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在常态教学中,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和内容来帮助学生建构语言能力4篇

时间:2022-12-11 15:35:06  来源:网友投稿

在常态教学中,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和内容来帮助学生建构语言能力4篇在常态教学中,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和内容来帮助学生建构语言能力沧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方案一、制定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方案的宗旨(总体目标)贯彻落实张庆黎书记为我院题词所提出的培养&ldq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常态教学中,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和内容来帮助学生建构语言能力4篇,供大家参考。

在常态教学中,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和内容来帮助学生建构语言能力4篇

篇一:在常态教学中,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和内容来帮助学生建构语言能力

沧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方案 一、制定大学生学业规划 指导方案 的宗旨 (总体目标) 贯彻落实张庆黎书记为我院题词所提出的培养 “靠得住、有本事、用得上的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二、深刻理解学业规划的概念、 意义 、最终目标 1, , 概念: 学业规划,是指为提高求学者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根据其相关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具体地说,结合求学者的性格、兴趣、能力等特点,帮助他们规划人生阶段性职业(事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习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换言之,就是力求解决求学者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并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换言之,就是 2, , 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充分发掘、发现、发扬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发展优势,促成学生个性化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第二,加强教育事业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认识职业、认识自我,进而帮助学生尽快树立起远大的学业和职业理想。

  第三,帮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进而实现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

  第一步:认识自我:不仅要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还包括身体条件、学业阶段、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社会关系等与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

  3 ,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的 最终目标 (系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 (1)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坚持广博性与精深性、理论与实践、积累与调节相统一的原则,培养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其基本途径只能是学习和积累。也绝非一劳永逸,必须持续不断地付出艰辛劳动。只要采取适合自己的科学方法,并且不断努力、辛苦耕耘,就一定能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顺利完成学业成就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与能力划等号,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应把建构合理的知识结 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统一起来。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等。培养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勤奋学习、积累知识,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启迪思维、发展兴趣等。

  (3)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能力、素质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三大要素。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没有相应的知识武装和能力展示,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但是知识和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可以解决如何做人。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既把养成健全的人格放在第一位,又注重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使自身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应把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全面的综合素质统一起来,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四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灵魂和根本,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是基础。

  三、 帮助学生 制定 科学的 学业规划 的 具体 方法 步骤 (一)帮助学生观 树立正确的学业观(结合入学教育以专题讲座形式 落实) 1 ,让学生明白学业观的含义 和重要性 学习所谓学业观就是对所学专业、课业的态度和认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前景。当代大学生在对待学业问题上存在着种种误区:或将学业涵义理解过窄,或对学业生活预期过高,或学业角色定位不准,或职业期望值过高,以至学业不精甚至荒废学业。

  2, , 让学生 接受 : 大学生活 必须 从学业规划开始 大学生学业规划,就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并为实现学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换言之,就是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以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只有及早设计自己的学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业目标,提高素质优势,才有可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住机会,获得成功。

  3 ,让学生 清楚: 做好 学业规划能带给学生多少益处 (1)、做好学业规划能增强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没有学业规划,时间、精力容易处于荒废和散乱之中,生活漫不经心,心态消极怠慢,虚度光阴、浪费青春。而学业规划能让我们明白现在做的每一点都是实现未来目标的一部分,从而重视现在、把握现在。

  (2)做好学业规划能增强生活与学习的主动性。

   一份有效的学业规划,能够引导我们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的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树立明确的学业发展目标 与未来职业理想,评估个人目标与现状之间的距离,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业竞争力,实现学业目标与职业理想。

  (3)做好学业规划能促使大学生积极向上和自我完善。

   学业规划是学生努力的依据,也是对自我的鞭策。随着学业规划的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大学生会越来越有成就感,思想方式及心态就会向着更积极向上的方向转变。好的学业规划为学生提供完成学业的清晰图画,使自己对学业的实现过程有了清晰透彻的认识,进而更有信心、勇气,达到自我完善。

  (4)做好学业规划有助于自我定位。

   学业规划确立的过程是一个有弹性的动态的规划过程,是一个认识自身优势与弱势、机会与挑战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定位、规划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明确自己“能干什么”、“社会可以提供给我什么机会”、“我选择干什么”等问题的过程,好的学业规划能帮助学生不断地了解自己,明确自我人生目标,即自我定位,进而使理想具有可操作性,为进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

   (二) 帮助学生 正确处理四种关系: (这种指导要常态化,历史系已实行一年的“学业导师制”目的就在于此,学业导师和辅导员主要负责,任课教师随时随地,入学教育、平时教育、就业教育形式多样) 1, , 正确处理学业与专业的关系 珍重自己的学业,就该学得其所,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把自己的爱好和国家的需要及社会发展的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相关能力,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

   2, , 正确处理学业与职业的关系 在学习期间就应自觉地学好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锻炼职业能力,以期在将来的从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 正确处理学业与事业的关系 将自己现在的学业、将来的职业和未来的事业联系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认识所学专业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作用和发展前景,立志献身其中,在工作中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 , 正确处理学业与就业的关系 就业与学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就业是学业的导向,学业决定了就业。以就业为学业的导向,有利于大学生专业报考的选择、学业目标的调整、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外延的拓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就业也构成了衡量学业成就的重要标志。想要就好业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以及创新精神,这些都应当在完成大学学业过程中养成。

   ( 三 ) 手把手指 导学生制定 学业规划 ( 学业导师负责,辅导员协助) 1、 、 帮助学生做好 学业规划 首先,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认定自己想干什么。兴趣是理想产生的基础,兴趣与成功机率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要择己所爱,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进行钻研和学习。

  其次,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能力、特长,确定自己能干什么。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的表现,是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和熟练水平。能力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支配人生命运的一种主导性的积极力量。因为任何一种职业都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条件,所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认定自己想干什么的基础上确定已经具备的能力和应该培养的能力。

  再次,帮助学生分析社会未来需求。着眼将来、预测趋势,立足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避免盲目跟风,因为最热门的并非是最好的。选择社会需要又最适合发挥自身优势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才是最好的。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社会要求干什么有机地结合起来。几方面的结合点和链接处正是学业规划的关键所在。

   2、 、 学业规划分解 与细化 ( 学生、学业导师、辅导员) 学业总目标制定出以后,要能自上而下的分解,即制订学习计划。以本科四年为例,可以按照以下的思路进行:四年的总学习目标——每年的学习目标——每学期的学习目标——每月的学习目标——每周的学习目标,使得学业规划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每一天。

  3、 、 督促学生落实 学业规划 (系领导、学业导师、辅导员、任课教师) 当学业规划选定以后,很多大学生或者束之高阁或者虎头蛇尾,结果导致有了学业规划却不能实施或实施后不能持久,最终无法实现既定的学业。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大学生在制定学业规划时缺少一个重要环节:即“有效地督促”,系领导、学业导师、辅导员、任课教师要随时随地督促学生落实学业规划,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进而增强动力、产生更大的执行力,确保学业规划顺利完成。

   4 、学业规划评估与反馈 (系领导、系教学指导委员会) 现实生活中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学业规划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学生的学业规划作出后,系领导、系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及时对其进行评估,考察其可行性和科学性,并随时关注学业规划的实施过程,根据变化指导学生及时反省和修正学业目标,变更实施措施与计划。

  ( 四 )对不同群体学生 学业规划要因人而异、分门别类,针对性强 1, , 对本科生准备考研学生的学业规划 指导 (请本系、本校青年教师中的优秀硕士毕业生、考研辅导机构的有经验的辅导教师、省内招考院校的硕士生导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准备考研学生给予指导和辅导) 引导学生大一、大二,学好基础课、专业课,在大三前,尽早把英语提高到 六级水平或六级优秀的水平,就是为考研做了很好的准备。到了大三下学期,开始着手准备,先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方向,再到网上去搜寻相关的资料,如录取人数和往年考试题等。

  就具体科目而言,考研主要分三大块:专业课、英语、政治。对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习英语的时候,注意看一下考研词汇,或者多看一下考研相关的英语参考书。这样一来,让自己的词汇尽早过关,对于考研的准备绝对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考研的专业课是每个专业最基本的课程,所以你在整个大学当中一定要注意专业课的学习,尤其是考研要求的专业基础课。分析历年的考研题目,可以从中发现,考试并不是简单地考对知识的记忆,而是考察如何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知识的理解运用。

   2 ,准备 考公务员 学生群体的学业规划的指导 (学业导师、辅导员、有经验的辅导教师) 首先,让学生了解目前公务员考试的种类及各自特点。公务员考试主要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和地方公务员考试两种,分为笔试和面试,其中,笔试主要科目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等。各项考试单独进行,不存在什么从属关系,考生根据自己要报考的政府机关部门选择要参加的考试,也可同时报考,相互之间不受影响。前种考试一般在每年 11 月份考,地方公务员考试不尽相同。打算考公务员的同学,可以在大三下半学期开始准备。

  其次,提醒学生,早准备、重积累。从大一开始,同学们便要多关注时事,多关注新华网等时政新闻网站和报刊;平时多看些课外书籍,尤其是文学类、时政类的相关书籍;若能多选修一些法律的课程,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对以后写申论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报考省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需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国家有特殊规定的除外。所以,在暑期争取一定实习机会,会对将来报考公务员大有裨益。

  3 ,专科生准备专接本的学生 学业规划 指导( 学业导师、任课教师) 对这一群体的学生的学业规划指导方针与考研群体类似,总体步骤也大致相当。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要接本的院校有哪些,招生情况、办学实力等。其次,提醒学生学好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同时,对外语和政治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必要时,组织统一的考前政治、外语辅导,请成功接本的学长学姐回校作经验介绍等等。

  4 ,对毕业马上就业的学生学业规划的指导( 学业导师、辅导员) 对这一群体的学生的学业规划方案,应遵循“勤学习多实践”的原则。首先,对目前的就业现状和将来的就业趋势要有足够的了解。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然后在四年中有意识地培养职业能力。其次,提醒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要高标准严要求。因为招聘时“成绩单”无疑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一个指标;再其次,鼓励这些学生在保证学习成绩的同时,多投入精力和时间参加校内公益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再其次,多拿几...

篇二:在常态教学中,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和内容来帮助学生建构语言能力

学语文 2022年第1期专论平台论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四个意识□ 梁 红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大单元教学成为常态。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落实新课程理念,高效率完成单元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具备四个意识:课标意识、任务群意识、学习者主体意识、教师角色转换意识,以四个意识为指导,加强备课的针对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关键词:大单元教学;教学设计;学习任务群教有定规,但无定法。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尤其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落地实施,统编教材的使用全面推开, “核心素养” “任务群” “大单元教学”等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单元教学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要求,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单元教学”?它与传统的单元教学有哪些不同?教师首先应厘清相关概念及其关系,领会作为语文教学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主要精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主要解决“教什么” “怎么教”的问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决“为什么考” “考什么” “怎么考”的问题,从高考层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作出回答。[1]2 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是新时代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突破教学困境的主要依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特别予以关注,做到心有四个意识,否则定会是旧瓶装新酒,使教学又回到老路上去。一、课程标准意识大单元教学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最主要的课堂教学形态,尝试这种新的教学形态,教师必须领会新课标理念,并在课标理念引领下吃透新教材,这是备课过程中应具备的第一个意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基本理念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2]2 而高考评价体系高度契合高中课程改革理念,可以积极促进素质教育正向导向作用的发挥。[1]4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课程目标是让学习者在经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知识的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后,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而为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5从课程定位来看,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生活、职业健康发展做好准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作为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结果、水平层次也都有明确详尽的解读,新课程更强调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些都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的必要依据。也唯有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更好的强化能力培养,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以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作品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本单元设计可以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这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核心素养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高度一致。在能力素养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从“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来看,可以借助本单元的三篇通讯,让学生结合时代特点,深入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其当代价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本单元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则让学生体会到劳动之美。现在学生普遍缺乏劳动意大单元教学13 学语文 2022年第1期专论平台识,甚至轻视劳动者。如何结合教材,扭转观念?借助考试评价体系的相关要求,以考促教,以考促学,[1]12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一卷作文:“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 “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 “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 “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此题既体现“立德树人”思想,也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敬业”的倡导。在立意上,突出“劳动”这个主题。从内容到形式,恰当地落实了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中“突出方向性”的重要原则。二、学习任务群意识大单元组织构成的两条线索涉及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及统编教材的18个任务群,按照统编教材的体系,每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均有一个大任务驱动,这些内容要求必须高质量地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这是教师备课过程中应具备的第二个意识。从教材编排的总体结构框架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是按照“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来构成教学单元的。必修教材两册共计16个单元,涉及到7个学习任务群的内容。

  “人文主题”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生人格培养和精神成长的需要,聚焦“理想信念” “文化自信” “责任担当”三个方面,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都会突出其中某一方面。

  “学习任务群”是组织单元教学内容的又一条线索,在各个单元的设计中均有一些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任务群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以确保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实现。

  任务群教学以学习任务为主线来串联并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突破单篇课文教学精讲细析的固有模式,使学习者能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3]6 体现的是一种崭新的课程学习理念,同时这也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最有效的方法。在此仍以必修上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劳动光荣:学习无私奉献、勇于创造的先进事迹,倡导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语文素养的要求有以下四个方面:1、学会阅读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辨析和把握报道的立场,提升媒介素养。2、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3、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4、写人时关注典型事例和细节,写出人物的精神。据此可设计如下教学活动 :任务一,请你向同学们描述一个最让自己感动的劳动场景。任务二,讨论:劳动的意义是什么。任务三,结合我市“珠城工匠”评选活动,采访一位劳动模范。任务四,根据采访获得的材料,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文体知识,写一篇新闻稿。这种先确立目标、设置情境、以“任务”带动学习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语文教学的随意性问题,同时减少灌输式的讲解。单元的学习任务是设计单元教学的主要依据,只有充分了解学习任务群的相关内容及要求,才能在备课环节中把单元任务细化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按照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根据学情结合教材及学习任务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以便高质量完成单元教学任务。三、学习者主体意识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搭建桥梁的过程,以“任务”带动单元教学,教师需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教师在课程目标引领下,围绕单元学习任务,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学习者在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自主、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情境活动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媒介,让学生在活动中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解决问题,反过来又可以使经验进一步丰富完善,[2]42 对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大有裨益。以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为例,从课标要求来看,本单元任务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2]13 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增强学生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这既鲜明地体现了“立德树14 学语文 2022年第1期专论平台人”的主题指向,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按照教材要求,本单元学习目标是:1、思考家乡文化生活与自我成长的关系,形成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意识,培养家国情怀,2、了解访谈和调查报告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有关的文体知识,写作的方法、程序、技巧,培养具体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3、阅读有关调查研究乡土风俗等方面的文章,帮助完成单元要求的学习活动,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4、学会灵活运用常见工具书和网络,根据一定的目的,查阅所需信息资料,快速定位信息。据此可安排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借助本地区人文景观,开展家乡文化状况调查活动,如涂山大禹文化遗址、垓下古战场遗址的调研,古民居博览园、大明文化园的参观专访等,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见证时代变迁,以调查报告或访谈的形式呈现学习结果,并对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议,辩证思考文化发展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提升语文素养,培养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情感。这些学习任务均可以让学生先设计活动计划,学习相关文体的写作技巧,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并收集好材料,为写作做准备。由于所选地点学生较为熟悉,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学生在历史课本中也有所接触,有助于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解决问题。从教材的活动设计来看,课堂依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只不过是学习主体发生了转换。任务群教学形态下,以学习者为主体,教师应更加注意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自主性,让学习者在教师设计的任务活动中学会学习,进一步提高能力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明确的学生主体意识,充分考虑到学情,如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等,只有活动切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才不至于使学习任务落空。学习者的主体意识还应体现在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情境的真实性,最好能够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并且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贴近,以便达到促进他们更高层次的学习的目的。例如,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活动设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探索发现的科学精神”,任务群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单元核心任务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是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思维,所以可以设计以下活动:(1)绘制思维导图,理清写作思路,采用小组汇报并评价交流的形式。(2)品读词句,领悟科学学精神,采用先圈点勾画再分享交流的形式。(3)写作实践,修改互评。这些活动均以学习者为主体,以课堂上交流互评代替教师的讲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而不是教师强行灌输,如此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四、教师角色转换意识任务群教学形态下,教材的结构体例、课程的构成原则均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教师对角色的认知定位也需做出较大调整,首先从观念上摆正师生关系,与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相适应,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多采用鼓励的方式,用丰富的活动吸引学生。其次教师对自己的定位应该是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活动的指挥者,要让学生成为实践者,即活动的主体。教师由原来的学习任务讲授者变成了学生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引领者[3]7 ,从教材各单元任务及活动设计意图来看,均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放手不管,教师可以通过例子先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教师要先考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提供什么样的活动和情境,才能更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能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上更花心思、更费心思,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安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力求围绕自主学习的任务来设计,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在情境中学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先有自身角色定位的意识,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如何便于学生学习,而非方便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只有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落实新课程理念,充分把握教材体系特点,才能在备课环节中目标清晰,观念新颖。

  理清四个意识,方能突出综合性与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参考文献:[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作者:梁红,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责编 尹达]15

篇三:在常态教学中,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和内容来帮助学生建构语言能力

简述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第 1 页 简述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篇一: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的区别是什么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的区别是什么? 教学案例是人们从实践到理论,再在理论指导下继续实践,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教学设计是人们根据某种理论、主观设想成的一个知识建构流程图(俗称教案),缺乏实践的证实过程 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区别。

  1、教学案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教学设想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产物;教学设计是教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教学设计别人读了后无法一目了然,教学案例别人读了后可一清二楚,有助于他人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2、教学案例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它具有教学活动过程的描述,实录了各种人物的反映;教学设计是理论的设想,仅是教师教的一个流程图,缺乏客观性。

   简述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第 2 页 3、教学案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主体,目标单一,明确指出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教学设计目标较多,问题系列,要综合性地解决问题。

  4、教学案例有明确的条件性,要交代条件和背景。(教师、学生状况、教学条件)教学设计只是呈现一节课的基本过程。

  5、教学案例具有批判性、即时性、空间性,对教学过程进行即时反思,可以是教学的正例,也可以是教学的反例,无论正反,都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利用教学空间,对教学结构进行即时调整,达到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是一案既成,便照本宣科,缺乏调整的空间,缺乏教学的弹性,要求被教者只能按照教案开辟的航道前进。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总结。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篇二:浅谈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简述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第 3 页 作者:杨珩 来源:《速读·中旬》2019 年第 04 期 教学设计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能,又是沟通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中间环节。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研读,探究文本的智慧路径。研究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变,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如何才能烹饪出浓汁浓味的语文课呢? 一、抓住文本的“基础点” 走进新课程、走进新课标、走进文本,教学设计也就抓住了语文的根——识字,读书,朗读,背诵,作文,简单地说也就是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这“七字经”。这七项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基本方面:基本的语文能力,基本的语文积累,基本的习惯素养。这就是语文的根,要牢牢抓住。常态下的教学设计要求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而不是形式上花样翻新,表面上热闹非凡的动嘴不动手的“君子课”。在教学设计时,要让学生体会文本本身的内涵,删去不必要的“花架子”。语文课的根基是文本语言,是学生不断走进文本的过程,将文本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是最重要的。

   简述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第 4 页 二、切入生活的“链接点”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动机、动力来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潜心研究“课标”和教材,把功夫花在发掘文本的语文因素上,力求发掘切入生活的“链接点”:文本中所有的文字、符号、插图、注释、提示、课后习题,都具有召唤性,蕴涵着吸引读者去采撷、加工、拓展……阅读文本的关键是教师,教师不去潜心读书,精心设计,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在文本中探索、发现、汲取资源呢?又怎样实现《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的“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我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设计了这样的片断训练: 老人、孩子、姑娘、小伙,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

  ▲(投影出示)身上那么湿,为何还那么高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 这句话听起来挺深奥的,你真的读懂了吗?考考你: A.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老人,祝愿他(健康长寿) 简述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第 5 页 B.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姑娘,祝愿她( ) 篇三: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案例的区别 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教案的区别 时下随着教育教学潮流的推进,学校早已开始了教育教学改革了,多数学校早已拉开了校本教研这一新课题的帷幕,甚至有些已经作出了成效,可是我们内地这些穷乡僻壤,可能是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抑或是信息闭塞的缘故吧,走在最后的位置了,尽管如此,我们也有信心把此项工作搞好,毕竟我们选择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们赋予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美誉,尽管很清贫,我们不甘于清贫,我们精神上是充实的,是很富有的,相信我们以自己的努力,会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的。

  乃至在教学现实面前,开始了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探索,可是对有些词语的真实含义还是很模糊,比如教育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三者总是有些不很清楚区分,容易混淆,现就此三者经过网 上查阅结合实际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吧-- 简述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第 6 页 教学设计、案例和教案不能混为一体,对这三个概念要正确 地区别。

  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设计。它是课前的一个准备。是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相应的教育媒体,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分析、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 操作程序,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的。教案仅是实施教学的计划安排,而教学设计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够客观地评价和判断教学结果。教学设计更加符合教学规律,容易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教学案例:把教学的内容实例和教学设计意图表现出来就行了。这个例指的是教的内容的“例”,而不是以这堂课作为例。一般是用来交流或者是自我经验积累的。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 简述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第 7 页 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它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一个 好的教学案例,就是生动的故事加精彩的点评。

  教案: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导老师上课用的,同时也是备课的依据。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总结。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 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同时:教学案例:主要是提供实际的教学例子,而不是所有教学的细节。以 其范例 与教学的配合为主进行设计。

  教学案例是主要用来交流,或者自我教学实例积累的。

  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创设、教具的应用等,所有的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内容都是。所以,教学设计是一个泛化的概念, 不能是一个东东。教学设计使用表格的方式最多 简述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第 8 页 。

  教学设计,是准备课,特别是公开课等需要全面考虑的一份文档,附件可 能有电子类辅助。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一般地有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

  教案是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

  总体说来,教学设计与教案都是在课前准备的,而案例则是在课堂中通过课堂教学发现的问题,并加以实地分析,解决,让生懂得其中的道理,而教学设计则包含广一些,可以包含教案,也包含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怎样去解决等等;而教案则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 ,是教学内容的文本。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区分好这三者,它们既是统一的,但也有分别, 请老师们慎重,切莫混淆不分--- 篇四: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分析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分析 政史地:高菊 简述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第 9 页 1.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内容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应该从这些方面考虑教学前的实际状况。例如,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已经达到何种程度?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原来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能力上来认识教学对象。再如,在教学环境上已经有了哪些准备?环境包括软、硬两方面,也有主、客观方面的。硬环境一般是指教学媒体设施等,软环境通常指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学生学习氛围等部分。备课时,教师首先就要分析教学背景。如,某教师在讲述清末历史上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与 《马关条约》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时,都提到了李鸿章,学生认为他是卖国贼。但在学习 “近代化的起步”一章的洋务运动后,一些学生又认为他为中国的近代化作了一定的贡献,似乎不能全盘否定他。由此,学生之间形成了激烈的讨论,对李鸿章这个人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基于学生的疑惑、争论,教师让学生准备一次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辩论课。课前教师已经掌握了学生对李鸿章的初步评价,在充分的背景分析后,进行了课堂辩论。

  2.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分析 简述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第 10 页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备课也分析教学内容,但仅仅关注教材分析,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过去的教案有时也有 “学生分析”一栏,但许多只是泛泛而谈,形式而已。实际上,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应该认真考虑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设计方案。例如,张元教授曾应邀在初一年级上过 “宋代理学与词”的一节课。他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对初一学生讲宋代文化中心的理学,既不能简述理学的概念与各家学说的要旨,也不能选录资料制成讲义在课堂讨论,因为这两种方法都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取得教学效果。初一学生仍属喜欢听老师讲故事的年龄,他认为不妨从故事入手,先讲理学家的故事,再根据它作点发挥,谈点问题。不过,十三岁的青少年不会喜欢听理学家的故事,讲课前就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所以,他在讲张载变化气质的 “气质”时,就以刚刚播出的电视节目 “超级星期天”中访问的某公众人物为例,问学生:“她说她不喜欢做什么事?”学生回答: “洗澡。”再问: “她说她最多几天不洗澡?”学生答:“三天。”三天不洗澡,一般人难以忍受,她却不以为意,多少反映了她的生活习惯比较懒惰,这是她的个性,也就是张载所说的 “气质”,我们每 简述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第 11 页 个人都有一些不太好的个性,都要努力去改变它,使它降到最低。这个例子说明,备课时对所教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解水平一定要作细致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3.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与传统的教案相比,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的理解和陈述有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的主体和维度不同。传统的教案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主体是学生;传统的教案较多地关注知识教学,而教学设计在知识目标之外还关注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二是目标的陈述功能有区别。传统的教案关于目标的 陈述往往比较简略,缺乏分层次的表述,也缺少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而现代教学设计则比较关注目标的可操作性,关注目标的细化等。例如,“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一课,可以作如下的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①简述查理·马特改革,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②说出丕平献土的故事,简述罗马教皇的形成和罗马教廷的地位;③讲述琅城起义的经过,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①比较西欧与中国的封建制度及城市的异同,学习用比较法来认识历史问题;②阅读与基督教有关的书籍 (如 《红与黑》、 《罗马教皇》等),加深对天主教会在西欧地位的理解。(3)情感、态度、 简述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第 12 页 价值观:通过对西欧基督教文明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其具有的不同于东方文明的鲜明特点,从而加深对世界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

  4.教学方法选择 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应优先考虑,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些都是要思考的。以往设计教学方法,存在不重视学法以及缺少针对性等问题。还有就是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不可能完全照搬已有的教学方法,这大概没有人否认,但是,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到底是什么样子,颇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篇五:什么是教学设计 1 、什么是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有什么关系? 教学设计是教学科学、教学艺术和教学技术的综合。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在对教学系统中的各种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媒体等)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运用现代学习心理学理论,设计规划学习的程序、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及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的过程。

   课程实施和教学设计的关系: 简述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第 13 页 1、课程实施的不同取向实际上决定着教学设计的不同目标与策略。在忠实取向的视野中,课程是由专家开发的,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它规定了教学的方向、目的、内容和标准,是具有法定效力的。教学则是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中实现合法化课程的过程、手段。这样看来,课程与教学是一种线性的、分离的关系。专家、行政人员是权威、控制...

篇四:在常态教学中,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和内容来帮助学生建构语言能力

天津市第十三届中小学教研教改成果 教学互动的原则与方法 综合类 河西区教研室 刘冬梅 教学互动的原则与方法 [摘要] 教学互动是在教师、 学生、 文本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和互动,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

  它已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常态, 成为评价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一个重要评估要点。

  本文从教学互动中存在的少生生间、 生本间高质量互动, 多认知互动、 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 多浅层次互动、 少深层次互动四个主要问题切入,阐述了教学互动应遵循生活性、 民主平等、 开放性、 尊重差异的原则,重点诠释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互动的方法, 即优化问题设置、 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注重高质量生成。

   新一轮课程改革, 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分享彼此的思考、 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 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 共享、 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对话教学是体现这种理念的全新教学形态。

  它是指师生在民主、 平等、 尊重、 宽容和爱的氛围中, 以言语、 理解、 体验、 反思等互动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以及人生价值的教学形态, 是一种尊重主体性、 体现创造性、 追求人性化的教学。

   交流与互动是对话的重要特征。

  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 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

  在互动中交流、 碰撞, 在互动中点拨、 升华, 以讨论、探究和对话的方式, 使教学成为一种在知识、 情感、 思想、 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交融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不断生成、 张扬、 发展与提升。

  也就是说,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学过程已经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 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教学互动” 已经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常态, 成为评价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一个重要评估要点。

   (一) 教学互动的内涵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 1908 年所著的《社会学》 一书中最早使用“社会互动” 一词之后, “互动” 成为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教育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 “互动是指人际间的交感互动关系”、“互动是人与人或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 也包括个人与自我的互动过程”、“互动也称相互作用, 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 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

   教学互动是在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 师生与文本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和沟通。

  它改变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 创造了师生平等、合作、 和谐的课堂氛围, 是将教材和参考资料上负载的知识、 学生已有的知识、 教师具备的知识三者“投放” 到特定课堂情境中, 在主体与客体多向交流、 思维激烈碰撞中促成知识之间的相互融合、 相互修正、 再生发展, 形成新知。

  它不是文本知识的简单交接, 而是学生经过思索、 对话、 体验实现情感的交流和个性的绽放。

  由于教学互动在改善课堂的社会心理氛围, 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质方面的实效显著, 由此而成为现代教学最常见和最基本的教学形式。

   (二) 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互动” 已经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常态, 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暴露很多问题。

   1. 少生生间高质量互动。

   课堂互动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

  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时, 可以是学生全体, 也可以是学生小组, 还可以是学生个体,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组成多种形式。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 我们看到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 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 而生生互动的质量并不高。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老师们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 多采用体现生生互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法”。

  关键是有的运用得不合理。

  一是讨论内容不合理; 二是讨论的时间不足, 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只是为讨论而讨论; 三是由于小组讨论中角色的定位与成型, 优秀学生占有“话语权”。

   2. 少生本间高质量互动。

   为了推进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师生双方要与文本展开对话, 以使互动有针对性。

  可是,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发现, 学生的对话往往显得肤浅苍白。

  究其原因, 就是忽视了与文本对话这一重要环节, 或者说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只是虚晃一枪, 并未落到实处。

   3. 多认知互动, 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 其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把师生互动的内容分为认知互动、 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 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 情感、 价值观的促进形成, 知识技能的获得, 智 慧的交流和提高, 主体人格的完善等等。

  但我们的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 而缺乏心灵的美化、 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

   4. 多浅层次互动, 少深层次互动。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手段, 但课堂上师生话语量之比为6. 6: 1(北京师范大学运用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手段开展中学课堂“师生话语权的量化研究” 成果), 说明课堂上师生深度互动少。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1) 问题设置的泛化。

   许多教师预设的问题填满了 课堂教学的时空, 并且非常琐碎,学生淹没在大量问题中, 没有时间进行自主解读和质疑, 而且由于问题都是老师提出来的, 不是学生自主生成的, 因而难以让学生与文本和学习共同体成员充分对话, 从而建构自己的认知图示。

   (2) 问题设置的封闭性。

   预设的问题指向单一, 教师预设好问题的答案, 然后通过问答的形式诱使学生往这个答案上靠拢, 以求认识的完全统一。

  或者简单的是非问。

  这样的课堂乍看起来, 学生发言踊跃, 课堂气氛热烈, 其实不过是停留于表面热闹的貌似互动的言语形式, 这样的课堂缺乏本真意义的民主与平等, 学生有的只是趋同思维, 根本没有自主和求异思维的空间, 更不用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三) 教学互动实施的基本原则 1. 生活性原则 教师要努力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丰富、 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

  在教学设计前, 要充分了解学情, 以学定教; 课堂中要从学生的情感、 见识、 生活实际出发, 设置生活化、 情境化的学习场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激发其充沛的情感, 让更多的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 幸福地获取知识, 智慧地创造, 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去感悟、 分析、 思考, 并发挥联想和想象, 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 “玩味义理” , “咀嚼滋味” , 体悟真善美, 不断丰富自我主体的精神世界;要让学生与社会对话, 在社会的大背景中吸取文化的营养,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 思考人生的良好习惯。

  尽可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学生提供话语的权力和机会, 提升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

   2. 民主平等原则 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 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给学生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 提供交互式的对话学习平台, 使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下有主动参与、 对话体验的愿望和机会, 努力营造生动活泼、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探究欲望, 使学生拥有乐观的情绪、 思考的心向和坚定的信念。这样, 在民主、 平等的互动中, 教学双方互相吸纳对方的智慧与精神,经验和情感, 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主体性品质。

   民主平等原则, 强调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 开放的方式处理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事件, 并能从那些与己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中受到启 发, 获取补益; 尤其反对用自己的思维成果和书上的结论代替学生的独立见解, 从而导致学生因缺乏独立思考而逐渐丧失自己的灵性与特质。

   3. 开放性原则 只有交流互动, 才能体验; 只有体验, 才能生成; 只有生成, 才有发展。

  而体验、 生成、 发展都具有开放性。

  因此, 教学互动的触角是多维开放的, 与学习者的经验联系在一起。

  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前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 以问题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的阐发和质疑,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探求和追寻的心向。

  其次, 要重视文本意义的开发与生成,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本的意义, 不断补充或修正内容; 文本是阅读的起点, 不是阅读的终点, 要留给学生拓展的空间, 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发挥文本意义的多义性。

  其三, 要珍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与理解, 大胆开展平等开放的对话交流, 让学生的个性在碰撞中得以张扬, 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得到提升, 在交互的动态开放过程中建构个性意义。

   4. 尊重差异原则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认为: 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现有水平, 二是潜在水平, 他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 。

  教学是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 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差异性原则要求要依据学生个体学力程度的悬殊而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 应设置程度较低的目标; 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 则可选择具有新颖性、 争议性和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创设所有学生的参与机会, 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在关注差异之外, 还应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 使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以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和相应的发展空间, 并且要让“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成为教师的教学自觉,真诚倾听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言说, 而不是简单地用一种声音取代大家的声音, 用一种议论来“吞没他人议论” 。

   (四) 教学互动的方法 教学互动是在教师、 学生、 文本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和互动, 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

  这样的一个过程注重的是教师、 学生、 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阅读后的真实、 独特的感受, 而这种感受不仅仅来自于文本, 它更需要教师的各种经验和情感投入唤起学生的经验, 打开学生的想象, 启动学生的情感。

  所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有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彻底抛弃依赖参考书、 各种资料大拼盘、 各种结论大搬家的做法, 而真正将所有参考资料放在“参考” 的位置, 还要善于下水, 去独立阅读、 钻研、 把握教材, 捕捉此文与它文的最大不同点,深入理解文章最特殊、 最精彩的内涵, 从而融会贯通, 与作者共鸣,与作者同步, 与作者同境; 同时, 教学设计要基于学情, 要吃透学情。吃透主要指两个方面: 一是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

  二是 在课堂上从学生切入的角度、 理解的起点出发, 引导他们遵循认识规律一步步完成学习的全过程。

   1. 优化问题设置。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端和求知的起点, 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主要形式, 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提问策略是师生共同推进教学活动的策略, 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因此科学制定提问策略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任务。

   (1) 问题要有针对性。

   A. 适切的教学目标。

   课堂气氛活跃已成为师生互动的重要表征。

  但课堂表面的热闹有可能减损教学活动的功能和效度。

  在倡导学生自主发展的同时, 体现主导作用的教师不可缺位, 问题设置的针对性体现的正是教学活动的预设性, 它要求教师根据主要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主干问题, 并将其作为对话线索贯穿在教学环节中, 而由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动态生成“枝干” 问题。

   如: 一位老师在讲授鲁迅的《风筝》 时是这样设计的: 以学生的阅读疑惑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点。《风筝》 篇幅不长,学生初读一遍后, 对文章大意能有朦胧而粗略的感受, 但因文意蕴藉深沉, 语言凝练含蓄, 肯定会有不少阅读难点。

  鉴于此, 老师以学生的阅读需要为教学的起点, 以几个核心问题的研讨为中心, 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 切实让学生有一些阅读收获。

   先布置预习, 让每个同学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疑难问题, 教师于课前收齐并做初步整理。

  在学生提出的 10 个问题中, 师生讨论,确定需要共同研究的三个问题, 课堂教学依此而展开。

   B. 贴近学生生活。

   曾经对 633 位学生做过这样一个调查。

  对“老师的哪一种提问最能激活学生思维” 的问题, 认为紧扣课文内容的 46 人, 占 7%; 认为联系作者生活的 107 人, 占 17%; 认为联系学生生活的 392 人, 占 62%。这一数据说明, 要让学生对提问有思路, 激活其感性积累是重要途径。

  也就是说, 教师提问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根据其认知水平开发其“最近发展区”。

  主问题的设计要根据学情的特点, 必须对学情做细致的分析, 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积累、 认知能力、 阅读习惯、 思维方式、 个性特征等。

  即要让学生与问题真实有效地对话, 就要把 “悬疑” 的视角移到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这边, 让设置的问题成为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中介, 即问题的切入点既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对接, 又属于其认知空缺或空白的区域, 引导他们将前在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

  这就需要对问题结果进行改造, 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更充分地融入自我, 从而开启思路, 将自身的感性积累作为教学资源, 在整合、 提炼文...

相关热词搜索: 在常态教学中 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和内容来帮助学生建构语言能力 你可以 常态 建构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