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科学与技术国家开放大学开卷考试10篇

时间:2022-11-16 08:55:04  来源:网友投稿

科学与技术国家开放大学开卷考试10篇科学与技术国家开放大学开卷考试 试卷代号: 2504座位号DJ国家开放大学2021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o-o—o-2022年1月皿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与技术国家开放大学开卷考试10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与技术国家开放大学开卷考试10篇

篇一:科学与技术国家开放大学开卷考试

代号:

 2504 座位号 DJ国家开放大学 2021 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试题o-o — o-2022 年 1 月皿 子 亏 口姓 名分校(工作站)瞰弥眯长芒察蓝勹得分 1 评卷人I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 狭义的科学指的是( )。A. 工程科学C. 现代科学2. 对千科学的定义,有多种角度,但以下哪个从来没有成为过阐述科学定义的角度( )。A. 科学是对未知的敬畏C. 科学是态度价值观四 E=r 勹B. 社会科学D. 自然科学怪o-o — O — I I 3. 提倡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选取教育内容,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科学课程体系的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学家是( )。A. 陈鹤琴C. 杨贤江B. 科学是探究过程D. 科学是知识体系B. 陶行知D. 张宗麟4. 以下不是儿童朴素理论基本观点的选项是( )。A. 儿童的认识具有理论的性质B. 儿童的认识具有理论发展的特点C. 儿童同伴群体之间形成了朴素理论的“科学共同体”D. 儿 童的科学认识必须要经过大人的指导(2504 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第 1 页(共 8 页)5. "预测与推断“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方面的目标。A. 科学情感与态度B. 科学方法与能力C. 科学知识D. 科学经验6. "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属千( )年龄阶段科学探究目标。A. 2-3 岁B. 3-4 岁C. 4-5 岁D. 5 — 6 岁7. 生活取向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更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因此,这类活动往往倾向千( )活动,因为这样幼儿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科学探究,不受时间的限制,并且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A. 区域C. 角色B. 自由D. 户外8. 以下哪类活动不属于科学集体教学活动的类型( )。A. 观察认识型活动B. 实验操作型活动C. 技术操作型活动D. 区域游戏型活动9. 家庭中科学教育的开展可以随时随地,内容、形式、时间和地点都不受限制。这是家庭教育中进行科学教育的( )特点。A. 随意性 B. 个别化C. 灵活和随机 D. 持久和连续10.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以( )为主要活动方式。A. 探究 B. 游戏C. 上课 D. 集体教学(2504 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第 2 页(共 8 页)

 _ 得分 1 评卷人得分 1 评卷人二、判断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四、简答题(每题 8 分,共 40 分)11. 学前 儿童科 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 儿 童尽量掌握科学基本知识。( ) 12. 陶行知在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了”活教育”的教育思想,并就以之为基础的“五指活动课程”进行实践研究。( ) 13. 日本的幼儿教育新纲要中的各领域由“目标”、“内容”、“注意事项”三个部分组成。() 14. 皮亚杰认为关于儿童学习能否加速儿童认知发展的问题,关键在于学习活动是成人教导下儿童被动地学习知识。( ) 15. "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创根问底。”这是 3 — 4 岁儿童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 16. 强调”课程内容源于、高千进而回归学前儿童的生活”。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生成性特点。( ) 17. 集体教学具有高效、经济、公平,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引领性强,系统性强,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集体感等优点。( ) 18. 当幼儿对某一科学区中的材料进行一段时间的操作后巳 经较为熟练,活动 中教师通过观察可以明显地发觉其对幼儿不再 具有挑战性时,就可以进行材料的更新。( ) 19. 家庭中幼儿教育具有个别化特点。( ) 20. STEM 教育的内容主要以科学和技术为核心。( ) 三三、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空 10 分)21.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科学主要是在的主动的相互作用(通常表现为探究)而实现的。22. 《纲要》 和 《指南》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学前 儿 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但相关内容却分别暗含在 《纲要》 的 和《指南》的 部分。23.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并不追求学前儿童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也不追求学前儿童抽象水平的科学概念,而强调让学前儿 童的过程来获得有关的经验与体验,使其在此基础上形成表象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身与24. 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四类本能、兴趣或冲动,分别是的兴趣、探究或发现东西方面的兴趣、制造东西或建造方面的兴趣以及的兴趣。25. 幼儿的思维特点以亲身体验和 进行科学学习。(2504 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第 3 页(共 8 页)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26. 简述科学的本质与儿童科学学习的特点。27. 简述美国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啖速烯乏头潮淙粽(2504 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第 4 页(共 8 页)

 28. 儿童科学教育中包含哪些需要培养的能力与方法?龄批郎长芒悉蓝峦29. 简述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设计原则和指导要点。30. 简述学科取向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施。(2504 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第 5 页(共 8 页)

 (2504 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第 6 页(共 8 页)_

 三五、案例分析题(本题 20 分)II 31. 一位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说道”原来杆秤、养蚕、竹蜡蜓、走马灯、染布可以做成科学课,我一直以为,这只能上民间文化的相关主题,可是你带小朋友探讨走马灯机械工作原理,饲养观察蚕宝宝生活习性,吐丝结茧,还有小朋友用杆秤玩买卖游戏,进行称重测量的活动,这些都让我知道传统文化课程也可以有科学的元素。”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谈一谈你对案例中教师感悟的看法,说一说有什么启发?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好科学教育环境和资源,才能有效的促进儿童们在科学领域中的探索?(2504 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第 7 页(共 8 页)哉速烯习头难淙踪(2504 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第 8 页(共 8 页)

 试卷代号:2504国 家 开 放 大 学 2021 年 秋 季 学 期 期 末 统 一 考 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22 年 1 月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D 2.A 3.B 4.D 5.B6.D 7.B 8.D 9.C 10.B二、判断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11.× 12.× 13.√ 14.× 15.×16.× 17.√ 18.√ 19.√ 20.×三、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21. 已有科学认识    客体(环境)22. 内容与要求    教育建议23. 亲身经历科学探究和发现    初级科学概念24. 谈话或交际方面    艺术表现方面25. 具体形象思维    实际操作四、简答题(每题 8 分,共 40 分)26. 简述科学的本质与儿童科学学习的特点。【答题要点】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过程的核心在于探究,科学态度的核心在于探究精神,科学知识正是科学探究的具体结果。(0-2 分)儿童学习科学的朴素性、主观性即儿童学习科学的朴素性,指的是儿童对于一些科学概念的学习,主要是基于感性经验自发形成的日常的、前科学的知识。(0-2 分)儿童学习科学的经验性、试误性即儿童学习科学的方式是必须通过观察具体的事物、材料,运用各种感觉器官,通过亲自操作,反复尝试错误来完成对事物的认识。(0-2 分)儿童学习科学的发展性、建构性即儿童对科学的探究不仅是获取知识本身,也包含获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幼儿积极、主动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完善之中的。(0-2 分)27. 简述美国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答题要点】2013 年,美国颁布了《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为 K-12 年级的科学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指导充分体现出了美国的科学教育新趋势。(0-2 分)主要表现在:(1 )课程内容:强调“科学和工程实践”“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 1 分)(2 )课程实施:以学习进阶理论展现。( 0-1 分)(2504 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3 )课程评价:以表现期望为评价标准。( 0-1 分)(4 )融合性。的融合性体现的是科学和工程实践、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间的融合。( 0-1 分)(5 )以学科核心概念为中心。( 0-1 分)(6 )与其他学段的连贯性。( 0-1 分)28. 儿童科学教育中包含哪些需要培养的能力与方法?【答题要点】培养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是学前儿童科学素养形成的基础。(0-1 分)呵护学前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0-1 分)亲历以探究为主的科学学习,( 0-1 分)初步学会探究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为其终身科学学习奠定基础。(0-1 分)总之,应着重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分类、预测与推断、操作与实验、测量、调查、交流等科学方法与能力。(酌情 0-4 分)29. 简述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设计原则和指导要点。【答题要点】区角活动也可以称为“活动区活动”,因翻译不同还有“区域活动”等叫法,(1 分)区角活动的设计原则是:材料多样性;(0-1 分)操作层次性;(0-1 分)时空开放性;(0-1 分)区角活动组织与指导要点:建立常规与制度;(0-1 分)材料更替与更新;(0-1 分)过程记录与表达;(0-1 分)师幼交流与评价。(0-1 分)30. 简述学科取向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施。【答题要点】学科取向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过分关注与强调相对静态的正确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等,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个性化的科学探究过程。(2 分)其特点是强调科学学习的结果,强调活动的预设性。(2 分)在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规划、活动环境材料的提供以及活动评价的实施都紧紧围绕着科学领域的学科知识体系。(2 分)实施过程中即使关注科学探究,也只有那些直接有助于达到结果(科学知识)的探究才会受到重视,而那些探究中的摸索、尝试以及没有结果的探究都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也是应该尽量避免的。(2 分)五、案例分析题(本题 20 分)31. 【答题要点】学前儿童科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定义和种类,(0-8 分)学前儿童科学资源建设的价值等,(0-8 分)根据上述要点内容,结合答题实际。(酌情 0-4 分)(2504 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答案第 2 页(共 2 页)

篇二:科学与技术国家开放大学开卷考试

开放大学《科学与技术》讨论与思考参考答案

 1. 科学认识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于科学外部的,二是存在于科学内部的。

 (1)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动因 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古代天文学和古代力学就是在古代农牧业和建筑、航海等需要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

 一般地说,在 19 世纪中叶以前,科学是落后于生产和技术的,它的发展是在生产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那时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生产实际的需要刺激技术的进步,再促进科学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产—技术—科学,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而从 19 世纪下半叶以后,这种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科学理论研究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还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顺序。例如,无线电技术就是麦克斯威电磁场理论预言被证实后,才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呢?这是因为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人们研究的科学领域主要涉及宏观的、低速运动现象。工业技术所利用的,也是人们早已熟悉的自然界的“力”和物质。人们可以依靠经验而不必系统地了解它们的许多特性。并且,当时人们也很难去追索这些实践经验背后所隐藏着的一般规律,所以,实践对于科学的促进作用和决定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工业生产和技术的长足发展,已经超出了人们熟悉的范围。一些研究甚至一时还看不出,能否直接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景。科学的任务,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地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途径。现代科学产生了空前的先行作用,科学变成了超越一般技术进步的因素。

 但我们还不能简单认为,这种变化意味着“决定作用”已经由实践转向了理论,科学在今天之所以超前于技术和生产的发展,正是以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为其条件的。现代科学研究仍然要依靠生产技术提供的实验手段,至今仍有不少理

 论研究的内容是来源于生产和技术实践之中。因此人类的生产活动仍然是科学发展进步的动力或最终原因。

 (2)科学认识发展的内部动因 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继承积累关系。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它的内部动力。它表现为:

 ①新事实和旧理论的矛盾 科学不仅是静态的知识,而且是创造、加工知识的精神活动,科学活动方式是科学实验、理论研究,是人和物组成的动态过程。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发展的两个主要源泉,也是验证科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因此,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实验的无限循环,构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归根到底都是理论和实践不断矛盾斗争的结果。我们在研究和学习科学时,既要重视学习现有理论和研究方法,又要有创新精神,鼓励提出新观点和新预见,并到实践中去检验。各种观点、假说、理论之间的矛盾。

 ②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 科学理论中经常充满着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即使在同一学科中,由于彼此观点和理论的不同,还会形成不同的学派。新旧理论总是不断地进行验证、修改。例如,关于物质可分性问题,有限与无限的争论非常激烈。正是通过争论,人们对于物质世界无限性的理解已经不只是指分割无限,还可指属性、联系、中介、转化等的无限丰富性。现代科学研究和进步,使那些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性,而产生的错误的或片面的理论,不断被更完善的新的学说所代替,从而推动了科学的不断发展。

 2. 技术的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参考答案:

 技术的来源有 3 条渠道。第一条是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技术源泉,许多技术是生产实践的产物。

 技术的第二条来源是科学实践。科学家专门投入到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的研究中,这直接推动了技术的发展。科学实践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技术的第三条来源是科学理论。20 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技术开始来源于

 科学理论,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理论的重要性大大加强,科学理论提供了技术所需要的知识,并指明了技术努力的方向。

 3. 科学与技术存在怎样的联系? 参考答案:

 科学和技术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新技术常常需要新见解,新研究也常常需要新技术,人们运用技术,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仪器和新技艺,进而推动了各方面的科学研究。

 技术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而且还可以激励理论研究动机并提供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就越紧密。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

 4.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如何演化的?如今是怎样相互促进的? 参考答案: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论述,开创了科学技术进步在社会制度变化和经济发展中起革命性作用的理论分析的先河。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江泽民同志又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社会成为主要推动力量,成为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切实推进科技创新,使经济发展真正从资源依赖、劳动依赖、技术依赖转移到知识依赖、教育依赖的轨道上来。

 (1)树立以创新为价值取向的观念 创新是知识经济社会科技进步的核心问题,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我们要树立以创新为价值取向的观念。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勇于创新,以崭新的面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完善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科技进步体系

 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科技发展、科技应用,以及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经济发展的飞跃。

 我们要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要从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把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形成有利于国家科技快速发展的创新体系。

 (3)建立与创新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创新体系结构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和学习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的创新模型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创新性模型。我们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有效途径。促使产业界、政府、科技界之间建立发展科学和技术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使科研人员如鱼得水,企业发展如虎添翼,促使科学与技术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企业真正成为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4)全面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素质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知识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人才。

 21 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新世纪要求公民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具有勇于进取、积极开拓、善于合作等良好素质,发掘人的潜能去克服物质极限,实现经济与社会以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协调发展。教育必须要为全面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素质服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

 5. 为什么说细胞学说是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参考答案:

 因为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这一学说的建立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

 6.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发现在近代科学发展史上有着怎样的意义? 参考答案:

 定律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

 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1)自然界中不同的能量形式与不同的运动形式相对应:物体运动具有机械能、分子运动具有内能、电荷的运动具有电能、原子核内部的运动具有原子能等等。

 (2)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摩擦生热是通过克服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水壶中的水沸腾时水蒸气对壶盖做功将壶盖顶起,表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电流通过电热丝做功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等等”。这些实例说明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且是通过做功来完成的这一转化过程。

 (3)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有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一块重要理论基石。能量守恒的意义首要的是建立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某种物理量间的等量关系。对此,我们无需知道物质间实际的相互作用过程,也无需知道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间的转化途径,只要建立和物质运动状态相对应的能量与物理量间的关系,就可以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得初状态和终状态间建立一种等量关系,这样便于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的量求解。

 7. 是什么原因促使了工业革命的爆发? 参考答案:

 (1)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一切必要前提通过圈地运动这种特殊方式的资本主义土地改革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进而开展农业技术革新还最先形成了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业工资劳动力者三层式社会结构使英国农业由落后变为先进最终为英国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一切必要前提。

 (2)较早地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实现国家政治统一推翻封建制度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资产阶级掌权后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的到来。

 (3)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奴隶贸易等手段最先具备了必要的资本、市场等经济条件。这一时期英国不断发动对外战争进行奴隶贸易从殖民地掠夺财富。对

 内政府还发行大量国债搜刮国内人民。这些财富集中在资产阶级的手中并且转化为工业革命必需的资本。这些都是实现工业革命所必需的经济条件。

 (4)七年战争对工业革命具有特殊意义七年战争英国战胜法国获得了法国在北美、非洲和亚洲的大量殖民地奠定了不列颠帝国的基础英国成为世界商业和殖民地霸主为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同时工业革命也是以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基础的。16 世纪末到 18 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如培根、牛顿等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为机器的出现解决了许多理论上的问题。

 8. 是哪些原因导致了 19 世纪化工技术的革命? 参考答案:

 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崛起和发展,使化学工业与化学科学的关系更趋密切,形成了共存关系。化学基础研究成果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带来了 19 世纪中后期的化工技术革命。

 (1)化肥工业的诞生 化学肥料的诞生和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他的毕生研究使世界上产生了一项全新的产业——化肥工业。

 李比希致力于研究植物所需要的营养来源问题。1840 年,他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阐明植物吸收的矿物质元素,是其生长和形成产量所必需。矿质营养学说为化肥工业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化肥工业成为无机化学工业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2)人工合成染料 1856 年,年仅十八岁的英国人威廉·亨利·珀金发现了一种合成染料——苯胺紫,它可以把丝绸染成一种红紫色。

 新的有机结构理论研究促进了染料工业的发展。到了 20 世纪中叶,商用合成染料的数目已不下 3 500 种。另一方面,化学家们在实验室中还成功地合成了天然染料的替代品。

 (3)制药工业的诞生 19 世纪后半叶,化学工业中的重要分支——制药工业诞生了。在这一时期,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成了水杨酸、阿斯匹林等药物。

 1839 年,一位法国化学家首先实现了人工合成水杨酸。后来,德国拜尔药厂研制出了一种经过结构转换的水杨酸类似物,发现它不仅能减轻发热和炎症反应,而且能为关节炎患者止痛。这种药物就是人们熟知的、沿用至今的解热镇痛药阿斯匹林(aspirin)。

 (4)19 世纪化学工业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诺贝尔发明了安全炸药 黑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俗称火药。火药发明后从中国经阿拉伯传入欧洲,黑火药一直应用到19世纪。

 1846 年,意大利化学家索布雷罗制得了硝化甘油,硝化甘油是一种无色油状的猛烈炸药,其爆炸威力比过去的火药强得多。诺贝尔进行了几百次实验,改进用硝化甘油作原料的炸药。1867 年,他发现硅藻土可以吸收硝化甘油,制成“安全炸药”。这种安全炸药在采矿、筑路、开挖隧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整个 19 世纪是化工技术全面发展的时期。到 19 世纪末,化工技术已与能源技术、电力技术并驾齐驱,共同成为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强大动力。

 9. 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给人类固有观念带来了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

 在化学领域,有人认为现代化学键理论是继原子论和元素周期律之后化学上的第三次飞跃。现代化学键理论的中心问题是从微观粒子的本性及其量子力学规律出发,研究分子的电子运动与原子核间的相对振动。现代化学价键理论使人们对各种物质的分子结构逐步深入,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篇三:科学与技术国家开放大学开卷考试

代号:

 1395

 国家开放大学 0 2020 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开卷)

 论述题: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也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所以,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的预测了未来社会。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100 分)

 参考答案:

 马克思、恩格斯在回答资本主义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和剖析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对未来社会的组织状况、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等问题,作了科学的历史的预测和天才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包括价值目标、科学体系、制度设计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科学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

 1. 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经过一个过渡阶段后,就进入未来社会。未来社会自身的发展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2. 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最根本的是生产力的充分发展。

 3. 未来社会的经济特征: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将被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当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之后,就消灭了商品生产,消除了商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劳动产品的分配原则将是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以维持和扩大再生产,而生活资料归个人直接占有;旧的社会分工将被消

 灭,生产劳动将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才能的机会,劳动成为需要和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城乡对立消除。

 4. 未来社会的政治特征:消灭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

 5. 未来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6. 工人阶级的解放需要有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通过教育和训练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7. 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因为交往使“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化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因此“,劳动的解放既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涉及存在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有赖于最先进各国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以严格的历史经验为依据,不是空想和教条式地预测未来。

 有人认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因此空想社会主义也有科学的成分,科学社会主义也有空想的成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空想的成分,而在于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与空想社会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是从头脑中构想出新社会的要素,不能求助于同时代的历史,只能求助于理性和正义。前者则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从绝对真理、理性、正义这些抽象的观念出发进行描绘的。

 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者醉心于描绘未来社会的蓝图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并宣称:“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对未来的革命的行动作纯学理的、必然是幻想的预测,只会转移对当前斗争的注意力““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这是因为“,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气 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只有通过一定特征的制度才能实现。以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为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就“先进国家“的社会变革设想了一些措施,如剥夺地产、征收高额累进税、普遍劳动义务制、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教育和物质生产相结合、国家垄断资本和银行等。但恩格斯也指出,“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 。" "6 1886 年,恩格斯应邀谈社会主义的特征时指出:“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于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而且在实践的情况下设计的蓝图,越是创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于纯粹的幻想二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指出:谁以为他从这本书里会知道共产主义的千年王国看来到底是什么样子。谁期望得到这种愉快,谁就大错特错了。1893 年 5 月 11 日 ,恩格斯在回答法国《费加罗报》记者提出的“你们德国社会党人给自己提出什么样的最终目标时说:“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当我们

 把生产资料转交到整个社会的手里时,我们就会心满意足了,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在目前的君主联邦制政府的统治下,这是不可能的。”4 1894 年 1 1 月,有人请恩格斯写一段题词来表达社会主义新纪元的想法,恩格斯回答说:“要用不多几个字来表达未来新时代的思想,同时既不堕入空想社会主义,又不流于空泛辞藻,这个任务几乎是难以完成的。〃他抄录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作为题词:“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的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现。

 在有个别人时常攻击我们,说中国不是搞社会主义而是搞资本主义。其根本的理由主要有两点:

 一是我们搞的这一套东西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笔下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抛弃了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生产资料公有制等; 二是有些社会政策中有一些资本主义的东西,如存在剥削、非公有经济占很大比重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应该持什么态度呢?当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不是法律,违反任何一条就是犯法,就要受到惩罚;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不是宗教,我们要顶礼膜拜,否则就是大逆不道。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科学就要研究、试验、证伪,不意味着一切都是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只是粗线条的大致轮廓和发展方向,没有为未来社会设计详尽的具体方案。这就告诉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

 要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而应当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最高纲领与每个阶段的现实纲领结合起来。

 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对遥远的未来作出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我们既要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更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理想主义是有魅力的,现实主义是必须的,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根据一定的历史条件得出的结论,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和探讨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既要反对像“文革“中生搬硬套的错误做法,也要反对简单对照现实状况从而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作出否定性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决定了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认识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必然随着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得出新认识。

 任何认识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低估了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能力和发展的巨大潜能,乐观估计了社会主义胜利的速度和时间,当然,没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资本主义的当代面目也许会更加狰狞、虚伪。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亲身经历过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活,他们的结论主要借助于严密的逻辑论证,而主要不是从具体实践经验中概括的,关于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总结并不完全具有普遍性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研究的重点是西方发达国家,他们设想搞社会主义的前提必须有发达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用列宁的话就是他们“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可供引用的文字和无可反驳的指示。

 中国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和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一些设想即使是正确的,也不是目前所要采取的措施,即使有的结论正确,也不能生搬硬套,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也要和具体的时代实践相结合,决不能用本本束缚我们的手脚,一切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借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就是我们“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达二列宁也指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没有必要也不能苛求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今天的社会设计详尽的具体方案。如果把他们的理论当成现成的公式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甚至当作各种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不再做进一步研究,那么这样的结果不符合历史事实和进程,他们的理论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许多学者认为,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一个重要的教训,是它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某些具体设想错当成永恒的、终极的绝对真理,

 把纯而又纯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商品和货币、实行计划经济等,套到了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就是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一切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国情,把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才是真正意义上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

 仅供参考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法治和德治对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也都具有必须遵守的性质,但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行为人违反两种规范以后承担的后果也不相同。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

 施,国家要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倡导什么、禁止什么,都得有明确的 法律依据,实行法有禁止不得为,体现的是规则之治。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地在行动上符合道德才可为,违反道德不可为。

 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一是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应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二是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

篇四:科学与技术国家开放大学开卷考试

代号:

 1319

 国家开放大学 0 2020 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试题〔开卷〕

  论述题: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开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100 分〕 民生的领域与范围较广,而人民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开展不断发生变化,要做好民生工作提高人民的满意度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以经济建立为中心是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前提。虽然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示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长的美好生活要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开展之间的盾〞,但两个“没有变〞的国情决定着我们必须依然要以经济建立为中心。第一个没有变,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国情有交,第二个没有变是我国是世界最大开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决定我们当前要做好民生工作依然要坚持以经济建没为中心。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放〞,没有经济开展作为前提,提高和保障民生水平就成为空中楼,块少持续开展动力与支持。当然,以经济建立为中心推动的开展是以增进民生福社为根本目的的开展,是坚持五大开展理念的开展,并坚持在开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保障改善民生要以间题为导向找到民生关键领城。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做好民生工作必须找到核心所在,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会义思想板为鲜明的特征,要将人民反映的民生热点问题进展归类分析,找到民生短板。当前民生领域的短板还较多,脱贫攻坚、城乡区域开展、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社会文明水平、社会矛盾等,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提出要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的要求,就是要求未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必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以向题为导向,做好民生工作。

 三、用开展的眼光处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遇到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展,民生的领域越来越广,人民对民生工作的期望值也越来高,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用开展的眼光对待间题、解决民生领域存在的各种矛盾。首先,做好民生领域工作必须具有战略思维,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开展的战略格局中,在制定中长期规划的过程中要将民生纳入其中,从战略高度设计未来民生工作的思路。其次,要随着社会的开展,找准人民对民生领域的新期待,找准人民对民生领城的新需求,特别要提升民生效劳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依法依规,提高民生效

 劳的水平与效率,破解民生领城出现的新间题。最后,做民生工作要有预见性,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做到心中有数,要对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決策与重大工程进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提高民生水平保驾护航。民生与社会治理有着千丝万的联系,只推进一方面而无视另一方面无法提高公众的满意度。比方只做民生工作,而无视社会治理工作,那么提高民生水平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矛盾就无法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民生水平的持续提高;反过来如果只重视社会治理工作,而无视民生工作,那么社会治理工作也无法做到位,问题会层出不穷只有一边重视社会治理一边做好民生工作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矛盾与间题的产生。新时代坚特在开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必须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一方面要完善社会治理的机制体制,另一个方面要注重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努力解放思想,抑制与以往不相适应的固化思维,寻求破解民生问题与开盾的良策,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开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民生工作的推进保驾护航。

篇五:科学与技术国家开放大学开卷考试

电大形势与政策形考任务试题题库(真题带答案)

 1. 同( )

 相结合” 的鲜明特点, 突出其宽广的文化根基。

 A.中国儒家文化 B.中国古典文化 C.中华文化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正确答案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正确答案 D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 围绕( )这一根本问题, 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A. 社会主义本质

  B.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 C.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D.社会主义发展 正确答案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正确答案 B 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第( )

 个历史决议。

 A.一 B.二 C.三 D.四 正确答案是:

 三 正确答案 C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把( )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A.邓小平理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毛泽东思想 正确答案是:

 邓小平理论 正确答案 A

 4. ( )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正确答案 C

 5.(),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 将在我们这一代 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A. 实现共同富裕 B. 打赢脱贫攻坚战 C. 消除城乡 差距 D.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正确答案:

 B 6.()、()

 和(),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不

 可替代的作用。

 A. 家世 B. 家庭 C. 家教 D. 家风 正确答案:

 BCD 7.()

 成为全球最早走出疫情影响的主要经济体。

 A. 中国 B. 日本 C. 法国 D. 英国 正确答案:

 A 8.()

 的优势在此次疫情防控斗争中成为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 高效治理的关键因素。

 A. 以德治国 B. 全面依法治国 C. 人民子弟兵 D. 人民警察的执法 正确答案:

 B 10.()

 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真正的英雄。

 A. 军队 B. 领袖人物

 C. 人民 D. 社会精英 正确答案:

 C 11.()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A. 以人民为中心 B. 稳定与发展 C. 城乡 一体化 D. 共同富裕 正确答案:

 D 12.()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 A. 制度制度 B. 制度经济 C. 经济政治 D. 军事政治 正确答案:

 A 13.()

 与 2020 年 10 月 26 日 -29 日在北京召开。

 全会把“社会主 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 作为“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个主要 目标之一。

 A. 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 B. 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D.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

 正确答案:

 D 14.“铭记五四运动, 传承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初期在北京是以哪 个群体为主开展的爱国运动? A. 学生 B. 工人 C. 农民 D. 商人 正确答案:

 A 15.《民法典》 被誉为“”,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典” 命名 的法律。

 A. 大法典 B.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C. 生活法典 D. 法学书籍 正确答案:

 B 16.《民法典》 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第部以“典” 命名的法律。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正确答案:

 A

 17.《民法典》 新增离婚冷静期制度, 天的冷静期届满后日内再申请 颁发离婚证。

 A. 10 B. 20

 C. 30 D. 40 正确答案:

 C 18.《民法总则》 第二十六条规定: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 和的义 务。

 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 扶助和保护的义务。

 A. 抚养 B. 教育 C. 保护 D. 爱护 正确答案:

 ABC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 标纲要》 确定了 2035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水平的目 标。

 A. 发达国家 B. 中等发达国家 C. 发展中国家 D. 欧美国家 正确答案:

 B

 20.1915 年 9 月 , 陈独秀在()

 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A. 上海 B. 北京 C. 天津 D. 武汉 正确答案:

 A 21.1938 年 9 月 至 11 月 , 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

 举行。

 A. 重庆 B. 延安 C. 西安 D. 长沙 正确答案:

 B 22.1948 年秋, 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

 的决定性阶段。

 A. 阶段性胜利 B. 全国胜利 C. 中期胜利 D. 末期胜利 正确答案:

 B 23.1948 年秋, 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的决定性阶段。

 A. 阶段性胜利

 B. 全国胜利 C. 中期胜利 D. 末期胜利 正确答案:

 B 24.1964 年 10 月 16 日, 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 有力打破了 大国的 核垄断和核讹诈, 提高了 我国的国际地位。

 A. 核弹 B. 氢弹 C. 原子弹 D. 导弹 正确答案:

 C 25.1978 年, 我国经济总量排世界第十一位, 到 2010 年跃居世界(), 实现了 爆炸性增长。

 A. 第四 B. 第三 C. 第二 D. 第一 正确答案:

 C 26.1992 年, 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B 27.1994 年 8 月 , 党中央颁布了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A 28.1994 年 8 月 , 党中央颁布了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A 29.2015 年 9 月 26 日, 倡议探讨构建“绿色银行”, 推动以清洁和 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B 30.2020 年, ()

 首次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

 A. 美国 B. 日本 C. 中国 D. 东盟 正确答案:

 C 31.2020 年 7 月 8 日, ()

 在香港揭牌。

 A.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

 B.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公署 C.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 D.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正确答案:

 B 31.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 我们既能消除绝对贫困, 又能 消除相对贫困。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

 错 32.2020 年我国 GDP 总量首次突破 80 万亿元。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

 错 33.2021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 规划的()。

 A. 关键之年 B. 收官之年 C. 核心之年 D. 起始之年 正确答案:

 B 34.2021 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A 35.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A. 遵义会议 B. 党的六大 C. 党的七大 D. 党的八大 正确答案:

 C 36.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上看, 共同富裕的基础是富裕, 而富裕的充 分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 可持续发展。()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A 37.从消费群体来看, 未来最突出的亮点是三大典型群体:“Z 世代” “新中产” 和“银发族”。()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A 38.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A 3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 并且要

 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A. 农田 B. 农村 C. 农民 D. 农业 正确答案:

 BCD 40.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 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第()

 个历史决议。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正确答案:

 C 4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坚持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坚持()

 为主, 守住自然生态 安全边界。

 A. 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 恢复优先 B. 节约使用、 保护自然、 环境恢复 C. 节约使用、 保护环境、 自然恢复 D. 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 正确答案:

 D 4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

 经验, 围绕()

 这一根本问题, 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 创立了 邓小平理论。

 A. 社会主义发展 B.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C. 社会主义本质 D.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正确答案:

 D 43.党第()

 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A. 十一 B. 十七 C. 十五 D. 十九 正确答案:

 D 44.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概念。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B 45.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把()

 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 邓小平理论

 C.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 毛泽东思想 正确答案:

 B 党坚持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 惩防并举. 注重预防的方针, 建立 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 加强党风建设和()

 建设。

 A. 廉政 B. 制度 C. 作风 D. 先进性 正确答案:

 A 46.党始终将发展成果共享、 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价值目 标。

 ()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A 47.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 始终把民族独立、 国家富强作为自己 的初心使命。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B 48.到()

 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 全部脱贫, 是党中央向全国人

 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A. 2035 年 B. 2025 年 C. 2021 年 D. 2020 年 正确答案:

 D 49.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到(),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居 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A. 本世纪中叶 B. 2035 年 C. “十三五” 末 D. “十四五” 末 正确答案:

 A 50.奋斗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 培养年轻一代、 创造美好生活的根 本途径。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 培养年轻一代、 创造美 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5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指从 1978 年到()

 年。

 A. 2017

 B. 2022 C. 2009 D. 2012 正确答案:

 D 5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 标, 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标新征程, 朝 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 标继续前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更为主动的精 神力量。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B 5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在党 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 的基础上, 用“十个明确” 对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 进一步概括。()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A 54.根据《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 救助人民事责任。

 A. 必须承担 B. 视情况

 C. 承担 D. 不承担 正确答案:

 D 5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处理民事纠纷, 应当依照法律; 法律没有规定的, 可以适用习惯, 但不得违背。

 A. 公平 B. 自愿 C. 公序良俗 D. 道德 正确答案:

 C 5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禁止, 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 家有关规定。

 A. 高利放贷 B. 贷款 C. 借款 D. 放贷 正确答案:

 A 5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 应当 遵循原则, 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 变更、 终止民事法律。

 A. 随意 B. 自愿 C. 强制

 D. 变通 正确答案:

 B 5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 应当 遵循原则, 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A. 公平 B. 自愿 C. 强制 D. 随意 正确答案:

 A 5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和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A. 十分珍惜 B. 合理利用土地 C. 切实保护耕地 D. 爱惜土地 正确答案:

 ABC 60.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都富裕, 不是少数人的富裕, 是平均主义。()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B 61.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

 A. 增加落后产能

 B. 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 C. 取消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D. 发展封闭型经济 正确答案:

 B 62.广大师生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 积极传播者和 模范践行者。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A 63.国际大循环是“双循环” 的主体, 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和保证, 国内大循环是国际循环的外延和补充。()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B 64.国际能源署(IEA)

 认为, 全球要实现《巴黎协定》 的既定目 标, 世界各国需要不断推进能源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 发展()

 成为全球 的优先选择。

 A. 液体能源 B. 气体能源 C. 常规能源 D. 可再生能源 正确答案:

 D

 65.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是()。

 A. 中国 B. 日本 C. 德国 D. 英国 正确答案:

 A 66.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要增强“四个意识”“三个自信” 做 到“两个维护”。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

 错 67.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

 有机统一, 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A. 依法治国 B. 依规治党 C. 以德治国 D. 协商民主 正确答案:

 A 68.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首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 动摇。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A 69.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首要的是要坚持资本主义指导地位不动 摇。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B 70.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

 A. 以德治国 B. 依宪治国 C. 恢复先秦法家传统 D. 照搬西方法律思想 正确答案:

 B 7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 济发展道路、 政治发展道路、 文化发展道路、 社会发展道路和生态发 展道路。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

 对 72.坚定“四个自信”, 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 道路自信 B. 理论自信 C. 制度自信

 D. 文化自信 正确答案:

 ABCD 73.健全法制必须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更重要的还在于加 强党对法制工作的领导。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A 74.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

 培养人才, 根本要依靠教育。

 A. 正确 B. 错误 ...

篇六:科学与技术国家开放大学开卷考试

开放大学最新《科学与技术》形考任务(1-4)试题及答案解析

 形考任务 1

 (正确答案已红色标注)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一、填空题 (每题 2 分

 共 8 分)

 (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题目 1 完成 满分 8.00 题干 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

 手段

  。

 2.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

  科学发现 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3.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

 4.工业革命的标志是

 蒸汽机的使用 。

 手段; 科学发现;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蒸汽机的使用

 信息文本 二、名词解释

 (每题 5 分

 共 20 分)

 (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题目 2 完成 满分 20.00 题干 1.科学

 2.技术

 3.电力革命

 4.新技术革命

 1.科学: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律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分析、研究事物的一个探索过程,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2.技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各种工具、方法和技能。高新技术: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类产业和产品的统称,是指对一国经济、国防有重大影响和较大社会意义,能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

 3.电力革命:指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新的电能(代替了蒸汽动力)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配社会经济生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变革。

 4.新技术革命:始于 20 世纪中叶的新技术革命,可称为第三次技术革命,它是在 20 世纪自然科学理论最新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

 信息文本 三、简答题

 (17 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题目 3 完成 满分 17.00 题干 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什么?

 :

 答案:科学发展的外部原因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活动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不断进步,内部原因是由于新发现的事实与旧有的理论之间的矛盾,以及各种已有的各种观点、理论之间的矛盾。

 信息文本 四、论述题

 (25 分)

 题目 4 完成 满分 25.00 题干 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答案:联系:科学为技术提供知识,技术为科学研究提供应用知识的方法手段。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是:1)目的任务不同:科学是用以认识世界,理解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回答“为什么?”技术是用以改造世界,发明事物,设计、构造以获得有用物品的方法技能,是回答“怎么做?”2)社会功能与价值标准不同:科学一般不具有明确的直接的社会目的与追求,技术则是必定具有明确的直接的社会和经济目的。3)成果形式与肯定方式不同:科学重理论,以实验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科学的突破叫发现。技术重实践,以试验来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技术的创新叫发明。

 信息文本 五、小论文 (30 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题目 5 完成 满分 30.00 题干 读一篇科学家传记或科学史文章,写一篇心得体会。(800 字以上)

 答案:

 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巨人,又是一位纯朴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智慧如同他的科学成就一样,让我们充满无限的敬意。

 爱因斯坦承认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自然。但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却不否认数学是科学,他说:“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象在数学中就是那样。”尽管如此,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的共性却是明显的,他认为这就是“求真”或者说“追问是”。除了客观性以外,他还认为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科学本身没有感情愿望,没有善恶观念。“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

 那么,科学与伦理毫不相关么?爱因斯坦认为并非如此。他首先承认“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伦理准则要表达清楚和贯彻贯一致,就离不开科学理性,特别是逻辑理性。在他看来,伦理准则不是直观的,也不是任意想象的,而是从一些隐含的前提中推论出来的。要推出有效,自然要讲逻辑。这些隐含的前提是“伦理公理”,它在某些方面像形式公理一样可以没有意义,但事实上却是人们经验的升华,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伦理公理”的来源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痛苦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爱因斯坦文集》里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科学的、一般认识论的、数学哲学的、科学哲学的、伦理学的、哲学观的、社会学的、政治的,等等。尽管这本文集对许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严密的论证,但这不足以泯灭这部文集的价值,毕竟这只是一部随笔,而随笔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人;另外,毕竟——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超人,是我们崇敬的“人化之神”,就像他说的人类不能没有

 宗教性的信仰一样。

 1938 年 10 月在纽约预计于第二年春季开幕的世界博览会工地上,把一些纪念品装在一只坚固的金属盒里,埋在地下,准备等到 5000年后(即 6939 年)让后代子孙把它掘出来打开。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写给五千年后子孙的一封信也被装进了该金属盒并埋在了地下。该信的内容如下:“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得多。我们早已利用机器的力量横渡海洋,并且利用机械力量可以使人类从各种辛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最后解放出来。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从地球的一个角落方便地同另一角落互通讯息。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生怕失业,遭受悲惨的贫困。而且,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由于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群众的才智和品格,较之那些对社会产生真正价值的少数人的才智和品格来,是无比的低下。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引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

 爱因斯坦也是 20 世纪有很大影响的自然科学家。从他这封信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大科学的家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观以及对世界和平和全人类前途的深情关怀。他是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这句话充分表明他对五千年后世界的想象也是美好的。

 今天的世界已经跟爱因斯坦生活的年代大不一样,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发达的科技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方便条件。今天的世界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更为太平,并且世界大部分地方的人民生活变得更加富足。

  形考任务 2

 (正确答案已附题目之后)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一、填空题 (每题 1 分,共 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题目 1

 完成 满分 10.00 题干 1.原子的范围是________m。

 2.原子核的范围是________m。

 3.夸克的的范围________m。

 4.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原子核衰变、________、原子核聚变。

 5.在原子能三种释放形式中,其中利用最多是________?

 6.核电站是利用________反应所放出的核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设施。

 7.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塑料、合成纤维、

  。

 8.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是

 。

  9.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10.核酸的基本单位是

  。

 答案:

 1.10- - 10

  2.10- - 14

  3.10- - 20

  4. 核裂变

 5. 核裂变

 6. 核聚变链式

 7. 合成橡胶

 3 8.1953 年沃森、克里克提出的 A DNA 双螺旋结构

 9. 氨基酸

 10. 核苷酸

 信息文本 二、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8 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题目 2 完成 满分 18.00 题干 1.原子核 1.原子核是原子中非常小的核心部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与正电荷。

 2.核能 2.核能(或称原子能)是在原子核变化过程中,从变化前后原子核质量亏损的质量差转化来的。

 3.纳米材料 3.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10-9 米),再用这种超细微粒子制造人们需要的材料。

 4.超导材料 4.能产生电阻趋近于零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5.细胞全能性 5.细胞的全能性指每一个细胞中都包含着产生一个完整集体的全套基因,在适宜条件下,能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6.基因工程 6.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采用与工程设计十分类似的方法,按照人类

 的需要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创建出具有某种性的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信息文本 三、简答题(每题 7 分,共 21 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题目 3 完成 满分 7.00 题干 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说明了什么? 答案:

 爱因斯坦在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短文中论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E=(△m)c 式中的 E 为能量,m 为质量,c 为光速。光的速度为 c=3×10 km/s,是一切物质运动速度的最大极限。(8 分)从公式中可以看出,物体的能量每增加△E,相应的惯性质量也必定增加△m=△E/c ;反之,每减少△m 的质量,就意味着释放出△E=(△m)c 的巨大能量。也就是说:质量与能量是等价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少量的质量能够转换为十分巨大的能量。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理论,它揭开了宇宙的一个巨大奥妙,为核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这一质能关系公式被后人称为“改变世界的方程”。

 题目 4 完成 满分 7.00 题干 简述生物技术的定义与范围。

 答案:

 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细胞及其产生的活性物质,作为某种化学反应的执行者,将原料进行加工成某种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通俗地说,生物技术就是利用生物(动物、植物或微生物)

 或其产物,来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物质或生物。生物技术并不完全是一门完全新兴的技术,按历史发展和使用方法的不同,生物技术可分为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两大类。

 传统生物技术是应用发酵、杂交育种等传统的方法来获得需要的产品。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改变细胞或分子的性质而获得需要的产品。这也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生物技术。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微生物的发现,二战期间抗生素的特殊需求,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现代生物技术的雏形逐步形成,20 世纪 70 年代 DNA 体外重组的成功,标志着现代生物技术的正式诞生。根据操作的对象和技术,现代生物工程一般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其中,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

 题目 5 完成 满分 7.00 题干 简述现代化学发展的特点。

 答案:

 现代化学发展有如下特点:研究层面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研究方法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研究对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向推理性发展。这些特点表明了现代化学总的发展趋势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在高度分化的趋势下,现代化学从自身产生了很多新的化学学科分支,如:无机固体化学、配合物化学、分子动力学等。另一方面,化学又与其他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交叉,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边缘科学,如:量子化学、核化学、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等。

 信息文本 四、论述题(每题 12 分,共 36 分)

 题目 6 完成 满分 12.00 题干

 为什么说核能是高效、清洁和安全的能源? 答案:

 1.核能是高效的能源,一千克天然铀所能够发出的电量是同量木材,煤,石油等燃料所发电量的万倍以上,也是太阳能,水能等天然能源发电量的万倍以上。2.核能是清洁的能源,一座的核电站每年卸出的燃烧后的乏燃料所产生的污染要比一座同功率的燃煤电站所产生的污染要小得多。当然,由于核电站的乏燃料都是放射性元素,处理时要解决特殊的科学技术问题。但总量少、总容积小是其基本特点。3.核能是安全的能源,核电站和原子弹所用的核燃料浓度不同,工作原理不同,不会发生类似原子弹的爆炸现象。核电站的乏燃料中的放射性物质被层层包围在包壳,压力壳和安全壳三道屏障内,不会释放出来危害人类和生物。历史上的美国三里岛事故和前苏联(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事故,是由于人为的操作不当造成的,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核电站的安全乃是有充分保证的。

 题目 7 完成 满分 12.00 题干 当代新材料发展方向是什么? 答案: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总是不断地对材料提出新的要求。当今新材料的发展有以下几点:(1)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即新材料应是结构和功能上较为完美的结合。(2)智能型材料的开发。所谓智能型是要求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模仿生命体系的作用,既具有敏感又有驱动的双重的功能。(3)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新材料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甚至废弃后,应尽可能少对环境产生污染。(4)能再生。为了保护和充分利用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开发可再生材料是首选。(5)节约能源。对制作过程能耗较少的,或者新材料本身能帮助节能的,或者有利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新材料优先开发。(6)长寿命。新材料应有较长的寿命,在使用的过程中少维修或尽可能不维修。

 题目 8 完成

 满分 12.00 题干 目前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在哪几个方面?试举例三个方面。

 答案:

 伴随着生命科学的新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牧业、医药、环保等众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生物技术在材...

篇七:科学与技术国家开放大学开卷考试

代号:1349 国家开放大学 2021 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

 试题(开卷)

 2021 年 7 月 一、单选题(每题 4 分,共 20 分)

 1.下列有关科学方法论层次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各种技术手段和操作规程 B.具体学科门类的共有方法

 C.哲学方法 D.数学方法 2.下列不属于设计研究指标的原则的是(

 )。

 A.以理论假设为指导的原则 B.完整性原则

 C.简明、可行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 3.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 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称为(

 )。

 A.零次文献 B.-次文献

 C.二次文献 D.三次文献 4.在编制尺度式问卷时,尺度范围在多大之间最好(

 )。

 A.7+1 B.7±2

 C.7±3 D.7±4 5.下列名称与“自变量”意思相同的是(

 )。

 A.独立变量 B.参变量

 C.因变量 D.无关变量 二、判断题(每题 4 分,合计 20 分)

 6.问题的定位是指对研究问题在科学系统、层次中所处位置的分析,这是研究中很重要的一步。(

 )

 A.正确 B.错误 7.-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

 A.正确 B.错误 8.根据观察的范围,可以把观察分为全面观察和抽样观察。(

 )

 A.正确 B.错误 9.信度是指每一题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或学习成绩的区分程度。(

 )

 A.正确 B.错误 10.两种变量数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数值变大时,另一种变量数值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并且变大、变小的机会趋于相等,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负相关。(

 )

 A.正确 B.错误 三、简答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1.取样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2.简述问卷编制的主要步骤。

 四、实践题(30 分)

 13.比较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异同点。

 试卷代号:

 1349

 国家开放大学 1 2021 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开卷)

 (供参考)

 2021 年 7 月 一、单选题(每题 4 4 分,共 0 20 分)

 1.D

  2.D

  3.C

  4.B

  5.A 二、判断题(每题 4 4 分,共 0 20 分)

 6.A

  7.B

  8.A

  9.B

  10.B 三、简答题(每小题 5 15 分,共 0 30 分)

 11.取样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取样的基本方法包括:

 简单随机取样法;(3 分)

 分层随机取样法;(3 分)

 等距随机取样法;(3 分) 整群随机取样法;(3 分) 多段随机取样法。(3 分)

 12.简述问卷编制的主要步骤。

 确定研究目的,提出假设;(2 分) 了解研究问题的特质;(2 分) 确定行为样本;(2 分)

 了解施测对象的特征及选择施测的被试样本;(2 分)

 选择并决定问卷的形式;(2 分) 拟定问题的题目并随时修改;(2 分) 预试;(1 分)

 编辑问卷和实施说明;(1 分)

 确定除问卷法之外进行研究的其他辅助方法。(1 分)

 四、实践题(0 30 分)

 13.比较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异同点。

 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3 分)

 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3 分)

 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是对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方式记录保存下来的内容加以研究。(2 分)但是它们的具体分析处理程序和重点是不同的。(2 分)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和确定总体与分析单位,依据测量和量化的原则,设计能将分析单元的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项目的分析维度(或类别系统),再按照分析维度严格地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抽取样本),把样本转化成分析类目的数据形式,最后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及统计推论。(4 分)因此,它解决问题的核心是使文献或其它研

 究对象的内容直接量化,通过量化分析推论出科学事实。(4 分)

 而文献法是按某一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一系列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新的事实和资料。(4 分)其主要工作步骤是文献查阅、鉴别评价、归类整理,最后作出评述性的说明。(4 分)

 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别是: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作出定量分析,进而作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4 分)

 试卷代号:

 1349

 国家开放大学 0 2020 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

 试题(开卷)

 2021 年 1 月 一、单选题(每题 4 4 分,共 0 20 分)

 1.根据研究的问题来源及假设的种类,研究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和(

  )。

 A.调查性研究

 B.关系型研究

 C.发展性研究

 D.因果性研究 2.将“疲惫”定义为控制个体连续听课 12 小时后,再控制连续完成约为正常作业量 10 倍的作业内容后的个体存在状态。这里采用的操作定义方法是(

  )。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

 B.动态描述法

 C.静态描述法

 D.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综合 3.广义的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是为(

  )所拟定的比较详细的规划及付诸实施的全部过程。

 A.教学科研

 B.个人科学研究

 C.学校教育环境

 D.解决研究问题 4.研究变量的四种类型分别是(

  )。

 A.名称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

 B.名称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随机变量

 C.离散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

 D.名称变量、顺序变量、连续变量和等比变量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教育统计主要用于研究内容的分类整理、编制数据的各种图表、定量分析和由样本 推论总体等。

 B.对研究获得的有效内容进行统计处理,使其成为用数据形式和数据表现形式的研 究材料,以数量化的方式说明研究结果,称为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

 C.定性研究方法(例如,深度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等)也要求对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 相应的统计分析

 D.统计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方法,以为“统计万能”的思想虽然有些过 激,但是基本上是正确的 二、判断题(每题 4 4 分,共 0 20 分)

 6.从形式上看,实验研究呆板、固定,而行动研究则灵活、多变。但二者不能结合起来,因为一个是定量分析,一个是定性分析。(

  )

 A.正确 B.错误 7.自变量是能够独立的变化和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或因素。(

  )

 A.正确 B.错误 8.一次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

 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

  )

 A.正确 B.错误 9.访谈时听的态度,从认知上看,分为主观判断、客观接收二种层面。(

  )

 A.正确 B.错误 10.确定研究问题,要考虑价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 A.正确 B.错误 三、简答题(每题 5 15 分,共 0 30 分)

 11.简答问卷编制的主要步骤。

 12.拉丁方设计的特点是什么? 四、实践题(0 30 分)

 13.试述搜集研究文献的渠道。

 试卷代号:1349 国家开放大学 2020 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开卷) (供参考) 2021 年 1 月 一、单选题( 每题 4 分,共 共 20 分)

 1.D

 2.A

 3.D

 4.A

 5.D 二、判断题( 每题 4 分,共 共 20 分)

 6.B

 7.A 8.B

 9.B

 10.A 三、简答题( 每小题 15 分, 共 30 分)

 11. 简答问卷编制的主要步骤。

 确定研究目的,提出假设;(2 分)了解研究问题的特质;(2 分)确定行为样本;(2 分)了解施测对象的特征及选择施测的被试样本;(2 分)选择并决定问卷的形式;(2 分)拟定问题的题目并随时修改;(2 分)预试;(2 分)编辑问卷和实施说明。(1 分)

 12. 拉丁方设计的特点是什么?

 拉丁方设计的特点是:(1)每个因素在每个被试的实验次数相同;(5 分)(2)每个顺序在每个因素的实验次数相同;(5 分)(3)每个顺序在每个被试的实验次数相同。故拉丁方设计能够抵消实验中因实验顺序、被试差异等所造成的无关变量效果。(5 分) 四、实践题(30 分)

 13. 试述搜集研究文献的渠道。

 搜集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个人交往和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

 图书馆是搜集文献的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也是最早出现的文献集中形式。中国古代称之为藏书阁或藏经楼,以藏书为主。近现代图书馆(例如,英国的图书馆)大都实行面向社会、以利用为主,提供开放式服务,并发展为多个图书馆的联合协作、文献交流、资源共享的开办趋向。现代图书馆成为收集、整理、保存、传递科学文献知识的服务性和学术性机构,也是教育文献交流系统和教育研究工作者查寻资料的主要场所。(5 分)

 档案馆是收集国家需要长期保管的档案和有关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编目、保管、研究和提供查询、备案的专门机构。(5 分)

 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业,它是科学研究部门、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或自然标本等的主要收集场所。(5 分)

 凡一切可能有社会、科学文献资料的团体或机构,诸如文化事业单位,教育学术团体,教育行政领导部门等,不论其有无图书馆,但为开展业务工作,总要收集或生产出一些文献资料(例如,“动态”、“工作通讯”、“内部文稿”之类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小型报、刊等),都可以作为教育文献的资源和搜集渠道。(5 分)

 参加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术会议,是搜集研究文献资料的一条重要渠道。在学术会议上,不但可以阅读会议论文等资料,而且可以面对面地质疑、提问与讨论,相互交流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新成果、新进展和新课题。从与有关专家、同行的交谈中,研究者还可以获取许多有价值的动态情报,了解别人正在做什么、将来打算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等。这些信息对研究者的科研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同行专家、学者进行个人交往,是获取研究资料、情报的重要渠道。(5 分)

 计算机互联网(或因特网 internet)的网上资源量可以称之为数不胜数,从政治、经济、文化、商业,到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天文、新闻、娱乐等等,应有尽有,浩瀚无边,几乎一切人类的信息资源都可以在这里找得到。(5 分)

篇八:科学与技术国家开放大学开卷考试

开放大学《科学与技术》形考任务 1 1- -4 4 参考答案

  形考任务 1 一、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8 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2.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科学发现)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3.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

 题 二、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1.科学——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律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分析、研究事物的一个探索过程,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2.技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各种工具、方法和技能。3、高新技术: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类产业和产品的统称,是指对一国经济、国防有重大影响和较大社会意义,能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

 3.电力革命——指 19 世纪后半叶到 20 世纪初,发生的以新的电能(代替了蒸汽动力)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配社会经济生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变革。

 4.新技术革命——始于 20 世纪中叶的新技术革命,可称为第三次技术革命,它是在 20 世纪自然科学理论最新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简答题(17 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1. 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的外部原因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活动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不断进步,内部原因是由于新发现的事实与旧有的理论之间的矛盾,以及各种已有的各种观点、理论之间的矛盾。

 四、论述题(25 分)

 1. 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为技术提供知识,技术为科学研究提供应用知识的方法手段。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是: ①目的任务不同 科学是用以认识世界,理解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回答“为什么”技术是用以改造世界,发明事物,设计、构造以获得有用物品的方法技能,是回答“怎么做” ②社会功能与价值标准不同 科学一般不具有明确的直接的社会目的与追求,技术则是必定具有明确的直接的社会和经济目的。

 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反过来,技术也为科学提供了眼睛、耳朵和部分肌体,扩展了人的触觉、听觉和感觉。例如,电子计算机使气象研究、人口统计、基囚结构研究和其他以前不可能进行的复杂系统的研究取得巨大进步。对某些工作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基础。例如测量、数据收集、样本处理等等,人们运用技术,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仪器和新技艺,进而推动了各方面的科研研究。技术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而且还可以激励理论研究动机并提供方向。例如基因工程技术促进了绘制整个人类脱氧核糖核酸基因构造的工作,这项技术不仅提供了绘制基因结构的理由,也使绘制工作成为可能。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近来越趋向一体化。技术变得越复杂,与科学的联系就越紧密。在某些领域,例如,固体物理学(包括晶体管和超导体),由于研究物质的能力和制造物质的能力相互依赖,以至于人们不可能把科学和技术截然分开。现代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科学的进步,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总之,可以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

 五、小论文(30 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1.读一篇科学家传记或科学史文章,写一篇心得体会。(800 字以上)

 参考答案:

 《爱因斯坦文集》读后感 爱因斯坦是位科学巨人,又是位纯朴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智慧如同他的科学成就样,让我们充满无限的敬意。

 爱因斯坦承认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白然。但在这点上,爱因斯坦却不否认数学是科学,他说:“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白己创造出来的概念,象在数学中就是那样。”尽管如此,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的共性却是明显的,他认为这就是“求真”或者说“追问是”。除了客观性以外,他还认为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科学本身没有感情愿望,没有善恶观念。“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城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 那么,科学与伦理毫不相关么?爱因斯坦认为并非如此。他首先承认“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伦理准则要表达清楚和贯彻贯一一致,就离不开科学理性,特别是逻辑理性。在他看来,伦理准则不是直观的,也不是任意想象的,而是从一些隐含的前提中推论出来的。要推出有效,自然要讲逻辑。这些隐含的前提是“伦理公理”,它在某些方面像形式公理一样可以没有意义,但事实上却是人们经验的升华,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伦理公理”的来源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痛苦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爱因斯坦文集》里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科学的、般认识论的、数学哲学的、科学哲学的、伦理学的、哲学观的、社会学的、政治的,等等。尽管这本文集对许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严密的论证,但这不足以泯灭这部文集的价值,毕竟这只是一部随笔,而随笔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人:另外,毕竟一爱因斯坦是一一位科学超人,是我们崇敬的“人化之神”,就像他说的人类不能没有宗教性的信仰一样。

 1938 年 10 月在纽约预计于第 I 年春季开幕的世界博览会 I 地上,把一些纪念品装在一只坚周的金属盒里,埋在地下,准备等到 5000 年后(即 6939 年)让

 后代子孙把它掘出来打开。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写给五千年后了孙的封信也被装进了该金属盒并埋在了地下。该信的内容如下:“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灭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得多。我们早已利用机器的力量横渡海洋,并利用机械力量可以使人类从各种辛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最后解放出来。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从地球的一个角落方便地同另角落互通讯息。

 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生伯失业,遭受悲惨的贫困。而且,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由于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群众的才智和品格,较之那些对社会产生真正价值的少数人的才智和品格来,是无比的低下。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引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

 爱因斯坦也是 20 世纪有很大影响的自然科学家。从他这封信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大科学的家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观以及对世界和平和全人类前途的深情关怀。他是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这句话充分表明他对五千年后世界的想象也是美好的。

 今天的世界已经跟爱因斯坦生活的年代大不一一样,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发达的科技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方便条件。今天的世界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更为太平,并且世界大部分地方的人民生活变得更加富足。

  形考任务 2 一、填空题

 题 (每题 1 分,共 10 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1.原子的范围是(1010)m。

 2.原子核的范围是(1014)m。

 3.夸克的的范围(1020)m。

 4.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原子核衰变、(原子核聚变)、原子核

 聚变。

 5.在原子能三种释放形式中,其中利用最多是(核裂变)? 6.核电站是利用(核聚变链式)反应所放出的核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设施。

 7.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8.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是(DNA 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的确立)。

 9.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

 10.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氨酸)。

 题 二、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8 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1.原子核——是原子中非常小的核心部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与正电荷。

 2.核能——是由原子核的变化释放出的能量。

 3.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109 米),再用这种超细微粒子制造人们需要的材料 4.超导材料——是能产生电阻趋近于零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5.细胞全能性——在多细胞生物中每个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个体发育的全部基因,只要条件许可,都可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6.基因工程——又称为重组 DNA 技术,是按着人们的科研或生产需要,在分子水平上,用人工方法提取或合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片段),在体外切割,拼接形成重组 DNA,然后将重组 DNA 与载载体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再将其引入到没有该 DNA 的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生产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或创造出生物的新性状,并使之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

 题 三、简答题(每题 7 分,共 21 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1. 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说明了什么? 答:爱因斯坦在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短文中论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E=(△m)c 式中的 E 为能量,m 为质量,c 为光速。光的速度为 c=3x10km/s,是↓切物质运动速度的最大极限。从公式中可以看出,物体的能量付增加△E,相应

 的惯性质量也必定增加入 m=△F/c;反之,每减少△m 的质量,就意味着释放出△E=(Om)c 的巨大能量。也就是说:质量与能量是等价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少量的质量能够转换为十分巨大的能量。这是一个惊大动地的理论,它揭开了宇宙的一个巨大奥妙,为核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这质能关系公式被后人称为“改变世界的方程”。

 2. 简述生物技术的定义与范围。

 答:生物技术也成为生物工程,它是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综合性技术体系。生物技术可分为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两大类,传统生物技术是应用发酵、杂交育种等传统的方法来获得需要的产品,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改变细胞或分子的性质而获得需要的产品。这也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生物技术。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微生物的发现,二战期间抗生素的特殊需求,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现代生物技术的雏形逐步形成,20 世纪 70 年代 DNA 体外重组的成功,标志着现代生物技术的正式诞生。

 根据操作的对象和技术,现代生物工程般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其中,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

 3. 简述现代化学发展的特点。

 答:(1)研究层面由由宏观向微观发展; (2)研究方法由定性向定量发展; (3)研究对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 (4)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向推理发展。

 这些特点表明了现代化学总的发展趋势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在高度分化的趋势下,现代化学从自身产生了很多新的化学学科分支,如:无机固体化学、配合物化学、分子动力学等。另一方面,化学又与其他白然科学相互渗透交义,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边缘科学,如:量子化学、核化学、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等。

 四、论述题(每题 12 分,共 36 分)

 1. 为什么说核能是高效、清洁和安全的能源? 答:核能是高效的能源,一千克天然铀所能够发出的电量是同量木材,煤,

 石油等燃料所发电量的万倍以上,也是太阳能,水能等天然能源发电量的万倍以Fe 核能是清洁的能源,一座的核电站每年卸出的燃烧后的乏燃料所产生的污染要比一座同功率的燃煤电站所产生的污染要小得多。当然,由于核电站的乏燃料都是放射性元素,处理时要解决特殊的科学技术问题。但总量少、总容积小是其基本特点。

 核能是安全的能源,核电站和原子弹所用的核燃料浓度不同,工作原理不同,不会发生类似原子弹的爆炸现象。核电站的乏燃料中的放射性物质被层层包围在包壳,压力壳和安全壳三道屏障内,不会释放出来危害人类和生物。历史上的美国三里岛事故和前苏联(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事故,是由于人为的操作不当造成的,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核电站的安全乃是有充分保证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相信核电是高效,清洁和安全的能源。

 2. 当代新材料发展方向是什么? 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总是不断地对材料提出新的要求。当今新材料的发展有以下几点: (1)结构与功能相结合,人们开发种新材料,首先要求材料具有结构上的作用,其次还要求具有特定的功能或者具有多功能,即新材料应是结构和功能上的较完美的结合。

 (2)智能型材料的开发,所谓智能型是要求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感知”也就是具有自我调节和反馈的能力,犹如具有模仿生命体系的作用,即具有敏感又有驱动的双重功能。

 (3)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新材料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甚至费弃后,应尽可能少的对换及产生污染。

 (4)能再生。为了保护和充分利用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开发可再生材料是首选。

 (5)节约能源。开发新材料要考虑节约能源,对制作过程能耗较少的,或者新材料本身能帮助节能的,或者有利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新材料优先开发。

 (6)长寿命。新材料应有较长的寿命,叩应用的时间较长,在使用的过程中少维修或尽可能不维修。

 总之新材料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的创新过程,在新世纪里,我们要加强材料科...

篇九:科学与技术国家开放大学开卷考试

代号:

 2412

 国家开放大学 1 2021 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基础写作

 试题(开卷)

 2022 年 1 月 注意事项

 一、将你的学号、姓名及分校(工作站)名称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栏内。考试结束后,把试卷和答题纸放在桌上。试卷和答题纸均不得带出考场。监考人收完考卷和答题纸后才可离开考场。

 二、 仔细读懂题目的说明,并按题目要求答题。答案一定要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三、用蓝、黑圆珠笔或钢笔(含签字笔)答题,使用铅笔答题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5 分,共 0 20 分)

 1.照应

 2.祈使句

 3.心理描写

 4.析理 二、简答题(每小题 0 10 分,共 0 20 分)

 5.简述提炼文本思想的要求。

 6.简述文体意识与写作之间存在的基本联系。

 三、分析论述题(共 0 20 分)

 7.分析并阐述实用性文体、析理性文体、审美性文体的基本特征。

 四、写作(0 40 分)

 8.阅读余秋雨的《重峦叠嶂间的田园》,根据要求作文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我们发觉他可能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 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

 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元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请从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言之有体等四个角度任选其中的两个角度,对《重峦叠嶂间的田园》展开评论,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l)自选角度,题目自拟;

 (2)文体特征突出,表达方式恰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书写规范,文面整洁;

 (3)不少于 1000 字。

相关热词搜索: 科学与技术国家开放大学开卷考试 开卷 开放 科学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