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3000字8篇

时间:2022-11-28 12:45:05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3000字8篇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3000字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学员姓名 学 号 1213004474526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一、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3000字8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3000字8篇

篇一: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3000字

于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学员姓名

  学

 号

 1213004474526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一、 小城镇发展的现状 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 40%以上。

 近 10 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6000多万人, 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 50%.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

 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 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 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 文化、 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

 在东部地区, 一些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地区县级市甚至地级市的水平。

  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 新问题,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

 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 热衷于搞形象工程、 政绩工程, 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 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

 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 设置开发区, 以及“县改区” 、“乡改镇”等, 把规划区做大, 把开发面积做大, 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

 一些地区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原则绝对化。

 简单地将城镇化等同于工业化, 片面强调要在本市或本镇建多少工厂和制造业基地。

 反映在工作上, 就是不惜代价招商引资, 盲目 上工业项目 , 但却忽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带动、 互为前提的作用。

 还有一些城市脱离本地实际, 贪大求洋, 追求高标

 准, 试图建成国际性经济中心、 国际大都市等; 只重视现代服务业, 不重视那些能增加就业、 吸纳农民进城的一般性服务行业的发展。二、 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城镇化建设上, 发展小城镇的推动源应当是产业行为, 即市场行为。

 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撑, 即需要产业载体, 这种产业可以是第二产业,也可以是第三产业, 或者二、 三产业并重。

 但在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的就业结构差异较大,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从事第一、 二产业的人员比例不同。

 小城镇发展的水平, 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第一产业的替代上。

 东部地区部分小城镇已初步完成工业化, 但中、 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仍很低, 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小城镇的发展。

 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小城镇是非农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 为非农产业提供场地、 设施、 劳动力、 市场等, 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

 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内容, 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力, 使之规模扩大。

 载体与内容的发展要相适应, 否则会带来诸多问题。

 建国初期, 我国的城市发展在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下走了一条重内容轻载体的发展道路,把城市建设成为生产基地, 建设了许多工厂, 而忽视了生活消费, 造成城市基础设施滞后, 并因此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现在全国各地搞小城镇建设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重载体轻内容, 不少地方高标准搞基础设施建设, 搞“五通一平”甚至“七通一平” , 而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 使小城镇建设没有经济支撑。

 非农产业集中效果不好。

 东部发达地区业已分散的乡镇企业搬迁成本太高,只好维持现状。

 中、 西部地区则缺乏乡镇企业, 许多乡镇可以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乡镇工业, 或者说还没有开始农村工业化进程, 也就没有集中的对象。

 三、 小城镇发展的指导思想 目 前, 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 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 渐升温,其成果也日 益明显。

 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 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 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

 我认为, 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 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思想。

  ( 一)

 小城镇建设目 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 标决定方向, 只有目 标清楚, 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

 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 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 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 二者绝对不能混淆, 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

 所谓目 标的阶段性, 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 不同的时期、 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 标。

 比如, 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 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 , 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 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 解决绿化环卫问题, 等等, 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 标。

 这种阶段性的目 标体现的是个性、 特性与差异性, 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 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 前, 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 标, 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

 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 标, 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 不管在什么时期, 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

 这种根本性目 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

 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 衡量一

 个国家、 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 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如果居住在城镇( 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

 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 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 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 完善城镇功能, 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 。

 所以说, 小城镇建设的目 的不是做“花瓶” 、 搞摆设,根本目 的是集中人口居住, 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 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 轻生活区建设; 重经济效益, 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

 因此, 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 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

 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 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 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 标服务。

 同时, 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 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 标为中心。

 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 标明确了, 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 二)

 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 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

 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 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

 同样, 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 但是, 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 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

 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

 要有选择地、 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 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 具有很高的普及性。

 全国共有 18000 多个, 山

 东省有 1000 多个, 平均每个只有 3 万人左右。

 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 那么, 现在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 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 物力和财务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 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 突出重点性” 。

  从现实情况看, 要在面上通过“撤镇建乡” , 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 不容易做到, 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可行的办法是, 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 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

 基本的选择思路为:

 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

 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 可以按 10 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可以再少一点。

 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 经济实力强, 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 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 集中精力进行建设。

 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

 如果暂时不合并, 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 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 , 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

 这样, 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 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 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 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

  ( 三)

 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

 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 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但是, 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

 根据张家口小城镇建设的实践, 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 供 5 万到 10 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 需要 3 亿元以上人民币。

 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 于是, 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 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 ,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 企业拿一点、 群众出一点” , 结果很快没了后劲; 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 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 征收各种杂费, 甚至违法集资, 结果

 不仅不解决大问题,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 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 但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 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 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 甚至走入死胡同, 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 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

 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 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

 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 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 而不是行政性的、 无偿性的。

 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 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 学校、 幼儿园, 甚至道路、 供电、 供水排污等等, 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

 建成后, 可出租、 出卖, 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

 不管是国家、 集体还是个人, 都可以参与投资, 谁投资、 谁所有、 谁受益, 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 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

 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 , 如街道整修、 公共场所照明、 环境治理等等。

 这样做,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明确了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 还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

 具体可以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 大部分可以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 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

 这样, 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 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 四)

 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

 础, 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 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

 但是, 从全国的小城镇看, 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 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 同构现象非常严重。

 而且, 这些产业很不牢靠, 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

 这样的小城镇, 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现在要重视的是, 一方面, 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 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 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 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 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 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 的。

 另一方面, 要积极引导小城镇, 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 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 经济、 区位、 地理、 人文、 技艺、 资源等等优势, 扬长避短, 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

 同时, 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 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 规模大、 质量高、 效益好、 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为了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主导产业不撞车, 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 在更广的产业范围内进行选择。

 从我国的整体情况看, 小城镇可选择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一是基础农业型。主要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系列服务,形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城镇;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着力向这方面发展。

 二是工业主导型。

 城市近郊有工业基础, 特别是已经形成拳头产品或形成工业集团规模的小城镇, 应当以此为重点, 培育主导产业。

 三是商业贸易型。

 有自己特色商品资源的小城镇, 可以通过建设或改善市场设施, 拓宽交易范围, 增大市场容量, 发展成为区域性小商城。

 四是旅游开发型。

 有名胜古迹、 历史文化遗产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镇, 可加强吃、 住、 行、 游、 购、 娱乐设施及软环境建设, 形成休闲、 度假、 观光、 购物的旅游型小城镇。

 五是交通枢纽型。处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 可凭借运输方便、 信息快捷、 流动人口多的优势, 建设

 产品集散基地或运输量大的工商企业, 并搞好三产配套, 形成新型城镇。

 六是海洋开发型。

 沿海的小城镇可围绕海字大做文章, 诸如海洋捕捞、 海水养殖、 海产品加工等等, 形成以海洋渔业为中心内容的主导产业。

 七是资源采掘型。

 有矿藏资源的小城镇,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以采掘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工业共同发展, 形成矿务小城镇。

 以上主导产业类型, 仅仅举例而已, 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可以依据各自的优势, 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 关键是善...

篇二: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3000字

小城镇人居环境居住模式改善 3000 字 摘 要:

  本文从人居环境的角度出发, 主要论述了小城镇中居住模式的现状问题, 并提出了小城镇居住模式中所涉及的主要要素, 从居住空间布局、 居住建筑形式、 基础设施配置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改善与提高小城镇居住模式所必须注重的相关原则与方式。

  关键词:

  小城镇 , 人居环境, 居住模式

  人居环境又叫人类住区。

 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这样定义:

 “人类住区不仅仅是指住房, 一个城市、 城镇或乡 村的体形, 它所指的是人类活动的全过程, 包括居住、 工作、 教育、 卫生、文化、 娱乐等, 以及维护这些活动而进行实体结构的有机结合, 是人类生存, 从事生产, 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 。

 对于小城镇而言, “人居环境” 就是指城镇内维护居民活动所需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 而本文中的居住模式, 则主要涉及小城镇人居环境中居住空间布局模式、 民居建筑形式以及与居住环境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配置等。

 一. 小城镇人居环境中居住模式现状分析

  我国长期以来城乡的发展建设一直遵循着不同的人居环境发展政策, 导致出现了城乡二元化, 城乡居民在居住模式出现巨大差异。

 作为城乡 结部的小城镇, 由于独特的空间区位关系, 社会历史背景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走上了一条既不同于一般城市, 也不同于乡 村的人居模式发展道路。

 1. 小城镇中居住问题最多就是城镇内用地布局功能混乱, 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夹杂分布, 毫无序列与章法可言, 城镇内土地利用分散, 宅基地面积超标、 土地利用效益低下, 居住空间间隔极不合理; 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 很多低层民居住宅直接被改造成为小作坊或家庭生产厂房, 其生产产生的废物与污水随意堆砌排放, 造成城镇内垃圾遍地、 污水横流, 住宅外部环境恶劣, 这些都成为小城镇居住环境脏乱差的根源所在。

 2. 一些小城镇由于区域地理位置、 交通条件等因素制约, 城镇经济投资、 融资比较困难, 经济走势一直步履蹒跚, 城镇内没有具体的产业项目, 居民收入普遍低下, 这无法激发小城镇居民对自身居住建筑的改造与升级的渴望; 城镇内民居建筑杂乱无章、 质量低下, 这同时也反映处在小城镇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 没有注重相应的设计。

 3. 我国小城镇的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新建的基础设施项目进展缓慢, 原有的基础设施又缺乏必要的维护, 部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造成城镇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局面。

 据抽样检查, 2000 年全国小城镇的自来水普及率为 68%, 但是上下水不配套; 生活用燃气普及率只有 51%; 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极低。

 这样的现状, 不仅影响着小城镇的人居环境、 制约着小城镇的经济建设, 也是小城镇居民居住模式仍然近似农村的主要原因。

 二、 小城镇人居环境居住模式的改善与提高

  1. 注重城镇居住空间布局, 重塑有序的城镇居住模式

  小城镇居住空间不仅是社会秩序的核心, 同时也是空间秩序的核心, 是小城镇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最重要的资源配置要素。

 在朔造小城镇居住空间时, 应坚持用地集中、 节约布置的原则, 充分利用国家土地流转的相关制度, 改善现状部分小城镇, 尤其是北方小城镇宅基地面积过大的现状, 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对影响小城镇整体布局的住宅进行搬迁与重新安置, 减少土地浪费, 加强土地的控制和有效使用, 促使小城镇居住用地布局更加紧凑合理。

 小城镇的居住空间应形成连续界面, 结合其他用地功能如公建、 生产、 市政设施等布

 局, 以及道路系统、 河湖绿化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同时要注意控制与改变城镇居住空间沿交通干线蔓延伸展趋势, 通过区域绿地、 绿带和道路绿化隔离等空间政策来有效遏制, 这是形成小城镇自身特色的总体框架的必要条件, 在很大程度上业影响到小城镇的下一步的具体规划建设, 如建筑群体形象, 绿化建设等。

  2.

 综合考虑小城镇居住建筑综合功能, 凸显小城镇特色

  小城镇的居住建筑是小城镇特色的基调, 同时也是城镇特色与形象最直接的反映。

 首先, 小城镇居住建筑模式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维护原有的地方风俗与历史, 尽可能保持原籍居民生活气息的特色, 尊重当地城镇原有的空间结构和城镇街道的肌理, 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从而延续原有的地域文化传统和场所文脉, 增强归属感。

 在很多地方, 传统的民居建筑正悄然消失。

 这个结果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警示, 即如果不对小城镇的传统民居进行保护, 那么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筑遗产、 建筑文化将会在若干年后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则传统民居是其中的重要音符之一, 是构成小城镇独特人居环境中居住模式的最重要基本要素。

 其次, 小城镇居住建筑的建设特点也应同相应的自身的生活方式相适应, 小城镇居民大多处于慢节奏的的生活方式中, 这与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小城镇居民更加注重对邻里交往的要求, 这也决定了小城镇中更加提倡中等低密度的低层与多层住宅形式, 住宅相对集中从可拉近邻里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增加邻里间的交往机会

 再次, 小城镇居住建筑的舒适度、 建筑朝向、 日照间距、 采光条件、 室内通风、 建筑工程质量、 给排水状况、 建筑材料、 抗震标准等, 都是小城镇居住建筑必须考虑的诸多因素, 小城镇居住建筑必须改变原来的无图施工、 无证建设的方式, 无论从居住建筑的群体设计还是单体设计, 又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国家规范与施工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居住建筑的布局与质量等诸多问题。

 3.

 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配置多元化, 保障小城镇的持续发展

  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既要注意引导市场经济可以自行完成配置设施的合理分布和规模, 也要采取多种投资渠道, 政府制定规则、 框架, 按照“谁投资、 谁收益” 和公平竞争的原则进行建设; 注意将基础设施纳入全镇或区域统一考虑, 避免重复建设;

 注重市、 县、镇、 社区各等级和系统规划的统筹考虑, 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配置体系;

 注重监管和保障措施的建立健全, 避免因市场经济造成对公共设施配置的建设滞后。

 在近来年, 我国提出了建设小城镇“绿色住宅” , 小城镇“绿色住宅” 提出居住模式应当在保证舒适的条件下, 选择经济合理的建筑节能设计, 有效利用能源, 降低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尤其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 风能、 沼气等; 利用住宅区内空隙余地分散处理粪便等污水, 设置地下沼气池, 获取的再生资源沼气, 可用来照明、 供热、 余下的水液渣肥可用于农业生产, 以此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这些方法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打开了新的视野, 也为小城镇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 结语

  小城镇居住模式应当因地制宜, 保持地区的多样化、 特色化的空间, 其特色应是在现有基础上的发掘、 保护和发扬, 不能生硬的照搬照套, 应创造切合自身实情和特色化的居住模式, 以形成自己相对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文化风貌特色。

 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才能创建优良的小城镇人居环境, 才能保证小城镇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王鸣, 叶信岳, 祁巍锋. 中外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发展述评.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 2000, (27)

 [2]王宝刚, 程立诺, 李宏.

 小城镇人居环境比较研究之一. 小城镇建设, 2006, (10)

 [3]程屹. 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对策探索-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小城镇建设, 2004, (3)

 [4]李枝秀, 彭云.

 关于我国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探讨.

 农业考占, 2006, (3)

篇三: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3000字

镇建设论文 3000 字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 精选多篇)3 篇 (范文内容仅供学习阅读与借签,切勿 照-搬-照-抄 ! )

 加快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

  加快小城镇建设,造就市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是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最近,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先后到七处乡镇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中,既看到了我市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好形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

 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十大典型"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突出体现在"四个结

 合"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 200 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 5200 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 60 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 1.5 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 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四)制定政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上规模。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乡镇本着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相州镇规定,对进镇建房经商农民,免交镇政府统筹费和村提留;对在小城镇新上的工商项目,镇里给予最优惠待遇等。这些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积极性,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膨胀。

  (五)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三个中心镇"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

 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装璜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枳沟镇组建了环卫所,负责整个镇区街道的环境卫生,先后投资 60 余万元,上了叉车、翻斗车,增设了 50 多个生活垃圾箱,改善了镇区的环境卫生;各地还不断加大对小城镇的治安管理力度,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小城镇建设论文 3000 字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精选多篇)篇 2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

 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 xx 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十大典型"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

 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

  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突出体现在"四个结合"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 200 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 5200 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 60 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 1.5 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四)制定政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上规模。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乡镇本着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

 策,鼓励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相州镇规定,对进镇建房经商农民,免交镇政府统筹费和村提留;对在小城镇新上的工商项目,镇里给予最优惠待遇等。这些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积极性,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膨胀。

  (五)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三个中心镇"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装璜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枳沟镇组建了环卫所,负责整个镇区街道的环境卫生,先后投资 60 余万元,上了叉车、翻斗车,增设了 50 多个生活垃圾箱,改善了镇区的环境卫生;各地还不断加大对小城镇的治安管理力度,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

  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

 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规划滞后。据调查,全市 20 处乡镇,已完成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乡镇有11处,占55%;总体规划通过评审的只有5处乡镇,占25%;总体规划经过乡镇人代会通过并报市政府批准的只有1处乡镇,占5%;全市 20 处乡镇都没有编制详细规划。从上述情况看,一是规划不健全。9 处乡镇没有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有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二是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市政府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小城镇建设。乡镇、村办企业招聘的管理技术人才和进镇经商办企业的农民,户籍管理混乱,分别落在乡镇经委、建委、商贸园等单位,有的长期无处落,有些聘用人才、投资者因户籍问题解决不了而打退堂鼓。二是征用土地手续多,时间长,收费偏高。据基层反映,征用一块土地,从审请到批复大约需要半年时间,使用一亩土地需要缴纳的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费、测图费、复垦费、补偿金等约在 35000 元左右,致使投资者和进镇农民望而却步。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

 社会保险等不配套,农民进镇有后顾之忧。

  (四)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是:⑴市乡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分灶吃饭、自筹平衡,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⑵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⑶从小城镇建设工程中收取得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很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⑷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各级领导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

  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

篇四: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3000字

城镇建设论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一):

 小城镇建设论文

 目前,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作为有战略好处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长远的、复杂的、系统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务必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取发展起来的。同样,此刻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久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取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 18000 多个,山东省有1000 多个,平均每个只有 3 万人左右。青岛市郊区不足 1 万平方公里,却有 111 处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 3.5 万人,而且此刻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此刻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状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状况看,要在面上透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取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取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能够按 10 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能够再少一点。其次要选取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必须会大大加快。

 二、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务必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料,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此刻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到达总人口的 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那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状况看,此刻有一些领导个性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务必向相关领导个性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三、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构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著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就是因为有瓷和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全国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构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构现象十分严重。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这样的小城镇,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此刻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取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思考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到达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用心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取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忙已经初步构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构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为了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主导产业不撞车,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在更广的产业范围内进行选取。从我国的整体状况看,小城镇可选取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一是基础农业型。主要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系列服务,构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城镇;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着力向这方面发展。二是工业主导型。城市近郊有工业基础,个性是已经构成拳头产品或构成工业集团规模的小城镇,应当以此为重点,培育主导产业。三是商业贸易型。有自己特色商品资源的小城镇,能够透过建设或改善市场设施,拓宽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发展成为区域性小商城。四是旅游开发型。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产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镇,可加强吃、住、行、游、购、娱乐设施及软环境建设,构成休闲、度假、观光、购物的旅游型小城镇。五是交通枢纽型。处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可凭借运输方便、信息快捷、流动人口多的优势,建设产品集散基地或运输量大的工商企业,并搞好三产配套,构成新型城镇。六是海洋开发型。沿海的小城镇可围绕海字大做文章,诸如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等,构成以海洋渔业为中心资料的主导产业。七是资源采掘型。有矿藏资源的小城镇,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

  势,以采掘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工业共同发展,构成矿务小城镇。以上主导产业类型,仅仅举例而已,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能够依据各自的优势,构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关键是善于发掘、组织和利用。

 四、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资料。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根据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供 5 万到 10 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需要 3 亿元以上人民币。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结果很快没了后劲;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结果不仅仅不解决大问题,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但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甚至走入死胡同,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务必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校园、幼儿园,甚至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等,都就应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能够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群众还是个人,都能够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构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这样做,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明确了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还要透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带给中长期贷款。具体能够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大部分能够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样,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五、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目前,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青岛市郊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小城镇建设起步也比较早,但此刻居住在镇区的人口平均也但是 6000 多人,而且绝大多数是当地原有农民,外地迁入定居的很少,而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呈减少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的平均人口不足 3000 人,许多所谓的镇根本名不副实。

 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是政策性原因。政策不对头,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户籍障碍。没有户口好多事情很麻烦,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又有各地不同的附加条件约束,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凡户口迁移后,承包地就要收回,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群众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三是宅基地障碍。农民进入小城镇,等于放弃原先不花钱的宅基地,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就应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大胆改革户籍制度。对大中城市以下,个性是小城镇,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只要有固定住所,有比较稳定的职业,有生活来源,就要允许落户,并且在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第二,改革农村群众财产拥有方式,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群众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充分调动农民用心性的一种改革措施。第三,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如果农民有要求,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这样,入镇农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能够照常有饭吃,入镇的用心性就会高涨,但是能够鼓励他们有偿转让承包地,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第四,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而宅基地是一种比较大的支出负担,这也阻碍了农民用心入镇。解决办法是,以县为单位,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入镇农民利用

 原有宅基地按必须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们用心向城镇迁移。第五,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小城镇建设论文(二):

 浅谈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建设中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

 【论文摘要】一些经济落后县市近年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盲目蛮干,结果忽视产业互动和产业结构调整,致使当地产业结构失衡,严重影响后继发展。整个进程分为四阶段,但起主导作用的则是单一注重房地产的地方政策。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四大矛盾,尤以地方经济单薄与城建资金矛盾贯穿始终,处理不当均可导致地方政策失误。在治理上务必针对资源、权力、生产要素和执政观念等影响因素采取综合措施,从而活化本地资源。从社会学角度看,发掘、保护和营造有序化程度高的本地社会资源,所需投入最少而作用最大。

 【论文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产业结构;失衡;矛盾;资源

 小城镇建设具有促进农村现代化、完善县域经济、建立现代化城乡社会结构的战略好处,是衡量一个地区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进入 2l 世纪,我国中西部出现小城镇建设高潮。但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地方单一产业模式特征突出,仅以建筑业及房地产业为依托,忽视其他产业...

篇五: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3000字

镇建设论文范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题 目:关 于 小 城 镇 建 设 的 思 考

  年 级: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教 学 点:

  日 期:

  摘 要: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基础,是农村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在城乡过渡带、工农连接点上,是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迈进的第一环节,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小城镇,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产业,特色

  一、研究意义

  (一)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要使农民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城镇化,实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民的数量,提高人均生产率。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收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价值也大大提高,

 收入相应增长。而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又极为有限。因此,实现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只有发展小城镇,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除此别无出路。

  (二)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从理论上说,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工业化需要聚集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才会形成聚集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

  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市乡镇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通过发展小城镇,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充分发挥小城镇作为农村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技术中心和人才中心的作用,为乡镇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和人才条件;通过发挥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带动农业产业化。

  (三)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只有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在总量上相应减少现有耕地承载人口数量,转变农民的谋生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向城镇聚集,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才能解决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

  二、现状

  (一)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 40%以上。近 10 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6000 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在东部地区,一些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地区县级市甚至地级市的水平。

  (二)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

  三、存在问题

  (一)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

  (二)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

  (三)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

  (四)一些地区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原则绝对化。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在城镇化建设上,发展小城镇的推动源应当是产业行为,即市场行为。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撑,即需要产业载体,这种产业可以是第二产业,也可以是第三产业,或者二、三产业并重。但在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的就业结构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比例不同。小城镇发展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第一产业的替代上。东部地区部分小城镇已初步完成工业化,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仍很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小城镇的发展。

  (二)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小城镇是非农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为非农产业提供场地、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内容,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力,使之规模扩大。载体与内容的发展要相适应,否则会带来诸多问题。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发展在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下走了一条重内容轻载体的发展道路,把城市建设成为生产基地,

 建设了许多工厂,而忽视了生活消费,造成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并因此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国各地搞小城镇建设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重载体轻内容,不少地方高标准搞基础设施建设,搞“五通一平”甚至“七通一平”,而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使小城镇建设没有经济支撑。

  (三)非农产业集中效果不好。东部发达地区业已分散的乡镇企业搬迁成本太高,只好维持现状。中、西部地区则缺乏乡镇企业,许多乡镇可以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乡镇工业,或者说还没有开始农村工业化进程,也就没有集中的对象。

  五、解决对策

  (一)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小城镇建设

  实践表明,规划编制水平的高低和规划执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城镇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规划得好,事半功倍;规划不好,事倍功半。城镇规划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方面要在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定位,编制好区域村镇布局规划,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作出科学调整;一方面每个小城镇要有自己的规划,对城镇规模和性质、功能分区、交通体系、地下管网、绿地系统、空间发展方向等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重点地段、近期建设片区要有详细规划,并逐步覆盖城镇规划建成区。工作中需

  《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措施

  年 级:xx 秋

  专 业:农村行政管理专科 姓 名:××× 学 号:×××××××

  目 录(四号、宋体、加粗,居中)

  第 1 页

  内 容 摘 要(小四、宋体、加粗,居中)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近几年来,“三农问题”重新受到重视,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阐述了„„分析了„„,提出了„„

  上述摘要的内容(小四、宋体、不加粗,字数大于 200 字,行间距 20 磅)

  关键词: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对策措施

  关键词(小四、宋体、加粗),

  关键词内容(小四、宋体,不加粗,3-4 个)

  第 2 页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措施(三号、黑体、加粗)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革命其实质上是农民的革命。农民一直就占中国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一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

  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在现在生产建设时代,农业也是工业、服务业等的基础和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在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取消农业税,绝不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是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进行农业产业化的重新定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必须要按照市面上场经济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确立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区域优势产品,把农业重点定位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创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和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这五大功能,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依托市场、定位产业(二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

  厦门虽然是一个经济特区,但在一些边远山区起步较晚,但山区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也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不断培育和优化我市的主导产业。而当前我市农业重点要发展的是水果,蔬菜、水产养殖等产业。

 (二)整合资源,布局产业

  ×××××××××××××××××××××××××××××××××××××××××××××××××××××××××××××××××××××××××××××××××××××××××××。

  1、×××××××××××××××××(各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

 ×××××××××××××××××××,×××××××××××××。(1)××××××××××××××××××,××××××××××××××××××××××××。(2)×××××××××

  第 3 页

  【参考文献】(四号、楷体、加粗)

  1、郑红:《“三农”问题人口论》,东北财经大学,xx 年

  2、孙静波:《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制度分析》,辽宁师范大学,xx 年

  3、曹蓉:“三农”问题浅析,《生产力研究》,xx 年 07 期

  4、朱剑峰:《论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角色与作为》。南京师范大学,xx 年

  5、张亚圳:《统筹城乡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产品供给》,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x 年 01 期

  文献内容(小四、楷体、不加粗、行间距 20 磅)

  正文各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标题另起一行,不要有冒号、句号等符号 正文文本(小四、宋体、不加粗)

 正文所有的行间距20 磅

  全文所有的西文文字要是 Times New Roman 全文需插入页码,封面不要算页码

  页面设置:页边距 上:2.54,下:2.54;

  左:3.17,右:3.17

  第 10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大专)毕业论文

  DS 镇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推进小城镇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

  姓 名:

 CJB

  学 校:

 11 电大

  专 业:

 农村行政管理

  年 级:

 00 年秋

  学 号:

 00

  指导教师:

 戴 000

  内 容 摘 要

  本文从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谈起,着重提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好农民问题,而解决好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最核心、最关键、最紧迫和最现实的任务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

 好农民增收根本上就是要推进小城镇建设,即而阐述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作者先分析了 DS 镇农民收入的基本和支配,认真研究农民收入的有利条件及劣势,从这些分析的内容来进一步说明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而后围绕如何进行小城镇建设开始展开,提出要做好小城镇建设工程,实现农民增收要从解放思想、科学规划、改革升级、探索道路、产业发展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实施。

  最后文章又再次说到了做好小城镇建设工程的重要性与开头形成了前后呼应的作用,指出:DS 镇只有做好、做实发展小城镇、中心村(集镇)建设这篇文章,才能使两万五千农民真正的增收,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新 DS 的新的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农民增收 小城镇 中心村 根本利益

  目 录

  一、

  三、论文

  论文由论文目录(提纲)和题目、作者姓名、完成日期、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目组成。

  需要列目录的论文,目录要独占一页。“目录”二字用 3 号黑体,顶部居中;以下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及其对应页码。用小 4 号宋体。

  论文题目用 3 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

  作者姓名:题目下方居中,用四号楷体。

  完成时间:作者姓名下方居中,字样为“X年X月”,用四号楷体。

  摘要:作者姓名下空一行,左起顶头,写明“摘要”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摘要内容。一般用五号字,字体用楷体。

  关键词:摘要下方,左起顶头,写明“关键词”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关键词。词间空一字。字型字体同摘要。

  正文:关键词下空一行开始。正文文字一般用 5 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

 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 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如果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三、四、五级序号分别为“1.”、“(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一般不独占行,末尾加句号。如果独占行,则不使用标点。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注释:注释采用脚注形式。加注符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标在须加注之处最后一个字的右上角后,用带圈或括弧的阿拉伯数字依次标示。同时在本...

篇六: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3000字

小城镇建设的论文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论文

  目前, 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 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 其成果也日益明显。

 但是,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 系统的、 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 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

 我认为, 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 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 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 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 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 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 只有目标清楚, 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

 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 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 二者绝对不能混淆, 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

 所谓目标的阶段性, 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 不同的时期、 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

 比如, 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 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 , 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 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 解决绿化环卫问题, 等等, 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

 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 特性与差异性, 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 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 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 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

 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 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 不管在什么时期, 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 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

 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

 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 衡量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 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 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 70%, 就算基本实现了 城镇化。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也指出, 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 完善城镇功能, 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 。

 所以说, 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 、 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 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 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 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 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 轻生活区建设; 重经济效益, 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

 因此, 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 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

 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 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 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

 同时, 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 检查与考核, 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

 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 ,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 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 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

 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 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

 同样, 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

 发展成为大中城市, 但是, 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 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

 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 要有选择地、 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 具有很高的普及性。

 全国共有 18000 多个, 山东省有 1000多个, 平均每个只有 3 万人左右。

 青岛市郊区不足 1 万平方公里, 却有 111 处小城镇, 平均人口只有 3. 5 万人, 而且现在都各自为政, 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 住宅区、 商贸区、 行政区规划, 都进行交通、 电力、 文化教育、 供水排污、 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

 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 那么, 现在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 既没有必要, 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 物力和财务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 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 突出重点性” 。

 从现实情况看, 要在面上通过“撤镇建乡 ” , 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 阻力是比较大的, 不容易做到, 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可行的办法是, 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 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

 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

 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 可以按 10 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 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可以再少一点。

 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 经济实力强, 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 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 集中精力进行建设。

 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

 如果暂时不合并, 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 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 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

 这样, 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 , 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 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 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

 三、 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

 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 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但是, 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

 根据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实践, 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 供 5 万到 10 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 需要 3 亿元以上人民币。

 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 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 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 , 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 企业拿一点、 群众出一点” , 结果很快没了 后劲; 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 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 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 结果不仅不解决大问题, 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 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 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 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 但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 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 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 甚至走入死胡同, 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 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

 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 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

 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 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 而不是行政性的、 无偿性的。

 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 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 学校、 幼儿园, 甚至道路、 供电、 供水排污等等, 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

 建成后,可出租、 出卖, 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

 不管是国家、 集体还是个人, 都可以参与投资, 谁投资、 谁所有、 谁受益, 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 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

 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 如街道整修、 公共场所照明、 环境治理等等。

 这样做, 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明确了 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 还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

 具体可以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 大部分可以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 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

 这样, 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 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四、 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 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 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 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

 着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 就是因为有“瓷” 和“酒” 为主导产业, 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

 但是, 从全国的小城镇看, 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 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 同构现象非常严重。

 而且, 这些产业很不牢靠, 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

 这样的小城镇, 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现在要重视的是, 一方面, 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 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 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 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 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 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

 另一方面, 要积极引导小城镇, 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 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 经济、 区位、 地理、 人文、 技艺、 资源等等优势, 扬长避短, 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

 同时, 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 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 规模大、 质量高、 效益好、 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为了 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主导产业不撞车, 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 在更广的产业范围内进行选择。

 从我国的整体情况看, 小城镇可选择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 一是基础农业型。

 主要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系列服务, 形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城镇; 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着力向这方面发展。

 二是工业主导型。

 城市近郊有工业基础, 特别是已经形成拳头产品或形成工业集团规模的小城镇, 应当以此为重点, 培育主导产业。

 三是商业贸易型。

 有自己特色商品资源的小城镇, 可以通过建设或改善市场设施, 拓宽交易范围, 增大市场容量, 发展成为区域性小商城。

 四是旅游开发型。

 有名胜古迹、 历史文化遗产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镇, 可加强吃、 住、 行、 游、 购、 娱乐设施及软环境建设, 形成休闲、 度假、 观光、 购物的旅游型小城镇。

 五是交通枢纽型。

 处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 可凭借运输方便、 信息快捷、 流动人口多的优势, 建设产品集散基地或运输量大的工商企业, 并搞好三产配套, 形成新型城镇。

 六是海洋开发型。

 沿海的小城镇可围绕海字大做文章, 诸如海洋捕捞、 海水养殖、 海产品加工等等, 形成以海洋渔业为中心内容的主导产业。

 七是资源采掘型。

 有矿藏资源的小城镇, 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 以采掘为龙头, 带动运输、 加工工业共同发展, 形成矿务小城镇。

 以上主导产业类型, 仅仅举例而已, 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可以依据各自的优势, 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 关键是善于发掘、 组织和利用。

 五、 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目前, 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

 青岛市郊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 小城镇建设起步也比较早, 但现在居住在镇区的人口平均也不过 6000 多人, 而且绝大多数是当地原有农民, 外地迁入定居的很少, 而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呈减少趋势。

 据有关资料显示, 全国建制镇的平均人口不足 3000 人, 许多所谓的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 主要是政策性原因。

 政策不对头, 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

 具体表现为: 一是户籍障碍。

 没有户口好多事

 情很麻烦, 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 又有各地不同的附加条件约束, 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

 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

 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 凡户口迁移后, 承包地就要收回, 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集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

 三是宅基地障碍。

 农民进入小城镇, 等于放弃原来不花钱的宅基地, 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 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

 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

 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 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 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增强人口凝聚性, 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

 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 实现农村城市化, 应该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大胆改革户籍制度。

 对大中城市以下, 特别是小城镇, 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 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

 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 只要有固定住所, 有比较稳定的职业, 有生活来源, 就要允许落户, 并且在子女入托、 入学、 就业、 参军、 社会保障等方面, 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

 第二, 改革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方式, 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

 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 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种改革措施。

 第三, 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

 如果农民有要求, 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

 这样, 入镇农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 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 可以照常有饭吃, 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 但是可以鼓励他们有偿转让承包地, 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

 第四, 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

 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 而宅基地是一种比较大的支出负担, 这也阻碍了 农民积极入镇。

 解决办法是,以县为单位, 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 允许入镇农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 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 促使他们积极向城镇迁移。

 第五,规范收费行为。

 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 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 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 使农民轻装入镇, 尽快地安居乐业 。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 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 不仅是我国城...

篇七: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3000字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 

篇八: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3000字

镇建设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题目:

 论中国之小城镇建设 姓名:

 罗建军

 班级:

 10 春农村行政管理 学号:

 1043004408269

 2012 年 03 月 28 日

  论中国之小城镇建设

 10 春农村行政管理

 罗建军

 内容摘要: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强化镇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我国小城镇类型多样, 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发展战略和对策也各具特色。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 三农 环境建设

 正文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 商品、 文化、 信息、 科技、 教育、 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 城市之尾, 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 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 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十堰统筹城乡经济、 社会发展,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十堰实际的城镇化道路,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目前, 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 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 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 系统的、 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 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 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 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 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 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 就必须对目前我国的小城镇现状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 现状分析 80 年代以来, 我国农村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城镇化水平以平均每年 0.625%的速度递增, 而 1952-1977 年均只提高 0.2 个百分点.1998 年, 我国共有小城镇45462 个, 其中建制镇 19060 个.另据 1997 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 截止到 1996 年底, 全国共有建制镇 16126 个, 镇区户数平均 1221.1 户, 镇区人口平均 4518.6 人, 其中, 非农业人口 2071.5 人, 镇区占地面积 2.2 平方公里.分地区看, 东、 中、 西部地区的建制镇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三类地区分别拥有建制镇 7479 个、 4682 个和 3965 个,分别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 46.4%、 29%和 24.6%; 从人口规模看, 目前建制镇大多属于小规模之列.镇区人口在 4000 人(全国平均数为 4518.6 人)

 以下的镇达到 10544 个, 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 65%; 中等规模的镇(镇区人口 4000-10000 人)

 4235 个, 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26%; 镇区人口 10000 人以上镇 1347 个, 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 8.4%, 这部分人口规模较大的建制镇虽然数量较少, 但却拥有建制镇人口总数的 36%和非农业人口总数的 40%, 属于经济实力最强、 发展势头最猛的镇.

 尽管经历了 改革后的高速发展, 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水

 平.1952-1978 年, 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提高了 5.4 个百分点, 但同期工业化率和非农化率却上升了 26.7 和 22.4 个百分点.改革以来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把中国城镇化带入了快速推进的轨道, 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 并逐渐弥合了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的差距.1978-1998 年, 我国的城镇化率上升了 12.5 个百分点, 年均上升 0.625个百分点;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幅度从 26.4%下降到 11.7%, 下降了 1

 4.7 个百分点; 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的幅度从 54%仅下降到 51.2%.这说明滞后程度仍然十分严重.而如果把中国城镇化放在世界整体城镇化进程来考察, 其落后程度更是极为明显的.1997 年, 我国的城镇化率仅比低收入国高 1.9 个百分点, 比世界平均数低 16.1 个百分点,更不用说与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了.

 我国小城镇建设起于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和推广起来的, 目前约有6 万个小城镇, 各具特色,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其乡 镇工业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工作实践中也发现, 有些地方发展小城镇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 亟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建设分散, 缺乏计划性

 从目前小城镇建设自身设计而言, 总体水平不高, 建设不配套, 服务功能不齐全, 吸引力还不够强.一是规模偏小, 难以适应规模

 效应, 规划与其现实的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相脱节, 缺乏计划性和远见性, 制约了小城镇今后的发展, 使得一些小城镇存在“一年建, 二年改, 三年推倒再重来”的做法; 二是存在数量上盲目扩张, 布局分散, 齐头并进, 全面开花, 摊子铺得过大, 少数地方出现“乡 乡建镇、村村建镇”的现象.由于小城镇的过于分散, 导致了 乡 镇企业的布局分散, 我国乡 镇企业有80%分布在各村, 18%分布在集镇, 另有 2%分布在县城以上.尤其在发达地区, 出现超前发展的现象.有的镇规划 215 万人, 建成区竞达 415 平方公里, 还有的镇到 2010 年的规划, 却在 1998 年就全面完成.到底全区该建多少个, 平均一个城镇发展多少人, 谁为中心镇, 以什么产业为主导等一系列问题缺乏通盘考虑; 三是由于规划、 布局不合理往往又带来土地资源的浪费, 使得许多小城镇现有建设用地利用率很低, 有的小城镇本来具有很好的旧城基础,改造潜力很大, 却硬要遗弃旧有小城镇, 热心另辟新的小城镇, 搞“圈地运动”, 不顾条件,盲目攀比.可建高层建筑的市场, 却用大面积平房来代替, 一些可改造利用的旧厂房, 却让其闲置在那里; 四是已建成的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 据有关部门统计, 1997 年, 我国小城镇一、 二、 三产业结构比为 78:12:10.可见, 农业比重过大, 工业结构与城市工业结构相似,第三产业滞后, 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基础设施薄弱和配套功能不全

 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落后, 是当前小城镇普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做到水通、路通、电通、 邮通和健全的消费和服务功能, 才能更好地招商引资.由于当前缺乏建设资金, 使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是因为当前小城镇建设筹资渠道过于单一, 政府投资

 方向不明, 大多数小城镇仍然沿用传统的城市建设体制, 对这部分投资大包大揽, 不能在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加之小城镇缺乏融资能力和融资主体, 使得信贷资金支持方面的困难, 从而导致了基础设施不配套, 工程质量低劣等现象, 影响小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完善.

 (三)小城镇主导产业不明, 成为中心镇的不多

 据了解, 各地区小城镇发展速度虽快, 但层次偏低, 中心镇较少, 辐射能力很弱.一个县、一个乡、 一个地区到底建设多少个小城镇, 规模多大, 距离多远, 总体布局应如何展开, 以

 谁为中心镇, 与其他小城镇有何联系, 重点不明确.在建镇时, 如何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本地资源, 发展哪些产品, 谁为主导产业, 谁为龙头企业, 如何辐射和带动其他小城镇, 提高所有小城镇的整体效益, 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成为连结周围农村的纽带作用研究不够.

 (四)污染严重, 缺乏可持续发展眼光

 由于不少小城镇建设过于分散, 分布不合理, 缺乏长远科学规划, 导致了乡 镇企业也出现了“村村点火, 户户冒烟”的分散格局, 使得一些有污染的企业缺乏管理和治理, 把废水、 废气、 废料不时排放出来, 严重污染了大量农田、 江河和空间, 再加上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迅速转移, 进一步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恶化, 违背了七十年代以来全球掀起的一场空前壮阔的绿色革命, 从而影响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三、 应对策略

 综合上面提到的我国目前小城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我自己提出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要应对上面涉及到的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去处理:

  (一)精心规划, 合理布局

 搞好小城镇的规划设计, 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前提条件, 既有利于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 也有利于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 同时, 也有利于合理用地、 发展生产、 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此, 我们必须对小城镇建设要进行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当前, 不少省市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试点, 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他们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 交通方便、 功能齐全、 环境优美, 各具特色”.安徽省六安地区在建设小城镇方面高起点, 严要求, 使全区建制镇—中心镇—一般集镇的结构更趋合理, 按照“工业成片、 居住成点、 商业成街、 道路成行、 河渠相通、 绿地相连、 人市分流、 闹静有别”的发展思路进行规划设计; 山东省寿光市做到“五个结合”, 即“小城镇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 与发展乡村工业相结合、 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与发展第三产业相结合、 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江苏省在“三横两纵”有序的发展态势中, 形成了“交通枢纽型、 商业贸易型、 文化旅游型和卫星镇”等.这些小城镇建设思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不要搞“为建设而建设”, 而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扬长避短, 发挥自身优势, 突出特色, 打破现有乡 镇行政区划, 从布局上确定好城市功能、 经济功能、 带动功能和辐射功能, 要把小城镇建设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之上.

 (二)多渠道融资, 搞好小城镇软硬环境建设

 凡是小城镇发展快的, 都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行投资体制和建设方式改革.我们要鼓励个人、 集体和外商带资进镇, 参加小城镇的建设与开发.要打破以前乡 镇级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旧体制, 把城镇建设推向市场, 使投资主体的单元化变为多元化, 首先要组织和引导农民带资进镇; 其次要坚持以地生财, 盘活土地资源, 以地换路, 以地换楼, 以地入股; 第三,要把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推向市场, 按照“谁投资、 谁经营、 谁受益”的原则;

  (三)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捷

 小城镇是连结农村和城市的“纽带”, 能够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人口的聚集是满足小城镇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 从有些小城镇发展的数量和占地规模来看, 存在着人口规模过少, 居住分散且不稳定等问题.究其原因, 是因为现行小城镇的户籍制度没有进行很好的改革, 使得已在建制镇登记落户的农民未能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成为农民进镇的障碍.镇门是否能真正的打开, 取决于户籍制度的改革.这种制度改革, 既要有利于吸引农民向小城镇集中, 又要区别于现行大中城市的管理办法, 应该放开县及县以下建制镇的户籍管理制度, 取消“农转非”等控制指标的迁移方式.在户籍管理上, 鼓励先富起来和有一定技能的农民进镇投资兴业, 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 要及时办理小城镇户口.对到小城镇落户的

 农民要禁止收取或变相收取城镇增容费和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 做到与当地居民一视同仁.同时, 要允许进镇落户的农民对原有承包地拥有承包权, 有偿转让其使用权等.

 (四)精简机构, 做到“小政府大服务”

 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 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一项很重要内容.在小城镇建成运作上, 机构设置切忌臃肿、 人浮于事, 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提高效能, 不搞一刀切,也不搞上下对口, 要成为一种廉政、 高效、 服务的新型机构.在这个方面, 安徽省叶集镇在小城镇机构改革和设置方面, 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他们实行“机构综合设置, 人员交叉任职,对内一套人马, 对上关系不变, 一人多职, 一人多用”的原则, 镇属行政事业单位由 19 个减少为 8 个, 精简了一半以上人员.县对镇只管一个总的编制和党政一把手的任免审报.镇内人员聘用和岗位协调全由镇里负责, 原县直各职能部门设在叶集的“七站八所”的人、 财、 物三权全部下放到镇.对原镇精简人员给以出路, 合理安排, 各尽其能.同时, 这个镇的党委和政府还大胆提出: “权力向想干事、 能干事、 会干事的人集中, 资产向懂管理、 能管理、 善管理的人转移, 分配向有实绩、 贡献大、 干实事的人倾斜”.用人上实行聘用制和公开考试录用制相结合, 做到干部能上能下, 能进能出, 打破工人、 农民和干部的界限, 工资实行浮动制,奖惩兑现.政府的主要精力由过去办企业转向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和公益性项目上, 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上, 放在软环境建设上.总之, 放在事关全镇上, 事关全局上.只有建立起“小政府大服务”的机构, 才能高效运转并取得良好成效.

相关热词搜索: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3000字 小城镇建设 思考 论文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