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共同富裕论文参考文献7篇

时间:2022-12-12 10:00:05  来源:网友投稿

共同富裕论文参考文献7篇共同富裕论文参考文献内容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最为经典的理论之一,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经过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共同富裕论文参考文献7篇,供大家参考。

共同富裕论文参考文献7篇

篇一:共同富裕论文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最为经典的理论之一, 大卫· 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经过发展和完善, 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世界许多国家利用比较优势发展自己的国际贸易和地区经济, 成效显著。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 邓小平提出了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理论经过逐步发展和完善, 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本文将比较优势理论和共同富裕目标进行合理结合, 对用比较优势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并尝试性地提出对策。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 将共同富裕细分为体现社会生产关系的“共同” 和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富裕”。

   针对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不共同” 和“不富裕” 两大突出问题, 结合我国目前劳动力充裕、 资本短缺的实际, 论文用理论和模型论证了在中国用比较优势既能实现“共同” 也能实现“富裕” 的双重目标。

  该论证能为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并为中国用比较优势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论述。

  第一部分: 绪论。

  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文献综述、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等; 第二部分: 比较优势和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涉及到比较优势和共同富裕相关理论; 第三部分: 用比较优势实现共同富裕。

  该部分是论文的核心, 分别论证了用比较优势能够实现“共同” 和用比较优势能够实现“富裕”。第四部分: 中外通过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经验验证。

  分别阐述了中国的经验验证和外国的经验验证; 第五部分: 政策建议。

  运用比较优势实现共同富裕所论证的结果, 结合中国实际, 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作为一种尝试, 为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一种思路, 为用比较优势发展经济提供了一些科学的依据和有益的参考, 具有一定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比较优势; 共同; 富裕 Abstract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one of the most classic theories in Economics. The point was first presented by David Ricardo and it is formed to be an integrated theory system by constant improving and developing.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develop its ow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regional economy by performing this theory and they get an effective success eventually. Mr. Deng Xiaoping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in China. Under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Common Prosperity becomes to be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and go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d like to put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ommon Prosperity together in this thesis and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how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by the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We divide Common Prosperity into two aspects in this thesis. One is ‘Common’ and the other is ‘Prosperity’, which is reflected by social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productive force respectively. However, ‘No-common’ and ‘No-prosperity’, the opposi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turns out to be two important problems in China. So, faced with these two issues and connected the facts of deficient capital and sufficient labor forces, this thesis can find the right directions and ways to achieve both ‘Common’ and ‘Prosperity’ goals by demonstrating the theories and models. It also can give some theoretical support to China common prosperity policy. This thesis is consisted with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In this part, we studied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s,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this research. The second part we come up with the basi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ommon Prosperity and its relative theories. The third part, also the core of this thesis, lies on how to us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to reach common prosperity goals. We demonstrate how to us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to let ‘Common’ and ‘Prosperity’ come true. The fourth part is the experiences both in China and aboard. How they get success by mea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fifth part is talking about the policy proposals. It is known that we can us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So, how can this work in China and its relative suggestions. As an attempt, this thesis is giving us a thinking. It provides some scientific basis and prospective references for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it must have its certain meanings both in academic and reality. Key Word: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mmon; Prosperity 1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 (一) 研究的背景………………………………………………………………1 (二) 研究的意义………………………………………………………………2 二、 文献综述…………………………………………………………………………3 (一) 国外比较优势理论与经济发展的研究…………………………………4 (二) 国内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与共同富裕的研究……………………………6 三、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8 (一) 研究的内容………………………………………………………………8 (二) 研究的方法………………………………………………………………9 四、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9 (一) 研究的重点………………………………………………………………10 (二) 研究的难点………………………………………………………………10 五、 研究的创新点……………………………………………………………………10 第二章 比较优势和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11 一、 比较优势理论……………………………………………………………………11 (一)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11 (二)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13 (三)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16 二、 共同富裕理论……………………………………………………………………18 (一) 共同富裕的提出及其背景………………………………………………18 (二) 共同富裕的内涵…………………………………………………………20 第三章 用比较优势实现共同富裕………………………………………………………22 一、 用比较优势能够实现“共同” …………………………………………………22 2 (一) 根据林毅夫理论, 建立模型论证………………………………………22 (二) 用“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论证…………………………………24 (三) 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论证………………………………27 二、 用比较优势能够实现“富裕” ………………………………………………28 (一) 用总体均衡分析论证…………………………………………………29 (二) 用局部均衡分析论证…………………………………………………32 三、 论证结论………………………………………………………………………36 第四章 中外通过比较优势原理发展经济的经验验证………………………………37 一、 中国的经验验证………………………………………………………………37 (一) 中国大陆………………………………………………………………37 (二) 台湾地区………………………………………………………………38 二、 外国的经验验证………………………………………………………………39 (一) 日 本和韩国……………………………………………………………39 (二) 其它发展中国家………………………………………………………41 第五章 政策建议………………………………………………………………………43 一、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能力………………………………………………43 二、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43 三、 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44 结语……………………………………………………………………………………45 致谢……………………………………………………………………………………46 参考文献………………………………………………………………………………47 1 第一章 绪 论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 30 年来, 中国经济创造了年均增长率 9%的奇迹, 在世界上还没有其它国家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保持如此快和稳定的经济增长率。30 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让国内外经济学者格外瞩目。

  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 姚洋主编的《中国的奇迹: 回顾与展望》 一书中, 对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了回顾, 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和中国经济转型的经验。

  同时, 也从农业和人口、 对外关系、 金融体系等方面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进行了展望。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德怀特·帕金斯(Dwight Perkins) 在《从历史和国际的视角看中国的经济增长》 一文中, 从改革前后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角度, 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成就进行了分析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经济和管理学院教授郜若素(Ross Garnaut) 在《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源泉》 一文中,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2。

  中国经济增长让世人瞩目的同时, 中国人切实享受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改革开放初期, 邓小平同志提出平均每年增长 7%, 20 年经济翻两番的目标。

  从1978 年到 2008 年, 中国经济实际年均增长率高于每年 7%的目标, 增长速度高达 9%。1978年中国 GDP 为 3645 亿元, 2008 年 GDP 为 314045 亿元, 2008 年 GDP 为 1978 年 GDP 的 86. 16倍。

  1978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 206. 4 亿元, 2008 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2. 56 万亿美元, 到 2007 年底, 中国跻身为全世界前 3 大贸易国行列。

  中国贫困人口数量也大幅减少, 从 1978 年的 2. 5 亿减少到 2008 年的 1400 多万3。

   尽管中国总体经济发展趋势良好, 然而在中国人口多、 底子薄, 地区发展不均衡等 1 林毅夫, 姚洋: 《中国的奇迹: 回顾与展望》,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3 页。

   2 林毅夫、 姚洋: 《中国的奇迹: 回顾与展望》,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31 页。

   3 数据源于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海关总署 2 特殊国情下, 国民经济内部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目前这些问题和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中国经济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按人均 GDP 来衡量, 2007 年中国人均 GDP为 2460 美元, 美国人均 GDP 为 45594 美元, 中国仅为美国的 5. 4%; 第二, 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

  以城乡 收入差距衡量, 1978 年城乡 收入差距为 2. 6: 1, 到 2004 年扩大到3. 2: 1, 2007 年继续扩大到 3. 33: 1。

  从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来看, 根据经济学者的统计研究, 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 0. 45, 进入了收人分配不公的警戒区域。

  在以上状况下, 中国政府结合实际国情, 审时度势, 提出了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的目标。

  国家政策的重视为中国解决总体经济水平比较低和收入分配差距大的两大问题指明了方向, 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然而, 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还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充分、 合理利用比较优势, 发展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保持经济持续、 快速增长,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 研究的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最为经典的理论之一, 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本文将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和共同富裕目标进行合理、 有效结合, 论证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来发展中国经济, 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理论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 它作为指导经济发展的原则, 在近几十年,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比较优势理论作...

篇二:共同富裕论文参考文献

《 财政科学 》 至题征文 :财政推逆共同富裕的路蛊和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 。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到本世纪中 叶 “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 的目标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 , 到 2035 年 “ 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 。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促进国民财富增加的重要 工具和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手段 。

  如何构建和完善现代财政制度 , 推进共同富 裕,成为新时代财政改革与实践的重要命题 。

  为此 , 《 财政科学 》 编辑部诚挚邀请广大财经领域学者 、 智 库专家 、 财政工作者以及各大院校财经专业学生积极投稿 。

  主题征文信息如下 :征文主题:财政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和方式截止时间: 2021 年 10 月 31 日投稿平台: http://czkx.cbpt.cnki.net特殊要求: 标题请注明 “ 主题征文 + 论文题目 ”一般要求稿件篇幅为 8000-15000 字 , 并随稿件提供内容提要 、 关键词 、 作者简介 、 资助基金信息 、 中图分类号 、 参考文献 , 以及与中文内容对应的英文标题 、 作者 、 摘要 、 关键词等要素 。我刊实行五级审稿制 , 作者可以在投稿平台査询稿件的编审和选用情况 。

  编辑部将及时更新平台 信息 , 实现所有稿件信息的及时 、 透明 、 可追踪 。

  编辑部将根据稿件内容与形式 , 除安排常规发表外还将 设置主题栏目或以特稿形式置顶刊登 。

  稿件一经刊用 , 本刊将按照行业标准执行稿酬 。同时,欢迎学术界和地方财政单位提供相关主题的系列研究成果或专题组稿 。

  如有专题组稿意愿 , 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编辑部联系方式 : :电话 : 010-88191282,010-88191222,010-88191229邮箱: cksczkx@ 163 .com《 财政科学 》 编辑部2021 年 6 月。

  。. .。

  。

篇三:共同富裕论文参考文献

·市场经济与体制改革··(学 术 月刊)19 9 7年第5期·坚 持 共 同 富 裕 的 社 会 主 义 原 则宗寒(内容提要〕 共 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 本原 刘,是社 会主 义与 资本主 义 的根 本区别之一。实现以按劳 分配为主 体的 多种分配方 式是 实现 共 同富裕、进免两板分 化的主 要 手段。共 同 富裕 不是同 步富裕,而是一部 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 来再带动 其 他人、其他地区 走向共 同富裕。部分先富不会导致 两桩 分化,但也 要防止 两 板分化。共 同富 裕 的问题,是近 来人们十分关注、议论 颇多 的一 个重 大问题。从理 论上说,有两 种见解值得进一步研 究:一种认 为.“目前我国已经出现 两极 分化,甚至正在形 成一 个新 的资产阶级”;另一种见解恰好相反,认 为“共同富裕 只是一种理 想和道 义上的要求,而不是 现实要求”,“现在提 倡共同 富裕 是无意 义的、是无的放矢”。他 们提 出: “中国的问题是两极 分化得不 够”.“收入差距 过 小”,“不必 害怕两极分 化”,“两 极 分 化是 进步 现象.是必 然趋势”,等等笔者不 赞成这 些见 解。共同 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根 本 原则,不仅不 容在理论上有丝毫动摇.而且必须 在 实践 中要 坚 决贯彻 执行。一条社会主义的根本原 则J七同 富裕是 社会主义 的一条根本的原则,是社 会主义本 质的重要 体现。在整 个社 会主 义历 史阶段,在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我 们都必须坚决执行 和认真贯彻这一根本方 针,而不能 仅仅看作为可实现、可不实现的抽象的理 想和道义上的要求。坚持共同富裕原则,是邓小平同志这些年来一再强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根本性 问题。他指出: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 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原则。”“社 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 化。’。他说:“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我们搞的是真 正的社会主义,是社 会主义现代化。我们遵循两 条最重要的原则:第一,我们的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第二,我们坚持走共同富 裕道 路。”他强调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 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他针 对那些 担心改革会导致 资木主义的人说:“有 人 担心我 们的改 革会导致资本 主义,这享(邓 小平 文选) 第3 卷.第11 1、13吕页会见美 国不 列顺大 百 科 全书编委 会副主席吉 尔尼 时的谈话见( 人民日报)1呱5 年9月1( 邓 小平 文选)第3 卷.第3 64页。3O 是肯定不会的,只要我 们坚持两 条,就可保证不会导致社 会 主义向资本 主义倒退,一是要始终坚持 公有制经济占绝对 优势、占绝对主导地位;二是每走一 步都要注意不使我们的政策导 致两极 分化,也 就是要走全国 各地 区、全 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他在回 答美国记者迈 克·华莱士提 问时说:“社 会主义时期 的主要 任务是发展生产 力,使 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不能有穷的共产主 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致富不是罪过。但我 们讲的致富 不是你们讲的 致富。社 会主义财富 属于 人民.社会 主义的致富是全 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 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 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 实现共同 富裕。正因 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 会容许产生新的资 产阶级。”邓小平同志为什么这 么 重视共 同富裕的原则呢? 因为共 同富裕 体现 着社会主 义的本质,是我们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 义制度的根本 目的,也是社 会主义 优越性 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有许多本质 区别,包括所 有制、分配 和梢神文明等,其中 一个根本 区别,就是社会 主义坚持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 化。贫富两极 分化,是资 本主 义的基 本特点。资本主 义制度建立在生 产资料 私人占有基 础上。“资本 主义生产—实质上 就是剩余价值的 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一方 面是资本占有生产 资料,一方 面是除作为商品的劳 动 力外一 无所有。在资本主 义社会,劳动者的生活固然在资本取得更多剩余价值的前提下,会有些 改善,但由于 劳动力价值是他 们取 得生活资料数量的最高界限,因而不可能有共同富 裕.只会产生一方是资本和财富积 累一方是贫困积累的两极 分化。这是事实一再证明了的,也是资本主义 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原因。社 会主义则根本 不同。社 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公有制 基础上 的。社会主义的 本质,是 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 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生产条件分配决定总 产品和消费资料的分配。以公有制 为主 体的社会主义 生产关系的建立,决定了 广大劳动者创造的剩余劳动不再为资本 占有,而 为劳 动者自己所有,决 定了必 须贯彻按劳 分 配为主的社 会主 义分配原则。这 是广大劳动者 走向共 同富裕的生产关系前提和物质前提,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 然要求。正 如列宁所 说:“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 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 支配,以便使 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实现这一 点。而且 我们知道,社 会主义一 定会实现这一点,而马克思主义 的全部困难和它的全部 力量 也就在于 了解这 个真理。”。邓 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不走资 本主 义的邪路。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 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 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国家拿的这一 部分,也是为了人民,搞点国防,更大部分用来发展经济,发 展教育和科学.改善 人民生活.提高 人民的文化水平。

  ”他指 出:“社会主义发 展生产 力,成 果是属于 人民的。就是说,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不会产生资产阶级,因 为我们的分配原则是矛会 见 口本社会党 第二 次访 华团 时的淡话见(,、民 日报》}。5 5年8 月3 0 日。咨( 邓小平 文选》第3卷.第 17.、17 2、户3页( 马克 思 恩格 斯全 集》第 乃 卷.第906 页。(列 宁 全集 》第二版.第34卷.第孙6页。 按劳分配。当然分配中还会有差别,但我们的 目的是共同富裕。”消灭 剥削,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归自己所有,自己支配,自己享 用,逐步实现 共 同富裕,逐步过 上好日子,这是 我国广大工人、农 民和知识分子多 少年来所想望和 迫求的,是代表 劳动人民利 益的我们党奋斗的根本 目标和宗 旨。只有建立起社 会主义制度,消灭无偿 占有别 人剩余劳动的根源,才具有了实现这一 目标的现实可能性。自然,共同富裕 不是没有差别,恰恰相反,它必须尊重和承认由于 自然历史基 础不同,人们的劳动贡献、劳动成果 不同(这 是基本的、主要的),以 及在其 他方面对社 会贡献的 不同而 客观上形成的收入 上的差别;共同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由于生产 力发展要 经过 一个过 程,各 地区、各部 门生产发 展的 条件和基础 不同,实现共同富裕也要有一个过程。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以公有 制为主体,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资料 私 人占有与生产社会 化的矛盾,这 就可 能而且必然使最 广大的劳动人民在辛勤劳动和促 进生产 力发展的基础 上,物 质和文化 生活逐步得到普遍提高,日子越 过越好,而不是财富日益向少数人手 中集中,出现两极分化。这 具有制度上的必然性,是社会主 义制度的根本要求。共同富裕也是生产 力发展的要求和 巨大动力。分配决定于生产,它反过来又作用于 生产,对生产 力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为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 创造了前提,但是如 果分配不合理,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违背社会主义的要求,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不要说出现两极分化,即使分配不公,收 入差距背离劳动 贡献的实际差距,也会严重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共同富裕原则体现 了消灭剥削、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 了‘ ’由于辛勤努 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 好起来”。的社 会主义本质,肯定 了劳动是致 富的根本源泉,因而是调动群众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的条件,它 对生产 力发展的巨 大促进作用,在整个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会 表现 出来。共同富裕也是促进全国安定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不断巩固社 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条件。社会主 义的根木目标是在发 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广大 人民的生活 水平。坚持共同富裕,使广大 人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才能体现 出社会主义优越性,保持社会稳 定,促进安 定团结,并促进社会主义 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如果生产上 不去,人们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或者生产 上去了,但出现两极 分化,少数 人富,大多数 人穷,那么,’‘民族矛盾、区域 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 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 出乱子。

  ”lJ)这是我们必须时刻注意的。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 方式共同富裕 并不是均富和同步富晰,而是有 先有 后、有快有慢、有 差别的逐 步实现的共同富裕。它是广大劳动者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体现着劳动贡献 及劳动成果的不同.因而必然是有差别的,要求均富,或者要求所有 人在短时期内一起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于共同富裕有害无益。邓小平同 志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 目标是实现共 同富裕,然而平均发 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 吃 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 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 子是对 的。”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是实现共同富裕,保证 广大劳动者生活水平逐 步提币(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36 4、155页。( 邓小 平 文选) 第2 卷.第1 52 页。·32 高.避免两极 分化的主要手段。按劳分配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它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也是对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根本否 定。按劳分配原 则,以劳动作 为收入分配的唯一尺度衡量每个劳动者,“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 一样 只是劳动者;但是它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 夭然特权”。。这就从根本上 否定了少数人凭借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别人剩余劳动的权利,同时又尊重 和承认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与质量的差别,以及由于赔养 人口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因而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和 生活水平将存在一 定的差别。在社会主义条件 下,这种差别是不可避免的。承认差别,才能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者提高智力和劳动能力,为企 业和社 会作更大贡献.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生产发展起来、物质财富不断增加.才能增 加分配。这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生产力水平低,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不可能是单 一的。但是.由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经济创造的总产品及纯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居绝对优势.因而按劳分配也将在消费品分配中占主体地位。在两种公有制形式间及各种公有制形式的企业间,劳动者创造的必要劳动及据此获得的劳动收入.虽然会由于企业、部门、地区劳动条件、经有水平的差别及个人付出的劳动量的差别而有所差别,但这种差别不会达到悬殊的程度;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产品不再归资本占有,而是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国家和社会拿一部分,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 民。这是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关系基础和物质前提。人们的收入 和富裕 程度.除以按劳分配扣劳动收入作为主要来源外,还有其他分配方式形成的来源。包括 个体劳动所得、存款、投资利息红利所 得、经营风险补偿以 及资本占有的非劳动所得等。这些 收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 免的,它有利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投入现代化建设,形成新的生产 力,增加整 个社会的物质财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更快发展。这些收入.只要是合法的,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加我国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应当允许存在。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其他分配所 得在国 民收入的分配中不占主要地 位、就不会产生两极分化。有的 同志不 承认按劳分配原 则。说“我国从来未实行过按劳分配原则.也无法实现按劳分配原则”,主张“消费品分配不必强调分配方式主次,分配应一律由市场决定”;有的则混淆按劳分配的界限.认为“社会 主义有按劳分配,资本主 义也是按劳分配”。这些见解都是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 本原理和我 国实际的,因而都是 错误的。从马 克思、列宁、毛泽东,一直到 邓小平,都强调社 会主义必须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不是 出于什么公平和 正义,而是反映 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 要求。马克思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

篇四:共同富裕论文参考文献

共同富裕目标下建设工程行业展望研究 梁金虎 摘 要 :文章简要介绍了现阶段我国建设工程行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建设工程行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基于共同富裕目标,对共同富裕目标下建设工程行业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探讨、研究,介绍了高标准、可持续绿色、文旅结合建设工程对促进共同富裕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探讨研究 0 前言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明确提出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进方向 [1] 。

  共同富裕将会渗透到各行各业,只有各行各业发展才会实现共同富裕。学者们对共同富裕从理论层次、思想内涵、实现机制等有了深入研究,但工程行业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建设工程行业发展展望的研究甚少。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工程承载着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 是共同富裕的民生属性。因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建设工程行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而且关系着广大民众的就业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建设工程行业的发展,所以研究共同富裕目标下建设工程行业发展有很必要。

  1 建设工程行业发展情况 1.1 建设工程行业成就大 城市建设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一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二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三是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铁路翻山越岭,一个个壮观且极富视觉震撼的建筑,一座座桥梁跨江跃海……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其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国家西气东输、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重点工程的建设,对保护环境和解决沿海地区能源问题都有重大意义。

   1.2 建设工程行业发展规模大 2019 年建筑业总产值达 24 万亿元, 我国的高层建筑已经相当普及。

  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高层的建筑群相当普遍 [2] 。

  一座座高楼大厦正在不断地拔地而起,铁路、公路、桥梁、港口航道及大型水利工程不断涌现,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的数量、 规模和人口数量的增加,目前,我国的城市建筑尤其是房屋建筑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2 建设工程行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建设工程行业污染问题 因资源开发、民用建筑、市政工程建设、风沙侵蚀等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 大量耕地被破坏,人均占有土地逐年减少。虽然新能源不断被利用,但我国的能源利用主要以煤炭、石油为主,且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导致污染严重,威胁人们健康。

  传统建筑行业施工技术及材料(生产烧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及大量的灰尘,生产水泥、石灰、石材、瓷砖等会产生有毒气体及有毒的水, 生产木材板等产生甲醛、TVOC 等气体,生产涂料等产生有毒气体)所具有的一系列弊 端,也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问题。

  2.2 建设工程行业房地产问题 房地产是在最近 20 年中迅速成为我国家庭的主要资产,房地产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

  房地产建设为城市的发展以及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也带来了在施工建设过程当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问题及使用中能耗问题,同时出现了分配不均。

  2.3 建设工程行业农田水利建设问题 我国水利建设存在基础脆弱、欠账太多 [3] 、全面吃紧等问题,三峡大坝、葛洲坝的功劳世人有目共睹,而某些为国民服务多年的旧设施需要更新。

  2.4 建设工程行业建造问题 超高层建筑的建造,大面积硬化的混凝土地面代替绿地,奇葩钢结构造型的建造,使建筑的价值已经消失,不仅浪费有限的资源能源,而且改变着生态环境,为几十年后埋下了使用、拆迁及污染隐患。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激增,资源锐减,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同时基坑开挖时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施工污染、固体废弃物产生的污染及装修带来的浪费和能耗也不容忽视。

   2.5 建设工程行业建筑文化问题 高尔夫、 六星酒店、 世界游艇会、 亚洲第一SPA、F1 赛车、赛马会、东方影视城、世界婚庆城等富丽堂皇的项目不断出现,听着大气,其实空洞无物,大而无当,社会价值被扭曲,如果忽视了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两个关键核心(人的合理需求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创造和生产), 会导致文化建设丧失最坚实基础,且不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某些案例中,高消费娱乐、网络游戏基地场所建设,贪大、求洋、超高标准的建筑,破坏了城市历史文脉,民族文化失去话语权,导致跨文化对话失语。

  3 建设工程行业绿色可持续高质量转型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3.1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建设工程 要大力发展建设太阳能、水能、风能、氢能、海洋能、可燃冰、天然气、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工程,并开发新的可再生清洁能源,逐渐改变石油、煤炭等污染能源的利用,实现建设工程低碳污染、低碳排放。

  要向太阳能、风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变, 加强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力争实现可再生清洁能源大量普及, 取代石油、煤炭等重污染能源。

  发展低碳绿色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通过应用先进建筑技术力争实现低能耗、零碳建筑的建造及普及。

  机械、生产设备要使用清洁能源,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实现蓝天白云美好家园愿景。

  在共同富裕目标下,要做好工业余热、余料的回收利用,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工程和低能耗、零碳建筑,促进能源、建筑建设工程行业可持续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3.2 发展绿色低碳房地产建设工程 住房问题是老百姓面临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建筑房子是我国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充分条件。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房地产的民生定位应是“保障基本居住、改善居住条件”。从共同富裕的角度,房地产政策还要有一定的延展空间,让全部家庭买得起、住得好。房地产建筑要以满足各类家庭对住房的需求为宜,不得超占房,确保居者有其屋,家家有房住。

  要不断提升工程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水平,研究推广低碳零碳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环境与设备,加快研究开发低碳技术, 实现低碳技术应用普及,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建筑工程的先进性,为城市化建设提供推动力。

  发展绿色节能装修行业,用较少的能源消耗、不污染环境的材料,应用太阳能,使用环保材料。

  使用来源于人工散热、阳光及使用家电设备所产生的热量,使用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使用处理过的雨水,创造较大的节能型绿色建筑使用价值 [4] 。

  在共同富裕目标下,要改造旧城市绿化景观设施,杜绝千篇一律的新区建筑,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能源、不占耕地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改造,要将绿色理念贯彻至施工及运营维护阶段,确保工程质量绿色理念在全寿命周期得到体现。

  要发展绿色低碳、零碳房地产建筑,促进房地产建设工程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3.3 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水利建设在防洪安全、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水利是粮食丰收的关键,地是来种的,不是被用于盖楼的。

  确保粮食食物自给自足,在于促进地增亩、粮增产,要有计划地、合理地组织垦荒造地,扩大耕地面积,通过对工程区内土地的综合整理,复垦宅基地,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

  要加大大江、大河治理,大力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加强农村河道灌溉沟渠排涝及泵站改造工程,加快修复水毁、灾毁水利工程,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

  减少不必要的土木工程建造,新修水利枢纽工程,努力发挥水利工程的积极作用,发展水力发电工程。

  要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可持续农田水利建设, 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体系落到实处,确保粮食安全。

  在共同富裕目标下,要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发展可持续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3.4 大力发展绿色可持续小 城镇建设工程, 改变城市发展模式 坚持乡村基础,打造“共富·同行”品牌。“共富同行”,基础在乡村,难点在乡村。

  发展小城镇建设工程激活农村经济,做到密度适当、规模合理、功能互补、布局均衡。

  要摒弃建造不实用、浪费资源的建筑,站在工程全寿命周期增值的角度进行质量技术管理。

  发展小城镇绿色低碳、零碳循环工程建设及绿色田园工程,重视生态宜居、现代农业特色镇发 展。

  发展海绵城市,构建城镇民生及防洪减灾体系,保护发展自然的田园风光、山水河流工程,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工程。

  创建园林城市, 改善人居环境,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3] ,借鉴绿色小城镇模式。

  要开展“智慧工地”建设,提高施工管理效率和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从传统化向现代化的转型,不断创新技术和模式。

   要挖掘历史文化,突出地方特色,发展绿色小城镇建设。要鼓励营造湿地公园,推进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以挽救和恢复不平衡发展给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达到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在共同富裕目标下,要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发展绿色城乡建设、城市农村民生及防灾体系,促进城镇建设工程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3.5 大力发展文旅融合绿色生态建设工程 回归自然就是最大的特色。将绿道逐渐演变为绿色经济带,将文化生态农合旅游建设整合,将带动文体旅商农融合发展。

  要利用城市“废弃“的荒地、窑坑,变废墟为美丽的公园。

  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返璞归真、追求生活环境和对自然、山林有明显指向的休闲旅游,是一种依赖环保、追求环保的审美旅游。

  在共同富裕目标下,要发展建设绿色生态文化工程,以文化推动文旅融合,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流域水质安全及生态环境改善,建设共同富裕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工程, 形成推动共同富裕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动力,以文化富裕带动共同富裕,促进文旅融合建设工程行业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的有机组合,是新发展阶段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共同富裕需要各行各业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专业优势的持续行动,推动建设工程行业质量转型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共同富裕,是值得探讨研究的课题。

  在共同富裕目标下,要发展可持续高质量新业态转型发展的建设工程,必须在建设工程行业做好工业余热、余料的回收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工程,发展低耗零碳建筑建设工程、高标准可持续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绿色可持续城镇建设工程,发展文旅融合绿色生态建设工程。

  要以建设行业新业态构构建、 建设思想转变、能源利用转变、施工技术革新、施工方式转变等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美好家园,促进可持续高质量新业态转型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建设工程行业高标准、可持续绿色、文旅结合、高质量新业态转型发展,将促使物质基础更加富裕,促进公共服务更加优质,促进生态人文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姝.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N].中国妇女 报 2021-9-9. [2] 卞于,李卡彦.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加快 推进宜都水利发展步伐.中国水利.2011(7):21-22. [3] 莫霞.全球化背景冲突境遇下的城市设计本土策略[J].规 划师.2014,30(4):5-9. [4] 翁季,蔡坤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地域性研究[J].新建筑, 2016(2):110-113. 作者简介: 梁金虎(1978 年 -),男,本科,工程师,项目经理。研究方向:建筑工程与文化发展。

  邮箱:20925124@qq.com。

   梁金虎(独著)论文《共同富裕目标下建设工程行业展望研究》 《河南建材》2021.10.26 收稿,在 2022 年第 2 期发表(3 页篇幅,第 166~168 页) 《河南建材》杂志封面 《河南建材》期刊目录 《河南建材》杂志刊号 国际刊号: ISSN1009772、国际刊号:CN 41-1286/TU 期刊目录 I 梁金虎论文《共同富裕目标下建设工程行业展望研究》在《河南建材》杂志目录最后 1 个 期刊目录 IV 梁金虎论文《共同富裕目标下建设工程行业展望研究》在《河南建材》发表正文(共 3 页,第 1 页) 《河南建材》杂志正文 166 页 梁金虎论文《共同富裕目标下建设工程行业展望研究》在《河南建材》发表正文(共 3 页,第 2 页) 《河南建材》第 167 页 梁金虎论文《共同富裕目标下建设工程行业展望研究》在《河南建材》发表正文(共 3 页,第 3 页) 《河南建材》第 168 页 《河南建材》影响因子:0.85 梁金虎论文《共同富裕目标下建设工程行业展望研究》被万方、维普等收录 万方检测(已发表版)网页查重截图 梁金虎论文《共同富裕目标下建设工程行业展望研究》查重率 8.68% 万方检测简明报告{报告编号 PLPA-20220312-DFA7CCCB-JM}

篇五:共同富裕论文参考文献

党建工作 40 2020 年 1 月 04 浅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 李 雨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涵的内涵有所变化。在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其核心是全面,重点是渐进、策略是“带动”、关键是有底线、实质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关键词: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共同展望与不懈追求。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共同富裕提出了很多论断,其核心观点是:共同富裕不是完全平均,也不是同时同步富裕,而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具有动态性和相对性,有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进入新时代,在理解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基础之上,共同富裕的内涵必然会增加新的内容——新时代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时富裕而是全面的、渐进的共同富裕;新时代共同富裕并不局限于先富带后富或只强调先富,而是有底线、有行动的共同富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原则和本质就是共同富裕。

  1 核心是全面 “共同富裕的实质,就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全体人民在历史规定的条件下,按照社会主义公平与正义的原则来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这是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的核心目标和优越性体现之一。”简言之,共同富裕的实质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实质在新时代也不变。只是,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超出了物质富裕和精神文明的范畴,还包括了主体和客体发展需要的实现和满足,更加彰显人民主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实现社会公平和“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统一。

  主体方面,新时代的共同富裕,着重要求所有主体对象和客体内容协同发展,强调人民主体和以人民为中心,力图通过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以“带动”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更加彰显公平性和共享性。正如十九大提出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的共同富裕:非个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无先富后富之分,而是大家共同富裕;非仅汉族,而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富裕;非仅东部,而是东中西部共同富裕;非仅城市,而是城乡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总之,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实现各地区、全民族、全阶层的共同富裕,实现最广范围的共同富裕。

  客体方面,新时代共同富裕超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的丰富,而是要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十九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蕴含共同富裕的客体内容。要实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契合——实现物质丰富、政治文明、精神充实、社会和谐、绿色生态,也就是不断满足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绿色、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实现更高程度、更广领域的共同富裕。

  2 重点是渐进 从根本上看,共同富裕目标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要发展生产力,回答如何“做大蛋糕、做好蛋糕、分好蛋糕”,缩小贫富差距以保证社会相对公平。但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层次、分阶段、渐进的过程,是通过改革和各种尝试,不断提升水平,实现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邓小平关于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三个步骤,分别是:20 世纪 80 年代实现全体人民的温饱;21 世纪初,从贫穷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到 21 世纪中叶,人民生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生活比较富裕。

  新时代共同富裕正是实现邓小平设想的共同富裕第三步的过程,循序渐进。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分成两步,即:在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再奋斗1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新时代有步骤、渐进地实现共同富裕,第一步就是要做大蛋糕和做好蛋糕,通过不断地改革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发展速度,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促进各种财富创造主体“富起来”。第二步则是分好蛋糕,实现“共同地富起来”。从社会公平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角度出发,国家通过精准扶贫、对口帮扶、产业扶持、鼓励信贷和部分行业、领域低税收等措施,协调各区域、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差距。推动城市化进程,使得人们都能共享城市公共服务和就业机会,推动社会阶层流动,实现从不均衡到均衡发展,实现从不全面到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 策略是“带动” 从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中,由于个人条件、政策、区位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先富与后富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先富带动后富面临居民收入与财富差距悬殊、收入与财富的代际传递等挑战。”人追求财富的欲望是贪婪的、无穷的,先富者是否愿意放弃一部分既得利益扶持后富者(人和地区),关系到后富者实现富裕的速度和程度。先富者未必会主动带动贫穷地区和贫困人群致富,共同富裕目标不会自发实现。所以,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关键是要有行动思维,使观念和主张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在各种政策措施中真正体现先富的“带动”作用,只有付诸于切合实际的行动才有可能把“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变为现实。

  “带动”不仅包括“榜样和示范”,也包括具体行动支持和政策倾斜扶持。新时代要真正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先富者,同时也不能忽略那些没有能力或者发展条件差的人和地区。真正发挥先富“带动”作用,要不断探索“带动”作用的发挥空间,运用先富者的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管理等但资源,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为基础,通过对口帮扶、提供就业机会、发展教育等途径,实现后富者从根本上脱贫,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十八大以来,一些地区存在经济贫穷落后、生态脆弱、城乡二元发展等问题,国家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和战略措施,如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角度全方位地推动劳动致富,支持脱贫,协调发展。

  4 4 关键是有底线 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需要运用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我们在做决策时,评估行为的风险大小及后果,增强忧患意识的一种思维方式。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全面的共同富裕,是“五位一体”协同发展过程。要运用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提高警惕,防止恶性问题出现甚至不可扭转。

  运用底线思维,要求决策者敏锐地观察、及时地调整、前瞻性地预防,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战略。十八大以来,针对全面从严治党、脱贫攻坚、防止污染、改善民生、改革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社会科学 2020 年 1 月 04 41 新等方面,党中央提出了“红线”和“底线”。在改革发展领域尤其是领导干部工作生活提出要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的提醒。同时,也提出了要守住领土主权底线、生态环境底线、改革底线、民生底线,不越耕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

  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坚持原则,又要有风险意识。根本上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经济上: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保持经济增速,实现经济健康发展;通过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2020 年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逐渐消除全国范围内的绝对贫困;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政治上:共同富裕属于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同时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员的自我净化和自我教育能力;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文化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转化为“中国化”理论成果,坚定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生态方面: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顺应自然的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向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环境。总之,坚持底线思维,防患于未然,促进社会稳定、安全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5 实质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前提,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质则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对象是全体人民:涉及幼年教育、青年就业、老年养老、医疗、住房、分配等关键问题,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各地区、各阶层、各领域的协调发展,“促进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终极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之“共同”是指对象和内容方面的共同要求,是发展的横向维度,即广泛性。而“富裕”则是要实现程度较高的发展目标要求,是发展的纵向维度,即深层性。新时代,不仅通过全国性、有组织性和计划性的精准扶贫,实现了贫困地区和人群脱贫致富,还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注重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从宽度和深度上解决贫困这一最大的绊脚石。因而,新时代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通过共建共享促进社会公平,逐渐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徐成发,王哲.浅论邓小平对共同富裕理论的构建[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2):21-23. (上接第 39 页) 政工部门的各项培训工作,尤其是岗前培训。其次,政工工作者自身要加强自我主动学习的意识。新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要变单一型知识型结构为立体型知识结构,提升对于现代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内伸和外延。

  4.2 新制度 —— 创新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制度 为满足新形势下企业经营和管理需求,需要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创新:首先,要在政工管理工作中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及运行机制,管理人员要强化引导作用,政工工作人员要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其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在制定规章制度过程中,应将思想政治宏观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进行有效融合,完善相关政策;最后,应建立政工工作的奖惩制度,根据企业自身条件,考虑融入绩效考核制度,细化各类评比活动指标,积极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的工作人员要有一定惩罚措施,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使政工部门管理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4.3 新方法 —— 运用新媒体,优化宣传内容 利用新媒体传播工具,多角度、多载体、深层次地进行宣传工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宣传的途径已经从线下拓展到线上,通过企业官网与“双微一号”(微信、微博、企业微信公众号)的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从 PC 端覆盖到手机端,以人民群众广泛使用的新媒体作为宣传出口,从而提高政工工作的感染力、辐射力和影响力。近些年,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让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说教式语言风格、“白底黑字”的纯文字宣传不再具有吸引力。因此,在政工宣传工作的内容上,要求新、求变,政工工作者应广泛学习并应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文字内容,巧妙融合到时下热点或人民群众关心的内容中去,以图文、H5、音频、短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为载体,通过寓教于乐的宣传形式,增强员工主动传播的积极性,将以往的单向变为双向互动,聆听来自员工的真实声音,形成良性反馈,在潜移默化间达到宣传或教育目的。

  5 结束语 随着旅游企业面临不断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旅游企业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政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针对当前旅游企业政工管理中的不足,要引起高度重视,要通过改变工作观念,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有效提升政工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等会措施为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倩.新形势下企业政工工作管理方式的创新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9(14):27. [2]盛曌宇.新形势下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价值定位与创新[J].现代交际,2019(08):240-241.

篇六:共同富裕论文参考文献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篇 1 1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论文 0 1500 字 摘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设想中提出来的。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在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的“富裕”,但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依然存在部分差距,按劳分配依旧存在缺陷,只有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才是真正没有差距的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工人阶级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是实现自身利益的基础,只有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才能够摆脱经济上的一切不平等,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同时,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基础。

  1 马克思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不平等的分配方式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产生,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仔细的剖析后发现:贫富差距产生的直接来源于資本主义狭隘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反映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激烈的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是对共产主义的期盼。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首先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国家政权,将剥削阶级变为劳动者阶级,将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使生产力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得到发展。一方面,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使社会生产按照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同时这种社会生产力也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另一方面,剥削和压迫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也被彻底的消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消失了,不平等的所有制关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系和分配关系消失了,社会财富占有上的差距也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特征,“共同”规定了“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性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属性,这种共同性使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贫富差距区别开来。共同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基础之上的,只有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只有全社会成员共同通过劳动参与生产,富裕才是共同的富裕。同时,共同性意味着阶级压迫的终结,意味着通过阶级统治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时代的终结,在生产资料国家有制的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劳动者阶级,也就不存在阶级压迫。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发展在生产力层面的要求,体现出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特征。“富裕”规定了社会成员占有物质财富的程度,体现出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富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产品的丰富作为基础的,富裕是物质生活领域的富裕。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是富裕的内涵,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资料社会国家所有的条件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物质财富的丰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能够给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的发展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能够使劳动者从生产过程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使劳动者获得在其他领域发展的机会。另外,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领域的一切矛盾,同样,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差距上的矛盾。

   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分配方式。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定义为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上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已经实现,但是在这个阶段上不平等的因素还是存在的,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量是进行分配的唯一根据,在按劳分配中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劳动者,从而社会成员参与生产的劳动强度和劳动量的差异会导致社会成员财富占有的差距,这种分配方式忽略了社会成员在身体素质和家庭状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但是在社会主义的阶段社会成员的这种差距仅仅表现为社会成员在生理层面的差距,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巨大贫富差距来说是一大进步。马克思对这种分配方式的批判是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的需要出发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按需分配下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真正的人”。同时,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继承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依旧是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前提,但是与社会主义不同的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是自觉自主的劳动,是作为“第一需要”的劳动。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目标,同时也是过程。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是收入贫富差距不断解决的过程,收入贫富差距需要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得到解决,共同富裕需要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得到实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贫富差距的出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并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会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随着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得到解决。但是,收入贫富差距的出现并不是对共同富裕的否定,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共同富裕在“共同性”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普遍提高,其次,共同富裕不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量上的完全相同,也不是各个地区在发展水平中的完全同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地域优势决定了东南沿海的发展要先与西部,城区发展要先与乡村。要求发展水平上的完全同步是不符合基本国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政府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收入调节、消除绝对贫困、社会保障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个人的努力对解决收入差距、实现个人价值方面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篇 2 2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论文 0 1500 字 摘要: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做共同富裕的促进者,要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可持续发展的好企业。员工就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从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共同富裕民营企业行为事例法人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中国千百年来就尊重人才,企业管理更是如此。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民营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往往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是支撑民营企业大厦的支柱,是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民营企业的未来。2021年 8 月 17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由此,共同富裕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共同富裕的内涵是当前要更注重公平、更注重分配,重心是解决“三大差距”(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问题。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初次分配核心是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在劳动力要素方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劳动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劳动报酬占比等,这些对民营企业选育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民营企业家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做共同富裕的促进者,要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可持续发展的好企业,这是民营企业对共同富裕的最大贡献。民营企业的员工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努力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的身心更加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员工的成才和发展就能体现出共同富裕的原则。有的民营企业要想突破经营管理瓶颈,解决在实际经营中所遭遇的瓶颈以及诸多管理和市场难题,就必须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引进留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笔者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从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引进留住优秀的人才。

  一、明确具体人才需求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很多民营企业家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这要从企业面临的问题中找到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若是人才或技术方面的问题,要仔细深挖下去,提出人才需求或人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若仅仅从表面反映的问题来看,可能只看到片面没有发现实质问题,如公司产品的销量和利润都下降了,是市场管理出现问题了吗?这看上去好像只要有一个好的营销总监就可以。但其实不然,有可能是内部管理体系出现混乱引起的。因此,民营企业要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在企业的战略发展过程中,对公司现有人员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需要配备培养的人员进行统计与预测。

  二、运用行为事例法选人 选人方面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一项专业、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只有选对了人,才能用好人,育好人,最终达到留住人的目的。行为的最佳预测因素是行为,而询问行为信息的最佳方法是寻找行为事例 STARs,运用“STARs”行为事例,去识别应聘者的能力。S,Situation 或 T,Task,代表应聘者当时面临的情况或任务;A,Action,代表应聘者采取的行动;R,Result,代表行动造成的结果。搜集应聘者过去行为的事例越多、证据越多,越能做出有效的聘用决策。对于一个民营企业家来说,没有什么比选拔人才更重要的了。因为选错人的代价非常高,民营企业家的信誉和判断能力会遭到质疑,还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在解雇和重新招聘上,如果是 I 销人员,直接与客户打交道,还会影响客户关系和企业品牌形象,另外,解雇员工还会面临法律风险等等。因此,在人才选拔上,面试是关键的决策工具,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用“行为事例法”,也就是说,先确 认在这个岗位上取得最佳业绩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经验,然后围绕这些,去挖掘应聘者过去做过的一个个案例、事例,以此判断应聘者的符合情况。比如,想知道应聘者是不是有客户意识,可以问:“请举一个你向客户过度许诺的例子,结果怎么样。”如果想了解应聘者推动工作的能力,可以问:“请说说你过去完成的一项最有难度的工作,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怎么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应聘者描述的“S-T-A-R-s”进行分析,可以从中辨别出应聘者所发挥的作用。如果是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可以通过应聘者描述的“S-T-A-R-s”以及过往的专业能力和参与做过或自己承担做出的成果来综合判断。当然,有的应聘者描述的行为事例可能不完整,这就需要更深入地追问细节,从中评估想要的结果。

  三、运用战略执行三元素用好人 民营企业家要管理好企业必须要打造一种执行文化,必须运用好战略执行的三大基本元素:聚焦、评估、问责,来影响团队的思想和行为,激发他们的战斗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工作成效的作用。聚焦就是找出最高优先级的任务,民营企业家可以在每个业务周期都和团队一起研讨,选出最多三项作为本阶段最高优先级的任务。聚焦之后就是评估,跟踪任务,评估结果。评估团队的工作是否顺利,与目标差距有多远,以便及时制定改善措施。当然,若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过程评估指标和绩效评估指标来进行评估就更好。绩效评估指标是一种结果指标,用来评估最终是不是成功。过程评估指标则是为了完成绩效评估指标而采取的一些重要举措或者促进因素,用来评估做事的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过程是否正确,有没有偏离目标方向。评估指标确定后,还要定期收集指标完成情况的资料和信息,及时反馈给团队成员,提醒他们关注。提升执行力的最后一个元素是问责,就是分配工作和责任。优先任务和评估指标都制定好了,那要有人来具体落实。对于每一项工作,即使是整个团队一起努力,仍然必须落实一个主要责任人,担起按期完成任务和保证工作质量这个责任。把每一项任务、每一个评估指标都落实到一个具体的责任人,避免责任不清、共同问责的情况。同时,与每一个责任人讨论你的期望、他的责任、他完成目标后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完不成目标带来的消极后果。然后,再和他讨论跟进工作的方式,并且鼓励他遇到困难时要主动提出。最后告诉他,你会提供工作反馈和指导,保证他成功完成目标。通过问责这种方法,既展示了自己的责任,又明确了团队成员或其他组织成员的职责和重要性,增加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篇七:共同富裕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小论文 -------简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院 系: 机电工程学院 专 业: 机械工程 年 级: 2011 级 学生姓名 : 张敏明 学 号: 2011703025 2012 年 6 月 简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摘 要】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在我国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共同富裕将成为我们的“中心课题”, 并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首先要对共同富裕的内涵有充分的理解。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 是部分和整体的逐步富裕; 是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小康社会 普遍富裕 差别富裕 全面富裕 逐步富裕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是邓小平同志围绕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

  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世纪,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 我们必须对共同富裕思想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科学的认识。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

  但时至今日, 仍有一些人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把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颇。

  因此, 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全面理解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

   一、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 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 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 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 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

  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消灭贫穷, 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社会成员的富裕, 其要旨在于要实现普遍富裕。

  正如邓小平所说: “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 而是富, 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 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保证人民占有、 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 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 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 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 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

  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 同步、 同等富裕。

  邓小平指出: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 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

  过去搞平均主义, 吃‘大锅饭’, 实际上是共同落后, 共同贫穷, 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 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 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 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

  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 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

  事实上, 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 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

  没有差别富裕, 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 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

  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差别富裕 内涵的揭示, 才勾画出先富、 共富的战略构想, 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二、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 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

  然而, 仅有物质生 活的富裕, 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

  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 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他认为, 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 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 这几方面有机结合, 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 用的是“小康社会”, 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 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

  同样, 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 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 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

  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

  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 社会生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 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所谓的道德、 理想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物质生活富裕了, 人的追求就会向精神生活发展。

  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 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 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 物质生活是基础, 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

  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 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 是一个各方面生活全面提高的问题。

  事实上, 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以后, 精神生活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方面, 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 健康、 科学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 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 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 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 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 制约的, 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 经济、 科技等实力的总和。

  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 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没有精神力量不行, 一个前进的时代, 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一个发展的民族, 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

  江泽民同志指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他还指出:“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就等于没有灵魂。

  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综合国力, 主要是经济实力、 技术实力, 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 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 民族凝聚力, 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共同富裕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 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 多次强调“逐步” 实现共同富裕, 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 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 允许一部分人、 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 由此可见, 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 非同时富裕的过程。

   邓小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根源于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 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

  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 渐进的历史过程, 并且它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 与同步富裕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

  从逐步富裕的方法上来看, 它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在区域经济发展上, 要实行非均衡与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通过积极的非均衡促进相对的均衡, 即: 一方面鼓励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加快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帮助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 确立劳动、 资本、 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 即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 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反对平均主义; 再次分配应注重公平, 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转贴 在处理不同行业、 不同群体的收入上, 要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 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四、 共同富裕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 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 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 人类就不再前进、 社会就至此停滞了。

  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 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

  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 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 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

  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

   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里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并不单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问题, 而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的目的全在于实现共同富裕; 是指共同富裕本身是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动态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高层次的共同富裕, 并把人类引入共产主义阶段共同富裕的大门。

   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性, 也是由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无止境性决定的。

  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 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

  所谓理想, 在今天是实现低层次的共同富裕, 在明天就是追求高层次的共同富裕。

  只要人类还在, 理想就不会湮灭, 对富裕的向往和追求就不会停止。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多角度、 多层面的深刻内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强调实现“五个统筹”。

  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在对共同富裕思想有全面、 科学理解的基础上, 用它来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必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56. [2]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89. [3]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39. [4]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64.

相关热词搜索: 共同富裕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共同富裕 论文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