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完整)

时间:2023-08-06 21:20:02  来源:网友投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学习朗读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班级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参观调查有关自然、有关化石的内容,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文章做铺垫。

【教学步骤】

一、精心导入

1、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班级学生阅读的兴趣。

2、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象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万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班级学生朗读或默记目标内容。)

二、感知内容

1、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2、(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澜。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3、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如果分层,可分为几层,大意如何概括?

班级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四人小组讨论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帮助班级学生明确。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诗歌分为三层:(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具体抒写,无限遐想。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班级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教师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对文章主旨有贴切的把握。

2、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班级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班级学生齐读或自由读。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第⑸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班级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不做任何概念性定论。假如班级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小结: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珍贵的”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做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象合理,赏析有道理即可。

3、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

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象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班级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班级学生的想象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班级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此之外,还能想象些什么?

⑴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班级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⑵拓展延伸:

①教师出示录象或图片,做下水文,介绍某种古生物。

②班级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事件

3、品读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莎莉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题目入手,指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得信息,带着思考进入文本。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什么意思?是谁再塑了谁的生命?(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她原来的生命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结合文中语句作答:第四段,“她”原来的生命是痛苦的、黑暗的;
现在她的生命是幸福的,光明的。)

2、在海伦心中,莎莉文老师有怎样的地位?试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第五段: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二)合作探究,赏析研读

通过层层推进的几个问题设计,引领学生渐渐理解文章主旨,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

1、莎莉文老师为教育海伦。凯勒做了哪些事?(可让学生给文中的三部分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并说说这样拟题的理由。)

学生可能拟出的标题有“认识文字”、“亲近自然”、“理解爱”或“认识具体事物”、“认识大自然”、“爱的认识”等等。

2.关于“爱”的教育: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我认识“爱”的?

假如你是海伦的老师,请你告诉她“爱是什么”?(教“我”理解“爱”——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爱——爱的含义——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3、安妮莎莉文老师教导了海伦哪些内容?海伦又有怎样的收获?

试结合文中语句加以概括。让学生找出直接描写作者语言、心理、动作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精神品质。

学会正确拼写单词,

“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感到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在暴风雨中感受到大自然恶劣的一面,经受挫折,最终克服恐惧,——心灵的成长,

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之间。领悟了抽象的概念,逐步理解了爱的含义——思想上产生了质的飞跃

4、文章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再塑生命”本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这里是指:(1)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2)是莎利文老师让“我”回归自然,理解自然。

(3)是莎利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所说“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莎利文老师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5、你认为海伦凯勒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师生一起总结:

A、莎莉文老师的帮助:讲究教育方法、善抓教育时机、充满爱心耐心;

B、自身因素: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

(三)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沙利文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他们身上,你得到哪些人生的启示呢?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也可以先说说自己从莎莉文老师身上学到了要关心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耐心,要讲究教育方法,要善抓教育时机等。

从海伦凯勒身上,学生可以谈到要有顽强的意志,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学会感恩等。

2.平凡生活中并非只有一位“海伦·凯勒”,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他们所谱写的动人故事吗?你知道他们成功的秘诀吗?

展示几位身残志坚的名人照片。教师激励学生:

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

课后小结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到升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3、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

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积淀情感

1、昨天我们学习了《秋天》,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美丽景色和丰收景象。我们也知道了语言其实是有生命的。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这位儿童作家写给我们读的诗歌,看看他的语言到底是不是有鲜活的生命,在这首诗歌的字里行间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这位同学的朗读来我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命和活力,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我相信同学们昨天在自学时也肯定有很多想法。

4、那么我们也首先用声音来告诉我你们的`理解集体朗读全文。

二、品词析句感受秋景之美

1、秋天一到,秋风习习,那么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他们在那儿干什么?你能用一句诗一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来到________________,在那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啊,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秋的足迹。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飘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机发现学生讲述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加以点评。

3、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也可以当诗人,因为你们也有让语言充满生命与活力的本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用你诗人一样的眼光,来欣赏这首诗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段落。然后将自己欣赏所得和大家做一次交流。今天我们就评出几个鉴赏专家。

4、学生默读诗歌,做发言准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相机指导。

5、引导学生交流。

打滚、奔跑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秋风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

抓一把香气轻轻涂掉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体会到夏秋之交空气的清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把原本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这就是动词的作用。这些句子也让我们产生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似乎这些植物也有了性格。这就是拟人的作用。我们读着读着,就很容易在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情感秋天,我爱你!

6、学生选择其中任意一段练习感情朗读。

7、指名学生分小节(第二、三、四、五小节)朗读。

三、深入理解课文意蕴

1、面对着这样美丽的秋景,诗人的内心又涌出怎样的想法呢?我们来看诗歌的第六小节。

2、指名朗读。

3、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①柔韧的梳子、井井有条许多植物的果实成熟了,高低错落,颜色分明,让人赏心悦目,显得井井有条。

②发亮的汗珠、闪耀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人们在田野上辛勤劳动,洒下勤劳的汗水,然而内心却是喜悦的,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果实,更是一种希望。这句话也暗含着: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4、教师小结:你们看,诗人就是使人,他们的诗句中往往是话中有话。所以我们又是在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学会读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5、老师又要考考大家了,你认为诗歌的最后一个小节,作者又蕴含了怎样的言外之意呢?

(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喜爱秋天的丰收景象,她想让这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哪怕只是一年的光阴,他也希望能透过这片枯黄的树叶来勾起对秋天的美好回忆。通过珍藏、黄叶来表达了世人对秋天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6、练习读好最后一个小节。

7、练习感情朗读全文,尝试背诵部分内容。(配乐《秋日的私语》)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选择诗中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写一段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4篇

一、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揣摩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分析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重点语句。

2.体味作者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设计好问题,采取小组合作,深入解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设计学生活动,模拟聋哑人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教师导入

人的一生总免不了磨难,面对绝境,我们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迎难而上?很多人都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邰丽华和她的团队以聋哑之身演绎《千手观音》,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绚烂;
贝多芬以残疾之躯谱写《命运交响曲》,让我们领略生命的辉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看看命运多舛的海伦?凯勒如何焕发生命的光彩。我们先看一段介绍海伦?凯勒的视频。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作者简介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再塑生命的人作者介绍。

【设计意图】

为人物分析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

导入:是谁让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小女孩成就了这样一段生命的传奇呢?

我们朗读《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文章写了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师之间的哪些事?

明确:海伦·凯勒初识安妮·莎莉文老师;
安妮·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

2.阅读课文“杯”与“水”部分,布置下面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莎莉文老师在教育海伦·凯勒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阻碍?

明确:海伦·凯勒在学习“杯”和“水”的过程当中遇到了理解的困难,与老师发生了争执,陷入了迷茫、困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关注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引导理清文章思路,简明扼要表达。

(三)内容探究

1.谈谈你对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师的认识。

教师播放微课感受水感受爱。

明确:

海伦·凯勒: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悟性极高、情感丰富。

安妮·莎莉文老师:善解人意、讲究方式、充满爱心、耐心细致。

2.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再塑生命”的理解。

明确:“重塑生命”的历程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
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通过重点段落的感知体会“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学生能全面思考。

(四)语言探究

教师引导:

本文文字流畅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善思好学的性格和追求。

教师布置问题:

找出本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示例:

句子: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赏析:这句话表面是写文字带给作者的美好感受,实则暗示的是知识的力量。是知识使“我”这个盲聋哑人看到了“光明、快乐、希望”,因而,“我”觉得世界充满了花香,洋溢着美丽,自己是最幸福的。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得更加透彻。

(五)写法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文章前4段写了什么内容?文章前4段都没有安排安妮·莎莉文老师出场,这部分文字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不多余。用层层铺垫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开头所说“最重要一天”的分量;
同时,也给读者留有阅读期待,让人急于了解莎莉文老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恰当的铺垫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

(六)活动学习

1.布置课外任务。

搜集古今中外身残志坚人物的故事,感受其优秀品质。

2.活动──体验“黑色世界”

参看文本文件再塑生命的人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尊重并关爱残疾人群体,学习他们勇敢、坚强的品质;
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体验没有光明的世界,珍惜光明,爱护生命。

(七)布置作业

1.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再塑生命的人同步检测。

2.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写读后感。

【设计意图】

1.基础知识巩固。

2.让学生全面了解海伦·凯勒,并能从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今天啊,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这时我说的是什么啊?

生:“月亮!”

师:对!是月亮!平时我们大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啊?

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多么神奇的月亮啊!在我们古代,人们对于月亮有着不尽的遐想和眷念,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的传说故事。大家知道流传最广的是故事是什么故事吗?

生:“嫦娥奔月!”

师:是的!是嫦娥奔月。那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渴望探索月亮的产物。然而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呢?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在探索着这个问题,渴望揭开月球的秘密。2007年10月24日18点15分,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迈开我国探索月球的第一步。然而对于人类对于月球的真正探索我们整整迟了39年。早在1969年7月21日,人类就成功的登上了月球,那是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是值得全人类庆贺的时刻!虽说时隔39年,但那一刻的震憾,那一刻的喜悦,至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的到。下面说让我们共同学习《月亮上的足迹》,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那种悲震憾和发自内心的喜悦!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示意图如下。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语言方面

①恰当的描述:

例如:在写到火箭发射前的景象时,作者写道:“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写火箭在太空飞翔时,作者写道:“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又飞过了……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争光,静静地悬在飞船上方。”这样的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②用数字说明:

例如:写火箭升空的的速度分别用6.8、7.67、10.5等数字,令我们遐想不已。

还有写火箭升空后的时间词,也同样让我们遐想万千。

③叙述中有议论:

如第4段中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这足以说明这次登月之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意义。

还有第11段中在两名宇航员登月之后,写道:“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里再次强调了此次登月的意义。

总之,这些议论性文字深化了我们对叙述的问题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
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
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
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九年,而我国航天技术也已达到空前的进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对月球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对月球的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还得靠不断成长中的大家,希望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延伸练习

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并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的写作经验;
了解相关诗歌流派和诗人风格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形象思维来理解诗歌的能力;
加强通感训练;
加强朗读训练、仿写训练。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景物并用语言加以描摹;
加强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对第三小节的理解;
将“通感”的修辞手法融会到诗歌学习的日常逻辑当中。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预习第14课,查找有关秋天的古代诗词。

一、导入:古诗文中的秋天

这两天深圳变冷了,我看很多同学都穿上了长裤外套,深圳终于渡过了它漫长的夏天,进入到了……秋季。不过秋天啊除了让人加衣服外,也是很能惹人思绪的一个季节,许多大诗人以秋为主题写下众多动人的诗篇,打开你们的搜索引擎,想一想,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秋的诗词。

学生答。

明确:悲秋(冷秋):

喜秋(暖秋):

今天呢,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诗歌,名字就叫《秋天》,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之前我们布置了预习,现在请告诉我,它是一首……(《现代诗》)。很好,我们刚回顾了古体诗中的秋天,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现代诗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模样。

二、解题:何其芳的秋天

古人说“知人论世”,对于我们这首诗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可能不是何其芳的生活在哪个时代啊或者做什么的,而是他的经验,他记忆中的秋天是怎样的,而这一点和作者的什么最相关?(家乡)对啦,诗人写这首诗时正是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刚去北京读大学,在此之前,他几乎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四川万县也就是现在的重庆万州渡过的,有人去过这个地方吗?老师准备了一些图片,大家可以先看看,对何其芳的秋天有一个初步的推测,他都写了什么呀,又是怎么写的呀。好的,那么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何其芳笔下的秋天。

三、交流探讨:

1、学习诗歌重在诵读,下面就请大家大声地、有感情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边读边找出你不认识的字词,或你认为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字词,请用笔画出来。

2、品味语言,梳理文意:

(1) 何其芳的“秋天”里都有哪些景物?请用笔画出来,然后举手告诉我。(提问2)

学生答。

露珠、幽谷、镰刀、瓜果、背篓、农家、江面、冷雾、网、青鳊鱼、乌桕叶的影子、芦篷、白霜、小桨、渔船、草野、溪水、牛背、笛孔、牧羊女

(2) 何诗写了这么多景物,你们都见过吗?选择其中的一个,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形容一下这些景物。如果加入想象元素呢,这些景物又是什么样子呢?(提问3)

学生答。

(3) 同桌讨论,请为这些名词加上你认为最合适的形容词。(提问4)

每个名词找一个同学写到黑板上,竞赛性,前三组分别写三节,第四组看哪个组又多又好,并对照原诗做小裁判,看看小作家们和大诗人谁更厉害?)

我们的冠军已经产生,第*组同学要更胜一筹。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对这些景物已经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那对这首诗的理解会不会更深入一点呢?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站起来朗读一遍,把你对这些景物的经验和想象都加入其中。

学生朗读。

我们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虽然都是在写秋天,但每节写的对象是不同的。那它每一节各自在描绘怎样的图景呢?

第一节写的是……(农家的秋)农家秋天的……(丰收),第二节是……(渔家的秋)渔家秋天的……(晨归),第三节是……(牧野的秋)主要写牧羊女的……(思恋)。

前两节比较好懂,第三节写的就比较含蓄了。你们哪里可以看出,它其实是一幅思恋女思恋图呢?(问题5)

学生答。

夏夜、笛声。寥阔清冽的冷感。有一句诗叫“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典型的……(以静写动),这首诗的第三节也借鉴了这样的写法,没有了笛声嬉戏的人儿,整个草野都变的寂寞了。

3、 品味节奏,训练朗读:

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各节的内容,读起来岂不是要更加得心应手?丰收的图景应该是……(欢喜的),晨归的画面应该是……(闲适的),思念的时候呢?该多一些……(甜蜜的惆怅)。很好,那我们就来比比看,看谁领会的更到位,表现得更传神,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的时候还要注意把握音节间的停顿,何其芳总爱给一个名词加很多形容词来修饰,所以该怎么断句也要想清楚。好的,准备好了吗?

4、品味意境:秋天的温度

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个道具,一个很萌的温度计,下面就请大家拿着这个道具,量一量这首诗歌的温度。哪里会让你觉得冷,哪里会给你热的感觉。看看整首诗都是一个温度吗?如果有变化,你能不能找出一点规律?(问题6)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清疏)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繁密)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清稀)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灵动)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清冷)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闲逸)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清寂)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浓热)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这种冷热交替的感觉,在诗歌研究中,被称为“张力”。这首诗相较前面学的两首诗在艺术上要更胜一筹,正是因为无论是它的音调还是意象都独运匠心。其实这首诗可以讲的地方还有许多,但现阶段我们先止步于这里。

四、拓展:仿写

秋天 沉醉 在 枫红的叶子里

五、作业布置:

好的,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进行到这里。下面是作业:

1、背诵本诗,仿写一节诗歌;

2、完成《知识与能力测试》第14课;

3、5句摘抄。

秋天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露珠、幽谷、镰刀 江面、冷雾、网、 草野、溪水

瓜果、背篓、农家 青鳊鱼、乌桕叶的影子、 牛背、笛孔

芦篷、白霜、小桨、渔船 牧羊女

(板书,学生选择填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7篇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2)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3)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开始由基础性学习转向语言、情感思维性训练,有浅层阅读转向深层次理解。处于这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缺乏细致阅读的能力,对生命与生活虽有一定的认识,但感悟上有限,同时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美感有余趣味性可能稍欠,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老是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在文章的要害之处加以点拨,从而实现有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3、教材分析: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都是写景抒情的诗文,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在单元学习要求中提到的“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位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雨的四季》是刘湛秋的精心之作,也是新时期的散文名篇,篇幅不长,内容不深,语言规范优美,四季雨的情态在文章里表现得恰到好处,具有很强的画意美和抒情美,它给人以清新、深刻的印象,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师范读、分组合作阅读、学生领读等阅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中优美的描写景物的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多种方法。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教师范读、分组合作阅读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能总结出情景交融的类型和作用,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雨是沟通天地的美丽使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潇洒俊逸、风情万种的雨的世界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花苞(bāo)彩棱镜(léng) 静谧(mì)

高邈(miǎo) 莅临(lì) 吝啬(lìn sè)

淅(xī)淅沥(lì)沥 咄咄逼人(duō) 池畦(qí)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静谧:安静。

高邈:高而远。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多用于书面。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粗犷:粗豪,豪放。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形容十分急切。

3.作者简介

刘湛秋,1935生于安徽芜湖,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其作品清新空灵,被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代表作有《雨的四季》《随便为自己找个座位》《中国的土地》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文章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的内容。

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交流点拨】通过对四季雨景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雨深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之情。

2.请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各部分的段落大意。【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我”对雨的喜欢。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具体描写各个季节雨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总结全文,抒发“我”对雨的爱恋之情。

3.这四幅雨景图你最喜欢哪一幅?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交流点拨】春雨图:轻柔而娇媚。一场春雨滋润后,整个大自然都从睡眠中苏醒过来。我们将五官都调动起来,能看到树木“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听到小草生长的沙沙声,嗅

到空气中芳甜的气味。置身其中,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太美了!而这一切都是这一场春雨的功劳啊!把春雨写得如此亲切可爱,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夏雨图:热烈而粗犷。夏天的雨让人来不及思考,经过夏天透雨的浇灌,万事万物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整段文字充盈着火热奔放的豪情。

秋雨图:端庄而沉静。在这里,作者一扫古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怨与凄凉,没有林黛玉“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的伤感。在这里,秋雨只是轻轻地倾诉和沉思,它纯净了人的灵魂,让淡淡的情思萦绕心头。

冬雨图:自然而平静。冬雨透明,幻化为雪花精灵,给人间带来蜜情,送上一年中的最后一份礼物。

(二)深层探究

作者抓住雨在四季中不同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四季的雨人格化了。作者把雨比作了什么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作者把春雨比作一个娇媚的少女,把秋雨比作一个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这样写不仅很生动形象,增添了文章的趣味,而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之情。

(三)语言品析

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交流点拨】(1)“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以及降临时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2)“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草比作复苏的蚯蚓,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出雨后小草的生机。(3)“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热爱。(4)“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一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整棵树以及她的每一个部分拟人化、形象化,使之整体富有人的形态;
“明亮的眼睛”“手臂也顿时柔软”“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四)技法赏析

作者能把《雨的四季》写得打动人心的原因有哪些?【交流点拨】(1)调动感官显色彩。调动各种感官生动形象地描绘雨在四季里的不同特点。如描写春雨,作者从听觉(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视觉(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嗅觉(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

(2)巧用修辞绘神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四季雨的不同妙趣。

(3)按照顺序分层次。作者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条理很清晰。

(4)融情入景巧抒情。作者笔下的雨生动可爱、富有灵性,不管是哪个季节的雨,都融入了作者的浓情厚谊。

四、课堂小结

文中的四季之雨,“容貌”有别,“性情”各异。作者抓住不同季节雨的特征,从形、声、色、味等角度,以饱蘸情感的笔墨写出了雨的情趣、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从而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追求。

五、板书设计

六、拓展延伸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3、感受文本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与生活责任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人”。

4、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悟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2、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发现美、品评美,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2、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伴随着轻悠的钢琴曲《爱的协奏曲》(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背景音乐),在春光烂漫的田野上,一家人在高兴地散步(背景画面)。

教师朗诵:诗歌《散步》(多媒体显示)

“散步的时候 /我走直路 /儿子却故意 /把路走弯

我说 /把路走直 /就是捷径

儿子说 /把路走弯 /路就延长”

请学生看画面,回忆与家人散步的情景,并说说留在自己记忆深处的散步时的精彩瞬间。(2—3名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他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用心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听读后,请几位学生谈谈个人的感受)如幸福、温馨、和谐、和美等。

2、学生有选择地朗读课文语句,教师指导。

试一试,将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你能读出其中浓浓的亲情吗?

3、复述内容

请一二名学生以小男孩的身份来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学生点评。

4、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基本线索。(以小男孩的身份)

爸爸劝奶奶散步→全家人一块散步→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奶奶依从了“我”→在不好走的地方,爸爸背起奶奶,妈妈背起“我”。

三、探讨质疑,感受亲情

1、“在散步的时候,小男孩一家发生了什么事儿?”学生默读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合作探究问题。

(1)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来,画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可以说每个人都做得好,因为爸爸孝顺奶奶,奶奶慈爱亲切,妈妈温柔贤惠,“我”聪明乖巧。)

(“我”家成员之间不存在权力的大小,“我”听爸爸的,爸爸听奶奶的,奶奶听“我”的,妈妈听爸爸的,大家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有亲情——互亲互爱。)

“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晚辈来说,是“尊老”;
对长辈来说,是“爱幼”。

(2)在面对分歧时,爸爸为什么“一霎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爸爸是家庭的顶梁柱,现在“我”与奶奶发生了“歧路之争”,大家都听爸爸的,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还会影响家庭的和谐,所以爸爸会“一霎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3)文中说“我决定委屈儿子”,是不是爸爸不在乎“我”的意见?

(“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表明爸爸不爱儿子,只是拿奶奶和“我”比较来看,奶奶年事已高。可见,爸爸十分孝敬奶奶,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奶奶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4)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爸爸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我”走小路,那么,奶奶会怎样想?

(5)第七段描写奶奶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它写出了春的气息,是春天在召唤我们,生命在呼唤我们,表明了“我”走小路的原因。)

2、学生集体朗读第八段,思考: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文章最后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它实际含蓄地写出了在一个家庭中我们父母的责任,他们特有的心理感受,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世界”,很有象征和比喻意义,突出了我们父母那种深沉、庄严的感觉,生活的使命感,表现了一家的和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3、教师小结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道德就会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搓捻(cuo1 nian3)繁衍(yan3)迁徙(xi3)觅食(mi)惭愧(kui4)譬如(pi4)栖息(qi1)小憩(qi4)遨游(ao2)花团锦簇(cu4)冥思遐想(xia2)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二、导人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四、学习课文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明确:

第l题,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第2题,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第3题,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来。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第4题,莎莉文老师用的是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和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对比,使海伦从中去感受。

如:“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五、朗读训练

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六、小结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0篇

一、导入: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绿色开花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的。那么,你能举出不靠种子繁殖的例子吗?”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题: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繁殖,称为营养繁殖。

二、讲授新课:

(一)用茎繁殖:

播放录像:介绍扦插、嫁接、压条的具体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讲解三种营养繁殖的特点。

提出问题:你认为这种营养繁殖的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用营养繁殖可以保持植物体的优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讲解: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或组织)产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录像:介绍组织培养的过程。

讲解:

组织培养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

提问:你认为组织培养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利用组织培养,快速、大量地生产有经济价值试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应市场需要。

2、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工厂化育苗。

3、大量生产无毒苗,改善苗木的质量,提高经济产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1篇

一、教学目标

1.旁批诗文,理清文章思路。

2.对比阅读,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3.诵读诗文,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诵读诗文,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探究式、朗读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利用默读批注,感知理解诗文内容。

2.设计对比诵读两首散文诗,体会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活动,介绍作者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金色花》《荷叶·母亲》这两首散文诗。谁来介绍一下这两首诗的作者?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泰戈尔曾两次访问过中国。访问之后,他的作品大量地译成汉语。当时翻译的绝大多数是散文诗,因此,泰戈尔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散文诗。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体裁像《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一类的作品,这其中冰心可以说是受惠于泰戈尔最深的“私淑弟子”了。受泰戈作品的影响,冰心的创作走向温柔的爱的吟颂。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欣赏朗诵《金色花》《荷叶·母亲》感受他们作品的异同。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朗读比赛。优秀的诗文是“诗中有画”的,这两首散文诗也不例外,每首诗都蕴含着几幅精美的画面,我们这次朗诵比赛的内容是:每组同学从两首诗文里各选一幅“画面”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设计活动,激发兴趣,引入本课。

(二)自主阅读,批注“画面”,感知内容

接下来,让我们朗读诗文,请大家拿起笔去文中寻找优美的“画面”,并在旁批处给“画面”拟个小标题,然后咱们比一比谁拟的题目最美。

(学生默读批注文章,全班讨论,选出最佳标题。)

示例:《金色花》:第一幅:母亲祷告,“我”为她散发香气。第二幅:母亲读书,“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第三幅:母亲拿灯去牛棚,“我”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荷叶·母亲》:第一幅:花瑞人祥回忆莲花白。第二幅:白莲凋零红莲亭亭。第三幅:雨打风摆红莲欹斜。第四幅:荷叶护莲尽显母爱。

【设计意图】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三)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比较异同

每幅画面都有了一个诗意的标题,如何能读出诗意的美呢?先让我们以组为单位边品味“画面”边填写《“画面”对比阅读表》,然后组内朗读,准备展示。

“画面”对比阅读表

(学生合作填写表格,朗读所选“画面”。)

示例:

【设计意图】训练朗读技巧;体会两首诗语言风格和情感的不同。

(四)展示表格,比赛诵读,体会情感

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请各组依次展示自己的表格并进行解说,然后诵读本组所选的“图画”。

(分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着重从重音、停连、节奏、语气、情感等方面评价。评出特色,颁发奖状。)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提高把握感情基调能力;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两篇文章可以从内容、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课下我们可以将泰戈尔的《飞鸟集》与冰心的《繁星》《春水》进行对比阅读。也可以将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作业:课外阅读《飞鸟集》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们作品风格的相同之处。

板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2篇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结合具体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学习重点、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们在领略了赤日炎炎的酷暑之后,盼来了习习秋风。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许多吟秋的诗文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板书文题、作者)

一、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朗读提示:《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诵读中把握、表现诗歌的这种情感,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如: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2、学生听朗读录音,可轻声跟读。熟悉读歌内容。回答: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
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
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
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二、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1、逐节品析诗歌的意境美。

讲解:“农家丰收图”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丁丁之声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伴随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是欣欣然、笑盈盈的。具有清静、清远的氛围。

“霜晨归渔图”画面包括撒网、收渔、摇桨平常活动,在诗人笔下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也许在早年的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的。

“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续言是少女心怀恋情。这一节五行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视角,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里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三节诗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的景物与人事,第三节写人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具有清甜的氛围。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为呼应,均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笔下秋天的宁静、悠远的特点。

2、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出理由。

学生畅谈,教师归纳: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朗、形声兼具的画面。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是收割的形象说法。“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视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栖息”一词使整节诗充满了一种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秋天“栖息”在农家,它给农家带来了什么?(丰收)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圆圆:双关,既写了网的形状,又写出渔民的美好愿望。

“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渔人到底收起了什么呢?(是鱼,是树叶,还是别的)无论他收起了什么,他的心情都是快乐的,他肯定有所收获,或者是鱼,或者是喜悦的情感。这只是秋天的一场游戏。

(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冷雾”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6)作者说“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这之中的“枯涸”与“清冽”矛盾吗?为什么?

提示:不矛盾,“枯涸见石”并非整条小溪全部干涸,而且说水位下降,有的地方干涸,露出了石头,有的地方水浅了,于是看起来更清澈。

(7)“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牧羊女会梦见什么?这里到底是她的梦寐,还是诗人的梦想。也许一个更加灿烂,更加富饶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憧憬中,就在诗人的希望里。

3、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请同学们为诗中的三幅画面各拟一则标题。

教师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

三、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1、何其芳笔下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畅所欲言。)

(2)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表现秋天,那么所有这些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注意板书。)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结束语:

《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
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
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
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不和谐统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3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有关雨的知识。

2、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

教学重点:朗读,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语言欣赏和写作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雨,是一位神奇的歌者,一点一滴奏出美丽的旋律;
雨,是一位优雅的画家,飘飘落落点染出生机盎然的万物;
雨,更是一位充满浪漫情怀的诗人,扬扬洒洒浸润着人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当代诗人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共同欣赏雨的美,感悟散文的美。

(二)走近作者:

刘湛秋,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著有散文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抒情与思考》等。教育网

过度--让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一起美美的聆听这《雨的四季》

第一板块:“ 美美地听”--感知美

一、伴随优美的轻音乐,教师与学生配乐朗读课文。

二、 字词积累,充盈词汇背囊。

重点生字词检查

吝啬(lìn)  静谧(mì)   高邈(miǎo)  莅临(lì)

粗犷(guǎng) 绿茵茵(yīn) 淅沥(xīlì)  咄咄逼人(duō duō)

词语解释

静谧:安静。

高邈:高而远。邈,遥远。

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世纪教育网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21世纪教育网

吝啬:小气,不大方。21

三、欣赏画面,读懂课文

1、导语:鉴赏散文的美可从三方面进行:即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先让我们欣赏一下雨中的画面。

2、分小组讨论,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对学生朗读中读到的佳句让学生齐读。)

春雨: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美丽、娇媚)

夏雨: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热烈、粗犷)

秋雨: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端庄、沉思)

冬雨: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自然、平静)(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板书 :

春雨:
美丽、娇媚

夏雨:
热烈而又粗犷

秋雨:
端庄而又沉思

冬雨:
自然、平静

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过度--喜欢雨,成了本文的主旋律,因为雨的形象和记忆在做着心里永远是美的。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雨的四季》,一起来寻觅作者笔下雨的美!

第二板块:美美的读--发现美

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任选一句话作开头,用欣赏的眼光,说说你从文中发现的雨的美。

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

我最喜欢的一种声音 ……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息 ……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氛 ……

我最喜欢的一种感觉 ……

过度--春雨的娇媚清新之美、夏雨的热烈粗犷之美、秋雨的端庄沉静之美、冬雨的自然平静之美,我们尽收眼底,而这些美挥洒于作者的笔尖,离不开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精彩传神的表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悟作者优美的语言!

第三板块:“美美地说”--赏评美

小组讨论三分钟,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语段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点评作者的表达。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最美的句式

我认为最巧的修辞

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

我认为最精彩的侧面烘托

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

生自由发表见解,探讨写作方法,师生共同总结。

1、畅谈--美美的收获:

抓住景物特征

巧妙运用修辞

精心锤炼词语

调动各种感官

正侧描写相融

2、真情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怀: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啊,雨,我的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第四板块:美美地写--感悟美

1、自学指导之灵之光:

我们吟诵着这曼妙的雨的画面,欣赏着这优美的如诗般语言,字里行间你读到了怎样的一颗心灵?带给你怎样的启迪?(情感美)

过度--因为有爱,平凡的雨在作者的眼中就变得美轮美奂,在作者的笔下就变得神采飞扬,变得情真意切;
也正是因为有爱,我们眼中的世界也就变得斑斓多姿,我们的心底便会酿出醉人的美酒,沉淀出生活醇香的味道,感悟出人生美好的真谛!

2、美美的写之学而用:

运用本课所学到的写景方法,以“__ 的四季” (如草、花、风等)为题,完成150字左右的习作片段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4篇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②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③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并播放化石图片,教师进行解说。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学生发言,明确:诗歌在结构上是“总一分一总”;
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三、自主探究

1、学生齐读3—6节,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也可说说在读诗过程中碰到的困惑之处。

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2、写作方法探究:

⑴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地问句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⑵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⑶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最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⑷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3、学生再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思考: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2、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3、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五、布置作业

1、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有感》

2、熟读课文。

附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5篇

教学目标

⑴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把握人物性格的特点;

⑵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再塑生命的含义。

教学重点

1.梳理再塑生命的历程。

2.体会并能分析出海伦成功的因素。

教学难点

体会到海伦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达标措施、反馈矫正)

一、导入新课

一个倔强的小姑娘,可以看出她的坚强:她两眼注视着前方,眼里却看不到景象。她又哑又聋又失明,却没有因此而失望。是她的老师莎莉文,用心去哺育她成长。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个奇迹。

二、认识并了解海伦凯勒及莎莉文老师的事迹

资料1: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马克吐温

资料2: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

她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她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三、预习检查

1、字词学习

①觅食(ìshí)惭愧(cánuì)小憩(qì)遨游(á)冥思遐想(íngxiá)

搓捻(cuōniǎn)企盼(qǐ)繁衍(ǎn)迁徙(xǐ)花团锦簇(ǐncù)

②搓捻:用手指搓。企盼:盼望。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繁花似锦:各种各样的花颜色鲜明华丽。风云突变:比喻变换动荡的局势。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四、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1、仔细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所记叙的主要事件.

明确:主要写了三件事:

(1)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2)老师让我认识、了解美丽的大自然。

(3)老师引导我认识“爱”的含义。

2、的纲领句是:“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3、迅速浏览课文,再次来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___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④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

⑤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______(爱,课文第39自然段)

4、主题探究

①我们一起见证了成功的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再塑生命”该怎样理解呢?

原意指“重新获得生命”;
这里指“海伦的生命被莎莉文老师从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引领出来,重新感受到了光明和希望”。

②海伦最终战胜困难,完成了生命的再生。同学们你认为一个人要再塑生命需要具备那些因素呢?

毅力:小海伦没有对认识文字放弃。灵感: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求知欲: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

好老师:莎莉文小姐富有爱心且教学技巧高超。

③莎莉文老师教会海伦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只写了“认识文字、了解大自然、理解爱”三件事呢?

文字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走出黑暗的希望。自然是生活的根基爱是人类的灵魂

5、课外拓展

海伦是世界上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①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26岁时听觉衰退,35岁时完全耳聋……

——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与世界

②阿炳:二十多岁时患眼疾双眼相继失明……二胡作品《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③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25岁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④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政治家,41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下肢瘫痪……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

⑤张海迪:5岁时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高位截瘫……自学掌握英语、日语、德语等,当代知名作家,翻译家。

6、小结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光明有声音的世界里,但不要忘记,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仍然生活在黑暗和无声的世界里,我们的爱可以重塑他们的生命,带给他们温暖,带给他们光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6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2.联想想像法。3.讨论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三、畅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4)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四、探究研讨

1.指名学生诵读第1节,思考: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请结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学知识,谈谈有关生物进化的话题。

明确:依次指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

提示: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

3.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诗句会引发你作何感想,请就你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讲有关恐龙和猛犸的情况。

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五、课堂小结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7篇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读准“域、椭、锹”的读音;
理解、积累“里程碑、昂首挺立、神往、畅谈”等词语。

2、 了解人类登上月球过程,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二)、能力目标

1、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 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三)、德育目标

1、 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的一句话的意思,培养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 教学方法

1、通过朗读感知法,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2、快速阅读法。先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3、 作探究学习法。重点是分组探讨对课文最后的一句话的理解。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用图片或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 解决生字、生词

①、你能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吗?

海域yù 椭tuǒ圆 铁锹qiāo

②、你知道是那些词吗?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畅谈:(尽情地谈。)

(神往:)心里向往。

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

(括号内内容学生填写,括号外内容教师给出)

2、 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找出该时间所对应的发生的事件,按照表格的形式进行填写。(出示表格):

①、听朗读,然后迅速完成表格

时间 事件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 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19日晚8点33分 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 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②、自读,完成表格

时间 事件的进展

21日上午11时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21日上午11时51分20秒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粗体的为给出的,其他的学生自己填写)

(三)、合作、探究

1、文章是完整地叙述整个登月的过程,但事件非常多而且琐碎,我们能不能用我们自己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提示概括时注意:必须交代清楚: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经过、结果, 语言要简洁。)

明确: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于1969年7月21日成功到达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在完成具有历史意义的任务后,飞船成功返回地球。

2、我们说这次登月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揭示登月意义?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最能揭示登月意义的话是“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
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其含义指 “一小步”指宇航员从登月舱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但这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巨大的飞跃,所以是人类的一大步。)

3、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明确:因为这是一篇描述太空探索的文章,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准确、真实地将登月事件介绍给大家,也体现出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的特点。)

4、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到了太空;
2005年10月12日,承载两名宇航员的神州六号胜利升空,并完成了133小时太空飞行。假设你有机会代表国家登上月球,要在月球上插一面五星红旗、树立一座纪念碑,你会在碑上写上什么话?(50字以内)

(四)、课堂小结

《月亮上的足迹》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的特点。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立志成为明天学科学,爱科学,并和平利用科学的新型建设者。

(五)、作业

1、本文标题《月亮上的足迹》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2、根据下面情景,展开想象,写一段两三百字的文章。

你驾驶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几个月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8篇

教材分析:

本课是河大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神奇的大自然”。此文的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美,赏析散文的画面美,教给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这也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设想:

本文通过作者对雨的描绘,是在抒发作者的情趣和对人生的态度。这种散文的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引导到学习中来,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教学通过朗读、赏析、感悟等环节逐步走进文本,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释放。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从中体味大自然美丽的情趣。

2、学习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学习重点: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作者介绍

刘湛秋,当代诗人。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2. 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静谧( ) 高邈( ) 莅临( ) 咄咄逼人( )

你觉得还有那些字需要掌握请写出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导入: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同学们能说一说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师: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又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2.检查交流预习导学

三、内容研讨

诵 雨

1.范读并明确听读任务:

(1)勾划文中优美语句。

(2)给读不准的字正音。

2.明确诵读任务:

(1)语音规范表情诵读。

(2)整体感知文章的体裁及写法。

3.佳句赏析(如此美丽的画面,源于作者优美的文字,别致的修辞。请同学们将你欣赏的句子读出来,并说说欣赏的理由。)

读出你喜爱的句子,用这样的句式表述:我喜爱(  )季的雨,她的(                )永远是美的。

品  雨

1.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春雨:
柔情而生机  夏雨:
热烈而粗犷           秋雨:
端庄而沉思   冬雨:
自然而平静

2.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

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析 雨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

1.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 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 ?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2.请在文中找一句你觉得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并简单分析它美在哪里。作者对雨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春雨:美丽、娇媚

夏雨:热烈而又粗犷

秋雨:端庄而又沉思

冬雨:自然、平静

小结: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提示:赏析句子的方法

1、抓关键词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4、从内容及思想感情方面赏析句子

悟  雨

1.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四季的雨”:单纯强调 “雨” ,显得呆板、生硬。“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2.文章第一段称呼雨为“她”行文中称雨为它,结尾称雨为“你”感悟作者的感情。

作者讲很多物象拟人化,使之可亲可感。人称的变化使雨的形象亲切自然,作者的情感流露更真实。

教师小结: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四、拓展延伸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9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新鲜词语: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

2、了解化石展现的奇幻生物世界。

(二)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课文类型:

讲读课文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法。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 乌有 裹藏 葱茏 幽雅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
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
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
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五、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六、教学后记:

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20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
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
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如何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学方法

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四、课型

自读课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雨是古代诗人的钟爱之物,他们以雨来寄托内心的喜怒哀乐,雨同样也受到现代作家的青睐。今天我们一起阅读刘湛秋的散文--《雨的四季》,共同感受四季不一样的雨之美、情之美。

二、拜访作者

刘湛秋(1935--),安徽芜湖人,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近几年他写作散文颇丰。以抒发情感、人生为主,笔触细腻,行云流水,有其独特的唯美的散文风格。台、港文坛对其散文评价颇高。作品被译为英、法、日、俄、意、德、西等多种文字。

三、自主学习

活动:听雨篇

1、注意生字词;

2、注意文章语气、节奏;

3、划出重点词、句,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

思考:1、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请用几个词语概括。

春雨: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

              (美丽而又娇媚)

夏雨: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热烈而又粗犷)

秋雨: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端庄而又沉静)

冬雨: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自然而又平静)

2、作者对雨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

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四、合作交流

活动一:赏雨篇

1、文章没有直接描写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的第三段“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句中“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3、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

4、冬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5、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第六段改称“你”?

6、结尾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1、文章没有直接描写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间接写出了春雨的娇媚,表现了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抒发了对春雨的爱恋之情。

2、文章第三段“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句中“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夏天的雨没有预告,说下就下;

光头浇雨,更有滋味;

一切不掩饰地敞开,花朵、树叶、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

暑气被吸收;

雨声、蝉声、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雨的交响曲。

3、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

秋天的雨,端庄而又沉静,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的时节,给人安静与深思,所以说可以纯净人们的灵魂。

4、冬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指雨为人们赶走了冷冽的风,拂去了干涩而苦的气息,让人感动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让人忘记了寒冬。

5、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第六段改称“你”?

第二人称,更加亲切自然,便于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表达更加真实强烈,更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

6、结尾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结构上:总结全文,与开头呼应。

内容上:点明并深化主旨,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

活动二:品雨篇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

1.回忆《春》中“春风图”调动不同感观写景的语句,学习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角度写景的方法。

例: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嗅觉角度描写雨后世界,牵着美妙的联想和想像,带给我们全方位的感受。

2.分析: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 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 ?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学生活动: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品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可以从感官、修辞、情感等角度来谈)

例:第2段:“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雨水”写成“少女的眼泪”,并以“娇媚”饰之,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怜惜之情。

第3段:“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特点。

活动三:悟雨篇

思考:1、 能否用《四季的雨》来替换原本的篇名?原先的标题妙在何处?

《雨的四季》将雨人格化了,变得鲜活。同时这也是一段历程,就像一个人经历了春秋而逐渐丰盈完满的生命历程。而《四季的雨》强调一个雨字,显得呆板、生硬。

因此,可以说,作者爱恋四季的雨,更是爱恋四季的生命。

2、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把《雨的四季》写得美轮美奂,打动人心?

调动感官显色彩 巧用修辞绘神韵 按照顺序层次清 融情入景巧抒情

五、教师总结

(一)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感情真挚而浓烈。

(二)文章条理清晰。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三)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多修辞手法写景。

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山水湖泊、花鸟虫鱼,一点一滴,奏出美妙的旋律,只有细心观察、聆听、感悟、思考,才能了解其中的深意,领悟其中美的真谛。让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捕捉身边平凡而真实的美丽,用心灵之笔谱写出真情的华章。

六、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2)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3)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4)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七、拓展训练

请以“在雨中”为题,写一段文字,百字左右。

情境创设:

1、考试失利时;

2、被表扬后;

3、和朋友产生了误会;

4、想起了远方的老家;

5、清明节祭扫亲人的情景;

……

附: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表示人:娃娃、青年、农夫

表示具体事物:绿萍、水藻、镰刀、蟋蟀

表示抽象事物:精神、法律、爱情

表示时间:秋天、昨天、过去、早晨

表示方位: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里头、外边、以上、之下

为下列名词分类

作家、法律、刚才、上边、北京、计算机、明年、道德、文化、山、工人、鲁迅、马、星期天、亚洲、中间

指人的:作家、工人、鲁迅

指具体事物的:计算机、山、马

指抽象事物:法律、道德、文化

表时间的:刚才、明年、星期天

表处所的:北京、亚洲

表方位的:上边、中间

《雨的四季》一课是初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重点为欣赏文章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王维的诗被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也可说是“文中有画”了,作者抓住四季雨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四季雨人格化了。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诵读和积累,在朗读中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体会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21篇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涵泳阅读性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4、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2分钟)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8分钟5+3)

1、配乐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三、研读入境合作讨论(10=5+5)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

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5分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5分钟)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孟子说…

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四、涵泳入理品味探究(10=5+5)(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

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五、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这个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3分钟)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如果我们写作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3分钟)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
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4分钟)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
我是_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6、(5分钟)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六、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22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积累重点字词;
把握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默读的过程中,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通过品读与揣摩,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
品味课文优美细腻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2.学习海伦o凯勒热切求知、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海伦o凯勒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盲人猜字,设置情境。

教师请两名同学做盲人猜字的游戏:一名同学按照卡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另一位同学手心上写字,另一名同学猜字。

请猜字的同学说说感受。

师:同学们,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可以看到阳光的色彩斑斓,听到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盲人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今天,就让我们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课件展示: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

【设计意图】以“盲人猜字”这个游戏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让他们尝试着体会盲聋人的世界,为下面的教学过程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背景了解。

(一)析字正音,疏通字词。

(二)文题切入,了解背景。

1.初识“再塑生命”的含义。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题目“再塑生命的人”,“塑”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塑造)。

师:同学们觉得“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文中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这里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字面意思。)

2.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请学生朗读第一段,抓住最后一句中“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要求学生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问题快速地默读课文:

尝试概括文中海伦·凯勒“此前”和“此后”的生活状况。

默读后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这篇课文中是谁再塑了谁的生命?(莎莉文再塑海伦·凯勒的生命)

那么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凯勒是什么样子的呢?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划出来,请同学回答海伦“此前”的生活。

学生回答(第三段“愤怒、苦恼,已经疲惫不堪了”;
第四段“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

师:同学们想一下,海伦·凯勒为什么会“愤怒、苦恼、疲惫不堪”,有谁能猜透她的心事吗?

学生发言。

师:对于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海伦·凯勒作为一个盲聋孩子的心情。那就让我们试着去走进她的内心。

课件展示:海伦一岁半的时候,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无法用嘴说出自己的哪怕一个小小的心愿。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海伦的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
起床后拒不洗脸;
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

师:关于这点,她在本文中的描述就是:“当时的我,经过几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惫不堪了。”

师:现在大家可以理解小海伦·凯勒为何那么愤怒、苦恼了吗?这是因为她对外面的世界无从知晓,她的内心很害怕,她很想挣脱出黑暗的无声的世界,以至于在不理解她的人看来她就显得有些古怪了。

3.了解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凯勒

师:“再塑”了生命,海伦·凯勒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她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学生发言(在课文中为获得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课件补充背景资料: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进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大学期间,在师长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本文就节选自其中。

(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师:海伦·凯勒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课件展示:安妮·莎利文,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她也曾是一个双目近乎失明的孩子,她接受教育海伦·凯勒这一艰巨任务时还不到21岁。海伦是安妮·莎莉文一生中第一个学生,也是唯一一个学生,在她身上倾注了安妮大半生的精力。没有安妮的关怀,海伦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如果说海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而安妮就是创造奇迹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题目的切入,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培养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了解海伦·凯勒“再塑生命”前后的变化。接着自然地引出写作的背景,通过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海伦和莎莉文这两个伟大的人物,初步体会两个人物的精神,也为下面的文本探究打下基础。

三、见证“再塑生命”历程。

师:知道了海伦·凯勒此前和此后的生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见证“再塑生命”的历程:

1.莎莉文是怎样来塑造小海伦的呢?

(1)师:首先我们来看,莎莉文老师出现是在课文第几自然段?

课文第5自然段——相识。学生朗读,教师点拨,划出关键语句。(a.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人生影响:“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b.前5段的铺垫:交代了莎莉文到“我”家的时间及对我的重要性,激发读者阅读欲望;
介绍我内心的烦躁、苦恼、以及对光明的渴望,为下文埋下伏笔,又与下文经过莎莉文老师的指导,“我”对生活充满期望形成对比,突出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性。)

(2)莎莉文怎样塑造小海伦——逐步引导她认识具体事物。(课文中用笔较多,如莎莉文作为陌生人第一次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出“doll”;
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她的另一只手手心写“水”,使她领悟到“水”这个字的含义。)

2.课文详写了“再塑生命”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一说。(引导学生分析段落:海伦学习“杯”和“水”的区别。)

参考:莎莉文老师教海伦·凯勒认识“水”的过程并不顺利。海伦总是把“杯”和“水”搞混。莎莉文老师只好暂时丢下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的游戏,分散海伦的注意,平息她烦躁的心情。然后带海伦·凯勒到井房散步,让她把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面,感受水在手上流过,在她的另一只手上由慢到快地一次次拼写“water”,使她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就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这样才让海伦认识了水。

师: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刚开始认字的时候是怎样的经历。(或者有没有弟弟妹妹,教他们写作业是否有困难,你是否不耐烦?)

【设计意图】在见证“再塑生命”的历程中,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课文思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味海伦·凯勒学习的艰辛和莎莉文老师的耐心爱心。

四、体味快乐,再悟情感。

1.体味“我”学习的快乐

师:刚才我们看到海伦·凯勒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过程艰辛更能体会其中的快乐,那么在学有收获之后她有没有感到快乐呢?请同学们从整篇课文中寻找描写海伦·凯勒学有收获后的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语句。

参考:动作描写如:“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部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写出了海伦会拼写“doll”这个词时内心的自豪、激动之情;
心理活动如:“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这句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海伦井房经历后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2.感悟作者情感

师:先前我们了解到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之后,性格变得古怪,但后来她却成为了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的过程,离不开的是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大家能从课文中感受到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怎样的感情?

参考:课文开头写“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作者生命的重新开始,她甚至把莎莉文老师称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心中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正在这时,爱的光明照到了作者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课文更多的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的感激、崇敬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中海伦学有收获后的细致描写体味她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感悟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见证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历程,感受到了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里的无助和学习的艰辛。而莎莉文老师的出现,她对海伦倾注的爱和热情让海伦·凯勒重新见到了光明和希望,现在同学们对于再塑生命的含义有没有更深层的理解呢?同学们可以带着这个思考再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打动你的语句,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和品味。

课后小结

本文选自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篇记叙性散文,讲述了海伦·凯勒在七岁时得到莎莉文老师爱的教育而重获“光明”的故事。课文展现的人文内涵丰富,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让人记忆深刻。而且这篇课文的语言清新朴实,表达上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和情感的提升方面,都能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23篇

一、说教材

1、教学目标的预设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2、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依据以上两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说教法

1、教学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诗歌,适于朗读,所以讲析文章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绘的自然美。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这节课,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3、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4、说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5、反馈调控措施

根据我所授课班级学生底子薄、认知水平低、自觉性差的现状,我估计学生可能会在“品秋”“写秋”环节中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可根据当时的情况,就出现困难的环节,以对话的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拉进师生距离,启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的。其中我把教学重点突出在“诵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引秋(2分钟)

教师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由此创设情景导入。(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诵秋(8分钟)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教师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学生自读与赛读,并在学生中互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节朗读,也可找出你认为诗中用得好的词语,做适当的批注,并与同学交流。教师也可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词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秋(20分钟)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教师给出的三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①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②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③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请学生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描绘的图景,了解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若学生理解有不足之处,教师可以自己头脑中的图景加以引导。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诗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写秋(15分钟)

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并给大家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也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思想观念。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2、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试背)

设计意图:教师可在学生试背过程中,在此出示与诗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回忆诗文,进行背诵。这可以使学生智力素质中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3、布置作业:①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的能力。

②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比较《秋天》与《秋景》,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五)、板书

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能够摈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分析、讲授诗歌意境为主的做法,积极尝试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创设校本实例及校本意境,尽量使课堂充满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积极努力尝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以突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我认为这也体现了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渗透。让孩子们通过读诗来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的品味诗意,领悟意境,我认为这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大语文”的氛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24篇

【教材分析】

《再塑生命的人》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反映的是青少年的学习生活,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给我们以学习和生活的启迪。

本文选自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篇记叙性散文,讲述了海伦凯勒在七岁时得到莎莉文老师爱的教育而重获“光明”的故事。课文展现的人文内涵丰富,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让人记忆深刻。而且这篇课文的语言清新朴实,表达上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和情感的提升方面,都能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学习习惯处于养成阶段,而且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对于课文内容能够理清思路。他们在小学接触过关于海伦凯勒的故事,但他们对盲聋孩子的世界没有切身体会,也很难理解他们处于黑暗中的心情。另外,他们对于文本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积累重点字词;把握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默读的过程中,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通过品读与揣摩,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品味课文优美细腻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2.学习海伦凯勒热切求知、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盲人猜字,设置情境。

教师请两名同学做盲人猜字的游戏:一名同学按照卡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另一位同学手心上写字,另一名同学猜字。

请猜字的同学说说感受。

师:同学们,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可以看到阳光的色彩斑斓,听到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盲人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今天,就让我们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课件展示: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设计意图】以“盲人猜字”这个游戏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让他们尝试着体会盲聋人的世界,为下面的教学过程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背景了解。

(一)析字正音,疏通字词。

(二)文题切入,了解背景。

1.初识“再塑生命”的含义。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题目“再塑生命的人”,“塑”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塑造)。

师:同学们觉得“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文中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这里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字面意思。)

2.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请学生朗读第一段,抓住最后一句中“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要求学生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问题快速地默读课文:

尝试概括文中海伦凯勒“此前”和“此后”的生活状况。

默读后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这篇课文中是谁再塑了谁的生命?(莎莉文再塑海伦凯勒的生命)

那么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凯勒是什么样子的呢?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划出来,请同学回答海伦“此前”的生活。

学生回答(第三段“愤怒、苦恼,已经疲惫不堪了”;第四段“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

师:同学们想一下,海伦凯勒为什么会“愤怒、苦恼、疲惫不堪”,有谁能猜透她的心事吗?

学生发言。

师:对于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海伦凯勒作为一个盲聋孩子的心情。那就让我们试着去走进她的内心。

课件展示:海伦一岁半的时候,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无法用嘴说出自己的哪怕一个小小的心愿。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海伦的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

师:关于这点,她在本文中的描述就是:“当时的我,经过几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惫不堪了。”

师:现在大家可以理解小海伦凯勒为何那么愤怒、苦恼了吗?这是因为她对外面的世界无从知晓,她的内心很害怕,她很想挣脱出黑暗的无声的世界,以至于在不理解她的人看来她就显得有些古怪了。

3.了解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凯勒

师:“再塑”了生命,海伦凯勒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她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学生发言(在课文中为获得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课件补充背景资料: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进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大学期间,在师长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本文就节选自其中。

(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师:海伦凯勒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课件展示:安妮莎利文,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她也曾是一个双目近乎失明的孩子,她接受教育海伦凯勒这一艰巨任务时还不到21岁。海伦是安妮莎莉文一生中第一个学生,也是唯一一个学生,在她身上倾注了安妮大半生的精力。没有安妮的关怀,海伦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如果说海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而安妮就是创造奇迹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题目的切入,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培养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了解海伦凯勒“再塑生命”前后的变化。接着自然地引出写作的背景,通过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海伦和莎莉文这两个伟大的人物,初步体会两个人物的精神,也为下面的文本探究打下基础。

三、见证“再塑生命”历程。

师:知道了海伦凯勒此前和此后的生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见证“再塑生命”的历程:

1.莎莉文是怎样来塑造小海伦的呢?

(1)师:首先我们来看,莎莉文老师出现是在课文第几自然段?

课文第5自然段——相识。学生朗读,教师点拨,划出关键语句。(a.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人生影响:“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b.前5段的铺垫:交代了莎莉文到“我”家的时间及对我的重要性,激发读者阅读欲望;介绍我内心的烦躁、苦恼、以及对光明的渴望,为下文埋下伏笔,又与下文经过莎莉文老师的指导,“我”对生活充满期望形成对比,突出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性。)

(2)莎莉文怎样塑造小海伦——逐步引导她认识具体事物。(课文中用笔较多,如莎莉文作为陌生人第一次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出“doll”;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她的另一只手手心写“水”,使她领悟到“水”这个字的含义。)

2.课文详写了“再塑生命”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一说。(引导学生分析段落:海伦学习“杯”和“水”的区别。)

参考:莎莉文老师教海伦凯勒认识“水”的过程并不顺利。海伦总是把“杯”和“水”搞混。莎莉文老师只好暂时丢下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的游戏,分散海伦的注意,平息她烦躁的心情。然后带海伦.凯勒到井房散步,让她把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面,感受水在手上流过,在她的另一只手上由慢到快地一次次拼写“water”,使她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就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这样才让海伦认识了水。

师: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刚开始认字的时候是怎样的经历。(或者有没有弟弟妹妹,教他们写作业是否有困难,你是否不耐烦?)

【设计意图】在见证“再塑生命”的历程中,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课文思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味海伦凯勒学习的艰辛和莎莉文老师的耐心爱心。

四、体味快乐,再悟情感。

1.体味“我”学习的快乐

师:刚才我们看到海伦凯勒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过程艰辛更能体会其中的"快乐,那么在学有收获之后她有没有感到快乐呢?请同学们从整篇课文中寻找描写海伦凯勒学有收获后的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语句。

参考:动作描写如:“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部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写出了海伦会拼写“doll”这个词时内心的自豪、激动之情;心理活动如:“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这句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海伦井房经历后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2.感悟作者情感

师:先前我们了解到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之后,性格变得古怪,但后来她却成为了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的过程,离不开的是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大家能从课文中感受到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怎样的感情?

参考:课文开头写“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作者生命的重新开始,她甚至把莎莉文老师称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心中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正在这时,爱的光明照到了作者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课文更多的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的感激、崇敬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中海伦学有收获后的细致描写体味她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感悟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见证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历程,感受到了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里的无助和学习的艰辛。而莎莉文老师的出现,她对海伦倾注的爱和热情让海伦凯勒重新见到了光明和希望,现在同学们对于再塑生命的含义有没有更深层的理解呢?同学们可以带着这个思考再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打动你的语句,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和品味。

作业布置:读读写写;思考再塑生命的深层含义;熟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打动你的语句;课外阅读《了解“爱”的含义》。

板书设计:再塑生命的人

之前:黑暗之后:光明

第二课时

一、回顾,品评。

1.回顾文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见证了她重塑生命的历程。现在有谁能告诉我,海伦凯勒为什么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学生回答。(参考: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本来“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用其比喻义)。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品味语言

师:这篇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再读课文之后你发现了哪些优美的打动你的语句呢?现在让我们来分享交流一下。

学生发言,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赏析。(如“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形象地写出了海伦凯勒内心的迷惘、无所适从,以及对光明的渴盼。)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理解“再塑生命”的深层含义。通过分享品评文中优美的语言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可适度穿插朗读指导,让学生融入情感,提高朗读水平。

二、探究再塑生命的要素

师:海伦凯勒最终战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得益于完成了生命的再塑历程。同学们,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觉得她成功地再塑生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从两方面引导:莎莉文老师和海伦自身。(提示:“塑”的本义是用泥土捏人,如果莎莉文老师捏的是泥人,还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吗?)

参考:a.莎莉文老师富有爱心且独特的教学艺术;b.海伦凯勒自身:毅力(小海伦没有放弃去认识文字);灵感(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求知欲(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根据学生回答补充。)

师: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海伦凯勒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聪明好学,坚强有毅力,自强不息,情感丰富,热爱生活……)

拓展延伸(针对海伦凯勒的坚毅)

师:海伦凯勒没有被不幸的命运打败,她勇敢地生活、快乐地学习。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也是克服了自身缺陷,刻画出了美丽的人生,除了本文的海伦凯勒,你还知道哪些人?

学生交流,课件展示相关人物: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26岁时听觉衰退,35岁时完全耳聋……——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25岁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海聋人足球队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再塑生命的要素,感悟莎莉文的爱的教育;体会海伦凯勒的性格特点,学习海伦凯勒所表现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爱”的教育

师:海伦凯勒是坚强的,课文中,在莎莉文老师细心耐心的教导下,她逐渐认识了具体事物学会了拼写。海伦对莎莉文老师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仔细揣摩,莎莉文老师教给海伦的仅仅是知识吗?

参考: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个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可结合文中海伦凯勒对洋娃娃前后态度的变化:“我并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阅读分享:交流第一课时布置的课外阅读(《了解“爱”的含义》)的阅读感受,体会“爱”的教育。

师:根据之前的内容,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参考: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好老师。(海伦在认识莎莉文老师之前,她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只能靠有限的触摸来完成。在认识莎莉文老师之后,她认识世界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对常人来说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盲人,聋哑人来说就显得不可思议了。)

【设计意图】课外延伸,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美文感悟莎莉文老师的爱的教育,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课堂小结:回顾再塑生命的历程,想像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难发现,海伦凯勒是坚强的,而她的重生则源于莎莉文老师无私的爱。莎莉文老师不仅教给海伦爱的真谛,她自己也正是用爱改变了海伦的人生,她就是再塑海伦生命的人。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学习海伦凯勒的自强不息,勇敢面对一切;领会莎莉文老师的爱的教育,用爱点燃光明。跟随着这两个伟大人物的脚步,创造属于你自己的生命奇迹。

作业布置: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摘录语句,写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两个人物两种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25篇

课题

生物的特征课型新授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实物】石头、菊花(带有枯枝)、树叶、蝗虫、蚯蚓、杯子、水等。

【提出问题】观察并区分以上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区分的理由是什么?

二、问 题引导,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2-5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物?

(2)生物有那些共同特征?

(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怎样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4)教材中的10幅图片各说明生物的哪项特征?

(5)观察一下教室,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人是生物吗?拖把、扫帚是生物吗?粉笔是生物吗?菊花的枯枝是生物吗? )

(6)说一说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独立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总结

【总结要点】:

(1)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根据某一物体是否需要营养、呼吸、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来判断其是否是生物。

(2)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3)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方式不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的有机物。

(4)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出汗、呼气、排尿。

【你说我辨】下列现象,各反映了生物的哪一特征?

1、蟑螂捕蝉,黄雀在后。

2、葵花朵朵向太阳。

3、蜻蜓点水、金蝉脱壳。

4、望梅止渴

5、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四、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课本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对于生物的特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现象你有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

1、阅读以下短文,说出小球藻是生物吗?从文中找出证据。

宇宙航行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的供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毫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一昼夜产生2—3代。

2、一个苹果、一个鸡蛋、一粒小麦种子、一棵小树苗,它们都是生物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p6练习2

五、巩固训练,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是( )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5. 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花开花落 b.北雁南飞 c.孔雀“开屏” d.潮涨潮落

(二)、拓展题

请说出散曲名家马致远的《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判 断依据是;

___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

(2)猫生小猫属于 。

(3) 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

六、梳理总结,反思升华: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

知识网络】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生活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产生的废物

2、生物的特征

生活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产生的废物

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教后反思: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设计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实用25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