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形式政策论文共同富裕3000字6篇

时间:2022-12-10 21:05:02  来源:网友投稿

形式政策论文共同富裕3000字6篇形式政策论文共同富裕3000字走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式政策论文共同富裕3000字6篇,供大家参考。

形式政策论文共同富裕3000字6篇

篇一:形式政策论文共同富裕3000字

走共同富裕之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 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基尼系数反应收入分配状况 通过基尼系数的高低与国际认可的等级线进行比较,可以观测出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状况。

  基尼系数: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值在 0 和 1 之间。越接近 0 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 0.6 以上时,则表示收入差距很大。

   中国国家统计局基尼公布基尼系数 2012 年为 0.474 [4] ,2010 年为 0.481。。和其他国家相应阶段相比,我国的贫富差距太大(主要是城乡差距过大),而且产生了所谓“富的更富,穷的更穷”的马太效应。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但差距逐渐拉大。

  20 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个人收入概念计算,从 1994 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从 1997 年起又逐步扩大,2001 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的三倍。但这个结论,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的差别。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医疗、教育、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等等)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地区收入分配状况 我国地域辽阔 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文化特色。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 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尤其是近年来 东西部低于0.2 收入绝对平均 0.2-0.3 收入比较平均 0.3-0.4 收入相对合理 0.4-0.5 收入差距较大 0.5以上 收入差距悬殊 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还在不断上升。由于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居民自然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另外 在外资流入量较多的地区,居民收入的增长空间也会相对较大。

  ④行业收入分配状况 我们发现 垄断性行业的就业者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确对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这些行业从业人员其行业垄断获得的收益对收入差距的贡献一直在不断扩大 并成为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成因 一、我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形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二元经济体制下,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较大的城乡居民差距,使我国城乡之间的消费出现严重断层,使得加工业在满足了城镇居民需求后由于农村居民需求尚未跟上而陷入困境。

  中国城乡二元对立户籍制度最初只是户口登记和户口管理,但后来却异化成为一种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机制。农民向城镇迁移不是简单的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更主要的是要使农村人口在这种城市化迁移中享受到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权益,使农村人口在迁移过程中实现非农化,推动城市化。

  二、地理和环境差异以及改革发展的不均衡扩大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东部环境优越:较优越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以及人们文化水平较高。在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导致地区收入差距加大! 西部“先天不足”:自然环境恶劣,又多属农牧地带。

  三、垄断行业的壁垒保护是行业收入差距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目前房地产、石油、电力、矿产、证券等“最赚钱”的行业,掌握着我国土地、资源、资本,被公众诟病为暴利行业。一些国有垄断企业赚取巨额财富却因为不规范的收入分配导致收入差距的悬殊。

  四、制度设计缺陷和宏观调控不力导致社会分配不公 我国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应该贯彻按劳分配的可行途径,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十八大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

  新目标、新期待 一、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 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延长农民增收链条。

  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产品流通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基本保障。

  ⑤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为农民增收提供重要支撑 二、多措并举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 逐步实现国民高质量就业 必须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扭转地区差距拉大的趋势;国家先后投入 2000 多亿元资金,安排 600 多个调整改造项目 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一、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实行合作、集约、规模的经营方式,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公平的待遇。

  二、切实落实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 为了解决日益增大的地区差距,党中央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伟大战略。实践证明,两大战略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还不太明显。因此,我们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吸引国外投资者和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到中西部地区,从而有效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最终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

  三、坚决打破垄断,建立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产业和行业新秩序 我们必须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在垄断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降低行业的垄断性收入。对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要加强对其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 四、创新收入分配理论,通过四次分配环节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一次分配环节:市场起主导作用,劳动者获得劳动收入。二次分配环节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劳动者获得转移性收入。三次分配环节中:慈善家起主导作用,劳动者获得捐赠性收入。四次分配环节中劳动者个人将起主导作用,他们将获得的财产性收入。

  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广大劳动者稳步提高工资收入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先富起来,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人财产。二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四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篇二:形式政策论文共同富裕3000字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篇 1 1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论文 0 1500 字 摘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设想中提出来的。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在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的“富裕”,但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依然存在部分差距,按劳分配依旧存在缺陷,只有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才是真正没有差距的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工人阶级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是实现自身利益的基础,只有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才能够摆脱经济上的一切不平等,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同时,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基础。

  1 马克思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不平等的分配方式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产生,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仔细的剖析后发现:贫富差距产生的直接来源于資本主义狭隘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反映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激烈的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是对共产主义的期盼。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首先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国家政权,将剥削阶级变为劳动者阶级,将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使生产力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得到发展。一方面,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使社会生产按照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同时这种社会生产力也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另一方面,剥削和压迫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也被彻底的消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消失了,不平等的所有制关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系和分配关系消失了,社会财富占有上的差距也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特征,“共同”规定了“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性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属性,这种共同性使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贫富差距区别开来。共同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基础之上的,只有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只有全社会成员共同通过劳动参与生产,富裕才是共同的富裕。同时,共同性意味着阶级压迫的终结,意味着通过阶级统治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时代的终结,在生产资料国家有制的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劳动者阶级,也就不存在阶级压迫。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发展在生产力层面的要求,体现出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特征。“富裕”规定了社会成员占有物质财富的程度,体现出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富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产品的丰富作为基础的,富裕是物质生活领域的富裕。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是富裕的内涵,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资料社会国家所有的条件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物质财富的丰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能够给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的发展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能够使劳动者从生产过程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使劳动者获得在其他领域发展的机会。另外,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领域的一切矛盾,同样,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差距上的矛盾。

   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分配方式。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定义为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上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已经实现,但是在这个阶段上不平等的因素还是存在的,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量是进行分配的唯一根据,在按劳分配中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劳动者,从而社会成员参与生产的劳动强度和劳动量的差异会导致社会成员财富占有的差距,这种分配方式忽略了社会成员在身体素质和家庭状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但是在社会主义的阶段社会成员的这种差距仅仅表现为社会成员在生理层面的差距,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巨大贫富差距来说是一大进步。马克思对这种分配方式的批判是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的需要出发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按需分配下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真正的人”。同时,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继承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依旧是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前提,但是与社会主义不同的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是自觉自主的劳动,是作为“第一需要”的劳动。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目标,同时也是过程。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是收入贫富差距不断解决的过程,收入贫富差距需要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得到解决,共同富裕需要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得到实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贫富差距的出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并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会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随着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得到解决。但是,收入贫富差距的出现并不是对共同富裕的否定,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共同富裕在“共同性”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普遍提高,其次,共同富裕不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量上的完全相同,也不是各个地区在发展水平中的完全同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地域优势决定了东南沿海的发展要先与西部,城区发展要先与乡村。要求发展水平上的完全同步是不符合基本国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政府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收入调节、消除绝对贫困、社会保障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个人的努力对解决收入差距、实现个人价值方面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篇 2 2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论文 0 1500 字 摘要: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做共同富裕的促进者,要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可持续发展的好企业。员工就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从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共同富裕民营企业行为事例法人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中国千百年来就尊重人才,企业管理更是如此。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民营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往往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是支撑民营企业大厦的支柱,是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民营企业的未来。2021年 8 月 17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由此,共同富裕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共同富裕的内涵是当前要更注重公平、更注重分配,重心是解决“三大差距”(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问题。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初次分配核心是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在劳动力要素方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劳动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劳动报酬占比等,这些对民营企业选育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民营企业家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做共同富裕的促进者,要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可持续发展的好企业,这是民营企业对共同富裕的最大贡献。民营企业的员工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努力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的身心更加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员工的成才和发展就能体现出共同富裕的原则。有的民营企业要想突破经营管理瓶颈,解决在实际经营中所遭遇的瓶颈以及诸多管理和市场难题,就必须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引进留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笔者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从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引进留住优秀的人才。

  一、明确具体人才需求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很多民营企业家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这要从企业面临的问题中找到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若是人才或技术方面的问题,要仔细深挖下去,提出人才需求或人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若仅仅从表面反映的问题来看,可能只看到片面没有发现实质问题,如公司产品的销量和利润都下降了,是市场管理出现问题了吗?这看上去好像只要有一个好的营销总监就可以。但其实不然,有可能是内部管理体系出现混乱引起的。因此,民营企业要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在企业的战略发展过程中,对公司现有人员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需要配备培养的人员进行统计与预测。

  二、运用行为事例法选人 选人方面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一项专业、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只有选对了人,才能用好人,育好人,最终达到留住人的目的。行为的最佳预测因素是行为,而询问行为信息的最佳方法是寻找行为事例 STARs,运用“STARs”行为事例,去识别应聘者的能力。S,Situation 或 T,Task,代表应聘者当时面临的情况或任务;A,Action,代表应聘者采取的行动;R,Result,代表行动造成的结果。搜集应聘者过去行为的事例越多、证据越多,越能做出有效的聘用决策。对于一个民营企业家来说,没有什么比选拔人才更重要的了。因为选错人的代价非常高,民营企业家的信誉和判断能力会遭到质疑,还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在解雇和重新招聘上,如果是 I 销人员,直接与客户打交道,还会影响客户关系和企业品牌形象,另外,解雇员工还会面临法律风险等等。因此,在人才选拔上,面试是关键的决策工具,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用“行为事例法”,也就是说,先确 认在这个岗位上取得最佳业绩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经验,然后围绕这些,去挖掘应聘者过去做过的一个个案例、事例,以此判断应聘者的符合情况。比如,想知道应聘者是不是有客户意识,可以问:“请举一个你向客户过度许诺的例子,结果怎么样。”如果想了解应聘者推动工作的能力,可以问:“请说说你过去完成的一项最有难度的工作,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怎么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应聘者描述的“S-T-A-R-s”进行分析,可以从中辨别出应聘者所发挥的作用。如果是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可以通过应聘者描述的“S-T-A-R-s”以及过往的专业能力和参与做过或自己承担做出的成果来综合判断。当然,有的应聘者描述的行为事例可能不完整,这就需要更深入地追问细节,从中评估想要的结果。

  三、运用战略执行三元素用好人 民营企业家要管理好企业必须要打造一种执行文化,必须运用好战略执行的三大基本元素:聚焦、评估、问责,来影响团队的思想和行为,激发他们的战斗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工作成效的作用。聚焦就是找出最高优先级的任务,民营企业家可以在每个业务周期都和团队一起研讨,选出最多三项作为本阶段最高优先级的任务。聚焦之后就是评估,跟踪任务,评估结果。评估团队的工作是否顺利,与目标差距有多远,以便及时制定改善措施。当然,若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过程评估指标和绩效评估指标来进行评估就更好。绩效评估指标是一种结果指标,用来评估最终是不是成功。过程评估指标则是为了完成绩效评估指标而采取的一些重要举措或者促进因素,用来评估做事的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过程是否正确,有没有偏离目标方向。评估指标确定后,还要定期收集指标完成情况的资料和信息,及时反馈给团队成员,提醒他们关注。提升执行力的最后一个元素是问责,就是分配工作和责任。优先任务和评估指标都制定好了,那要有人来具体落实。对于每一项工作,即使是整个团队一起努力,仍然必须落实一个主要责任人,担起按期完成任务和保证工作质量这个责任。把每一项任务、每一个评估指标都落实到一个具体的责任人,避免责任不清、共同问责的情况。同时,与每一个责任人讨论你的期望、他的责任、他完成目标后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完不成目标带来的消极后果。然后,再和他讨论跟进工作的方式,并且鼓励他遇到困难时要主动提出。最后告诉他,你会提供工作反馈和指导,保证他成功完成目标。通过问责这种方法,既展示了自己的责任,又明确了团队成员或其他组织成员的职责和重要性,增加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篇三:形式政策论文共同富裕3000字

论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作 者】梁中实内容提要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是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和捷径。是我国分配体制的重大改革与突破。它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达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强烈愿望。因此它具有规律性和人民性。从先富到共同富裕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彼此制约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和把握这种关系必将增强目前致富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关键词 先富 共同富裕 辩证统一关系。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中在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渠道日益呈现出分散化、多元化的特点。在邓小平同志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首先致富政策的鼓励下不同的地区、企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收入不仅出现差距而且还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由一部分人先富所产生的差距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其中较高收入群体 的崛起更引起人们的警觉。于是担心和怀疑产生了困惑人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正确认识、合理解决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就成为摆在全党面前一个十分敏感而严肃的课题。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也明确提出认识和处理好二者关系的任务。他指出解决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别过大避免由于少数人收入畸高形成两极分化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待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妥善加以解决。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和正确理解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处理好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①]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是一个影响面极广、针对性极强、在目前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在理论和实践上给以系统、全面而实事求是地说明。  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就必须对二者所由产生的背景、内涵、性质、特点等有一个详尽而深刻的了解。摆脱贫困、落后、愚昧提高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人类脱离动物界以来的基本要求和 共同愿望。所以如是说是因为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②]虽然致富的愿望是共同的但不同社会制度的致富目标、途径和手段是不同的。在剥削制度下致富活动的本质是少数剥削者的掠夺活动是建立在广大劳动者贫困化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致富活动的本质是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建国初年实行农业合作化时期我党提出的响亮口号它曾激励广大劳动者不懈地奋斗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反复阐述过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他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③]在与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谈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致富活动本质区别时邓小平同志又强调说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④]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思想被吸收到十四大通过的党章之中党章规定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进一步指明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 本质特征又是社会主义制度追求的根本目标。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原则是极易被人们接受的。但是采取何种方针政策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有效地实现共同富裕却复杂得多。建国以来我党曾率领广大劳动者艰苦探索了二十多年其中经历过许多挫折和磨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把社会主义简单地归结为公平将社会主义设想成一种平均主义的平等乐园。为此我们曾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小平同志在总结这一历史教训时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⑤]小平同志不仅洞察了制约发展经济和共同富裕的症结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在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了通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构想。他说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 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⑥]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小平同志又多次谈到这一问题不断丰富、完善这一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思想。1992年年初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强调指出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通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小平同志终于提出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这就是通过允许、鼓励先富带动、影响经济波浪式发展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加快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这种新的模式具有突出的特点它承认差别强调发展把先富和共同富裕看作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设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新发展是对我国分配体制的重大改革和突破。它准确地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事实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经验和教训 的科学总结因此这一设想具有不可逆转的规律性。因为这种设想又反映了各族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强烈愿望因此它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综观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我们发现他将从先富到共同富裕看成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振兴经济是贯穿始终的根本任务。要高速度、高质量地发展生产力必须打破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生产积极性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和铁饭碗实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不如此就不能有效地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回到共同贫穷共同落后的老路四化建设和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也就无从实现。所以江泽民同志称这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大政策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⑦]。它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成为他们振兴经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锐利思想武器并被吸收到十四大通过的党章和报告之中。十四大的报告在论及共同富裕道路时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 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达到共同富裕。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自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立足现实注重经济面向未来强调发展将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任务、政策、动力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融为一体把社会主义建设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预测和规定了相应的目标、任务和策略将劳动者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开辟了一条达到共同富裕的广阔道路。承认差别允许先富是在扬弃同步均富基础上形成新的发展模式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加速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其一允许先富的政策打破了同步均富的模式较好地贯彻了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政策逐渐形成激励和竞争机制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调动人民积极性的中心环节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⑧]其二从宏观和发展的角度看先富并不 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在目前形势下先富起来的人们为千百万劳动群众树立了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榜样他们的成功经验将影响、带动更多的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科学管理走上共同富裕的坦途。其三先富起来的地区、企业和劳动者除将依法上缴丰裕的利税外还将按社会主义原则尽多方面的义务。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增强了国家扶贫工程的物质力量。目前这一政策已掌握了亿万群众一个群众性的致富活动同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大潮汇集在一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气势涤荡着贫穷、落后和愚昧朝着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奔腾向前。  二目前在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指引下出现了率先致富的地区、企业和群体劳动者之间的实际分配收入和生活水平出现了差距。面对这种社会现实人们流露出两种不同的社会心态。有人认为差距的出现和发展必将导致两极分化因此共同富裕的目标就无从实现也有人认为差距的出现是必然的、合理的从而将从先富到共同富裕看成一个 纯粹的自发过程忽视了国家对此的宏观调控职能。产生这些模糊认识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根源在于部分人还不善于从改革开放总体部局的高度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把握允许先富起来的政策还不真正理解先富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辩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目前事关四化建设大局的严肃课题。事实上先富和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邓小平同志是一位务实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善于在相互对立的事物中把握统一的理论和方法开拓崭新的理论境界和实践领域。他对先富和共同富裕之间关系的透辟分析就是一个光辉的典范。先富和共同富裕之间具有不可割裂的同一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我国现行制度下无论先富还是共同富裕它们都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小平同志曾经反复阐述过共同富裕的属性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 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⑨]。从而表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之一。因此一般人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并没有疑问但对先富的认识则不尽然。其实在现阶段的先富从总体和原则上讲也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本质都有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无论哪一种社会制度在其初始阶段其本质还不可能充分显示出来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还有许多不完备的地方但这并不能作为判定社会性质的基本依据。因此对先富的认识也应采取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前所述先富是在扬弃同步均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分配政策它还将较长时期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在现阶段允许一部分人先富的政策也不是盲目无序的在它的实施和运行过程中仍然要受到来自国家政治、经济、法规、教育和道德等方面的制约、调控和影响以保证先富活动的发 展速度、程度和性质。正如十四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在分配领域要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从宏观和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是目前的先富还是未来的共同富裕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第二先富与共同富裕都面临着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和共同的物质前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从先富到共同富裕是一个较长的历史奋斗过程推动这个进程不断进步发展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日渐提高。小平同志历来重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他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⑩]。就是说解放、发展生产力不是空洞的说教其主要目的在于逐渐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使广大人民尽快地摆脱贫穷过上富裕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才能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①①]。因此无论先富还 是实现共同富裕都面临着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都必须以此作为物质基础。不如此先富与共同富裕只能是纸上谈兵。第三先富与共同富裕在发展方向和终极目标方面具有同一性。先富和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在收益方面暂时、局部的差距是一种动态的、处在变化之中的社会现象是在社会成员收入普遍增加和经济日益发展前提下出现的。差距和不平等虽然有时会产生负面效应但因为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是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①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①③]我们掌握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有能力对致富活动的发展速度、程度和方向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干预还因为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始终将目前的致富活动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能够将出现的差距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所以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振兴先富的群体将不断扩大。越接近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先富的劳动者在整个社会成员中所占的 比例越大其生活质量越高也就...

篇四:形式政策论文共同富裕3000字

- 29 -朱霁 1 ,廖加林 2(1.湖南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2.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摘要:共享发展理念与共同富裕原则既一脉相承,又是对共同富裕原则的丰富和发展。共同富裕原则与共享发展理念都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都坚持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唯物史观,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制度保障,两者的实现都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但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更完整、更全面的价值目标,从侧重追求物质上的富裕升级为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成果共享,同时蕴含着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更为全面的条件;更强调过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强调共享应该在发展的起点、过程、结果中都体现出来,强调共建共享。关键词: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20)11-0029-05论共享发展理念对共同富裕原则的坚持和发展[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20.11.0052020年第11期(总第305期)收稿日期:2020-08-20 基金项目:2019年度湖南省社科评审委员会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研究”(XSP19YBZ030);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研究”(18A354);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伦理学视域下共享理念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研究”(17AZX014)作者简介:朱霁(1973—),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廖加林(1966—),男,湖南湘乡人,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 。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理念,共享发展理念是对共同富裕原则的坚持和发展。明晰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厘清其与共同富裕原则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地促进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进一步迈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一、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本质与意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一)共享发展理念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来的共享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提供了鲜明指向。“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2] 这是邓小平1993年提出的观点。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发展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所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依然不少:各地区、各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和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中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很突出;基尼系数长期高于国际警戒线、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不足等。特别是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需求成为受普遍关注的焦点,有可能引发其它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网络首发时间:2020-12-25 08:49:33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5.1185.C.20201224.1700.002.html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No.11.2020(Cumulatively,No.305)- 30 -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特别是推进社会公正,让更多的人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二)共享发展理念是为解决发展短板提出来的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只能也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解决。直面问题,这种强烈的现实导向和问题意识,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改革的基本逻辑。改革开放以来,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并不能掩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事实,这也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块短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3] ,标志着党对公平正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4] ,就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坚持维护公平正义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自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国内外社会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理性审视和分析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针对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将共享上升为发展理念的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理念上不断趋于成熟与完善。二、共享发展理念对共同富裕的坚持(一)共同富裕原则与共享发展理念都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5] ,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共同富裕。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使用过“共享”这样的词汇,但用“共同占有”“分享”等词表达了追求增长的同时必须实现共享。所以,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必然性的理念。邓小平带领人民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得出了“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结论,为社会主义指明了发展目标,并在理论上明确了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两个方面实现共同富裕。而共享发展理念是在明确社会主义目标的基础上在实践层面的进一步思考,即通过怎样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具体的理念导向。共同富裕原则和共享发展理念都是在新中国70年的建设和探索过程中,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实际,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而产生的对未来社会的现实理解,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又紧扣中国的现实问题 [6] 。(二)共同富裕原则与共享发展理念都坚持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唯物史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7]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的目标导向也是共同富裕 [8] 。共同富裕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同步同向的,共同富裕实现的程度越高,社会主要矛盾就解决得越好;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得越好,共同富裕实现的进展越快。因为,共同富裕原则体现的正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共享发展理念是一个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的理念,它要求实现全社会所有成员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9] ,它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原则、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把民众的需求上升为自己为之追求的奋斗目标,制定了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和实现公平正义的具体方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主体的唯物史观。

  共同富裕原则和共享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并且要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共同建设,因此共同富裕原则和共享发展理念都是中国共产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执政理念的体现,都坚持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唯物史观。(三)共同富裕原则与共享发展理念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制度保障 共同富裕原则和共享发展理念所内含的要求决定了它们都必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制度保障。恩格斯认为,只有消灭生产资料所有制才有可能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0] 。马克思强调:“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11] 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共 - 31 -同富裕原则、共享发展理念是不相容的。只有通过革命、暴力的方式推翻旧制度,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为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共富与共享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只有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保障广大劳动人民既有平等劳动的权利,又有平等享有劳动成果的权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是能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的。共同富裕需要建立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共享发展也需要较好的物质基础来推动,所以,两者都需要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需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保障。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对生产资料提出了公有制的内在要求。这种内在要求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完全一致的,相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这种内在要求却是相矛盾的,因此,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能更大和更快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四)共同富裕原则与共享发展理念都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实现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所以,带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和义务。《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2] ,马克思主义创始者认为,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义务带领人民提高社会生产力,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13]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取得,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只有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才会赢得人民最永久的支持和拥护。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成为这个核心。不论是宏观调控、制定政策,还是凝聚人心、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抑或是协调各方面的利益,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因此,党的领导是实现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都离不开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因为党的执政能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邓小平强调,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又要改善党的领导;强调必须反对特权、反对官僚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党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这些举措都很好地将党的建设和切实肩负起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责任结合了起来,有力促进了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更大程度的实现。三、共享发展理念是对共同富裕原则的丰富和发展(一)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更完整更全面的价值目标1.共享发展理念继续坚持了共同富裕在经济层面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寄托了人民向往富裕生活的愿望,是社会主义的一种价值追求。但共同富裕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迅速发展经济是当时中国最迫切的愿望的语境下提出的,所以,特别强调了经济层面的追求。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物质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中基础性、主体性的需要。共享发展理念同样重视经济层面的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战略阶段都明确制定了关于“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在从2020年到2035年的战略目标里明确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里明确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是新时代对共同富裕原则的坚持。2.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更全面的价值追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富裕,而是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成果共享。共享发展理念反映了这种变化,顺应了这种要求,并为推动这种变化提供了理念导向。共享发展理念把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利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谋篇布局。共享发展理念的共享,不仅包含着共同富裕的目的,还包含着公民更丰富的精神追求、更多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果、优质生态产品以及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舒适度,追求物质共享与其他方面共享的统一。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有更多的政治参与机会是政治成果共享的主要体现。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产品,追求更好的道德风尚是文化成果共享的主要表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的是社会成果的共享。追求美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No.11.2020(Cumulatively,No.305)- 32 -好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成果的共享。3.共享发展理念所追求的平等、公正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共同富裕原则和共享发展理念都蕴含着平等、公平正义的核心理念,但共同富裕内含的平等、公平、正义更侧重于物质方面的平等、公平、正义;而共享发展理念所内含的平等、公平、正义无差别地强调各个方面。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4] 所以,共享发展理念所追求的平等、公平、正义是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追求,如采取措施帮助六千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免除农业税,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创造人民均等享受获取社会资源和利益的机会、保障人民公共服务均等化等。4.共享发展理念着眼于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更为全面的条件。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们精神境界高度提高的基础上,这样就脱离不了物质的支撑。共同富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和前提条件。而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进一步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支撑,进一步促进人的...

篇五:形式政策论文共同富裕3000字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共同富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兼论中国西部大开发姓名:曹克海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科社与国际共运指导教师:宋云峰2001.4.20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是不争的事实。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文旨在从理论上阐述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共同富裕思想,在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共同富裕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并积极探索在我国现阶段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论文内容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基本思想,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走向共同富裕的有关问题,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同富裕有丰富的内涵,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以生产力发展作为物质基础。第二部分,首先阐述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质是解决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实现要素提出系列观点。在此基础上,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过程来实证共同富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生产力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将会实现生产力因素姿态组合最优化和量态组合最优化,优化生产力因素的空间组合,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很好地协调好效率与公平的冲突,全国经济将逐步地向高速度,共同富裕的理想状态转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把社会主义的标准与经济发展战略的标准有机统一起来,体现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实践与探索。第三部分,论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和有关战略措施,提出了西部开发要有新观念、新思路,并对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条件与实力,开发策略等作详细阐述。论文的三个部分关联互动,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得出,在我国现阶段,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这样一个结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实践,历经几十年,有得有失,本文选题具一1一 中文摘要有较强的实效性。在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从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的政治角度,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本文的一个尝试。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豪情地奔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路上,选择这样一个领域作研究,在经济领域探索与思考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对于分析我国济发展战略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问题,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始终坚持以马克主义为指导,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论唯物主义的观点,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而达到有理有据。主题词:共同富裕区域经济咿易蚴协调发展叫。}j 、f.w 英文摘要AbstractIt i s al li ndi sputabl efact that there i s al argedi stance betw een the econom i c de—vel opm entof the East and that of the W est i n Chi natoday.M utual prosperi tyi s theessenti al requi rem entof the soci al i stsystem ."Ibi sthesi s i s to m ake a thecm fi calex—posi ti onof the i dea of m utualprosperi ty;to anal yze,w i thsubstanti al evi dence,therel ati onshi pbetw een m utualprosperi tyand the real i zati on of coordi nateddevel opm entofre西onal econom y;andm ake acti ve research on effecti vew aysto re_, al i ze the coordi .nateddevel opm enti nregi onal econom yi n current hi stori calstageandtoprom otem u—tualpm spori ty.The thesi s can be di vi ded i nto threeparts:Part O neexpoundsthe basi ctheoryof m utualpm spofi tyel aboratedby Dangxi —aopi ngand cl assi cal w ri ters ofM arxi sm .especi al l ysom rel atedquesti onsO n thepri —m ary stageof Soci al i smi n Chi na.Theexpressi onof’ ’ m utualprosperi ty” hasa ri chconnotati on on the condi ti on of Soci al i stM arketi ng econom y.The devel opm entofproducti veforces i s the m ateri al basi s for m utualprosperi ty.Part Tw odem onstrates,fi rst,thatcoordi nateddevel opm entofregi onal econom yi sactual l ya settl em ent of econom i c di stance betw een the East and theW est.Then,i tproducesa seri es of i deas on the essenti al requi rem ents and real i zati on factors ofcoordi nateddevel opm ent.Asanexpressi onof thei m provem ent of” producti onsoci al —i zati on” ,coordi nateddevel opm entofregi onal econom y hel psto rPAl l i ge theopti m umcom bi nati on ofproducti ve factors,hence,toprom oteourproducti onforces.It al sohel psto settl e the confl i ct betw eeneffi ci encyandfai m ess,SOthat the nati onal econo.m yCangradual l y shi ft i nto ahi gh—speed devel opm ent and reach the i dealtargetofm utualprosperi ty.The strategyofregi onaleconom i cdevel opm ent evol ved,andfm al .1y,i ntoanoTgani c uni tyof soci al i st standard and the standard of econom i edevel op.m eat,w hi chi s thepracti ceand research of the natl l i ℃of soci al i sm .Part Three di scusses thenecessi tyand rel atedstm tegi esof thegreat’ ’ W estem一3一 英文摘要Devel opm ent.” It a139Ues that the W esternDevel opm entneeds newconcepts and newi deas;i t al sodescri bes,i n detai l ,the si gni fi cance,condi ti ons,econom i c strengthandstrategi esof the” W esternDevel opm ent” .’ The threepartsof thi s thesi ssuppl em entandcom pl em enteach other.and i nte—gratedi nto a w hol e.W e cal l draw fromi t that Chi na has tocarryout thestrategyofcoordi nateddevel opm entofregi onal econom y,昏℃ady i m provetheproducti onforcesand reach thetarget of m utualpm spori ty.卟estrategy andpracti ceofregi onaleconom i cdevel opm enti n Chi na hase—vol vedthroughseveraldecades,duri ng w hi ch,both success and fai l ures have beenexperi enced.m sthesi s i sa时toprobe acti vel ythedevel opm ent strategyofre西onaleconom yw i thstrongChi nese characteri sti c.Atpresent,Chi nese peopl eofeveryna—ti onal i tyarew orki ng enthusi asti cal l yfbr t1]【ethree—stop devel opm ent strategy.andfor thegreat r硝uvenati onof the Chi nese nati on.In such si tuati on,thi s thesi s haspracti cal si gni fi cancei nchoosi ngi t鹊thesubj ect.O n research m ethod.Thi s thesi s i nsi sts on the di recti on of M arxi sm .Based onthe basi ctheoryof sci enti fi c soci al i sm ,i t em pl oysi deas of hi stori cal m ateri al i smanddi al ecti cal m ateri al i sm ,U SeStheposi ti vi smanal ysi s m ethod,andcom bi nesqm ti ta·ti veanal ysi sw i thqual i tati ve anal ysi s.Keyw ords:m utual prosperi tyregi onal econom ycoordi nateddevel opm ent——4一 前言前言世界有个南北问题,中国有个东西问题。我国是一个地理幅度广阔和自然差异很大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前,经济发展的东西部差距早已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在总体上都是高速发展的。不存在西部地区发展绝对缓慢的问题。但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从纵向看,我国各地区包括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历史上最快的时期。但是,从横向比较,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是明显的,东部沿海地区同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已成为关系全局的一个突出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任何社会的优越性所在。邓小平十分强调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意义,认为“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 ‘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o我们党历来重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早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就强调要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中国的区域经济应该走共同富裕之路,这是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构想曾多次提到过的。早在80年代,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邓小平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过深刻考虑i 他提出了“ 两个大局” 的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较快地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到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同志的这个战略设想,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条件,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然后带动和支持西部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而且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实际进程,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解决地区差距一5一 前言的具体道路和战略措施,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自“ 九五” 以来。我国在保持东部地区发展势头的同时,特别注重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积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政策性投资和利用外资的份额,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人才交流与对口支援,逐步加大扶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第十个五年计划,又一次明确提出要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关系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和发展是高度重视的,强调要把逐步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我国西部地区幅原辽阔,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不少省区地处祖国边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西部和东部相比,在总体发展水平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继续保持东部地区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发挥蕴藏在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应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这对于我们完成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应当指出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对共同富裕理论应有一个完整准确的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使共同富裕具备了从理想转变为现实的可能。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共同富裕,是一个多层次的科学理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同时,共同富裕与提高经济效益又是有机统一的。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可逾越的途径。社会主义本质与其市场经济的统一性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应充分认识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6一 前言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要求,也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必须采取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实现共同富裕是在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澄清种种疑惑,处理好诸多问题。同时应指出,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是世界各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现象。现代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均衡及转换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原来的内陆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平衡发展战略改变为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而加速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形成。但是,区域经济发展又加剧了我国经济在区域之间的分化,使地区经济出现了不平衡的发展特征。差距长时间地持续拉大可能激化区域关系,降低资源配置效率,迫使工业化速度放慢。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区域差距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所以,在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必将牵扯到不同地区方方面面的不同利益。不但要掌握适宜的经济理论,制定适宜的开发战略,更应注意从实际出发协调好各种关系,解决好各种矛盾。区域经济开发,国外有一些现成的理论与实践,但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我们,应有区别地借鉴。现阶段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空前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进取,量力...

篇六:形式政策论文共同富裕3000字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形势政策论文关于实现共同富裕 1 1 2020 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千年追寻,圆梦今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深知现有脱贫成果来之不易,脱贫硕果离不开扶贫干部和贫困户辛勤的汗水,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关键时刻,要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扶志与扶智结合,要输血更要造血,激发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

  未脱贫的贫困家庭,扶贫干部要迎难而上,与其一同努努力、加把劲。越是在最后关头,越是要如履薄冰,完成“小康路上一个不落”的庄严承诺。然而,脱贫只是起点,摘帽不是终点。已脱贫的贫困户、边缘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失业、患病、天灾等,都可能导致返贫。脱贫攻坚的胜利,不仅仅是收入超过现行标准,“扶上马送一程”,要让他们在小康的路上走得更加扎实、稳健,具备抵御各类返贫风险的保障。

  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因地制宜,严查自身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不足之处,补齐扶贫民生短板,保障每个贫户家庭都能学有所教、居有所安、病有所医。贫困户家庭以因病致贫者居多,贫困家庭用得最多也是医疗保障政策。扶贫干部不妨多些耐心,把医保政策给贫困户介绍清楚,多说一点、多说几遍,让贫困户少跑冤枉路。贫困地区的医疗工作者不妨问几句,问看病的病人是不是贫困户,如果是的话,就让其明晰就医的流程,多些绿色通道、多些人文关怀,让贫困户少花冤枉钱。仅靠扶贫干部、医疗工作者也是不够的,社会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各界不妨“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为减贫脱贫贡献力量,共同补齐短板,每个奋斗者的价值必将在脱贫攻坚中尽情展现。

  坚实打牢脱贫攻坚基础。不是脱贫摘帽,扶贫干部就可以松口气、歇歇脚,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抓好党支部建设,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脱贫质效,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选好领头雁,党员做示范,基层党支部每发挥一点战斗堡垒的作用,“贫困的堡垒”就会被攻克一点。村庄村民方便的生活离不开畅通的道路、硬化的广场、明亮的路灯等,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是村庄发展、村民脱贫的基础。集体经济就是贫困家庭的“造血干细胞”,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给特困的家庭“输血”,还可以为提供就业岗位,实现贫困家庭的自身“造血”。农村脱贫基础方方面面的牢固,村庄发展的步伐才能走得铿锵有力,贫困家庭的日子也必将更加红火。

  在 2020 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扶贫干部还需与村民一同以脱贫作为新奋斗的起点,在全面小康路上,一鼓作气、乘胜而上,以实干笃定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形势政策论文关于实现共同富裕 2 2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深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要素聚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成为当下乡村经济发展最大 化集聚效应、产业效益、治理效能的应有之义,也应成为医疗救助、脱贫攻坚、社会治理各领域的有益探索,推动生产生活和城市治理稳步前行。走实现全面小康的“三效”合之道,在精准“融点”、链接“断点”、引爆“燃点”上下功夫,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发充实。

  精准“融点”,社会服务最大化集聚“效应”。疫情防控期间,各领域、各行业、各要素探索落实、匹配衔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方面面,是群众实际生活所需所求所盼的精准之策、民心之举。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决胜全面小康要凝聚共识、集聚合力,把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出来,因户因人施策、因时因势调整,保证整体前进趋势,践行“一个都不能掉队”誓言,追寻全面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景。我们党在近 5 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中,找准找实社会服务与民生工程“结合点”,实现将政策兜底、移民搬迁、医疗救助、教育就业等和全面脱贫目标任务融合发展,想办法、出实招将巩固脱贫成果和靶向治疗融会贯通。要统筹构建“多矩阵、新方位、全景式”社会服务体系,与基层党建、资源配置、结构优化、产业基础等深度融合扶贫开发一体化推进,扩大辐射带动“聚焦点”攻坚动力,让群众参与到共建共享小康成果转化中去,无缝对接、同频共振,实实在在体会到实惠便利。

  链接“断点”,空间平台最大化产业“效益”。各级政府为支持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面恢复社会生活秩序,落实落细减免商铺租金、提供税收优惠等,致力于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找差距、补短板,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实现长期短期效益“双突破”。正如火爆的电商直播“带货”、为鄂“下单”有力激活了产业活力,同时有序有力“带活”了市场经济,多渠道、强链接,最大化产业效益,解决了产销不对路、内需不循环等难题。要以问题为导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多方面、多领域搭建共享适用于产业链、“云经济”稳定发展的新媒体平台,全面畅通内需动态循环,实时“捆绑”空间要素和各项指标,有效链接供与需、产与销、长与短、危与机等之间“断点”。要致力于“六稳”“六保”,落实实业、产业、就业发展“风口”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孵化”基地、农业合作社、扶贫车间等的互补动能与综合效益,在更广前景、更宽领域延伸产业链优势,让脱贫成果转化效益始终占领改造升级、平稳转型的“新高地”。

  引爆“燃点”,消费流动最大化治理“效能”。激发消费活力是产业融合发展至今的显著优势,基层治理就是要牢牢把握好群众利益,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消费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等在全面小康路上提供着基础性保障和实时性监测,能够突破“瓶颈”、引爆“燃点”,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治理效能最大化。要在市场行为模式的带动下,多领域配置要素、整合优势资源,有效畅通进货渠道和提供销售支持,为基层组织引领、网格管治赋能增效,发挥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作用,勇开先河、多向发力,将“三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引向深入。要精准识别“准入量”,严格把控“退出关”,将社会购买力“燃点”阵地前移,压实主责主业,在抓脱贫过渡期主要矛盾和用科学方法论发现问题、研判 风险上动脑筋、下功夫,再动员、再部署,为实现“两手抓”能“两战赢”提供制度保障和治理服务。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三效”合之道在全面小康路上烙印着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和卓越智慧,还要在跨地域、跨层级、跨领域、跨部门、跨产业中有更多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探索发现政策与人财物等融会贯通的效应、效益、效能,力求在脱贫成果固本培元的基础上有力抓好统筹协调,有序运转再出发。

   形势政策论文关于实现共同富裕 3 3 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基层公务员是党和国家政策的传播者、执行者,在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进路上应当保持迈平坎坷的决心、翻越山岭的恒心、勇攀高峰的雄心,在新时代一路高歌猛进! 迈平,立足于“补短板”的坎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基层公务员要权衡地区、城乡、人群等因素,集中力量关注低保户、贫困户、残疾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组织社会捐助公益活动,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在“脱贫”的绝对标准方面,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要努力挖掘本地区的网络销售、文化特色、农业资源、创新产品等方面,在读懂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善于打破常规思路落实扶贫开放政策,通过多途径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在“治理”的相对标准方面,有些地区的环境治理设备、技术、人员等还未跟上,要积极向上级汇报,多提思路、多做研究,做好统筹规划并持续改善的长远打算。

  翻越,置身于“提质量”的山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不断深化,必须步步为营。“把握好关注民生和增进福祉的提升”,基层公务员要紧紧围绕改善居民生活生产质量,把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放在首位,多问、多听、多想、多行,领会上级的惠民政策,认真解读并极力执行,为打造充满生机、秩序和谐、其乐融融的幸福格局贡献力量。“把握好城乡融合和产业平衡的提升”,把城乡融合发展议题作为重要课题研究,着力分析城市发展的症结和乡村发展的短板,将“如何把城市与乡村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作为目标,加大对“乡村设施建设”“乡村引进人才”“乡村产业创新”“乡村形象设计”等方面深入考学;把产业平衡发展议题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加强研究产业发展的短处和企业升级的困难,将“如何把产业与城乡协调平衡、产能升级”作为目的,持续对“产业集中优势”“产业整合资源”“产业协调治理”“产业促进升级”等方面深入思考。

  勇攀,放眼于“走千里”的雄心。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一以贯之。“把握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基层公务员要充分发挥“绿叶精神”,是党员身份的要彰显先锋带头作用,将自身理想与工作目标结合贯彻,做好先苦后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乐在其中,以工作为乐。保持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燃起干事创业的 精气神,练就服务群众的真本领。“把握好立足当下和展望未来的统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基层公务员要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当前目标,全心全意配合组织、一心一意服务人民,并立足长远,放眼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乃至为更加长远的、可持续的人类发展议题而作久远谋划,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竭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相关热词搜索: 形式政策论文共同富裕3000字 共同富裕 形式 政策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