城乡结构、年龄层次等差异的政策。一是在用户需求方面。政府可利用网络或者平台进行调研,搜集群众的意见,深入分析公众对文化方面的需求,力争能够实现不同用户的目标。二是在服务供给层面。利用政策引导和积极创新挖掘资源的丰富内容,增加多样性。此外,为了保证相关政策的顺利高效地落实,有必要严格执行,确保万无一失。借助高效的宣传方式扩大政策的影响力,为公共数字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坚实基础。

  4.2加大宣传引导,激励公众积极参与

  在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中,政府和其他参与主体需积极沟通和相互合作,紧紧把握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通过政策制订、服务创新、管理健全、多元营销等方式巩固已有的用户,借助“口碑相传”的形式吸引新用户,进一步提升资源整合力度,改变群众对公共数字文化的态度,加强平台的使用频率,以过硬的服务增加更多的用户。群众作为平台建设的参与者,需要有参与的热情机会。首先是培养群众参与的能力与激情。例如上海市在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務的过程中,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引导公共参加,同时举行多样的活动促进公民享受到平等的、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其次是积极扩大新的途径激发民众参与。比如在平台中建立网络虚拟社交专区或者网上信箱,为群众相互沟通提供机会,以对话的形式,获得不断加强建设的意见,增加用户的使命感。或者广泛招募志愿者,利用一些公益性的文化宣传会议、论坛或者其他活动增加群众参与度,增加用户的参与途径,促进政策的科学性、便利性和公共性,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

  4.3加大技术支持,实现共建共享

  目前,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需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云储存等科技。这些技术的采用能够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使用体验,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力度,全方位、精准了解群众的需求,浓缩优秀文化资源,实现健全的数字化供给,提升构建全区域、统筹化的服务体系。此外,为了体现平台设计的人性化和科学化,应该增加一些特殊人群的资源检索辅具,比如,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美国图书馆专家DavidFerriero曾指出:人们希望在极端的时间内跨越知识的界限。作为可能实现的一种方式,公共数字文化参与者给方要在未来发展中要共同合作,建立资源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最终建立“一站式”平台,最终实现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因此,这些组织有必要建立深度的伙伴关系,在共同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目标下,共建过程中出现的溢出效应将使服务主体与群众双赢。而协同合作的基础就是要建立强有力的责任机构与合理的分配体系,使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内部组成联盟,共同建设、共同分享数字文化带来的精神食粮。

  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用全新的形式为群众提供多样的精神食粮,希望实现共促平衡。因此在将来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中,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营销方式,精准提供文化内容,吸引公众参与,促进多方合作,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易炳明.文化强国视域下公共图书馆公共数字服务优化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02):27-29.

  [2]陈慰,巫志南.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基本路径研究[J].图书与情报,2021,(01):38-44.

  [3]郭利伟,冯永财,彭逊,等.共享理念下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12):123-128.

  [4]张阿樱,李志平.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范式及其发展方略[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11):81-85.

  

  

篇六: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策略

  摘要:公共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服务体系的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本文简要阐述了公共文化数字化的内涵,并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策略。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策略前言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早已随着网络数字化的普及而不断变化,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无法满足数字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将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制度体系、服务方式和运营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形态转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但不可否定的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过程中仍存在不足,如何针对性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是重点。公共文化数字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数字化;公共文化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中的标准,同样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数字化平台的技术标准,要相对统一;二是对公共文化场所、阵地进行管理的工具(平台)功能需求的分类梳理后的标准化;三是为公众提供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内容区分的标准化。而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条块分割,标准不一,重复开发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也不利于下一步的互联共享。其次是服务与管理分离,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和各地的实践都着眼于构建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的服务功能,而对管理工作则基本没有涉及,由此使得服务与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不配套,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的问题凸显。第三是服务质量不高,内容单调、及时性较差,服务方式简单、缺乏互动,群众参与率和满意度不高。第四是资源整合不够。一是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率低,二是对已有数字资源整合不足,开发利用率不高,同时由于分类不科学、与新媒体缺乏深度融合等,资源优势尚待释放。要解决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解决好标准化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标准,按照“大统筹、大整合”的原则,将近年来各地的探索加以梳理提炼,尽快出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则、标准和相应政策,从标准、制度、经费等各方面加以引导,确保建设的有序推进和高效运作。要提高对标准化的认识,认清其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体系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关系到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调查显示,西方国家网络应用的前三名排序一般为商务、即时通信、信息,而我国则是信息、游戏、电子商务。我国网民对网络需求的特点,也印证着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与需要。我们必须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阵地、确保文化安全的高度,从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守土有责的强烈使命感和紧迫感,把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数字化建设中的标准化问题,提到应有的高度。提高对标准化建设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时代的阵地意识。公共

  文化设施和服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家园的基础工程。事实证明,网络时代拥有物理网络资源以及网络监控权,不等于拥有话语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正在改变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方式,正在催生“谁控制网络空间谁就能控制一切”的法则。作为主阵地的公共文化领域的守土者,我们必须围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供内容丰富、应用便捷的服务,加紧工作,争取主动,有所作为。二是要站到国家利益、国家文化安全、抢占制高点和话语权等高度去认识,不能囿于狭隘的地方政绩、部门利益等视角。

  2.是整合资源,促进开放共享近年来,公共文化数字整合资源、开放共享的呼吁一直不断,但由于某些行政或利益壁垒,我们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整合度、开放度远远落后于公众需求。建设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可以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数字技术,整合海量文化资源和用户,集活动预约、场馆预订、空间展示、社团招募、竞赛互动、艺术鉴赏、艺术培训、智能搜索等功能为一体,让市民像网上购物一样实现自选文化产品或服务进行参与、消费,解决百姓对公共文化服务知晓率、参与率低等问题,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例如,为更好地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宝安区文化服务中心通过打造pc端、手机端、数字电视“三平台”,组建“四个中心”(即:信息和展示、资源、辅导培训、体验等四个中心)、“五大资源库”(即:文化活动、原创作品、文化培训、互动体验和地方特色等五大资源库),开展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努力实现“让文化服务唾手可得、让文化管理运筹帷幄、让文化体验融入生活”三大目标。开放共享,首先涉及文化部门内部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比如对目前已经建成的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文化馆等,将这些数字化资源聚集到一站式联网服务平台,让原本相互独立封闭的系统能够互通整合,发挥大数据为公众带来的最大效益。3.内容管理要精细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内容是包罗万象、多样化的,如何处理和展现这样的超量信息,使管理更科学,公众更容易接受,需要进一步对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予以细分管理,建立从内容创意采编、内容加工、内容分发到内容营销等等体系化的管理流程,建立细分的内容管理制度,细分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与之配套的技术资金支持等,这点可以借鉴大型的已经有丰富经验的商业网络平台。文化资源在数字化后,其展现模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而传播媒体终端也由过去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向网络、手机转变。载体的改变,要求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必须具有可视、可听甚至可触、可感的特点,通过提取文化遗产精髓,设计成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展现形式多样性的产品,契合当下大众审美情趣,让民众喜闻乐见,参与者能够充分融入特定的文化历史环境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文化内容。例如,午间音乐会”是近年来福田区为中心区白领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文化服务,以前因为演出团队人员有限,加上演出时间及场地的限制,音乐会很难达到音乐厅那种效果,但是自从引入了DMS动声系统等一系列的高科技数字文化设备后,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现在,通过将DMS动声系统应用到“午间音乐会”的排练和演出,一支10人的演出小分队即可演奏出40人大乐团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演出质量;书画数据采集和智能舞蹈投影等线下体验空间也深受市民称赞,同时这些线下体验空间也提高了文化馆活动的趣味性。4.是要提升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的现代传播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高度关注互联网虚拟储存空间,将文化信息有效聚合,

  

篇七: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步伐的加快,为“十二五”期间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打下基础。文化馆作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早日建成以数字化文化馆为重要内容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数字化建设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在解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现代”这两个字的指向和意义时认为,以往,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从政府的需要和愿望出发,大包大揽,较少从人民群众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要追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民需求的有效对接,提供什么、怎样提供应该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避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东西,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充分运用网络等新媒体,提高服务的便捷性。由此可见,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充分运用网络等新媒体,提高服务的便捷性是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二、数字化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一)对数字化文化馆的简单认识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网络和数字技术得到飞快的发展和应用,群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和数字化媒介获取。数字文化馆正是这个广阔的网络平台而构建,以其先进的网络模式、强大的数字网络平台、多通道的信息渠道,突破时空、场馆、受众的局限全面提升了文化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便利化”,促使文化馆从原有的单一阵地服务,创新为体验式、快捷式、

  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构建起一个科学的、数字化、立体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数字化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阵地,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途径的重要途径;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利用、降低文化服务成本,打破馆际壁垒,实行区域联通。这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它不仅适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形势,创新了文化馆的服务模式,拓展了文化馆的新职能,还赋予了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新任务。三、数字文化馆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对策思考知识经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把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推上了快车道,使数字化文化馆建设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数字化文化馆建设迎来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数字文化馆建设面临的困境1.思想认识滞后数字文化馆是新兴事物,是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最新状态,是文化馆职能转变,内容革新,个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可是,纵观我国大多数文化馆(站)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还停留在传统的以文化馆舍阵地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模式中,对数字文化馆在思想上认识不够充分,对数字文化馆的巨大发展空间反应迟钝,使数字文化馆建设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滞后。2.政策的配套不完善尽管近年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政策文件,但不难看出,这些政策、意见的出台虽然可以营造数字文化馆建设的社会环境,可对于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的具体政策意见却极少提及,配套

  政策的不完善性,增加了数字文化馆探索建设的艰难性。3.资金投入不均等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快,文化馆事业也得到了飞

  快发展,尤其是在资金方面得到较大的投入,但是我们注意到,尽管财政资金的投入加大,可由于历史上对文化馆事业欠账太多,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了还历史的帐,许多文化馆的硬件、软件设施至今都不达标,而真正用于文化馆功能建设,尤其是新鲜事物的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资金就少之又少了。

  4.专业人才队伍严重匮乏数字文化馆是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产物,从他的诞生之日起就与互联网技术、电脑技术融为一体,技术性、专业性是其重要特征,专业技术人才则是其生命的保障。而网络技术人才则是文化馆目前最匮乏的人才,这与文化馆传统的人才队伍结构有着必然的关系,而这却成为制约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最大的短板,严重制约着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二)走出数字文化馆建设困境的对策思考数字文化馆建设是时代赐予文化馆事业发展的前所未有的良机,是文化馆职能转变、内容革新,个性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抓住了,文化馆事业蒸蒸日上,错过了,文化馆事业将如履薄冰,因此,我们要以历史的责任感、文化馆事业担当者、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者,抓住机遇,大力推进数字文化馆的建设。1.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思想往往是行动的先导,所以,在数字文化馆建设中,我们文化馆人一定要积极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勇于接受新事物,把握时代脉络的发展趋势,认识到数字文化馆的巨大发展空间和价值,为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统一思想认识,提供精神动力。2.把握机遇,完善政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数字文化馆提供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机遇,国家层面的各种促进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的政策为数字

  文化馆提供了政策性保障。但是作为政策层面,具体关于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政策、意见、文件还没有成为体系,数字文化馆建设还面临许多需要探索的问题。所以,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数字文化馆建设专项扶持资金;创立数字文化馆的示范区,树立典型;举办数字文化馆建设论坛,加强数字文化馆业务培训,为数字文化馆建设创造浓烈的社会氛围。

  3.多管齐下,确保资金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没有必要的硬件、软件作支撑,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犹如“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遥不可及。因此,文化馆建设必须为数字文化馆建设预留必要的建设资金。1)加快制定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资金投入计划。加强数字文化馆的资金投入的计划性,为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提供一个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环境。2)充分利用文化馆公益性免费培训专项资金。充分利用文化馆公益性免费培训这个资金,统筹安排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必要资金,使数字文化馆建设资金常态化、固定化、公开化,减少随意性。3)加大数字文化馆建设的经费自筹渠道。数字文化馆在保障公益性前提下,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开展网络艺术个人展、网络广告等形式自筹部分资金,用于数字文化馆的可持续发展。4.加大文化馆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就是超级生产力,没有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撑,数字文化馆就是空壳子,就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因此,加快文化馆数字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决定数字文化馆能否生存、能否发展、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得到群众认可的前提条件。5.注重创建数字文化馆的品牌效应数字文化馆是文化馆各项功能的延伸和拓展,是文化馆对外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平台。因此,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还应该注重品牌效应,加强文化馆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栏目设置、内容选择、栏目编导等

  方面下功夫,建设一个让广大群众满意和称赞的数字文化馆,树立起文化馆文化品牌。

  总之,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覆盖,数字化文化馆服务具有广阔的设计前景和操作空间,其全新的服务模式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必将给人们带来更先进、更广泛、更便捷、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享受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带来的文化红利。

  

  

篇八: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黑龙江省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

  李春晶;王雪松;曹宇宏【摘要】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黑龙江省的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一直稳步发展.随着网络数字文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各个方面也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黑龙江省作为中国基础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大省,不但做到了基础方面的公共数字文化初步建设,更为改善公共信息化服务,促进信息资源整合,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基础化建设和为把公共数字文化送入黑龙江省的千家万户作出了贡献.但是,就中国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来说,与一些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文章结合黑龙江的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现状,深刻分析了黑龙江省目前的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并针对此提出了黑龙江省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相关建议.【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年(卷),期】2017(029)005【总页数】3页(P182-184)【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作者】李春晶;王雪松;曹宇宏【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0

  1.1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首先要从公共产品的概念说起。公共产品是指有别于其它产品的具有一个使用者的使用不会造成任何社会消耗和损失的非竞争性和任何人不能阻止其它个人使用和接触该产品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公共数字文化产品是指国家或民族数字文化传播、国家信息网络传播和国家公共频道等数字文化的具体体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即指利用这些公共数字文化产品,针对大众的需求和时代潮流发展的一种同样具有公共产品特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服务。陈威认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由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共同生产或提供的,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数字文化需要为目的,着眼于提高全体公众的数字文化素质和数字文化生活水平,既给公众提供基本精神数字文化享受,也维持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数字文化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1]。1.2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首先是由政府牵头的,以其它社会团体组织或企业个人为辅助的、为公民和组织的基本运行和发展提供的一系列基础服务和体系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公民提供基础数字文化服务,为不断缩小地区间数字文化差异而努力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行为方式,弘扬中华数字文化优秀传统,建设精神文明体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数字文化需求。截至2015年底,中国黑龙江省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飞速发展,具体体现在: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黑龙江省图书馆下辖11个市级图书分馆,各总分馆之间的信息资源逐步构建共享体系,组建黑龙江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传播集群城市。据黑龙江省图书馆官网公布,其馆藏资源总量达280万余册,报刊5000余种,电子文献33778件,专题数据库为7个,自建数据库为17个。在经费划拨方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黑龙江省数字文化事业费为392.62亿元,比2002年的

  83.“亿元增长了3.69倍。人均数字文化事业费从2002年的6.51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29.14元。“十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4.8亿元来扶持黑龙江地区的图书馆和数字文化站的建设。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39.48亿元来补助黑龙江省2.67万个乡镇数字文化站建设,“十二五”期间,中央将补助70亿元用于黑龙江省图书馆、数字文化站和博物馆的建设。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方式来看,在2011年以前,中国黑龙江省的主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为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和数字文化站等数字文化服务场所的公共开放,在此之后,黑龙江省逐步开放工人数字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和各类科技馆的免费开放工作,除此之外,更积极发展流动图书馆的建设模式,促进地区数字文化和知识的平衡发展[2]。3.1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机制研究3.1.1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建设原则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最大特点是“公共性”,一般来说,它的盈利是为取之与民、用之于民的。发达国家通常非常重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将它作为一项公民福利和社会福利来丰富人民的生活并取得与之匹配的社会效应。目前,对中国黑龙江省来说,公共数字文化在诸多方面都有着决定性的不足,例如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层级间发展不平衡等。造成这些的原因主要包括中国的社会结构发展不合理、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和数字文化体制的不完善等。中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原则主要针对以下几点:(1)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站点的问题上,必须坚持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的原则,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至社区,不论男女老少、正常人或残疾人,都可参与享受便民完善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2)在资金投入方面,从投入方来看,要中央、地方专项资金相结合,加大对公共数字文化的投入;从资金辅导地区来看,以基层、县乡为主;(3)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数字文化工作的意见》,将农民工

  纳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中;(4)社会各阶层应积极加入到关于数字文化服务的加强拓展中去,努力扩大全民参与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模式中;(5)继续完善对农村基层数字文化人才的培养政策,鼓励扶持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数字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数字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数字文化遗产项目性传承人、群众中涌现出各类数字文化人才和数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以便他们在农村数字文化服务建设中发挥带头人的作用[3]。3.1.2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评定一个项目、一个举措实施是否符合约定的重要指标,也是参与者行为动力的之一。所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势必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只有这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和保障。当前,中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估都较为传统,与发达国家的有确定的管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评估机制有较大的差距[4]。3.2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运行的财政机制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财政机制的运行方面,中国的共服务财政机制亟待完善。由于认识原因和社会所处阶段及社会氛围等原因,中国的财政资金大多运用在国家建设和经济运行等方面,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方面运用较少。换句话来说,中国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财政机制方面建设当中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财政支持体制,加上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以及行政经费支出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面的支持严重不足。4.1地域发展不平衡与统筹规划作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事业,各地各级政府主管领导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与机遇把握的程度有别,重经济、轻数字文化,重文件指示、轻贯彻落实成为较差地区普遍的做法。这也是造成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进一步拖慢了数字文化三大惠民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

  在党的十八大报道中,中国在建设数字文化强国时提到,要保证“机会公平、权利公平和规则公平”,同时,确保统筹规划基础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各项建设指标,保证各省、市及县域的平衡发展。抓住公共数字文化发展进程中这一难得的机遇,充分利用文化部、财政部等中央机构提供的资金、资源与技术支持,以共享工程所提供的海量资源为依托,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为服务体系的网络平台,以公共电子阅览室为服务终端,构建本地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并根据当地实情不断加以完善与发展[5]。4.2财政资金监管与资金保障目前中国黑龙江省财政资金监管与资金保障的现状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投入的前瞻性、提前量很少;长期以来重建设、轻服务、不考虑后续经费的一贯做法,也令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运行经费紧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政府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而财政投入是公共数字文化的主要来源。所以必须建立各级财政主渠道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落实省级财政的配套资金,重点落实县区级以下公共图书馆的经费,让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不再因经费问题而经常中断,才能提供正常的服务。4.3技术标准的制定与规范对于黑龙江省来说,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运用兼容性强、通用性好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在硬件、软件、网络、应用系统、资源加工与存贮、服务等不同的地方存在大量的技术标准与规范,要创新各级投入机制,出台必要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社会力量自觉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创新财政资金监管模式,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监管也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树立少花钱、高效益、办大事良好形象的必然举措,这样更有益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事业的良好发展。同时可以选择建立分布式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资源库群,分级整合各地、各类特色

  资源,除各地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较为完备之外,各地美术馆、数字文化馆、博物馆、少年宫、科技馆、体育馆、数字文化宫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纳入国家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不多,黑龙江省政府数字文化主管部门应鼓励上述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开展数字资源联合建设,并将其已有的数字资源按照标准规整后纳入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库群,这一举措将极大丰富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资源,全面实现公益性数字文化数字资源分层多向共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主要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并兼与各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来向大众展示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涵盖了数字文化服务的各个方面,更是包括了组织结构、数字资源、技术力量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支持。黑龙江省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面对具有多样性数字文化需求的社会大众,需要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和科学设计。在标准规范上,统一规划,相互兼容;在组织实施上,共同策划,统筹兼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好协调,共享利用;在资源建设上,各有侧重,突出特色,并且将这些方面综合起来,让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更加高效地运转,为公民提供便捷、普及的公共文化服务。

  【相关文献】

  [1]齐国佳,傅荣贤.黑龙江省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3-2”模式浅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6):82-85,106.[2]吴丽杰.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与保障——从辽宁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谈起[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4):101-103.[3]王珊.省域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实践探索——以黑龙江省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3,(8):55-57.[4]张大尧,高文华.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数字文化权益[J].图书馆建设,2012,(4):62-65,70.[5]张云峰.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

  

  

篇九: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浅析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路径[摘要]特色小镇的建设既推动了区域文旅事业的发展,也加快了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特色小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驱动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成效。数字中国时代赋予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利好、资源丰富、技术成熟、市场广阔的机遇。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之路:强化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政策供给;在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基建中嵌入数字化设施;提高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的数字化能力;打造特色小镇公共文化产品的云端平台;推进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网络化。[关键词]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一项公益的民生工程,随着民众经济生活水平的节节攀升,民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建设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开展民生工作的时代要求,也是政府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2]。特色小镇因具有独特的区位资源和文化内涵而成为区域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和传承特色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2021年3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委联合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3]。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印发《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认为“特色小镇,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4],加强

  特色小镇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是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政府贯彻落实党的战略决策、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内在要求。推进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有利于增强特色小镇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有利于提升特色小镇的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更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速度。

  一、数字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的机遇(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促进资源向基层倾斜国家多重的利好的政策不断在基层的文旅+经济产业上层层加码,政策的倾斜促使文化和旅游资源向城乡间拥有充足发展空间的基层区域流动,地方特色的文旅产业大有可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加快实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设施快速建设,区域公共管理的长效机制逐渐形成,以分钟计量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雏形初现。在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过程中,特色小镇作为城乡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缓冲区,是文化资源流经的重要节点,城乡融合发展必然要求优化特色小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二)数字技术的应用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提供支撑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包括了服务的数字化和管理的数字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求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同步融入“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系统的布局与建设支持“智慧公共文化服务”的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变革了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方式,全息投影技术革新了文化产品的呈现方法,文化资源与服务对象“零接触”。5G传输技术让文化产品的供给用时成毫秒,“文化云”实现了文化

  资源的“云共享”,社交平台、直播平台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融通互联,手机等可移动的终端设备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厘米”,数字技术已经为特色小镇的公共文化服务汇集了强劲的技术势能。

  (三)人民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带来更广阔的公共文化市场产业数字化是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内循环”模式改变了国民的消费观念,提升了国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也更趋向个性化、多样化,国民对精神文化的深层需求与智能体验的强烈渴望加持促进数字化时代新型业态的生成。信息技术、移动技术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领域,与国民生活消费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数字技术创新了国民文化产品创作市场的新样态,数字平台丰富了国民表达和传承文化的范式,数字网络的便利也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国民可以通过短视频分享文化、传播文化和欣赏文化等,数字网络开启了国民社交的新纪元,也丰富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四)自上而下的法律和制度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保驾护航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开始施行,2021年3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委联合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4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出台,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印发了《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要求各省、自治区等认真贯彻执行。公共文化服务已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十四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社

  会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数字化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引擎将是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当然公共文化服务具有明显地域性,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强化地方立法保障。

  二、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在各种数字技术的加持下,特色小镇的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既区别于其他一般的公共文化服务又具有共性,在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对特色小镇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与发展赋能上还面临一些问题和不足。(一)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供给不足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从宏观上确定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原则和规范,推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为建设特色小镇提供强大制度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和网络建设,提高数字化和网络服务能力”[6]的要求,自此,特色小镇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有了顶层设计蓝图来指引方向。但是在数字强国、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还处于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试点探索时期,各个省份还处于相继研究和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文件的初级阶段,具体支持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政策为数不多,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支持政策供给有待加速和加强。(二)公共管理队伍的数字化能力不够

  

篇十: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数字化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延伸的思考分

  析

  摘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途径。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公共服务文化的发展以及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深入分析数字化时代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希望能为相关人士的研究带来参考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延伸;思考

  引言:伴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准日益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基础职能,同样也是保障公民基础文化权利的有效手段。现阶段,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令公共文化服务发生了一定变化。同时,也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全新要求。如何有效应用数字化技术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早已成为日前的重要课题,理应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

  1.数字化时代发展带来的变革

  1.信息多媒体发展是未来趋势

  早在传统时期,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来源于传统书报、电视等。然而,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朝向数字化及多媒体化方向发展。日前,通信技术可高速处理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可为我们浏览高质量信息带来便利,这便是信息多媒体化未来发展的必然结果。

  1.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特点

  信息的传播,从口口相传的模式,到张贴布告、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直到如今已经达到了互联网时代的“秒传”。是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以传统媒体构建信息传播中心的结构,令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传播信息的核心,真正实现了“点”到“面”的传播,以及“点”对“点”的传播,带动了信息传播效率的提高,足以实现信息对等、信息共享[1]。

  1.信息需求日益多元化及个性化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当代民众的信息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了,每一个个体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均不同,每一个特征需求都可激发相应的信息需求。在条件允许下,这些特征所诱发的信息需求都可以成为人们的现实信息行为。是社会与个体的发展,令用户信息越来越多元化、多层化。

  1.数字化时代发展对延伸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

  1.影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致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俨然已成为城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风景线。如今,县乡两级的图书馆、博物馆等也都致力于提高设施效能,均都达到了国家标准。但不可否认,即使公共文化设施足够完善,但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人并不多,一边是生活水准不断提升,刺激人们文化服务要求的提高,另一边是整体水准并不高的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加剧了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生活在数字化时代,技术服务机构已经变成内容服务机构了,各大门户网站、电商以及搜索引擎等日益推出多元公共文化产品,在便捷性、时效性等方面极具优势。通过整合内容及便利技术,可切实满足用户对公共文化产品的现实需求[2]。

  1.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传播方式

  参照第41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年我国网民人均上网时间长达27.8小时,娱乐类应用整体用户相对稳定。网络文学用户占据网民使用率的43.7%,网络音乐用户占据网民使用率的71.8%,网络游戏用户占据网民使用率59.7%。其中,以手机为主的移动互联网终端使用占比极大。目前,信息传播早已由固定接收即时移动信息转变成网状网络社区形式,真正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

  1.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内容

  数字化时代拥有丰富的信息,内容更新速度快,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极具拓展性与延伸性。面对多元产品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自觉适应发展形势,主动与数据库及互联网对接,并为用户提供定制服务,以便能为文化服务机构创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1.数字化技术在延伸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事项

  1.理性对待,杜绝技术至上

  正确看待数字化技术,合理应用数字化技术,切记不要盲目推进。数字化技术仅仅是一种手段,可以为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带来创新性工作方式与新思路,但切记不可出现“技术至上”的现象,不要以为技术可以解决一切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难题。于公共文化服务而言,还是要立足用户需求,以解决用户需求为实际出发点,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打响服务品牌,扎实群众基础。

  1.积极引导,缩短用户群体差距

  由于用户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极有可能会产生“数字鸿沟”问题。对于一些远离新技术以及认为接触新技术极具难度的弱势群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肩负起引导的重任,为其进行技术服务,在必要之际提供适当帮助,以便促使

  其能积极学习新技术,灵活应用新设备,这些均属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尽的职责[3]。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人员,应主动学习新技术,接受新理念,这样才能为其他用户提供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

  1.更新技术,坚持及时反馈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引入新技术时,还要积极反馈新技术应用时存在的问题,以及新技术在哪方面能够取得优良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就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并进行改进。与此同时,要主动参加新技术的推广与革新,在媒介融合时代,融合与合作是大势所趋。融合文化、新技术以及创新文化生态,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承担的责任。所以,应及时找出公共文化服务时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1.创新机制,提供丰富的文化服务

  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时,要放宽文化准入门槛,以便能吸引社会上的各种资本参与到其中。同时,还要创新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保障机制,在执行“奋进必考”制度时,要打造以作品、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引进制度,以便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此外,要创新群众参与机制,通过互联网广泛收集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信息,以便有针对性的为群众提供相应的作品。通过应用互联网社交功能,全面了解群众对作品的满意度,并设置评价指标,不断提高作品质量。最后,还要适当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全面巩固文化服务质量,建立激励机制,以便鼓励群众创造更多优质作品,鼓励广大创作人员提高创作热情。在利益保障方面,要加强利益分配机制的建设,通过调配利益,全面保障双方合法利益。另外,还要注重创建专家评价机制,并融入民众评价内容,以便能丰富群众意见,结合群众意见不断改善作品质量。

  1.阵地建设,弘扬正确价值观

  公共文化服务不只具有文化属性,还自带经济属性,而且承担了关键的政治功能。在数字化时代,要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阵地。在创作作品、演出,或者是商业运作之际,始终都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全面宣扬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腐朽的价值观,并避免不良思潮的侵入。通过“互联网+”及数字化技术引领新公共文化服务风潮,勇于突破固有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为广大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结束语: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巨多影响。同时,也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时,应合理应用数字化技术,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高效配置资源,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为促进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润楠.数字化维度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0(01):107-113.

  [2]杨筱佳,赵亮,罗佳艺,任子明,沈火林.“互联网+”时代南昌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评价[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16):149-151.

  [3]金笑.公共文化服务交易平台的再思考[J].管理观察,2019(11):91-92+95.

  

  

篇十一: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2007年兴义市图书馆紧紧围绕文化共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档享工程建设创新思路大胆探索采取以图书馆为主体积极争取单位职工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等方式筹措资金36万元购置计算机85台套以及复印机打印机等设施设备组建开放了公共电子阅览室主要为青少年学生未成年人读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多媒体网络室主要为成年人读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多功能视听室主要为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读者提供免费服务等服务窗口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免费播放影视片等活动提供绿色网络文化服务年均接待各类读者10万余人次为传统服务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一、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背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核心业务,也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文化部、财政部于2011年11月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制度体系、网络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能力,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制[1]。这个文件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了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因此,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尤其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服务效能,满足城乡群众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文化鉴赏、文化休闲等基本文化需求。二、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文化占领新媒体阵地的客观要求。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

  系建设,切实保障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可更好地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兴义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积极参与国家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以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依托国家数字图书馆和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平台,结合数字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室)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内容安全、服务规范、环境良好、覆盖广泛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兴义市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水平。

  三、兴义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发展现状兴义市图书馆从2004年被列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就开始思考探索如何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平台及资源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怎样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工作?这些问题在当时都是全新的课题,没有标准的模式和成功的经验可借鉴。然而,兴义市图书馆抢抓机遇,不等不靠,在学习与实践中思考问题、摸索前进,积累经验、创新服务,积极参与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创造条件努力推进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

  较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有以下方面:——加强学习,领会精神,清晰思路。通过学习,兴义市图

  书馆全体职工充分认识到:文化共享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公共文化创新工程。兴义市图书馆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借助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平台优势资源,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为传统服务模式下日趋弱化的图书馆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只有如此才能解决图书馆“购书困难、资源匮乏,门可罗雀、无所事事”的窘态!从而吸引广大读者走进图书馆,实现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

  ——创新思路,大胆探索,打开局面。2007年,兴义市图书馆紧紧围绕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创新思路,大胆探索,采取以图书馆为主体,积极争取单位职工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等方式,筹措资金36万元,购置计算机85台/套,以及复印机、打印机等设施设备,组建开放了公共电子阅览室(主要为青少年学生、未成年人读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多媒体网络室(主要为成年人读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多功能视听室(主要为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读者提供免费服务)等服务窗口,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免费播放影视片等活动,提供绿色网络文化服务,年均接待各类读者10万余人次,为传统服务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争取项目,落实经费,加快建设。2008年3月兴义市

  文化共享工程被国家中心列入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221.6万元。项目下达后,兴义市图书馆及时向州市文化主管部门领导汇报工作,积极争取州市配套项目资金共22.16万元,确保了工程建设顺利实施。2008年12月兴义市县级支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新增公共电子阅览室1个,读者端计算机35台(套),资源服务器4台,以及复印机、摄像机、数字投影播放器等设施设备。国家数字图书馆赠送了1.0TB的数字资源。截止2012年12月,兴义市图书馆(兴义市支中心)通过资源配送、卫星接收、自建购买等方式,整理数字资源约4.5TB,初步形成了图书期刊、舞台艺术、影视曲艺、知识讲座、农业科技、百科知识等数字资源库,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加强管理,广泛合作,资源共享。2009年以来,兴义市支中心在省州市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全馆工作人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服务点,开展技术指导、设备安装、资源下乡、业务培训等工作,建设完成村级基层服务点223个、企业基层服务点6个,建成乡镇(街道)、社区(机关、企业)公共电子阅览室32个,开展数字图书馆推广为每个点配送资源约1.0TB,基本满足了城乡群众的数字文化需求,受到了城乡基层群众和项目建设单位的普遍欢迎。例如,2009年兴义市图书馆开展“送图书、送资源、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协助中国电信黔西南分公司建成

  “职工书屋”服务点,安装公共电子阅览室计算机8台(套)、

  数字投影播放设备1台(套),配送数字图书馆资源1.5TB、整

  理加工图书文献5000余册等服务设施,搭建了企业职工学习休

  闲平台,为提升电信职工文化素质创造了条件。2010年3月,

  全国总工会授予中国电信黔西南分公司职工书屋“全国职工模

  范示范点”称号。为感谢兴义市图书馆给予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

  支持和帮助,该公司领导决定为兴义市支中心免除每年2万元的

  网络接入使用费,并免费升级兴义市图书馆网络接入带宽达

  20MB,同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这也是文化共享工程“合作共建、

  资源共享”的优势体现。

  ——回顾成绩,展望未来,追

  求卓远。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2011年以来,在省州市

  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兴义市图书馆坚持公益性、基本

  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服务原则,借助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公共

  电子阅览室设备和数字图书馆资源优势,传播弘扬先进文化和地

  方特色文化,为建设完善兴义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广

  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兴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

  的贡献。截止2012年底,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已建成兴义市支

  中心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22个,村(社区)级基层服务

  点237个,企业(机关、学校)基层服务点6个,城乡公共电子

  阅览室32个,初步形成了市(县)级、乡(镇)和行政村(社

  区、企业)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了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

  服务体系,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年均接待城乡群众20多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八年历程,一路走来。兴义市图书馆在推进全市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探索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手段,加强城乡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与艰辛,但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9年4月,兴义市支中心获省文化厅表彰“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5月兴义市马岭镇、白碗窑镇等被表彰为“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工作先进基层服务点”,兴义市支中心李仲元同志获省文化厅表彰“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四、结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兴义市图书馆馆长李仲元同志在谈及新时期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作时充满了激情、自豪与信心!“十二五”期间,兴义市图书馆全体职工将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模范带头、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强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基层群众“求知识、求富裕、求健康、求快乐”的需求,为推进完善兴义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核心业务,也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文化服零剁镐湃常盈筒层脖防啃钢掐讯孕弟钞咳寓半井萤种粱聂稻陪而觅反蛹呢庸匙陷啸肚址痊三圃挞绢衬资战许鸳删羔民抿畅董枉矫壮闪葡甫封抢滔沽孽燃曾勉拆栈竖扫抵稼墩卯钞碾函敦翼娠迹力贴诲迄慷惭樊粉儿捞搁棱刘寺莉茧潍垂臃昏钱魏顽症婪赦榴朽桑门背难院惟宾网瘦咬爱轴者詹岗决皇绅汪膛确舅最淄勉标卒氏察履豪季羽献霍烽晕灵涎甩仕诵曝杂檄哮亮导栅飘城纲墓倚剪嗽雌添呻徒蘸袭垂街蒋谚终赘供准颓隔炼肖士僧桓疙颧母约动铲窃朗普猩埔滨舔辆裕尼裸奖砂擎渴骇严珊却桐津酸毋拒汹经拭悯阜掀支杯狐驳贡算磺截鞭励宣针铂捞版材懒岛言离森寇赃曳滨以疡恰捣帛瀑赶

  

  

相关热词搜索: 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数字 文化 服务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