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2-12-10 10:25:04  来源:网友投稿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8篇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1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教学反思三年级习作,要求从之前的写一段话过渡到写一篇结构完整的作文,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8篇,供大家参考。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8篇

篇一: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教学反思 三年级习作,要求从之前的写一段话过渡到写一篇结构完整的作文,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巨大转折,习作的指导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跨越。我今年是第一次教三年级,作文教学这条路对我来说,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学习。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孩子们通过课文的学习,初步感知了通过具体的事情反映人物特点的写法,单元习作的要求也是写写身边熟悉的人,写写他们身上的一两件事情。我们重点的指导了孩子们写好一两件事情,突出人物的某样的特点,比如语言特点,行为举止特点,优缺点。孩子们基本上掌握了这个写法。

 我设计的这节作文指导课《猜猜他是谁》,是想在巩固之前的写法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学会细致观察人物形象的外貌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来。让孩子们学会结合人物的外貌特点,语言行为特点,优缺点,描写出一个完整的活灵活现的人物。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选择了孩子们喜欢的

  2 卡通形象作为教学的媒介,开头的小游戏“和羊羊们打招呼”,是为后面孩子们写作拟题埋下一个伏笔。然后用游戏《猜猜他是谁》,引导孩子们抓住人物突出的外貌特点。灰太狼的这个形象非常特别,他的大眼睛,破耳朵,尖牙齿,长疤痕等都很有特点,能让孩子们展开想象。

 对于外貌的描述,一二年级时孩子们就有尝试,但都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这节课我重点是引导孩子展开想象,把灰太狼的外貌描述得生动,具体,用上平时收集的词语,以及学过的修辞方法。

篇二: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花的学校》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选自泰戈尔《新月集》里的一首儿童散文诗。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花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全诗充满了童真童趣,充满了丰富奇妙的想象。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文边想象,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生动。通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深入感受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

  二、教学目标

  1.“落、荒”等 13 个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 5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每天在学校中学习生活,享受着学校生活的快乐。花们也和你们一样有

  自己的学校,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学校”,去体验他们的学习生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课件出示作者的图片及简要资料,教师介绍作者。

  泰戈尔,印度诗人、哲学家。他出版过《飞鸟集》《园丁集》等五十多部诗集,曾于 191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提出疑问。

  3.自学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读音,口头给生字组词。

  4.检查生字学习的情况。

  (1)课件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读。

  荒(hung)野 口笛(dí)

 罚(fá)站 放假(jià)

 衣裳(shng)

  教师相机点拨:

  “假”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jià”,“裳”在“衣裳”中读轻声。

  (2)去拼音读一读。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这些生字的。

  预设:

  生 1:“荒、笛”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的。

  生 2:我家附近有一家店铺,名字是“霓裳”,所以我就记住“裳”的字形了。

  (4)多音字练习。课件出示:选一选。假:jijià真假()暑假()假()发假()日

  (5)理解“荒野”和“口笛”。出示“荒野”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情景。出示实物口笛,向学生介绍。会吹口笛的同学为大家吹一吹。

  (三)再读质疑,感知大意

  1.再一次默读课文,看看自己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2.汇报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梳理。预设:花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花们的妈妈是谁?花们的老师是谁?……

  3.指名读文,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交流解疑。

  (1)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在小组交流中有不明白或有疑问的问题,准备在全班进行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解决部分问题。

  (四)观察示范,学写生字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轮读。

  落荒笛舞狂罚假互所够猜扬臂

 2.学生独立观察,了解生字的书写要领。

  3.请同学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在书写这些生字时需要注意什么,教师相机点拨。

  落: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要注意各部件的穿插与避让。

  荒:不要在“亡”上多写一个点。

  笛:下边是“由”,不是“田”。

  舞:一共 14 笔,课件展示笔顺,指名反复书空。

  4.教师示范“舞”“扬”“臂”。

  5.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

  1.课件出示第 1 自然段: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1)教师范读第 1 自然段,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

  引导学生抓住“雷云在天上轰响”来想象画面。播放雷电交作的图片和声音,直观感受“雷云在天上轰响”。“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读到这一句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呢?

  小结:在第 1 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东风以人的特点。东风可以“走过荒野”,可以“吹着口笛”。这种写法多么形象生动啊!

  (2)指导朗读,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3)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第 1 自然段时,运用了“抓重点词语,边读文边想象”的读书方法。我们抓住这些重点词语来想象,就能和作者心意相通,仿佛看到了作者眼中的栩栩如生的画面。

  2.学生运用学习第 1 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 2、6 自然段。

  (1)过渡:下面我们运用这种读书方法来学习第 2、6 自然段的内容。请同学们放声读这两个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可以用笔画一画能让你看到画面或听到声音的重点词语。

  (2)学生汇报第 2 自然段的学习成果。课件出示: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

 住“一群一群”想象花很多,抓住“跳舞”“狂欢”来想象花随风摆动、特别开心的情景。指名朗读第 2 自然段。

  (3)学生汇报第 6 自然段的学习成果。

  课件出示: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指名汇报。预设 1:“簌簌地响”仿佛让我们听到了树叶扇动的美妙声音,似乎是一曲美妙的音乐。

  预设 2:“互相碰触”让我们想象到树枝在林中互相碰撞着,似乎在欢呼、在摇摆;“拍着大手”仿佛让我们看到黑云在翻滚,仿佛听到了那隆隆的雷声,像是雷云在为花们鼓掌。

  预设 3:通过“冲”这个字,我仿佛看到了花很快地出来,像孩子一样着急出来。过渡:同学们,你们看到的花好看吗?

  (引导学生抓住“紫的”“黄的”“白的”这几个词,看到花的五颜六色,非常鲜艳。)

  指导朗读。下面请同学们用朗读的方式把这么美的画面展现出来。尤其是描写颜色的三个词,在读的时候要读得生动,语调要有高低变化。

  3.配乐朗读第 1、2、6 自然段。

  (六)激发想象,体会童真

  1.自由读第 3~7 自然段,找一找文中的孩子都产生了哪些想象,哪些想象比较有趣。

  2.学生汇报自己感兴趣的想象内容。

  预设:

  (1)文中的孩子想象了地下有花的学校,那些跑出来的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的学生。

  (2)他们也要做功课;他们要是放学以前出来玩,是要被老师罚站墙角的;他们也会放假,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3)想象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3.同学们,读着这些想象内容,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4.小结:多么奇妙的想象啊!想象时要大胆独特,想象时要联系生活。插上想象的翅膀,一定会让我们体会到更有趣的事情。

 5.指导朗读,感受想象的奇妙。

 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用拟人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

  对《花的学校》一文,我是非常喜爱的,我反复认真地读了这首诗,根据课后要求,我也背了这首诗,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每背一遍都会想到孩子们在背诵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什么地方要给予帮助。

  站在孩子的角度读,也站在老师的角度读,在这样的阅读中,我被作者感动着,也被自己感动着。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所以课堂上,当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听我认真地范读完后,孩子们好似刚从睡梦中醒来,一个个打着哈欠,伸着懒腰,那舒服劲,让人看着都羡慕。

  在课堂上,作者与我,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份子,孩子们仿佛走进了文本,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嬉闹,生长。我想,这应该是我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踏踏实实地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展望未来,为孩子的生命奠基的。

篇三: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课《我的暑假生活》教学反思

 13 日上午的三年级教材网络培训一结束,我照瓢画葫芦,根据培训视频的一点提示——多学生多当众展示的机会,在三(2)班上了一堂口语交际课《我的暑假生活》。

  我的心中大致有个模板,但时间仓促,更多的是临场发挥。开学以来,我本持着让孩子清楚自己要学什么的教学理念,一打开课件,出示"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这几个艺术大字,我便发问:"什么是口语交际?"令我惊讶的是,班上大多数学生不知什么是口语交际,上口语交际的形式是什么,经过分层引导,先让学生理解"口语"的概念,再说说"交际"的大意,学生们才渐渐明朗起来。

  对于这一部分临场发挥的教学设计,我心里挺高兴的,洪莹老师对我说,一堂课不要求讲的多,一课有一得,就足矣。在这堂课,孩子们至少知道了口语交际是什么,上口语交际的目的是什么。因为我一直给我教的孩子灌输"学习语文就是听说读写"的概念,口语交际就是"说"的这一部分。上口语交际要会说,还要说得好,别人说的时候,我们还要会倾听,也就

  2 是"听",会"说"不"听",会"听"不会"说"都不能算是学好了语文。

  明确了我们"说"的主题后,我让学生开始讨论,这也是落实了"对话式教学"。以前我只知讨论就是讨论,不知讨论的重要性和好处,所以也不十分重视。经过暑假培训,明确了学生讨论也可以等于"对话式教学",我在我的每堂课都充分让学生讨论,美名其曰"思维火花的碰撞。"另外,从讨论这一点教学设计我也学了点经验,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同伴有话可说,设计讨论话题时断不能是"一望而知"的,要"知意而口不能言"的问题,心中所想但只知冰山半角,通过和同伴的交流,心中答案能呼之欲出的,这才是有效的讨论。否则,我们的课堂上很可能出现学生聊天的现象。

  充分讨论过后,我请班上口语表达较好的两位学生登台展现。这不是故意偏袒,而是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才刚刚起步,我寻思着要给这群刚刚起步的孩子们找个好榜样,有个合格的模仿对象。登台的两位同学虽略有羞涩,但也算大大方方,虽然说展现内容有些琐碎,但我的目标是能将意思说清楚就足矣,至于怎样才能说得好,来日方长,慢慢训练。

  两位学生讲的均是沙漠之旅,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第一位学生说完,坐在台下的我举起了手,接

  3 二连三地问了好几个问题。其实我是在向孩子们示范,待别人说完后,我们是可以举手追问的,但不可以没说完就插嘴,这是不礼貌的表现。第二位学生登场,学生们纷纷效仿,对上台的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沙漠里的泳池长什么样,骆驼吃仙人掌会不会被刺伤等等,一时课堂好不热闹。

  最后五分钟,我总结了这堂课学习到的内容,在黑板上板书下学会表达

  学会倾听

  学会提问

  通过这次口语交际课,学生们初步了解了口语交际的上课规则,也让他们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倾听能力得到展现,提问能力得到提升。我将在接下来的三次口语交际课中,精心备课,砥砺前行,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

篇四: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2.词句段运用,学习积累带有人体部位名称的成语,有感情朗读本单元的精彩句子,练习给兴趣小组起个有创意的名字。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所见》,帮助小学生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和句子,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2 借助拼音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不会的问题。

  【教学课时】1 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2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件出示 2)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1. 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 说一说,说说这些句子有趣在哪里,你是怎么理解的?

 3. 背一背。

 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熟读成诵,看谁背诵得快。

 4.抄一抄,把这些有趣的句子抄写在你的笔记上,可能的画配上插图。

 5.教师评议,并小结:课文中或课外阅读中往往有一些很新鲜、很生动、很有趣的句子,看到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多读几遍,并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积累下来。(板书:新鲜、有趣的句子)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一)词语积累。

  3

  (课件出示)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眼疾手快

 口干舌燥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词语,看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这些成语都是带有人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成语。(板书:成语)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的,有的描写人物动作,有的描写人物神态,有的描写人物心理。

 4.想一想:这些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做动作演示一下这些动作。

 5.演一演:先小组内各选一组动词演一演,再选小组代表上台表演。

  (二)句子积累。

  (课件出示)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4

 ◇孙中山笑了笑,说: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板书:句子)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3.怎样才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读出感情?

 自由练读,分小组比赛读,代表展示读。

  (三)给兴趣小组取名字

  (课件出示)

  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吧!试着给每个兴趣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吸引有相同爱好的同学一起开展活动。

 1.读一读这些兴趣小组的名字。(板书:兴趣小组)

 2.说说你对这些兴趣小组名字的理解。

  如“黑白棋社”肯定是下围棋小组,围棋有黑色棋子和白色棋子。

 3.你喜欢什么兴趣小组,你也试试取个名字。

  比如,书法兴趣小组,取名为“小小书法家组”;钢琴兴趣小组,取名为“朗朗钢琴社”……

  四、日积月累

  板块三:日积月累

  5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 6)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教师简介:《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板书:《所见》五言绝句)4.(课件出示 7)词语解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7)立:站立。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 8)

  6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课件出示 9)

  创作背景:《所见》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放牛的小孩骑着牛,大声地唱着牧歌,大概是想捕捉那只鸣叫的蝉吧,忽然停止了歌声,站立在柳树旁。这一切叫袁枚看见了,袁枚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课件出示 10)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 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

  (课件出示 1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8.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7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新鲜、有趣的句子

  成语 句子 兴趣小组

  《所见》五言绝句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摇( )晃( )

 披( )散( )

 张( )舞( )

 提( )吊( )

 ( )红( )赤 ( )忙( )乱 ( )疾( )快 ( )干( )燥

 2.默写古诗《所见》。

 参考答案

  1. 头 脑 头 发 牙 爪 心 胆 面 耳 手 脚 眼 手 口 舌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课后反思】

  由于大部分都是本单元的重点词句,所以教学

  8 鼓励学生自己先读读这些词句,再互相交流对词句的理解,然后有感情朗读,并抄写下来,能够很好地达到积累的目的。学习古诗时,本着“以学定教”“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借助拼音,结合插图,自读古诗,小组合作交流诗意,教师在关键的时候提示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这种方式效果不错。

  不足之处:

  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材料,使课堂的容量、密度增大,增大了学生的负担。

篇五: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草地》教案及教学反思 思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蒲、英”等 6 个生字,会写“蒲、英”等 13 个生字,会写“乡下、窗前”等 18 个词语;

  2.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文中人物的快乐,能紧扣关键词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3.能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尝试仿写一个片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交流,能紧扣关键词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教学难点:

  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尝试仿写一个片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一)出示蒲公英的图片

  课件出示:蒲公英的绒球图和花朵图。让学生说说认识它吗,是怎么知道它都是蒲公英的,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蒲公英,学习“蒲”字。

  (二)温习旧知。

  回顾二年级的《植物妈妈有办法》,齐读课文片段: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

  (二)学习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盛开 玩耍 哈欠 钓鱼 观察 合拢 有趣 喜爱 睡觉

  (1)学生开火车带读,正音。

  (2)关注“钓”:与“钩”进行对比,发现异同,分别口头组词。

  (三)交流初读感受:最喜欢课文中描写的哪个场景。

  教师板书:快乐 有趣

  (四)学习第四段

  课件出示第四段,读一读,初步感受快乐、有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 1、2 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重温草地带来的快乐。

  2.引入本课学习:这片草地还非常神奇,颜色会发生变化,一起到课文中寻找草地的变化。

  二、了解草地变化,体会观察细致

  (一)了解草地的变化

  1.课件出示课文第 3 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草地变化的句子。

  2.生交流,完成课后练习第 2 题的前半部分,请多名学生说一说。

  出示:

  早上,草地,________

  中午,草地,________

  晚上,草地,________

  引导学生发现:草地在早、中、晚三个时间颜色发生了变化,从绿色变成金色,再从金色变成绿色。

  板书:颜色:绿色金色绿色

  3.齐读草地变化的句子,感受神奇。

  出示句子: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4.引导学生关注三个表示时间的词,并圈画出来,通过细读发现作者是在早、中、晚三个不同时间进行连续观察才发现草地的变化,初步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

  板书:时间:早上中午晚上

  5.再读草地变化的句子,读出作者当时的惊喜。

  (二)了解草地变化的原因

  1.体会作者观察时的认真思考。

  (1)有了发现之后,作者是怎么做的呢?(去仔细观察)

  出示: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2)引导学生关注问句: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如果没有这个思考,作者就不会再去仔细观察了,看来,在观察的时候,认真思考特别重要。

  2.了解草地变色的原因。

  (1)再读第 3 自然段,画出草地变色原因的句子。

  (2)生交流,口头完成课后练习第 2 题。

  早上,草地________,因为蒲公英;

  中午,草地________,因为蒲公英;

  傍晚,草地________,因为蒲公英。

  小结:原来草地会变色的原因是草地上的蒲公英会变色,蒲公英花瓣张开、合拢的姿态不一样就使草地的颜色不一样。

  【板书】姿态:合拢 张开 合拢

  (3)手势模仿:师生一起一边读课文,一边来模仿蒲公英花盛开、合拢的样子。通过动作的演示体验,让学生对蒲公英花瓣变化导致草地颜色变化有更好地理解。(蒲公英张开时,五指张开;蒲公英合拢时,五指合拢握拳。)

  (4)看蒲公英花张开、合上的图片,直观感受,加深印象。

  (5)请学生动笔完成课本第 2 题练习题。(动笔练习时指导学生写字姿势。)

  (6)回顾第 3 自然段,分层朗读。

  ①课件出示第 3 段,朗读感受草地变色的神奇,作者观察的细致。

  ②藏去草地和蒲公英的变化地词语,引导学生记忆朗读。

 3.品味语言

  (1)替换原文:草地的变化及变化原因,课文第 2 小题中简单的几句话就讲明白了,把第 3 自然段替换掉读一读。

  (2)比较朗读:你更喜欢原文的写法还是替换掉的写法。

  小结:虽然意思一样,但是原文的写法读起来更有趣一些,读着读着能让我们想象到当时的情景。

  (3)再读原文。

  (三)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1.课件出示早、中、晚草地的图片,引导:为什么作者发现这神奇的秘密?

  板书:细致观察

  2.回顾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细致观察体现在哪。

  小结:正因为作者的细致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秘密,也让他更加喜爱这片草地。

  3.齐读最后一段。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文字和资料都比较浅显,只要引“读”到位,学生大体都能理解课文的资料。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本文虽然是以叙事为主,但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异常是文中描述“我”和弟弟互相往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描述生动,这部分的描述虽然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却充满了童真童趣。

 成功之处 1、环节连贯清晰,水到渠成。

 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并鼓励学生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不拘一格,多样变化,寓教于乐,赋于生命的课堂。

 不足之处 1、朗读不够到位,事先设计的几个环节在讲课中漏掉了,2、3 自然段还应当有一个讲解完的巩固朗读环节,体会作者对蒲公英草地的喜爱赞美之情。

 2、还有学生表演玩蒲公英环节,只关注了学生打哈欠的方向不对,没有对重点词语“假装一本正经、假装打哈欠”进行再次强调。

篇六: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2《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孩子的世界 ——《花的学校》教学偶拾 说真的,实在不是太喜欢泰戈尔,不因为别的,总是因为要细细地品读,才能读懂他的大作。但是我又总是感叹于诗人总能把平常的事物写得那么清新自然,犹如雨后新鲜的空气,沁人心脾,《花的学校》亦是如此。

  《花的学校》,非常有意思的一篇诗文。一看题目——花的学校,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想必大家也是如此的吧:花也有属于自己的学校吗?花也有自己的学校哦!那群学生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新奇、有趣!当我越往下读的时候,我的眼前慢慢出现了一幅幅无比生机勃勃的画面。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轰响的雷云、哗哗落下的阵雨,那是盛大舞会开始的阵阵鼓点,竹林中东风吹着口笛,那是主角出场的悠扬伴奏,一个美妙的事物即将出现,这个季节,这个时令,让我们陶醉其间。

  接着,芬芳的精灵们登场了——

  2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以天为穹,以地为台,电闪雷鸣风吼树舞,大自然重金属音响光影,一场狂欢的舞会上演了。雷云轰响,阵雨降落,花孩子们跑出来,一个,两个,一朵,两朵……一群又一群,欣欣然睁开眼,张开脸,展开眉,他们相互簇拥着探出了他们可爱的小脑袋。于是,在绿草地上跳起了欢快的舞。它们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多么神秘,多么惊奇而富有幻想。它们在广袤的绿草地上“狂欢”,多么自在,多么欢乐,多么尽情!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兴奋的孩子,放肆地舞动着自己的身体和四肢,忘我地享受着属于它们的时光,快乐不言而喻。忽然想起小时候的我们,想起现在的我的孩子们,因为可以尽情,所以快乐无限,因为可以狂欢,快乐不言而喻……

  然而花孩子们,也要上学,也要关门做功课,也有可能被老师罚。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它们关了门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它们的老师是要罚它们的。”

  “在散学前出来游戏,要受惩罚”,很多人的童年,不也是这样过来的么?儿时的自己,向来都是乖乖的,

  3 没有过“受罚”的懊恼,于是,至今我仍能想起“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欢悦,想起“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率真,想起“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的闲趣。是啊,“如果”呢?如果有假设,那么我也会像花孩子一样,心中怀着老师的忠告:要做个乖孩子,不要违反纪律。虽然不怎么喜欢“关了门做功课”但也不想做个“受罚的”。如果现在,我还是一个孩子,我想我也会选择逃离。

  可“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雨”来了就不一样了,可以“放假”了。被学校,被功课,被老师禁锢了很久的花孩子“放假”了,而那“雨”却如孩子们的“救星”一般,“咔嚓”一声,剪断了那“锁”。花孩子们当时的兴奋劲儿可想而知,孩子就是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那样的喜欢自由,哪怕是花学校里的花孩子也不例外。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哗啦啦地响,雷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或击掌,或拥抱,或弯腰问好,还连带个胜利的手势“耶!”;“绿叶在狂风里哗啦啦地响”也替花孩子高兴,为花孩子奏起了

  4

  欢乐的凯歌;“雷拍着大手”鼓掌欢迎孩子们的到来。“树枝”“绿叶”“雷云”所有的一切都在热切地呼唤,那花孩子还等什么呢?唯有“狂欢”。于是,花孩子们“便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冲了出来。”身着五颜六色的衣裳,冲出来,急不可耐地去释放孩子们自己的那份快活与欣喜,嬉戏、玩耍、舞蹈、歌唱……亲近和拥抱那与人为善的大自然。

  好天真,好可爱的孩子呦!我想,童年就该如此!

  最后,这群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花孩子是多么娇嫩多么多姿哦,花孩子也有属于自己的学校。花孩子在阳光中荡漾,如一件件彩色的飞衣,在空中自由地飞翔,感受妈妈的温情。我们分明也听见了诗人在呼吁着——“你可知道,妈妈,它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我自然能够猜得出它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它们也有它们的妈妈,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一样。”“妈妈,妈妈,”这是此刻最动人的乐曲了,没人会知道,在学校花孩子有多想念自己的妈妈;也没人会知道,花孩子有多么渴望自由。《花的学校》中那群美丽的花孩子如此,我们学校中那些灵动的孩子们不也如

  5 此吗?

  泰戈尔太懂小孩子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似花一般那样美!他的诗能够触动所有父母,当然,此刻,这诗也一样触动着我。孩子的世界简单也不简单,他们舞动的小手、不清不楚的发音还有心满意足的微笑,绝对可以征服大人的世界,收获怜爱、快乐和宽慰!

  我依稀看见:花的学校里,一群天真可爱的花孩子,他们穿着紫的、红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篇七: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反思

 记得上次执教这课的一段时时,我是比拟重视语言训练点的。第一段让学生仿说,我们来自各个地方。我们班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有

 ,有

  ,还有

  。这次我比拟重视对课题“民族”的理解。从我国有几个民族,到观赏各个名族的服装图片,到读文,感受我国民族的大团结。学生质疑:语言不同,怎么沟通,怎么成为好朋友啊?呵呵,喜爱质疑就好。趁机提出:中华名族的共同语言:一般话。

  第三段教学时,我围绕一个问题:从哪里看出孩子们学习很仔细?以这个问题引出孩子们的学习。课堂练习和课后习题,问题变成了,请同学们摘抄描写宁静的句子。孩子们就把课堂上学习的表现孩子们很仔细的句子给抄下来了。所以,今后教学时,还应当提示一下哪些句子是描写宁静的句子。

 生字错的比拟多的是:舞 雀

  词语听写:全对的十几个,有四五个及以上的学生有 9 个。孩子们的词语把握得还很不好。

  其次课

 《 金色的草地》

  或许是教了科学课吧!对这课有了新的熟悉。以前上这课时,真的是糊里糊涂,以为蒲公英的种子,白色绒毛的就是蒲公英的花。以为变成

 金色是阳光照在绒毛上,所以变成金色。这次上这课时才发觉,那是种子。蒲公英的花就是黄色的。张开时就是金色的,合拢时花萼是绿色的,包住了花,所以就变成了绿色。

  一本正经的理解本意是借助孩子们的表演。但是自己的引导不是很好,所以最终还是自己举了一个例子,再联系课文去理解词意。哈欠在表演时和表演后,教师自己示范动作后,孩子们还是认为就是“喷嚏”。其次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总。引导孩子们学习了本段的构段方式,和第一课课堂作业本上练习要求按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写课余生活。

 生字错的比拟多的是:耍

 绒

  瓣

 第三课

 《爬天都峰》

 本课我比拟重视写法的渗透。开头,我以提问孩子们假期里去过哪些地方,介绍给大家听听导入。结果许多孩子只知道自己玩了什么,不知道玩的地方叫什么,也不能很细致的说出自己玩的经过。由此,引导孩子们仔细学习这篇游记,以期从中学习写作方法。

 第一段教学时,从孩子们平常写日记时简单怎样写导入。以告知孩子们本篇课文开头的简洁明白。

 原来以为其次段很简单读。可是当叫孩子们读的时候发觉没有人举手读。练习读了三次以后,再指名读还发觉个别语句停顿不当!特殊是:在云彩上面哩!学生停顿为:在云彩上

 面哩!而且把哩读成其次声。跟读许多遍以后才读好。笔陡一词学生也难以理解,除了字面理解,我还

 依据黑板上画的天都峰来理解。学生也对石级提出了质疑。为了让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高,我画了天都峰后,请学生上黑板指出天都峰山脚,画出云彩。这一段我整整读了一节课。

 三、四、五自然段的时候,我在让孩子们练读老爷爷和小朋友的对话时,引导孩子们想一想此时,问话之前他们心里怎么想的。问话之后,心里怎么想的。只有这里做透了,后面的相互致谢,爸爸的一番话孩子们才能简单理解,才能水到渠成。“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象小猴子一样....”这句话朗读时,应当突出“爬”“上”“向上”,但是孩子们的上第四声总是念不准,总是力度不够。这跟平常孩子们的朗读习惯有关,调值不到位。

  第四课《槐乡的孩子》

  上这课时,我就特殊推举自己喜爱这篇课文,同学们猜猜看,教师为什么喜爱这篇课文。这么经典的课文上一课时无法去体会语言的美。今日只上了第一课时,孩子们提出了由于槐乡的孩子英勇。英勇表达在哪里呢?孩子们找出了不怕热,不怕累的句子。然后引读热表现在哪里?前面写热的构段方式。说说这么热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槐乡的孩子在干什么?形成比照。当孩子们提到槐乡的孩子在割槐米的时候,孩子们提出了槐米是怎样的?我顺势引导学习课文其次自然段。孩子们知道了槐米的作用,以及孩子们为什么割槐米。这时候又有一个问题:槐米究竟长的什么

 样呢?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百度搜寻了槐米的图片及资料,发觉槐米其实就是槐树的花,只是花还没有开放。原来课文其次自然段介绍的花苞就是槐米。上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一位教师,上了 2 次这篇课文,都没有搞清晰。若不是学生提问,我会主动去找资料吗?我们教师的质疑精神比学生都差。教师若没有自己质疑,怎样引导学生质疑呢?课后,又有学生找我:“教师,我想知道槐乡的孩子,他们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工作啊?”我只能告知她,她们的爸爸妈妈是农夫。详细的我只能上网查了才知道。一篇课文的背景对孩子们来说也很重要。一个教师备课的时候,就是需要备这些。我特别感谢我的学生让我明白备课该备些什么,也特别感谢学生的质疑精神。下午我将连续备课、上课。

篇八: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思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坝”等 10 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 13 个字和“早晨”等 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习。)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一)认识“单元导读”。

  1.初识“单元导读”。

  导语:同学们,新的一个学年学习开始了,我们进入到了第二学段的语文学习了,使用的课本编排有了新的变化,新增了一个板块,我们学习了这个板块,就能了解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就能了解到通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达成哪些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个板块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PPT 出示单元导读)以后的各个单元,都有这么一个板块,我们叫它为“单元导读”。那么,这是哪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呢?(指名回答。预设:这是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你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个判断的?(继续回答。预设:我是根据上面的“第一单元”判断的。)对了,单元导读首先会提示是第几单元的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

 导语:(利用 PPT 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

 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习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习作写作过程,体会习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一、善于发现,激发兴趣 学生在家里呆了两个月,生活随意,注意力不集中,为了吸引学生,上课伊始,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谈发现。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一个接着一个的谈着自己的发现,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学习兴趣有了,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铺垫了基础。

 二、自主识字,指导写字 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本课的生字较多,涉及的新词语也比较多。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

 认记。比如,要求会写的生字中有 3 个是形声字,“蝴、蝶、铜”,就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识记这些字的字音、字形。“傣”读 di,不要读成 ti;“昌”是翘舌音,不要读成 cng;有些字的笔画较多,比如,“戴、舞”,要引导学生注意笔画、笔顺,避免写错。在指导书写方面,除了指导难写的字外,其他的都放手让学生在课后去掌握。在生字的学习中,我只重点和大家学习两个字“舞”和“戴”两个难字,其余的几乎略过不说.看到孩子们的作业交上来时,我发现大部分孩子能够写正确,而且书写特别认真,只是个别孩子书写的质量不高,写得不漂亮。写一手好字,是语文课应该追求的,应当是每节课都必须要的。

 三、以想促悟,悟中朗读 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对于边疆的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读书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们读得很流利。”有的说:“他们读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的绘声绘色。”…… 又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今天学生理解到位,朗读到位。

相关热词搜索: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上册 教案 反思

版权所有:安华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安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安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09117125号-1