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11篇

时间:2022-12-20 15:25:04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11篇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多学科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后要求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新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11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11篇

篇一: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多学科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后要求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新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综合实践活动与多学科融合教学,在课程实践中能够激发学生投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发展,促进指导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等,因此,综合实践需注重与某一学科、学科间交叉点实施融合教学,并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合入综合实践教学理念。关键词:综合实践;多学科;融合教学;研究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分析

  1.综合性:综合性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综合性特征是由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面对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社会生活世界由社会、个人及自然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整体,并由各种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其中,学生与社会或他人、学生与自然、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世界最普遍最基本的关系。处理这些关系、探究世界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教育并体现价值的过程。因此,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是某些学科知识杂汇的过程,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社会生活世界的过程。从而,综合实践活动便具有了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科界限,更着眼于学生全面整体发展的综合性特征。

  2.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而且面向学生整个生活,随学生社会生活世界变化而变化,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方式都具有开放性特征。虽然新课程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有信息技术、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但不同地区、学校、班级及学生,具体活动内容是具有开放性的、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课程可根据现有课程资源、学生已有经验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进行,活动实施中的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都是基本活动方式,而考察、实验、制作、调查、访问、劳动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基本的方式,这些活动方式和过程因人而异,不强求学生机械固定地采取某种方式过程,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

  3.生成性:综合实践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活动实施过程,因为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了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自身能力的发展,通过过程体验反思有利于觉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能力增长。综合实践活动,生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生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社会实践能力;生成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行为意识及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通过告知或灌输的方式来传递的,而是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体验逐步生成的。生气性是综合实践活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发挥的独到价值。

  4.自主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充分发挥搭设了广阔的平台。学生可通过自主选取研究课题、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自主选择活动小组、自主选择指导教师而实现自己的活动目标。二、多学科融合式综合实践教学的价值

  1.激发学生投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多学科融合式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学生多学科、多视角丰富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在社会、自然、人与人交往中更好地提炼自己的思想观点,更好地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也进一

  步激发了学生投入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兴趣。2.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发展

  教学课程的创新发展,需要教学方式的变革,单一古板的教学方式只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课程的创新发展。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从课程本身的内在属性要求必须实施多学科融合式的教学方式;同时综合实践也是一门时效性较强的课程,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教学方式的融合式运用。多学科融合式教学方式的变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融入多学科知识,保持课程的鲜活性,促进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创新发展。3.促进指导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课是新课程改革要求必修的一门新课程,当前这门课程指导教师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来兼任,或改专业过来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更多是某个学科专家,他们的知识层次相对具有偏面性、单一性,当前指导综合实践课程的能力素质水平也相对不高。多学科融合式教学,引导指导教师在精通本专业同时,要善于吸纳和借鉴其他学科知识,来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并在教学实践上探索互动式、实验式、案例式等多种方式,无论教学知识储备还是授课技巧都将得到较大提高,也有利于促进指导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4.促进综合实践课程目标的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具体主题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它因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环境,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的不同而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这种综合性是其它任何课程所不具備的。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也是多样的、综合的,也是其它课程所不具备的。因此,多学科融合式教学,充分融合了多学科的教学手段,充分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点,避免了学科单一带来的教学弊端,更加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实现。三、多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策略1.以学科教学为平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平时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课程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小小的学科课堂也可拓展成为学生掌握知识、陶冶品德、发展能力的社会生活世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目的。2.利用学科交叉知识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一部分学生不是提不出问题,就是提出课题太大而无法实施,与实际课题结合不够紧密。如何克服这样的问题呢,实际各学科教材就有丰富的问题库,在学科教材中隐藏着大量与社会、生活、自然有关并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对学科知识进行充分的分析梳理,找到学科课程与社会、自然、生活相关交叉点和延申点,激发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浓厚兴趣,一方面可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恰如其分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达到较好的融合。3.综合实践教学理念融入学科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合作式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自然、生活中确定课题的探究式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通过亲自体验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课程的开设不仅意味着新的课程形式的出现,更是新的课程理念的出现和生长,其着眼点就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

  师的教学理念。为此,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树立综合性、探究式的教学理念,将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转化为教学实践,融入到各学科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使学科讲授式教学变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篇二: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

  【篇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培训心得体会20226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8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培训》,受益匪浅。73岁高龄的朱玉民教授,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精彩的报告更是迎来台下学员一阵阵掌声,朱玉民教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与课堂教学案例相结合,为我们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使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朱教授演示的两个教学案例《乡愁》和《斑羚飞渡》。《乡愁》运用信息技术很好地将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斑羚飞渡》使原本抽象的飞渡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

  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一堂实践课。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

  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

  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

  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但在实施过程

  中,必将带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优秀园丁的实践探索、不懈努力,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篇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某某某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作为今天的教师,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能力,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相互渗透与融合呢?下面笔者就两方面谈谈的自己的看法。

  二、探索最佳整合点,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时代的学科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和环境化工具意义,从而内化并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这里的环境化工具和辅助性工具指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创设环境、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所起到的两个方面的作用,据此达到高效、自主、创新的学习目的。因此,关键是要找到最佳整合点,探索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实践过程,但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应合理有效地将这种手段和工具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使其能在更广阔的教学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

  【篇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心得体会

  时光荏苒,光阴飞逝,研一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和朱云东老师每周一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程也已画上句号。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收获不少,感慨颇多。

  在学习中,朱老师并没有给我们指定固定的课程教材,也没有像以往的专业课照本宣科讲解很多理论知识,而是给我们推荐了一些教育技术专业的国内外领先人物和相关著作文献,还有一些新奇实用的网站,真正让我们大开眼界。在教授具体内容时,以具体学科软件应用为主介绍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如动态数学软件GeoGebra、模拟天文实录软件Celetia、仿真模拟物理实验的Algodoo等,不仅给我们带来愉悦的身心体验,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学习这门课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而要另辟蹊径。在此,我浅显地谈一下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门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

  在朱老师的每一节课中,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是兴趣蓬勃,充满好奇,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软件带给我们奇妙的体验。我想这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所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呈现课程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小学生往往比较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信息技术能使教学内容符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有效地促进其学习效率。比如历史课的学习,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如果这一切单纯靠老师讲解书本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疲劳和虚幻,毕竟历

  史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如果配以相应题材的视频、音频等辅助老师教学,将历史事件、场景真实还原,观看一些专家名人对历史的解读与评论,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发大家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讨论,文史学习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比任何单向灌输都重要。浓厚的兴趣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各方面。

  (二)信息技术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有位大师曾说,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当今“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上,有着无可替代的贡献。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随时付诸实践,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调控学习过程,并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在线交互也为学生们自主学习提供了疑难解答的平台,使学生学习信心极大增强。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

  二、我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

  和教学一样,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也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信息技术的应

  用对实现教育均衡问题,到底起阻碍作用还是促进作用,是我们首先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阻碍教育均衡?

  教育均衡,从宏观层面说,指教育均衡发展;从微观方面说,教育均衡指课程均衡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相关软硬件的支持,说到底就是资金的支持。发达地区的学生,享受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最优秀的老师,最先进的学习设备,甚至上海已经出现了PAD班、电子书包这些新形式的教学媒体。但是在一些贫困山区,连一些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无法满足,甚至没有完好的教室。在贫困地区应用信息技术,师资问题也是无可忽视的方面,贫困地区大部分教师专业功底不扎实,一人兼几门课程的教学,更不用说利用信息技术来授课。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均衡问题突显,矛盾加剧,信息技术的应用似乎会进一步加大宏观层面的教育不公平。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

  (二)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

  目前,国家投入了巨大财力与精力,孜孜以求的教育均衡,比如把教育投入的增加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以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除了经济手段,有很多学者试图用技术手段解决教育均衡问题。信息技术的为其提供了主要途径。如果在贫困地区安装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就可以利用一些仿真软件如Algodoo模拟无法实现的实验过程,组织学生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扩大贫困地区学生的视野,即使他们身体不能走出大山,起码让心灵走出去。信息技术对教育均衡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优质资源共享。贫困地区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一些优秀教师的上课实录,使优质教育资源走进大山。还可以通过网上在线像优秀教师提问,向他们探讨问题,

  学习知识。这无疑是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一个可取方法。所以,信息技术又可以促进教育均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信息技术都对学习者本身的学习有积极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

  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以期能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更艰巨的任务更应该在于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前任总理温家宝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现代化浪潮,我们不应该使任何一个孩子落下,使任何一个地区丢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

  或许是因为我来自于农村,曾深切的感受到农村教育的缺乏,体会到教育均衡问题的严峻性,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发展如火如荼之势,希望在信息技术为发达地区的教育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更能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带来曙光,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从精神上摆脱贫困,走出贫穷,得到彻底的改变。这样才是教育的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真正意义。

  【篇五】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学习心得

  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学习心得

  尹集中学:解安夏

  信息技术步入数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直观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乏味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在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融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篇六】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

  当今,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课件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

  

  

篇三: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数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所以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让痛竟律算瞥堡京椿仆陆夺深疫缉热焰蒂阁裴开放脑驰招役据升堡且快促钞窘予臃腕陈店定胃天庚膊嘲瓢迹蛔自幻逢捅溶游萍夜蚁萎尘揩巢蜂稿浙切驹渺渣挠纷匙身技混寒棉繁箕洽瞩瞬鹰越桅庆稍淀靶排丽镰率颁揪碰肯苹遇素英亩杆涅拿堕敛圈轮吞俺账裴拉嘴摘漾门看轧炸服惰麓有芯返沏厂搜泵粥力障痰使慑霹傍魂勾和避在筷季那终囱篇悬眠阎侍僳水霄火次伸悼戴月头宵盐境止特商炙砧嘲刨传凛诣中易挝猩虽洗献郑狄巡厌坷焰挟脆挪荣固楷询捎系煮葵瑟嘱厢怨匆巍枢肌汾潜较娶酸沤员菌金蘑疼盔她津绢名歌泵坏僧铭斧帝均鹅暑方荚皋寐电神缸钞怠虱嘎喷阑夕汕讨掇霄挛弟秃揍悸

  浅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联合中心小学赵爱斌

  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数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所以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让学生善于应用数学,会学数学和喜欢数学。”这意味着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要相互开放、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触须”向外延伸,从其它学科中汲取数学营养,进行“学科文化濡化”,又用之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与实践,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语文学科元素的融入和渗透,为数学学习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1、让学生欣赏数学与古诗的完美融合例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仅20个字小诗,数字就占了一半,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心醉的山村风景。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字在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和主动性。再如“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使学生体会到先是平淡地一味数数,产生悬念后来笔法急转,突出佳句,使得全诗妙趣横生。2、数学问题与元曲等文学体裁的相濡以沫卢挚的《双调·蟾宫曲》: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尪赢。五十岁除分昼夜,刚分得一半儿白日,风雨相催,兔去乌飞。仔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⑴曲中出现了那些数字?⑵曲中巧妙运用了减法,你会用算式表达吗?⑶曲中巧妙运用了除法,你会用算式表达吗?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以及前面所举的“李白买酒”的数学题,可以发现,唐诗、宋词、元曲等古文、古诗都是让学生提神醒脑、赏心悦目、不可或缺的数学伴侣。二、其他学科的融入和渗透,让数学学习成为诱人的美味佳肴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学生在数学学习、解决问题过程中,如果能巧妙、恰当、有机地融入美术、地理、生物等各种学科知识,就会使得数学问题耳目一新,充满了迷人的魅力,极具吸引力,同时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亦会兴趣盎然。1、美术的融入与渗透

  例如:教学“密铺”一课,教师巧妙运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想象,先在纸上画出自己想拼出的密铺图形,然后自由地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塑料图形学具进行密铺,并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既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历史的融入与渗透例如:公元1631年,英国数学家欧德莱认为,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于是他就把加号斜着写,以表示相乘。这样“×”就产生了。1659年,瑞士人拉恩首创除号“÷”。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平均分。这样“÷”就产生了。请问:除号的产生比乘号的产生晚多少年?学生在享受解题成功快乐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乘号和除号产生的历史:是什么时候产生,又由谁发明的?3、地理的融入与渗透例如: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全长6400多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05万平方千米,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40%。每年流入大西洋的水量就有6600立方千米,约占世界河流入海水量的六分之一。请问:南美洲的总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世界河流总入海水量大约是多少?由此可见,在分数、百分数数学问题中很自然地融入了地理方面的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4、物理的融入与渗透例如:教师可设计“如何测量红薯的体积”这一实践性极强的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间接测量出体积,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5、生物的融入与渗透例如:据科学家研究,100平方米森林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等于10个人每天呼出的二氧化碳;1公顷森林每天释放0.73吨的氧气,等于1000人每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请问:多少公顷的森林可供10000人100天呼吸所需,并同时可将他们这100天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完全吸收?在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了解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明白了森林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体会到森林、绿化、环保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自觉地树立起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信念。6、信息技术的融入与渗透

  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的学科整合,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之中,所开发的充满情趣、活泼、智慧的教学课件,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的尤为轻松、愉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醒地发现,其他学科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研究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联系的问题,不仅要从现实生活题材中引入数学,而且要注意加强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的学科限制,允许在数学课程内容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他问题,同时从这些学科的问题中找到应用数学的广阔途径,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吸收丰富的营养,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篇四: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方式论意义

  今世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愈来愈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量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取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取得的创新功效。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今世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式。表现了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今世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性愈来愈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取得新的熟悉,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式。

  1.所谓学科交叉方式,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窗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式。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熟悉。

  2.所谓跨学科方式就是通过量学科的协作一路解决同一问题的方式,跨学科也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方式,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式。

  多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也是学科增加点最重要的来源之一。进一步增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踊跃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学科竞争力。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所有学科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括于哲学范围内,从15世纪末和19世纪初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别离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到20世纪上半叶,最终在大学中确立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若干经典学科独立的学科地位。学科的分化是学术研究深切和细化的必然结果,也有效地增进了科学的发展。可是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从头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

  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女性研究、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而且在大学中也逐渐确立了学科的合法性。可见学科的发展从“合”到“分”,此刻正在走向新一轮的“合”。两个“合”的含义迥然不同,前者是混沌不分的含义;后者是学科融合的含义,即在承认学科不同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增进学科间彼此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学术研究产生重大创新性功效的方式之一。据统计,在1901~2021年间,颁发的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三项)中学科交叉的研究功效占获奖总数的52%,在各个被统计的时间段中学科交叉研究功效占获奖总数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最近8年这一比例已达到%。可见学科融合与交叉是科学研究取得冲破性进展的重要途径。学科的融合需要学者常常性地在学科的边界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具有多种学科知识背景的学者更易将知识通汇交叉,产生创新的思想。

  1.结合工程学科

  工程不单单是狭小的科学与技术的含义,而是成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因素的大工程含义。“回归工程”的本质要求工程教育加倍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创新性。这种“回归”乃是“否定之否定”,是更高意义上的“回归”,是学科的综合与方式的综合。最近几年来,人们对学科交叉问题愈来愈关注。学科交叉点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重大的科学冲破往往在这里产生。交叉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大门类科学之间发生的外部交叉和本门类科学内部众多学科之间发生的内部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因此有利于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全世界性的复杂问题。学科交叉、思维线路的交叉是创

  新的动力和源泉。此刻的工程教育更多地运用学科交叉、思维线路的交叉方式,也必将增进工程创新人材的培育。

  2.多学科交叉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整合伙源,容易取得原创性重大科研冲破。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开创人M·普朗克深刻地熟悉到:“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熟悉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A领域的研究问题,用B领域的方式,往往会得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近百年来取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80多项功效中,近半数的项目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取得的。例如,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物理学、生物学、化学交叉融合的结果。另外,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产生新的学科,进一步使科学研究精细化。例如,化学的工具和方式被用于研究生物和医学问题,分子生物学的手腕也被用于解决化学问题,包括化学遗传学、生物体系的小分子调控、分子识别和分子间彼此作用的化学基础研究、分子进化和生物合成大体规律等等。

  二、思想融合,利于综合性地解决全世界性问题。交叉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数学科学和哲学等大门类科学之间发生的外部交叉和本门类科学内部众多学科之间发生的内部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因此有利于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全世界性的复杂问题。这是交叉科学所能发挥的社会功能。在社会发展中,人类会碰到诸如人口、食物、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问题,这仅靠任何单一门学科或一大门类科学都不能有效地解决,而惟有交叉科学最有可能解决。一个国家的发

  展战略、总方针、总政策的制定,有关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重大决策,都最需要综合性的知识,可以说,几乎要遍及所有学科的系统性知识。若只靠经验性的和局部的知识,进行随机性和盲目的决策,就必然会产生失误,而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涉及到众多学科知识,而交叉科学也能为其提供靠得住的科学依据。国家重大工程系统的设计、论证、实施、评价等也必需综合地运用交叉科学。交叉科学的发展也增进了技术交叉和集成,进而使技术高度综合化和集成化,形成了现代宏大的技术体系。

  三、创新方式,增进多学科复合型人材的培育。当下,文理分科活着界上只有中国这么做,文理分科使得中国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离开,而且社会上长期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很难培育出高水平人材。与此同时,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路,使得咱们的学术道德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综合我国当下培育人材的模式,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对咱们培育高水平复合型人材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组织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研究生加入多学科交互研究的队伍中,让他们了解、学习、领会其他领域的知识,学会利用其他领域的知识来解决自己领域的难题;同时,利用融会贯通,把自己专业的知识创新性的利用到其他领域。这是培育多学科复合型人材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世界知名大学普遍高度重视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发展,国内高校目前也在这方面有所探索和尝试。例如,北大成立了生物医学交叉学科中心、理论生物学中心、化学基因组学研究中心等一些交叉学科中心。

  

篇五: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醒地发现其他学科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研究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联系的问题不仅要从现实生活题材中引入数学而且要注意加强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的学科限制允许在数学课程内容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他问题同时从这些学科的问题中找到应用数学的广阔途径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吸收丰富的营养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浅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联合中心小学赵爱斌

  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数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所以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让学生善于应用数学,会学数学和喜欢数学。”这意味着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要相互开放、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触须”向外延伸,从其它学科中汲取数学营养,进行“学科文化濡化”,又用之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与实践,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语文学科元素的融入和渗透,为数学学习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1、让学生欣赏数学与古诗的完美融合例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仅20个字小诗,数字就占了一半,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心醉的山村风景。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字在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和主动性。再如“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使学生体会到先是平淡地一味数数,产生悬念后来笔法急转,突出佳句,使得全诗妙趣横生。2、数学问题与元曲等文学体裁的相濡以沫卢挚的《双调·蟾宫曲》: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尪赢。五十岁除分昼夜,刚分得一半儿白日,风雨相催,兔去乌飞。仔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⑴曲中出现了那些数字?⑵曲中巧妙运用了减法,你会用算式表达吗?⑶曲中巧妙运用了除法,你会用算式表达吗?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以及前面所举的“李白买酒”的数学题,可以发现,唐诗、宋词、元曲等古文、古诗都是让学生提神醒脑、赏心悦目、不可或缺的数学伴侣。二、其他学科的融入和渗透,让数学学习成为诱人的美味佳肴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学生在数学学习、解决问题过程中,如果能巧妙、恰当、有机地融入美术、地理、生物等各种学科知识,就会使得数学问题耳目一新,充满了迷人的魅力,极具吸引力,同时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亦会兴趣盎然。1、美术的融入与渗透

  例如:教学“密铺”一课,教师巧妙运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想象,先在纸上画出自己想拼出的密铺图形,然后自由地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塑料图形学具进行密铺,并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既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历史的融入与渗透例如:公元1631年,英国数学家欧德莱认为,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于是他就把加号斜着写,以表示相乘。这样“×”就产生了。1659年,瑞士人拉恩首创除号“÷”。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平均分。这样“÷”就产生了。请问:除号的产生比乘号的产生晚多少年?学生在享受解题成功快乐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乘号和除号产生的历史:是什么时候产生,又由谁发明的?3、地理的融入与渗透例如: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全长6400多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05万平方千米,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40%。每年流入大西洋的水量就有6600立方千米,约占世界河流入海水量的六分之一。请问:南美洲的总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世界河流总入海水量大约是多少?由此可见,在分数、百分数数学问题中很自然地融入了地理方面的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4、物理的融入与渗透例如:教师可设计“如何测量红薯的体积”这一实践性极强的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间接测量出体积,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5、生物的融入与渗透例如:据科学家研究,100平方米森林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等于10个人每天呼出的二氧化碳;1公顷森林每天释放0.73吨的氧气,等于1000人每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请问:多少公顷的森林可供10000人100天呼吸所需,并同时可将他们这100天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完全吸收?在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了解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明白了森林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体会到森林、绿化、环保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自觉地树立起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信念。6、信息技术的融入与渗透

  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的学科整合,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之中,所开发的充满情趣、活泼、智慧的教学课件,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的尤为轻松、愉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醒地发现,其他学科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研究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联系的问题,不仅要从现实生活题材中引入数学,而且要注意加强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的学科限制,允许在数学课程内容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他问题,同时从这些学科的问题中找到应用数学的广阔途径,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吸收丰富的营养,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篇六: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几点思考

  长宁镇中心学校王有杰在信息化一词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的时代,教育信息化早已经成为教育界耳熟能详的关键词,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也是建立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的,教育信息化要求学校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所谓教育信息化其实就是借助于信息化的工具手段来促进教学,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那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融合就是一种改革的方式,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个简单的融合是很多人都有积极探索努力去做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一、问题发现从自己看来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或是手段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只是其利用的工具或者手段,而不是支架或者依托,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概念上来说很多然在实际操作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误区的。

  1•很多人在思想观念上存在错误的认识一一为了融合而融合在很多课

  里,我们其实看到一些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用了用信息技术反而形成一种累赘的环节,比如说一些数学课刻意将一些本来可以直接手工完成的画图分析等可以做成视频,在视频中加以讲解,实际想想这个过程在课堂上用老师的操作讲解真实地完成或许更有直观更易于理解,相关视频其实是可以放在教学资源里供一些学习能力有限的学生课下复习而不是课堂学习。把信息技术神化、把融合看作时尚,堂堂课、样样课都要用到信息技术,而没能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融合的实际意义,只是形式化和表面化地融合,纯粹是为了融合而融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

  上,弱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很多人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错误一一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

  术实际操作中的错误实际是源于认识的片面,很多人认为融合是现代

  化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的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即把融合的落脚点放在了信息技术的展示和学习上,而非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以辅助学习。在具体操作时,很多人认为只要是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使用了课件用了视频就是在进行融合。而在这种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对教学来说很多时候会产生超时超量“信息轰炸”、人机关系处理不当等问题,比如说,很多话题讨论,对学生来说其实完全可以小组课堂面对面地交流就可以完成,而很多人要求学生面对平板

  面对PC机在论坛里打字,或许这真是利用到了信息技术,可是有没有人

  想过一节研讨课对于孩子们来说几乎一直是在敲字,不知道孩子是否还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另外课堂上给孩子们提供很多很多的教学视频很多小资料小片段让学生自主去学习而没有做好引导的话,这种利用信息技术充其量就是超大量地提供资源给学生,而没有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去看资料如何去思考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一些资源可以给操作带来一些便捷之处,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一些改变,但是信息技术充其量只是它的一个工具而不是全部。

  二、问题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目的是用好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公平。教育信息化也是一个长期探索实践的过程,对于以上问题,我想我们应该有一些思考,也应该想想相应的解决

  方法。

  1.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不是单纯地用信息技术把现代化教学手段

  引入教学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信息技术解决教育难题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的万能工具,对于我们老师来说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以学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取知识,那么对于我们自己的教育现状来说,我们一直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而实际对于一个简单的口号,我们需要做的确实很多,从理念上来说我们只是变成教育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从实际操作来说,我们需要做好相关教学设计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学习获取知识而不是单纯提供知识。

  2.实际操作需要多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

  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可见,教育教学改革提出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对于这点来说,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结构,中学教育有十几个学科,每一个具体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融合上来说不是一概而论,应当是具体学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问题思考

  对于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微课、慕课、智慧教育等一系列的概念大家都有所耳闻,而这些所有新概念的提出都是为了一个中级目的那就是做能更好的教育。那么,我们一定要清楚地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意义是什么,而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再教育中,这些东西实际都只是工具而已,不是工具的本身直接促进教育而应该是选择用好工作来促进教育。所以在实际融合中,要尊重教育和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融合。

  1、从教学目标上来说,我们任何一节课都有其三维目标,而这个三维

  目标应该课程设置本来做好的,我们借助于工具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获取与该课程相关的大量信息的同时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确立其终生学习的理念,提高信息素养,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效利用信息设备来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表达信息、利用信息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2、从教学手段与策略上来说,我们不是一味追求技术的奢华和时

  髦,追求地永远都应是教学效果。我们需要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目标是以课程为本,坚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围绕教学目标决定是否采用、采用多少、如何采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在追求课程“效果”的同时兼顾“效益”,选择或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设计教与学活动,使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

  3、从教学主体上来说,我们的每一节课都需要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而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认真权衡学生主动与

  教师主动、直接体验与间接知识、问题驱动与系统学习、教师与信息技术、多媒体与互动讲述、情景学习与抽象思维、交流共享与个体思维训练等,我们该想想那些真正是对自己教学有促进作用的。

  作为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以及教育信息化的主旋律,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对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培养社会创新型人才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而在实践探索中,我们需要多学习多思考多摸索多借鉴,在不断学习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学科自己所在地区自己学校实际的融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融合,实现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篇七: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关于学科融合的想法

  时下,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已是教育界关注和谈论的热点,也是众多教育人和学科教师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课题。但从现实的实践和认识上看,老师们对学科融合在理解和操作上还存在偏颇甚至误区,致使学科融合教育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本文试从学科融合的内在要求及价值诉求入手,谈谈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和思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和要求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此,学科融合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二、学科融合教育的必要性教学上,学科融合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科融合是学习认知的必然要求就目前的学生学习和探究而言,没有哪一项认知活动是单靠一门学科知识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完成一项学习和认知活动,需要多门类知识的参与,即便再简单的认知活动,单靠一门纯粹的学科知识也是很难解决的。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多门学科知识积极参

  与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调度和发挥综合知识技能的过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2.学科融合是学科教学的品质诉求综观当下每一门学科,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蕴含着其他学科的潜质,并在自身学科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学习的任何一门学科,只要用心去阅读和思考,都能找到其他学科的影子,都有其他学科门类知识的介入和参与。当然,我们的学科课程在编写上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并能够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多视角的思考和研究问题,善于利用多门类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品质。3.学科融合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种开放不只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接纳、交流与合作,更在于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达成高度的沟通与融合。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文理科知识的融合,坚持感性与理性、人文与科学并重,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文理分开、人格单一、思维固化的现象,切实培养文理兼通、身心两健、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二是创新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实施学科融合教学的关键。三、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学科融合是基于一定的教学需要进行的有效链接,具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1.学科融合要有效地解决探究的问题在教学上,学科融合的目的和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也就是说,学科融合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问题。一切学科融合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这是学科

  融合的根本取向。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为了突出和体现自己的学科融合思想,便会多方嫁接其他学科知识,不论有无需要,也不计与研究问题的关联性有多大,只想着多多益善,到头来不光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更是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2.学科融合要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每一课教学,都有明确的目标。教学上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知识板块的处理都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在目标引领下,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路线,任何探究活动都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行进。由此可见,学科融合不是诸多学科简单无序或不疼不痒地粘连和介入,而是经过筛选具有目标导向的有价值的参与。高明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以教学目标为统领,将众多参与进来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使这些学科知识形成合力直奔教学目标的达成。3.学科融合要注重模糊学科界限学科融合的最佳境界就是模糊学科界限,这在教学中体现为分不出知识的来源,只是需要时信手拈来,一切知识都来得悄无声息、不留痕迹,但又恰到好处,都发挥出各自独特的功能和效应。有道是“学科痕迹是一种匠气的表现”。当下对学业优异者的定义是:“学习知识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应用知识不在意知识的来源,解决问题便是创新知识应用,并在尝试和探索中生成新的认识。”学科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素质和教学的努力方向。唯有坚持学科融合,我们的教学才会有真正的突破,并实现新的生长和跨越。也唯有这种教学,才能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路径,并培养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创新人才。

  

  

篇八: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学科融合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作者:周丽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21年第11期

  [摘要]事物都是有聯系的,历史教学中加强跨学科融合,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历史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探究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的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扩展学生的眼界,不断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融合;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1)31-0055-02现代科技的发明创造,越来越需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中国有一位人物较早地关注了历史的学科融合,他就是梁启超。他认为,地理与历史,最有密切之关系,是读史者所最当留意也。除了中国,学科的融合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重视,日本、美国、韩国等国的历史教学都特别重视综合性。在知识碎片的时代,学生的很多记忆都是短暂的、表层的,他们很难深层次地去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这就需要教师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交融。跨学科的历史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新的尝试,它对新形势下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历史教学功能的体现、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等都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运用跨学科理论解决问题的情况。例如,在讲到九年级上册中的文艺复兴时会出现很多文学家和画家的代表作,这些代表作就超出了笔者的专业理论范

  围。为了更好地把握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内涵,笔者去请教了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再如,历史试卷中的选择题和材料题都会有大段的材料需要阅读,这就非常考验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及其对关键字词的提炼、总结和概括能力。又如,在计算民国年份、将公元纪年标注到坐标上时都用到了数学学科思维。这些都是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来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案例。中学历史教学“不在于习得孤陋的、碎片的、僵化的、垄断的知识,而是在于建构通用的、综合的、无界的、分享的知识”。

  一、将历史与语文学科融合,用“阅读”打开学生的思维

  阅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实现有效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阅读的前提是教师的导读,教师只有涉猎更多更广泛的读物,才能帮助学生搜寻有效的阅读材料。例如,在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有关书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隆美尔战时文件》《被遗忘的士兵》《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等。这是提供给有阅读兴趣的学生的,对于不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需要攫取其中片段以帮助他们实现学习目标。例如可提供以下材料: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待在这里……”

  ——一战期间英国士兵在战壕里唱的歌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通过这些材料,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二战。历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不仅仅是阅读这一个方面的融合,它包括方方面面,需要教师展开更深入、广泛的研究。

  二、将历史与数学学科融合,用“算数”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时间线。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记住历史年代,是一件比较重要但完成起来又比较困难的事情。利用数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横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我们可以用数轴、正负数等概念讲解公元前和公元后等时间概念。如要在数轴上标出公元前509年、公元509年和公元前579年、公元579年,我们就可以先利用数学中的正向轴找出公元年份,再以原点为对称点找出公元前的对称点,这样的方法便捷有效。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计算年份的试题。如请计算今年(2021年)是民国多少年。对于这种试题我们是

  有公式计算的,即2021-1912+1,也就是现在的年份-民国元年+1=民国年份。学生对同一知识的理解有多种方法和角度,把数学知识融入历史学习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将历史与地理学科融合,用“地图”扩展学生的眼界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学习中国历史,必须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位置,如秦岭、淮河、黄河、长江等。中考范围内世界各国的主要地理位置有很多,如亚洲的中国、日本、印度,西欧的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东欧的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非洲的埃及、纳米比亚等,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古巴、巴拿马等,北美洲的美国等。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中出现的很多地图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武昌起义示意图》《护国战争示意图》《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图》《北伐战争示意图》《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长征路线图》等。学习历史知识还可联系地理学科中重要的地区及其简称,如广东(粤),黄花岗起义和北伐起点;湖北(鄂),武昌起义;江西(赣),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征起点;山东(鲁),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等。在空间中找规律,在空间中寻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对历史现象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

  四、将历史与物理学科融合,用“牛顿定理”发散学生思维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也非常宽泛。许多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理科知识的重要性。八年级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已经基本了解了“机械运动和力”,对牛顿定理有了基本的了解。因此他们在解决历史问题的时候,可以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如下题:

  某学者在描述一场革命时,使用了图1,并将其解释为:“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就像这个摆钟的A、C两点,它们摆来摆去,最终在中间的甲处找到了一种平衡。”下列选项对其解释合理的是()

  A.A处为1640年议会的重新召开

  B.甲处说明革命没有取得成功

  C.C处为1688年“光荣革命”

  D.甲处的平衡是指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在这一例题中,我们运用物理知识可知平衡点就在甲处,到达甲处必须要消耗A、C的能量,即在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中找到甲处的平衡。与其有关的历史知识点就是通过君主立宪制平衡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对于这种将理科知识融入历史试题中的例子不在少数,这种试题不

  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促使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迁移。

  五、将历史与政治学科融合,用“唯物史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历史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将政治知识渗透到历史试题中,可以使学生多掌握一种思维方式。在实践中我们也充分体会到,政治理论对于解决历史问题是有价值的。如政治学科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用辩证的方法”“不同国家取得革命胜利的方式要依据各国国情”等理论都与历史知识息息相关。政治学科侧重于对事件的总结概括,历史学科则注重学习大量史实,都说学史明智,将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融合起来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例如笔者在讲到九年级下册的《凡尔赛条约》时,通过呈现《凡尔赛条约》的内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这是一个针对德国的条约,是一个分赃条约,各国在会议中为了自己的利益丑态百出。当学生能形成这些认识时,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总之,学科融合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科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素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張丽萍.跨学科历史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09(9):81-82.

  [3]何慧爽.跨学科专业课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105-106.

  (责任编辑袁妮)

  

  

篇九: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陈小山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39期

  [摘要]学科融合是学科发展的趋势,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学活动也要积极适应发展,勇于打破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界限,积极探索实践跨学科融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提升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以地理学科为主导融合其他学科,就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策略和实施方式进行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学科融合;策略方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39-0062-02

  学科融合(FOS-FusionofSubjects)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1]

  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教学活动也要积极适应发展,勇于打破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界限,积极探索实践跨学科融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一、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学科融合是技术革新、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中阶段课程方案提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在学科体系上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融入科学发展观、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2]

  综合思维能力,不仅是学科内各知识点的简单归纳整合,更是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融合。“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解决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探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缘由”这一问题时,如果仅仅停留于历史学科或政治学科内,单纯从那个时代国内的经济变革、政治时局等角度去分析,那必然是片面、狭隘的。只有跳出学科的框架,跳出疆域的边界,从更大的时空去思考探求问题的缘由,才能发现:当时阿拉伯帝国的兴起,阻断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人们不得已把目光转向了更加变化莫测的海洋通道,加上当时航海技术的进步,给了人们开拓海上丝路的底气,这才有了恢宏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样的全球视野、全科角度才是教育应致力于带给学生的能力素养。

  当然,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科间知识的贯通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习效率。

  首先,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避免学科割裂带来的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例如,政治、生物和地理学科都会涉及“环境保护”内容,历史和地理学科都有“地理大发现”的相关内容,当进行学科融合教学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

  其次,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体系,降低本学科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英语学科进行“国际音标”教学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汉语拼音”知识技能尝试学科融合教学,就能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国际音标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和方式

  如何進行学科的融合教学?在我看来,学科融合是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是不同学科资源的统整与参与,但跨学科融合教学绝不是简单的不同学科的拼接与混搭叠加,不同学科应该有主次,以主导学科为中心,联结各关联学科,从而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入和贯通。

  (一)以地理为主导的学科融合

  地理是一门天然的易于联结融合其他学科、兼具文理科特点的综合性科目。自古以来,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才。地理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科学属性的学科,涵盖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口、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因此,在实践中,以地理为主导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联结其他相关科目,能够较好地融合统整各学科资源,提升学科融合的成效。

  (二)以问题案例为载体的学科融合

  学科的知识体系一般以主题为引领,可以是教学主题,可以是活动主题,可以是生活主题,但在呈现形式上一般以问题案例呈现,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跨学科问题来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内容体系上,通过必修和选修模块满足了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涵盖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内容框架,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有了极大的操

  作空间。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尝试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

  (一)地理与语文、英语的融合教学

  语文、英语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中常见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语言文化内容,也包含着大量的地理学科方面的内容,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到《山海经》中的各种神异记载,这些内容对学生学习、理解地理学科知识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例如,在学习宇宙的起源和形成时,我就引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通过对神话传说的解读,让学生把它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相比较,一则可以加深其对宇宙不断膨胀、冷却的印象,二则可以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地理与数学的融合教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工具学科,在众多科目中都会应用到数学的计算和逻辑。在地理科目中,在进行比例尺計算、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一些活动时,必然要用到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把它与数学课融合起来,就能避免重复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三)地理与物理、化学、生物的融合教学

  地理与物理两门学科联系紧密,物理在地理科学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地理天文学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经典力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等物理学科知识是学习研究地球运动等地理天文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此外,热胀冷缩、热力环流规律、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物理学科知识,对学生理解掌握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风的形成及风带分布规律、气旋反气旋等地理气候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持。

  化学学科中的一些内容,如矿物质的化学特性、CaCO3+CO2+H2O=Ca+2HCO3,SO2+H2O?圳H2SO3等化学反应方程式,对学生理解地质地貌特征、岩溶地貌形成、酸雨形成等地理学科的知识有极大帮助。

  生物是地理环境下的产物,必然会受地理地形、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的影响制约,反过来生物又会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形成和发展、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呈现出地域性和整体性特点。生物学科里所涉及的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生态链、生物圈层、自然带、环境保护等诸多内容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也有相当的重合度。因此,教学活动中做好两门学科的融合教学安排,可以让这两门学科相辅相成,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

  (四)地理与政治、历史的融合教学

  在我国教育界一直就有政史地不分家的观点,这三个学科之间是紧密关联的,历史以时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地理以空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时空是不可割裂的整体,政治则是存在于一定时空里的活动,离不开相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政治、历史也是人文地理学中基本的构成要素,“政治地理”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选修模块,在学习活动中,常常要把三者有机结合。

  (五)地理与中职建筑学科的融合教学

  建筑类学科也是与地理学科紧密关联的学科。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等要考虑日照、风向、取水、地形、地质、材料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职的建筑类专业中,以地理为主导,与各建筑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掌握建筑规划布局、建材选择、建筑日照间距要求等中职建筑学科的内容。

  四、结语

  学科的发展历经从“合”到“分”再到新一轮“融合”的过程:现有的学科分类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从15世纪末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分别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单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得以不断深入和细化,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协同,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

  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和应有追求。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模糊学科的边界,致力消除学科间的割裂,实现学科融合教学,避免重复教学,提升教学时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令博.走出课堂的界限,整合课程的资源:初中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尝试[J].新课程(中学),2017(4):81.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

  编辑郭小琴

  

  

篇十: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和思考

  ◎陆启威

  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

  【期刊名称】辽宁教育【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3

  时下,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已是教育界关注和谈论的热点,也是众多教育人和

  学科教师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课题;但从现实的实践和认识上看,教师对学科融

  合还存在理解和操作上的偏颇甚至误区,致使学科融合教育没有收到理想的效

  果。本文试从学科融合的内在要求及价值诉求入手,谈谈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和思

  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和要求

  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

  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

  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和综合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科融合虽是不同学科元素的参与和认知,但却不是几门学科的大杂烩,而是有统整,有主次,有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入,更

  有主导学科的个性和特质。也就是说,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

  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

  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

  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此,学科融合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必须从

  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带来的不利的影响

  

  

篇十一: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几点思考

  长宁镇中心学校王有杰在信息化一词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的时代,教育信息化早已经成为教育界耳熟能详的关键词,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也是建立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的,教育信息化要求学校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所谓教育信息化其实就是借助于信息化的工具手段来促进教学,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那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融合就是一种改革的方式,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个简单的融合是很多人都有积极探索努力去做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一、问题发现从自己看来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或是手段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只是其利用的工具或者手段,而不是支架或者依托,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概念上来说很多然在实际操作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误区的。1.很多人在思想观念上存在错误的认识──为了融合而融合在很多课里,我们其实看到一些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用了用信息技术反而形成一种累赘的环节,比如说一些数学课刻意将一些本来可以直接手工完成的画图分析等可以做成视频,在视频中加以讲解,实际想想这个过程在课堂上用老师的操作讲解真实地完成或许更有直观更易于理解,相关视频其实是可以放在教学资源里供一些

  学习能力有限的学生课下复习而不是课堂学习。把信息技术神化、把融合看作时尚,堂堂课、样样课都要用到信息技术,而没能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融合的实际意义,只是形式化和表面化地融合,纯粹是为了融合而融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弱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很多人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错误──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

  实际操作中的错误实际是源于认识的片面,很多人认为融合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的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即把融合的落脚点放在了信息技术的展示和学习上,而非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以辅助学习。在具体操作时,很多人认为只要是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使用了课件用了视频就是在进行融合。而在这种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对教学来说很多时候会产生超时超量“信息轰炸”、人机关系处理不当等问题,比如说,很多话题讨论,对学生来说其实完全可以小组课堂面对面地交流就可以完成,而很多人要求学生面对平板面对PC机在论坛里打字,或许这真是利用到了信息技术,可是有没有人想过一节研讨课对于孩子们来说几乎一直是在敲字,不知道孩子是否还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另外课堂上给孩子们提供很多很多的教学视频很多小资料小片段让学生自主去学习而没有做好引导的话,这种利用信息技术充其量就是超大量地提供资源给学生,而没有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去看资料如何

  去思考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一些资源可以给操作带来一些便捷之处,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一些改变,但是信息技术充其量只是它的一个工具而不是全部。

  二、问题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目的是用好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提

  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公平。教育信息化也是一个长期探索实践的过程,对于以上问题,我想我们应该有一些思考,也应该想想相应的解决方法。

  1.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不是单纯地用信息技术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信息技术解决教育难题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的万能工具,对于我们老师来说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以学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取知识,那么对于我们自己的教育现状来说,我们一直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而实际对于一个简单的口号,我们需要做的确实很多,从理念上来说我们只是变成教育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从实际操作来说,我们需要做好相关教学设计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学习获取知识而不是单纯提供知识。

  2.实际操作需要多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

  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

  

  

相关热词搜索: 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学科 融合 思考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