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课程思政与初中历史4篇

时间:2022-12-12 13:00:06  来源:网友投稿

课程思政与初中历史4篇课程思政与初中历史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就是说,如果想要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先了解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思政与初中历史4篇,供大家参考。

课程思政与初中历史4篇

篇一:课程思政与初中历史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就是说,如果想要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先了解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断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深入学习党史,才能理解党为什么能由弱变强,为什么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更好地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功能。一、活用教材:梳理教材内容,找准党史切入点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与党史教育的宗旨是相一致的,两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具有融入党史教育资源的天然优势。为此,教师要认真梳理教材相关内容,找准融入党史教育资源的切入点。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坚持改革开放》一课的教学为例,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认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党带领人民走向富强的奋斗史。如果单纯地讲授教材知识,那么教学将会显得十分枯燥、乏味。成长于新时代的学生,对于国家、民族曾经经历过的苦难缺乏体验,也很难切身感受民族复兴的艰难。要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达成教学【摘 要】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要关注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做到活用教材、活现史料、活动践行。教学研究发现: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离不开教师梳理教材内容,找准党史切入点;挖掘党史资源,汲取榜样力量;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关键词】核心素养;党史教育资源;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1-0017-02【作者简介】曾灵销,广东省河源市第一中学(广东河源,517000)教师,一级教师。将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曾灵销专 题二〇二二年第十一期17 目标,就必须要让改革开放的整个奋斗过程变得直观、立体,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已有的社会经验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不凡和伟大。基于教材内容与党史教育的高度一致性,笔者以“党的百年奋斗史”作为党史教育的切入点。在授课内容上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强起来→中国共产党奋进新时代扬帆再出发”为授课主线。在教学形式上,教师采用“乘坐时空列车”的形式将整节课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带领学生经历“北京站(1949 年)→凤阳站(1978 年)→深圳站(2020年)→武汉站(2021 年)→北京站(2022 年)”。对教材进行重新梳理和建构,一方面契合了教材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另一方面契合了党史教育的需求,加强党史知识教育,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二、活现史料:挖掘党史资源,汲取榜样力量党史教育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难点在于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党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因而较难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党史教育资源,活现党史材料,把党史资源以更加鲜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凝聚价值追求》一课的教学为例,这节课主要是从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出发,让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品格,进而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民族精神必先厚植爱国情怀。历史上,无数共产党员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现实中,无数共产党员为实现百姓安居、人民幸福披荆斩棘。将这些党史教育材料呈现给学生,可以更好地帮助其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及意义。基于此,在这节课中,笔者选取了阮啸仙的家国情怀作为党史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共产党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信仰。阮啸仙是民主革命时期广东省河源市的一位烈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之一,是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和人民审计事业的奠基人。怎样才能更加鲜活地向学生呈现这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呢?笔者以阮啸仙的“家书”作为党史教育的切入点,教学中呈现其家书 — —“爱儿:你的来信,我收到了。我不知道你今年已经十三岁。爱儿!你不要怨恨我这不尽责的父亲……” “为父接到你第一次的来信,正当最烦闷难过的时候,就使我多吃了一碗饭,多睡了一点钟,对镜自照,发现几年来未有过的笑容,其喜可知了。”[1] 之后引导学生思考: “阮啸仙对儿子非常疼爱,却又为何如此忽视儿子的成长?”这封家书让学生看到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一个有血有肉的共产党员;这封家书彰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这封家书让学生更加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党领导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奋斗出来的。三、活动践行:开展实践教学,引导知行合一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还要重视和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加强党史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党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内心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在现实生活中坚定拥护党的领导,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课为例,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下转第21页)18 1.示范引领成员快速发展。导师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导师要有计划地促进成员的教育理论、教学艺术、课堂实践水平的提高。在集中研读中,导师整本导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其中的目标、原则和方法,部分导读《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同时开设公开课,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积累的个体经验变成可供学习、借鉴、提升和完善的有效方法。为了让成员能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导师除了全面开放自己的课堂外,还先后以“历史学科中的政治原理”等为主题开展“半交流、半总结”形式的研讨评析活动,并邀请一些大学教授开设专题讲座,指导成员开展课题研究。2.教学磨合促成师生共修。实践是教师成长的途径。基于学生认知的教学磨合是学习型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实践手段,它包含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过程,包含针对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更包含课堂生成过程。教学磨合需要教师了解学情,针对调研中学生问题进行分解 — —是什么,为什么,与哪些相关?也需要在教学前后和教学过程中充分“磨课”。【参考文献】[1]贺克春.学科融合:指向核心素养的品质诉求与路径探微[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10):30-34.[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 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824.[3]曹宏斌,刘伟燕.对统编版三科新教材的认识和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0(9/10):13-15.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让学生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较少有劳动体验的机会,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而党的许多历史事件、众多党员的经历都蕴含着劳动价值理念,有效地开发党史劳动资源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鲜活,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为此,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迈入社会大课堂,带学生到河源劳模馆进行实践教学。这节实践课以“参观劳模馆(感受劳模精神)→劳模面对面(崇尚劳模精神)→青春献给党(践行劳模精神)”为授课主线。在“参观劳模馆”环节,学生通过了解劳模事迹,认识到是劳动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其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在“劳模面对面”环节,我们邀请了几位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共产党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劳模事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青春献给党”环节,引导学生在劳模馆里,追随劳模足迹,向党许下庄严承诺: “奋斗正青春,青春献给党!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样的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了劳模馆内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对课堂有了更多的兴趣和期待。将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党在民族复兴过程中所作出的伟大贡献,感悟党百年不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最终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参考文献】[1]陈其明.阮啸仙与阮乃纲的浓浓父子情[J].党史纵览,2010(9):33-37.(上接第18页)21

篇二:课程思政与初中历史

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02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 “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的历史演进与政策流变孔 川【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课程内容一体化缘起于解决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在分工衔接、减少重复的思路指导下,从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探索阶段,注重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拓展阶段,到注重相关关系、内在关联的深化阶段,再到注重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新的阶段,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廉洁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纳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逐步发展完善。梳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的历史演进,掌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的政策流变,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规律,推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整体规划【基金项目】2020 年苏州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重大课题。【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 孔川,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州215123)。思政课教学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02142 涵式发展。”① 改革开放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逐步纳入整体规划,开启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的探索历程。课程内容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梳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整体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的政策流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提供历史借鉴和有益经验。一、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初步探索阶段(1979年-1997年)1979年5月,教育部政治理论教育司在对全国部分高校调研基础上,撰写了《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的报告,指出高校政治理论课存在与中学教学内容重复问题, “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的政治理论课如何分工衔接,是粉碎‘四人帮’以来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建议根据高校教学内容重新调整中学政治理论课程, “适合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从中学生接触到的实际出发,编写出浅显通俗的课本,就可能解决大、中学校政治理论课的分工和衔接问题。” ② 报告首次指出了大学与中学思政课课程内容简单重复的客观问题,提出了大学中学思政课“分工与衔接”的命题,这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历史缘起。1985年8月,党中央制定《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我们称之为思政课“85方案”。文件首次整体规划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出“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到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认真的改革”,课程要“紧密联系青少年不同时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统筹安排好每一阶段的思想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内容。”③ “85方案”是对1979年调研报告的政策回应,开启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初步探索,1985年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元年,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后,大学、中学、小学分别根据文件精神,开始在一体化的视野内落实教学改革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法制教育初步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1986年9月, 《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要求高校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中增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强调“大学的法律基础课应在中学法律常识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讲授有关的法律知识。”④ 同年9月,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的历史演进与政策流变143 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02导方针的决议》指出, “要从小学开始,在进行理想、道德、文明礼貌等教育的同时,进行民主、法制和纪律的教育。”⑤ 决议开启了小学、中学、大学同步开展法制教育的进程,注重法制教育课程内容的衔接性、针对性,初步构建了大中小学法制教育内容一体化雏形。其二,爱国主义教育初步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1983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学习贯彻〈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应该以爱国主义教育与共产主义教育为中心内容。大、中学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要经常向学生介绍祖国最新建设成就”。⑥ 1994年8月,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 “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⑦ 同年9月,《关于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对大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具体安排, “以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为依托,形成贯穿小、中、大学各教育阶段,由浅入深的稳定的教育序列。”⑧ 爱国主义教育在大中小学实现了全学段贯穿,课程内容由浅入深,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同时幼儿园也被纳入到爱国主义教育序列,开拓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野。其三,初步提出大中小学德育内容一体化。1994年8月,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 “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 ⑨ 大中小学思政课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安排, “要据此加强整体衔接,防止简单重复或脱节。”⑩ 1995年11月,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高校德育内容是中学德育内容的深化和延伸,要求“与中学德育相衔接,注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⑩ 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把大中小学德育有机衔接,注重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力促进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其四,小学与初中思政课课程内容实现有机整合。1981年9月,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1986年,我国颁布义务教育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把初中与小学整合在一起,纳入义务教育整体规划。1995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指出: “进一步科学规划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思想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体系,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完成与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大学思想品德课、政治理论课之间的整体衔接工作。” ⑩ 1997年3月,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着眼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首次把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个144 整体,开展课程结构、教学目标的设计。明确要求小学和初中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年级的教学要求,还要了解九年教育的总体教学内容和要求。思政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率先实现小学和初中课程内容一体化,为中学、大学的课程内容一体化奠定了基础。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初步探索阶段,大学发挥了主动介入和主导改革作用,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的推动力。小学和初中率先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简单重复的现实问题,党和政府提出了整体规划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思路: “学校的思想理论课,包括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和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是对青少年进行系统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⑩ 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等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更加注重整体衔接和各学段贯通,充分彰显了大学、中学和小学思政课是系统性、衔接性、关联性的有机整体。二、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的稳步拓展阶段(1998年-2004年)199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实施工作的意见》,我们称之为思政课“98方案”。方案要求“注意各部分课程的衔接,注意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衔接,做到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减少重复。”⑩ 注意内容衔接,达到课程内容的结构合理性、功能互补性是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稳步拓展阶段的目标,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1998年6月, 《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指出: “高等学校要开设专门课程,系统讲授邓小平理论。中等学校要把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贯穿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 ⑩ 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在统筹规划小学和初中思想政治课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中观念比较陈旧,纯知识性、概念化的内容做了删改,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2003年6月, 《关于在教育系统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指出: “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有机地体现和渗透在大、中学校思想理论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全方位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⑩ 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指导思想,马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的历史演进与政策流变145 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02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的重要体现,推动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进程。其二,法制教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得到拓展。2001年2月, 《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校园拒绝邪教”活动的通知》要求大学、中学、小学有针对性开展遵纪守法拒绝邪教教育, “中、小学应结合时事政策教育和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教育,也可安排兼职法制教育副校长或辅导员讲授有关内容;大学应结合《法律基础知识》和《形势与政策》课开展教育。”⑩ 2002年10月, 《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着力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努力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渐进、科学、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⑩ 法制教育有机融入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初步形成了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法制教育体系,为推动思政课课程内容体系化提供了经验借鉴。其三,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进一步拓展。2000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对中学、小学德育工作统一部署,强调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就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2001年11月,教育部党组下发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要求“整体把握学校道德教育的科学体系,做到大、中、小学道德教育区分层次、整体衔接。在道德教育实践中,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道德教育要求紧密结合起来。防止简单重复、超前或滞后以及相互脱节”,在具体课程内容中,要求“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把《纲要》对公民的道德建设要求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融入进去,并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中有关道德教育的内容,重点做好《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要求修订工作。”⑩ 德育内容在区分层次基础上实现整体衔接,防止重复基础上又注重避免超前,杜绝滞后,减少脱节,提高了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为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提供了实践借鉴。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稳步拓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先后纳入课程内容,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德育内容在大中小学实现了层次区分,提高了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推动并完善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尤其是,思政课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渠道和载体,随着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整体衔接,从道德教育层面有力推动了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进度。从探索阶段注重知识衔接,循序渐进到拓展阶段注重结构合理,146 功能互补,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更加注重系统化、整体化,更加强调了遵循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三、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逐步深化阶段(2005年-2013年)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我们称之为思政课“05方案”。在随后下发的实施方案中要求“加强各门课程之间以及与中学相关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随着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四门必修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程的设置,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进入深化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其一,廉洁教育初步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2005年7月, 《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北京、深圳等十省市开展大中小学廉洁教育试点工作, “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结合大中小学...

篇三:课程思政与初中历史

2021 年第 12 期总第 297 期 Teaching of Forestry RegionNo. 12 2021General No. 297doi:10. 3969/j. issn. 1008-6714. 2021. 12. 003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究孟 庆 霞(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哈尔滨 150080)摘 要:探究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加强学生百年党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初中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党史教育有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为学生注入党的情怀,传承伟大品格;领悟党的智慧,培养辩证思想;汲取党的精神,筑牢理想信念。在教学中积极探寻党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和对应语境,实现情感浸润心灵、引导学生认知发展、提升教育教学实效、延伸党史教育空间的目标。关键词:党史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714(2021)12-0009-04收稿日期:2021-08-18基金项目:2021 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党史专项研究课题“党史教育融入初中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JJF1421030)作者简介:孟庆霞(1963—),女,辽宁沈阳人,副研究员,从事基础教育研究。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综合性课程,对提高初中学生的政治觉悟及道德水平具有方向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作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和加强党史教育,对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树立、精神状态的蕴育、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需要发挥党史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学科中蕴含的党史教育内容,努力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积极性,加深对党的历史的了解、认知和热爱,从而增强“四个自信”,做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将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意义重大。1. 注入党的情怀,传承伟大品格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精神迅速生长的拔节期,心理和精神上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和发展。这时不仅要给学生充足的生活营养,更要给他们充分的精神营养,要向孩子的心灵世界源源不断地传输红色基因和精神力量。将党史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党史中蕴含的初心使命和革命情怀,进一步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自觉性,把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实践创造、勇于斗争、历史经验和伟大成就,作为鼓舞斗志、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明确方向的强大动力,努力成为赓续党的精神血脉,胸怀党的血性风骨的可靠传承人。2. 领悟党的智慧,培养辩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把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党的发展历程中,领悟党成长和发展壮大的智慧,在中国的历史转折中党正确领导的伟大力量,用党史中蕴含的方法论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使其学会用唯物辩证的方法看问题、看社会、看未来。在思想形成的关键发展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明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使其从小树立唯物史观,为未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这是党史教育培根铸魂的指向,也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 汲取党的精神,筑牢理想信念— 9 —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生成了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的精神谱系,这些都成为了党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让学生从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革命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到中国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直至中国改革发展的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中,领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九千五百多万人的大党。从党的面貌、国家面貌、人民面貌、军队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中,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奇迹中,尤其是在一次次危难中能绝处逢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强大信仰力量中,汲取红色基因中丰富的精神营养,学习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坚韧品质,从而增强理想信念、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二、党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呈现党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学科的独特优势,虽然教材中没有直接提到党史教育,但有许多党史人物和案例,以及一些课程内容可以通过党史的事件、人物引出。这些都需要教师提升党史教育的素养,增强党史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党史内容,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实效性。以下为初中《道德与法治》七至九年级教材中相关党史教育语境的部分列表(表 1)。表 1 初中《道德与法治》七至九年级教材相关党史教育语境部分列表年级 课题与框题 对应语境 党史教育相关内容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学时代第一框中学序曲 P4 阅读感悟从钱学森老一辈科学家的话语中,体悟到什么?从小心有榜样,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第一课中学时代第一框中学序曲 P6 探究与分享课外阅读让学生列出党史教育书单。《红岩》《红星照耀中国》《苦难辉煌》《绝密交通线》等。第一课中学时代第二框少年有梦 P11 探究与分享“两弹一星”的梦想。

  我国航天梦实现,航天人艰辛与努力的故事。第九课珍视生命第一框守护生命 P103—P104 探究与分享领悟如何养护精神家园。

  党的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相关红色精神。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一框感受生命的意义 P112 阅读感悟从雷锋身上体会有意义的生命是什么样的。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的生命价值。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 P118—P119感悟生命的平凡与伟大。寻找历史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和身边共产党员的事迹,体会他们的平凡与伟大,如焦裕禄、雷锋、黄文秀等。七年级下册第二课青春的心弦第一框男生女生 P17男生女生的不同优势。不同时期英雄人物,女生也占很大比重。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要积极承担责任,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一框青春飞扬 P26 探究与分享自信者的风采。中国人自信自强才会创造无比的辉煌,举出年轻人奋发图强的案例。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第一框我们的情感世界 P44 阅读感悟从钱学森情感的升华,体会情感的作用。革命的友谊:周恩来与邓颖超、周文雍与陈铁军等。第六课“我”和“我们”第一框集体生活邀请我 P55—P57升华集体的力量。

  集体力量,如女排精神、科技成就的取得等。第七课共奏和谐乐章第一框单音与和声 P64—P68让和声更美。英雄人物,如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三框诚实守信 P43 阅读感悟铭记红军的嘱托,诚信无价。

  “从墙里挖出的一张借据”如今政府兑换的故事等。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P66 探究与分享角色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共产党初心使命就是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在不同的时期都有责任的体现。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二框做负责任的人 P72—73阅读感悟平凡一生中的选择体现着责任与担当。寻找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名言名句。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第一框国家好大家才会好 P84阅读感悟从领袖邓小平身上看到了国家在其心中的分量。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0 1 — 续表年级 课题与框题 对应语境 党史教育相关内容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第二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P93探究与分享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联系在一起。“两弹一星”精神,抗联精神。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第二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P109—111 探究与分享 阅读感悟每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中国梦不可分开。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八年级下册第四课公民义务第一框公民基本义务 P49 探究与分享4.15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理解国家安全的内涵。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的历史中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事件。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第二框公平正义的守护 P119 探究与分享公平正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抗美援朝等史实。九年级上册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第一框坚持改革开放 P3—8 探究与分享 阅读感悟中国改革之路一步步走来,创造着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故事与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领域取得的成就。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 P12 探究与分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举措。

  精准扶贫路上的英雄楷模群体事迹。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第一框创新改变生活 P14第二框创新永无止境 P20创新驱动的巨大能量。中国共产党改革时期的精神力量。深圳的改革发展故事、中国科技的发展变化、科学家的故事等。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二框凝聚价值追求 P66—P73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红色精神、英雄人物。第八课中国人中国梦第二框共圆中国梦 P113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第一个全面小康的中国梦,现在向第二个梦想奋进,我们都是追梦人。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框推动和平与发展 P17 探究与分享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一贯主张,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三、党史教育融入教学的实践路径1. 创设党史教育教学情境,实现情感浸润心灵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本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有着丰富的育人功能,它告诉青少年应该做什么,同时它又是一瓶历史的清醒剂,告诉青少年不应该做什么。初中思政课是打牢学生思想基础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开展党史教育,重在进行情感体验,开展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精神成长。这就需要教师找准党史教育与教材内容的切入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将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有效结合,使教学在党史教育与思想发展的同频共振下,传递党史教育的温度、力度和能量。2. 讲好党史教育感人故事,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故事与生俱有生动形象的特质,能够使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1] 。百年党史里的故事无以穷尽,这需要教师对故事进行加工,正确认识党史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会议等内容,使其直观立体、生动有趣、感人至深地呈现。同时通过多维度分析,掌握故事精髓,推进学习有效开展。在教学实施中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认知的不断进阶。如做好党史教育故事的数据分析,沂蒙红嫂在革命年代冒着生命危险无私奉献,做军鞋 315 万双,做军衣 122 万件,碾米碾面11 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 20 万人,救护伤员 6 万人,掩护革命同志 9 万多人。把数据与故事情景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思考红嫂们为什么愿意这样做的过程中引导其认知发展。党员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和红嫂保护革命战士的故事所产生的感人力量,能够促使学生认知经验的提升,领悟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也是全心全意拥护共产党,就此水到渠成地找到党和人民心连心的答案。3. 注重党史教育资源精选,提升教育教学实效为提升党史教育实效,实现与教材的有效融合,教师注重搜集、开发和使用党史教育资源,完成、充实和拓展教育内容应成为必要的教学手段。如今我们正处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平台资源丰富,且开放程度高,为教育资源的获取使用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如何保证资源的政治性、准确性和价值性,助推教学— 1 1 — 目标的达成,教师一定要注重资源的精选和慎选,充分利用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的丰富资源,下载有关党史教育的故事、视频等,既可以保证资源的可靠性,又可以提升党史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教师在资源的使用时,要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促使学生体会党史教育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性、探究性和思辨性。4. 打造党史教育实践课堂,延伸党史教育空间党史教育是一个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有机统一的过程,党史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悟、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观念。党史教育的延伸,重在加强学生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还应该结合现实在社会生活中讲,要善用各类社会资源为思政课赋能 [2] 。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设计组织与党史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从课上到课下,深化教育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开展党史学习交流分享会、党史小征文评比、主题党史教育日和红色党史故事班会等,夯实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加深对党的热爱。从校内到校外,扩大教育空间,活化于物,体悟于心。如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让学生在红色场馆中行走,在行走中思考,在思考中认同,在认同中坚守,与党心连心,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从书本到行走,延伸教育线路,实践于路,充实于脑。如绘制红色研学路线,开拓“五育”之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眼界,充实学...

篇四:课程思政与初中历史

“课程思政” 视角下高校历史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王  静(黑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ꎬ 黑龙江 黑河  164300)摘  要: 历史课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明ꎬ 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ꎮ “课程思政” 视角下高校开展历史教学应以厚植爱国主义为目标ꎬ 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培育理想信念ꎬ 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ꎮ 当前环境下ꎬ 高校历史教学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 «纲要») 为主ꎬ 内容范围狭窄、 缺乏地方特色、 课时安排紧张、 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较为突出ꎬ 无法为思政教育提供深度支撑ꎮ 基于此ꎬ 高校应通过开设“大学历史” 公共课、 开发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增加历史教学课时、 创新历史教学手段等举措ꎬ 拓展历史教学的深度与广度ꎬ 为学生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知识与素养支撑ꎮ关键词: “课程思政”ꎻ 历史教学ꎻ 教学优化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4513 (2021) -02 -078 -07收稿日期: 2020 年 06 月 07 日作者简介: 王  静 (1986 - )ꎬ 女ꎬ 黑龙江黑河人ꎬ 讲师ꎬ 硕士ꎬ 主要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ꎮ基金项目: 2019 年度黑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ꎮ    “课程思政” 是高校通过思政课、 综合素养课以及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工作ꎬ 从而构建“三位一体” 的思政课程体系ꎬ 是与 “网络思政” “文化思政” 等概念相对应的思政教育ꎮ“课程思政” 旨在构建全员、 全程、 全课程育人格局ꎬ 使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工作同向同行ꎬ 利用协同效应推动高校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稳定发展ꎮ 从形式层面来看ꎬ “课程思政” 是将理论知识、 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具体课程之中ꎮ 从价值追求层面来看ꎬ “课程思政” 是对全体教师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提出的共同要求ꎬ 根本目的在于实现 “立德树人”ꎬ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人才ꎮ “课程思政” 视角下ꎬ 高校历史教学须突破学科知识教学的传统局限ꎬ 要通过史实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 国情ꎬ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和自豪感ꎬ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ꎮ 历史教学也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历史观、价值观、 世界观ꎬ 引导学生以逻辑思维、 辩证思维看待历史、 剖析历史ꎬ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ꎬ 为深化思政教育效果提供保障ꎮ一、 “课程思政” 视角下高校历史教学的价值思考    高校以 “课程思政” 为视角开展历史教学ꎬ 需以 “立德树人” 理念为宗旨ꎬ 在 “三位一体” 思政课程体系指导下ꎬ 充分落实 “三全育人” 要求ꎮ 历史教学应在全面完整的历史框架下ꎬ 为学生陈述历史事实、 理清历史脉络、 呈现历史规律ꎬ 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ꎬ 帮助学生坚定 “四个自信” 和理想信念ꎬ 并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认知导向下掌握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能力ꎬ 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ꎮ2021 No

相关热词搜索: 课程思政与初中历史 课程 思政 初中历史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