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5篇

时间:2022-12-04 20:55:03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5篇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 ·新书推介·ISBN978-7-5096-7241-9书名: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作者:杜茂华 陈莉 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5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5篇

篇一: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

iddot;新书推介·ISBN 978-7-5096-7241-9书名: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作者:杜茂华

 陈 莉

 著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 年 7 月定价:69.00 元购书电话:010-68022974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指导及其实践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日渐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日渐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的教育、医疗、社保、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与此同时,“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边缘化”的“新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实践,陈莉副教授和长江师范学院杜茂华教授共同著书《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该书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展开深入探讨,对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和具体实施建议进行了全面梳理。全书内容环环相扣,从理论到实践,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完整过程。该书由绪论和9个章节组成。其中,绪论部分阐释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前三章主要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容、理论渊源、实践逻辑、战略意义和战略特性;第四章列举了国外乡村振兴案例;第五章总结了国内外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第六章至第九章针对乡村振兴中乡村治理、小农户发展、绿色发展、乡村文化等 4 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书中的叙述建立在大量翔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之上,如乡村振兴的理论渊源部分,作者介绍了自魏晋时期以来我国乡村社会的建设理论。同时又对国外学者孟德拉斯等的乡村振兴理论进行高度概括。另外,作者还对国外乡村振兴案例逐一展开分析,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相比较。可以说,该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全局性、综合性的发展方略,它的提出与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的演变规律相契合。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城镇是工业发展的载体,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乡村社会结构开始瓦解,此时国家财力无法顾及农村。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市开始反哺农村,此时,工业城市优先发展开始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转变,政府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社会要素向农村倾斜,进而调节城乡关系,实现乡村振兴。21 世纪以来,我国逐步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政府开始调节城乡关系,先后提出城乡统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重要思想。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能发生改变,农业资源的价值开始凸显,建设新乡村成为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充分的理论论证基础上,作者就乡村治理、小农户发展及乡村文化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乡村治理经历了探索时期、制度化建设时期、组织化建设时期后,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成为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作者认为,具体到实践中需要做到至少 6 个方面,包括提高政府公共事务治理能力;搭建属于农民的治理平台;振兴乡村组织;为农村地区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加强农村地区普法建设和推进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对接;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小农户的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作者就小农户如何融入农业现代化给出了具体建议,即以小农户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用现代生产技术武装农民,促进农业转型,在现有经营制度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和业态,走上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乡村振兴离不开价值引导,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但在市场经济和异质文化的冲击下,乡村文化日益衰落,因此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政府、农民、市场及乡村文化自治组织是乡村文化治理的主要力量,作者针对不同主体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保证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性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总体来说,《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一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文/邹欣(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广告 9

篇二: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论文: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2000 字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2000 字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勾画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并专门进行了重大决策部署。201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的 8 项重点工作之一。2018 年 1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在此背景下,科学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对于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多为解读性或表态性文章。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相关文章的研究性色彩迅速增加,如韩俊(2018)、张晓山(2018)、叶兴庆(2018)、张天佐(2018)、姜长云(2018)等。有些文章开始关注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如张合成(2017)。但就总体而言,相关研究仍然亟待加强。本文认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主要包括 3 个方面,即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下简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 6 项主要任务之一,尽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范围实际上超出经济工作,但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和重大导向之一。仔细研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内容,不难发现这实际上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如何,首先要看其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有多大实质性的贡献,对于缓解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有多大实际作用。比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加快升级,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迅速推进的趋势。这要求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顺应需求结构升级的趋势,增强供给适应需求甚至创造需求、引导需求的能力。

 与此同时,对农村产业发展在继续重视“生产功能”的同时,要求更加重视其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将重视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同激发其科教、文化、休闲娱乐、环境景观甚至体验功能结合起来。尤其是随着“90 后”、“00 后”、甚至“10 后”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产业发展的生活、生态功能更加需要引起重视。以农业为例,要求农业在“卖产品”的同时,更加重视“卖风景”、“卖温情”、“卖文化”、“卖体验”,增加对人才、人口的吸引力。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日益引起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很好的链接和匹配功能,能够改善居民的消费体验、增进消费的便捷性和供求之间的互联性,而体验、便利、互联正在成为实现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和消费扩张的重要动力,尤其为边角化、长尾性、小众化市场增进供求衔接和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新的路径。

  第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即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体系和需求结构变化的动态适应和反应能力。当然,这里的有效供给包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这里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首先表现为提升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除此之外,还表现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体现这些方面的协同性、关联性和整体性。解决好

 “三农”问题之所以要被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是一个具有竞争弱势特征的复合概念,需要基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矫正市场失灵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好“三农”问题,重塑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因此,要科学区分“三农”问题形成演变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借此,将支持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有效激发工商资本、科技人才、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农村发展要素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的升级机制,更好地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第三,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协调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在十九大报告和新版《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被列入,但新型城镇化战略未被列入要坚定实施的 7 大战略,这并不等于说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之所以这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也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也需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更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而实施上述 7 大战略则与此有明显不同,更需要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甚至优先位置,更需要大力支持。否则,更容易出现比较大的问题,甚至走向其反面。(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穿

 到 21 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但到2030~2035 年前后城镇化率达到 75%左右后,中国城镇化将逐步进入饱和阶段,届时城镇化率提高的步伐将明显放缓,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将由乡—城单向流动为主转为乡—城流动、城—城流动并存,甚至城—乡流动的人口规模也会明显增大。届时,城镇化的战略和政策将会面临重大阶段性转型,甚至逆城镇化趋势也将会明显增强(张天佐,2018;

  王利伟,2017)。至于怎样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本文认为,关键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一问题将留待后文专门分析。

  第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农业农村政策转型的关系,做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文章。关于这个问题,后文也将专门分析。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为统筹推进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果做到这一点,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

 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利益最容易受到侵犯,最容易成为增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薄弱环节。注意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价值所在。当然也要看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往往面临观念、能力和社会资本等局限。因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社会力量和工商资本带动农民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增强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对于提升乡村振兴质量至关重要。

  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有许多国际经验可供借鉴。如在美国、欧盟和日、韩等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很多措施支持农民培训、优化农业农村经营环境,并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创业机会。2014 年美国《新农业法案》将支持中小规模农户和新农户发展作为重要方向,甚至在此之前就有一些政策专门支持初始农牧场主创业,为其提供直接贷款、贷款担保和保险优惠,借此培育新生代职业农民。该法案增加农产品市场开发补助金,明确优先支持经验丰富的农牧场主,优先支持最能为某些经营者或农牧场主创造市场机会的项目;

  鼓励优化农村经济环境,在农村地区提高经商创业效率、创造就业机会并推进创新发展。2000 年以来,欧盟的农村发展政策将培养青年农民、加强职业培训、推动老年农民提前退休、强化农场服务支持等作为重要措施。为解决农村人口外迁特别是青年劳动力外流问题,欧盟注意改善农民获得服务和发展机会的渠道,培育农村企业家,以确保

 农村区域和社区对居民生活、就业有吸引力。2014 年欧盟农业政策改革通过新的直接支付框架挂钩支持青年农民和小农户;

  采取重组和更新农场等措施,为青年农民提供创业援助,建立农场咨询服务系统和培训、创新项目等。后文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为此必须把推进农民优先提升技能作为战略支撑,借此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合格市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合适的劳动力和农村居民。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从根本上是因为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是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现。此外,还是因为“三农”发展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调节收入分配、优化城乡关系、增强经济社会活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及抗风险能力等,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公共品属性;

  加之,如前所述,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呈现竞争弱势特征,容易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因此,需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解决好市场失灵问题。鉴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和突出抓重

 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方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形势,“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杨洁篪,2017)。相对于全球,国内发展、城乡之间更是命运共同体,更需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面对国内工农发展、城乡发展失衡的状况,用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三农”工作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更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借此有效防范因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差距过大导致社会断裂,增进社会稳定和谐。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要求“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该文件在第 12 部分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为此提出了 6 方面的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并把农业农村优先

 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这为我们提供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路线图和“定盘星”。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本文认为,可借鉴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思路,同等优先地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优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市场化改革

  《国务院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4 号)提出,“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确立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为此,要通过强化公平竞争的理念和社会氛围,以及切实有效的反垄断措施,完善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市场机制有效运转;

  也要注意科学处理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关系,积极促进产业政策由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型,并将产业政策的主要作用框定在市场失灵领域(王一鸣,2018)。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也应注意这一点。

  为此,要通过强化竞...

篇三: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

21 年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现代化论文 7 篇

  202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用实际行动体现委员在乡村振兴中担当精神

  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就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乡村振兴战略是政协委员们履职尽责的重中之重。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以来,省政协组织广大委员围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方面面履职尽责,用实际行动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担当精神。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12 日18 时,大会收到提案 568 件,其中涉及乡村振兴的提案超过 80 件。在笔者看来,超过 80 件提案聚焦乡村振兴,充分体现人民政协和政协委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担当精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全省政协委员关注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因此,笔者认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建言献策作用。在今年的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周道平、蔡凌云、罗波等省政协委员们不谋而合提出要通过乡村民宿改造让更多农户受益。同样,郭红梅委员提交的《关于出台〈**省各市中高职院校增设助力乡村振兴涉农专业指导办法〉的建议》,鼓励涉农专业学生在职提升学历,建议省级层面坚持多规合一,根据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给予培养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涉农人才教育配套项目,给予中高职院校开设涉农专业补贴等鼓励措施,支持、鼓励订单定向免费涉农专业学生在职提升学历。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周道平、蔡凌云、罗波等省政协委员建议通过乡村民宿

 改造让更多农户受益,还是郭红梅委员建议鼓励涉农专业学生在职提升学历,或是致公党**省委提交的集体提案建议,深入细化基础性研究,做好资源化利用的前置性科学储备等提案,都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和政协委员在实施乡村振兴中担当精神,对下一步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显得非常精准、非常实在、非常具体。作为政协委员要聚焦“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体现政协在乡村振兴中担当精神,时时关注乡村振兴发展,时时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高质量助推乡村振兴。

  聚焦“乡村振兴”,贡献“政协力量”,这是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重大课题。除了建言献策,广大政协委员要把履职着力点放在“乡村振兴”上,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主攻方向,做到思路再调频、工作再对标,谋在实处、干在实处,精准为乡村振兴把脉开方,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要发挥政协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的要求,发挥好政协联系面广、人才荟萃的独特优势,发动广大政协委员和热心乡贤积极参与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升政协履职能力,不断改变思路,转变观念和理念,用长远的目光考虑长远的利益,用政协的担当精神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振兴贡献“政协力量”,让乡村振兴成为政协工作有效抓手。

  2019 年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全面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的落实之年,人民政协和政协委员要务实调研,履职尽责,把握关键积极建言献策、民主监督、服务民生,用实际行动体现政协在乡村振兴中担当精神,在乡村振兴发展中贡献政协力量,展现政协担当。

  关键词:实际行动,乡村,精神,委员

  202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在乡村振兴中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源头、是基础。作为**来讲,推进乡村振兴,关键要把“川”字号农产品做成“金字招牌”,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让“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产业不发展,振兴无从谈起。近年来,川菜、川果、川菌、川药等特色效益农业集群式崛起,浓缩了**农业转方式、调结构、铸品牌的坚实轨迹,用一句话说就是:品种结构调整跟着市场走。目前,蒲江丑柑、金堂脐橙、双流草莓、都江堰川芎……**不少农产品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以“名优化”种出好果子,以“高端化”形成好产业,以“品牌化”打出好名气,以“市场化”实现好收入,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然,**农业振兴并非十全十美,在有的地方,农业产业转型也迫在眉睫。比如,在成都温江区寿安镇,**%以上的农田种植花卉和苗木,而随着花卉苗木产业效益大幅度下滑和 20**年温江划定畜禽养殖全域禁养范围,产业转型成为当务之急。因此,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全产业链生产模式,有效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发产业创新活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由“量变”到“质变”。

  一条腿走不好路。乡村产业兴旺不能单打一,要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采用“农业+农产品加工+农旅电商”顺向融合的方式。比如在乡村旅游景点打造电商街,以此为依托,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农业生产基地。其实,在**,产业融合有很多成功案例,比如:岷江村成立覆盖全体村民的乡村旅游股份制公司,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因此,我们要在“新”字上做文章,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农业嘉年华+智慧农业+休闲娱乐”等创新发展模式,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融合增值收益。

 在产业振兴的过程中,要重点发展富民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拥抱市场经济的重要桥梁纽带。近 5 年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增加了**%,但是加入合作社成员总户数仅增加**.*%,很多合作社规模小、运营成本高、管理水平不高、生产能力弱、经营模式单一。因此,必须从建立功能齐备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入手,引导并鼓励农户把土地经营权、生产资料、劳动力等要素转化为资本,与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紧密的股份合作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通合理、均衡、稳定地分享全产业链的利益。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广袤的田野上就会迎来更多收获,乡村振兴就会呈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图景。

  关键词:金字招牌,乡村,农业

  202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在乡村振兴中提升农民消费的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村消费环境逐步改善,农村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但农村发展仍不充分,农村消费升级遇到瓶颈,严重影响了农民消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第一,农村市场供需结构失衡较为严重,一些地方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消费渠道不畅、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农民对商品和服务质量获得感不足。第二,农村消费条件便捷度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城市差距较大,消费体验和消费满意度较低,农民精神幸福感短板明显。第三,乡村治理体制与法治建设滞后,农村消费环境监管和维权难,农民法治与维权意识低,农民消费安全感较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如何提升农民消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了新思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妥善解决好农民消费问题。

  加快产业振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与丰富农村市场产品供给。在农村,供给侧结构失衡的矛盾在于农产品进城和工业服务商品下乡都存在市场供需的结构失衡。首先,振兴农村产业,为农民消费提供持续稳定的收入基础。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激励机制,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加强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从而推动农业向经营集约化、生产多样化、发展可持续、产出高质量转变,并最终实现农民增收、生活富裕。其次,提高农村市场化程度,为农村提供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产品供给。通过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工业和商业企业对农民需求变化的敏感度,并且优化乡村物流体系,为工业服务业产品下乡提供基础。

  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改善消费体验,提升农民消费满意度。“生态宜居”乡村不仅需要绿水青山,也需要便利的生活条件和完善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首先,通过优化基础设施,提高消费便捷度。在进一步对乡村电力扩容、道路拓宽的同时,大力推进乡村网络通信设施的建设和商贸流通中心与超市在农村的布局,为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方式转变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其次,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满足深层次需求提供保障。通过完善乡镇政府对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使用机制,以及优化市场对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机制,提高农民与城市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机会和结果上的公平性,为满足农民对民主、法治等深层次需求创造条件。

  大力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法治乡村建设,形成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没有良好的乡村治理体系与法治建设,农民就没有舒心、放心的消费体验,也不会有较高的消费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感。一方面,需要创新治理方式和途径,为农民舒心消费创造条件。着重推进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以自治为核

 心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形成社会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另一方面,以法治构筑安全消费的保护网,创造放心的消费环境。宣传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完善农村市场监管体制,增强经营者守法、合法、诚信经营观念,提高农民法治和维权意识,切实保障农民消费权益。

  关键词:乡村,农民

  202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职教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职教院校要围绕“有农味”而办。涉农职业院校发展,要立足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的定位,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专业课程和实践平台建设,顺应“三农”发展需求。建设培育“三农”人才的重要基地,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农经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农业机械、植物生理等农学知识,着力培育一批学农爱农的农业生力军和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助推精准脱贫的重要力量,紧密结合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人才培养、促进就业等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打造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阵地,主动担负传承优秀乡村文化使命,积极探索具有乡村特色、乡村属性、乡村风格的办学方式。

  课程专业要围绕“助农富”而设。涉农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与培养目标相一致,大力提倡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求。找准着力点,坚持在课程设置上求突破,着力建设一批服务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学科专业。找准结合点,主动对接群众需求,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同发展。坚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采取挂职研修、定向培养等方式,将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找准突破点,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统筹整合教育资源,组织编写电教教材,建设智慧职教平台。积

 极探索网络教育新模式,有机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建设远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梯度体系建设。

  师资队伍要围绕“授农技”而建。进一步完善涉农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打造一支具有“三农”情怀、适应乡村需求、强调技能性和注重实践性的教师队伍。培育“农”老师,在专业师资配置中增加涉农类专业教师,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涉农课题研究和教改实验。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极引进涉农类“双师”素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土专家和田秀才到学校开展技术指导,充实兼职教师师资库。突出“农”理念,注重培养教师队伍“三农”情怀,积极引导教师学习农业农村知识,了解农业农村工作,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在思想上、行动上认同涉农专业、课程,在教学上、科研上不断探索并形成一批优秀成果。传授“农”知识,坚持把涉农知识的掌握和传授作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积极支持教师了解所在区域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需求情况,引导教师深入研究“三农”问题,掌握涉农课程理论、实践及标准体系,熟练运用相关教育方法,传授相关涉农知识。

  实践平台要围绕“进农村”而立。健全实习实训实践机制,有针对性地搭建好学习实践平台,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让学生走进农村、了解农业、融入农民。专业实践进农村,深化涉农职教院校对接农村地区、教师对接农业产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的教育模式。切实优化教学基本配置,丰富农村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促进学生在农村中成长和进步。积极与农业龙头企业共建教学实训基地,精心安排实训实习计划,保证学生在农村的实训实习效果。产教融合促实效,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办学,努力形成“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探索推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开展校企联合招生

 订单培训。创新创业搭平台,通过成立创业联盟、引导创业教育、推动创业实践,打造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乡村“双创”体系。支持职业院校、企业围绕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促进院校创新成果和核心技术产业化,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科技成果支撑。做好在校生职业规划指导,通过定向培养、订单培训、在职培训等途径,确保学用不脱节。

  关键词:职教,乡村,战略

  202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职业村支书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干部,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一些年龄偏大的,并且文化程度也不高。不要说实施乡村振兴发展,就是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可能都比较困难。要实...

篇四: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

引 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出台大量农业相关政策以振兴乡村经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的变化,农业农村工作重点部署也不断调整。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丰富,城市居民对农村需求转变;另一方面,农业农村当前不仅面临尚未解决的旧问题,还出现了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乡村衰落等新的现实问题(叶兴庆,2017),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乡村振兴研究不断深入,文献数量迅速增长且成果丰富,但对乡村振兴梳理归纳类文章较少,且现有综述多基于相对较少的文献作定性述评。本文试图运用文献计量法,以2015~2019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14 086篇乡村振兴相关论文为样本,运用UCINET及NETDRAW软件,分析样本时间序列分布、文献作者分布、期刊和机构来源,基于关键词作词频分析、共现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可视化构建知识图谱等方法分析热点问题,把握研究动态,在探索梳理乡村振兴领域的演进路径和逻辑基础上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推进乡村振兴的研究提供参考。综合考虑文章收录的全面性,数据库的更新速度和检索的便捷性三方面因素考虑,文章检索数据库选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文献发表时间设置为[2015-1-1]—[2019-12-31],在2020年1月3日检索操作,对篇名中包含“乡村振兴”的文章精确检索到18 943篇,过滤会议通知、会议综述、刊首语等非学术类文献,得到14 086篇样本文献,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中国乡村振兴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 *钱贵霞,谷红阳(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呼和浩特 010021)*项目来源: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18NDA005);内蒙古自治区第八批“草原英才”工程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2000-12102303)。作者简介:钱贵霞,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产业经济。摘 要:乡村振兴提出以来涌现大量研究成果。基于文献计量法,依托UCINET和NETDRAW软件,对CNKI数据库收录的2015~2019年乡村振兴领域相关文献做数据处理和内容挖掘,分析该领域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结果表明,战略提出后,学术界研究热度迅速提升,研究文献增长迅猛,理论体系不断完善。领域内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包含一定数量的高产高质作者。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三农”工作、精准扶贫、乡村旅游、乡村治理和城乡融合等方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传统村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基层党建是领域内较边缘的研究主题。今后主要集中于乡村振兴新兴概念的深入探讨,传统研究与乡村振兴的结合与创新,乡村振兴在各个地区发展模式的探索,“互联网+乡村振兴”研究四个方面。关键词:乡村振兴;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未来研究方向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189 (2020)05-0029-12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20年第5期 总第63期· ·29

 二、乡村振兴总体研究概况(一)文献时间序列分布乡村振兴研究可分为两个时间段(见表1):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到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近四十年时间(以主题形式检索,结果显示我国乡村振兴相关的最早文章发表年份为1984年)。此期间虽有涉及乡村振兴的研究,但研究文献很少尚未形成研究体系。大多数研究文章并未以乡村振兴命名,文中乡村振兴的概念也多用其他语言表述,路光等(1984)采用“振兴乡村经济”的说法,此外还有“振兴山区经济” “振兴县域经济” “振兴农业经济”等提法,但文章相对较少。第二阶段是乡村振兴战略正式提出之后。国家政策引领乡村振兴领域成为前沿焦点,学术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热度迅速提高,研究文献急剧增加且多角度展开研究,从宏观探讨逐渐到具体分析,乡村振兴研究不断推进,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乡村振兴研究文献的年度变化趋势图反映乡村振兴研究产出随时间变化情况及学界重视程度的变化。由图1可知,2015~2016年发文量处于不足十篇的低产出水平;2017年10月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成为重要转折点,发文量快速上升,当年突破300篇;2018~2019年发文量增长更为迅猛,2018年发文量突破6 000篇,达到最高增长率;2019年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当年发文量仍维持在近8 000篇的高水平。钱贵霞等 :

 中国乡村振兴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年份(年)发文量(篇)198421985~2014192015320166201735820188014201912699注:此处年度发文量基于主题形式检索,图1及文章其他结果数据未标注均默认来源篇名检索表1 乡村振兴领域各年度发文量图1 乡村振兴研究文献年度分布9 0008 0007 0006 0005 0004 0003 0002 0001 00002015 2016 2017 2018 2019文献发表量 (篇)(年)(二)文献作者分布十九大后,乡村振兴领域研究成果大量增加。分析乡村振兴领域的作者发文数和发文被引数,有利于识别当前核心作者,并根据其成果把握乡村振兴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韩国明等,2016)。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发文量为10篇及以上的作者共13人(见表2)。截至2019年12月31日,郭晓鸣、郑凤田和王巍作为第一作者和合作作者在乡村振兴领域发文量居前三,分别为18篇、17篇和16篇。其中,郭晓鸣主要关注乡村振兴的短板制约、突破重点及实践路径相关问题;郑凤田· ·30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20年第5期 总第63期排名1234567777888作者郭晓鸣郑风田王巍韩长赋贺雪峰刘奇姜长云刘良军龙花楼陈锡文黄祖辉韩俊李国祥数量(篇)18171615131211111111101010表2 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发文量为10篇及以上的作者从文献被引情况看,刘彦随,廖彩英和叶兴庆的单篇被引次数排在前三位(见表3),刘彦随2018年发表的《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被引次数最高,达356次,该文探讨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在乡村振兴领域产生较大影响力(刘彦随,2018)。刘合光在单篇被引频次排名前二十的乡村振兴研究文献中有多篇具有一定影响力;郭晓鸣、贺雪峰、陈锡文、黄祖辉在发文量方面超过10篇,且发表的单篇文献中有被引频次排名进入乡村振兴领域的前二十位,属领域内高产高质兼备作者。综上分析,可知乡村振兴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已初步形成。对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及相关政策建议等方面开展研究;王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层治理、农村社区教育几个方面。从发文占比看,乡村振兴领域发文量十篇以上的作者发文总数为165篇,仅占该领域总发文量1.2%,表明该领域研究人员较多,发文相对分散。被引频次200刘彦随(2018,356)廖彩荣(2017,296)叶兴庆(2018,246)王亚华(2017,211)被引频次150~199张军(2018,195)刘合光(2018,161)陈锡文(2018,150)被引频次100~149张强(2018,146)黄祖辉(2018,146)郭晓鸣(2018,139)刘合光(2017,126)姜德波(2017,122)索晓霞(2018,121)王景新(2018,114)罗必良(2017,103)贺雪峰(2018,102)被引频次85~99唐任伍(2018,94)周立(2018,93)蒋和平(2017,88)朱泽(2017,86)表3 2015~2019年乡村振兴领域单篇被引频次排前20位文献的第一作者 (年、次)(三)载文期刊分布分析乡村振兴的主要发文期刊可更好显示该领域文献的空间分布情况,增加对该领域认识。· ·31

 截至2019年末,载文量位居前三的期刊分别是:《乡村科技》载文量361篇,约占检索文献总量2.6%;《农村经济与科技》载文量332篇,约占2.4%;《农村工作通讯》载文量219篇,约占1.6%。载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发文量合计为1 839篇,占乡村振兴领域总发文量13.1%,表明乡村振兴领域文献分布广泛,集中度有待增加。载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知网所属专辑以农业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社会科学I辑为主,反映研究期刊的学科分布特点。SCI、EI、CSSCI、CSCD及核心期刊来源期刊发表的乡村振兴文章共计1 794篇,仅占总发文量12.7%;在载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里期刊层次和影响因子普遍较低,综合两方面情况,表明乡村振兴领域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四)研究机构分析乡村振兴领域发文量排名前三的研究机构分别为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安徽财经大学。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在乡村振兴领域发文最活跃,发文量近百篇,位居第一位。发文量排名前二十的机构里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农业农村部和新华通讯社,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比92.8%,构成乡村振兴的主要研究力量。另外,从机构所在地域看,发文量排名靠前的研究机构多数分布在北京、河北、湖北、浙江等东中部地区。此方面契合东中部科研机构密度较大,科研水平较高情况,所以乡村振兴发文量较多;另一方面反映东中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关注程度更高,实践情况较西部地区更深刻。因此,今后西部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分析乡村振兴在西部地区的实施情况及优化策略,有助于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三、乡村振兴研究热点分析(一)关键词词频分析词频分析法是利用关键词在某一领域出现的频次高低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一种文献计量学方法(陈泳成等,2015)。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相关文献中高频关键词排名前两位的是乡村振兴和乡村振兴战略,出现频次分别为6 135次和3 194次,属于该领域的基础关键词。位列三到十位的关键词分别为“‘三农’工作”(462),“路径”(374),“乡村旅游”(370),“精准扶贫”(295),“乡村治理” (294),“对策” (281),“农村” (276),“城乡融合” (261)。根据这些关键词可看出,学界对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方面研究较多,“三农”工作、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治理等关键词很突出,属于乡村振兴领域相关的主要研究内容,代表当前的研究热点。乡村振兴领域研究较广泛,一些词频过百但不居前十的关键词中很多为乡村振兴领域最近崛起的新热点。其或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近些年才出现,如“乡风文明” “农村人居环境” “美丽乡村” “新型职业农民”,或是早有研究但与乡村振兴研究结合不久,如“合作社” “产业融合” “乡村文化” “农村金融”等。这些关键词频次虽不到前十,但出现频次较多,代表乡村振兴领域的小热点,发展潜力较大。(二)关键词共现分析1. 共词矩阵构造共词分析是共现分析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文献计量法,通过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其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次数,可反映关键词之间关系,分析其所代表的学科或研究主题的内部结构与联系(邱均平等,2014),以明晰热点研究领域。本文选择45个高频关键词,构建45*45 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作共词分析。如表4所示,“乡村振兴”与“路径”共同出现次数最高,有239次,即239篇文献同时出现过两个关键词,学界对乡村振兴相关的发展路径,实施路径和路径选择作重点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工作”共同出现228次,可看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学界对“三农”问题关注程钱贵霞等 :

 中国乡村振兴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 ·32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20年第5期 总第63期度提高,体现学术界对政策的积极反馈;“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共同出现207次,结合乡村旅游出现频次排名居前的情况,可看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乡村旅游的研究热度大大提高,且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此外,“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 “乡村治理”共现频率也较高,说明其联系紧密。2.相异矩阵构造通过构造相异矩阵可将多值矩阵转化为[0,1]取值的矩阵,从而消除词频差距导致的统计结果不准确。在相异矩阵中,数值越大表明词与词之间距离越远,相关度越低;反之,表明词与词之间距离越近,各高频关键词间相关程度越高(丁绪辉等,2018)。表5为对高频关键词矩阵作转换得到的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其中较小的几个数值为0.8123、0.8422、0.8626、0.8766、0.8838,即“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工作”,“乡村振兴”与“路径”,“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表明这五对关键词相关程度较高,与以上共词分析结果相符。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工作路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治理乡村振兴6 135102146239207166156乡村振兴战略1023194228107645489“三农”工作14622846276923路径23910773741679乡村旅游20764616370110精准扶贫1665497112955乡村治理1568923905294注:对角线的数值为该关键词的频次。表4 部分高频关键词共现词频统计矩阵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工作路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治理乡村振兴00.97700.91330.84220.86260.87660.8838乡村振兴战略0.977000.81230.90210.94110.94440.9082“三农”工作0.91330.812300.98320.98550.97560.9376路径0.84220.90210.983200.95700.97890.9729乡村旅游0.86260.94110.98550.957000.96671精准扶贫0.87660.94440.97560.97890.966700.9830乡村治理0.88380.90820.93760.972910.98300表5 部分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三)关键词凝聚子群分析凝聚子群分析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重要方法,优点是可简化复杂的整体社会网络结构,找到蕴含在网络中的各子结构及相互关系。通过45*45相似矩阵导入UCINET软件作凝聚子群分析(见图2)。乡村振兴研究大致分为四大类主题,每类主题又包括两小类主题:(1)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包括“乡村振兴” “困境” “问题” “对策” “农业”5个关键词。(2)乡村振兴理论相关及实现途径,包括“美丽乡村” “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 “产业融合” “乡村旅游” “农村金融”等20个关键词。(3)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导向及总要求,包括“乡村振兴战略” “...

篇五: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

参谋 三农问题- 4 -NONG JIA CAN MOU试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及着力点柴润超(中共运城市委党校,山西运城,044000)【摘  要】自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及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新形势下从根源上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措施及实施途径,有助于增强农民安全感、幸福感及获得感。本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切入点分析其实施重大意义,就提出具体的着力点进行深入探究,旨在为相关管理人员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义;着力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将三农问题视为全党工作重点内容的集中体现,而乡村振兴不止是农村工作的全新任务,更是历经阶段发展后乡村所面临的全面突破,有助于大幅度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我国地大物博国土面积辽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期间出现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观念滞后、缺乏人才、基础设施不足、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发展质量不足及产业水平低下等。如何切实解决战略实施矛盾平衡短板,是全国同步推行乡村振兴战略所面临的主要挑战[1] 。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所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不止是新时期下开展三农工作的重要把手,更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全局各项工作的核心机遇。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树立四个意识理念,统一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的思想及行动,有助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鉴于此,本文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及着力点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自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秉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原则,以生活富裕、有效治理、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及产业兴旺为核心要求,逐步搭建完善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2] 。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现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小康能不能小康关键看老乡”相吻合。从总体角度来看,我国基本步入小康社会,以农村脱贫工作为基础着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立足于生态、生活及生产等方面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及参与感。同时,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逐步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矛盾转变”。即便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一定的长足进步,但是农村与城市间、东部与西部间仍存在着相应差距。为了拉近城市与农村间距离,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措施[3] 。此外,连续十余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放于首位,即农村与城市建设同等重要,相继出台一系列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尤其是《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被视为开展三农工作的总把手。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2.1  健全基层组织由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换而言之党的基层组织是保证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的夯实基础。为了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引领能力,尤其是引领乡村振兴的能力,而村级党组织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秉持以党建为引导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完成乡村建设任务,带领村民为建设美丽乡村协同努力[4] 。同时,不断优化村级党组织人才队伍,各个地区基层党组织利用培训学习手段培养出更多的经营管理人才,有助于打造出爱农村、会管理及懂技术的人才团队。2.2  壮大乡村产业通常情况下,任何地区发展均无法脱离产业支持,换而言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法脱离壮大乡村产业的支持。因此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旅游资源及地方政策等区域优势,做好特色产业挑选工作,例如:瓜果、旅游、畜牧、花卉及水果等,并且尽可能延伸农业产业链,尤其是农业直接生产的农产品价值偏低,加大对于农产品加工流动环节的重视程度,打造食品等加工产业集群,有助于形成“商超销售、企业加工及基地生产”的产销模式,真正意义上打通农业产业链条,为农民群众谋求更多的附加值,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夯实的物质基础。2.3  优化人居环境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立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兼顾本地农村发展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规划发展模式,尽可能将维修点、机耕路、粮仓及公共服务场所纳入乡村整体规划范畴,持续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意义上做到人居环境符合人民群众物质精神需求。同时,村民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对象,其综合素质水平高低与乡村振兴进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客观上要求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宣传教育环节,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树立自我约束意识。此外,乡村建设期间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搭建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民选举机制的作用,推选出最为适宜且深受村民爱戴的村级领导干部,制定贴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村民代表大会机制及管理机制,实现民主管理目标。3  结语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农村农业问题与国计民生间关系密切,属于根本性问题之一。因此,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始终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解决三农问题视为全党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到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及生活富裕,始终秉持优先发展农村农业的准则,进一步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总而言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止为未来农业农村发展描绘出宏伟蓝图,更为保证三农工作有序开展指明总体方向。参考文献[1] 全面落实“三总一保障”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J]. 辽宁经济 ,2018(11):1.[2] 宋伟伟 , 李明 .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点浅析我国三农政策 [J]. 山西农经 ,2018(21):6.[3] 蒙立胜 . 提高脱贫攻坚政治站位推动乡村振兴起锚远航 [J]. 理论与当代 ,2018(11):27-30.[4] 封丹 . 开好局、起好步乡村振兴第一个五年战略规划出台 [J]. 科技智囊 ,2018(11):23.

相关热词搜索: 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 振兴 乡村 形势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